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2:18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1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分析和评价旅游地的文化背景,立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确定旅游文化的主题。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构成旅游地的特殊文化背景。它是旅游地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将对今后旅游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因此,如何促进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陕北旅游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摘要: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如何促进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陕北旅游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2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3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振兴

1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困境

1.1营销力度不佳

全域旅游视角下,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时,更加关注旅游地域特色、知名度与口碑。而在现有全域乡村旅游产业中,知名度低、品牌特色模糊与服务与产品推销力度不足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在信息化推广中,缺乏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与新兴平台推广,亦缺乏线下各类宣传手段,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中所需的休闲体验感与打卡文化的需求。其次,在以乡村地域特色为主、以相关产业与人文环境为辅的产业文化建设中,营销技术受限、营销人才匮乏,对全域乡村旅游提高人气、加强口碑等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营销力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推广与游客黏性建立,导致现有乡村旅游业面临人气与口碑双方面的营销危机。

1.2缺乏系统化营销策划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经历较为浅显与简略,我国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业未形成系统化与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建立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出现旅游产品与营销特色高度大量重合或开发程序混乱的局面。在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整合程度过低的情况下,乡村旅游面临品牌效应不佳、特色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宏观引导与正确规范方向,乡村旅游出现过分强调规模扩张,轻视地区特色化设计方案。对于全域旅游而言,乡村旅游项目设计与产品研发同质化严重,营销策划亦未形成特色化与差异化方案设计。

1.3未形成高端业态营销

大多数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未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食、宿与游还处于低端服务阶段,未形成高端服务形态。在乡村农业资源、乡村建筑资源与乡村风景资源整合方面,未将地区特色或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基础建设。同时,未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仍处于全域旅游低端服务阶段。从产业融合方面,乡村产业间未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有效衔接,导致产业链融合度不足。从个性化服务方面,乡村旅游未就旅游者个性化特点设计高端定制全域旅游服务。我国乡村旅游营销往往更注重团体营销,忽略个体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1.4产品开发品种单一

目前,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尚处于自发、借鉴、学习阶段,所宣传产品主要以农家乐休闲和乡村观光为主。现有产品开发未将当地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与融合,缺乏文化意蕴。一方面,产品品类较为受限,产品体系完整度不足。游客只能停留在简单观光的层面上,购买或是收藏的产品欲望不强,未能形成全域旅游产品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未加以深耕乡村特色,产品设计和开发仅仅以普通型外观为要。比如,在饮食方面,乡土风味不够浓厚,未体现全域旅游特色,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

2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策略

2.1依托大数据提升品牌营销品质

全域旅游视角下,消费者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愈加凸显。第一,由于游客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市场部可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对旅游者个体进行详细了解并做全域旅游个性化分析与归类。第二,利用大数据掌握不同风格消费者旅游偏好并做好匹配工作,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为消费者进行初步产品设计与创新全域旅游方案规划。第三,在确认相关旅游项目与消费者个性化相匹配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个性化营销方案,加大全域旅游针对性与精确性。第四,积极推动特色化与个性化品牌营销的共创发展,加强管理章程,建立大数据背景下人性化与个性化营销全域旅游服务。

2.2展开线上线下营销生态闭环

一方面,通过线下营销模式,全面展现基础设施建设形态。在传统营销中加入情景模拟等新型体验服务,从而为旅客建立全域旅游意识与全域旅游文化感受。对配套设施与相关联产业而言,其充分利用便利化条件和直接性线下营销,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体验。线上营销方面,借助大众点评等各类网络旅游平台,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全国服务攻略。利用3D立体技术加强旅客消费体验感,打造沉浸式营销。通过O2O网络平台,全方位体现旅游区域各类要素并建立自助规划程序。另一方面,利用“旅游+互联网”,注重全域旅游视角智慧营销。“旅游+互联网”模式是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在旅游营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3注重协同发展与跨界营销

立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托“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新型营销模式。首先,在开展全域旅游指导时,相关部门通过将乡村产业与旅游进行全面融合,推动全域资源配置与有效运用,进而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进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其次,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应全面提升不同产业的协同合作,重视经济发展系统性。最后,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建设特色化乡村旅游基地形象,进而提升游客对当地旅游业认可度与口碑。全域旅游品牌营销应突出民俗与乡村文化品牌效应,采取鲜明的乡村品牌特色定位,设置特色化全域旅游宣传方式,并定期策划具有品牌主题形式的新型旅游项目。

2.4全域整合资源,创新产品供给

第一,深层探析民俗文化内涵,使乡土风情、乡土情感与乡土民俗得以宣发。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应从乡村景观拓展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习性与风俗,着力加强乡村与乡土特色文化开发与利用。第二,依照乡村本土特色,挖掘与研发多元化旅游商品。乡村旅游商品要集中展现全域旅游乡土特色、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以此增强全域旅游体验。第三,依托当地传统节日特色,开发节庆体验产品。举办本地乡村民族节庆活动,策划各类体验性项目、创办各类瓜果节、美食节、蔬菜节等乡村节事活动。总之,要尽可能挖掘本地特色的乡村资源,将“农业+旅游”“渔业+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的文章做足,丰富全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产品体系。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4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物品,因此旅游纪念品也属于特色旅游商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增强,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旅游纪念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中应蕴含更多的文化理念,通过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出其多样化和高品位。

1 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现状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民众的休闲娱乐,更逐渐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并走向产业化,而旅游纪念品这一旅游行为中的必备元素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旅游纪念品总体呈现出单一性,缺乏设计感,更缺乏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材料工艺也较为粗糙简陋,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对消费者来说毫无吸引力[2-3]。即使存在某些与当地文化风俗相结合的具有一定质感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凤毛麟角,极为难得的。

旅游对于游客来说,主要是在旅游过程中体会不同地区的人物风貌、风俗状态,并因此获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越丰富,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就越大。正因如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就要与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生活习俗等相互结合,采用独具特色的材料、工艺、设计等,将当地特有的地域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旅游纪念品才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2 旅游纪念品对游客的意义

旅游纪念品并不具有实体意义,它所代表的是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和特殊体验,是对一段回忆的纪念,也是对一种地域文化的浓缩留念。旅游纪念品应发挥其作用,使得游客不仅可以从旅游纪念品中得到慰藉和纪念,同时也可以映射出一种地域文化。例如去中国大熊猫基地四川卧龙岗,旅游纪念品大多与大熊猫有关,而有关大熊猫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

旅游纪念品也具有概括旅游意象和感受地域文化的特点。旅游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进行一种特定的行为活动,游客会通过旅游纪念品来纪念这一段旅游时光所留下的美好回忆。旅游纪念品不仅要满足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定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

3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旅游纪念品设计属于一种特殊商品设计,除了具备一般商品设计的属性外,还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和要素,因此旅游纪念品设计要有艺术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点[4]。

1)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旅游纪念品设计必须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塑造完美造型,达到艺术审美效果,通过形象鲜明、准确、生动地反映主题和设计者的表现思想,运用现代审美和独特的角度来对旅游纪念品进行设计。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也要根据审美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加工,更要使材料和工艺与主题相结合,防止设计不符合主题、审美需求和实用要求,从而达到设计的艺术性,如艺术性挂饰。

2)地域性。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本质特征,是旅游纪念品具有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它从根本上解释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纪念意义,并且将当地的旅游纪念品与其他地区的区分出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纪念意义主要表现在就地选材,就地生产,以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为题材进行设计[5]。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形象或古香古色,或时尚现代,或天趣盎然,或新颖别致,但必须具备地域性。市场调查佐证,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越是独特,感染力就越强,游客就越喜欢。云南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地域特色浓郁,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就应该以多样化的方式来体现其地域特色,既有利于商品的推广和宣传,又有利于地方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云南傣家手工竹筒茶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当地盛产竹子和茶叶的地域特色,用竹筒作为设计的材料进行设计。当地的服装特色,也可以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如地域性人偶。

3)多样性。多样性是指旅游纪念品设计在题材、样式、原料、色彩、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供游客选择的机会大,能满足游客不同的喜好和需求[6-7]。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多样性在于游客对旅游纪念品需求的多样性,促使设计者进行更多更好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完善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4 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文化设计分析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设计。手工艺品在旅游纪念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手工艺品与当地的独特文化都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手工艺品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也正因如此,手工艺品更加容易被接受,但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关联性较大,在纪念品的设计中相对比较封闭和保守。

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特性,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同样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商品多样化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具多样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结合当下的消费需求,并融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共同融入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可见旅游纪念品更需时刻把握文化和时展的脉搏。由于我国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因此旅游纪念品若想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纪念品设计就需要在特定地域文化的凸显上下足功夫。同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也要注重其艺术性。综上所述,旅游纪念品不仅要发挥纪念品作为商品应具备的产品功能和审美需求,同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发展要注重消费需求的变化,并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合。

总而言之,构成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性要素可以概括如下:(1)自然风光,指旅游地区在气候、地貌、地质、生物等自然方面的特色,例如杭州西湖;(2)社会人文,指旅游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宗教信仰,例如丽江东巴文化;(3)历史因素,指旅游纪念品设计具有的历史渊源,例如北京故宫;(4)重大事件,指该地区从事过和正要从事的某种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活动,例如北京鸟巢。旅游纪念品设计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体现,能够充分反映出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特征。旅游纪念品设计作为当地特色文化的载体,铭刻着游客与旅游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共鸣,只有设计足够吸引游客,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宣传。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唯有地域性使其能得到区分,它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能够区别于其他地区特点的要素[8]。地域性也能够成为游客在购买此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诱因。旅游纪念品设计体现地域性时,一定要和当地的整体文化、地域特征相符合,在造型、色彩、民俗等方面要适合当地的审美和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地域性,开发适合当地出售并且与当地的风格统一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融入当地特色,不仅能提高其文化设计品位,还能够对旅游纪念品特色进行文化宣传,并且满足人们要求的求异而非存同的审美喜好和购买欲望。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体现的地域特色,也正是要挖掘当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质上是对当地文化的再设计。把当地的文化凝结在物质形态里,把握特有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要想充分吸引消费者,在设计时一定要突出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内涵。旅游地点的地域特色一定要从多方面来把握,从而进行旅游纪念品设计[9-10]。旅游纪念品设计是当地特色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旅游纪念品成为品牌的主要优势所在,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游客的购买欲望。总之,旅游纪念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己景区的文化的特性和垄断性,对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因素设计进行挖掘和开发,突出自己的特征,来占有市场。很明显,地域特色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地域文化不仅是游客的一种别样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旅游纪念品所要表达的一种文化符号。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得旅游纪念品可以成为一种凭借,并通过旅游纪念品来展示当地的地域文化,同时,地域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融合还可以提升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和内涵,从而吸引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1 地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中的传承和创新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浓缩,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经过实践沉淀的文化充分体现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之中,但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并不是一味的复制和模仿,要具有设计感和质感,通过设计让地域文化这一经过历史洗涤的文化底蕴散发出新的光芒,从而将带有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变成新潮流中的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文化传承途径。

5.2 以体验文化方式为主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旅游的实质其实就是对特定区域一定短时间内的亲身体验,在这一特定区域中去观赏这一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去体会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风俗,也正是旅游所具有的特色。可见旅游纪念品设计也应从文化体验入手,让游客们从旅游纪念品中体会到地域文化[11]。以四川为例,四川当地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美食美景等都可以成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参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让游客们从中获得一种文化体会,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丰富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6 结语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5

(一)自然生态环保文化,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

过去10多年里,海南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海南省委、省政府注重海南岛上原有生态情形的呵护,在培植文化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积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建筑气概与四周情形相协调,缔造协调的海岛生态旅游情形,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享受。

(二)独特红色文化,增强海南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共琼崖特委坚持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等革命历史,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与歌曲等让无数国人对海南的红色旅游心存向往。海南利用这一卖点,凭借五指山、母瑞山等红色资源,建立了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云龙改编旧址、潭口抗日第一枪阻击战遗址、冯白驹故居、大水之战主战场故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红色品牌,为海南旅游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三)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赋予海南旅游产品特有性

海南毗邻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这种阳光充沛、大气环流的气候非常适合生物生长,因此岛内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文化多姿多彩。贝壳、黄花梨、椰子、咖啡、茶、岛服等成为海南旅游特有文化元素。海南在这些元素上大做文章,光是椰子就生产出椰子粉、椰子糖、椰雕、装饰品等数种旅游产品。这些有着浓郁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几乎每个来岛的客人都能满载而归。

(四)现代时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海南在旅游发展中,重视挖掘和利用热带海岛清新自然的优势资源的同时,注入影视制作、体育健身、演艺娱乐和文化会展等时尚元素,形成独特的“海南魅力”。

(五)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海南在民族风情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挖掘,发扬的工作,如通过引进和打造国际通行娱乐项目和世界顶级演艺节目,编创反映黎族苗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大型歌舞,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六)宗教文化,为海南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海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宗教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近些年海南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南山佛教文化的开发,是极为成功的范例,不仅与长城、兵马俑等景区一同跻身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海南景区的标杆和符号。南山景区还计划创办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文化展,使其成为国内外独具一格的佛教文化中心。对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十一五”期,广西围绕打造千亿元旅游产业目标,整合各地旅游资源,打造了众多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广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属于发展阶段,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许多文化资源没有通过包装策划成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产品也没有体现出深刻的广西特色文化内涵。作为有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然大盆景”的柳州、“天下第一滩”的北海等众多旅游资源的广西来讲,如何吸取海南经验,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提高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认识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30%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文化的则占了70%。独特的旅游文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钟情的旅游资源,所以文化旅游已经进入了黄金时节,是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一大倾向。

(二)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

1.借助广西特有自然资源,打造广西旅游多彩文化。一是借助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文化。我区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七军军部旧址、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除化装拍照、饭菜品尝等活动外,还可以组织一定的户外活动或劳动体验,从而加强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借助青山绿水,打造绿色文化。通过桂林“两江四湖”新景区和大型漓江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柳州水上娱乐运动的成功示范效应,精心设计和建设广西水上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广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同时,通过举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促进广西园林事业发展,从而提高广西花卉、盆景等园林艺术水平。三是借助北部湾,打造蓝色文化。广西沿海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沿海地区早在汉代就是我国对外贸易之地,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着丰富多彩、具有独特内涵的海洋文化。因此,我们应开发、梳理、优化、整合有广西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包括海洋捕捞文化、海水养殖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水晒盐文化、现代港口文化以及海豚文化等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2.加快对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提升我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是旅游和文化部门要加快组织邀请本地、国内外知名的历史考古、文学音乐美术、园林建筑、服装设计装潢、书法绘画雕刻(塑)、动植物、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公司和团队,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和理念,对交东贝丘遗址、连城要塞遗址、柳候祠、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白莲洞古人类遗址等广西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壮锦、绣球、铜鼔、木雕工艺品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并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节庆会展、宣传促销以及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中。二是将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侗戏、桂剧、桂南采茶戏、柳州山歌、彩调、壮族嘹歌、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瑶族蝴蝶歌、长鼓舞、京族独弦琴艺术、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天琴艺术、壮族春牛舞、蚂虫另舞、师公舞、师公戏、桂平杖头木偶戏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舞狮技艺、钦州坭兴陶艺、贡川纱纸制作工艺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三是对于那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古镇和传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和合理开发,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村寨;对如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和那坡达文黑衣壮博物馆、孟江侗族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原生态民族村落,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为重点,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促进村落和居民和谐健康发展。

3.发挥工业优势,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一是依托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两面针、金嗓子、烟厂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工业博物馆组织工业旅游线路。二是加快发展我区食品产业,为我区罗汉果、田七、茶叶、环江和巴马香猪等特色农业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生产出具有广西特色的酒类、饮料、蜜饯、糖果等旅游食品,打破来桂旅游购买土特产选择面少的尴尬局面。三是深度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延伸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在游客集散中心,通过政府牵头、以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吸收专业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参加、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入股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及技艺展示中心”,以此推动我区民族手工艺品研发和制作行业的迅速成长。

4.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一是以培育桂林山水、北部湾浪漫滨海、中越神秘边关、盘阳河长寿养生、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等旅游品牌为重点,采取地市申报,自治区文化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方式,编制双年度《广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列入名录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给予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二是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县、区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三是打造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阳朔、巴马、三江、融水等重点旅游县,精心设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娱乐一条街、动漫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功能区,为广西文化旅游增添亮点,加快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牌形象和文化竞争力。

(三)积极开展文化与旅游的联合宣传推广

1.加强电影、电视、演艺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增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文化部门应在成功拍摄电视剧《刘三姐》、动画片《心灵之窗》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作反映广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的电影、电视、演艺作品和小说、摄影、美术、动漫、音乐、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工作力度,通过争取文化艺术创作和现代传媒市场的优势地位来强化广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形象及市场地位。

2.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与文化展演活动的结合。自治区旅游部门可以在对重点客源市场实施“走出去”宣传促销时带上我区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团体进行演出;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广西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助文化的感染力宣传广西旅游;我区文博单位也应积极赴区内外重点客源地开展广西文物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活动,演出单位也应在演出活动中积极宣传广西旅游。

3.加强媒体宣传与旅游促销的结合。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重要网站等要设置或开辟长期、固定的旅游专题或专栏,全面宣传广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精品和特色线路,以及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及时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广西电视台应争取在国内外城市落地和加大与国内外电视台互换旅游节目,以及开展更广泛合作的力度;宣传和信息产业部门应积极推动将我区的重要网站与国内外主要客源地的旅游网站链接,形成销售一体的网络营销体系。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6

关键词:文化旅游 供给侧 路径

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形式更趋差异化。但是,当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依然存在产品形式雷同、产品内容单一、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继续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拓展旅游消费渠道,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将对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创意农业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农业产品创意模式,二是农业景观创意模式,三是农业饮食创意模式,四是农业文化创意模式。创意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公众带来别出心裁的农业旅游体验,包括农家乐、采摘、农业种植体验、科普教育、农村生活方式享受等。同时,创意农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工业旅游

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工业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资源和工业遗产也会为工业旅游创造富有前景的发展空间。工业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工业产品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类。工业产品旅游是指通过展示工业产品创作、生产、销售技艺,让游客获得对于工业产品更加直接的感官认识。比如,目前依托煤炭、水泥、玻璃、乳制品、陶瓷等众多工业生产内容开发出的工业博物馆、工业产品生产体验中心等,为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工业遗产旅游是指依托工业遗存开发旅游产品的方式。比如,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老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闻名,鲁尔区2000年开始以创意为理念开始改造。通过创意改造,鲁尔区由一个灰头土脸、又黑又脏的工业区变为优美靓丽、乐享乐玩的旅游地,成为工业旅游的成功典范。

(三)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依托相关节日庆典展开的旅游活动。节庆旅游是依托地方的特色节庆,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设计,吸引消费者参与节庆活动,增强节庆体验,丰富旅游内容。节庆旅游为消费者带来了生动的旅游体验和文化感受,反过来,壮大的节庆旅游又为地方品牌塑造带来了强大的宣传作用,促进地方综合发展。比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南京的秦淮灯会、河北张家口的张北音乐节等,都是以节庆丰富地方旅游内容的例子。

(四)影视旅游

与相关影视作品相联系开发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从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体系。国际上好莱坞就是影视旅游的典范,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旅游地。国内横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从影视文化做文章,逐步发展相关旅游业,逐步从单纯的影视基地发展成为影视主题旅游的战略转变。镇北堡西部影城不H成为了“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出来”的宝地,更成为一处佳好的旅游地,带动了宁夏的旅游业发展。并于穆斯林同胞的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联系起来,与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联系起来,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五)特色演艺

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有旅游景观,缺乏旅游文化内容的问题。特色演艺与旅游地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特色文化创意设计与演艺业相结合形成特色演艺将为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印象刘三姐》是中国大型山水全景演出的首创之作,于2003年历经5年半创作完成,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连锁反应,很多国家和地方相继推出不同特色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中国新兴旅游演艺产业的标志,同时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区域品牌影响力。《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不仅在于票房的成功,在于对地区经济的带动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文化创意对演艺业和旅游业的引领和运用。

(六)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地方发展的资源禀赋,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的结合就是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是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壮大的有利抓手。鼓励和支持特色文化产业与现代生活相联系与现代消费时尚结合,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同样具有广阔前景。我国特色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潜力较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比如景德镇的陶瓷、自贡的彩灯、吴桥的杂技等。

(七)博物馆旅游

讲:“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5年3月,国家新颁布了《博物馆条例》,《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结合,开发旅游产品,通过合法经营收入巩固博物馆发展资金,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将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业融合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促进区域发展。比如,毕尔巴鄂市曾经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随着西班牙航运业的衰退,毕尔巴鄂市陷入了衰落。但该市建造的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典范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古根海姆博物馆在促进该市由一个衰败的港口城市转变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博物馆馆藏作品的创意开发,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创意产品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有统计,目前全国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超过20家,开发产品种类超过100种以上的30家。

(八)阅读之旅

图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为我们提高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开辟了新路径。依据图书内容以及作者经历开发旅游产品具有坚实的素材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爱尔兰著名作家普鲁斯特撰写的《追忆逝水年华》被公认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小说其中记录了主人公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天游历的经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作家,就将小说主人公游历都柏林的那一天变成了一个节庆活动。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按照小说主人公游历的路线行走。这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活动。中国的经典著作很多,依据图书中的人物、地理、人情开发旅游产品潜力很大,比如《徐霞客游记》《西游记》等。文化创意与图书事业相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已经崭落头角,阅读之旅极具潜力。

二、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尊重文化的价值和规律

文化旅游既要遵从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遵从文化发展规律,讲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而且要以社会效益为先。所以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遵从文化发展规律是首要条件。比如,近几年的寺庙上市的事情,早在2009年前后,在强烈的反对声中,少林寺上市无疾而终。随后,原本定于2013年上市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暂时搁置动议, “法门寺景区”的巨额债务让当地政府欲哭无泪。公开资料显示,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旗下拥有多个国内知名景区,包括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随着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借壳上市”成功,这所庙宇也将随着所属的公司,一齐登上资本市场的殿堂。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应该把握怎样的度,这个前提要充分尊重文化的特性和规律。

(二)注意活态保护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旅游有时候追求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活态的旅游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景区的走走看看。原生态、活态的旅游要求保留着生活气息,但是,与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因此要注意两者的融合发展。原生性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原汁原味的保护。活态性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和传承,要注意保护其传统的生活习俗,在日常的生活中将特色文化鲜活地保护和传承。而现代文明和旅游开发,难以避免对原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和冲击。比如贵州侗寨的特色侗族文化应该受到原生态和活态的保护,传统的侗寨主要是木质结构,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许多侗族居民依然生活在这样的房屋中,这有助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原生性。但是,木质房屋也同样具有一些劣势,比如,保暖性差、隔音性差,特别是防火性能差,近些年不断有侗寨失火的悲剧发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渐渐提高意识观念也逐渐开放,有的居民也开始建造砖头房子,现代建筑文明向传统的特色建筑和活态旅游提出挑战。

(三)要深度开发避免过度开发

文化旅游需要深度开发,首先要有文化内容,再有就是文化产品,再到文化营销,使得文化Y源形成产业化,再到资本化。培育文化名品、文化名人,有可看、可感、可用、可思的东西。同时也应该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往往多指过度商业化。丽江古城,知名度越来越大,美誉度却时有隐忧。很多旅游地商业气息过重,文化气息过淡。北京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且最赋有老北京文化机理和风情的街巷,形成了南锣鼓巷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支撑,以名人故居和文物古迹为节点,以老北京文化风情为点缀的文化品格。正是在这种文化风情的吸引和感召之下,南锣鼓巷的文化旅游让游客流连忘返。但是近期“观光+小商品出售”发展模式,逐渐削弱了自身的文化魅力,没有文化,失去特色,就难有吸引力。

(四)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难免遇到规划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情况,就需要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说过,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城市文化遗产,如何做到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索。例如,福建晋江市五店市的旅游开发模式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处理城市建设和古建筑的保护冲突时,采用了建筑的整体平移技术,将多处散落的建筑集中在一起,并进行了有效的开发,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政府(负责土地、财政、人才的配套建设)、福建共生文化公司(负责具体街区运营)、七匹狼公司(负责资源输送),通过专业的市场运作,使其在保护为首的前提下,充分扩大了使用价值,做到了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完美结合。

深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极具特色,又具有观赏、体验、教育、休闲价值的多门类、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和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感的有利体现。

参考文献:

[1]祁述裕.文化建设九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2]纪芬叶.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型城镇化[J].开放导报,2015,(2).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7

[关键词]旅游;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资源优势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8. 29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土上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几乎找不到一处民族文化相同的地域,每个民族文化都有着各自独有的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旅游开发与发展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从而在旅游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与社会风俗习惯,例如,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绘画雕像、建筑、民族工艺、服装、饮食、传说故事、音乐舞蹈、节日以及等,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无不是对浓郁民族风格的彰显。在旅游发展中,这些富有民族情趣与地域情调的活动,成为人文旅游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起到强烈的吸引力。

国外民族旅游(Ethnic Tourism)又被称为土著、原住民旅游(Aboriginal Tourism or Indigenous Tourism)(杨N,王晓云,冯学钢,2008),民族旅游研究大致分为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的起步阶段、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及民族权力问题上,最早有关民族旅游的研究是1977年Paul L. Aspelin的《The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ourism: Indirect Tourism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ase of the Mamainde of Mato Grosso,Brazil》文章将人类学与旅游结合起来分析,以及Valene L. Smith(1977)的《东道主与游客》(Hosts and Guests)。国内,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的形成建立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基础之上,在服饰、饮食、建筑、宗教等文化方面具有强烈的可视性,是对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习惯的写照,具有特点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境界,以异域或异族文化吸引着游客。

通过开展民族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旅游中,游客通过对异族文化的接触了解,在本我与自我的对比中,对本民族文化和异民族文化采用分析态度认识,促进本民族文化学习和吸取更丰富的营养健康发展[1]。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中,应当对民族文化资源充分的利用与保护,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

民族文化独有的特色资源促使其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各具特色的民族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1 建筑方面

对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形式的展现,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建筑形式多样,例如客家族的围屋,是齐心凝聚共同抵御外来的表现;傣族的竹楼、滇西摩梭人的木楞房、土掌房、四合院、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结合当地物产特色与气候特征就地取材,凝聚了各民族勤劳和智慧。

1. 2 艺术方面

各个民族中的艺术,对促进城市建设规划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岩画、陶器等上体现出惊人的原始社会艺术。另外,各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碑刻艺术、佛教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陶瓷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民间手工艺术、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1. 3 饮食方面

对于旅游业来说,饮食文化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民族资源,当前中国具有十二大菜系,每个菜系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旅游中可以让游客通过饮食文化切实感受到当地区域文化的内在魅力。

1. 4 节庆方面

中国众多民族中,自古至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节日庆典。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篝火节等,独特的节日庆典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2]。

1. 5 历史源流方面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各民族每个朝代都有名人、典故,长期以来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特有的旅游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2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容的。近年来,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大与发展,旅游业兼有产业与事业双重性质,且以服务全面为目的,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而且也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将旅游作为了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渠道。这也标志着中国旅游性质发生变化,其文化功能越来越重要。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创共进的关系。

民族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依托着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由此可见,旅游中的产品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中,各个要素要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应用。关于旅游产品的品质,反映了开发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在旅游发展中,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才能让旅游产品更具生命力。例如歌舞剧《云南映像》等,这些都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理解与发掘创作出的典型旅游产品。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3]。

开发利用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民族文化受外部因素影响大,但是对其发展构成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内部。外部与内部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由此,绝对的封闭禁锢,并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必须在旅游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来保护与传承。通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让民众清晰地意识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当然,在旅游中,人员流动与消费经济会对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念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民族文化。但是在旅游发展中,学会科学利用民族文化,正确认识、引导民众,也可以实现在旅游发展中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

3 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

旅游业的成功开发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3. 1 选准突破亮点,以点带动周边区域资源的发展

选准旅游区域的亮点,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开发总结出的经验。当前,一些民族的旅游业处于温冷不热的发展状态,除一些共性困扰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准确的突破口,不能够集中用力解决问题。在区域亮点的选择中,要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资源品位特色、开发难度、区域经济带动等。不仅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沉淀与积累,还要考虑当地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总之,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区域的综合带动[4]。

3. 2 建立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对于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一个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指导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起点首先表现在策划、设计方面,其次是具体的开发,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和管理设施。新思路则指的是发展模式、策划理念等,并不是过于具体的方面。以往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等现象,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误解,使得旅游落入俗套,不断重复老路子,从而带来惨痛的教训。总之,只有建立高起点、新思路,才能够促进旅游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3. 3 突出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旅游发展中,突出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也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中一直备受重视的问题。首先,表现形式,在国内外旅游发展中,民俗村、民族园等是旅游较为常用的形式,以现实中的村落作为基础,将民族文化各方面进行浓缩,例如韩国济州岛、西双版纳的傣族园等;其次,将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这种现象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较为普遍,通常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相结合,不过多数情况下开发深度不够,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只是一些点缀,在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产品能与山水风光并列的少之又少;最后,进行深度发掘,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三种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民族文化深入的挖掘与利用,满足民族文化产品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特色、表现品位以及吸引力等不得忽视[5]。

3. 4 认真创办民族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机会与场合,它们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以及广泛的群众参与等作为基础。因为受到媒体的关注、外地旅人的积极参与,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还是成为促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会。节庆活动的成功,核心就是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在民族节庆活动的创办中,我们不能强行在活动中附加现代化的元素。同时,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以丰富的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后,节庆活动也应当实现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使政府部门逐步退出。

3. 5 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切实保护民族文化,不仅是以开发利用为基础,前提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发展中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也是对典型与精粹文化的开发,通过挖掘和利用其中具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符号,在产品与服务中增加文化内涵,如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开放性的民族文化环境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环境。

3. 6 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办,通常存在地域间、民族间以及竞争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旅游市场具有统一性,以及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等,使得我们无法关起门来开发和发展旅游业,更不能够单方面的考虑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当前,关于各个民族、各地区之间,如何加强彼此之间的联合协作,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在一些省区中,省内航线可以互飞的情况很少,而且价格要偏高;在一些旅游景区,还推行具有强制特色的A线B线,或者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时间,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有的对于两个地区之间相邻的景点的道路连接并不积极;有些旅游地区甚至对导游车辆进入设置不同的障碍;或者通过别的途径限制外地企业在当地的经营等。这些现象并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还限制和阻碍了其发展。对此,应当彻底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当地旅游产品吸引力之上。

综上可见,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科学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互为依托和互相促进,才能最终将民族文化的优厚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小康生活做出贡献。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表现,具体阐释了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此,我们还为旅游业的开发中利用以往成功经验开发民族文化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具体的对策。最终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并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丽娟. 试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昆明大学学报,2003(2).

[2]唐凡茗. 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3]高阳,陈俊安.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4]董佼. 试论旅游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性[J].焦作大学学报,2008(4).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篇8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稳步提升,2016年已超过8500美元,旅游界普遍认为这个值正是旅游服务业从低级的观光形式向高级的观光体验多形式过渡的一个拐点。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使生态旅游也从另外一个维度逐渐成为旅游开发所遵循的策略。一种既符合休闲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又能兼顾生态旅游开发要求的开发模式———民宿旅游业,将会在最大程度的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对开发和弘扬特色文化发挥独有的作用。

一、文化、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一)文化和文化旅游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对文化的定义也不下百种,但大家统一的认识是:文化就是在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的总和。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或社团,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容。可以说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群体性,某个人的特殊行为不构成文化。二是可重复性,难以重现的事情只能叫做偶然。三是历史继承性,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它的文化就越灿烂。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旅游休闲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或认知、或体验、或重温特定主题文化为目的的旅游休闲活动,是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较高级的旅游形式。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把良好的自然风光环境和现存的人文景观视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二者兼顾、实现整个旅游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旅游收入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强调对原始自然风貌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而且强调对现存良好的文化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

二、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

(一)生态性

民宿旅游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而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是它的乡村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然性、生态性。中国古人就讲求“道法自然”,就个人认为,这里的“自然”不光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指要遵循天地、自然、事物的规律。乡村旅游若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要有生态的观念。从长远来看,尊重生态性的旅游才能成为特色性、文化性的象征,才能长久地吸引旅游者。像四川的都江堰、哈尼族的梯田、乌镇的古建筑等,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尊重自然,保持生态性的基础上,才能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因此,民宿旅游必须要考虑生态性,在生态观的指导下,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展示出来,才是恒久之策。

(二)文化性

从民宿本身来考虑,民宿包含“民”和宿”。从“宿”字来看,在民宿旅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需要提供给旅游者住宿的地方,而住宿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筑,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品。所以从“宿”字来讲,民宿旅游必须要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感受。而这独特的感受从何而来,那就要从“民”字来看了,“民”指的是民俗性或者是民族性,也就是某个地区区别与其他地方的特色。所以必须要将这种独特的地方性融入到民宿之中,而地方性是文化的体现,是某个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所形成的。因此,民宿旅游就是要在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更完整的旅游生态系统,民宿又要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民宿旅游的发展策略

民宿是指利用自有的空闲房屋,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向旅客至少提供住宿和餐饮的经营模式。大陆民宿旅游的开发模式大多是借鉴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而来的,台湾和日本很多地区的民宿经营已经相当成熟;在当地,民宿本身已经作为一种特色旅游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探究这些成熟的民宿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开发内地的民宿旅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垦丁民宿旅游业的借鉴

提到台湾的民宿旅游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垦丁民宿,垦丁民宿起源于垦丁国家公园周边。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岛最南端,西靠台湾海峡,东临太平洋,北依山峦,高山阻挡的下沉气流使垦丁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地貌,再加上原始热带雨林的覆盖,这些给垦丁民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而各具特色的垦丁民宿建造风格,形成了以各国移民为主的特色异域风情文化,到处可见的欧式城堡风格、吸血鬼主题风格、热带雨林木屋风格等个性化民宿逐渐使垦丁的民宿文化多样化、抽象化,从而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再加上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垦丁夜市以及热带生态旅游项目,最终自然风光、民宿和当地特色风俗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其他各地较成功的民宿旅游也无不是民宿和当地特色文化组成一个完备的生态文化旅游系统,吸引着外地游客,如台湾的花莲和日本的大阪。这些成功的案例都给刚刚起步的内地民宿旅游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二)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的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目前民宿发展迅速,但从其发展情况来分析,由于简单的民宿进入门槛比较低,所以很多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都不足以成功的运营民宿,真正成功的、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民宿旅游产品并不多。旅游者所感受到的很多民宿也是同质化的民宿产品,在此种情况之下,要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宿旅游体验,就必须重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1.民宿建筑应是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结合体。生态旅游视角告诉我们要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顾保护,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所以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具备开发条件的、具有土著建筑风味的民房,要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完美融合,和谐统一,在外观上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情。在内部条件上,也要依据当地的文化风格配置一些独特的硬件。在打造民宿建筑时,要有工匠精神与文化精神,真止将民宿建筑当做能够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来对待,只有以此种心态来对待民宿建筑,才能开发出不朽的文化性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止长久吸引旅游者。任何短视的行为在文化而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当然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民宿建筑的经营过程中也应融入现代化的一些管理思想,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人性化的住宿场所。比如有些民宿旅游的建筑室内不需要豪华内设,但舒适性和便利性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改造后的民宿既不会破坏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遗产,又能在文化上和它们格调一致,且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魅力2.完善民宿旅游的产品体系。民宿旅游业不光要在民宿建筑上下大工夫,更要不断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养力从源头充实自己的文化产品内容。有些地区的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内容不详实,当地民宿旅游业就应该养力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内容,使原有的文化特点更清楚、更具体、更鲜明;可以使当地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可以联合当地旅游部门利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或者新媒体讲述当地历史和故事传说,使地方特色文化更加生动、详实;可以组织各种纪念庆祝特色活动,扩展自己的文化内容。可以开发系列的户外活动,使旅游者不光能在民宿建筑内感受地方文化,更应该使旅游者在户外丰富的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像瓦当瓦舍推出的city/countrywalk活动,就是在深挖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之下,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深度的文化体验。这种形式的民宿旅游产品,不仅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更是对目的地特色文化的最佳宣传民宿旅游业应该开发出各种旅游商品和项目。对于那些己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详实的故事传说和丰富的特色民俗习惯、饮食风格的地区,不仅要有传统的旅游观赏产品,还要把握时机适时推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体验产品,使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文化因素及时转化成旅游产品来提高收入3.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民宿旅游产品宣传工作。民宿旅游仅仅拥有特色文化资源还不够,还应该有互联网思维。需要积极主动的开拓并掌握能够传播自己特色文化内容的渠道或者叫做平台,找到与广大游客互动的切入点,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切入点,同样也就获得了获取游客对民宿旅游文化评价和建议等反馈信息的渠道,依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可以使自身长期的处在快速、精准的自我完善过程当中。

四、小结

文化休闲旅游业是旅游业目前的大势所趋。另外在生态旅游方而,国家生态保护部门联合养其他部委紧急叫停了一大批可能破坏原始人文和自然、与当地文化特色不协调的地产、酒店、主题公园等项目,这也是旅游爱好者和生态保护养众望所归的决策。在生态和文化旅游的视角下,一个能够使生态旅游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兼顾的完美契合点—民宿旅游,必将能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旅游界乃至世界旅游界中大放异彩。

上一篇: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范文 下一篇: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