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1-23 16:42:31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教育史馆;宣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06

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史馆也应与时俱进,不能再仅仅是简单的藏品收藏、展示和研究机构,而更应该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作为教育史馆的工作人员,应在工作和研究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努力使教育史馆的宣传工作跟互联网技术不断融合,并不断从中找到契合点,更好地提升史馆宣传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在教育史馆的宣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并不断创新。针对教育史馆的区域性、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史馆网站、虚拟展馆和史馆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使教育史馆的文物、史料、展览、咨询等信息能进一步被广大公众所了解,从而使教育史馆的宣传工作能够跨越时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通过史馆网站建设,提高史馆宣传的有效性

史馆网站是社会公众了解教育知识、历史及文化等相关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史馆的一张名片,能体现史馆对外的综合形象,是公众与史馆进行交流的一个窗口。史馆网站的建立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史馆网站进行学习和探索,并吸引他们来实体展馆进行参观体验。

作为面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网络平台,史馆网站不能像一般性的网站一样,只是对信息进行罗列。为了更好地实现史馆网站的宣传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史馆网站应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准确性。这是史馆网站应具备的首要特点。教育史馆是研究教育历史文化,并向公众进行展出的机构,担负着向公众传播教育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现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公众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尤其是涉及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非专业人员就更难辨别。史馆网站是史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编辑网站内容的时候,严格审核每一条信息,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2. 服务性。公众浏览史馆网站时,一般都带有很明确的目的,他们主要想要了解史馆的展品属于哪一领域,有哪些独特、值得一看的展品,近期有什么临展或活动,参加活动的方法流程等。另一方面,史馆最想展示的往往是自己的展陈内容、学术地位、历史沿革,研究成果等信息。相比于史馆想让公众了解的信息,史馆网站要更加侧重于展示公众想了解的信息,把公众热切、急需了解的内容放置到网页最显著的位置,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最想了解的信息。

3. 互动性。为拉近史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史馆真正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史馆网站要设有与公众进行互动的功能。如史馆动态,将最新的活动、临展及讲座等信息在首页显著位置进行展现,可设置成滚动播放,浏览者只要点击即可获取详细信息。不仅如此,网站上还可以设置“留言板”或“联系我们”等版块,并由专人负责进行回复,为观众提供咨询信息、表达感想的互动交流服务平台。

二、虚拟展馆宣传通过虚拟展馆建设,突破实体展馆的局限性

实体展馆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教育史馆发展很不相同。随着教育历史文化相关文物史料搜集工作的不断推进,正在不断突破实物展陈的空间极限。

而虚拟展馆是传统实体展馆的发展与延伸,它能将真实场景和馆藏信息化处理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展示和传播,不仅更加有效地保存了史料,并且把实体展馆的展陈服务迁移到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展示,解决了实体展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享和共知。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展馆可无限拓展。虚拟展馆将最大限度地呈现、拓展实体展馆所具有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功能,多层次多方位满足参观者观赏馆藏文物、史料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随时随地身临其境,与文物和史料亲密接触。

虚拟展馆的建立会让更多的人通过虚拟展馆进行虚拟现实体验,并借此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史馆的对外影响力。

三、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扩大史馆宣传的辐射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移动网络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网络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依托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从传统的计算机端,逐步转移到了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史馆的宣传也要紧跟上社会的进步,紧跟上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

微信作为智能手机上最常用的一款社交APP,基本上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微信。教育史馆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在微信上及时史馆的最新动态,展示史馆的最新发展或是史馆的最新展讯、通知。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可以为关注的公众进行展陈导览服务,直接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通过史馆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拉近史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史馆的亲和力。史馆微信公众平台是史馆同公众交流最便捷的方法,也是最符合公众使用习惯的宣传手段。在微信上,只要有一个人将史馆的内容分享到他的朋友圈,则将史馆的宣传瞬间分享给他的每一位朋友,即使他的朋友没有关注史馆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史馆的相关信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会产生辐射性的影响,史馆宣传效果会更好。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也深刻影响着史馆展陈形式以及受众的感受方式。我们史馆工作人员应积极拓宽史馆的宣传模式,在教育史馆宣传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广更深地发挥史馆的文化宣传职能。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走近史馆、亲近史馆,真正做到让史馆走进千家万户。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2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38-02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历史学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习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学。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极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资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变,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尤其在网络时代,我们正接受、收集新鲜的信息,而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开放、变动和渗透影响的状态。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吸收了网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需要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资讯,培养和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灵活的网络互动平台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管理质量,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路。所以说,网络环境下衍生而来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简单的运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辅导,也不是说,它局限于我们的历史课程经过一层网络的加工,固定为一种学习模块,而是要从这个网络背景中发展出深层的教育体系、形成结构化的教育模块。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到现在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式的、立体化的、结构化的、全面高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加要注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要尽量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潜在的对历史的兴趣和鉴别欣赏能力,使他们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能够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以便与信息知识社会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承接、相适应,还要使学生们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因而,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其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课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阐述、自我锻炼为中心,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辅的,他们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各项塑造他们能力和培养个体情操的活动,帮助他们主动自主地欣赏历史、探究知识、探索世界、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历史文献作品的浏览搜索、学习和欣赏历史人物传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或进行有关的历史模拟实践活动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人、每个时间里,都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探索

中学时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让学生接受历史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塑造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教育,旨在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达成对人成长阶段的自我完善。因此,在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更加应当突出强调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增强教学方式的感染力、说服力,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品鉴历史的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区别美与丑,伪与善。

当然,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课程形态,其中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学习的本质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一些显性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更多的隐性知识和从小掌握相关能力,并注重各项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孩子们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不仅在课堂上,在社会的随处,各个角落都可以开展自我的学习。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子媒体、电子化工具等,在因特网上自主开展学习,激发学生们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借助老师适当的指导,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从中获取、存储和提炼各种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信息。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些相关问题探讨

新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或者存在缺漏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和态度,教学空间和教育评价方式等。

1、教师教育观念的开放性问题

网络环境下,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教学而言,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松散、难以控制的现象。因为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不能事必躬亲、事事带领,这样容易阻碍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他们要做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尽管如此,他们对网络条件下的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也还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就是说,教师要本着开放的教育观,在备课的时候,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这对中学老师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问题

如今我们所要求的教学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尽量提倡个性化选择,让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那么,教师就要积极营造适合于上述要求的网络教学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但对教师来说,由于自身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解不同,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要求常常会相差很远,难以具体控制和精确把握。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网络教学课,怎样的网络教学课是好课?显然,这是一个检验新型教育模式下课堂收效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果,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目前,这个评价的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

参考资料

[1] 叶小兵,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J] 历史教学,2003 9

[2] 柯智勇, 浅淡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变化[J]. 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2010 7.

[3] 董艳,陈锦模. 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4] 夏华芳, 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M].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 历史, 2008.

(上接037页)学校为例,一年级以讲座形式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年级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观念和就业法制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奋斗目标和择业方向。通过讲座、模拟招聘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参加就业洽谈会后的总结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教育,帮助学生顺利择业。三年级通过就业服务,就业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有目标、有重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量体裁衣,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就业指导。

2、加强培养,健全学习机制,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道路辅导员

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导员学习、培训,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

用。一方面,要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为实现辅导员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基础。努力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拓展就业指导的途径。

3、发挥纽带作用,畅通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渠道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3

关键词 信息化 医疗产业 教育文化 重要性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技术定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在医疗、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吉林省医疗、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医疗、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就信息化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应用作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针对吉林省医疗和教育单位更是文化产业的前沿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实质却紧密相连。教育单位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输出、医疗单位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输入。教育以信息化为技术方法,将文化作为产品传播给文化承载者,文化承载者将运用信息化将文化产业引入医疗单位。教育、医疗服务单位均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它们运用信息化将文化转化成一种软实力来促进自身发展、并且还能通过为百姓服务之时将这种软实力转化为正能量传播给百姓、感染百姓,从而间接地促进百姓与社会、政府、 企业的和谐局面。

吉林省信息化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氛围如何,会直接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为实现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三动”促“三化”“十二五”发展战略,在医疗和教育单位文化产业信息化应用中就需有一次彻底的思维转变。

信息化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物质与能源的经济结构作为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一种过程。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文化产业是社会领域,保持代际关系,传播社会经验的重要手段。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教育文化产业是与医疗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二十一世o的今天,信息化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有效融合,使得信息化应用对文化产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将信息化理论与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理论有机整合,可以真正的发展改善传统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弊端。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信息化为中心,以追问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目的,提高医疗、教育文化者的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强调:“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成为人人可享有的优质的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学习环境。用信息化来形成吉林省医疗、教育学习型的文化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用信息化来实现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网络的全面覆盖。管理信息化对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的实施要有利于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转变,倡导科学的态度探索信息化建设之路。通过对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研究,使信息化应用领域更加丰富,对正确认识文化产业中的经济、科技、政治等因素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4

【关键词】 高校档案;特征;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1]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档案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其育人功能日益凸显,高校档案价值不断扩展和提升。

高校档案既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重要活动的历史纪录,又是高校对学生教育、学校发展和对社会有利用价值的信息集合,作为信息资源高校档案具有以下特征。

高校档案的社会共享性。高校档案与其它信息资源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共享性,这种共享是指它可以满足不同的利用者共同使用,而且区别于物质资源的特点是在利用中不会被消耗,其共享效率很高。从信息资源的占有角度来看,由于各高校发展的历史不同,使得高校档案信息都具有独特性,使其呈现出不可替代性和非竞争性。由于这一特点的存在,使得高校档案在整个社会档案信息系统中具有稀缺性,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的历史积累性。高校档案是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利用过程中,通过积累、利用、再生、再利用、再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在对某一时期信息的加工和保存,为利用者提供信息资源,利用者又会在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产生新的档案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又成为高校档案新的信息资源,为新的利用者提供信息资源。由于这一特点,使得高校档案在传承文化方面作用更加明显。

高校档案的普遍教育性。存贮信息、传承知识是高校档案的显。作为高校发展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又是高校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对师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功能,这是高校档案的潜。高校发展的历史过程、艰苦奋斗的精神、优良的教育传统、科学探索的态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典型校友的事迹以及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这些都是对师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

高校档案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的历史记录,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载体。因此,高校档案既是对师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的教材,又是激励师生奋发有为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高校档案资源的特殊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这就是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

高校档案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档案作为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高尚品德教育的具体生动教材。同时,高校档案记录着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重大历史事件、校训、校风、学风等表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主张,这些都是爱国荣校的教育素材。通过展示档案资料,可以再现历史情境,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爱国爱校的精神感染,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高校档案中记载着真实可靠,而且都是曾经在本校发生的真人真事,利用这些活生生的教育材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亲切感和认同感,在心中树立自己的理想榜样,从而确定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提升思想境界。在对学生进行高尚品德教育方面,高校档案保存的典籍、史料、手稿、照片、题词和大量的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等档案资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高校档案的科学文化教育功能。高校档案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含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高校档案的科学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的启迪等方面。在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高校档案记承载着许多教师、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执着追求的科学意志等,这些科学精神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在科研能力提高方面,高校的任务艰巨不仅是传承文化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科学创新的能力,能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档案具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资料分析印证、推理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2]

高校档案的审美教育功能。档案的内容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纪录,它记录了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生活、美的规律。[3]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档案,保存着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审美文化资源,对于学生审美教育体现在各个维度。就高校档案的内容来看,它记载着学校发展的历史中师生们在推进学校改革中的各种活动,表现出师生们付出的各种努力和代价,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用创造性劳动改变现状,推动学校发展进步的情操,从而受到鞭策和鼓舞,树立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就高校档案的文字来看,特别是名师、校友的手稿、书画、题词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珍贵资料,这些档案资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陶冶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就档案的载体材料来看,高校档案多种载体材料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发展的历史记录,反映出学校社会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过程,本身就是美感的陶冶。

充分发挥档案育人功能,是高校档案的重要使命。档案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是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特色。高校档案参与学校育人活动需要树立新的理念、开拓育人途径、建立的关制度。

树立档案育人理念。在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虽然高校重视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但是往往忽视了档案利用以及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以发挥高校育人功能为重要出发点的档案管理工作,因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并参与到育人实践经验工作中来。[4]一方面,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应该重视档案资源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对档案价值进行重新定位,提升高校档案的育人价值,将其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服务理念,将档案育人作为重要的职业责任,提高档案育人的自觉性,拓宽档案育人的渠道和途径,积极与有关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教学单位进行联系,参与学校育人过程。

多种渠道参与育人活动。作为高校档案管理者,要在开拓档案育人的途径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开办学校荣誉陈列。一方面,将学校在发展历史中获得的证书、锦旗、奖匾、奖杯、奖牌进行陈列,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熟悉校情,受到学校历史传统的教育。另一方面,将学校不同历史阶段的著名学者和典型学生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荣誉进行陈列,让学生可以了解本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另外,将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历史过程和典型材料进行陈列,让学生体悟本校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第二,开办典型校友事迹展览。高校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广大毕业生在祖国的各条战线努力工作,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母校争得了荣誉。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典型校友事迹收集制度,定期收他们的事迹,开办专门展室,展示典型校友的事迹展览,让学生从校友的艰苦求学、勤奋学习和奋发图强、奉献社会的先进事迹中受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实现高校档案共享。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大转型。高校可以将相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有共享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和基础数据在网上公开,供广大学生查询利用。学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校发展的相关信息,这不仅可以做到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校进行全面了解。第四,开辟档案育人实践平台。在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学生勤工俭学等渠道,让更多学生参与档案管理过程,在接触高校档案内容、学校发展历史和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制定高校档案育人的相关制度。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校档案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用制度规范档案育人途径。将档案内容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新入学学生参观学校档案陈列,给学生讲解学校发展的历史,典型人物的事例,激发学生爱校情感。另外,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与院系配合,为教学单位提供有关教育资料,为育人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高校档案收集、整理活动,使学生在档案整理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N].中国教育报,2008-08-30(2).

[2] 曹虹.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 武文秀.从档案的审美价值看档案的休闲利用[J].档案天地,2009.1.56-57.

[4] 刘静.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强化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20.221.

【作者简介】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5

一、历史教学法的任务及种类

历史教学法的任务是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揭示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科学知识。在中国,历史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是用历史上出现过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动等教育学生,使他们掌握具体可靠的历史知识,进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充分可靠的材料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做到具体材料与基本观点相统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加强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如科学地把握历史问题、观察分析历史地图、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同时还要通过有关中外历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历史教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有描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教具演示法、放映幻灯电影法、参观访问法、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等。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并针对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是一种目标教学法

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是依据信息的伸缩性和注意性主动地把实用信息点,从历史课本中采撷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要求最大限度地排除干扰信息(无用信息)而选择出实用信息(有用信息),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完成由大纲到教材再到信息的复归,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其实,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也是一种目标教学法。现在历史教学有这样两种不好的倾向:要么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忽视知识教育;要么强调知识教育,忽视寓教于乐。而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就是要从教者到学者都要贯彻学习目标,使学一生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教师要把学习历史知识的信息点明确告诉给学生,历史课板书也要按实用信息选择法编写。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当学生选择一个实用信息点,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功自信的喜悦会促使学生学好历史课,领悟和掌握学史的方法,得到打开历史宝库的钥匙。

三、历史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要求抓住历史线索

历史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要求抓住历史线索,而历史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被“一网打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时代(像中国民圭革命史与孙中山、的名字就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梳理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晰的、有条不紊的,能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会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四、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要求学生既能跳出课本。又可回到书中

历史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吸收了许多教学方法的优点,语言上注重精炼压缩,内容结构上注重分析归纳综合,表达方式上注重灵括多样,突出知识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系统化,注重编成歌诀、制成图表、列成结构式来表达知识点的内在因果联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运用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跳出课本,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在记忆、理解、消化之后又可回到书本中去,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信息技术;创新对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于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幼饔谩P驴胃牡耐菩卸晕夜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日益广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的体验。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教学局限于本身的特殊性,一直难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因为历史本身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肃的问题,秉承这样一个深沉的教学原则,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有所作为。历史与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区别,因为在其他的任何学科中都是具有相对应的可触碰的客观实在的,而对于历史而言本身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极为空泛,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着课本提供的有限的历史资源听教师的说教,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学生和教师都百分之百地专注认真也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地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历史本身的广泛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历史史实、历史整体性认识的缺乏和历史本身的空泛性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这样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教学。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育信息网络的运用使这两个问题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

1.结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与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因为教学网络的引入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历史知识讲述给学生,很少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资源较少,学生也很少有渠道对历史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无法在课堂之上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改变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料,将枯燥的历史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历史课堂的互动性。学生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专题网站等信息技术形式,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寻找历史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历史课堂互动的资本,能够就课堂上的历史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建设性的交流,让历史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变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历史的学习真正变成一种走在历史潮流前线的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的化解,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将年代久远的历史空间概念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典型学习模式,在课堂之中突出小组学习的作用,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单一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5]。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信息技术工具对历史情境进行模拟或者创设与之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积极地进行表达。

3.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教师在黑板前口若悬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完成上课,偶尔教师会使用教学工具,基本上运用的是教学挂图、幻灯片等。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共同运用到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教学软件及教学工具,带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资源甚广,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查找历史资料、将信息网络化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在使用上也能够游刃有余,真正驾驭教学工具,使其成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手段。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况下,如何使历史的学科特点不被现代教育技术冲淡,反而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比较科学严谨的科目,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是教育界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思泉.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7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多媒体

序言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新技术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心的教育亦受到了高科技和人口激增的严重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2、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④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进行信息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教学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但其昂贵的价格又远非大众所能接受,一整套一般的教学设备也需要十几万元。这对广大偏远的农村教育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即使拥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其高昂的维修费用及折旧费也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辅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更主动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呈现课件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该课件的大致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联系,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思考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学习相关的知识,并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主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尚未完成这一转变。

3、对学生的要求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才能够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这有平台实际知识缺乏,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8

关键词:教师教学素质素质教育

当前改节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教育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观念以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人才素质是关键。

素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教育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全而提高学生的基木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而对新世纪科学技术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战略重点。要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尽快全而提高教师素质。目前教师的教学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同步需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而的素质和能力。

一、树立现代创新性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要构建者而教师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发挥其创造能力指泞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少并利用教学资源而最终进行教学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史加直接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率先完成教育观念的史新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竞争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潜能和潜智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能,特长”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打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观念。每一个教师都应持有这种观点我的学生一定富有创造性。这种创新性教育观念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一是能转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四是倡,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认识对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赋子了教师史多的责仟和权利也提出了史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不断史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及时了解木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的基木内容。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从事木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各类别、各层次知识的整体构成。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方而不够精深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可理解度史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对新学课程或新学专业的爱好和信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只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知识的不断史新和发展加强在职学习积极参加进修与培训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它不单指数理化、文史地等知识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文化课堂情境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是因为各门学科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每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融进了很多方而的知识如果缺少某一方而将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及自学能力、研究学习能力下降。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史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学习掌握教育内容木身的活动中而日‘表现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泞学生学舌动中。

三、强化教师的信息理念

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轨道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处于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强化信息理念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即获取知识、扩充知识、史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大幅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同时信息的获得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信息有时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信息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才能获取。因此教师随时都要有获取信息的心理准备养成随时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要想提高信息能力最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用了什么学什么学就是为了用越用就越有兴趣。把掌握的基木理论用于教学实践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内涵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史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环境探索出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角色开始不断转变和变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中一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录像、录音、幻灯、课件等因此教师职业和技术含量将会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教学会扫一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建构性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将史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有益于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木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中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图文并茂的局而使学习史有趣、史有效史简洁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展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而的技能。所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于段和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理论熟悉各种教学于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五、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我们已经到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时代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教育直而世界性的挑战。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少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有独到的见解能在教学中发现并使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变传统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史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于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加入WTO之后社会现实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传统的教学基木功还要通过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少并围绕“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特别注意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遵守教学管理规范熟悉教学原则掌握教学环节正确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少并接近真实的教学或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采用情境式、个别化、协作讨论式、项目制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段恰当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少并使学生了解各种媒体资源在学习主题内容中的作用最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是教师很好地驾御教学过程的重要素质。

上一篇:生态修复治理范文 下一篇:农村征收土地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