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范文

时间:2023-03-16 04:32:02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时制 意义 形式 时间点 时间域

一、引言

任何语言都有时间概念,但表达这一概念的方式各不相同。英语等印欧语系用词语内部曲折的构形等方式表达,是显性的,属于狭义的语法范畴;汉语也含有丰富的时间概念,学界对有无时制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一些学者认为汉语没有时制,又有一些学者认为汉语存在时制。前者主要以高名凯、王力、吕叔湘、熙、戴耀晶、尚新等为代表。后者主要以吕叔湘、龚千炎、方霁、林若望、马庆株、孙英杰、张秀、陈平、张济卿、陈立民、李铁根等为代表。

认为现代汉语有时制的语法学家们之间也存在分歧。由于汉语缺少狭义的语法标记,一些学者研究其实现形式的语法功能,如吕叔湘、龚千炎、方霁、林若望、马庆株、孙英杰等。他们对时制的研究涉及到时间词语、上下文、情状类型、体貌、广义的虚词等内容。另一部分学者把时制严格限定为语法范畴,探讨汉语时制的语法实现形式,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一些特定语法形式上。如张秀、陈平、张济卿、陈立民、李铁根等。

我们认为汉语存在时制,但它与印欧语系那样狭义语法范畴不同,而是一种广义的语法范畴,是一种构式的语法范畴。

二、定义

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时体研究专著戴耀晶(1990)的《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认为,当人们观察事件的具体时间构成(过去、现在)时,得到的是时意义。“时”(tense)可定义为“观察事件时间构成的方式”。龚千炎(1991)说过,“若以某一时刻为准,从外部观察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则可以得出‘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观念,一般称为‘时制’(tense),它指示事件发生的时间。”陈平(1988)将时制定义为“情状的发生时间、说话时间和时轴上的另外一个时间(又称为参照时间)三者在时轴上的相互关系。”张济卿(1998)说时制指的是用来表示所述事态(event)之发生时间的语言形式。它总是以某一时刻为参照时间(reference time)。李铁根(2002)所谓的时制,指的是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或与另外一个参照时间在时轴上的相互关系。时制有两种基本类型: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前者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后者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以外的某个参照时间所形成的时间关系。金立鑫(2004)认为时制是指事件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孙英杰(2007)把时制定义为“情状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或和另外一个参照时间在时轴上的相互关系”。

以上学者对时制的定义,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情状发生的时间”“说话时间”“参照时间”及其在时间轴上的相互关系,但忽略了不同的语言及该语言使用者关注时间的差异性。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时制是表述者根据表达需要,站在时间轴上某个点选取一定的时间参照用汉语的各种语言手段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语言表达机制。

三、表达形式

汉语表达时间概念的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形式、介词短语、在谓词前添加表时间的副词、在谓词后添加助词、在句末使用语气词等显性的方式表达,也可以依靠谓词及其搭配成分的语义特征或者语境等隐性方式表达。如例(1)用表示时间的“白天”“夜晚”两个名词,表达句子的时制意义;例(2)用介词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是在说话之前;例(3)在谓词前添加副词“正在”标示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是与说话同时进行;例(4)在谓词前用“曾”标明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是在说话之前;例(5)中在谓词后所添加的“过”直接标示着事件的经历体貌,同时间接地表示着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是说话之前的某一时间;例(6)中句末的“了”是语气词,起着新旧事件划界的作用,即在“呆在某地”和“离开某地”之间划界,在本句中划界意义更多地指向“离开某地”。因此,这里的“了”标示着“走”这一动作的所发生的外部时间是在说话之后的某一时间。

(1)我白天信基督,夜晚信佛法。

(2)就是在那个时候,这姑娘来到了村里的裁缝奶奶家。

(3)科学正在出事,譬如自然生态的破坏。

(4)佛门也曾有过几次集结。

(5)雨丝白茫茫地扫过村弄。

(6)“凤英子,今天我要走了。”

以上所讨论的是时制的显性形式,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时制也有隐性的表达形式,如例(7)中的“搞乱”是动结短语,既然有“乱”这一结果,事件所发生的外部时间必然早于说话那一刻。因此,某些成分的语义特征是时制表达隐性形式。再如例(8),“低头”“看”“发现”三个事件的逻辑关系及语序也能表现时制。“低头”在“看”之前发生,“看”了之后才能有所“发现”。

(7)他搞乱码齐的青粽叶。

(8)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

正如马庆株(1981)所说,“由于汉语狭义形态成分很少,就很难根据狭义形态来讨论时制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把对形态的理解扩大一些,即不仅重叠算形态,助词、语气词、副词,总之虚词(广义虚词)都可以算是形态”。

四、时制的划分

认为汉语有时制的学者们对汉语时制的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两种,即横向和纵向。横向划分是沿着时间轴将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通常的划分方式为三分法,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或先时、当时和后时),偶尔也有学者采用二分法和四分法;纵向的划分是看是否把说话时间作为参照。以说话时间为参照为绝对时制,不以说话时间而以另外的时间为参照的则为相对时制。

我们先根据横向划分所得的“现在时”的标准,从《读者文摘》2012年第10期中11篇文章的983句话中,找出所有带“正”或“正在”为其标记的句子(见下表1)。所选语料共计984句,其中“正/正在”出现了48次,其中34次中的“正”是“恰好”的意思或是姓氏等,这些与时制无关。与时制有关的出现了14次,分布在例(9)-例(22)中。我们分析发现在例(9)-例(18)中“正/正在”所标示的时间包括说话时间,而在例(19)-例(22)中“正/正在”所标示的时间与说话时间没有直接联系,而与另外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相联系。我们此处重点分析例(9)-例(18),考察所谓的“现在时”究竟是怎样的内涵。

表1 《读者文摘》2012年第10期的“正/正在”使用句数统计表

项目

次数

需统计词 与时制

无关 与时制有关 合计

包括说

话时 不包括

说话时

正/正在 34 10 4 48

在例(9)中,通过该句在原文中语境可以看出,“现在”指作者在住院治疗时写作的那一段时间,最早起始于开始写作那一刻,最长持续到写作结束,较短;例(10)中,“现在”所指的是“科学向纵深发展的整个过程”,起止时间不清楚,较长;例(11)中,“现在”是“指科学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整个过程”,起止时间不清楚,较长;例(12)中,“现在”指“说话”所需的这段时间,比例(9)中的时间更短;例(13)中,“现在”指“我在小姑娘视野中出现”的那一段时间,较短;例(14)中,“现在”指的是“我在想小白的时候”;例(15)中,由“目前”提示可知,“现在”指“低收入”阶段,较长;例(16)中,“现在”指“盛年时期”;例(17)中的“现在”指“用手指”的那一瞬间;例(18)中的“现在”指说话的时长。

(9)比如器官移植,比如史铁生正在享用着的“血液透析”。

(10)不过,说老实话,随着科学逐步深入到纳米与基因层面,西医正在弥补自身的不足,或使中医理念渐渐得其证实也说不定。

(11)科学正在出事,譬如自然生态的破坏。

(12)他说:我不知道在哪个楼窗里,会不会有个孩子正看着我。

(13)可没想到,栅栏门那里站着一个没见过的小姑娘,正瞅着我哪!

(14)亲爱的小白,这就是正在做的以及我想对你做的一切。

(15)中国目前正处于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阶段。

(16)可儿女们正当盛年,有事业要忙,有房子要挣,有爱情要经营,有儿女要教育……

(17)正指呢,却听见背后一片匆匆的脚步声,冲来几个穿制服的大汉,急着大声问:“什么事?什么事?”

(18)我一怔,说:“没事啊!我朋友正告诉我们他家在哪一层,有什么问题吗?”

(19)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20)这一年的段祺瑞,33岁,正春风得意,任武卫右军炮兵统领兼炮队兵官学堂监督,是令军界瞩目的新军骨干。

(21)然而,走到唐山外的小镇开平时,吴佩孚意外得知,此地有个武备学堂,乃李鸿章所创办,正在招第二期学生。

(22)老段喜出望外:只要这位学生一声令下,他的军纪严明、士气正盛的大军即可抵定三湘进而荡平粤桂两省,而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

通过对例(9)至例(18)的考察,我们发现所谓的“现在”是一个起止点不明确、包括说话时间在内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的长短与语言使用者的预设有关,带有主观性。为了便于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体貌,我们将上述所谓的“现在”更名为“当前”,其内涵如图1时间轴上的ST(starting,terminal)线段所示,即当前时间域,简称当前域。当S与T不重合时,当前ST表示一个时段;当S与T重合时,当前时间域ST就变成了时间点。R是说话时间,有较短的续段,近似地看成时间点,是当前时间域ST线段上任意一点。

图1

S点以前的时间域SL(last)叫先前时间域,简称先前域,SL具有射线性质,可向逆时间方向无限延伸。T点以后的时间域叫未来时间域TF(future),简称未来域,TF具有射线性质,可向顺时间方向的未来无限延伸。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由三个时间点和三个时间段构成的现代汉语时间系统。语言使用者指示先前域或未来域中的时间既可以参照说话时间,又可以选择各自域内的某一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或时间轴上的时间作参照。先前域和未来域的表述都是以当前域为基础的。当前域的设置是语言使用者在已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百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观预设的,其起止点具有模糊性,说话时间被包含在其中。

五、结语

现代汉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时制的方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狭义时制及其表现形式,但有与现代汉语相适应的分析形式表达广义的时制。其时制系统是一个以当前时间域为中心的三个时间点和三个时间域构成,它对研究现代汉语的体貌系统有着制约作用。

(本文为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现代汉语体系统之述谓体研究》系列文章之一,项目编号:2012XYC011。)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2]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何伟,马瑞芝.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龚千炎.谈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J].中国语文,1991,(4).

[5]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6]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3).

现代汉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中缀;黏着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25-01

中缀在现代汉语中争议颇多,就连它的基本概念都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李荣嵩认为中缀“通常指插在一个词中间的辅助成分(虚词素)。”陈光磊先生的看法与《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对词缀的解释相左。马庆珠先生研讨过关于词缀的诸家学说, 认为:“语义虚实很难用来作为判定词缀的必要条件, 相反地倒是意义实在也不妨碍一个语素成为词缀。” 中缀既然是词缀的一种,对词缀的这种认识也同样适用于中缀。

祝鸿杰对中缀的认识与《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相一致。刘叔新先生也认为,“按一般道理来说, 中缀一如前缀、后缀, 性质上属于构词法形态, 是凭之派生出另一个词的手段。”大部分学者也同意《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中缀问题上, 大致地存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汉语里有中缀, 一种则倾向于否定这种观点。

前者可以赵元任、李荣嵩、陈光磊等人为代表, 后者可以刘叔新先生、周荐先生等人为代表。另外,很多著作都是避而不谈, 似乎也表明汉语里没有中缀。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汉语里中缀很少。”“糊里糊涂”里的“里”,“看得见”里的“得”等。这些中缀, 是根据语素的自由和粘着分出来的。赵元任先生认为中缀是“两头粘着。”

李荣嵩的《中缀试探》批评了任学良的可疑做法, 排除了“不溜丢”的“不”和“三”“四”等成为中缀的可能性。但是, 李荣嵩又这样看待中缀:“我们肯定汉语有中缀, 不过只有‘得’、‘不’这两种成分是中缀。

陈光磊先生认为, “下列语素都属于词缀中的中缀: 里(糊里糊涂)、得、不、一(看一看, 想一想)”。刘叔新先生认为,“被发现有中缀的语言, 非常之少。要断定现代汉语存在中缀或类似中缀的单位, 似须十分审慎。”刘先生具体细致地分析了四种意义上的轻声“里”,“古里古怪(以A里AB表示这种结构)”等词中的“里”具有如下的功能:(1)衬音,造成均衡对称的四字格形式;(2)作为B不重叠的补偿形式出现, 在表示加重性质程度上弥补单只重叠的不足, 同时使词的贬义随之而得到增强;(3)由于第二项中的构形补偿功能及自身的位置, 成了其后重叠成分A的标记,也成了和B 相呼应的、类似B 的重现形式的特殊替代性标记。刘叔新先生认为,在表面形式上, 这里的“里”仿佛是在词根A和词根B之间,符合于中缀区别于前缀、后缀的特殊位置要求。但是从功能实质上看, 它基本上是构形法形态, 并非凭以造成另一个词的词缀。如若把它看成中缀或类似于中缀的单位, 那就势必要承认A 里AB 是不同于AB 的另一个词。总之, 刘叔新先生认为, 不管何种形式中的“里”都不是中缀。

以上各学者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也同意在《现代汉语中缀研究》文章中郭凤杰的提法,她认为中缀这种现象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是: 必须弄清在现代汉语中“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分别指的是什么。构形形态指词进入一个句法结构时, 有时会发生一些形式变化,例如重叠现象,“研究”重叠后变为“研究研究”, 是指动词、形容词的形式和语法意义都不相同的形态变化。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构词形态是指构词的词形变化, 例如加词缀,“凿”可单独构成动词, 加词缀“子”就构成另一个词“凿子”成为名词。

在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之后, 刘叔新对于“里”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古里古怪”“糊里糊涂”(以A 里AB 表示这种结构) 与AB 相比在形式上起了变化, 但语法意义却未起变化, 而AB 在变成A 里AB 这种形式之后, 词义并未引起变化, 笔者认为AB 与A 里AB 是构词的词形变化,“糊涂”与“糊里糊涂”的用法会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 我们可以说“很糊涂”, 却不能说“很糊里糊涂”, 由于加入中缀“里”, 词形发生变化, 用法随之变化。

通过以上简单的综合与分析,我们同意周荐的最终结论。他认为, 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的现象, 尚须慎重考虑。因为如果有中缀, 这中缀应该是成类的现象, 而不大可能只是个别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前后缀绝大部分是从巍晋时代起就已产生了的, 那之后, 各代续有增加, 以至今日。而中缀在巍晋时代绝未出现, 却在后来突兀地产生了, 而且只是个别的情况, 因此, 这“中缀(指‘得’、‘不’, 笔者注) ”的词缀资格是颇值得怀疑的。再说, 中缀既是词缀之一类, 也就当然有着标明所附着的词的语法意义的作用。但从“打得倒”、“打不倒”的情形看,“得”、“不”的作用似乎主要是引出后边的成分以对其前边的成分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在词汇意义上表明肯定和否定。再进一步说,“打得倒”可以换说成“打得死”、“打得跑”等,“打不倒”也可以换说成“打不死”、“打不跑”等。由于以上的种种理由, 周荐先生认为不宜轻率地下结论说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中缀现象。中缀这个复杂而且争议颇多的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范文第3篇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类词缀/单向高搭配性/单位层级/新生类推潜能/接收向/生成向周遍性组配

【正文】

1引言

词根和词缀是词法中的一对儿重要术语。一般的定义是(如高校选用的各种《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教科书),词中表达概念义(或称“实在意义”、“词汇义”、“基本义”)的部分是词根,意义虚化、在词中起改变概念义的附加作用和/或语法作用的部分是词缀。并且,词根语素可以是自由的、不定位的,而词缀只能是黏着的、定位的。

不少论著还谈到,除词缀外汉语还有大量的“类词缀”(或称“准词缀”,下面除转引外一律称“类词缀”)。常提到的类词缀有“-化、-家、-型、-式、超-、准-、类-、反-”等。(详参吕叔湘1979、陈光磊1994、马庆株1995等)类词缀比词缀还多,被认为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什么是“类词缀”呢,一般的说法是,它的意义不像真词缀那么虚化也不像词根那么实,虚实介乎词缀和词根之间。但意义的虚实不好把握,因此马庆株(1995)提出如下标准:1)真词缀的意义是虚化了的(词典单列词条),准词缀的意义是实在的或抽象的(词典不单列词条且不是第一第二义项);2)真词缀是成虚词语素或绝对不成词语素,准词缀是相对不成词语素(在基本义项上可成词);3)真后缀基本都轻音化了,准后缀通常不轻声。这三条标准中,前两条的可操作性依赖于词典是否单列词条,而是否单列词条还需要另有语言内的标准,也还有个操作标准问题。

也有学者不主张设立“类词缀”这一类,比如熙(1982)明确指出“-性、-式、自-”等是词根语素,理由是它们是不定位的。但如果像马庆株(1995)那样区分词的基本义项和非基本义项,将“-性、-式、自-”的类词缀义看作非基本义项,则在该义项上它们是定位的。

我们认为,“-性、-式、-化、自-”等是当代汉语中自由地创造新词语的活跃成分,的确有不同于一般词根、也不同于词缀的独特功能。特别是对于汉语信息处理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来说,它们更有必要作为独特的类单独处理。目前对于类词缀的认识尚无法满足语言应用中已经提出的新问题。

本文试图在充分利用统计等研究手段、充分考虑单位的韵律特性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与词根的对比说明类词缀与词缀、助词的共性,再进一步分析类词缀不同于词缀、助字的独特性质,以期为“类词缀”的设立提供更为充分的理由。最后,再简要说明类词缀在信息处理和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的设想。

2词缀、类词缀、助字的共同点——与词根之比较

2.1词缀、类词缀、助字共同点总表

词缀、类词缀、助字三者的共同之处,也即它们与词根的基本区别是“虚”。具体特点可总结如下:词缀类词缀助字词根

ⅰ.单向高搭配性+++-

ⅱ.结构类型个别化+++(-)

ⅲ.类化作用+++(-)

ⅳ.定位+++-

ⅴ.意义泛化+(+)+-

表1

以上5条标准中,ⅰ、ⅱ是我们新提出的,下面将作为重点来阐述。ⅲ、ⅳ、ⅴ是不少语法书中已提到过的,讨论就相对简单一些,重在补充新的可操作性标准。

2.2单向高搭配性

单向高搭配性是指,在保持结构整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结构的一个位置上的成分可替换的同类成分不多,而另一个位置上可以有很多可替换的成分。

词缀、类词缀和助字都具有单向多搭配性的特点,下面分别以“-子”、“-式”、“-的”作为典型给出具体实例:

-子:矮子、庵子、案子、鞍子、袄子、鏊子……(8亿语料中检索出“-子”缀两字组共702例,上面仅列出首字拼音a起头的6例。)

子[,虚义]-:0例

子[,实义]-:子鳖、子城、子畜、子弹、子代、子堤……(《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一共收有实义“子-”的两字词39例)

-式:西式、美式、藏式、明式、版式、盒式……(8亿语料中检索到3466例“-式”字组。)

式[,实义]-:式样、式子(《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收有2例。)

-的:我的、他的、大的、黑的、跑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花园式的……(确切数量难以统计)

的[,虚义]-:0例

上面的统计材料表明,作为词缀、类词缀、虚词的典型代表的“子”、“式”、“的”都体现出单向高搭配性的特点:位于后字位置时可搭配率极高,而位于前字位置的可搭配率则分别为低、极低、零。

词根没有单向多搭配性的特点,也即词根在两字的前字或后字位置上的可搭配性基本平衡。王洪君(2005)整理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中动物义场常用单字的所有两字组合,下面是“马”、“骡”、“驴”在两字组中的搭配情况:

马-:马鞍、马背、马草、马场、马肚、马队、马房、马粪、马夫……(共100例)

-马:川马、儿马、军马、骒马、口马、龙马、木马、肉马、石马、天马……(共95例)“马”在前后两个位置的搭配性都相当高,双向基本平衡。

骡-:骡背、骡肉、骡子、骡马(共4例)-骡:驴骡、马骡、石骡、辕骡(共4例)“骡”在前后两个位置的搭配性都极低,双向也平衡。

驴-:驴背、驴鞭、驴车、驴粪、驴驹、驴骡、驴马、驴群、驴肉、驴屎、驴蹄、驴腿、驴脸、驴子(共14例)

-驴:脚驴、毛驴、藏驴、草驴、公驴、叫驴、黑驴、母驴、牝驴、骚驴、小驴、野驴、秃驴、蠢驴(共14例)“驴”在我们的统计中属于低搭配与中搭配的交界处。可以看到,它的搭配也是双向平衡的。

以上只是三个例子,其实我们统计过许多单字,在词根义项上体现出搭配性的双向平衡性而在词缀、类词缀、助词的义项上体现出单向高搭配性,是普遍的规律。

有一类王洪君(1994)称之为“类名定中”的结构,似与类词缀有纠葛,它的后字也有很高的搭配性。例如“鲤鱼、鲫鱼、甲鱼、平鱼……”,它们的后字都是表大类名的“鱼”,前一成分则表示鱼的具体小类。但要注意的是,类名结构后字的高搭配性往往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鱼肚、鱼鳔、鱼翅、鱼鳞、鱼皮、鱼头、鱼尾……”,“鱼”在前字位置上同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另外,类名后字的意义泛化情况也与类词缀不同,我们将在下文讨论。

2.3结构类型的个别化

词根与词根的组合,不论是词法性质的还是句法性质的,都可以归纳为定中、联合、述宾、状中、述补、主谓等有限的几种类型,(王洪君1998)可统称为“基本复合结构类型”,简称“复合结构”。

词缀、类词缀、助字参与构造的结构则个体性很强,结构意义或功能基本由这些虚化成分决定。具体来说,三者的结构个别化有程度的差别。词缀、助字参与的字组完全不能归入上述基本复合结构类型,只能以个体命名为“-儿”缀词、“的”字结构等。类词缀的结构个别化进程稍差,有的还勉强可以归入某种复合结构,有的则完全不可以。

先看定中结构。定中结构的特点是结构整体表示中心语的一个下位次类。尽管有些构词结构附加了特殊的意义,其中的字义也或有引申或转移,但从更抽象的意义组合模式上看,它们仍不超出定中结构的意义整合模式。如“白菜”是“菜”的次类,“河马”、“海马”是“像马的动物”的一个次类。

名词性词缀、助字虽然与定中的中心语一样可以决定整体结构的性质,但所组成的结构不具备“整体表示中心语的下位次类”的特点。比如,“刀子”、“刀儿”不等于一种“子”或一种“儿”,我们不能问“这是个什么‘子’呀?”或“这是什么‘儿’呀?”这样的问题。同样,“数学的”也不等于一种“的”,问“这是一种什么‘的’呀?”更是无稽之谈。

类词缀的情况有所不同。它组成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仍可看成复合结构。比如“数学家”可以看做一类“家”,我们可以问:“他是个什么‘家’呀?”但“一定程度上可以”,也就是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困难。定中结构的基本鉴别式是“数量AB数量B”(如“一条鲤鱼一条鱼、一朵红花一朵花、一双拖鞋一双鞋”),而“-家”和其他类词缀字组基本都不适用这一鉴别式,如:

一位数学家[*]一位家、一个炊事员[*]一个员、一名拖拉机手[*]一个手

类词缀字组的复合结构类型已经十分模糊,它们常常不适用复合结构的基本鉴别式,个别的连基本意义模式都不适用了。下面再比较其他几种类型:

1)超短、超硬、超自然、超阶级——超车、超龄、超期、超支

2)丑化、绿化、个性化、多元化——火化、变化、消化、融化

每组左边的结构是类词缀字组,右边的则是词根复合字组。

1)组左边的类词缀结构一般被认为是述宾式,但它与右边的词根的述宾式复合结构有明显差异。典型述宾式的功能特点是V+OVi,即述宾式的整体功能相当于不及物动词;其语义组合模型是“动作+特定物与特定物相关的自足活动”;其鉴别式是可中插/或后加“了”,构成“V了O(了)”格式,其基本的整体功能是加时体成分后做谓语。(王洪君1998)即使是有附加义或字义有引申的述宾式双音词,也都符合上述规则。比如“谢幕”、“打拳”的抽象语义分别是“与幕相关的致谢活动”和“与拳有关的广义活动”,它们的入句功能都如同Vi,它们都可以变换为“谢了幕了”、“打了拳了”。

1)组右边的“超车”等字组符合上述特点,如它们都可以中插或后加“了”:“超了车了”、“超了龄了”。加时体成分后可入句做谓语,不能再带其他宾语(相当于Vi)。

而左边含有类词缀的字组则不具有这些特点,如“[*]超了短”、“[*]超了自然”。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在名词性成分之前做定语,起修饰作用,例如:“超短(裙)、超硬(材料)、超自然(能力)、超阶级(立场)”等。它们的基本意义是区别名物,而不是表活动;总之,是区别性的而不是不及物动词性的。

再来看2)组。“化”本为动词,它用于构词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与另一动词组成并列式,如“变化”、“消化”、“融化”,二是与前边的名性成分组成状中式,如“火化”。这两种方式都列在了2)的右边。

2)组左边的类词缀字组,从形式上看,与状中式的“火化”类一样是“N+化”。但是名性状语在状中式中的典型意义是表示方式,如“火化”义为“用火化”,“手举”义为“用手举”。很明显,2)组左边各例无一能进入这一结构语义模式(“丑化[*]用丑化”)。其他类型状中的鉴别式,比如说能否插入“地”、“然”,能否用“怎样V”提问等等,也都不适用“-化”结构。所以,很难把“-化”字组归入状中。与并列式的“V+化”也明显无法类同。

总之,类词缀字组的结构类型个别性较强,很难归入复合结构的基本类型。与其勉强归入某个复合结构类,还不如像词缀、助字那样每条都独立一类处理为好。

2.4类化作用

类化作用是词缀、类词缀、助字与词根共同的重要区别,前人已有过讨论。(马庆株1995、朱亚军2001,转引自朴爱阳2002)类化作用指的是词缀、类词缀和助字有决定整个组合的语法功能的类范畴,词根则没有这样的功能。例如,由后缀“-子”构成的字组都是名词,“-然”则都是形容词;由类词缀“-手”和“-感”构成的字组都是名性的,“-式”则都是区别性的;带助字“的[,3]”的结构都是名性的,带“了[,1]”的都是动性的。

在名性类化作用方面,词缀、类词缀与名性词根的差异还不那么明显。比如,“箱”、“刷”分别为名词性和动词性的,加词缀后的“箱子”“刷子”都为名词性;“拖拉机”、“狙击”分别为名词性和动词性的,加类词缀后的“拖拉机手”“狙击手”也都为名词性。但是,后置的名性词根也有同样的功能,如“菜”、“水果”为名性的,“砍、切割、切菜”为动性的,而后加了名词性词根“刀”的“菜刀、水果刀、砍刀、切割刀、切菜刀”都是名词性的。

但细分析起来,名性词缀、类词缀与词根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名性词根与动性定语的配合还有音节方面的限制。与名性词根相配的动性定语一般是双音的:1)单音动词做定语很不自由,如“砍刀”,但“?切刀”、“[*]削刀”、“[*]割刀”);2)三音节VP基本不做定语,如“削铅笔刀”一般说成“转笔刀”。名性词缀不受1)的限制,类词缀则1)、2)都不受限制。(如“滚雪球式、拉大锯式、赶大集式、侃大山式、查家宅式[追问]、缠头巾式[小帽]”)

区别词性类词缀与词根的差别最大。比如,“式”、“型”是名性的,而“-式”、“-型”组成的结构都是饰词性的;“超”、“反”是动性的,而“超-”、“反-”组成的结构也都是饰词性的。

由于助词有决定整体结构功能的类化作用,所以近期的生成语法中,已经把它们处理为结构的中心成分。这一处理的确能够使“中心语支配原则”成为语言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同理,词缀和类词缀也有决定词或类词整体功能的特点。从这一重要原则也可以看出,类词缀在语言体系中与词根不同而与词缀、助词相同的特点。

2.5定位性

所谓定位性是指词缀、类词缀、助词都出现在组合的固定位置上。前缀和类前缀只出现在组合的最前,后缀和类后缀只出现在组合的最后,汉语的助字一般处于组合的后面。而词根在组合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它可前可后,例如“花”在“鲜花”、“茉莉花”和“花朵”、“花卉”中位置不同,“人”在“人民”、“人类”和“男人”、“成人”中位置不同。

这是类词缀很显见的特点,这里不再多说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的缀字的出现位置似乎可前可后,如“有”可以在前(如“有色、有机、有线、有轨、有理、有期”),也可以在后(如“写有、刻有、画有、装有、种有、记载有、安装有、保存有、出版有”)。但我们认为其中的“有”是不同的两个成分,前者是区别词性的前缀,而后者是动词性的类后缀,含有这两种附缀的字组的语法作用是不一样的。

2.6意义泛化

意义泛化指的是它们都不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词缀、类词缀原本都有词汇意义,但在以特定身份参与构造大批相似的组合时,原有的词汇意义变得抽象、概括。

类词缀的抽象、概括跟定中式类名结构中类名的概括抽象层级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

1)类名的抽象度比定语所表示的小类名仅高一级,是相邻的上位,如“鲤、鲫、鲩”都是“鱼”的一种。而且较高搭配的类名基本上都属于认知上的“基本概念”层级。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以“鱼”来指称各种各样的“鱼”,买了一条鲤鱼或鲩鱼都可以说“买了一条鱼”,晚宴上的一条鲤鱼、或者鲩鱼只吃了一半都可以说“鱼只吃了一半”。而类词缀的抽象度却高于“基本概念”层级,晚宴上请的语言学家只来了一半绝不可以说“家只来了一半”。

2)类名也可以大量地出现在组合的另一位置而表示抽象度相同的意义。比如“鲤鱼”的“鱼”与“鱼头”的“鱼”的抽象层级相同,而“人类、人民”的“人”与“经纪人、中介人”的“人”的抽象层级不同。

这种语义抽象度的不同可以用形式标准来验证,这就是我们在上文“结构类型的个别化”中已经阐述过的复合结构的基本鉴别式来检验。比如是否适用“数量AB数量B”(“一条鲤鱼一条鱼”,但“一位数学家[*]一位家),可以说明类词缀”-家“的意义已经抽象到了相当泛化的程度,而类名后字“-鱼”的意义还在基本概念的层级,两者的性质有不同。也即意义方面的泛化会反映到形式方面,结构类型个别化就是其形式方面的体现。

类词缀意义泛化的程度较词缀和助词低,这一差别将在下一章讨论。

3类词缀与词缀、助字的差异

类词缀与词缀、助词同为语言中的虚化成分,但类词缀既有与词缀、助词相同的一面,也有与它们不同的一面。找出它在语言系统中不同于词缀和助字的独特性质,才能确立它是独特的单位类别。

3.1类词缀、词缀、助词差异点总表

我们把类词缀、词缀、助字三者的不同归纳为如下几点:词缀类词缀虚词

ⅰ.所黏附层级单字/双音词单字/词/类词单字/词/类词/短语

ⅱ.意义泛化度高次高高

ⅲ.组合能力强强超强

ⅳ.新生类推潜能弱强无限无限

ⅴ.结构的规则性-(+)+

表2

表2中的第ⅰ点前人没有提到过,下面将重点阐述。ⅱ、ⅲ、ⅳ、ⅴ点已有学者不同程度地论述过,本文将利用语料库检索到的材料给予更详细、更全面地说明。另外,明确地区别“组合能力”和“新生类推潜能”这两个概念也是本文的特点。

3.2所黏附的层级

词缀、类词缀、助词本身都是虚化成分,它们必须定位黏附于某个实义性的单位。而这三者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它们所黏附的单位层级不同。

3.2.1汉语的单位层级——通贯语音-语法的定义

一般认为汉语语法的单位层级是(由小至大):语素-词-短语-小句-句子。由于不像英语那样有词重音做形式标记,汉语的“词”很难找到可操作的形式上的标准。因而汉语的词在与语素、与短语这上下两个方向上都难以从语法或语义上找到一刀两断的分界标准。无论是扩展插入法(陆志韦1957)、语义推断法(如“白菜”≠“白”+“菜”,所以是词),还是“平行周遍原则”(陈保亚2000,如“鸡蛋”的前一位置上所有的卵生动物名都可以周遍地替换而整体结构义不改变,所以“鸡蛋”是词组)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详参富丽2001)

近几年来从韵律和语法接面的角度讨论语言单位层级的思路很值得注意,它突破了只用语法或语音形式来定义单位层级的旧有思路,坚持了形式上的可操作标准,得出的结果与初步调查的社会心理一致。下面着重介绍这一思路。

冯胜利(1997)首先提出,“韵律词”是汉语的基本单位。韵律词用“音步”来定义,两音节的为标准音步,2+1式的三音节定中为超音步,四音节的成语为2+2式复合音步,这些都是韵律词。而“种大蒜、大房间”等1+2式述宾或定中结构为韵律短语。

从属于语音层面的韵律的角度(或更具体地说,是节奏、节律)观察词与非词,超越了国内一直以来对于词和短语的区分标准。在这里,语法、语义方面的因素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对于一个组合,无论它的中间能否插入其他成分,无论它的整体义是否等于部分义加结构义,也无论它的某个位置是否能平行周遍地替换成员,只要满足两个音节一音步的条件就是韵律词,像“白菜”、“茶杯”、“鸡蛋”、“木桶”等据此都归为标准韵律词。

还请注意,根据冯胜利(1997)的定义,双音单音步的字组,即使是含两个词根(如“蔬菜、白菜、鸡蛋、砍刀、大蒜”),也不再是复合词,而是标准词了。标准词的再复合,如“公共汽车”才是复合词。端木三(2000)也是这样处理的。

王洪君(2000,2001,2002)系列论文也是从韵律的角度讨论汉语单位层级问题,区分出韵律词(简称“词”)、类词短语(简称“类词”)、自由短语(简称“短语”)这三级单位。我们仍然坚持这三级单位的区分,并将这四条韵律标准再简化为下表中的两条:韵律标准词类词短语

ⅰ.稳定的单音步,即更大组合中音步从不分裂+--

ⅱ.更大组合中内部成分间停延总是小于外部停延++-

表3

根据上表所列标准而得到的分类,与语法语义的某种分类有很好的对应,如表4所示:词类词也称黏合短语、句法复合词(自由)短语

韵内停延总小于外停延;稳内停延总是小于外停延;可能多内停延可以大于或总是大于

律定的单音步音步。外部停延;可能多音步。

性黏合结构。音义对应单纯黏合结构。按规则临时组配的单非黏合结构。按规则临时组

质化的最小单元。元,不涉及指示、情态、数量、时体配的单元,涉及指示/情态/

等句法范畴数量/时体等句法范畴

结黏合两字,2+1式粘合定1+2式粘合定中,2+2黏合状组合定中、状中,特殊动词的

构中、动结、动趋。中,多字黏合定中、4字成语。述宾、主谓,等立结构。

实雨伞、手举、骤降、看清、冷纸雨伞、并肩前进、中华人民共和这书、俩壶、敢去、是他、买雨

例热、再也、雨伞厂国、一衣带水、马达加斯加伞、刚走、(买了)苹果

表4

该方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韵律标准考虑的是一个字组在不同的更大组合中的所有而非某一语段中的韵律表现。标准ⅰ考虑的是字组在各种更大的组合中是否都在一个音步中。比如,“种大蒜”在“他喜欢|种大蒜”中是一个音步,但在“不种|大蒜”中却分在两个音步。“种大蒜”不是“稳定单音步”,就不归为韵律词。而“雨伞厂”在更大组合中总在一个音步中,如“找|雨伞厂”、“雨伞厂|好”,“雨伞厂”是“稳定的单音步”,就归为韵律词。

2)标准ⅱ考虑的是某字组在更大组合中内停延与外停延的相对大小。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可有两个小的停延,但无论是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其内部停延总是比外部的停延小。内停延总是相对地小,说明它是一个内部黏合的类词。而“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如果放在“我丢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的更大组合中,表数量的“一辆”节奏上就会与“凤凰牌自行车”分开,而与“我丢了”结合。内停延可以大于外停延,说明该字组内部成分比较松散。

与冯胜利(1997)不同,标准ⅰ明确地把“这书、俩壶、能去、想去、爱你、不去、也去、刚走”等带有句法层次范畴的两字组排除出了韵律词,这与语法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有很好的契合。如,熙(1982)已指出,指示、领属、数量定语跟“的”字结构定语一样与中心语关系较松(组合结构),其他不加“的”的定语与中心语关系较紧(黏合结构),句法作用相当于单个词。生成学派近年来的研究指出,指示、领属、数量成分是比NP还高一层级的DP短语的限定语,负责表达与说话人和语境的关联,而其他不带“的”的定中式黏合结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小纸雨伞”等),生成派处理为“句法词”。

我们的韵律单位与以上语法理论契合应该不是偶然的,考虑了所有分布的稳定性韵律特征才是语言深层的本质性的特征,才可能与语法语义的单位层级有很好的关联。

根据我们的标准而划定的“词”,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词儿连写规则基本一致,也与王立(2003)针对“什么是公众语感的词”而进行社会语言学调查的结果相一致,这应该是确实存在通贯语音语法层面单位层级的证据。

3.2.2类词缀所黏附的单位层级

从“字-词-类词-短语”的单位层级来考虑词缀、类词缀、助字组配成分的区别,我们发现,体词性(名性或区别性)类词缀有自己既不同于词缀、也不同于助词的鲜明特点。如表5所示:词缀类词缀助字

典型例-子-式-的

单字案/子、刷/子京/式、立/式我/的、买/的

词喇/子牌楼/式、扩散/式牌楼/的、购买/的

类词[*]玻璃转门/子清代牌楼/式、双向扩散/式清代牌楼/的、集体购买/的

[*]桌与椅/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凝固短语[*]桌对桌/子“男人对男人”式男人对男人/的

[*]人坐椅/子“西方英雄救中国美人”式西方英雄救中国美人/的

[*]这暗门/子[*]这种牌楼/式

[*]二混和二流/子[*]中国和蒙古/式这种牌楼/的中国和蒙古/的

自由短语[*]一个好的案/子[*]一个好的国家/式一个好的国家/的

[*]刮了胡/子[*]去了头/式去了头/的

表5

先以“-子”和“-式”为例看词缀与类词缀在组配单位层级的区别。

《信息处理用分词词表》收录的以“-子”收尾的、名词性条目共1310条。其中的多音节条目也不少,但“-子”大多并不加在多音节上。如“大/帽子”、“二道/贩子”中的“-子”是加在单音词根“帽”和“贩”上。由于“帽子、贩子”在词表中已经单独收录了,条目“大帽子、二道贩子”实际上并未增加“-子”的组配数目。经过字组内部的结构分析再经去重,与“-子”直接搭配的词干就更少了。这些词干的音节数分布如下:

“-子”:单音702例>双音60~240例>三音1例(?)>四音以上0例

双音后附“-子”的数量有较大的变动范围,是因为这部分条目的构词层次有三种可能的情况:1)只能分析为“-子”加在双音词根上的2+1式60例,如“半语/子、耳刮/子、哈喇/子、后生/子、麻雷/子、么蛾/子、澡堂/子”等。2)只能分析为“-子”与单音字之后再前加单音字的1+2式280余例,如“八/辈子、表/蒙子、大/帽子、电/梳子、老/儿子、熊/瞎子”等。3)既可以分析为1+2式也可以分析为2+1式的180例。如“暗/门/子、笔/杆/子、车/牌/子、菜/团/子”等。这样,如果从严掌握,双音词根配“-子”最少只有60例,如从宽掌握则可多至240例。“-子”直接配三音成分的可能只有1例,是方言词“一塌刮子”,我们不太清楚它的内部结构,但至少它不是普通话,可忽略不计。总之,词缀“-子”配单音成分的占了绝对多数,配双音成分的骤减至配单音的1/3到1/11,配三音以上成分的是0。

与“-子”不同,“-式”与单音节的搭配反倒有较大的限制。先看数据。8亿语料中共检索到已经结构分析和去重处理的“-式”3466例,其组配成分的音节数目如下:

“-式”:单音节152例<双音2160例>三音451例<四音以上703例

数据显示,类词缀跟单音节搭配的最少,与双音搭配的最多,两者数量之比为7/100。而与三音及四音以上的成分搭配的已超过总数的1/3,并远远超过与单音节搭配的数量。

“-式”可以相当自由地与3音节字组搭配,包括属于韵律词的2+1式定中,也包括属于类词的1+2式定中和属于凝固短语的1+2式述宾主谓等。如:防震棚式、保险柜式、大转盘式、大团圆式、“满堂灌”式、“一带二”式、“搭积木式”。与“-子”不同,这些“-式”都是加在3音节整体的后面,无一可再分析为单音节或双音节加“-式”,如“[*]防震/棚式、[*]倒/宝塔式、[*]大/团圆式”。

“-式”与四音节以上字组搭配的实例更多。其中不乏成语,但更多的是一般性类词短语。如“产品性能[,定中]式广告、长袍马褂[,并列]式学位服、鞭打奴隶[,述宾]式的批判、产权分割[,倒置述宾]式交易、“炉边谈话[,状中]式”会议、牧师布道[,主谓]式高亢的嗓音、买断贩卖[,复谓]式”等等。它们的构造类型十分全面,定中、状中、并列、复谓、述宾、主谓等等都有,但大多是由两个基本词组成的典型类词,共计677例。只有13例是由三个基本词组成的6音节以上的字组,如“多点汽油喷射式发动机、安妮女王复兴式风格、‘浓眉大眼红脸蛋式’婚纱照”等等。虽然它们内部有三个或更多的基本词,但没有助词且结构为偏正或并列,因此仍然是类词字组性质。

再看“-式”与“-的”在组配成分上的差别。

四音节以上的“-式”还有13例从表面看是自由短语结构(占703例四音节以上“-式”的1.8%,所有3466例“-式”的0.38%)。它们或带有短语标记或是由三个以上基本词构成的“主动宾”式按内部结构的不同分类例子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骑红马,扛大刀”式;2)“大马拉小车”式运行、“西方英雄救中国美人”式;3)“泥做的骨肉”式、“发射后不管”式导弹;4)“我从此就是你的人了”式的爱情表白

我们把这些特例分为几种情况与自由短语对比。ⅰ)并列结构。作为自由短语的并列结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可以并列简缩,如“我的和你的”可简缩为“我和你的”。而1)中的实例虽然有并列连词或顿号出现,但与自由短语的并列紧缩有明显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式”并不是“罗密欧式爱情与朱丽叶式爱情”这一自由短语的并列紧缩,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起来代表一种特定的爱情关系,先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凝固语。同理,“骑红马、扛大刀”一起先合成了一个农民革命者的形象,而不是分别两类形象的并列简缩。ⅱ)含有三个以上基本词的“主动宾”或复谓结构。这些结构虽然与句结构类似,但未出现指示词、时体助词,具有不跟具体说话语境相联的超时空性,这是构成成语、惯用语的一般条件。这些例子也的确是表示已经在大众心目中构成了固定样式或方式的单一形象的。ⅲ)含有自由短语的标记“-的”、“-后”。“泥做的骨肉”是贾宝玉的名言,是“污浊男人”形象的代表,已成凝固语。“发射后不管”没有主宾语和时体助词出现,与“饭前洗手”等标示语一样属于半自由半凝固结构。ⅳ)最为极端,既有时体助词“了”出现,又主谓宾俱全,是典型的句结构。但“我从此就是你的人了”是套话式引证语,引号不能省略,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凝固语。

可见,“式”的前接成分大部分是典型的词或类词,也有极少的凝固性习用语(带引号标记)出现,但绝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短语。

综上,在体词性的范围内,词缀的核心搭配范围在单音字,延展到了一部分双音词;类词缀与单音字的搭配已不太自由,其核心搭配已转移到了双音词,并延展到了多音节词和类词;助词则可与长短不限的自由短语搭配。可以说,词缀只是基本词的标记,类词缀兼是基本词和类词的标记,助词是自由短语的标记,它们各有分工。

3.3意义泛化度

类词缀在意义上尚未完全虚化,一般来说,它们在类缀字组中仍部分保留了原有的词汇意义,我们总是能在词典中发现跟类词缀关系密切的义项,但是类词缀的意义并不能从该义项中得到完全的解释。如“家”由“家庭的住所”、“家庭”引申为“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农家、船家、渔家”)、“具有某种身份的人”(“东家、行家”),再引申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科学家、艺术家”),意义引申的线索很清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门的学识”或“专门的活动”门类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家”的配合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在某种学科或活动门类中”和“地位高”的附加义也就越来越强,“人家”的意义则完全失去了。

3.4组合能力

这里首先区分两个概念:一是参与构造已有词语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组合能力”,放在本节讨论;另一个是构造从未出现过的新词、新语的能力,也即构造新词的潜能,我们称为“新生类推潜能”,放在下节讨论。许多论著仅笼统地讨论“构词能力”、“生成能力”或“能产性”,这样会遗漏许多重要的现象。

组合能力可以用某个共时语料库的统计得出。

词缀、类词缀和助字的组合能力都很强,但有量的差别。比如在8亿语料中有“-子”缀词760—1000余例,“-式”类缀词或类词3466例,“-的”短语接近2,000,000(二百万)。①

可以看出,“-子”和“-式”虽然有频率上的差异,但都可以归入“高频”范畴;而“-的”却与它们有较明显的差异,属于“超高频”的范畴。这是助词不同于词缀或类词缀的根本特点。

3.5新生类推潜能

新生类推潜能指根据现时需要随时创造新词语的能力。

新生类推潜能与组合能力不是一个概念。词缀、类词缀、助字的组合能力都属于“强”的级别,只是程度上有不同。而它们的新生类推潜能却有本质性的区别。

词缀的新生类推潜能极弱,甚至弱于一般词根。比如,以最严格的标准,“-子”缀词也有760余例,不可谓不多;但近年来大量出现了各种新生名物,如“微波炉、香波、鼠标、光盘、手机、邮编、网页、U盘、闪存”等等,许多构词能力不如“-子”的单字都参与了新词的构造,但却不见“-子”的身影。也就是说,“-子”在现代汉语中已丧失了类推构造新词的潜能,“-子”缀词已经是历史造词的遗留,属凝固词语。可以预见,今后它的搭配频率将会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多。因而,只要我们使用的语料库足够大且足够平衡(比如说2亿字),就几乎可以涵盖词缀的所有搭配,即使增加新的语料,也很少会有新的用例出现。

类词缀的新生类推潜能却很强,以致统计出的搭配频率总赶不上变化。比如,已有的“-家”的数量并不一定比“-子”多,我们从8亿语料库随机抽取1000例含“家”字组后人工鉴别只得到“-家”类缀组合68例,通过其他参考资料和内省又得到38例。但这106例绝不是“-家”类缀可能组配的全部。最近我们用“百度网”搜索,又发现有“性学家、周易预测学家、信息产业学家、军事历史学家、农经学家、茶学家、激光物理学家”;在报纸的一版上又发现有“电波传播学家、核农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土壤化学家、职业神经病学家”等我们以前未见过的新组合。以上偶尔拾得的就又有12例。可以想见,每出现一门新学科或新分支学科,某一领域突然热了起来,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家”,它今后的搭配频率只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因而,只要扩大新的语料,类词缀的搭配频率就可能有较大的变化。

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我们意识到,类词缀的能产性比我们设想的还要强许多,很多类词缀都有所有词典(包括新词新语词典)均未收录的、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用内省法也无法得到的用例。仅以“-式”为例。我们对8亿语料库检索到含“式”语段共303104例,经人工鉴别和去重得到“-式”缀字组3466例。这些用例许多都是根据需要、根据说话人个人对样式、方式的分类临时创造的。比如对结婚方式的分类有“家庭结婚式、教会结婚式、佛前结婚式、神前结婚式”,对管理方式分类有“超前预防式、大棒压制式、放任自流式、金屋藏娇式、全权委托式”的分类。还有许多用例,孤立看时甚至要怀疑其合法性,但在前后文中却是很自然的用例。比如“全面透过式(取景屏)、西服背心式(防刺服)、‘浓眉大眼红脸蛋’式(婚纱照)、老伯式(眼镜)、旅游式(三包)、抛弃式(隐形眼镜)、拖鞋式(凉鞋)、香肠式(奶酪)”等等。由于4音节以上类词性质的VP和NP的数量实际上是无限的,所以理论上说,这些类词缀的搭配潜能也是无限的。

据张家太(1988)考察,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词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类词缀构成的,如“优化、企业化、一次性、可读性、一把手、外语热、留学热、气功热、开放型、外向型、知名度、回头率”等等。最近几年产生的新词也有很多跟类词缀有关,例如“无公害、无抗、纯天然、网员、股评家、量贩式、美白型、信息化、房地产热、非典”等。

新生类推潜能强是类词缀不同于词缀的重要特点,是类词缀需要单立一类的重要原因。

助字的新生类推潜能最强。任何新的思想,都可以用助字短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体词性类后缀的搭配潜能已经是无限多,但体词性助词搭配潜能的集合显然要大大多于类后缀。比如,凡“-式”的后面都可以再加“-的”,而“-的”还可以加在自由短语的后面,还可以层层套用,“-式”则不可以。关于这一点似无不同意见,不赘述。

3.6组配的规则性

组配的规则性是指搭配的成分及搭配后的整体意义是否可以用语法或语义的类来控制。规则可分为两类:生成向周遍性的和接收向周遍性的。②

生成向周遍性的规则是指某一语义类的全部成分均可周遍地与另一类(或一个成分)搭配,搭配后的整体义也都可以用成分义和结构义的相加来预测,“第-”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接收性周遍的规则是指某一语义类的不少成分(不是所有同类成分)可以与另一类或另一个成分搭配,但只要能搭配,搭配后的整体义总是可以用成分义和类后缀义的相加来预测。

词缀基本上不是生成向规则的,它们大多无法用语法或语义的类来控制。如“-子”、“-儿”、“-头”是名词性词缀,但它们并不是可以加在所有的名词或单音名的后面。语义的类也很难控制。比如一般的说法是“小的事物可以与‘儿’搭配”,但缝衣服的针很小,却不能加“-儿”,打毛衣的“针”反而要加“-儿”;缝衣服的线很细不加“-儿”,抽象的“线索”义的“线”却可以加“-儿”,等等。词缀从接收向来看也很难说是规则的,因为加词缀后的整体义也很难从类的搭配来预测,如“眼”加“儿”义为“窟窿”,“门”加“儿”可以表抽象比喻义的“门路”,但“灯”加“儿”并不表抽象比喻义等等。因此,由词缀构成的词大多需要在词典中一一收录,语言学习也需要一一学习。

少数词缀与少数语义类可以周遍地配合,如“老/小+单音节姓氏”,和“第+数词结构”。这样的情况在词缀中并不多见。而且,如果另外分出“类词缀”这一类,“第-”恐怕要改归为类词缀才更加合适,因为它可以自由地与类词性质的表数字组搭配。

与词缀不同,大多数类词缀的组配成分不少可用生成向的规则控制。例如“-式”具有跟所有表国家、民族的名词性成分相配的潜能(如“中式、中国式、日式、日本式、美式、美国式、藏式、蒙式、蒙古式、满式……”),类前缀“副”可以与所有官名相配(“副经理、副总经理、副部长/局长/司长/科长/股长/班长/组长、副主任……”)。有些组配之前也许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但今后有出现的潜能。比如我们的语料中没有出现过“通州式”,但如果今后几年它的发展速度极快,并被立为典型而广泛宣传,则“通州式发展速度”就一定会出现。

从生成向看不能用周遍性规则控制的类词缀组配,从接收向看基本上是周遍性可理解的。例如类前缀“总”并不能与所有表示官职的名词性成分组配(“总经理、总工程师、总参谋长、总司令”,但“[*]总主任、[*]总部长”);类后缀“家”也不可以与所有表示乐器的名词性成分组配(“小提琴家、钢琴家”,但“[*]黑管家、[*]大号家、[*]笛子家”),但凡能搭配者,其整体意义就可以从成分义和类词缀义的相加来推知,也即它们的语义是透明的。

当然,所谓“语义透明”也是有层次的。“专名+式”语义透明的层次比较浅,比如从“伊斯兰教式[建筑]”的组配中,人们都能得知的只是伊斯兰教有一种特定样式的建筑,至于该样式到底有什么特点,则依赖于个人的百科知识。一般来说数字式武器型号可以提供的词汇语义内容最少,而四音节以上NP或VP提供的语义内容最多。

考察发现,几乎每个类词缀都有一条或几条生成周遍性的规则,而接收向的周遍规则性对于类词缀来说则几乎是无一例外适用的。这是类词缀与词缀最大的不同。

4类词缀与词典收词和第二语言教学

由于类词缀字组语义上的透明性,母语者并不需要通过查字典来得知其语义,所以以母语者为对象的语文词典几乎不收录它们是合理的。但计算机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并不具备母语者这种潜在的语言知识,因此需要对类词缀字组做相应的处理。怎么处理呢?以下几点应注意:

1)与词缀不同,类词缀目前正处于能产活跃期,其新生类推潜能是无限的。因此任何一部词典,即使是大型词典也不可能穷尽地收录类词缀所搭配的所有字组。

2)与词缀字组不同,不少类词缀字组(特别是其中多音节的)的复现率极低,它们是根据需要而临时创造的。如“‘浓眉大眼红脸蛋’式[婚纱照]”在8亿语料中仅出现一次,再增加语料也未必会再次出现。也即,许多类词缀字组收录在词典中是很不经济的。

3)与助词不同,类词缀字组的内部不涉及句法语义范畴,也即类词缀字组的句法作用只相当于一个词。如果类词缀字组能与句法分开处理,无论是对于信息处理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正确地划定类词缀字组的界线,自动处理这一部分的语义信息,是进行句法分析之前的前期工作。

类词缀字组的整体功能由类词缀决定。一旦确立了类词缀的性质,就可以相应地确立类词缀字组的语法类别,类词缀可成为计算机标注词性或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句子结构的一个指示灯,可以用它来确定整个字组的语法性质,切分出句子结构的一些较大的单元。

也就是说,虽然词典无法也无须收录所有的类词缀字组,但信息处理和第二语言习得却又都需要在运用句法之前判定类词缀字组的边界和整体语义。

4)与词缀、词根不同,类词缀字组有相当部分是生成向周遍可控的,几乎全部都是接收向周遍可控的。因此,它们可以不收录词表而又能够达到自动划界和理解。

其策略应该是:把类词缀单独列表,并给出每个类词缀有哪些生成向周遍的搭配规则,有哪些接收向周遍的搭配规则。

计算机只需要接收方向的组配规则。有了这些规则,知道了某个类词缀可以与哪些格式或哪些语义类的成分搭配,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自动处理文本中类词缀字组的外边界(还会遇到歧义切分问题)和整体语义。

第二语言习得者不但需要接收方向的组配规则,还需要生成方向的规则,以避免生成不正确字组(如“[*]笛子家”)。

此外,单音节与类词缀搭配的字组有些特殊。除一些封闭性义场(如地名或民族的简称、姓氏、英文字母)外,它们中有不少语义不透明、同类类推能产能力差、产生时代早(如“作家、画家”,“版式、复式”)。这些组配的后字虽然与类词缀同形且有语源上的联系,但其实该组配产生之时后字尚未虚化为类后缀,是按普通复合词创造的,之后又以复合词的身份增加了附加义。它们与类缀字组差别较大,而与一般复合词性质相同,最好收录词典。

目前,信息学界对类词缀问题已有不少关注和研究成果,如台湾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中文词知词库小组(1996)、吴赣(1998)、富丽(2001)等。当然,要使计算机能够达到对类词缀字组的自动处理,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类词缀的重视明显不够。比如,一位教员告诉笔者,一个留学生曾经抱怨,课本上出现的“无权”一词,自己从未学过,为什么未收入生词表。可以想见,确定一些常用的类词缀,给留学生讲解类词缀接收向的意义推导规则、生成向的音节搭配规则和哪些语义类可以周遍生成的限制,定会提高留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总之,从应用方面词根、词缀、助词与类词缀应该采用的不同处理策略,也可以看出在汉语中应该把类词缀作为单独一类的必要性。

注释:

①此数为估算数值:根据北工大两亿语料“的”的字频减去所有含实义“的”的问和成语的频率再乘4倍而估得8亿语料中助词“-的”频率为1,868,440。

②陈保亚教授指导的李洪彦同学2004年本科论文首次提出这两个概念,只是“接收向”称为“理解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2]卞成琳2000《汉语工程词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3]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陈光磊2001《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

[5]端木三1999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第4期,246—254页。

[6]端木三2000汉语的节奏,《当代语言学》第4期,203—209页。

[7]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冯胜利1998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国语文》第1期,40—47页。

[9]冯胜利2003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87—97页。

[10]富丽2001《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兼论附缀字组的成词性及词库收词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

[11]葛本仪2001《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2]胡明扬2000《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13]胡裕树1981《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4]黄伯荣廖序东1990《现代汉语》(增订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5]黄居仁1997《资讯处理用中文分词规范》设计理念及规范内容,《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92—100页。

[16]梁源2000二字结构凝固度分级考察,《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21—32页。

[17]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8]刘源谭强沈旭昆1994《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及自动分词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

[19]陆志韦1957《汉语的构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21]马庆株1995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101—1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22]朴爱阳2002《现代汉语派生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23]沈孟璎1987略论新词语的特征,载沈孟璎《新词·新语·新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4]沈阳1997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谈语言教学中的一种词汇/语法单位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24—40页。

[25]孙茂松李行健王洪君富丽200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教育部九五社科重点项目结项报告(未刊)。

[26]台湾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中文词知词库小组1996《“搜”文解字——中文词界研究与资讯用分词标准》,技术报告96—01(未刊)。

[27]王洪君1994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中国语文》第2期,102—112页。

[28]王洪君1998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病”的内部结构,《语文研究》第4期,1—11页。

[29]王洪君2000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中国语文》第6期,525—536页。

[30]王洪君2001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当代语言学》第4期,241—252页。

[31]王洪君2002普通话中节律边界与节律模式、语法、语用的关联,《语言学论丛》第26辑,279—30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32]王洪君2005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组构两字的结构模式,《语言研究》第1期,1—11页。

[33]王立2003《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34]吴赣1998《现代汉语文章中后缀词语的动态归并》,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硕士论文。

[35]叶蜚声徐通锵1981《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6]俞士汶1999《现代汉语语料库加工——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规范与手册》,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未刊)。

[37]张家太1988汉语新词语琐议,《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

[38]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9]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40]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引论;现代汉语语音;对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78-01

一、评《现代汉语引论》中的语音部分

在骆小所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中,现代汉语语音共有六个大节。在现代汉语语音概述中,作者阐述了语音的性质,单位及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在第二节普通话音位中,详细介绍归纳了汉语普通话元音音位系统及其条件变体出现的情况、辅音音位系统及普通话辅音音位变体的描写说明顺序、普通话非音质音位系统-声调音位和5度标记法。这一节是整个语音章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其中有难的内容,比如音位的条件变体和判定方法就是一个难点。对于这种难点应该把它弱化或可以直接不提,因为现代汉语语音的学习主要是针对汉语普通话,只要掌握了元辅音音位有哪几个和元辅音音位系统的特点,对音位变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过分研究音位变体可能会使学习者越学越混淆,越学越迷惑。教材的处理也算恰当,并没有花大篇幅来论证划分归并音位的方法和原则,只是明确的列出了普通话元音音位变体表。在教材第34页对音节的定义是语流中自然的发音单位和听感单位,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到声调,而在41页对于声调的定义中,声调被定义为某些语言中每一个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意义的相对音高,这是矛盾还是疏漏呢?

至于第三节普通话音位的聚合与组合。聚合与组合的内容可以删除或是在前面音位的划分部分稍微提一下,定义和内容也应该简化,比如可以把聚合关系直接说成“最小对立对”,组合关系就说成“音位结合规则”这样从字面上还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两个概念更偏向于语言学范畴,在现代汉语的教材中穿来,起不到多大作用,相反,会显得有点突兀,和前后的内容也不能衔接起来。声韵调分析法很重要,书中阐述很详细,后面还加上了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表,这一点值得肯定,不过要是能将拼写规则整理罗列出来就更好了。书中将语音的韵律定义为“在语流中超越于最小语音片段的特征称为语音的韵律。何为超越?如何超越?这一定义学习者无法很好理解。在词典中,韵律的定义是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同时也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而由语流中的音高,音强,音长这些物理语音要素形成的变化称为语音的韵律是否合适呢?这些变化是自然发音说话就会产生的,当然有时是在特定的语境为了表达特殊的意思故意作出的变化,但大多数情况下,发生音变,语调变化可以说和个人的发音习惯和发音特点有关的。

第五节方音辨正中主要对比了汉语普通话因为系统和云南方言的代表昆明话的音位系统。方音辨正这一节只是为研究汉语普通话音位系统和其他方言做一个参考,提供一种对比分析的方法,这对学习方言的学习者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高校学生的教材来说,并不一定有用,毕竟很多本科学生的学习还不会涉及到方言调查这一块,弄得太复杂反而不好。最后一节就现在存在的很多普通话语音当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这对于规范汉语普通话语音,推广普通话,以及普通话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现代汉语引论》语音部分与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语音部分对比

(一)整体结构框架的对比

从目录上来看,在《现代汉语引论》中,现代汉语语音位于现代汉语概论和现代汉字之后,一共有六节。在《现代汉语》和《新编现代汉语》中,语音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二章,第一章,都是在绪论之后。《新编现代汉语》的一共有八节。《现代汉语》一共有九节。《现代汉语引论》的目录中没有出现声母和韵母部分,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声调音位全部归入普通话音位一节,音变和语调则归并为普通话语音韵律。而且还把方音辨正作为单独的一节进行阐述,这一点跟其他两本教材都不同。而对于现代汉语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三本教材都提出来了,只是其中提出的措施又有所差异,可见规范语音的问题是大家的共识。从目录上看,黄廖本和张本的章节安排更加清晰,有条理性,也比较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而骆本的章节安排有点笼统,有些部分可以略为调整或删除。从章节安排的位置来看,黄廖本和张本遵循的是语音、词汇、语法这种把语音放在现代汉语研究首位的顺序模式。而《现代汉语引论》却是在阐述了现代汉字的基础上再来阐述语音部分。个人认为,语音是现代汉语学习中的基础和重点,对于入门者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如果能在学习者掌握了现代汉字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原理之后,掌握了汉语的书写形式之后,再结合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来进一步阐述语音的话,这样会过渡比较自然。

(二)具体内容的对比

对于现代汉语语音性质和语音单位的阐述,三本教材的说明相似。黄廖本的图表用的多比较生动,便于理解。而对于记音符号和方法,黄廖本和张本阐述的比较详细,同时提到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历程和国际音标,并且附上了国际音标简表。骆本相对简略,只是阐述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提到国际音标。在后面的内容中,黄廖本详细阐述了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并且把声母辨正,韵母辨正穿去,而骆本的是对整个普通话音位进行了分析。相比较而言,其他两本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内容也记录的比较详细,而且有利于帮助学习拼音,特别是黄廖本和张本都提到了音节拼写规则,而骆本中的声韵调分析法部分只提到了“四呼”,但是骆本对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发的特点的阐述是其他两本教材所不具有的。在骆本中,声调作为非音质音位被归纳进了普通话音位系统中,成为声调音位。黄廖本的声调部分则是单独列为了一节。而在张本第七节“音位”中,只归纳了元辅音音位系统,声调因为则没有罗列进去,这一点个人比较赞同前两本教材的做法,因为汉语普通话音位不只包括音质音位及其变体,而且还包括非音质音位,全部归纳在一起才是一个整齐的音位系统。在黄廖本中,轻声单独成一个部分,而在骆本却归属“变调”之下,个人比较赞同前者,因为虽然轻声也属于变调,但其比较特殊而复杂,单独说明可能更好。

三、结语

语音理论知识无论是对于普通话教学还是现代汉语教学都至关重要,它和汉语言的学习息息相关,并且反映了现代汉语的很多特点。通过以《现代汉语引论》为参照,将其与其他两本现代汉语教材语音部分所做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在新世纪我国语音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学者们也在不断进行着研究和反思,但是在教材的编写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新成果,新研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因此在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中,应该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恰当的介绍科学的语音实验方法,使学习者能够有兴趣的学并且学有所用,在这一点上,《现代汉语引论》有所反映但不并是十分突出,还有待加强。作为语言学习者,要时刻秉持着学贵有疑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贾媛.现代语音学发展的前言和方向[J].现代语言学,2009(2).

现代汉语范文第5篇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习惯性地去背单词、记句型。而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对这类固定或半固定模块进行系统地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对汉语词汇的积累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是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类似“Here you are”这种语言表达模块呢?其实不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结构,例如“这边请”“回头见/回见”“前些时候”“没~没~”等等。但是目前不同学者对现代汉语中这类语言表达模块的内涵、分类标准等有争议,对于预制语块的说法也存在很多种,比如“预制语块”“词块”“固定或半固定表达式”“词汇短语”“多词单位”等等。马广惠在其论文中指出,对于词块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充分、系统的词块描述理论体系,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在语料库中提取和生成通用或专用的二语词块表,用于二语教学和研究(马广惠,2011)。从我们目前的教材编排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尚未形成通用或专用的词块表。因此,研究现代汉语中预制语块的理论和应用问题有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汉语预制语块。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使用——多数人使用——全民使用——多数人使用——少数人使用的过程。那么,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是怎样形成的呢?预制语块有哪些特点?

二、汉语预制语块的特点

一种语言的词汇是由词和固定结构组成,张斌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指出,现代汉语的固定短语主要有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三类(张斌,2003:23~24)。自由短语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能够自由组合的短语,其形式变化比较自由,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例如“看书、看电影、看戏、买书、借书”等。在自由短语向固定短语演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模糊的阶段,这些模糊的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它们是介于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之间的一种固定或半固定结构,例如,“越来越好”“一左一右”“没大没小”“多了去了”“有的是”“说起来”“其实不然”等。

(一)固定或半固定结构

与能产、灵活的自由短语相比,预制语块是一个半封闭的集合,是自由短语向固定短语演变过程中的初步固化(汪化云《说“准语记”》,引自《汉语语汇学研究(二)》2011)。预制语块的结构没有自由短语那么灵活多变,但是比固定短语的稳定性稍差。预制语块的结构大多数是半固定的,既有可变动的项,也有固定的项。

半固定结构比如四字格短语。“没~没~”:没心没肺、没皮没脸、没羞没臊、没大没小、没深没浅;“越来越~”: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脾气)越来越犟、(天气)越来越热;“且~且~”:且走且谈、且听且问、且战且退、且行且远。而“前前后后”“常言道”“就这样”“看着办”“可不是”“也就是说”等就是全部固定的项。

(二)语义浅显易懂

在语义方面,通过“没~没~”这类结构,我们也很容易发现,预制语块基本上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推测其意义。例如“你不能‘没皮没脸’,老向人要东西。”“没皮没脸”比喻人不知羞耻,不顾脸面。半固定结构中有些是人们为了某种临时需要而模仿成语的结构,将其作为现成的构件来使用的(张斌,2003)。如成语有“莫逆之交”“犬马之劳”“切肤之痛”“多事之秋”等,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仿造一些结构相似,但意义和内容的凝聚力不强的语块,如“感激之情”“分别之时”“意料之中”等。对这类半固定结构含义的理解是从词义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太多的外部延伸。从语义方面来说,预制语块与自由短语接近。

(三)时代色彩浅淡

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时代赋予词汇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气息。时期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现在已经淡出新一代人的视野,比如“放卫星、大锅饭、公社”等。社会环境是语言变化的催化剂,在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中,语言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关注的重心而变化,但语言的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横向的过程,而是从时间角度纵向完成的。

预制语块介于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之间,形式基本固定,但还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含义,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相对于固定短语而言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相对于自由短语来说,预制语块又有一定的文化信息,例如“没心没肺,没羞没臊,且行且远,且听且问,感激之情,意料之中,其实不然”等就带有特定的书面语气。

(四)能产性与创造性

短时习用语如“躲猫猫”“洗澡澡”“睡觉觉”等有叠音现象的结构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特别在与小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大人们通常会通过这类叠音结构来缓和自己的语气。此时,这类叠音结构可作为预制语块而存在,形式为“ABB”,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理解其包含的信息。2009年,云南省服刑人员李某在看守所死亡,当地公安部门称其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正是由于公安部门这一不负责任的回答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躲猫猫”也迅速火了起来。“躲猫猫”,原义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现为网络语言,表达人们对某事件的不信任和不关心,含戏谑意味。此时,“躲猫猫”的新义基本具备整体性,背后有深层次的信息。

此类短时习用语主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发展、扩散,使用人群主要是网民,因而其深层含义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完全的认可和广泛运用。这也是此类短时习用语进一步发展的局限。这类短时习用语的适用时间比较短,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短时习用语由于具有代表性而没有被人们迅速遗忘,反而渐渐向全民语汇发展,例如“躲猫猫”就基本上发展成固定短语。预制语块要进一步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意义泛化、结构固化的过程。

三、汉语预制语块的分类

从英语预制语块研究的成果来看,人们对预制语块的分类范围看法不一。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James R.Nattinger & Jeanette S.Decarrico的四分法:1.多元词语块(Polywords),如“by the way”“you know”;2.习俗语语块(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3.短语架构语块(Phrasal Constraints),如“a(day/week/month)ago”“yours(sincerely/truly)”;4.句子构建语块(Sentence builders),如“I think that+从句”“If I were you,I would…”。在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基础上,我们把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从结构的角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固定性结构

固定性结构预制语块形式固定,属于连续型语块结构。1.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看,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例如“顺便提一下(在转换话题时使对话自然、顺畅)”“打扰一下”“也就是说”“接下来”等结构固定的插入语,理解和书写时通常作为一个词语的形式出现。这类固定结构短语字数不等,大部分在三到五个字之间,多用于口语对话中,起到连接对话的作用。2.从语用功能来看,我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通过许多固定结构的预制语块来表达我们的个人观点或者态度,比如“对不起”“请见谅”“欢迎光临”“非常感谢”“实在/很抱歉”“回(头)见”等。固定性结构的预制语块不仅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广泛运用,还有一部分结构固定的预制语带有一定的书面气息。比如重复连用式的有“彼此彼此、好多好多”;重叠式有“的的确确、痛痛快快、断断续续、来来回回”等。

(二)限制性短语结构

这种类型已经形成了一种凝固结构,但结构中还有可变动的项,可以根据需要有约束地添加、替换成分。例如“~~似的”模式:“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呆得像块木头似的”等等。“~~似的”中“~~”主要指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现代汉语助词短语中类似现象还有“大的”“小的”“所说的”“吃剩的”等。“~的”结构短语在“的”字前可以添加实词或者短语(黄伯荣、廖序东,2007)。再如“~~化”模式:“立体化”“高效化”“一体化”“扩大化”等等。一般在“化”字之前添加偏正短语构成名词性结构。限制性结构短语还包括四字格结构,如“没~没~”“不~不~”“敢~敢~”“且~且~”“可~可~”等。这类四字格语块中的部分结构经过进一步凝固化,可以发展为固定短语。

(三)句子建构框架结构

句子建构框架结构相当于一个句型,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以组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正确地表达信息。例如“万一……呢(表示假设某种情况,通常指不好的情况)”:万一发生不好的情况呢?万一他要是走了呢?;“不过……罢了”:没什么意思,不过说说罢了;“难道……不成”:难道怕你不成?难道想反悔不成?句子构建型短语属于不连续短语,其中可添加的成分比较丰富,因而其数量比较多,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以“万一……呢”为例,其空缺部分可以添加词、短语、句子,但其中的小类还是有相排斥的情况。在这个结构中单独添加名词显然不能构成一个句子。“万一下雨呢?”可以构成一个句子,而“万一雨呢”则不成立。

以上分类基于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以下简称“四分法”),但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如限制性结构短语这一类型与四分法中“短语架构语块”的所指范围不同,四分法中的短语架构语块主要是指短语中有可替代成分,属于半固定结构。在英语中,例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在现代汉语中包括“回(头)见”“觉得不行/不对”“这/那边”等。限制性结构短语的结构形式比短语架构语块更加凝固化,因而涉及的范围更小。此处的分类主要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借鉴Nattinger & Decarrico四分法的角度,由于汉语与英语语言差异,所包含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此外,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有一部分语块结构经过长期的语言交流,其字面意思已经弱化,而强调其语境意义。如“吃饭了吗”“去哪里”,这类语块的字面意思已经减弱,而强调其在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的特殊作用。对迎面而来的认识的人问“去哪里?”,一般而言,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关于地名的答案,更多的是希望借助于这样的招呼语能缓解双方见面时尴尬的气氛或者表达自己的关心,这种用法就类似于英语中“How’s the weather?”和“It’s a nice day.”的用法。对于这类预制语块的类型划分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最后,现代汉语词汇量很大,如要生成通用或专用的词块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工作。(许先文,2010)

四、结语

汉语预制语块是介于传统词汇和语法之间的一种固定或者半固定的程式化模块,在日常语言交际和语言自身的规律作用下发展而来,是自由短语的初步固化,还不具备深层次的含义。预制语块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在日常言语交际、教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各界学者对预制语块的分类范围仍然说法不一,汉语预制语块的研究也还处在萌芽阶段,其研究还很不深入,需要包括语言学者和心理学者在内的学术界共同研究,发掘其特征。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汪化云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马广惠.词块的界定、分类与识别[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3]汪化云.说“准语汇”[A].温端政,吴建生,马贝加.汉语语汇学研究(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James R.Nattinger & Jeanette S.Decarric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许先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二语写作中的词块结构类型研究[J].外语界,2010,(5).

现代汉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音;汉语;兴趣;教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90-02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它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胜任能力,进而关乎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其所期待的相去甚远,师生们普遍感到现代汉语枯燥无味,难学难教。这门课在学生的心中地位越来越低,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淡。以黄伯荣《现代汉语》为例,语音部分占整个上册的三分之一,当学生翻开课本时,脑海里马上涌现出这样的问题:“这不就是拼音吗,以前学过啊,为什么还要学?”甚至有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之后还在追着老师问“学习语音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不解决,现代汉语课将以一个“无用、重复”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打开僵局的最好方式是老师,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对以前的讲课方式进行改革。不要一味拼命地“出卖”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李如龙同志认为:“传统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上的最大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知识传授唯恐不全、不满、不深、不透,能力训练则又少、又慢、又差,把这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开成经院式的理论课。”所以近年来,如何对现代汉语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要求,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黄伯荣、李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为例,谈谈对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内容教学上的意见。

一、从思想上重视语音

语音部分的学习之所以枯燥,更多的是思想上没有重视起来,学生认为已经学过了,而有些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思想,再加上教育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现代汉语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所以现代汉语课中语音部分也就更容易被忽视。比如国际音标部分很多老师就认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如果从事语文教学根本用不上,因为中小学中目前还没有国际音标的教学,加上国际音标本身比较难,所以很多情况下,老师采取放弃的态度,或者仅仅告诉学生你们要记住。而老师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其实这里的“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扩大一些,除了对中国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之外,还有对外国学生的语文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为了与中国人交流、沟通,他们会首先学习我们的汉语。以我们学习英语为例,首先学到的是音标,音标就是告诉你这个音该怎么读。国际音标是全球通用的,所以反过来,当他们学习汉语的时候,也必须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记住汉语的音。从这一角度讲,学习国际音标就有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兴趣入手。如在讲到语音四要素的时候,“音高”书上说“声音的高低”,这样的定义即使没有,学生也会知道是声音的高低,如何加深学生的印象?老师可以从音乐入手,所谓的音高就是指频率,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经典海豚音,播放给学生听,并把不同歌手的歌声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来判定哪些高哪些低。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喜欢唱歌并且想发出比较高的音节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呢,就是让我们的声带绷紧,就是要用假声,什么是假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听一听周杰伦的歌曲,让学生找出哪个字的音最低,当声音低到最低点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嘎裂声了。由此学生对音高就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记忆自然就深刻了。当然对于语音软件比较欠缺的学校来说,老师在选取歌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即歌曲的音高区分度要明显,让学生一听就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实验语音学的软件(如Praat等)就会更好。讲韵母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古代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同时讲授如何使用韵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写出比较简单的诗歌。当讲到声调的时候,可以播放《明月几时有》给学生听。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会导致讲的人滔滔不绝,听的人昏昏欲睡。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了一个问题。解决好问题的关键还是老师。我们以韵母部分的教学为例。韵母一共39个,课本上对单韵母的区别是从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三方面来的。老师按照课本讲完了,学生也记住了。老师课后采取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大段大段地练习,可是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比如有的学生不会发ü这个音,老师会用手型的方法告诉他,舌头在哪个位置,嘴唇怎么样,但是学生当时能发出来,过后又忘记了,最好的方式是用类比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你会发i那么在发音时气流不要断,同时把你的嘴唇由不圆变成圆的,自然ü这个音就出来了。声母部分,收集一些外国学生说普通话的语音资料,让学生听,通过听的构成让学生感知他们声母部分的错误,比如,学生会发现外国学生经常将“zh、ch、sh”读成“j、q、x”。首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说出这两组音的区别,也可以一个一个地比较,比如先比较“zh”和“j”,学生就会说舌头的位置不一样,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舌头的位置把声母分成七大部分。学生还会发现“j”和“q”外国人也经常发错音,但是老师会发现,这两个音的区别学生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出来了,老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引导出来声母的另一种分类,即送气和不送气。利用一些错误语料的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现代汉语语音的教学,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而不是满堂灌。让学生愉悦学习,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实现课程教学任务。

四、结语

汉语语音知识是教学基础阶段的重点,但是语音的学习比较枯燥,要克服这一情况,就要老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课堂上用比较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讲究自己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只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也要增加课本没有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手中掌握了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黎.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语音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2010,(2).

[3]翟会锋.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母发音[J].现代汉语(语言研究版),2013,(1).

[4]言岚.高师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现代汉语范文第7篇

一、通假字

不过尔尔(耳) 博闻强识(志)

再接再厉(励) 信口开河(合)

二、古今词义差别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

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

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恩将仇报(将恩报仇)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2.状语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

持之以恒(以恒持之)

练一练:

你能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古汉语现象吗?

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打草惊蛇

7.风餐露宿 8.蝇营狗苟 9.寡廉鲜耻

10.马首是瞻 11.破涕为笑 12.可歌可泣

13.骇人听闻 14.毫厘不爽 15.马革裹尸

16.厝火积薪 17.鹤立鸡群 18.巧言令色

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着(·zhe)” 语法意义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着”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领域: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研究主要研究“着”的分布和语法意义;历时研究主要研究“着”的语法化历程。下面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得失成败做一简单梳理。“着”在文本里也可以写作“著”。为了行文方便,本文“着(·zhe)”一律写作“着”。

一、共时研究

(一)吕叔湘先生的研究

吕叔湘主编(1980:585—594)对“着”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属性上,将“着”定性为动态助词。

2.句法分布上归纳为:“紧接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在动词、形容词和‘着’的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

3.语法意义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2)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持续。

(3)用在存在句中,表示以某种姿态存在。

其次,他还讨论了“着”所分布于其中的“动1+着+动2”句式、“形+着+数量”句式和“动/形+着+点儿”句式及其语法意义。

吕叔湘先生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着”的分布,但关于“着”的语法意义,他仅仅概括了前两种分布中“着”的语法意义,即“正在进行”和“状态的持续”,而对其它几种分布中“着”的语法意义是否与之相同,并没有论及。所以可以说,吕先生既为“着”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后各家都在此基础上围绕以下问题有所综合或有所发展。

(二)其他学者的研究

1.对吕叔湘观点的综合或发挥

关于“着”的语法意义的研究最多,说法也最为纷纭。此处仅仅列举以下诸家的研究。

刘月华(1983)认为“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这种持续又可以分为五个小类;

马希文(1987)认为“着”的语法意义表示状态,分为“在动作过程中”的状态和“动作产生的结局”的状态;

Chauncey C.Chu(屈承熹1987)认为“着”的语法意义是表持续;

陆俭明(1999)认为“着”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戴耀晶(1991)认为“着”表持续,具有三项主要的语义内容,其中两项为持续性和动态/静态二重性;

Timothy Light(1991)认为“着”的核心意义是惯性;

金立鑫(2008)认为“着”的核心意义为“持续”,但其内部有两个不同的变体,即行为持续和状态持续。

以上几家或综合或发挥了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关于“着”语法意义的论述大多只是术语上的区别,其内涵基本一致。

2.细化或深入

2.1“状态”和“持续”是不同层面的意义

木村英树(1983)认为表动作进行的“着”(未完成体)和表状态持续的“着”(完成体)不是同一个语法范畴。表状态持续的“着”具有结果补语的语法性质,是时态词尾和结果补语之间的过渡性成分。

刘宁生(1985)对木村英树(1983)的观点做了发挥,认为“着”的语法意义为状态持续和动作进行,并认为二者处在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他认为“着”的两种语法意义与动词内部两个对立的语义范畴(两个变体)动作与状态有密切关系。这一解释与马希文(1987)所说的“状态与动作的这种关系是动词语义的固有成分”相仿。

2.2“着”表达的时间起止点

石毓智(2006)认为“着”是进行体标记,既可以表示动作开始和结束之间的进行,又可以表示动作结束之后的持续状态。其时间位置为说话时刻之后(不包括说话时刻)到将来的某个时间。

陈立民(2006)的观点则正好相反,他认为“着”表示“一个事件从过去持续到现在(与说话时间同时,或者是与参照事件时间同时的部分)”,并指出其使用的语义条件是“参照事件在带‘着’事件进行过程中发生并和带‘着’事件并存”。

两家观点迥然相异,石毓智较好地解释了简单句,陈立民较好地解释了复合句或复句。所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正好成互补分布的态势。

2.3运用新理论的解释

(2003)运用认知理论讨论“着”的原始意义对现代汉语“着”的影响,认为[附着]义通过转喻、隐喻转化为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界],现代汉语“着”的“持续”“进行”义由此而来。

尚新(2009)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着”进行研究,认为使用“着”时,主体对事态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处于“前景—背景”图式中的“背景”的位置,但是由于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在这一点上并不是绝对的,因而“着”也可以出现在“前景”的位置上。

2.4关于“着”的性质

自从吕叔湘(1980)提出“着”是动态助词后,刘月华(1983)、陆俭明(1999)也持相同观点。熙(1982)认为“着”是动词后缀。木村英树(1983)认为“着”是补语性词尾,宋金兰(1991)认为是多语义、多功能的虚词,戴耀晶(1991)认为是表示体意义的形式,李讷与石毓智(1997)、尚新(2009)认为是体标记。

二、历时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基本认为现代汉语“着”是由古代动词“着(著)”语法化而来的,但是对其语法化历程,各家说法则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一脉相承说:李讷、石毓智(1997)讨论了体标记的诞生机制,认为“广义上看,体标记是动词补语的一种”,现代汉语“着”主要的四种用法语法化顺序为:存在句——连动句——状态持续——动作进行。

(二)一分为二说:孙朝奋(1997)认为现代汉语中“着”的不同用法是由“着”动词义的不同分化而造成的。动词“着”同时分化为介词性处所词和趋向词,前者发展为“着”的进行体,后者发展为“着”的完结体。

(三)一脉相承+一分为二说:蒋绍愚(2006)认为“着”本来是具有“附着”义的动词,经过连动结构和述补结构语法化为表示动词持续貌和进行貌的动态助词。

(四)认知说:(2003、2009)认为[附着]是“着”的原型义,这一意义通过转喻和隐喻投射到空间和时间上,即表现为现代汉语“着”的共时、伴随、持续进行等意义。

三、已有成就与遗憾

以上各家对“着”的研究从共时到历时,从语法分布到语法意义都已经比较详细和周到了。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和“着”本身的复杂性,对“着”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一些令人遗憾之处。

(一)对“着”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缺乏系统性。

“着”的使用从语素到句子、一直到篇章语体,影响面极广,部分学者仅仅在句法层面考察“着”的分布,或仅根据对一些短语或句子的分析,就匆忙得出结论,而根本不曾考虑其在句类层面的分布,更不考虑语体分布,不免存在以偏概全之嫌。

(二)所用语料或有欠全面,或不分语体进行考察。

有些学者的语料往往是随意列举的或内省式的,缺乏现实语料的真实性,因而也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更多学者则是不作语体分别地研究“着”的句法分布,而只得出了一般性结论。

(三)受印欧语语法学影响太大。

主要表现为,受印欧语“体”(aspect)的影响,一定要从汉语中找出所谓的“体”范畴及其表现形式,理所当然地认为“着”就是“进行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2]胡树鲜.“着”的表情状方式的作用[J].四平师院学报,1981,(3).

[3]黎天睦.论“着”的核心意义[A],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4]刘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J].中国语文,1980,(1).

[5]刘宁生.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1985,(2).

[6]陆俭明.“着”(zhe)字补议[J].中国语文,1999,(5).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木村英树.关于补语性词尾“着/zhe/”和“了/le/”[J].语文研究,1983,(2).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0]石毓智.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J].汉语学习,2006,(3).

现代汉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句法 欧化现象 “被”字句

一、引言

“欧化”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欧化的汉语是在西文影响下产生的新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的总称。随着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频繁接触,汉语欧化现象也不断加深。欧化不仅体现在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增加,而且还体现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如语序中的主语突显、定语长度和位置变化,以及“被”字句的泛化使用等。这些语言变异现象对汉语语法规范带来一些冲击。

二、理论背景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也不断提高。自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以来,汉语欧化现象一直备受语言学者关注。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随后,Tsao(1978)通过从报纸和文学作品中收集语料,分析了三种欧化句式结构:“被”字句、数词“一”的使用(受英语冠词的影响)、“可能”句式的增加。Kubler(1985)第一次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白话文语法的欧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采用描述的方法从巴金的小说《家》先后两个版本中收集数据,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去论证汉语的欧化现象。台湾学者Hsu(1994)也对汉语欧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欧化语言主要局限于书面语体,流行于各种新闻媒体,一般出现在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层面对汉语的主语、定语以及“被”字句的欧化现象进行分析。

三、汉语句法欧化的表现形式

(一)主语突显化

汉语是简洁的,只要不妨碍理解,句子成分能省则省(谢耀基,2001),但由于受到英语主语突显结构的影响,句子里的主语往往不被省去。

试分析下面一段文字:

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除了讲价,他一天到晚闭着口:口似乎是为吃饭喝茶与吸烟准备的。连醉了他都不出声,他会坐在僻静的地方去哭。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里去落泪;哭完,他就在白房子里住下。(老舍《骆驼祥子》)

根据汉语规范,这段话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学家王力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主语出现频率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明确的主语,这是由于自“五四”以来,由于大众传媒和翻译文学的影响,汉语句法被逐渐欧化,句子中主语的使用增多起来。老舍在作品中就较多地使用了主语,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欧化汉语中主语突出这一现象。

(二)定语的长度和位置变化

现代汉语定语多前置,且不宜过长,“的”在汉语中是定语修饰语的典型标志之一,例如“可怜的小孩”“不喜欢的电影”“十年前的旧衣服”。规范汉语的定语位置一般位于中心名词之前,且在表达精准的基础上以简洁明了为原则。英语则与汉语不同,定语既可位于中心名词前,又可位于中心名词之后,且定语长度偏长,其中典型的英语定语从句,定语则常常后置。受英语定语尤其是英语定语从句的影响,现代汉语定语也出现了定语偏长,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有时,方小可也觉得自己现在的处境纯属活该,刚好应了当初被她遗留在那个城市的男友的一句话。(《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27日)

Sometimes,Fang Xiaoke find she served it right,which just answered the words of his boyfriend who was dumped by her in that city.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往往受到英语句式影响,容易出现这样的译文:

罗伯特·金凯德锁上了他在华盛顿州贝灵厄姆一栋杂乱无章的房子里三层楼上的两居室公寓的门。《廊桥遗梦》

Robert Kincaid locked the door to his small two -roomdepartment on the third floor of a rambling house in Bellinggam,Washington.

由以上两个句子可以看出,句子定语明显偏长,这种表达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英语句式中定语使用对汉语定语用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汉语表达逐渐趋向于英语句式结构,这种欧化现象在早期报刊及文学作品译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随着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进一步深化,在东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带港澳地区,由于后置定语频繁出现在媒体书面语中,以致香港地区人们的汉语表达中,也常常出现定语后置现象。以下是香港理工大学石定栩、朱志瑜(1999)统计的句子:

(1)政府未有期限(贝里沙离开本国)。

(2)现在是适当的时候(推行这项计划)。

(3)他还未到期(返回大陆)。

(4)昨日首天接到投诉(城市电讯广告太暴力)。

在以上各句中,括号里面是后置的定语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期限”“时候”“期限”和“投诉”。读到这些句子,中国大陆读者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接受”。但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应的英语句子框架:“to set a date for something…”/“It is time to do…”/“The day has not come …”/“…a complaint of excessive violence”。这就说明,在与英语频繁接触的港澳地区,人们的表达习惯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英语句法的影响,出现了句法欧化现象。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在日常用语中,很容易看到这些定语后置现象:“现在还不是时候吃早饭”“还没有到期还学校贷款”,“校长接到学生投诉食堂饭菜太难吃。”

(三)“被”字句运用泛化

在英语中,“被”是西方被动句的语法标记,是施事者与受事者之间的一种语法形态表现形式,是强制性的。英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汉语被动句表示主语是所叙述行为的承受者,谓语是动作的施事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并没有明显的标记符号,我们可以从语义、语境中理解句子的被动意义,也就是所说的无词项标记的意念被动句。第二,有词项标记的常规被动。也就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标记词来辨别出是否为被动。常用的标记词有“受”“被”“为……所”和“使”等。“被动”在汉语里只是语义概念,并没有严格形式的被动句,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带有明显形态成分的句子,如“被”“着”等。一般情况下,被动意义都是通过主题语与评论语中的语义关系来感知出来的。

王力(1985)认为:“被动式所叙述,若对主语而言,必须是不如意或不奢望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或引起不利的结果等等。”汉语中的“被”字结构,主要表示不利或者会引起不利现象的意义。如“小明被老师批评”“他被赶出了教室”“警察被小偷打伤了”等,这些都是表示不利的,不愉快的事情。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汉语表达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文影响。王力(1985)曾经指出,受西文影响,中国人也跟着用“被”字结构,如意的或者期望的事也用被动式来表达。如“She was elected the monitor of the class”,被译成“她被选为班长”。选为班长实际为一件好事,按汉语表达习惯,不应用“被”字结构,更好的译法应为“大家选举她为班长”。

受翻译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的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比以前有所扩大。如:

(5)马路的北平,被红墙外的槐树遮得很黑。(老舍《骆驼祥子》

(6)一九八二年她光荣地被选为十二大代表,今年六月又被选为副县长。(北京晚报)

(7)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应被尊重。《选集》

以上三个例句,例(5)表示情景的描写,例(6)表示某人被表扬,被赞誉;例(7)表示心情愉悦及含褒义的思维活动。可见这三个例句中,并没有按汉语表达习惯表示不利或不愉快的意义,这是由于受英语被动句式的用法影响,使“被”字句的适用范围更广泛,没有严格限制。

四、结语

英语汉语隶属于两种不同语系,其句法文化和句法机构有很大的差异。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汉语句法欧化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这些句法结构不断被大家所接受,将不可避免地对汉语句法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现代汉语欧化的过程中,要接受良性的欧化,在丰富现代汉语句法的同时,一定要警惕恶性欧化,避免出现不中不西、句法不通的汉语语句。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Tsao.F.F.Anglicization of Chinese and Syntax in the Past Two

Hundred Years[J].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 stics,1978,(4).

[3]Kubler.C. C. 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M].Tai pei:Student Book Co.,Ltd,1985.

[4]Hsu.J.L.Language Contact and Convergence:Englishiz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in Taiwan[D].Unpublished 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Illinois,1994.

[5]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3).

[6]石定栩,朱志瑜.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

起的语言变化[J].外国语,1999,(2).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现代汉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规范化;重要性;规范实施;问题矛盾

自1955年现代汉语的规范化问题被提出,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讨论在学界便未曾停歇。或大力赞扬,或冷嘲热讽,人们对此的态度迥异。因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有必要针对该问题进行探索讨论,理清个中脉络,为深入探究现代汉语的其他问题奠定基础。笔者将围绕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实施措施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矛盾三方面,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简要探析。

一、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

“以一种语言为标准,共同学会它,共同使用它,那就碰到什么地方的人都成,到什么地方去都成,一边说,一边听,心心相通,毫无阻碍。” [1]这是汉语的规范化被提之初时叶圣陶先生对其的解释,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先贤们当初施行规范化的目的:为了各民族、各地区同胞间更为顺畅地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然而,随着汉语规范化的进行,也有人开始质疑汉语规范的必要性。2004年4月2日,钱乃荣教授的《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被转刊在北大中文论坛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知名学者甚至普通网民对此各抒己见,争论长达三年半之久。钱先生认为:“语言拒绝规范化,‘语言规范化’的提法,与语言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语言学的理论的ABC也相违背,人的语言系统是开放性的集合,世界上凡是开放性的东西都不可能规范化或标准化。” [2]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非毫无道理。时代在进步,语言在变化,我们要正确认识规范化的含义。

我们要明确,规范化背后所代表的不是绝对的标准化。汉语规范只限定了方言的使用范围,并不是禁绝方言;汉语规范也不是限制个人风格的发展,它只是规定了不同风格出现的条件,去掉了其中多余和不科学的成分,使语言使用和理解更准确。那场关于规范化的争论也不是全无意义,有些观点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承认语言的变化是一种复杂系统的运作,但这并不是说就“不是规范化能一笔带过的”。正因为汉语言的变化过程复杂,在一定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我们才更要对其进行一些特定的规范,以便于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使交流更为便捷。之所以会质疑汉语规范化,个人认为可能与我国在规范化进程中走入的一些误区有关。例如1979年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简化汉字不够成熟、合理,过于急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便否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来的成果。标准而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官方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使用,有利于国际交往和汉语的推广工作,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信息处理等方面亦有重要意义。

二、汉语规范化的具体实施

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关键要确定正确的实施方向。“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因此,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具体应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但根据《现代汉语通论》当中的论述,我认为将语音规范置于汉字使用规范中讨论更合理。

首先汉字的规范化主要包括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四方面。有关定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淘汰异体字、更改生僻地名、统一计量单位等方法精简了汉字字数,并于1988年月颁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汉字的规范化夯实了基础。定形工作主要包括繁体简化、异体整理、字形整理以及笔画、部件规范等方面。随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颁布;现代汉字的正体字确定,再有后来《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确定现代汉字的笔顺规范,字形的规范化工作已经取得较大成绩。第三是定音,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以及异读字的规范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轻声、儿化方面我们仍需努力。另外,既然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语音规范,我们就要提高北京话自身的明确性和统一性,加快普通话等级标准和水平考试的推广工作。最后是定序,主要运用在字典和输入法,定序法有音序法、形序法和义序法。

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比语音和语法要来得灵活。面对纷繁复杂的词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本身存在着问题:异形词(包括同素颠倒词、异形等义词和异形外来词)、生造词以及误用词等,对于这些,我们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规范。取舍词语时,我们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普遍性原则。对于经常使用的词语,应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体系中来,并确立其“规范词语”的地位。注意吸纳词语我们不仅要接受基础方言里的词语,对于文言词、外来词、方言词、专有词也要一视同仁。(2)明确性原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让对方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因而在词汇规范中,我们要避免生涩难懂、含义不明确的词语。

至于语法,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成句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稳固性和民族性。由于语法与语音、词汇两大要素的内在特点有较大区别,在语法规范方面所要遵循的原则也有所出入。在语法研究领域,很多问题如动词的划分、副词的归属都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我们要做到“稍安勿躁”,随着研究的进步,在讨论中寻求提高。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1)习性原则。我们要尊重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对于约定俗成、历史遗留下来一直使用的语法方式予以接受。(2)发展原则。汉语语法具有稳固性,不代表它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发展,语法也会悄然转变。我们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切勿“一根筋到底”。(3)理性原则。语法研究中我们应保持理性的头脑,对新兴的语法要有批判接受的理性态度。

三、汉语规范化所面临的问题矛盾

当今计算机已经在全国基本普及,然而随之也带来网络用语规范问题。事实上,网络用语也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给力”、“微博”这些已经基本全民应用并且对于人类进步有利的词汇,我们可以欣然接受,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性。但像“你妹”、“”这些不文明、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词语,我们则要予以否定。在这里,还涉及到语言规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新兴词汇可能会对汉语造成不好的影响,索性就指定严格标准进行规范。但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语言的发展亦如此,我们要顺应其发展,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应侧重在预测语言发展的趋向以及指导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上。“语言中新现象、新词汇从出现到定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好引导工作,汉语本身会吸收当中的有用成分而排斥无用成分。” [4]此外,近年来在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中也不断出现语言规范错误。例如“皇后”题词事件就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这就暴露出目前在汉语规范上有些工作仍需要改进。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这个时代,我们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并未停歇。我们要认识到现代汉语规范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在规范化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难题,试图与时俱进地解决它们。那么,在汉语规范的道路上,我们必将收获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什么叫汉语规范化[J].江苏教育,1955(23).

[2]钱乃荣.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J].上海文学,2004(4).

[3]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后现代范文 下一篇:现代简约风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