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3 23:16:01

文化发展计划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到年,基本实现文化基础设施齐全配套、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创作精品迭出、群众文化权益更好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彰显特色、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文化队伍建设充满活力、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文化各项事业繁荣兴旺的目标,与常州社会经济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相适应,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与苏州、无锡齐头并进,进入文化强市行列。

二、主要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完善全市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到年完成7个辖市(区)、38个乡镇、1060个行政村文化馆(站、室)的布点。市文化馆达国家一级馆标准,辖市(区)文化馆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乡镇(街道)文化站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市博物馆创“全国文物十大精品展”和4A级景区。金坛、武进博物馆和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全面开放。争取引导成立10家民办博物馆。各类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等文化设施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按国家一级馆标准在新城区规划建设30000平方米新图书馆,通过改造城区图书馆增设市少儿图书馆,金坛、武进、溧阳和四个城区图书馆相继建成并全面向社会开放。二是加快“三送工程”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每年新增一万元的科普图书;确保每个乡镇全年免费看戏不少于4场;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观看一场电影。三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到年,全市新增用户9万户。武进、金坛实现户户通,溧阳实现村村通,边远山区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92%。四是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按照中央“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要求,按照每个书屋拥有三五种报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千余册图书要求,到年全市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五是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利用图书馆、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文化馆等载体,全面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争取到2010年,市图书馆、各辖市(区)公共图书馆都建有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六是加快社会文化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节庆文化活动。继续实施市民免费看戏日活动,组织演艺团体每两个月演出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

(二)精品文化提升工程。全面加强精品创作和艺术生产。一是以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文华奖为目标,创作10个舞台剧本,推出5台舞台剧,力争有高水平的精品入围。二是精心组织美术创作,确保十一届全国美展有作品参展、入围并得奖。三是努力保持在省精品舞台工程评选中的领先地位,力争2台剧(节)目在省重大赛事中获奖。四是推进锡剧、滑稽戏、歌舞、评弹等专业剧团建设,培育、扶持民营剧团8~10个。五是以大剧院建成使用为契机,探索大剧院管理运行模式,更好展示常州的舞台繁荣。

(三)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以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市历史文化内涵。一是完成市区48处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所有名人故居均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是移建吴青霞艺术院,加强对古运河沿线文物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三是加强全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筹建可移动工业遗产展示馆。四是做好杨桥老街、孟河镇、焦溪镇等乡村老街区的规划和保护,积极有效地推进青果巷等历史街区的修缮整治工程。五是协助武进做好淹城申报进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目录的工作,指导金坛建设好三星村遗址公园,配合规划建设部门筹建圩墩大遗址公园。六是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公布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与规划建设部门共同做好百余处历史构建筑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有8~10件非遗项目进入部级保护行列。七是整理出版《常州先哲遗书》,推进“常州五学派”研究,传承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完成《常州文化史稿》。八是积极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完成全市古籍普查登记,建立《市级珍贵古籍名录》,逐级申报省级和部级名录,争取把市图书馆建成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一、以举办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为主线,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一是精心组织节庆文化系列活动:举办我县第花灯展、20*年元宵焰火晚会、农民花会调演和庆“七一”、庆国庆文艺联欢活动,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二是举办我县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旅游。四是举办第三届社区艺术节、“芦台之夏”纳凉晚会和广场文化活动。五是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二、以打造名剧、名品为龙头,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

坚持三贴近原则,组织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积极创作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具有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艺作品。争取在市级、部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获得好成绩。

围绕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建军81周年、庆“七一”、庆国庆等重大活动,抓好文艺创作规划的制订和落实。

继续办好《七里海》文学季刊,筹建我县戏曲研究会,完善七里海文学研究社和县书画协会,为广大文学作者、文艺骨干搭建才华展示平台。创办*文学网站,宣传*文化建设成果,展示*文化底蕴,扩大*文化对外交流。

三、以筹建县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为重点,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1.筹建县图书馆、博物馆和书画院。认真做好选址、图纸设计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积极跑市跑外,争得国家文化部和市发改委、市文化局的支持,争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

2.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完成县电子阅览中心的基础上,20*年完成14个乡镇基层中心和全县所有行政村服务点建设任务,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3.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4.大力发展民办文化。

四、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1.加强文物保护。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完成天尊阁二期内部维修工程。

2.完善文物安全管理。组织文保人员对市、县级文物名录进行编制,建立全县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和数据库。年内组织文物管理和文物执法人员参加市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文物管理和执法水平。

3.做好文物普查活动。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加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等项目的抢救工作。

五、以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切入点,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

1.强化对网吧的管理。

2.强化音像图书销售管理。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今年3月以来,*爆发了“非典”疫情。围绕抗击“非典”斗争这一主线,文委始终与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及时贯彻落实各项防控“非典”工作指示,坚守岗位而不畏惧,沉着应对而不慌乱,敢担责任而不退缩,反应迅速而不迟钝、乘势而上而不等靠,敢担重任、积极行动、主动协调、不辱使命,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文化活动新途径

受疫情影响,针对“非典”疫情不能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文委拓宽思路,改变活动方式,利用区政府政务办公网络VOD点播系统,建立“*区文化掠影”栏目,并增设了*新秧歌教学、*区群文活动、文化交流等栏目,将文艺讲座及文艺演出实况等既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利用网络传播到各部门。此项活动开辟了群众文化活动新的发展途径,并将不断充实和发展,拓展功能,增加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长期进行下去。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在4月下旬之前已经进行了5场,“非典”期间将讲座上传到网络,供更多人随时学习。在“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后,6月7日,以“万众一心夺胜利众志成城谱壮歌”为主题的*区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在西单文化广场拉开帷幕,标志着因“非典”疫情肆虐曾一度中断的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将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步骤、有组织的开展。“双百工程”中百场电影放映活动于也于6月19日晚在德外街道举办首场演出。

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协会作用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文化产业协会积极行动。“五一”节前夕,面对“非典”疫情,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前线的动人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了广大文化产品经营者,经文化产业协会组织协调,组织部分图书、音像会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文化资源,向那些配合政府的隔离措施,在隔离区内的家庭捐赠文化商品,以丰富他们在隔离期间的文化生活。很短时间内,向德外、新街口、厂桥三个街道的隔离区捐赠5000余元图书和价值1万多元的音像制品近千套。充分体现了文化娱乐业经营者同舟共济、抗击“非典”的决心和为国分忧的精神。

文化产业协会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也很好的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对于政府的政策贯彻和企业的心声反馈起到了畅通的联络协调作用。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文化娱乐场所因“非典”暂停营业对经营的影响情况,以产业协会为主,召开小规模座谈会和组织专人进行调查。截至5月26日,暂停营业一个月来,全区各类娱乐业直接损失2199.2万元,间接损失3089.9万元。其中包括,已签订演出合同7台16场次,拟签演出合同19台43场次,电影、录像放映片目69个,共3859场次。各娱乐场所对市政府采取暂停营业的决定,是支持和理解的。

确保文物修缮有序进行

为确保“非典”期间的安全,根据*市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修缮工地非典防控的通知精神,文委及时向区内的历代帝王庙、白塔寺西路、火德真君庙以及区教委所属的前公用胡同15号四合院(区少年宫)、升平署(长安中学)等文物修缮项目在施工地进行传达;同时掌握在施工地的工程进度、人员状况以及“非典型性肺炎”预防措施等情况,并要求各单位要对留守人员加强管理,加强卫生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认真做好“非典型性肺炎”的预防工作的信息报送,并对以上工地落实防护措施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

“非典”疫情的突发,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文物修缮进度,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历代帝王庙的修缮工程。至6月中旬,原定的工程计划最多的完成了85%,最少完成了20%,平均完成量为40%。历代帝王庙与人民医院仅一墙之隔。疫情乍起,民工们便惶惶不安。4月23日,有关部门对人民医院实施防护隔离,数百名惊恐过度的民工们连夜逃离工地,致使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文委工作人员亲临施工现场,深入细致的做民工思想工作,稳定剩余民工安心工作。但由于文物建筑修缮的特殊性,又恰逢汛期,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部分工种工序须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总工期将有延误。相应的殿堂内饰陈设、综合布展也要顺延。

做好文化场所“非典”防控

加大对各娱乐场所的防控监管力度,重点对文化娱乐企业的外来人员、保安人员、出租、合作单位、地下空间、公共娱乐场所消毒、防控“非典”基础工作、防控“非典”资金安排乃至空调的正确使用与管理等有关“非典”防控工作进行系统的安排和要求,共向全系统各基层单位和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正式和转发文件达14个,对基层和社会娱乐场所的防控“非典”工作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并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调查、摸底、统计,签订责任书、建立台帐和定期报告等措施,对全区文化娱乐场所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到位,并形成长效机制和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全区219家社会文化娱乐场所的546名留京外来务工人员,仅有*青年宫发现一名保安人员疑似“非典”,其余均健康。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文委在*区抗击“非典”斗争的各个时刻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按照党中央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的指示,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和积极工作,有利地支援一线抗击“非典”的斗争,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非典”过后,文化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应当努力拓展文化工作形式,利用现代化科济手段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娱乐场所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应纳入文化市场管理视线;对于公共聚集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讲传染病的预防和消毒措施应长期、制度化的坚持下去;围绕抗“非典”主题,积极创作文化作品;建立健全文化娱乐场所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映机制、反映网络,加强紧急事件联系和反馈速度和效果。

“非典”疫情结束后,文委积极开拓新思路,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上下团结努力,把握工作契机,抓住工作重点,找准工作切入点,真抓实干,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以大力宣传贯彻中央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文化资源,建立健全文化运行机制,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重点抓好“四个一”工程,即唱响一个主题,建设一支队伍,完善一批设施,办好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立足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全区10个街道为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生活,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共有20余万人参加;第十七届白云观民俗迎春庙会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举办新疆自治区赴*慰问演出活动;开展以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推广普及新秧歌;加强基层调研工作,深入街道社区对基层文化工作进行考察调研,并针对基层文化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构建图书馆(室)网络,开辟终身教育课堂

推进图书馆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市图书馆条例》,加快我区图书馆网络建设,二龙路等6个街道图书馆达到《*市社区图书馆建设达标标准》。

构筑和完善社区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络,通过在6个社区图书馆分馆安装“智慧2000”操作系统,实现“通借通阅、统采统编、视听数字化、图书网络化电子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全力以赴迎接全国图书馆评估达标,按照文化部和市文化局的评估达标标准,抓住薄弱环节,改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功能。20*年,区图书馆结合当前形势和馆藏的特点,用60万元购书经费采购新书44批、6999种,23735册;年入藏视听文献818种3047件;借阅书刊222266人次,968104册次。少儿馆购置新书5100种13000册,累计藏书108000册;新购声像资料1239件,全年共接待读者151000人次,流通图书168000册次。以吸引读者、服务读者为目的,开展适合小读者的参与的“青青草文学社”、“读书小状元”、“红领巾读书活动”等阵地活动。

探索社区文化资源共享,落实中央文明办“四进社区”和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的精神,将“文化进社区”活动引入深入,在*图书馆二龙路社区分馆举办“共享网络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为主题的文化信息进社区启动仪式。与部分中央各委、办、局图书馆召开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交流会,探索区域内不同类型图书馆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的新路子。

护修缮文化遗产,推进城市改造建设

认真落实《*区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克服“非典”影响,全面完成一、二期修缮及三期复建工程,加快历代帝王庙开放的各项筹备工作;做好重点文物抢险修缮工程,完成白塔寺西路、克勤郡王府、涛贝勒府、升平署戏楼、前公用15号四合院修缮工程;火神庙、克勤郡一期修缮工程完成,协调火神庙二期搬迁;王府修缮工程一期完成,二期中路复建工程竣工;全力配合市文物局,做好危改区的四合院保护工作,火神庙修缮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8.7%,目前正在进行油饰、彩画及内装修工作;积极协调*市市政管委、市文物局和阜景街管委会办公室等单位,办理大高玄殿牌楼复建工程开工的有关手续并争取早日竣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火神庙的修缮工程上半年完成了一小部分,二期搬迁工作正在加紧准备;对陟山门街、白云路等重点项目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和规划,力争尽快启动。

阜景文化旅游街形成整体规划,实现重点突破。腾退159中学,历代帝王庙修缮及复建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帝王庙的修缮工作、开放筹备工作和展览设计正在同步进行;组建帝王庙管理处,筹备开放仪式及宣传、接待工作方案;成立历代帝王庙保护利用促进会,争取到了各界捐款420万元,将全部用于帝王庙的修缮、保护和研究。

与区规划信息中心合作,共同开发完成了*区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填补了国内此项科技空白,为进一步发展文物保护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全力配合市文物局,调查了*区旧城内的50余个危改片近800个四合院,初步确定了272个需保护的四合院,使我区旧城危改片内需保护的四合院增加到330处。这一方面增加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但另一方面也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及时与区建委联系,详细调查了解这些四合院在原规划中的位置、与建设的矛盾情况,以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发挥区属影院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区属影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开展公益活动,创造社会效益。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使用办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了推进电影产业发展,加速区属影院改革,文委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和首都电影院拆迁的时机,推进区属影院的改革,发挥首都影院的品牌效益,组建以首都影院为龙头的首都影院影业集团发展电影产业。6月17日在首都电影院举行了首都电影院迁建暨*市首都影院影业集团成立仪式。

整顿文化市场秩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繁荣、活跃文化市场。贯彻“大规模、高品位、大众化、易管理”的文化市场发展方针,各种文化经营单位共计一千余家,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主体的文化消费结构。加强执法检查力度,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815人次,检查图书音像市场93次,夜间检查文化娱乐场所62次,检查场所817家次,纠正违规行为24起,行政处罚立案13件,结案10件,收缴盗版图书365091册、音像制品93971张、电子出版物34220张。坚持“扫黄”、“打非”,有效地制止“不良现象”,收缴盗版图书9万余册,盗版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3万余盘。

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督导员”工作机制,发挥社区督导员的作用,加大对社会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组织的培训、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区文化产业协会加强文化行业自我管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积极为会员谋利益,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网吧”网线质量、“非典”对娱乐场所影响等关系到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协会积极开展调研和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了文化企业最新动态。

简化审批程序,积极推进“一站式”办公,在经济服务大厅进行文化企业的立项、审批和咨询业务,截止12月,经济服务大厅接待各类咨询3700余次,受理登记238个,审批发证:出版物30个,音像21个,台球3个,1个,变更25个,个人演员证148个,网上审批11个,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

2004年是筹备奥运的关键之年,也是区位区政府换届初始之年。文委将继续在区委、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为动力,以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市图书馆条例》等各项文化法律法规,创新工作机制,成立文联和文化综合执法队,并力争对文化形式的创新,积极推进全区各项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

(—)文物保护工作

1、历代帝王庙开放

按计划1月完成帝王庙开放宣传方案;2月底完成展览的布展和开庙仪式方案制定工作;3月完成大殿殿堂所有陈设和完成所有筹备工作;4月5日举行历代帝王庙开庙大典,历代帝王庙正式对外开放。

2、文物修缮及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完成火德真君庙二期搬迁,启动二期修缮工程;做好3.3亿文物修缮工程的收尾工作。

3、完奥运计划中2004年的项目,正式启动阜景文化旅游街中段(西四-白塔寺)的整治,做好陟山门街(御史衙门、雪池冰窖、大高玄殿围墙)等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4、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以白塔寺、烟袋斜街等试点项目为重点,以“积极保护、有机更新”为指导,认真作好旧城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5、进一步宣传贯彻《文物法》;建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危改区保护四合院档案;调查确定新一批*区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健全文物执法队。

(二)文化设施建设

1、建设首都影院影业集团,兴建现代化首都影城

积极推进首都电影院的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新首都电影院的规划设计,确定位置,督促开工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完成引资,力争项目启动。

2、推进区文化活动交流中心建设

上半年,组织专家对区文化活动交流中心进行设计论证,年内争取项目动工。

3、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目前,全区已有七个街道基本建成了街道图书馆,初步实现了计算机联网,2004年拟再建2处社区图书馆和街道文化中心。厂桥街道在刘海胡同拟建2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规划建设9个厅,内设1000平方米的街道图书馆,总投资300万元。德外街道将在德外安德路建设3000平方米文化中心,内设图书馆100余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促进阜外街道文化中心的建设。

(三)文化活动

1、继续办好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以第十八届白云观民俗迎春会为龙头,重点开展节假日文化活动、《*之春》艺术节、文化广场、百场讲座进杜区、百场电影进社区等活动。

2、创新工作机制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发挥品牌优势,突出特色,创新艺术节形式,力争形成规模和机制,做到月月有活动,四季有高潮;加大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群众文化精品的创作,认真组织参与群星奖的评比;以景山公园为试点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将群众文化活动引入公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筹备组建文联。

(四)文化市场

1、认真贯彻执行“一手抓繁荣,—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确保我区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居全市前列,使文化市场的发展与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相匹配。

2、抓紧落实文化综合执法队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3、持之以恒地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将“扫黄”、“打非”工作引向深入。

4、发挥文化产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加强行业自律。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4篇

一、深入贯彻落实*大精神,认真谋划文化工作的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进一步明确*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的具体内涵和各项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迅速将思想意识、工作思路统一和调整到*大精神上来,紧紧围绕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全省文化工作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找准当前制约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把贯彻学习*大精神与文化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以开放、发展的战略眼光,站在国家人民利益和事业长远发展高度,提出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思路和对策。要提高对*大关于文化建设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的理解和认识,紧紧抓住*大给文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要借鉴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时的经验,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

二、打造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扩大龙江文化的对外影响

(三)加强艺术精品创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我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炼出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突出反映我省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创作题材,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不断推出优秀的原创艺术作品。围绕纪念改革开放*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抓好创作规划和艺术生产。今年要重点加工提高京剧《靺鞨春秋》、话剧《风刮卜奎》等,组织好评剧《鲜儿》的创作生产。进一步打造大型民族歌舞晚会《恩都力乌拉》,组织一台二人转经典晚会,组织推出《中华吟》系列歌曲舞台晚会,争取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组织好第*届“哈洽会”开幕式晚会和黑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周年大型晚会的编创和演出。

(四)继续打造文化艺术品牌。按照突出我省地方特色和创作优势的原则,紧紧抓住创作、质量、资源整合和市场运营四个环节,重点打造艺术生产领域的“中华牌”和“龙江牌”,“渤海国”、“金上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品牌,“哈尔滨之夏”、“欢乐北方”、“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等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以及冰雪文化等文化产业品牌,使之成为我省的文化标志。

(五)加强艺术创作的基础工作。举办全省改革开放*年优秀剧目展演、全省“白淑贤杯”龙江剧评比演出、全省器乐大赛等赛事,加强艺术积累。加强艺术科研工作,提高文化科技水平。成立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做好艺术科学课题项目评审、申报、管理工作。做好各项志书的编篡工作。

(六)更加自觉、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龙江文化的对外影响。积极争取和参加部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高质量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文化外事任务。进一步加强与日本、加拿大友好省道的文化往来和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好日本北海道文化团体协议会来访、赴日本北海道开拓纪念馆考察、地市文化局长出访等项目。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管理工作,完善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促进我省文化外事工作健康发展。

三、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努力推动各项文化建设

(七)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中办发*号文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加紧制定出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协调推动政府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机制、健全各级文化工作机构等问题,做好恢复组建县级文化局、乡镇文化站的工作。

(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力度推进省、市、县、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省里要重点抓好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完善省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开展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进行新馆址用地的钻探、勘查和测绘工作,编制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等项目前期工作。同时抓好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等大型建设项目,渤海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待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批准后,进行施工单位招标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土建;完成省歌舞剧院新院舍的主体建设工程。推进市地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剧场和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全面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按计划完成国家下达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九)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网点建设向乡、村和城市社区推进。今年要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45个,对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逐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覆盖,并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面向基层、面向农民、服务普通百姓的数字资源建设步伐,建设一批科普知识、农业知识等专题资源库,积极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努力实现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组织机构,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农村数字电影服务机构,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服务公司建设,推动牡丹江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培训工作和城市影院售票系统管理工作,有针对地集中开展农村和城市农民工电影放映活动,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巩固文化下乡网络和文化辅导网络,完善文化下乡长效机制,制定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规划,优化服务形式,深入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一步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送文化“进区下乡”活动中的骨干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村文艺骨干。

(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抓住全国第四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时机,在全省开展图书馆检查指导和评估;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全民读书的氛围;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延伸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不断探索“请进来、送出去”的新途径。发挥县级文化馆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全面布置全省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期分批向社会有序免费开放工作(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开放),今年精心组织好省直四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他各级公益性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做好免费开放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年起有条件的市、县级公益性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有序免费开放。各级各类博物馆要在办好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巡回展览和小分队报告会等活动,做好文物征集、藏品“三建”等基础性工作。启动全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做好全省博物馆登记工作,组织开展*年度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评比活动,抓好“红色旅游”线路上博物馆的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好全省乡镇文化站干部、农村文化骨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点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

(十一)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围绕纪念改革开放*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积极开展主题服务,组织和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导向性强的专业演出、群众性文化活动和陈列展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扩大和谐文化的社会影响。继续组织全省乡村“金色田野”系列文化活动、“欢乐北方”系列演出活动和各种普及性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年和建国*年的文化艺术成就,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形式,创新活动手段,动员社会广泛力量参与和支持,扩大活动影响和群众参与面。组织纪念改革开放*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活动和优秀国产影片进农村万场电影放映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原有优秀剧节目参加演出,增加演出场次,繁荣城乡文艺舞台。

四、切实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十二)着力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以“四有”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制作安装一部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和界桩,重新以省政府名义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继续做好哈尔滨文庙大修工程。做好磨盘山水库供水管线二期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组织“中国文化遗产日”、“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

(十三)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在经费保证前提下,完成全省普查人员的培训和普查设备的采购工作,全面展开文物实地调查。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完成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勘查、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完成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调查工作。完成境内150公里金长城、50公里唐渤海长城遗址调查任务。全力推进渤海遗址保护工程,重点开展以村民动迁、环城路建设为主的环境整治和以建设外城墙豁口工程为主的文物本体保护工作,完成全部考古发掘项目,出版《渤海上京城》考古报告。

(十四)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完成全省普查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进一步做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和国家、省级名录的保护工作,确立项目传承人,深入挖掘其多重价值。全面开展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做好推荐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相关工作。成立黑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做好奥运会期间“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发展

(十五)抓住关键环节,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抓住政策制定和落实,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加速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各类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抓项目建设,继续打造冰雕国际展等传统优势项目,努力做大做强;培育发展新兴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打造文化精品和品牌,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抓市场推介,建立全省重点文化企业名录,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产业展会平台,大力推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

(十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严格网吧准入政策,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扶持动漫产业和动漫基地的发展,积极向国家争取扶持政策。促进音像、演出娱乐等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引导推进音像企业经营模式和发行方式的调整,扶持正版音像市场发展,培育和规范演出市场特别是农村演出市场,推进卡拉0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原则,加强各类文化市场的监管,组织开展全省文化市场集中专项检查整顿工作,创建和谐平安文化市场。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和实效,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计算机监管系统的管理效能,成立文化市场经营者协会,召开文化市场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展农村文化市场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执法人员培训和统一文化市场执法标志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内在素质和外部形象。组织开展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案卷和行政审批档案评比活动,进一步促进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深入开展文物执法工作,健全队伍,完善制度,开展调研,争取经费和设备,开展人员培训,理顺各级文化部门文物执法职能。

六、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十七)积极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用人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推进和试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开展全省艺术院团改革调研,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艺术院团的改革。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把握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文化系统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做好试点和改革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已有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省图书馆、省杂技团、省电影公司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及时总结经验,为下步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先进文化建设能力

(十八)加强文化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党的文化工作大政方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相关业务学习,有计划地开展文化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文化艺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加强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体系和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扩大高职高专招生比重,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促进社会艺术考级工作规范发展。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不拘一格发现、引进、使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做好厅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完善干部人事工作制度,高效有序完成各项人事管理工作。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5篇

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硬形象

(一)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加快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搬迁完善一批、规划筹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建成开放三线建设博物馆,加快推进国泰艺术中心、自然博物馆建设,开工建设国际马戏城、市群众艺术馆,搬迁完善艺术学校,规划筹备抗战遗址博物馆群、工业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大足石刻陈列总馆、广播电视发射塔。

(二)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94个乡镇、1972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任务,实施20083个20户以上自然村46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全年送电影16万场,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农村中小学观影率达到100%,送演出30台1000场、送展览500场。启动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区县文化馆、图书馆等级馆及区县影剧院建设。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水平。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类文化设施机构功能定位,配置完善文化设施机构服务要素。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内容建设力度,开展对3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内容建设,为全市321个乡镇文化广场配置音响等设备。开展市级文化先进县的复查和创建工作。

二、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在出精品出品牌上见成效

(一)扎实推进文艺精品生产。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艺术创作思路,切实抓好一度创作,加强三度演出,带动剧目生产二度创作工作。深度打磨川剧《李亚仙》、《鸣凤》,曲艺大典《紫气东来》,话剧《三峡人家》,歌舞《巴歌渝舞》,杂技剧《花木兰》,京剧《江竹筠》,交响乐《太阳之子》等剧目,从中培育3至5台重要剧目,做好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评选申报工作。启动话剧《一代风流》,方言话剧《河街茶馆》、《乡村公园》,音乐剧《大码头》,京剧《金锁记》,川剧《灰阑记》、《风雨女人路》、《深山情缘》等二度创作新剧目。组织实施小剧场戏剧创作。推出《解放大西南》、《风雨同舟》、《》等5部重大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大力推进以三峡移民、国企改革及南桐矿难成功营救为题材的影视剧、舞台剧制作。

(二)办好重大品牌文化活动。精心办好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比赛、首届西部交响乐周、第二届演出季,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参加世博会文化周展演等一系列国内重大演出活动。举办好五大传统节庆演出,第二届器乐比赛之钢琴选拔赛等一系列全市重要文化艺术活动。启动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征集工作。

(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施“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五进社区”活动。深入推进“唱读讲传”活动,策划创办“唱读讲传”比赛,申请在渝举办“中国红歌会”。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等部级赛事,争取夺得大奖。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复查和创建工作,举办全市第四届乡村文艺汇演、全市第二届小品大赛、第十四届三峡艺术摄影作品联展。深入推进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三、坚持管理与发展并重,切实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全国全市“两会”、市委三届五次、六次全委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和世博会、亚运会、“五个”、“唱读讲传”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重庆电视台国际频道,扩大覆盖落地传输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示的对外形象。严格执行宣传管理规定,强化重要时间段、重要播出期、重要频道的宣传监管,逐步把监看评议扩大到全市各个广播电视节目,促进以卫视为龙头的广电媒体加快发展。严格执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处理办法》、《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和《关于电视购物频道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规范广播电视机构管理及播出行为。

(二)推进广播电视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1—4期验收工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试点工程的系统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政策性突破,力争再选择2至3个区县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工程建设,选择2个区县开展农村广播综合信息系统试点建设。

(三)继续强化安全播出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播出责任制,与区县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和播出传输机构签订责任书,将安全播出工作纳入区县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实施重大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进一步明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中心工作职责,全面提高安全播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安全播出监管机构,严格监管、及时通报和处置重大事件、事故。强力推进技术系统改造,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开展安全播出岗位培训,提高一线工作人员安全播出的意识和操作水平。

四、全面贯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抓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抓好黄桷坪艺术园区、南滨路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磁器口古镇文化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大足影视制作基地、影视制作演艺基地、大学城动漫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加快长寿菩提山“寿”文化主题公园、忠县文化生态主题公园、抗战遗址主题公园、文化城主题公园四个主题公园建设。

(二)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加大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一批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广电网络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无线覆盖技术由模拟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建立起覆盖全市统一的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现全市一张网,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真正实现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事业向企业、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重点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三)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切实办好第二届西部动漫艺术节、组团参加第五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及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各种会展活动,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拉动文化市场消费。利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城市影院及二级电影市场、新媒体发展的扶持力度。做好国家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三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工作,开展全市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品牌“双十佳”评选活动。做好动漫企业的认定工作,推动我市动漫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领导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改革。通过广泛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职工全员聘用等项改革,逐步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完成市电影公司、市美术公司、文华置业公司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台内机制改革,稳妥推进制播分离、台网分离改革。探索区县广播电视职能管理的新途经,试行区县对乡镇广电工作的垂直管理。

(三)全面完成文艺院团改革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审定的市级专业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方案,在年全面完成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完成演艺集团公司组建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化管理;深化市歌舞团公司制改造,加快解决“事转企”遗留问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活力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强对区县院团改革工作指导,选择1至2个区县级院团开展转企改制试点,逐步繁荣农村演艺市场。

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着力展示巴渝文化独特魅力

(一)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编制抗战遗址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完成35处重要抗战遗址和革命遗址的抢救维修工作。实施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合川钓鱼城宋元大遗址、奉节白帝城、潼南大佛、合川钓鱼城宋元大遗址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渡口基地、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建设。完成2个、启动2个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建设。开展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

(二)推动博物馆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探索试点博物馆运行新的体制机制,建立运行质量和资金拨付挂钩的动态管理体系。做好国家一级博物馆年度运行评价和中央地方共建部级重点博物馆培育期评估验收工作。继续做大做强红岩联线品牌。全面完成馆藏文物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摸清全市可移动文物家底并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开工建设万州、秀山、忠县3个区县博物馆建设。

(三)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积极做好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力争我市有一批名录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做好第三批部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公布我市首批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和首批珍贵古籍名录,启动并开展全市三、四级古籍普查工作。

七、搭建好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一)搭建好部市合作平台。实施文化部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法国和埃及三个“欢乐春节”品牌活动。与台湾党史馆联合举办《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拍摄《岁月》纪录片。通过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积极推出我市优秀文化产品。

(二)搭建好友城平台。推出文化周国际友城行活动。积极参加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艺术节。精心组织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小记者友城行、布里斯班春节演出、悉尼花车游行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心组织世博会期间交响乐团与德国杜塞尔多夫爱乐乐团联合演奏音乐会和艺术院校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艺术交流活动。组织好杂技团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的演出活动和“今日”摄影展。

(三)搭建好商业演展平台。认真策划组织我市优秀动漫企业参加年东京动漫展,促进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在美国塞维维尔市举办当代美术作品展、“今日”摄影展、非遗文化展示和杂技剧《花木兰》的商业演出等“文化周”系列活动。支持杂技艺术团在美国塞维维尔市建立商业演出固定阵地,半年演出180场,并参加全美巡演。积极运作开辟欧洲市场商演活动。

八、切实加强行政管理和机关建设,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完成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总体谋划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成渝一小时经济圈、三峡库区后期扶持、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确定未来5年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从文化、文物、广电发展需要出发,建立包括城乡统筹文化强市指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和文化市场指标体系。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加强文化科技工作,开展对巫文化、巴渝文化建筑风格专题研究,力争完成一批文化、广电及文物方面的科技攻关项目。

(二)加强文化市场行政管理。加快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完善进口文化产品内容审查制度,落实网络游戏内容管理措施。加大对网吧游戏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查处力度,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清理网络音乐、手机音乐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假唱;规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许可证管理,落实黑名单管理制度。严格按《文物法》的有关规定,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严厉打击文物偷盗、买卖及城市开发建设中对文物的恶意破坏行为,保障国家文物安全。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6篇

序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明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方针原则。“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理论创新实践的研究,推出一批理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始终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加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继续组织编写干部学习读本和通俗理论读物,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党委讲师团建设,形成一支忠诚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理论队伍。

2.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并回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问题,研究并回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研究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为二级学科,以哲学社会科学等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史学、法学、文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编写基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150种左右重点教材,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与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扶持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要保证完成国家确定的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项目,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眼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贯穿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市民学校、村民学校、民工学校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八荣八耻”宣讲和巡回报告活动,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公民文明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3.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建设,指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认真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重大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中城市要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好市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可建设少年儿童主题公园。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县县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电台、电视台要办好少儿频率、频道或栏目、节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开设少儿网页、专栏,出版单位要出版一批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切实做好推介工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使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有显著改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城市要以社区为重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村镇要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小城镇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行业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共铸诚信、文明风景旅游区、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树立行业文明新风。

三、公共文化服务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大对重要社科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承担政治性和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的扶持力度。

——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中心)建设。

——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加强各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维护,更新设备,保障正常运行。

——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

专栏1:国家重大文化设施、重要文化工程项目和重点扶持的社科机构、艺术表演团体、出版单位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国家大剧院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国家话剧院建设工程、中央电视台新址建设工程和地方重要文化设施建设。

重要文化工程项目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基本完成全国市、县和乡镇分中心建设,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兴传播载体,加快电影制作、发行、存储和放映的数字化。

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文集》、《中华大典》、《中华古籍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辞海》、《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等重点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工程——完成100幅(件)表现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大型绘画和雕塑作品,收藏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术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美术作品以及革命美术作品和相关史料。

新疆、、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程——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种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

重点扶持的社科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

重点扶持的艺术表演团体

中国京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爱乐乐团,以及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地方艺术表演团体。

重点扶持的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盲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单位。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可向社会免费开放。

——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

——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修订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建设标准。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4.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开办添加手语的节目或栏目。积极开展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保留一定数量的模拟频道,完整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的主要节目,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惠的资费政策,保证他们的基本收视需求

(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欠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专栏2: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充分利用无线、卫星、有线、微波等多种手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源,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

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为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中央和省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农业大省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市(地)党报和市(地)县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

——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院团使用、改编并为农民演出。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工作,开发出版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音像制品和图书等各类出版物。实施“送书下乡工程”,重点面向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

——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

3.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政府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十)普及文化知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人文社科、文艺欣赏、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强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和传统文化技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群众文化创作,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富余、离退休演艺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和艺术讲座,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城市对农村开展“一帮一”对口支援活动,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日行动中增加文化服务的内容。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提供志愿文化服务。支持和资助优秀文化专业人才支援西部文化建设。对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动员城市单位、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鼓励权利人许可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

四、新闻事业

(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各类新闻媒体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1.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的创新,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好正面宣传,全面宣传党的主张,准确反映群众意愿,扩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多地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以及典型宣传,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做好舆论监督。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完善新闻制度。

2.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认真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和完善报刊退出机制。加强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制止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新闻单位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积极推进报刊业结构调整,适度控制报刊规模,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继续做好报业集团改革工作,扩大党报的市场覆盖率。加强对子报子刊的管理,发挥子报子刊的优势,使之成为党报党刊的补充和主流宣传阵地的延伸。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都市类报刊的调控和管理,发挥其贴近生活、可读性强、丰富多采的特点,提升报刊格调和品位。依托新闻媒体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壮大综合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扶持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加大对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要努力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稳定主报主刊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新华社要发挥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作用,加快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建设,发挥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的功能,确保新闻信息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拓展海外用户。推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在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的调频覆盖,加强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品牌化建设。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业务的改革,促进零售工作,扩大覆盖面。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发展。

(十五)办好新闻网站。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1.推进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扩大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基础设施规模,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完善地方互联网新闻事业发展格局。

2.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争取其中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进入世界前列。

3.促进新闻网站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机制。规范网上新闻信息源的转载和非新闻单位网站的信息,建立市场化供稿机制。

(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文化产业

(十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1.影视制作业。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

2.出版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3.发行业。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

4.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使我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印刷复制中心。

5.广告业。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积极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广告营业总额有较快增长。

6.演艺业。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批大型演艺产业集团。

7.娱乐业。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鼓励连锁娱乐企业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乐主题园区建设。

8.文化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文化活动及会展,使文化会展业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专栏3: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

1.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

2.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

3.中国国际动漫节

4.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

5.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6.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7.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8.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

9.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空间。

专栏4: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

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采用数字电影摄制技术与工艺,推动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形成数字电影规模化生产和制作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水平。

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建立动漫技术设备和公共技术平台支撑服务体系共享机制,增强国产动漫的原创制作能力和衍生产品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中小型动漫企业和具有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动漫品牌。

“中华字库”工程——建立全部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重点研发汉字的编码体系、输入、输出、存储、传输以及兼容等关键技术。

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以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采用现代人工神经网络、数据库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等高新技术,建立新一代综合各类知识信息的数据库,提高我国信息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1.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2.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影视制作、动漫、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等产业示范基地。

3.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崛起,西部地区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着力增强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十九)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2.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射、播映、存储、交换以及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3.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依法创办中小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4.鼓励发展文化相关产业。推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充分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向相关产业延伸发展,开发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

(二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1.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一般艺术院团和除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外的出版单位及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复制、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分期分批完成转制为企业的任务。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合理确定产权归属,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努力形成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

2.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基本完成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文化公司。

3.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4.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加强和改进服务,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二十一)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1.发展文化产品市场。鼓励发展城镇中小型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和网络书店。重点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鼓励各种资本投入农村出版物发行,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规范和发展演出市场。在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形成覆盖全国的票务连锁服务网络。繁荣电影、广播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开拓动漫游戏、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扶持艺术品市场发展,努力使我国成为亚洲主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

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文化企业间接融资制度,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建立文化行业人才库、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发展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执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4.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要依照法律和章程,认真履行市场协调、行业自律、监督服务与维权等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记协等人民团体,要积极发挥行业自律和维权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演出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到2010年,完成文化领域各种行业组织的建设和改造,实现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分开。

5.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要面向群众,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具备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政府补贴方式,向社会提供低价文化产品。提高国民的阅读意识和文化消费意识,拓展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产品价格监管,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十二)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实行新型配送制度,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

1.培育全国和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的建设。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辐射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导力量。鼓励资产质量好、经营规范、成长性强的文化流通企业上市。

2.建设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加快文化产品流通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支持立足区域、辐射全国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列入规划的文化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纳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享受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

3.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鼓励出版物发行、票务、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结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形成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文化产品连锁企业,使连锁业态成为文化产品流通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鼓励文化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跨国连锁经营。继续推进电影院线制改革,建设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城乡数字电影院线。

4.积极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流通。按照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开发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研究制定文化行业电子商务规范,积极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型文化电子商务模式

六、文化创新

(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聚焦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继续支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国家文化水准、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名品。重点扶持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知名品牌文化活动。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推出一批优秀少儿歌曲。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在内容上进行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

专栏5: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推出100部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优秀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戏剧、歌曲和文艺类图书。

“创新学术”工程——重点资助出版400部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原创性学术著作。

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和推出100部反映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当代现实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长诗等。

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工程及广播影视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青少年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广播影视创作,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

(二十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传统文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生产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实力雄厚的大型内容提供商。

(二十五)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人才创办创新型文化企业。

1.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民族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加强对各类中小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基金在扶持中小型文化创新企业中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结成创新型组织。

2.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鼓励经济发达、创意人才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时尚设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类创意企业。创造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产业氛围,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内容创新和传统企业改造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文化创意成果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3.高度重视技术中介服务。发展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文化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类社团开展文化技术展示、推介,提供文化技术中介服务。积极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文化技术产权交易活动。

(二十六)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方式。

1.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

2.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快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舞台技术进步,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建立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

3.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2008年开播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10年基本完成东中部地区县以上城市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实现有线电视传输、终端服务业态的全面更新。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移动文化信息服务、网上文化交易、数字互动体验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落实有关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1.落实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做好重要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国家重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政府主管部门、人民团体、行业协会要加强指导协调,引导产、学、研各方面抓紧研究确定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地面数字电视、物流配送系统等技术标准。抓紧落实中国近现代经典乐谱、剧本的整理出版工作。强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我国文化领域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开展“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全民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2.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以大案要案为突破口,开展图书音像市场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取缔盗版光盘生产线,严厉打击侵权盗播广播影视节目、擅自截传广播影视节目信号的行为,重点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动。

七、民族文化保护

(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继续实施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重大项目,启动以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出版、中华大典编纂出版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编纂《中国古籍总目提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做好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古典民族史诗的整理出版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整理、研究和编纂传统文化典籍的作用。

(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三十一)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严格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物和公务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用语用字等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除特别需要外,一般不得夹用外国语言文字。严格控制广播电视方言类节目的播出比例。在国内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做好每年一度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完成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制定并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绘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确定10个部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完成《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出版和相关资料的保护工作,出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图集(分省图册)》、《昆曲大典》、《中国民间美术分类全集》。继续实施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昆曲院团保护和扶持项目。实施“指南针计划”,深入挖掘和展示我国古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三十三)抢救濒危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继续实施文物保护维修重点工程,排除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安全消防设施设备,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

专栏6:文物保护重点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明清帝王陵寝、云冈石窟、武当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平遥古城、高句丽遗迹等。

大遗址保护

编制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建设汉长安城、大明宫、隋唐洛阳城、殷墟、偃师商城等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启动实施长城保护工程、大运河文物保护工程、丝绸之路(新疆段)文物保护工程。

文物保护单位维修

实施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工程、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应县木塔、元代以前早期木构建筑、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等维修保护工程。每年重点安排100项左右险情严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维修保护工作。

考古工作

做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涉外考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取得较大进展。

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

完成100余个市(地)级以上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库房面积30万平方米。依托博物馆改扩建23个区域性中心文物库房,集中保护珍贵文物。完成36所科研院所与大学出土文物整理库的文物保护设备和安防消防设施建设。

八、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1.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重视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继续做好中外互办文化年、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和文物展等工作。发挥我驻外机构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2.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借助国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心选择参与单位及文化产品,认真组织代表国家水平的参展、参演团队,展现我国整体文化实力和国家形象。积极参与或主办国际性书展、节展期间的文化论坛和主宾国活动等,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适应国外受众需求和接受习惯,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在境外的有效落地。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的影响。建立健全中外学者交流机制,加强与外国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国外知名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交、外贸、援外、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

3.构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重点抓好影视剧、出版物、文艺演出三大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活动给予支持。

(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制度,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对外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导作用。

1.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扶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2.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从事演出展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业务的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国内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演艺、展览、电影、出版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十六)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九、人才队伍

(三十七)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艰苦环境中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把握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八)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鼓励和支持学术上、艺术上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和创新。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十九)做好培训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制定实施“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2010年前,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系统轮训。完成全国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内工作人员的普遍轮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四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的新闻学院(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放在首位,立足中国国情,积极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努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扶持部分高等学校新闻学研究基地,资助一批重点研究课题。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支持文化人才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

(四十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根据发展要求,逐步规范文化领域各行业的职业分类,编制职业标准,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在相应社会保障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设中来。利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资本扩张,扩大选拔范围,拓宽选拔渠道,广泛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文化行业。

(四十二)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工作者授予人民艺术家、人民作家等荣誉称号,并从“十一五”时期开始,设立“国家文化杰出贡献奖”,表彰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的,由文化主管部门确定并经人事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有关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的,按照有关规定会同人事部联合授予。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1.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遵循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谋全局、管大事,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文化建设。

2.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把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兼顾各方利益,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3.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有关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记协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十四)健全宏观调控。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1.完善文化领域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机制。健全有利于理论创新的课题规划、成果评介和应用机制。全面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发挥文化统计工作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完善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办法,努力提高评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健全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把好资质、资金、产品等准入关。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全国文化市场监控平台和国家出版物信用管理查验系统,构建统一高效、覆盖全国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文物活动。加强信用监督,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开展文化执法人员培训,建设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2010年前,基本完成以城市为主体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

(四十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改革从试点向面上推开,逐步引向深入。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稳步推开改革。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兼顾,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2.着力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着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以新的机制盘活存量,扩张增量,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十六)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

1.执行和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宣传文化经济政策,并根据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

专栏7: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

1.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2.文化事业建设费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4.国家出版基金

5.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

6.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及电影精品专项资

7.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8.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专项资金

9.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

10.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捐赠的经济政策

11.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退税及相关优惠政策

12.文化体制改革单位享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各项政策

2.设立国家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国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用于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地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用于支持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少数民族文字和盲文出版物的出版,以及无线广播电视的覆盖。

3.加大和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管理,提高质量,发挥效益。建立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十七)加强文化立法。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快文化立法步伐,抓紧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电影促进法和长城保护条例。抓紧修订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7篇

2、整合监管资源,深化食品“三网”建设。加大“现代流通网”建设力度,加强引导扶持,继续推进规模商场进城、连锁商店进镇、品牌超市进社区、便利服务店进村工程,巩固完善放心店建设,注重发挥放心店的示范作用;严格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责任网络,做到横向块块联合、无缝合作,纵向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通过实行群众监督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村级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员的技能培训和举报激励等工作,积极探索村级监督员队伍的多种功能、多种作用。

3、加强综合协调,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试点。以列入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试点县市为契机,当好政府参谋,分解监管责任,积极稳妥组织协调并推进该项工作,力求在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评价检测机制,健全食品安全评价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确保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试点考核一役达标。

4、突出重点环节,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结合我市实际,继续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突出对水产食品、校园食品、餐饮业、传统工艺腌咸菜等的专项整治,力争每个职能部门解决2-3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整治规范,促进我市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完善举报案件的受理、查处、移送制度,依托社会力量,及时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增强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为运作平台,落实百场电影、百期报纸、百校联动、百企倡议、百村厨窗、百场讲座、百条标语、百封信函等“八·百”措施,广泛开展以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食品消费安全放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建立食品安全新闻会制度和消费警示制度。构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定期向公众食品安全检查、检测信息,保障群众消费知情权,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强化监管职能,实现药品安全水平新提高

1、强化稽查职能,规范农村药品流通秩序。突出农村市场重点,充分发挥监督网络和96311举报平台作用,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探索稽查人员弹性工作制,加强药械监督抽验管理,加大对隐蔽性涉药违法行为的打击和违法广告监测力度,保障农村用药安全有效。进一步深化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两网”建设,倡导农村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向市内药品批发主渠道采购药品的运行机制,从源头上规范农村药品流通秩序,确保群众用药方便、安全、有效。

2、实施规范建设,深化药品安全分层次管理。强化零售药店药师在岗和处方药凭处方或登记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强特殊药品监管,规范委托组织实施的药品零售等市场准入工作,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村卫生室准入时的药房建设指导力度。全面深入实施药品安全分层次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提高监测质量。

3、推进信用工程,增强涉药单位管理与自律能力。坚持依法监管与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自律并重;褒奖诚信与惩治失信并重,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评价机制,建立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自律信用和监管信用档案,充分发挥零售药店片组和医疗机构药品监管自律组织作用,完善违法违规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提高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管理与自律能力。

——加强三项建设,实现系统监管事业新发展

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营造食品药品监管文化。部署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文化建设,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范实践,力争用三-五年时间,通过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树立规范执法、高效服务的新风,建立团结有为的领导班子,营造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构建一支文明、敬业、守法、服务的执法团体,实现建设“人文机关”、锻造“活力队伍”、培育“勤廉干部”的目的。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以系统文化建设为主线,融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和人民满意机关为一体,加大廉政文化的教育力度,持之以恒敲响党风廉政和反腐败警钟;加大重点监管环节的廉政预防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实施阳光执法工程,注重把好市场准入、认证、稽查办案等关口,维护队伍良好形象。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8篇

一、以项目为中心,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体育方面。启动市体育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市体育场;指导、丹棱两县利用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在全市新铺设全民健身路径6条;指导青神县南城镇建设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个;继续抓好乡镇和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二是文化方面。启动市文化中心建设,做好前期工作;在全市续建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实现全覆盖,为31个乡镇配送安装文化共享工程和活动器材;启动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建成26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550个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三是广电方面。全面完成“村村通”任务,启动“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在全市1186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农村公益电影;大力推进城市影院建设,加快万景影视城建设。

二、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文体惠民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以广场、社区为阵地,继续打造“每月一次文体活动”品牌;围绕灾后重建3周年、建党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组织举办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12次以上,全年“送文化下乡”100场次以上。充分利用图书馆、农家书屋等阵地,抓好群众读书活动。整合各种行政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12次以上,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3次以上,组织承办好市第三届运动会。完成我市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布项布点工作,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积极向上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二是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社团和人才的作用,推动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和出版物等创作生产,保持10件以上作品在省以上展演并获奖。

三是开展广电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开展优秀广电节目评选活动;积极参加全省第二届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大力整治虚假、违规和不良广告,提高节目质量,抵制低俗之风。

三、以品牌为牵引,推动文体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抓文化品牌。启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以创建部级、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打造“一区县一品牌”。

二是抓景区品牌。加强三苏祠国家4A景区和二级博物馆管理,继续完善景区建设,强化形象宣传,提升园林品味,积极创建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和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加强营销宣传,开发旅游产品,年收入力争增长10%以上。

三是抓文化遗产品牌。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跟踪做好文物“国保”、“省保”申报工作,实施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工程,规划筹建市博物馆;做好第三批“非遗”“国保”申报工作,抓好“非遗”保护展示中心规划筹建工作,组团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编辑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四是抓产业品牌。建立全市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加快广电网络整合进程,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新业务。推动印刷、包装企业发展,。

四、以管理为抓手,切实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力量,建好队伍,完善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二是加强行政许可工作,完善行政审批程序,办好服务窗口。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信息平台和娱乐场所监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办案协作、巡查暗访、联防协作等机制,强化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艺、文物、影视等文化市场监管,强化出版物、网上和手机“扫黄打非”工作,全面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扎实开展集中专项行动,努力保证文化市场平安稳定。四是强化广播电视监听、监看,确保重大、敏感时期安全播出。五是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监管工作,确保农民看到电影,看好电影。

五、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全系统整体合力

一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快乐”理念、“成就”意识,抓落实、创一流、出经验。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既要抓好政治理论、文化、体育、影视和新闻出版等业务的学习,更要加强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新知识的学习,强化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作风硬、业务精”的干部队伍。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营造和谐氛围,服务全局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监督力度。要以“快”为根本要求,树正气、去邪气,讲和气、去霸气,增才气、去傻气,整合队伍,规范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抓好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关高效运转。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9篇

一、总体要求

2009年,我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按照上级纪委的部署和教育局党委的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全面履行教育纪检监察职能,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争创“双一流”机关和“双高目标”学校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基础

1.拟于4月上旬召开本年度全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2009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任务,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着力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分解本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落实“三书二报告”(三书:责任分工报告书、牵头工作责任函告书、落实责任建设书;二报告:牵头单位专项工作落实情况报告、负责领导专项任务落实情况报告)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把执行责任制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业绩和领导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稳步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评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加强对各学校(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3.深入开展“抵制人情风,把好权力关”专项教育活动。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各项廉洁自律规定的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学习讨论,对照检查,整改提高,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加强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警示教育,组织一次校级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活动,增强领导干部筑牢防线,不踩红线,守任底线,努力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4.继续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建设活动,协同有关部门以橱窗陈列、网站宣传等形式,着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二)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1.要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针对关键岗位和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推进教育系统惩防体系构建。认真落实《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0年工作要点》,对干部人事、毕业生分配、职称评定、基本建设、物资(设备)采购、财政资金使用、招生考试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建立监管工作机制。

2.加强保廉措施,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重大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完善标前标后监管。进一步完善企业资源库和专家库的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进一步完善对校级领导干部实行任职谈话、廉洁自律谈话、诫勉谈话和谈话等各项廉政制度。

3.加强考核,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度,做到“年初有部署,平时有检查,年终有考评,责任要追究,奖惩要分明”,推进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结合,保障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落实。

4.根据市、区纪委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公车使用、公务接待、集体外出考察等管理,降低公务开支,做到公务接待经费压缩5%的要求。

(三)强化监督,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1.强化对分管人、财、物等重点部门和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的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行风建设,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大监督力度,发挥职能作用,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

2.继续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育制度,坚持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泽校生“三限”政策,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和违纪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规范教育收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纠风、物价等部门联系,坚持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制度,坚决制止不合理的收费和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开展教育收费自查自纠工作,积极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区)和收费示范校创建活动。

3.继续强化以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的党政监督,以行风监督员牵头的民主监督,以政策宣传牵头的舆论监督以及以案件牵头的群众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体系。

4.积极探索效能监察的有效途径,按照工作安排对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责,确保政令畅通。

(四)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1.认真贯彻中央纪委《关于纪检监察机关严格依纪依法办案的意见》,健全办案程序,严格案件管理,严明办案纪律,确保办案质量。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注意保护举报人。完善内部案件通报制度,建立和完善“一案两报告”(向上级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和当地纪委监察局报告)制度,加强警示教育。

2.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违纪政纪的行为以及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贿赂等方面的案件。

3.积极整合资源,畅通诉求渠道,提高工作质量,妥善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教育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4.加强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有偿带生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纪违规行为。加强对在职教师为社会教育机构上课的监督检查,严肃违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规定的行为。

5.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强与检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配合,逐步建立预防职务犯罪预警机制。

(五)注重学习,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1.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干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自身政策和理论水平。组织纪检监察审计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学习。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建立具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防体系。要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宗旨意识,提高教育纪检监察干部的为民办实事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第10篇

一、百花园里苦耕耘,水浒文化露峥嵘。

两年多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水浒文化的传播工作,连续刊出了14期《水浒文化》,每期印刷6000——10000册,免费邮寄到菏泽及全国各地,成为宣传菏泽、宣传郓城的一个窗口,受到陈光书记等市委领导,县委、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我们创建了“水浒大观园”和“水浒资讯”网站,研制开发了包括水浒象棋、麻将、宝剑等十几个门类二十多个品种的产品,不仅在郓城建立了总公司和产品展厅,而且在梁山、鄄城、阳谷、菏泽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和营销点。另外,从04年10月份开始,我们又进军餐饮业,创建了水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水浒人家分公司。“水浒人家”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特色的饭菜、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支持和信赖。两年来的工作,不仅使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把水浒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唤醒了人们对水浒文化的深刻认识,由水浒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们心灵中引发的震憾更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水浒文化“风景这边独好”。

二、文化经济两手抓,继续加大对水浒文化的投入:

两年多来,《水浒文化》共编辑出版15期,是国内外唯一一家以水浒知识为载体的公开出版物,2004年被评为菏泽市优秀内部出版物,自费印刷发行十余万册,不仅是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宣传郓城的一个窗口。版权所有

今后五年,我们将投资40—50万元,编辑出版30期《水浒文化》,对外发行35—40万册,进一步扩大《水浒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争取将其办为省级或部级出版物。

同时,我们将下大力办好以文化宣传为主的“水浒大观园”网站和以为企业服务为主的“水浒咨讯网”,加强文化合作与交流,搭建郓城经济文化发展的平台。

另外,我们将积极准备,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举办“首届中国水浒文化艺术节”。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组建餐饮连锁集团。

“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业也会越来越繁荣,尤其是连锁性的餐饮经营业愈来愈成为餐饮业主的首选。“水浒人家”自开业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水浒风情、完美的经营模式赢得了广大顾客的青睐,九个月实现营业收入三百万元,利税八十万元。截止目前,营业面积二千平方米的水浒人家菏泽分店正在紧张装修中,预计八月中旬开业运营;水浒人家梁山连锁店也正在积极筹划中。今后五年,我们将组建“山东水浒人家餐饮有限公司”,计划发展三个以上直营店、一百家连锁店,建立一个培训中心、两个种养殖基地,实现产值五个亿。

“水浒人家”本着“求实创新,稳步发展”的原则,以水浒文化为底料,以水浒宴为品牌,以诚信服务铸辉煌,其对郓城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浒人家”的发展能够促进水浒酒业的发展。“水浒人家”除经营五粮液、茅台等部分高档酒水外,主要经营水浒系列酒,若以每处“水浒人家”一年销售50万元水浒酒计算,五年内水浒酒业的产值要比目前翻出几番。

(2)、“水浒人家”的发展能够减缓就业压力。“水浒人家”除直营店外,将建立部分参股店和托管店,若以每店用工60人计,五年内,“水浒人家”将为社会提供六千至七千个就业岗位,而这部分人主要为郓城人。他们的工资待遇大约在人均一千元左右,因此,能够为郓城带来的经济收入也非常可观。

(3)、“水浒人家”的发展能够带动郓城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处“水浒人家”每年的肉类及蔬菜等消耗额大约在150—250万元之间。伴随总公司的成立,“水浒人家”将组建一个配送中心,除建立自己的种养植及生产加工基地,把各类原材料配送到各地外,并可预约农户散养鸡鸭鱼羊等,只此一项,便可增加农户收入数亿元。版权所有

四、整合旅游资源,创建“中国水浒风情园”。

当前,山东省正在积极筹划建设水浒旅游一条线,郓城县继唐塔公园之后也在积极准备建设宋江河公园,同时,宋江河的污水处理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中。不远的将来,郓城将建成山东最大的煤电城……,一个风景秀丽、百业兴旺的新郓城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如何利用这一天赐良机结合水浒文化的底蕴,把郓城建设得更美好、更具魅力,已经到了认真思考、全面权衡的时候了。

郓城一没有山、二没有水、三没有宋代的古建筑,从表面看是一片空白,但实际上郓城却有梁山、东平、阳谷三县无法比拟的水浒旅游资源:第一,郓城有乌龙院、黄泥冈等众多水浒遗迹;第二,水浒英雄首领几乎都是郓城人;第三,宋江武校正在积极建设仿宋街和冷水湖,水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正在筹划开发黄泥冈、石碣村等地;第四,乘借煤电一体化项目和宋江河污水处理工程的东风,郓城将有大片水域,如果把上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郓城建设“中国水浒风情园”。我们的初步设想是:

(1)、把宋江河公园当作风情园的主体工程,把仿宋街、黄泥冈景区、石碣村景区、冷水湖景区与宋江河景区一起通盘规划,浓缩水浒故事场景,全面展现水浒文化和宋代民俗文化,让人们进一次水浒风情园,重温一遍水浒传,感受一次水浒文化洗礼。

(2)、在某些情况或场合下,把公园建设、煤电一体化的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中国水浒风情园的建设融为一体。

(3)、中国水浒风情园的建设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在坝头桥以北、宋江河以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以水浒故事为点缀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和民俗文化村。

(4)、拓宽宋江河河面,直到冷水湖,沿河植树造林、建设一些与水浒人物或故事相关的观赏性景点,让游人驻足游船观景而浮想联翩。

中国水浒风情园本着“白天面向游人,夜晚面向市民”的经营理念,一方面能够美化郓城环境、深厚郓城文化底蕴、解决市民休闲憩息之所;另一方面又能提高郓城知名度,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对招商引资、投资兴业和各行业的带动战略;再一方面还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郓城发展的百年大计。

水浒文化开发前景广阔,水浒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也许我们的想法有些幼稚和天真,但正是这点幼稚和天真为我们展开了一片绚丽多彩的天空。两年多来,我们在发展水浒文化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品尝了辛酸,更收获了成功。实践让我们坚信,水浒文化是郓城的希望所在;水浒文化产业,将是郓城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水浒文化事业是所有希望郓城繁荣富强的水浒人的事业,为把这项事业发展好,我们建议:

1、围绕水浒大作文章,作大文章。

2、充实水浒文化发展中心,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水浒文化的组织。

3、从县财政拨付部分水浒文化发展基金,用于发展水浒文化事业的启动资金。

4、采取相对倾斜政策,帮助、扶持、激励水浒文化产业,促使其健康、快速成长。

5、组建水浒产业集团,优化组合、协调前进、形成合力,打造郓城水浒经济的航空母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篇:广场文化范文 下一篇:语言文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