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22:20:06

教育督导论文

教育督导论文篇1

1、主在成绩:

自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制度以来,经过十儿年的努力,教育督导工作已初步打开了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l)各级领导提高了对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为这是完善教育管理休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加强教育事业管理,依法治教的必需,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强七督政和督学,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各地根据自己情况,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目前,我国中央、省、地、县四级教育督导机构网络已基本形成,主要有三种机构设置形式:一是教育督导机构设立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隶属于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编制,但比教育委员会的其他职能部门地位略高,它虽然直属教育委员会领导,但同时又是由政府授权、享受代表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的权力。权力同时来源于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二是教育督导机构就是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的一个职能室,权力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三是教育督导机构作为与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平行的机构,教育督导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山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领导兼任.前两种模式在我国教育督导中的比例较大,第三种模式相对少一些.从这些模式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但各地政府都已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对教育督导工作的开展、帮助教育行政领导了解学校情况,改进工作作风、顺利推行政令、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督导队伍.各地重视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学的任职条件,严格遴选.1987年以来国家教育委员会举办督学岗前培训班,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也举办了县(区)督导培训班,通过培训和督导实践,提高了广大督学的政治、业务水平,涌现了一批热爱教育督导事业,熟悉业务,勤奋工作的先进人物。而且在第五届国家督学会议_L首次对全国督导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至20(X)年底,全国共有教育督导工作者35217人,专职督学8631人,兼职督学21178人。

(4)拓宽和深化了教育督导内容,初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的新路子.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突出强调了教育督导的行政监控的本质职能,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握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着重监督执法;强调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立足于“既督学,又督政”,既要督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又要督导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要以宏观督导为主,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等。

(5)制订了关于教育督导工作的一些法规与制度。国家教委制订了《教育督导暂行条例》、镶关于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指导纲要》.不少地方也制定了有关督导工作的法规与制度。如深圳、厦门等市人大通过了《教育督导条例》。教育部也将积极推动《教育督导条例》的颁布。工作做的好的地方,督导一〔作制度比较健全,已初步做到有章可循,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6)开展了多方面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除重点进行“两墓”、“两全”督导检查以外,还开展了落实义务教育经费、解决拖欠教师工资、控制辍学率、加强德育工作、改造薄弱学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开展了对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等督导评估工作和学习贯彻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专项督导检查。评估方法也不断改进,如上海市探索发展性督导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市组建社区督导网络,对社区各类学校进行常态监督。

(7)注重督导实践经验总结,使督导与科研相结合。各地积极开展了关于教育督导评估理论课题的科学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类型的督导评估方案,一些省市还撰写、发表许多论文和编辑出版了一些教育督导的著作,初步探讨了教育督导评估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广大督导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上、科研上的服务,收到了一定效果。

总的来看,这儿年的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成效表现在:第一,推动了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促进了地方增加教育投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第二,推动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加强了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意识,纠正了一些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如北京市连续三年检查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已经形成了制度,收到了良好效果.第三,促进了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在督导检查中及时纠正了一些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第四,及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报告教育工作情况,为领一导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五,在教育督导实践中,各级督导机构发挥了职能作用,也使督导队伍受到了教育和锻炼,进一步证明了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必要性,增强了教育督导的权威。

2、主要问题:

10多年来,教育督导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只是初步打开了局面,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第一,对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意义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在教育督导工作进展和效果方面,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第二教育督导机构还不太健全.全国已有975%的地(市)和97.77%的县(市、区)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但仍有极少部分地(市)和县(市、区)没有建立.有些地方的教育督导机构因为权力来源、隶属关系不明确,导致教育督导机构独立性差或没有独立性,不便于更有效更顺利地开展工作。第三,督学队伍数量不足,少数督学的政治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督导工作的需要。第四,有关教育督导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制度尚不健全.督导工作极需制度化、规范化.第五,教育督导机构的工作与其他教育行政职能部门、教研、科研等单位的分工,在有些地方还不够明确,工作还不够协调,特别是在县一级如何把分工与配合的关系理顺,合理地组织好教育督导工作,还需要通过试点,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第六,与督学相比,督政工作显得力度不足。对_L级政府的督导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在落实教育投人方面的督导多,对政府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与决策、教育执法等方面督导少;间接督导多,直接督导少。这既有督导部门不够主动的原因,更有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督导体制不够完善的原因。

二、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督导重要性的认识。由于我国恢复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不长,人们对教育督导的认识还有一定差距。如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就认为督导部门是安置干部、解决待遇问题的单位,甚至可有可无。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督导工作的宣传力度,全国及各省的权威期刊要经常刊登教育督导的文章与信息,教育报刊应设教育督导专栏,教育督导的刊物,要在提高办刊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其范围,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教育督导,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这项新的事业。

2、教育督导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发展目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工作。(l)继续做好“两基”督导检查工作。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两基’旧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提高。(2)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导检查和调查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进人攻坚阶段,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也不断出现。督导部门要关注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小学乱收费、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等等,通过调查研究、指导督查,促进问题的解决。(3)建立保障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督导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所以,必须建立适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机制和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

3、必须进一步加强督导机构建设.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督政”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首要和重要的任务。所谓“督政”,就是督促地方政府依法治教.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随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管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这就需要相应的教育督导机构特别是能建立与教育委员会平等的直属政府领导的独立职能部门,权力来源于政府主管领导,督导机构的领导和成员由专门人员组成,不挂靠任何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

4、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自身的法制建设.教育督导与评估自身必须有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制度。19引年《教育督导暂行条例》对于全国教育督导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督导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教育督导战线迫切需要国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以进一步从法的角度来推动、规范这项工作。同时应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督导公报制度、评估制度、举报制度、表彰激励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5、形成合理的教育督导队伍人员结构.由于督导人员是直接从事教育督导活动的专业人员,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督导工作的成败与否。因此,应对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做出严格规定,在督导人员中引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努力建设由行政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数量足够,素质较高,年龄和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督学队伍。

6、强化督导工作者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中,并呈现出规律性,教育督导也不例外。所以在督导工作中,教育督导工作者在遇到重大问题、复杂情况时,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随时注意疏导、排除心理不适,才能保证教育督导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对违背教育方针、政策、法律的领导或教师督导时,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分析知识,对他们进行将心比心、晓之以理、细致人微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愿意接受、敢于纠正,使教育督导工作富有实效性与合理性。

7、拓宽教育督导的工作范围.现阶段,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范围主要是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工作空间很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中小学继续教育、学校体卫艺工作和安全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延伸,向社会力量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扩展。

论文关键词:教育督导现状建议

论文摘要:教育督导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

育行政监督机制。当前要使教育督导对教育中政、教、学三方面的督和导工作顺利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督导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建立一个具有相对权力的教育督导机构,建设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的督导队伍,加强教育督导自身法规制度的建设,强化督导工作者心理学知识学习及应用。

教育督导在国际上已作为一种普遍通行的强制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的科学管理之中,而且已经愈来愈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现代教育制度日臻完备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式的教育督导制度是清朝末年开始的。到1949年,教育部专职督学人员始终在30一4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督导也曾一度恢复,但在“”时期又几乎不复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恢复重建教育部独立的督导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同年,以教育部设立督导司为标志,中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正式恢复重建了。2000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明确了我国教育督导“督政”和“督学”相结合的职责,提出教育督导的任务是要“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蒋乱洁.论教育督导[J].唐都学刊,2001(10).

[2]刘冬梅.发达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3]王湛.与时俱时,求真务实,推动教育督导工作取得新的发展[J].人民教育,2oo2(4).

[4]陈至立‘努力开创21世纪教育督导工作的新局面[Jl.人民教育,2000(12).

[5]洪煌亮教育督导及教育督导评估[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教育督导论文篇2

1.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福州市各县区党委、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工作,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实际状况,相继出台各县区学前教育配套文件,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福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逐年提高。到2013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08%,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71%。

2.公办学额逐步扩大

近三年,省、市、县共同配套新建、改建公办园122所。其中,省市配套资金12484万元,各县(市)区配套资金42216万元。至2013年底,全市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市公办幼儿园学位数占适龄幼儿的41.1%,为幼儿园进一步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3.办园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公办学前教育经费已经形成政府拨款、幼儿园保教收费、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拨款在各类教育经费拨款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学前教育各专项经费得到落实。部分县区还根据幼儿人数配套拨付学前生均公用经费,为学前教育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4.师资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按时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二是多渠道补充教师。三是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每年组织教师岗前培训、基本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育婴师培训、学历进修培训等,为整体提升师资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四是注重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5“.公办、民办”共同发展

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各县区政府对民办园的发展也高度重视,成立无证园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采取“疏堵结合,长抓不懈”的办法,对不符合办园标准的无证园通过当地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公安、工商、卫生、教育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坚决予以取缔;对经整改后符合办园标准的民办园及时予以审批,并加大监管力度,促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

二、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反思

1.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学前督导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闽政【2010】24号)文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前教育督导纳入“县(区)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教育强县”督导评估等综合督政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将专项督导由主要是义务教育扩展到学前阶段教育,以目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紧缺,“入园难”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促各级政府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公、民办”园共同发展,为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各类幼儿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暴露出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学前专业教师供不应求,幼教队伍建设急需重视和加强;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仍处低水平状态;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仍然存在;优质园生源爆满,班生规模超标,幼儿生均活动面积不足现象普遍等。因此,完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加强保教质量监控势在必行。

2“.专项”“随机”结合,创新督导机制

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只有常态化、精细化,才能有效提升保教质量,过去专项督导都是以“明查”为主,难以有效、真实地反映幼儿园管理现状,对提高保教质量的过程性管理难以有效监控。而专项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能掌握到幼儿园日常管理中真实的、常态的情况,能及时发现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切实做好“过程管理”的文章,促使幼儿园及时整改,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机制,有力促进幼儿园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变,不断提升保教质量。

3.创建“电子文档”,提高评估效益

为减轻幼儿园迎检负担,在实地督导的基础上,检查评估工作尽可能在常态下通过网上调阅原始资料进行,保证幼儿园、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保教工作上。经充分酝酿准备后,我们在市区范围内率先建立福州市教育局“教育检查评估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各园所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字、图片等原始资料按要求制作成电子文档,实行用户、密码管理,实现“检查评估电子文档”管理的数字化、规范化。

4.加强自身建设,树立督导形象

具备专业化的督导队伍,才能保证高水平的评估过程和高信度的评估结果,才能得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欢迎和信任。因此,督导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组建专业化的督导队伍。可以借助幼教教研员、园长或是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力量,组建学前教育专、兼职督导队伍,力求在专项督导过程中能准确客观地把握幼儿园发展的问题所在,并能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其次,要加大督学的学习范围和力度。改变过去只重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的现象,将学习研究范畴延伸至学前教育领域。再次,要严于律己,树立督导形象。督学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督学的作风不仅反映个人的形象,而且关系整个督导队伍的形象。

5.正确运用结果,发挥督导效益

在开展各学前教育专项督导时,督导部门要努力增强督导评估的主动性,将督导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的直接依据和参考,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和幼儿园园长的政绩挂钩,引起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从而有力推动区域内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教育督导论文篇3

[主题词]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评估;业务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25-03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自1977年9月经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建设之后,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了督导司。1988年9月,国家教委、人事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建立教育督导机构问题的通知》,客观上促成了全国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建立。1991年4月,《教育督导暂行规定》颁布实施。199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3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了督导机构,形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教育督导机构,同时成立了国家教育督导团。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2009年,《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在3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国建立了从行政手段到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下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建立健全了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法规、法律。当前贯彻落实教育督导制度、提高教育督导人员的素质,是落实国家教育国策和“十二五”规划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明确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的制度。”原国家教委的 《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对教育督导的性质、任务、机构、地位等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地方县以上均设立教育督导机构。地方县以上教育督导的组织形式及其机构的职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七条规定:“地方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教育事业的规模及其他实际情况,确定教育督导机构的编制。”甘肃省政府在1992年8月实施《甘肃省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其中第十三条规定:“督导机构和督学根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督导,并具有以下职权:参加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和活动;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并汇报工作;可以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进行现场调查;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奖惩的建议。对违反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或要求限期改正;可以向本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反映情况。”教育督导作为一种法制化的教育活动,只有以法规的形式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确立其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能,教育督导工作将更具权威性。

(二)规范的行政地位

教育督导的行政地位即“督政”与“督学”。其客观要求是解决好督导机构的组织形式、职责、职级、编制等基本条件。教育督导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行政职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督导承担着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职责,是加强教育宏观管理、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恢复时间不长,教育督导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较弱,在一些地方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我国几十年督导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对“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以维护“法制统一”、“保证政令畅通”的精神,努力开创教育督导的新局面。首先,要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其次,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教育管理应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重要环节,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不可相互替代,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构成了完整、健全、高效、科学的现代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如果只有决策,只向下发文件、下命令和行政指挥,而没有专门的监督和反馈系统,就不能形成有效反馈,这种教育管理不完整、不健全,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能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即相对独立的决策、执行系统。主要表现为机构相对独立,保证督导机构能够独立行使教育督导职权;工作独立,使工作不受决策和执行部门的影响,保证督导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种高效机制, 更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通过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强化对各级政府教育工作和学校的监督,提高教育行政效益,高效运行学校教育教学机制,才能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督导,加强教育行政监督,以改变教育监督相对薄弱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教育督导工作也需要得到了调整和改善,切实加强教育决策和教育执行、教育督导等环节, 以保障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全面落到实处。教育督导是促进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第三条指出:坚持督政和督学相结合, 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特色,也是教育督导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这说明了教育督导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履行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的职能,即“督政”;二是履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监督、评估、检查、指导的职能,即“督学”。这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督政”促进 “督学”,又以“督学”验证政府行政行为,落实“督政”。只有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教育督导制度,才能保障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最终推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三)有效的工作地位

教育督导通过履行督导职责,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以开展卓有成效的督导工作。这种地位不能仅靠文件规定, 关键在于发挥教育督导机构的工作职能,以确立教育督导的工作地位。从我国国情出发, 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性质:一是具备督政和督学的双重职能,既能代表政府行使教育的执法监督管理权,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行政,又能“督学”,推动学校贯彻“两基” 、“两全”方针。二是职级建制为一级政府机构,隶属政府领导,挂靠教育行政部门,具备强有力的行政能力。三是横向关系明确,在同级政府中,教育行政部门以决策、执行为主,教育督导部门以监督、指导为主,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四是教育督导人员的职务要名副其实,达到责、权一致;根据教育督导条例选拔任用称职的督学,要求督学必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熟悉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身体健康等。只有建立起权威性强、相对独立、运转有序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优秀的教育督导督学团,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职能的作用。同时,还要把教育检查、评估、验收实行归口管理。实行归口管理是明确教育督导地位和落实教育督导职责的有效措施,是建立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机制。归口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对学校的综合评估实行归口管理,由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配合”,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七届国家督学会议上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对基层单位尤其是学校的检查、评估。面向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的检查、评估、验收都要纳入综合性督导评估,或由督导部门组织和协调, 避免多头、重复、过多、过滥的评估、检查,减轻学校和基层单位的负担。同时要按照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报告、公报、通报和公示制度。每次综合督导评估或专项督导评估都要按程序及时向学校、社会、上级和下级政府、人大、政协反馈督导评估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将督导评估结果在媒体上公布,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育督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991年4月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教育督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心督导工作;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省和地(州、市)督学要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县(市、区)督学要具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各级督学均要有10年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办事公道,敢讲真话;身体健康,能坚持督导工作。

另外,教育督导组织及其督学人员还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通过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评估、考核,做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优劣,给予明确的评价和指导,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达到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具备较高的政策和理论水平

教育督导机构代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学校既有监督检查的职责,又有评价和指导的责任。在整个视察、督导过程中,教育督导人员扮演着上级委派的执行者角色,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督导对象影响很大。在教育、教学等管理过程中,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情况不同,都有其具体情况和发展实际,这就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有一定的认识和概括事物的能力,能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去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正确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的工作,以此为依据,对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属学校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和指导。否则,就难以完成督导任务,甚至会给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教育督导人员的言行和工作不仅关系到教育督导组织的威信,更关系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政府的权威性。因此,教育督导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廉洁清正,客观公正,平易近人。不仅如此,鉴于督导工作接触面广泛,上自各级领导,下至师生员工,以至社会、家庭等社会各界,加之在督导中主客体心理不同,会遇到各种情况和矛盾,因此,要确保督导工作顺利,督导人员还应具有较好的涵养和心理素质,妥善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以营造良好的督导氛围,使督导工作在和谐、融洽、自然的环境中高效地开展。另外,在督导过程中要防止主观随意性,不能以个人的感情和好恶代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有关规定,用完备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来体现党的教育理念。

(三)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技能

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从教育指导思想到各项教育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教育规划、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到人、财、物的管理,从受教育的个人素养的教育提高到全民族的文化大发展等,涉及的业务面十分广泛。为了有效地开展督导工作,督导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一般应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应在10年以上,既要有一定的管理教育工作的实践和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教育工作和教学的经验,熟悉和掌握各种教育业务。作为教育督导人员,不仅要会讲话,还要敢讲话。敢于坚持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讲与别人意见不尽相同的话,这是教育督导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对于被督导单位的好经验、优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发扬,但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处,也要敢于实事求是地予以指出,敢于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真实情况,这是教育督导人员应有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督导的基本要求,帮助下级人民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学校总结经验,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达到督导的最终目标和要求。

(四)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在教育督导实践中,教育督导机构及其督导人员既要为基层单位和学校提供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帮助被督导单位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办事,又要为上级和同级领导机关提供参谋,有利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落实。还要充分发挥督导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作用,客观、全面、系统地对一个地区 、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综合评估,在客观上就要求教育督导人员除掌握教育督导业务技能外,还必须熟悉和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要用发展的理论和眼光来审视判断,与时俱进地做出评价。一般说来,教育督导人员应对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教育理论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最好接受过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教育或专门培训,并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只有用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教育督导人员,才能胜任教育督导的客观实践要求。

(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教育督导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 教学督导;高校;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科学、有效地协调速度、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事关高等教育深层次发展的艰深命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决策,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以教学督导为契机,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渐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纵观教学督导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教学督导尚处于自发、自律、各行其是的阶段,从而造成了教学督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学督导效果有限的局面,形成了教学督导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涵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督导的发展,致使其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改革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因此,反观教学督导工作,衡量教学督导质量,深层次挖掘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内在因素,及时开展教学督导的自我评价,已成为突破当前发展困境、推进教学督导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教学督导”概念介说

教学督导是高校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已初步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学督导是高等学校领导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直接面对校内的教与学双方和教学过程,以专家身份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及时、客观地向学校领导、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与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此概念既指明了教学督导的本质与目的,也指明了教学督导的特点与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了教学督导的内涵,为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因素的分析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 “效果”概念介说

“效果”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对教学督导效果的理论分析的切入点也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这是探索与分析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的逻辑起点。那么,教学督导效果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

目前学界明确以“教学督导效果”为提法的研究较为鲜见。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效果是实践行为所形成的客观事实或后果,而这种事实或后果大都可以通过“影响”或“作用”表现。“教学督导效果”,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行为事实(行为影响或行为作用)。所以,教学督导效果就是教学督导行为实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或作用,具体包括: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培养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有利于纠正不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三) 研究方法

考虑到期刊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现实性,本文以近10年(2002—2011年)教学督导文献为依据,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硕博论文数据库的文献,以“教学督导”分别作为“篇名”和“关键词”检索项的检索词,以“核心期刊”作为检索范围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学术论文共256篇,硕士论文13篇。首先,从篇名上看,将主题明显与高校教学督导无关的论文、检索到的重复论文等删除;其次,通过阅读摘要,剔除具体学科领域、具体高校等微观层面的论文。经过处理得到的研究论文67篇,硕士论文8篇。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

二、 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基于上述思想与方法,本文认为,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难度、投入与态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核心因素,而教学督导效果则是在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积极的行为影响与作用。四个维度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系统。

(一) 教学督导难度

难度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参数,其本质就是对自身性质的一种考量与检验。教学督导难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客观的、现实性因素,与其生存环境及“天然”的一些特性紧密相关,是区别于其他教学管理活动的行为特征标志。根据现有文献中的表述,将不同形式的对教学督导难度现状的描述进行归类,可以发现教学督导的环境因素、关系因素及内容因素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难度的主要维度。

1. 教学督导环境。由于我国教学督导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不充分,理论体系不完善,因此,无论是教学督导机制还是督导权威、机构设置、督导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端。比如,虽然教学督导被规定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保障等有督导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务管理部门的权力是重叠的,教学督导对督导对象没有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奖惩的权力,只有建议权。可见,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教学督导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却无实质权力,自然很难落到实处,由此造成督导无位、无威、无所作为的现状。又如,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是督导工作的科学依据。因此,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考试考核、教师评价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并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以及在教学督导与检查过程中反馈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目前教学督导评价指标存在体系不完整、指标陈旧、缺乏发展性等问题,因此,难以有效评价和引导教师的发展。

诸如上述此类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改革。我国教学督导的发展已经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变化,与国际高等教育实施的教学督导策略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教学督导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在发展环境中所形成的困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督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实效性大打折扣。

2. 教学督导关系。教学督导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处理与外部关系协调问题,如何有效地平衡、利用这些关系,是决定教学督导能否运行、教学督导效果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学督导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督导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沟通合作的关系。所以,教学督导是对教与学两个互动过程的检查、评价与指导,涉及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而彼此又有不同特质。因此,在对两类群体实施教学督导时既要照顾教师群体的意志与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群体的心理与需求。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与冲突交织的活动,而教学督导以其独立的第三方“涉于”教学过程,毋庸置疑地更加增添了教学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反过来,也为教学督导工作增加了难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的系统结构。

其次,督与导的关系。督导,顾名思义即监督、指导。教学督导的“督”具有监督、督促、检查和评估的职能;“导”具有指导、帮助、服务和咨询的职能。目前,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大多存在着重“督”轻“导”的现象,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监督、检查和评估方面,很少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更谈不上加以具体指导和帮助,这种重“督”轻“导”现象拉大了督导与教师、学生的距离,削弱了督导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督导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这是涉及教学督导机构性质定位的问题。从其主体性质来看,教学督导属于教学管理范畴,但又兼具多重性质。既有一定的管理监督机构性质,又兼具专门性评价指导机构性质。但它既不是纯粹的管理机构或监督部门,又不是专门的评估机构。它超然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专门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的身份,成为教学管理的第三方,扮演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软组织”的角色。于是,教学督导机构不能独立完成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重要使命,必须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然而,由于教学督导是高校的新生事物,其发展的规律与学校自身实际尚未能有效契合,加之自身定位较为复杂,所以,教学督导机构与其他质量监控机构尚未能建立起良性的协调、合作的关系。因此,对督导效果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3. 教学督导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督导难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督导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督导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不外乎教师、学生与管理。因此,“应然”状态下的教学督导既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检查与指导,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更重要的是对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进行监控,实现教学督导客体多元化,内容全程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常常是过于单纯地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指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意识与管理执行、管理规范的监控,使二者游离于教学督导之外。从而导致教学督导效果有限。

(二) 教学督导投入

无论从教学督导发展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还是从教学督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看,都必须对其进行投入。投入是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教学督导效果的有力保障。结合当前我国教学督导的理论与现实环境,本文拟从科研、资源、人力等几方面的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1. 科研投入。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是教学督导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监控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我国教学督导的发展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折射出教学督导理论研究投入的不到位,以至于教学督导囿于目前的境况而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尽管近年来,致力于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不断涌现,但总体而言,还存有一定的局限,即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出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加以回答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丰富的成果指导教学督导的实践,切实有效地发挥教学督导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作用,逐步完善与优化教学督导工作。

2. 精力、时间投入。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承担我国高校教学督导任务的专家一般由三类人员组成: 第一种是全部由离退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第二种是由在职的部分党政负责人与在职的或已离退休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第三种是由在职的领导干部组成,主要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现实中,这三类人员的精力与时间投入都会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无论是精力上还是时间上都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而在职教师,由于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下,教学督导工作容易受到冲击;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岗位的管理人员,精力和时间更是受制于本职的事务,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督导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学督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 制度投入。教学督导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高校教学督导毕竟是新生事物,督导工作目前还只是初步的摸索实践,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注重形式、疏忽效果、在实践上有一定随意性等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与保证,造成工作效果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只有使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高校教学督导及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一个关键前提与核心保障。

4. 人力投入。教学督导员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执行者,是教学督导理念的践行者。他们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个性品质、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到督导工作的实施情况。因此,这就对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品德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学者专门对教学督导队伍进行了研究。无论是从督导员的选聘条件还是建设投入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然而,由于没有成熟的督导理论指导,当前我国教学督导人力投入的现状存在着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缺乏对教学督导员进行再提高与再完善的机制,致使教学督导员无法及时完成自身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补充与更新,从根本上无益于教学督导工作的改善与教学督导质量的提升。

(三) 教学督导态度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绩效。本文将教学督导态度理解为各相关群体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督导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其价值判断的反映。

1. 学校态度。学校对督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督导工作的成败。教学督导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管理形式,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职能,如果对此项工作理解不透、定位不准,就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不仅影响教学督导的效果,还会滋生一些矛盾,影响教学管理的协调运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实施教学督导制度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但由于教学督导工作无法产生短期的工作绩效,而只是处于监督、指导教学工作的地位,所以常常遭到忽视,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学督导能否从当前的“普及”走向“深化”,将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入,各高校应当把教学督导作为学校内部的一项基本工作来抓,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工作,全面支持教学督导工作的发展。

2. 教师态度。教学督导是督导人员与任课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既是教学督导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然而,追根溯源发现,教学督导最初是行政监督力量的延伸与转化。虽然其根本意义是服务而非监督,是专业力量主导而非行政力量主导,但是由于教学督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还处在一个逐步完善与优化的阶段,因此,教师对教学督导性质的解读与认识,并未超越现在的发展阶段。教师面对这种“传统观念”上的“行政”第三方力量对其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影响与干预”的态度如何,是决定教学督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

(四) 教学督导成效

我国大多数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建立了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工作逐步开展,不少学校在检查教学质量,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挖掘优秀教师典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等方面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虽然各校有不同的做法,但教学督导的工作特征和所发挥的作用基本相似,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教与学活动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督导最关注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务实的教学督导工作通过督导帮助被督导者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促使教学活动在教育规律、法规的框架下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2. 塑造良好教学氛围与环境。教学督导通过督教、督学、督管等途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全面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执行规范、执行效果等多方面的情况,其过程对教师和学生乃至教学管理人员及部门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形成适度压力,增强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工作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尤为突出,起到了教师成长的“助推器”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提升学术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学督导是一种权威性的教学管理活动,而这种权威并非源自行政权力本身,而是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力。在重塑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去行政化”呼声愈发高涨的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中,学术力量的回归与强化势不可挡,而高校教学督导的诞生与施行是对其有力的回应。通过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执行式的管理将被质疑并受到严重冲击。这种封闭的管理模式,没有独立的督导机制,行政色彩浓,指令性强,学术管理力度不够,许多信息反馈滞后,甚至失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必须构建和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由此可见,教学督导对于学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学督导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检测和评价,是保证合格人才的质量保证机制。有教学的过程就有督导的存在。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必须优化工作路径,而优化工作路径的前提则是必须把握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难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前提;投入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保障;态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关键;而教学督导效果则是对教学督导的难度、投入与态度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本文从这4个维度入手,有针对性地诠释了教学督导在我国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督导现状,深化教学督导的改革与发展,推进教学督导效果的落实提供了决策性的依据与参考。然而,难度、投入、态度与效果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个因素对效果的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对这些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因此,本文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督导论文篇5

人文性,即富含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一种特性,是与工具性、功利性等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作为教育督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督导起步较晚,也就是近几年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法规出台后,才走向“正规化”的轨道。迄今为止,我国对教育督导的人文性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关学前教育督导实施及其人文性的凸显更是如此。本文以福州市学前教育督导为个案,就怎样凸显学前教育督导的人文性予以探讨,期待为我国学前教育督导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一、培养督导者的理性自觉

 

国务院新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指出,实施督导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应当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并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就要求督导者需借助科学的手段,从专业角度上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在这基础上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由于督导提供的是一种公共服务,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应纠正以往过分注重监督、检查和评估,不注重凸显督导的服务职能,以往侧重管理和控制,不关注被督导对象的实际需求的缺点,不断树立督导的价值理性。基于此,在督导活动中,督导者的理性自觉就表现为不仅追求求真为宗旨的工具理性,而且追求向善为宗旨的价值理性,并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例如,在学前督导评估中,福州有其自己的做法:力求保证幼儿园、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保教工作上,每次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尽可能在常态下通过网上调阅原始资料进行,再配合实地检查进行,尽可能地减轻幼儿园不必要的迎检负担。实际上,从“解放自我”,追求世界普遍性,到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文化互补,人类一直在不断开发新的理念,以达成更多的、更深层的共通,这也是培养学前教育督导者价值理性自觉的内在要求。近三年,福建省、市、县共同配套新建、改建公办园122所,其中,省市配套资金12484万元,各县(市)区配套资金42216万元。至2013年底,福州市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都有至少一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市范围内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人数达到总幼儿数的41.1%。然而,农村公办园收费低,部分专项补助经费如农村学前班每班每年2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对公办幼儿园缺编教师按幼儿园年平均工资标准核拨补助经费等项目,常常存在经费未落实到位现象。不少农村幼儿园每年保教费收入大部分用于支付代课教师工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改善及教玩具的添置。很大部分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未实现“三独立”,这些园所仍“寄居”在中心小学内,未做到经费、人事独立及园舍的相对独立,幼儿的户外活动与小学生学习生活相互干扰,幼儿园的经费开支仍由中心小学代管和拨放,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归小学管理。由于管理缺乏自主权,幼儿园办园理念及保教质量的提升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些都是学前教育督导者价值理性自觉所应关注的问题。

 

二、构建人文意蕴的督导体系

 

学前教育督导体系的构建,需要沐浴人文关怀的阳光。正如内尔·诺丁斯著所言,“我们都沉浸在关怀中,关怀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怀之中,因此,关怀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构建沐浴人文关怀的学前督导体系,首先,应突出对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关注。均衡和公平是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推进的改革举措所遵循的原则,学前教育发展失衡与教育公平相背离。有学者对“2006—2010年我国城乡园所数”、“2010年我国城乡幼儿园师资配置情况”、“2010年省际间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共性问题:一是城乡学前教育差距不断加大。城市幼儿园数量增长高于农村幼儿园数量增长,城乡学前教育普及率差异显著,城乡幼儿园教师总体数量差距悬殊,“师幼比”差距显著导致教师供给严重失衡。二是区域间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不同经济发达水平地区之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差距悬殊,省际间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差异大。在我国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小,特别是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严重失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并没改变学前教育起点不均衡的现状,教育本身的规律也决定了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其次,构建人文意蕴督导体系,应力求保障学前教育督导的公正客观与实事求是,忠于客观事实,不受私人关系影响;不避重就轻,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苗头,力求将问题分析到位,不浮于表层;敢讲真话、实话,不做“可说可不说”,或是“说了等于没说”的模棱两可的评论;既要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又要对已有的成绩充分肯定,“督”和“导”都要准确,帮助被督导对象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学前教育督导应将幼儿园的进步作为督导起点和终点。在督导方式上,改变过去的命令式与强制式,逐步向启发式、民主式转变;在督导内容上,不断细化与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增强可操作性,并增加能反映不同幼儿园发展水平的弹性指标,力求通过督导发现进步,体现督导的公平和激励;注重“跟进式”过程督导,掌握幼儿园日常管理的真实常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在幼儿园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与规范化的转变中提供指导与服务;在督导方法上,灵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做法,力求能客观、全面反映幼儿园的真实发展水平,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园的发展;在督政与督学、督与导、自评与他评等关系的处理上不断强化和凸显人文意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督导部门对督导评估工具的开发还不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不断改进与开发科学、专业的评估工具,才能确保在评估过程中获得全面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才能准确地观测和衡量被督导对象的即时状态及其进步的程度,这样的督导结论才能使对方信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教督〔2012〕9号)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不断提高督导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督导部门可逐步开始开展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的质量检测,并将质量监测应用到学前教育督导领域以准确、客观判断学前教育的结果均衡。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一日活动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园新规程颁布后,幼儿在学校内的生活情况以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新规程理念,在贯彻新理念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等,这些对不在幼儿园工作的督导人员来说,不一定会看得准,摸得透,因此必须建立督导专家库,扩大督导队伍。督导专家库成员从幼儿园园长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遴选。除专职督学外,注重吸收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学前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督导工作,这样参与督导的学前教育专家多,学科力量强,专业配套,才能有效确保督导工作的质量。

 

三、形成督导工作的制度规范

 

督导工作的制度规范,涉及到组织规范、文化规范、研究规范和关系规范几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让督导者对规范的遵从逐渐内化为督导工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首先,组织规范。组织规范的形成一方面在于组织原则的确立,另一方面在于明确教育督导的实际规程与程序。诚信、公正、高效、廉洁的督导组织原则的确立有利于督导走上科学化轨道。诚信体现督导者在信任与合作基础上派生出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等诚信规范;公正客观,避免主观和偏见。督导组织机构的重要职能在于在复杂的督导实践中明确督导的实施制度、操作规程与程序。学前教育专项督导的实际行动让督导理念和价值取向得以落实,操作程序规程则是实际行动得以日常化和具体化的行动指南。对此,福州通过精心设计督导方案、合理组织督导队伍、细致开展督导检查、客观作出督导分析的专项督导方法与程序值得借鉴。其次,文化规范。督导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事实上,作为存在,督导文化在其内部结构上做出了相应的表达:内蕴着一定价值取向的测评工具、调查报告等都是物态性督导文化的体现;督导组织制定的系列制度是制度性文化的体现;教育督导有其自己的文化精神,它“包含着公平、效率、人本的要素,三者组成了教育督导伦理精神的内核”。对行为的评判与“该不该做”的规定是行为性文化的表征。基于此,督导部门应通过长期、持续的督导实践,不断培养文化氛围,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逐步构建起组织文化,并且不断提升督导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确立督导人员共同尊奉的理念、价值观、工作行为规范和共享的价值观等。其三,研究规范。教育督导理论和实践情景的复杂决定督导工作同时具有实践和研究两种特性,督导者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应同时具备实践者和研究者两种角色品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督导活动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收集资料、合作探讨、自我反思、多方总结中解决实际问题。其四,关系规范。对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阶段性工作要求而言,教育督导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督导者与督导对象之间不是压制与被压制,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第一,在督导者与督导对象之间构建互为主体、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其次,督导者需认识到被督导对象与自己有平等的人格,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要求。再次,具有合作观念,督导人员与被检查督导对象之间应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坚守诚信,建立起督导双方平等且自愿的合作关系。最后,应具有角色意识,遵从幼儿园的实际发展需求,承担和履行各种不同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服务者、研究者、管理者等。

 

教育督导论文篇6

第二条:教育督导是政府依法对本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对属于督导机构评估的事项。被评估单位有权拒绝。

第三条:教育督导的对象为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及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

第四条:教育督导必需以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实行督导、评估与指导工作结合。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督学开展工作提供条件。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是市人民政府行使教育督导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为:

(一)制定本市教育督导工作规划和检查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对本市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的情况实施督导;

(三)对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实施督导;

(四)按分工。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定期抽验、指导;

(五)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重大教育评估工作;

(六)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向市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演讲和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七)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考察。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建议;

(八)承办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督导机构交办的事项;

(九)履行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十)组织督学进修。

第七条:督学是执行教育督导公务的人员。必需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熟悉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三)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熟悉教育、教学业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

(四)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勤政廉洁;

(五)身体健康。

第八条:教育督导室设专职督学。抽到督导室工作,做见习督学。

第九条:专职督学的任免依照有关行政机关人事管理权限的顺序操持。督学室常务副主任享受市实验中学校长职级的待遇。

第十条:督学应接受政治业务理论。

第十一条:教育督导的基本形式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行程性及经常性检查。

第十二条: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向被督导单位下达督导方案或督导提纲。

(二)指导被督导单位进行自查、自评;

(三)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督导检查或督导评估;

(四)向被督导单位通报督导结果。并下达《督导结果通知书》

第十三条:教育督导室和督学有权采取下列方式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督导:

(一)听取情况汇报;

(二)查阅有关文件、档案、资料;

(三)参与有关会议和教育、教学活动;

(四)召开有关人员参与的座谈会。进行个别访问、调查、问卷、测试;

(五)现场调查。

第十四条:教育督导室和督学在督导活动中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被督导单位及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奖惩建议;

(二)对被督导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行为提出处置意见;

(三)发现危及师生人身平安、侵害师生合法权益、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等紧急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直接向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督导机构反映情况。

第十五条:被督导单位应依照督导要求。应当配合督导室和督学开展督导工作,对督导意见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按规定将改进工作情况书面演讲教育督导室。被督导单位对督导意见有异议的可在收到督导结果通知书”15日内向发出《督导结果通知书》教育督导室申请复查,教育督导室应在30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下达《督导复查结论通知书》对复查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复查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督导机构提出申诉。

第十六条:教育督导室应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演讲督导情况。

第十七条:教育督导室应建立督导结果通报制度。督导结果可向社会公布,并应作为被督导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奖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督学与被督导单位有例属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督导工作正常进行的应当回避。

第十九条:被督导单位及有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对该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向督导室和督学提供有关情况和文件、资料的

(二)阻挠有关人员向教育督导室和督学反映情况的

(三)对教育督导室提出的督导意见。

(四)弄虚作假。

(五)打击报恩督学或打击报恩向督学反映情况的

(六)其他影响督学工作的

第二十条:督学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撤销其督学职务:

(一)因读职贻误工作的

(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三)利用职权庇护或打击报复他人。

(四)其他的

教育督导论文篇7

论文摘要: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中的政、教、学三个方面应该是教育督导活动中督与导的对象。而要使教育督导工作顺利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和权力的教育督导机构,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的督导队伍,并采取恰当的督导策略,加强教育督导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经常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督导活动,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改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教育督导概述

从性质上讲,教育督导即行政的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对本辖区内(一般指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促进和保障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督导能对依法治教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教育督导的目的在于“导”,而“督”则是手段,是“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导,就没有督;而没有“督”,“导”也乏力。因此必须通过监督发现问题,通过指导从而解决问题。总体而言,教育督导是督促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履行职责,转变职能,加强领导,创造条件,办好每所学校;督促指导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育督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教育督导是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指导,是全方位的。它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教育督导主要是对教育行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即全面地督导“政”、“教”、“学”。

改革开放20年来,从督导的实际内容来看,我国教育督导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督政”为主的。督政主要是对教育行政及其人员的监督和指导。就学校而言,侧重于对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财政与教学设备、教职工与校舍以及政府办学的精神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等“行政性”的内容的督导和评估,看他们是否严格执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否有效地对学校进行了科学的管理。督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督导,主要是对其教育教学的态度、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督导。如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上课,是否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是否尊重学校的教学秩序等。在这方面的督导,侧重于看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有没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甘做蜡烛与春蚕的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否具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素质,如专业知识是否过硬,教育科学知识是否宽厚,文化知识储备是否充足,是否有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和应有的教育机制;是否能正确地分析、加工、传导教育影响等。督教的目的在于调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它更加合理、科学,且富有教育价值。在督学方面,教育督导应放在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学习态度、表现和自我发展上。

二、中国教育督导体制及发展

(一)我国教育督导体制下的教育督导机构模式

我国现行的地方教育督导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教育督导机构设立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隶属于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编制,但比教委的其他职能部门地位略高。它虽然直属教委领导,但与此同时又是由政府授权,享有代表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的权力。故其权力同时来源于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2.督导机构就是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的一个职能部门,权力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

3.督导机构作为与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平行的教育督导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由教委或教育局领导兼任。

(二)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组织模式的未来发展

从我国现行教育督导机构组织模式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督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各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对教育督导工作的开展、帮助教育行政领导了解学校情况、改进工作作风、顺利推进政令、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科学化的教育督导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教育督导机构的权力来源和隶属关系不甚明确,导致教育督导机构的独立性差或没有独立性,不利于更有效、更顺利、更有力地开展工作。上述前两种模式在我国教育督导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教育督导机构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其职责也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决定;第三种模式所占比例较小,其教育督导机构的负责人本身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但不管哪种情况,教育督导机构都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之下,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独立的权力,也就很难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应有的功能。因为教育督导是代表政府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督导,并将信息反馈到政府部门,以便使政府调整、改进教育工作,而现有督导模式反映出的是自己督导自己,自己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加以评判、否定,其效果难以尽如人意。为了促进教育督导机构模式未来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首先,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教育督导应代表同级政府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即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委员会平行为直属政府领导的独立职能部门,其权力来源于政府主管部门。教育督导机构的领导和成员应由专门人员组织,不挂靠任何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使教育督导者从相对独立的高一级层次和角度来审视各地方的教育行政工作。如对上级政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科学化管理的程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解决问题的督促建议、指导等,这样,督导者工作的客观性大大增强。如果发现的问题是由于政府部门决策所致,则可以向政府部门及时反映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以便做出恰当的调整和改进,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得到提高。这样,教育督导机构对教育行政工作的督导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教育督导人员的密切配合。行政部门领导虽然是督导人员的上级,但应该虚心听取督导工作者的汇报、意见和建议,并正确取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接纳教育督导工作,配合教育督导人员的工作,将自己部门的工作如实地展示出来,不怕暴露问题,着重解决问题,而不应当持消极态度或应付了事。缺乏这三者之间的配合,教育督导工作同样不能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督导。学校教育督导机构应代表学校领导对学校各部门工作、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督导。在行政关系上与学校各直属部门同级,但对各直属部门的工作又具有督导的功能。采用这种方式本质上与前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从学校教育这个微观领域进行分析,并说明学校教育督导机构的权力来源和工作范围。学校教育督导工作效果的好坏,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与教育督导人员的配合情况等。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督导工作的复杂性、重要性和艰巨性。总之,教育督导工作的设置不管采取哪种模式,首要的是其独立性问题,这种独立性的不强甚至缺乏的教育督导机构则等于形同虚设,教育督导就缺乏实际意义。

三、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几点看法

(一)形成督导队伍合理的人员结构

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决定了教育督导工作的全面性、综合性,从而对教育督导人员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要有合理的职业结构

教育督导队伍中应有对教育的政、教、学方面都较内行的人员,这样,在教育督导工作中,既有人专门对教育行政工作进行督导,也有人专门对教育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督导,使教育督导的各项任务得以顺利实现。

2.要有合理的专业结构

在教育督导机构组织特别是学校教育督导机构中,应该有各种专业的督导人员,而且应该对本专业造诣较深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在督导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加以正确指导。

3.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

教育督导的对象不仅是多专业的,而且还是多年龄层次的,因此,督导人员也应该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以使教育督导工作更和谐、更有效地开展。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立法,强化依法治教的意识

教育督导是政府依法监督教育的行为,因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自恢复教育督导制度以来,教育督导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级督导机构的建设和对基础教育的督导检查,与此同时,规范督导行为的立法工作也有一定的进展。1991年,国家教委在总结督导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主任会的形式了《教育督导暂行条例》,对教育督导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在教育督导的工作实践中,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地方督导法规,以规范保障督导工作的健康发展。1995年《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和评价制度,为加强教育督导法规和规章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和模式,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职能工作部门,提高教育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断增强教育行政部门自觉履行教育行政执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制定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规范。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涉及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规范不多。即使有,内容也大多含糊不清。为此,国家权力机构和行政机关应该制定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规范,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保证教育行政执法正确、及时、合法的重要环节。

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是政府对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事业伴随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制度。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深信,经过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定能真正地走上健康、协调、稳步的发展之路,定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勃编译.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 吴文侃.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著.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丁刚.中国教育:研究方法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辑.

教育督导论文篇8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深化新时代教育个人感想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深化新时代教育个人感想总结一

近日,再次阅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让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作为教师,要始终明确教书育人的初心。在20xx年x月xx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主席曾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

“五破五立”不应极端化。在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过程中,最让老师们关注的是打破“五唯”观念,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细细深究,所谓的“五破五立”就是要克服短视、功利思想,建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克服重分数轻素质,建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克服重科研经费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建立健全潜心教学全心全意育人的制度;克服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克服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育人观,注重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对于“五破五立”片面的言论,其实,在我看来,打破“五唯”,并不是坚决摒弃,而是以此为据,克服以往人才观片面的价值取向,更多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起来——德育为首,同时关注分数、核心素养、学生终身发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老师们唯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更有指向性,才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学校办学观价值更科学合理。李镇西说:“我想办没有特色的学校。”我觉得这是很多懂教育的人的心声。现在,很多学校的功利化太强,都在努力打造所谓的“特色”。但就其“特色”的本质而言,无非是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转换了一个“名称”而已,其本身的内涵价值与推广性并不是很强。有许多学者也说: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不断积累,完善,升华,是日积月累,是源于实践的。是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校的办学观价值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要求。

学校,就是要把坚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办学的目标。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科学合理的办学观,就是坚持把人的成长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作为学校办学观的价值取向与引领, 不再追求功利、短视的办学价值观,不再过分等地追求所谓的“特色”,而是将文化、书香、生活等作为衡量学校的考核指标,让学校真正成为为国育才的温暖圣地。

改革,是为了做得更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研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准确领会其精髓实质,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化新时代教育个人感想总结二

作为基层督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真督导,创特色,整体联动助力教育。

一、“问诊把脉”找问题

教育要发展,创新做法最重要。督导工作就是要起到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作用,要为学校教育教学出谋划策。在综合督导之前,宣风银河片区责任督学们开展“问诊把脉找问题 ”的研讨会。会上,责任督学和各位校长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自己本校的现状分析,大家认真倾听、交流,找出了片区各所学校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纲挈领细安排

找出了每所学校发展的“软肋”,大家一致认为要深入实际,到各学校查看实际情况,开展专项督导工作。片区主任制定出详细的督导工作计划,对相关工作安排责任到人,细化到日。

三、“对症下药”觅良方

建构了督导工作网络后,片区的督导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我们采取了看、查、听、问、访、当场反馈等方式,对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督导,如学校工作特色突出、教案的个性化设计;同时,也发现部分学校管理不够规范,措施不够得力,教师常规工作不够务实,教育教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既认真查看资料,帮助提炼优点,同时也指出不足,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学校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我们在片区银河镇第二中学开展督导时,对学校的“快板+经典诵读”特色纷纷提出建议:1. 诵读内容要拓展,要涵盖课内经典,延伸到课外的国学。2.可以把赞学校、赞师长、赞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内容也作为诵读内容。3.要编辑相关的校本教材。4.要营造氛围,利用围墙、走廊、教室等地方都显示快板知识、经典诵读内容、国学内容等等,要让校内“人人会快板,处处见经典”。

四、润物无声展新颜

通过片区整体联动、专项督导活动之后,被督导的学校针对督学们提出的建议,立即积极整改,保障学生安全,开展各种活动,彰显学校特色。责任督学和各校视导员一起,对本校安全隐患、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教学常规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并督促相关处室尽快整改工作。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对家长反映较多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做出解决方案,真正起到了“第三只眼”的作用。《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是教育督导工作的方向标。它具有专业性、科学性、严密性,充满生命力也极具权威性。《意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聘用和管理、保障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新时代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责任督学,今后,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理解《意见》精神,立足自身专业成长,不断创新督导工作方法,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个人感想总结三

一、精学细研,掌握《意见》精髓

本《意见》分为七大方面,第一条和第七条分别是总体要求和督导工作要求。从第二到第六条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聘用和管理、保障机制五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

通过学习,了解了这次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初衷,主要是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抓落实的重要抓手。但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对照《教育督导条例》的规定,对照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总体上看,教育督导权威性、严肃性不足,还没有真正形成威慑。这次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教育督导“长牙齿”,致力于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教育督导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不严格。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督导定位不够清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督导工作重点不突出,督导方式方法仍比较落后。三是在结果运用方面,主要是督导报告缺乏权威性,督导意见常被“束之高阁”;整改问责不力,没有真正形成震慑。四是在督学队伍方面,总体上人员严重不足,各级督学都面临专职少兼职多、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水平不高、条件保障不够、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落实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

通过学习,了解了针对以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我国教育督导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24条针对性改革举措,着力推动教育督导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聘用和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推动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强化对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领导,确保教育督导机构能够独立行使职能。

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

问责机制方面,主要通过完善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等8个方面的制度,强化教育督导权威性和严肃性。

督学聘用和管理机制方面,明确要求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严格教育督导队伍的管理和监督,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

保障机制方面,提出加强教育督导法制建设,切实落实教育督导条件保障,加快构建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加强教育督导研究等改革举措。

二、领会应用,提升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理解,可以看出,以上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督导权威性和严肃性,问责更加有力,对督学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深刻认识《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作为新督学,一上任,国家就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于本身的责任和新时代督导要求,应该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二)加强学习研究,提高督导水平

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督导方面的理论,做到对《意见》进行精读,了解文件的来龙去脉,学深悟透,深刻领会其精神,以利于指导自己的督导工作,对督导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聘用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深刻理解,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及时解决督导问题,不断提高督导水平。

(三)创新督导工作方式,提高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新任督学,一切从头开始,对于督学工作,有很多不懂和需要了解的地方,要虚心向督学前辈学习,了解督学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创新工作,履行教育督导职责,让教育督导发挥作用,真正做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提高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恪守职业道德,文明督导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按照《意见》要求,作为督导,作为党员,要自我加压,恪守职业道德,以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依法督导,文明督导,坚持原则,无私无畏、忠诚担当干净,勇于接受社会监督。

上一篇:社会满意度范文 下一篇:教育叙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