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范文

时间:2023-03-03 07:18:56

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1篇

《现代化农业》(CN:23-1137/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现代化农业》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多次获得最佳期刊称号;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每年还定期举办科技论文讲演赛,学术气氛日趋活跃。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2篇

>> 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 农业现代化 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 递减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农业现代化几个前提的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支持研究评述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研究 湘南地区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研究 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 科研助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路径探讨 土地与农业现代化 不要忘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出路 农业现代化加速 克服农业现代化短板 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赵景阳,郭艳红,米庆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28-31, 46.

[4]陈美球,金志农,翁贞林. 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3-17.

[5]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6]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7]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1):97-101.

[8]陆相林.山东省十七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类及区划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403-406.

[9]杨宏力.山东省十七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研究(2009―2013)[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9-64.

[10]“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 (7):41-47.

[11]林丽梅,郑逸芳,许佳贤,等.基于熵值法的福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3,13(10):40-45, 77.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3篇

《农业现代化研究》(CN:43-1132/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表扬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1987年、1990年两次分别获湖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2004年连续4次被评为湖南省一级期刊。2012年荣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在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优秀学术期刊(A)”。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安全 农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1-01

一、前言

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近年来,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二、现代化农业的内涵

1.动态论

对于此种观点的理解可以认为,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历史和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期是一个动态的,渐近的发展过程,它在不同的空间内容下,现代农业的定义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其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2.系统论

系统论的中心思想是从系统观点的角度将农业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在自然规律的变化下,这三个系统内部在不断的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这就使得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可以实现,它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

3.过程论

此种观点可以认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其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来对农业进行改造和管理,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使用这种方法后可以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淘汰,既可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又可以使整个的农业生产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中。

三、现代化农业的作用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把农业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该树立大农业的观念,使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更广的范围发展。第一,可以将现有的农业条件作为发展的基础,逐渐的使农业向着食品业、工业原料为发展主体的方向发展;第二,国家可以依据现代的农业和市场经济上下游的产业关系,将农业产业发展为现代的物流农业企业,逐步的形成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市场。把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作为主体,逐渐的使房地产公司将投资方向转向农村,加快农村城市的步伐;第三,中国城乡政府应该作为农业和社会服务的领导,使现代化的各类科技和专业协会为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更好的服务。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大农业的理念,使人们对农业的产业结构向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道路发展。

2.正确处理市场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扶持政策,从而使农业产业的配置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从而保持社会公交产业的方向不变,但是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使市场的机制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政府必须从实践出发,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的为农民解决问题。

3.政府应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般情况下,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所占的国民经济比重在逐渐的缩小,所以,我们国家的一些经济专家也认为只有将农业的生产比重降低,才能使国家的发达化进程加快人。但是,依据相关的调查资料,其显示出来,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如专家所认为的,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和农业相关产业和工业之间的替代转换性。因而,我们国家必须使农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整套的农业管理模式,逐渐的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增加,使农业的社会化效益和农业的工业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4.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储备

很早以前,我们国家就利用外资来投资农业生产,国在在政策上鼓励外商在国内的农业领域进行投资,使外资大力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但是,跨国公司的过度投资也会使中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一种掠夺式的经营,甚至可以引起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毁灭。现在,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所以政府应该对国家的农业加大投资,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可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结语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国家要使人们的农业现代化观念深入人心,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外汇资源来对中国的现代化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俊,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农村经济》2003年第05期.

[2]袁鲁江,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民营科技》

[3]罗玛,党的十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内江科技》2013年第08期.

[4]林阿妙,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长征(党建版)》2013年01期.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5篇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时的农业现代化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和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促进我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2012年,党的十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时再说农业现代化,语境已与“老四化”时代大不相同,因为我国已经由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从工业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转变。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无疑提高了,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农业长期支持工业发展,当“新四化”提出时,“老四化”中的农业迄今还没有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对于中国农业而言,要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预计,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要搞清楚新老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实践中会走出一条先“修路”、后“造车”、最后出台“交通规则”的道路。

“路”终于通了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持续关注和强调推进农业信息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2010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连电话都不通的地方是没有信息化可言的。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修路”工程开始于2004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在全国范围启动了划时代的“村村通电话工程”。

村村通工程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6家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第一阶段任务是2005年底前实现“邮电十五规划”中“全国95%以上行政村通上电话”的目标;第二阶段任务是“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第三阶段任务是 “十二五”期间将“行政村通”延展到“自然村通”,普遍服务内容逐步从语音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

据工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国家累计直接投资达500亿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5.5亿元,地方财政补贴4亿元,电信企业自筹约480亿元,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于2011年成为现实,很多地方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记者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移动获悉,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在农村的网络覆盖了全国100%行政村、超过98%自然村。持续对各级农业部门、农民购机进行话费补贴,补贴额度近40%,并且提供多样化智能终端供农民选择。

村村通电话工程使得农村通信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电信普遍服务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路通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才能逐步落地。在农业部的努力下,目前我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市场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和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职能已逐步实现从单纯保障农业部门自身办公系统运转向为农业系统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转变,市场信息机构与信息中心合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据对全国28个省1912个县调查整理情况看,目前超过55%的县设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近四成的县配备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的县超过80%。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国近39%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大多与乡镇农技推广、质检机构或政府服务机构合并建站,终端设备配置及互联网接入条件良好。22%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主要与党员远程教育点及阳光书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合并建点,绝大部分配置了计算机并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全国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超过18万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力量。

“车”开始多了

如果说电话、宽带等硬件连通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路”,那么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服务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应用就是跑在路上的“车”。近年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种植业生产方面,全国植保信息化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到2012年开通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蝗虫防控指挥系统、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全国病虫测报数据库,实现了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的网络化报送、自动化处理、图形化展示预警和可视化,提高了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为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畜牧业生产方面,畜牧业龙头企业及大型养殖场生产经营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畜禽养殖环境监控、饲料自动给喂、育种繁育、疾病诊断与防控、养殖场管理、质量追溯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推广运用,为加快实现畜禽养殖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的目标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大型畜牧业生产企业运用RFID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畜禽养殖场的畜禽个体生产情况、出栏情况、饲料、人员、市场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配置,已经全方位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使畜禽生产管理更科学更有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渔业生产方面,渔船安全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强通信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力度,完成了《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立项工作,总装备部和农业部已联合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9826万元,总装备部北斗重大专项投资2000万元,为辽宁、山东、浙江、海南、大连和青岛等地11143艘海洋渔船安装北斗二代终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海洋渔业通信网岸台维护与新型渔用对讲机补贴配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岸台维护和渔船通信设备配备工作,提高安全通信保障能力。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兽药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兽医局组织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建设完成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I期,并于当年8月上线试运行。通过查询系统,可快速查询兽药生产企业GMP证书、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生物制品和进口生物制品批签发等审批情况以及兽药监督抽检检验情况,查询系统中的数据相互关联、信息完整,极大地满足全国兽药监督执法以及社会公众查询需要,促进了行业诚信自律。

——农业机械管理方面,重要农时农机调度信息化得以加强。2012年,农业部继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农机调度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和机具供需、作业价格等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为广大农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免费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了作业机械的有序流动。黑龙江为投资额达到千万元以上的全省800多个农机合作社的大型农机设备安装了全球定位装置,实行实时实地的智能化管理;河南省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免费为参加跨区作业的5000多合收割机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三夏”跨区作业的精细化组织和信息化管理;山东开发的“农机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省、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及相关的200多家农机驾校资源,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信息平台,在全国农机系统率先实现了市县农机化信息网的互联,部分县还将信息网络延伸到了乡村和农机大户。

——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和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初步成形。很多地方的农经部门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和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开发应用了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系统、农民负担监管系统。据统计,全国省、地、县三级农经机构自主开发业务网络监管系统达1170个,已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村集体“三资”监管、农民负担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系统的县的比例分别达到7.7%、15.1%、3.7%、5.0%。有近一半的村实现了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北京、上海、浙江、山西、吉林、安徽、湖北等省(市)85%以上的乡镇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由单机向网络、由资金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的升级,集体“三资”管理基本实现由手工记账、算盘核算向计算机管理、动态实时、全面监管的转变,从源头上避免或者减少了基层干部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开,已经超过1/4的县(区、市)实现了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建立了融合同管理、确权登记、流转服务、仲裁监管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有的地方还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开发应用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管理系统。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农经工作作用发挥、职能履行,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农民群众的赞许。

——农村文化旅游方面,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已实现信息化。农业部实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通过建立休闲农业信息中央数据库,设计开发“魅力城乡”网站,建立手机信息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通信息服务热线等途径,吸引城乡居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民劳动生活,享受农村风情风貌,引领休闲消费新业态的形成,有效破解休闲农业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难题。2012年,入库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多个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刊登信息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

——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崛起,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已经出现。数据表明,2012年阿里平台上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约200亿元,其中淘宝网和天猫平台成就了大部分的交易额,B2B平台上通过支付宝完成的交易额接近1亿元。传统滋补营养品(包括蜂蜜/蜂产品、燕窝、灵芝、冬虫夏草等)、粮油米面/干货/调味品、茶叶成为淘宝网2012年交易额最大的农产品类目,分别为61.41亿元、34.53亿元和34.16亿元。而从增长趋势来看,生鲜类目(海鲜/水产品、新鲜水果等)无疑是增长最快的类目,2012年同比增幅达到42.06%。

截至2012年,入驻京东平台的农产品商家已经超过500家,上线在售的农产品类商品数量超过36000个。2012年全年,京东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超过6亿元,总订单量超过400万单。京东还利用电商平台和优势资源,在解决农产品滞销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打通了农户和消费者间的供需信息障碍,使优质的农产品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2012年3月和12月,为解果农燃眉之急,京东快速响应,分别推出重庆脐橙和陕西苹果团购义卖活动,销售滞销水果5万余吨。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各种应用正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标准不统一, 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基础设施难以互联互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应用系统难以集成、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交通规则”亟待出台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农业信息化刚刚兴起,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应用技术、农业信息服务方式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缺失使得大量的数据信息处于分散、部门所有和各自为政的状态, 很难在广域和一个集成环境下使用和实现全社会的数据共享。加之农业信息化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 其间不仅涉及农业行业的标准, 而且要使用许多其他行业的相关标准。但是由于各部门对农业信息化标准没有统一的管理, 没有根据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对相关标准进行有效组织, 使农业信息化标准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同时,农业信息化标准的组织制定部门过于分散。由于行业管理的条块划分, 农业信息化被分割到农业部、工信部、广电局等部门分头管理, 标准的制(修) 订工作互不通气, 标准定值依据不统一, 制定出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难以协调。

2011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今年5月,又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为保障农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在全面开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规划,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信息化项目,并积极推动立项实施。全面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科学测度信息化水平与绩效。

农业部信息中心的专家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农业应用相关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有关应用推广的瓶颈,打造核心数据资源必须标准先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开展农业领域对象标识符(OID)制订工作。中心近期拟申请注册开展农业领域OID工作,形成农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根OID,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开展农业领域OID统一标识体系建设及全国范围内统一标识和解析服务。同时,结合应用的需要,优先制定农业信息化所需标准,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

陕西省工信厅、省农业厅把工作做在前头,已经编制出了《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框架》。该《顶层设计》贯彻了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各涉农部门共同参与。二是理清政府职责,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农民享受普遍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赢。通过《顶层设计》,将规划具体化,有了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总体设计,从而使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从2013年开始实施,到2017年陕西省有望实现“一网对农村,一卡对农村,一站对农村”的服务格局。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6篇

襄樊学院政法系王正宇441053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金融支持 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可以说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完善和深度变革、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由原始传统分散粗放低效益的自由农业向科学现代专业集约化高效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在生产和经营理念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及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等物理环境发展不同的农业如: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运作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型、山地园艺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农业。

二、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人口和面积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利用、组合、开发、挖掘好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丰富“三农”的内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涌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链条带动就业,促进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强化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立国之本,兴盛之基。

三、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要地说,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有利因素不少,但不利因素也相当多,特别是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之以前虽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综合起来全面的看文化素质还是偏低,在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基础设施(道路、通讯、水利配套工程)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还很低,与农村生产相配套的农用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工业和生物化学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快速提高,农民分散经营,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的程度还很低。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有待建立,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与实践的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懂科学会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队伍以及有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的农民,整个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却财政拨款等其他形式的投资,最终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四、金融究竟应该怎样来切实有效地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应如何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研究现代金融的学者不可退却义不容辞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农业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

1.农村地域广需求高农业金融投入少。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农户贷款只有2.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5%.截至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

2.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大、收益少、缺少有效的风险担保。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风险高,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往往造成金融机构投入贷款难以收回的结果,损失无以弥补。这种现状制约了金融向农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区域广,种类多,金融需求大多为小额信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密集的网点。由于目前农村地域广阔,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农民多为零星分散经营,农村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种植养殖及简单加工业。由此造成小额信贷的需求量较高而农村金融网点少,投入低这一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矛盾。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不尽理想。由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大,收入少,效益低,资金有限造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较弱,呆滞呆账贷款,所占比重大。对于这个问题对症下药:应该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盘活资金增加再保险。建立各种保险互助互补的保险创新机制。(政府+农村合作社合作基金+农产品收购预付+关联农业互保)。

5.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需要我们借鉴一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运行之路。

五、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

(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金融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他服务。

1.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

一是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各种特定设备提供贷款等。

二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2.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贷款后,社员资源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

3.美国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个层次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联邦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个层次为保险人和农业查勘核损人。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渔业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时,给它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限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还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对国内大型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有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

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它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为服务对象。

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新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于始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村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中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各国为支持农业发展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六、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

(一)政府应下大力量支持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支持多种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持续快速的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改革和创立全新的农村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上全面实行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使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都有途径取得。

(二)支持农业发展应允许金融机购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各个层次聚拢资金,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对支农资金的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我们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要有完整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我们生活秩序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

(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种类多,地域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了保证支农金融资金的安全回收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通过互保和再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为广泛充足的金融信贷支持

逐步建立与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基层财政与金融支持制度、其中包括对农村现代化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长期投资。对三农的投资不应以短期的盈利为目的,应着眼于长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向资本密集农业成功转型提供基础性集约化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2012-04-16.

[2]《我国农村服务现状究竟如何》.《金融时报》,2006.02.21.

[3]康书生,鲍静海,李巧莎.《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8篇

一、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国际上把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尺度,也把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是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农业生产技术要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

第一,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农业现代化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形成了由机械化、化学化、设施化、信息化等构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下的农业生产,强调农机农艺配套、良种良法配套、生物与生物相协调、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等等,这些都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由模糊化转变为精确化、数量化。农业标准化集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是把科研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桥梁,因而农业标准化就成为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手段。由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下降的趋势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的科技进步步伐。

第二,农业标准化是利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的基本前提。用工业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采用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来减轻和取代人力、畜力,减轻劳动者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各种机械工具、矿质能源以及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的广泛利用,以及来源于工业的各种材料在农业设施中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工业提供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必须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优质农用工业品能增强农业的物质基础,促进农业快速增长;劣质农用工业品不仅难以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甚至起着削弱农业的物质基础、抑制农业增长的副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经营的市场化,农资经营市场主体多元化,加之农业标准化工作尤其是监测工作力量不足,近年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导致的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只有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才能保证以优质的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没有农产品质量的改善就不能提高其附加值,就无法提升农业竞争力,最终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甚至为市场所淘汰。近年来发生的三鹿问题奶粉、苏丹红事件等一系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农产品标准是对产品质量、检验方法、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的技术所作的规定,是农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检验,产品质量就能得到保证。事实上,标准与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农业标准是衡量农产品质量的依据。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抓质量应首先抓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又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再回到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及其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产品质量标准是农业标准体系的核心,是保障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农业标准化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标准化,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政府必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

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推进历程长,实现难度大,必须多管齐下:政府的正确引导、有关标准化专门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共同努力、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

第一,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因此,农业标准化的核心是科学、先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近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食品进口国大幅提高农兽药残留检测标准,有些标准高于我国几十甚至几百倍。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在思想上、组织上以及资金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农业标准体系的制定和推广步伐。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 信息系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我国的人口组成部分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农业人口。但农业的生产水平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显现的竞争力较弱,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走向国际的脚步。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良好的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最优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科技技术,在当代,使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结合,就能够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实现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普遍要求。在对农业市场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民对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并没有完全实时掌握,在农业产品的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即很多农民在发现某种农产品的市场行情较好时,就会大面积的种植该农产品,但往往是当农产品收获时,市场已经不再需求如此大量的农产品,这就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非常有必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充分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使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快捷准确的流通,使农民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2、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3、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4、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五、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对于保证农产品市场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的农业发展中,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对农业粮食市场的购销情况作出全面了解,可以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使农民能够认识到当前市场中粮食储存的现状,以避免所种植的农产品没有销路或使市场中急缺某种农产品而造成市场混乱。

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六、结束语

现代化农业范文第10篇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现状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目前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省21320个行政村全部接入宽带,12.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3.38台,移动电话203.83部,电脑19.53台,电视120.60台,广东乡镇区域4M带宽覆盖率达90%以上,行政村、自然村4M带宽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465.6万,较2007年增长5.7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中国农业信息化测评》“十一五”期末分地区农村信息化指数排序:广东省农村信息化指数排序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第三。

(二)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广东省省、市、县各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形成多系统、宽领域的农业信息网站群,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广东省涉农网站数量超过1500个,广东农业信息网覆盖了21个地市,并开通了广东农产品交易网、广东乡村网、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网等服务平台。“12316三农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18个地市开通应用,已受理咨询服务累计超过19万次。广东省惠州、广州、梅州、阳江等市,农业信息平台和服务建设成效突出,惠州市农业信息网多次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网站”。

(三)信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一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逐步推广应用,涌现出多种农产品专业网站;二是信息化技术在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开始推广应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温氏集团,已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数据中心以及覆盖整个产业链的EPR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三是信息化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溯源技术的提高,如东莞市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追溯信息系统,对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实行实时监控。

(四)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1000多个县(镇)信息服务中心、逾2万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基层信息服务队伍超过15000人,入库农业专家超过2000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农业信息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保障压力增大,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条件下,凸显了农业信息化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一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目前广东农业正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升级转型,但农业信息化总体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支撑不足,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的推广应用不多,农业信息数据共享缺乏机制、政策和标准,对农业生产经营电子政务管理等缺乏共享对接的统一支撑和数据平台,导致农业信息服务出现信息重叠、信息滞后、信息差异、难以共享等问题,影响农业信息化推广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例如,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缺乏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专项资金与工作经费。政府农业部门具有有拟订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职能,但没有手段,农业生产、经营、预警等农业信息工作难以开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是农业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薄弱。广东省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建设与当前农产品供需多变、市场价格波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预警、监测、监管和服务能力,稳定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为农业主管部门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缺乏扶持政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有各项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环境。我国目前仍没有针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各地缺乏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积极性,导致各地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动力不足。

五是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投入、资源管理、协同推进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的问题,亟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为广东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广东毗邻港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是全国第一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也是农业生产大省和农产品消费大省及农产品进出口大省。广东以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产出占全国6%以上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耕地亩均产值居各省区第一,农产品出口额排第二。同时,广东还担负着保障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的重任。为了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东农业必然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型。目前广东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的攻坚期。能不能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当好排头兵,抢先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关键。当前,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特别是利用3G、云计算、物联网等主要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管和市场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决策能力,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安全供给;通过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电子拍卖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竞争力;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将农业的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及时传送到各级政府、企业、农户和广大消费者,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安全提供信息化支撑和驱动力。根据我们最近组织的调研,目前广东省迫切需要在以下五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

一是种植业信息化,种植业标准化发展程度较低,质量追溯难以保证,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二是养殖业信息化,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保障生猪和家禽、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供应,提高养殖效率和疫情防控与检测能力;三是农产品经营信息化,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生产的市场经营和流通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经营信息和监测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尽快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主要环节的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我省农业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广东实际,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广东”、“智慧广东”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抓手,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运行机制,强化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经过五年努力,要力争使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提高农村家庭信息终端的拥有量,每百户计算机30台以上,涉农信息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省、市、县、镇、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完成农业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二)加快推进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议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良好的氛围,因此建议重点落实以下几个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农业信息化。广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是一个庞大群体,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应主要由政府承担,要完善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机制,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道路,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产品信息、预警和扶持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借鉴种粮补贴的做法,为农民应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化补贴,大力启动农民的信息需求。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投入格局。

3.开展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包括“金农工程”、“菜篮子”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示范工程、“三品一标”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种植业生产信息示范工程、养殖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业经营信息化示范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示范推广,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大手机、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信息服务示范,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实用性、趣味性,满足农民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4.在全省建立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要结合农业部建设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要求,在广东省建设一批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树立在生产、经营、政务、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整体推进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广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5.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统筹协调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协调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农业部门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建议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协调机构,统一协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整合信息资源,打破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合力,推动信息的无偿共享,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上一篇: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