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01 17:08:55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既要注重技术的熟练与精准,又要强调情怀与专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专业护理技术,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重视生命与健康。在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已成共识,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也越来越大。只有实现医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才能避免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技术工人”,实现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精湛医学专业技能、良好医学人文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文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1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1.1学校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认为护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偏重于技能教育,重视学生护理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把护理专业课程放在首位,弱化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边缘化。有些高职院校长期以来认为人文精神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师的职责,与护理专业教育无关,专业课程教学只是单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考核也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缺少价值观、职业责任、职业使命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量。

1.2受制于课时少、时间短的客观现实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渗透。由于对于什么是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与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大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完整计划、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即使有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也是任凭学生随意选修,缺乏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科综合优势远远没有发挥,效果欠佳。同时,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还受限于时间。由于高职学制三年,除见习、实习时间外,学生在校时间仅两年,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专业课的增多,人文教育比重逐渐降低,无法达到文医渗透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1.3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倾向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思想活跃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当今社会出现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快速融合等新形势,社会上的许多负面思潮不可避免地流入学校,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造成很大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精神颓废、缺乏远大理想和人生规划、得过且过、私欲膨胀,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反而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津津乐道。同时,缺乏学习动力,倾向于功利性地学习一门技术,谋得一份职业,不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

2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广,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以学生技术训练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发展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1]。国外护理院校纷纷将人文素质纳入专业教育体系,注重一系列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实施人文护理,尊重病人自、维护病人尊严,强调诚实正直、维护社会公正等。注重护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式及其对人类健康状况和健康照顾的影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护理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为宗旨,但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应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只有先成为“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智、有信念、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能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既能够关注病人的身体疾病,又能给予病人心灵抚慰的优秀护理人才。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医学人文精神内涵,深入挖掘护理专业中的人文因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有志有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一专多能的护理人才的迫切需要。

3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育的路径

3.1更新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育人的本质。因此,专业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每门课程都有价值引领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要靠公共课程、人文课程,更应该在护理专业课程中体现。专业教师要强化课程本身的人文因素,提升育人能力,将育人、育德与专业知识教学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将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护理人才贯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现在很多病症的产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还有心理、行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医学也由躯体医学向整体医学转变,医护工作者的职责也不再是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护理服务既需要科学技术又需要人文情怀,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对待病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服务社会。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医德、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的考核比重,实现护理人才培养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3.2加强文医结合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教育部、人社部倡议坚决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拓宽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让懂职业教育、爱职业教育的人管好办好职业院校。结合现代高职护理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加强护理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培养,激励教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通过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产学研结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多元化人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等,拓宽文医结合的新型教师培养渠道,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整体素质、职业技能及教学水平,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以评促教,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与育人效果贯穿在综合能力考评中。将医学人文精神、师德师风、个性魅力等纳入评教、评学、职称评定、绩校考核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通过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完善外部评价、激励机制,使教师更加专注地进行教学工作,促进自身素养向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促进文医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3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医学人文元素

临床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本主义”来对待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病人的身体疾病,还要给予心灵上的抚慰。这就要求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医学人文元素。可以从临床案例、社会热点出发,将提炼的医学人文元素有效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护理专业课程人文教学资源,制定专业知识技能与医学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导向。在讲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如对病人的尊重、关怀、共情、鼓励、解释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2]。将案例融入教学,结合护理专业实际,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一线医护人员,他们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的职业责任,彰显了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或临床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负责的敬业精神、不畏艰难的创新精神、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还可以将现阶段全民新冠疫苗接种引入预防接种、传染病护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中,既让学生了解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及传染病的控制方法,同时又通过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对比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医学人文元素,选取蕴含人文元素的教学案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学习,找准着力点,有效推进,实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超然,秦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48-49.

[2]林珍,刘萍.在护理学专业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4,31(4):63-65.

[3]卢晓华.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改革中的能效[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18-119.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重塑;健康中国

近年来,社会上患者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些伤医事件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仅2016年,全国发生典型暴力伤医案例42起,共导致60余名医务人员受伤或死亡,涉“医闹”人员230人,这些事件既伤及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情感,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选择从医望而却步。不可否认,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但反观医院自身,过分的驱利行为导致对人文建设的轻视,医务人员也存在着因个人私欲与错误言行而无视患者痛苦的情形。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浮躁情绪越来越明显,在医疗活动中过分依赖客观的技术诊断指标,而缺少与患者互动交流的主观意愿,对患者人文关怀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影响医院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理解当下医学人文精神重塑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重要符号。《周易•贲卦》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言:“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2]这是我国早期关于人文的科学阐述。医学是以治愈人们的生理、心理疾病,恢复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而人文侧重对以人为主体的情感关怀和重视。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彰显了医学服务人类健康的人性光辉,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对医学人文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所谓“医学人文精神”,是指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遵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把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置于一个重要地位。

(二)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重视人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事物的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并以人的道德需求、情感需求、利益需求等为出发点,对事物的处理方法和原则所进行的综合评价与考量。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对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医学伦理的再提炼和再概括。医学人文精神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患者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的关怀与尊重,对患者自身权益的支持与维护,体现了医患之间互动的人性化。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医学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精神的细化与提升。对医务人员来说,如果仅仅将疾病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忽略对病人的关注,就往往易陷入医学人文缺失的尴尬境地,使得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无从谈起,更无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可有效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

医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门技术。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可让医务人员重新认识医者的使命和从医的价值,以便更好地掌握如何善待和宽慰处在病痛折磨中的患者,并从个人技术能力的角度去帮助患者祛除病痛,从心理抚慰的角度去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影;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学会技术运用与情感交流并重的方式,来告诫患者治疗方案可能存在医技术风险,尊重患者意愿,并尝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让患者深切体会到医生是实实在在为治愈自己的疾病而尽职尽责的。

(二)可有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其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本身而忽略病人的存在。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能够让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更好地关爱患者、关爱生命,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情怀;而对患者而言,医者所给予的关怀和照顾能够让其更加信赖医生,从而促进医患之间信任机制的形成,以更好地激发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三)可有效净化行业不正之风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救死扶伤,医学的圣洁也源自医者的无私与无畏。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放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服务出现了背离治病救人之初衷的倾向,沾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息,以致行业不正之风屡见报端。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无论是从医务人员的角度还是从医院的角度来看,都可帮助大家重新寻找职业定位和医学发展的方向,并在利与义之间作出选择,学会平衡;同时,可逐渐淡化市场渲染下医疗机构的驱利行为,让整个医疗行业做到不忘救死扶伤初心,继续前行,更好地维护好群众健康。

(四)可有效缓解医患矛盾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让当前医患关系的改善举步维艰。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可让医生更清醒地认识到从事医疗工作不能只依靠冰冷的设备、尖端的技术,而更需要医者的良知、人文的关怀;同时,在医疗过程中,一方面患者也迫切需要感受到医者的温度,另一方面医者也需要通过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多注重患者感受,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这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备情感基础,也是医者与患者之间互信的道德基础,这样医患矛盾的坚冰才能逐渐融化,实现和谐共处。

(五)可有效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国家健康战略的施行,医院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在此情况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也显得更加重要。对医院而言,短期的竞争所依赖的是技术、是人才;但长远来看,医院之间的竞争所依赖的是理念的竞争,是人文服务上的竞争。医院是医学人文情怀宣教的主阵地,所承载的不仅是对卓越医疗技术的追求,更承载着对“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理念的传承。只有具有浓厚医学人文气息的医院,才能够更好地吸纳人才、聚集人才,才有利于名医、名院的打造,形成独特的医院人文品牌,赢得患者的认可,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三、医学人文精神重塑与健康中国之间的关系

(一)医学人文精神重塑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学所负载的永恒责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对这种责任的注解,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与幸福的持续关注,是在医疗服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体现;而“以人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表达。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二)医学人文精神重塑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要继续保持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净化行业风气,围绕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文本,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医务人员回归到人文关怀的医学本质上来,更好地服务患者;有助于消除医院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错误倾向,最大程度发挥公立医院在卫生行业的公益主导价值,让患者在改革中受益。

(三)医学人文精神重塑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当前医疗机构在服务上仍存在诸多不足,在健康中国建设中需要通过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融入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以人文精神塑造为抓手,努力促进四个转变———医生主动服务患者观念的转变、医疗机构主动对接健康服务产业意识的转变、医疗行业从注重效益向注重公平和公益的方向转变、社会舆论从负面评价向正能量导向的转变,使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既坚持以人文本,又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公正性和公益性;同时,通过人文精神的重塑,可以吸引更多社会个体的参与或关注医疗行业、尊重医疗规律,在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上,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医疗行业服务氛围。

当前健康已成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加快医院改革步伐,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亟待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与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是患者生死相托、医者大医精诚的基石,更是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而加快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更是卫生体制改革的期盼,是社会的期待,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共同改变。

参考文献

[1]马金凤.今年全国典型暴力伤医案42起[N].京华时报,2016-11-29(4).

[2]赵红梅.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8,(11):9—12.

[3]黄小林,梅妍,张文,等.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5,1(6):15-16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务人员;人文科学;医德医风;医生病人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各种恶意“医闹”、伤医杀医事件频繁发生有其复杂成因,但医学人文精神的衰退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共同的呼声,也是医务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期盼。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虽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但传统教育与实践脱节、教育多局限于学校系统培养、毕业后持续培训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升[1]。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在医学院校“好做”,在医院“难做”,在在职医务人员中成为一项“知易行难”、收效不大的工作。由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具有持续性、终身性的特点,因此探讨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具体如何做”,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难的原因

医院在职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精神提升收效不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医院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就医院内部因素而言,“不好抓”、“抓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医院管理层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看重医疗技术的发展,忽视人本需求的变化;重视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医院发展中,硬件和技术固然重要,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医德修养也同等重要,它们是医院发展腾飞的“两只翅膀”,只有在医院管理中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医疗实力,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目前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补偿不足,药品收入、检查收入等成为医院收入的主渠道,客观上导致了医院的趋利倾向[2],促使医院领导更加注重于病床规模扩大、诊疗技术提升、硬件仪器设备更新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不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医院管理者的主观认识不到位更是造成技术硬件“一手硬”、人文精神“一手软”现象的主要原因。面对医院存在的一些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诸如一些医务人员见病不见人,语言机械生硬,态度冷漠,缺乏耐心和热情,重治病技术、轻交流艺术,专注于疾病治疗、忽略心理抚慰,关注技术化、程序化处理,漠视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加之现代化医院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患者的非技术接触,导致了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线性化和超市化[3];医生书写病历等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甚至繁琐化,医生基于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的考虑,与患者交流的空间被挤压甚至取消,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冲突。其实,现代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从本质上是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4],而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首先需要医院领导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应对。对以上这样的一些问题,医院领导认识不到位甚至有偏误,抑或因为此类工作难做,所以常常工作不得力、不到位。这是医院人文精神提升难的首要原因。

1.2医务工作者过多归咎于客观原因

医务人员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将人文素质持续提升不足过多归咎于客观原因:一是认为业务工作繁重,终日忙碌于查房、做手术、写病历、搞科研、临床带教、晋职称,业务工作“白加黑、五加一”,没有时间精力提升;二是认为职业环境不好,仅靠医务工作者单方努力难以改变,不愿提升。社会舆论环境对医疗工作误解或不理解,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患者数量及其标准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合理,药品购销体制不完善,医务工作风险大且待遇偏低等,尽管这些现状不尽如人意,但也不应成为一些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淡化、过度医疗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理由。一些医务人员过多强调客观原因,主观上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仁爱之心缺失,情感沟通技术缺乏,往往因为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或不恰当的沟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3医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设计

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近年来,在医院医学继续教育中也渐渐渗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尚存在明显不足,医学人文的终身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医院对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提升工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机制,往往是零敲碎打、不成体系,加之抓而不紧、时紧时松,甚至停留在一般宣传教育的形式上,效果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淡薄甚至缺失。

2构建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素质体系的对策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患者满意是医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医院内部管理而言,可以通过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以系统的刚性制度顶层设计及执行,不断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修养。

2.1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共同树立

“像抓医疗技术一样抓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要使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共同树立“像抓医疗技术一样抓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医院要实现人文回归,首先,医院管理层要从办院宗旨、办院方向的高度去思考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作为决策者和管理层,应该将人文精神融入医院经营管理政策、医院的运转机制、规章制度、舆论导向、人才培养及评价考核体系中[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院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综合,包括患者的心理疏导、康复督导、健康指导,以及围绕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医疗和健康照顾等人文关怀。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类生命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需要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已经发展为与医学诊断、治疗、护理具有同等地位的医学学科,因此,医务工作者只有拥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6]。

2.2构建“人文理论”和“人文实践”

2个模块,重点突出“人文实践”模块,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因为医学生一般都已学习过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临床医患沟通学等课程,正式进入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基础知识,所以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理论强化和实践应用。医院要在强调自学、自修和常规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富含医学人文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讲座。与此同时,要针对医疗工作者对传统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以及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在培训学习内容上还要注意突出与其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实践性、技能性内容,如医患沟通模式及技巧、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服务能力、团队合作技能等。在培训方法上多采用体验性、实践性的方法,如情景模拟、医患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等[7],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2.3建立起院科两级负责制,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医

学人文精神在医院中,人文精神的提升工作涉及行政业务部门的有医务、护理、人力资源、科教等部门;党群系统涉及党办、纪检、宣传、共青团等部门,本来应该党政工团多系统、多部门齐抓共管,但往往名为“齐抓共管”,常常是“谁也不管”。因此,必须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职能部门,相关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人文精神提升的宏观工作计划制订、业务指导等可以挂靠医院伦理委员会,而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考核等应建立相应办事机构,这个做具体事的办公室根据医院管理部门职责的关联度,可以挂靠科教科(处),也可以是医务科(部),还可以是纪检监察部门。无论挂靠哪个部门,一定要保证其有权、有人、有明确职责和考评激励措施。对于科室这一级,各科室的负责人就是具体责任人。

2.4以系统、刚性的顶层制度设计,保障在职医务人员医学人文修养的持续提升

2.4.1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从2015年起,我国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要求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要接受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通过规范化培训促进医学生临床技能提高,使其真正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这是一个医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包括医疗技能的培训,医学人文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其包括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医事法律等相关知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入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合格医师的最佳时机,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将会有效提高医生对医学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的融会贯通。2.4.2通过上岗前培训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从事医疗服务的新员工从入职开始,就要独立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再是书本、模型,必须牢固树立并践行“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本”思想和人文情怀。作为临床战线的新鲜血液,新入职阶段是对新环境不断适应的阶段,也是医学毕业生向临床医生转化的阶段,更是医学人文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应围绕着职业人格、职业准则展开,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爱岗敬业、廉洁行医等教育[8],通过岗前培训促使新员工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反思学医、行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上岗前培训,医院应当根据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管理、后勤服务等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基础理论和人文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2.4.3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是医学生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制度。人文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医学教育中要避免技术主义的滥觞。应该将相关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也可针对医疗服务中的医学伦理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继续教育;应注重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讨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服务中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运用。可规定所有医务工作者,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医学人文教育学分,医学人文教育学分应作为医务工作者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2.4.4建立常态化的医务志愿服务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医务志愿服务是医务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和资源,围绕着医疗服务过程提供无偿的、非职业化帮助[9]。在职医务人员与医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医疗服务技能并具有相应的资质,可以直接为患者及群众提供服务。目前医院的服务都是“有偿的”,并且“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还比较突出,通过医务志愿服务制度可促使医务人员经常到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去看一看、听一听,通过实践体验培育自己的爱心。还可通过就诊引导服务、患者陪伴服务、各类义诊活动、各种“健康日”、各种专病健康宣教、各种医疗慈善活动、医疗下乡等,使医务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教育和熏陶,感受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心理愉悦,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2.4.5建立医学伦理查房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由医院党群部门或医院伦理委员会牵头,相关党委领导带队定期深入病房,从病区文化、医患沟通、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爱岗敬业、服务态度、廉洁守纪等方面对科室进行明察暗访,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最真实感受、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科室和相关当事人,把医院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政工作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虚事实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医学伦理查房成为人文关怀落实的有力鞭策手段和监督机制[10]。2.4.6通过“背靠背”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医德医风投诉及奖惩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医院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人文素质考核奖惩制度,对于违背医学人文素质要求,或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做出有损医务工作者形象的行为者,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对违规人员可视其情节的轻重予以处理或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当年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延长任职年限,缓聘、解职待聘、解聘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药、护、技各类从业人员,还应依据相关执业法规,予以暂停执业活动等处理。而对关爱患者、廉洁行医、优质服务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褒扬和奖励。2.4.7建立反面典型讨论反思制度和正面典型引导激励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通过具体案例起到警示作用,也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要求临床科室定期召开病例研讨会对医疗实践中的技术、伦理负面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行业的反思。对于投诉、纠纷的典型案例,应当由当事科室组织科内人员分析、讨论、学习,同时医务处也应定期组织院内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学习讨论,引以为戒。对于典型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要广泛宣传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传递正能量。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塑造人,以优秀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激励制度引导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德技双馨的诊疗活动中,奖励医务人员的善行并给予其适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2.4.8建立医患角色互换体验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人文精神提升一般通过“直觉”、“内省”和“体验”几种方式。在医院中,医患角色互换体验是一种促使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和改进的有效方式。医院可以让医务和管理人员,经常性的以普通患者身份轮流在自家医院就诊,开展“医生体验就诊”活动。让医生“换位”体验,“用患者的视角发现问题”,找寻自己服务中的不足。可以让全院从领导到员工都参与到就诊流程体验中,以普通患者的身份,挂号、等待、问诊、检查等,体验患者的“不容易”、“焦躁”乃至“愤怒”,切身体会患者看病就医的感受,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换位体验和思考,让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加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和医院管理的全过程。如果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始终是医学的内核,人文修养是一个行医到老、修炼到老、参悟到老的课题,并且通过制度加以固化和延续,使提升人文素质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未来的医疗服务将会处处充满人性的光辉.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4篇

一个好的医生或医护人员,除了应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护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除了在学习当中掌握医学科学知识,还要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医护理念、预防观、卫生观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保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学习临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性疾病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观念和原则:如无菌观念、交叉传染、杜绝“滥用抗生素”等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把握,会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指人的精神文化[2]。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人文的范畴。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要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简单来说,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出发,关心、关怀和尊重病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理念,即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行”则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为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努力[3]。当前,许多医院频繁发生恶性暴力事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这与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2.1教师加强重视,转换角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求满腹经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教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不能把自己仅局限于教师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能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关心、关爱、理解别人的精神和责任,只有这样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于病人和社会。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相关内容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4]。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记忆[5]。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全程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积极开展情景模比、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设计“空气的细菌学检查”试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菌无处不在,应时刻注重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污染,为以后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打下良好基础;而“口腔、手指的细菌血检查”试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有些对人类无害而有利,微生物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密不可分,只有少数才会引起人类疾病。

2.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2.3.1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出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生命,至今抗生素仍然是感染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而人类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是“超级细菌”。超级细菌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主要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菌、泛耐药肺炎杆菌等。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要求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耐药监测。

2.3.2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与歧视

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治愈艾滋病,尚未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以及提倡安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HIV的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HIV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的事实,分析原因,这与艾滋病患者被歧视、不安全、医疗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医生医德等医学伦理素养缺乏所致。这就要强调学生要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积极宣传预防,还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优秀品德。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将医学人文理念真正渗透到医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6-7]。

3结语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缺一不可,特别是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求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此外,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教育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平 曾静 胡晓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孙桂鸿.小议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培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封3.

[2]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561-563.

[3]王夏强.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23):183-184.

[4]陈锦龙,吕刚,宋婧,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69-171.

[5]包常华.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781-782.

[6]胡晓艳,向丽,姜梁.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西南军医,2013,15(3):356-357.

[7]姜海鸥,李亚兰.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医学伦理探讨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110-111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5篇

医学的本源是解除病痛对人类的折磨,在本质上是人学和仁学,具有根本的人文属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本;“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认为“仁爱”、“淳良”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l3]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从医品德,为病人谋幸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给予了我们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确定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境界。同样,人文精神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佩里格里诺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等”,“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4等经典论述都体现了仁、术、德的完美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断探索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等医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敬畏生命、挚爱生命。根本目标是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展开,追求真善美,实现美好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其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容易忽视,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随着人文医学走入医疗实践应运而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医患沟通、心理调节、依法行医、伦理指导、团队合作、人文服务等基本能力。其通过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实践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以医学人文精神的目标为宗旨和价值导向,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依托、寄存。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和核心来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使医学实践者通过人的价值层面,从整体角度去尊重生命、追求健康、理解医学。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如果离开人文精神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将成为纯粹的、过度依赖的技能和工具,脱离本身的价值。而人文精神如果不贯穿应用于人文医学实践,将最终将流于形式,缺乏现实和实践意义。

2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

医学人文教育是围绕医学及医学人文学科群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精神培育、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医学实践者进行的素质和品格教育,贯穿于医学院校教育、医务人员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阶段,以培养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为基本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为根本目的。

2.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模块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围绕这些要求进行,具体而言,是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感能力和人文认知能力。目前,关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要求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依据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主线,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形成“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类”,“医学人文类”,“临床人文医学技能类”三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计算机、英语、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创作、经济与管理等系列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在该模块中,各个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或必修课程,如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思维学、中医发展史等课程。临床人文医学技能模块主要是在l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医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技、人文医学技能等相关教育,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培训等。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形成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有机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这三种课程模块的划分和上述三大医学人文类模块建设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区别。但隐性课程实质上包含“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类”、“人文医学技能类”两大类,它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包含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教育文化建设、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等。医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教育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根据医学实践者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隐性课程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实用技能类课程一般在临床实习阶段展开,该教育模块必须强调实用性。《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成为“基本要求”。据此,医学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医患沟通、伦理道德、医学心理、法律素质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所学内容通过该模块进行实践。依据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块内容,结合相关课程,笔者认为实用技能模块应主要包括人文医学绪论、医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医学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及人文服务能力、团队及团队合作技能等_5]。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考查,很多情景问题解决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广大医师加强团队合作,了解患者心理,提高法律素质]。笔者在医学伦理、卫生法规等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也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采用分组讨论、启发提问、医患模拟、案例分析等很多方法注重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不能一味强调规避道德和法律责任的风险,不能过于注重实用性原则,不能过多要求“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等问题l8],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使医务工作者医德和医技并重,否则技能的作用就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已。

2.2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连续性和终身性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6篇

1.是促进我国医学学科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发了医学界的一场深刻变革,使医学学科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向更加符合医学宗旨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的转变。而践行这一核心服务理念,必须对我国现有医学学科进行重构,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进而促进我国医学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

2.是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具有权威影响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为保证医学院校毕业生具有日后从医的核心能力,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7个宏观领域[2]。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看,有4项内容都属于人文素质类要求,而这正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短板”,为实现这一目标,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纠正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素养,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见,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

3.是满足民众诉求的现实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医疗技术和生命现象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而人道精神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扬升,于是出现了医疗活动中“道”与“术”发展的失衡,使得现代医学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并似乎已染上严重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人文精神萎缩”等顽症[3],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疗行业的现状与民众需求形成巨大落差。纠正这一背离医学宗旨的行为,迫切需要整个医学界的努力,需要医学院校从自身做起,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切实担负起培养既具有精湛医疗技术又具有丰富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医学人才。

总之,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之魂,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忽视医学人文知识的涵养,不仅将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还将影响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1.从认知角度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行动总是由其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认知,便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我国西医作为舶来品深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不能深刻体认“人文素质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4],因而忽视甚至轻视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部分医学生只重视实用技术的学习,除专业知识、技能外对其他学科和知识都不感兴趣,更不重视人文素质的修炼,缺少一颗宽容、仁爱之心;部分医学生甚至不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5],医学人文教育收效甚微。

2.从学科建设看,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归属尚未明确,缺乏医学人文学科的战略规划。学科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我国医学人文学虽有一定发展,但还远远不够。我国学科目录并未将医学人文学作为单独的学科设立,使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从事该领域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没有学科归属感,评聘职称时只能挂靠其他相近学科;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学科门类不齐全,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课程设置残缺不全且多为选修课,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应用技能等,这样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6];在省级乃至国家科研立项中医学人文学的研究专项稀少,这都将严重制约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引导功能的发挥。

3.从教育效果看,与民众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程度尚有相当的距离。医学院校是输送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其中包括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偏重医学技术,难以将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医学人文教育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人数普遍不足,专业培训严重受限,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人才紧缺,教师缺乏学科归属感;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大多照本宣科,很难联系医学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有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文类课程期望值很高,但“老师在授课时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不能更多更好地结合实际,使得课堂讲授没有吸引力”[7]。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与民众的需求程度形成巨大反差,医学人文教育难以承载民众期望之重。

4.从行风现状看,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教育相抵触。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天平发生倾斜,仅将医疗卫生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工作缺乏责任心,对病人态度冷漠,无视生命的珍贵,吃拿卡要、开大处方、收受“红包”、索要回扣等,严重背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少医院管理缺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对医德医风要求不明确、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对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或听之任之,或查处不严,致使行业不良风气蔓延,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败坏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还使医学人文教育缺乏说服力,给医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的重要载体,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群,首先要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划定医学人文类课程的范围,结合各校实际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和教学内容,科学制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统一规划和编写高质量的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其二要确立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并处理好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关系,如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等课程属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一般类课程可列为选修课或作为推荐阅读书目;其三要加强人文学科与医学专业的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系统、有机的与医学相匹配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时,应充分发掘人文科学资源,注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开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时,应将人文教育类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8]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医学人文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大资源,既要充分用好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和专业人士,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才引进、在岗培训、脱岗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拓展和提高人文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使之能善于运用医学基本知识和医学案例阐发和说明本学科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量化考核和激励,明确目标要求,加大督查力度,奖励和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优秀教师,逐步提高整个人文学科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学科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自觉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伦理学的有机结合等,使医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应鼓励教师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探讨和交流中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直面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强化医学生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引导医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4.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基地。环境教育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文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合力育人的格局。人文精神只有通过主体自身的人文实践才能得到培育和生成,医学院校应通过军校共建、校地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和家庭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家庭和社会应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支持、配合医学生的支教扫盲、科技扶贫、卫生服务、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医学生在深入社会时了解国情,在服务民众时培养情感,在实现价值时体验人生,逐步培养团结友爱的时代精神、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

5.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学校是一方舞台,也是一个社会,校园文化是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性情的陶冶、德性的养成、情感的升华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应积极开展蕴含医学人文精神、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医学文化精品、名品,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应着力在建筑雕塑、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布局、设计等方面下工夫,充分展现医学悠远的发展历史、关注人类健康的人性光辉,增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应重视感性手段的运用,如观看电影、录像,阅读感人的文学作品等,通过感受细致入微的关心爱护和良好的后勤服务,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与奉献精神,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医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6.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考评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指向专业教育,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严格的规定,建立的考评指标体系主要关注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医疗实践的操作水平,这种考评体系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的需求。为此,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医学教育考评体系,将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考评之中,建立起一套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考核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坚持将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学校综合考核、社会信息反馈三方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7篇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其医德素质培养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人文内涵素质培养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文内涵的培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情况。因此,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首先需要对医学生的人文内涵进行本质分析,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与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医学生的人文内涵 谈到人文,可以说无论东西方古已有之。西方社会的人文更多指的是人文精神,英文为humanism,通常又可以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最初的人文精神即狭义上的意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而广义上的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与科学与艺术相并列的人文。我国教育界中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 但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在注重医术与器械的同时,逐渐忽略了医学的人文内涵,忽略了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由此导致了当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医学与人文相分离的状况[1]。其实今天我们倡导医学的人文精神,主张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过是医学本质的回归和复兴。这种医学人文内涵的回归是医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呼唤,因此重建医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由此可知,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不是体现在医学方面,而是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点之上的。简单叙述就是,医学人文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关注人的生命、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强调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则是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所以,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解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2],与医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精神的医学生才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未来医生。正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2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内涵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医学生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应该是一门融科学、哲学、人文、学科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应该具有的特点就是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具有医学方面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如何在阐述知识点的同时,把人文内涵教育融会其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实现人文内涵的升华,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教学背景而言,医学研究生大多来自单科院校,本科阶段局限于专业范围,人文社会科学的底子相对欠缺,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任务繁重非常的繁重,过多的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了人文内涵方面的教育,导致形成了重“医”轻“文”,重“技术”轻“人文内涵”的现状。然而“医者德为先”,从历代名医的相关著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凡是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医术精湛、人文内涵高尚的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3]。这就说明,我国从古代起对从医者的选拔和任用就有十分严格的标准,非人文内涵高尚者不得行医。所以转变医学生原有的专业能力本位观,树立起全方位的以人文内涵教育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本位观,既是医疗事业时展的需要,更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人文内涵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教育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人文内涵比掌握医疗技术本身更值得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力求将医学与人文内涵,敬德与修业两个个方面进行结合,努力形成突出人文内涵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思想政治课课程为平台,加强医学生人文内涵教育的途径研究,可将其简单归纳为围绕“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展开。一条主线是指以“敬畏生命”的大道德观作为中心和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两个基本点是显性人文内涵教育与隐性人文内涵教育同时推进。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 “敬畏生命”必须作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界的中坚力量,直接面对的就是人类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生命的神圣性和脆弱性都需要医生具有抚慰生命的善意和拯救生命诚意的人文内涵品格。但是需要进行拓展的是,敬畏生命并不是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更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p#分页标题#e# 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具体方式就是通过科学精神的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学习好专业技能的紧迫性,通过专业技能的精湛来加强人文内涵的修养。首都医科大学的老校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先生曾经说过:“做好医生有三条要素: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二、精湛医术;三、服务的艺术,即床旁艺术。”这三要素中,第一个要素讲的就是人文内涵,第二、三个要素指的是专业技能。人文内涵与专业技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人文内涵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专业技能是实现人文内涵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人文内涵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因为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执着地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 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把人文内涵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选择让学生感动的案例,不仅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符,还要彰显高尚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样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心灵得到净化,人文内涵得到升华,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道德性的统一。这种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景,再现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获得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启迪,同时领悟人生的哲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3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 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的出现,以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移到寻找致病原因、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即对医疗器械的依赖与日俱增,这使医学价值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医学价值观主要是指研究医学行为的价值,而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它以客观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主要采用直观观察、客观检验、综合推理等认识方法,得出个人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事实。其最终的结论就是通过得出人体“what”和“how”的科学结论,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前提条件。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价值观的发展也经历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片面科学观的影响,使医学的发展陷入狭隘的死胡同,并且与其人文内涵相脱离,这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拾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本身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医学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基本价值外,医学的价值还可以分为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4]。但是医学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所以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唯一性,即只能是对人的关爱。医学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将高医学技术作为医学自身的价值的主要取向,因为这样一门起源于为解除人类的痛苦且从头至尾充满着爱人的科学,其价值观必须是以人定向的。这种基于医学人文内涵本质的“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必将逐步取代医学技术论的价值观,这才是医学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医学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人文方面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也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实,医学和人文应该是互助合作、互利互补的关系,医学的发展需要从人文内涵中获得教益,而人文内涵的发展也要从医学精神中汲取营养,因此越到高的层次,它们越趋于一致。只有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有真正的理解,医学与人文合而为一,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人文;PB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78-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现已被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采纳。我校也在近年对大部分医学本科专业开展了PBL教学,但如何提高PBL教学效果,依然是该模式目前面临的问题。基于我国的教学现状,将循证医学和人文理念引入医学PBL教学,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医学PBL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 Guyatt教授于1992年首次提出,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它的出现标志着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医学模式向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近20余年来,EBM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在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提出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即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和用证的初步能力。因此,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对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近年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生对于循证医学的认识和掌握存在很大的欠缺。大部分学生在检索文献时选择“上网用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用“PubMed搜索”、“CNKI搜索”和“EBM网站搜索”;只有10%的学生认为RCT研究和系统综述最具权威性;80%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向上级医师求助或者参考教科书。这些现象说明循证医学并没有深入学生的观念,学生也没有将循证医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而以EBM为基础的PBL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即必须通过查阅文献才能获取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文献也是目前我国PBL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校在前几年的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PBL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科生几乎不会应用专业的医学搜索引擎,大部分学生仅利用“百度”来查找文献,因此获得的文献属于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均较低的文献[2],其可信度较差。我们在2015年病生PBL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EBM,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来查找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让循证思维贯穿于病生PBL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当学生学会循证思维后,大多数会力求查找最可靠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这也正是PBL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医学PBL教学中引入医学人文理念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的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的各种活动,而且让人们以“人文标准”衡量科学技术的进展、社会建构、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医生不单是医学知识的储藏箱和操作工,也扮演着多维度的角色,是职业知识、能力及态度综合体现的生命体。因此,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文密不可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课题。大多数国外医学院校已将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并通过各种改革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来进行医学人文教育[3]。而在我国,虽然医学人文在教育理念上已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被淡化和忽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也很少涉及病人的社会问题,同时教师也未能发挥精神构建引导者的作用。我国目前这种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仍然脱节的局面,造成学生对医学人文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一份基于北美地区部分医学院的调研指出:将人文教育综合到医学案例研究中,能获得更好的效果[4]。近几年来,国内外各医学院开始尝试打破医学人文课程与PBL专业课程的明确划分,使医学人文更紧密地结合医学专业教学。我们也发现,一个成功的PBL案例,只有加上医学人文内容才更加丰满,才能帮助学生尽可能进行细致多元地思考。其实在实践中,无论教师或学生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知识的学习,PBL教学过程已无可避免地穿插着人文素质内容,因此PBL教学的本质,即具有“先天的人文性”,而医学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显然PBL本质同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引入医学专业课程的PBL教学将使二者相得益彰。

三、将循证医学和人文理念引入我校病生PBL教学的探索

我们在2013年起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内容安排次序,以知识集约的形式将其分为4个单元:(1)疾病概论;(2)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休克、DIC、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基本病理过程;(3)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概念和发生机制;(4)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典型疾病的PBL讨论课。以系统整合的体系,遵循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于整体,运用PBL小组讨论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各学科知识的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知识的“活化”。

但由于PBL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忽视了循证医学和人文教育理念的培养。为了使PBL教学模式在我校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因此我们认为该模式的理念必然要与国际PBL理念接轨,即将循证医学和人文教育融入医学PBL教学中,这样将更有利于三者发挥各自的优势,使PBL模式取得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理念,我校在2015年对原有的病生PBL教学进行了改革,即在病生PBL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循证医学和医学人文理念,具体改革内容如下:(1)循证医学知识的培训: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EBM数据库;介绍如何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以及如何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等必备的基本技能;介绍如何有效地筛选证据来源和获取证据。(2)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对原有的病生PBL案例进行改写和扩充,在每个案例中增设2~3个人文问题,其中涉及的医学人文内容包括医学伦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医学敏感问题、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医学与科技、医务人员职业形象、医务人员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及医学语言、案例相关信息搜集、医学未解难题等方面。(3)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中,增加循证医学和医学人文素质评价模块,对学生的参与性、交流能力、资料查找工作、研讨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医学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近日,我们通过对参与改革后的PBL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病生PBL中增加人文内容有助于增强案例的吸引力,提升学习兴趣”、“可以切实体会到人文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已基本掌握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的能力,并获取可靠的科学信息”等。实践证明,虽然“将循证医学和医学人文理念引入病生PBL教学”模式已得到我校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我校实施该模式尚处于尝试阶段,目前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对PBL导师进行规范化的循证医学和医学人文知识及其引导技巧的培训?如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通过学科间的合作,加强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查询系统的建设?如何更好地建立EBM、人文素质与PBL教学相应的、能够定性和定量反映学生真实能力的评估体系?等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雯.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90-91.

[2]郁正亚,李新志,梁存河,等.PBL模式结合循证医学在七年制医学生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2-103.

[3]周莹,曾勇.医学人文融入医学PBL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0,8(4):85-91.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9篇

首先,对人文教育培养的意识不足。在实际教学和日常的管理中,学校缺乏人文教育氛围的营造,教师缺乏把人文教育融人专业课堂的自觉,学生缺乏在学习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其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医科院校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形成专门的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技术层面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课程体系设置偏颇,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操作的程序化,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贯穿。除此之外,开设的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少而单调,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医学生的专业课程负担太重,缺乏课外闲暇时间去培养人文素质。再次,生源的教育情况。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文理分科,报考医科院校的学生多数偏重理科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相对欠缺。进人医学院校后,又局限于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就导致了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下降。最后,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不足。医学人文是医学与人文的相互交融,在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缺乏医学知识,在人文课程上,难以融人医学案例进行展开学习;而医学专业教师本身就是在现行医学院校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自身人文知识的培养,对学生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伦理的主旋律。医学是人道主义事业,是一切专业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它与人类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紧密联系,它的发展有道德、良知的相伴,以人文精神为职业道德的基本评价。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继承发展之后的当代主义的人文精神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尊重不只是认识和情感的刻板印象,还是现实的行为。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及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以及平等的医疗与健康权利;注重对社会利益及人类健康利益的维护;社会及病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利益和价值的尊重和肯定;医院及医务人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可以看出,医学人文思想和内容贯穿于医学的整体,包括在医患双方的认识、行为和结果之中。医学人文精神是对医疗行为双方人的价值和利益的相互尊重,是对社会利益、人类健康利益的共同维护。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使得人们不仅重视医生的技术,还关注其医德、责任感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避免由于环境和生活影响心情而加重病情。此外,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使得用人单位不仅用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来制定招聘原则,还综合考虑应聘者的道德、人品、沟通等能力。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只灌输专业知识给学生,还得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做人,将其培养成尊重生命、体恤百姓、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教育是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的世界观蔓延,人们对利益的追逐日益严重,本应纯洁的医患关系也面临利益诱惑的考验,很多医务人员游走在利益的钢丝绳上,医疗服务商业化,患者能否得到及时高效的治疗难以保证,形成了紧张的医患关系。这样的形势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无私奉献的职业医生,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医学人文教育改进的措施

1.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

医学人文教育的知识模块由一般的人文课程及特性的医学人文课程构成,一般的人文课程包括传统的文、史、哲等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并不单是指纯粹的文学、历史、哲学的课程,还涵盖了语言、艺术、美学、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个人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性的医学人文课程指与医学相结合的、带有明显的医学性质的人文课程,比如医学文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等。除此之外,还有和医患沟通等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必须根据学习的流程,涵盖整个培养计划,不论是以主修课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医学人文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应组织各学科专业人才组成教学小组,通过协作教学将医学与文、史、哲等学科相融合,根据所学内容,教学形式可采取小组讨论、案列分析、PBL教学法、San面ich教学法以及进行角色示范等方式。除了以课堂的形式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外,可给学生举办系列讲座或列举阅读参考书目,学生可以自学;采取体验教学,安排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

2.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

医生的目标即以患者为中心。此外,要求专业医学工作者必须有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在学习工作中能够正确地分析、思辨与判断,并能良好地沟通、协作与管理等。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能力:“识别和验证各种假定;拓宽视野和自身知识;发展批判思维技巧;培养宽容和坦诚的精神;对教条质疑的态度;培养移情的才能”。总之,地方医学院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与理论为指导,以知识、能力、素质兼具为基本目标,培养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相统一,德行与术业并重的应用型人才。

医学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

当今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学逐渐向人文回归。医疗工作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1],要求医生要从人的精神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这对医学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人文精神存在不足,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在新时期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使其成为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2]。作为医生,尊重人的价值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3]。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服务技巧和沟通艺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格魅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人为本,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患者沟通,给患者以人文关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2]。而传统医学"轻人文,重专业" 的教育模式,导致医学生普遍人文关爱缺失,医患沟通困难。良好的医德医风与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受文理分科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基本修养不到位,导致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及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使人文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课程被弱化、边缘化,课时少,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认真程度不够;医学人文教育缺乏高素质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理论、体系的讲授,多是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缺乏全程性;校园文化氛围欠缺,加上医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结果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价值取向多以自身利益为参照点,个体意识过强,集体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缺乏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4]。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3.1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以提高医学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及创造能力为目标,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教学时数,如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设置人文修养、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举办素质教育讲座,开展知识竞赛。人文课程不应停留在理论上,要强调它的实用性,必须与医疗实践密切融合,"以患者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现人文与医学的一体化,才能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及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实现医学教育从单纯强调科学教育到实现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

3.2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挖掘各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各专业授课始终,发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增加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在《诊断学》教学中增加医患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能等内容,强调"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见习、实习阶段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实习的典型病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 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5]。

3.3加强医学人际沟通培养 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 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医生的沟通技巧大都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加强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6]。近几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尽最大可能地模拟真实临床场景,有人文关怀、交流沟通技巧的分数,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参加竞赛的裁判、教师、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认真践行"假戏真做",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应通过开设沟通技能培训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医生角色扮演、标准化患者、临床医疗实践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诊疗实践中能做到真正关心患者,而非只是疾病,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4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可以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校训、建筑风格、教风学风等隐性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随时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氛围[5]。

3.5提高社会责任感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参加医疗扶贫、慰问走访、体检义诊、科普宣传、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强化医德观念,培养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文情怀及自身的行为修养,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 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7]。这些基本素质就是人文素质,需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培养。医学教育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应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通过夯实人文内涵,提升人文修养,强化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的能力,提高处事应对的能力,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1]。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教育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是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曾锦标、潘梅芳.关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7):102-104.

[2]李春生.由《大医精诚》论医学生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213):163-164.

[3]张悦.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8):59-60.

[4]刘翠.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9-100.

[5]景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90-492.

[6]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8-100.

上一篇:文化历史街区设计范文 下一篇:体育运动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