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业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8 07:57:24

地方志业务工作计划

地方志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志;资料编目;环节管理;人员素质

地方志编纂是一个高要求、高标准工程,是修志过程中需要保持缜密细致的工作态度,其实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地方志质量的优劣。要编就一部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特点突出、文风端正的高质量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丝毫的马虎,不仅要在业务上作宏观把握,更要在积极开展编纂工作的过程中,一把好资料编目关,二把好环节管理关,三把好人员素质关,从而促使地方志编纂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把好资料和编目关是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的基础

资料和编目是地方志编纂的基础,它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地方志编纂的过程,是资料不断积累、筛选和编目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

资料工作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内容需要充实、加强,之后资料才会翔实丰满。编纂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补充、比较、考订、正误、精选、加工、集成的过程。资料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编纂前主编要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全面盘底,并加以排比、制卡,这是一项不可逾越的重要工作。对所有资料要加以认真分析、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入志才有价值。如果忽视这一工作,必然会导致如下后果:1.一些重要资料本应入志却用了次要的或价值不太大的资料;2.不是缺项就是重复累赘;3.资料与资料不好印证;4.缺少排比、制卡,总纂起来就会“园里选瓜,越选越差”,就会“拉到骡子当马骑”。显然,这些后果必然会给地方志书带来一系列质量问题,我们应严格把好编纂资料这一关。

编目修订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随着资料的补充、完善和资料去伪存真后的删减处理,原定编目必然要在条目上进行增补、合并、删除和作主次、先后的调整。编目修订在编纂中应慎之又慎。制订好和修订好编目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在编纂过程中,编目应由主编修订。主编修订编目要结合资料的不断熟悉和逐渐认识,对照地方志体例要求,参照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进行。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来编目进行增、减、并、升、降和先后次序的调整,会使编目更臻成熟,达到结构科学、布局合理、领属恰当、归并得体、排列有序、层次分明、有主有从、自成一体的效果。在编纂过程中,编目不断修订,直至成书,是“区志成,编目就”这一修志规律的反映。

二、把好环节管理关是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的关键

环节管理渗透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整个过程。地方志编纂工作一般要经过制定方案、初稿分纂、反馈修改、一笔总揽、志稿评议、精深加工、统审编排、清样校对等工作环节,每个环节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交叉渗透性,联系起来,环环相扣,就构成了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全过程。

地方志主编对整个编纂工作要实施环节管理,以确保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正常进度和志稿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要制定编纂实施方案,同时,对每个独立的工作环节也要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要把每个环节包含的业务人员配置、基本任务定位、大概花耗时间、达到最佳标准等明确到位。然后,按照环节流程,不减少环节,不越俎代疱,循序渐进。实际操作中,既不能草率急成,又不可漫无边际。要采取现实态度,在资料、人力、水平实际可能的条件下,力争早出成果,达到验收标准。

当前,困扰地方志编纂环节管理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地方志主编及编辑们都是第一次参加修志,对编纂工作思想准备不足,认为编纂就是对各专志的组装汇编和修修改改,把编纂想得过于简单,在编纂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工作环节,或者明确了工作环节,但对每一阶段的环节认识不深,把握不透,要求不严,程序简单化。还有另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在任期内想尽早出书,压任务图数量,不按规律办事,减少必要的工作环节,缺乏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欲速则不达。上述问题对区志质量和编纂速度极为不利,它最终的结果势必导致编纂速度减慢、志稿质量不高。

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当前编纂环节管理问题最关健、最紧迫的问题是:

1.强化临战思想。主编和编辑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编一部地方志就是编一代信史,要把质量当作生命来看待。在速度与质量的处理上,速度要服从质量。要制定编纂规范,从业务制度上保证地方志书质量。要明确工作步骤,严格按照初稿、分纂、总揽、评审、加工、定稿等几个工作步骤,要充分预计各阶段各步骤任务的大小、投放力量的强弱和花费时间的多少。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编纂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做到打有准备之仗。

2.管理业务人员。当前地方志编纂中对业务人员的管理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认为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都是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自觉性强,不必管;二是把管理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简单化,也象管理工人、农民一样,采用工作时间约束法、工作任务定额法等等,如此管理法取得的效果都不佳。其实,对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的管理,要适应地方志编纂工作本身的特点,把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在业务上提倡百家争鸣,在行政上提倡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业务人员的内在积极性,形成地方志编纂和谐的环境。

三、把好人员素质关是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的根本

人员素质决定地方志编纂质量整体水平。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根据地方志编纂的实际情况,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调整人员结构。目前,地方志编纂队伍知识结构的现状是:会写作的多,懂行业知识的少,初接触修志的多,曾从事首次修志并懂修志业务的少;地方志编纂队伍年龄结构的现状是:聘用离退休的老同志多,社会阅历浅的青年人多。知识结构不合理,就增添了学习份额,业务学习必然加码,同时,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发挥群体知识的优势,这样势必影响编纂速度;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就产生了老与少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地方志编纂工作就会衔接不顺,同样影响编纂速度。因此要保证编纂速度和质量,编纂班子的合理配置极为重要。据此来说目前的地方志编纂尽可能地吸收有关专业人员参与编纂。

二是注重综合学习。现在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的学习颇有偏科现象。或重政治理论学习,或重业务知识学习,或懂写作常识,或懂某些行业知识,这些单方面的知识都不全面,都难以胜任编纂任务。编纂工作者应成为“秀才”、“专才”、“通才”、“干才”,特别是要成为一个“通才”尤为重要。地方志涉及各行各业,修志工作者不说精通各行各业业务,但至少不能成为外行,要在各行各业上特别是成为熟悉地方情况的“通才”,成为“杂家”。因此,要提倡并注重学习的全面性,既要学政治理论、业务常识,同时要注重研究地方情况,熟悉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有的还要向实际工作学习。这样编纂出来的地方志才有时代气息、有开放气息。

三是提高主编素质。主编是地方志编纂的灵魂,编好一部区志,主编是关键。目前主编大多是行政部门转行,如果主编把原来行政工作的那一套移到编纂工作上来,用行政方法驾驭庞大系统工程的区志就势必会力不从心。主编既要了解编纂过程中一系列的工作环节,还要在业务工作上辨是非、明体例、修编目、解疑难、善总揽,同时还要多谋善断,带好、管好一班人。

地方志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年鉴;与时俱进;优势;服务

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把地方综合年鉴,列入地方志工作业务范围;把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明确为地方志工作部门的职责。回顾近年来地方志工作的状况,认真思索地方综合年鉴的特色和功能,我觉得,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于地方综合年鉴归口地方志部门编纂和管理,可以说为地方志工作带来了与时俱进的优势,提供了有所作为的“平台”,其意义和作用值得各级地方志部门深刻理解、思考和挖掘

一、年鉴可以使地方志部门与时俱进的服务于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这些年来,地方志部门作为各级政府或者党委的工作机构,如何紧跟党委、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瞄准工作重点和“热点”,紧跟形势,主动服务,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行动,是摆在各级地方志部门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以往,在很多地方,地方志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年年讲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服务,地方志工作要与时俱进,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有什么举措和成效,在具体工作中很少体现,往往成为套话和口号。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这是因为,有的地方志部门,单纯注重于修志业务,认为地方志工作就是编纂志书,没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员去编撰年鉴;有的地方志部门,没有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的职能,主要工作就是修志。而修志是“回头看”,记载过去的历史,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几十年编纂出版一次,不可能与各级党委、政府的现今的年度中心工作紧密相连,所以地方志工作为党委、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服务,往往成为“空谈”,难以与时俱进。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把地方综合年鉴,列入地方志工作业务范围;把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明确为地方志工作部门的职责后,彻底改变了上述状况。地方综合年鉴是按年度编纂出版的,地方志部门每年可以及时反映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展示领导部门上年度的工作思路和谋划、工作布局和重点、工作“亮点”和“热点”,以及采取的新措施,取得的新成效,开创的新局面,主动投身“主战场”,服务大局。近年来,很多地方综合年鉴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专门设置“特载”专栏,反映上述内容。还有的在每年的年鉴编撰指导性意见中,着重分析和提示年度特色,围绕如何落实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编排年鉴框架和条目的设置,充分体现年鉴与时俱进服务大局的特色。北京市在奥运会举办之年,市领导专门在全市年鉴编撰工作布置会议上,讲解当年北京市的形势特点和中心工作,就是要全力以赴办好奥运会,强调全市各行业也都要围绕奥运会的管理服务工作,编写好当年的年鉴。

二、年鉴可以使地方志部门与时俱进的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提供新信息服务于社会各界

地方综合年鉴,按年度编撰出版,是通过社会各界组织和渠道进行编纂的,也是“众手成鉴”,能够广泛及时的记载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面貌。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年度的时间,可以发生许多巨大的变化。以黑龙江省为例,2011年农业粮食产量达到5 775万吨,首次在全国名列第一。在公路建设方面,2011年通过三年公路建设大决战,投资1 1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3 042公里、一级公路420公里、二级公路2 913公里、农村公路60 799公里,取得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极大的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区”的建设。这些重要的经济信息和成果,通过最新编撰的年鉴,及时、全面、准确和权威的反映出来。因此,地方志部门按年度编撰出版地方综合年鉴,能够与时俱进的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展示社会各界年度发生的新情况,同时也是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有益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年度新信息,经济建设取得的新成效,也是十分重视,并且被广泛加以利用。据了解,近年来很多外商到一地投资项目时,首先要看当地的年鉴,以便从中了解当地的经济信息、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方面的情况。很多领导同志调任外地任职时,也是通过地方综合年鉴了解当地的各方面情况。几年前,黑龙江省海事局一位从外地调入的领导,到任后就安排人员到地方志部门借阅《黑龙江年鉴》。随着年鉴被人们广泛利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出现了组织部门在考核一地领导干部时,也通过当地年鉴了解政绩和作为情况。在图书馆里,地方综合年鉴也是人们查阅较多,十分关注的书籍。更令人值得借鉴的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每年都把《上海年鉴》全文录制下来,提供给市政府网站,设为网站首页的重要栏目,面向国内外广大关心上海的人群服务,点击量十分巨大,受到广泛的欢迎。

三、年鉴可以使地方志部门与时俱进的积累修志资料,为建立地方志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服务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因此,地方志部门按年度编撰出版年鉴,可以为今后编纂志书及时积累资料。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年鉴编撰纳入地方志工作部门的职责,也是因为年鉴和志书二者是有机的结合,都属于资料性文献。长期以来,修志资料积累和保管的问题,始终影响着志书的编纂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轮修志的实践当中,很多单位由于缺少资料,严重的影响了志书质量和工作进度。认真总结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我们决不能让这种现象再发生在今后的修志工作中,应该通过地方综合年鉴的编撰和其它行之有效的方式,建立起必要的工作制度,形成地方志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地方志部门编撰年鉴,按年度积累修志资料,不但是名正言顺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很多地方志部门从修志工作的需要充分,在年鉴框架和条目的设置过程中,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能和特点,注意记述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条目年度内容的持续编写,能够反映重要事物的较长时期发展情况,发展脉络清晰,可以看出起因、变化、结果,这样就和修志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了。综观全国各地的地方综合年鉴,连续设置的稳定性条目,一般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记述社会各界重要事物的持续发展。地方志部门通过编撰年鉴积累修志资料,可以得到翔实、完整和生动鲜活的史料。这是因为,当年发生的事情,当年记述,可以避免事后因为时间长久发生遗漏不全,史实不准确等诸多弊端。

四、充分认识年鉴与时俱进的优势和作用,破除各种错误观念,努力办好年鉴

通过探讨年鉴与时俱进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清地方综合对年鉴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作用,努力办好年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确要求,省、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在编纂三级志书的同时,要按年度编撰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但是,全国很多地方志部门对年鉴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各种错误观念。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在县级地方志部门,近一半没有编撰年鉴。究其原因,有的认为修志是“硬指标”,必须完成的任务,年鉴不重要,是可有可无、可办可不办的。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在人员少、修志任务重、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不想启动这项工作。在一些已经编纂年鉴的地方志部门,也存在认识模糊,质量不高的问题。有的把编纂年鉴当成“例行公事”,不办不行,对付了事。有的认为地方综合年鉴是本“流水账”,编写简单,没有什么学问。上述种种现象的产生,都是没有认清年鉴的优势和作用,影响了年鉴效能的发挥。

上一篇:零售业业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疗业务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