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0:18:3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概况;研究视域;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98-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角。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全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理论界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加强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概况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大出版社纷纷举办各类研讨会,共同搭建传统文化研究平台。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众多中华经典古籍经过整理和编译逐渐面世。1995年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北京燕山出版社)三辑共30册,1999年出版的《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山西古籍出版社)共25册,2011年出版的《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中华圣贤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包括仁、义、礼、智、信共5册等。

理论界中百家争鸣,一大批经典学术著作和高水平科研论文相继出版。学者们从各方面出发,对“中国文化全局、中国传统哲学、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出版了许多优秀经典著作。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行研究的科研论文相继出版。笔者对1979年至2013年之间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收集与整理,发现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自1979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中研究走向了高潮,以“主题”搜索项为例(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近3 000篇,是1979年至1999年二十年间发表总数的近24倍,而自2010年至今过去的近3年间已发表5 000余篇,达到了过去十年(2000年至2009年)研究成果的近2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视域

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视域进行梳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探讨与思考

1.对“传统文化”范畴的相关探讨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庞朴站在时空对“传统文化”进行界定,顾冠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1]。

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学术界存有几种不同视角的阐释。何劭h以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肖瑜用模因论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演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2];余清臣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本身也是对特定生态进行适应的结果,它的核心特质都能在其与特定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得到深入理解[3]。

2.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1)传承的具体方式

众多学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炼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批判继承:张岱年认为“传统文化之中既有优秀传统,也有陈腐传统,对于其中的陈腐传统需加以批判,对于优秀传统则要加以弘扬发展”[4]。2)抽象继承:冯友兰(1957)首先提出对中国哲学史中某些具有抽象和具体两层含义的哲学命题,只需要继承其抽象意义即可。3)现代解释:汤一介提出对儒学的传承就是对儒学现有内容的现代解释,从而“使其有可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得以发展”。4)宏观继承: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成中英,他认为儒家伦理中宏观伦理拥有较高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应当继承;微观伦理仅是封建集团的具体道德习俗,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摒弃。

(2)传承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

科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中“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5],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持,两者之间体现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2)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再现,也构建着“未来的传统文化”,两者仅是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将两者对立即割裂了文化传承的历史联系;3)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定地蕴有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全世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对话、碰撞摩擦中相互吸收各自需要的养分,实现共赢。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保留的”,“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绝不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6]。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资源

1.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荣启、唐骅等学者提出: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采取多种形式,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蔚然成风[7]。

2.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

张岱年把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划分为四项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舒金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分为“朴素的唯物主义无神论传统和注重现实、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自强不息、胸怀博大的民族精神;尚中贵和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理想人格的培养;贵民、重民的思想;道德文明和礼貌待人的传统”七个方面。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境遇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不断利用各种传播途径进行文化渗透,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乘虚而入。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乏力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容中逵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了系列科研论文,站在大教育视野下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问题,指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由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影响没有提供足够的传统文化原料和养分所致;更上位的成因,便是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忽视”。

(四)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依途径

1.明确文化传承的产业化方向

洪瑶提出,我国传统文化只有采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加大传播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冲破外来文化包围圈,重振文化大国雄风[8]。

2.重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突出作用

有学者提出,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当“精心编制系统的传统文化读本,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在学生中组织民俗文化的各种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大学教育阶段适当增加传统教育文化的权重,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9]。

3.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与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广泛关注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传播,要及时占领网络、虚拟社区等现代媒介阵地。多元化地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播。

4.配套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还有部分学者提出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规范传统文化产业市场;同时注重立法保护,不断完善现有法制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事业上升到法治高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展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角,正是基于目前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欠缺,不难预见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趋势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将在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立足于现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融会贯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2]何劭h.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学理论,2009(14).

[3]余清臣.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08(7).

[4]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5]朱兰芝,孙占元.立足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章开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7]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1).

[8]洪瑶.当传统文化搭上产业快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突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0-0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1]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包含了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一种思想,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从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推动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阐述,使其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中国特色”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得主导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式下,文化多样化发展,为谋划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等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圣贤的思想充分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2]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与中国友好的各个国家。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在进行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一些传承无法得以延续;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一些传承消失;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走样、变形。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民间传承方式,保护民间传承,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3]

2.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涉及不多,应该充分发挥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学校在传承中的阵地作用,针对不同教育层面,选择不同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场馆传承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要阵地,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群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较为普遍,各文化场馆也逐步增加服务范围,开展各类的读者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读者服务,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文化场馆目前在国内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文化类、艺术类、自然类、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类型的公共文化场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场馆建设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完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2013(1).

[2]熊正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求是网,2014.10.17.

[3]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既有相关的专著,又有大量的论文。其研究不仅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教育、文学、美学各个领域,而且与现代化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逐渐把研究引向深层次和多方面。如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的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评估研究等,都正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潜在的规范功能,较多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理论探讨多,实践路径少。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实践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其优秀的教化资源和所蕴涵的多维的德育意义,寻找现实价值开发的路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转换而成为现代化过程的道德资源,从而将传统文化的功用价值落到实处,以求在大学德育实践层面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绪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的内涵是:首先,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可以丰富和创新21世纪的现代德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道德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德育思想资源,个体道德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资源之上。正因为如此,借鉴一切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在切合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创造性改造和发挥,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国社会德育资源,这就是中国传统德育功能的现代价值之所在。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有互补性。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体现出中国德育文化的“民族化”特点。具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国情,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德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我们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但却面临道德资源的严重不足。要避免或限制现代化带来的消极效应,价值观的调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为现代化过程提供合理的价值范导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无疑蕴含着多方面的资源,这是维系我们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根基。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严谨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彰显我们道德建设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义。

(三)当代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如何压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等等。要解决我们面临的道德问题,还是要“近取诸身”,不能企盼外来宗教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做法根本不能解决中国的痼疾。因此,我们不应忘却传承文明,只有复兴中国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是唯一出路。我们不仅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国建成世界经济强国,还要把中国建设成文明之邦,必须发挥传统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重视对它的现实价值的开发,促其尽快实现现代转换。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取舍、充实、更新,形成了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中国优秀优统文化能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原创精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儒学说到底是关于学做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学问。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在这个问题上,儒学突出了仁爱、和谐、秩序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中国哲人强调内心的平和与修养,因此在对待外部自然的态度上不是强调征服,而是追求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今天,当人类社会面对生存、能源、环境等等难题困扰的时候,“天人合一”的科学思想是多么富有远见,富有历史的穿透力!这种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倡变革与创新的当推《周易》,即《易经》。《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起源,它以最简单的原理说明宇宙的来源,万物的始生及人类社会的进化法则,博大精深地囊括了上古社会的哲理、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法律、天文、医药、预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其中有不少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但瑕不掩瑜,其精华部分在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都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已是《易经》的真义和精神。《易经》之易,首先是变化的意思,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发生变化的。《易经》重视且提倡人们应不断发展创新,不要思维守旧,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次,《易经》也主张不易,即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如其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健”就是经久不衰,刚健强胜、永恒不变的意思。再次,“易”则是容易,不畏艰难则是“易”,倡导的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另外,《易象》上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这是说从小应该不断扩大知识面,多实践前贤的言论及行为,使自己的道德学问大有蓄积。这一切,都能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开启当代青年学生的智慧和原创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人们忧国忧民的深思,献身报国的壮志,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都是很好的教材。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诗词就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思想性。其后,历代爱国文人都用瑰丽的诗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爱国诗人屈原为使楚国强大富饶而追求不息的愿望的强烈表达;杜甫“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襟”的忧国忧民思想每每读来都感人至深;王昌龄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发沙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千古传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万世流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当代青年学生从中不仅能吸取知识与学问,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励他们去实现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的人生价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精神能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精神内容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气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举世公认的美好品质,主要表现为:整体主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他还认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而强调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成功之首;荀子强调“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就是说,只要全社会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就能够实现国富民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历代儒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团结协作的整体主义思想已深入到各个阶层,孕育了中华民族仁厚、宽容、博大的胸怀。我们今天弘扬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道义主义,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认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为人处事坚持道义至上的原则。他还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导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他提出做人的基本德性是“智、仁、勇”,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并发掘了这一点,提出“仁、义、礼、智”,皆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古为今用,重德求善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关心人和尊重人仍然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克己主义,早在《易经》中就有“谦谦君子,用涉大川”的说法,认为君子应始终保持谦虚,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重大成就,即使遇到再大的艰险也无法阻挡他们奋进的步伐。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古代另一位杰出思想家老子则提出了作为生活准则的“道”。老子认为: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应致虚守静,强调慈、俭、朴等,这些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克己、谦虚的美德,对于莘莘学子们在学业上专心攻读,生活上勤俭节约均有裨益。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

三、结语

对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为背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德育功能为切入点,选取一些历史上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而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仍然包含着积极因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番历史的考究和现代的诠释,并切实将其继承、弘扬和融贯到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为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国荣.善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12-02

引言

著名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思修”课的教育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修”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堪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项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你怎么看?”的调查中发现[2]:74%的人持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态度,但是这74%的大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重视这些节日。9%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或反对的意见。而西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在大学生中走俏。在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方面,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仅占7.6%,阅读过《诗经》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占38%,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占19%,阅读过《中国通史》的占13%[3]。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至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缺失的原因,李宗云[4]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分析得全面而深刻,一是百年屈辱史和建国后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文化心理伤痛;二是市场经济、西方文化、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三是大学生的就业、学习、生活压力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无暇顾及、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四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充分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现代价值。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底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何传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何而来?所以,大学教育中理应重视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提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高波[5]将其概括为利民济世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公忠”精神;李宗云[4]将其概括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修养德性、与人协调,集体本位、天下为公。孙新新[6]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接着,他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凝练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是理性精神,二是求实精神,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被中华儿女一代代继承和弘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修”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些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三、“思修”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融合

“思修”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教育,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思修”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文化充分发挥影响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思修”课的实效性。

(一)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其内涵虽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始终没有变。《礼记·礼运篇》中的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正表现出儒家思想家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宋代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仍然秉承“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情怀。直至近代,面对亘古未见的民族奇耻大辱,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鼓舞下为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奋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道家倡导合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以“兼爱”、“非攻”作为其基本思想。和谐精神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为构建和谐文化所要培育的精神,一种以和谐的社会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研究、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可以使大学生自觉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从文字到国家,一脉相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谈到中国时说,“高度文明的国家,存在了四千年以上,现在依然生机勃勃,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只有中国。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拉丁美洲文明也已经逝去,可是中国还在。”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的密码在哪里?是什么使她绵延数千年而“至于今日岿然独存”?密码就在,中华文化总有“基因”在。既然是基因,就总能与时俱进地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原因就在,中华文化总有“传人”在。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也无论出家在家是僧是俗,中华民族总有“传人”在那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或著书立说载入史册,或口口相传“有话要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读《“贫僧”有话要说》,我分明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基因的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的传人在直抒胸臆,传承着“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大题目,一项高要求,但文化的转化与发展,虽大却不空,虽高却不远,需要从当下做起,也可从当下做起。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吹尽狂沙始到金。非洲一种因生长在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沙漠玫瑰”花朵,虽然生于环境恶劣的沙漠,但只要给予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条件,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需要我们从狂沙之中找寻出来,让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读《“贫僧”有话要说》,可以看到大师一生都在上下求索,寻寻觅觅。无论你是否信教,看到这位“贫僧”,就仿佛见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化巨匠,你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

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其实也就在灯火阑珊处。她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优秀基因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包括两千年已经中国化了的中国佛教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存于中华民族的呼吸,体现在每日的生活之中,蓦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读《“贫僧”有话要说》,就不时有豁然开朗的顿悟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就在日常你我的交往之中。我因当过14年多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职责所系,常致力于促进两岸佛教交流,便与星云大师交往甚深。星云大师对我说过,佛教讲世间的“八苦”之一“苦”,是“爱别离苦”。爱得越深,思得越切,别得越久,苦得越重。中华民族本是一家,大陆人、台湾人,都是中国人!两岸骨肉同胞长期不能团聚,乃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大师积一生的万语千言,现在“有话要说”了。他不顾年迈体衰,继续奔走于两岸,“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写好字”。87岁时见到我,欣然送我“有情有义”墨宝,“两岸一家亲”的深情大义皆在其中。88岁见到我,又再送一幅“有你真好”,殷殷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今年,大师89岁,我去拜望他,又“贪心”地对大师说,佛教讲“三宝”,还想求一幅墨宝呢!大师就挥笔写下“我有欢喜”四个大字再相送。

大师说,欢喜,看来简单,但世界上有金钱、有名位、有富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欢喜”才可贵。如果拥有了世界上的一切而不欢喜,人生有何意义?所谓欢喜,不是个人单独的欢喜,而是与人共享共有的欢喜。

这使我想起,主席特别强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命运相连,面对同样的挑战和危机,也享受同样的发展和繁荣,共商、共享、共建、共赢、共欢喜。中华文化深层次的基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即“人之所欲,施之可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撑了命运共同,也要共享世间欢喜,皆大欢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众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扬长避短,加以合理利用,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使其获得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3.2用优秀的古典文学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坚强、大度和乐观可以说是它的根本,也是历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诗词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欣赏古代优秀文人的诗词文,其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同时,古典诗词文又可以使人以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此,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古典诗词文的教育内容,并使之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

3.3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因此,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能够确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 学习传统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研究思考 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人文精神 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挖掘文化因素,培养人文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承传 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弘扬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感受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 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爱国情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建设河北特色乡村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物欲膨胀、精神衰退的不良现象。一些人被经济利益驱使,丢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些有违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品德的不良现象弱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造成了社会公德的萎缩和社会风气的鄙俗,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为此,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重建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解决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氛围 方式 活动 典型做法

当前,许多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精神,淡漠人生价值观,丧失前进动力。要想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回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就应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入手,点亮传统文化教育之灯,扬起人文精神培养之帆,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学校教育实践对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彰显人文精神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与大家共勉。

我们知道,人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这四个要素中,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学校素质教育应以提高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培养人民群众的人文精神,学校在此方面尤其要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教育学生,指导学生,提升学生。

面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素养偏低、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等现状,学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进一步创新教师课堂教改理念,加强传统文化专业知识,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育人教书新水平。为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提高教育效果,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营造良好氛围,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专门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提高教师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纳入考核体系。

二、从教师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方式,提高育人水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建设,教育部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规划课题并完善教材,这为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教师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多种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要利用图书馆资料,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体会其意境和情感,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青少年学生要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明辨荣辱修身养德,进一步培养人文精神。

为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学校发挥独特优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理想效果。在此方面,山东省肥城市丘明中学就是一面旗帜,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近几年来,丘明中学高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旗,积极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213特色”,实施“五进工程”,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课题、进家庭,用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3年12月,在“全国加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总结工作会”上,学校严校长以《课程引领,育人教书,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学校特色发展》为题向与会领导和专家汇报了丘明中学的典型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绩。

2014年12月,在“全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高峰论坛”上,严校长作典型发言,主题为《启动实施“五进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随后,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周满生进行了点评,给予了很高评价。实践证明,丘明中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发展思路,以传统文化立校,以人文精神兴校,以课堂改革强校,逐渐改变了落后面貌,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重德尊礼,在分层选课中找回自信,丘明中学的做法和经验很有特色,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丘明中学因在前期弘扬传统文化中表现优异,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单位”。学校被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香港)表彰为“弘扬左丘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被山东省列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重点实验基地”……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丘明中学逐步成为国际上知名、教育部有名、山东省出名、泰安市闻名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在以德治校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要遵循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探索。在高等学校中,构建以德治校体系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以德治校体系的构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构建这一体系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明确用什么样的德来治校,即德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以德治校中的“德”应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并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而加强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教育将在以德治校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为历史及当今现实所证明的。

一、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意义

1.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是我党精神文明建设及德育教育的一贯方针。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看待并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传统道德,属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早在1938年就精辟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一个中国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也多次讲到正确看待和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问题,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总书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指示,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大、中、小学校进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他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国传统道德》一书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良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其批判继承将在现时代产生巨大的作用。

2.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商品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诱前,诸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及假冒伪劣、诈骗投机等行为,正在日益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和阻碍经济的发展。另外,西方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腐朽思想的传播,也使很多人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动摇。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学生,也受到很大影响。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陕西六省市58所高校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研,总的结果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基本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第二,在人生理想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追求实利、追求金钱的思想在相当多的学生中是有市场的。第三,在处世原则方面,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存在着注重强调自我、忽视社会和他人,注重权利忽视义务,注重索取忽视奉献的倾向。第四,在道德实践经验方面,心口不一,知而不行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第五,在基本的道德文明修养方面,一些学生的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很不相称。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们以往在高校教育中忽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以政治教育取待德育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精神以及某些地区和单位的教育经验向我们表明,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学习我们前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中国传统道德不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而且有难以计数的道德楷模和典型事例,一代又一代在人民传诵,如汉代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提倡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的也是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所以我国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而与西方敌对势力极力传播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是相对立的。因此,在高校中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腐朽思想的腐蚀,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民族自信心,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区分精华和糟粕。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食古不化的国粹主义;另一种是来自“左”或“右”的干扰,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良莠不分,有些大学生信奉一些江湖义气等封建性道德,如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道德已过时了,不再需要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批判地继承。所谓批判,就是对传统道德进行具体分析和鉴别,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立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小农生产基础之上,在高校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中精华部分,如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推己及人的仁爱原则,勤俭立家(国)的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其糟粕部分如忠君思想、家长作风、男尊女卑、因循守旧、家法观念、江湖信念、平均主义等,应引导学生认清其危害性,坚决予以剔除。

2.坚持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既使是那些精华的部分,也绝不能照搬照抄,应经过加工和改造,使之为现实服务。例如在对待传统道德中的“忠”、“孝”两个道德范畴,我们在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中仍然可以利用它们,但是都应抛弃它们所包含的封建时代的“忠君”、“愚孝”部分,应引导大学生理解,现在讲的忠是指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现在讲的孝主要包含孝敬、尊重、赡养等思想。所以对待传统道德中精华部分,也必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容,使传统美德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另外,我国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除需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外,还需要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那些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借鉴和吸收,并使其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洋为中用。

三、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教育阵地。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正在进行改革并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贯穿到“两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在邓小平理论课精神文明建设等章节中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具体地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哲学课的教学中也可以这样做,使学生更加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更有许多结合点……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需要“两课”教师不仅应当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而且应当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不仅应当在理论上是非清楚,而且应当在行动上为人师表。总之,在“主渠道“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将起重要作用。

2.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近几年,教育部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教育,不少高校都开展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设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讲座或选修课,可以指定学生读一些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书籍。通过读书和听课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领悟。

3.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高校的文化活动中,应注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学校开展的歌咏比赛、诗歌朗诵、辩论赛等活动中积极引导,进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会使中国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人文素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18-02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国务院2014 年6月22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一个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不仅仅是拥有单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思想、精神、情操、意志、动机等人文素质的支撑。高职院校有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略显不足,表现为责任感、文明礼貌缺失,不讲礼仪、不懂“规矩”,举止失体;公共意识淡漠,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诚信判断力降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网上散发虚假信息;个人意志及心理素质较为薄弱,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功利性等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学生学习做人与学习知识技能二者合二为一,德才兼备才算得上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及传统优良的文化。这些文化根植于诸如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间音乐、民间节日、民间故事等丰富而独特载体的沃土之中,它们不仅凝聚、保留和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也是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感情,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与包容”的核心价值特征。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长期以来都在释放着博大宽容、和谐统一的信息。《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之大德日生”,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宗旨。《尚书・尧典》上提到“协和万邦”“和为贵”“和而不同”。《周易・系辞下》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这一宗旨在族群关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表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宽阔的胸怀。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及和谐共生的理念伴随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时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民族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的文化融合力,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

(2)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永不衰败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不胜枚举。《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这些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孕育了人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在遭遇人生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奋发图强、持之以恒。

(3)身体力行的求真务实精神。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求真务实的实践主义精神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历代智士先贤都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学而至于行而止”。 (《荀子・儒效》)“君子之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功。”(宋代・程颐)。“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孙文学说》)进入现代,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华民族继承求真务实、行知统一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把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的原则开展振兴中华的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精神。

(4)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利维护民族利益,鼓励并宣传国家荣誉至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民族精神,没有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和精神支撑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力量、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放在首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最为可贵的精神纽带。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其传承至今,为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奋斗不息,甚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爱国主义的赞歌,体现了报国报民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育人的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是将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到人内心的灵魂,形成意识理念并作用于人的行为规则当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 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个体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培养、磨炼及指导作用,是提升人全面素质的过程。

(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联系和交往,伴随而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等信息也迅速传播及渗透到各地。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实力上的优势,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实行“文化霸权”“文化侵略”。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有害信息泛滥,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强大冲击。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人格扭曲,人情观念淡漠。部分学生在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功利主义抬头,出现偏重个人利益、贪图享受的短视行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均受到不良影响。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需要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构筑起道德防波堤。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式的、有效的主阵地。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体系,民间美术中有寄寓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美好和吉祥如意的民族情感,民间工艺有表达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深沉含蓄的博大之爱,民间建筑有崇尚节约俭朴和道法自然的民族精神及情理与人伦并重的伦理精神,民间文学中追日射日神话、部族战争神话、家庭故事等都体现出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勤劳质朴的民族精神及劝善惩恶的民族情感等。这些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至关重要。它们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施有益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在心理意识深处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系统和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到行为规范中,从而保证了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机制,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秩序和保证。

(2)有助于学生建立顽强进取、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远而艰难的过程,挫折和失误难免,过程中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挫折面前树立顽强进取、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经受得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民间文学中《三女找太阳》《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民间神话、传说无不蕴含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将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3)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高校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重点。高职院校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是现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素质,这些素质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当前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是灵魂。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绘画、雕刻、制瓷、陶土、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都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优质资源。流传至今的各种民俗文化也都展现着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挖掘传统民艺资源,不仅能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丰富教育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风采,一方面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艺术素养,拓展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增强民族情感,对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作为高职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术外,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中,应坚持不懈地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才能面对现实继而走向未来。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阶段,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高等教育作为各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坚持不懈地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坚守民族文化自主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形成育人精神作用于人才的行为规则当中,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维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抓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之根本,将有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是素质教育及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瑞云.中国传统文化十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戴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义‘信…‘孝”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纽带。简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论证了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二者结合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2以仁、义为本,强调“仁爱”和“忠义”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和“义”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木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

1.3提倡“孝道”和‘憾恩”,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善孝为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猫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原则。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1.4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身体力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要“善养浩然正气”,‘旧三省吾身”。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就要从这里着手进行,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寻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2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3.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课程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3.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人和内化。

3.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著作的导读活动

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学生阅读和接受。倡导学生读有关经典思想的经典名著,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上一篇: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