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1 02:01:27

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思维方式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这位伟大的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在相辅相承中共同发展、共同完善、共同进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化因素会不断浸入语言之中,丰富和发展语言;2.语言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语言的文化本质,文化的语言内容。

一、语言的文化本质

《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注释:“文化”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今天“文化”的运用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注释的范围,它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譬如:娱乐文化、影视文化、休闲文化、食文化、企业文化等等。而从社会学角度讲“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财产不仅仅包括价值、知识而且也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

佛教这一特殊的宗教文化自汉末传入中国开始,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音韵学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特别是反切的广泛使用和四声的发现。“反切”指古代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反切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相同,如《广韵》“冬,都宗切”。清初的《康熙字典》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此外,词汇方面,大量佛教用词开始广泛出现于人们生活之中。如金刚,红尘,法宝,真谛,因缘,彼岸,烦恼,觉悟,境界,方便,解脱,智慧,顿悟,来世,悲观,泡影,自在…… 又如:成语:芸芸众生、本来面目、一尘不染、大彻大悟、皆大欢喜、不可思议、大千世界、一弹指间……(陈广恩,2005)

语言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传承和获得的必由之路。没有语言人们将无从沟通心灵的奥秘,与自然抗争;无从形成清晰的思想;祈祷与神话无从表现与绵延(罗常培,1989)。一个人慢慢长大,语言与技术一同获取,而礼貌客套等一系列社会性的词汇则是在他加入了社会并承担了社会责任后逐渐获得的。语言知识的成熟就等于它在社会及文化中地位的成熟。由于语言与人类社会行为融为一体,语言是文化产生、发展、继承、获得的必由之路,所以,语言能够充分的从整体上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各种游戏、娱乐,各种信仰、偏见。有一种说法认为,英国的Sandwich伯爵想出一种能不离开赌桌就能同时吃肉和面包的夹心面包,于是Sandwich 就成为夹心面包的同义语。反过来古罗马人曾穿过一种叫toga 的外衣,当这种宽外袍被废弃时,toga这个词就从语言中消失了。

“语言如水银泻地般的文化渗透力还使它在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获得一种特定历史层面的心智氛围,从而成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人类思想的典型标志。”(申小龙,2000:5)英国批评家C•P•Smith 指出,如果我们得到一份声称是中世纪的抄本而其中发现有enlightenment,skepticism 这样的字眼儿,毫无疑问,这是一份荒谬的伪造品;如果在伊丽莎白的时代的剧本中看到exciting event, interesting personality 这样的短语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立刻抛弃它。

二、文化的语言内容

一定的语言形态对文化各个领域起着深刻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人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而且人本身就是用语言思维的,即使是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潜在的语言描述。语言体现了它所代表的那种文化对于使用它的那个民族或那些民族的文化束缚。文化传统通过它得到继承、流传、变革和发展。它渗透到各个领域如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饮食文化,是各个文化领域统一于一个文化总体的基础和根据,使得不同文化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接近。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它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德国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理论性的、思辨的民族就与其复杂、多变的语言结构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这方面,汉语和汉字对汉民族智力的影响更是个明显的例子。据美国社会学家韦尔对美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的研究,在与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的智商比较中,中国人具有智力的优势。由于汉字认识的独特方式比认识西方拼音字母有更多的复杂性以及优越性,因此中国儿童智力开发潜力极大。

汉字的象形性特征直接制约着中国人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汉字认识过程中是以形见意,它直接导向一种直观把握世界的认识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提供给汉民族的不仅仅是一种有象可征,有意可寻的符号,而且是一种世界建构模式。人们在学汉字从而认识周围世界时,完整接受了这样一种世界构图和致思途径,以语言文学之象通世界之象,最终在语言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击道存”的思维方式,并以这种方式熔铸了全部华夏文化。语言的文化功能就这样把文化各个领域统一了起来。但也正是由于汉语的这种特点,中国教育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英美国家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能够看一些简单的有文字注释的漫画书,虽然他不是每个字都能读懂,但能猜出其大意。比如:说他发[it]的音是it,[hit]是hit。因为英语是典型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就意味着会说可能就会读,会读可能就会写。而在中国,相同年龄的儿童并不会读连环漫画书中的文字。因为中文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中国语言的发音系统跟文字系统是完全分开的。比如说“留学”这个词,对一个只会读不会拼写的小学生来说,凭什么说它们就是“留学”这两个字?由此我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到为何中国学生在语言文字上所花的时间要比西方学生多很多倍,而中国教育的死记硬背系统和标准答案系统也可见一斑。中国教育的形式跟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有关,更确切地说是跟文字有关,这是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文字习惯。

三、结语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又对其语言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

[2].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语言文化范文第2篇

《语言与文化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语言与文化研究》是一本汉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期刊,旨在促进汉语言文化的研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水平和世界声望。其特点是对汉语及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既注重学术理论研究,又关注实践问题,涵盖了多个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内容涵盖多个领域:语言学: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文学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思想、艺术风格等进行分析和探讨;历史研究:主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内涵等问题; 哲学研究:主要是探讨汉语哲学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分析汉语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社会文化研究:主要涉及社会文化现象的语言表现、交际方式、文化习俗等问题,包括日常交际、商务谈判、外交谈判等多个领域; 语言教学:主要聚焦汉语教学的方法、策略、教材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探讨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

总之,《语言与文化研究》是一本涵盖面广、学科交叉、探讨深入的学术期刊,旨在促进汉语言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语言文化范文第3篇

在我国,翻译的对象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随之也便产生“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

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西方人的表达是:Wewillmeetatthecourtyardgateat7O''''clocktomorrowmorninginordertovisitour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语言文化范文第4篇

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述略

英汉句法移位比较研究

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论实散文的生命意识

《三个女人》中的犹太性

骑士浪漫传奇的颠覆

人称代词的礼貌原则

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简述俄语动词体的认知过程

日语中多义性动词的概念及其构造

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

试以符号学解读中国黄龙文化

诗歌文本中互文和戏仿研究的理论视角

戏仿的流变和20世纪中美诗歌

《第22条军规》文学典故刍论

英语和维吾尔语使役化形式的对比研究

德语“自由第三格”的次分类及句法功能

英汉科技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多维对比研究

高低语境文化在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对比分析

思维导图在英语名词性从句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文化之瑰宝,回族文化之碧玉

浅谈日语特有的语言表达与岛国思维

“право”法律概念的翻译

E.L.多克托罗《大进军》中的历史阐释模式

网络“客”族新词及其文化模因解读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焦虑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知识形态建构刍议

从“信”看严复对传统翻译观的颠覆

易学视角下的翻译“忠实性原则”的易学透视

《拉格泰姆时代》:历史迷雾中的非小说

政治无意识文学叙事理论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黄种自卑意识探析

翻译文学与20世纪初中国言情小说的复兴

语用模块论在认知语用学中相关性思考

纳尔逊·古德曼的语言符号“世界”

从变译理论看《共产党宣言》早期的中译本

基于西部地区英语教师与学习者的调查分析

基于师范生焦虑的主题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马礼逊《华英字典》日常用语和俗语收译研究

再探广告英语的模糊性——基于语义学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情境人格量表的实证研究

论修辞论辩的基本手段——以普京演讲为例

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以同形近义词为中心

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多元因素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研究

梦想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论《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

语言文化范文第5篇

英汉化妆品广告语篇劝说策略对比研究

新文体特征下的商务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从语法结构分析英语中的省略现象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言说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关于构建大学英语四级试题语料库的实践性思考

对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分析和思考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

浅析口语测试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反拨作用

外语教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研究

论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的文化回归

浙江省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

合作语言学习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职旅游英语口语情景教学的行动研究

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校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关于辅导法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一点思考

英语口语交流中非语言交际策略的使用及效果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宁波市英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效果及考评方式满意度调查

如何使《商务日语应用文写作》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影响西部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学生行为表现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设计

陆航学院士官英语任职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讨

高职院校英语模块教学对教与学的有效促进

以任职教育为导向的士官英语教材改革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军事英语教学之我见

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军校学员英语学习策略探析: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培养研究

试论综合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途径及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自主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

北京市理工类大学英语系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性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外语知识型课堂上的应用——德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工作任务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关于《越南历史与中越交往》课程的思考

赏识教育在军校成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作文选词策略分析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师角色浅析——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

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需求与课程体系研究

应理论视角下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模糊词之语用功能探究

“以学生为本”的大学英语改革——满足学生需求的整体性课程设置

解构主义视角下“运动”一词的研究基于德里达的“边线以外一切皆无”思想

微博新闻报道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

英语在线写作测评工具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学生应用的实证

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

从西方写作理论到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中西方英语写作理论与研究对比评述

语言文化范文第6篇

《跨语言文化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年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语言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作用;独立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10-01

一、引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 1anguage)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不仅是物质东西,如组织、学校等,而且包括非物质东西诸如思想、语言等。本文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探讨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对密不可分的社会现象,只有了解相互关系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反映着文化的目标语言。

二、语言作用于文化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

不开语言,在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语言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它来源于该民族社会生产和生活,必然要反映该民族的社会现实,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所制约的,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要素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特点。

(二)语言表述反应社会现实与本民族文化心理

由于各阶层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因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语言是具有某一文化范畴的群体的特征。可以看出语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因为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族(或许多族),也就是说,属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从某角度说,语言是身份的象征。

语言的可见部分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用法的三方面,人们在语言表述中,会隐藏着自己各自的心里状态,也有着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在里面,而这一点却是容易被人忽视的。

三、文化作用于语言

(一)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文化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不仅是物质东西,如组织、学校等,而且包括非物质东西诸如思想、语言等,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就如上提到的,语言的可见部分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用法的三方面,而这三方面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很大联系。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环境各不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也会不同,因此可以说,任何语言的词汇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意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文化就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语言应用

语言在社会环境下发展,并随着社会的诸多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不可忽略的一大主要因素便是文化。文化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发展。随着某种文化的兴衰,相关语言也会产生和消亡。尤其是语言词汇中语义的演变与文化的沿革息息相关。例如,“同志”一词的语义由战争年代表示“志同道合”扩展到了对社会各阶层的通称,到现在甚至演变成了对“同性恋”的称呼。这一变化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层面上各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社会进步推动语言发展,社会分化将引起语言分化;社会统一带来语言统一。

“”时期形而上学盛行,极左思潮泛滥,反映在新闻语言运用上,即形式主义的表达方式和狂热粗野的词语的滥用, 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以当时各种大小报纸上的数十篇文字为对象,作了仔细的分析统计。统计数字表明,当时的新闻语言具有如下特点:语言“火药”味很浓,含:“批”、“斗”这些语素的词出现频率极高。这表明语言的运用还会受时代特点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时代特色。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在语言上表现大为明显。

四、结语

综上,文化和语言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张汝德在《语言·文字》中提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语言遵循自身规律而发展,但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又对社会有依赖性,它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交际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又离不开文化。

参考文献:

语言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俄语;语言文化特质;语言文化单位;分析

一、“语言文化特质”释义:

所谓特质(личность,或译个性、人格)是个人或民族行为、准则和制度等诸成分的综合体,受制于社会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开发和改造世界,含有交际间性、认知间性、规范间性、“设塑”间性(разрядка);其与特质直接相关的功能有:人类化(гоминизация),社会化,“文化间化”和个性化。它是语言民族文化价值的主核。

“语言的文化特质”(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是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辩证发展的核心词。特质和文化的联系极为密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质由文化来支撑,文化由特质来实现,特质愈多样,文化愈繁荣。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作用中,语言文化特质作为其枢纽,既用语言(文本)表述,又是语言物质。

在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中,宗教性十分明显,基督教像一股溪流注入其间。俄语语言文化特质的完整性表现在它的精神性(духовность),而它的多样性、可分性、可测性和稳定性则表现为实体性或物质性,其外在表现是它与社会文化个体和物质文化的关联,存在于待人接物和语言场景之中。每一个元素都展示着整个特质。

俄语语言文化的典型特征(доминанты)表明,可以利用“俄罗斯语言民族特质”(русская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личностьязыка)的概念来论析语言呈现出的俄罗斯语言的文化特质。

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人“沉溺”于文本,尤其是民族性文本,文本充当人的独特的语言文化标签,即所谓“潜在文本”(прецедентыетексты),包括:(1)认知和情感义素,(2)超个体性,(3)在语言个性中常常被新化的话语。

俄罗斯语言民族特质可归结为русскость,包含русски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личность和язык等四层意义,它是若干相距甚远的个性元素的融合体(единство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ей),无法用共同符号标识,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有机体,构成一个椭圆型的两级:AB。比如:русский本是形容词,却可充当名词,既指俄罗斯人,又指俄罗斯语言。俄语的文化特质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及其概括性的语言化身(обобщённоеязыковоевоплощение)。

二、语言文化特质的呈现:

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由“语言文化单位”(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ема,即反映民族人格和精神的基本语汇——吴国华,杨喜昌,2000年:14)组构而成,表现在物质文化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它可由一个词的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构成的语义场及搭配范围来分析。

<!--[if!supportLists]-->(一)<!--[endif]-->物质文化领域。它是语言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在三个方面引人注意:

<!--[if!supportLists]-->1.<!--[endif]-->它是需要作相应注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尤其是对学习俄语、俄罗斯文化和文明的外国人。

<!--[if!supportLists]-->2.<!--[endif]-->它是处于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和现象。

<!--[if!supportLists]-->3.<!--[endif]-->它是某些价值观内涵的载体。

这里可用表示“货币单位”(русскиеденежныеединицы)的语言材料的“语言文化单位”组成的聚合体为例。请看货币名称构成的聚合体:копейка,грош,aлтын,гривна\гривенник,рубль...

在此,钱的价值不重要,而对语言文化单位的相应定义——价值称谓才是关键性的。有时价值变了,称谓未变,它在语言表达式中的地位也不会变。如грош起初等于两戈比,但1837~1917间降到半戈比,“Небылонигроша,давдругалтын”(本来两戈比也没有,可突然有了三戈比/喻事情发生了变化),在绝对值上грош和алтын区别不大。

货币种类中,每个货币聚合体的语言文化单位聚合价值在文本间众词位的组合关系中实现。在谚语、俗语中,用货币价值对立的方式来评价俄罗斯人的生活情景、行为及性格特征十分常见,如:

(1)价格评价:Заморемтелушка–полушка,дарубльперевозу。

(2)道德评价:Унегонинаполушкусовестинет。

(3)人品评价:Убогатогодаскупогорубльплачет,аубережливогодаубогогополушкаскачет。

语言文化单位копейка常用于:(1)评价经济困难,如:никопейкиденег,последняякопейка;(2)对资产创建的态度,如:Копейкарубльбережёт;Беречьнароднуюкопейку;(3)进行道德伦理的评价,如:Егокопейканищемурукупрожжёт。

语言文化单位гривна也有类似的评价功能:Ктогривнунебережёт,тамрублянестоит;Рублюгривнанеродня。

语言文化单位алтын用于评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价值色彩丰富,如Счастьебедномуалтын,богатому–миллион。

语言文化单位рубль没有特别的文化内涵,常表示经营智慧,如:Былбыум,атобудетрубль,небудетума–небудетрубля。

题外说一句,俄罗斯人对钱的态度很淡:Денежкамаленькая,даимявелико。

(二)精神文化领域:在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中,语言文化单位的本质可以用由五个主导因素构成的聚合体和具体形成的言语组合体中来分析:1)宗教性(религиозность或православие),2)合聚性(соборность),3)国际情怀(всемирнаяотзывчивость),4)高级体验愿望(стремлениеквысшимформамопыты),5)心灵两极性(поляризованностьдуши)及其他。虽然其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时而变,但它们仍组成一个以宗教性为轴的相对稳定的示意图(схема):

3

<!--[if!supportLists]-->2<!--[endif]-->14

5及其他

Религиозность(православие)及其对绝对善的追求是俄罗斯民族最深层的特征。俄语语言文化特质属宗教精神范畴,是超个性价值的承载者、创造者和实现者,由其如此,才能创造出它的完整性和恒久意义。它反映在语言作品的组合关系中,如:

(1)《圣经》:ЛюбиБогабольшесебяиближнего,каксебя。

(2)作家作品: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Можетбыть,единственнаялюбовьнародарусскогоестьХристос»;

С.Н.Булгаков:“РоссиядолжнаявитьмирусвятуюРусь”。

(3)民间谚语:Жить–Богуслужить;УБогамилостимного。

(4)固定结构:Богдал(даст);дайБог;Богмиловал。

Соборность指个体因爱上帝,爱彼此而形成的自愿而和谐的联合。它是一种协调活动,整合天地经验,整合言语与行动,是智慧和心灵的综合物,俄罗斯人与自然的关联,即人与民族,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它就是俄罗斯思想(русскаяидея)。其实质表现为协作精神(чувстволоктя),亲和力(артельность),集体亲近性,互帮互助。这也呈现在语言单位中,如доброебратствомилеебогатства;своилюди,сочтёмся。

Всемирнаяотзывчивость指俄罗斯人心中常怀有的好客心态,自我牺牲,利他主义,对全球命运的优伤和宇宙意识。它表现为国际主义,人类的相互尊重;对民族风格,文化的尊重;反映在语言组合关系中,如政治口号:Борьбазавсеобщиймир;Пролетариивсехстрансоединяйтесь。

Стремлениеквысшимформамопыта与纯粹的经验主义(эмпиризм)和日常需求(потребностидня)相反,它包括宗教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对他人的精神生活的感悟,理性直觉等。这些行善、求真、审美的追求都反映在作家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之中。如Достоевский主张:“美拯救世界”(Красотаспасётмир),Н.К.Михайловский说:“对真理的热烈追求是俄罗斯人的典范”。

Полярзованностьдуши(поляризациядуши)包含着对立的特征,使俄罗斯民族成为最含两极性的民族,如勤劳与懒堕、求智与愚昧、善良与凶恶、慷慨与自私、自卑与沙文主义、神圣性与桀骜不驯、自由与臣服、果敢与侥幸等等揉在一起,所谓Щелкщелкуведьрознь.\Дапонадеялсяоннарусскийавось(А.С.Пушкин)。

三、语言文化特质的形成方式:

语言文化特质的形成方式,可以用函数式Y=F(X)来考察,其中F表示Y和X的变化规律。俄语的民族语言文化单位可以表述为:Y(F)X1X2X3。如:中心词русский与其相关词русский(名词),великорусский,российский等,从两方面相连接:(1)组合性复合语言文化单位,(2)自变量X与函数F构成的聚合关系。

其组合关系可用下列的“形+名”(AN)结构来作分析案例,如:русскиеблины,русскаяженщина,русскийхарактер。其中,定语A强调俄罗斯的典型特质,突出某个物体(现象、概念、人),以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化单位。俄语“блин”源自共同斯拉夫语mliпъ,后变音为блинъ--приготовленныйизмуки(Воробьёв,1997:108),直译为:面饼。它以尺寸大、佐料咸、腻而丰富,花样繁多著名,童话中说:Сколокольниотцаблиномубил,可见其大;种类有小麦面的,燕麦面的,荞麦面的,加鸡蛋和牛奶的等,可见其品类之繁。它是传统送冬节、谢肉节的标志性食品。可以说,它是最俄罗斯化的,因此,成为русский函数中的首项。

语言文化单位русскаяженщина主要展现在俄罗斯文学的语言描写中。对此冈察洛夫在《Обломов》中有句著名的描写:“Влюбвионатакнежна;вовсехеёотношенияхковсемстолькомягкости,ласковоговнимания–словом,онажанщина!”。普希金笔下的Татьяна是其典范,她爱俄罗斯的冬天,爱诗人;她不追求财富,而是追求心灵的体验,追求真理、朴质、人性;她心地善良、充满宗教虔诚和道德感,她总守候自己(остатьсявернойсебе)。

Русскийхарактер作为语言文化单位是俄罗斯人精髓的浓缩,以A.Толстой重要的“潜在文本”《Русскийхарактер》为标志,其本质特征是人性、心灵美、深沉的道德感和精神力量。他写道:“Да,вотони,русскиехарактеры!Кажется,простчеловек,апридётсуроваябеда,вбольшомилималом,иподнимаетсявнёмвеликаясила–человеческаякрасота”。

一般而言,在“形+名”(AN)的组合关系中,语言文化单位的特点通过其成分的线性关系来揭示,在聚合关系中,语言文化单位通过函数对应关系来揭示。比如хлеб-соль是俄罗斯待客食品,所谓(1)Безхлеба-солиобедатьнесадятся;(2)хлеб-сольешь,аправдурежь。

хлеб-соль及其聚合性词语的函数表达式为:

хлебосольство=Fрусс.(гостеприимство)

相应的词还有хлебосольный,хлебосол,хлебосолка等。

由此可见,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丰富而深邃,难以述说,需要去体验、感知和悟入。诗人И.Северянин在《Предгневье》一诗中说得好:

Родитьсярусским–слишкоммало,

ИмнадоБЫТЬ,имнадоСТАТЬ!

语言是了解“社会现实”,认知语言社会义素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理解语言文化特质的象征性指南。俄罗斯语言的文化特质丰富语言的文化内涵,又由语言来表达呈现,揭示其互动的基本规律是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一个尝浅和新径。

参考文献:

<!--[if!supportLists]-->1.<!--[endif]-->ВоробьёвВ.В.,Лингвокульрурология[M],Москва,Изд.Россий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дружбынародов,1997г.

<!--[if!supportLists]-->2.<!--[endif]-->СапроновП.А.,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Союз”,1998г.

<!--[if!supportLists]-->3.<!--[endif]-->Введениев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ю[M],Москва,Изд.“Владос”,1996г.

<!--[if!supportLists]-->4.<!--[endif]-->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if!supportLists]-->5.<!--[endif]-->王铭玉.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语言与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

语言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推广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语言的传播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充分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基本素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点都不夸张。当然有这些基本知识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习推广对象的语言和文化,抓住其他国家的特点才能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更好更快地推广汉语。

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语言文化的传播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课题。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尝试,目前最多也最实用的就是在国外办孔子学院。

1孔院的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据统计到2012年为止,全球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已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世界五大洲。截至目前,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排着队”申请设立孔子学院,要求开办孔子课堂的更是不计其数。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全球第一所发展到358所,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致力于汉语教学,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

法国教育部设立“汉语总督学”,专门负责法国的汉语教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重要讲话及献辞等,除了英语外都要用中文演讲;英国政府提出建议,把汉语列入中学必修外语课程;泰国政府宣布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美国通过一项联邦议会法案,5年中拨出13亿美元,用于促进扩大公立学校的汉语教学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诸如此类,皆凸显了汉语的地位和重要性。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孔子学院正在各国落地生根,它不仅是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的中心,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平台,是中国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谋求与不同文化交流而非同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掌握英语是20世纪领先一步的关键,掌握汉语则将在21世纪占据优势。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各国的汉语教育,创办孔子学院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孔子学院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成为各国汉语教学的中心。采取由中国的大学等公共机关与对方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创办的方式,对方国家提供土地和教学楼等物质基础,中国方面负责提供汉语教师和教材。此外,中国方面还负责培养汉语教师并举办汉语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

汉语是扩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但语言教育不是孔子学院的唯一目的,汉语教学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孔子学院作为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项目,以汉语教学为起点,旨在通过汉语达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教育的合作机构,更应该是向海外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

孔子学院从成立至今,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如何更有效地把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结合在一起,如何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跨越中外文化差异,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历经八年的磨砺,孔子学院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孔子学院(课堂)从启蒙和普及出发,逐步向高端延伸,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他们既面向大中小学,也面向社区和企业,既教授汉语,也推介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汉语言文化学习需求。

2西方语言传播策略研究

语言的发展是国家强大和进步的标志,有数据显示,西方主要国家早在19世纪就成立了专门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法国1883年成立法语联盟,英国1934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1951年成立歌德学院,西班牙1991年成立了塞万提斯学院。西方国家的这些语言推广机构的组织管理实质上都代表了国家的利益取向。政府部门深入参与和控制语言推广机构,而且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最高负责人通常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官。例如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庇护人,查尔斯亲王是副庇护人;历届法国总统都是法语联盟的名誉主席;歌德学院的最高管理层代表委员会的现任主席犹塔・林巴赫曾历任德国司法部长及德国最高宪法院院长。各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成功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质上是政府文化外交战略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平台。

美国很早就将英语的推广作为国家战略,将语言作为“语言战略武器”,制定了各种积极策略,并且赋予诸多使命,其中之一便是利用语言工具,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对“关键语言”区域进行文化渗透,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破坏他国文化安全。

英国二战后把英语的推广和普及视为政治、军事和经济以外的第四个层面的外交活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最初使命就是推广英语,传播英国文化。1954年,英国政府正式把英语推广纳入国家战略框架。根据发展规划,英国文化委员会到2015年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讲英语。

德国同样重视通过德语来增强国家软实力。歌德学院是德国的文化中介机构之一,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重要执行者。歌德学院的主要工作为语言工作、文化活动和咨询服务。歌德学院在德国对外的文化推广传播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

法国在语言教学时不忘灌输法国文化,宣扬法语代表一种“地位”、“修养”和“生活的品位”。针对法语联盟在法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法语联盟的前名誉主席希拉克说“法语联盟一直是法语国家的前方哨所”。

3中国语言文化推广策略研究及借鉴

语言文化范文第10篇

本来华盛顿的政客们以为很快能把这项法案搞定,没想到的是遭受到众多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许多具有保守思想的美国人认为这是近年来最糟糕的法案,因为他们认为这1200万非法移民以及今后还要成倍增加的移民不可能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

美国建国之初,虽然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最初是英国移民来到这块新大陆,因此英语成为了美国官方的统一语言,那些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移民也都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至少是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正是英语作为共同的语言,美国才有独特的文化,既有融入了不同文化移民的一些特征,又通过英语把所有移民联结在一起。

相比之下,加拿大的文化和历史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加拿大当初由英国与法国的移民定居,也许是法国移民对法语的自豪,始终坚持法语作为法国移民区的语言,最终法语区将法语定为官方语言,更为严重的是,法语区的的许多人要求从加拿大独立出来,这都与语言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加拿大政府为了照顾法语区人的情绪,在英语区的所有标志上都加上了法语,可法语区的人似乎不领情,他们只用法语标志。我曾经去加拿大旅游,就发现了自己到了法语区后的语言障碍,高速公路上的标志都只有法语,幸好法语的“南、北”在拼法上与英语相近,因此我才没有搞错方向。有一年,我去加拿大法语区,正好遇上法国足球队夺得欧洲杯冠军,当时街上是一片狂热,我以为是到了法国。

当然,美国人不用担心将来的美国会发展成加拿大那样,但如今西班牙语在美国的流行的确让许多美国人在语言上担心美国文化的失落。美国人虽然不高兴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这么多外国的语言标志,但他们应该高兴的是,在大洋对岸的中国却有数亿人每天都在学习英语,也有不少的商店挂着英语的标记。在全国流行的超级女声比赛中,歌手唱着英文歌曲进了决赛,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英语口语,许多家长不一定担心孩子的中文讲得好不好,但他们非常希望孩子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更不可理解的是,许多中国人也许一生都不会用到英语口语,但却花非常大的精力和财力学习英语口语。

当今中国,许多人担心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面临严峻挑战,许多中国人也在努力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学者倡导试图以倡导儒学来抵御外来文化,极端的人甚至建议要把儒教定为国教。

上一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下一篇:武术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