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4 22:34:10

地方茶文化论文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1

一、论文一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燕玲.广西梧州茶产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4):157~158.

[2]史玉丁.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分析文化生态旅游模式[J].福建茶叶,2016,38(06):158~159.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2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叶名称也多以茶叶特点及泡饮方法而得名。由于茶叶名称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翻译。本文在茶文化基础上,归纳出常用的茶叶名称英译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和语境效果。

关键词:

茶叶名称;英译;语用关联

1茶叶名称概述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随着国际间贸易合作的逐渐频繁,我国的茶叶先后出口到世界各国,从饮茶技艺到茶叶生产技术等都相继传到别国。我国的茶叶最早出口到土耳其。在唐代,茶文化发展十分繁荣,著名的丝绸之路中,茶叶被运往中东、朝鲜等国家,到了清代,茶叶大规模地出口世界各国,东方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茶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有着不同的饮用习惯,饮茶也逐渐融入当地的习俗之中,使各国的饮茶风俗彰显出不同的特色。茶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流行的饮料之一,而将这种极具特色的茶叶名称翻译成英语,不仅是对茶叶品种的深入认知,更是茶叶推广的有效方式。由于茶叶名称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翻译,只有使译语更加清晰生动,通俗易懂,才能受到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因此,要求译者要通过归纳常用的茶叶名称英译策略,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引导读者收获最佳的翻译效果。

2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最早于1986年提出,即其基本的假设源于人类交往与认知活动等都受到关联制约。关联理论被认为是人类心理结构中的内在制约因素,在人们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已经遵循了关联原则,但是最佳关联则是交际双方要确定彼此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中找到最佳关联,获取语境的内在含义和效果,以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这才是成功的交际。关联性与语境效果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条件下,语境效果大,认知力小,关联性则强。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并不是以最大关联为需要,而是最佳关联,即在不需要花费努力下就能够使交际双方获得语境效果,明白双方的交际意图,达到成功交际的效果。随着对关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论述,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也得到明确,关联理论能够强调足够的语境效果,这种理论的研究使其与传统的硬性翻译相脱离,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范畴得到进一步开拓和提升。之后关联翻译理论也在中国得到发展,并提出了辩证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语境效果和认知之间的关系,通过区分翻译的方式,采取更为恰当的翻译方法,帮助读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提供最佳关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译者对内容需要进行相对取舍才能使读者和原作者之间的认知度达到相近,因为无论是读者还是原作者,在认知环境方面,例如语言环境、文化环境、语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能无法得到读者的共鸣,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必须对原文和译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评估,利用积极正确的翻译策略使读者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翻译的目的。而寻求最佳关联是译者翻译的宗旨,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译文与读者之间要保持充分关联或者能够为此提供有效的语境效果;其次,读者能够在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情况下读懂译文,这就要求译文的表达方式更符合读者的需要。

3茶叶名称翻译与关联理论

茶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际行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茶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认知学角度来说,茶叶具有一定的交际价值,它能够使交际双方完成整个交际过程,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可以用最小的认知来完成最大的语境效果。由于茶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叶名称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茶性特征,饮茶者不会花费更多时间来研究茶叶名称,因此,茶叶名称英译必须简洁易懂,这样在双方的认知环境下才能更快地实现共享,而那些双方易懂的内容往往被忽略。对于那些共同认知环境的交际双方来说,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只能通过茶叶名称翻译了解双方的实际交际意图,这需要双方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彼此能够接受对方的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在对茶叶名称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去除掉茶叶名称外在的语言层次的束缚,从卖方的交际行为中获得最佳关联,然后根据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从中寻找最佳的译语传递给买方,使其接受茶叶这一产品,最终实现双方的交际意图。从茶叶名称的翻译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3.1直译

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没有太大差异,而且对茶叶名称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及认知度等方面都基本一致时,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茶叶名称,直接从交际双方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然后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认知环境中将内容传递给买方,双方的交际意图十分清晰,对于双方都明白的内容往往无须赘述。目前大多数的茶叶名称采用的都是这种直译方法,不仅易于翻译,而且对交际双方都十分方便易懂。例如茶叶一般分为不发酵茶、后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和全发酵茶,其中不发酵茶一般称为绿茶,可以细分为蒸青绿茶、粉末绿茶、剑片绿茶、银针绿茶等,这些茶叶名称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方法,交际双方都能够了解其含义,省去了中间环节。这些茶叶名称均采用直译方法,由于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不存在差异,因此直译也获得了最佳关联效果,原文的意境与内涵得以保留,茶叶的特性得到有效体现,可以将其看成是茶叶名称翻译的佳品。功夫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代表,无论是制茶工艺还是过程都十分讲究和复杂。由于中国功夫影片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因此功夫茶也受其影响,其翻译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认知语境中存在较大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功夫茶是一种制茶工艺和过程,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很容易将功夫茶与中国功夫联系在一起,尽管外国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功夫茶的名称,从中获得了最大关联,但对其本质含义并没有更全面的了解,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不算是最佳关联。在茶叶名称直译中,有的为了能够获得整体的翻译效果,往往需要选择最大关联而忽略了最佳关联,更加重视原文的认知环境,使消费者能够有更清晰的认知理解,能够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得到有效结合,最终了解其本质含义,对茶叶有更全面的了解。例如:龙井茶、洞顶茶等茶叶名称,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更加简洁易懂,而在译名中,并没有标明其名字代表的是中国某个地名。从汉语认知语境看,对茶叶名称的认知有一定的延伸,而在英语翻译中却无法真正体现这一点。

3.2意译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两种语言的认知环境也各有特点,存在较大差别,在这个时候交际意图与实际信息意图可能存在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因此茶叶名称的翻译就要考虑进行相应的变通和增改。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茶的翻译,红茶在英译时被译为BlackTea,这种译法正是由于中西方消费者的认知语境有所差异,中国人饮茶比较讲究其茶汤颜色,而外国人则更注重茶叶的颜色,译者如果能够了解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所在,就能够在翻译中稍做改变,以获得最佳关联效果。再例如茶叶中的青沱、青饼、熟饼、原形绿茶等茶叶名称,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认知语境信息,因此,在采用意译的方法后,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茶叶名称的简洁易懂,而且译者也向消费者提供了更有效的认知环境,实现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结合,是茶叶名称翻译的佳作。

4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叶名称是茶叶加工过程和茶性特点的综合体现,具有极强的茶文化意蕴。茶叶名称的英译想要与原文相一致,并非易事。在茶叶名称翻译中运用关联理论,译者可以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对原文意图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对消费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有效的判断和评价,以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使消费者能够理解原文意图,实现双方的交际意图。成功的翻译能够让读者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对其有最真实清晰的理解。由此可见,茶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时,并不能单纯地使用传统的翻译理论,而是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中,对茶叶名称翻译进行有效运用和指导,使其获得最佳关联与最大关联的有效结合,使翻译理论获得最佳效果。成功的茶叶名称英译不仅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茶叶和中国茶文化,而且对中西文化交流发展起得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赵鸿瑜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参考文献

[1]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4):51-54.

[2]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2)5-9.

[3]罗凌萍.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Vol.3No.1,Mar.2007.

[4]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M].中华书局,2006.

[5]陈先奎,孙钎美.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商业广告的翻译[J].财经界,2007,(1).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5-109,94.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3

一.以社会学研究茶文化的基础

茶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在于如何把社会学的学科方法与视域与茶产业、茶文化相结合,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来构建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所以其中涉及到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茶与茶文化的社会性以及学科产生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茶与茶文化是一种社会事实

自茶被认知和利用以来,中国的茶饮及其文化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出现并初步传播(秦统一之前)、向全国逐渐渗透与传播(秦汉至南北朝)、全国茶饮的高峰出现(隋唐五代)、茶业与茶文化的高峰(宋元时期)、茶业与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曲折进程(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等。可见,中国茶文化发展不是由哪个人来决定的,而是一种按其自身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陈文华在《中国茶文化学》中把广义的茶文化定义为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认为茶文化结构可由如下部分构成:物质文化层(茶生产活动及其实体)、制度文化层(行为规范,如茶政、税收、外贸等)、行为文化层(茶的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模式、茶礼、茶俗等)、心态文化层(在茶饮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艺作品、哲学观念等)。可见茶文化是一种范围非常广的领域,它超越了个体的层次,并以社会现象的形式凌驾于个体之上,形成了其体系内的强迫性与集体性。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社会事实(也称社会现象),他认为,社会学应把社会看作一个“事物”,它独立存在于个体之外,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客观性)、集体性、强制性三个特点,根据这一特征,包括语言、宗教、道德、法律、文化、人口、农村、城市、动乱等等许多社会现象都是社会事实,因而都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因此,茶及其文化当属社会事实,具备了以社会学学科进行研究的基础。

(二)茶及茶文化具有的社会性

1.茶与茶文化体现了一种社会互动的关系

茶不仅是一种实体,也是一种关系,即通过茶或茶文化体现出的社会互动。首先,茶具有社会仪式的含义。早在南北朝时已有了用茶进行祭祀的文字记载。传统社会中,以茶为祭的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如天、地、神、佛,甚至亡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把这种祭祀看得十分神圣。作为祭祀品的茶也就被赋予了仪式的内涵,它传达的不仅仅是“实用”性的价值,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即“以茶接灵”,把世俗事物上升到神圣事物,茶成为了“集体欢腾”(涂尔干语)的重要媒介。所以,它直指向了传统社会的核心:集体整合。在传统社会中,集体的维系是一种集体的道德范畴,族规、仪式、制裁针对的不单单是内部的个体,更重要的是对集体的意义,以保证集体的有效运行,即保证社会成员互动的有效性、规范性及对集体的遵从性。涂尔干在研究社会整合时提出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概念。前者指传统社会中社会成员依情感结合到一起,完成社会整合。后者指社会成员的紧密联系依据的是劳动分工。涂氏认为,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但他同时意识到,仅仅依靠劳动分工的作用远不能完成现代社会的整合。所以,涂尔干在后期提出了“新型宗教”的概念。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这种“宗教”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汲取营养,以弥补科学的片断性。所以,他认为社会整体层次的精神与道德对现代社会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社会中,茶文化自产生以来,贯穿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不同时期。通过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后,以茶为媒介的社会互动大量增加。茶在交际、待客中的普及,特别是中国茶元素作为一种中国符号在世界各地的生根发芽,带动了范围更加广泛的文化互动,并有效地参与到了社会精神层次的整合之中。冲突社会学家科林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的仪式连接起了微观与宏观,即有效的人际互动无限地延展下去就构成了社会。所以,行动者怎样创生、延续、扩充互动就成为了具有微观与宏观双重意义的命题。茶文化自诞生之日便与商业、宗教、文学、歌舞、书画等有了密切联系,茶文化也就随之嵌入到了社会互动的诸多领域。以此而言,茶已不仅仅是实体文化,而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社会媒介。如茶在传统婚姻习俗中代表了“纯洁、坚定、多子(籽)多福”的意涵。所以,民间有“好女不吃两家茶”、“姻缘三茶”之说。在对茶文化的众多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把茶与茶文化视作一种社会关系与互动的纽带,如把茶文化视作社区文化积极发展的纽带(卢祺义,1994)、都市文明的积极推动元素(徐永成,1997)、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朱云松、江平,2007)等等。

2.茶文化中的群体性与组织性

社会学把不同的人群聚合称作群体,如家庭、社区、乡村、城市、部落、民族等等。组织是有一定规章制度与纪律性的群体。茶的群体性指茶在社会中反映出的与群体的关联性。主要包括了初级群体与偶遇群体。初级群体主要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对每个家庭而言,茶几乎都是必备元素,邻里之间的交往,如串门聊天,一般也少不了茶元素的参与。以茶为敬来招待客人和朋友自古以来几乎是中国家庭中不成文的律条。茶对儿童们的作用主要在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指在家庭或邻里关系中)耳濡目染父母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对茶有了一种熟悉,产生了一种社会化的印痕。偶遇群体指没有固定成员的临时组成的群体,或者说主要是以特定事件或工作为纽带组成的临时群体。此时,茶成为群体内对话的重要媒介。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之风随着社会互动量的几何态增长,也迅速传播开来。而且,以茶待客比起酒席宴请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更显庄重和高雅。所以,无论在商界还是日常交往中,茶被更多的人所推崇。组织具有正式性,所以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交往也具有正式的交际色彩。在单位内部,茶是必备的招待用品。单位具有科层制特点,韦伯甚至认为它是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形式上可以应用于一切任务,从纯技术角度而言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程度。(1)但韦伯也指出,科层制越彻底,越背离人的价值,或者说剥夺了人的工作幸福感与创造力,使人成为机器零件。现代管理学关注的中心之一就是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排解掉压抑与不快,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科层制的负面效用。茶在科层中扮演了剂的作用。有学者这样评价茶:“杯中人性”(KakuzoOkakura,2008“thecupofhumanity”),英国首相格莱斯东也曾这样评价茶:“当你寒冷时,茶会温暖你。当你燥热时,茶会清凉你。当你失意时,茶会鼓舞你。当你得意时,茶会平静你。”所以,任何科层制组织中,备有茶水(或招待用茶)已不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更是一种以茶道团结员工,弥补科层缺陷的重要手段。

3.茶在现代社会中应具有的“和谐”之音

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一方面腐朽的现象会趁机大量滋生,另一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机遇;社会的变动性增加了其自身的可塑性。在此举几例说明茶与茶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可奏出的和谐之音。社会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塑造过程,主要依靠文化与环境的影响来实现。低劣的文化或庸俗的社会风气会使个体走上歪路,社会化失败。而优秀高雅的文化与成长环境则会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人,从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毫无疑问,茶文化中传达的正是一种高雅、清淡、对人生品味与珍惜的思想,这在唐宋时期的茶诗词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现(余悦、陈玲玲,2010)。因此,茶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成功大有裨益。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现象已十分明显,也愈发复杂。学术界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化趋势主要有四种观点:断裂化、中产化、结构化和碎片化。中科院于2001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阶层间的流动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按理论界的观点,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均衡状态,也是一种较理想状态。上层与中间阶层包括了除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半失业人员外的所有社会成员。他们的生存状况、经济收入以及休闲空间都为茶文化的开展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空间;反之,茶文化对中国阶层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茶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优秀的传统、丰富的内涵以及高雅的意境等等。这就注定21世纪必将是中国茶文化大放异彩的世纪。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状态与进程。实现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明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等。要提升人的素质与精神文明,就必须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摒弃糟粕文化,抵制低俗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仅有益身心素质的提高,而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益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备受推崇,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就此而言,物质文明越发达,越应该重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学科必然性与产业必然性

郑晓瑛对交叉学科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交叉学科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证明,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学科群。在理论研究及实践过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85年4月,在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者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会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17个学会、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提出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的口号。交叉学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⑴科学发展本身自生的动力。研究一类问题的理论方法和体制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强迫性地逐渐形成相关的学科。⑵社会发展需要交叉学科的支持。⑶“界”间的交叉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2)余悦认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围绕茶研究出现了三个主要的子学科:茶学(自然科学类)、茶业学(茶业经营学或茶业商品学)和茶文化学(人文社会科学)。他在《中国茶文化学论纲》中认为,中国茶文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还是一门边缘学科、一门当代之学。(3)建国后,茶文化研究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1984年茶产业内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中国茶文化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局面,相应分出了几个主要学科,而且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新的与茶相关的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机遇。由以上的论述不难发现,茶文化研究与其它学科产生的交叉学科是学科发展与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和最大生产国之一的中国,尚未产生一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茶品牌。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时中国的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仅售2美元左右,比印度低40%,比斯里兰卡低60%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茶叶产品也仅仅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6%。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杨江帆等认为,中国茶业具有七大竞争优势:茶文化优势、品种最为齐全、内外的市场优势、区域资源优势(产茶区域广)、产业优势(历史的久远与从业者的众多)、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技术人才优势(人才培养的不断强化)。(4)但这些竞争优势并未在国际竞争中真正显现,在整合利用方面仍显不足。另外也要着重开发产业内策略,加快产品升级步伐,提高茶产品附加值,注重广告策略与营销策略的应用,切实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把握时机研发新的茶产品,增强创新能力。除了这些茶产业内的举措之外,还要积极开拓新的外在推动力,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茶业界人士与茶学专家的认可。以交叉学科的视角来推动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把茶所附有的高雅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再与市场与社会生活结合,这是对现代中国茶产业纵深发展、良性发展的一种巨大推动力量。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中国茶文化以茶业经济活动为基础,又与美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一般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茶文化是指整个茶业产生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多个方面;狭义茶文化仅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以茶为载体展现出的特定文化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健康理念,如茶艺、茶道、茶德、茶的医药与保健文化等等。在对茶文化研究时,多数学者更注重其狭义方面,而把茶树栽培、茶叶制作、茶具生产、茶叶包装、茶叶营销、茶品牌打造等方面归入茶学(自然科学类)和茶业学(茶业经营学或茶业商品学)之中(余悦)。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与茶相关的自然现象,更不能简单地把其作为茶史或茶考古来研究,而是要研究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代表了茶文化研究的典型范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前了相关介绍。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是其主要研究领域,也是主流社会学家们所致力开垦的领域。在社会学中,二者作为一种具有外在性、强迫性与集体性的社会事实而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所以,茶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研究也就在研究对象方面达成了统一。另外,本文所关注的是一种交叉学科的概貌,也必须首先从最直接的、宏观的视角入手,达到浅显入门、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而言,茶社会学概论所关注的研究对象是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以狭义茶文化为主)与社会现象,主要通过角色研究、影响研究、关系研究、功能研究、群体研究、互动研究、组织研究、分层研究、社区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根据茶社会学概论的研究对象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整体主义方法论。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研究方法论被称作整体方法论,其基本原则为:⑴把社会现象看作社会事实;⑵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而不能以个体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⑶严格区分因果关系与功能关系。在社会学中,还存在着其它方法论,如以韦伯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论,吉登斯创立的构造化方法论等等。是不是仍可以用这些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来研究茶文化呢?本文认为这同样是可行的。因为茶文化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视角与理念。比如,韦伯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强调重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研究,以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阐述社会现象,这完全可以用来研究茶农、茶商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的各种际遇与选择,进而达到对中国茶产业不同层次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理解。不同的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关键看对社会现象进行解读的能力。所以,茶社会学并不排斥以其它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茶文化研究。

三.结语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美学文化;茶文化;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10-02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一、茶文化的纪录片传播的形式美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传播的语言美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2.传播的节奏美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3.传播的结构美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图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二、茶文化传播的独悟茶道与人生的内容美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传播的自然美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2.传播的情感美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三、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格调决定品质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法论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2.人生哲理与“茶文化”的完美升华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欧阳宏生.电视艺术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汉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具体应用

汉语是中华儿女使用最多的一种语言,同时其使用人数也比较多,由此可见汉语的重要性。另外,我国有着古老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发展中常会与各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进而形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教学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汉语能够得到世界认可的关键。通过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茶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教学内容加以丰富,为枯燥、乏味的汉语教学增添一丝趣味。

1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神农本草》是最早记载茶的著作:神农氏在进行百草的品尝中,因为吃到了一片毒草而即将毒发死亡,此时有一类草本植物解了神农氏的病毒,也就是“茶”,由于茶叶有着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也被人类视为重要药材。起初茶的数量还比较少,但一般是上流阶级的奢侈品,在中国平民百姓也比较鲜闻,后来由于中国栽培茶树规模的增加和制茶工艺的提高,使中国平民百姓慢慢地接触到了茶文化,从而在中国民间社会兴起了喝茶风潮。与此同时,茶文化渐渐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往往会在饮茶中吟诗作赋,诞生了茶文学,并规定了饮茶的动作和制茶的方法,进而出现饮茶风俗。

1.2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作为从茶叶本身的物质层次而引申出来的文化特征,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茶文化既包含了茶具、茶品等的物质层次,又包含了茶文化和茶俗等的文化层次。而中华茶道的内容可以大致总结为喝茶氛围、泡茶使用的水、各种种类的茶、煮茶的火力和盛放茶的茶具等,它也被称为"五境之美"。人类在喝茶过程中既解决了自己的“渴”求,还能平心静气,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茶代表着清廉的品性,其生长环境、茶叶形状以及茶的甘甜都在体现这一品性,所以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应时刻进行自身反省,以此来保持美好的一面。

2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教育价值

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首先,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汉语的认知程度,加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底蕴充分决定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将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而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汉语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代表性相对较为强烈,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十分紧密地联系,同时其存在形态较为多元化,如茶书、茶画、茶艺、茶诗等。因此,将茶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可以有足够丰富的教学题材与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以茶文化作为基础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并增强自身的语言应用水平,实现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素养共同提高。

3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意义

3.1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作为一项独特的饮茶文化传统知识,同时蕴含着我国古代儒家、佛家与道家的三大主题思想,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主题思想也是关于弘扬古代儒家思想,儒学在反映个人文化精神状态变化方面始终强调和谐社会与茶共生,坚持和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生理想信念;佛家中的“茶禅一味”思想,通常会在饮茶中蕴藏佛理,通过茶来领悟禅的涵义;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静的养生观念,对会茶文化造成极大的内涵影响。就拿信阳毛尖为例,其我国绿茶文化品鉴性和观赏价值比较高,然而与信阳毛尖茶叶绿茶文化有关的许多文化名词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影响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就是语言障碍。但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有效路径就是汉语教学,将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汉语课程的实践性,又能加快我国茶文化传播的进程。

3.2塑造学生懂礼、知礼等品格

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渗透了儒家思想,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无礼,无礼立”,由此可见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礼貌都是极为重要的,懂礼、知礼不仅可以展示高尚的品格,还能彰显知识水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更是礼仪之邦,在茶艺活动中也能体现我国利益形式,比如在倒茶时将茶水倒至七分满是最佳的,在敬茶是需双手举着茶杯。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对于个性化发展愈发重视,尤其是年轻人,严重缺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加强茶文化的渗透颇为重要,既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又能塑造学生懂礼、知礼的良好品格。现阶段,我国社会对素质教育比较关注,而教师就可以在汉语教学中通过茶文化知识的渗透对学生开展素质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茶艺活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

3.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成果,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一方面,我国的茶文化中蕴涵着较多的含义,“和”是最关键的部分,茶文化所宣扬的是和谐文化,教导人们应和谐相处,通过茶文化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相处方式,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的形式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互相沟通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融。所以,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水平,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交流基础。

4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设计

4.1教学原则

根据茶文化开展汉语教学时,教师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原则,以此来保证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开展。首先,科学性原则。在汉语教学的目标指导下,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实际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要借鉴已经总结出的茶文化教学经验与教学规律,确保可以合理地开展茶文化教学工作,为增强茶文化教学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针对性原则。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并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工作,保证教师所展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水平,以便于提高汉语教学成效。再者,实用性原则。教师应保证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知识后,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与身心健康,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发生空谈理论知识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认同度。

4.2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工作中,应选择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构建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以此使茶文化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所以,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体验法、参观法、理论讲授法与展示法。首先,理论讲授法,该教学方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关于讲解茶文化基本理论的知识中,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详细解释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茶文化基础予以夯实;其次,展示法,茶文化中的大部分知识点无法通过理论讲述让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法为学生呈现茶文化知识,如视频、图像等为学生展示关于茶叶、茶具的图片,让学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茶文化;再者,参观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中进行茶文化教学,也可以多元化开展茶文化教学场景,带领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中的茶文化内容,感受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与魅力;最后,体验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茶园中进行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加剧学生对茶文化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同。

4.3教学内容

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应体现较为专业、系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茶文化的深层涵义,而茶文化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作用。同时,在确定茶文化的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学习需求等方面,重点强调茶文化特点的实用性与基础性。汉语教学中茶文化内容主要分为是三个方面:第一,茶史方面。在讲解茶文化的相关概念时,应向学生介绍茶文化与茶叶的发展历史,便于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由来、演变以及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内容;第二,介绍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茶文化与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事业,有助于学生学习我国其他的传统文化;第三,茶艺文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可以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茶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还应保证关于茶文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为契合。

5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

5.1以不同角度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

由于茶文化中的知识点相对较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茶文化教学,加深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程度。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茶文化的历史,如“神农说”、“西周说”,让学生认识到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对茶文化的起源进行讲解时适当融入现代历史,例如“西周说”,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要想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的历史。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汉语教学时可以讲述茶对生活发挥的作用,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播。例如茶具有药用的功能,绿茶不仅利尿,还能抗衰老,在困乏的时候可以喝绿茶来提神;红茶可以帮助消化,消除水肿,其中的黄酮素化合物能够降低出现心肌梗死的概率。最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茶诗教育,从诗词中学会我国茶文化。茶诗在古代中国的诗词体系中占有了颇其重要的地位,例如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所描述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所描述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嘻乳戏分茶”。而老师茶诗介绍给学生,能学生意识到中国茶文化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5.2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倘若通过浅尝辄止的方法展开教学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降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为学生讲授茶文化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茶文化的知识讲座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关于茶文化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在正式讲授前可以让学生对茶叶进行品尝,让其感受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化便于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味道与形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其他活动,通过“茶吧”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好地学习我国茶文化。

5.3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

为了可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并由此方法来增强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老师就可按照学习者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程度,将其教育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针对更深层次的学习者,也就对其所了解的茶文化认识得更加深入,而老师也可对其展开深入教育,如茶马古道;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老师可向其展开有关茶文化活动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茶文化活动内容的同时提高对茶文化的了解;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为其讲解茶的种类,进而直观地认识茶。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渐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另外,茶文化承载着我国诸多的精神,当学生已经对茶文化的实质性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教学:如何从品茶中认识道家思想。由此可见,为了可以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增强,教师应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

5.4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茶文化教学应紧跟时展的进程,积极创新。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对文化因素与文化范畴加以认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有用的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并将目前的茶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予以完善,促进汉语语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整合。实践教学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础,只有让理论有了突破,才能让实践有依靠,否则任何实践都将会成为虚影。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实现茶文化教学的目的,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教师对茶艺活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茶歌、茶舞,如《采茶歌》、《茶山小调》等,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采茶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采茶的过程,在歌曲的学习中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不仅如此,在汉语教学中不管是校外还是校内,都要间生活交流与交界,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茶文化知识传授的实用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所学习的理论性知识,避免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的茶文化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茶园体验采茶,之后学习炒茶与制茶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我国的茶文化,并予以深入地了解。

6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加强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严格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更好地学习茶艺,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潘乐英.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之探——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08):108.

[2]邹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丛刊,2020(30):59-60.

[3]曾慧瑜.浅析中国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导入研究[J].福建茶叶,2020(09):286-287.

[4]曾思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设计探究——以客家擂茶文化教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7):192-193.

[5]杨德霞.中华传统茶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传播与影响[J].福建茶叶,2018(10):288-289.

[6]李晓鹏,郑梅.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因素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7(01):157-158.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6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沉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公选课《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茶文化》教学改革的推行,丰富了课程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笔者在《中国茶文化》后续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茶文化;思路;策略

对外汉语作为以其他种类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民族)的人为对象而实施的汉语教学[1]。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当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全部囊括在内是不现实的,那么挑选出极其代表性内容并将其呈现给留学生便显得极为必要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在茶文化上也达到集大成的境界[2]。中国茶文化自诞生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兼容并蓄,有物质层面的体现,更有精神层面的体现,在选茶、制茶、品茶等诸多环节均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和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茶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观察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别提付诸实践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能够让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茶史、茶俗以及茶艺等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最终服务于他们汉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程性质上,还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或者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均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具体而言,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规范的语言为工具进行准确阐释。所以,在对茶文化课程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应重视和做好对不同部分的组织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趋于合理,最终方便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理解。

2.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全都属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要在使其系统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深入的中国文化,提升该群体的汉语交际能力,所以,就教学内容来看,在融入茶文化的过程中建议选择和使用最基础的内容,结合他们的汉语水平,对词语的难度系数予以合理控制,另外,还需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

2.3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茶文化的相关学习,从而在汉语实际应用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有益的,掌握之后,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纸上谈兵,而应基于实践考虑,从而帮助其提升能力。

2.4趣味性原则

受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在接受异文化教育时往往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应赋予其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和策略

3.1明确文化依附性矛盾

文化依附性矛盾集中反映在两大方面,首先,由于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圈,为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现实需要,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其次,由于学习的是汉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汉语言进行,而没有充分关注和其他知识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3]。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一旦发生,便会导致相当尴尬的局面。在同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下意识地避免冒犯学生,迁就他们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受教育者未能接触到正宗的中国文化,使其难以很好地适用于交际实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教学思维的尺度,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质量。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传播过程,这离不开对外汉语机构和人员的坚持和努力,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接受中国茶文化。

3.2注重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

首先,教学双方主体均应该学会差别对待。受教育者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必然不尽相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导致受教育者拥有差异化的思维方式,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差别的对待受教育者。来自亚洲国家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国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而来自西方国家的那些受教育者有时候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如无法体会中国人为什么要向客人敬茶[4]。因此,在教授之前,教师需对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予以必要的了解,在比较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找出差异之处。如此才能为受教育者的理解扫平障碍,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更加高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其次,教学双方应学会求同存异。由于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圈存在差异,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往往拥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若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受教育者国家的茶文化,有机运用对比教学法,在求同存异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均不应该固守本国文化不放手,甚至将本国文化强加于人。双方均应积极吸取他人文化中的精华,如此才能在汉语学习中事半功倍,同时保证文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人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先和本土文化展开多方面对比,依托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强行解读异文化。让受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茶文化,以此为前提,求同存异,从而在不同茶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顺利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合理开发教材

一方面,规划好中国茶文化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内容。初级、中级、高级这三大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应结合受教育者所处的阶段对茶文化教学所涉及的字、词、句等等进行合理的编写以及安排[5]。另一方面,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深度挖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该阶段也是其学习汉语、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入门阶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做好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编排工作,并结合受教者水平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安排更深层次的茶文化教学内容。

3.4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文化理论知识系统化。从理论层面研究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理论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因而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获得可喜成绩。笔者研究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在茶文化研究上仍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普遍侧重茶树种植、茶道茶艺以及茶的营销学等几个少数方面。所以,有必要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配套的理论体系,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如此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其次,茶文化理论知识应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也需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基于全局视角来审视“汉语热”所涉及的一切文化因素,尤其是对对外汉语茶文化进行研究时,应积极考虑时展的现实需要,从而为配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6]。最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均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汲取中国汉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来自他国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均离不开正常的生活交流,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他们传输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视所授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应和生活实践高度接轨,服务于生活实践,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推广工作取得了相当可佳的成绩,然而在文化教学领域却暴露出诸多不足。茶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世界性,其必然会在国际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却发现,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就如何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巩固和突出其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就长远视角来看,中国茶文化必然会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而获得更多留学生的关注,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雪莹.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邓晓明.浅谈文化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55.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5]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D].河南大学,2014.

[6]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41-143.

地方茶文化论文篇8

椅子、桌子相继出现后便取代了筵席,人们开始坐在椅子上,饮食器皿摆在桌子上,形成围桌合饮的方式。明朝盛行散茶壶泡,围桌台饮更是顺理成章了。

茶器皿,是指煮茶和饮茶的器具,如壶、杯、碗等。古代的泡茶器皿非常丰富,有金属的金壶、银壶、铜壶、锡壶、合金壶,也有陶瓷的瓷壶、紫砂陶等,还有漆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器,这些茶器也有无穷的品色。

陆羽在《茶经》中列举的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已省略许多,取水可用自来水,煮水可用随手泡的电壶等,只需12种就可以了,通常不外茶壶、茶杯(茶碗、茶盅、茶盏)、壶承、茶海(又名公道杯)、盖置、杯托、茶匙、茶则、茶荷、水方、煮水器、茶仓等泡茶、饮茶的器皿,还有一些配套的茶具,沾水用的茶巾,放置茶杯用的茶盘,覆盖茶器的方巾,铺在茶桌上的桌巾,垫茶器的垫巾等。

茶艺用的茶桌,以长90厘米,宽60厘米,加减2厘米为原则,高度较办公桌、餐桌矮4厘米,长与宽的比率成最美的黄金分割定律,茶桌置茶室东座,即进门的左手面。

茶艺的体统包含插花、点香、挂画、泡茶。插花置茶艺师的右后方,点香置茶艺师的左后方,香台要高于花台,茶挂悬挂于茶艺师后方中央稍偏右处。

茶桌面划分为九格,茶艺师坐在靠茶桌内沿正中轴座位,煮水器在左边,水方置桌面左边的第二格与煮水器成斜线上。茶壶置茶桌的中轴在线靠茶师前沿,即中间靠茶艺师的第一格,茶海置茶桌面中间的第二格与茶壶成斜线上,茶杯、杯托、茶巾、茶则、茶匙、茶仓等辅器,置茶桌面右边靠茶艺师的第一二格。将茶器依序摆置,在茶桌上形成阴阳五行的太极完美图形状态,茶艺师在操作茶器之间,动作与茶器就能相对平衡地转化。操作茶器时,依从外向内、由远而近的程序,两手动作以曲线不交叉的手势为原则,左右向内画圈,形成太极运行的弧线进行,体现茶文化立论根基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

太极由阴、阳两元素组成,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根本,而阴阳分开来又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称为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强调宇宙的整体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阴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理论,五行,是一种普通系统论。

中华茶艺奠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而太极、阴阳五行的理论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哲学、医学、学术思想等的主要理论基础。“太极理也,阴阳五行气也。理必寓乎气,气不离乎理。”什么是“理”?“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什么是“气”?“气”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总根源。理静,气动;静动结合是中华茶艺运行的形式与内涵。

上一篇: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茶文化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