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02 02:17:31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范文第1篇

2009年,因为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欧美等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深陷财务危机,一大批中小商业银行相继破产倒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作为单体数量最多的城市商业银行群体更是实现强劲发展,主要业绩指标继续向好。而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向好,城市商业银行仍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来自于结构调整、资本约束、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进一步加大。作为云南本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却取得了骄人业绩。玉溪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是如何逆境而上、发展壮大的,有何经验可借鉴?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玉溪市商业银行董事长旃绍平。

《A时代财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正逐步成长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请您介绍一下城市商业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一些特点。

旃绍平: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立足机构本地化。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便与地方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关系,积极为地方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立足地方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命之源,离开了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实施机制灵活化。与国有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更好的机制效率和地缘客户优势。在机制效率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实施扁平化管理,决策迅速,手续方便,业务规划、信贷规模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地缘客户优势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关系密切,相互熟悉,更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第三,发展道路特色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特色。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大力支持当地的市政建设、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方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不断调整自身发展规划,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品牌。二是业务特色。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将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市民作为“立行之本”,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服务特色,努力树立广大市民服务口碑,不断开拓“银行走进中小,银行走进居民”的新局面。三是监管差异化。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后,对城市商业银行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以“分级管理、突出重点、缩小差距、科学发展”为原则,实施“一行一策”,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了城市商业银行灵活的机制,体现出监管部门在监管政策上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别。

《A时代财富》:针对这些特性,您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在振兴地方经济中起到什么作用?

旃绍平: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地方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限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在振兴地方经济中发挥着较大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商业银行为振兴地方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振兴地方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连接储蓄资金和投资资金的桥梁,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然后转化为货币资金,再通过信贷投放,转化为生产资金,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促进投资增长,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城市商业银行为振兴地方经济提供渠道支持。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大企业,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以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为目标。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则更多依赖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为地方的优质项目、优质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地方经济建设的资金渠道。

三是城市商业银行为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保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资料显示,全国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90%的就业机会,贡献了80%的工业附加值,提供了70%的出口创汇,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收入。在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将“服务中小”作为市场定位后,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审批创新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保障支持。

《A时代财富》: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增强地方经济调控能力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旃绍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金融活动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向、现金收支和清算支付,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通过利率、汇率、信贷规模、结算等金融手段对地方经济主体产生影响,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金融手段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调整授信规模、授信对象和存贷款利息等,从而调节当地的流动资金总量,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

《A时代财富》:城市商业银行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断增值方面功不可没。请您谈谈贵行是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不断增值的?

旃绍平:国有资产增值,是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权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权者权益。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政府控股的企业,将承担起国有资产增值的责任,玉溪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主要建立起四个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第一,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玉溪市商业银行按照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经营要求,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经营管理风险目标保证金考核办法,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将经营层的收入同银行的经营效益挂钩,让经营者既承担起管理责任和经营风险,又能提高薪酬,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

第二,建立健全经营透明机制。玉溪市商业银行建立了经营层向董事会的报告与报批制度,通过周工作例会制度建立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经常性信息沟通渠道,确保董事会及时获得履行职责所需的足够信息,掌握银行的经营动态,确保国有资产增值。同时借助外部中介机构的力量,加强财务审计,通过媒体刊登年度报告摘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实施大众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第三,建立健全监事会监督机制。一是增强监事会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监事会当期监督的能力;二是增强监事会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监事会工作的创新能力;三是增强监事会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监事会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四是准确把握职责定位,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管理,实现国有资产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机制。为发挥玉溪市商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作用,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遵循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从管权、管人、管钱、管物等环节入手,强化监督,防止职权滥用,加强督察,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A时代财富》: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旃绍平:纵观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初期具有“两高一低”的特征,即风险高,不良贷款率高,经营效益低。经过政府和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懈努力,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才得以化解,2009年末,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3%。历史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城市商业银行应以内控和风险防范机制为着力点,追求稳健经营的企业价值,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构建起集约、灵活、反应迅速的风险管理体制;通过制定精细化的风险管理策略,逐步从单一信贷风险管理开始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通过加强非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起操作风险的预警、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实施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起资产质量的监控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性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风险防范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让城市商业银行经得起市场的洗礼,经得起风险的考验,要像经营百年老店一样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我们不求最大,但求最精,不求最强,但求最长。城市商业银行只有以内控和风险防范机制为着力点,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才能成为“风控为本、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地方精品银行,才能走出一条属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同存异”,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总结一下就是,以内控及风险防范机制为着力点,以管理为手段,以提高资产质量为分目标,以提升经营业绩为总目标,把城市商业银行建设成为内控严密、管理规范、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地方“百年老店”。

《A时代财富》:自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知以来,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起来的一大批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那么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旃绍平: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95年全国有5200多家城市信用社,由于当时在法人治理、风险管理方面较弱,城市信用社蕴藏着的巨大风险。为了化解风险,国务院决定,从1995年开始,全国三十多个大中城市在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入股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全部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二是转变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市场上共出现了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四级分类,当时账面的不良贷款率是30%,按照五级分类的话,不良贷款率可能超过了50%,资本充足率更不用提,可能是负数。为了化解这些风险,监管机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齐聚一堂,共商大计,探索化解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途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加速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机构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总结自身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化解风险的途径与方式,使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整体风险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盈利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实施跨区域经营,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尝试联合重组,实施公开上市,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发展之路。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起到了保障性作用。首先,地方政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改组之初,中央则确定了大力依靠地方政府的策略。根据相关法规条例, 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东由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资金构成。其中,地方财政为最大股东,入股比例为30%,同时又规定单个企业入股不能超过10%,个人不能超过 2%。因此,地方财政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居于控股的地位,再加上当地企业又多为国有企业, 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实际上地方政府掌握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其次,地方政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通过资产置换、剥离不良资产以及注资等多种方式,使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了有效补充,历史包袱得以缓解,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第三,地方政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业务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初期资产规模小,产品单一,业务创新能力差,地方政府通过业务、代缴费业务的开展和银政合作的方式,带动了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发展。我们知道,存款是银行的“生命线”,没有存款,银行经营就无从谈起。正是存款的大幅增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上大施拳脚,同时地方政府从技术、人才投入等方面给予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夯实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础。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地方政府的“水融”,地方政府犹如涓涓细水,滋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与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反哺”着地方政府,肩负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地方政府是“雨”,城市商业银行则是那“雨后的春笋”,地方政府同样需要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重要资源。因为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控制一定的金融资源以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地方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现有分税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渠道有限,而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融资又受到法律方面的限制,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导的局面下,地方政府必然会寻求控制一定的信贷资金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国有商业银行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要求,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收缩、贷款权限的上收,地方政府控制力变弱。尽管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劣势,但其地方性的特色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加上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可以更容易地促使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服务。

《A时代财富》: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向好,贵行都有哪些新的发展以及重大举措?明年有何新的发展目标?

旃绍平: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不可避免,中央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国民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逐步向好。2010年,玉溪市商业银行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的发展战略和“三优一特”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生态的产业、项目,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10年9月末,全行资产总额达64.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2亿元,资本充足率12.22%,不良贷款率0.55%。在公司治理方面,实施增资扩股计划,补充核心资本,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运作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着力点,以业务创新为中心点,以信息科技建设为助推点,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发力点,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凝聚点,促进全行发展水平的提高;在跨区域经营方面,4月,我行牵头组建的第二家村镇银行――楚雄兴彝村镇银行开业,6月,异地分行――昆明分行开业。跨区域经营的实施为全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全行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1年,全行将确立“立足滇中,服务云南,辐射东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市政银行、市企银行、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立足地方,坚持中小,服务市民,围绕财务稳健性指标、客户服务指标、客户分类指标、业务发展量的指标、业务发展质的指标、组织结构指标、业务保障指标、软实力指标、核心竞争力指标、组织保障指标等十大指标,采取措施,加快发展。

一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优化流程,发挥灵活的审批机制优势,开展小企业的流程银行试点工作,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将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作为全行发展的重点,提高零售客户的比例。

二是推进经营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以差异化的思路推动市场定位转型,显著提高目标客户保有量和贡献度,形成优秀银行的经营基础;其次,以特色化的服务方式推动服务转型,显著提高差异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能力,成为具有特色的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第三,推动经营机制转型,全面推进资产、负债、收益、客户、渠道结构的大调整,显著提高效率指标,使网均、人均创利能力达到国内同业先进水平;第四,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显著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形成优秀银行发展的保障;第五,实施薪酬绩效转型,显著提高生产力,改革薪酬制度,在竞争发展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挖掘人力资源优势。

地方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服务经济

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实行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笔者参与了《如何推进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的专题研究。作为本课题的执笔者,现就近两年来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感悟谈一点管见。笔者认为,要有效实现校企合作,真正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中职学校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

1 瞄准支柱产业,优化专业结构

“围绕支柱产业,打造精品专业”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把学校做精、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路,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掌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据此,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笔者所在的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在这方面做得很主动、很成功。几年来,学校根据本市产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先后增设了数控、食品、学前教育等适销对路的专业,并强化原有的计算机及应用类、机电技术类等专业,形成了以机电为主,兼有计算机、食品加工、学前教育等多个门类的专业群。

2 对照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应把“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有哪些岗位(工种)群?每一类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素有哪些?”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实训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重点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大门类、宽基础、多方向、可选择”的专业课程模式,突出文化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岗位性。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工学结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3 把握能力要素,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中职学校应经常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各个生产环节中每一类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能力要素,据此制定各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纲要,然后组织教师积极探究各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可供不同课程、不同课型选择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先后探索或推广出了项目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模拟法、“双师”(学校教师、企业技师)执教法、“双元”(学校、企业)交替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类似工厂、车间的实训场)的实情实境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亲手实践的真情实感,实现了“读书学习”与“上岗就业”的零距离,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原则。

4 搭建互动平台,促进优势互补

中职学校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动政府牵头组织部门、行业及中职学校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路子,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积极搭建起一批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笔者认为,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基本思路及做法是成功的,可供借鉴。其主要思路及做法是:一是签约创建了一批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签约构建了校企间“技术互助、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人才互动”的合作机制;三是签约搭建了“教师进厂实践,企业职工培训,学生实训就业”的互助平台;四是签约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技人才和学校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品研发”的合作组织。以上措施的落实,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双向互动”,实现了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声誉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1(09).

[2]陈传超.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J].价值工程,2011(12).

地方经济范文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2.陈义初.发展河南人经济的概念、依据和建议[DB/OL].

地方经济范文第4篇

减少利润以覆盖损失

如果想了解一个商业银行的运行情况,最常规的办法大概就是看看它经营业绩如何了。一家银行是经营有方,还是工作欠缺,从其经营业绩可一览无余。当记者面对太原市商业银行行长吕福贞,问及2006年的经营业绩时,吕行长略显迟疑的话让记者有些惊异:“税后利润757万元。”

“这是全年的数字?”因为在采访吕福贞之前,记者曾在太原市商业银行的几个支行跑了两天,对其整体业务情况有个初步判断,一个运营好的支行的年税后利润也不止700万元。

“是全年的。”吕行长的答复很肯定。“那税前利润是多少?”吕行长这回笑了:“8900万元。”吕行长解释说,税前利润中有5600万元用于风险拨备,还有一部分用于给员工发超额任务奖。

“我们的成绩是别人看不到的,当年实现的利润大部分都提拨备和覆盖风险了。我们做得很苦,但表面上看不到,可还必须得这么做。”对此吕福贞行长有些微的无奈。

吕福贞2004年就任太原市商行行长以来,仅用于处理损失和提拨备就达1亿多元。2004年覆盖损失3000万元,当年报表体现为亏损;2005年处理损失3200万元。太原商业银行现有损失准备金1.28亿元。

对此,也有人劝她。但吕福贞对这个问题有看法。用业绩去化解损失,虽然当时看起来没替股东赚很多钱,但太原商行自身的损失和风险在化解,这有利于商行今后的发展。误解是短时间的,发展会说明一切。

竭尽全力争取存款

1999年初,吕福贞到太原市商行任主管科技、存款和资金计划的副行长。从那时起,太原商行逐步获得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同业市场拆借资格、金融债承销资格、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甲级成员等。随着全行科技系统升级改造的完成,全市分行实现了通存通兑,并且上了银行卡系统。硬件具备了,争取太原市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就成了吕福贞的目标。她虽不愿过多提及过程的艰难和复杂,但那么多银行虎视眈眈的项目,攻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目前,这块儿业务沉淀的储蓄资金超过6亿元。

当然,市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项目远不能满足吕福贞和太原商行的愿望,借太原市各县区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之时,太原市商行奋力挤入,仅全市医保项目就增加存款8.6亿元。解放中路支行借助区核算中心的工资、医保及养老业务,存款由2000万元猛增到11亿元。

2006年,太原市商行进入市政务大厅,行政事业收费业务,存款增加2.5亿元。为了这个项目,商行花了一年的时间,把原来政务大厅里的其他银行挤了出去。谈到从别的行抢过来业务时,吕福贞一脸歉意。但歉意归歉意,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记者相信她仍会毫不手软地出击。

此外,商行还向省财政渗透,预算外资金又使存款增加了5亿元。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市核算中心、医保、市政务大厅、省财政、2个行政区的业务,这些现在都成为太原商行赖以创收的基础。

借担保扶助中小企业

地方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担保不落实,资产小,没有土地、房产等实实在在的抵押品等问题。那么,如何既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呢?为此,太原商行开始探索搭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平台。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解放北路支行。解放北路支行在为钢材批发市场的经销商办理承兑汇票的过程中发现,银行跟一家一家公司谈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甚理想,于是建议钢材经销商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基金,为出资户提供担保。

经过商行的努力,29家经销商出资6400万元成立担保公司,按8~10倍的授信比例,总授信额度达6亿元,额度可循环使用。担保公司规定,当年只为入股企业提供担保,保费按3‰一次性收取。

借担保公司扶助企业的做法使企业和银行双双受益。以授信额度最高的公司为例,其年营业额从当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4亿元。当初商户中谁有辆桑塔纳都算好车,如今有辆宝马车也算平常事。目前,29家商户中每年盈利超过5000万元的有3家,年盈利3000万元以上的6~7家,年盈利1000万元的有10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担保公司的股东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合作方式的好处。钢材市场一位刘姓老板告诉记者,担保公司的形式有四个好处:一是方便、快捷地解决了商户融资问题;二是使商户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做法,变竞争为联合、互助;三是商户普遍认识到以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危害,转为有效调节、理性参与;四是商户联合起来后面对钢厂不再是弱势群体。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3年公司销售额10亿元,2006年达到27亿元。

银行因此也受益匪浅。2006年,太原商行解放北路支行对担保公司累计授信额度达13亿元,当年授信余额7亿元,实现收入2600万元,利润1200万元。自担保公司2003年10月成立以来,商行对其累计授信45亿元,没有一笔不良。另外,支行因承兑汇票增加资金4亿元,2006年底存款达8.4亿元。

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本较高,但太原商行面对企业的金融需求从不挑肥拣瘦。2006年,长钢公司选出10家金牌客户,为其提供额度为3000万元的担保,保证其货源。这笔业务手续繁琐、工作量大,其他银行都不愿意接受,太原商行接过这笔业务,并且简化审批流程,提高了效率,受到客户的好评。

创新消费贷款模式

太原市商行在运营中一直把满足市民需求当作大事来抓。

2002年太原市8000多辆出租汽车更新换代,商行通过让其他行签发承兑汇票的办法,承担了总额三分之一共2亿多元的授信额度。几年来还贷还息没有不良。由此,太原商行进入了汽车消费贷款领域,并垄断了太原市汽车销售主要品牌的信贷业务。

为了解决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银行主动性不够,经常由经销商决定贷与不贷,从而潜在风险较高的问题,太原商行推出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银行自己进行现场调查,进而决定贷与不贷。桃园支行是最早开展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支行。截至2006年底,支行累计发放汽车信贷8000多万元,满足了当地市民的消费需求。至今,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无欠息欠贷。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贷款需求逐渐减少,桃园支行将业务重点转向汽车经销贷款。他们选择了4家汽车贸易公司提供授信,并随着公司销售额的增长增加授信额度。其中香山汽贸的授信额度从2004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亿元,使其销售收入增长6倍,税后利润达2000多万元。

地方经济范文第5篇

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全力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创新登记制度,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对于企业办理名称预先核准、分支机构注销、营业执照补发和经营地址、经营期限、不涉及前置许可的经营范围等变更登记事项的,全部实行一人受理、审核、审批的“审核合一”制度,其它登记事项实行一人受理、一人审核的“一审一核”制度。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当日办结;挂“”行政区划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实行网上远程核准当日办结;新设立企业,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办结。

(二)开通绿色通道,提高登记服务质量。推行预约登记、合议审核等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做到“五办四通”。即对于提交资料齐全、符合登记条件的马上予以办理;对于提交资料不全、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现场指导、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资料,符合登记条件后及时予以办理;对于紧急事项及时予以办理;对于特殊事项,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属于本局登记的特事特办,不属于本局登记的,全程指导,协调办理。在企业登记注册过程中,凡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确保畅通;对于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登记条件的,在不违背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进行适度变通;对于在注册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的,主动进行沟通。

(三)实行重点项目登记注册跟踪服务制度,确保项目快速准入。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按照“提前介入、及时注册、重点指导、跟踪服务”的原则,实行重大项目登记注册局长责任制,及时启动登记注册重大项目提前介入、跟踪服务机制,采取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办理、上门服务等措施,为企业提供先期咨询指导服务,帮助企业准备登记材料,并由局负责人带队,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园区管委会定期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辖区重大项目信息,从窗口受理延伸到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主动做好重大项目落户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等工作,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

(四)放宽经营范围登记注册,拓展企业经营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允许非公有制资本向电力、石化、通信、金融服务等行业和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建设、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设备租赁、现代物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发展。对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实验区、羊绒产业园区、黄河金岸等重点园区和领域兴办企业或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暂不具备生产条件,筹建期间急需办理营业执照的,可先行核发经营范围为“筹建”的营业执照,以满足企业筹建期间开设银行账户、注入资金、办理前期手续的需要。

(五)放宽企业经营场所限制,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申请人申请登记时不能提交住所(经营场所)房屋产权证书的(市区内破窗开店的除外),由房产管理部门或房屋产权单位、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村委会出具相关证明即可办理登记。在不违反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规定、不扰民、不影响小区物业管理、征得相邻人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城镇居民购买的商住房办理经营场所登记;允许经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和城管部门批准设置的临时商业用房办理企业经营场所登记;经营场所设在各大园区的,凭园区管委会出具的入住证明作为场地证明。

(六)放宽注册资本限制,促进中小企业和全民创业健康发展。凡自然人申请设立有限公司,出资额达到法定注册资本后,需要分期到位的,可在3年内缴足,投资公司可放宽到5年。申请设立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不受注册资本数额的限制。

(七)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需要组建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将集团母公司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以上降至1000万元以上,子公司数量由5个以上降至3个以上,以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和适度规模扩张。

(八)推行试营业制度,调动弱势群体创业积极性。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困难家庭(七类群体)等进入市场的扶持力度。“七类群体”在不涉及前置许可的前提下,可以申请“试营业”,经辖区工商所备案后可申请6个月的试营业,试营业期满条件成熟的可以正式办理营业执照。

凡营业场所在1000平方米以上(除高危行业和从事餐饮、食品经营以外)的企业,可申请试营业,经辖区工商所备案后,可申请30天的试营业,试营业期满需继续经营的,办理正式营业执照。

(九)鼓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失地农民、农业专业人才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不受限制,无偿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等法律文书。采取“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的优惠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鼓励指导同一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合作社,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活农的辐射带动作用。

(十)完善网上办事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行网上企业名称预核准、网上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年检制度,及时向企业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

(十一)实行定期联络制度,引导扶持辖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各园区重点企业和项目工商联络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工商部门与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联系,实行一月一联络制度,做到提前介入、现场指导,帮助协调、服务前移,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定期走访、解决问题。

(十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定期信息。建立完善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定期制度,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公众查询提供更为详实便捷的基础信息。

(十三)减免15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免收营业执照副本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费、合伙企业分支机构年检费、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登记和年检费、私营公司分公司年检费、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和科技性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或设立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企业变更登记费、筹建企业注册登记费、分公司年检费、非公司制企业分支机构年检费和国际注册手续费等15项收费。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十四)支持企业通过股权出资、出质登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十五)扩大动产抵押登记范围,积极引导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动产抵押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将动产抵押物范围从机器设备、原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到半成品和产品。在确保抵押权人利益的前提下,使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既获得资金支持,又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十六)放宽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和比例,进一步促进资本流动。允许投资人以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向第三方公司出资;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新增注册资本的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不受限制。

(十七)搭建商标质押融资操作平台,为品牌企业盘活驰(著)名商标资源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回族自治区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办法》的规定,大力推进商标权质押融资工作,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开辟新渠道。

三、充分运用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优惠政策,增强企业以知名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

(十八)加大工业商标战略工作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的企业注册商标。以羊绒产业园区、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试验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为重点,引导企业研发商标、运用商标、积极申请商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特有商标品牌,逐步形成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群。力争在2年内新增注册商标60件,引导“绒典”、“菲洛索菲”等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力争新创著名商标7件,服务业和涉外商标注册量大幅增加。

(十九)加强农产品商标建设,推动品牌农业发展。坚持“立足一种地方资源、围绕一个产业链条、抓好一件注册商标、带动一批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打造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国家优质果品基地、国家清真羊肉生产基地,依托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清真羊肉、长枣、水稻、小麦、玉米、淡水鱼、瓜菜、苹果等)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商标。加强对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商标的法律宣传,推广“公司(合作社、协会)+商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副产品商标化经营,加快资源优势向商标优势转化,积极引导“长枣”、“昊王”、“沙坝头”等商标争创驰(著)名商标。

(二十)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商标,打响服务业品牌。加大对服务业商标注册的宣传力度,提高服务业商标注册和商标培育意识。重点抓好空港物流中心、陆港物流中心、国巨商贸、金帝餐饮等企业的服务业商标培育工作,推进服务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二十一)加快推进旅游业商标发展,提升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围绕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特别是水洞沟、长流水景区和世界水车博览园、黄河书院、滨河水岸度假村等精品旅游带,精心打造特色旅游商标品牌,充分展示唐风古韵、回乡风情和时代风貌,使旅游业成为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十二)积极培育清真食品品牌,抢占国际清真市场。抢抓中阿经贸论坛的有利时机,围绕清真特色食品行业,重点抓好“平顺源”、“阿萨”等清真品牌的培育,在国际清真食品市场打响自主商标品牌,

(二十三)强化注册商标专用权行政保护,维护企业商标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商标保护环境。

四、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十四)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增量提质的基础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场地挂钩”,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活农的带头辐射作用。

(二十五)发挥合同指导作用,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支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引导走“农户+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合同指导服务站”为抓手,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发生。

(二十六)健全护农工作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以落实“农资经营信用公示牌”、“一账通”和农药经营“处方笺”制度为抓手,建立健全农资经营长效监管机制,围绕“春耕、夏收(夏播)、秋收”重点季节,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夏季粮食收购市场、秋季粮食收购市场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无证收购、压价压级、哄抬物价、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充分发挥12315“一会两站”作用,及时依法解决农村消费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地方经济范文第6篇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科技诸方面的全体情况,是地区发展的缩影。我国幅原辽阔,地域广大,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及工农业发展和历史环境的递嬗不同,从而形成了在内容上各具特点,涉及不同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的“地方文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地方文献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己得到各地政府部门与图书馆文献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一、地方文献的经济价值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既可纵观千年,又可横陈百科,集古今科学成果之大成。它上及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祥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我们去开发利用。从经济角度来说,地方文献可供开发的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1.自然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资源是指大自然客观具备的特定区域内可供利用的原始资源,在地方文献中大量记载着前人对生活于其间的“一方水土”的客观认识,其中有许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1记载了丰富的矿藏资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许多在地方文献中都曾有记载,有的还标明可待开采的矿藏品位和储量以及历代开采经过,为国家和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我国的煤矿,不仅储量大、品种齐全,而且分布面广,地方文献对煤炭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可为地质普查和勘探开采作参考。又如:《玉门县志》记载当地农民用“石脂水”点灯照明,这是当地关于石油资源的原始记载。四川《荣县志》、辽宁《抚顺县志》也都有关于石油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对石油开发开采提供了依据。

1、2记载了众多的动物资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己发现鸟类1166种,兽类414种,两栖类200种,爬行类300种。这些野生动物不仅可供人观赏,更能提供大量毛、羽、皮、肉、脂和贵重的动物药材,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畜牧业有很大价值。其中绝大多数在地方文献有所反映。如《岭表录异》一书专门记载了南国珍奇的鸟兽虫鱼和奇异花草。目前不少地方根据地方文献的提示,找到了鳗鱼、双脊鲤鱼、六腿蝎子等名贵土特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生财之道。

1、3记载了繁茂的植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2000多种。我们还有不少名贵的药用植物,汉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著录药物1892种。如长白山的人参、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贵的三七等,都是珍贵的药物,这些都是当地发展地方经济的独有资源,开发利用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4记载了秀丽的山水风光。我国山水秀丽,育无数的名山大川。五岳自古名闻遐尔,五岳之外,尚有许多名山,同样美不胜收。如;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山东的崂山、湖南的湘西奇峰以及广东的罗浮山、西樵山等,这些秀丽风光在《天下名山胜概记》、《海内奇观》、《崂山名胜记》、《黄山纪胜》、《洞庭湖志》、《羊城古钞》等地方文献中都有专门的记载。整理开发这些文献资源,为旅游事业服务,近年来己得到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并成为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2.人文资源

人是构成一地区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建设开发地区的主要力量。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从事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劳动成果。这些人类改造自然的心得与成果统称为人文资源。地方文献中可供开发的经济类人文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记载了独特的地方工艺和生产技术。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类利用特定地区提供的特有资源,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这些地方手工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江苏宜兴地区地方矿产资源中,有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是制作紫砂陶的主要原料,宜兴历史上出现许多著名紫砂艺人,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等,《阳羡名陶录》、《宜兴县志》等地方文献对此记载详备。民国期间,鼎蜀山一带居民,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宣兴地方政府鉴于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把当地紫砂工艺者组织起来,于1956年成立了宜兴陶瓷公司,使传统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涌现出了顾景舟、吕尧臣、蒋蓉等新一代工艺大师。如今宜兴紫砂名扬中外,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2记载了地方名特产和地方名牌。各地区自然状况的差异导致物产各异,有些地方特产经过长时间历史的考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地方名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名牌效应,成为当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如《续修盐城县志》记载“伍佑之醉螺,尤远近所称焉”。伍佑镇以此作为地方特色产品,成立了盐城市伍佑食品厂,所生产的“双花牌”醉螺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成为外地游客到盐城的首选礼品。他如“无锡泥人”、高邮“双黄蛋”、南通“西亭脆饼”等地方名特产均在地方文献中有着确切记载。

2.3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和文物古迹。杰出人物因为对人类社会和地方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而得以青史留名,对于他们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来说,杰出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文物古迹,是一笔可贵的

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有时甚至连名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涉及到的事物,因为家喻户晓,也能产生如名牌效应般的经济效益。如:鲁迅先主的故乡绍兴,两家企业为争夺“咸亨酒店”的注册商标,不借对簿公堂,一个个体工商者仅仅因为抢先一步注册了“孔乙己”商标,而成为成功的经营者,每天出售的“孔乙己”牌茴香豆供不应绝。又如,江苏是个名人辈出的省份,各级政府对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文物古迹相当重视,南通有“张骞纪念馆”、金坛有“段玉裁纪念馆”、兴化有“郑板桥纪念馆”、高邮有“王念孙王引之纪念馆”、泰州有“梅兰芳纪念馆”……这些场馆,一方面可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己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吸引外资投资建设,扩大地方经济开发与交流。 二、地方文献对地方经济的作用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特定地区的各种自然、人文、历史等具体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得记录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文献是区域性经济建设系统的史料来源和决策依据,特别是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志,它以全见长,以实独尊,既着笔于一方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揭示,又注重一方人事、环境、民俗风情的勾勒,突出事物变化起伏规律以及失败教训的记载,因此,在地方性经济发展的总体决策和改革中,就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广东潮州市政府在制定潮州的经济发展规划时,认真查阅当地的地方文献,从中了解到潮州这个古城矿藏资源较贫乏,不宜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潮州有很多名特产和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又是历史名城,因而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这一特定情况,把重点放在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和经济作物上,并重修开元寺和“湘子桥”等名胜古迹,发展地方旅游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发展的道路。

2.为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原始资料和设计依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地方文献所记录的文字多为编纂者耳闻目睹,或实地调查采访的原始材料,所以,一般来说地方文献的可靠性比较高,特别是其中的矿藏、物产、地质变迁、自然灾害、气候、水利、人口等有关经济发展的资料大多为原始记录。借鉴于这些原始资料,有关部门从事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如:安徽省马鞍山市1960年在缺乏水文、地质资料的情况下,兴建沿江码头,到1983年码头塌陷,使第二期建港作业沉入江底,后来为调查这一事故才查阅了有关文献,终于在地方文献中查明这一地段及明清时的沙洲,如果事前能及时查阅一下地方文献,这一重大经济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又如: 1983年湖南省政府决定重修岳阳楼,湖南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岳阳楼修复办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岳阳县志》、《岳州府志》,并且从县志中查到该地区近三百年来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而修改了修复办最初所作要防七级地震的修复方案,为国家节约资金200余万元。

3.为地方政府发掘经济资源,拓宽致富途径提供信息服务。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对地方经济资源的深层次挖掘,由于历次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变迁,有一些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作物、传统产业,今天己鲜为人知。积极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中发掘经济信息,是地方经济拓宽致富门径的一个可行之道。如:山东枣庄市齐材区北庆公社过去出产一种能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育,现己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又如:江苏省常熟市有一座“鳗鱼桥”,据地方文献记载,长江鳗鱼每年按季节到桥下产卵,故名“鳗鱼桥”。地方政府据此信息,及时组织打捞培养,所产鳗鱼远销日本等国,为地方上换取了大量的外汇。

总之,地方文献因为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看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作用不是单方面的,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改革风云人物的出现,反过来又为地方文献的编撰提供最新的数据和新鲜可靠的原始素材。没有了地方文献做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参照的标识和文献基础,会多走许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没有了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地方文献同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三、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举措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地方文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要从中发掘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无异沙中淘金,难免挂一漏万。各地方图书馆是地方文献最为集中的地方,做好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便成为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1.地方文献的收藏要有重点,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献中的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要全面收藏外,还要考虑到各地方的资源优势不同,人文情况各异,所以在文献收藏上又要有各自的重点。如: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又是祖国的南大门,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所以华侨、外贸通商和热带、亚热带作物应作为其收藏重点。其他如上海的工业、外贸;陕西的名胜古迹;东北的矿藏。重工业……都可以作为各自的收藏重点。有重点的地方文献收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反而会削弱地方文献应有的作用。

2.编辑地方文献书目资料。地方文献书目在研究开发地区自然资源,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发掘有地区特色产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各地图书馆都十分注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如甘肃省图书馆在建国初的十年中就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书目53种;六十年代东北三省省馆合编《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八十年代又编制了《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改革开放以后,各馆尤其注意编制地方资源和经济领域方面的书目资料,如甘肃、辽宁、山东等省馆都曾编过农业书目、矿产书目、土特产书目等。有的馆还编了名胜古迹书目资料,目的是为发展旅游业和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建立地方

文献数据库。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收集的地方文献数据资料输入电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存贮和检索,这是现代技术应用到地方文献研究与开发中的一顶新举措,也是地方文献情报化的一种体现。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全国率先试验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数据库总体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检查迅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后,只要有条件的图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存贮、检索、利用地方文献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服务工作准确、快捷、方便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作为一乡一地风土人情最为系统全面的记载,是地方经济过去发展轨迹的如实记录,也是地方经济今后赖以继续发展的文献基础、决策依据和重要的信息来源,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地方的文献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好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地方。

参考文献:

1、骆 伟 论地方文献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8.(3)

2、林小玲 开发古籍文献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图书馆学研究 1995.(3)

3、梁小平 试论利用古文献为现代经济服务 图书馆论坛 1997.(3)

4、骆 伟 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9.(2)

地方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2-03

近些年,随着国内各地方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加大,社会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恶化,温室效益、臭氧层空洞、酸雨、沙尘等恶劣环境气候的频发,使得国家、地方城市、社会百姓越发关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变,地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难题与考验。

一、低碳经济含义的具体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鲁宾斯德教授对低碳经济的描述受到广泛认同,他定义的低碳经济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地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保障,实现新型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合理利用,进而实现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特点的生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强调通过自然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有效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综合了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问题,而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石油这一类经济项目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节能减排技术、经济产业结构及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转变人类生存及发展观念,进而改革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及消耗方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及使用并不断追求绿色GDP。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1.对地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地方贸易在出口方面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限制,其他国家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及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进行严格限制,这造成了我国地方贸易受阻,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世贸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前言中有“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的具体条文、规定,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对地方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理念的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低碳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很多地方企业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以制造、原材料生产这一类的产业居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地方企业转换思想,深入研究、分析行业市场环境与前景,通过专业、系统的规划,逐步实施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发挥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倡导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企业及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3.对社会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出口及外销,更多的还是依靠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刺激来实现。随着“低碳生活”的逐步深入,地方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转化,逐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并将低碳经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购买环保家电产品,出行时放弃驾车,而选择骑自行车,使用老款手机等方式实现能源节约。随着公交系统不断完善,更多地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同时,加强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视,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并全面改善,将低碳环保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4.彻底改善了地方城市的能源结构。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低碳政策为依据,许多地方企业逐步进行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随着对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应用越发广泛,煤炭、石油这一类传统能源的使用范围越发集中、效率逐步提高,通过能源结构的有效调整,能够有效整合、科学利用新型环保能源与传统能源,有利于地方经济、低碳经济的同步发展。

5.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生态的优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上也实现了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全面结合,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地方财税收入的间接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化石能源行业的技术革新,改革产业布局及工业结构,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地方政府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并大力引导扶持,对可再生能源使用给予了全面优惠,并引导个人消费,对购买低碳产品给予一定补贴及优惠政策,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地方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主要强调可持续性,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地方政府与各行政主管部门,越发关注低碳经济框架下的企业生存问题、发展途径,以各种科学条款、合理标准来降低运营企业的税务负担。

与此同时,全面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降低了化石能源的消耗,也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全面实现了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低碳经济强调资源、能源的有效节约,实现工业生产与环境相互统一,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革,通过地方企业结构调整,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为地方财政收入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有效扶持地方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不断为地方培养具有现代特色的骨干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税收及经济的全面发展。

地方经济范文第8篇

第二条奖励依据:主要根据各金融机构和人员对国家、自治区出台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部署、要求和协调意见的执行情况;对市政府与自治区等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银企合作协议》等内容的实施情况。集中体现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和效果上。

第三条奖励范围:市级各金融机构;各旗县区农村信用联社;为全市金融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奖项设置:特别贡献奖、突出贡献奖、优质服务奖、专项奖、个人奖。

第五条考评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考评贷款总量、增量、增长率、存贷比等指标,同时兼顾对“三农”项目贷款、中小企业贷款、贫困生助学贷款、社会事业贷款等贷款结构因素;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考评根据机构职能、国家政策,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收到的效果。个人主要考评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和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六条考评组织:考评奖励工作由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由市金融办牵头组织实施。由市金融办、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负责人组成考评委员会,组织进行综合考评,提出奖励意见,报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第七条考评方式:考评采取平时掌握和年终考评相结合,定量考评与综合考评相结合,单位考评与个人考评相结合进行,考评数据主要依据市统计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办的有关统计数字为准,在分类考评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综合考评。

第八条考评程序:由参评单位和个人依据本《办法》和市金融办的考评通知,报送相关材料(个人材料需有所在单位或相关单位推荐意见)。考评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评比,提出奖励意见及依据,报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第九条奖励方式: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从起,每年由市本级财政安排壹佰万元奖励资金,专项用于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受奖单位的班子成员。奖励资金可以逐年滚存。

第十条考评要求: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评方法和步骤要充分体现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参评单位和个人上报材料要翔实准确、实事求是。凡发现弄虚作假等现象,取消参评资格,已发出的奖励,除全部收回外,还要取消下一年度考评资格。

第十一条其它事项

(一)具体考评细则由市金融办负责制定,经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二)市政府对获奖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抄送上级主管部门。

(三)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奖金,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照《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第28条执行。

(四)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五)本办法由市金融办负责解释。

地方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地方经济 发展 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步入了先进的现代货文明社会,同样的,人们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对世界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人们生活的环境恶化,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的危害、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世界”等一系列的生活理念因运而生,各个国家、地区也为此进行了一场场的大的工业革命,以均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为前提,摒除传统的生活、发展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方也相应的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经济中。

一、详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概念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要了解什么叫做低碳经济。全球多位学者中鲁宾斯德教授关于低碳经济的描述得到了广泛认同。他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基于市场机制,根据国况国情,通过国家、地方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推动新型技术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生态经济模式。它通过合理的利用、消耗相对较少的自然能源和资源,并且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种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生态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

2、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的核心就是创新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制度以及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能源消耗方式的重大改革。

3、低碳经济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内容:

①低碳经济综合了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等问题;

②低碳经济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并且没有约束的碳元素集中的煤碳、石油等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耗方式的多碳经济来说的;

③低碳经济主要涵盖生物能、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低碳经济既说“低碳”,自然是就“碳消耗、碳排放、碳污染”来说的,其宗旨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等应为人们的高碳排放、污染所造成的地球生态圈失衡而进行的自我救赎。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地方对外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这里说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严格的限制能耗,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并且强制性执行的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这在地方贸易中客观上有了一定的出口限制。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规定“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这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在地方贸易中,地方企业频频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这成为汇率之后影响地方进出口贸易的第二大因素。

“低碳经济”是将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实行低碳理念,不符合低碳概念的产品必然要遭到淘汰。我国很大一部分出口产品还是初级加工,企业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加工制造为主,为此我国中小企业迎来了了巨大的挑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也变相的推动了中国地方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推动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资,加速企业经济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地方企业进军世界一流企业打下根本基础。

三、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模式改变

地方经济除了一部分是出口和外销之外,更多的则是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刺激。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推广作用后,地方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也逐渐会成为广大居民的选择。

(1)节能消费,实用低碳家电、出行尽量不开车;

(2)促使公交系统完善,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交车;

(3)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

1、优化农业生态

地方实行低碳经济,体现在农业上的效果更大。农业低碳化、生态化,从人们生活的最低生物链开始实行低碳化,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依靠污染土地来索取农产品的丰收,而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方面的实用土地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2、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经济

以甘肃酒泉为例,合理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将传统的煤等能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以新能源为核心,研发新的利用技术。酒泉政府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开发新能源力度,降低传统能源比例,筹建酒泉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培养人才,为开发新能源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历一次次的生态圈对人类的“还以颜色”之后,人们越发的感觉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只有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发展社会经济才是人类保护自己、保护地球的最正确的道路,而这种发展模式就是“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于双双.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J)财经视点 2010年8期

[2]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平(Z)中国环境 2006年1月

[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 室友出版社 2010年

[4]樊纲等.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地方经济范文第10篇

>>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民办高校特色馆藏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途径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升路径研究 沿海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研究 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学的案例[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 孟兆怀.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1-6.

[4] 余耀森.区域独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师,2009,(2):143-144.

[5] 李旭.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及问题对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16-17.

上一篇:文学地理学范文 下一篇:审计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