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9:01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1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我国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因而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积极有效地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对于提高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做一些探讨。

一、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①高校的思政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从而准确把握自己的言行。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所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少数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价值信仰。因此,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各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能否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是衡量其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日益激烈,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隐蔽,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试图与我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青年学生和教师也是他们争取的重点对象。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和信息交锋较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渗透和威胁,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③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价值自信。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原则当代社会,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原则,才能使得此项任务得以科学有效的展开。

1.坚持方向性原则和尊重价值选择

多样性原则相结合首先,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方向,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当今的世界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也不断深入推进,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交锋,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追求个性化、价值选择矛盾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导向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上述价值取向的变化、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承认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才能进行平等有效的对话,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交流和引领的平台,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2.贯彻以人为本和自主性原则相结合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④“从价值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是人,核心理念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亦要将以人为本和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自主选择权,营造出自我教育的环境氛围,使得他们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判断水平,从而积极主动地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唯有这样,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3.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⑥价值认同亦是如此,任何价值观的认同都始终伴随着相关利益得失的驱动。只有符合自己的价值认同和利益需要,才能乐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合理需求为出发点,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将正激励和负激励有效结合,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肯定、褒奖、赞扬,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否定、制约、冷落、批评。只有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双赢而不懈努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新形势下,单纯的灌输式、填鸭式思政教育方式非但不能适应高校大学生的时代需要,甚至会使其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发挥他们各自的功能和优势,使价值观教育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则可以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优化效果。

三、拓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

1.坚持全员育人,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⑦在此指导下,我们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调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立体空间。此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需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的结合上想办法,使其形成课堂、校园、社会多位一体的培育平台。在教材使用上,要联系时政热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学科与教师间的合作,采用适合大学生认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事例感染人、以方式影响人,将教与学、学与用、用与行自觉统一起来,实现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2.重视实践与行动,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⑧因此,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标准就是具体的社会实践。高校应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基础上,高校更应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而难,由远及近,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⑨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发展自我,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3.坚持文化育人,提升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

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⑩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和践行中,理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都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高校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尤其是要体现网络教育技术的先进作用,即借助网络新媒体和媒介强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正面引导,使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投身于光荣而艰巨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强化机制育人,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从高校角度而言,要全校上下一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育人的整体规划。使其体现在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学风建设等各个领域,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从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实践机制,长期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这项工作生活化、制度化、常态化。在评价机制方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统一起来,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其自觉的行动,调动起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2

当前,我国正在面临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从思想上尽快顺应“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从思想上解决这一问题, 2013年 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 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 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015年 4月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是与《意见》相配套的文件,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步骤。目的是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坚持下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里所强调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其本质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道路就有可能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精神就有可能失去内在灵魂;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力量就有可能失去精神动力。因此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警”字特色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概述

作为全区唯一一所警察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学院的特殊性质和与众不同培养目标决定了她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政法专门人才的特殊使命。对正处于全区政法教育资源整合大环境下的一所警察类院校,如何培育富有“警”字特色的力量和精神动力、打造和培育富有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融入工作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符合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目前,社会各界先后从理论上和行动上深入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教育行业开展以“信仰教育、忠诚教育、敬畏教育、廉耻教育、智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五项教育活动 ,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社会治理方面通过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市场等系列平安建设活动 ,逐步形成引导和约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社会治理长效机制 ,增强社会求真向善的动力等。

为了培育和践行富有“警”字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法委提出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被精确地提炼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宗旨。作为学院来说,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践行这一理念和宗旨。同时,作为具有职业院校特点和担任政法干警职业培训任务的学院,应当在实践中将理论更加具体化、使其更具操作性,为学院迎接政法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精神支持。这对处于关键时期的学院来说,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通过培育学院精神、强化学院校训、推崇学院品格,使学院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工作中,为培养合格的政法队伍后备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任何单位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作为在政法教育资源整合背景下的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应当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来引领,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来支撑,用一种什么样的品格来面对,是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近年来通过学院精神塑造人、通过校训培育人、通过学院品格历练人,逐步将学生打造出符合政法队伍建设的急需人才,每年政法部门来我院用人数量以 10%量在增加。

可见突显“警”字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史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紧密相结合,既是我们的办学优势,同时是我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通过践行学院精神,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育人的首要标准

政治挂帅强素质,牢记宗旨铸警魂,是警察院校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合格政法人才的根本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作为全区唯一一所以政法专门人才和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将是手握执法大权“刀把子”、“枪杆子”的人。能否真正做到政治可靠、训练有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不仅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也是对学校办学方向的一个政治检验。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从强化警务化管理入手,充分发挥警察类院校独特的政治优势,紧扣人民警察忠诚、责任的核心素质要求,着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凝练出了“忠诚、责任、奋斗”的学院精神。在学院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始终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在关键时刻用得上”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创建了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的政治育人环境,构建了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生政治教育工作格局,通过每年一度的“经典诗文诵读”、“合唱节”、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 “525”心理健康教育、富有特色的“三下乡”活动等,使“忠诚、责任、奋斗”的学院精神得到彰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政治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健康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明显加强。

“忠诚、责任、奋斗”的学院精神是在“政治建校”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解读。忠诚:即是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神圣的学业和事业。就是要求全院师生怀揣爱国之心,对时代担当、忠心做事、诚信待人、友善睦邻。责任,就是敬业。承担起学院建设的责任,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奋斗,就是为理想而奋斗。我们的理想就是保障“平安社会”、建设“平安中国”,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祖国,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也正是因为践行学院精神,才使得我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育人首要标准得到了极大突显。

三、通过落实校训,把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头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已经常态化,我们立足于“崇德明知、尚法敦行”的校训,以“德”为首,以高尚的人格教育为先,通过多项措施保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我院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人民警察又是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所有教师必须严肃课堂政治纪律,加强和规范了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中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真学”、“真信”、“真用”、“真讲”,坚持新教师试讲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健康和快速快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竞赛、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案比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吸收培养各系部党总支书记、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加入到“两课”教师队伍中来,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

(2)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知识性传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并创新了专题式、探究式、问题式、辩论式、演讲式等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形势与政策”课我们采取教师团队进系部访谈形式进行讲授,现场参与的各专题的教师通过问答式介绍各自专题内容,然后进行现场互动,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问题向授课教师进行提问,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了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3)重视教师社会实践,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了教学措施及实施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开课,给予经费保障,重点强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实践锻炼、高层次学术访问,着力提高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司法厅警察警衔培训等机会多次组织思政课教师到新农村、宁东能源基地、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农博园、国有林场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调查,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厅、司法厅每年举办的有关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的会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严格按照国家方案,设置课程、安排学时学分、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专门成立了有政治部、教务处、思政部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负责课程的教学环节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通过学生访问调查、学生信息员等渠道获得的教学评价信息,由思政部、教务处统计和整理后,反馈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近年来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好评率全部在 90%以上。

四、通过培育“前进、前进,我们的队伍向前进”的品格,打造富有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

由于学院属警察类院校,因此,在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警”字当头,在学生中实行警务化管理,通过培育“前进、前进、前进,我们的队伍向前进”的品格打造富有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

每年新生进校后,我们都要组织进行为期 1个月的军训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军事素质培养、生活习惯教育和学风院风教育等内容的入学教育 ,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养成讲求公德、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将警务化与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警务化管理的具体要求之中,从一日生活制度、警容风纪、内务卫生、作风纪律、队列会操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每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会操一次,警容风纪检查评比一次,纪律作风讲评一次,卫生评比奖惩一次。在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利用《警苑春华报》、《绣青春》杂志以及“警苑之声”广播站、校园网、校园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宣传和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形势政策,重点宣传和介绍院内外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典型,坚持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和旗下演说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的情怀。现在,该项活动已经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院创新教育的工作亮点已经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基础,开展创新性教育,推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点评

论文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实际入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思考,既有理论性研究,又有实践性论证。论文的撰写,同时是阶段性的反思总结。论文的可取处在于:一、研究视角独特。把“警”字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挖掘了学院精神、学院校训、学院品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二、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寻找突破口,把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曲风主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M].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4(2).

 

[2]居云飞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1).

 

[3]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5).

 

[4]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 [M].2015(5).

 

[5]张广平.学院精神解读 [J].宁夏司法警官学院简报 ,2011(64).

 

[6]刘智远 .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宏观设计 [J].宁夏司法警官学院简报 ,2011(70).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3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旗帜,它昭示了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不论人们价值取向怎样变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深入复杂,利益格局调整广泛深远,思想观念变化激烈尖锐,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这一切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也不断挑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能够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激烈变化的背景下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建设者,必须改革创新现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

检讨和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并在不自觉中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客体,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需求相脱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体教育观念和价值的思考和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处于什么社会制度背景下.也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这一个体与外部,包括社会、他人、自然等关系就会和谐,其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会顺畅快乐;相反,则会与外部适应不良,冲突不断,甚至.自身也会面临多方面的失败。在这一学说给6岁一12岁的人生开出的九项任务中,有一条很突出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集团的看法”,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制度价值和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为一种以西方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群体的理论,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其优劣。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即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出发去思考社会价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构建起三个支撑:物质支撑、自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搭建起这三个支撑。帮助他们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撑的能力,就需要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然是这些支撑的重要内核。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学校和家长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体键康和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这两点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和发展呢?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伴随孩子价值观、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比如,韩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把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孩子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虽然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让一个人在不经意处闪现出它的痕迹。因此,在小学阶段,韩国强调学习正经的生活之道,即个人生活上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社会生活上强调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国家生活上强调三爱教育: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实现了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统一,其思路非常值得研究借鉴。

二,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化“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全面的人生发展辅导”

对一个人来说,价值观念绝不是孤立单一的。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习惯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简化为道德价值、伦理、观念、信条的传递与灌输。对处于人生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即使注意到行为的重要作用,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也习惯于使用教训、限制、规定、惩戒等手段。特别是现代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自然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必然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一定意义上,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人性,发展也会更加全面。在社会性发展上,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是这一代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内在成长的必然选择。而全面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则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等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行为能力上,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接纳的能力;对社会元素,包括祖国、人民、制度价值的适应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天人合一”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评估、接纳自我的能力等四种能力,反映了道德价值的几个基本关系,既是一种规则能力,也是一种在价值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情感则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如经常面对一种正面的如尊敬、信任、赞美、喜悦、热情等情感及态度的话,他必然会是精神愉快,获得支持的;反之,一个人总是处于仇恨、嫉妒、厌恶、冷漠、怀疑、恐惧等负面情感和态度时,他必然会情绪低落,远离人群。所以,培养孩子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的正面情感,激发孩子对损人利己、愚昧无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负面情感进行调整的情感能力,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

例如对孩子的“人民”观念和价值的教育,这是主流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教育中找们往往忽略了启发孩子对“人”的关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民”抽象起来。其实,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价值观,也是服务人民的道德和品质的认识论基础。对未成年人进行服务人民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对“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包括对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尊重,特别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同情、感悟和援助支持,从“人”’的角度引导未成年人去理解服务社会及人民大众的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等等。教师、家长平时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在未成年人周围培育起互相尊重的氛围,这些看似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核心价值的教育关系不大,但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却绝不可低估。

再如,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而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的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幼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发生地。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元素,使之对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养成起到渲染、感动、激发、加强等作用;善于制造情绪场景,活动的准备、物件的摆设,都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未成年人在接受价值观念的同时,心灵也能够受到震撼,这对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意义重大。

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把真理交给孩子”为“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

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就是真正把未成年人放在教育的主动者的地位;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积极主动探索状态;真正改变主流价值观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积极灌输自说自话、被教育者消极接受不激不动的状况。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和孩子具体接触时,要树立正确的工具价值,即具体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正确看待少年儿童,真正把他们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把每一个少年儿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始终采取接纳的态度,即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少年儿童;树立尊重的观念,即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少年儿童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注意对少年儿童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注重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统一起来,等等。

二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我们的道德教育的计划绝不能只来源于上级的精神、下发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题一定来源于孩子成长的焦点,他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他们与社会、与成人、与自身的矛盾点,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等等。我们习惯于以系统观点,如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理想信念等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就是跨系统、跨学科的,就是孩子有兴趣,并且需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的。离开这些与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提高。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孩子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孩子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特别是那些离他们实际生存的现实社会有较大距离,甚至在孩子看来是矛盾的、相反的纯理论、观点和认识,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例如,“诚实守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诚实守信教育却是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除了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之外,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成人间的道德失范行为,也对以简单讲道理、提要求的诚信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此时,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就是发挥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好方式。在家里订立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下学回家要主动向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

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就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还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对于孩子来说,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中逐渐懂得,自己应具有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以及对世界的爱心,等等。这些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将真正深植心中。

再比如,对孩子来说.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事情。成人积极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点滴之间明是非、辨荣辱。很多社会道德行为都具有利他和自觉两个特点,只有调动了自觉的积极性,价值观才是牢固的,利他也才能是主动的。

四,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敢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让孩子心目中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之上

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孩子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常看到的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层次跌减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价值体系教育与现实社会巨大作用间的博弈;而遍布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表达与实际行为选择两种模式、两种话语体系的现状,更是可以从青少年基础的道德教育中找到端倪,甚至源头。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渗透在现存中国社会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价值.是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成功教育的内在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未成年人真实的现实生活。所以,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特别是要敢于把现实社会道德领域中一些新的挑战放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未成年人每日每时面对的是鲜活的现实,活跃的媒介不断推动着未成年人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正统的、主流的、过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并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意义上,提高价值选择能力代替接受面面俱到的主流意识教育,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家包机送高分学生进京值不值得称赞,是不是捐助贫困学生更好?富家子弟在海外被害,该痛剿罪犯还是给他们及其家庭以道德上的拷问?忙的时候,花钱雇人为未成年人做家务合适不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靠我们一一为孩子解读是永远也解读不完的,只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功能,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形式(讨论、辩论)来引导他们不断进行价值辨析。

例如,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如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青少年流行文化“两张皮”,互不对接,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所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当代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是教育者和青少年共同面临的任务。这包括认真研究、积极面对和引领青少年时尚及流行文化;培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健康社区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等。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离开公民教育。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以基本权利和义务观念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为基础;以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条件。包括爱国意识、责任念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节俭意识、规则意识、纳税意识、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等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向未来,也与当代青少年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较容易为青少年所接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现代公民的培养统一起来,关系到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包装传统等手段对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创新,也关系到面对全球化背景对现代人类共同价值的批判、吸收和扬弃。

再如,对于革命传统的教育,一说起长征,大多数人头脑里可能首先反映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咽树皮”,是对于一种艰苦生活情境的回顾和再现。这种认识就与我们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强调外在物质对比、忽略精神追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现实物质生活呈现出丰富、多样、充裕色彩的时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淡化,甚至游离于长征和长征精神。其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长征实在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精神食粮的宝库。信念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奋斗的力量等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加以挖掘,并以现代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加以诠释。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这种价值理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发挥着教育资源和评量标准等多重作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晴雨表”。近些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朽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互联网、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QQ、MSN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搭建了新平台,也给他们接触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开辟了快速通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加紧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他们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管领导认识不足,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做好中小学德育的合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个别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亟需提高,教育方法与手段相对滞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强;社会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位严重;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还有许多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薄弱”了多年、提出来多年、多年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真正解决的环节。

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以及仍然存在的老问题,都需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把“三个倡导”作为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通过这种“照镜子”和“回头看”,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工作者了解工作效果,积累有益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核心区”。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根据这种说法,中小学德育工作就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夯实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它在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中,给人们指出什么是理想的和应该做的。”从本质上说,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中,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好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等内容,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毫无疑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学校德育的“核心区”。

事实上,“三个倡导”的内容在以前的道德教育中均有体现,只不过提法没有这样具体,逻辑层次没有这样清晰。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新概括、新提炼,更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搞清楚每一个“倡导”所指的具体内容。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要设计他们能够接受的、反映“三个倡导”内容的教学和教育内容,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并在教学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教学资料中反映“三个倡导”的内容。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其他自然学科中都应该而且能够反映这些内容。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时刻绷紧“育人”这根弦,这就牵涉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德育提出新要求

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建构并最终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五个方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依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这种价值理念,来自历代仁人志士的实践和探索,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最终还要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所谓回到实践,归根结底还是要指导人的行动,内化为人们“自觉需求”的问题。这种内化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灌输和教育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更需要这样的“渗”和“透”。

勿庸讳言,作为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意义以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十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不同的角度,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期望。为了把这种意识形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需要,当然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的灌输。只不过这种灌输,不能只讲“形而上”的道理,而是应该主动适应青少年的理论认同规律和意识形态接受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到我们的学校德育和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牢牢把握“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及辩证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概括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个目标和追求的实现,需要后面两个层次“倡导”的支持和保障。同样,第一个“倡导”的发展和实现也会影响到后两个“倡导”的发展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在国家发展和公民进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的角度提出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素质要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的“渗”,让青少年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只是完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步。更难做的是第二步,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透”,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及其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的重要作用讲“透彻”。如何通过学校德育和课堂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早早地就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之于我们,就像大气层一样必不能少,我们置身其中在受其保护的同时,还要汲取其物质和精神养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清醒认识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身心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基础教育全过程。

三、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与“透”

由于中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重视渗透的艺术。“渗”,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主导渠道;“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 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主导渠道。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是主要阵地,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主导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渠道作用,首先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堂建设,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调整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三个倡导”进中小学德育教材;其次,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入青少年学生头脑;再次,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和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指导意见和评量标准。

2. 校园文化活动是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承载着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园内举行的科技、文艺和体育活动。如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以及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特殊时段,以及各种主题班会、队会、团会、党校、团校以及演讲、征文等形式,都可以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二是把活动延伸到校外。如在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视作品或专题文艺演出,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时,融入深刻的教育内容;三是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当下青少年最喜爱的互联网、手机、博客及其他交流方式,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教育基地或手机教育平台。

3. 教师素质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没有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技能过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所有顶层设计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打造这支队伍,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德育工作者队伍;其次,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眼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中变得轻松愉快、易于接受;最后,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学教育技能的与时俱进,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青少年学生“眼球”、占领网络德育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喜闻乐见中向青少年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当前,由于网络和手机的快速普及,大学生们面临着多种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同时网络上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错误思潮严重影响着青年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而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自我、冷漠、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法治观念等问题。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P201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为复兴中国梦的栋梁之材。由此,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各科教学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文章中的“大学语文”涵盖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阅读与欣赏等多门课程。大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精神乃至人文精神。在历史语境中理性思考人文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敬业、友善、和谐”等元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学语文教育在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在凭证性条据(如借条、欠条、领条)和合同的写作教学中培育法治思维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与他们薄弱的法律知识和淡薄的法治观念不无关系。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法律教学之外,在大力倡导法治中国的今天,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法治理念也十分必要。

凭证式条据(如借条、欠条、领条等)、合同是应用写作中最常见的文种之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旦订立,对双方都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在教学中应着力强调它们格式的严密性、完整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同时通过法律案例的列举和相关法治视频的观看以及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这两种文种写法的同时,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

二、在请示、通报和状、上诉状、答辩状等文种的写作教学中培育诚信观念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公民层面的价值观之一。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曾子、季布、刘廷式、杨震、胡雪岩都曾以诚信立人。在诚信文化日益匮乏的今天,在应用写作相关文种的教学中将这种核心理念融入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例一:在请示和通报的写作中遵循以诚立信的原则,关乎行政部门的决策效率和公信力等多个层面,是公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指向。请示可分为解决某种问题的请示,请求批准某种事项的请示。它常常用于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拨款事宜。若写作中不尊重事实、缺乏诚信观念,就有可能欺上瞒下,捏造数字,触犯法律和法规。通报分为表彰、批评、情况说明三类。在表彰性通报和情况通报中,应尊重事实,实事求是,通报内容真实而客观,不可带有过多的主观因素。在这两种文种的教学中,可多列举反面案例,让学生感受诚信在应用文种写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在合同的教学中,举例强调双方的守约性,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遵守市场经济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培育学生对诚信文化的道德追求,从而自觉维护诚信原则。

举例二:状、上诉状、答辩状常见于经济纠纷中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个人之间或公民个人之间发生在经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之争。在写作中如果不注意内容的忠于事实和语言的准确、规范和合理性,无疑会增加法院的审理难度和败诉的可能。

总之,在请示、通报和状、上诉状、答辩状等文种的写作教学中应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法规为准绳,达到培育诚信观念之目的。

三、在“批评”与“拒绝”等口才的教学中培育和谐意识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境界。早在战国时期,宋就就以其开阔的胸襟让梁、楚两国结为了友好邻邦。在职场和校园生活中如何运用口才让工作和生活更为顺利,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在口才教学中,教师掌握好恰当的“批评”和“拒绝”的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和谐共处的能力。在当今职场,由于许多管理人员未受到相关培训,因而在职场中能正确使用赞扬、批评、拒绝等方法的管理人员并不多见。一些管理者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在严重影响人际和谐的同时,也使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和开展。学会在批评时使用“三明治法”或是“双色糕法”,在达到目的的同时能给予人以适当的台阶,让人不尴尬。总之,能使用正确的批评手法更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更有利于人际的和谐,同时与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批评相比较更有易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在有关“拒绝”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看黄渤星空演讲实录:“谁会拒绝一个幽默的人”,学会拒绝时首先应照顾别人的感受向别人表达谢意,然后指出不得不拒绝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别人被拒绝的同时不至于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而有所怨恨,从而达到和谐价值观内化的目的。

四、在演讲教学和阅读与欣赏教学中培育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教育可以培育学生对祖国山河、同胞以及优秀文化的的热爱,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有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为祖国和人民效力并献身。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呢?以下列举两例。

举例一:在演讲培训中,让学生观看“超级演说家”和“我是演说家”爱国演讲视频《国要怎么爱》《中国精神》《少年强则中国强》、爱国诗歌朗诵视频《我的祖国》等。布置《我的中国梦》演讲训练,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准备演讲的教学过程中感受爱国者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培育赤诚爱国的情怀。

举例二:指出:要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爱国、诚信、友善等美德植根于各类优秀文化作品中。因此,在阅读与欣赏教学中,传统阅读名篇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觉民的《与妻书》等作品,感受它们所展示的人性美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和主人公忠贞爱国的赤子情怀。另外,可分析爱国文学家如屈原、陆游、文天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增强价值观自信,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文明理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知和理性认同。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法、对比法、质疑法、讨论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通过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微小说比赛、微视频比赛、微戏剧比赛、海报创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在“大学语文”APP中陆续推出富含爱国情操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等做法,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同时,更直观明确地将大学语文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由于其富有张力的审美内容和开阔的思想阐释空间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师应在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之上,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合力育人的方法在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职场能力的同时,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四有”新人,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最佳效果。

注释: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2014-05-05。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林业行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43-03

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至今九年来,在中央有关文件中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意见》中指出:“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没、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没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林业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行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而林业行业行业文化的核心则是林业行业的价值观教育。现在,根据林业发展新要求,针对林业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结合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内涵,我们需要再思考的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林业行业价值观中,并通过行业价值观的具体化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林业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1.林业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林业行业同全国各类行业一样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的《意见》,努力推动林业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①落实以人为本的行业价值观念小够深入,在发展中,过多重视行业整体价值和利益,忽视个人价值与利益的实现,行业价值观的塑造和构建从上而下进行,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

②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在以经济目标和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同时,不够重视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生态效益和生态价值的协调发展,尤其在将生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方面,进行大力建设的今天,政策的变化使得林业行业开始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林业行业的价值观教育中仍对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未能进行深入探讨;

③林业行业价值观教育中缺乏对法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使得违法违规占用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例时有发生。

2.林业行业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几个侧重点

2.1 坚持宗旨意识,建设民生林业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早在1945年,已写进党的七大,建党九十三年来,我们仍然坚持党的宗旨,这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林业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应始终将坚持宗旨意识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首先,建设民生林业,就要坚持宗旨意识。2003年,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文件中,着重指出:“必须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林业建设一直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统一的发展道路,林业建设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2013年,国家林业局党组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整个林业行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林业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活动。

其次,建设民生林业,就要使林区人民获得林权。林权是林区人民的最大利益,当前,我国已有2.6亿亩集体林地,8972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初步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又一件大事,是我国经济体制又一大改革,也是中国生态建设史上一件大事。

最后,建设民生林业,就要改善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形势的变化,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从2014年4月1日开始停止采伐,黑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作为试点(停伐)已经开始,今后林业应在保护和发展已有天然林的前提下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林区转型发展的新举措,据调查,上述两个集团原始森林中野生浆果、黑木耳、蘑菇等林下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提供新的产出,增加收人,改善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2 坚持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林业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2003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特别指出:“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没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十年后的今天,对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停止采伐标志着这种转变正在进行。

一方面,建设生态林业,是林业行业新的价值取向。2013年8月召开了全国林业局厅局长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已成为林业行业发展的两大主线和总攻方向,已成为林业行业建设的两大价值目标。生态是基础,民生是根本,努力实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二者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林业,林业行业义不容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从森林覆盖率来看,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从2003年的13.92%提升到了2013年的21.63%,但是同2003年《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20年森林覆盖率为23%,2050年森林覆盖率为26%)121。并且,我国森林覆盖率还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七分之一,目前来看,我国依旧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从十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生态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2013-2020)》,提出了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项重大工程,这将为建设生态林业提出新的任务,打开林业发展新的局面。

2.3 坚持法律意识,建设法治林业

法治是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方式,依法治罔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方略。早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就指出坚持“依法治林”是林业行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匕条)之一。依法治林将在林业健康发展,实现林业价值中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2.3.1 建设法治林业,林业行业应严格遵守各项涉林法律法规

日前,我国涉林法律若干,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环境保护法》等,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最新的《环境保护法》将原来六章四十七条增加到现在七章七十条,于2015年1月1日已经正式施行。有关法律法姚的不断完善,能够为林业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但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仍存在部门林业企业和个人不执行相关林业法规,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 。因此,林业行业应切实做到严格遵守各项涉林法律法规。

2.3.2 建设法治林业,林业行业要牢记生态红线

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明确规定了四条生态保护红线。从此,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明确的规定,生态红线是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天津市生态朋地保护红线制定方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决定》,其他各省市也将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这将有助于建设法制林业,切实保证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健康发展。

3.结语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7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98-02

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用24个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是我国高校必须坚决落实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构建核心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受到了国际意识形态的摩擦与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好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容易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蛊惑,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宣传,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二)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教育的内在要求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彰显,各种经济与政治问题也逐渐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凸显出来,不仅表现在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上,而且也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的国内外文化认同和价值冲突等问题上。所以,在我国的社会转型阶段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建设,提升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导向作用,这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作为中国的未来,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其价值取向不仅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也将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因为,我们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中来,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自身价值困境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由于现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冲突,东西文化对抗并逐渐交融,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多样,使得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任缺失、价值观弱化、功利思想形成。不少大学生忽视理想与信仰,过分关注现实利益,实用主义很强,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大学生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行为中很难践行,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的差异导致了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出现了困境,这就更需要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我国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相契合,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及管理建设的结合

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将学校教育、学生自身锻炼与社会力量共同结合起来,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校风与班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与影响力,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影响,使身处校园文化之中的大学生在行为规范、思想品德与生活方式上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与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关心并帮助学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为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与深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大学生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

(四)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的结合

现代科技技术水平飞速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不断变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网络已经无处不在,高校成为了互联网的重要结点,网络生活更是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中的价值观多样,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与实际生活。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健全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学生消极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手段,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加强。

(五)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校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最近的榜样,作为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负有重要的职责。教师不仅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为榜样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六)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自我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起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韩军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经济管理者,2011年,第4期.

[2]涂成林.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N].羊城晚报,2006年11月5日.

[3]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年,第24期.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价值本质。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增强社会认同,凝心聚力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奠定着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与发展的灵魂[1]。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多个层面,其教育的路径也是多元的,那么,从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践行优化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不失为一个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模式。理论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基础;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践行优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三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认知

1.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提升理论的接受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行为文化的综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确立内在价值信念并使之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认知的推动,离不开全社会民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与理论接受度就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理论的普适性与可释性;三是理论内在逻辑性与外部统摄性。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否已经完全涵盖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否还有进一步凝聚、提炼、丰富的可能,其内在逻辑和外部统摄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高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地位上可分为核心层、拓展层、延伸层,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价值层、知识层、素养层[2]。那么在高等学校的范围内,这些层次如何划分,具体内容如何,这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只有将这些彻底搞清楚,弄明白,才能提升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才能奠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2.探寻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提升理论的适应域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研究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同时还要探寻大学精神的实质,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的本体上,促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大学精神内涵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李传刚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融汇着多种社会先进文化与精神特质之结果。它存在于‘大学人’的理想信念并见之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教学实践以及各种物质载体之中。不仅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服务精神。”[3]而刘亚敏将大学精神进一步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4]。从以上的研究角度来看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精神在本质、功能、具象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更加?驮佑攵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相比则政治倾向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因此,在二者之间探寻契合点就成为在高等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核心价值观适应域的必要过程。

3.加强实证研究,提升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使人们对其认知、认同再到实践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使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般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具体实践,经实践总结、理论研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此同时,理论又高于实践,具有超实践性。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5]。理论的超实践性使理论与现实具有了距离。因此,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时,便与高等学校教育现实存在了距离。这种距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通过实证研究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而无法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价值信念,更遑论践行了。综合以上认知,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问题,加强核心价值观实践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下行”到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来。

二、完善内化机制,提升价值认同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6]。价值认同模式可以分为盲目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和自觉认同等四种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不是盲目认同也不是诱导式、强制式认同而是建立在主动基础上的自觉认同[1]。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协调统一,如何在个体价值观多元性的基础上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完善内化机制,提升价值认同水平。

1.建立教育学习机制

理论学习既是加强理论认知的基础手段也是提升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但要真正达到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预期效果,则需要构建完善而有效的学习机制。理论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完善理论学习机制,一是要科学地设置学习内容,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符合其需要与成长规律的理论学习内容;二是要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与时间,理论学习注重效果,而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因此,在确保不影响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理论学习计划与时间才能达到理论学习的效果;三是明确学习方向,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学习方向也会随之有所调整,不能教师、学生、管理干部“一刀切”,使理论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与方向性;四是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创新理论学习的载体,摆脱理论学习只依靠理论讲授这一单一形式,多为教育对象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学习。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学习机制才能确保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认同过程仅仅依靠学习是不够的,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会给受教育主体带来倦怠情绪,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可能产生的倦怠情绪化解,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在高校中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受教育主体在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成效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受教育主体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逐渐形成正反馈循环。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要尽量做到科学化、具体化、准确化,针对不同的受教育主体,将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效果相结合,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为大多数人所信服且合理规范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后的激励机制中需要以情感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目标。

3.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大学精神外显的大学文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包含校风、学风、教风的大学文化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财富,良好的大学文化对于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在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上将起到强大的引导作用。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对高校全体成员所起到的宣传引导作用将不可估量。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有意识地利用大学文化的这方面功能,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为进一步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践行体系,促进行为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认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最终要实现的是社会群体在实践行为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践行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尤其是在高校这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使命的地方更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体系,积极促进高校受教育主体的行为优化。

1.尊重践行主体,发挥能动作用

在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包括了高校的全体成员,他们是践行的主体。这个主体一般意义上讲包含了教师、学生、教辅人员,这是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年龄、学历、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也就是说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构成是复杂的、多元的。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就需要认真分析其不同群体的需求,尊重他们处于践行主体的地位,深入分析他们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逐渐掌握他们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满足主体的需求,又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拓展实践方法,优化教育效果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到实践优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往往容易出现实践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这种形式主义不仅起不到行为优化的作用,反而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优化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方法,优化教育效果。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达到“知”“行”相统一。与此同时,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宣扬和褒奖。实践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保障教育实践取得效果的重要途径。

3.创新实践载体,扩大教育范围

上一篇:厂区安全隐患排查重点范文 下一篇:电视剧发展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