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3:26:19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范文第1篇

本刊顾问,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历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

阅读现代散文,我是从读报刊文章入手的。我上初中时,家里订有一份《人民日报》,大人看正版,我看副刊。那时报上的名家有秦牧、杨朔、刘白羽、方纪、魏巍等。当时《人民日报》开了“笔谈散文”栏目,一直到现在还流行的“形散神不散”就是那时提出来的。但我一直觉得这个观点是个伪命题,是自搭台子自唱戏,抓住一个“散”字自以为很妙,就衍伸开来做文章。

对报刊的阅读随时代的发展又增加了网络阅读,更加快捷,信息也更多。如十前,我们对内官僚腐败对外示弱,舆论很不满,我在网上看到普京对内低调对日强硬的几条新闻,随即写成短文《普京行走在空旷的大街上》,还有在网上看到某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竟是一首6000字的五言长诗。正值春节,大年初一无事,便写了一篇《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刊发后,瞬间即点读数十万次,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空间。其实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你阅读了别人的东西,又转化为作品服务他人。阅读是面,写作是点;阅读是吃进草,写作是挤出奶。在报刊、网络上的阅读是撒大网,如羊在草原上吃草,大面积地吃,夏牧场不够吃又转到冬牧场吃,一般草场约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只羊。我就是一头阅读散养的羊。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一个高峰。我从中学到参加工作,这一段时间一直读的是“革命散文”,虽也有艺术性好一点的但总不脱解说政治的套子。直到“”结束,我读到了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现代散文选》,比较集中地读到了30年代鲁迅、朱自清、徐志摩的作品,让我知道了文学,特别是散文第一要“真”,要有真情实感。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必须担负说教任务,审美才是它的本行。他们对情和景的解读方式几近完美,这对读了多少年“革命”散文对我无异于一种文学回归,是我的“文艺复兴”。30年代散文中还有一篇对我影响很大的是散文家夏丐尊翻译的一篇散文《月夜的美感》。这篇文章是我读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时读到的,他在书中作为例文使用。我却如获至宝,作为范文研读。这是一篇少见的推理散文,而且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写法的文字。作者好像决心不让你先去感觉,而是让你来理解月色的美,在理解中再慢慢地加深感受。一般文人最不敢使用的逻辑思维方式,倒成了作者最得心应手的武器。我写的后来入选中学课本的《夏感》,还有刻在黄果树景区的《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散文,都是得力于这个启示。

从此我开始了山水散文写作,追求清新、纯美的风格。现代散文,我认为最好的是朱自清。朱自清之前我很崇拜杨朔,他的许多篇章都背过,但后来就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模式。我小学时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的第一本散文集是秦牧的《艺海拾贝》,他的《社稷坛抒情》,还有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都是几千字的长文,也都曾背过。1988年,我把长期阅读散文的体会编辑出版了《古文选评》、《现代散文赏析》与《新诗56首点评》合为一套“学文必背丛书”。这是强调读而后背的,广读精背,这是一个笨办法。

有阅读就有思考。作品是思想和艺术的载体,读多了就会分出好坏、深浅,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对大量古今散文作品阅读后,我思考了三个问题。

一是什么是散文的真实?第一,散文是表现一个真实的“我”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不是小说,不能随心所欲编故事。第二,散文有它独立的美学价值,不能注解政治,套政治之壳。

二是怎样突破平庸。也正如冯牧先生说的:“我不喜欢一些‘心灵探险式’的散文。杯水波澜,针眼窥天,无病。这些散文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己的情趣。这不应该是我们散文写作发展的总体趋势。”1998年7月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以这一年为转折,我的散文写作由山水题材转入政治散文。

三是什么是散文的美,怎样做到美?我提出散文的“三层五诀”论。“三层”是描写叙述的美、抒情的美与哲理的美,即形美、情美、理美;“五诀”是形、事、情、理、典,五种表现手法。

现代散文范文第2篇

从现代散文文体确立的文化文学背景和现代散文文本创作的主体性、实践上综合考察,不难发现现代散文的特质。

“自我表现”,张扬个性,抒写自我。现代散文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婴儿和产物,散文的文体革命,是“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催生的。这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用西方民主、科学、人本主义等思想文明,轰毁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与道德,启蒙呼唤人的觉醒和个性解放。受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催生和西方散文的影响,具有独立品性的现代散文诞生。这不仅结束了以文言为主要语言表达形式,“文以载道”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古代散文,而且使人们找到了最容易表现自我、抒写自我的文本文体。可以说,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是我国散文文本内质上的质变,顺应了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对文学文体的要求。

散文自我表现,抒写自我,张扬个性的特质,给散文写作带来了无比广阔的空间,文化背景、品质个性、审美趣味、生命感悟不尽相同的写作主体,都可以在散文中自由地驰骋思想,抒写心性、张扬个性、抒致和展现生命。可以说,在所有的文学体裁和文体中,散文是最个人性和个性化的,个性心灵的张力最强。正由于散文有了“自我”个性与心灵的张力,才有了散文的厚重和吸引力。好的“散文在骨子里应该是重的。它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重,就越能打动读者。”从这个角度考究近年来盛行的“文化散文”和“大散文”,不难发现这些散文正疏离或缺失着散文应有的特质,自我个性与心灵的张力减弱。虽然在拓展散文写作的视野,对散文文体的革新与创造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但其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文化大散文有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匮乏,那就是在写作者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无法达到的地方,往往请求历史史料的援助,以致那些本应是背景的史料,因着作者的转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体,留给个人想像的空间就显得非常狭窄,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回顾和反思现代散文自诞生到发展的近百年历程,自然得出一个结论,自我表现,抒写自我,张扬个性,是散文生命的灵魂,缺失这一特质,散文就失去了精彩。

自我本真,生命体悟。文学的终极意义是表现生命,没有生命关怀的文学最终是假文学、伪文学。而散文是联系生命最紧密表现生命最直接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境写物,或者闲话絮语,它所呈现的莫不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和生命感受,好的散文往往蓄蕴着生命体悟的精神空间。要呈现生命的状态和生命感受,散文作者必然以自我之“心”和生命本真写作,这种写作犹如一条通向生命底部的通道,昭示着生命对生命现实的感悟,从而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自由随意,无拘无束。散文写作“法无定法”,不受任何规范的约束,无所拘束。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是最自由随意的,因此,有人把散文比喻成一条河流,随意而流。自由随意是散文最本质的神态,最大优势在于自然潇洒。它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内容表现的自由随意,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弹性。凡是有“话”要说的写作者,都可以“我手写我心”,通过散文发言,抒写自我,展现生命的情致。“从文化学的根本意义来说,只要是具有思想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必然会追求独创性的思考,追求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而不可能永远甘心于被束缚与箝制,散文正是最适合表现这种精神和思想状态的文体。”第二是表现形式的自由灵活,宽松自如,随心所欲。无论是取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还是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都任写作者之“意”自然而定,自由而丰富,自然而灵活,没有像其他文学体裁文体上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可谓是“不成规矩而成方圆”。正是这一点,恰恰印证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即自然的美学法则,确立了散文天然浑成的艺术魅力和在写作园地备受喜爱的地位。

现代散文范文第3篇

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最能代表当时新的散文范式的散文家的是杨朔。曾经红极一时被奉为典范,今天却门前冷落不堪卒读,他的作品的浮沉也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杨朔散文作为曾最重要的范本选进了教科书,据统计,初中语文课本就选用过他的《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雪浪花》等篇,他是现当代作家中所选作品最多的之一,所以今天对这种已经僵化的散文的模式的再度审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金玉其外

杨朔说他对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以诗为文”,是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练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他十分重视结撰艺术,因此,他的作品多结构精巧,曲折有致,善于从平淡中制造出波澜起伏。他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还有许多散文常常撷拾古典诗词入文,恰倒好处,不仅增加了杨朔散文语言的凝聚力和精确度,而且强化了散文艺术的美感,处处追求着抒情诗的美学趣味。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总是被它的“诗意”感动: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茶花赋》

这类“典范”语言往往都极为流畅舒缓、平易近人,叙述起承转合极缜密。通常使用借景抒情,托物言情(志)的观照方式,所思所想亦极有理有据有节。然而,在这种炉火纯青的大一统、超稳定格局中,节奏沉闷、滞涩,情绪与思维都呈某种单一的、平面的定势,经常是不胜其祥却不胜单薄。作为一种曾被当作经典的文本,杨朔散文的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恰恰是这些弊端,又曾经给几代读者,其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他的散文,可能会矫正我们某些观念的偏颇。

二、杨朔散文的弊端: 不胜单薄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从艺术格调上看,这些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颂歌体”。 一个抒情时代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出现,散文由“为祖国而战”到“为祖国而歌”,歌颂成为当代散文乃至整个文学创作抒感的至尊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背景下,散文创作的共同取向,就是日趋政治化,无论是叙事性、抒情性或哲理性的,都要与政治挂上钩,才被认为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作家不可能超脱当时的时代风气,甚至还要紧紧地追赶,同时代的刘白羽和秦牧也如此。但杨朔的这些颂歌体散文的弊端就在于:它们没有对生活的忠诚。更具体来讲,那就是当我们整个民族正处于政治上的危机和经济上的困难的时候,它们不但没有直面这些危机和困难,而是以一种失真的描写来粉饰太平。

例1:《蓬莱仙境》。这篇散文写于1959年,而杨朔在蓬莱的农村却看到了什么呢――

原以为是一顿家常便饭,不想第二天一去,这位老姐姐竟拿我当什么贵宾,摆出家里最讲究的四个盘儿:一盘子红烧加级鱼,一盘子烧鸡蛋,一盘子炒土豆丝,一盘子凉拌粉皮。最后吃面,卤子里还有新晒的大虾干。我不禁说:“你们的生活不错啊。”老姐姐漫不经心一笑:“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

即使不否认其中某些枝节的真实,但其整体氛围,夸张的叙述语调和评价生活的口吻,都表现出强烈的“伪饰性”。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山东还是重灾区。山东农村背井离乡、举家外逃,下江南、闯关东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这是当时的历史真实。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以前人们在谈到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时,往往会十分推崇他的结构方式――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也即是说,他的散文大多不直接叙述,而用曲笔:开头时欲扬先抑,中间转弯,最后点题。其实,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这样一种结构方式,几乎适用于杨朔所有的散文,真的诗情不是僵死的被线索组织起来的材料,而是散文中自由的、动态的有机成分。如果说一篇散文是一泓清泉,那么诗情和哲理应该是清泉中活泼的游鱼。杨朔的散文中,只有一串草绳吊着的死鱼。于是,千姿百态的行文方式消失了,只剩下一种现代八股的叙述模式。文学创作最忌讳的便是格式化倾向,格式化必然带来僵化。因此,优秀的文学家不仅其思考是独特的,而且其形式的追求也是带着他的血脉和体温,也是求新求变的。一旦一种艺术结构定型化,便会把读者引入一个已被规定的框架,那就势必减弱他们阅读时所带来的心灵的创造性满足。

现代散文范文第4篇

摘要:张培基教授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部佳作,为翻译学习者及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有鉴于此,笔者主要拟用冯庆华教授的词法翻译理论与王琼实用翻译理论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辑)进行批评与赏析。从题目翻译,词法翻译及英文原著借鉴等方面对张译本的散文进行全面评析,体会其译文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批评与赏析;散文翻译;张培基

1.简介

1.1散文简介

1.1.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短小精悍,多取材自真人真事,描述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反映积极向上的主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指的是它可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角度选材,形式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固有形式。作者可以不必局限于他自己的生活,用笔触写下任何可以触及内心的事物。“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主题必须清晰明确。

1.1.2散文中的“信”、“情”、“雅”

关于“信”,我们可以在散文的字里行间读到一种贴切的表述。也就是说,作者应当说实话,通过对事件的表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此,散文不像诗那样简洁明了,也不像戏剧那般刻意追求语言技巧。在散文中,“情”指的是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不管文章是为了抒情,为了评论,还是为了赞扬或者进行相关论证,作者都会写出他内心的想法。如果专注于表达情感,可以在文中找到有关“情感”的生动表述。散文中的“雅”指的是文字表达的自然、流畅以及简单美。

1.1.3翻译散文时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

既然“信”、“情”、“雅”是散文的三大特点,那么译者应当尽最大努力来使译作达到真实、富于感情和雅致的程度。确切说来,在意义、形式、特点及风格上,译作应当和原文保持一致。第二,作者应当确切地表达出原作中所蕴含的感情。第三,作者应当尽量使译作达到“雅”的境界。因此,作者应当把上述因素考虑在内,尽最大努力赋予译作一种美感。总之,散文旨在进行一种真实的表达。

1.2 张培基教授及其散文译作简介

张培基教授于1921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于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专业。1946年受雇于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随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心怀爱国之心,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便毅然回到了祖国。1955年起他便在中国人民外国语学校(今洛阳外国语学院)执教,一干就是25年。1980年张先生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曾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译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2.散文题目的英译

2.1八种不同结构的散文题目

散文题目的翻译需要特殊性与多样化的综合运用。译者应当十分清楚英语文章中会出现何种结构的题目,知道何种结构能用于构成散文的题目。

根据王琼教授的说法,英语的题目主要有八种结构。分别是:常在报纸及杂志中出现的句子;常用于代表将来的“名词+动词”结构;常用于表述过去发生事件的“过去分词+名词”及名词短语结构;介词短语+名词及名词结构;用于引人注意的动词短语结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构等。

2.2英文与中文题目之间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而中国人恰好相反。因此,在英译中国散文时,译者应当注意到英汉表达法词序之间的差别。在英语文章的题目当中,即使想要表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题目中出现了表达过去时间的副词,也不能使用动词来表达过去的意思。同时,散文题目的翻译还应当力求简洁。也就是说,译者并不需要翻译出所有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翻译诸如“谈谈”、“浅析”之类的词语时,完全可以省些力气去译。有时,当题目过于复杂时,我们可以使用汉语拼音作为题目。

3.词语的翻译

3.1逐字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逐字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中,译者总能在目标文本中找到具有相意义的对应文本。以下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几个例子。在《菩提树下》一文中,郭沫若先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母亲诚挚的爱。

例:那不得势的一只,真是孤苦得可怜.

张培基教授把这句话译为:“the other got the worst of it and looked crestfallen”。在逐字翻译中,译者应当兼顾到三个方面,分别为:比喻义、比喻形式以及感彩。在三者中间,最重要的是比喻义,其次是比喻形式,感彩排在最后的位置。

3.2 详述及精炼

在对抽象词语、短语及句子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信息,而详述正是为了减少或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然而,有时为了使译文更为忠实、通顺,我们需要把一些具体的词语、短语及句子变得更为简明一些。

在冰心所写的散文《萨镇冰》一文中,作者怀着对主人公诚挚的喜爱为我们讲述了关于萨镇冰的事迹。

例:你们没有受过海上训练,不能占海军人员的位置

张培基教授把这句话译为:“to hold down a post in the navy without naval training,you would be a real dog in the manger”。在原文中,这里讲述的是萨镇冰历任要职数十年,如海军副大臣,海军总长,福建省长等,也不曾用过一个亲戚。这句话是说,“某人在其位却没有能力谋其政”,这让我们想到了俗语“占着茅坑不拉屎”。通过这一惯用语的使用,一个正直、刚毅的海军军官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4.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4.1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在将中文作品译介到西方世界的过程中,中式英语是非常常见的。举个例子,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凡女性都是”。实际上对于这句话的翻译要达到中英文完全对等是非常困难的。那么,首先我们应当向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求助。他曾在自己的一部作品中写道 “a womans vows I write upon the wave”。其次,罗马诗人卡图卢斯也曾创作过这样的诗句——“but what a woman says to her lusting lover it is best to write in wind and swift- flowing water”。因此,后来翻译界规定把“女性都是”一句统一翻译为“woman writes their vows on the wave”。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4.2 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西方文学典故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张培基教授同样引用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张培基教授在翻译这句话时,借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把它翻译为了“art is long,life is short ”。在翻译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的“今”一字时,张教授同样也借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把它翻译成了“the living present ”。这种翻译方法是非常贴切的,不仅丝毫无中式英语之嫌,而且能够使人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有品诗的美感。

5.总结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一些译例,以及动态翻译过程中张教授的角色,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张教授能够将广泛接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主要的理论基础之上,本论文的作者分别从散文题目的翻译、词汇翻译以及涉及英语文学典故的翻译等角度,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信”、“情”、“雅”是散文的三大特征,译者应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译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当充分理解源文,传达源文的真实意旨。(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琼.英汉互译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曾凯民.汉译英 求疵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现代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审题

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得分率总是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二是学生缺少审题和规范答题的习惯和技巧。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

1.解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一些重要信息,或限定话题,或明确内容,或寄寓思想,或抒发感情等。如2009年福建高考题《寂静钱钟书》,围绕钱钟书做人、做学问等的“静”来写。有时标题本身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者用意之所在。如2009年山东高考题《记住回家的路》,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解读了文章的标题,对整体把握文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关注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表达作者意图或流露感情倾向。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结尾,作者借对“戈壁石”的描写,流露出对大西北人和生命精神的深情和讴歌,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3.抓住线索

散文的线索能提携文章若干材料,体现其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严谨,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可作散文线索的有人物、事物、事件、情感等。散文线索明晰了,作者的情感也就好把握了。抓住了线索,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散文的结构和主旨。

4.抓重点词句

重点词,是指散文中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感情倾向、含有修辞手法、富有特殊指代意义、具有深层含义、起过渡衔接作用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词语是作者思路转换的信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并列关系,“于是”“从而”表承接关系,“然而”“不过”表转折关系,“而且”“还”表递进关系,“总之”“所以”表总分关系等。

重点句,是指散文中那些在内容的表现上或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照应句、过渡句等。他们或揭示段意,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观点,或反映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些句子是散文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

5.联系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交代人物、事件的历史缘由或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整体把握文意以写作背景知识为依据,既可获取新的信息,又可修正原有的看法,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抓住了写作背景,也就相当于拿到了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的钥匙。

6.概括段意

一个段的中心意思,有时以首括句、终结句或论题句的形式在文中直接表述出来,有时是隐藏在语言文字的叙述中,这时我们要逐段概括段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

文章没读懂,试题答不对。读懂了文章,整体把握了文意,现代散文的阅读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的技巧

认真审读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答题才有正确的思路。读题干,探究其暗示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答题区间、表述的角度和方式等信息。特别要关注题干中出现的“从全文看”、“就文章整体”、“根据文意”等词语,这些提示语常与文章整体的梳理有关。这时就要着眼全文前后搜索,确定对应的语句,抓准关键词句整合出答案的要点。文本是源,答案是流,明确了阅读区间,就明确了答案的藏身之处,就找准了方向,这就朝成功迈进了一步。另外,题干中出现“作用”、“妙处”等词语常与手法技巧的分析有关。

审读题干,要明确其考查的方向,是考查关键词句、形象特征、主旨情感,还是考查手法技巧、脉络结构。要明确答案要点,如题干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6分)”,那就是告诉你应该答三点,就要在文中整合与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信息用简练的语言作答。这样,答题目标明确,容易找到答案,不会遗漏要点。要明确答案语言的组织形式,弄清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词语整合信息作答。不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需要我们整合原文的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三、规范答题的技巧

整体把握了文意,审清了题干的要求,找到了阅读区间后,还必须按题目的要求规范作答。因为不同题目有不同的组织答案的方式,遵守规范答题的格式,才能得到高分甚至满分。

如果是表达技巧方面的题,首先回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其次要回归原文分析怎样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最后分析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的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的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写法:“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步,回归原文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情况及作用:“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运用排比手法,对不同劳动情景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运用比拟手法,对管通天然气声音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如果一段话在文章的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总领全文,揭示主题;引出下文,作好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对照下文,突出强调。当然,以上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本内容,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如果是过渡段,其作用可从两方面思考: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如是第一种作用,作答时要具体指出“承上”的“上”和“启下”的“下”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案表述为:承接上文,是对上文……的归结,开启下文,引出了……

……

现代散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现代散文;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67-02\[作者简介\]董源(1986―),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文学院学科教育语文专业在读硕士。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他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师们所做的并不仅仅是给予学生不同类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心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业余活动变得多种多样。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网络更成为现代学生的一大精神支柱,阅读渐渐走出了他们的生活。

语文课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的意识与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在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更适合对学生实施唤醒。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的现代散文是重要的唤醒资源。

一、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

散文是一种较好的能唤醒学生阅读兴趣的文体。特别是现代散文,它往往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总是能唤起他们的生活、情感体验等,又能让他们从中得到不同于自身原有的经验。在不断的阅读体验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得到扩展,同时也可为自身品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通过散文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值得尝试的。当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排斥的时候,他的阅读量也会相应扩大,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会得到提升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阅读能力,才可能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二、唤醒学生的情感

提起情感,很多学生可能首先会想到朦胧的爱情,但这只是众多情感中的一种。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也都围绕在学生的身边,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对于这类情感都选择了漠视。是什么让他们对此越来越冷漠呢?

首先,是信息的导向。当今社会的信息量太大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也多了。尚未成年的学生,有时候很难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或者容易被媒体误导,容易成为错误信息的受害者。其次,是家长的溺爱与纵容。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都渴望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弥补给孩子,让孩子的童年没有缺憾。家长过度的关心和付出,使孩子对亲情感到麻木。第三,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叛逆。一部分学生把对家长的反叛看作自己独立的标志;一部分学生则表现得不愿与家长交流;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向父母表达爱意是一种低龄行为。

语文教育可以视为情感的教育,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它不是客观的科学知识,更多是主观的情感体验。教师们可以从一篇文章发散到一位人物、一个事件、一种思想。这是其他学科做不到的,这也是语文学科能够以情感人的原因。现代散文可以是一只小船,让教师带领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里航行。

现代散文中无论是抒情的写景散文,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都能从中找出那些由优美词句所构成的画面。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幅风景,也可能是一幅人物肖像,还可能是一个事件所定格的一个镜头。这些画面都是作者要着力描述的,因此当我们在脑海中重现这些图片的时候,往往受到情境的触动。

现代散文的情感是细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迁,散文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越来越贴近生活。可能只是一个三轮车夫,可能只是一次徒步旅行,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一旦被作者赋予了感情,便可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感情丰富的世界。

三、唤醒学生的自我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关于自我的认知,也依附于社会和别人对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人们忽略了精神上的自我,越来越重视人与人结成的物质关系、社会关系,这种倾向也慢慢在向学校蔓延。

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不被这种不全面的自我认识所引导?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阅读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阅读是一次情感的体验,是一次多重的对话。在情感体验中,学生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会积极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这些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一件小事》,即使抛开时代背景,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我们当今社会里。如开车撞倒人后,被撞者讹人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就亲历了类似的事件。学生在生活中的角色可以是作者,可以是车夫,也可以是那个妇女,他们学习文章的过程,也是对自我进行审视的过程,并在审视中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

四、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曹明海认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为了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依据自身的潜能,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外在世界的和自我具有认知、理解、建构和创造能力的潜在灵智和欲求。”\[2\]曹明海先生还指出,我国的教育一直处在一种“无人”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无人”,就是在教育中无视生命的存在。新课改呼唤我们的教育需要人性的回归。

笔者认为,除了对于生命意识的缺乏,我们的教育中也缺乏对生命的重视与尊重。当今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学生轻视生命,他们会选择自杀,或者漠视别人正遭到威胁的生命。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误。现代散文中有关热爱生命的文章有很多,然而教师往往在讲授完文章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中心思想就戛然而止了。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除了歌颂母爱之外,母亲给作者留下的更多的是使他能够生活下去的勇气,作者的生命意识已觉醒,他决定不再消沉了。这样的挖掘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智慧和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和优秀的作品对话,感受自身和世界的存在,形成自我意识,从而形成生命意识。

五、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

潘新和认为:“写作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状况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3\]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善于从作文中发现学生心里的想法,并帮助学生对事件进行理解和判断。

散文虽说是一种以情取胜的文学体裁,但是其中的写作手法也是很独特的,不同的散文家对于自己的文字的把握也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精妙。例如,讲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一定会提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讲到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也一定会提及鲁迅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手法和多次重复所产生的效果。这些写作的技巧都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模仿写作的。

现代散文的技巧往往以情为依托。学生写不出作文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情,特别是没有细腻的感情。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现代散文的课后小练笔来培养的。例如,讲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如果恰逢秋天,为何不让学生在校园里多走走,去体会一下校园的秋?看看自己家乡的秋天是不是也“来的清”“来的净”“来的悲凉”?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描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然后让大家来猜测一下某个学生写的是谁。这样的启发,可以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些小练习,都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

\[2\]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01.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7.第3卷 第10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现代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体悟感情

中国分类号:I26

散文本身都很美,生动的描景,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肺府的情怀等等,无不让人感念深深。作为老师在上课时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悟到散文中的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现将自己的一些散文朗读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1.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1.1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

在朗读的技巧上,要注意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正确,这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朗读还必须确定朗读的重音,重音一般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感情及作品的精神实质来确定的。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尤其要求学生朗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朗读多种多样的形式变化

其次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分调动情绪,所以有时全班读,自由读;有时让几个学生先读,相互比较;有时学生读,然后老师来读等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一比较就知道谁读的更有情,使学生很容易的被调动情感了,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理念了。再次读要读文本中重要的关键的语句,老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针对性的朗读,研读、点读,而且一定要放到语境中磨这些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寓意之类。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方式的。

2.注重教师的范读作用

在朗读训练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录音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首先从教师或录音的范读中获得对课文朗读的第一印象,他们会模仿老师或录音中对课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教师对朗读的把握就要准确、规范、有感情,力求达到能丢开书本准确无误的朗读出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加一把劲儿力争朗读和背诵。

3.从朗读中体悟感情

3.1自读自悟,感受美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朗读方法,然后再分析课文。如: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为什么?怎样才能读出懊悔之意来?在反复的揣摩作者写作本意的前提下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再由调动激情的朗读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3.2指导赏读,悟情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去赏读,去体会,从这些细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写中,了解到作者对景物细致的观察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自己的情感体念。

譬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形象动人,它既不同于朔风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雾中伦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热带地区的“热”,它温暖明亮,真得算个宝地。而冬天的济南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看:老城、山水都“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如同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多么甜美的睡态!多么恰当的修辞!多么优美的语言!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描绘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蕴意深刻,耐人寻味,整个冬天的济南就像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一切无不细致、恰当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美好。

3.3反复朗读,获真切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诵美文

读能加深理解,读一遍理解就深一层;同时,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诵得更好,背得更快。这一环节其实是前两环的一个提高,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即做到“心中有文,胸中有文”。倘若教师把前两个环节都落实了,那么有感情的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来死记硬背之后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的学生两三天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背诵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忽略了,结果能背下来的文章他们却连中心意思,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不知。这种背诵只能说是肤浅的,没有实际意义。

5.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每个学生的语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位位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的状况也会参差不齐。对语言的感知力强,语文功底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领悟、体会得更快一些,反之则亦然。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散文教学中采用朗读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朗读感受和良好的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参考文献

1.《我怎么样教散文》,马中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现代散文范文第8篇

【技法指津】

品味语言主要指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就是分析、理解那些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它们对形象刻画、事件叙述、结构安排、表达主旨产生的作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就是赏析、品评散文语言的美感,在阅读、领悟中体会优美的语言所表现的艺术张力。

那么,哪些语句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呢?我们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五种语句:(1)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2)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文章内容的推进与衔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运用一定表达技巧且效果明显的语句或比较含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5)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如何品味语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结构句:开头句、过渡句、转折句、结尾句等。这些句子往往能起到展开情节、串联故事、揭示心理、升华主旨的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其意义,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一层。

2.写人、叙事的句子。有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人物、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句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会起作用,不可忽视。

3.抒情句、哲理句。在散文中,抒情与议论都是重要的表现手法。那些抒情和表达哲理的语句一般都是文章的“文眼”,往往会起到揭示主题、表明中心的作用。

4.鉴赏语言艺术,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语意和言外之意。这时,我们只要抓住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分析,抓住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其上下文的内在关联,就能品味出语言的不尽之意。

解答语言品味题的大致思路:扣关键,突破句子理解的难点;明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辨多义,理解句意的具体体现;找位置,判定内容或结构作用;析技巧,明了句子的表达效果;看褒贬,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

【范例解析】

天 池

刘白羽

古人云:“人在画图中。”我到天池就是这种感觉,在这一天之内,我觉得风是蓝的,阳光是蓝的,连我这个人也都为清冷的蓝色所渗透了。

早晨,车子从公路转入崎岖山谷,盘旋上山。山上林木变化,分为三段:山下开阔河床中,冲击着冰凌般潺潺急流,在这里,老榆成林,一株株形状古怪,如坡所说“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到山腰却是密密层层的杨、柳、枫、槐,秋霜微染,枝头万叶如红或黄的透明琉璃片,在阳光中闪烁摇曳,在这里,天山雪水汇为悬空而落的飞泉,在森然壁立的峡谷中一片涛声滚滚;到了山顶则是一望无际的墨绿色挺立的云杉,植物适应着温度高低而变化,可见其山势之陡峻。

我走到山坡别墅,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坐下来,我的面前这时展开了整个天池,这不像自然景色,而是一幅油画。你看,这广阔的湖面,为满山云杉映成一片深蓝,这深蓝湖面之上,又印上雪白的群山倒影。这时我才恍然我并未到山之极峰。你看,天池那面,还有层层叠叠更高的白峰,人们告诉我最高一山,名叫博格达峰。这天池,显然是更高更高天山的雪水在这里汇集成湖。偶然一阵微风从空拂拂而来,吹皱一湖秋水;那粼粼波纹,催动蓝的、白的树影山影,都微微颤动起来。同游的人们都欢欢喜喜奔向天池边去了,我很希望一个人留在这阳光明亮的阳台上,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让我静静地、细细地欣赏这幽美的风景。在我记忆里面,这天池景色,也许可与瑞士的湖山比美,但当我沉静深思着,把我自己完全融合在这山与水之中,我觉得天池别有她自己的风度,湛蓝的湖水,雪白的群峰,密立的杉林,都显示着深沉、高雅、端庄、幽静。的确,天池是非常之美的。但,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是没有游人欢乐的喧哗,也不是没有呼啸的树声和啁啾的鸟鸣,但这一切似乎都给这山和湖所吸没了,却使你静得连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天池之美,那就是——静。

从第一眼瞥见天池到和她告别,我一直沉默不语,我不愿用一点声音,来打破这宁静。但在宁静之中却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我不知它在哪儿?也许在天空,也许在湖面,也许在林中,也许在我心灵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过这乐曲不是莫扎特,不是舒曼,而是贝多芬,只有贝多芬的深沉和雄浑,才和天池的风度相称。是的,天池一日我的心情

转贴于论文联盟

是宁静的,这是我最珍爱的心境。湖光山色随着日影的移动而变幻。午餐后,睡了一会儿,一阵冷气袭来,就像全身浴在冰山雪水之中。我悄悄起来,不愿意惊醒别人,独自走到廊上,再次仔细观察天池:雪峰与杉林、白与黑相映,格外分明,雪山后涌起的白云给强烈阳光照得白银一样刺眼,在黑蓝色湖与山的衬托下,一片金黄色的杨树显得特别明丽灿烂,我再看看我的前后左右,原来我所在的红顶屋就在云杉密林之中,我身旁就耸立着一株株云杉,一株株挨得很紧,而每棵树都笔直细长冲向天空,向四周伸展着碧绒绒枝叶,绿色森然。太阳更向西转,忽然,静静的天空飞卷着大团灰雾,而收敛的阳光使湖面变成黑色,震颤出长长的涟漪。不知为何,我的心忽的紧皱起来,我不知道如果狂风吹来暴雨,如果大雪漫过长空,那时天池该会怎么样呢!?……幸好,日光很快又刺穿云雾而下,湖光山色又变得一片清明,只不过从杉林中从湖面上袭来的清气显得有些寒意了。我们就趁此时机,离开天池下山。

山路崎岖弯转,车滑甚速,一路之下,听着飒飒天风、潺潺冰泉,我默默冥想:天池风景,是那样宁静而又变幻多姿,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那样明朗而又飞扬缥缈。我觉得在天池这一天进入了一个梦的境界。待驰行到山下公路上回头再望,博格达峰在哪里呀?群峰掩映、暮霭迷茫,一切都沉入朦胧的紫色烟雾,天池也在“夕阳明灭乱山中”了。

(选自《不可不读的美文》,有删改)

思考一下

1.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解析: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散文,都离不开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我们在品析时不仅要说出运用的是何种描写,还要说出其作用。针对本题,我们可以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句话采用了心理描写的表达技巧。作者看到雾罩湖面,阳光收敛,便连续用“如果”来表达自己对天池的担忧和紧张情绪,不希望它遭受狂风暴雪等恶劣环境的洗礼,从而表现出自己对天池强烈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说:“是的,天池一日我的心情是宁静的,这是我最珍爱的心境。”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

解析:对主旨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不但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还要深刻理会其深层含意,否则对文意的理解就会与作者的用意有出入。针对本题,我们应联系上文天池的特点以及“我”的感受来解答。

参考答案:(1)因为天池深沉、高雅、端庄、幽静,“我”深受感染,所以心境是宁静的。(2)因为天池周围所有的声音都似乎被它吸没了,而天池静得连一点声音都听不到。(3)天池美不胜收,作者被它深深吸引,乃至沉醉其中,心境自然宁静。

3.文章第四自然段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请结合文章,选择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针对本题,我们应从作者欣赏和感受的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1)从听觉上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如文中“但在宁静之中却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写出了作者身处天池时,梦幻般的感受。(2)从视觉上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如“雪峰与杉林、白与黑相映,格外分明”等语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身临其境,从而感受到天池之美。(3)从细节描写上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如“午餐后,睡了一会儿,一阵冷气袭来,就像全身浴在冰山雪水之中”一句中的“袭”字,写出天池冷风给人的彻骨之寒,让人从内心感受到天池的冰山雪水之寒,给人真切自然之感。

现代散文范文第9篇

一、何为用散文的方式

所谓用散文的方式,就是把握散文这种文体的一般规律。用散文的方式既要抓住散文的共性又要抓住这篇散文的特性。从阅读者的角度看,散文的共性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学到精彩的文笔和恰当的修辞,以及灵活的构思技巧。二是要从文中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并学习作者观察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三是要从作者丰沛的情感中收获感动,从作者的睿智和见识中得到启迪。[1]《葡萄月令》共性中蕴含着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淡而有味的语言、简单而又富有变化的行文结构、纯真的感情。例如在语言方面,黄老师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汪曾祺散文的总体特点,接着让学生读散文,把握《葡萄月令》的语言特点和节奏。通过学生阅读体验和黄老师的引导、追问,最后得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淡淡的,读的时候应该轻一点、慢一点。这正是散文阅读共性、特性两手抓的充分体现,很好地展现了散文的一般规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如何用散文的方式学习散文

根据散文的规律学习散文是语文学习的捷径。目前我国散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所教的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可以教出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很大困扰,散文到底该怎么教?研究黄老师的《葡萄月令》可以获得有益的启发,下面我们来看看黄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语言形式的特点

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往往都有作者采取的特殊的语言形式,而这些语言形式有助于作者表达某种感情。《葡萄月令》这篇散文的语言形式特点是拟人多、口语化、短句多。下面一起来看黄老师是如何表现的。

师:哎,你能不能说说语言的特点啊?能不能?不要急,想起来说,没想起来再想。

生:恩,他写的树是拟人化的。

师:哎,拟人化,对,这是语言的特点。非常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用了很多拟人修辞啊,发现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发现了吧?

生:恩。

师:哎,太多了,对不对?不要去一一的找了。除了拟人多还有什么多?

生:105页最后一行,“用粗铁丝吊紧”,我觉得稍微有点方言的感觉。

师:对,有方言的感觉,哦,这个标志是什么啊,标志是方言,很专业的术语,方言,我解释个词,你马上接着再说啊。方言一般情况下就是口语。同意这个观点?基本是这样的吧。

生:恩。

师:还有什么啊?

……

通过上述研究讨论,同学们了解了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体会到了作者的童心。的确,散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散文的语言形式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对话。

(二)研究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

《葡萄月令》缩减后实际上是一篇说明文,但是汪曾祺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成了优美的散文,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写出来呢?这就是读一篇散文要读出一个人来的问题。正如王荣生教授指出的那样:“诚然,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和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2]我们来看看黄老师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的。

师:做不到,我也做不到,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把说明文的内容写成诗一样的散文呢?我具体一点,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来呢?什么样的人写得出来啊?

生:他本人对葡萄比较熟悉。

师:哎,对,第一个要对葡萄熟悉才能写出说明文的内容对不对?仅仅是一般的熟悉行不行啊?

生:不行。

师:估计你们肯定要比我还熟悉葡萄,你们吃的葡萄肯定要比我多,对不对,能不能写出来?写不出来。汪曾祺种过葡萄啊,说明他对葡萄的生长过程非常了解,对不对?这个要求是次要的,种过葡萄的人多了,有几个人能写出葡萄月令来的?

生:他还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师:对,还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要不然这个语言诗的散文怎么来啊,对不对?有这两个条件就行了吗?发现这两个条件太容易了,还有什么啊?

……

黄老师把学生想出的对葡萄比较熟悉、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等都否定了,觉得这些不是最关键的。当学生陷入阅读困境时他给学生提供了一段汪曾祺女儿描写父亲的文章,并让学生把汪曾祺与中国文化等联系起来,最终得出最关键的是汪曾祺性情豁达。一步步的追问和启发,由读一篇散文到读出一个人,这是读现代散文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汪曾祺与葡萄的关系

散文总要表达一定感情,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要求学生学会去体会。很多老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黄老师通过研究汪曾祺与葡萄的关系这个活动,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体会。作者与葡萄是什么关系,就表明了作者对葡萄的感情也就是《葡萄月令》要表达的感情。

师:很抱歉我要打断你,你很会分析,我现在就要用简要的句子说葡萄和汪曾祺,汪曾祺和葡萄是什么关系,说你的理解,刚才你用了他女儿的话挺好的,哎,葡萄是父亲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对不对,这是他女儿讲的。现在你也是他女儿,你这个女儿再用你的话讲一讲葡萄和汪曾祺的关系。能不能?还没想好?啊?

生:爱与被爱。

师:爱与被爱,谁爱谁?

生:汪曾祺爱葡萄。

师:爱葡萄,恩,爱与被爱,好,她刚才说爱与被爱的关系,挺好的。哦,其他同学呢?啊?

生:相互依托。

师:相互依托,恩,好的。下面我们的要求提高一点,你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具体的关系或者比喻,来说明这种爱与被爱,相互依托的关系。刚才是一种分析性的、理性的,好的,这位同学,哦,他其实早就发现了。

生:他就把葡萄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他把自己当,把葡萄当成自己的孩子。有根据吗?

……

黄老师从文本入手,一步一步递进式地启发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葡萄的深厚感情,促使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文本阅读体验。

三、总结启示

黄老师的这节课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其根本原因是黄老师抓住了散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散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王荣生教授认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是:一方面,散文是主导文类;另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3]这就增加了散文教学的困难,细细研究黄老师这节课,可以为我们的散文教学指明方向:

第一,要依据散文的文本体式组织散文教学。首先,散文教学要把握语言特点和节奏,把握文本的语言形式特点,行文结构特点等,通过这些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其次,读现代散文要读出一个人来。通过读《葡萄月令》读出一个热爱生活、生性豁达的汪曾祺。再次,散文是用来表达作者对生命独特感受的,散文教学一定要抓住作者的情感体验,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依据散文的体式来组织教学,才能使散文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第二,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构成的,课堂学习活动促使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进行深层次阅读。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就有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平台。黄老师认为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保证教学活动的意图明确,教学活动的指向清楚,教学活动的强度适宜,教学活动的方式适当,要处理好活动和文本的关系。[4]例如,把《葡萄月令》压缩成最精要的文字这个活动,黄老师只给学生1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实践证明这个时间是合理的。当得出最精要的压缩内容后,黄老师让大家给这段文字加个题目,通过这个题目和“葡萄月令”相比,同学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并进一步理解了说明文和散文的不同点。除此之外,研究语言形式特点的活动、研究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活动都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注意对生成性问题的回答。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值得教师关注,生成问题,往往说明学生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说明学生走进了文本。比如《葡萄月令》这堂课,临近尾声时一个女生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她认为葡萄是汪曾祺的心。这个问题受到了黄老师的关注,最后得出“葡萄是汪曾祺的心,晶莹剔透的葡萄,晶莹剔透的汪曾祺的心”。笔者认为得出这个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受到鼓舞,在以后的课堂中会更加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见解,黄老师的《葡萄月令》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黄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设计问题的梯度等。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教学规律,依据散文文本体式的特点来分析,如此才能在散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明学圣.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以《荷塘月色》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2,(05).

[2]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01).

[3]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2,(09).

[4]黄厚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1).

现代散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目标 单元编排意图 课后研讨练习 作家创作风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衡量一堂语文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的主导文类------现代散文,要怎样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呢?很多老师感到十分茫然。要么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将散文课上成各种语文知识的大杂烩;要么凭个人经验个人喜好,选取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来教,随性而为。这种盲目随意的教学,其弊害有目共睹。

要确定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明确散文要“教什么”,首先,要了解现代散文的文类特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现代散文,“散”是共性,表现在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罗万象;表现在形式上,是写法自由体式不拘,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可混合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其中。现代散文,无特征,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王教授还认为,现代散文张扬个性,不拘一格。散文抒写性灵,是个体情怀的见证。[1]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2]梁实秋也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3]现代散文,有着最多样的语言方式,最丰富的个性色彩,最灵动的情感世界。散文独抒性灵,要表现的是作者自我的真实情感。依据现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可以知道,散文要教的是作者的情感、人生体验、思想价值及呈现的方式方法。

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有哪些路径呢?

一.树立课程目标意识,确定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即7-9年级的“阅读”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可以看出,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现代散文,通过学习,能“欣赏”“体验”,“领悟”“评价”有“启示”,能“品味”语言。

教材内容只是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而课程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实际上可以用什么来教”,“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入领悟课程目标精神,树立课程目标意识,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深入发掘提炼教材内容中能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二.立足单元编排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来编排的。现代散文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只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个单元都是现代散文。要想确定某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将单篇的文章放在单元中甚至整本教材的框架中,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切中要害,选择出最有效的教学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散文有《蝉》、《贝壳》、《紫藤萝瀑布》,单元提示中这样说:“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这是学生上中学初次接触的现代散文,编者淡化了文体的特点,给出的教学内容建议是能够从这些感悟人生的文章中,学会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并建议用朗读的方法去初步感受和体验。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文有《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单元提示这样说:“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建议是感悟作者表达的“爱”这种博大的感情,陶冶情操。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习揣摩语言。

九年级下册都是编排散文的第三单元(课文有《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单元提示是这样说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阅读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欣赏散文要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有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这里,教材编者第一次提到“欣赏散文”“培养审美趣味”,除了这两点,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建议还有欣赏学习散文的方法,就是通过朗读品味来体味课文的情思和意蕴,还建议可以背诵积累。

通读教材的单元提示,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提升,对于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各个年级做出要求,七年级的“学会思考”“感悟”“初步感受”,八年级的“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九年级的“欣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只有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了解每个年级现代散文的学习要求,把握单元提示,才能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有一个全局的观念,才能有的放矢。

三.根据课后研讨练习,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和单元提示是从大的目标和方向对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作总的规定和导向,具体到单元里的每一篇现代散文,又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教师只有通过细读教材才能确定每篇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除了反复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之外,教材后面的研讨练习是个很好的指向。

如《紫藤萝瀑布》,这是学生上初中最早接触到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三题,一是“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二是品味四句话,体会写景的妙处。三是“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练习一,是从理解内容方面设置的,练,是从语言学习方面设置的,练习三,是从拓展积累方面设置的,这三个练习,涉及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把握课文要义的基础上,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整体感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生命的美好、永恒和顽强,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品味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初步掌握写景抒情的写法;理解象征这种写作手法,积累语句。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安排三题,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到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二是品味三组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三是“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这三题研讨与练习,与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的课后练习设置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那树》作为九下一篇极重要的现代散文的代表,是否应该承担着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呢?细读文本,细读单元提示,结合这三个练习,我们可以这样确定这课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多角度探究课文的主旨;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用换词法、设置情境法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相较七年级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九下的现代散文更多的是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体味作者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做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的心灵。

四.依据作家创作风格,确定教学内容

“文如其人”,更何况是张扬个性,极具有自叙传色彩的现代散文。现代散文都是有感而发,所写的人、事、物、景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经历处境下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情愫。不同的作家,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每个作家成长的经历、学识、个性不同,其创作风格也会有极大的不同。如,周作人的散文,有闲适的情调,我们要从闲适中读出他的情怀和气度,要感受他语言朴实的特点。杨绛学贯中西,学养深厚,《老王》要能读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良知,要品味语言中的意蕴。

在水气浩淼的高邮湖边长大的汪曾w,文风优美淡雅,思想自然旷达,很多作品还饱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情思,有很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学习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要让学生体味作家的情感情趣情味,还要了解作家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特点将情感情趣情味表达出来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故乡的怀想,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鲁迅的散文思想内涵丰富,凝聚了鲁迅对国家命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进步的人文思想;创作风格多样,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或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或亦庄亦谐,幽默反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鲁迅的三篇散文(还有一篇是散文诗),这三篇散文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理性批判,饱含深情的写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一个普通女工的感激怀念与尊敬,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双线并行的写法;《风筝》中的自省精神及对儿童教育中的人文思想的思考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该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散文的教材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确定教学内容的路径,对繁多芜杂的教材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处理、加工、重构,从中确定出“这一篇”独有的最需要教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J]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425.

[3]梁实秋.论散文.[J]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36.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5]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本文为“FZ2013GH012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成果”。

上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