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5 13:54:30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1篇

中国搞经济建设有两条原则。一是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搞改革开放,走的是市场化的道路,当然要追求效率。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要把谋求社会公平放在首位。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讲的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化,资本利益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要搞社会化,公众利益是第一位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工人和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中国的庞大国有资产。这笔资产是人民的利益所在。从原则上讲,即使国有资产流失一分钱,也是对人民利益的侵害,也是不容许的。我之所以斗胆发表《质疑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一文,出发点就是共产党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篇拙文引发了一场争论。有人赞成,也有人不赞成。反对者指责我不是搞学术研究,而是搞阶级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科学的。有的意见很中肯。如有人提出:有破,但立的比较苍白;批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没能提出新的见解。也有人认为我是一个外行。功底不行。本人学术水平不高,也受到专业领域的限制。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这决定了只能从国外经验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变化。我用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国外资料,写成《质疑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一文。但是我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远未完成。初步计划分三大部分: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出发,分析决定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的历史,提出质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观点。二、从技术进步的历史事实出发,提出数字化技术和模块化技术是挑战现代企业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三、从社会公平原则出发,指出改造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显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起码是一部专著才能容纳的。在这里,我将尽量简明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历史规律决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兴衰

现代企业制度是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劳动分工也不断深化,它需要一种特别的协调方式,而生产组织方式就是协调社会劳动分工的机制。它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经济现象。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并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并总是存在一种主导的模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可分为两种主导模式:一是生产单位之间的市场直接交易;二是垂直一体化企业。社会劳动分工随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深化,生产组织方式必然随之变化,这是一条经济发展规律。在农业社会,只有作坊。工厂制度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创造了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由于投资和生产规模大,需要实行股份制和专业经理人的等级制治理,从而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内核。

目前,人类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时代。根据历史的规律,生产组织方式也不应该墨守成规。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标志着大规模生产方式将失去其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地美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人们开始置疑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有效性,向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挑战。20世纪90年代,一场以分解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协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改革公司治理制度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已经崭露头角。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走向没落和以价值链为纽带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的趋势。原来由一个企业完成生产经营的所有功能,现在由多个企业来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经营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之内,包揽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界限因此被打破。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有大量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文献。

技术革命挑战现代企业制度

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绝非随意,而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主导技术的变化推动了产业革命,也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产业革命发展了机械技术,出现生产流水线技术,把所有生产过程使用的机械设备集合在一起。从技术角度看,生产设备是一体化的,要实行一条龙生产。生产的连续性零部件加工量与组装的数量的互相匹配。从经营角度看,管理必须集中统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中断整个生产过程。从产权角度看,资本密集型的一体化生产系统不但需要巨额资本,还需要保持企业物质资产的整体性,即不可分割性。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资本因素相辅相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是垂直一体化的。单个企业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包揽了从设计开发、零部件加工、成品装配、一直到产品包装、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生产流水线技术是现代企业能够执行社会劳动分工协调职能的决定性因素,等级制管理模式随之成为执行协调社会劳动分工职能的手段。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就是因为它在20世纪初率先使用了流水线技术和等级制管理模式。

第三次产业革命开辟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密集时代。在新形势下,单个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能力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模块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异军突起。它在生产领域的渗透,瓦解了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生产流水线技术的主导地位,动摇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基础。

模块化技术的应用“指的是通过每个可以独立设计的,并且能够发挥整体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来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过程。”它首先应用于信息产品的结构设计。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革新产品设计,在电脑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方法。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产品结构改写了产品的概念:原来的产品部件变成独立的产品。电脑的部件,如微处理器、内存、硬盘和显示器等成为相对独立的产品,可以在不同的企业生产,垂直一体化企业包揽电脑的所有生产过程的做法被突破。技术的复杂性要求技术设计模块化,相应地需要组织模块化。模块化方法实际上是重新组织产品结构和产品生产的方法。如同马克思所说:“一种特殊的劳动操作,昨天还是同一个商品生产者许多职能中的一种职能,今天就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起来,从而把它的局部产品当作独立商品送到市场上去。”在模块化技术支配下,由于产品的可分性、设计的可分性和生产过程的可分性,原来包含在一个完整产品中的部件独立为不同的模块,可以当作独立的商品送到市场上去。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非模块化产品的生产是由非模块化的组织方式进行的生产模块化产品需要模块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模块设计的特性决定了“模块化技术把生产决策方式从集中式管理转向分散式管理,从而形成各子系统独立进化的分散型体系。”“模块化的选择余地本身就具有分权的基因。”因此,模块化技术的分解功能打破了现代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系统。

数字化技术的基本组成因素非常简单,它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利用电气存储单元(比特)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应用中只有两个基本部件:硬件和软件。这个划分表明,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物质部分和思维部分是能够分开的,说明了数字化技术的分解天性。数字化技术作为思维工具可以植入物质产品,如汽车的安全气囊是用数字化技术控制的。数字化技术可以进一步分解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是它具有分解天性的深度体现。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显现了数字化技术的信息存储和处理的简化性力量。不但实现了信息适时共享,也实现了分散性的信息处理。设计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换设计图纸;后者的例证是异地的设计者利用互联网把图纸传送到生产地点,把设计信息直接输入数控机床,便可制造出符合新的设计要求的新产品。互联网可以把设计任务分解,也可以把设计与生产分解,是数字化技术具有分解天性的广度体现。数字化技术造成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可分解,可以使生产过程平行和分散的进行。机械技术是集中型技术,数字化技术是分布型技术。那么,分解垂直一体化企业,在技术层面上是可操作的。数字化技术代替机械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表明知识代替物质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之生产中的物质部分与思维部分可以分开,物质产权与知识产权也可以分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解垂直一体化企业,在制度层面上也是可操作的。公开代码技术和芯片的多样化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公开而可分的设计和生产,使技术的发明、生产和应用更容易被分解。大公司的垄断地位将难以保持,垂直一体化企业被分解是难以避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IBM逐渐失去了在电脑业的垄断地位。到1996年,没有一家电脑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15%。没有一家企业囊括所有的生产过程,电脑生产已经被分解到不同的企业。

改造现代企业制度应着眼于社会公平,

着眼于社会公平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与新技术发展的矛盾,以及企业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矛盾,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这个制度。第一,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不适应生产数字化、模块化和消费个性化趋势。第二,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等级制管理放大了企业管理的专制性,高层经理人滥用权力,损害了劳动者和其他企业参与者的利益。典型的例证是西方国家频繁出现的大公司财务丑闻。第三,大型企业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很高。它们以短期赢利为目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2004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改造垂直一体化企业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改革的组成部分。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全球价值链将代替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主导性的生产组织方式。这是否意味着现代企业制度走向没落?历史上任何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都有两个特点:第一,走向没落,不等于消亡。第二,仍然存在,只是丧失了主导地位。夫妻杂货店没有消亡,但其主导地位被超级市场代替;个体手工业也依然存在,但其主导地位被大型工业企业代替。而且,主导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如此。目前,以生产价值链为纽带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只是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崭露头角。

从当前的发展看,现代企业制度丧失主导地位,可能分三步走。第一步,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被分解。第二步,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等级制管理向扁平方向转化,公司治理制度发生变化。第三步,产权制度发生变化。第一步的实际进展比较明显。这在电子信产业、汽车产业、机械设备产业、服装业、种植业都有体现。第二步正在起步,已经出现了公司治理的新理论,主宰企业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企业之间的协调也被纳入公司治理的视野,公司治理不再只是公司内部的事务,国际规则已经浮出水面。例如,由发达国家政府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了《公司治理准则》。第三步尚处于胚胎阶段,还在经济学家的头脑中。以股份制为表现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仍然有生命力。尽管出现了变化,但目前所能看到的是知识产权的作用上升,物质产权的地位下降。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提出:“将理论层面与物理层面分开是数字化革命的重要结果。这给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现代法认为产权的转让是通过物质资产的转移来实现的。但即使不通过物理媒介,我们也可以传递数字化信息。反过来说,传递了信息也不等于转让了产权。即:以产权为前提的财产的可转让性变得不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且,“信息数字化之后,信息可以被自由复制和加工,这样你就无法通过控制物理媒介来独占未来的财务收入。”

正在变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一些产业已经参加全球生产价值链。如何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事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然而,对中国来说,最实际的问题是,当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发生变化之时,我们如何运用这个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根据生产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革新公司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它称为微观经济改革,其要义是企业制度的改革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那些启示?答案是,第一,根据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被分解的事实,我们不能片面追求企业规模。企业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而是应该发展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那么,就应该对争相进入所谓世界500强的现象泼一瓢冷水。第二,从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入手,着眼于改造现代企业制度。鉴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改革公司治理制度,对中国是最迫切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在《质疑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一文中提出,公司治理应该着眼于企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作用。为了更明确地说明这个问题,我推荐上海证券交易所陆一先生的一篇文章:与时俱进的OECD简评2004版《OECD公司治理准则》。

陆一先生的看法是:“尽管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多年,公司治理也已经在实践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的管理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但是,空有形式的上市公司股权和治理安排、权力制衡和约束的规范、监控和处罚的措施,这一切都没有阻碍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没有阻碍内部人控制侵害股东的权益,没有阻碍高管和董事会联合起来自己激励自己、没有阻碍高管(包括董事会)与员工的收入差距急剧地拉大、没有妨碍上市公司在重组、购并中对债权人权利的损害……每一次重组、购并,都隐隐约约听得到资本攫取的裂缝被烫平后宽慰的喘息声;每一个ST、PT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置公司治理的形式不顾而大肆为一己之利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阴影;每一项市场创新,诸如MBO、股票期权、国有股减持……都闻得到利益变异的血腥气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作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俱乐部,在2004年版的《OECD公司治理准则》重新定义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员工的新措施。而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固守陈旧的公司治理原则,坚持损害劳动人民的主张。陆一先生通过评论新的《OECD公司治理准则》,对他们的错误观点作了尖锐的批判。从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他的文章确实值得一读。以下是陆一先生的文章摘要:

我们如果对照1999年和2004年前后两个版本的准则,就会发现公司治理在OECD眼中尽管仍旧“关注因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治理问题”,但已经开始从更倾向公司内部的权利关系的授予、监控、制约安排,而向注重内外部的各种利益相关因素的协调转变;从更倾向于公司高层的权术安排游戏,而开始向企业员工和债权者等原来忽略的因素倾斜。他们认为,“尽管是一个核心要素,但公司治理却不仅仅是一个股东和管理层关系的问题那样简单。”

这种转变,特别表现在“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这一节中。

在这一节中对与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在原来版本中“法律”赋予之外,增加了“相互协议”而赋予的提法。另外还将原来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准许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机制。”改为“提高员工参与程度的机制应当被允许发展。”此外还特别例外地补充了两条:“利益相关者,包括个别员工和他们的代表,应该能够自由地沟通他们关于对董事会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看法,在做这些时他们的权利不应受到损害。”“公司治理结构应当被一个有效的破产机制和债权实施机制所补充。”将公司员工的参与问题,提高到OECD所称的员工具有“重要且合法的非所有者权利”。

这就是OECD要想说的:“虽然政府为公司治理制定整体的制度和法律框架,然而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长远利益和业绩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和他们的作用,在OECD和非OECD国家中差异同样非常大。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部分取决于法律和规章、部分取决于自律、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市场力量而起作用。”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公司治理的框架。

我们的企业制度改革、我们的公司治理目标,到底是让一部分人“侵害别人的利益”先富起来,还是在企业中倡导一种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富裕的、符合公平公正的企业道德伦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OECD在2004年版的公司治理准则中的相关补充和注释,就可以很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参与公司治理的问题上,OECD把它从笼统的“利益相关者”而明确为“员工”。在对此条文的注释中这样要求:

在公司治理中员工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国家的法律和实际状况,并且可能在公司和公司之间也有所不同。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中,提高参与程度的机制使得员工掌握公司特殊技能的途径更简化便捷,从而使公司直接和间接地得益。员工参与机制的例子包括:在董事会的员工代表,以及在某些关键决策中考虑到员工观点的、像劳工理事会那样的治理程序。至于提高参与性的机制,员工持股计划、或其他利润分享机制在许多国家被建立。养老金投入对于公司与过去及现在的员工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是一个基本要素。这类投入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基金,它的托管人应该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层、并为所有的受益人管理基金。这就完全否定了在公司治理中把员工关系置之度外的观念。

OECD特别提到的员工持股计划和其他利润分享机制,在这种机制安排背后包含了深刻社会意义的背景。我们业界目前热衷的MBO仅仅是让管理层收购企业股权,从而让管理层(包括董事会)先富起来,而员工持股计划却不仅通过让员工获得一定比例的企业资本运作参与权而赋予其参与企业未来利润分配的权利,从而激励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和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作为员工福利补偿计划的一种,员工持股计划已在西方国家成为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相关的利润分享机制还有退休金福利计划和企业年金计划等等。在西方国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安排和机制实际上包含了比税收调节更有力的社会公正意义,对于减小贫富差距、对于劳动力要素进化到资本要素成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对于在对高管实施激励的同时提高对员工参与的激励、对于使得员工也合法获得资本要素的分配和补偿……这些安排的背后具有的不仅是实践形式、而且还有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对于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和养老保障不充分,有着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一先生的文章对改造现代企业制度是有启发的。最近,就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说:"学者不能把企业家作为敌人。"有人提出,国企产权改革方向不容否定。为捍卫人民的财产提出自己的观点,何罪之有?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也有人说,这种争论不适宜过早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根据是静悄悄的变革往往比轰动式变革更易成功。处置人民的财产,不让人民知情,没这个道理!还有人指责:为什么偏偏抓住国企资产"流失"大做文章?其根据是在市场交易中,资产价格是变动的。只要交易双方认可,交易就是公平的。问题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一些国有企业搞管理者收购,实际上是自卖自买,“交易”能公平吗?宁夏中卫市一家国有建筑公司搞管理者收购,一幢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在建住宅楼作价150元。或许这个例证过于极端,但媒体揭露的国有资产以不合理的价格转让的事实,还少吗?

要认清这场争论的实质,就不能不追溯国有企业改制的理论来源: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张维迎和厉以宁在主张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发表了一些鼓吹贫富差距合理性的言论,从而违背了中国搞经济建设的两条原则。对改革方式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要维护公众利益;主张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的人要维护资本利益。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不注意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局限性,也就不能照抄照搬这个制度。我们应该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衡量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标准只有一个:是否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要把谋求社会公平放在首位。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讲的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化,资本利益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要搞社会化,公众利益是第一位的。可以说,这场争论的实质就是社会化与资本化之争。

注释:

1,RichardN.LangloisCapabilitiesandGovernancetheRebirthofProductionintheTheoryofEconomicOrganization,DepartmentofEconomicsWorkingPaperSeriesUniversityofConnecticut,1995.Sturgeon,Timothy.Turn-keyProductionNetworks:ANewAmericanMode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BerkeleyRoundtableontheInternationalEconomy.WorkingPaper92,1997.

2,RichardN.Langlois:TransactionCost,ProductionCostandthePassageoftime,UniversityConnecticutWorkingPaper1995-03,p19-20.

3,Baldwin,CarlissY.,andKimB.Clark.1997."ManaginginanAgeofModularity,"HarvardBusinessReview75(5):84-93(September-October).

4,Sanchez,Ron,andJosephT.Mahoney.1996.“Modularity,Flexibility,andKnowledge

ManagementinProductandOrganizationalDesign,”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7:63-76(WinterSpecialIssue).

5,CarlissY.BaldwinandKimB.ClarkTheValue,Costs:OrganizationalConsequencesofModularity,May,2003

6,Isenberg,David,“RiseoftheStupidNetwork”(/misc/stupidnet.html.

7,MariaMaherandThomasAndersson,CORPORATEGOVERNANCE:EFFECTSONFIRMPERFORMANCEANDECONOMICGROWTH,OECD1999。

8,IMF: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04.

9,RaphaelKaplinskyandMikeMorris,AHANDBOOKFORVALUECHAINRESEARCH,IDC,2002。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族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所有权 经营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沈阳飞龙、巨人集团等,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迅速衰落,有人形象的称为“各领三五年”,从学界来看,有相当比重的人主张家族企业应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家族企业制度真的如他们所说落后了吗?现代企业制度真的就 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本文就拟对两种企业制度进行比较,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两种企业制度的含义及特点

目前学界对家族企业本身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只是从公司治理角度来对家族企业进行划分,即只要家族成员在公司中拥有大部分股权和掌握实际的经营权,我们就认为它是家族企业。结合现实的情况,我们把家族企业的特点归纳为:(1)产权关系简单,产权主体明确。家族掌握着绝对所有权,并倾向于通过控制所有权实现其他权力。(2)集权式领导,这是与家族企业的产权特性相联系的,家族企业一般都有一位权威领导,他的理念、作风、能力等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市场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改进而逐渐形成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适合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其主体形式是股份公司,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提倡要建立的企业制度,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可以恰当的被称为现代企业。其主要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在业主和经理人员之间适度分离,业主不再直接经营企业,而交由专职职业经理人员经营,企业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企业的一切行为按照规章办事。概括起来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注重效率。

二、两种企业制度的比较

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两种企业制度进行比较:

1.企业的所有权方面,家族制企业的所有权牢牢掌握在创业家族手中,企业资产与家族的财产混合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界限,企业的盈利或亏损完全由家族成员按照一定的原则共同分担。而对于现代公司制企业则是由众多无关的股东共同出资成立的,他们以出资额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2.企业的控制权方面,家族制企业牢牢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企业的重大决策由家族做出,并且决策的执行和监督都由家族成员控制。对于公司制企业来说,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散于股东、职业经理人和公司监督者之间,权力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股东行使的决策权也以他们的股份份额为基础。

3.企业的组织结构,家族企业一般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在创业初期,通常以非正式契约关系形成企业的最初组织框架。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中间层次比较少,便于信息的上传下达,对市场信息反应迅速,便于抓住市场机遇。现代公司制企业则基本上采用科层制,它内部的管理分工更为细致,能充分满足企业更大的规模、范围,以及日趋复杂的内部分工和交易的需要。

4.在用人机制上,家族企业的用人机制可以概括为用人唯亲,其成员有明显的三缘特性,即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成员沿着血缘、亲缘和地缘的方向,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组成了一个差序格局,总体上只局限于家族这个范围之内,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其用人机制则是用人唯贤,在公开的人才市场通过招聘来选拔自己需要的人员,相对来说,可选择的范围就比较大,并且随时可以对人员进行调整。

5.在激励机制上,家族成员受到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一定的超经济性,即利他性。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利等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所规定的,通过契约的法律约束力来保证各方利益的最终实现。

6.在企业的转换机制上,家族企业内部的“家长”身份及其权威大多情况下是“世袭”的,而不论这位继承者是否能胜任这一岗位。但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在极广泛范围内挑选最有可能实现公司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职业经理人作为本公司的管理者。

三、对我国私营企业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得出家族企业制度就一定比现代企业制度落后的结论,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家族企业发展的现实都支持了这个观点。例如Anderson 和Reeb经过研究发现,无论是初期(经营期小于50年)的家族企业,还是成熟期(经营期大于50年)的家族企业,都表现出比非家族企业更好的业绩(Anderson和Reeb,2003)。从长期来说,家族企业的业绩要比非家族企业好,而短期内,非家族企业的业绩比家族企业好(London Economics,2002)。

一种制度的存在和发挥作用还要与一定的客观环境相适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笔者在《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初探》一文中就我国家族企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做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选择家族企业制度是与我国当前的客观环境相适应的,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需要通过改进来进一步完善。正如我们在讨论计划和市场这两种经济调节机制的优劣一样,其实制度本身无好坏优劣之分,关键看你怎么用,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应该是明智之举。对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来说,在决定企业采取什么制度时,应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实际状况的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泰岩杨万东:《国外经济热点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仆人论人,绅士论事。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想避开在改革前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强大阻力,将根本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引而不发,留待后人去头痛。对于中小企业的搞活就面临这样一种局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现代企业制度指什么?是管理吗?是体制吗?官方的版本说就是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主要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和一样基本东西有关——股份。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一提现代企业制度就认为是要搞股份制,以为搞了股份制,体制、管理、观念就自然跟上去了。这的确符合一些人的逻辑。我也不好拂人家的面子,姑且作为我的一家之言好了:中国现阶段企业提出要搞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搞股份制。在以后的行文中,我就将以“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搞股份制”作为本文的前提条件使用。

再来讲一讲企业,本文所称的企业是实体,不是那种经理多如“阿黄”的皮包公司。皮包公司再多对于经济总量也无影响,至多是贡献了点增值税,这样的“企业”要怎么搞就怎么搞,与本人无干。以下行文中的中小企业都是实体,这也作为本文的前提条件使用。

根据最为权威的理论,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为大型企业,5000万以下的是小型企业,居中的是中型企业。我无法推知这一标准指的到底是企业还是工业类企业,因为按这标准来行事的话,99%的企业(或者还应加上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了,而且其中中型企业的比重还小得很。那么多的小鱼小虾究竟管还是不管中央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国家从竞争性行业的中小企业退出,由市场机制对其进行调节。于是,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被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大量私人性质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在这里,我之所以要将中小企业分为“原国有”和“私人”两部分,是因为其在产权的选择上是有差异的,基础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能的结果也不同。

以上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应不应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问题的一些说明。

二、对各矛盾的分析与考察

1.现行经济体制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无论中外,说经济问题就必谈经济体制,这是关键问题(我们撇开所有制形式不说,因为没可能也没必要说)。

我国最早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也有过分权到地方的尝试,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行过计划经济框架内的价格双轨制,直至9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要简略回顾这一过程,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不论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都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撇开计划到市场的问题,单单是这个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就没有能够达到;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的40多年时间整个中国经济是围绕着计划体制运行的,整个行政、司法、行为、观念或多或少都带有“计划的烙印”。我们现在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还是要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留存的大量的“计划的残余”必然会发挥其作用与影响。

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发展最关键是要依靠政策面的作用,以为政策的影响会象77-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行之有效,并且可以由试点到推广,阻力会很小。我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面的作用,但其作用不会象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立竿见影,这是因为:1.对改革的期盼程度不同;2.城市、工矿企业的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不能简单类比;3.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继续回去种地,办砸了企业可能一辈子就完了,风险程度大不相同。

发展是要靠政策,但政策不是孤立的,是一整套体系,决不会中央说现在可以搞企业了,人们就会一呼百应。什么决定政策?最直接的就是体制。经济体制决定经济政策,这是最直接的联系(计划体制下就不会鼓励私人企业)。

就当前而言,我们的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该立的没立,该废的没废,该改的没改,该破的没破,该扶的没扶,该放的没放。再加上我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使用成文法,不支持判例法,只规定应该怎么做,没讲不应该做什么,这就决定了在许多问题都是新情况的形势下,没有法律规定,没有先例可循,于是各地的操作就大不一样了。但这又绝不是政策就能解决的事,这里有很深层次的内容。

总而言之,现行经济体制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有矛盾,存在经济体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软件不支持硬件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决非是否选择现代企业制度那么简单,而是首先要考虑如何生存的问题与要不要搞企业的问题。

2.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融资环境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搞股份制(前文已述)。

为什么要搞股份制,资本主义世界早已经给出了答案。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三次革命性的变动不但使资本主义活到了今天,一时间倒也还不至于发生大危机进而激变为社会主义。这三次变动是:股份制、垄断、相关利益原则。股份制和垄断所要解决的其实就是一个资本问题。

就中国目前经济水平而言,企业要发展,资金是最大动力(技术与信息在中国大陆的生存空间还太狭窄)。但是中小企业到哪里去融资呢?银行界有这种现状:宁可贷款给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也不和私营的小企业打交道。因为选择国有企业再怎么说也是“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若私营的小企业倒闭了,那就不仅仅是国有资产流失那么简单了。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差,从保险、证券、投资基金方面获得资金的可能性也很小,剩下的大概只有风险投资公司了。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大陆的居民储蓄有8万亿,居民以13亿计,平摊到个人头上大约是6100元;假使考虑一家10口人也只有6万元的资本(考虑直系亲戚),离开1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线还有距离,如果成立无限责任公司那风险就大得没谱了;再加上这8万亿存款的主力是谁,大家心里都有底,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个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要靠这一点钱来搞企业,谈何容易。

这就说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融资环境不完善之间存在矛盾。

3.落后的观念、文化水平与发展现代中小企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自1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就是个观念落后、技术文化水平低的大行政区。尽管出于民族情绪,我们总是一白遮百丑,但事实终归是事实。要提高技术文化水平多收些大学生就有可能,要转变观念就没那么容易了,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举个例子,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完善了还要有比较自由的国际市场,但中国大陆的实际是怎样的呢?很显然,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更开放。地方保护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地方保护是体制吗?体制上没这一条啊,马、恩、列、斯、毛、邓也没说地方保护好啊。我以为这就是观念问题了。“我市是省会,省会哪能没酒啊,那就建个啤酒厂吧,外地啤酒不许卖,他们都有质量问题。”“我们是农业大省啊,也要有工业啊,现在什么好卖?那就上VCD吧。”这样一来,土企业、土政策、土规矩就来了。地方一定错了吗?中央定的年度计划总得完成吧,要完成你的计划,你就必须让我有保护。错在谁了?当然错在西方列强了,明明只增长了0.5%,却虚报预计2.5%,害得有些人一阵紧张。

“要想富,先修路”这没错;“要修路,先收费”这就有问题了;“要想富,先收费”这就没谱了。然而这种事到处都存在。

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做大!只要做得足够大了,不管你强不强,省里、乃至中央就会给你政策,就会给你活路。譬如说,政策保护是一种,保你上市圈钱也是一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方的企业原则派不上用场;而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用人家的这些原则立场。于是乎搞得象模象样就不错了,搞得好就是怪事了。

在这种土观念、土政策、土技术下上马的企业,往往是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式”企业,与现代企业相比较只有一项是符合的——规模(请注意是规模而不是规模效益)。除此以外,怎么样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

4.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的小企业需要直接的、一元化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中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里,最好管理的是小型企业,最难的是跨国企业,最有活力则是中型企业。至于风险则各有利弊,尤其是在信息与技术居于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资料来源:Drucker’sthoughtsofmanagement)

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上的理论集中在股份构成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不相等,股东人数、企业规模都小;股份有限公司则发行大量等额股票,股东人数、企业规模都大,只是上市不太容易罢了。但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至少都有两位说得上话的“大人物”存在。这些“大人物”可能是机构,也可能是自然人(以上论述的证明请读者自行参阅相关文献,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对中小企业而言,是资金重要还是“多个声音”重要?中外研究一再表明,中国人缺乏合作的精神,尤其是牵涉到利害关系时。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资金是第一位的,因为企业总是要先开出来。等过了开业初期(3-6个月)企业内部就会有问题出现:生意好时合伙人可能撤资并成为你的竞争对手;生意不好时则往往会有股东变动,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资本贬值。中小企业属于“船小好掉头”的模式,如果因为股东过多达不成统一意见而错失商机的话,往往直接导致企业的失败。

事实证明,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上是责、权、利分明,在管理上是分权、集权、监督相互统一又各成体系的制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有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当然不是一个人构成);当经理人员要接一项20万元的业务时就必须召开董事会讨论,如果不凑巧的话还要延后几天开会;如果能顺利达成统一意见的话,只怕是已经过去了好多天,生意在不在就很难说了。而同样一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个人企业,找到了业主也就等于找到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合计一晚上就有决定了。虽然例子有偶然性,但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因为现在的市场,真正的大手笔、大制作还是少得可怜,如果学习了形式而不是实质则只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与代价。相比之下,付点代价还是值得的,如形成了畸形的体制那才是最致命的。

就最适合的道路而言,如果企业有较为充足自有资金,还是得走自己的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必然会造成资本的不稳定,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5.中小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

如上文所言,如果只学习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而不是实质的话则只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与代价。

现代企业制度不是简单的责、权、利分明;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要依靠分权、集权、监督;现代企业制度也不是教科书。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积淀的结果,非是做唱俱佳请勿轻易模仿!

我们的广大经营管理人员能够体会这一制度精髓的约占十之五六,能够有机会放手实施的约有十之一二,以中小企业的实力能够雇到这些人吗?

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在管理上能够切实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分工——合作原则就已经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了(相对于大量的作坊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则要求“管理科学”。显然,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管理科学”绝不是分工——合作那么简单。

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在现代至少遇到了三个挑战:1.分工的同时决定了流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流程越来越复杂,负效用大于分工的作用;2.多变的市场要求“灵敏”的应对及生产,而分工比较适合与大批量生产;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原有的分工变得不再合理,要求重组。于是,学习型组织、网络型组织应运而生。

客观地说,这种组织结构也应是现代企业的一部分内容。而我们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根本就连走都还不会,只能爬着就想跑了。模仿得再象也是别人的替身。我们中小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是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些政策、法制、研讨就能说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希望别是真实的谎言!

实践证明,产权改革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从马克思到哈耶克,从马歇尔到凯恩斯,从科斯到诺斯,没有哪一家经济学不认为产权关系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来,中国大陆要解决产权问题还是容易些,只要撇开姓资姓社问题,就有可能进行。虽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中国的产权改革正在进行中,进步也是明显的。但技术、管理也是企业改革重要的因素,以为解决产权改革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体制弊端这也是不正确的。产权关系一时因利益矛盾而发生的改得动、改不动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源是否在此,是否早晚一定要改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产权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技术与管理则是买都买不来的,买来了消化得不好比不买更糟。

6.经济规模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是责、权、利分明,但现代企业制度却又是把责、权、利给讲清楚了。仅从这一点上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似乎是保证了企业各方的利益,但这一点是又先决条件的:企业规模足够地大。

我们再举那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如果没有官方背景的话,一般的话大约能有20-30万元的营业额,假设直接生产成本为15万元,在没有摊管理费用以前还有5-15万元的毛利;假定个人工作不重复,董事长不拿钱,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资将是个大负担。换作是那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个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伙计是同一个人,领一份工资。这一上一下就差了好几万元。

因此就凭中小企业就那么一点老本,还是少一点折腾为妙。三、诸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谈了六点矛盾,接下来讨论这些矛盾之间的关系。我以为经济规模、落后的管理水平、产权的分散、落后的观念、融资环境的恶劣都取决于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有人要讲,归结到根本上还是体制,体制有什么好讲的,就是那回事了。难道体制一定就不用讲了吗?恐怕还得谈一谈。

1.经济体制与融资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多年来实行的不是机制就是多元机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至于现在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一时无法跟上,使得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发育不良,使得企业先天不足。

经济体制影响融资环境。

2.经济体制与落后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许多观念比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劣更为可怕。譬如资本家、剥削这些被批了个够的东西现在居然红了起来,有的人还是没办法接受,总要形成一些干扰。金融环境的恶劣也有一些是观念的问题。

一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定的观念,经济体制变革时原先的观念又会起反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制是主导。

3.经济体制与落后的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没有人说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就一定是低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列宁与没有按马克思所说的做(以上观点早已有专著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但是,管理、技术、文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会渐次下降,劳动努力程度会渐渐降低,资本回报率会越来越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樊纲先生在《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中已有精辟的论述。

可以说,体制使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发展缓慢,体制变革时,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使体制变革的效果不明显。这里体制是先决条件。

4.经济体制与产权的分散、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社会资本的自然积蓄量低得可以,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本可以用来启动私有经济的发展。现在搞市场经济,人们为了发展企业不得不与人合作募集资本,分散了产权,经济规模也无法上台阶,始终只是“小作坊”。

经济体制没有直接决定企业产权是否分散、规模大小,但这实际上是一个时滞的过程,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

因此,经济体制是最更本的矛盾。上文所列的诸多矛盾无一不与之有关,无非是一个时间序列的问题。

四、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这里给出这样的结论:就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应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请注意这一定语:初期阶段。企业发展得好,有了实力,自然可以选择任何形式。但在企业初期阶段,任何资源都很紧张的情况下,选择企业制度应该慎重。要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哪怕只是象,所要投入的资源就已经不是一般小企业能够承受的了。更何况在没有什么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股权的分散只会导致企业的不稳定,影响发展。

请注意这一名词:企业。引言中讲得很清楚了,本文所讲的企业是什么性质。如果扩展开来,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为什么非要放弃合伙制而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呢?

请注意这一点:本文用了“不应”一词。不应不等于不可以,这里有一个程度深浅的问题。为什么用“不应”一词,理由如下:1.这仅是我一家之言;2.就中国大陆的现状而言,选择现代企业制度与选择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相比风险毕竟要小。现代企业制度是先进的体系,是否选择现代企业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与错误的对象打一场毫无意义的仗。现代企业制度本身没问题,是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特例:现在流行的“海归派”大多数也是搞中小企业,他们倒是要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因为“海归派”绝大部分是拥有技术、管理、观念,要与风险资本结合创建企业,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现代企业制度是首选。

五、对策

1.国家必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真正行之有效的指导与扶持。

中国大陆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不是没改,而是一直在改。进步也是有目共睹。问题在于“改而不革”,从而形成了本文所讲的最关键问题:体制问题。有人讲,到了体制你还讲什么?我以为体制要讲的东西很多,但体制动一动所起到的作用要远大于改变其他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更进一步说,体制只要不动,别的动作都做不下去。我们还有一个有利条件:现在的社会毕竟与20年前有很大不同,以前是什么都要上面说了才好动,现在是只要政策一定,自然会有人大与行业协会甚至个人来“盯”(在具体问题上人大不再是橡皮图章)。

那么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五点:

1.深化按要素分配理论,使资本获得除利息以外的投资收益,真正成为资本要素;

2.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渠道,使我们的金融机构真正服务于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国家,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

3.对现行的《公司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放宽现代企业制度的门槛,降低个人风险;

4.向社会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由此改变两代人的观念,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观念;

5.加大对基础项目的投入(包括科研、教育、社会科学),增强综合国力,真正解决技术、管理、文化的落后。

2.社会自身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发展之路。

社会能够做什么?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三点:

1.真正理解政策,转变观念;

2.不要放弃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家族式企业的企业形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一哄而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找到真正的发展之路;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4篇

1.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规模扩展的需要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不仅要从销售渠道进行拓展,而且产品研发、品质保证、技术创新等都要进一步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资讯的不透明而很难从正规的渠道获得融资,这就使企业只能通过自筹或向私人借贷来获取资金,而私人借贷的利息要远远高过银行借贷的利息,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各项管理运营,使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同时使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及具有可信性,为金融银行的融资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1.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目前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不但会滋生一些不正之风,同时也会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企业在业务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更应重视管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才能使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1.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吸纳人才的需要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从整体来看,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不仅在上层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在中层队伍中也缺乏高水平的中间力量,在生产一线又缺少高技能的工人,这样的人才链条,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广泛地吸纳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民营企业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2.1国家政策及资金来源的制约因素

2.1.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调控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而政府部门又没有很好的调控手段,管理常常陷于被动状态中,民营企业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同行业动向,而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不了解,以致民营企业发展与政府服务很难形成良性循环态势,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近阶段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如技术创新改造扶持、对品牌企业进行奖励等,但很多好的政策没有宣传到位,很多企业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2.1.2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当前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股东自身的筹集。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很难从正规银行取得贷款资金,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企业资金状况的信息,加之社会信用的缺失以及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因此民营企业能够申请到的贷款数额有限。融资困难已然成为是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重要因素。

2.2民营企业管理方式的局限

2.2.1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起家时,由于缺少资金实力,请不起太有能力的人,只好多用些亲人朋友或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踏实肯干的人,人员的管理相对松散。当企业发展壮大后,企业对人的要求提高了,而民营企业往往在人力资源储备、人才培育与选拔、业绩考核等方面缺少规范、合理的机制,很难留住有专长有能力的人才。因此,依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满足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人才要求,是企业人才战略面临的迫切需求。

2.2.2民营企业在技术管理中缺乏充分的授权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技术的提升势在必行,由于企业自身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局限性,就需要让专业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技术管理方面,民营企业经常会出现对技术一知半解的人管技术,这样不仅效率低,且容易降低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使公司花高价钱请来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使公司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充分信任自己选拔的专业人士,充分授权,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2.2.3民营企业在人员沟通方面缺乏通畅的渠道沟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很多的沟通是不畅的,对民营企业老板来说,因为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都很巨大,所以他们觉得根本无须与员工沟通。而员工由于忌惮于老板的强势地位,往往认为只需执行老板的决策即可,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说出来,于是沟通也就无从谈起。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要勇于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广开言路,多征询关键岗位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减少决策失误,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化。

3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和手段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民营经济整体素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划合理运用以前的成功经验,不断学习和创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快创建理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在企业内部统一思想,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并制订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应该考虑成立股份制公司,吸纳社会资本,这样不但可以壮大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降低和分散企业资本和经营风险,而且可以使企业增加社会影响力,提高企业形象。

3.2通过资本运作完成民营管理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跨越民营企业的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扩张步伐,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逐步推进的,企业的资本扩张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是相伴而行的,通过一次次的调整,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这种有序的扩张对一个资本实力和管理驾驭能力不强大的民企来说,不失为稳妥之举。同时,民营企业不仅要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组合来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来扩大资本份额,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形式进行产权重组,通过资本上市,真正实现企业“现代化”的根本转变。

3.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达成目标,同时将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各种舞弊活动。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3.4建立完善的聘任制度及考核和激励制度(1)在职业经理人的聘任上,要遵循市场原则,根据职业经理人引进的目的以及拟招聘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确定对职业经理人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而按照任职资格要求挑选职业经理人。根据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供求状况、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值确定其薪酬。对于职业经理人的进入和退出要做出法律上的约束,防止企业的利益受到侵害。(2)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成效是以职业经理人在其所负责的业务领域的业绩为依据的,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经营业绩的科学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业经理人的去留、升迁以及报酬紧密挂钩,这种挂钩须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否则通过业绩评价而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和激励就会是一纸空文。总之,民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现代化制度,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并制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制度规范,使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制度;内部审计

一、内审的特证

内部审计指本部门或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核和评价,查明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专职经济监督活动。由于内审的服务对象,工作独立性,工作编程等与外部审计不同,内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自己的特征。

(一)服务上的内向性

内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和控制服务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部门单位领导人在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参谋和助手。其主要职责是代表企业监督各部门贯彻管理当局的意图,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为实现其利润目标服务。

(二)审查范围广泛性

内审作为部门,单位领导人的经济参谋和助手进行工作,为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和维护企业利益、荣誉,可以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审查,取得不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通过审查取证,可以提示差错和弊端,不仅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堵塞漏洞,防止损失,还可以纠正核算差错,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2.在审查取证,提示各种违法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失人或犯罪者的查处,提交司法,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有助于纠正或防止违法行为维护财经法纪。

3.通过审查取证,评价提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管理制度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

4.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的审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总结经验,提出效益低下的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5.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管理经营的审查监督,提示违法行为。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促进宏观经济的运行。

(三)作用稳定性

内审工作一方面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履行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发挥审计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还履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职能,促使部门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审计促进作用。内部审计的制约性和促进性作用将会长时间存在。

(四)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的统一

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的统一性是我国内审特有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内审执行经济监督防错纠弊,为加强内部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内审还应从国家利益出发,对本单位是否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由于内部审计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管理这种间接管理职能的发挥,可以理顺和改进不合理、不科学的内部机制关系,可以协调权力、监督、决策、执行四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四个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企业的财产物资、费用、资本、损益、负债等最佳的利用和取得最大效益,这与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完全一致。

二、内审的影响因素

内审在企业有如此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向正确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利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企业审计工作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内审的影响

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规划发展速度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方针等。内审具有宏观监督职能,所以内审工作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动态的变化来组织、开展、调整、使内审适应国家宏观管理。

2.企业是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中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内审工作除了受宏观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企业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中观因素的影响,这类因素的影响比宏观因素更直接、更敏感,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内部环境因素对内审的影响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特点,对内审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身处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要根据本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制定审计计划,确立审计重点,找准实施审计的最佳着力点。

2.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重大的或临时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变化的,生产能力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与变化都反作用于企业内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变化因素,也是企业内审关注的焦点之一,企业内审将密切注视这类敏感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并制订不同的审计对策。至于重大、临时、突发性的经济行为与重点对待的例外管理内容之一,每一项重大的或偶然的经济活动,其风险性、效益性、可行性通常是企业内审的眼中钉。

3.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及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虽然内审工作应该且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得有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上的一个起点值作保障。内审的监督职能与内向有效发挥作用基础上的再监督、再服务、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这是需要企业内审研究的一组重要环境因素。

三、企业内审现状及改变现状的条件

(一)企业内审现状

自1984年设立内审迄今已有二十几年了,从企业内审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内审状况不容乐观,有企业内审机构撤并,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勉强维持。

1.企业内部审计设立方式以行政手段来设置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方式,一切按照国家需要设立机构。内审机构由于不是在企业充分认识了其必要性的基础上设立,是国家直接干预设立,内审职能目标不明确。在运行中未被重视,视为异己,加以排斥。此外,在旧的产权制度下,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造成企业设有自,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客观上需建立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于是内审作为国家审计的延伸被建立。在国家审计指导下工作,为国家审计负责,并不是为企业服务。所以尚未被企事业单位真正接受。

2.内审职能错位。阻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按照审计法,内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多年来却往往强调服务,甚至回避监督,因为内审工作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为本单位的管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受到肯定,加以重视。内审地位比较巩固的单位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起到了为本单位服务的作用。内审侧重经济监督的企业,由于会损害到某一方面的利益,内审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阻挠,不排斥内审的服务作用,但不能否定内审的监督作用。内审的服务具有为企业开源作用,内审的监督具有为企业节流的作用。企业创效益,不仅要开源,更为重要地要节流,光开源不节流或光节流不开源都会使企业失败,只有开源节流并举,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二)改变内审现状的条件

内审现状的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沉积的错误观念以及经济体制的不适合造成,如何改善内审现状,完善内审工作成为内审改革的重点。

1.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

传统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本质是政府产权制度。这种单一化的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政府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自。难怪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家说:“来中国投资,不是同中国企业家打交道,而是同中国政府打交道”。正是过多的政府干预,过多的手续使许多外资项目望而却步,打道回府。在这种情况下,内审不能发挥作用,内审监督机制受到限制,形同摆设。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放权,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财产的所有权和法人财产相分。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是分权制关系。企业内部人员格外关注内审,以便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2.变行政设立内部审计为按企业实际需要设立

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设不设立内审机构,规定内审工作任务及责职权限,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全分离,是一种行政设置。阻碍了内审职能的发挥,限制内审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下,理顺了产权关系,企业可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确定建立何种形式的内审。传统计划经济下,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在不懂专有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过多干预下,使一些工作复杂化,甚至由利转为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审经验,应逐步实行协会管理。由专门的审计人员任领导下,内审协会协调各方面关系,政府仅就某些方面加以限制,充分体现了内审相对的独立性。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审计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地位有了很大转变,传统经济下,内审具有双重地位,双重服务的特点,并据以指导审计实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不再需要内审人员行驶国家审计职能。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内审人员向投资者负责。首先,审查和评价公司法人财产经营者对多元投资者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要审查和评价公司总经理对董事会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各项经营者对总经理的经营责任。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不是过去的经济要上,审计要让的局面。内审对企业负责,并非偏袒企业利益,对企业违法行为,会计报表真实合法性不负责任,而是强化以内审为主的自我约束机制,监督企业遵守财经法规。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应定位在:存在企业内部,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监督位置,站在企业所有者立场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证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其审计职能从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延伸到维护职能和管理职能。审计领域也应得到扩展。(1)加强内控系统评审;(2)开展经济合同审计;(3)强化决策审计;(4)实施管理审计;(5)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6)改进财务审计工作。

通过对内部审计职能和审计模式的初步研究,发现内审改革道路是漫长,充满了种种困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必须克服困难,加大内审改革力度,加快内审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马静.论我国独立审计目标的定位[J].财会月刊.1999(5)

[2]李震中.宏观经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杨蕙城.审计学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6篇

做过大学教师,县委书记,佛教圣地拉萨任常务副书记三年, 回江苏后先后在省农业科研和地质勘查单位任职,然后就任江苏农垦的董事长,他笑言自己“跑过的码头还是比较多的”,多年历练,也同时赋予他一种风景看透的超脱和纯净,许多国企董事会和党委会都纠缠不清的权责问题,他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因为超脱,所以懂得“放权”,功名利禄皆浮云。“对于自己这样的岁数,佛教圣地呆过三年的人,什么东西还没有看破?”

江南的早春,阳光明媚,走在街上,依然感觉得到料峭春寒。农垦集团的会议室里,说起农垦,农垦的董事会,凡此种种,他侃侃而谈,笑声朗朗,家常,亲切,言谈之中无处不在的低调与谦和,驱散着屋外的寒气,也带给我们一种自然未能赋予的温度――

■ 采访者:《 董事会》杂志记者(以下简称“记”)

■ 受访人:江苏农垦集团董事长宣荣( 以下简称“宣”)

记:宣荣董事长您好, 从贵公司的集团要闻里获悉,江苏农垦刚刚在年末(2007年12月29日)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换届大会,截止到现在,省农垦集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试点工作已整整三年。那么,您认为国企推行外部董事制度的意义何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江苏农垦董事会的建设和运作情况?

宣:外部董事制度是江苏省国资委的首创,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认可并在一些省市推广,江苏农垦集团便是其中由省国资委确定的第一批建立外部董事制度的试点企业之一。

借鉴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做法,省国资委向省属企业外派董事,是落实《公司法》,依法办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尝试。应该说,江苏农垦能被列为首批试点,是组织上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作为新型试点单位,我们在2004年12月成立了由4名内部董事和3名外部董事组成的第二届董事会。三年来,在省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试点工作进行得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

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农垦董事会在战略制定、重大投融资决策等诸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次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样也是按照董事会制度进行的按期换届和定期轮换。 在我们本次换届前夕,省国资委主要领导根据集团的发展需要和董事成员的具体情况,对我们做出了必要的调整,虽然是一种惯例,但我认为这项措施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党的组织优势。

记:截至到年内换届,省农垦集团开展外部董事制度试点工作已整整三年。 那么,您如何评价三年的试点工作?

宣:三年成效到底如何,本来是要由国资委这样的权威部门、专业机构或者你们这样的专业杂志来评定。既然要我进行自我评价,我个人的感觉,整体上来看,三年的实践是成功的有意义的,但是也需要不断的总结、完善和提高。

同时,我认为国有企业进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工作,所以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理想化,更不能急于求成。 为什么? 我们国家的新政权从诞生到现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我们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已经进行有二十多年了。要慢?难道还要再进行五十年吗?快吗?这么一个面广量大的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是快不得慢不得,而是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记:能不能介绍一下新一届(第三届)董事会的设置情况?

宣:新一届董事会由7名同志组成,其中外部董事4人,首次超过内部董事。集团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由原来的“内大于外”首次变为“外大于内”模式;再者,省粮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百铭出任集团公司外部董事,在全国地方国有企业中,由在职企业领导人员出任外部董事的董事会,我们是首家,也标志着我省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实现了新突破。

记:农垦引进这些外部董事,依据的是什么样的标准?

宣:吸收什么样的人成为外部董事,是国务院国资委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一个强大的、具有互补功能的董事会团队对于董事会作用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就我们而言,农垦对于外部董事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依据我们的产业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四位外部董事成员里,有搞粮食储备的(王智新),曾经担任过县委书记和粮食局长,也有搞食品转化的(胡秋辉),有搞金融的(姚金华),同时还有省粮食集团在职的董事长刘百铭。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阅历和经历都比较丰富,我们进行这样的搭配和组合,主要是考虑到增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信息互通, 我们也一直视他们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

记:截止目前,第三届董事会已经成立有一段时间,那么,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您对这些外部董事的感觉如何?

宣: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了两次会议,我和他们有过四次接触,通过和他们几天时间的接触,我发现,这些外部董事在心理上都有种被组织信任的光荣感。毕竟,江苏人才济济,能够在人才库里被找到,充分说明了他们自身的实力和被认可度。与此同时,面对组织信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责任感的升腾。面对三年任期,面对新的体制,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为企业做出贡献,是每个董事成员都很关注的问题。同时, 这些董事虽然具备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但面对承担的新使命、接触的新人新事,和内部董事相比,自我感觉对于新单位的了解和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心理上都有一些压力和忐忑。这些情绪甚至在他们上任之前都有所流露。面对他们的这些心理,我在会前会后都和他们做了不少沟通,这些都为董事会换届,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前提和基础。

记:如您所言,较之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对于企业的了解可能会少一些,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您有什么样的设想,从而来保证他们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宣:其实,如何让“外”董不“外”,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本届新模式下我比较注重考虑的问题,即使在试点开始实施之初,但凡有外部董事,我们都会注重考虑的问题。

为了增加外部董事对于企业的了解,我们力求对其保持信息通畅,让他们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比如,平时公司举行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都会邀请他们参加;平时,董事会办公室也能够主动整理公司的重要信息,通过简报、纪要、专题汇报等形式及时提供给他们;组织他们到基层企业调研、或参加专题会议。这些外部董事通过参加研讨,通过与企业领导人的相互交流,既把握了集团公司面上的情况,也了解了基层的概况, “外”董不“外”, 其决策判断也就有了基础。 而针对外部董事的专业特长,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尽可能让其得到体现。比如请他们培训干部,进行业务咨询等。

记:董事会实施“外大于内”的模式,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决策将会更加“独立”和“有效”?作为董事长,对于董事会决策程序的规范性,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您是如何把握的?

宣:应该说,我们引进行外部董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所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既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同时,我觉得也会是一种改革的必然。

就董事会决策程序的规范性而言,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的情况: 我们在每次召开董事会会议前,都要由董事长签发会议通知,提前通知董事会成员。对于议案议题的相关内容和材料也会在一周前送达各位董事,以便他们熟悉议案内容,从而更好的发表意见。这样,即使对于一些所谓对情况不是太了解的外部董事,假如他们对于问题有疑问和要求,都会提前提出,由我们的董事会秘书做充分的协调和准备。 从我们三年的运行来看,我们各项的议案提交程序都比较规范。比如,少数会议个别董事如果因故缺席,他们都能履行请假手续。透过这些你可以感受到我们董事会运转的规范性。

就董事会决策而言,在我看来,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问题对于董事会决策同样适用。民主是董事会决策的基础,同时又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 对于“民主”和“集中”的程度究竟如何把握,应该是董事长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我自己在此方面也非常注意。 面对一些问题,议而不决,久拖不结会贻误发展的时机, 草率决策则会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从态度上来说,我个人觉得董事长在决策过程中既不能凌驾于董事会之上草率强行,也不能面对问题犹豫不决,当断不断。

应该注意,董事会是一个责任主体,这个责任就是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 但权力职责是没有的。所以认识上的分歧一定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认识上的分歧并不是坏事。对于重要决策,要做好超前的工作,这里有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我们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

总之,面对新的制度,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的情况,要努力发挥每一位董事的聪明才智,要切实防止董事会沦为一个表决的机器,沦为“花瓶”和摆设,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记:听宣董的介绍,感觉江苏农垦关于董事会制度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 作为一个“农”字头的企业,我们关于外部董事制度的尝试应该说很具代表性。当然,推行董事会制度,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促进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农业方式的转变。就董事会的核心职能而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表述就是确定集团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此能不能介绍一下您和农垦董事会在此方面的表现?

宣:我是2006年6月中旬来到农垦的。在刚开始的半年多里,我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对集团企业、直属单位、 农场以及部分兄弟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不仅如此, 我还走访了一些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通过和他们的个别谈心和座谈会研讨,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江苏农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但是和周边与同行相比,还存在不少情况,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比如,十五期间,江苏农垦曾经大力推进直属企业和场办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内在矛盾,实现了“瘦身强体”,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大幅提高,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但也带来国有经济规模总量下降等系列问题, 垦区经济在新的平台上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如何才能把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和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垦区的力量进一步动员和凝聚起来?我经过思考,经过公司党委和董事会集体研究,我们审时度势,最终做出了把战略重点从改革改制转移到加快发展上来的决定。2006年10 月, 集团董事会全体成员正式就“二次创业”进行了会议研讨,一致认为,江苏农垦作为省属国有企业,应该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某种意义上说,“二次创业”是我们重塑农垦形象,加强国有企业集团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我们的自我施压。

2007年初,我们召开了垦区“二次创业”动员大会,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记:“二次创业”进行到现在,成效如何?

宣:一定程度上说,二次创业,唤醒了农垦人内心深处沉睡多时的谋发展变化的危机意识,也促进了垦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应该说这是二次创业给我们带来的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走进我们集团,你其实随时可以感受得到这种气氛:在最近一年多里,集团上下,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二次创业”问题――垦区上下一派创业争先、你追我赶的局面。 农场、企业领导班子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上,工作节奏明显加快。总体来看,“外面跑”的多了,“家里蹲”的少了;闲言碎语的少了,争相创业的多了;来信上访的少了,喜庆鞭炮多了。干部的责任意识、职工的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焕然一新。我们前不久曾经进行了二次创业事迹的演讲活动,7个单位里,下岗、辞职后自主创业的,投身种植、养殖获得成功的;有重新择业,毅然下海弄潮,领军创办企业的……这些事迹都是二次创业热火朝天景象的生动写照和缩影。

整体上,“二次创业”让我们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谋发展的氛围更浓,方向更明,措施更实,干劲更足,二次创业成效已开始显现,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记:新一届董事会在制定战略决策的时候, 就“二次创业”的问题,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风险防范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会有哪些新举措来实现新一轮的突破和发展?

宣:目前新一届董事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很多东西还在酝酿当中。

记:听宣董事长谈话,感觉您非常务实,可以肯定,有您这样的董事长,江苏农垦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而对于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您一定有很多心得和体会,这里能不能简要的谈一谈?

宣:在自己履职过程中,我认为有三点需要重点把握:

一是如何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让国有企业能够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继续发挥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这也是体现党的领导优势的最具说服力的内容;

二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如何推动国有经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如何发展,我们要对自身的形势有个清醒的判断,要记得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踏踏实实地抓建设。

再者,对于实行任期制的国企董事长来说, 一定要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注重宏观战略的把握。一个企业的战略定位堪称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一些国企董事长要在任期内体现绩效,势必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注重显性效益而不注重隐性效益。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克服任期制的短期行为 ――现在说提高国企董事长素质,这可以说是其素质(隐性素质)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一年或者三年的短期发展都是不可取的,那样的话只会导致路越走越窄, 我们江苏农垦提出“二次创业”,也应该是这个道理使然。

记:在试点国有企业中,如何摆正党委会和董事会的关系问题,应该是摆在试点企业的常见难题。那么,江苏农垦在此问题上有没有遇到同样的困扰,您平时又是如何做的?

宣: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识和把握的:

首先, 就制度安排而言,我本身是党委书记, 因而避免了在别的国企这种可能常见的冲突;其次,就个人风格而言,我对于自己的两重身份,哪些是党委书记应该做的,哪些是董事长应该做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很少发生角色混淆;再者,对于党委会、董事会,经营层,他们各自应当承担的职能,我们每个部门的成员基本上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因为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比较规范,所以其他试点企业所常见的摩擦和矛盾对我们来说几乎是没有的。

这里强调一点:党委会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适度“放权”― 能少做的少做,能少问的少问, 要注意发挥经营层的管理作用,只要这两条做好了就没有矛盾。 与此同时,重大决策、重大问题会前的沟通是提高和保证会议质量的前提。

对于党委会来说,传统的东西什么时候丢,能丢多少,这个分寸要把握好。面对权力,很少有人做到心如止水,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对于权力看得是非常淡的。就我来说,做过教师,做过县委书记,在佛教圣地也呆过三年 (拉萨市委常务副书记),作为一个跑过码头相对多的人,到了这个岁数,还有什么是不能看破的?(笑)

记:前面您也提到,我们的董事会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提高和学习的地方,那么,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如何向西方学习和借鉴,是每个现代公司的治理者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此问题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

宣:我们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说到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 至于如何借鉴,我们集团任总前段还去德国学习考察其管治现状,如他回来后总结学习体会时在报告中所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国有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其前提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体制”

我们确实要创造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记得邓小平的话,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期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讲“享受”,中国要讲“长寿”,不要宣传太多,我们还没有达到小康。我们搞现代企业制度,不能违背我们进入市场经济所必须经过的发展期和成熟期。 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而要和我们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的人文背景和思想观念相匹配。 要切实记住我们现在还仅仅进入门槛,不要把自己当作是成熟阶段而凡事都向西方看齐――要把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搞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浓缩成三五年来完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改革的节奏,慢了不行,要挨打,急了不行,会翻船。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文化因素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演进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最深厚的来源,其中家是国人行为中的核心概念。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职工对企业的严重依附,就是传统伦理观念――家起着重要作用。家是平等和安定的意义,孕含着“患均不患贫”,国有企业“大锅饭”、“铁饭碗”等问题。

传统文化重视血缘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但这种关系分远近亲疏,构成了“差序格局”,在企业管理中表现为靠人际、人伦关系来维系企业的运转和秩序,由此造成了企业制度运行效率的损失。此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反功利价值理性,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观念等等,所有这些均与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

西方文化的东渐,是现代文化表层气流。从经济史的观点看,鸦片战争以后,“西力东渐”已成大势,洋务运动使其达到第一个高潮。我国引入了近代经济组织,由此公司制思想传入。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便提到了公司制,1867年容闲在上海拟订了第一个股份公司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公司律。辛亥革命到“”是西方文化东渐的一个顶点,直接指向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制度层次和心理观念核心。其中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先进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指导我国革命并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是这条主线发展的极致表现。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要遵从经济效率的原则,把企业推向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政治文化,其影响最为复杂,政治文化从意识形态上彻底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脐带,但新的意识形态没有得到文化群体的全面理解和认可,从而造成了文化断层。

现代我国公有制企业的前身,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体系。这时的企业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根本不同,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治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当代中国文化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当代我国文化与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文化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当前文化是一种缺乏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它是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和世俗文化的过渡。这种文化现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没有主流文化的文化环境,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约束,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有很大差别,同时现实存在的文化环境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如产权是经济现实中存在的法律现象,但产权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

在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人权意识的儒家思想精神传统中,个人的财产权不会得到尊重,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清晰”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过渡性文化的特点,使人民大众在文化心态与对制度的需求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适应方式,从而构成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人文环境障碍。如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利身份不明,并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和行政色彩现象,延伸到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高度控制。再次,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文化,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遇到困扰。其中,最大的障碍来自法律意识的缺乏。

现代企业制度要受到法律体系的约束,而我国文化是缺乏法律传统的文化。我国文化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种制度文化在企业管理中首先强调道德义务和做人责任,其次才是制度化管理。这种管理办法时常表现为靠人际、人伦关系来维系企业的运转和秩序。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法律规定严肃性认识的普遍不足和法律意识的普遍缺乏。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安排缺乏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当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所遇到的许多难点,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

当前我国缺乏主流文化的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度选择空间,改革开放为优化公司制度文化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而为选择更有效率的制度而付出的交易成本也更低。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摆脱传统文化负面形成的重压,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徐根兴.论公司制度文化[J].社会科学,2001(11)

2.杨清荣.企业伦理与现代企业制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与市场接轨也逐渐日趋紧密,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已经逐步的适应了市场化的需求,并通过现在企业制度中科学、严谨的方式,将市场经济环境逐步规范。但与之相互配套的会计制度改革并未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目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完善。为此,我们仍需努力规范市场经济,以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论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了解其含义。就目前情况来讲,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将企业法人作为制度的主体,再采取有限责任制的方式,通过公司或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新型的、清晰的、明确的新型产权制度。所以,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才得以建立起来,并且将公有资产、私有资产等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市场规律作为引导,这一过程中集中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公平竞争与和平发展。

2.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我们要想做好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工作,就必须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会计改革有什么帮助和约束,为了更好理解这些,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具体分为4个方面:

(1)产权清晰

所谓的产权清晰在理解的过程中,主要看的是两个方面,即法律上的清晰和经济上的清晰两点。这一特征的集中表现就是,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谁有产权”的重要思想。通过对各个产权所有者的明确,进一步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工作深入化,实现改革开放的工作顺畅进行。

(2)权责明确

这里讲的权责明确是将产权的归属做了清晰的分配之后的权责明确,是建立在第一条特征之上的权责明确,它需要我们将各类产权的权责范围进行更清楚的划分,进一步的让我们认清产权的主体,并保护产权的主体能够行使权力到位,并且明确了权力、义务与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权责的明确过程,进一步的确立了将责任落实到位的重要性。

(3)政企分开

所谓的政企分开就是政府体现宏观调控的职能,企业则要体现经营的职能。将政府的经营职能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也要将一部分社会职能返还给政府和社会。当然,政府还是具有企业的所有权的,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但政府不能滥用这种职权。所以,企业的经营权还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的。

(4)管理科学

这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定义,它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广义上的管理科学,由于窄义上的管理科学,其所包含内容体现在了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广义上来讲它体现了社会对企业,政府对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关系,在较窄的层面上讲,则是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与办法的实施过程,包含了人、物的管理,及制度的建立过程。

我们在了解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重要特征之后,就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些重点体现,我们必须知道现代企业制度必将对会计制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制度的改革只有跟随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步伐。

二、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改革必须具有的特点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建立起的新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与原有的公有制企业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它所具有的特点上就可以明确的看到。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都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一特点。虽然,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国有企业进行权责分开,产权清晰,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以,现代企业制度坚决不能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会计方面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影响也比较大,国家在宏观的会计管理中体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集中管理上面。另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的国家,要想将企业的会计信息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必须对市场自有的调控能力更加重视。所以,为了让我们企业能够的自主发展,必须要使我们的会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市场观念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主动并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

2.企业会计必须实现自治

我们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中间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当行之事,在这中间我们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界定,以确保会计人员全身心的投入的企业的管理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原来会计制度的弊端,并通过对弊端的了解、认知。建立起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新的会计制度和流程来。还有,要从原来的会计人员委派当中走出来,真正实现为企业所用,并且要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地位。要使会计人员做到尊法、守法、知法,并利用法律充分维护企业权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了解到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命脉,而会计人员则是紧扣命脉的人。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将精力放在企业的管理上,争取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把好关,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3.长远发展是会计改革的目标

无论哪个企业,都是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不是放任自流的,是以企业的独立自主,和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的。在企业自主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以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而政府则可以打了发展注册会计师制度,确保对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最终使得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顺利的开展下去。

4.对会计综合人才加强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在中国的公司制上的,所以我国的会计改革要建立在会计人员培养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管理知识,以确保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整体的提升。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改革的方法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财产独立与有限责任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两个原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会计改革的同时,必须以这两个原则为基础,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1.财产独立和有限责任两个基本原则

这两个原则与会计制度的主要关系是,财产独立与会计主体,有限责任与资本保全。会计主体作为可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包含了会计核算的所有范围,也界定了企业能够行使的权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范围,也是会计主体的重要体现。

2.会计制度改革完善的措施

(1)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流动做改变

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计划经济时只是被国家政府部门所使用,并根据指导对资源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肯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作为理财过程中的最基本内容,必须使会计信息横向流动,并将其公开给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银行等。

(2)加强完善企业资本保全制度

作为名义资本保全的中国资本保全,不能在物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对生产进行维护。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税务会计急需建立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但在经济最大化的同时,依法纳税是其天生具有的义务。但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以现行的税法为依据,合理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则是每个企业的追求。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依法纳税的同时,还要学会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收的筹划工作,以期做的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切实做好企业利益的服务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税务的筹划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相关工作,税务会计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理运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为企业减少税费的支出,一方面给企业的发展资金的时间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的保护好企业的利益。由此可知,企业的税务会计的建立是刻不容缓的。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要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一个企业制度的建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是会计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渐强大,这中间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合理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才能配合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小川,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4期

[2]张彤予,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的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第2期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化竞争与经营的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指企业中涉及生产关系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以及处理这一系列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与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总称。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国际经济的竞争性,企业发展的促进性,制度自身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发展性。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从对产权实体的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政治制度与企业经营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其“商品化”的内涵,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追求其经营的高效益。

(1)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是产权清晰的实体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产权明晰,因此,就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查,并由有关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在确定了资产实有额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所有者。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明确

根据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是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企业的经营者运用其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并依法向企业的所有者负责。其职责就是保证投资者的权益,即资本保全和增值,并享受较高的利润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新型的责权利关系。各方各司其责,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关系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实体,所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间接管理上,即政府主管部门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来管理企业,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这符合政企分开,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政策;二是企业应仅仅是生产单位,而不应承担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如职工的住房、医疗、子女就业上学等应由政府或社区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集中精力和财力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目前许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已经和正在进行这种剥离,将一些福利机构的职能转由社会承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虽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承担这些机构的一些费用,但数额已大大减少了。

(4)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应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其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与此相适应,也应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配套,否则,再科学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科学化不仅要求使甭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而且管理手段也应现代化.其管理方法应打破常规,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方法。

(5)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现高效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产权独立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

那么作为“商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产权及企业经营地位的独立化为“商品化”打上了重要的烙印。

企业、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市场提供法律保障。企业是基础,市场是前提,政府是保障。三者相辅相存构成系统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其具有三个特征:即企业产权独立化、政府职能政治化、市场机制法律化。

企业地位的独立,基础是资本的独立,因为资本是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企业的权利来源于资本的权利。产权资本的独立是现代企业制度赖以确立的基础。要想对企业产权独立化有较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对现代企业的本质要有明确的认识。所谓企业,应该是具有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的能力,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结构的社会经济基本单元。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是企业的功能第一本质;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结构是第二本质;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第三本质。功能本质,结构本质和历史本质,这三个本质缺一不可。凡是不同时具备这三个本质的企业,都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所谓企业制度,从本质上讲,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经济方式。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规范化、法律化就形成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谋求企业的发展。依据以上定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应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企业不论大小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2.企业完全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从事经营,以追求市场活动效益最大化和财富增殖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3.政府对企业实行间接调控和服务。

以上这三个方面之所以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依法自主经营,并承担相应的盈亏后果。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企业与政府、市场的职能分工就可按以下原则进行:

(1)产权可界定原则(2)产权可市场交易原则(3)功能效率原则。

三、政府职能政治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要前提

企业产权分离之后,政府保留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为社会提供公正、诚实、有效率的服务,而不是处于“管制者”的角色,这种从管制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充分地印证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商品化”属性。那么在商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面前,政府职能已经有了明晰的界限,由于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资本、劳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实现合理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政府职能政治化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政府的主要任务大致如下:

1.政府机构的大精简,直接组织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政

府部门原则上均应撤销。

2.政府行政机构公职人员唯一合法的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而包括财政外收费、自办公司等在内的一切其他收入来源均属非法,一经发现查实,必须惩处。

3.允许国有资本与社会其他资本在同一法律、政策环境下公平竞争。取消给予国有资本的种种垄断性经营权力,同时在税收上让国有资本享有外商资本同样的待遇。国有资产作为资本开展经营,国有企业的出租、拍卖、与其他资本合股幼破产等成为所有权经营的正常形式。

4.允许企业经营者享有既区别于政府公务人员,又区别于企业的一般雇员的独立的分配利益。这种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紧紧拴在一起的。当企业经营利益下降时,企业经营者将与所有者同时受到损失的打击。由此将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群体。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流动的“企业家市场”,通过企业家市场化形成符合价值规律的企业家评价标准,再由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根据竞争原则,择优聘用。

5.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国家的关系不再是行政任命关系,而转换成依据合同的雇佣关系。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无理的干预行为均属违法。同时,经营不善的企业随时可能被投资者以股权转让、出租、拍卖、申请破产的方式作出处理。在投资者的损失被减到最小程度的同时,经营者及企业员工将成为产权调整过程中解雇、失业的直接受害人。因此,企业有了来自市场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约束力。

四、市场机制法制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

产权独立、企业经营地位独立、政府从管制者转变为服务者――政府职能的政治化,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充分承认现代企业制度的商品化所做出的回应,那么市场机制的法制化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制度商品化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以上前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市场经济合理化发展、市场机制法制化出现,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焕发它地方活力,也更好地凸显了其“商品化”的特征。

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现代市场经济涵盖两个概念:市场的开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运行新机制,呼唤并依靠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包括立法、司法、执法)的建设和完善。广泛学习和大胆借鉴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法律制度调控市场的经验。市场机制法制化,要求既要对现存不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根本性的修正和变更;同时,还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

五、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第10篇

(一)重视现代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人们的观念尚未转变,不少企业领导人还认识不到现代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缺乏现代决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拍脑袋”决策的现象相当普遍。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完成受托责任,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

1-“管理的重大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现代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可充分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为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策并提出备选方案,帮助受托人据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调控企业的经济活动。

2-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要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就得千方百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而现代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专业管理所无法比拟的,在产品设计阶段,它通过对产品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与研究,开展价值工程分析,提出成本最低、功能最全的满意方案;在制定标准成本方面,除了依据严密的科学计算外,还实行广泛的参与制,使标准制订者与执行者面对面的沟通各自的外境与现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分析方面,强调经常、及时和具体,以便执行者能经常而又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标准执行情况,形成一种“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机制,充分调动执行者在标准执行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奖惩制度上,强调综合而又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激励人们沿着局部与整体目标一致性方向卓有成效地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

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的经营机制。

(二)拓展财务会计

1-重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会计法》,但由于《会计法》是将所有企业、社会团体、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合并为一个法律规范,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及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转换与服务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理论,代之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能反映会计本质特性与揭示会计内在规律性,可用于指导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的实践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它应该是由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概念结构框架与会计应用理论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一个首尾一致,浑然一体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与功能的理论系统。

2-现代企业制度影响着会计内容必须以真实地、公允地反映受托责任活动为主要内容,因此无论是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或报告,或是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还是会计理论的研究,都必须以反映和监督企业(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受托责任活动为其基本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提供决策者有用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的领域不断拓宽,对新的会计分支和新的会计热点问题,如环境会计、合并会计、租赁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现金流动会计、国际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宏观会计、电算化会计、预算会计以及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等,必须尽快展开研究,为会计实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3-建立间接管理型的会计宏观管理模式,加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政企分开要求政府建立一套间接的会计宏观调控体系。对企业工作来说,政府的会计宏观调控体系应包括企业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关会计人员的资格、监督机制和可能的全社会的奖惩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政府对会计管理必须由统一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控制,通过制订基本和具体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会计行为加以规范。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冲击了我国原有的以国家审计为主体、内部审计为基础、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各项制度的规范化,使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与执行机构之间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应转换职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融多种产权主体为一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内部管理层次多,经营跨度大,场地分散,各种权力、义务、责任关系复杂,更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作用,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健康运行。为此应改变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及事后审计的特征,使企业内部审计真正成为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协助高级管理当局完成受托责任为重点,将经常性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以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内部监督系统,而国家审计的对象只能是政府机关,即使是国有独资企业也应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会计的社会监督体系必须由与各方利益无牵涉的、超然独立的社会公证机构实行,如果国有独资企业由与其有利益密切相关的、代表国家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那么它会否损害国有独资企业的债权人的利益吗?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建立以注册会计审计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

(四)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及税务会计为更好地反映受托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性效益,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从社会的角度对受托经济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计量与报告,以增强受托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观念,在提高经济性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性效益。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

(1)对职工履行责任(体现在是否同工同酬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开展职工技术教育、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与社会统筹保险基金等,

(2)保护消费者权益体现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加强产前与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3)维护政府利益(体现在是否在提高国民经济主体效益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支持公益事业(体现在除了依法向国家纳税外,是否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捐赠与帮助);

(5)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在企业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护,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并重)等。现代企业制度对现行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现象也产生了冲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约束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最高技术标准,财务会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税法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经济利益的法律规范,对财务会计不起技术规范的约束作用,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国家与所有企业的最一般最重要的经济关系是税务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会计上,就是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会计能避开税法的影响。由于现代企业会计的核心在于会计收益的计量,而税法或税务机关更加注意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与会计处理结果总是会存在着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因此会计收益必须接受税法所规定的各项调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满足信息的有用性及管理的灵活性,而税法更强调纳税基础的可靠性和严肃性。不同的要求导致这两方面信息在事实上有着不同的目标与着眼点,使用不同的会计惯例与会计方法,最终使税务会计与现代管理会计一样,也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会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而税务会计的分离与独立,对我国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五)财务与会计必须一分为二企业财务管理是与公司制度相伴而生的,它们都存在于相同的社会基础上,即公司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为股份有限公司筹集更多的大量资金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至今,已成为由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组成的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然而在我国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基本“无财可理”。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以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的身份在市场竞争的大海中游泳,财务管理已成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性的管理活动,即处理着财务关系,也直接管理着价值运动。而会计不是职能管理部门,它是提供综合性财务信息的部门,是现代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部门分设,两个部门各司其职。

(六)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与咨询服务体系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投资者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作为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监督的社会中介力量,在 经济中发达国家被普遍视为“经济警察”而倍受重视,并且具有极高的执业权威性和社会地位。我国要彻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必须建立一支信誉卓著、具有出色质量和一定规模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做保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与咨询服务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在质量与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

(1)当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取得与认定程序不能有效地防止低素质的人进去。

(2)注册会计师的法定执业领域过窄。

上一篇:现代风格范文 下一篇:现代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