中国结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0 15:57:10

中国结教案

中国结教案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国际经济法 创新运用

传统的国际经济法教学多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以国际经济法教材作为授课的唯一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追求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都无遗漏地讲到。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交流和互动,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实现,同时,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其涵义和特点体现出来: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美国学者认为,对于法学院学生来讲,案例教学法是一门最佳的指导性技能。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通过案例搭建起教学平台,利用法律事件所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堂上将典型的法律案件与相关法学理论充分有效的融合,同时课堂上学生、教师之间有效互动,使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律事件,以及进行集体讨论,从而使其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进一步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启发思维,培养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促使学生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将蕴涵于案例中的法学理论予以灵活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课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案例汇编进行认真钻研,查阅相关资料;课中,教师针对案例不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通过问答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关的法律原则、规则及各种法律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案例教学法突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关系以及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有针对性、重点性地提问,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2. 以法院的判决生效的案例或极具时效性的客观真实的案例为主的教学内容。在法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内容,并不是将具体的法律条文死记硬背下来,而是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学习、研究,从而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感,通过学生接触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使相关法律的理论知识充分与实际相结合,更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案例的故事情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3.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大胆批判精神。法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法律法规或法律文件中包含着大量深刻的思想,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对当前法律的范围和目的进行有效审视,比较判断其与当前的社会道德一致性的程度。在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对其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学生之所以会提出质疑,一定是经过了几番认真思考与分析,这正是学生探索法学知识的重要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证实自己分析得正确与否,这样能够逐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在教学效果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还有许多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一地向学生讲解概念和原理;与学生未来能力的培养相比,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被灌输相关知识,这样就致使课堂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所脱离。而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对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的研究和分析,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法律实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启迪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阐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其思辨能力

对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积极的思辨能力和主动的参与精神是将来进入社会后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运用案例法,和学生之间针对某个典型案例进行问答式或辩论式地讨论和交流,正确引导讨论的大方向,并进行适时地评论和总结,使学生深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规则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精神

对法律关系的调整形成规则以后,往往就与现实生活会有所偏离,而在法学教育中,让学生了解规则及规则之上的法律精神是重中之重。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不只是可以选择国内的典型案例,同时还可以选取外国法律制度相关的代表性案例,这是因为伴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各国在经济领域规则的趋同性逐渐加强,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法领域,移植和借鉴了许多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规则,在引入的初始阶段,由于国内相关的审判实例比较缺乏,因此就可以选取外国与该制度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国际经济法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规则的深层含义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之中。

(三)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各项事业的交流与融合,高校之间在国际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中,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涉外性比较强的重要课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法专业学生的学习,许多高校专门聘请外国教授进行国际经济法教学,直接将外国的经典案例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教授走进国内高校的课堂为学生进行国际经济法案例知识讲座。此外,国内许多高校也与外国高校之间建立起了友好交流关系,学生可以出国学习和深造国际经济法知识。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加强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尤其是对外国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交流对于国际经济法知识学习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作为高校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国际经济法的综合性和涉外性都比较强,教学和学习难度也相对比较大,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和改良运用。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立足中国,有针对性、重点性地选择实用性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同时也要对国际最新动态进行密切跟踪,确保知识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实现知识国际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有效融为一体,通过分析案例,总结出课堂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解决,以此逐步使学生牢固、灵活掌握知识。具体来讲,在课程中要始终将案例与法律条文的结合把握到位,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将具有客观性、典型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充分利用头脑风暴法的积极作用,展开有效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进行案例测试,即采用案例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这需要案例中要糅合进不同的重要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测验出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以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挑选案例

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精心挑选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常,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客观性原则。教学案例要尽可能地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中选取,具有强力的时效性和客观性,为将来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创造有利条件。2. 教学性原则。教师可以在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当实际中缺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出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3. 典型性原则。在案例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案例主要是人民法院审结并公布的案例,或者是以司法考试真题为切入的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4. 目的性原则。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要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具体的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的,从而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等加强对课程学习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把握教学课堂环节

1. 课前准备。此环节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需要事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选出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且还要将课堂中向学生提问的问题准备好。学生则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熟悉,为更好地掌握知识作准备。

2. 案例呈现。此环节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案例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将案例的文字材料发给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庭审;用多媒体播放案例课件或视频等。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案例的呈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法中,课堂讨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将案例完整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讨论其中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内容,同时,各小组针对本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组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重点性。

4. 讨论总结。要体现案例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要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及时的总结。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在讨论中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授,对疑难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讲解,最后还要贯通案例中设计的整堂课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有效的总结,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5. 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同样地,学生也需要针对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进行及时总结,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案例讨论情况,结合当堂课的重要知识点,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结习惯,同时还能够拓展其思维空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报告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这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法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总结的重要性,并勤于总结,对每节课堂上案例的讲授和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总结,从而真正使学生掌握包括难点在内的国际经济法的所有知识点,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为此,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也使教学效果得以不断增强。

四、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领会案例教学法的含义,综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同时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使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功能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John Jackson. The World System,2nd Edi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7.

[2]高飞.“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3]谭小文,刘文勇. 浅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1(20).

[4]刘媛. 论视频案例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

[5]朱鹏飞. 双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完善研究——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11(27).

[6]赵颖,王明辉.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J]. 现代教育管理,2009(6).

中国结教案篇2

关键词:信息材料;案例教学

一、引言

信息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基石,在现代材料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和应用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信息材料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显示整个信息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材料。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信息材料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纷纷将信息材料类型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课程,如《功能材料》、《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形成了内容联系紧密的系列课程,占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信息材料紧贴信息技术,其学习过程中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教学主线必然要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器件密切结合。传统的信息材料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材料的基础理论的讲授为主,教学主线多围绕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传统主线,与信息技术器件应用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性”、“研究性”、“探讨性”、“创新性”不够突出。

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信息材料课程主要是适应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结合各自的科研特色所开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多贴近各自科研实际和科研项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有《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和《Speci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Photon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课程,哈佛大学开设有《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Materials for Engineers》、奥克兰大学开设有《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课程等。

国外案例教学的历史悠久。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萌发了原始形态的案例,产生了案例教学的雏形。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就带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特点,这是案例教学的萌芽。19世纪后期,哈佛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以法院判例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考试是以假设的判例作为考试题目。这被认为是现代案例教学的开始。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学。自此之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开始了近代对案例教学的研究。

在国外,信息材料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在开设《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时,便在授课中采用了以电、光、磁特定电子器件的应用提出问题,从材料的结构分析问题,最终以材料的性能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便是案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典型代表。奥克兰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在教学课时中设置大量研讨课程,就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研讨,从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效果明显,而且国外大学在科研中成果突出,可借鉴的案例众多,促使国外各大学纷纷建设信息材料教学案例体系,用于辅助课程教学,成果显著。

国内的信息材料课程多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开设。如清华大学开设《电子材料导论》研究生课程,北京邮电大学开设《电子材料》研究生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功能材料学》研究生课程等。国内各高校案例教学的推广较晚。国内最早的案例教学是在工商管理MBA教育中开展的。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使得案例教学的功效日益为我国教育界所认同,近年来逐步纳入许多高校的教改计划,在许多学科教学中渐渐频繁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的“新宠”。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材料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各学校信息材料课程多为门数较少,相互关联较弱,在案例教学引入时,往往只有较少的1-2个案例,作为课程的辅助部分,其案例教学的涵盖面太少,不成体系,效果并不明显。

三、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我国信息材料课程体系、课程案例教学、可采用的案例,较之国外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材料课程不成体系、相互间联系不够密切、案例数目过少、没有系统的案例库。因此,在进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时,明确教学案例需要同时为涉及信息材料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多门课程提供支撑,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等,建成可同时为多门课程提供案例教学素材的案例库。

在案例设计时,突出面向应用面向实践特色。信息材料的突出特色有以下两点:一是和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器件的发展息息相关。二是和授课高校的科研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必须突出面向应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素材案例必须是最新并已经应用,在工业和生活中可见的技术及器件,此外应当结合本校科研实际,借助本校已有的科研条件,设计实践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制备和表征信息材料,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

四、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

(一)案例教学主线

围绕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显示信息链”主线,以每个信息链环节中涉及的典型器件为案例,再围绕材料的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应用特点、发展前景构建典型案例,形成案例体系,为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服务。

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中所涉及的各种器件及其所用材料展开,因此按照信“信息链”主线组织案例教学体系是较好的教学模式。具体案例建设实例如围绕信息获取材料,建设红外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量子肼探测材料与器件、热探测材料与器件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处理材料,建设半导体二极管集成电路材料、光子/声子晶体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存储,建设铁氧体磁粉硬盘存储材料、硒碲化合物光盘存储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传递材料,建设铝绞线电缆通信材料、石英光纤通信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显示材料,建设电场发射显示材料、等离子激发显示材料、有机电子发光显示材料、液晶受光显示材料教学案例。每个案例按照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器件-应用”展开研讨式或者实验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体系结构

信息材料系列课程,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既有共叉教学内容,又根据授课目的各有侧重和区分,这是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固有特点。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既要争取同一案例素材可以为多门课程所用,又要针对各门课程,进行同一案例素材的特色建设。如半导体材料作为信息材料基石,典型半导体材料器件,如单晶硅p-n结,在《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三门课程中都可以作为案例分析教学,但可根据课程特色,在同一个案例中分析教学侧重不同,按照侧重点为材料导电基本原理、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材料性能特点和材料器件应用特点细化建设案例,将之建设成为可以选择不同侧重点为不同课程服务。应当具体分析,明确可为多门课程服务的共性案例和为专门课程服务的特色案例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应根据根据服务课程的体系结构设定。

(三)实践案例设置及比重

教学案例组成要素可分为三个:基础知识讲解、案例解析或研讨、案例实践。三者相互联系,只有三个要素各自在教学案例中所占权重合理,案例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有的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多以课堂授课、课堂研讨为主,不能很好的适应面向应用,注重工程实际的特点。因此,在案例教学体系设计中需要针对性重点开展实践案例建设。结合授课院校的现有科研条件、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硬件条件和外部支撑条件(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平台、各类重点实验室等),选取材料制备和应用难度较小的典型材料案例,如电介质材料及电容的制备、磁性材料的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作为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建设,分析实践环节中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和应用的联系评价四个环节在实践案例中的权重及相互关系,让学生自主研讨、设计材料成分、制备材料和简单器件、考核材料和器件性能、分析总结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和面向应用的能力。实践案例在教学案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30%。

五、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办法

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宜采用学习借鉴-结合科研-特色建设-研讨和实践结合的具体做法。第一,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案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奥克兰大学等学校信息材料教学案例,学习其组织形式、案例分析手段、教学目的和效果评价手段;第二,在进行案例建设前明确结合科研项目及科研方向指导思想,依托现有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第三,建设过程中,结合高校自身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教学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科特色,突出教学案例体系特色建设;第四,在案例建设中,合理分配课堂研讨案例教学和动手实践案例教学的比例,重点建设实践案例教学,使案例体系更加符合面向应用需求。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不成体系,效果不好。本文针对信息材料系列课程,论述了可同时服务多门课程的教学案例体系的设计基本思路、案例体系主线设计、体系结构设计、实践环节设置和建设办法。该教学案例体系可为多门信息材料课程教学服务,有助于强化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丁育林. 案例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D].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许丹.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行为分析[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6): 113-117。

[3]李红霞,季振国,席俊华. 基于《电子信息材料》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1): 153-154。

中国结教案篇3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案例教学法;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94-01

一、案例教学法之我见

案例教学法又名“case 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20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极力倡导,通过对典型商业管理真实事件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990年以后,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为:(一)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指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教师分析学习方法,对学习资源进行概述,并组织引导探讨;学生模仿案例,自主进行探究;(三)教师改编拓宽案例,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改造、制作与实践;(四)教师评价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活动。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案例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学到的知识未必能够用于实践,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去创造、思考,并同他人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案例教学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填鸭式”学习只能学到书本上的“死知识”,经过思考、探讨、应用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能力,案例教学即为此而生;(三)案例教学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测试时方知其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先消化拿到的案例,查阅必要的知识再进行探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得到能力上的升华。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和感知。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三、案例教学法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即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案例来进行自主学习,并理解应用这些知识,参与教学评价活动。王耀华教授在《中国民族音乐》一书中将中国民间音乐分为四大类:(一)民间音乐(含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综合性乐种等);(二)文人音乐(含古琴音乐、词调音乐等);(三)宫廷音乐(含外朝音乐、内廷音乐等);(四)宗教及仪式音乐(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祭孔音乐等)。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中选取一个地区的某首作品为案例,以点及面,分析这一地区的音乐色彩,总结归纳它的艺术特征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周选择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为案例,将与《阿里郎》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并教授学生如何进一步查找获取与《阿里郎》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朝鲜族有哪些民俗特点?朝鲜族的传统音乐有哪些?朝鲜族人民一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表演这些传统民俗音乐等等。第二周,教师和学生一同探讨这些民俗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以《阿里郎》为例进一步分析朝鲜族的传统音乐本体的特点。提出问题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出发,朝鲜族民歌《阿里郎》属于中国民间音乐的哪一音乐体系?此外,教师将关于中国民间音乐体系的相关书籍、论文列给学生,并于第三周进行探讨、总结。

案例教学法下的《中国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展开矛盾冲突,总结时只对探讨过程、学生表现进行探讨总结,而将问题的结论、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其它未完成部分交与学生去处理决策。不同方式的学习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案例结果越多样越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中国结教案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五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20-02

长期教学活动经验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中,只有在“内容选择”、“案例选编”、“课堂讨论”、“总结提升”、“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分别做到“得当”、“精当”、“适当”、“恰当”、“妥当”,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优势,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预期效果。

一、内容选择要“得当”

所谓“得当”,就是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讲授。在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本部分内容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最新成果,分析了当今中国现实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解惑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而案例教学就要选择与本章内容具有切合性、针对性的现实案例,以当今中国典型的人与事为构件,面对现实、针对问题直接呈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部分内容中理论丰富,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具有时代特征、内容鲜活、现实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能够把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这也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从案例到理论的自然衔接。

再次,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的比如“奥博”、“高铁”这些简洁且同学们熟知的案例,将深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和当今中国的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轻松感受到本章理论的亲切性,缩小理论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理论也会不断发展。案例作为实践对理论的反映,在灵活的讨论教学中,师生往往能碰撞出理论之外的思想火花,而本部分内容具有开放探索的魅力,恰好成为本课选择案例教学的理由。

因此选择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符合“得当”的要求。

二、案例选编要“精当”

所谓“精当”,意为精确恰当,就是指根据具体章节的教学要求、内容构成、逻辑结构对案例进行必要的取舍,使呈现出的案例精确地指向教学内容,而不是冗长散乱甚至与教学内容毫无联系的一段段新闻或故事。选择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合适与否决定了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

以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例,本章节的主旨是展示中国发展的伟大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的本质,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宏观。案例应选择时间跨度大、空间广度阔的宏观题材,以适应本章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贯历程和横盖全国的特点。案例题材应是主导全局、影响广泛的事件人物题材。案例选择应当能够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是客观。要避免理论性和说服性的文字,首先应注意案例与案例点评的区别,案例应注重真实和生动;案例点评应注重议论与思考。可以选择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看法的罗列,也可以选择对于中国特色道路所取得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罗列。

三是近观。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要近距离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历史性的巨变、社会各领域的改变以及正进行的瞬变,并包含对未来图景的前瞻。

四是旁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选择国外或海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等人物和理论的述评,包括对当今中国领导人的述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运动与现象的品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实际尤其是变化的点评。要注意的是,仅对这些观点进行罗列,不涉及对这些观点的评价。

三、课堂讨论要“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尺度,讨论的广度要合适,不可过分。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学生们各式各样的观点在这个阶段中迸发出来,而教师的作用是保证学生讨论的内容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案例讨论中,首先请在案例准备环节中做主要发言人的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意见,让个别学生做主题发言,对所讨论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并要提前预见有些学生会提出当前中国道路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捕捉学生的亮点,消解学生的误点,形成精彩的课堂。对于在讨论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某些问题老师可不给结论,让学生在探索争论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可以适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

对于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的案例讨论而言,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章节讨论的重点在“中国奇迹”的气势与思考上。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对案例有不同的见解,要允许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是授课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的整体方向,不能使讨论内容走向偏激。

四、总结提升要“恰当”

所谓“恰当”,就是指总结提升要合适,要做到恰到好处。优秀的总结提升能够结合前一环节的课堂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将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逐渐引出。

以概论课第一章的案例教学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会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的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看待问题。中国奇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故而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首先,应全面地看。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只盯着一些枝节,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应具体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制度优势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当然,在某些具体方面、具体环节上还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对此也应该具体分析,而不能因此一概否定整个制度的优势。

最后,应发展地看。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几百年的历史来讲,时间还很短。同时,中国社会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发展的、前进的,需要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各方面的制度将越来越完善,优越性也将愈加显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总结提升,可以将案例和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要“妥当”

所谓“妥当”,意为稳妥贴切,要针对案例教学进行具体的反思。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对本节课所讲授内容、学生们存在的疑惑以及案例教学效果的反思,而不是对课程整体的反思。如果教学反思不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而将未曾讲授的内容也一并涵盖进来,那么就无法达成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必须要“妥当”地进行教学反思。

概论课第一章的案例教学总体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这次案例教学的教学反思中,主要总结了四点经验和不足:

一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关键在于选择了恰当的案例,而缺憾便是“中国奇迹”的选材,有待拓宽至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增加新的题材,更全面地展现“中国奇迹”的魅力。

二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前提是课前准备。在案例教学前,教师把有关本次上课内容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了解“中国奇迹”,强调所有同学都要参与课堂分组讨论,并明确具体的发言同学,形成课前准备动力,为案例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达到本案例教学预接受的目的。

三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根本在讨论深入。在案例准备环节,学生发言,谈自己的认识,然后分组讨论,集中意见,让个别学生做主题发言,在深入讨论中提出当前中国道路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最后由老师进行解惑。

四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靠精辟剖析提升。通过本章所选案例,学生可以较全面地、具体地、发展地认识、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实践,清晰地认识和看待“中国奇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生自觉的剖析和教师画龙点睛的精辟提升,进一步凸显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分析提升过程中,还需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分析方法,甚至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如中外比较法、历史文献法、计量统计法等,结合本章所选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升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使本部分的案例教学再添风采。

由此可见,本章节案例教学后的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认为将这些成功之处继续坚持和发扬是根本。同时,教学反思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反思,是对最佳教学手段的反思,并没有涉及本次案例教学之外的内容,是十分妥当的。只有这样妥当的教学反思才能使得下一次的案例教学更加成功。

中国结教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四、结语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承担着把学生引入国际贸易学科、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关键任务,承担着为学生构筑学科基本框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描绘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拓展国际经济视角的重要使命。鉴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使用案例教学来加强学生理解,利用典型案例、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师生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言。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及协调等,[7]要求教师课前紧跟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和案例搜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手段鼓励学生大胆灵活运用相关贸易理论探讨问题,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8.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

[3]傅海霞.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5(11):151.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02.

[5]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18.

[6]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57.

[7]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04.

中国结教案篇6

关键词:法学教育 案例教学法 基本形式

法学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源自美国的法学教学方法,与我国传统法学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对我国传统法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并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时至今日,在理论上对案例教学法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将判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混为一谈,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虽然源于判例教学法,但与判例教学法却有着很大差别。判例教学法是一种归纳式的法学教学体系,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要求学生通过对特定判例的研究来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规则。判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首创,并于1871年全面引入该学院的法律课程,目前已成为美国法学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美国的判例教学法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法院判例作为教材,即采用主要由上诉法院的判例汇编而成的案例教材;二是采用苏格拉底讨论法组织教学,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案例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回答教师的提问和进行充分讨论;三是采用判例分析式的考试检验方法,即要求学生对给出的假设性判例进行事实分析、推理及得出判决结果。

案例教学法则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区别:

1.中、外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也不同。美国法学教育是以法律职业教育为主,培养法律职业人才是其主要目标,而判例教学法则是培养法律综合能力和从业技能的最佳方法;而我国的法学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始终不够明晰,但至少法律职业教育不是唯一目标,因此,法学教育中不可能全面采取英美式的判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是演绎式的法学教学体系。我国法律属于成文法体系,成文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纳演绎式的推理方式,即认识符合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因此我国法学教育必然采取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式,当然与归纳式的判例教学法存在根本区别。

3.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判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法律规则的分析归纳方法,比较单一;而案例教学法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还包括案例专题讨论,课后研讨以及案例实践教学等,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4.案例教学法是我国法学教学方式之一。由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则主要隐含在判例中,判例教学法在这些国家的法学教育中自然居于统治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制定法国家,案例教学法作为必要的法学教学方法之一,必须与讲授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完成法学教学任务。

因此,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应当把案例教学法作为讲授式教学法的辅助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法学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以讲授式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合理安排讲授和案例教学环节。

二、我国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原则

1.知行合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恰好能够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民主与互动原则。案例教学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3.启发与引导原则。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法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形式

1.案例列举法。这是举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指教师在授课中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对法学理论、原则和规则进行说明、解释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

2.案例讲评法。这是点评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较为深刻的内容,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

3.案例讨论法。这是讨论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讨论法是对法学课程的某一部分内容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综合性案例。

4.案例观摩法。这是观摩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旁听真实的法庭审判活动;或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审判程序和司法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与讨论。

5.案例实践法。这是实践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它是借助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的模拟审判等模拟教学方式,具备条件的院校如能引进“法律诊所式”教学方式,对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更是大有裨益。

以上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必须结合法学学科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并经过一定周期的运行,方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唐仙丽,张燕.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2]杨军.法学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及完善.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郭文才.法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集美大学学报,2002,(4).

[4]杨中平.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4,(8).

中国结教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校;基础会计

1基础会计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课程是研究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它是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1]。通过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原理,系统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会计处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属于核心课程。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而基础会计作为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实用性专业课程,承载着培养适应时展要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刻板的教学方式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不利于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结合基础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吸收国内外优秀案例教学的经验,推动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值得高校同仁深入讨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主要通过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开展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用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如今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教学中既可以采用比较和分析,研究各类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提取出某些普遍性的管理原理或管理结论,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借鉴他人的成果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案例教学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首次采用,当时是运用一种很特别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来源于商业管理的真实事件或情景,通过这样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实施之后,教学效果良好[2]。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案例教学法才被教育界所重视,美国卡内基小组在1986年公开出版的《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著作中,高度称赞了案例教学法在培育课程方面的价值,充分肯定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成效。而国内教育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关注案例教学法在培训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但推动了教学方式改革,而且帮助教师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实践知识,有利于其教学能力提升。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经典案例教材,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消化吸收案例精华,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推广上受到一定制约。但是,处在教学模式及方法变革的时代,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2.1在观念上对基础会计案例教学存在误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础会计教学主要采用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规范性与关键点等都缺乏深刻理解[3]。在此现实情况下,虽然是在课堂上实施了案例教学,也缺乏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思考与讨论的能力,容易导致案例教学存在于形式、学生讨论脱离主题、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等问题,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很难实现,有时混淆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阐述某些概念和原理以后,采用举例论证,或把一些例子布置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认为这就是案例教学。个别教师误把案例教学作为轻松教学,认为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需要站在课堂上辛苦地讲授。实际上,采用案例教学,任课教师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加了,在课下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及精力准备课堂案例。2.2缺乏应用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就基础会计课程而言,包括大量的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核算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借贷记账方法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基础会计课程的课时有限,按课程的性质分类,一般为72课时或者54课时,因此,进行案例分析的课时就极为有限。这说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体系中处于薄弱环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课本基础掌握娴熟,但是在实践中不会处理具体会计实务。推广案例教学,对基础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兼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实践经验,显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亟待解决的任务。2.3选取合适的案例存在难度。针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目前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取案例资料:(1)选择国外的经典案例;(2)从国内为数不多基础会计案例教材中选择;(3)在借鉴已有案例教材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行编写案例。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国外案例占主导地位,由于国外较早开展案例研究,资料较为丰富,具有较强借鉴意义。但国内外的企业基础会计研究的差异,而国内基础会计案例的经典教材比较匮乏,如果自行编写,则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素材,同时教师还要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真实数据,对于教师而言,实现难度较大。2.4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要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活动主动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案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案例内容,课堂上参与案例分析、课后进行认真的总结,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及精力进行主动学习。然而学生由于习惯了“填鸭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知识传递方式,形成了固有学习模式,不愿意主动发言、主动参与讨论,因此不容易融入案例的探讨中。

3案例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式教学,其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课前准备案例阶段;(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3)案例的总结阶段;(4)案例报告的撰写阶段。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个教学。3.1课前准备案例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针对案例进行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课前应根据基础会计的教学计划,精心地做好教学准备,仔细斟酌挑选案例,充分论证案例所考察的知识点,提前预判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提前发放“学案”给学生,可以采取列条式提问方式,对此案例讨论的问题范围进行界定,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学生的课前准备。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在收到教师“学案”以后,按照教师的安排,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仔细研读和思考案例,熟悉案例中的相关信息、数据并搜集与“学案”有关资料,运用已掌握的基础会计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撰写发言提纲,为课堂上发言讨论做好准备。3.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根本目的是在以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讨论,挖掘出其背后原因。运用现有的经验归纳总结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一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4]。3.2.1教师有效组织与引导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鼓励发言。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组织者与听众,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要循序善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教师可以将模拟教学法融入到分析与讨论环节,让学生作为当事人体会案例中的角色。学生以案例主题为中心进行分析讨论[5]。当学生讨论僵持不下时,应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都能融入角色;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纠正,控制好节奏,以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的方式与技巧,不要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免误导学生。学生的错误观点,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讲清道理,让学生知道自己错误所在,进行自我纠正。第3.2.2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融入角色,运用掌握的会计原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科学合理决策。因此,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来,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互相沟通、交流与辩论,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倾听别人的见解,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提炼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观点。3.3案例的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通常情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教师总结的重点是讲清原理,揭示案例的本质,同时充分肯定一些学生好的思路和独特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哪些不足或理解偏差,以及如何利用基础会计理论,解决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才更加有效、更加科学。进行总结时不一定都要明确地给出标准答案,因为基础会计案例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有时很难给出标准答案,只要能够合理解决问题就有可取之处。重要的是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基础会计理论的理解。3.4案例报告的撰写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讨论分析之后,总结各自的观点,撰写分析报告。在报告内容中,首先应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备选方案,围绕结论逐层展开分析,采用事实与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次,通过对复杂的基础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应对学生提交的案例报告做出客观评价,作为评定学生案例成绩的重要依据。

4推广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表面上看是一种教学方法,本质上它已形成一种教学体系。因此,在高等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中,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体系也随之调整,使之与案例教学法互相兼容、互相促进。4.1明确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案例教学方法为辅。推广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撇开传统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6]。一些高校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最理想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讲解基础会计基本理论,配合案例教学法讲解实践技能,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论掌握与实践能力提高相互促进,学以致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此外,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7]。其他教学方法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有益补充。比如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实习经历撰写调查报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企业在会计实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建立实训基地,从会计凭证录入、各种账表建立及到财务报表分析,运用电算化系统,让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会计业务能力等。4.2修订教学计划,科学分配课堂时间,为案例教学提供充分保障。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会计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结果必然是课堂教学时间以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准确掌控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前精心准备案例教学内容,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8]。因此,有必要压缩基础会计理论内容,将部分理论融入教学案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合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4.3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纳入考试成绩评价体系。考试成绩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果,因此必须涵盖案例教学的内容,针对整个的学习情况进行分项评分,最后汇总。考试成绩由笔试、案例、出勤、作业等项目构成。涵盖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的改革结果,必将会对传统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在学生期末成绩中基础会计案例分析的成绩应占一定比重,为此需将笔试成绩和案例分析讨论成绩等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可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笔试成绩和案例成绩等所占比重,通常认为,案例分析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重30%较为合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还促使学生重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4.4建立以案例开发为基础的案例教学体系。选取合适的案例材料是成功案例教学的保障,案例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案例开发的水平。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大约30%的学生认可教材配套案例,以著名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约40%的学生认同。这表明高水平的案例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意味着案例开发工作在案例教学中重要地位。当前的会计类课程的国内案例,并没有形成像MBA一样经典案例库,因此,任课教师需要重视会计类案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开发和理论教学配套的案例教学教材。要明确与构建案例教学的反馈机制,通过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交流与反馈,推动案例的开发。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在学期期初和期末,设立基础会计案例需求与效果的指标体系来捕捉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从而实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的案例开发。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开发与编写需要建立团队,单靠任课教师一人无法完成案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推动基础会计案例开发的分工及协作,通过基础会计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分工及协作,来推动国内高质量教学案例的开发。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与设计给予教师案例编写的奖励机制,鼓励案例开发的自主创新。随着时展及社会进步,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已经呈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在基础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反复实践,需要与学生讨论,不断修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谭爱强.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36):116-117.

[2]齐筱.国际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3):82-83.

[3]彭艳梅.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15(9):124-126.

[4]赖丹.面向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21-123.

[5]蒋德启,卫慧平.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撰写及运用[J].财会月刊,2011(3):104-106.

[6]李红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5):147-148.

[7]刘梅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12):60-61.

[8]李敏.开放教育《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5):122-123.

中国结教案篇8

关键词 国际结算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SONG Xiaona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ourse relates to trade, finance, and has very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paid great attention in theory, and meanwhile little attention in practice. In the basis of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explore some useful teaching attempt i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and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1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侧重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校还在采用理论讲解为主,课后练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对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理论知识的讲解比较系统到位,但学生参与度低,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再加上缺少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而国际结算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如果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难以“学以致用”,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也会觉得束手无策。

1.2 案例教学过于简单且运用比例不高

国际结算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非常强,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案例,但有的教师使用案例过于简单,体现不了国际结算涉及部门众多,环节众多、国际惯例众多的复杂性特点。在教学中也只把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趣味性为目的,远远达不到案例教学应该起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形成一个适合学生的优秀案例需要较长的时间,案例答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与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更多,因此部分教师讲授案例缺乏积极性,案例教学运用比例不高。

1.3 侧重中文讲授,而轻视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环节以国际规则或国际惯例为依据,涉及外贸、外运、商检和商业银行的外汇等部门,在办理国际结算时,还得处理大量的英文信件、单证、票据,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非常必要。但双语教学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目前高校中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有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的人才还较缺乏,在讲授中往往利用教材附带的中文译文进行教学,学生在开立汇票、申请信用证、缮制单据练习中也多使用字典或翻译工具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后再做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一看到英文单据就头疼,更别说正确制单结汇了。

1.4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大多数讲授国际结算课程的院校中,一般都是教师用PPT或黑板演示进出口商、银行等相关结算部门以及单证的流转过程,由于屏幕有限、画面有限,牵涉当事人和单据过多,一节课下来教师讲不了多少内容,学生也觉得复杂抽象,理解起来有困难。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初探

2.1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分为国际结算的工具、国际结算的方式、国际结算的单据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有的适合理论教学,有的适合实践教学,有的适合多种方式并用的教学方式。

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和方式适应于理论与实践并用的教学方式,建议教师通过概念讲解、典型案例分析、作业练习、模拟操作“四段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概念的讲解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石。其次,教师应找准时机引入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最后给予讲评。再次是练习,教师准备详尽的材料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常规的制单,又有改错训练。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又可以分角色完成。最后,可以在实训实验室模拟仿真环境下引导学生利用软件进行系统练习。例如布置一个以票汇为结算方式的合同,要求学生作为银行、进出口商人等角色,体会结算的流程,完成合同的履行。

单据内容的讲解应偏重于实践教学。教师首先介绍本堂课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介绍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将讲课的重点放在“怎样缮制一张合格的单据”上。然后教师指定练习资料,给出空白单据,由学生独立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单据。最后教师系统总结,针对练习中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

2.2 注重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

教师对案例的选取应该针对教学内容,案例的问题要结合知识点,既不能太简单,达不到教学目的;又不能太复杂,使学生望题兴叹,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选取时还应注意时效性、实践性和启示性并重,并在教学中不断修订,使案例紧跟知识的更新和实际业务的发展。通过导入真实案例,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案例的分析与解决,也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已经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因而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由于银行和外贸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的行业规范和国际惯例也在不断更新,国际结算教学内容也应该跟上这些变化。因此,除了课本知识外,还应该从电视、报纸和网站上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源。每个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形成一个无边界的交互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真正开放。

2.3 增加双语教学的比例

国际结算课程所涉及的大量单证大部分是全英文的,条款栏目的填写也需要用专业术语表达,英文原版的法律条文和国际惯例又是结算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应提高英语应用的比例,将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单证等尽可能用英文讲述。同时在课堂练习和模拟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接触大量真实的全英文单证,练习单证的缮制和审核,熟悉国际惯例的行文,提高专业技能,防止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对方利用语言优势钻法律漏洞,造成国家和企业的不必要损失。

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提高-专业建设项目(5028023501)

参考文献

[1] 周小琳,独孤昌慧.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0).

[2] 曹勇.《国际结算》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探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 金颖.论如何改进国际商务单证的课堂教学方式[J].科教文汇,2007(1).

上一篇:四年级教案范文 下一篇:改善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