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范文

时间:2023-02-24 17:05:02

河长制范文第1篇

一、河湖概况

镇镇幅员面积70.86平方公里,位于市东部,辖区9个行政村3个社区。我镇地处两市交界之处,镇区内绵远河河流,全长6.9KM,镇区3条支渠。

二、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情况

(一)中央决策、省、市部署贯彻情况

镇及时贯彻传达中央、省、市上的文件,将文件精神细细解读并传达至所辖村社区。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了书记负总责、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同时设立分段河长、湖长,确保各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建立机制、完善方案

我镇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印发河长制工作方案,制定完善了《镇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镇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包括了河长制、湖长制实施范围、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时间、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河长制、湖长制办公室职责、各项任务细化实化、保障措施等明确情况,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阶段目标等。于此同时建立了河道治理台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限定整改时间。

(三)组建机构,明确职责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落实河流保护的治理和责任,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办主任及相关村(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设总河湖长2名,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负责领导本镇河长制工作;设村级河、湖长,协助河长具体落实河、湖长的各项工作职责,设河道管理员6名,对全镇所有河、湖实行24小时不间断、不定时监管。按市文件要求和规定按时在全镇设置河湖长制公示牌6个,河湖长制公示牌内容规范,标明河湖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认真完成了河道“清四乱”工作,认真排查了我镇河道及河道保护范围内的“四乱”,针对已排查出的河道“四乱”已完成整治。

(四)积极开展宣传,提高护河湖意识

采用LED屏、宣传单、短信、横幅、进集中点等多种方式宣传这一创新政策,劝导群众守护家园,爱护河湖,对日常往河湖乱倾倒垃圾、乱排污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劝导制止。针对沿河居住的群众进行重点宣传10余次,发放宣传单1000余张,悬挂横幅标语10副,群众守护家园、爱护河道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五)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情况

建立了《镇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制度》《镇河湖长制信息通报制度》等13项制度,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做到责任分解到位、责任主体到位、责任目标到位,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对河库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了河湖摸底调查工作,建立河湖名录清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力推“河湖长制”常态化、长效化。

(六)信息报送培训情况

镇对村级河湖长、镇村两级河长制工作力量队伍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要求各级河湖长、河湖长制工作力量队伍要清楚的明白各自的工作职责,能够圆满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业务工作,每月向市级河湖长制办公室报送信息。

三、河湖长制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我镇实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和河道“清四乱”,加强对乱搭乱建、乱采乱挖、乱排乱倒、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的整治有效遏制危害河道健康行为,切实解决了我镇复杂水问题,维护了河道健康生命。

(一)水资源保护

按照“河湖长制”实施方案,突出河流重点,找准问题,细化任务,实行“一河一策”辖区流域整治的责任主体,要制定综合治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治理任务、进度要求、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排污的审批程序,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狠抓落实,严禁违规操作。

(二)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1、对绵远河河道内及护坡约50亩行洪障碍物进行了清理,加强对周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发放宣传单400余份,张贴通告100余份。

2、加强对河道采砂管理,对非法盗采砂石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实行了河道专职巡查人员巡查、政府值班人员夜晚巡查、沿河村(社区)群众监督举报的联防制度。从2020年我镇协助市级执法部门扣押违法车辆、铲车、挖机等30余辆。非法盗采砂石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3、对镇辖区内下河丫口进行断道处理,并在市水利局支

持下对下河丫口用三角四面体进行封堵断道处理;

4、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对我镇违法使用岸线修建筑物、堆场、倾倒垃圾、填埋等行为进行了清理。

(三)水环境治理

为进一步改善我镇水环境,镇政府每年投入,对镇、村(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进行维修和改善,建立了200余人的保洁队伍,投入垃圾转运车20余辆,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完善了村庄保洁制度和保洁队伍,使得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四)水生态修复

加强对涉水项目开发建设活动的控制管理;加大对使用农药、化肥的监督管理力度;开展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堆放及污水排放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林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水土流失监督和治理;加强水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河湖长制”中,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二是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同步治污,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解决垃圾排放和处理及水源保护的问题。

三是我镇辖区堤防目前存在六处安全隐患,绵远集镇一处,吉兆村一处,清狮村两处、上庵村两处,由于我镇资金薄弱,现目前对六处隐患点仅设置了安全警示标志,禁止人员靠近,防止人员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我镇财力、人力有限,目前日常巡河人员仅有6人,且执法力量单薄;

五是党委、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打击乱采问题,目前我镇河道乱采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派出所、巡河人员等采取不定时、不定期与定时、定期相结合巡查,防止出现砂石盗采。

河长制范文第2篇

代表委员及业内人士认为, “河长制”对流域治理意义重大,是一项制度创新,给通常被不同行政区分割管辖的河流都找到了一个保护神。

明年全面推行“河长制”

我国水污染状况严重,而治理起来更难。因为流域通常被不同行政区分割管辖,使得不同行政区之间常常因为利益冲突而引起流域水污染纠纷。

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去年年底,《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抓紧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根据《意见》,我国将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h、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

《意见》同时强调,要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各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贯彻落实情况报党中央、国务院。

业内普遍认为,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的“河长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环境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解决了水治理过程中统管部门统而不统、分管部门分而不动的难题。

从前期实践看,成效也非常明显。目前,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开局良好,22个省(区、市)明确在2017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9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明确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确保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不要变成一种单纯的人治

“河长制”最初于2007年由江苏省无锡市首创,即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整治和管理,以实现河道水质与水环境持续改善。随后,部分其他省市地区也开始试行“河长制”。

从前期地方实践来看,“河长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环境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解决了水治理过程中统管部门统而不统、分管部门分而不动的难题,制度成效明显。

但是,由于“河长制”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实践中也遇到规划功能与考评机制的泛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疲软等问题,导致一些“河长”存在“兼职不兼心、身份多元、并非专业”等现象,引发社会对其临时与长治、统一与多元等的争议。

对此,环保部水司司长张波在两会期间召开的新闻会上说,河长制是立足我国国情,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如何来系统的解决,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机制。河长制的核心思想还是要让各级党委政府把主体责任担起来,或者说要让党委政府当中领导成员具体的把某一段河的水污染工作任务背起来,让责任更清晰。

张波说,河长制一定不要做成一个人去治污,如果一个人去治污,市委书记当河长和其他某一个副职当河长,调动的资源就不一样,这样不是只有市委书记当河长那条河能够治好,其他领导当河长的河则让人担忧?所以一定不要变成一种单纯的人治。

张波说,河长制实际上是协调机制,它一定要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把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仅仅变成了一个领导同志利用他能够调动的资源去治理这条河,这条道走窄了”。

如何实现“河长治”

“河长制”如何推动“河长治”?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可行建议。

致公党中央相关负责人建议采取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企主演的方式,构建政社企共建河道管理责任制,由河道两岸的企事业单位、社区的负责人担任“河段长”,对各河道分段进行监控、管理、考核和问责,推动社会力量在治水中各尽其责。

对于如何健全“河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乃科建议在考核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信息沟通、群众意见办理等基础上,着重健全符合水资源防治内在科学规律的水质指标体系、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使对“河长制”的考核更体现工作实效。

同时,推进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行政体系内部建议采取上级部门考核下级地方,同级人大、政协监督“河长”水环境责任执行情况的考评方式,在外部采取市场或专业机构评估水环境改善情况、社会公众评议水环境社会满意度等方式,对“河长”进行考评。

2017年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关键一年。据了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近日已带队赴水利部、安徽省和黑龙江省,对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部署阶段工作开展专项督察。同时,督察组还到合肥市、哈尔滨市主要河段和重点治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实施机制、分解落实责任制等工作进展情况,共同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和成效,分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方法,推动河长制各项任务和责任尽快落实到位。

代表

委员

观点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原副部长胡四一

落实河长制,一要细化责任,严格考核,纳入干部考核制度,执行一票否决制,涉及生态环境损害的,要执行责任终生追究制,切实加强干部对资源环境的管理责任。二要把河长制纳入法治轨道。目前河长制还是人治不是法治,干部更替后,治理思路和相关政策如何衔接?应充分吸纳现有经验做法和科学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副省长张道宏

推行河长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让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河流、湖泊、水质的保护。落实河长制,有以下重点:一是水污染防治,要把直排污水口堵死,不允许直排,查清楚哪个乡镇、哪个企业在排放。二是水生态修复,周边湿地、植被要进行保护。三是水环境监测,随时监测和了解水质变化。最核心的还是保护稀缺水资源。相信通过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夯实责任、社会监督,通过3-5年治理,水质会有显著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原厅长孙晓山

问题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是以流域内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体现了资源保护与开发、治水与治山等相结合的理念。把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作为“河长制”落地的重要抓手,兼顾生态治理、保护和开发等目标,有利于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势,构建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出台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规划与法规技术标准;确立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综合审批制度和流程;中央财政对典型重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给予奖补。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

河长制办公室要充当河长的“参谋”,全面真实掌握河流情况。同时,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等解决部门矛盾。各地应根据实际,明确时间表、路图,要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问责力度,把河长制考核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十条”考核统筹实施,把河长制的问责和各地党政领导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南州政协副主席张加春

河长制应向镇村基层延伸,因为沿岸群众既是排污者、又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和潜在受益者。贵州正开展“双万保洁工程”,对有河的1万个村,聘1万名河湖保洁员,负责所辖河段河湖日常巡查。河长制还应与生态补偿等机制配套,使保护者从护河中受益。比如赤水河流域实施双向补偿,即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如果水质劣于Ⅱ类水质标准,毕节市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

各级河长不仅要自己带头干,还要学会带领干,形成呵护河湖清水强大合力。比如,纵向上要完善三级“河长”体系,落实市、县、乡镇职责,横向上要纳入水务、环保等10余个部门,明确各方职责。此外要增强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官方微博等平台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风气。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王菲

从国家层面出台嘉陵江上游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统筹川、陕、甘、渝等4省市,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治,共同实施全流域保护。嘉陵江流域已是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确保嘉陵江流域水体安全,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都需加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周成虎

“河长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的时空体系下,实现人、河、地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例如,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分对地观测系统,实行对河流的精确调查,掌握河流的分布、河岸的开发利用状况;以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和定位技术为支撑,建立大型河流信息系统,推进河流一张图工程,实现在真实、动态的数据基础上开展“河长制”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

河长制范文第3篇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通过河长制,本来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中国“水危机”严峻的当下,似乎是一个催生河清水绿的可行制度。

“河长制”由江苏省无锡市于2007年首创。它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的举措。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河长制”。之后,江苏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一些地方还设立市、县、镇、村的四级“河长”管理体系。随后,淮河流域、滇池流域的一些省市也纷纷设立“河长”。

长期以来,对环境质量的指责,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环保部门的。但在事实上,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问题,牵涉领域众多,可谓包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河长制”的出现,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级行政力量的协调、调度,有力有效地管理关乎水污染的各个层面。

客观地说,“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不足,传达了地方政府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特别是在一些水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由党政一把手“屈尊”担任“河长”,亲自督办河流环保工作,可以震慑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从而起到一定的立竿见影之效。

但是,水是活水,一条河的治理需要上下游共同配合。况且,书记、市长们的份内工作林林总总,哪一样都不能怠慢,虽然当上“河长”,他们能拿出多少精力对河流治污进行精心规划,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治污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更重要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假若领导高升或调走了,基层还会积极推行“河长制”吗?一旦人走政息,河流污染恐怕还是“涛声依旧”。

“河长制”透露出一种行政权依赖。它的核心是,当某地环境污染沉疴难返,一些人便开始期待地方主要领导批示或亲自过问,以待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他们心目中,地方政府成了污染企业的天敌,成了挽救环境危局的最后倚靠。殊不知,在一些地方,以问题解决者面目出现的“行政权力”,往往也是环境问题的麻烦制造者。

环保部一位原副部长曾指出:“中国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是重要原因,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贯彻。”这番讲话击中了当前的制度软肋――公众既无法在发展之初,以公民意志来选择环保之路;也同样无法在污染危害发生后,让消极怠慢、不负责任的官员让出权位,让昧着良心、肆意排污的企业倾家荡产。

挽救中国的环境危局,绝不能单靠行政权力单枪匹马。要寻找中国可持续的治水模式,首先要改变行政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现状,创新涉水领域行政体制,建立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提高涉水行政能力;其次建立流域管理法律体系,制定流域治理行动时间表;第三建立流域上下游对话机制,吸收全社会成员参与流域治理行动。

河长制范文第4篇

据《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以上记载说明,当天下洪水滔滔,水灾为民众大害之时,最高统治者把选取治水首领当作头等要事。最后在有争议之中选定了鲧为治水责任人,并严明责任要求。当时洪水滔天,水环境十分险恶,这河长治理的是普天之下的大洪水,任务极其繁重。鲧是治水能人,治水不可谓不尽力,他埋头苦干,勤劳敬业,持之以恒地连续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九年的治水岁月。《山海经・海内经》载,治水中鲧还不顾自身安危“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也可谓是舍生忘死之举。然即使如此,水患还未治平。历史时期的特大洪水原因众多,控制殊非易事:在滨海地区,卷转虫海侵引起沧海变幻,海水倒灌平原;在江河上中游,可能有极端气候作怪,或者地震形成巨大堰塞湖,山崩地裂造成水道变迁、洪水泛滥的自然现象,非人力可抗拒。鲧治水的做法是继承前人经验“障”和“堙”,也就是用堤防把聚落和农田保护起来。但面对滔天洪水,低标准的堤防一冲即溃。虽然是事出有因,尚可谅解,但舜为了严明治水责任,还是采用了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殛之于羽山。

鲧是上古时期部族领袖尧选拔任命的第一个治水河长,虽治水失败,为悲剧人物,但鲧也是民族治水英雄,他的治水精神一直为人民所追念,传说夏代人们把鲧当作光荣的先祖,每年都要祭祀。没有鲧的失败经验教训,也就不会有之后禹治水的成功。

中华第二位河长:大禹治水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开始承担第二位天下大河长之重任。鲧被杀当然是禹家族的耻辱,大禹被舜推举治水既是对禹的肯定,又是对禹能力的考验,风险极大。禹的伟大之处是不计个人的恩仇,而以天下、民族的利益为重,肩负起了治水的重任。

且看大禹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大河长是如何治水的。

其一,不辱使命,献身治水。禹牢记鲧治水失败教训:“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a,以为民先。股无_,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又《黄氏逸书考》辑《逸庄子》:“两神女浣于白水之上,禹遇之而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_,胫不生毛,颜色冻烈,手足胼胝,何以至是也。”为了治平洪水,大禹置自身利益于不顾,“三十未娶,行到涂山”后,“恐时之暮,失其度制……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婚后仅4天,又辞别娇妻,前往治水一线,长年在外,过门不敢入,致使“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禹治洪水,遭遇凶险而英勇无畏,置生死于度外。《淮南子・精神训》记:“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i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此外,禹治水重实干,不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如《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其二,深入实践,探求方略。为治平洪水,禹深入实地考察,研究治水之理。《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大禹得到高士指点,在大越宛委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通晓治水方略后,再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不墨守成规,深入实地,虚心听取民众意见,总结鲧及前人治水教训经验,采取了“疏”的办法,利导江河,即“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余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又“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也就是疏通主要江河,引导漫溢于河道之外的洪潮归于大海。于是“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又相传禹治水时已出现了原始的测量,即所谓“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

其三,封赏有功,会计天下。所谓“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传说中禹治水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从黄河到长江,最后到了大越的了溪(今绍兴市所属的嵊州市),治水大获成功,地平天成。

《越绝书》记载:“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治水成功后,大禹在大越召开了全国性的最高政治会议,对品德高尚的人赏以爵位,对治水有功的人进行封赏,并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便是传说中会稽山的由来。当然这也是一次新的治水会议,必定研究确定了治水新思路和新举措。

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治水英雄的缩影和象征,而最具影响力的应是大禹留下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治水精神(今日概括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形成了中华水文化的基石。一代又一代的治水人物本其精神而治水,缵禹之绪,发扬光大。传说中远古时代治水严厉的责任追究和水利责任主体,也为历代所借鉴和重视。

河长制范文第5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

乡党委、政府就该项工作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部署,明确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乡级总河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任村级河长的河长制,形成了乡村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成立了乡镇河长制工作办公室。

二、开展调查摸底

为全面了解辖区基本情况,乡党委、政府安排分管领导带领乡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辖区河道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形成了《乡镇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建立了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形成了《乡镇“河长制”工作目标、问题、任务和责任清单》,形成了问题台账,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为河长制工作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制定工作方案

为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乡镇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乡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工作制度,细化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为河长制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四、扎实开展工作

1、组织开展巡河。乡党委书记、乡长牵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及村级河长多次开展巡河检查,形成巡河记录,对查出的问题立即整改。

2、设置河长制公示牌。由乡河长制牵头,统一制作了乡镇河长制公示牌1个、村级河长制公示牌7个,辖区乡、村2级河长制公示牌已于8月14日全部安装到位。

3、拆除江边垃圾池。在巡河检查中,乡政府发现下窑坝村农村生活垃圾池距较近,垃圾未入池,乡政府当即责令该村立即拆除该垃圾池,并对垃圾进行清理。

4、开展污水沟整治。由于尚未修建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场镇污水由污水沟直排入,乡党委政府已责成碾盘垭村修建化粪池、污水存储池,将场镇污水进行暂存,阻止污水直排入河。

5、进行河道清理。由严江各村组织人员30余人次,就辖区河道岸边垃圾进行清理,打捞河道漂浮物0.7吨,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1.3吨。

6、落实河道保洁人员。由沿江各村设置河道保洁员对河道进行定期保洁,现设有专兼职保洁员14人。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河长制范文第6篇

河长制的历史渊源

人类经过渔猎的蒙昧时代以后,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从世界四大文明l源地来看,农业文明的实质就是水文明,而用水都取自河流,所以,四大文明的发源地都在河边。

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这里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其中最大的乌鲁克,占地大约4.45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

尼罗河三角洲是埃及古文明的发源地,又被称为“尼罗河文明”。至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人在尼罗河两岸耕种,形成了上、下埃及两个独立王国,每个王国由大约20个省或州组成,由王公统治。

印度的古文明直接称为“印度河文明”。自公元前2500年左右,它包括印度河河口大约20―30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一系列城市组成,大的约16―19平方公里,城市呈网格式布局,规模很大。

中国的古文明也直接称为“黄河文明”,在公元前1300年,横跨黄河支流河南安阳河的南北岸,殷朝的首都即已发掘的殷墟,当时就已经是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城市。殷墟不仅完全具有今天的城镇规模,而且布局也相当现代。

中国的黄河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持续至今的文明,其余都中断且消亡了。

在中国,黑河流域管理其实也是河长制的早期实践。清朝康熙时期,定西将军年羹尧于1723年授抚远大将军,率军去今天的甘肃、内蒙古和青海平叛,为了保黑河(又称弱水)下游阿拉善王的领地额济纳旗和大军用水,对黑河流域实行了“下管一级”的政策。所谓“下管一级”,即上中游的张掖县令为七品,中游的酒泉县令为六品,额济纳旗的县令为五品,该县令实际是河的首长。从而保证水量很小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的黑河水可以保质、保量地到达下游额济纳旗,入尾闾东、西居延海。

中国有4000年的农业文明史,治水积累了行政、经济、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宝贵经验。“下管一级”可以说是管水的行政创新。治水需要了解历史,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也需要汲取古人的智慧。

2003年前后,浙江省领导提出河长制管理体制创新。2008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试行河长制,后在浙江多点开花,成绩斐然,在全国出现了一批健康河流。

从江浙边界水污染事件看河长制

2001年11月,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边界水污染问题和水事矛盾频发。后来,在水利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和江苏、浙江两省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江浙边界水污染和水事矛盾的实质是因对水的利用(退水性利用)超过了本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而产生的。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投资总额、投资强度、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工人素质的限制,正是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上马的阶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当时正处于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江浙边界水污染和水事矛盾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在河流管理、落实河长制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要合理分配排污权。当时,江浙边界重要污染源所在地苏州盛泽镇的人均GDP已达2640美元。由于污染产业形成规模,排污量达到12.5万吨/日。在生产满负荷时,尤其是排污周期不能与水的丰枯周期相协调时,即使排污达标,也超过了当地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应该计算纳污河流的允许纳污总量,据此科学分配上下游的排污权(即水权),使排污总量限制在当地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排污权应由河长根据实际统一分配,不能各县各镇各行其是。

要按水功能区划分情况设置排污口。水污染问题和水事矛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排污口随意且集中设置,形成对环境承载力的集中冲击,造成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调查表明,由于河流正常流速极低,污水流动约四公里后水质才能有所改善。应经过流域系统分析,通过科学计算,按水功能区划分情况设置排污口。这就需要通过河长制来实施。

要进一步提高水利用效率。调查表明,盛泽镇印染业发达,是排污大户,印染厂采用更节水的工艺是完全可能的。盛泽镇排放的印染污水中,主要污染指标COD达1000毫克/升,处理达标后为180毫克/升,可进一步降低到120毫克/升。只要采用现代治污技术,降低到60毫克/升以下,就可以回用于印染生产。尽管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都较高,但还是远远低于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环境成本。在这方面,河长应有所作为。

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提上河长工作日程。江浙边界水污染事件带来重大环境影响,麻溪流域污染严重,使得居民纷纷抽取地下水,上下游都造成严重的地面沉降,这对于平均海拔只有3―5米的江浙边界地区来说,后果已经十分严重。水利部组织的“引江济太”工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增加水量、提高流速来改善水质,增强水环境承载能力。河长往往是镇长、县长或市长,有能力也有责任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河长制范文第7篇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国家主席在2017新年贺词中如此说。“河长制”是2016年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关键词。全面推行河长制,目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贵州为探索河长制做出了积极努力。

贵州先行先试“河长制”,已在省内流域全面推行“河L制”,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实现河清景美。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意见”称,近年来,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河长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江河湖泊是地球血脉、生命源泉、文明摇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发源于无锡的河长制,为全国各地河流生态治理提供了有效借鉴。贵州也先行先试“河长制”,已在省内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实现河清景美。

贵州敢为人先

“以前河水脏臭,实行河长制第一年,河水变清了。”提及三岔河的治理,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平桥村原村主任杨华说。

三岔河属乌江流域南源一级支流,河流全长325.6千米,流域面积7624平方公里,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源头,覆盖六盘水市、安顺市和毕节市的多个县(区),是滋养黔中大地的“母亲河”。

普定县龙场乡平桥村坐落在三岔河边,村里170多户村民的饮用水源就是三岔河。由于河水污染严重,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村里先将河水抽到一个300立方米的水池沉淀,然后将沉淀后的水抽到一个100立方米的水池再沉淀,撒漂白粉消毒后才供村民使用。

2009年6月,贵州省政府下发通知,在三岔河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要求流域内的六盘水市、安顺市和毕节市及9个县(区)政府“一把手”担任本辖区三岔河流域河流的河长。贵州也因此成为西部率先试行“河长制”的省份。

2011年,杨华和其他村干部承担起“河长”的责任,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的河长“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积极参与河道环保宣传、污染监督、保洁等工作,虽然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但是看着日益变清的河水,杨华觉得很值得。

河流水环境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六盘水市坚持问题导向,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对境内的三岔河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进行了系统治理。通过实施包含工业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119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重现了三岔河“杨柳依依拂河畔,醉看三岔若江南”的风景。

高位推动一杆到底

三岔河流域河长制的成功试行,坚定了贵州开展河长制的信心。

2012年4月,乌江、清水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

2012年9月,省政府在六盘水市组织召开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现场会议,对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2014年8月,省政府批准在乌江(含上游三岔河、红枫湖及乌江干流)、沅水(含清水江、舞阳河)、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含草海)、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流域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确立分管副省长担任全省流域环境保护“总河长”,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各自辖区内主要河流“河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河长”实行问责制。

赤水河有着英雄河、美酒河、生态河之称,是长江上游支流中唯一未被开发的河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沿途分布着数千家酒业。在有着“中国酒都”之称的仁怀市,赤水河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命脉。

2014年6月,省委、省政府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下发了《关于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的通知》。随后,仁怀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行政管理机制,在制度上有效地全覆盖了赤水河流域(仁怀段)大大小小75条河流、溪沟,每条河流都有了明确的管理,并建立了“三巡查、两报告、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层层有监督,保证赤水河流域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目前,赤水河流域总体保持二类水质。

沿着仁怀市五马镇五马河行走,不时就会出现保护河道的宣传标语。据介绍,五马河是赤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仁怀市“三级河长制”出台后,五马镇就以镇长为“河长”,组建了巡查队,定期对流经该镇的20公里五马河流域开展巡河工作,并将河道分为13个河段,专门聘请了13名保洁员负责清理垃圾,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保证了五马河的水生态环境。

贵州各地在践行河长制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机制。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是贵阳市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由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新闻机构等单位的志愿者和环保人士组成,自2010年成立至今,已对贵阳市所有江河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环境调查,并会每月逐条巡查贵阳市境内的98条河流。

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团队组成了“民间河长”,对贵阳市境内的河流进行了认领,签订责任书,并正式开展河流巡视、监督、保护等工作。此举实现了“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并轨,为430万贵阳人民的“母亲河”水环境安全上了双保险,形成了贵州首个“双河长制”的水环境保护机制。

生态补偿的“贵州模式”

“以前连牛都不愿意下水,每到下大雨时,废水大量流入河中,河水都变成了乳白色,一股刺鼻的酸腐味,鱼都翻起了白肚皮。实行了生态补偿机制后,每年进入河里的磷污染物减少了几千吨!水质得到极大改善,现在不光能在河里洗澡,还能钓到五六斤的鱼呢。”福泉市凤山镇金凤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永江说。

经过金凤村的鱼梁江是清水江流域的支流,由于上游企业渗漏废水直接排放,水污染一度成了当地居民的心病。2009年,省政府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在上游黔南州与下游黔东南州区域间创新建立了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机制,这是国内在河流管理层面上首次实行的水污染补偿机制,从制度层面为河长制的推行提供了保障。

“跨区域水污染防治以往没有明确机制,存在责任不明确、保护不同步、地区间互相推诿等困难。”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姜平说,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为了落实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5年,全省各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达3.05亿元。

河长制范文第8篇

昆明的水问题很是突出,因为昆明有个仰卧身边的滇池。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湖泊,全国第六大内陆湖,是昆明人的骄傲,更是昆明人的脸面。但从“”时期开始,人们在滇池流域和周边堤岸的乱砍滥伐,破坏了滇池的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大量淤积在滇池里,湖面缩小了20多平方公里。“”期间愚昧的围湖造田运动,更使滇池附近的天然湿地不复存在,数万亩水域变成鱼塘、田地,不少地方成了荒芜的沼泽地。20世纪70年代,人们围绕滇池修建防浪堤,把滇池完全箍了起来。污水流不出去,湖底污泥淤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滇池又处于城市下游,流域近400万人口每天通过十多条河道排入滇池的污染物和污水源源不断地进入滇池。日益加重的滇池污染,到20世纪90年代终于暴发。草海和外海的很多水域成了水葫芦的乐园,曾经清澈的湖水变得浓稠,湖面上漂浮着油汪汪一层绿油——蓝藻。从富营养化一直到异常富营养化,滇池的水质从20世纪50年代的II类下降到劣V类。滇池水特别是草海散发着恶臭和腥气,滇池的污染成了人类污染史上一个典型事例,甚至有外国专家认为滇池是全世界湖泊治理的反面教材。

面对人们的种种质疑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光,滇池的治理成了云南省和昆明市领导关心的一件大事。滇池清,昆明兴。滇池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河长制带来新气象

“千难万难,一把手负责就不难”。2008年1月3日,到昆明履新仅6天的市委书记仇和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思路。2008年4月1日,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一张责任表上写下“我负责治理盘龙江”,标志着由“河长”负责的河道治理开始了。“任何未经处理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点源、面源污染,绝对不准进入盘龙江及其他河道”。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35条入滇河道,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上至29位昆明市级领导,下至滇池流域12个乡镇长,都有具体的责任和相应的考核目标……把生态环境指标作为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仇和书记在市级四套班子全体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说法表明“河长”并不是虚衔,它对治理滇池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监测数据表明,共有120(含支流、沟渠)余条大小不等的河道呈向心状汇入滇池。其中,主城西部的河道主要进入草海,东部和北部的河道主要进入外海。河道主干长543公里,总径流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占滇池流域面积的87%。入滇池的主要河道水质除3条河道外,其余均为劣V类,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属重度污染,每年这些河道向滇池输送的污染物占了滇池流域污染物总量的70%以上。所以,在滇池治理中历来都有“河道清,滇池兴”的说法。河道治理好了,就堵住了滇池污染的源头。“河长制”的实施,抓住了治理滇池的要害——治理滇池必须从源头治理,占滇池入湖水量80%以上的河流清澈了,滇池的清澈还会遥远吗?

河长制给滇池治理带来了新气象。自实施“河(段)长负责制”、市级四套班子集体整治河道至今,已有26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通过中期检查,取得了切实的成效。“河长上岗,水质变样。”据监测,2008年与2007年相比,盘龙江等15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大观河等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数条河道初步呈现河清、岸绿的景观,河道沿岸环境得到较大的提升,市民对河道整治的共识逐步形成、参与率不断提高,增强了对河道整治和滇池保护治理的决心和信心。3年来,市民们渐渐看到了铁腕治水的成效,草海水质的好转让昆明人看到了高原明珠的新希望。昆明市“十二五”时期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也非常鼓舞人心:完成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实现滇池湖体水质稳定达到Ⅴ类,力争Ⅳ类;河道水质确保达到Ⅳ类,力争Ⅲ类;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达到国家要求……

河长制的启示意义

从源头抓起治理滇池才会有实效

仇和书记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层层推进,落脚点放在了治官。治官是治水之“源”,而恰恰这个“源头”最难“清污”。这个“理念”不但说明了环境治理的最大难题——“官”,也指出了环境治理的捷径——“治官”。事实上,正是由地方官员所主导的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当今环境保护的最大障碍。可以说,地方保护主义不除,环境治理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推行河长制,正是着眼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以“给官加冕”的办法“给官加责”,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用。

中国各类水问题的本质已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而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治水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行政领导对水污染治理的职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得很清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在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明确指出,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各省人民政府要把规划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级人民政府,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期高质量完成规划任务。可以说,环境保护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首长责任制”,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从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打了折扣。一个地方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多年以来当地主要领导一味追求GDP指标增长的政绩观不无关系。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领导不重视的原因造成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以问题解决者面目出现的“行政权力”,往往也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所以,治理水污染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真正从源头上堵住了污染,治理才能真正有实效。实践表明,在很多地方,责任不明是制约河湖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河长”的河流治理责任制,责任相对明确,也体现了水污染治理的责任意识日渐提升。推行河长制,把流域目标考核细化到区域地方党政领导,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责任,确定了其职责范围,深化落实了目标责任制。“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含所分工包片地区)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对断面水质达标负首要责任。河道水质考核得分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得分靠后且所属河道水质恶化的责任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如果能够将环保工作实绩与干部的“乌纱帽”挂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从源头抓起,杜绝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各级政府切实对保护环境、治理滇池负起责来,那么,滇池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应该指日可待。

河长制更深远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河长制范文第9篇

为切实加强全区各级河道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综合效益,有效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省和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现就建立全区河道管护“河长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河道生态健康为目标,以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全面建立河道管护“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河道功能管理、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建立河道管护长效机制,严格河道管理监督考核,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河网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河道长效管护保洁责任制,及时组织打捞以水花生为重点的水面漂浮物,清理沿河垃圾,保持河道水清流畅;严格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全面禁止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类违章设施、建筑物和行洪障碍物,保证河道沿线整洁美观。

三、主要任务

1.明确各级河道管护“河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全区各级河道管护“河长”。区级河道由区副局级领导干部担任“河长”;村级河道(包括生产河)由村“两委会”成员担任“河长”。“河长”的主要职责是:督促落实河道管护保洁队伍和管护制度,协调落实河道管护经费;督查河道水环境治理实施情况;督促查处各类侵害河道的违法行为。

2.建立河道管护保洁长效机制。按照“建立管护机构、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统一管护标准、严格管护考核”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全面落实河道管护保洁单位和责任,实行全覆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级河道管护保洁责任主体为管委会,村级河道管护保洁责任主体为河道属地村民委员会。市、区、村三级河道管护保洁工作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由区、村整体或分片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管护保洁公司或自然人,并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公示各级河道的管护标准、管护公司和自然人、管护资金,接受群众监督。区、村机关部门和单位集体一律不得参加投标。市财政对各级河道管护保洁实行以奖代补。

3.建立河道管护保洁考核验收制度。各级河道“河长”每月组织一次河道管护保洁情况的考核验收,区督查考核小组每季组织一次区、村河道保洁情况的考核验收,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按季兑付河道管护保洁经费、区级奖补资金(附河道管护保洁考核评分表)。平均得分(或得分)在50分及以上的为合格,全额兑现当季河道保洁经费、区奖补资金;低于50分、高于45分的为基本合格,减半兑付当季河道保洁经费;低于45分的为不合格,全额扣发当季河道管护保洁经费。凡河道管护保洁未能实现全覆盖或区、村、机关部门、单位集体参加河道管护保洁招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一律视为不合格。

4.建立“河长制”考核制度。区将把“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全区综合考评范畴,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总额10%的奖励。河道“河长制”落实情况由“河长制”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统一考核。区督查验收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各级河道“河长制”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附“河长制”落实情况考核评分表),并及时通报督查考核结果。年度4次督查考核平均得分在45分以上的为合格,低于45分的为不合格。对年终经考核被评定为不合格的责任人,将全部扣除该项综合考评得分,取消奖励资金,并在全区进行通报。

四、保障措施

河长制范文第10篇

根据《关于对全市河道推行“河长制”管理的实施方案》精神,为有效配合全市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深入实施,确保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现结合我单位工作职能和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部署,根据河长制管理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全市河道长效保洁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河道保洁提效新方式,巩固和提升河道保洁质量和水平,促进“河长制”管理在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遏制水污染、重建水生态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配合“河长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环卫处、属地专管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管执法局配合“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环卫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内容

(一)全力配合,建立市级河道“河长制”管理保洁工作分工联系制度

为全市25条市级河道30个河段的“河长制”管理工作分别配备一名联系人,负责相应河道“河长制”管理过程中河道保洁情况的现场踏看及汇报说明,协助开展河道保洁质量检查和建立河道保洁质量档案,协调、监督相应河道的长效保洁实施工作。

(二)监管协调,严格落实全市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措施

对于市、镇、村三级河道“河长制”管理过程中反映的河道保洁死角或不到位的地方,及时与属地“四位一体”长效保洁专管机构联系,督促河道保洁单位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对反映的保洁难点或实际困难,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属地专管机构的协作配合,共同探索研究、克服困难。同时,除“四位一体”日常督查考核外,市级河道河长制联系人员每月对所负责河道开展一次保洁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属地部门落实整改。

(三)健全机制,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考核制度

健全盐官下河和长山河饮用水源河道保洁作业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组织人员分别以每月4次和20次的频率对盐官下河和长山河饮用水源河道保洁实施专项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保洁资金结算挂钩。

同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效保洁专项考核制度,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效保洁实施月查季考,组织人员以每月1次的频率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河道、道路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专项检查。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卫生纳入“四位一体”季度考核必检区域实施重点督查,专项通报,并根据考核结果向所在镇(街道)拨付水源保护区长效保洁“以奖代补”资金。

(四)积极调研,加快推进河道保洁提效工程

以城乡环境卫生“双百双提”工程为重要载体,积极研究河道保洁作业新方法,构建“集中拦截打捞为主,船只机动保洁为辅”的河道保洁新模式,首先在市区河道开展试点,选择市区上游河道合适位置设置固定式垃圾拦截设施,建设河道垃圾上岸设施,加强拦截设施处的打捞管理,提高保洁作业效率。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完善,在饮用水源河道保洁中推行,全面提高市区及饮用水源河道保洁效率。

督促属地继续开展农村河道长效保洁拦截设施建设工作。由属地负责,根据《市河道长效保洁拦截设施设置方案》要求,协助河长督促相关属地结合原有进度,继续完成全市市级及以上河道与镇村级河道接口处及镇(街道)交界河道分界处的河道拦截设施设置工作,减少河水流动造成的漂浮物和水生植物流动污染,并加强拦截部位的清理打捞工作,强化属地保洁管理责任。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或租用河道垃圾上岸设施,选择合适地点参照市区试点经验对市级通航河道尝试实施拦截打捞,进一步提高河道保洁效率。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市河道推行“河长制”管理是市委、市政府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教育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全面的工作措施、完善的工作制度投入到配合“河长制”管理保洁工作中去。

(二)加强沟通协调。一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河长单位和领导交流,认真听取全市河道保洁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反馈的河道保洁问题,督促属地部门落实整改措施,协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突破保洁难点。另一方面主动与市财政等部门衔接,落实河道清障、设备购置等相关保洁资金,确保配合“河长制”工作得到有序推进。

上一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下一篇:廉政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