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3 17:03:06

土地管理知识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公众参与;现状;改善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60-01

一、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一)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我国的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主要表现在各种土地规划编制、修改过程,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地价评估,土地权属纠纷五个环节征收土地过程中。2004 年 5 月 1 日的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十二条对主管部门组织听证规定的情形做了具体规定。第十九条对主管部门在报批之前, 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做了具体规定。

(二)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分析

1. 参与成本较高。公众参与土地管理必然会多耗费时间, 例如征收一块土地, 编制一个规划, 时间越长, 成本也就越高, 因为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可能要反复和公众协商、反复更改规划等等, 导致政府支出严重超标,因此政府也就有意无意地放弃公众参与。

2.参与不足。在土地管理中民主参与的时机不多, 而且多集中在某一事件完成以后,参与的方式则是被动地接受告知, 被动地对已经形成的事实或批准的文件作出反应, 尤其缺乏双向互动、面对面协商以及理性沟通的机遇, 这样的参与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效率和主动性。另外公众的意见是否能够得到政府机关的接纳也不确定, 其效率可想而知。

3.参与流于形式。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中虽有公众参与的程序规定, 但始终流于形式, 公众无法真正影响政府的规划、征地、估价等行为, 例如规划编制过程不透明、征收土地的价格过低、决策在法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后又有变更, 等等。就是有公众对规划修改等提出意见, 政府修改之后的规划也不会再经过参与程序, 更有甚者, 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去研究修改。一方面缺乏足以代表公众意见的广泛的公众参与,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想让公众过多地参与到土地管理中来, 因为这样会加大成本, 抹杀政绩, 这是某些政府部门不愿意做的事情。现阶段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虽是法定形式, 但充其量就是满足法律规定的仪式化过程。到最后, 失去土地的农民, 受到规划、地价影响的公众将会选择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来参与。

4.公众信息不足。土地管理相关的各项工作的信息对公众的公开程度不够, 公众对土地管理的相关业务还不是很熟悉。比如征收一块土地究竟要补偿多少?要缴纳多少规费?相关的区域是不是可以用于建设等等。这类信息原本应向公众公开的,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公众因信息不足对政府持不信任态度, 从而对政府某些征收土地的行为不予支持, 甚至阻挠建设。有些基层政府为了节约征收土地的成本, 为了政绩, 甚至会对公众提供一些片面的虚假的信息, 以达到低买高卖的目的, 如此一来就成为了一种“假参与”。

5.缺乏对土地管理审批机关行为的监督。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审批机关主要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即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而公众对审批过程及审批结果除了被动地接受, 并没有实质作用的监督方式, 因此政府对公众参与的态度也就高高在上, 如果没有法律规定, 都不需要公众参与。从编制规划来看, 审批机关虽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但具体编制单位则是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 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履行审批权。

二、现行土地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改善

(一)改善公众参与不足

1.修改现行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方式。 变公众在事后被动地接受政策为主动参与土地管理各项工作全过程, 增加公众直接参与土地管理、与政府进行沟通的机会。

2. 提升公众土地管理知识水平和民主参与的素养。加大对公众土地管理知识的宣传力度, 努力提升公众土地管理知识水平和民主参与的素养。在公众文化水平和民主素养暂时较低之时, 应当发挥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让他们多下基层、多宣传、更充分地了解民意, 协助公众间接参与土地管理, 表达公众真正的需求, 以达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共赢。

(二)改善公众参与信息不足

1.设立土地管理公众参与的网站。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增设关于土地管理公众参与的网站, 利用网络公布土地管理相关信息, 政府也应不断增加土地管理的信息量。

2.加强土地管理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当专门开辟有关土地管理知识的宣传专栏, 增加土地管理信息使用说明, 使公众了解土地管理信息并能灵活应用。

(三)建立土地管理公众参与团体及平台

现行参与土地管理的公众, 其沟通能力显然不足,且公众尚未形成团体, 不能通过团体达到参与土地管理、运用团体常用的联盟、质询、迟滞等策略来完成公众对土地管理各项工作的建议。在当前体制下, 还应建立一个平台――土地管理公众协会。该协会应由政府组织, 土地管理部门成立工作组, 负责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促进与公众的沟通, 协调土地管理各项工作。协会的成员应包括: 公众选出代表( 包含各个产业的代表、社区的居民等) 、土地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 包含相关领域) 和政府代表。协会应根据各地方的真正需求而产生, 做到因地制宜。

(四)加强土地管理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

应提升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 从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加快经济的发展, 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五)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要改善沟通能力和心态

从理论上讲, 沟通式理论强调的是政府对公众的沟通, 政府要转变职能、端正心态, 以角色互换方式, 从公众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对待公众的意见, 并赋予公众相应的决策权限。

对公众来说, 参与土地管理等一系列国家事务、影响决策, 是公民的权利, 是民主的体现, 也是公民社会成熟的特征。公众参与土地管理是自下而上的, 是直接民主的外在表现。一旦公众的价值被社会重新认知, 公众的意愿代表了其价值取向, 则民主必然会得到落实。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 土地管理 风险性表现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096-01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人民、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与土地资源密不可分。土地赐予人类食物、道路、高楼,所以必须善待土地资源。并且,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的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发挥其最大的实用价值,完善土地管理工作刻不容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土地管理的含义

从内容上来说,土地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包含对土地的利用、地权两方面的管理。土地登记的主要对象是对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有效的统计。第一,土地的利用管理是对国家地市州县级单位的土地进行编制、规划、设计,进行宏观性的控制协调。通过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率,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前进。第二,地权管理是通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个人土地使用权的权利统一记录,维护基本的土地制度。事实上,地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公有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利,并不会对土地的所有者有所约束。此外,土地的他项权利也并不包含所有权,这是为了保证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公平公正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二、土地管理风险性表现

作为可利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土地十分关键。因为,土地资源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文明,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整理,获得更大的前进引擎。但是,鉴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复杂性质,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利益,这就容易出现很多潜在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经济风险

土地资源的整理,不仅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使用人,还有当地机构单位的国土部门,优质的土地资源更是成为许多企业争相角逐的热点。同时,城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传统的土地资源格局将出现变动,与之相关的利益群体也将受到冲击。如果人们的土地利益没有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会对政府的土地整理产生消极的情绪,质疑相关部门的行为,企业的资金也无法回笼。

2、生态风险

事实上,在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生态风险出现的几率较小,一般会在土地资源得到企业或政府的规划管理后,建立预测性的评估机制,判断其项目是否存在生态风险的可能。当然,土地资源的风险并不会立即出现,有可能会潜伏很长一段时间,二十年、五十年或者一个多世纪才会呈现出破坏性的生态伤害。所以,土地资源的整理需要重视生态评估,否则付出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盲目地追求财政收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采取了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土地承载范围的不良措施,直接导致人们的身心受到伤害。所以,土地整理项目的决策者必须勇于面对生态风险,做好防范举措。

3、管理风险

土地整理项目需要整合多方面的组织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一旦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土地项目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而管理风险又无时不在,需要警惕对待。管理风险包含组织临时性风险、人员构成复杂性风险两方面。作为统一整体的城市土地资源整理项目,组织机构必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产权清晰,在土地整理任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相关部门被分派调往其他地方,这就导致千辛万苦打通的土地资源项目出现流产。

同时,城市土地整理组织人员比较复杂,成员班子既有国土资源局、计委、住建委等部门,又涉及到政府研究室、金融机构、土地储备部门,如此多的机构部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合力,帮助土地资源整理项目的顺利实现。并且,多部门的参与也将带来跟多的利益冲击,在协调、决策上陷入僵局,影响整理项目的完成。

三、土地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管理绩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多元化发展,企业要想在完成土地资源项目,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明确土地责任,才能⒂氲酵恋卣理项目中。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有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才能明确土地整理的组织机构,才能鼓励企业履行参与共同研究管理的职责。同时,加强管理绩效,就能通过责任划分机制,加强企业、政府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协调多方面的利益,保证组织资源的合理优化,降低土地整理管理的风险。

2、健全整理决策机制,完善责任意识作为一个高风险、综合利益的城市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机制的科学、正确,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所以,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决策风险责任制,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划分清晰,避免出现模糊边界的情况。同时,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发展,决策风险责任制度的完善,能让土地整理项目的决策者认清形势,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出科学的项目决策。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同时又能将责任落实到实处,避免在土地整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3、加强全员参与,培训风险管理人才尽管在土地整理项目问题上,为了规避风险,已经成立了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整个项目的实施和开展,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开展风险管理知识竞赛,鼓励全体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提升风险处理的技能,才能有利于组织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从整体上将土地资源整理管理的风险降到最低。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本文从三方面对土地管理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现阶段内国家土地管理发展方向,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式,能够有利于土地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国家长治久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完善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法分析[J].刘景孚.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7).

[2] 内外兼修依法管地――2011年土地管理工作盘点[J].国瑞.中国土地.2011(12).

[3] 土地管理工作的六大要点――黄方方在广西市、县(区)长土地管理工作研讨班上的总结发言(摘要)[J].南方国土资源.2003(11).

[4] 搞好土地管理工作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J].黄大全.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08).

[5] 土地管理工作之我见[J].杨国顺.安徽决策咨询.1997(02).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风险性表现;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人民、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与土地资源密不可分。土地赐予人类食物、道路、高楼,所以必须善待土地资源。并且,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的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发挥其最大的实用价值,完善土地管理工作刻不容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土地管理的含义

从内容上来说,土地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包含对土地的利用、地权两方面的管理。土地登记的主要对象是对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有效的统计。第一,土地的利用管理是对国家地市州县级单位的土地进行编制、规划、设计,进行宏观性的控制协调。通过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率,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前进。第二,地权管理是通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个人土地使用权的权利统一记录,维护基本的土地制度。事实上,地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公有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利,并不会对土地的所有者有所约束。此外,土地的他项权利也并不包含所有权,这是为了保证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公平公正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三、土地管理风险性表现

作为可利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土地十分关键。因为,土地资源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文明,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整理,获得更大的前进引擎。但是,鉴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复杂性质,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利益,这就容易出现很多潜在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经济风险

土地资源的整理,不仅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使用人,还有当地机构单位的国土部门,优质的土地资源更是成为许多企业争相角逐的热点。同时,城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传统的土地资源格局将出现变动,与之相关的利益群体也将受到冲击。如果人们的土地利益没有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会对政府的土地整理产生消极的情绪,质疑相关部门的行为,企业的资金也无法回笼。

2.生态风险

事实上,在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生态风险出现的几率较小,一般会在土地资源得到企业或政府的规划管理后,建立预测性的评估机制,判断其项目是否存在生态风险的可能。当然,土地资源的风险并不会立即出现,有可能会潜伏很长一段时间,二十年、五十年或者一个多世纪才会呈现出破坏性的生态伤害。所以,土地资源的整理需要重视生态评估,否则付出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盲目地追求财政收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采取了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土地承载范围的不良措施,直接导致人们的身心受到伤害。所以,土地整理项目的决策者必须勇于面对生态风险,做好防范举措。

3.管理风险

土地整理项目需要整合多方面的组织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一旦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土地项目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而管理风险又无时不在,需要警惕对待。管理风险包含组织临时性风险、人员构成复杂性风险两方面。作为统一整体的城市土地资源整理项目,组织机构必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产权清晰,在土地整理任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相关部门被分派调往其他地方,这就导致千辛万苦打通的土地资源项目出现流产。

同时,城市土地整理组织人员比较复杂,成员班子既有国土资源局、计委、住建委等部门,又涉及到政府研究室、金融机构、土地储备部门,如此多的机构部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合力,帮助土地资源整理项目的顺利实现。并且,多部门的参与也将带来跟多的利益冲击,在协调、决策上陷入僵局,影响整理项目的完成。

四、土地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管理绩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的经济体制多元化发展,企业要想在完成土地资源项目,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明确土地责任,才能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中。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有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才能明确土地整理的组织机构,才能鼓励企业履行参与共同研究管理的职责。同时,加强管理绩效,就能通过责任划分机制,加强企业、政府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协调多方面的利益,保证组织资源的合理优化,降低土地整理管理的风险。

2..健全整理决策机制,完善责任意识

作为一个高风险、综合利益的城市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机制的科学、正确,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所以,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决策风险责任制,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划分清晰,避免出现模糊边界的情况。同时,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发展,决策风险责任制度的完善,能让土地整理项目的决策者认清形势,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出科学的项目决策。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同时又能将责任落实到实处,避免在土地整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3.加强全员参与,培训风险管理人才

尽管在土地整理项目问题上,为了规避风险,已经成立了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整个项目的实施和开展,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开展风险管理知识竞赛,鼓励全体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提升风险处理的技能,才能有利于组织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从整体上将土地资源整理管理的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语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本文从三方面对土地管理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现阶段内国家土地管理发展方向,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式,能够有利于土地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国家长治久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婴,汤志华.城市经营的风险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7).

[2]李志超,周世烨.市地重划模式与借鉴[J].中国土地,2009(12).

[3]杨重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6).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籍管理;地籍信息;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01.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61

地籍信息的准确获取依赖于一个有效的地籍资源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科学的估计、调查、统计、等级以及分级土地过程,该过程则被称为地籍管理。良好的地籍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优化土地管理、维护土地产权权益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目标的实现,为编制土地计划并对其应用提供了必要、准确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同时,地籍管理也能够为制定土地法律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

1 我国地籍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地籍管理法律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地籍管理相关法律,但这些法文条例均有一个通性,即不够全面。这就使地籍管理法律的应用缺乏普遍性,往往只针对于具体的一项地籍工作内容,在这种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地籍管理法律体系中,我国地籍管理的法律地位无法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得到高度重视,因此,严重制约了地籍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

1.2 地籍成果共享存在限制

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地籍成果能够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精确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有效保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其服务主体是全体公民。为此,地籍成果能够反映出地籍管理的真正价值。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地籍成果的共享使用,主要体现在只有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应用地籍成果,并将地籍成果进行保密,这样其他单位或个人就无法使用地籍成果,再加之查看地籍成果也存在一系列严格的限制,使地籍成果的共享应用面临诸多阻碍。长此以往,地籍管理很难充分发挥其经济实用价值。

1.3 地籍管理意识薄弱

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群众表现的明显不足,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基本不了解地籍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地籍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并未高度重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发展。另外,在这种地籍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农村不能够积极参与到土地登记工作中,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展。

1.4 缺乏全面的地籍信息内容

地籍信息在我国地籍管理工作中主要是指对土地信息的记载和描述,并没有记载地上附着物,这就使地籍信息无法提供空间性土地信息。同时,在地籍管理数据库中,地籍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桥梁、道路、公园、湖泊以及河流等地籍信息数据,仅仅是记载了土地的属性信息,而图形信息却没有体现,使得地籍信息内容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均是地籍信息内容不全面的表现。

2 完善我国地籍管理的策略

2.1 进一步完善地籍管理相关制度

实现土地责任明确和权属清晰需要依托一个现代化的产权体系,以有效保护土地权益,从而使我国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并对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严格维护和保护,强化土地调查统计工作力度,逐步健全地籍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地籍管理法律体系,做到地籍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 广泛应用地籍成果

在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地籍成果,包括其他产业部门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地籍成果的运用,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有利于科学的利用耕地集约化,并有效缓解当前人地矛盾的问题,为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健康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大力宣传地籍管理知识

目前,部分群众不能够充分了解地籍管理的意义,针对这一现象,当地土地管理部门要强化宣传地籍管理知识,通过采用不同的教育、宣传形式来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籍管理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地籍管理工作中,使土地登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作出一个不同程度的提升。

2.4 进一步健全地籍信息内容

健全地籍信息内容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地籍系统化发展,即强化对地籍覆盖面的扩大,使地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扩大,并保证地籍数据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促进地籍信息系统管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健全地籍信息内容要促进地籍信息化的发展,即强化地籍管理中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辅助网络技术,来共享地籍成果。同时,在3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作用下,能够促进以图管地的地籍管理系统的科学建立,而针对于地籍信息的变更,相关部门要及时检测变更数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地籍成果时,相关部门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地籍管理的重要性。将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的关键和基础,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三方面强化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投入,使地籍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和产业化的假设和发展,这样我国的地籍管理将迈向一个规划化、科学化的土地管理之路,从而全面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康文玲.浅析完善我国地籍管理具体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9):189-189.

[2]戈扬,门春春,匡志鹏等.试论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与政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3893-3894.

[3]张秋月.完善我国地籍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50-51.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在我国土地管理过程中,地籍管理是作为一项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存在的,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是制定和推行我国土地政策的关键。本文深入探析了我国地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能对我国地籍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地籍管理;地籍信息;完善;策略

地籍信息的准确获取依赖于一个有效的地籍资源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科学的估计、调查、统计、等级以及分级土地过程,该过程则被称为地籍管理。良好的地籍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优化土地管理、维护土地产权权益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目标的实现,为编制土地计划并对其应用提供了必要、准确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同时,地籍管理也能够为制定土地法律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

1我国地籍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地籍管理法律的缺失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地籍管理相关法律,但这些法文条例均有一个通性,即不够全面。这就使地籍管理法律的应用缺乏普遍性,往往只针对于具体的一项地籍工作内容,在这种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地籍管理法律体系中,我国地籍管理的法律地位无法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得到高度重视,因此,严重制约了地籍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

1.2地籍成果共享存在限制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地籍成果能够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精确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有效保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其服务主体是全体公民。为此,地籍成果能够反映出地籍管理的真正价值。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地籍成果的共享使用,主要体现在只有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应用地籍成果,并将地籍成果进行保密,这样其他单位或个人就无法使用地籍成果,再加之查看地籍成果也存在一系列严格的限制,使地籍成果的共享应用面临诸多阻碍。长此以往,地籍管理很难充分发挥其经济实用价值。

1.3地籍管理意识薄弱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群众表现的明显不足,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基本不了解地籍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地籍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并未高度重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发展。另外,在这种地籍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农村不能够积极参与到土地登记工作中,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展。

1.4缺乏全面的地籍信息内容地籍信息在我国地籍管理工作中主要是指对土地信息的记载和描述,并没有记载地上附着物,这就使地籍信息无法提供空间性土地信息。同时,在地籍管理数据库中,地籍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桥梁、道路、公园、湖泊以及河流等地籍信息数据,仅仅是记载了土地的属性信息,而图形信息却没有体现,使得地籍信息内容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均是地籍信息内容不全面的表现。

2完善我国地籍管理的策略

2.1进一步完善地籍管理相关制度实现土地责任明确和权属清晰需要依托一个现代化的产权体系,以有效保护土地权益,从而使我国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并对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严格维护和保护,强化土地调查统计工作力度,逐步健全地籍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地籍管理法律体系,做到地籍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广泛应用地籍成果在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地籍成果,包括其他产业部门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地籍成果的运用,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有利于科学的利用耕地集约化,并有效缓解当前人地矛盾的问题,为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健康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3大力宣传地籍管理知识目前,部分群众不能够充分了解地籍管理的意义,针对这一现象,当地土地管理部门要强化宣传地籍管理知识,通过采用不同的教育、宣传形式来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籍管理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地籍管理工作中,使土地登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作出一个不同程度的提升。

2.4进一步健全地籍信息内容健全地籍信息内容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地籍系统化发展,即强化对地籍覆盖面的扩大,使地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扩大,并保证地籍数据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促进地籍信息系统管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健全地籍信息内容要促进地籍信息化的发展,即强化地籍管理中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辅助网络技术,来共享地籍成果。同时,在3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作用下,能够促进以图管地的地籍管理系统的科学建立,而针对于地籍信息的变更,相关部门要及时检测变更数据。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地籍成果时,相关部门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地籍管理的重要性。将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的关键和基础,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三方面强化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投入,使地籍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和产业化的假设和发展,这样我国的地籍管理将迈向一个规划化、科学化的土地管理之路,从而全面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康文玲.浅析完善我国地籍管理具体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9):189-189.

[2]戈扬,门春春,匡志鹏等.试论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与政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3893-3894.

[3]张秋月.完善我国地籍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50-51.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土地管理;方案;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需要不断的完善,信息化土地管理是适应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土地管理需要技术的支持,在现代化先进科技的指引下,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得以实现,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信息化土地管理仍不容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文中将对此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的方案和解决措施。

一、信息化土地管理的现状

面对着严峻的土地管理形势,我国积极开展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信息化土地思路被确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我国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人才促进了信息化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并通过研发专业的软件与相应的土地信息系统,使信息化土地管理有了技术保障。但目前,我国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其发展空间巨大,需要不断的努力。

部分土地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其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复杂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的工作没有统一的安排,同时,信息化管理的人员不足,且人员的工作能力有限,不了解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且他们对土地管理工作也不熟悉,从而致使工作中不能够对土地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管理,最终致使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存在着对信息化土地管理的投入不足、信息化设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对先进科技的掌握与了解不及时等问题,使得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计算机利用的不全面,软件系统得不到维护,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

二、信息化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土地管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形成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土地管理成为了必然,它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管理形式,将土地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容易整理与归纳,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土地管理利用科学技术,便于土地资源的查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2]。

三、信息化土地管理的方案及实现策略

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是复杂的,涉及的部门多、工作任务重,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土地管理部门要通过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信息化土地管理则使这一愿景成为可能。

1、信息化土地管理的方案

信息化土地管理要有系统的规划,要确定管理的目标、管理的原则、管理的方式等。这样各部门才能在统一的规划下,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达到管理的效果,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共享,通过系统的规划,最终实现信息化土地管理的目的。信息化土地管理要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安全必须得到重视,它关系着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关注网络安全将在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中被重视。

2、信息化土地管理的策略

①注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土地建设要得到各部门的重要,通过大力宣传,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各部门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在统一的领导下,坚持信息化的方针与工作原则,才能通过意识去引导行动,将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做好。

②注重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人才决定着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我国土地信息化工作的成败。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要求工作人员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与土地管理知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聘用制度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知识,以保证信息的先进性。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国家要专门培养一批人员,了解土地管理工作,熟悉土地管理系统,保证土地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信息化土地管理需要不断壮大队伍,人才的吸收与培养工作,将确保土地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③加大投入力度

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其扶持的力度,这是保证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国家要对其资金的落实工作进行监管,确保土地信息化的资金有效利用。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结合社会力量,来获取更多可利用的资金,保证信息化土地工作的稳步前进。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先进性,才能将土地管理工作做好。

④促进信息化土地管理的统一

我国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需要统一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统一的管理要具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土地管理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在统一软件的应用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既定的计划,有序的开展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因其工程量大、时间长,土地管理工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同时,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地区化的信息化土地管理[3]。

总结: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网络化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文中具体介绍了信息化土地管理的方案及实现措施,相信通过注重信息化建设,注重人才的吸收与培养,加大投入等多种手段的共同努力,我国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必会取得卓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苗剑萍.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J].信息产业,2011,12(06):146.

[2]韩琼.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作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42-1

国土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发展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快发展,国土管理的业务量与日俱增,再加上信息传输需求加大、管理任务加重等实际情况,传统的管理办法与作业方式显然不适应,因此在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行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势在必行。

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作用

有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主要发挥以下功能和作用:

1.1 查询信息

查询信息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根本内容与基本需求,在办案或者审案过程中,可随时了解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籍、地政、地形等,以及所处位置的总体规划、详尽规划、道路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获得第一手管理信息,要求提供快捷、方便、准确的信息查询功能。

1.2 建库和归档

整理已经通过审批的图形信息,纳入到已经规划的土地管理信息库中,完成建库工作;将已经通过审批的档案进行保存,完成归档工作。对于同一个项目来说,建库和归档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其信息并非一致,建库信息是归档信息的基础所在。

在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编辑并处理已经审批的途径,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审批红线,制定审批图纸,以此取代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1.4 统计分析

对相关图形数据进行地理分析、统计分析,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专业的土地规划理论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操作过程。

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数据库的应用

对于土地管理工作来说,涉及到各种报表或文档,需要利用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通过应用数据库系统,可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满足多元化的办公需求,提高数据处理与应用效率。因此,在设计数据库子系统过程中,应加强与土地管理实际情况相结合,满足特殊的数据需求。在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其数据主要来自管理部门、各级单位的档案内容,如土地登记的表单,包括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申请书、国有土地使用证、地籍调查表等等;以及各种图件,包括1:1000宗地图、1:500城镇地籍图等。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程序编码、结构设计以及文件结构设计等,可以在利用数据库完成前台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最终实现数据管理目标。

2.2 业务管理流程

有关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收发文件 在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基本可以实现所有土地管理发文与收件过程,包括稿件的起草、审核、会签及签发、分发等多个流程,真正支持无纸化办公发展。系统的授权用户,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完成发文流程工作,并支持手写签名、电子签名、公文印章等,提高公文规范性与安全性;另外,在系统中可以选择多种形式的稿笺,模拟手工公文的办理形式,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公文的草拟到归档全过程,支持土地管理的异地办公需求,提高统一管理效率。

2.2.2 催办任务 通过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级部门可以将任务直接指派到下级部门,被指派任务的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受任务或者延期任务,还可以完成任务转交操作过程;同时,作为任务发送者,可以实时监督任务的完成情况,仅是获得反馈信息,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统计或查询。

2.2.3 查询信息 该功能主要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信息查询的工具,只要是授权用户,即可在权限范围内对信息进行自定义,了解信息来源、实施情况以及同类信息等;在信息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查看范围,根据部门分类、根据级别分类等,系统可实现自动邮件发送,通知不同用户的查看权限。另外,在土地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还包括内部管理的相关内容,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出差管理、会议办公等,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实现整体自动化管理。

2.2.4 管理知识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共享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土地管理部门除了需要获取更多外部信息,强化内部积累之外,还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的再生与增值。所谓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不仅仅强调计算机化,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应构建在与各部门相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内部信息与知识的动态化管理与共享模式。另外,在设计该系统过程中,还应用了数据库与知识库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数据有形管理与知识无形管理相结合,支持内部知识的组织、获取、使用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钟辉.浅析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硅谷,2010,(23).

[2] 张艳.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以上海浦东新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008.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基档案 管理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5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的二级市场交易更加频繁,这使得人们土地档案法律意识不断加强,而土地档案运用率与调阅量也明显增大,对国土部门的资源档案服务、土地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均提出了很高要求,针对地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采取一定管理措施,可让档案管理更规范化。

1 地籍管理

地籍所指的是记载土地数量、位置、质量、界址、用途与权属关系的基本情况簿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地户口,地籍具有税收、权属、管理及规划等功能。地籍管理所指的是政府管理机构为了获得相关的地籍资料,围绕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与土地统计等内容工作制度,也可理解为国家为了获得相关地籍资料,开展地籍与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与统计、分等定级以及地基档案管理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体系。地籍档案管理为地籍管理重要工作环节,而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可以理解,土地管理水平高低主要在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水平主要在于登记管理,可登记管理是以档案管理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土地管理主要在于基层的地籍档案管理,为了确保土地交易正常进行,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可有效确保地籍档案原始凭证作用,让其具有真正法律依据,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的管理规范化程度。

2 地籍档案管理问题

2.1 地籍档案管理者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现代信息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不断有新知识及新领域情况发生,基层档案管理者普遍感觉压力较大,不能快事有效适应新形势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很强,竞争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也不是很到位。由于基层地籍档案管理特点、性质与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具有清冽工作责任心,并能熟知管理工作内容,可从现有情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并不是很精通,责任心也不够,在登记发证的时候,档案资料并没有仔细认真审核,有关资料遗失情况严重,或者收集并不是很全面,一些档案材料没有审批文号、审批表或者审批时间,有的并未盖章,这使得地基档案材料并不完整,甚至有些档案材料无法归档,给档案调阅造成了困难,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提高档案管理者素质与业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2 档案收集及整理问题

地籍档案在收集过程当中并不是很全面,仅记载每宗土地的信息,而有些相关附属信息并没有登记,如地籍对土地面积、权属、质量及用途等二维信息给予了记载与描述,可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等有关三维信息并没有记载,地籍档案信息空间性较为缺乏,并且地籍档案管理中没有河流、道路及桥梁等有关的地籍信息,档案馆中的藏当信息并不丰富,其收集工作紧靠被动上门坐等,而不能主动地跟踪地籍信息来收集。现在有些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有效使用相待档案整理的要求,像有些土地管理机构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还是分开管理,其管理方法还是纸质管理,档案管理信息不能有效实现同步更新。

3 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措施

3.1 加强地籍档案领导与人员素质

对地籍档案工作来说,领导支持与重视是做好地籍档案工作前提,各级领导重视地籍档案管理意义,对档案工作应经常过问及研究,做好地籍档案人员配备与基础建设,将地籍档案管理归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形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档案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局面。同时,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跟档案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作为档案人员应树立坚定政治立场,强烈事业心与责任心,对档案事业积极热情,还要有实干精神及严谨科学态度,对档案管理知识了熟于心,档案业务也非常熟悉,可高效有序完成档案归档、收集与整理,服务热情到位,对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与再教育工作,积极学习新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培养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及素质水平,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

3.2 完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工作

要想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离不开高效有序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了管理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就更为标准化与规范化,仅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可先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像统计、登记、考核奖励与评价等制度,还要加强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危机感与紧迫感,能积极主动参与定期培训,不断更新提高有关知识与业务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有关基础工作,像地籍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及保管等环节,档案收集是地籍档案工作的最基础工作,如果收集不到地籍资料,整理、立卷及归档环节就无从谈起了,对于收集来的地籍资料,要由专门人员进行整理、装订以及编录、归档等,严格保证档案质量,加强人员责任心,严格把关,对于不按期归档人员与单位要及时督促,不合格资料不允许进入档案馆,从而有效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 运用档案,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更好运用地籍档案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可编制有用材料与检索工具,建立有关的地籍档案台账,包含农民用地建房的台账,对违法用地台账及时清理,加强来信来访登记、窗口办文的登记、动态查询登记与土地纠纷登记,运用账簿建立,尽量做到事事登记与追踪落实,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登记办公窗口,可采取一站式办公措施,通过一个窗口,就能做好地籍审批管理与发证服务,改变原来管理模式,让档案资源真正成为社会共享资源。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完善工作方法,积极适应新时期要求,运用新技术及新方法,加强地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网络传播与检索功能,让地籍档案信息更快、更方便与大范围做好信息运用,从而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4 结语

地籍档案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城市建设与资源管理决策重要凭证与依据,更是土地资源二级市场交易的原始凭证,随着现代社会对地籍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档案部门,应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树立积极服务意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立渊.浅谈我国地籍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5).

[2]李伟,王利.试析如何完善地籍管理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3]许福英,张骁.浅议如何加强地籍档案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20*年我局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法律意识,为促进我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二、工作任务

1、认真总结“四五”、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四五”普法总结工作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根据县综治办《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现状,结合实际,研究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的主要途径和最佳形式。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回顾《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为重点,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发》、《国土资源规定》及《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理论水平、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3、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普法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为主的宣传教育。以我局的网络为载体,及时更新内容,增强教育的实践指导,分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与群众生活工作和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针对性教育,以强化普法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方法步骤

(1)以提高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法律知识为目的,大力开展学法、守法、用法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在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争创国土资源执法模范乡镇活动。

(2)举办各种法制讲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社会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和媒体向社会各界宣传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拟在“3·19”矿产资源法宣传日期间由地矿股、执法监察股共同举办矿产资源法宣传,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一并纳入宣传方案中,真正使各矿主充分认识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为保证《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工作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干群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这一基本国策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精心准备认真开展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在县城繁华地段设立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台,发放宣传单,提供法律咨询,并向广大群众解答有关土地法律知识。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标语,同时利用宣传车向各乡镇发送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材料。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国土资源规定》于20*年3月1日起施行,作为工作的实施机关之一,我局将把学习宣传《国土资源规定》放在今年普法教育的重点,并拟请上级部门对我局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开展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让全局干部职工自学和利用各种会议间隙组织学习,使全局人员真正学懂,充分认识做好工作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意思。

(5)认真开展“12·1”测绘法的宣传,立足于本单位及本系统业务人员先学起,并组织有关测绘人员的培训,同时在“12·4”日法制宣传活动中,将参加由县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组织的联合法律咨询活动,并利用展板、宣传册及一些土地违法案件实例宣传,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土地管理知识的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应用,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组织领导

土地管理知识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我局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法律意识,为促进我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二、工作任务

1、认真总结“四五”、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四五”普法总结工作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根据县综治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现状,结合实际,研究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的主要途径和最佳形式。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回顾《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为重点,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发》、《国土资源规定》及《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理论水平、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3、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普法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为主的宣传教育。以我局的网络为载体,及时更新内容,增强教育的实践指导,分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与群众生活工作和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针对性教育,以强化普法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方法步骤

(1)以提高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法律知识为目的,大力开展学法、守法、用法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在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争创国土资源执法模范乡镇活动。

(2)举办各种法制讲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社会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和媒体向社会各界宣传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拟在“3·19”矿产资源法宣传日期间由地矿股、执法监察股共同举办矿产资源法宣传,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一并纳入宣传方案中,真正使各矿主充分认识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为保证《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工作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干群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这一基本国策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精心准备认真开展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在县城繁华地段设立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台,发放宣传单,提供法律咨询,并向广大群众解答有关土地法律知识。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标语,同时利用宣传车向各乡镇发送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材料。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超级秘书网

(4)《国土资源规定》于3月1日起施行,作为工作的实施机关之一,我局将把学习宣传《国土资源规定》放在今年普法教育的重点,并拟请上级部门对我局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开展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让全局干部职工自学和利用各种会议间隙组织学习,使全局人员真正学懂,充分认识做好工作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意思。

(5)认真开展“12·1”测绘法的宣传,立足于本单位及本系统业务人员先学起,并组织有关测绘人员的培训,同时在“12·4”日法制宣传活动中,将参加由县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组织的联合法律咨询活动,并利用展板、宣传册及一些土地违法案件实例宣传,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土地管理知识的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应用,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组织领导

上一篇:国际审计范文 下一篇: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