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义务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07 11:36:59

入学义务教育

入学义务教育篇1

一、基本原则

(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入学”原则。

结合区域内适龄儿童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班额规定、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合理划分学区,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一个公办学校学位。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实行免试入学,由学校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未经审批的民办学校不得招生。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做到招生信息“六公开”,即:公开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招生范围、公开招生程序、公开录取方法和公开录取结果。建立和完善招生入学公示制度、告知制度、诚信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学生和社会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县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和咨询电话,学校设立咨询服务台,明确专人负责,公布联系电话。

(三)坚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控制班额的原则。

各招生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不得超计划、超班额招生。今年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46人以内,初中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

(四)坚持“三个一致”的原则。

对于学区内生源较多,摸底人数超过计划数的,严格执行“三个一致”原则,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一致;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地址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房产地址一致;与实际居住地一致。

二、招生对象

小学招生对象为年满六周岁(即2011年8月31日及此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如果招生学校有空余学位,可以逐步放宽年龄直至学位已满,但出生日期必须控制在2011年12月31日前。对于放宽年龄入学,学校必须公开规范办理,公告办法、流程和入学年龄的截止时间。各校要做好引导工作,不鼓励不足龄儿童入学,不得超班额放宽年龄招收不足龄学生。

初中招生对象为2017年小学应届毕业生。小学历届毕业生或无学籍学生,应回户籍所在地学校入学。对于本学区内无学籍或者历届小学毕业生,学校不得拒绝接收。

三、入学办法

(一)农村公办学校

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入学学区。小学学区由乡镇中心校按照行政区域的设置划分,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凭户口簿到划定的学区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初中学校只有一所的,实行全覆盖,两所及以上的(含农村县直学校),由乡镇中心校统一划分学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凭户口簿、小学完成证书、学籍表等到划定的学区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二)城区公办学校

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按学区划片入学(学区划分见附件2、附件3)。具体入学办法如下:

1.城关街道、城东街道和城南街道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口所在学区学校入学。

报名登记时须向学校提供以下材料:

(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

(2)户口簿原件与复印件;

(3)房产证或不动产登记证(以下统称房产证)原件与复印件;

(4)初中还需提供小学完成证书和学籍表。

2.凡符合规定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依据有关规定提供合法的证件,由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到务工或经营地(从事公交车、出租车等营运人员子女以公交车、出租车等所入公司所在地为准)学区学校或指定学校入学。

报名登记时须向学校提供以下材料:

(1)家长的书面申请;

(2)户口簿原件与复印件;

(3)进城务工人员需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务工合同(务工一年以上,即2017年8月1日前)、工资表原件、复印件及在城区企业(国营、集体、股份、私营)务工(一年以上,即2017年8月1日前),自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需按有关规定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提供交费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4)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需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和相关部门颁发的证照(营业一年以上,即2017年8月1日前);在城区从事出租车(公交车)行业的需提供与出租车(公交车)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营业执照、营运证、驾驶证原件及复印件(从事出租行业一年以上,即2017年8月1日前)。

(5)非本县户籍须由公安部门核发的居住证原件与复印件;本县户籍须提供在城区居住的合法证明(房管部门批准的房屋租赁备案表和租房协议书)。

(6)初中还需提供小学完成证书和学籍表。

3.凡符合规定的城区居住人员子女,提供合法证件,由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到居住地学区学校或指定学校入学。

报名登记时须向所在学区学校提供以下材料:

(1)家长书面申请;

(2)户口簿原件与复印件;

(3)房产证原件与复印件;

(4)初中还需提供小学完成证书和学籍表。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进城务工、经商和城区居住人员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务必在2017年8月10日到12日向所在学区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件材料。

符合城区公办学校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法定监护人提供相关材料,所在学区学校核查后对初核名单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姓名、户口簿地址门牌号、务工有效合同及相关交费凭证、房产证等证明。对提供材料不清,无法确认或所在学区学校认为有必要时,由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对有关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学生法定监护人及有关方面应当积极配合。对招生入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由所在学区学校提出申请,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三)民办学校

免试入学是法律赋予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要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和方式,优先满足本地学生上学需求,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可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禁止统一考试招生或变相考试招生。严禁超出教育部门核定的招生计划,严禁超班额招生。按照公、民办学校同等对待的要求,民办学校招生应与公办学校同步进行,不得提前或推迟。

(四)特殊群体

1.残疾适龄儿童入学。原则上,残疾儿童、少年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于符合随班就读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家长有送其到普通学校就读愿望的,普通学校应当依法接受。任何学校不得拒收学区内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对于个别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应为其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确保做到“全覆盖,零拒绝”。

2.现役军人子女入学。对驻临部队军人子女优先安排到驻地学区学校入学或安排到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对xx籍军人子女优先安排到户籍所在学区学校入学或就近就便安排到当地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军人子女入学时提供军人证件及户口簿。

3.政府引进的特殊人才子女入学。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政府引进的特殊人才子女在居住地学区学校或指定学校入学。事业、企业招聘或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可参照执行。

4.县政府招商引资投资商的子女入学。按照县政府招商引资相关文件要求,需招商局出具证明并持居住证、本人的营业执照及完税证明,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到实际居住地学区学校或指定学校入学。

5.渔民子女按照其上岸实际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学区入学。

6.对父母双亡的孤儿,在实际监护人居住地学区入学。

(五)因特殊情况造成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按下列规定办理:

1.适龄儿童、少年父母中一方户口不在本县城区,另一方在本县城区工作,其户口随另一方在本县城区生活并实际居住的,以实际居住地(房产证地址)确定其入学学区或指定学校入学。

2.城区房屋拆迁户。因旧城改造、拆迁过渡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未购房的无房户,凭拆迁协议,按其原居住地(原房产证地址)学区入学或指定学校入学;重新购房的,以新购房产证确定其入学学区。

3.空挂户不能作为学位分配依据。对于2009年以后户口挂靠在城区某一亲友处的(非适龄儿童、少年的直接监护人),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城区无房产且不在城区实际居住和工作,孩子应回父母实际居住地或工作地接受义务教育。

4.适龄儿童、少年户口随父母户口在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处落户,其父母双方均未购房(以房产部门开具的父母双方无房产证明为凭证),且实际常住(要有相关证明材料)、户口从未迁移过(以户口簿记载为凭证),孩子可在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户籍、房产证确定其入学学区或指定学校入学。

5. 新购房屋已正式交付并实际入住一年以上(2017年8月1日前入住),非因本人原因未办理房产证、未迁移户口的家庭,凭合法有效的购房合同、房产部门出具的房屋备案证明(没有备案的由开发企业提供土地使用证)及发票、水、电、气、物业管理费发票、社区证明等凭据,在入住的新购房屋地学区学校或指定学校入学。

6.因故未能取得房产证的城区低保家庭子女,需向现居住地社区提出申请,由社区提供有效证明,连同户籍、水、电、气使用发票等材料报学区所在学校,学校调查核实无异议后,安排在户籍地学区学校或指定学校入学。

7.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城区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由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6月20日—8月9日)。

1.成立领导组织。成立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

2.制定方案。由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制定。

3.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拟入学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摸底,全面掌握学区内适龄儿童入学底数,并进行公示。

4.下达招生计划。县教育部门根据学校上报的招生计划,结合学校办学规模、师资、当年毕业生数等因素,确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并进行公示。

5.公示方案。在县政府网、县电视台、教育网等有关媒体公示招生入学方案,各招生学校在校内宣传栏张贴。

(二)办理入学手续(8月10日—8月23日)。

1.城区公办学校

(1)摸底登记(8月10日—12日)。法定监护人持身份证、户口薄等有效证件主动到所在学区学校申请登记,学校收取户口簿原件、房产证原件、营业执照原件、务工人员劳动合同及相关交费凭证原件,并妥善保管。

(2)学校初审(8月13日—16日)。学校对法定监护人提供的有效证件进行核查,证件有异议的提请有关部门予以确认。

(3)学校公示,并处理遗留问题(8月17日—19日)。所在学区学校根据摸底、审查情况,在校园醒目位置公布招生计划和初核名单。对材料不吻合及证件有异议的,报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4)招生对象确定、公示(8月20日—22日)。各所在学区学校对符合条件的招生对象予以确定,名单报县教育局,并在县政府网、教育网、学校公示栏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三天,接受群众监督。

(5)通知书下发(8月23日)。各招生学校对公示无异议的学生发放入学通知书。

2.农村公办学校

8月10日—16日,学生或监护人持户口簿等(初中还需提供小学完成证书和学籍表)到所在学区学校进行登记;8月17日—22日,学校初审公示,对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在学校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三天,接受群众监督;8月23日,发放入学通知书。

3.民办学校

(1)报名登记(8月10日—12日)。学生或监护人持户口簿、小学完成证书、学籍表等证件到已批民办学校申请登记。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只能报读一所民办学校。

(2)确定招生对象(8月13日—19日)。学校初审,对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在学校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通过随机派位等方式确定招生对象。

(3)公示(8月20日—22日)。对确定的招生对象,报县教育局,并在县政府网、教育网、学校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三天,接受群众监督。

(4)发放入学通知书(8月23日)。各民办学校对公示无异议的学生发放入学通知书。

(三)开学报名(9月1日)。

学生或监护人持入学通知书到学校办理入学报名手续。

(四)学籍办理(9月1日—30日)。

各学校要在9月30日前完成新生学籍办理工作。

六、有关要求

1.加强招生入学工作管理与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在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县教育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做好指导与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对招生学校收取的户口簿、房产证、营业执照等证件予以认定;各招生学校自主招生,学校校长是招生入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完善招生入学机制。任何学校均不得擅自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不得以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录取学生。严禁招收择校生。严禁跨学区招生。严禁学校违规预收学费。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和各种形式的实验班、特色班等。严禁生源学校及教师向招生学校提供包括学生花名册、成绩册、家庭住址、住宅电话和家长手机等信息;不得虚假宣传和买卖生源有偿招生。

3.加强学籍管理。学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得以学籍问题为由拒收学生。学生入学后,原来已有学籍的,接收学校要通过学籍系统为学生转接学籍,实现“人籍一致”;原来没有学籍的,要为学生新建学籍。学生没有到校报到入学的,学校不得通过招生程序将其学籍注册成正式在校生。城区、县中心镇区以及存在大班额的学校,在注册学籍过程中要将入学学生的户口本、房产证、居住证等入学证明材料扫描上传至学籍系统。

4.严明入学纪律。各单位、各学校要严格执行省、市有关招生入学工作纪律,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确保招生工作规范、有序、平稳,做到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规向招生学校安排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需报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对有空余学位的学校,由招生学校统一按照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入学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通知入学。

5.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入学的监管。坚决制止民办学校招生过程中的考试招生、择优录取、无序竞争、恶性抢夺生源和乱收费等违规行为。民办学校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须经教育部门审核并公示,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须含以下内容:学校的简要情况(含学校的性质);办学地址;批准办学文号或办学许可证号;招生对象;招生层次及分类招生人数;经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簿本费、资料费、食宿费及其他杂费的收费标准等。其招生简章和广告用语必须规范,有关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国家现行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一致,不得做任何可能误导学生的宣传和虚假承诺。违规招生一经发现要依法纠正,对于拒不执行的,停止招生或减少其当年招生计划,直至吊销办学许可。

6.加强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惩戒力度。违反招生政策、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xx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违反免试入学规定,采取考试、测试等形式选拔或变相选拔新生的;

(2)跨学区招生的;

(3)违反规定招收择校生的;

(4)未妥善安置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的;

(5)收取与入学挂钩的各种费用及其他乱收费的;

(6)未按规定要求办理新生学籍的;

(7)未落实义务教育招生公开公示要求的。

7.提高服务质量。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新生入学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学生及家长切身利益的问题。公安、市场监管、房产、卫生、地税、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学校做好户口簿、房产证、营业执照、居住证、车辆营运证等证照的审核工作。教育部门和招生学校要把招生入学工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安排专人接受咨询,积极主动帮助学生家长释疑解惑,做好服务,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招生入学工作的满意度。

8.加大宣传力度。教育部门和招生学校要通过公告、宣传单、讲座、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引导好社会舆论,服务好学生。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好学校”,引导学生就近入学。要不断增强招生入学工作的透明度,彰显招生改革的公信度,接受社会监督,努力营造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确保今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顺利完成。

县教育局咨询电话:xx

入学义务教育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体系;合理性

1引言

广义上的学前教育,一般指的是对于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包括了一般市面上所说的早期教育阶段和幼儿园教育阶段。而狭义的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于处在3~6岁阶段孩子的幼儿园教育。本文所述的学前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学前教育,即幼儿园教育。

2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适龄儿童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是从实际情况而言,学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首先,学前教育不属于强制性教育,家长的选择非常多样。家长们既可以选择公办幼儿园,也可以选择各式各样的私立幼儿园。其次,相同品N幼儿园之间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软硬件配置差异巨大。例如,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有的公办幼儿园占地面积可以达到别的幼儿园的几倍,师资比例也更高。再次,对于公办幼儿园而言,由于受到幼儿园管理问题和政府投入有限这些情况的影响,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总体是有限的,一部分家长削尖了脑袋想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而对于私立幼儿园,想要配套设施更为完善、师资力量更好、课程更优质,必然会导致幼儿园收费节节升高,高昂的学费是一些家长不得不放弃选择这样的优质私立幼儿园的原因。最后,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体系主要管理的是公办幼儿园,对于私立幼儿园而言,在课程设置方面并不大受到影响。因此,幼儿园之间虽然教学大纲相近,但是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而言大相径庭,为后续的教育体系的制定和和完善来了一定的困难。

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合理性

3.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对后续的学习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起学前教育阶段。从别的国家的经验来看,除了较早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欧洲发达国家之外,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

3.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利于学前教育系统的规范化

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综合把控能力。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为部分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提供非常大的助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考虑,进而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能够有助于后续阶段的顺利进行。再者,通过政府的综合管理,有助于学前教育市场的整顿和治理,能够为整个学前教育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利于教育资源结构的调整

一般而言,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大方面。从人力资源角度而言,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能从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学前教育的质量。而从物力资源角度来说,所有用于开展教育活动的一切设施和配套物品都被包含在其中,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大量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

3.4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其薪资和福利待遇能够得到国家的保障。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大多数人没有编制,工资都很有可能会被滞留。

4如何保障学前教育顺利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

4.1经济保障

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需要保障对于幼儿教育的政府投入。相比较于外国而言,我国的教育经费比例较低,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后,整个义务教育的时限会延长,这必然要求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经济保障,进而达到幼儿教育长远发展。

4.2法律保障

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需要明确设立相关法律法规。例如,规定进入幼儿园的年龄限制,明确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的地位,还可以通过相关法律确定学前教育的管理机制与责任,以保障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

4.3政策保障

从政策角度而言,需要保障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可以赋予幼儿教师公职教师身份,进而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推动幼儿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

5结束语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有利于体现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均衡推动个地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还有利于完善整个学前教育体系,进而推动不过整个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谌丽娟.关于学前教育是否纳入义务教育的探考[J].珠江教育论坛,2017(1):18-20.

[2]佚名.贵州: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J].幼儿100:教师版,2017(1):5.

入学义务教育篇3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水平的发展过程

在80年代初,教师每周工作是六天,每个月的工资约21元。到了90年代,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教师的工资每个月约120元,但实际的购买能力有限。到90年代末,教师的工资每个月约400元。到2001年,工资发放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工资由县级统筹发放,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教师的工资每个月约800元。一下涨了不少,很多老师都觉得很不错。到了2006年,全国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教师的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月平均收入大约为2500元左右,但出现了分配不均,沿江地区生源多,教师收入分配明显高于山区教师,收入差距在扩大。

到了2009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33号),各地人事、教育部门集中精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制定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教师的收入均衡且大大提高了,这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月平均收入约为4000元左右。这个时候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是非常满意的,他们感谢党感谢政府。

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在分配中存在不同意见。有中层干部认为,班主任每月多几百元,而中层干部如政教主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管理,待遇却没有体现。班主任认为,班主任老师要承担早自修、早操、班级纪律等工作,就按超工作量计算,每月也不只这几百元。如何平衡这二者利益,这个问题日渐突出。

(二)学校缺编、教师产假请代课老师代课金、节日值班,假期、双休日加班等在绩效工资总额内支出,很多教师认为不合理,因缺编代课是教师的工作量外的劳动,更多教师认为应另按劳计酬。教师产假请代课老师这个问题在农村小学阶段特别突出,因为小学女教师的人数比例远超男教师。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化,缺乏激励性。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法由各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而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方式,个别学校校长不敢拉下面子,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一碗水端平,无法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发放的特点。个别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行领导一言堂,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绩效考核过程粗糙、内容片面,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平均化和奖励性工资固定化等现象比较突出。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

(一)确保所需经费保障资金落实到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作为保障重点,确保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经费落实到位。同时要强化预算管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在财政预算中单列,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到达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编制规范的部门预算,预算编制要落实到具体学校和具体预算科目;要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拨付绩效工资支出。再次,要加强监督检查。财政安排的绩效工资须专款专用,不得互相调剂和挪作他用。人事财政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使用规范和安全。

(二)对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采取有力措施。一是依法保障工资待遇,以《义务教育法》作为法律依据,确保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补贴及奖金等合理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由人大实施监督。二是建立联动调整机制。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当地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相应调整,形成公务员与义务教师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三是实行统发直接到人。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制度,明确要求工资发放实行统一管理,确保工资直接到人到卡。

(三)搞活奖励性绩效工资,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一是在当地教育局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分配办法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报当地教育局批准,并在本校公开。奖励性绩效工资可设考勤奖、岗位工作量津贴、教育教学规范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及其它等项目。二是由当地教育局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学校内部考核的指导。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

四、结语

入学义务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外补课 义务教育 阳光轨道

众所周知,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明令禁止中小学乱补课、乱办班。社会媒体及广大家长也是指责不断。一时间,课外补课在校园内消失了。可课外补课却以校外的形式,相对低调的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论谁受益,不论谁无奈,这已是中国现阶段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乱象”,也不能简单地“无可奈何”,我们需要直接面对,我们需要冷静分析。

一、农村小学课外补课存在的合理性

1、相比城镇教育资源及师资队伍,农村小学可谓是捉襟见肘。社会教育资源相对馈乏,家庭教育又力不从心。那么,农村的小学生(特别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要获得与城镇孩子基本相等的发展,除了补课之外,哪里还会有这么短平快的渠道?

当然社会上存在着部分唯利是图的补课行为,是为畸形的补课。但这些并不能否认补课的必然性和别无选择性。事实上,尽管补课给家长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可哪个家长也不会拿自己的孩子来对抗这种社会现象。因为存在即是一种合理。

2、事实上,在年年加大查处力度的情况下,课外补课却如火如荼,形形的补课机构及团体有增无减,甚至农村的学生上城镇补课,究竟是个多么大的产业无从统计,确实有人发了财。这恰恰证明农村补课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有消费者,有营利者,有竞争者,其生命力极强。基于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要认清这个市场管理出了问题,管理者还没有回到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的角色上来。我们要承认课外补课的从业者的劳动价值,让其在阳光下劳动。基于这个合理需求,就应该让每一个有能力人光明正大地、名正言顺地从事这一职业,以满足广大消费者或需求者。

二、农村小学补课的合法性

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法》,并没有发现有禁止课外补课的字样。所以初步判定它不违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法》 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这是《义务教育法》中,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在农村小学,那些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学校及学生应该怎么办?事实上在农村小学需要补课(包括文化课和特长课兴趣课)的学生有很多。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事实如此。就《义务教育法》本身并不矛盾,法律层面也不会让基本的教育质量听之任之。这恰恰说明,义务教育是需要补课的。因为义务教育的有目标的培养人,而不是有区别的筛选人。

所以,从保障义务教育质量的角度审视课外补课现象,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生硬地禁止,而是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这件光辉的教育事业做好。

三、课外补课也是一种需要全社会支持的教育。

正常的教学是教育,有需求的补课也是教育。本人认为,课外补课是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它是从中国传统教育传承而来的教育形式。其灵活性和实效性并不逊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也很难取代课外补课。

作为同样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国计民生的课外补课乃至课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不论是校外人员的补课,还是校内人员的补课,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按教育规律办事,都要尊重民情民意。

我们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少工委、妇联,以及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志愿者,在课外补课领域都会有实实在在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当下最大的心病不再是就医难,而是孩子的学习。具体到一名学生,没有达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一不让留级,二不让补课,或没有条件补课岂不是一下子就栽到了起跑线上了!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扶贫,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吃穿住行上,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打下基本功,学点真本事,才是更有份量的的关爱。

四、农村小学课外补课是教育文明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们就倡导有教无类。面对众多需要补课的学生,认认真真地思考如何为这些学生安排系统的补课,这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这是一个国家对人才成长的期待。

因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至于补课补些什么更好,这里有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也有孩子们多样化的选择。农村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块短板。不要回避补课,“给孩子一个补课的理由和成长的机会吧”,这应该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文明发展的具体体现。

五、农村小学课外补课需要纳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我认为,课外教育以及补课教育都是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所以义务教育也要关注和提升课外补课问题,不要避讳补课,也不要认为补课是挫伤自尊、虐待学生。

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指标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挺进。农村小学课外补课关乎总体教育质量的起点和核心问题。小学阶段不补,到了中学就更没法子补了。爱一个人,就要在其最困难的时候帮一把。至于要帮学生补课,个人行为,力量太小,而国家意志则力量巨大。把农村小学课外补课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将会得到亿万农民的得到教育真正的关怀。这会让中国农民更加地开心、幸福!

当然,要操作起来会很困难,可再大的困难也值得面对。

期盼,早一天把农村小学课外补课纳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期盼,农村教育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走上阳光轨道,走向万紫千红!

入学义务教育篇5

【关键词】义务教育 随迁子女 就学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4-02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积极组织就学条件准入的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等对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的反映和看法,并从互联网上了解观察部分大中城市就学准入条件,在综合考虑郑州经济发展水平、生源分布状况和义务教育最大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试图以郑州市市区为解剖点,提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路径新选择,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一、研究分析郑州市市区就学条件准入政策缘由

每年秋季入学时,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不时见于报端,其直观的原因为大量随迁子女的涌入,公立学校学位短缺,同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实际上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政府积极保证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多年来,郑州市为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先后出台了《郑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郑州市教育局关于继续做好2005年全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2007年郑州市把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郑州市努力为随迁子女就读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随迁子女就读“两为主”得到落实。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加,随迁子女在郑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也随之递增,大班额现象显得更加突出,教育资源短缺更为严重。尽管如此之困难,政府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模式,实施优质资源倍增项目,增加优质招生学位,以保证了90%的随迁子女能在公办学校就读。以郑州市内金水、中原、二七、管城四区小学升初中就近分配为例,2004年人数为20837人,其中随迁子女3032人,占比为14.5%;而到了2014年人数为35944人,其中随迁子女14205人,占比为39.5%;十一年间市内四区就近分配的总人数仅增加了15107人,而随迁子女却增加了11173人,随迁子女占增加总数的七成以上。

3.快速增长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空前突出。首先是源源不断的随迁子女进入城区,城区学校接纳随迁子女就学的压力有增无减,旺盛的就学需求已远远超过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大承载能力;其次是随迁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使市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明显,特别是小学超66人的超大班额的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郑州推进实施小班化教育工作;再次随迁子女入学的旺盛需求给引导、规范招收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等带来了新的课题,也给整治非法办学增加了困难。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深感通过课题研究为郑州市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郑就学准入条件提供支撑和建议,把解决随迁子女就学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实事加以研究,以民生、公平、全接受为价值取向,确保真正地随迁子女不仅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

二、部分大中城市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的路径选择

为解决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明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作为基本策略和途径。保证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公办学校资源,但流入地政府作为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得不在城市资源承载力与贯彻国家政策精神之间寻找均衡点,从搜集到的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队段就学政策文本看, 就学条件准入大致分为三类: 即“积分制模式”、“优惠政策模式”和“材料准入模式”。

“积分制模式”是按照一定标准计算积分,以此决定随迁子女是否有资格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优惠政策模式”是指只有享受当地优惠政策人员的子女才具有入读公办学校的资格,如部分地区规定企业高层人员、海外归国留学人员、高职或高学历人员等属于本地优惠政策人员的子女才能进入本地公办学校就读,以珠三角东莞等城市表现较为突出。“材料准入模式”,即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完备程度决定随迁子女是否有资格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从材料类型上看,主要包括居住证、户口薄、身份证、劳动合同、社保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等多种材料,不同地区所要求的入学材料涉及到其中的几种,只要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流入地公办学校就接收随迁子女入学。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珠三角地区就学准入条件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就学准入条件高于县级城市[1]。

三、郑州就学条件准入变迁和可能的变化

1.郑州市2000年―2004年的就学政策。2000年,《郑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凡年龄在7至15周岁,随父母在郑州市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其父母在郑州市有固定居所、职业和收入的,均可在郑州市的公办、民办学校申请就学。

2.郑州市2004年―目前的就学政策。2004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需持父母身份证、居住地派出所出具的居住证明、《外来人员就业证》和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并在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准予在郑就读证明,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指定学校就读。即每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期间,进城务工人员持“五证”(户籍所在地户口本、父母身份证,流入地居住证、劳动合同或营业执照,流出地县教育部门或乡级政府同意借读的证明)到所在的辖区报名,教育部门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

3.郑州市就学政策可能的变化。郑州市的情况在很多大城市都很有代表性,突出表现在大班额现象日益严重,已超过郑州市区教育的最大承载能力。郑州要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抓住国家把郑州市确定为“特大城市”的契机,针对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研究出台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匹配、与教育最大承载能力相匹配的随迁子女就学准入办法。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对特大城市落户政策(需要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以及连续居住年限等)的要求,可以采取材料准入制度的方式规范随迁子女入学,设置两年过渡期:在原有的户口本、父母身份证、居住证、劳动合同或营业执照、借读证明的基础上,增加年限要求,去除借读证明。同时建议,政府在出台的办法中要明确公安、工商、社保、房屋租赁、教育等部门的职责分工。

四、解决随迁子女就学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

一是在资金投入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教育资金投入上要坚持两条路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并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特别是学生的学籍系统基本已经实现全国联网情况下,相应的生均公用经费也应随之“联网”,做到“钱随人走”,以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学位的方式,对符合条件、吸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予以补贴及相关政策优惠。这样既有利于防止公办学校扩张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也有利于规范民办学校以实现其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的健康发展。目前郑州市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共有139所,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和遏止择校热上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二是在过程管理上,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坚持以流入地县(市、区)政府安排为主、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主渠道的作用,以及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在严格控制班额,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同时教育部门指导和督促公办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财政部门安排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

三是在协作共商上,要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流出地政府及时对本地(原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登记备案制度,为实现管理衔接工作打好基础。流入地政府要积极主动和流出地政府沟通,要改变务工人员在办理入学手续两地跑的现象,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教育数据库,使用电子工具,实现网上办公,减轻务工人员的负担,实现高效、便捷、惠民、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汪传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的差异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国人大. 1995.9.1.

入学义务教育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inamo”为你整理了这篇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2020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情况核查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残疾人联合会印发《安徽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工作指南》的通知的工作要求,在《安徽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收官之年,为确保完善我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灵璧县现就开展2020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及受教育情况核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核查摸底,做到精准

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灵璧县残联与灵璧县教育体育局高度重视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并积极开展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核查工作。

在此次核查工作中,为确保所有信息精准、完整,第一时间灵璧县残联及灵璧县教体局主要领导紧急召开全县残疾人教育工作会议,以最快的速度布置工作。县残联在残疾人办证系统共导出2005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出生的适龄残疾少年数据共计1227人,2020年秋季招生应入学的(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出生)残疾儿童少年为99人。

二、建立信息台帐、妥善安置

2020年9月5日灵璧县残联、灵璧县教体局组织专人对本县数据库内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进行逐人登记,入户排查,力求做到精准、不错、不漏,并认真核对数据库和学籍表,对失联或死亡、正在康复托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增或毕业、2020年即将新入学、等其他的残疾少年逐一分类,(其中总数1227人、现已入学1184人、缓学10人,未入学33人)目前入学率已达到96.49%。根据实际情况,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少年,妥善安排了就近入学或送教上门,确保其不失学、不辍学。

三、统筹安排下一步工作

对于在核查中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出生的残疾儿童少年共计99人,在秋季入学核查中,已入学92人,2人死亡,5人未入学。我们继续做好后续工作,确保在年龄段内的每一个残疾少年都能享有与健全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益。

入学义务教育篇7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

近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碍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2005年5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将发生转变,从忽视农村教育发展转为优先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倾斜;从集中优质资源打造重点学校、培育精英的教育转向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公平性。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它作为一项公共支出,理应由国家承担,政府提供。本文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基本教育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合格规范教育,保障的是人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所以,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和机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为此,无论儿童出生于城市还是乡村,政府都应该为各地区提供均衡的经费,使他们接受相同条件和水准的义务教育。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必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如何,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必然造成农村文盲增多、劳动力素质下降,使其陷入“落后—贫困—教育水平低下—更落后”的不良循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就是生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人们的经济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人们的获利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农村,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二、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201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照顾和倾斜,真正缩小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Adz的差距。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三)同一区域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不区分城市和农村,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以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重新修订了《北京市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新标准对满足教学所必需的正常运行经费做了明确规定,不再分为城镇、农村标准,实行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市级财政还专门设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规定每年至少投入一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危房、信息化建设、教师培训等项目,为“城乡统一标准办学”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证。

(四)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是指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成国家规定教育目标所需的办学条件的最低经费投入的保障,主要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制定出台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最低保障线,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基尼系数”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从义务教育均衡推进与政府财政能力的关系来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义务教育“低保”制度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尤其关注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非均衡问题,负责协调、均衡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预算,以预算的形式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入学义务教育篇8

[关键词] 义务教育 经费投入

如今各国不仅发展经济,而且角逐义务教育,目的是为培养更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加速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为使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各国教育投入随着gdp的增长也不断增长。我国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原因,现阶段义务教育投入趋势良好,但仍然存在问题。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概念

教育是一种兼具公共品和私人品性质的混合产品(准公共品)。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社会与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教育经费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义务教育投入是教育投入的一部分,是指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总收入指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在年度内取得的所有收入之和,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

二、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变化

国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入,国家的技术、财富来源于人才,人才源于成功的教育。若使祖国的花朵开得最艳丽,就得给予最优质的教育设备、培育教师,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界对各级教育投入也在增加,教育费附加计征比率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1986年开征时,比率为1%,1990年5月增至2%,1994年1月1日至今,教育费附加比率为3%。

从2006年春季学期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等。

2007年对原享受“两免一补”的低保家庭和特困家庭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的,继续实行免收课本费和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提前落实基准定额等,确保中小学办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2008年中央政府将拨款提高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资金。

(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由1985年的226.83亿元猛增至2007年的7122.32亿元(见上图),增速如此惊人,可见国家迅猛发展的经济对教育投入的推动力大。

三、结论

从以上教育投入及相关政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费拨款也越来越多,1985年、2007年对教育的投入分别为226.83亿元、7122.32亿元,增长额为6895.49亿元,同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国家给予他们的优惠政策逐年递增。由此可见国家重视农村教育问题,把农村的义务教育真正、全面地纳入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进一步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较高,国家为更好地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人口基数又大,教育经费比国际平均水平偏低,历史欠账较多,造成中国义务教育投入相比较少,如果投入的比例比国际平均水平高一些,中国教育落后的状况才会逐渐扭转。

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32%,与4%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目前中国教育的高速发展,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原因是相应的政府投入没有跟上。因此,国家目前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很难满足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需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扩大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1988年7月第一版,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法,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2月12日

[4]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8

上一篇:简述服务型行政执法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教育与教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