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3 10:59:46

文化产业专业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1篇

前些年,在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已经有资本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华谊、华策、奥飞等民营文化企业上市愈发引起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兴趣。很多专注于传统行业的投资机构开始转向文化产业,但是多数投资者离文化产业距离越近,越感到扑朔迷离。文化产业看上去很美,但真正挑选到优质项目非常困难。虽然资本对于文化蠢蠢欲动,但距离真正的投资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对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大多数文化企业认为投资人不懂文化,担心创意被窃取,对投资方怀有不信任甚至排斥;投资人对文化产业缺乏深入认识,多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无法判断预期收益。结果是加大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的难度,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无法提速。

认识判断企业的资产主要看人的创意、作品的版权、传播的增值。如果缺乏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全凭文化企业的人员讲动听故事打动投资人,就无法在运营中达到预期的收益。举个实际的例子:前几年,有家投行要投一家动漫公司,动漫公司说自己原来是做电视剧制作发行的,有很好的发行优势,不愁制作的动画片卖不出去,仅靠电视台就可以收回制作成本。实际上,动画片的发行是无法靠播出回收成本的,有的电视台还要收取制作单位的占频费。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融资的文化企业在没有搞清楚行业特点时就去“游说”投资人。因此,投资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行业情况,除了自身不断完善与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提升对整个产业包括股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但是,目前投资者的行列中少有文化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导致文化企业很难与投资者对话。投资者最终的结论是认为文化产业风险大、缺乏理性,不予投资。但当某一文化项目大获成功时,投资者又后悔自己错过了那班车。另外,很多文化产业的从业者紧紧依靠理想和激情在从事文化行业,一旦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既要负责创作又要进行管理和市场销售的时候,大多经营不善最终亏损倒闭。

面对以上困难,我认为需要专业投资人的介入来解决这些问题。专业投资人是指既懂得投资又了解文化行业。这就需要专业投资人提前介入进行专业咨询指导,发掘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和盈利模式,实现资本介入之前的业绩增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融资。例如演出经纪公司需要预付演出方费用,企业就需要融资解决现金流的问题。从投资者角度看,未来演出票房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预期收益难以估值。但如果熟悉演出行业,就会了解演出内容的品牌号召力和以往演出的票房情况以及演出当地的消费能力等相关因素,将投资人存在疑虑的问题通过数字说明清楚。专业投资人可对演出经纪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演出预期收益部分通过演出赞助、票务预售等方法尽可能实现部分兑现,降低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

作为文化投资者需要采取资本加咨询的方式,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目前文化产业投资失败较多,缺少这个环节是主要原因。对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大多数文化企业都不是很成熟,在资本介入之前需要有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的步骤计划。这就需要专业投资人提前介入进行专业咨询指导,通过咨询指导将该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放大,盈利模式更加清晰,实现资本介入之前的业绩增长,更有利于企业的融资。资本加咨询的模式是投资成功的保障。不但需要提前介入,而且在投资行为发生后,依然要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2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以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灵活的市场营销思维为培养核心,突出策划和创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文化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出版管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旅游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管专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规划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大学一年级

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

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1、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从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2、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

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大学三年级

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1、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更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2、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途径和方式。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专项的培养和训练。

大学四年级

重点:科学规划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择业面试早准备。

1、科学规划实习。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2、优化、完善、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3、择业面试早准备,我的职业我做主。

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跨越障碍,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 、文化部(局)、 广电局 、 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职位概述

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3、应聘文化企业文员职位。

4、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59-03

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义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笔者发现,虽然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高尖端的人才非常少,未来人才储备存在着极强的人才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就业率还不到城市就业规模的千分之一,纽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2%,伦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4%,东京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5%。以无锡为例,虽然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猛进,但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人才结构不合理,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找寻出一条符合无锡文化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机制不完善问题。在3G业务将娱乐和科技相互结合完毕后,通信业务从传统的打电话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与商务平台服务。在这方面,高校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要承担十分重要的新角色。但是,不少大学仍然走传统的单一式人才培养道路,满足不了时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当前开设此专业或相似专业的高校已近三百个。由于高校扩招迅速,设计类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但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纷纷喊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少大学的教育纯粹为了应付上级评估,只在课程设置中按部就班,忽视了与市场的结合。在国外,很多设计专业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市场,他们能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很明显有不足之处。二是国内企业对产品设计薪酬不高,很多设计专业学生一旦大学毕业,就不再从事设计工作,转岗做起广告与装潢等工作。而不少外企此时抓住机会,抢夺本土优秀人才。中央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一批高级优秀毕业生被诺基亚等外企招聘走。但是外企招聘这些大学生时,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三星电子等通信巨鳄不得不对招聘来的应届大学生重新进行培训,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表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很不到位。

以江苏某本科院校为例,该校地处江苏长三角,成立时间较长,有着不可小觑的师资力量,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虽然为人才培养煞费苦心,但该校并没有当前市场需要适合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每到毕业之季,各大企业纷纷来校招聘,但大多失意而归。比如,该校的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虽掌握一定技术,但却不具备产品推销能力;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学底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只是空洞地知道营销。

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高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青训营”,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更有针对性,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其学科建设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涉及不同学科门类,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统计口径中,其内涵、外延都还不明确。这种综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学科建设起步较早,加上政府导向和民众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领先于我国。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多方位探索和尝试是必要的。

1.培育高职学生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非常注重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培育。文化产业方向高职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高职学生要根据自我对当今文化时尚、文化流行的动态现象感知,加上自己的创意式思维,创造出叫用户拍案叫好的新技术与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就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两项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高职院校在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融入创意教育,才能塑造完美的文化产业人才,创意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环节。由此可以断定,类似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意能力。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4篇

2010年河南省开始推动文化改革人才培养建设,在全省14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了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已成为该学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主要渠道。要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做保障;投入多少经费取决于如何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因此,方案设计与经费保障机制就成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研究中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互为条件的:方案设计需要以经费做支撑,经费保障情况制约了有效的方案类型。这就是本文选题的逻辑。刘春花从伦理角度思考了教师教育的意义,即教师教育可以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1]。曹夕多指出,教师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中直接产品属性偏向于私人产品,间接产品属性偏向于公共产品[2]。王玉良和曹惠容对国外教师教育经费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教师教育,经费来源或以政府拨款为主,或由各级政府与学校共同分担,或由政府、社区、学校、个人共同分担[3-4]。李星云对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大在职教育培训力度,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5]。经检索发现,关于教师教育经费的研究仅有寥寥的几篇,尚未有关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而对文化产业教育问题的关注往往指向了学生培养。显然,该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这也恰恰说明,本文选题正好弥补了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的不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培养文化产业的学生,还要考虑如何提升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后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文化产业教育意义重大,没有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显然不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题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根据本文选题,我们计划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特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设计和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该问题。

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问题

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具有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文化产业专业教师都是在职人员,所以面向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具有在职教育的特点。在职人员因为要兼顾其工作,所以无法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只能在本职工作之余进行再学习。所以,对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教育宜安排在周末或者在寒暑假,并采取集中授课与学习的方式。其次,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属于教师职业生涯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无论师范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所开展的教师教育都主要面向中小学教师。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高校教师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要求,河南省在2013年正式执行该项要求,开始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考核。在2014年实际执行时,高校新组建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和管理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的考核包括对公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所谓公需课,在当前还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它是行政主导下的产物,并非真正解决教师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和获得奖励来抵算专业课相应的学分。但是,对于公需课不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抵算学分,甚至自己自愿到其他高校参与课程研修的课程也不能算做自己的“需求”课程,教师只能在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里对所开设的网络课程进行选课,或者通过集体参加河南省认定的有培训资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课程来获得学分。而且,公需课需要学习者交纳一定的费用,这大概就是“公需”的要义所在。由于2014年是头一年实施,河南大学所需交纳的68元公需课人头费用由单位代交。郑州市则要求高校教师每人交纳200元,此举引发高校教师广泛的质疑。如果所在高校没有培训资质,那么就需要高校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其所支付的费用更高,而且要把原本宝贵的课余时间消耗在他们并不认同的所谓“公需课”上。再次,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提高专业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这类课程才有利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业务能力,最终提升文化产业学科的整体水平。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专业发展滞后,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是省内第一家获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直到2010年才又增加了13所高校。但是,对新学科投入不足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河南省各个高校对新专业开办费的规定并不一致,例如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表述是“适度投入”,信阳师范学院的表述是,如果“普通专业获评优秀等级”,给予其“一定经费”支持。只有成为省级或校级名牌专业,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但是这对于新设专业是难以实现的。没有专门经费的保障,无法吸引相关学科的教师转型到文化产业专业,对现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产生打压,因为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付出的精力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科。更为致命的是,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无法实施专业能力提升的计划,从而会影响文化产业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对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方案设计

没有明确指向的教师教育,就难以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面向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师教育,不同于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以教学法和信息技术水平为指向的教师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职业的继续教育,因为高校专业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按照大众化设计的继续教育课程对高校专业教师没有吸引力,而且无法提升其水平。针对前述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问题,本文提出以需求为导向、以效果为目标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

(一)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专题调研

在针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问教师需求,强行塞给教师一些课程。这种武断做法不仅让教师很反感,而且培训带给教师的效用很低,培训的效果很差。因此,无论从成本-效益分析,还是从成本–效果分析看,这类培训都是无价值或者仅有较低价值的。自《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无论是否愿意,河南省高校教师都必须参与此类继续教育。从笔者所接触的高校教师意见来看,大家普遍对公需课有较大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公需课缺乏与专业背景的结合,不能提高参与者的水平,但是却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由于每年都需要完成公需课,且此要求针对全省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人们还担心,公需课会成为有关机构和少数人员牟利的一个工具。但是,遗憾的是,以人事机构为代表的主办方较少关注此类问题。在他们看来,培训课程是有必要的,而且是高质量的。事实上,这种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对继续教育必须也应该做到按需提供。不少文化产业教师都是学有专长的学者,而且对自身需求有明确的判断。这显然不同于一张白纸似的大学生,因此不考虑需求的单方面供给得不到大部分教师的肯定势在必然。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成效,需要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专题调研。对于一个学校而言,从事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对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教师人数更少,所以调研难度不会很大。通过与该专业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了解不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许,在此基础上组织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有效对接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按需求分层次梯度展开

总体而言,可以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共同需求设计为公需课程,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可由教师自己完成,所以在满足继续教育需求方面应分层次梯度展开。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多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虽然在原来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但这些老师由于欠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所以在文化产业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6]。所以,由这些改行老师开出的课程看上去不像文化产业类课程,而像文学课、艺术课或者其他课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对改行的教师加强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以便将经济管理内容与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融入在一起,使授课内容更像是产业的而非文化的。讲述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相关的产业知识。对于不少产业知识而言,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单靠书本难以获取,需要通过扎实地在相关产业从业或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可以考虑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教师可以去文化企业挂职,向文化企业的员工学习操作性知识;文化企业的相关人员可以到学校做报告或进行短期授课,向师生传授实践经验[7]。

(三)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效果进行考核

在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要及时对教育效果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应由自述、公开报告和学术委员会审核三个部分构成。在过去,不少教师使用公共经费接受继续教育之后其成效如何不为单位和同事所知。目前,国家已经加强了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督,因此对利用公共经费进行继续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就势在必行。专业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后,应向学院提交继续教育自评报告。报告内容要涵盖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学习效果等必要信息,以便学院能够据此准确判断专业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对于其技能增进的成效。学院审核之后,应将自评报告存入教师个人信息档案,以供将来在评职称和人员聘用时参考使用。为了使其他不能接触自评报告的人员有机会了解继续教育的效果,可以要求专业教师在全院公开就继续教育内容做报告,邀请全院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旁听。这种公开化的方式也可以避免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无端猜疑,将继续教育大白于全院教师的监督之下。如果要完善对继续教育的考核,可以将专业教师的自评报告交给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审核,审核对象包括报告的真实性、必要性和实际效果,学术委员会在审核过后应向学院提交审核报告,就这三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价。

四、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要顺利推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在这个保障机制下,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实现政府、高校、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教育费用的合理分摊。首先,高校自身要重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问题,设置有关经费支出科目,并将经费落实到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面。其次,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对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优先考虑文化产业专业在申报教育教学项目方面的指标。再次,高校要与文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利用文化企业的环境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平台。最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要重视对自身的再教育,努力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要认识到,进行教师教育的目标是拓展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因此,凡是有利于拓展其能力和知识的活动都属于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范畴。因此,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内容就不仅涵盖了其被动接受的培训、参与的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还包括其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活动。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实质内容相呼应,可以具体考虑如下保障机制。

(一)在新专业开办费中单列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经费

在河南省的多数设置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该专业都是近年来新开设的。根据学校教学有关文件,对新开办专业通常都提供新专业开办费的资金支持。但是,不少高校并未将新专业开办费落实。对于新开办专业而言,客观上需要学校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首先,新开办专业需要从其他专业调配教师或者招聘新教师。这需要学校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鼓励教师进入新开办专业。可以对进入新开办专业的教师个人进行岗位补贴,以补偿其牺牲时间为新专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其次,需要制定新开办专业培养计划等有关教学文件。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去做,但因为其超出了教师工作职责之外,所以需要对教师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报酬。更为重要的是,新开办专业需要加大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支出。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因此,在新专业开办费中通常应单列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经费。应保证这部分经费的专款专用,切实地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最终服务于文化产业新专业的建设。

(二)以教改项目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也可以考虑以教改项目方式支持新专业的教师。毕竟,如果一位教师从原本熟悉的专业改行教授文化产业课程,他实际上已经牺牲了个人利益,对教师本人而言,机会成本是比较高的。而要想在当前大规模招聘对口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有必要以某种形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加以补贴,以培育新专业所必需的文化产业教师力量。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采取针对个体教师的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给予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一定的资助;第二,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教改项目,使其在评职称时能够满足某些要求;第三,通过完成教改项目,主持项目的专业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从而在间接意义上实现了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学校可以此种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提供支持,学院也可以提供类似的支持。例如,将文化产业某门课程的建设设计为一个教改项目。相比注重形式的各种教学检查与评估,这样的教改项目更能见实效。因为以课程建设为目标的教改项目可以将项目结项的条件设定为教学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这样就相当于补偿了新专业教师的备课劳动。通过连续几个学期的资助,最终可以完善教学内容,建立起标准化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为新专业教学和考试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种教改项目可以产生的一个隐性利益在于,一旦教授某门课程的教师因某种原因离职,教学活动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中

近两年一些省份开始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将其纳入到年度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之中。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可能在于,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的氛围。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错在了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前面已经较多地讨论了这种继续教育的弊端,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校正、变强迫为自主就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将教师自身的成长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受益方案之中,才能充分调动文化产业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倘若能够使继续教育体系有效对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就可以避免培训的低效用,甚至负效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公需课的积极性。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将专业教师所从事的其他有助于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提升的活动都计入继续教育的公需和专业学分中。例如,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为新开课程编写的电子教案、试题库,为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网络上从事的学习,都应被视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而不能成为制约或者阻碍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的一道屏障。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知识生产工作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活动都属于继续教育的性质,因此,需要拓展继续教育认定范围,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之中,以鼓励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自身水平的投资。

(四)在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等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上进行指标倾斜

随着国家对高校扶持政策的调整,河南省自2012年以来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每年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专业进行大力支持,获批学科得到的建设经费十分可观。但是,由于指标限制,每年只有少数学科成为被资助对象。如果高校能够在申请指标方面对文化产业专业加以照顾,那么该专业由此获得的学科建设经费将对专业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文化产业专业获批了相关学科建设项目,学院应该确保将建设经费大部分致力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以便完善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水平。

(五)与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合作,共同承担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成本

高校应该放下身段,邀请或争取文化企业或者一些社会教育部门与己开展合作,共同承担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培训任务。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培训增长知识与能力,提升自己对文化产业具体行业的认知度。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的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文化企业的运行规律、运行模式和风险-收益状况,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正确阐释文化产业提供基础准备和有益素材。社会机构可能对某个文化专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所以通过与社会机构的接触与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快速接近最新技术和资讯。高校也会因为与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的合作而受益,单从降低培训成本而言这种合作方式就是值得高校关注的。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5篇

>>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 基于能力本位的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面向区域产业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产业背景下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职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引入企业文化的探索 浅谈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 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新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7-31.

[7]王光文.数字化学术期刊知识生态系统及其进化动因[J].现代情报,2012(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OL]..2012-09-14.

[9]陈鸿.论MBA学位论文的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10]陈曼,张秀梅.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

[11]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7).

[12]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05).

[13]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14]许金梅.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

[15]Randy L, Smetana. Simplifying Inquiry Instruction [J].The Science Teacher,2005(10).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6篇

教育部明确认可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从2004年开始,至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历史已有10余年。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试点招生。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校的构成来看,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课题组的统计,大约能够占到50%,综合类大学(含师范类)居多,其它高校如艺术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和其他多科类大学相对要少一些。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每个高校都是以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和教学资源为基础来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首都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依托介入文化管理,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学科文学有很大优势,学科力量深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而且由于文化产业概念很宽泛,口径广泛,包括9个大类和29个小类,各个高校在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也主要依靠本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就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没有普遍的经验模式可循,各个高校也主要依靠原有的专业来建设和摸索。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普遍的模式可循,且每个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不明,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从文化产业管理的院系归属来看,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对文化产业管理均有涉足,这样就造成以文化产业学科的特性和专业特点难以达成共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很多,许多产业门类都属于文化产业,这就导致每个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都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文化产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多依靠高校原有的自身专业,如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这样就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笔者曾在北京的文化产业公司实习,从公司对市场的把握来看,公司对文化产业的敏锐性要远远高于学校,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公司在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上、经营管理上也是经常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变动。从师资来看,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是新设专业,专业设置之初,师资力量就不足。有过文化产业从业经历或者文化产业专业的硕士、博士并不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教授课程。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实践环节较少

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学等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是侧重于实践的专业,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对的对象是文化产业,面向的是市场,学生必须实时了解文化产业市场信息。而由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不对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就会面临诸多问题,学校不是企业,学校自身搞产学研一体化面临着资金、人才等现实问题;另一种途径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但一般情况下高校又较难找到合适的企业。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面临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与传统专业学科的整合问题、教学科研资源共享问题以及教师成长等问题。当然,即使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学科,其发展目前仍有诸多问题。文化产业管理坐为新兴专业,其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一些,那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的建设路程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关系重大。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建设。

1.注重学科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本学科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建设者”。文化产业特色培养方向以“文史基础,创意灵感,操作技能,管理智慧”为教育理念,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构建开放而灵活的知识架构,形成求实创新的学识学品,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范围较宽泛,导致培养口径较宽,因而文化产业管理要明确培养定位,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可以通过区分行业属性,走专业细分化发展之路,这样培养目标就会精准。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细分上已走出了探索之路。如山东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开设了会展、演艺管理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文化经纪人和制片管理两个方向。

2.完善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产业管理要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理念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更要推进专业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可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引进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可以搭建校际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就河南而言,目前已有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际之间可以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科研沟通交流工作。其次也可以聘请具有文化产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

3.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开拓学生实践途径

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性是其特色,也是专业在建设中较难推行的环节。高校在进行文化产业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创办校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类实验室,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为学生建设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模拟运营实验室”“首都文化创意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模拟运营实验室”针对本科生而设,之下有“首师创意网”,由本科生来设计和运营。另外,也为本科生设置了诸多的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去实践调研。如北京大学每年定期举办的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通过论坛的形式,将官方、业界、学界三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文化产业界的盛会,官员、学者、企业家通过这个平台有效地进行沟通,也扩大了北京大学在文化产业界的影响。高校开拓学生实践途径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进行开放性办学,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与文化企业的联系,设置一些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高校也联合企业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以达到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高校还应充分重视本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发掘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全新的个性化教学、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翻转课堂”这一教育“进口产品”在经过本土化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渐被认知和推广。以新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是否应该引入“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新兴专业有何作用?怎样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体系?值得全面探讨和分析。

二、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所高中。2007年春,该校的两位教师考虑如何给因病无法出席课堂学习的学生补课时,利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教师讲课音频,并将制作好的视频放置到网站上以供缺课的学生使用。从未缺席的学生也使用在线材料,主要用于复习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形成了早期的“翻转课堂”。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新兴的文化产业人才应该是懂得经营、擅于管理的复合型经营人才。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包含许多学科门类,涉猎面较广,包括经济、文学、艺术、管理等学科,它属于一个复合型专业。第一,学生数量较少便于开展翻转课堂。2004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中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几十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在校生总数仍然偏低,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第二,师资队伍跟不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经有了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并充实到教师岗位中,但远远不能达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师资的要求。很多高校的任课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调转过来的,多数属于“半路出家”,这使得专业教师十分紧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这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但是,中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凤毛麟角,有些只作为企业的单一人才,不能兼职做专业教师,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从业教师实践经验几乎为零。

四、怎样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模式

人们认为,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观念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构建和优化等方面入手实施:第一,汇聚信息资源。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需要提前布置上课任务,需要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素材,同时课堂上进行信息汇聚,讨论教学目的,教师参与并评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个体无法掌握所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慕课教学,成为一种更为积极的教学手段。基于这些教学特征,人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对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重新定义,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类教学的实践特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加强课程群建设。管理学类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掌握一定系统知识后更多的是要充分了解文化资源,发挥开创性的思维。“翻转课堂”的推广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开放慕课,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校的内容,感受不同的授课和学习方式,亲身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的碰撞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课程群建设无疑是一种难得,也使“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教师授课时要预留实践环节,可与一些社会活动、比赛、案例研讨等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技术整合形成专业合力。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出现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技术整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比如录制微视频、制作微课、采用数字化互动教材、开放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等,这些都需技术更新提升教学手段,因此,数字化的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的开展,人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结合慕课等互联网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制作适合学生的教学视频。

参考文献:

[1]第六届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在我校圆满落幕[A].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16-03-22.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大学生创业 商务日语专业

随着目前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刻突出。而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总书记在十报告中就指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开发的产业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因此,鼓励大学生去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业也将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契机。

然而说到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创业,总会让人觉得这只与艺术类大学生有关,而非艺术类大学生却对此无缘。本论文主旨:在文化产业领域,如何对非艺术类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创业培训研究。

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专攻日语,平时经常接触到日本文化。而日本又是众所周知的文化产业大国,日本的动漫产业更是其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才选择日语专业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将它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在文化创意领域进行创业活动。

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打造国家形象及本国产业品牌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成为在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世界政治与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加受到重视。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产业中仍然存在很多有待开发的领域。中国如果想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就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采纳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等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文化产业中引入企业管理体制。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国营文化事业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打破了以往的“铁饭碗”,但是却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遇。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吸引着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全国各地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北京市东城区现在一共认定了10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被称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南京、江苏、上海、吉林、枣庄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学生们在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积极创业,不断积累创业经验。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该积极借鉴“文化大国”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学生进行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自主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二、如何在文化产业领域创业

目前,国内专家对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分成两类:一类是纯理论研究,另一类是实例论证。其中文化产业中包括的表演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从内容上来看专业性强,技术性要求也都很高,这些都让非艺术类学生对文化产业望而却步。但是与中国的文化产业相比,日本文化产业则更加宏观,从事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也不似我国这样强。根据资料显示:日本的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娱乐观光业,如今占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10%以上的日本文化产业中当然也包括了这些影视制作及放映、展览、音乐及戏剧演出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为普通民众提供健身与休闲的娱乐业以及旅游观光业等。

将这些专门为普通民众提供休闲娱乐以及旅游观光的服务产业纳入我们的思考范畴,借鉴日本的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日本的文化产业为实例对非艺术类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则是商务日语专业教师应该思考并且着手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与学生创业课程,进而提高日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两专业师资队伍的共同建设,达到学生专业课程与自主创业能力共同提高的目标。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商务日语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收集并调查日本的文化产业实例,应特别注意所收集的实例专业性不能过强,必须符合商务日语专业等非艺术类学生能够工作的原则。

2.商务日语专业教师与学生创业课教师共同研究所收集的实例,将它与创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且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在孵化器内进行实践与创业活动。

3.向学生讲述日本文化产业实例时,可以两专业教师合作,采用日语授课形式。这样既可以完成创业课教育内容,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日语水平,一举两得。

黑龙江工业学院设有黑龙江工业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器,孵化器以学生社团自主活动为主。在校学生可以在孵化器内将课堂所学内容以及自己由此产生的创意进行社会实习与实践,从而有效促进高校课堂理论成果向产业化转变。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起理论指导作用。

本论文主张:将以“实例论证”为研究手段,由商务日语专业教师收集、调查日本的文化产业实例,将收集到的实例与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共同研讨,将它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创业课程中,以这些实例启发学生,使其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意,在孵化器内实践这些创意,将它成果化、产业化。

三、商务日语专业在文化产业领域创业的前景

以日本文化产业为实例,对商务日语专业等非艺术类学生进行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其前景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能够转变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扩大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范围

在文化产业方面,日本的成功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因此在促进学生学习日语的同时,加强对于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产业的学习,增设与之相对接的课程。通过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日本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为实例,结合本国本土文化,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研究产业与本国文化的关系,加强对在文化产业领域自主创业的理解,转变旧的创业思维,扩大自主创业范围,提高就业率。

(二)能够促进高校的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当今我国各大高校都在创业领域的教育中加大了授课力度,非常重视学生将就业创业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为了突出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创业特色以及创业能力,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就更加应该积极地与创业课程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改变两个专业各自为政、各自为教的现状。本论文的另一价值就在于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与学生创业课程之间的结合,两课程教师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而达到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目的。

四、结论

文化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还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推向了市场,推向了世界。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很小,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学生更应抓住这一有利现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开动脑筋,积极创业,大力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将大学生创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因为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大学生成为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主导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将大学生这一新生力量引入文化产业后,必将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蓬勃的生机。而大学生也将在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有广,盛蓓蓓.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J].国际贸易,2008(10):32.

[2]王波,周振伦,周波.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05):1-3.

[3]黄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05):47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师资力量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

3、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1、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落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而言,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性仍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文史哲、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各学校应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相关博士后课题的研究,从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2、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学单位、高校可通过搭建跨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方式,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国性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流平台之一。此外,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院系也应积极搭建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校际、系际甚至是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3、课程设置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课程应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学科的通识教育应以拓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主,文化学、美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其重点所在;在专业教育方面,则应加强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媒体创意、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教育则注重其实践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在横向上分为各种不同的行业门类,在纵向上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市场运行环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门类和环节而有所侧重。从横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根据学生兴趣,增设电影、电视、出版、演出、动漫等具体行业门类的选修性课程。从纵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应具体考虑文化策划环节、文化市场营销环节、文化管理环节等不同环节的特点,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也包括文化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重点开设以下六类专业课程:(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广告创意与策划、品牌传播、新闻出版、现代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四、高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要点

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摇篮、实验基地和交流平台,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培养目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1、端正教育态度,推行因材施教。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广学生的优秀创意,帮助学生做好融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要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及推广,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从业素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高校应利用其在政府政策制定上的特殊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改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体制弊端。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信息共享工程,切实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流动。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效能。

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文化创意人才需要的是对大文化概念的把握,特别是文化见识和文化视野并不是依靠固定模式的培养可以形成的;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更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来完成其全部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花建认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不一定是高学历和高资历,而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1.河南城建学院;2.郑州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丁俊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N].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12.

文化产业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经济的联系

文化产业管理既管理文化,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就会去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文化产业就是文化而产生的经济,使文化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在十就明确的提取,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这也是给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一个很好的肯定,也证明了,它的潜力是无限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离不开文化的良好管理。

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与其他西方国家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信息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信息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滞后,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奇缺,对经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对这样的本科专业人才紧缺。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可见,如何管理好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有很大的空间和潜能,我相信,如何把握好文化产业的管理,将是我是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资源紧缺的今天,如果还继续以大能耗,不计损害的来发展经济,我们终有一天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三、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管理成功的例子

(1)以创意产业闻名的香港,只要能善用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发展到今天。电影《叶问2》的成功就是最佳事例。主角生活背景将内地市场和这出香港电影连接在一起。另外,叶问曾教授李小龙功夫,透过李小龙,叶问的故事进一步与好莱坞接轨。由电影的选材可见,香港人合理利用了文化产业的优势,选择利用叶问这位有故事的主角,制作出两部成功的功夫电影。

(2)这部电影的完美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大手笔的制作。也靠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作背景,电影中一招一式,一衣一角,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天台习武的情况、练武者所穿的唐装等,在在演绎出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电影透过其中心思想 ──中国武术崇尚和谐、重视修养来宣扬中国文化,将令人向往的中国武术精神向国际推广。

(3)现在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需要以良好的包装把一个事物打包出去,让人们知道他,了解他,从而促进人们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现在什么都与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四、如何去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产业注入每个一个产业,都会给他带来新的生命力。 将文化产业注入服务饮食、等服务行业,以文化作为底蕴,让服务人员穿上中国传统的服装,可以给就餐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就餐感受;将文化产业注入旅游行业,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卖点,一方面,可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来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2)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既要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的建设,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重点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形成一种流动、竞争、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品的消费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温饱问题以后才能产生的一种需求,既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就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一不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众多,逐渐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如何大力发展这些文化,使得这些文化成为我们经济新的突破点,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国家发展的长期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中华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系统。使他走出去,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将是我们的目标。

六、权衡文化产业管理与经济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文化产业,从而得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呢。首先,建立好公共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给文化产业活动一个不可动摇地位,公共文化活动可以配合以经济做辅助。但是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活动绝不是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

七、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点,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管理好文化产业可以优化我们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文化产业管理是和经济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他们一开始就是骨肉相连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大发展,势必也会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个在校的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专业前景是光明的,文化产业将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2007

[2]邱菀华.《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成功运作大型活动》,2005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指导教师:

上一篇:社区茶艺培训范文 下一篇:儿童茶艺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