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4-03-07 11:36:59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篇1

广大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之希望。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学校体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更好地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小学体育教学,强调从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打好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课堂教学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体育教学,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学体育教师都真正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别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稳定,专职教师少。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弄清楚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何在未来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社是值得研究的。 

素质教育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现代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之下,在后天的环境里通过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和教育塑造出特定价值的身心要素及质量水平的过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本质确实需要弄清楚,否则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会出现偏差。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接轨,越来越感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只有真正确立了现代教育观念,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实施好象质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毫无疑设的,除此之外,体育在素质教育中还能发挥学科的优势,是每位小学体育教师应动脑研究的问题。 

学校整个教学中,在列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体育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运动中进行的,比如长跑、球类运动。在此教学中要消耗学生的体能,学生要克服种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困难。这种过程是意志品质的较量,也是一种意志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相对于文化课的课堂更容易暴露学生的个性,教师易捕捉,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体育教学过程有许多人与人合作、对抗等场面,这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竞争意识,进行社会化的极好的机会。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体育的自身优势,不能与其它学科比,也拼命追着去开发智力,那样只会弃长用短,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另外开发智力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独立性等。同时创造力变为现实成果,又与个人的意志力、专一性等非智力因素相关。 

体育教师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体育习惯,光靠教师说教和灌输是不行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能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爱好,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要作到这一点一定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好感,而这好感则来自他对体育的价值评价,而这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育活动对他产生的感受而得到的一因此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就要动脑子千方百计地让少年儿童体验到体育对他们的价值,不论是成功的满足,还是自我表现,以及健身的实际效果:要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体育,只有这样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体育教学,而体育教学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摆准位置,体育之花必能在学校这一主战场上结出丰硕之果。 

教育与教育学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55―02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那么,体育教学有哪些素质需要培养?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怎样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三个问题是笔者在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1 体育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各种素质

1.1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活动中身体各器官系统表现㈩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当然后天的锻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状况,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1.2 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生命活动包含了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三个方面,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等。它们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来完成的。

1.3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思想素质,即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的关系,具有奉献精神;二是道德素质,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1.4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即智育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智能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1.5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以及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1.6 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包含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良好心态。

2 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2.1.1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教育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1.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只有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㈩优异成绩。

2.1.3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闲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2.2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2.2.1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体育教学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2.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2.2.3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2.8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2.3.1 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3.2 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活动能伴随人的一生,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能起到健身的作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体育教学

3.1 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起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智能,陶冶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而且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和满足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积极和稳定的动机,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方法论的启迪,增长体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使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3 要从素质的角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

教育与教育学篇3

一、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和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诸如金钱第一,享受第一,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学生不毕业就挣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搞一些违法活动,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假如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2.在改革开放下,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渗入。

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向世界,实行了巨大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正是这种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使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随之而入。表现为: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论、非道德论等。一些学生本身学习成绩较差,更贪图享乐、迷上网吧、迪厅等。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了新时期迫切要解决的新问题。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这就对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而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好。

二、体育教学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由教学特征所决定。

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有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喜好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2.由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教师在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教学渗透法。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除了给学生教授教材固有的内容外,还要利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自私吸取或排挤他人竞争,养成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那我们就忽略了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道德、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不但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将因未得以充分利用而逐渐萎缩。由于被个人主义学习动机所取代,学生反而会逐渐养成的倾向。相反,体育教学的重心如果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升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2.体育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示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拟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拟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首先做为学生模拟的对象,要注重自身的形体、仪表、风度美,和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高雅,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保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教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语气温文尔雅,态度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

3.体育课堂氛围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体育课堂中,耳濡目染,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品质。反之,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体育课堂气氛中,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性等品质。体育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与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具有道德感染力的体育课堂生活气氛。

教育与教育学篇4

城乡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泸县得胜初级中学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模式实验研究研究方案

踏水实验学校科研成果推广型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泸县得胜初级中学“四环互动型”课堂教学研究方案

泸县云龙镇初级中学实施科研课题参与型培训模式操作方案

高师音乐在职函授模式初探

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道德素质之我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策略训练

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读写紧密结合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课堂阅读兴趣的指向及其调控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利用汉字固有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中学生文学社——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取精用博重在感悟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无穷出清新”——刘熙载的艺术创新论

论唐都长安平面规划的文化意义

从新世纪教育对教师的挑战看教师发展方向

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两手抓为贫困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3+2”职高高职一体化育人模式构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

试论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

课程改革为学校德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途径——谈九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关于初一思想政治新课标及新教材的思考

母语是最珍贵的“文化纽带”——对语文课程“情感目标”的一种解读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中学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要求

让青春与健康心理相伴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意境美,人性美,语言美

西部中小城镇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城市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现状与防范——对阳江市十四所中小学的调查分析

关于中小学生迷恋电子游戏的调查研究

思想政治课的板书设计探讨

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新时期四川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之分期考析

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浅谈转型期阳光教师团队的建设

当代教育学发展趋向刍议

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翻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

汉英语言心理差异与翻译症

自我调节结构研究述评

简述社会能力研究

教学期望之两面性及其反思

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论人本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体育院系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西北师范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地方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后时期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教育与教育学篇5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就是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或者干脆就带上学生通过实践到生活中去现学现用,再概括所学从而收获知识。这样的学习应该是趣味无穷的,这样所得的知识更是刻骨铭心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出学生个体的可能生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仿真的生活课堂中快乐地学,积极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就应该把握好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学生的可能生活所存在的关系,从而圆满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热爱学习并把读书当成是一件有趣味的、快乐的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生活化意义特殊。那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到底有何特殊意义呢?

首先,“教育即生活”,我们应把“课堂生活”变成“改造的生活”,同时又不能把教育教学当成是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的教育教学其实是经过简化、提炼、平衡了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就是这种特殊的生活,它应是改造的、进步的、健康的生活。 那么,在学习中我们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把它们作一个有机的组合。其实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重点指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教育的生活化。学生生活具有生长性或发展性目的,具有游戏性质。我们的课堂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从而让他们“敬学”、“乐学”、“爱学”。

其次,教学中我们还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把握他们生活的发展动向。尽管学生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现实生活,他们是会不断地超越现实性生活,追求可能性生活的。可能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幸福的、充满动力的生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生活分割成智力生活、实践生活等碎片,应该把它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到实验生活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目的,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多做做文章。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现代教育明显追求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教育内容不仅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而且这些教育内容基本上也是按照科技理性的内在逻辑进行组织和编排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抓住教学内容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合点来组织好我们的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其次,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形象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被动授受转而到主动体验,积极学习。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看成是对知识理论的传递,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平行移动活动。这种状况使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课堂教学也因此仅仅停留在知识灌输和记忆上,而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当然会对学习失去他们发至内心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经验进行联系,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的体验营造合情合理的实践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让学生在源源不断的“自我动力源”下读书,真正把读书学知识当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教育与教育学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成都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144

国内刊号:51-1720/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教育与教育学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

1、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订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后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2、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历史能明理,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3、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热爱并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历史学科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轻视历史学科的念头,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副科,在中招考试中分值很小,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听“热闹”而已,这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必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为中国的强大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真挚的感情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要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新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标准,理解新标准的实质意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成一种教师素质,以此支配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上实现真正的突破和革新,全面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各项目标。

3、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结论或答案,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4、优化历史教学技术手段

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是指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传统观念、传统模式、传统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革和整体重构,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现代教学体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实施于教学,可极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会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昌盛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要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奋斗,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2] 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 教育部制定《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教育与教育学篇8

素质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必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探讨中学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入深化其改革进程,无疑会对素质教育和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素质教育赋予中学体育的历史使命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为指导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的这一命题,清楚地提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它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活技能五大方面素质的教育。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是实现这两种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少年儿童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由此可见,做好中学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引导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是素质教育赋予中学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加快中学体育教育自身的改革步伐,积极探讨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行为,教会其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体育锻炼体系。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达到全民健康之目的。说:“全面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近半个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近视率升高,身高不足,身体素质下降。据1998年8月28日﹤﹤广州日报﹥﹥报道,今年广州市2万多名考生中,只有一成的考生高考体检达标,是九十年代以来合格率最低的,89%以上的考生因体检未达标而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受到限制。

据统计在21886名考生中,有76.26%的考生视力不达标,比1990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是九十年代以来最高的,有30.64%的考生身高体重还达不到要求。又据一些学校的老师反映,现在学生耐力很差,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里,仅短短的10多分钟就有多名学生晕倒在操场上的情况。在夏令营的活动中才走一二公里就累得走不动了。这种现象虽属个别,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在学生体质状况存在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而体育活动减少所致。

此外,在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着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顾大多数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偏重于运动技术教学,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教学目的;忽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不重视学生对知识技术的运用,过多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管什么教材,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能不能接受,不管人数多少,一律用“强化”的手段将系统的知识规格的技术灌注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知识、技术的运用。中学体育教材多而杂,缺乏年龄、性别、专业的特点。忽视教学中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的原则,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教学,只重视眼前短期的教育效果,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校所学内容走上社会多数用不上,与群众体育严重脱节。同时,在指导和管理学校体育工作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用统一的原则、目标和方针,乃至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过分依靠指令性计划和宏观的直接调控,忽视各地区的差异和各学校的差异。因此,往往造成目标管理失控,运行机制不灵,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大多数学校走形式主义道理。甚至有的学校以无条件开展为理由,使中学体育教学放纵自流,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学体育教学效果较差,体育教学质量不高,使学生对体育兴趣淡漠、体质下降,最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的素质不能协调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三、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改革的宗旨是促使学生从单纯“育体”和重“动作技术”发展到身心协调以形成终身体育观,强调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乐趣、兴趣、志趣和本领)。

1.转变学校领导办学思想,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

当前,特别是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上级部门就会怪罪下来,经济效益就上不去,师资队伍就不稳定,只好如此。因此,我们应从问题的症结入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实施素质教育,消除这一不良现象,才能使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恢复它应有的地位。

2.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中学体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方向。金牌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欢欣和鼓舞,但却不能弥补我们在学校体育方面的不足,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国民体质和健康方面的差距。因此检验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差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他们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与体育健康能力,而不是单纯以培养了几个运动员,在一些运动会上夺得了较好的名次,就认为体育工作搞好了,从而忽视普通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由点及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体育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3.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按照个人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意识使人认识到体育存在的价值,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和参与体育。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激起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逐步深化其体育的层次;其次是要在学校造成一种利于强化体育意识的环境气氛;再次,可改革中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如增加小型、多样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性比赛,智能和体能结合的比赛和操作能力的比赛等。

4.改革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教法体系

着力构建“健康第一”和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课在“动”字上做文章,在“野”趣上求发展以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材体系。教材项目多难度较大,技术环节过细,加之教法不当,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建议优化教材体系,在保留原大纲教材中健身性、娱乐性教材的同时,增加舞蹈、韵律活动,民族体育等教材的比重,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重的体育课程大纲。在编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体锻能力,培养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工作。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的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打破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编好体育教材。同时,应根据各地区的差异,允许各地区,各个学校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步骤,并建立多样的体育教学形式,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可以引进一些新型体育健身的项目如定向越野、攀岩、踏板操等加强和完善富有时代气息的体育项目。

5.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十个问题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

(1)转变观念,实现教育目标多元化,除了体育学科知识目标外,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考虑落实其他教学目标。如将思想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等等有机结合起来。

(2)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体锻活动,身体素质练习的设计和调控,应用探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和练的方面来。

(3)注意充分应用情感因素影响教学,营造相对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学不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也满足学生的情意需求。

(4)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锻炼情境,努力调动学生自觉锻炼的内驱动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着重增加实用味性强,与全民健身运动一致的内容,使体育走向综合化、多样化和生活化;“减”则是减去内容简单重复、动作复杂和技术要求偏高但实际价值并不大的一些体育内容或降低某些项目的技术要求标准。

(5)注意对学生锻炼的策略教学,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指导。通过改组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让他们学会健身。

(6)重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体现个性实现教学的个别性和个性化,保护学生标新立异的积极性。

(7)注意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为教育目标服务,如现代教育方程与技术,社会信息与多媒体,电脑网上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改变教育手段贫乏单一的局面。

(8)不要只注意学科专门技能的过度训练,努力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自己锻炼中存在的隐患或在掌握一项运动技术要领中存在的错误动作,以及影响自己运动成绩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改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培养成学生从小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的能力。

(9)评价形式多样,注意口试,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的应用。考试评价时,注意硬评价与软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10)研究课、公开课要认真小结,认真反思,做教学笔记,记心得体会和别人的评语意见,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不仅“磨”出可以示范的好课来,而且要逐步形成个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风格与特色。

6.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

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改革过去的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注重将教育过程评价与体育教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改革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保底但不封底。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地促进其发展,切忌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武断,以及绝对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强求一律的“一刀切”,使体育教学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反对达标化的教学目标追求,使中学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

7.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情,而且还需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进取意识,而非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要有独立和协作意识;要有民主精神,守时惜时;要将只顾师不顾生的尊师,改革为师生的相互尊重,中学体育教师同样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并且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能力,成为教育新式教师。因此,一方面通过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大量培养基础宽、适应广、质量高的复合性师资;另一方面抓好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并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论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个很迫切的课题,同时,素质教育也是一场涉及到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深刻革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而如何配合素质教育做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自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为适应素质教育,中学体育课要注重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要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重点,并逐步完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系和运动竞赛制度,突出中学体育的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建立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充分发挥中学体育的自身功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体育教育应围绕“以人为本”和“以健康为本”两大核心问题实施改革。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通过丰富多采的体育手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身体锻炼能力”,在满足他们身心需要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与时间,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从事改善健康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教办[1997]2号

2.喻坚再论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改革

内蒙古体育科技1998(3)27

3.王广虎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52

4.郭景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

上一篇:入学义务教育范文 下一篇:作风建设年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