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10 02:30:1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1篇

一、重读新课标,然后才有可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面对中学生,我们就不能把课上成大学的教授讲座;不能只强调知识要点,变成知识要点点拨课;也不能为人文而人文,只关注人文精神,而忽略高中课堂的本真。湖南师大周敏博士说,语文选修课也还是语文课,也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还得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必修1的《鸿门宴》,必修4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选修课中的《项羽之死》同选于《史记》,记事写人笔法差不多。但是选修课的学法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度广度、体现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自主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探究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内含,并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三、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老师既要对整个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有整体把握,又要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有整体把握。如对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当注意教材中的“前言”部分,它可能就是“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第一项是“欣赏指导”,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带有举例示范性质。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这种单元编排体例要求师生在学习中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什么,抓好示例,解剖一篇,教师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篇篇帮扶。

四、选修课,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要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从“欣赏指导”到“自主赏析”每首诗每一篇文都认真讲解,诵读讨论,担心学不好,就是不敢“放手”,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看了黄兄宝老师的选修课堂,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五、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毋庸置疑,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都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从醴陵一中学到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的选修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要求有纸质学案。

第二环节,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老师评价,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展示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引领完成问题。

第四环节,点评与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答案,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巩固所学,拓展所学。

这一套方法,力求让学生“习得”。

有不少老师用过讲授式、辩论式、演讲式、论文式、高考真题设计比赛等学习方式,也很有效。

“因特尔未来教育”有一种做法,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课堂上当老师,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备课,各小组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创设情景,颇有创意。还把教学设计放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以求得更大范围的交流。这样,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材整合;题材;作品;话题.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转变,新教材从选文到编排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篇目多、范围广,面对有限的课时安排,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1.按题材进行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不同题材中常见意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有系统认识,我挑选部分诗歌篇目并整合为以下五个方面:

(1)咏怀诗:杜甫《蜀相》、陆游《书愤》。这两首诗的整合旨在让学生了解咏怀诗中常见的对偶、用典故两种表达技巧,以及咏怀诗中常见的情感:怀才不遇、仕途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怀古诗:李白《狱中览古》、姜夔《扬州慢》。这两首诗的整合可以让学生了解怀古诗写作顺序(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表达技巧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对比(今昔对比)、用典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怀古诗在情感方面主要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揭露统治者的奢侈和腐朽。

(3)闺怨诗:李清照《一剪梅》、温庭筠《菩萨蛮》。这两首词的整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贯穿教学:①两位词人分别选了哪些景物入词?②在抒情方面有何异同?③分析“鸿雁”和“鹧鸪”两个意象。

(4)思乡怀人诗:纳兰性德《长相思》、韦庄《菩萨蛮》。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外出远行多路途艰险,古人漂泊异乡时思乡之情格外浓烈,这两首词的整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5)山水田园诗: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水田园诗多以质朴的语言来描绘和平宁静的田园画面或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运用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来抒发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2.按作家前后作品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

通过对同一作家前后作品的对照,我们可以捕捉到作家情感的变化。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两首诗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对李白的诗风从豪放到狂放的转变有所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长安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的作品,诗人倾注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为世人描绘了自由自在的神仙世界,是诗人仕途破灭后寻求精神上自我安慰的表现。现实的残酷使他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八年后,诗人创作了《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诗人对权贵又一次呐喊,是豪放向狂放的转变,是李白仕途彻底破灭的挣扎。

3.按话题进行整合

为了改变单篇教学散乱的状况,我将教材中部分散文篇目整合如下:

亲情话题:《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前者写了兄弟手足之情,后者写了夫妻之情。两篇文章都是讴歌亲情的典范。

治国之道:《六国论》《伶官传序》。前者讨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后者探究了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原因,两篇文章都采用借古讽今表现手法,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分析,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山水游记:《过小孤山大孤山》《游沙湖》。两篇文章都是游记类散文,在记述山水景物、名胜古迹的同时,将抒情、议论和相关的传闻逸事融入其中。

人物传记:《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前者传主是文士,后者传主是武士。苏轼写方山子放弃功名利禄,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实则写自己仕途不得志。魏禧将大铁椎刻画为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的“异人”,实则曲折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的志向。

4.按其他方式进行整合

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和其他材料进行创造性整合。

(1)与课外相整合。《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树,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贯穿教学:①两棵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在写作手法上两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③作者通过树想要揭示何种道理?两篇文章都用到托物言志表达技巧,表面上是写树的栽培等问题,其实探讨的是对人的培养问题。

(2)借助音乐素材进行整合。流行歌曲,旋律优美,贴近生活,学生对歌曲中的名言佳句易学易记,许多古典诗词已被谱曲传唱,因此,我整合了李煜的《虞美人》(邓丽君演唱的)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安雯演唱的)。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又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语文;选修内容;教学初探

在教学中选修部分的内容虽然不需要必修课那样严格进行,但也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地梳理重点,选择性地学习选修的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为例,阐述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选修内容的体验与探究。具体如下:

一、教师做好选修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指出: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选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在做好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潜能。

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作者经历了多年沧桑变化,战争之事后,仍然壮心不死,仍然渴望效仿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了陆游的一些其他作品,并透过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都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素养积累,夯实诗词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应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古代诗词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结晶,每一篇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学好古诗词不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先人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知识,打下良好的诗词理论基础。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两组长排比句开端,将整首诗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带了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爽、不羁、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的情感,逐步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他们学习了更多的诗词理论知识。

三、辅助教学,更好地融合到古代诗词赏析教学中

古代诗词,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形式得来的,也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方式表达的。在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篇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篇章的内容,以及融入到当时诗歌所在的背景环境中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和所见事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色,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面与《春江花月夜》同名曲和诗词朗诵同时播放,取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改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尝试[J].学周刊,2012(18).

[2]曹剑锋,贾小华.中学语文选修课授课理念的三大转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4篇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承前启后的唐诗议论

何晓园

从文学传统看,诗歌中直接说理、发表议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唐代以前,以议论入诗最集中体现在魏晋诗坛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别――玄言诗。玄言诗以诗的形式记载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文人的心态,表现了诗人们经过玄学思想洗礼后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其以议论入诗、表达哲理的方式对后代诗歌中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诗歌的发展既继承了前代诗歌的议论传统,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文学思想的影响。初唐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时期。在诗歌发展方向上,贞观君臣自觉对齐梁文风进行了理论上的批评和抵制,提出合南北朝诗风所长的文质并重的文学观点。可见,初唐诗歌一开始就不排斥言理,具有议论的倾向。这在贞观君臣的诗歌创作尤其体现在关注征战治乱、表达政治情怀的诗歌中。如唐太宗表达远志壮情的“弃■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入潼关》);魏征的《述怀》直接吟咏志向追求,表现“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的豪气,全诗情、理、气、志俱佳;虞世南的《赋得慎罚》类似奏疏,从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其治世用刑思想。又如王《咏汉高祖》、李百药《郢城怀古》等,皆鉴古知今,在大量的议论、说理中假史咏怀,曲折地表现出一种现实关怀。

贞观君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唐诗发展的路径。“初唐四杰”的诗歌重在表现浓烈的情感和昂扬的气势,但沉沦下僚、上疏忤意、仕途遭贬的现实境遇使他们多作不平之鸣,不免也常以议论入诗。如卢照邻的《行路难》从渭桥边枯木横槎引发联想,写尽人生世事的艰辛和离别的伤悲,发出强烈的兴亡之叹,其中不乏直接的议论:“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骆宾王的《帝京篇》借对古都长安的描写,以直接议论的方式,发出“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的世道变迁的感叹。

盛唐诗歌的一大特征是崇尚风骨,具体体现为高昂的感情和壮大的气势。在通过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决策于朝廷、建功于边塞等方式于诗歌中表现时,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多种方式往往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自成佳作。如王维、孟浩然的早年诗作,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李白的乐府诗等。“诗圣”杜甫的诗作,有相当部分体现了他兴寄讽谏的诗学主张和对儒家忠义准则的谨守。在以强烈的是非之情写时事、以时事入诗写实之外发议论,他对自我身世的感伤、对黑暗朝政的不满、对拓边战争的抨击、对豪门骄横的讽刺、对“安史之乱”的反映、对民生疾苦的顾念等兴寄之情,都表现在议论里。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抨击朝廷统治集团生活之腐败和聚敛之残酷,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并对这种社会现实发表了诸多议论,把叙事、抒情、说理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古文大家,韩愈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其古文艺术手法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成就。韩愈诗集中以理入诗或以诗言理的议论诗处处可见。如《荐士》:“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微诗公勿诮,恺悌神所劳。”此诗是韩愈向郑余庆推荐孟郊而作,从诗三百篇始,对孟郊之前历代诗歌和重要诗人作了一番议论评说,然后落实到孟郊身上大加褒扬,又对用人问题发表了一通感慨之言。全诗几乎句句议论,且诗句多如文句。《调张籍》也是典型的以议论为诗之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诗针对当时一些崇杜抑李论者的论调,开篇就对李白、杜甫的诗歌作出高度评价,同时斥责了那些刻意谤伤的论者。

晚唐诗歌中怀古、咏史之作大量出现,对历史兴衰进行总结、议论,表达出怀古伤今的浓烈情怀。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其议论化的诗句“皆宋人议论之祖”(《诗薮》)。

综上所述,终唐一世,诗歌的议论化现象广泛存在,其韵渊致,其格也高,其论也深。其议论的表现形态在诗歌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值得重视。只是从整体上看,以议论入诗并非唐诗创作手法的主流,议论化也没有形成有唐一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选自《光明日报》2006年7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议论入诗”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唐代魏征的《述怀》诗,直接吟咏志向追求,表现“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的豪气,全诗情、理、气、志俱佳。

B.杜甫的诗作,在以强烈的是非之情写时事、以时事入诗写实之外发议论。

C.韩愈以理入诗或以诗言理的议论诗处处可见。如《荐士》《调张籍》均是典型的以议论为诗之作。

D.以议论入诗不是唐诗创作手法的主流,也没有形成有唐一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2.对“承前启后的唐诗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歌的发展既继承了前代诗歌的议论传统,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文学思想的影响。

B.初唐在诗歌发展方向上,提出合南北朝诗风所长的文质并重的文学观点,一开始就具有言理和议论的倾向。

C.盛唐诗歌有高昂的感情和壮大的气势,将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多种方式往往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

D.晚唐诗歌中怀古、咏史之作大量出现,对历史兴衰进行总结、议论,表达出怀古伤今的浓烈情怀。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前,以议论入诗最集中体现在魏晋诗坛上,其诗以议论入诗、表达哲理的方式对后代诗歌中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B.贞观君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唐诗发展的路径。因此“初唐四杰”的诗歌不免也常以议论入诗。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

C.盛唐时期的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的诗作,都能把叙事、抒情、说理有机结合起来。

D.终唐一世,诗歌的议论化现象广泛存在,其韵渊致,其格也高,其论也深,其议论的表现形态在诗歌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所放其意(表现、抒发)

B.庶几狎而得之(轻侮)

C.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暗中)

D.二人欢然无所间(嫌隙、隔阂)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秘演为“雄伟非常之士”的一项是( )(3分)

①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②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③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④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⑤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⑥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欧阳修给友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写的序文。作者按照一般序文的写法,对秘演和尚的诗数笔带过,却通过述说石曼卿、秘演两人的事件,表现他们的高风亮节。

B.石曼卿和秘演的这种性格,是对封建统治者不满的桀骜不驯的表现。作者欣赏这种性格,认为“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可见他并不甘心于过饮酒生活。

C.作者明确指出秘演与曼卿他们“伏而不出”的原因是“时人不能用其材”,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同情。

D.文章写得慷慨呜咽、婉转曲折,篇幅不长,而包含的内容却是相当丰富和深厚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落梅二首(其一)

陆 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8.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格?(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____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___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3)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____________,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 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唐诗宋词的韵脚

曹瑞敏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我常沉浸在唐诗宋词里。任偶成的佳句浸润着天意的柔风,在舒畅、凄婉、张扬中任意纵横驰骋。它们的每一朵花瓣都有着特有的姿态。唯有在深度的沉思和长久的孤独里,诗人的心才能把灵魂揉成一个个诗句,凝练而厚重,绮丽而轻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童年的梦想在某个午后,驾舟远行,寻找一份没有着落的归宿。要带着红豆所寄的相思,轻发兰舟,探寻对于南国的憧憬――“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在“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不同的时节里,花下邀三五好友,塘前听雨声,引发少年五彩缤纷的遐思。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贾岛的斟酌和推敲。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韦应物的意境和哲思。“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李贺对马的钟爱和赞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对自然的白描和敬畏。

日暮晚归,吟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思绪飞扬时,沉迷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结伴游走时,诗句则珠玑一般闪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唐诗宋词的韵律、节奏、意境,让人一遍遍涌起和诗人相约、歌舞、醉饮的冲动。

和“诗仙”一起在大地上行走,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赞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他一起体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最想和他一起品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境界,融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心境,紧随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性情……“关山月”“青海湾”“兰陵酒”“琥珀光”……在太白的笔下化腐朽为神奇。

到“诗圣”门下,在“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体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情,聆听吟诵古曲的词语合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仿佛随天地的竹笛声而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陶埙里传出的历史……江南丝竹、漠北琴音无不在他的诗中婉转低回。

想去寻访东坡居士的足迹,在他的诗词里游走,如同在一幅巨大中国画卷间散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一幅泼墨山水铺展开来,任五味杂陈,激情喷涌……诗人的心里塞满了诗意和千古历史。

沉浸在辛弃疾的豪放与曲折里,年少时“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婉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生的凄苦,短暂如“惊起一滩鸥鹭”的偶喜。在“应是绿肥红瘦”的细腻里,感叹“人比黄花瘦”的人生。“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陆游的写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痴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的咏叹。“碧云天,黄叶地”永远盛开在范仲淹的心间……词的韵味,绕在心底,似缥缈回旋的琴弦低诉,如瞬间而来的诗词骤雨。

在诗词的国度里漫游,暂别日月,远离世俗,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怡然,“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淡淡忧愁,“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浪漫情绪一起“拨弄”,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畅想一并接收。“古调”“自爱”“今人”“复弹”,去世事之烦忧,独醉诗间而不醒。

师者有诗心,才会带着学生上诗意的课堂,领着孩子们走诗意的人生。我希望在吟诵里,和孩子们一起伴着经典梦回唐朝,又见宋都,踏着诗词的韵律向诗意的绿荫深处前行。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19日)

(1)文中画横线句子为什么说诗人在“长久的孤独里”“揉成一个个诗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和‘诗仙’一起在大地上行走”,然后“到‘诗圣’门下”,为什么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二人的诗风有什么不同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词风又有些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不同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应是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这几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100字左右)(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蒙:庄子带我上天入地

宋 燕

记者:谈谈您对庄子的感受。

王蒙:在写完《老子的帮助》以后,又把庄子琢磨了一番,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大的快乐。读《庄子》和读《老子》不一样,老子是大的文学家,他用的字是经典,一个字一个坑,8000多字,内容很丰富,而又不完全告诉你,让你看到的时候感到震惊,感到享受。《庄子》同样是一个极富有想象力的人,《庄子》里写的内容记述非常思辨,文章又特别漂亮,写得非常热闹。不管什么事儿一张口就是一个寓言,一张口就是一个成语,一张口就是一个故事,说着说着就蹦到别的地方,也有强词夺理的地方。但你看着特别热闹,特别过瘾,这就把我的劲儿给调动起来。我也想跟他好好练练。我还有下一部庄子外篇的书,我给起的名叫《与庄周共舞》,而且我还写了一首新诗,叫《共舞的感觉》,一上来就是恰恰碰,碰恰恰,是庄周带着我上天入地,有强词夺理的地方我该指出来就指出来,有时候还调侃他一下。为什么强词夺理呢?因为他的理论太彻底了,任何东西一彻底就会互相矛盾。我没有资格否定庄子,庄子就是强词夺理也强词夺理得那么漂亮,强辩也能强辩得那么漂亮,诡辩也能诡辩出花来。他是思想里的奇人异果、奇葩。古今中外文章写得好的人多了,但像庄子这样的,能把东西说得那么活,你再找不到第二个人。

庄子是举完了这个故事,一举手又是那个故事,是信手拈来,就跟变魔术一样满天星,有时候他给别人驳倒了,但手一挥又满天鲜花。我觉得能奉陪庄子上天入地,跟着转几圈,然后跟着一亮相,像探戈似的,我觉得那真是一种快乐。我愿意把这种快乐心情献给2010年的读者。

记者:庄子原来的生活环境也不是特别优越,但他的这种快乐,这种执著,这种精神的张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磨炼而来的?从您解读庄子的角度,能不能给大家提一些好的意见和方法,让大家能够尽量减少压力,能够快乐。

王蒙:有时候我们解读庄子认为是出世,不参与这个社会和政治的。有时候我也奇怪,庄子哪儿来的那些人生经验和政治经验。

庄子有一段说,人互相用智力角度来游戏,一开始是阳谋,最后就变成了阴谋了;一开头喝酒还有理智,但越喝越乱,最后什么事儿都出来了。两个人一开始下棋很文雅的,您先走您先走,下了三盘,你赢一盘我赢一盘,你又赢一盘我又赢一盘,开始赖,开始讹。游戏搞着搞着就会恶化,卑劣的、不守规矩的阴谋本性就会暴露,所以庄子这个人入世的经验也非常丰富,也非常老到。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步呢?我只能说庄子是一个天才,智慧超群,他用的词里都有一种高高在上。他是真人、智人、神人,他是高高在上地看人可笑的一面,每个人的丑态他都看得清楚。所以,他有一种精神力量的优越感,给他映照出自由的,逍遥的,高一大块的精神境界。

第二个问题,减缓压力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减缓压力有很多方面,其中有一个,就是你多买我有关老子、庄子的书,一定能减缓压力。

记者:您认为《庄子》关于爱情方面对我们有什么指导作用。

王蒙:庄子对爱情的指导有点太凉了。外面说他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这太让人难以接受,把生死看得太超脱。他讲感情,讲爱情,讲厮守方面讲得就比较少。从庄子身上来寻找对爱情的执著可能会落空,您还是从诗经上,从李白身上找爱情,杜甫也有一点儿。哎呀――爱情到哪儿找去?《红楼梦》有一点,外国小说上面有讲爱情的。

记者:对于年轻的读者,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应该吸收庄子的哪些思想,给他们做一些人生的指引。

王蒙:《庄子》最大的可贵之处是对自己精神的独立和自由的审视。一个人有了这一条以后,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不能解决,但还能够坚守自己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和独立。这对于年轻的读者是最重要的。

(选自《燕赵都市报》2010年1月17日,有删改)

(1)为什么王蒙说把庄子琢磨了一番,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大的快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对庄子的感受。王蒙认为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蒙说:“《庄子》最大的可贵之处是对自己精神的独立和自由的审视”,怎样理解这句话?(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多么盛大而热闹的场面啊!那美轮美奂的楼阁,气势是那么的壮丽辉煌;众仙聚会,气氛是那么的自在祥和。此时的诗人李白,神游于仙人之中,与仙人们一起推杯弄盏,畅饮琼浆玉液。

B.苏洵不是个书呆子,他是个生活阅历十分丰富的人,他的《六国论》之所以老辣,显然就是因为这样的分析方法,这是那些闭门于书斋里的人所望尘莫及的。

C.《伶官传序》一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D.作者写祖母、母亲、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是( )(3分)

A.诗人以现实社会为依托,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仙境,又以仙境反映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作者抑郁的心情,以实衬虚,以虚映实,虚实相映,手法同中有异。

B.她的词创意新奇,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和优美生动的口语化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

C.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古赋名篇。它之所以能千古流传的原因,不仅在于立意高,而且在于构思巧;不仅在于议论精辟,而且在于词章瑰丽;尤其是它运用的修辞手法,真是丰富多彩。

D.《论语》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有很大影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②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③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④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⑤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⑥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地漫游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⑤⑥①④②③ D.①⑤②④③⑥

16.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句诗,扩展成一段用来描绘美丽的海边月色的文字。(100字以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在空缺处补写句子,注意句式的协调一致。(6分)

走进唐诗宋词,同李白一起共邀明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进唐诗宋词,去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境界,

_______________;走进唐诗宋词,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苦,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5篇

1. 下列每对词语的加线字读音均不同的一项是( )

A. 女娲/旋涡 溽暑/繁文缛节 渔樵/礁石

B. 整饬/伺候 神妪/神经中枢 碣石/竭力

C. 鬓角/摒弃 径须/泾渭分明 差使/差劲

D. 阁夜/搁置 箜篌/戎马倥偬 宿雨/夙愿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杜撰 注销 因材施教 待价而估

B. 欢谑 销魂 钟鼓馔玉 积腋成裘

C. 鸣啭 舟楫 欢呼鹊跃 蟾宫折桂

D. 文身 颓废 星火燎原 春光融融

3.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乔布斯传》倒不完全是一本赶“乔布斯之死”这个时髦的书。___________仔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是一本不错的传记,用的还是传记___________使用的“非虚构”写法。但译本的翻译、编辑、出版确实太过匆忙。找一帮人同时翻译一本书,很难避免___________ ,损害书的___________。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重新翻译出版。

A. 如果 必须 粗制滥造 品质

B. 无论 必需 惨不忍睹 品相

C. 尽管 必定 不忍卒读 品位

D. 既然 必然 粗枝大叶 品目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聂海胜代表3名航天员郑重表示一定听从指挥,服从命令,精心操作,沉着冷静,圆满完成神舟十号飞天任务。

B. 中日都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双方关系的好与坏,不仅影响两国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也制约了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发展。

C. 稀土的无序开发使中国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森林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田地酸化,草木枯死,河水被污染。

D.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衣袖肥大、需用束带围系,是一个笼统的称谓,是汉朝至明朝时期汉人服饰的总称。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最初被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源头。

B. 唐诗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李白和杜甫则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

C.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杜牧工诗、赋、辞,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D.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陆游传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孝宗即位,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有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隔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德,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三年,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6. 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桧孙埙适居其次 其次:他的后面

B. 乃信诏令有示人之时 信:确实

C. 辟为干办公事 辟:征召

D. 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致仕:退休

7.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游“善词章,谙典故”的一项是( )

①上嘉其言,遂罢存中 ②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 ③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④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 ⑤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 ⑥为韩胄撰《南园阅古泉记》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8.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游才气超逸,尤其擅长作诗,十二岁便能写诗文。孝宗认为他很有学问,而且讲话切实直率。

B. 龙大渊和曾觌在朝中执掌大权时,陆游认为二人招揽大权,私植党羽,惑乱皇上,向宰辅张焘建议将二人除去,皇上大怒,把他贬为建康府通判。

C. 陆游和范成大以文字交游,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

D. 陆游对治理国家有很多恳切的建议,可惜都未得到皇帝的采纳,还因此给自己招来麻烦。

9.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3分)(限6处)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李渔《闲情偶寄》)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偶 成

萧立之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①晴放纸鸢。

【注】①悭:缺少。

(1)三、四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3)___________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6)各抱地势,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辘辘远听,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7分)

13. 下面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请将颔联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50字。(3分)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选取一个角度,用简明、连贯的文字对下面一则新闻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60字。(4分)

武大一名大三女生在今年暑假选择实习,她计划“十一”期间去做兼职,但父母要求其回家,并表示愿意每天付给她200元薪水,作为陪父母的报酬。女生称后悔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2年6月11日,西安男子刘世奎因对儿子学习不满意,多次殴打儿子,致儿子非正常死亡。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对刘世奎提讼。日前,西安市中院一审宣判,判处刘世奎12年有期徒刑。

“为了儿子,可以连命都不要”的刘世奎,用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致其9岁的儿子带着一身的伤痕,离开了人世,而37岁的他,则将背负着对儿子的愧疚,面临12年的牢狱生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6篇

一、质疑教材第6页“赏析示例”板块之《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应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第874页赏析为:“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我认为,“春风桃李花开”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应该是写白日之风景,不会是夜晚的意象。“秋雨梧桐”在诗词领域也大多是表示黄昏、夜晚的意象,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晏殊《踏莎行》中“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以及欧阳修的诗词中都有这样的意象。“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着重表达了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所以,“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应改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二、质疑教材第3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应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乾坤”是“天地”之意,《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的赏析为:“日月星辰日夜漂浮于湖水之中。”在诗歌鉴赏中可以意译为“整个天地间的日月星辰”,那么“日夜”就是指“日日夜夜”。如果采用教材中的“日月”之说就没有了日日夜夜的意思了。而且《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594页的原诗中也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外,最让人不理解的是与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54―56页的“语言品味”、“关于练习”和“有关资料”中有三次以上引用原诗的时候都采用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说法,这与教材是相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三、质疑教材第37页“推荐作品”板块之《旅夜书怀》中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02页,应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页的赏析为:“‘星垂’句,写远望天边所见的景象,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天低,列星下垂,远处星星和地面连接到了一起,真像从天空垂落到了地平线上。”“垂”字写出了在空旷原野上,星星垂挂在远天,衬托出平野的辽阔,是作者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用“随”就没有这样的意境。

而且与下句“月涌大江流”联系,“垂”与“涌”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也写出了杜甫是停舟细看景,是静止的;这与大家熟悉的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同,两句诗虽然可比功力,但李白是行舟流览,所以用“随”。一字之差,意境大异,二者不可混淆。

四、质疑教材第41页“赏析示例”板块之《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225页和《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应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且“复”是“再”的意思,更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部分《中国文学史》和网络上也有“不愿”之说。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三者都讲得通。但是教材中采用的“用”之说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说法,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采用更加传统经典的说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基本的古代文化素养。

五、质疑教材第7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项羽之死》的注释{15}【骑(jì)】

教材中【骑(jì)】注释为:“单人乘一匹马。”我认为此解有待商榷。从句读停顿上来看,“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应该这样停顿:“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那么“马骑”是一个名词,应该解释为“备有鞍辔的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195页“骑”的注释③的第三条)。

六、质疑教材第92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祭十二郎文》的注释⑩【惟其所愿】

教材中【惟其所愿】注释为:“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思或去或留。”此句注释与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的译文相左,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译为:“(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二者都讲得通,徐北文主编的《古文观止今译》(齐鲁出版社)的第473页采取前者,张国风注释的《古文观止》(金盾出版社)第298页采取后者。我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适,“葬汝于先人之兆”应该是韩愈的最终心愿。无论采取哪一种解释,从严谨的角度考虑,教材都应附带另外一种解释。

七、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注释②【蜩(tiǎo)蝮蛇(fù)】

其中的“蜩”声调注错,应为“tiáo”(《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354页)。

八、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注释⑩【兔起鹘落】

教材中【兔起鹘落】注释为:“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我认为此解有牵强和曲解之处。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长春出版社)第370页对“兔起鹘落”的解释为:“‘鹘’,隼类猛禽。兔子刚一跳起,鹘就急速扑去。形容动作迅猛准确。后用以形容才思敏捷,下笔神速,气势充沛。”此处形容绘画才思敏捷,自然应取词典之意,强调的是鹘的动作迅猛,而非兔。关于此处,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9页则完全弄反了成语的意思:“就像兔子跳起来把鹘鸟扑落一样,稍一放松那鹘就跑掉了。”兔子扑鹘,岂不怪哉?

九、质疑教材第100页“推荐作品”板块之《陶庵梦忆序》的注释{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xì),仇轻也】

其中的“”拼音注错,应为“ch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81页)。

十、质疑教材第115页“推荐作品”板块之《苦斋记》的{11}注释和注释{33}

【黄连、苦(dí)、亭历、苦参(shēn)、钩夭】中的“”声调注错,应为“d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9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7篇

1 “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的《越中览古》,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

2 “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李白的《将进酒》第18句是:“但愿长醉不用醒”,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3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的《阿房宫赋》第2段,有一句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4 “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所选李贺《李凭箜篌引》,课下注释①对李贺其人的注释文字是这样的:

“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27岁就去世了。”

古诗文存世时间长,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版本,这很正常。在这里想说的是:教材编者将不同版本的古代诗歌散文内容编入教材供高中师生使用时,能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从而将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1 “义士”和“战士”,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在第1612页和第1714页对“义士”和“战士”的解释是:

[义士]: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的人。

[战士]:①军队最基层的成员;②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

众所周知,勾践被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举国上下,发愤图强,同仇敌忾,最终报仇雪耻,锦衣还家。从战前动员来看,尽管“三千越甲”是为“义”所激,士气高昂,但由“将帅二三子夫妇已蕃”可知,他们本是越国的臣民,国家有难,慷慨以赴,本属分内之事,情理之中,何“义”之有?称凯旋而归的将士为“义士”而非“战士”,不亦惑乎?因此,愚以为还是采用“战士”的版本为好,以免产生歧义,导致误解!

2 《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我们通常见到的版本多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有“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说法。那么,哪种说法最切近诗人内在情感呢?当是“不复醒”。因为“不用醒”是“不需要醒”,“不愿醒”是“不愿意醒”,“不复醒”是“不再醒来”。

李白厌恶黑暗官场,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当然希望一醉方休!而“不用醒”之意则显突兀。一则“需不需要醒”似乎受客观条件制约,而此句则完全是直抒胸臆,只有“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与客观需求无关;二则“长醉”状态下应是无意识的,至少意识比较模糊,不管客观上需不需要,主观上实际是“醒”不了的。而“不愿醒”中的“不愿”与“但愿”对举,这样似有割裂文意之嫌:只愿意长醉下去,不愿意保持清醒。换句话说,就是只愿意长时间保持醉酒状态,不愿意头脑清醒地混迹官场。看似说得过去,其实在原句中,“但愿”两字统领后边所有文字“长醉不复醒”,其中“不复醒”是对“长醉”状态的进一步阐释!

3 《阿房宫赋》第二段中,到底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好呢,还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得从“得”字的意思说开去。随便翻开一部《古代汉语词典》去查,“得”字有一个最基本的义项,就是“能,可能”,例子不用多举。在该句中,联系上下文的语境,从“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可知,天天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之后翘首以待的宫女们盼望始皇帝驾幸自己处,那就像大旱之望云霓,赤土之盼甘霖,是殷切盼望见到而不能见啊!不仅文意豁然,而且主动被动昭然!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能表达出这番意思么?相反,它只有两种解释:皇帝不想不愿见宫女,宫女不想不愿见皇帝。而这两种解释既不合文意,又不合情理!所以,还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好1

4 认为李贺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这简直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陇西”只是李贺的祖籍。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说李贺是陇西人呢?

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是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又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之为李昌谷。他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高轩过》《雁门太守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具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更重要的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尚存李贺故里的一些佐证:昌谷今名无存,据考证应为今宜阳县三乡乡。李贺故里当在连昌河东的西柏坡村。这一带村落相连,绿竹成园,有的竹园超过百亩,与李贺诗歌所写相似。1992年10月,西柏坡学校落成了高3.29米的李贺雕像。连昌河西岸有唐塔一座,砖结构九级密檐式,高十余丈,下部砖刻浮雕完好,为五花寺(即连昌宫)遗址,旁有汉山云刹光武庙。当年的权贵显要和文人学士武则天、唐玄宗、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均在这一带留有诗文。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以上注释应该实事求是改正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 审美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古诗文名篇是传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知识传承、人文熏陶,将优秀的传统人文素养转化为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人格、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一种内在的素质,使得学生真正学会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创新。

一、对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素养的认识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孝亲敬长、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等等,分别阐明了对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带有规范性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自强不息、刚正不阿、谦虚谨慎、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勤劳节俭、重情重义、爱国如家、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人文素养在培养人上的作用

传统人文素养非常集中地蕴含在古诗文中,国内外对中国古诗文在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优秀传统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气质,指导他们恰当地为人处事,甚至可以扩展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蔡志忠指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像空间。……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对此也深有感受:“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借用庄子的思想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不仅如此,古诗文对自然、社会的观照视角,继续启发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西方文化而言,经由千辛万苦、重重反叛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表达策略,在许多方面与中国诗学的阐释方式有汇通之处。因为传统主张“以物观物”,“物物自现”,毋需主观的自我去注入和证明其意义。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雨燕落花、古迹今景,都不依赖主体的言说而作全方位的多向并出,共时再现,意义齐发,留给后人广阔的阐释空间。就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整体功能而言,基本上是一个由气、道、无、心结构而成的模糊世界,它可以感受而不可分析,可以领悟而难以言说,存而不论,知而不言,让活泼泼的生命和世界的本相作自然的显现。

三、古诗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概况

1.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吭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2.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3.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喜出望外。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注重对学生古典诗文方面的影响和熏陶,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9篇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欢谑/虐待 寂寥/荒谬 彻底/雕栏玉砌 荠麦/雨雪初霁

B. 诽谤/滂沱 舟楫/作揖 讴歌/老妪能解 高亢/引吭高歌

C. 感慨/概括 溽暑/被褥 国殇/曲水流觞 烽燧/顺心遂意

D. 潦水/镣铐 诀别/联袂 天崩地坼/金柝 撰写/钟鼓馔玉

2. 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 )

A. 披靡 踌躇 锱珠必较 繁文溽节 嫔妃媵嫱

B. 精粹 滥觞 瓮牖绳枢 挤挤一堂 有恃无恐

C. 胁迫 瑕疵 光耀门眉 彪形大汉 恣意妄为

D. 聒噪 铿锵 豆寇年华 沧海一栗 估名钓誉

3. 下列各句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王先生的文章笔力充沛,写人物入木三分,评时政切中肯綮; 又善作奇警之思,绝不用陈言滥语。

B. 他已经厌倦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所以,当还有第二种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挂冠而去。

C. 据报道,先后有53家设计机构报名参加了珠海歌剧院概念设计方案的竞争,入围候选的两个方案各有特色,一时难分伯仲。

D. 毕业十年,相隔千里,昔日睡一张床吃一碗饭的同窗好友彼此之间早已断了音讯。如果日后能再相见,这一对被时间和距离分开的好友能否破镜重圆?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依乎天理,批大,导大窥

D. 客奋椎左右击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A.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B.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C. 戍卒叫,函谷举

D.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6.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B.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二、阅读理解(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B. 与其骑会为三处 会:聚集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若非吾故人乎 若:好像

8. 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项王英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9. 以下各项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说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善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如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不愿承认自己失误而归咎于天命、极端自负的性格。

B. 项羽在阴陵迷路时问道于田父,而田父的回答却让项羽身陷大泽中。这一情节显示出项羽以武力得天下的做法并不得民心,项羽的失败实为必然。

C.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D. 这三段文字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项羽一生最后的阶段,由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两个片断构成,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有悲剧性的一幕。

10.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3分)

(2)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3分)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分)

11.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用“/”在需标点处标出)(6分)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2)昔者白乐天叙京兆元居敬集烛下讽读凄恻久之恍然疑居敬在傍不知其一生一死也题诗集后余不觉三叹焉。

12. 填写下面空白处的名言名句。(5分)

(1)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2)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杜牧《阿房宫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13.请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4分)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所有的答案几乎都离不开这样的几个要素:幸福的人生中,应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应该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幸福的人生中,应该有 ,应该有

14. 仿照《阿房宫赋》中的下列句子,从所提供的图景中任选其一,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4分)

图景:

(1)雷电暴雨图:

(2)白雪松梅图:

15.最近,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改善大气质量?分析下图,找出原因,给出建议。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原因和建议均不超过20个字。(4分)

(1)原因 a. 能源消耗巨大,导致工业污染加剧

b. 。(2分)

(2)建议: 。(2分)

四、写作(共40分,共1题)

16.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于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翅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二语文;选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3

根据有关规定,高二学年语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至少要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的有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繁多,选修时间短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缺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删繁就简,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科学安排,有序教学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下半学期和高二第二学期就是学习选修教材的时间。这时,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脱节与低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科学的安排。例如把《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放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习,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再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者用时四周,后者七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各用半个学期学习。

按照上面的安排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有序教学,提高效率。《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语言文字与篇章的关系,先掌握语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古今关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现代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于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来确定,目的是保证每一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学习时间。这样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专题突破

选修教材内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学尤为必要。对它们的教学处理,形式和方法多样,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整合策略:

一是串联整合教学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致同学们》中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先秦诸子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致同学们》说:“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将为你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妨用串联的形式将它们重新整合教学。具体为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有关文体的单元与选修教材相同文体的单元作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整体来组织教学,把选修教材的对应内容作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单元是中国现代诗歌,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现代诗歌部分内容,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的拓展欣赏,如领悟了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应引导学生体会选修教材中第二单元《贺新郎》的思想情感,赏析它们的异同。

同样,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也应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散文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学了必修一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应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来赏析。这样,既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又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体内容的学习依次类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许有人认为会打乱教材编写意图,其实这只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学习的整体内容没有改变,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板块整合教学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板块教学,各个突破。这主要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整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可以按照文体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重新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专题。

对诗歌专题的学习,先梳理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到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掌握各个朝代出现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明确他们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然后通过课堂展示交流或办手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接着,分点突破。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为依据,以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诗篇,进行古今对比阅读,明确赏析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整体提高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如要探究诗歌的旨意,教师可以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郭沫若的《天狗》来比较阅读,看看古今诗歌的旨意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正确理解赏析归纳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一单元的其他诗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专题各个突破点的收获,提纲挈领地掌握核心内容,把厚的书读薄。

对散文专题的学习,同样先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面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全面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接着,分块突破。把散文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两块来突破。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可以大体按照学(上接第3页)术流派来进行,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重点学习《论语》和《孟子》,主要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理方式和语言特点。

学习其他散文,主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以内容、结构和语言为比较点,把握古今散文的异同点,深刻理解我国散文的特点(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鉴赏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点,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涵。

三、灵活处理,突出重点

对于每册选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拉网式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主次灵活处理,突出重难点。正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编者的话》所说:“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可灵活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完成一课的学习,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充分讨论,形成阅读成果。然后,教师安排若干节课给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小结、拓展和检测。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移到课外,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对后面三课应重点落实,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删繁就简。譬如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重点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同’与‘不同’之间”的“不同”,即词义方面有差别(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别(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色彩风格有差别(感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侧重学习“‘日新月异’的新词语”中的“‘新造’和‘新义’”“新词语是从哪儿来的?”;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语》,着重学习“熟语老大哥: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一课的其他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

总之,教无定法。对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不应局限于某种做法,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寻找到最佳的处理策略。

注: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茂庆博士主持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西高中课改跟踪研究”(2013JD2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是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广西首届“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专家库成员,首届“钦州名师”、钦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

上一篇:现代散文范文 下一篇:精美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