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项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1 11:15:31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1篇

高校专项计划,又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的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根据上述要求确定。

1.高校专项计划时间表(以2016年为例)

2.哪些高中生有资格参加高校专项计划?

高中生参加高校专项计划须同时具备下列3项条件:(1)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3.报考和录取方式

待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后,考生按规定时间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成报名申请。

获得高校专项计划资格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高考。高校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独录取,在本科一批开始投档前完成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有关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志愿填报方式、填报时间等以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为准。

4.考生参加了自主招生,还能参加高校专项计划吗?

如果招生高校没有限制且时间不冲突,考生可以同时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和高校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

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计划”)由以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承担,招生规模为5万名。

1.报考条件

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3项条件:(1)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2.报考和录取方式

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高考。国家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本科计划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可安排在提前批录取),高职计划在本科批次结束后、高职批次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可安排在提前批录取)。

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批次内生源不足时,高校不得擅自将未完成的计划调整为普通计划录取,应通过多次公开征集志愿方式录取。经征集志愿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应适当降分录取,确保完成招生任务。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的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1.报考条件

地方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2.报考和录取方式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央财政;地方高校;专项基金;管理使用

一、引言

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方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下达高校后,地方财政应按规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均列入地方高校财务预算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

为了响应《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0〕21号)的通知精神,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探索和建立保障有力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新机制,江苏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同时,地方学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相关的配套条件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下称“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等学校事业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

二、专项资金来源、项目分配及实施流程

2010~2012年期间,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共申请实施12个专项基金承担项目,实际获得专项资金4266.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00万元,江苏省财政专项资金2780万元,我校自筹资金686.9万元,专项资金12个项目承担。我校财务处对各项目建立独立的项目号,以便对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实施专户核算,专款专用。项目情况见表1所示。

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学校特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流程。

(一)动员部署

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省财政厅、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为项目实施作好各项准备。

(二)组织实施

1.各个项目工作组根据下达的经费,编制项目调整预算计划(采购计划)。项目调整预算计划由项目负责人和归口职能部门审核后及时交财务处汇总。

2.财务处将汇总的预算调整计划提交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并将经审核同意的预算调整计划方案于年底之前报送省财政厅、教育厅备案,同时反馈给各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计划一经确定,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须经学校领导小组同意并报省财政厅审核。

3.学校国资处在项目工作组的协助下,根据经批准的设备采购清单,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及学校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招标采购。项目所在单位负责组织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工作。

(三)项目验收和追踪问效

各项目工作组于定期向学校领导小组书面报告项目建设情况,学校对项目的执行、运转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及时向省财政厅、教育厅作专题报告。

三、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管理

根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的有关规定,我校制定了以下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 学校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监察处、审计处主要负责人及各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协调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在领导小组下,再按建设项目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

2.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校长为项目总负责人,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负总责。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别负责重点学科类、教学实验平台类、公共服务体系类各类项目执行的指导、协调、审核和汇总。各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代表,主要负责拟订设备采购计划、参与招标采购、组织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等。

3. 加强采购管理,规范采购行为。在使用专项资金采购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相关管理办法及学校有关物资采购的各项规定,切实维护学校利益和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学校招标采购的资金支付,全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四、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财政厅对我校2010~2012年度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查找和分析了我校2010~2012年期间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严格按预算执行的问题

2010~2012年期间,我校所承担的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超预算、无预算问题,涉及金额2699.65万元,且未能及时按规定程序报批。为完善相关手续,现按实际执行情况补充报告备案。

(二)列支与项目无关的支出问题

原计划应在2012年实施的5个项目,提前于2011年实施并发生支出109.82万元,分别是:生态环境材料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项目33.2万元、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项目2.86万元、汽车制造与检测教学实验中心项目43万元、力学土建教学实验中心项目27.9万元、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86万元。上述支出,已按规定要求进行了调账。

分析我校2010~2012年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

一是在编报项目计划时,前期调研论证不够充分,导致预算不精确。

二是为全面完成项目计划,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增加了学校自筹资金用于解决缺口。

三是考虑到设备采购,尤其是进口设备采购程序多、周期长,为及时完成项目计划,部分项目实施时间有所提前。

五、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为规范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针对2010~2012年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项目实际,我校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定了进一步规范使用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措施。

1. 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管理。编制项目预算之前,应进行必要而充分的调研论证,科研、教学、物资和财务等部门应做好指导服务工作,项目预算力求达到全面、精细、准确、可行。

2. 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未经批准不得做任何调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教学、物资、财务等部门应会同项目负责人定期召开例会,对照项目规划和预算计划,及时检查执行情况、分析计算差异、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履行相关手续,形成预算执行反馈报告。

3. 加强财务监管,规范报账流程。在项目实施阶段,财务部门要按照项目单独核算,加强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坚持严格审核把关,所有支出内容及相关票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所购设备清单和金额必须符合上报项目规划及预算计划,否则一律不予报销。

4. 加强项目管理。将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将项目资金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限,建立健全从申报立项、编制规划和预算到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覆盖各个工作环节的制度体系,促进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六、结语

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给予长期稳定的财力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提高整体水平,促进地方高校增强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地方高校应制定中央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根据各项目特点制定出适合本项目的管理实施细则,对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确保各类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3篇

今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印发《教育精准脱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16―2020年,全区普通高校招生实施教育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分五年共安排1.3万个招生计划,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考生,增加农村建 档立卡贫困户考生的升学机会,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方案》下发后,今年我区就首次安排了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2 000人,其中本科1 000人,专科1 000人。广西招生考试院在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中创新录取机制,专门设置了精准脱贫专项计划本科批和专科批,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目前,精准脱贫专项计划本科批的录取工作已完成,该批次考生填报踊跃,生源情况良好,共录取997人。

今年高考录取工作实施前,我区经过调研论证,及时调整了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的报名资格条件。一是将国家专项计划考生户籍条件由“高考报名时具有34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户籍且连续满6年”调整为“高考报名时具有上述34个县户籍且连续满3年,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二是将高校专项计划考生户籍条件由“高考报名时户籍地为50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且连续满6年”调整为“高考报名时户籍地为上述50个县的农村且连续满3年,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

为了避免专项招生计划的空缺和浪费,使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拥有更多入学深造机会,广西招生考试院在录取工作中做了有大量工作:反复模拟投档,尽量减少投档后的退档情况发生;对首轮投档未完成的计划,全部通过宣传渠道向考生公开并提醒考生填报征集志愿;主动与线上生源不足的高校协商,适当降分录取。此外,我区还组织各市县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及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动员符合条件的学生报考,并通过区内主流媒体和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招生考试院官方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大量考生踊跃报考。

目前,我区上述三项计划的录取情况良好,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录取1 963人,计划完成率为96.3%,地方专项计划录取200人,计划完成率为100%,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46人,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录取任务。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规范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简称“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安全运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是中央或地方财政设立的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实行“国库统管、分账核算、直接补助、到户到人”的原则。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四条建立奖励扶助专项资金“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必须接受财政、人口计生、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奖励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并监督发放机构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财政部门负责奖励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并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封闭运行。督促发放机构将奖励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地方财政通过财政年报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专项资金到位、发放和结存情况。

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社会监督由监察或审计部门牵头,推行社会公示制度,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对制度运行的全过程监督。

第二章奖励扶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二)1973年至2001年期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年满60周岁。

奖励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发放。

试点地区省级人口计生委依据上述基本条件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有关政策解释,结合本地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的具体政策。

第七条奖励扶助标准:符合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第三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来源、拨付和发放

第八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纳入年度预算予以安排。地方负担的资金,以省级财政为主。

第九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按基本标准,西部试点地区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中部试点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50%;鼓励东部地区自行试点。

第十条各省(区、市)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自行确定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作为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统一发放机构。

发放机构要为奖励扶助对象开设个人储蓄账户,并对奖励扶助金的发放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十一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中央财政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每年6月30日前下达到试点省份;地方财政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每年7月31日前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三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到位后,人口计生部门应及时将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提供给发放机构;发放机构应在8月31日前将专项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并将建立个人账户和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第十四条省级人口计生部门每年1月31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9月30日前报送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和资金需求计划。上述情况和资金需求计划同时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国家人口计生委10月31日前向财政部报送下年度个案信息和资金需求计划。

第十五条省级发放机构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料报送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并会同人口计生部门输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条发放给奖励扶助对象的奖励扶助金以年为单位计算。奖励扶助对象持有效证明到发放机构认定的发放网点支取奖励扶助金。

第十七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形成的结余,区分中央和地方部分,用于抵扣下一年度相应奖励扶助金的额度。

第四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建立奖励扶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财政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每年采取直接或委托方式对各地资金测算、拨付和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加强对发放机构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取消发放资格,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从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改变奖励扶助范围和奖励扶助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

(三),专项资金管理混乱的;

(四)弄虚作假,虚报瞒报,出具不实证明的。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5篇

(一)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缺乏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政策,有些项目有政策,但文字表述很不清楚,这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给项目建设单位留下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空间。

(二)一些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缺乏统筹性、严肃性。县级政府每年年初把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年终纳入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什么专项资金也都争取,什么项目也需要,导致争取的一些项目完工后无效益,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有时出现多渠道下达同一项目不同名目资金计划的现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关系项目、人情项目不乏其中。

(三)一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按规定操作。一些项目没有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编制、申报项目前期资料,如工程设计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导致完工项目与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不符,工程质量未能达到项目投资要求。

(四)一些涉农项目未经过招投标程序。有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自选施工单位实施项目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直接采购的材料、设备或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设备等未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采购物资。

(五)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项目主管单位直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单位经费、建办公大楼、购买小车、领导出国考察等;项目主管单位伙同下属有关单位通过弄虚作假,编造虚假农户花名册、虚报农田亩数等手段骗取上级专项资金,然后将这些应该兑现农户的专项资金采取编造农户领取人花名册的方法,部分或全部截留挪用,导致农民应该得到的专项补助或补贴不能按政策兑现;项目主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以加大工程承包合同价的手段,从施工单位套取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用于单位的不正当开支,或者从施工单位那里套取工程材料等用于办公大楼建设。一些项目主管单位直接购买的材料设备等物资,以加大材料价格的手段,或虚开材料、设备等发票,套取专项资金。

我国涉农专项资金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审计监督体制是制约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地方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的领导,经费、干部任免权均归地方,审计机关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千丝万缕的联系妨碍了地方审计机关对上级专项资金的有效监督。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漠,在指导思想上怕揭露问题过多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和领导政绩造成影响,因而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干预本级审计部门依法揭露和处理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二)法律政策滞后及政策不配套是审计监督的瓶颈。一是经济活动中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找不到违反法规政策的定性依据及处理处罚的政策规定。如《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违反财务收支规定的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很不明确;一些工程建设中不按规定招投标、不按程序实施项目的,相关法律政策没有处理问题的规定;计划申报中的弄虚作假等问题也无具体的处理处罚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处罚很不明确,在审计实践中找不到具体的条文。二是一些专项资金计划没有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配套政策。导致项目主管部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审计查出后无法可依。

(三)县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素质较低也是影响监督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审计工作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各个方面均已走向成熟,但从审计实践看,一方面县级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少,审计覆盖面小,很多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周期较长,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审计一次,给监督留下很多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县级审计人员大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较差,难以适应较高层次审计的需要,在审计过程中难以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影响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那么,如何纠正县级涉农专项资金的现存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呢?我认为:

(一)改革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强化审计监督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无论是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审计管辖范围的划分,都体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虽然法律规定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但由于人权、财权均归地方管理,各级审计机关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大打折扣,而且在很多时候与本级政府的利益相矛盾,现行审计监督体制的弊端在专项资金审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必须改革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监督体制,建立审计署直接领导下的且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审计监督体制,实行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垂直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地方政府的权力干预、利益制约的现象,确保审计机关能够独立行使职权。

(二)健全完善专项资金方面的法律政策,确保审计监督有法可依。一是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专项资金审计的规定不明确,立法机关应该将专项资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从法律上确认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同时,绩效审计是今后及未来审计发展的方向,也应在《审计法》里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国家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专项资金计划、下拨、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暂行规定,对专项资金的概念、使用范围等作以明确界定与规范。国家财政及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具体的规定,便于地方有关部门及资金使用单位执行。三是对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如:现行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专项资金的处理处罚条款不清晰,应尽快加以修订。

(三)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必须注重绩效审计。一是科学地确定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科学地界定项目效益的参照指标。对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逐步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工作方法和体系。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并通过专门的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四)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必须加大实施追踪审计。一是在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中,一些项目业务经常涉及到县级、市级或省级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这就给审计查证工作造成了困难,因而可以采用委托异地审计机关协助查证的办法,解决委托审计机关面临的经费、审计时间等问题,也能从源头上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可以对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检查,资金走到哪里,审计人员就追到哪里,直至查清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二是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将账面审计与深入乡镇、农户调查结合起来,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项目主管部门,加强账、表、证的审计,摸清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支出结构;对一些大额支出深入有关单位、人员及项目实施人进行检查,以核实资金使用的真实性。

(五)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项目工程审计相结合。涉农专项资金多数是以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形式实施的,这些工程完工后很多是经过审计才能验收工程的。审计机关必须通过全面审计才能核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审计有关项目建设财务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另一方面对工程的合同、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除了核实工程造价,还必须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对照项目计划书中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有无弄虚作假、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

(六)增强力量、强化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多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专业队伍。一是增加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审计监督网络,从审计覆盖面上增强被审计单位的免疫力。二是县级审计机关人员除学习财务审计知识外,更多地要掌握经济管理学、法律学、工程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搞好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三是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审计业务交流,选派业务骨干到绩效审计、追踪审计等方面做得好的审计机关学习经验,提高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质量。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6篇

第二条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是指用于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和国家公益金、残疾人福利基金、企事业单位赞助等项资金。

各地应按照“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任务的按期完成。

第三条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只适用于五年计划纲要规定的项目,主要包括:

(一)康复。用于残疾康复、残疾预防和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的补助。

(二)教育。用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补助。

(三)就业。用于对失业残疾人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补助。

(四)扶贫。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机构工作的补助。

(五)文化体育。用于残疾人特殊艺术活动补助;残疾人运动员选拔、训练、比赛,运动器材购置,残疾人体育运动基地补助,社区残疾人体育活动、特奥活动补助。

(六)其他。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指标和预算编制要求,按时编制五年资金收支计划和年度收支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五条中央财政安排的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一定五年,分年度安排。其中补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分别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补助地方支出部分由财政部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达给省级财政部门,拨款文件抄送省级残疾人联合会、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六条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依据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和**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的五年计划纲要任务指标进行分配,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补助项目和标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商财政部共同制定。

第七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上级补助资金和社会筹集资金情况安排相应资金。

第八条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接到上级补助资金后应及时分配和下达,不得截留和任意改变资金用途。

第九条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可以结转下年使用。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将根据情况扣减下一年度补助经费。

第十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按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指标,及时编报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决算报表,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省级残疾人联合会于每年3月底前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报送上一年度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项资金决算情况;每年4月底前,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向财政部报送上一年度全国专项资金决算情况。

第十一条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必须纳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第十二条用五年计划专项资金购置的材料、物资和设备等属于国有资产的,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三条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五年计划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法规的,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自之日起施行。

财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弱势群体 贫困地区 专项计划 公平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03-03

一 专项计划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于2012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确定21个省份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上大学实施贫困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和保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入学升学权力的一项政策,通过该政策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读大学,有机会读好大学。针对这一政策,国家在每年招生工作通知中,也不断强调其重要性,并督促其公平执行。以2014年为例,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将再次强调该政策的实施,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将专项计划作为大力促进入学机会平等的手段。专项计划的指向比较明确,均由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承担招生计划,这就保证了该计划内的学生能进入最一流的大学,而不是普通高校,针对的对象是在高考考试中的弱势群体,家境贫困,在正常高考情境下可能由于地区的招生数量较少或者高考考生过多而不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

在政策内容方面,专项计划在公平领域属于弱势补偿类政策,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受教育权、入学机会和就业机会的补偿;二是实体上的补偿;三是对以往教育不公平的利益受损者的补偿。专项计划即为第一种补偿方式,通过对入学机会的倾斜,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同他人相同的机会,从而保证了公平。

在政策具体执行方面,生源的确定由生源地省份自行负责,生源地省份划定具体区域,贫困学生自主网上报名。以专项计划范畴内的省份河南省为例,自主招生录取的“高校专项计划”资格合格考生志愿设置在本科一批,可以填报1个相应自主招生高校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批”第一志愿可以填报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可以填报1~4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志愿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并且高招网站和阳光高考网站上均有报考流程(见下图)和政策照顾的具体地区。

由生源地省份确定名额、学生自主报名,而非国家统筹确认或学校推荐,保证了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各省份的自,也能够使政策最大限度地照顾最需要的地区和学生,直接将学生和省级招考机构和高校进行对接,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名额选择和确定的透明度。

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申请流程图总的说来,教育公平本身不能和教育平等画等号,传统的一刀切、一条线的政策不能够带来教育公平,资源、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会造成明显的地区差异,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采用相同的评判标准会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公平是一种价值评价,有质的要求,而平等更具有量的特性,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状态的表述。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资源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指出:“差别原则将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对于贫困地区学子而言,专项计划向其分配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保障其一时的教育权利,也为其未来摆脱贫困状况提供了教育基础。

二 专项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

专项计划虽然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下,突破单一招生录取方式,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现实状况的好政策,但是从另一个方向看,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应该重视和规避。

专项计划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反向歧视,正如美国著名的巴基案,原告巴基是一位白人,在1973年和1974年,他申请加亚利福尼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由于该校对少数族裔的特殊招生政策,虽然他的成绩远高于那些少数族裔的学生,但是却未被录取。因此他对这一政策向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提出控诉,指控医学院的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违反宪法,并要求医学院批准他入学,这一极端事例也反映了这类招生政策可能会带来反向歧视,本来的弱势群体得到了政策的倾斜,从原来的非弱势群体角度来看,就受到了一定的反向歧视,虽然在公平视域内,完全的平等、平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但是如果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对非弱势群体而言造成的反向歧视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同样的,在我国专项计划背景下,假设有两个同样努力的学生,考出相同的分数,因为一个学生是贫困省市户籍,在高考中得到了政策的照顾,进入了一流的大学,但是另外一个学生没有任何政策加分,只进入了普通高校,从后者的角度来看,对他就是不公平。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和高考的分省定额录取政策,导致了一些特殊现象――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城市,随迁子女也随父母进入了大城市的学校,但是在升学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有些学生因为达不到迁入地的落户或者读书年限的要求,不得不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近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下发了许多针对异地高考的政策,但是在专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是专项计划政策支持的学生,但是却在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读高中,在异地高考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自然地回到原籍考试,得到了专项计划的支持,这对贫困省市没有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不同地区的分数线和招生名额不同,导致有些地区考生多,录取分数线高,有些地区考生少,录取分数线低,或者一些高校资源丰富的地区录取名额较其他地方多,导致了高考移民这一特殊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全国不同地方都查处了一些高考的移民考生,因而不排除有些考生为了得到专项计划的政策支持,进行高考移民,这也是有违专项计划的初衷的。并且,专项计划针对的群体究竟有多少,一共招5万名学生这个数字的确定是否能涵盖所有的群体,不同地区应该招多少学生,每个区域应该如何分配名额,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并且这种政策的倾斜,国家资源的倾斜究竟能不能带来同付出相同的回报,也要打一个问号。

因而,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努力,笔者将在下文中给出一定建议,以利于专项计划更好地实施。

三 对专项计划的建议

1.政策制定要全面,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专项计划确实是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不仅仅提高了社会对贫困地区学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将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使得该群体切实受惠。但是在制定该政策时,要多向贫困地区深入调查,在评价加分政策时,有人提出要根据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不同进行加分。同样的,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同样要注意名额分配的问题,每个地区需要多少个名额,每个名额应该分给谁,不能想当然地分配,要深入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因为每年的学生情况不同,应该酌情进行变动。并且政策必须能够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根据地区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深入贫困地区内部,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该政策,需要怎样的政策,不能盲目制定。

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就避免和减少非贫困区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专项计划帮助的情况,避免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哪些人是专项计划的照顾对象,应当有明确的区分。考生的家庭情况和户籍情况要有严格的证明,并且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筛查,考生是否是为了能够得到专项计划名额转户口,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立刻取消其资格。

专项计划对待贫困学子升入大学后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政策支持,对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的情况并没有继续跟进,计划是否能奏效,专项计划照顾的学生是否都进入大学学习,而没有因为家庭贫困放弃学业,都应该有后续的政策支持保证学生的入学。并且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后,因其多为加分或特招录取,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学习方面的支持,此外,很多参与专项计划的院校许多都是在经济发达或省会地区,学生是否能适应,经济上是否能承担,都是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的因素,应当加强政策层面和学校层面对于专项计划贫困生生活方面的支持,确保政策的落实。

2.政策执行要严格,适应地区特点

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带来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执行,专项计划作为一个弱势补偿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执行。由于专项计划是在高招正式批次招生之前进行,因此必须做好政策的宣传,避免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错过报名时机,并且参与计划的学生一般不会再参与正式批次的招生,所以必须保证参与计划的学生尽可能都被录取,而不会造成参与了专项计划但错过了高考录取,造成“没有学上”的尴尬境地。和专项计划类似的,还有农村自主选拔录取和地方专项计划两个政策,应该有层次地安排好政策执行,不能冲突或者浪费政策名额,同时也要均衡不同学校在地区间招生的比例,在确定计划名额后要将名额落实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不能滥用或少用。

此外,专项计划应当同其他针对贫困学生的弱势补偿政策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够贯穿贫困学生的求学乃至就业,将机会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同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相贯通,不仅使学生能上学,还要使学生上好学。

3.加强政策的监督监管

高招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育政策之一,其结果往往会受到大众的重视,因此更要注重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以及结果的监督,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首先,要明确哪些地区、哪些学生在政策涵盖范围内,要完善监督制度,明确由谁监管、如何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高考移民”和一些现象的有效手段。利用一些强制措施对一些想要钻政策“空子”人进行处罚,也能够对他人产生震慑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有助于专项计划公平、有序地执行。

其次,惩罚只是在问题发生以后才被动执行的措施,若要真正保证政策良好的实施,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之下,高考趋于多元化,公平性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断对政策本身进行修正,加大社会对政策和公平的理解,是专项计划能够真正顺利执行的保证。

再次,要对政策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参与计划的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入学的机会,有没有入学,是不是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都是应该监督的。作为专项计划学生的接收方,学校应当对该类型学生进行跟踪并及时汇总其情况,不能将政策的执行仅仅交给地方,不应该将专项计划止于高考招生。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改革报,2008.07.21

[3]顾雪林.为高招录取向寒门倾斜叫好[J].中国教育报,2012(7):13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25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得到了发挥。然而,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地方财力水平有限,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很难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需要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因此,中央财政决定以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为基础,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对具有较高办学层次、较鲜明办学特色、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开始启动,3年一个建设规划期,到2015年财政部已完成2期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划拨。2期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地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地方高校在优势学科建设、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行业特色办学等方面的经费不足。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运用管理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将深入分析地方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资金申报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申报是“要钱”,各地方高校持有很高的积极性,力争获得最大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但在资金申报管理上却显得相对薄弱。

111重资金申报,轻项目论证

部分地方高校在申报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时,抱有“落袋为安”的心态,只重视争取资金,对申报项目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符合度没有进行认真的论证调查,也没有充分地调研和论证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申报管理很不到位,致使一些申报环节缺乏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即便获得了资金支持,也无法保证资金按正常的进度支出,有些资金甚至被财政收回。

112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助强不扶弱

为了得到最大化的中央财政资金,争取申报项目高成功率,有的地方高校没有进行全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存在助强不扶弱的情况。对申报项目没有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只限于学校的几个特色专业、优质学科,对其他薄弱学科却不敢涉足,使得校内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几个专业的资金用不完,而其他专业的资金不够用。[1]甚至出现对某一强势学科多次支持而造成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现象,资金的科学宏观规划和管理很不到位。

12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使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资金所支持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涉及范畴较广,它不但包括项目资金下拨,还涵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支出和财务核算管理等。中央财政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121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

一些忽略科学论证和规划的资金项目,资产重复购置、各自占用等是常见现象,同时,由于存在大量长期闲置的仪器设备,从而导致大量固定资产乃至专项资金的浪费,极大地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122项目预算执行存在偏差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必须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但是,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专项资金到期收回,有的地方高校经常出现不按照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现象,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高校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还只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上,未能体现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有效和规范。[2]

123项目实施进度过慢而突击花钱

有的地方高校对项目实施的控制调节功能较差,项目进度信息渠道出现堵塞,导致项目进展情况常常得不到及时反馈,而且,有些项目未按计划进行,实施进度滞后于项目计划,于是出现项目资金在前期没有或很少使用的现象。加之,高校物资、设备必须经过政府招标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向学校其他账户划转资金。一些地方高校正因为受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约束,同时又因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时效性,必须按照进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资金。[3]因此,为避免专项资金到期收回,一些地方高校在项目期限到达前,集中时间突击花钱,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科学研究进展。[4]

13资金运用考核问效存在的问题

责任管理的有效载体之一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所以,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需要地方高校进行监督审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5]主要问题为以下两点。

131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中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然而,由于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缺乏全面的评价,即使部分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进行了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也仅仅涉及专项资金的经济性,且评价指标也非常有限,还没有完全发掘出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执行起来也缺乏力度。

132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而言,地方高校既是其受益者,也应该是其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由于当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地方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主体几乎是缺位的。目前,几乎没有地方高校主动对该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全面的自我考核评价,即使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绩效考评时,“积极”应付基本是大部分高校所抱有的态度。因此,绩效考评的最终结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6]

2对策与建议

21科学规划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专项资金的申报管理工作,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应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学校各学科专业发展,以此为基础,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项目规划方案。[7]具体而言:第一,由各二级单位根据其需求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项目,并向学校提交项目申请书。第二,注重对所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费预算的专业性。由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实证评估所提交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同时将项目研究预期成果的社会、经济、理论和实践等价值纳入评价范畴;由项目申报负责人和财务处合作填报经费预算,以提高项目预算的专业性。[1]

22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运用管理制度

地方高校应制定中央专项资金运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为:第一,资金拨款到校后,应列入财务预算计划,严格预算执行。各项目应独立设置专项资金账户,对专项资金进行专款专用管理。第二,制定《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配套措施、《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有章可循。第三,实行专项资金项目责任制,明确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限。项目执行情况通报、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审核、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必须定期召开项目负责人会议才能完成,也有利于项目建设中遇到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处理,并严把专项资金运用关。[7]

23注重运用财务内部控制的事中调节功能

首先,财务处应按项目实施进度,对各项目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评价其使用效果,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其次,及时提醒资金使用过快的项目负责人要节约开支,以免后期因经费不足而无法完成项目;最后,及时提醒在前、中期没有使用资金或仅有零星资金支出的项目负责人,要按项目实施方案执行资金预算,更好地完成项目。[1]

24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应真正贯彻绩效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使自我考核、自我监督与内外考评、内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6]具体而言:第一,从绩效评价的内容出发,设置目标要素和财务两个一级指标,再在其下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以百分制记分,并分别赋予70%和30%的权重。二级指标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并选用通用的指标,在设计个性化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特点。第二,对考核目标进行经济性绩效评价,对照项目申报的计划目标,评价其具体执行完成比例,以考核资金的使用完成率,并作解释说明。第三,对考核目标进行社会效益性绩效评价,社会效益性绩效包括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完成,SCI科研的数量,建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实验室数量等。[1]

25强化廉政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严把项目质量关。具体而言:第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规范项目采购。严格采购货物(服务)和基建项目的验收,按采购项目资金限额成立验收小组,该小组由使用单位、国资办、账务处、审计处和专业人员等组成。在验收大型或复杂项目时,为了保证该项目的专业化特点,可邀请校外专家或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加入验收小组。完成验收程序后,严格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项目资金必须经账务处审核采购和验收等环节相关材料、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予以支付。第二,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发现截留或挤占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应追究责任,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8]

3结论

地方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获益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高校既要认真论证申报资金项目,还要在资金申报成功后尽到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考评的责任,要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管理为己任,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为最终目的,使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丁素枚以两所大学的中央专项资金为例探索医科类高校内部控制的实践[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2]李华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5(10):274

[3]应立新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6):160-161

[4]贺静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3(10):273

[5]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

[6]李杰高等学校专项经费管理研究――以BY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2

[7]黄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75-176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9篇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今年,遵循这个基本思路,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重点,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医药、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和“技术国际援助和科技企业走出去”专项。

地方专项计划范文第10篇

关于印发《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财预〔2017〕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XX〕43号)等有关规定,为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逐步建立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对应的制度,有效防范专项债务风险,2017年先从土地储备领域开展试点,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促进土地储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后逐步扩大范围。为此,我们研究制订了《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

2017年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已经随同2017年分地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下达,请你们在本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内组织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管理、预算编制和执行等工作,尽快发挥债券资金效益。

现将《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2017年5月16日

附件:

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建立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对应的制度,促进土地储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XX〕43号)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地方政府为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

土地储备由纳入国土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实施。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以下简称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一个品种,是指地方政府为土地储备发行,以项目对应并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以下统称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第四条 地方政府为土地储备举借、使用、偿还债务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地方政府为土地储备举借债务采取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方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下简称省级政府)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发行主体。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级政府(以下简称市县级政府)确需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由省级政府统一发行并转贷给市县级政府。经省级政府批准,计划单列市政府可以自办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

第六条 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土地储备项目应当有稳定的预期偿债资金来源,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应当能够保障偿还债券本金和利息,实现项目收益和融资自求平衡。

第七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管理。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入、支出、还本、付息、发行费用等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第八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由财政部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并由纳入国土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专项用于土地储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第二章 额度管理

第九条 财政部在国务院批准的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内,根据土地储备融资需求、土地出让收入状况等因素,确定年度全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总额度。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应当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专项债务限额内安排,由财政部下达各省级财政部门,抄送国土资源部。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不足或者不需使用的部分,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于每年8月底前向财政部提出申请。财政部可以在国务院批准的该地区专项债务限额内统筹调剂额度并予批复,抄送国土资源部。

第三章 预算编制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根据土地市场情况和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编制下一年度土地储备项目收支计划,提出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资金需求,报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市县级财政部门将复核后的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资金需求,经本级政府批准后于每年9月底前报省级财政部门,抄送省级国土资源部门。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汇总审核本地区下一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需求,随同增加举借专项债务和安排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的建议,经省级政府批准后于每年10月底前报送财政部。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财政部下达的本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内,根据市县近三年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市县申报的土地储备项目融资需求、专项债务风险、项目期限、项目收益和融资平衡情况等因素,提出本地区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方案,报省级政府批准后将分配市县的额度下达各市县级财政部门,并抄送省级国土资源部门。

第十五条 市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省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内,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具体项目安排建议,连同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建议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抄送省级国土资源部门。

第十六条 增加举借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入应当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调整方案。包括:

(一)省级政府在财政部下达的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内发行专项债券收入;

(二)市县级政府收到的上级政府转贷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入。

第十七条 增加举借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安排的支出应当列入预算调整方案,包括本级支出和转贷下级支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支出应当明确到具体项目,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中统计,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项目库管理。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储备项目库,项目信息应当包括项目名称、地块区位、储备期限、项目投资计划、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预期土地出让收入等情况,并做好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的衔接。

第十八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还本支出应当根据当年到期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模、土地出让收入等因素合理预计、妥善安排,列入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第十九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利息和发行费用应当根据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模、利率、费率等情况合理预计,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统筹安排。

第二十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入、支出、还本付息、发行费用应当按照《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17〕155号)规定列入相关预算科目。

第四章 预算执行和决算

第二十一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结合市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建议,审核确定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方案,明确债券发行时间、批次、规模、期限等事项。

市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机构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准备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机构应当配合做好本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准备工作,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做好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土地资产评估等工作。

第二十三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交易场所发行和流通。

第二十四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应当统一命名格式,冠以年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或市、县)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期)年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专项债券(期)名称,具体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确定。

第二十五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应当严格对应到项目。根据土地储备项目区位特点、实施期限等因素,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可以对应单一项目发行,也可以对应同一地区多个项目集合发行,具体由市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机构提出建议,报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二十六条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期限应当与土地储备项目期限相适应,原则上不超过5年,具体由市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机构根据项目周期、债务管理要求等因素提出建议,报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时,可以约定根据土地出让收入情况提前偿还债券本金的条款。鼓励地方政府通过结构化创新合理设计债券期限结构。

第二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偿还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到期本金、利息以及支付发行费用。市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省级财政部门缴纳本地区或本级应当承担的还本付息、发行费用等资金。

第二十八条 土地储备项目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应当按照该项目对应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余额统筹安排资金,专门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不得通过其他项目对应的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到期债券本金。

因储备土地未能按计划出让、土地出让收入暂时难以实现,不能偿还到期债券本金时,可在专项债务限额内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周转偿还,项目收入实现后予以归还。

第二十九条 年度终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机构编制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支决算,在政府性基金预算决算报告中全面、准确反映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还本付息和发行费用等情况。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本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偿还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一条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储备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储备土地按期上市供应,确保项目收益和融资平衡。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土地储备名义为非土地储备机构举借政府债务,不得通过地方政府债券以外的任何方式举借土地储备债务,不得以储备土地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严格储备土地管理,切实理清土地产权,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土地登记,及时评估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履行国有资产运营维护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加强储备土地的动态监管和日常统计,及时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中填报相关信息,获得相应电子监管号,反映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运行情况。

第三十五条 地方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及时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填报相关信息,反映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使用情况。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发行、使用、偿还等进行监督,发现违反法律法规和财政管理、土地储备资金管理等政策规定的行为,及时报告财政部,抄送国土资源部。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财政部可以暂停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资格。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 职责分工

第三十八条 财政部负责牵头制定和完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制度,下达分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对地方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实施监督。

国土资源部配合财政部加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指导和监督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相关工作。

第三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管理和预算管理、组织做好债券发行、还本付息等工作,并按照专项债务风险防控要求审核项目资金需求。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审核本地区土地储备规模和资金需求(含成本测算等),组织做好土地储备项目库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的衔接,配合做好本地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准备工作。

第四十条 市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按照政府债务管理要求并根据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建议以及专项债务风险、土地出让收入等因素,复核本地区土地储备资金需求,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管理、预算管理、发行准备、资金监管等工作。

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按照土地储备管理要求并根据土地储备规模、成本等因素,审核本地区土地储备资金需求,做好土地储备项目库与政府债务管理系统的衔接,配合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各项准备工作,监督本地区土地储备机构规范使用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合理控制土地出让节奏并做好与对应的专项债券还本付息的衔接,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控。

第四十一条 土地储备机构负责测算提出土地储备资金需求,配合提供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相关材料,规范使用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一周减肥计划范文 下一篇:聚会活动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