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22:44:10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国;经济思想史;人物经济思想研究;期刊论文;专题研究;理论框架;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3-0089-06

一、引言

民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大波动、思想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因而经济问题和矛盾相当突出与尖锐,由此引发的经济思想也相当活跃与丰富。但在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大致说来,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成果问世;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也只发表了少量涉及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相关成果;真正开始系统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成果出现于20世纪之初;此后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呈现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热潮。

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首先是从通史型研究开始的,然后在专题型研究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在通史型学术成果中,胡寄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对民国经济思想的论述打开了当代学者研究民国经济思想的大门;此后,马伯煌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也阐述了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部分内容。专题型学术成果相对略多一些,如郑学益的《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钟祥财的《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曹均伟的《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叶世昌和施正康的《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程霖的《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等。此外,一些研究人物或群体经济思想的学术成果也涉及到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内容,比如胡显中的《孙中山经济思想》、钟祥财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和李翠莲的《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

专门对民国经济思想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严清华和邹进文的论文《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构想》提出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中专题型研究民国经济思想的基本思路[1],此后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这方面已出版的著作如孙智君的《民国产业经济思想研究》、邹进文的《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李蓉丽的《民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宋丽智的《民国会计思想研究》和张霞的《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等。

随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回顾其研究状况的综述型论文也相继出现,其中有一些成果包含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状况的内容。比如郑剑顺的《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2]、刘甲朋和魏悦的《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3]、程霖的《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学术著作为主的考察》[4]、付志宇和缪德刚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总结与展望》[5]、张亚光的《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6]、朱鸿翔和孙的《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7]、苏全有的《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8]。

近些年来,学术界形成了一股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热潮,因此有必要专门对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丰硕成果进行全面总结。而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重要的展示平台,其刊载的论文能够充分展现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状况。鉴于此,本文以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探讨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展望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以目前已有的成果为基础,也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民国经济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为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服务。

二、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

本文选取的考察对象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由于中国知网并没有对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进行单独的分类,因此本文选取期刊论文的方法是首先在中国知网页面精确搜索全文中既包含“民国”也包含“经济思想”这两个重要词汇的期刊论文,的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11年①,满足上述条件的论文总共有2 530篇;然后根据这2 530篇论文的内容,筛选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总共589篇。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学者发表过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比如赵靖先生在1962年发表了《康有为的经济思想》,但是论文数量极少,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大规模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之初发表的期刊论文绝大多数是对之前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延续,集中探讨“五四”之前的经济思想,研究对象和内容还没有出现广泛的扩展。因此,本文未将1979年以前发表的期刊论文纳入考察范围不会对整体性统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另外,通过文章所含词汇搜索论文的方法难以搜集到本领域所有的论文,在考察对象的全面性上肯定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对“民国”和“经济思想”两个词汇的搜索应该能够囊括大部分兼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论文。为了尽可能消除589篇论文的样本误差,本文只将经过考察得到的显著统计结果作为期刊论文研究的整体特征进行阐述。

(一)人物经济思想是期刊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论文中,427篇论文对人物经济思想进行了研究。1979―2011年,每年发表的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占当年所有发表期刊论文的比例,除了2004年和2008年为40%~50%,其余每年均超过50%,详见图1。因此,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以人物经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427篇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中,179篇对孙中山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占据41.9%的比例。赵靖的《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发展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中国近代振兴实业思想的总结――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先驱――论孙中山的开放主义》,陈可清的《试论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王功安的《论孙中山经济思想》,赵靖、陈为民和郑学益的《中国近代经济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珍品――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叶世昌的《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曹旭华的《孙中山货币理论述评》,吴景平的《孙中山建立近代银行的思想主张与实践》,严清华和李蓉丽的《论孙中山“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钱津的《论孙中山建国大纲的经济思想》,《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国特色》和《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辨析》,周建波的《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孙智君和严清华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钟祥财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价值层面》,赵泉民的《孙中山的合作经济思想论》,孙智君和朱凯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张亚光的《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孙中山〈实业计划〉释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学说是中国百年来经济理论创新的三大里程碑之一[9],以此为基石的孙中山经济思想涉及广泛的经济领域,并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远的研究价值。

(二)专题研究期刊论文的增多

经济思想史通史型著作基本以人物或者学派的思想为线索进行编撰,因此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初期,为了配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通史的编撰,几乎所有的期刊论文以人物经济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虽然专题研究“将一定历史阶段及其整个发展过程的思想全貌割裂开来,不符合史学著作的基本要求”,但是专题研究也“能给读者对每一专题有一个系统的理解”[10]。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专题研究,以此更加系统地把握同一个专题内百花齐放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轨迹。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期刊论文中,专题研究的论文总计143篇。由于当年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在当年所有中的数量占比可能在某些年份出现大幅波动,这会对趋势判断产生干扰,因此本文通过计算累计占比使统计结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平滑,以此清晰地显示趋势的变动。累计占比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每年截至当年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累计篇数除以截至当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累计篇数。1979―2011年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结果详见图2。图2清晰地显示,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呈现出上升趋势,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增多。

对民国经济思想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涉及到了广泛的经济专题。刘方健的《民国时期的经济研究》在对民国时期的经济期刊和经济研究机构进行阐述之后,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民国时期经济研究最多的七个领域进行了简要论述。在研究民国时期金融思想的论文中,程霖的《西方银行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和《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思想演进》、朱华雄和李俊的《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发展中的三大流派和三大主题》,都是研究用力深厚的作品。张秋雷的《中国农村土地经济思想研究概要(1924~1949)》、邹进文和王芸的《国民政府时期乡村经济建设思潮研究》、程霖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造模式与发展路径――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的探索》、彭立峰的《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思想述评》、程霖和毕艳峰的《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都对民国时期复兴农村、振兴农业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统制经济”思潮曾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因此当代学者对此的研究也相当丰富。黄岭峻的《2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及其与杨宁一起撰写的《“统制经济”思潮述论》、郑会欣的《战前“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及其实践》、钟祥财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是其中的代表作。民国时期的“立国之争”也是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专题之一,钟祥财的《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立国之争及其理论影响》和《对20世纪上半期“以农立国”思想的再审视》、张霞的《现代化浪潮的经济思想回响――近代中国的三种立国思潮》,都是受到学术界肯定的成果。另外,一些学者在其他的专题领域也出产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比如赵晓雷的《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工业化思想发展评析》、王同勋的《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赵泉民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聂志红的《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保护思想》和《民国时期的工业区位思想》、黄岭峻的《中国现代“自由经济“思想钩沉》、宋丽智的《国民政府时期超然主计思想变迁研究》、孙智君的《民国时期产业结构思想的变迁》、阎书钦的《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到对自由经济的回归》、徐敦楷的《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邹进文和李彩云的《中国近代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权思想研究》。

(三)政界人士经济思想的研究较多

由于人物经济思想研究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期刊论文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对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样的结构分析相当必要。民国经济思想的主体绝大部分来自于政界人士、知识界人士和商界人士,于是本文将期刊论文研究的具体人物按照上述三个群体进行分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来源之一,但是当前从事的主要工作将会对其当前的思想立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群体分类模糊的人物,本文以其在民国时期主要从事的工作作为群体划分的依据。比如张謇,他既有知识分子的背景,也有过显耀的仕途经历,但是在民国时期,其主要工作是经营大生纱厂,因此本文将其划归到商界人士之中。

在本文考察的427篇研究人物经济思想的期刊论文中,288篇论文研究政界人士经济思想,77篇论文研究知识界人士经济思想,68篇论文研究商界人士经济思想。②每年发表的所有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分别以政界人士、知识界人士及商界人士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占比情况详见图3。③从中可以看出,每年发表的研究政界人士经济思想的论文占比始终不少于另外二者的占比。

由此可见,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人物主要集中在政界。除了孙中山,一些研究学者对其他政界人士的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学民和汤可可的《朱执信的财政金融思想》、姚家华的《略论朱执信的经济思想》、《廖仲恺经济思想述评》和《廖仲恺的中国贫富论》、吴传清的《论宋教仁的经济发展思想》、严清华和杜长征的《孔祥熙经济思想初探》、叶世昌和丁孝智的《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张霞的《阎锡山的“三农”思想研究》,都是对人物经济思想进行探析的优秀成果。

(四)对知识界和商界人士经济思想研究的增多

在分析知识界和商界人士论文占比的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趋势变化,本文采取与分析专题研究论文占比同样的统计方法,分别计算每年截至当年发表的研究知识界或者商界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的累计篇数除以截至当年发表的所有研究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的累计篇数的结果。图4显示了1979―2011年发表的研究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期刊论文累计占比情况,图中的曲线说明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对于知识界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1997年以来,其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始终处于上升之中。虽然图3说明民国时期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以政界人士为主,但是图4展示的趋势表明,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当代学者增加了对民国时期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

在研究民国时期知识界人士经济思想的期刊论文中,李文珊的《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叶世昌和苗欣宇的《陈翰笙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孙智君的《刘大钧的产业经济思想述评》和《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吴传清的《论任美锷的中国工业区划方案》和《陈振汉的工业区位经济思想研究》、蔡志新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经济思想论析》和《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经济思想评析》、张霞的《“三农”视野下的〈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三农”经济思想研究》和《民国农业问题研究的“技术派”:卜凯视野下的中国农村与农业》,都是非常优秀的成果。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商界人士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深入探讨,钟祥财的《穆藕初农业思想略探》和《穆藕初后期的经济思想》、姚家华的《略评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吴传清的《穆藕初的经济发展思想述评》、赵泉民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时期的经济乌托邦主义――薛仙舟的合作经济思想刍议》、赵波的《穆藕初科学管理思想及其实践论略》,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上述论文中所探讨的商界人士,普遍在知识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商业经营。张謇是清末状元,国学功底非常深厚;穆藕初与董东苏翻译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对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传入中国贡献很大;薛仙舟曾经任教于复旦大学,对国外的合作运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们各自知识的积累为他们的商业经营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同时知识和实践的互动也丰富了他们的经济思想。另外,近些年来,除了单个人物之外,群体研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涌现出不少佳作。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社的兴衰及其影响》、颜敏的《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村派”研究综述》、吴敏超的《“中国经济派”考》、周建波和颜敏的《“中国农村派”的土地所有权思想探微》及阎书钦的《外资外贸与中国工业化――抗战后期国统区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问题的讨论》分别对某个知识界群体的经济思想或者整个知识界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三、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各种经济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留下了许多值得当代学者仔细探究、深入挖掘的经济思想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风气的逐渐开明为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本文所考察的589篇期刊时间的分布来看,2000年以来,每年发表的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不少于20篇,而且2004―2011年发表的期刊论文篇数之和接近总篇数的一半。随着近些年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通过考察所选取的期刊论文,总结和归纳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势,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进一步深入对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由于古代中国未能出现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西方经济学在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因此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薄弱。并且面对社会大变革和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民国经济思想以政策化的经济主张为主。于是,在当代学者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以政策化经济主张为表现的政治人物经济思想占据较大比重。而且民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多有过仕途的经历,比如马寅初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长,刘大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处长,何廉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常务次长、资源委员会主任等行政职务。因此他们的经济思想中依然有着不少政策化经济主张的内容,这些内容受到了当代学者更多的关注。然而,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思想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得以创立,当时的经济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因此,民国经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研究内涵和理论价值,值得当代学者深入挖掘。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当代学者开始重视对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唐任伍的《“五四”前后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叶世昌的《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建国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赵晓阳的《西方经济学的传入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李源涛的《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郑娟和梁捷的《中国经济调查与中国经济学的兴起:1927―1937》、钟祥财的《试析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歧见》、王的《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20世纪20~40年代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引进和讨论》、邹进文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孙大权的《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与经济思想》,都对民国时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或者经济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此外,杨永华的《20世纪中国经济学回顾》、林毅夫和胡书东的《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也有相当篇幅对民国经济学发展进行了追溯。

(二)考察视野的不断扩展

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考察视野也不断扩展,主要体现在视角和内容两个方面。在考察视角的扩展方面,民国经济思想史考察的视角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人物著作和人物讲话为主,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去解读民国经济思想,挖掘出了更多的思想内涵。王欣瑞的《从〈东方杂志〉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从民国时期期刊的视角来分析民国的乡村建设思想;吴传清的《民国时期工业区位、区划思想史料钩沉》对民国时期工业区位、区划思想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挖掘,从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视角丰富了经济思想史料的搜集;张亚光的《民国金融思想的发展轨迹――对1910―1949年金融出版物的统计分析》和《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分别以民国时期的金融出版物、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为视角研究民国金融思想的演进。另外在考察的内容方面,虽然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民国时期讨论最多的农业、土地、工业化道路、国际贸易、金融、财政和战时经济为主,但是考察的内容还是呈现出一定的扩展。杨兵杰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工资制度思想评析(1927―1937)》、毕艳峰的《20世纪20~4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评析》、周建波和马亦欣的《投资人力资本,重建乡村经济――晏阳初乡建理论的经济学分析》,分别对工资制度思想、农村剩余劳动力思想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剖析,这些内容在2000年以前很少被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重视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的融合

虽然,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可以抛开经济史的背景,对经济思想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利用现代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上的经济思想,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但是也不能否认,任何一种经济思想的产生都会受到当时特定经济环境的影响。学者不应该仅仅以理性重构的方法探寻经济理论中的绝对真理,还应该充分考虑特定的经济环境和人物的立场,以历史重构的方法探究经济思想在当时产生的相对合理性[11],这就需要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融入经济史的背景。

经典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济环境。《国富论》问世于工业革命的初期;新古典主义在经济学界发展和辉煌的年代正好是欧洲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如果没有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理论界主流学派的时间或许会推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会影响经济问题的产生和经济思考的广度、深度,而且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状况。因此,经济史不但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重要背景,而且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之间存在着互动。鉴于此,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将经济史研究融入其中。徐建生的《民国北京、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思想基础》、程霖和韩丽娟的《论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王的《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张忠民的《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王和熊金武的《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兼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宋丽智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东方回应》都是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相融合的优秀论文。

(四)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需要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经世致用的价值

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过去的经济思想能够借鉴人类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此有助于为今天所面对的经济现状找到正确的解读,为今天面对的经济问题找到合理的对策。世界在发展,但是没有人否认历史存在重演的可能性。当现在和未来呈现出与过去某种相似的客观条件时,过去的经济思想也许可以给当前的经济研究者提供思维上的启发。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就给凯恩斯带来过这样的作用[12]。

虽然绝大多数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当代期刊论文都在为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或者经济政策提供借鉴,但这些论文的主要着力点是论述思想。因此,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体现了更大的理论价值,而对实际经济的指导作用并不突出。如果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够对今天中国经济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更多有益的启发或者合适的建议,那么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必然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这将有利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时期不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在民国中期,中国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已基本确立。由于经济发展主线决定经济思想的发展主线,因此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主线应该是市场经济理论的演进,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13]。当然,与民国时期相比,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和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民国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之间的区别。研究者们只有扎实掌握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内容,深刻思考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准确把握当前与民国客观历史条件的区别,才能够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给予当代中国经济有价值的借鉴。比如马涛的《孙中山的货币革命论及现代启示》阐述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个货币锚问题,即纸币发行需要以商品货物作为保证,以此对我国当前货币无锚滥发的现状提出借鉴;熊金武和王的《“涨价归公”正义――对今日中国土地征收制度和房产税制度的反思》通过对孙中山先生“涨价归公”思想的探讨,给予了当今中国扭转土地财政困局一定的借鉴。

四、结语

民国经济思想史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受到学术界太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学术成果。从本文以当代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人物经济思想研究为主、专题研究为辅进行展开,不过学者们进行专题研究越来越常见;研究的人物对象虽然以政界人士为最多,但是对知识界人士和商界人士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从近些年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学术界会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民国经济学理论,这将丰富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内涵;另外,研究视野会在视角和内容两个方面不断扩展,这将有利于学者们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提出新思路和新观点;同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会重视与经济史研究的融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经济思想,有助于提升民国经济思想生命力的持久性;最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会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经世致用的价值,这将增强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本文考察的当代期刊论文来看,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足,理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征也不够明显。不仅是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学科体系方面”同样“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4]。由于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兼容。但是作为学者,应该在保持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特色和继承老一辈学者肯坐“冷板凳”、刻苦钻研经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借鉴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丰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手段,“实现理论要素的提炼、理论演进的累积和理论线索的勾勒,揭示出随时间运动而演化的经济思想‘过程’的节奏和脉络”[15],以此更加符合现代经济学的科学品质。并且,民国时期作为距离当代最近的历史时期,其经济思想中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因素并不少见。因此,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尝试合理、合适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这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也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①本文对于期刊论文的搜集工作截止于2012年2月23日。由于中国知网的论文收录时间较发表时间存在滞后,因此本文未能包括所有2011年发表的论文。

②有些论文对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物进行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因而在此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

③为了在占比计算中不影响作为分母的论文总篇数,因此对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物进行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期刊论文,在此统计为这两个群体各计0.5篇。

参考文献:

[1][13]严清华,邹进文.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构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郑剑顺.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02,(5).

[3]刘甲朋,魏悦.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

[4]程霖.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学术著作为主的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4).

[5]付志宇,缪德刚.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总结与展望[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

[6]张亚光.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会议论文[C],2008.

[7]朱鸿翔,孙.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

[8]苏全有.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学术探索,2010,(3).

[9]严清华.中国百年经济理论创新的三大里程碑[J].经济评论,1998,(3).

[10]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歧见[J].学术月刊,1986,(3).

[11][12]赖建诚.经济思想史的趣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32.

[14]程霖.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九届年会综述[J].财经研究,2001,(1).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20余年的发展。通过对《经济研究》近10年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应用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退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Log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4]”。无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还是大样本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应用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

三、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分析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 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5]: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 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 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5]。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为主

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0)

[4]晏维龙等.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7,(11)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思想;学术综述;研究视角;深化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94-04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15届年会于2012年10月2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与齐鲁文化的本土化、国际化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分古代经济思想、近代经济思想、现当代经济思想三个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有17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

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内容的深化和视角的更新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参会论文来看,学者们在研究中秉承了注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史料整理和分析的传统,不仅扩充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已有命题的研究,同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诸多创新不断得到尝试。

(一)以史料为线索的研究

古代典籍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围绕年会主题,有关《管子》的研究成果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热点。南京大学蔡一教授在《〈管子〉论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一文中提出《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们的论文汇编,既肯定了市场有自发的调节和促进功能,国家经济治理需顺应其自发性,又认识到政府要利用经济杠杆,扶贫济困,促进就业,体现了放手发展市场竞争和必要的政府干预相结合。浙江科技学院曹旭华教授在《〈管子〉的成书年代与作者研究》一文中判定《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们的作品,并且断定《管子·轻重》篇作于战国,或者至少可以说其大部分篇文、内容产生于战国。中央财经大学王文素教授在《“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一文中指出《管子》和《晏子春秋》两部著作都记述了春秋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政策和制度,但是二者的社会保障思想和体系无直接继承关系。河北经贸大学董平均教授的论文《释燕蓟“勃、碣之间一都会也”》依据《史记·货殖列传》判定燕都蓟城既是北方手工业中心,又是重要的商业都市,各民族经济交流的中心。

除了古代典籍外,与会学者强调了地方志、族谱等史料对于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的论文《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思想》从“对明清时期民众趋利性社会思潮的客观性认可”“民间‘奢靡’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方志中关于商人的记载”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方志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指出有待开发利用中国方志蕴藏的丰富的史料。山东财经大学郑小娟副教授的论文《略析徽商的“贾儒相通”观和儒商化取向》利用宗谱、墓志铭、地方志等新史料,指出徽商的儒商化取向带有极强的脱商入儒的色彩。

(二)以人物为线索的研究

从新的视角归纳和整理古人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视角。山东大学周宇副教授的论文《桑弘羊“轻重”学说的经济学意义分析》指出桑弘羊的“轻重”学说也重视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只不过强调政府干预矫治市场弊端。财政部驻吉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边东平的论文《先秦诸子的货币观点及现代启示》从新的视角整理归纳了先秦各家学说中的货币思想,提出其对当代金融制度构建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齐海鹏教授在《论陆贽的财政思想》一文中归纳了陆贽的财政思想,并指出其具有以人为本、量入为出、均节赋税和裁减私租的特色。

(三)以专题为线索的研究

围绕某个专题梳理和分析经济思想史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齐鲁大地是先秦时期儒家、墨家、兵法家、纵横家等众多学派的发祥地。山东大学赵梦涵教授和李维林副教授在《齐鲁文化经济思想的变迁与本土化、国际化简论》一文中指出齐鲁文化的经济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儒学与管学两大流派,分析了齐鲁文化经济思想的变迁及其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哈尔滨商业大学贵教授的论文《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解析了儒家“仁爱”和“礼”两方面的经济伦理及其影响。

在研究技术创新上,一些新经济史学研究成果将经济思想和文化作为一个变量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将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考察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这超越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传统范式,有利于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主流经济理论结合。香港科技大学James Kai-sing Kung教授和山东大学马驰骋博士的合作论文《经济冲击、儒家文化与农民起义》通过构建清代(1651—1910)和107个县的面板数据,用学校、儒家庙宇和烈女数量衡量儒家文化强弱,发现农业歉收对农民起义有显著的激发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儒家文化深厚的地区明显减弱。上海财经大学岳翔宇博士在《气候变冷、粮食减产与重农理论:对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与十七世纪法国的考察》一文中考察了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气候变冷、农业减产与晁错贵粟论的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冷—粮食减产—农民受灾—政策应对不及时或不全面—政策批判(重农理论)”的理论发生机制,并与17世纪法国气候变冷及布阿吉尔贝尔的重农理论做了比较。

比较分析方法可以明确中国经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独特性。上海财经大学何业嘉博士在《中西方货币提出思想变迁中的分流:中国传统货币思想与西方货币思想差异研究》一文中提出古代中西方分别是一种国家型和国际型的货币制度,不同的制度需求产生了各自的货币思想,最终导致中西方货币思想的分流。上海财经大学张华勇博士在《中国宋代纸币准备金思想研究》中指出中国和西方早期纸币准备金不同,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另外,山东大学刘玉峰教授的论文《中国古代粮食思想和政策探析》整理了古代重粮贵粟、粮食赈济、粮价调控、粮食储备和粮食战略的思想和政策。

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突破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近代(尤其是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扭转了一段时期内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滞后的局面。从本届年会论文来看,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已经高居第一,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以史料为线索的研究

详实和正确的史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础。老一辈学者非常注重史料的归纳和整理,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复旦大学叶世昌教授指出当前学界研究过于注重“宏观”的理论分析,却忽视了“微观”的史料工作,存在过分强调理论分析却忽视史料的倾向。微观研究从小处着手,往往比较可靠。叶世昌教授在《对晚清若干经济思想史文献的辨误》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使命之一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论著进行分析,并做出恰当的述评。其前提是准确判断研究对象的文献的写作时间、所述历史事件的准确性以及文献整理者对文献校勘是否正确等,甚至需要进行辨误。

叶世昌教授的发言引起了部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在小组发言中指出了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考核标准等现实制约因素,并介绍了其领导的研究团队沿着三个线索系统归纳整理分析民国经济思想史料的工作。第一个线索是以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著作和期刊论文为线索。武汉大学王经纬博士在《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一文通过对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的664篇经济学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管窥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概貌。第二个线索是以民国时期主要经济学期刊杂志为线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璇博士在《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评论〉与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一文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经济评论》期刊,揭示民国后期经济思想中学术本土化和现实针对性的脉络和特点。第三个线索是以民国著名经济学家为线索开展硕士论文写作。这为全面探索民国经济思想内容及理论贡献扎实了历史资料与文献依据。

(二)以人物为线索的研究

对历史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全貌,而且可以记录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甚至可以用关键人物经济思想解释经济史上的制度变迁,具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依然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以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和刘婧宇在《民国“红色教授”彭迪先的货币思想》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彭迪先的货币理论。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熊维刚和吕麒的论文《刘大钧工业化思想述评》认为刘大钧的工业化思想比较充分和集中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现实与趋势,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新高度。福建江夏学院刘慧宇教授的论文《杨荫溥通货膨胀思想评述》高度肯定了民国金融学家杨荫溥的经济思想。湖北工业大学李俊在《魏源的经济思想》一文中以《海国图志》为中心对魏源的经济思想做了梳理。

在以政界人士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海南大学武教授在《论孙中山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以及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理论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形态。东北财经大学于秋华教授在《〈建国方略〉与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一文中归纳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线索,评价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西南财经大学付志宇教授在《近代税收学的创建者、中国直接税制的开创人:李锐》一文中对李锐生平及其开展的直接税改革加以归纳和介绍。湖州师范学院蔡志新副教授和周建华教授在《反清民主革命英烈徐锡麟经济思想评析》一文中从农工商业论、财政论和义利观三个方面归纳了徐锡麟的经济思想。河南中医学院谭备战副教授在《论张静江的经济建设思想》一文中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核心介绍了张静江的经济思想。浙江科技学院喻梅博士在《孔祥熙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思想述评》一文中批判性分析了孔祥熙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思想,认为其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思想相结合的特点。中南民族大学李天华副教授的论文《恽代英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高度肯定了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经济思想。

(三)以专题为线索的研究

本届年会论文主要集中在产业、财政、金融三个专题。在产业思想方面,复旦大学孙大权副教授在《赶超战略与平衡发展:翁文灏与马寅初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将翁文灏以重工业为中心、快速工业化的赶超战略与马寅初重点发展比较优势和基础工业的农、轻、重均衡发展战略加以比较,认为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均可从近代找到渊源。上海财经大学张申博士在《西方工业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一文中将西方工业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划分为滥觞、发展、高潮三个阶段,认为西方工业经济思想传播引发了中国工业化思想的萌生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陈瑞博士在《从国货运动看近代经济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梳理了近代国货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尝试归纳近代经济思想转变的四大类型。

在财政思想方面,中央财经大学马金华教授在《导源西籍,取径东瀛:晚清西方财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回顾了西方财税思想在晚清传播的途径、内容,及其对晚清财税制度改革的冲击。清华大学熊金武博士和上海财经大学王昉副研究员在《民国时期地价税立法与实践》一文中回溯了民国时期地价税通过立法程序从思想演化为制度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以近代上海华界地价税实践为例对该制度变迁予以批判性评价。南京审计学院夏寒副教授和蒋大鸣教授在《试论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一文中回溯了事前审计制度应用于民国初年财政收集的过程,并指出由于配套制度改革不完善导致该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在金融思想方面,上海财经大学王昉副研究员和缪德刚博士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思想研究》一文中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理论界、学术界就农村土地金融相关问题展开的讨论,并结合近代金融制度发展路径讨论了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构建的互动关系。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岳翔宇博士在《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晚清金融思想及制度的转型》一文中回溯了西方金融理论在晚清的传播,并提出晚清金融思想和制度转变中社会需求的变化(内在动力)与理论指导(外来因素)是逐渐结合的,将以局部的诱致性变革作为全面的强制性变革的基础和先导。复旦大学马涛教授在《民国时期上海民族金融家创业成功的精神动力》一文中提出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构建离不开秉持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民族金融家的创新性工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华雄教授和饶丹雪在《民国时期(1912—1949)人寿保险思想概述》一文中重点描述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民国人寿保险业发展特点、人寿保险理论及人寿保险运营思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长伟博士在《近代中国纸币发行制度变迁及其效果》一文中回溯了晚清到民国的纸币发行制度变革历程。

经济思想发展演变轨迹和机制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热点。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在《从传统到现代: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路径》的主题报告中从变迁的目标、动力、条件、模式和结果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三条变迁路径,即西方经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其中不仅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还推介了上海财经大学谈敏教授《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和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民生经济学研究: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视角》对另外两条路径的研究。相对于其他两条路径,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史是本届年会研究成果最多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在《Economy、Economics中译考:以“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围绕“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对Economy、Economics的中译名,分析它们之间前后递进的演进路线,指出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经济学”含义演变的“外因”影响,也与中国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内因”相关。上海财经大学岳翔宇博士的论文《晚清西方经济学传播中的狄考文与山东登州文会馆》在收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指出狄考文及登州文会馆在对晚清西方经济学传播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大学聂志红副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基本元素演变的脉络与逻辑》一文中提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材料不仅包括以文字形式流传的典籍部分,还应包括以非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各种文物,认为中国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中经济思想往往依附和服务于政治思想。

三、中国现当代经济思想研究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充

本届年会论文大多围绕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展开,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指出总结和归纳中国现当代经济理论问题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使命下的重要理论阵地。由于工业化是百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围绕工业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教授在《新中国工业化思想述评》一文中提出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腾飞阶段,需要区分工业化腾飞阶段中出现的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内蒙古财经学院姜建华教授和邓强的论文《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概括了马克思、、当代西方的产业结构思想和理论,梳理了中国学术界有关研究的进展。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和彭聪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区位经济学史研究》一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主要侧重于对西方区位经济学理论的评介和对西方区位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应用的探讨。上海财经大学张明博士在《集体合同与制度激励:以解放初期上海申新棉纺织一厂为个案的分析》一文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民营企业中实行的集体合同制度,从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上证明企业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农业经济思想依然是本届年会的热点。西南财经大学刘方键教授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文化渊源及其评判》一文中认为“以粮为纲”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观念中历来视粮食生产为最主要的物质财富生产的真实反映,需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深彻转变。安徽财经大学张俊副教授在《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价值逆转:养民抑或分利?》一文中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研究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价值逆转,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维护统治者养民以分利的思想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北京大学刘群艺副教授在《Rethinking Land Reforms in East Asia: Egalitarian or Inegalitarian?》一文中比较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中刘少奇和Wada Hiroo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差异性,然后从公平与经济增长角度比较了其绩效差异。

围绕经济改革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瞿商教授和郭旭红博士在《改革共识、市场共识、转型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认识演进的三个阶段》一文中回顾和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三次大转变。山东大学陈东教授的论文《浅析经济体制与政府主导理财原则的选择》分析了市场经济下“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两大财政原则的关系,提出当前“量出为入”或许是更可行的方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常青教授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原因》一文中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史料,构建模型实证检测各要素重要程度,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供求关系、社会环境等要素的重要性。另外,中国政法大学岳清唐副教授、山东大学郝延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赵亚明博士分别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思想、分工思想、“大萧条”研究成果。

四、中国经济思想研究方法创新与学科史研究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史研究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王昉副研究员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演进》一文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历史分为奠基、形成、发展和拓展四个时期,分别考察了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成果,进而详细介绍了目前的学科发展态势和特点。严清华教授和李詹博士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基于当代期刊论文的考察》一文中通过考察1979—2011年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分析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并探寻其未来发展方向。安徽财经大学万红先教授在《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研究综述》一文中梳理和归纳了以民国经济学著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讨论

研究方法创新是每届中国经济思想史年会的热点。西北大学赵麦茹博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创新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归纳了文献研究法、唯物史观研究法、中外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五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认为只要能拓展科研视野,拥有自觉的学术立场,及时把握新技术新资料,摆脱路径依赖,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创新大有空间。

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教授指出,近年来社会科学同时面临着学科分立与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两大趋势,经济史研究中不断遇到挑战——即如何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在创新还是守成,抑或二者兼顾的抉择面前,经济史研究如果没有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分析往往缺乏深度,难以充分解释隐藏在史料背后的深刻历史逻辑,即“为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经济思想史时也时常感到,如果没有经济史的实证,往往缺乏历史感,难以明示“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或者说经济史与经济理论之间,“源”与“流”的辩证关系相互鼎立,缺一不可。

另外,山东大学孙圣民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刘晓鸥博士在《历史计量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沟通、合作与机遇》一文中介绍和评析了历史计量学研究,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意义。东北财经大学朱成全教授和王智莉博士在《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于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思想史双重视野》一文中首先从经济学说史角度论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迁,其次从经济学哲学名篇出发,提出经济学不仅仅是研究物的,更主要偏重研究人。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4篇

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就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与变革过程中,经历了从严格管理与控制到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的逐步改革历程。尤其是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不断升值的态势,并且随着外汇交易浮动幅度的进一步放大,人民币汇率与之前相比波动加剧,汇率变化不确定性更加显着。虽然近期人民币呈现一定的贬值回暖,但是从长期来看,受国内外经济因素影响,人民币仍具有持续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作为一种价格表现,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且会因为价格效应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在亚洲乃至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增强,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货币关联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亦是一种风险,将对中国经济尤其是货币错配产生冲击影响。

在本章中,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理清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系统的评述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为论文后续的研究搭建坚实的理论平台。同时简要的给出论文的结构安排、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行情呈现出弹性增强的特点。当前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经济回暖态势不明朗,西方国家货币泛滥,借着此轮货币战争批判声此起彼伏之际,市场也有声音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面临严重的升值压力。虽然受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小幅贬值回暖现象,不过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相关问题,研究的主线为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现状,考察汇率变动的货币政策原因,检验汇率变动的贸易后果,探究汇率变动的区域货币联动机制,进一步分析汇率风险对货币错配的影响,并试图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1.2 汇率相关理论阐述

汇率(Exchange Rate)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其高低最终由外汇市场决定。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币值不一,名称不同,所以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要设定一个兑换比率,即汇率。汇率问题涉及的概念较多,在系统研究汇率之前,有必要对论文涉及的汇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外汇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又称价格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1,100,1000 等)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折合本国货币多少单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合的本国货币量大于前期,则说明本币币值下跌或外币币值上升,称为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还有一种是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外国货币的数量,其中欧元、英镑、澳元等汇率均为间接标价法表示。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动而变化,如果一定单位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这表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成为外汇汇率下跌,此时本币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正比。可见,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目前国内外关于汇率的研究中,使用的汇率相关概念指标较多,包括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单边汇率与双边汇率、买入与卖出汇率、即期与远期汇率、官方与市场汇率等等。其中,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成对存在,前者剔除一国通货膨胀后即为实际汇率。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指数,通常以报告期一国与样本国双边贸易额占该国对所有样本国全部对外贸易额比重为权数,计算出与基期汇率之比的加权平均汇率之和。有效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常被用作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于另一个国家的高低。基于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理论,有效汇率又可派生分为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名义有效汇率(NEER),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后,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在应用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因为它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有效汇率测算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指数的计算方法、贸易权重和样本货币范围等相关参数,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经济组织都基于贸易权重定期编制了各国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为各国汇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第 2 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波动 金融冲击 数据分析

一、金融冲击概述

许多金融微观数据表明,企业融资效率会对企业本身的经济运转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金融宏观数据很难能够证明,很难具有说服力。

所谓金融冲击对抗,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制度不完善,这种制度缺失让资金持有者手中的闲置资金不易流通起来,金融市场资金流通不畅,就会加大交易的全过程。

我们通过对企业固有资产投资资金的比例调查,可以发现在我国的企业的各类固有投资资金里,之前国内贷款的部分有了较显著的空间下降,经济周期的波动的走向也难以阻挡。而且这个态势愈演愈烈。因此可以说现在我国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能够获得的贷款金额也十分有限。如果我国企业贷款能力被无形地削减,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金融市场流通力度的下降。要知道这些约束大多都来源于金融部门,企业的借贷能力的下降,由此可见,我们把这种恶性影响叫做金融冲击。

二、金融冲击的现状

(一)基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现状

本论文通过固定产出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来研究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现状。固定产出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以下五项:国家体系预算金、国内贷款、个人资金、国际资金、其他。本论文拿“国内贷款”一类来进行论述。

“国内贷款”单指固定项目投资的各类国内借款,指各类社会合法机构、单位向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筹措的资金。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国内贷款”首先有一个融资额度,代表贷款人或者贷款机构、单位能够筹措的资金上限。按照国内贷款金额与固定资金之比,我们绘制如下图表,根据时间序列横向排开,数据区间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

图1清晰地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5年,国内贷款数额占固有投资数额的比例几乎是一个阶段性下降的态势。如果计算一个均值的话,得出的数值大概是0.3,由此可见从金融机构处获得的企业的投资资金大约30%。这么低的比重也从侧面展示了贷款难度。整体来看,不难得知我国企业未来的贷款形势不容乐观。(注:图1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现在我们利用H p滤波器,将国内贷款数额的周期性进行展示,图2可以看出,长期波动过后,国内贷款数额的比例开始持续的短期波动。根据图表观察,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异常频繁,频率值是0.93%。(注:图2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二)基于信贷经济数据的现状

政府控制经济所使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信贷管理。某种程度上政府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都能够依靠银行来提高信贷的供给量。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还是银行,而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必须要靠银行的资金输入才能完成,这就凸显了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的重要意义。

如图3所示,为了说明信贷规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程度,我们利用HP滤波器来解释贷款总数额量里剩余数额波动和产出的波动。注:图2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从图3数据来看,可能出于货币政策或其它原因考虑,金融机构不断地调整信贷供给,这当然影响中国企业的金融活动,还会影响到总产出和总投资。面对信贷配给紧张时,有一些企业尽管能够得到贷款,但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不能全面的满足资金预期。有一些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哪怕付出很多的代价也无济于事。所以说金融部门的干扰尤其是银行信贷,会对实体经济带来非常重要的冲击。

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变革的深度与宽度难以预料。所以说找到金融变革的核心,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异常重要。

现在国内很多学者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两者是否存在着一些联系,像著名学者王文甫以及刘方等都对中国经济波动特征进行了解释,他们都认为信用借贷和民间小额借贷对金融市场的有序流通起到了特殊的传导作用。另外有一些经济学者对银行信贷进行了量化研究,除此之外,少数研究人员对银行信贷服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想法。

三、金融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固有资产资金数额,进一步对其潜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固定产出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以下五项:国家体系预算金、国内贷款、个人资金、国际资金、其他。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国内贷款做深度的剖析,“国内贷款”单指固定项目投资的各类国内借款,指各类社会合法机构、单位向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筹措的资金。我们认为国内贷款数额是有一个上限额度,许多案例都说明这个上限额度已经出现了逐步下降的态势,现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能够流入的借贷比例大约只有22%,直接反映了中国企业贷款越来越难,障碍也越来越多。

四、结语

最近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金融市场和环境对经济波动有实质性的影响。许多金融专家认为不能忽视金融市场环境对经济产量带来的波动和干扰。上文分析了金融冲击的经济后果,最后得出中国企业的固有资产资金数额里,国内贷款占比持续低落、经济周期频率上呈现了持续震动的结论,这种持续震动的后果体现了当下中国企业信贷能力的停滞不前,借贷渠道的干涩紧乏,上限额度的持续下降,这都体现了金融冲击的可怕影响。

首先,本论文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数据,最终得出了我国企业国内贷款占比出现下降趋势,企业获得的贷款越来越少,借贷能力受到的约束也在加大,且未知干扰也越来越多。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数额中,贷款剩余数额与经济波动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信贷是影响经济阶段性频率波动的关键所在。其余原因包括整个金融市场上面融资信息的不均衡不对称等,这些都干扰了中国企业的贷款质量和数量。

金融冲击作为带动我国经济阶段性波动的关键因素,它体现了可计算性。消费、就业、债权、债务、产出等增长波动都可被计算。我国大约75%的经济产量增长浮动都能从金融冲击的角度来体现,像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宏观经济都可以被解释。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当前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动荡有关联,包括世界性政治文化等原因,都会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微妙的关联,所以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一定要全面具体的综合考虑各种方面,这也是未来的主要探讨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文亭,龚六堂.粘滞价格模型以及中国经济的数值模拟―对基本RBC模型的改进[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4,9.

[2]陈文亭,龚六堂,邹恒甫.基本RBC模型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试验[J].世界经济文汇,2015,7.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历史,即其产生、推进和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该理论是在我国哪些不同历史时期受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经济开放实践的影响而产生与发展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对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在同一历史时期就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认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性,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现状,即在概括介绍现阶段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和理论界对各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学术界就一些主要理论问题产生的不同认识作进一步的分析,结合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是由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首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源远流长,并对现代经济理论有重要影响。即使自近2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也伴随实践的发展而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历史是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理论发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开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才能使“经济理论发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种角度恰恰是现今中国经济思想研究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论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过于侧重学术性,影响了经济思想研究服务于指导实践的功能的发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避免只承担思想史研究任务的作法,注意就理论现状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讨,也就是说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特点、重点问题、历史任务及发展趋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任务量很大,但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入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结合对外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围绕对外开放战略、引进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国际贸易与金融、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三资”企业及其管理、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决策部门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指导我国正确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其中同样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但是目前还缺少较为全面总结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过程的著作,并且在经济学界近些年全面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时又存在对此方面注重不够的情况,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推进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需要。(注:笔者近几年就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出版的总结经济理论发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纪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进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论著在作出很多学术贡献的同时却对总结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经验方面注意不够。例如在《经济理论20年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选择了15个重要理论专题,却没有对外开放方面的题目。在《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1978-1998)》(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中选了14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也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对外开放的。在《影响中国20年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精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中,共选录160多篇论文,只有一篇关于经济特区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纪的预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经济学学者透析中国经济走势,只有5篇文章从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经济开放涉及的问题。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着力探讨有直接关系,但却与对外开放在实践中支撑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很相称。此种情况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国经济理论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等。)因此,对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作出较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总结其间的规律性认识,从发展现状的角度概括其特点并找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无疑会促进此理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使这一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全局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有益于加强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一是可以帮助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经济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但很长时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没有这一块内容。在建国后对我国政治经济学影响颇大的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虽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但只讲前苏联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排斥这些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分析发展到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某一章中加进了少量有关介绍,再发展到单独设置了“对外经济关系”一章,直到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重要国策,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阐述了经济对外开放的理论。但是,受教科书的性质、篇幅等限制和影响,书中展开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原则、形式等。因此,对我国经济开放理论从发展历史到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将有利于展开和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实。

二是可以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学科研究的水平。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我国学术界是个较老的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就已经先后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国后,一大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从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专著,但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出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1]和加强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2]但是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国内经济改革、发展理论乃至应用经济理论方面。一些有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方面的专著也属于较早时期的断代史,如《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2)、《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研究》(1994)等。[3]可见,系统研究我国经济开放理论的演进过程,尤其是把重点放在当论与近20多年理论发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促使这一学科朝着更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经济开放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会对中国发展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基于跨世纪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和我国特殊国情,我们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也不能简单依据我国原有的理论认识来办事,而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探索有效指导实践的新理论。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对外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努力揭示这一理论的发展规律;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现状,找出其需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之处,正可以推动这一理论朝着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为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工具和有利条件。

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框架结构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并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了便于逐步展开深入研究,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我认为,从广义上把握我国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大致分为6个阶段,并予以不同程度的考察与分析。(注:参见拙著《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海南:南方出版社,2001)。此问题还将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新课题”中作出进一步研究。)

1.古代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据考证,自先秦开始至1840年之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就对外贸易问题作了一些零散和粗浅的思考与议论。尽管出现过批评闭关锁国的呼声和某些贸易开放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但从长时间和总体上看,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这一时期谈不上有经济开放理论,但可以从背景材料和历史前提的角度作出必要的介绍。

2.近代对外经济开放思想阶段。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紧闭的国门,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面对西方经济文化和船坚炮利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代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与大量新奇又廉价的日用品的涌入,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洋务派,从革命派到改良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途径之时,纷纷对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作出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行开放的主张。其中论及与外国通商,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方法,学习外国发展经济和振兴实业的经验等。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还较系统地提出门户开放主义,并从国家存亡的角度论证了在经济开放中保持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号召打破帝国主义,破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应该看到,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出现的一股对外开放思潮是很有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可以被视为最初的经济开放思想,因而有必要就此方面思想作出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五四”运动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人们对于为什么和怎样发展对外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领导人就此方面作出的深入思考是该时期经济开放思想的杰出代表。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根本没有独立的国家,无法开展真正的平等的国际经济往来,因此思想家们论及经济开放原则与条件方面的内容较多且较为深刻,而对其他方面的探讨则相当薄弱。但值得提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发展对外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思考。如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等就利用外资、外汇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过专题著作,在对外经济开放理论发展史中留下了印记。对于这一因种种原因而介绍很少的阶段需要专作考察。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建国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经济往来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发展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资金,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等有过很多论述。但是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帝国主义封锁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难以有广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开放实践,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也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不可能有独立的、地位突出的对外经济理论。经济学界也没有就此形成讨论热点,只是在某些内部发行的教科书中有所论及,而且受到了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很大影响。

5.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极左思潮泛滥,、“”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党夺权的干扰破坏下,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被横加指责,扣上卖国主义、洋奴主义、爬行主义等帽子,人们不敢开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宣传的谬论甚嚣尘上,在其操纵下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这些谬论还被理论化和系统化。以此为背景,中国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外经济思想的发展处于被扭曲的阶段。鉴于其特殊性,我们还应当从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角度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清理。

6.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理论阶段。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推行,兴办经济特区,举办“三资”企业,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等经济开放实践迅速广泛开展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理论被正式提出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涌现的理论是研究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考虑到研究意义重要,内容很多,可以从两个大的层次来加以考察。一是介绍和研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重要文献的有关思想、学术界作出的大量理论研讨,特别要分析这一时期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小的发展阶段,提示其间的规律。二是概括现阶段这一理论的发展特点,对其中提炼出来的需要进一步研讨并具有某些前瞻性的重要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特别要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主要课题。

上述发展时段的划分主要遵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的阶段。尽管在各个阶段中经济对外开放思想所占份量很不相同,认识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但按这种方式安排内容结构是必要和可行的。因为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同历史环境与条件下的经济对外开放理论都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按我国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分别介绍和分析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便于揭示众多认识的特点、产生原因和条件,也便于开展不同时期的理论比较和概括其历史地位。当然,这种框架结构也有局限性,即不能完全根据我国经济开放理论自身经历的研讨高潮和具体发展线索作出体例安排,也许不能精确反映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实践表明,如何按这一理论的自身内在发展线索构筑内容结构,把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更好结合起来运用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具备与其他同类理论研究的共性,但是又有自身研究的特殊性,主要有:

1.探索性。这是由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产生发展时间长、内容庞大,需要考证与研讨的问题相当多所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对外贸易方面较深刻的论述。在中国近代史上,魏源、洪仁gān@①等较早提出了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思想,马建忠较早论述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孙中山先生则明确提出了“开放主义”的口号,反对“闭关政策”,并就利用资金、技术、人员和发展对外贸易作了较全面的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的文献及论著、论文更是非常之多。就这些丰富的材料作出全面的搜集、归纳和分析必然是一个浩翰的工程,难免受条件所限有所遗漏和失当。另外,对外开放包含和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思想和理论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丰富,众多学术界的争议问题更难以在目前的实践基础与认识水平上作出准确的评判,特别是至今还尚未见到有一本系统、全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著作做样本。因此,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研究必然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当然,探索性往往和创新性相联系,开展这种研究又是一件有学术价值的工作。

2.广泛性。由于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时间长,涉及面广,因而研究内容必然是广泛的。为此,在时段安排方面,既用较多篇幅研究当代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也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近代史上的有关重要思想作必要回顾。在内容方面,既着力考察理论的发展状况,又介绍作为背景资料的不同时期的经济开放实践,以便探究有关认识产生发展的规律性;既努力说明不同时期基本理论认识的演进脉络,又突出介绍和研究很多有代表性人物的有关思想和学术界的众多争议问题。

3.侧重性。搞好经济思想研究必须把广泛考察与重点分析结合起来。为了使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具有高层次性和更好为实践服务,应当注意突出两方面的重点:一是对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人物的思想多着笔墨。二是对近20多年来的理论发展进程与现状加大分量,概括和分析我国经济学界就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所作出的大量富有成效的探讨。特别要详细考察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杰出贡献,并就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对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作出尝试性研究。

4.宏观性。经济开放理论属于理论经济学,但又和应用经济学难以分割。其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经济技术合作、特区经济、三资企业、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部分,既有关系全局的重要理论,又有许多技术性研究,而且很多已作为应用经济学中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各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大量著述。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不可能对上述内容作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只是着力研究其中直接关系经济开放全局的基本理论,一般不包括更为具体的和实务性很强的问题。

在研究特点的分析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已论及了研究方法,这里只就开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加以阐述。我认为,首先要作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实践,着眼新开放阶段的需要。从事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特别是面对浩翰的著作、众多的人物与各异的观点,我们没必要有文必录,更不能搞资料汇编,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归纳。决定取舍和是否予以重点介绍的主要原则就是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要站在今天的实践及其理论概括的高度来审视自古至今有关对外开放思想与理论的众多观点,从而避免简单套用前人的研究结论,使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呈现时代特色和科学性。经济理论现状的研究必须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成绩,找出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归纳近20多年经济开放理论的研讨状况时,我们应多探讨与指导今后实践较为相关的理论部分,从而推动经济思想研究为进入新世纪和对外开放新阶段条件下的实践服务。

2.借鉴国外有益理论。各国经济开放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研究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应当借鉴和吸纳国外实行开放所积累的经验及其有益理论。一方面,在总结我国近20多年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状况时要专设分析我国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部分;另一方面,在评价理论研究现状和探讨新问题时,也应努力吸收国外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有益部分。以开放的方法研究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径。需要强调的是,借鉴并不等于照搬。中国国情决定了经济开放理论必然要反映现实的需要,一些问题的研究角度和概念运用也与国外相关经济理论不同。如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引进外国资金,而不是发生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资本流动的问题。探索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3.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的必用方法。从思想发展史来看,各种观点因所处历史背景不同而存在许多差异,但同时又因共同发源于中国这一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之中,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容易相互影响或渗透。将关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才能揭示其间的区别、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条件、特点,把握发展的脉络。这属于纵向比较法的运用。再从经济理论现状看,关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各种观点虽同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因所处的具体时间及背景有别,受不同条件下的实践和论者个人视角的影响,又存在很多差异。运用横向比较法概括出其间的共性认识,可以把握占社会主流地位的观点是如何在不同时期逐步发展和取得突破的;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其间的差异,可以客观评价重大理论争议的地位和一些人物及其思想的历史贡献,从中找出有益于推动当前理论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丛书[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回顾[N].光明日报,1999-08-06。

字库未存字注释: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历史,即其产生、推进和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该理论是在我国哪些不同历史时期受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经济开放实践的影响而产生与发展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对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在同一历史时期就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认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性,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现状,即在概括介绍现阶段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和理论界对各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学术界就一些主要理论问题产生的不同认识作进一步的分析,结合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是由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首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源远流长,并对现代经济理论有重要影响。即使自近2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也伴随实践的发展而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历史是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理论发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开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才能使“经济理论发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种角度恰恰是现今中国经济思想研究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论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过于侧重学术性,影响了经济思想研究服务于指导实践的功能的发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避免只承担思想史研究任务的作法,注意就理论现状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讨,也就是说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特点、重点问题、历史任务及发展趋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任务量很大,但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入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结合对外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围绕对外开放战略、引进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国际贸易与金融、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三资”企业及其管理、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决策部门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指导我国正确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其中同样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但是目前还缺少较为全面总结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过程的著作,并且在经济学界近些年全面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时又存在对此方面注重不够的情况,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推进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需要。(注:笔者近几年就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出版的总结经济理论发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纪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进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论著在作出很多学术贡献的同时却对总结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经验方面注意不够。例如在《经济理论20年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选择了15个重要理论专题,却没有对外开放方面的题目。在《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1978-1998)》(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中选了14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也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对外开放的。在《影响中国20年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精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中,共选录160多篇论文,只有一篇关于经济特区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纪的预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经济学学者透析中国经济走势,只有5篇文章从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经济开放涉及的问题。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着力探讨有直接关系,但却与对外开放在实践中支撑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很相称。此种情况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国经济理论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等。)因此,对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作出较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总结其间的规律性认识,从发展现状的角度概括其特点并找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无疑会促进此理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使这一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全局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有益于加强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一是可以帮助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经济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但很长时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没有这一块内容。在建国后对我国政治经济学影响颇大的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虽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但只讲前苏联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排斥这些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分析发展到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某一章中加进了少量有关介绍,再发展到单独设置了“对外经济关系”一章,直到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重要国策,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阐述了经济对外开放的理论。但是,受教科书的性质、篇幅等限制和影响,书中展开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原则、形式等。因此,对我国经济开放理论从发展历史到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将有利于展开和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实。

二是可以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学科研究的水平。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我国学术界是个较老的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就已经先后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国后,一大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从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专著,但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出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1]和加强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2]但是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国内经济改革、发展理论乃至应用经济理论方面。一些有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方面的专著也属于较早时期的断代史,如《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2)、《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研究》(1994)等。[3]可见,系统研究我国经济开放理论的演进过程,尤其是把重点放在当论与近20多年理论发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促使这一学科朝着更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经济开放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会对中国发展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基于跨世纪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和我国特殊国情,我们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也不能简单依据我国原有的理论认识来办事,而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探索有效指导实践的新理论。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对外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努力揭示这一理论的发展规律;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现状,找出其需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之处,正可以推动这一理论朝着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为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工具和有利条件。

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框架结构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并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了便于逐步展开深入研究,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我认为,从广义上把握我国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大致分为6个阶段,并予以不同程度的考察与分析。(注:参见拙著《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海南:南方出版社,2001)。此问题还将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新课题”中作出进一步研究。)

1.古代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据考证,自先秦开始至1840年之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就对外贸易问题作了一些零散和粗浅的思考与议论。尽管出现过批评闭关锁国的呼声和某些贸易开放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但从长时间和总体上看,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这一时期谈不上有经济开放理论,但可以从背景材料和历史前提的角度作出必要的介绍。

2.近代对外经济开放思想阶段。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紧闭的国门,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面对西方经济文化和船坚炮利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代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与大量新奇又廉价的日用品的涌入,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洋务派,从革命派到改良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途径之时,纷纷对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作出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行开放的主张。其中论及与外国通商,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方法,学习外国发展经济和振兴实业的经验等。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还较系统地提出门户开放主义,并从国家存亡的角度论证了在经济开放中保持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号召打破帝国主义,破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应该看到,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出现的一股对外开放思潮是很有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可以被视为最初的经济开放思想,因而有必要就此方面思想作出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五四”运动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人们对于为什么和怎样发展对外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领导人就此方面作出的深入思考是该时期经济开放思想的杰出代表。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根本没有独立的国家,无法开展真正的平等的国际经济往来,因此思想家们论及经济开放原则与条件方面的内容较多且较为深刻,而对其他方面的探讨则相当薄弱。但值得提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发展对外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思考。如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等就利用外资、外汇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过专题著作,在对外经济开放理论发展史中留下了印记。对于这一因种种原因而介绍很少的阶段需要专作考察。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建国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经济往来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发展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资金,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等有过很多论述。但是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帝国主义封锁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难以有广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开放实践,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也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不可能有独立的、地位突出的对外经济理论。经济学界也没有就此形成讨论热点,只是在某些内部发行的教科书中有所论及,而且受到了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很大影响。

5.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极左思潮泛滥,、“”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党夺权的干扰破坏下,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被横加指责,扣上卖国主义、洋奴主义、爬行主义等帽子,人们不敢开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宣传的谬论甚嚣尘上,在其操纵下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这些谬论还被理论化和系统化。以此为背景,中国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外经济思想的发展处于被扭曲的阶段。鉴于其特殊性,我们还应当从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角度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清理。

6.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理论阶段。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推行,兴办经济特区,举办“三资”企业,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等经济开放实践迅速广泛开展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理论被正式提出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涌现的理论是研究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考虑到研究意义重要,内容很多,可以从两个大的层次来加以考察。一是介绍和研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重要文献的有关思想、学术界作出的大量理论研讨,特别要分析这一时期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小的发展阶段,提示其间的规律。二是概括现阶段这一理论的发展特点,对其中提炼出来的需要进一步研讨并具有某些前瞻性的重要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特别要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主要课题。

上述发展时段的划分主要遵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的阶段。尽管在各个阶段中经济对外开放思想所占份量很不相同,认识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但按这种方式安排内容结构是必要和可行的。因为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同历史环境与条件下的经济对外开放理论都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按我国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分别介绍和分析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便于揭示众多认识的特点、产生原因和条件,也便于开展不同时期的理论比较和概括其历史地位。当然,这种框架结构也有局限性,即不能完全根据我国经济开放理论自身经历的研讨高潮和具体发展线索作出体例安排,也许不能精确反映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实践表明,如何按这一理论的自身内在发展线索构筑内容结构,把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更好结合起来运用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具备与其他同类理论研究的共性,但是又有自身研究的特殊性,主要有:

1.探索性。这是由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产生发展时间长、内容庞大,需要考证与研讨的问题相当多所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对外贸易方面较深刻的论述。在中国近代史上,魏源、洪仁gān@①等较早提出了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思想,马建忠较早论述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孙中山先生则明确提出了“开放主义”的口号,反对“闭关政策”,并就利用资金、技术、人员和发展对外贸易作了较全面的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的文献及论著、论文更是非常之多。就这些丰富的材料作出全面的搜集、归纳和分析必然是一个浩翰的工程,难免受条件所限有所遗漏和失当。另外,对外开放包含和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思想和理论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丰富,众多学术界的争议问题更难以在目前的实践基础与认识水平上作出准确的评判,特别是至今还尚未见到有一本系统、全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著作做样本。因此,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研究必然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当然,探索性往往和创新性相联系,开展这种研究又是一件有学术价值的工作。

2.广泛性。由于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时间长,涉及面广,因而研究内容必然是广泛的。为此,在时段安排方面,既用较多篇幅研究当代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也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近代史上的有关重要思想作必要回顾。在内容方面,既着力考察理论的发展状况,又介绍作为背景资料的不同时期的经济开放实践,以便探究有关认识产生发展的规律性;既努力说明不同时期基本理论认识的演进脉络,又突出介绍和研究很多有代表性人物的有关思想和学术界的众多争议问题。

3.侧重性。搞好经济思想研究必须把广泛考察与重点分析结合起来。为了使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具有高层次性和更好为实践服务,应当注意突出两方面的重点:一是对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人物的思想多着笔墨。二是对近20多年来的理论发展进程与现状加大分量,概括和分析我国经济学界就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所作出的大量富有成效的探讨。特别要详细考察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杰出贡献,并就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对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作出尝试性研究。

4.宏观性。经济开放理论属于理论经济学,但又和应用经济学难以分割。其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经济技术合作、特区经济、三资企业、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部分,既有关系全局的重要理论,又有许多技术性研究,而且很多已作为应用经济学中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各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大量著述。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不可能对上述内容作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只是着力研究其中直接关系经济开放全局的基本理论,一般不包括更为具体的和实务性很强的问题。

在研究特点的分析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已论及了研究方法,这里只就开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加以阐述。我认为,首先要作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实践,着眼新开放阶段的需要。从事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特别是面对浩翰的著作、众多的人物与各异的观点,我们没必要有文必录,更不能搞资料汇编,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归纳。决定取舍和是否予以重点介绍的主要原则就是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要站在今天的实践及其理论概括的高度来审视自古至今有关对外开放思想与理论的众多观点,从而避免简单套用前人的研究结论,使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呈现时代特色和科学性。经济理论现状的研究必须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成绩,找出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归纳近20多年经济开放理论的研讨状况时,我们应多探讨与指导今后实践较为相关的理论部分,从而推动经济思想研究为进入新世纪和对外开放新阶段条件下的实践服务。

2.借鉴国外有益理论。各国经济开放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研究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应当借鉴和吸纳国外实行开放所积累的经验及其有益理论。一方面,在总结我国近20多年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状况时要专设分析我国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部分;另一方面,在评价理论研究现状和探讨新问题时,也应努力吸收国外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有益部分。以开放的方法研究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径。需要强调的是,借鉴并不等于照搬。中国国情决定了经济开放理论必然要反映现实的需要,一些问题的研究角度和概念运用也与国外相关经济理论不同。如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引进外国资金,而不是发生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资本流动的问题。探索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3.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的必用方法。从思想发展史来看,各种观点因所处历史背景不同而存在许多差异,但同时又因共同发源于中国这一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之中,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容易相互影响或渗透。将关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才能揭示其间的区别、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条件、特点,把握发展的脉络。这属于纵向比较法的运用。再从经济理论现状看,关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各种观点虽同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因所处的具体时间及背景有别,受不同条件下的实践和论者个人视角的影响,又存在很多差异。运用横向比较法概括出其间的共性认识,可以把握占社会主流地位的观点是如何在不同时期逐步发展和取得突破的;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其间的差异,可以客观评价重大理论争议的地位和一些人物及其思想的历史贡献,从中找出有益于推动当前理论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丛书[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历史,即其产生、推进和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该理论是在我国哪些不同历史时期受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经济开放实践的影响而产生与发展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对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在同一历史时期就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认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性,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现状,即在概括介绍现阶段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和理论界对各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学术界就一些主要理论问题产生的不同认识作进一步的分析,结合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是由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首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源远流长,并对现代经济理论有重要影响。即使自近2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也伴随实践的发展而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历史是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理论发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开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才能使“经济理论发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种角度恰恰是现今中国经济思想研究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论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过于侧重学术性,影响了经济思想研究服务于指导实践的功能的发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避免只承担思想史研究任务的作法,注意就理论现状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讨,也就是说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特点、重点问题、历史任务及发展趋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任务量很大,但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入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结合对外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围绕对外开放战略、引进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国际贸易与金融、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三资”企业及其管理、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决策部门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指导我国正确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其中同样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但是目前还缺少较为全面总结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过程的著作,并且在经济学界近些年全面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时又存在对此方面注重不够的情况,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推进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需要。(注:笔者近几年就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出版的总结经济理论发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纪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进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论著在作出很多学术贡献的同时却对总结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经验方面注意不够。例如在《经济理论20年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选择了15个重要理论专题,却没有对外开放方面的题目。在《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1978-1998)》(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中选了14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也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对外开放的。在《影响中国20年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精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中,共选录160多篇论文, 只有一篇关于经济特区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纪的预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经济学学者透析中国经济走势,只有5 篇文章从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经济开放涉及的问题。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着力探讨有直接关系,但却与对外开放在实践中支撑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很相称。此种情况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国经济理论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等。)因此,对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作出较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总结其间的规律性认识,从发展现状的角度概括其特点并找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无疑会促进此理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使这一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全局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有益于加强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一是可以帮助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经济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但很长时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没有这一块内容。在建国后对我国政治经济学影响颇大的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虽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但只讲前苏联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排斥这些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分析发展到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某一章中加进了少量有关介绍,再发展到单独设置了“对外经济关系”一章,直到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重要国策,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阐述了经济对外开放的理论。但是,受教科书的性质、篇幅等限制和影响,书中展开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原则、形式等。因此,对我国经济开放理论从发展历史到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将有利于展开和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实。

二是可以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学科研究的水平。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我国学术界是个较老的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就已经先后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国后,一大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从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专著,但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出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1]和加强了新中 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2]但是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国内经济改革、 发展理论乃至应用经济理论方面。一些有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方面的专著也属于较早时期的断代史,如《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2)、《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研究》(1994)等。[3]可见,系统研究我国经济开放理论的演进过程, 尤其是把重点放在当论与近20多年理论发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促使这一学科朝着更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经济开放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会对中国发展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基于跨世纪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和我国特殊国情,我们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也不能简单依据我国原有的理论认识来办事,而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探索有效指导实践的新理论。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对外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努力揭示这一理论的发展规律;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现状,找出其需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之处,正可以推动这一理论朝着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为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工具和有利条件。

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框架结构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并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了便于逐步展开深入研究,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我认为,从广义上把握我国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大致分为6个阶段,并予以不同程度的考察与分析。 (注:参见拙著《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海南:南方出版社,2001)。此问题还将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新课题”中作出进一步研究。)

1.古代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据考证,自先秦开始至1840年之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就对外贸易问题作了一些零散和粗浅的思考与议论。尽管出现过批评闭关锁国的呼声和某些贸易开放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但从长时间和总体上看,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这一时期谈不上有经济开放理论,但可以从背景材料和历史前提的角度作出必要的介绍。

2.近代对外经济开放思想阶段。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紧闭的国门,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面对西方经济文化和船坚炮利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代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与大量新奇又廉价的日用品的涌入,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洋务派,从革命派到改良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途径之时,纷纷对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作出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行开放的主张。其中论及与外国通商,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方法,学习外国发展经济和振兴实业的经验等。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还较系统地提出门户开放主义,并从国家存亡的角度论证了在经济开放中保持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号召打破帝国主义,破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应该看到,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出现的一股对外开放思潮是很有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可以被视为最初的经济开放思想,因而有必要就此方面思想作出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五四”运动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人们对于为什么和怎样发展对外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领导人就此方面作出的深入思考是该时期经济开放思想的杰出代表。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根本没有独立的国家,无法开展真正的平等的国际经济往来,因此思想家们论及经济开放原则与条件方面的内容较多且较为深刻,而对其他方面的探讨则相当薄弱。但值得提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发展对外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思考。如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等就利用外资、外汇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过专题著作,在对外经济开放理论发展史中留下了印记。对于这一因种种原因而介绍很少的阶段需要专作考察。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建国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经济往来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发展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资金,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等有过很多论述。但是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帝国主义封锁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难以有广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开放实践,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也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不可能有独立的、地位突出的对外经济理论。经济学界也没有就此形成讨论热点,只是在某些内部发行的教科书中有所论及,而且受到了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很大影响。

5.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极左思潮泛滥,、“”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党夺权的干扰破坏下,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被横加指责,扣上卖国主义、洋奴主义、爬行主义等帽子,人们不敢开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宣传的谬论甚嚣尘上,在其操纵下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这些谬论还被理论化和系统化。以此为背景,中国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外经济思想的发展处于被扭曲的阶段。鉴于其特殊性,我们还应当从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角度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清理。

6.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理论阶段。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推行,兴办经济特区,举办“三资”企业,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等经济开放实践迅速广泛开展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理论被正式提出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涌现的理论是研究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考虑到研究意义重要,内容很多,可以从两个大的层次来加以考察。一是介绍和研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重要文献的有关思想、学术界作出的大量理论研讨,特别要分析这一时期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小的发展阶段,提示其间的规律。二是概括现阶段这一理论的发展特点,对其中提炼出来的需要进一步研讨并具有某些前瞻性的重要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特别要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主要课题。

上述发展时段的划分主要遵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的阶段。尽管在各个阶段中经济对外开放思想所占份量很不相同,认识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但按这种方式安排内容结构是必要和可行的。因为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一定历史 时代的产物。不同历史环境与条件下的经济对外开放理论都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按我国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分别介绍和分析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便于揭示众多认识的特点、产生原因和条件,也便于开展不同时期的理论比较和概括其历史地位。当然,这种框架结构也有局限性,即不能完全根据我国经济开放理论自身经历的研讨高潮和具体发展线索作出体例安排,也许不能精确反映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实践表明,如何按这一理论的自身内在发展线索构筑内容结构,把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更好结合起来运用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具备与其他同类理论研究的共性,但是又有自身研究的特殊性,主要有:

1.探索性。这是由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产生发展时间长、内容庞大,需要考证与研讨的问题相当多所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对外贸易方面较深刻的论述。在中国近代史上,魏源、洪仁gān@①等较早提出了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思想,马建忠较早论述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孙中山先生则明确提出了“开放主义”的口号,反对“闭关政策”,并就利用资金、技术、人员和发展对外贸易作了较全面的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的文献及论著、论文更是非常之多。就这些丰富的材料作出全面的搜集、归纳和分析必然是一个浩翰的工程,难免受条件所限有所遗漏和失当。另外,对外开放包含和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思想和理论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丰富,众多学术界的争议问题更难以在目前的实践基础与认识水平上作出准确的评判,特别是至今还尚未见到有一本系统、全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著作做样本。因此,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研究必然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当然,探索性往往和创新性相联系,开展这种研究又是一件有学术价值的工作。

2.广泛性。由于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时间长,涉及面广,因而研究内容必然是广泛的。为此,在时段安排方面,既用较多篇幅研究当代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也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近代史上的有关重要思想作必要回顾。在内容方面,既着力考察理论的发展状况,又介绍作为背景资料的不同时期的经济开放实践,以便探究有关认识产生发展的规律性;既努力说明不同时期基本理论认识的演进脉络,又突出介绍和研究很多有代表性人物的有关思想和学术界的众多争议问题。

3.侧重性。搞好经济思想研究必须把广泛考察与重点分析结合起来。为了使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具有高层次性和更好为实践服务,应当注意突出两方面的重点:一是对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人物的思想多着笔墨。二是对近20多年来的理论发展进程与现状加大分量,概括和分析我国经济学界就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所作出的大量富有成效的探讨。特别要详细考察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杰出贡献,并就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对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作出尝试性研究。

4.宏观性。经济开放理论属于理论经济学,但又和应用经济学难以分割。其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经济技术合作、特区经济、三资企业、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部分,既有关系全局的重要理论,又有许多技术性研究,而且很多已作为应用经济学中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各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大量著述。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不可能对上述内容作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只是着力研究其中直接关系经济开放全局的基本理论,一般不包括更为具体的和实务性很强的问题。

在研究特点的分析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已论及了研究方法,这里只就开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加以阐述。我认为,首先要作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实践,着眼新开放阶段的需要。从事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特别是面对浩翰的著作、众多的人物与各异的观点,我们没必要有文必录,更不能搞资料汇编,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归纳。决定取舍和是否予以重点介绍的主要原则就是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要站在今天的实践及其理论概括的高度来审视自古至今有关对外开放思想与理论的众多观点,从而避免简单套用前人的研究结论,使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呈现时代特色和科学性。经济理论现状的研究必须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成绩,找出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归纳近20多年经济开放理论的研讨状况时,我们应多探讨与指导今后实践较为相关的理论部分,从而推动经济思想研究为进入新世纪和对外开放新阶段条件下的实践服务。

2.借鉴国外有益理论。各国经济开放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研究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应当借鉴和吸纳国外实行开放所积累的经验及其有益理论。一方面,在总结我国近20多年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状况时要专设分析我国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部分;另一方面,在评价理论研究现状和探讨新问题时,也应努力吸收国外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有益部分。以开放的方法研究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径。需要强调的是,借鉴并不等于照搬。中国国情决定了经济开放理论必然要反映现实的需要,一些问题的研究角度和概念运用也与国外相关经济理论不同。如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引进外国资金,而不是发生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资本流动的问题。探索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3.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的必用方法。从思想发展史来看,各种观点因所处历史背景不同而存在许多差异,但同时又因共同发源于中国这一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之中,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容易相互影响或渗透。将关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才能揭示其间的区别、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条件、特点,把握发展的脉络。这属于纵向比较法的运用。再从经济理论现状看,关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各种观点虽同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因所处的具体时间及背景有别,受不同条件下的实践和论者个人视角的影响,又存在很多差异。运用横向比较法概括出其间的共性认识,可以把握占社会主流地位的观点是如何在不同时期逐步发展和取得突破的;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其间的差异,可以客观评价重大理论争议的地位和一些人物及其思想的历史贡献,从中找出有益于推动当前理论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丛书[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回顾[N].光明日报,1999-08-06。

字库未存字注释: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9篇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几个关键问题

浅析约翰·罗尔斯的“新契约论”

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18地市综合实力问题研究

论社区矫正中被害人的参与和权利保护

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

从美国ESC经理报酬信息披露制度改革——谈我国国企高管薪酬的公司法规制

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及立法指导

醉驾入罪的过敏性反应分析

加息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影响研究

关于加快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的若干建议

调解书确定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转移财产的反规避执行分析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两大反差”

六条对策治理当前通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10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何屹立不倒

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论消费者协会的职能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研究与展望

浅议不动产登记制度

打折商品概不退换的民法学思考

我国工伤保险体系下的矿难治理——基于产权的视角

瑙鲁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后果及其启示

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民族、国家和全球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四届论坛综述

会计谨慎性经济后果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政府采购效率研究的文献述评

“小产权房”的法律规制

法学本科教育:保留还是废止

构建中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教师及学生论文2008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4)

中外期刊学术信息重要索引产品的特点与运用

新时期农地抛荒问题探析

中国财税包干体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诱因及法律治理路径阐析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分析——基于政府职能、现实财政收支和代际公平的视角

论旅店等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兼评相关案例

日本会计法规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

司法审查:对行政自由裁量的正义控制

发展经济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2008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评析

我思故我在——写作点滴经验谈:为校庆六十周年而写

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办学质量的机理研究

国内外关于政府采购基本理论研究的文献述评

科学发展观成为新发展哲学的缘由所在

《社会保险法》与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明确经济改革的价值取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08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3)

转型经济学的四个问题——兼与几种流行观点商榷

中国的政党政治及其走向

《就业促进法》的立法意义及原则探析——在和谐社会视野下

典权习惯与民族精神

医生道德风险与“三改联动”

货币犯罪司法适用若干疑难问题及立法建议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讨综述

盘点2007年关系民生的法律热点

中国城市社会将来临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路径

中国医改20年的五阶段

2007年知识产权研究专题资料索引(上)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历史,即其产生、推进和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该理论是在我国哪些不同历史时期受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经济开放实践的影响而产生与发展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对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在同一历史时期就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认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性,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现状,即在概括介绍现阶段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和理论界对各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学术界就一些主要理论问题产生的不同认识作进一步的分析,结合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是由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首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源远流长,并对现代经济理论有重要影响。即使自近2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也伴随实践的发展而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历史是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理论发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开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才能使“经济理论发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种角度恰恰是现今中国经济思想研究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论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过于侧重学术性,影响了经济思想研究服务于指导实践的功能的发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避免只承担思想史研究任务的作法,注意就理论现状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讨,也就是说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特点、重点问题、历史任务及发展趋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任务量很大,但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入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结合对外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围绕对外开放战略、引进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国际贸易与金融、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三资”企业及其管理、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决策部门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指导我国正确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其中同样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但是目前还缺少较为全面总结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过程的著作,并且在经济学界近些年全面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时又存在对此方面注重不够的情况,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推进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需要。(注:笔者近几年就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出版的总结经济理论发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纪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进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论著在作出很多学术贡献的同时却对总结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经验方面注意不够。例如在《经济理论20年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选择了15个重要理论专题,却没有对外开放方面的题目。在《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1978-1998)》(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中选了14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也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对外开放的。在《影响中国20年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精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中,共选录160多篇论文,只有一篇关于经济特区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纪的预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经济学学者透析中国经济走势,只有5篇文章从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经济开放涉及的问题。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着力探讨有直接关系,但却与对外开放在实践中支撑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很相称。此种情况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国经济理论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等。)因此,对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作出较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总结其间的规律性认识,从发展现状的角度概括其特点并找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无疑会促进此理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使这一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全局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有益于加强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一是可以帮助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经济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但很长时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没有这一块内容。在建国后对我国政治经济学影响颇大的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虽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但只讲前苏联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排斥这些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分析发展到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某一章中加进了少量有关介绍,再发展到单独设置了“对外经济关系”一章,直到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重要国策,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阐述了经济对外开放的理论。但是,受教科书的性质、篇幅等限制和影响,书中展开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原则、形式等。因此,对我国经济开放理论从发展历史到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将有利于展开和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实。

二是可以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学科研究的水平。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我国学术界是个较老的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就已经先后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国后,一大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从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专著,但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出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和加强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但是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国内经济改革、发展理论乃至应用经济理论方面。一些有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方面的专著也属于较早时期的断代史,如《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2)、《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研究》(1994)等。可见,系统研究我国经济开放理论的演进过程,尤其是把重点放在当论与近20多年理论发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促使这一学科朝着更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经济开放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会对中国发展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基于跨世纪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和我国特殊国情,我们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也不能简单依据我国原有的理论认识来办事,而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探索有效指导实践的新理论。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对外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努力揭示这一理论的发展规律;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现状,找出其需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之处,正可以推动这一理论朝着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为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工具和有利条件。

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框架结构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并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了便于逐步展开深入研究,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我认为,从广义上把握我国经济开放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大致分为6个阶段,并予以不同程度的考察与分析。(注:参见拙著《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海南:南方出版社,2001)。此问题还将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新课题”中作出进一步研究。)

1.古代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据考证,自先秦开始至1840年之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就对外贸易问题作了一些零散和粗浅的思考与议论。尽管出现过批评闭关锁国的呼声和某些贸易开放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但从长时间和总体上看,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这一时期谈不上有经济开放理论,但可以从背景材料和历史前提的角度作出必要的介绍。

2.近代对外经济开放思想阶段。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紧闭的国门,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面对西方经济文化和船坚炮利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代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与大量新奇又廉价的日用品的涌入,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洋务派,从革命派到改良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途径之时,纷纷对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作出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行开放的主张。其中论及与外国通商,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方法,学习外国发展经济和振兴实业的经验等。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还较系统地提出门户开放主义,并从国家存亡的角度论证了在经济开放中保持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号召打破帝国主义,破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应该看到,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出现的一股对外开放思潮是很有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可以被视为最初的经济开放思想,因而有必要就此方面思想作出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五四”运动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人们对于为什么和怎样发展对外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领导人就此方面作出的深入思考是该时期经济开放思想的杰出代表。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根本没有独立的国家,无法开展真正的平等的国际经济往来,因此思想家们论及经济开放原则与条件方面的内容较多且较为深刻,而对其他方面的探讨则相当薄弱。但值得提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发展对外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思考。如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等就利用外资、外汇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过专题著作,在对外经济开放理论发展史中留下了印记。对于这一因种种原因而介绍很少的阶段需要专作考察。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建国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经济往来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发展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资金,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等有过很多论述。但是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帝国主义封锁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难以有广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开放实践,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也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不可能有独立的、地位突出的对外经济理论。经济学界也没有就此形成讨论热点,只是在某些内部发行的教科书中有所论及,而且受到了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很大影响。

5.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阶段。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极左思潮泛滥,、“”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党夺权的干扰破坏下,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被横加指责,扣上卖国主义、洋奴主义、爬行主义等帽子,人们不敢开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宣传的谬论甚嚣尘上,在其操纵下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这些谬论还被理论化和系统化。以此为背景,中国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外经济思想的发展处于被扭曲的阶段。鉴于其特殊性,我们还应当从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角度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清理。

6.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理论阶段。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推行,兴办经济特区,举办“三资”企业,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等经济开放实践迅速广泛开展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理论被正式提出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涌现的理论是研究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考虑到研究意义重要,内容很多,可以从两个大的层次来加以考察。一是介绍和研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重要文献的有关思想、学术界作出的大量理论研讨,特别要分析这一时期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小的发展阶段,提示其间的规律。二是概括现阶段这一理论的发展特点,对其中提炼出来的需要进一步研讨并具有某些前瞻性的重要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特别要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主要课题。

上一篇: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