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时间:2024-02-22 15:24:08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金逐利性;化解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1-0027-04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利率改革以来,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货币市场的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存款利率只是规定了上限,向下浮动已经放开,距离利率市场化已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的逐利性特点将进一步显现,资金将因逐利而可能无序流动,并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困难。

一、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流动呈有序方式――银行资金上存

我国商业银行多是分支行制,只有总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他分支机构都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在统一的法人体制下,总行可以通过行政和经济方式将下属分支机构的存款资金从一个地区调剂到另一个地区使用,业内称为资金上存,资金调出行被称为存差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上存资金利率普遍比一年期存款利率高1-2个百分点,基层的分支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回避责任,更倾向于将资金上存,缺乏放贷的动力。[1]例如,从吉林总体的情况看,近几年存差呈总体上逐步扩大的势头。根据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的统计,2005年初,吉林省银行业存差为224亿元,2005年底就迅速扩大到973亿元,2006年底更是达到了1150亿元。[2]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流动呈更多方式――客户资金的自由无序流动与银行的有序流动

在统一利率水平下,客户资金一般没有异地存款的冲动,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利率不一致,存款人就可以有多种选择。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收益差异化,从而使资金无序流动成为可能性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发达地区更能承受较高的资金成本,从而银行可以用更高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用于发放贷款。上海银监局日前信息称,2007年,上海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45%,同比上升0.25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2007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的9%,但账面利润占全国的15.2%,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3]在我国银行业收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条件下,说明上海地区甚至于长三角地区,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做大资产,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入该地区。

(二)电子银行等手段使资金在地区间无序流动更为可行

电子银行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统称,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个人或企业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办理从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到证券、外汇、基金等一系列业务。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可以提供包括国内活期转定期、定期转活期、活期转通知存款、同城异地的汇款转账的功能,按客户的需要进行资金的自由划转,使得资金自由逐利流动更为方便快捷。

(三)利率的非管制使资金流动呈更多方式

1.存款搬家。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晴雨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号,它调节着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方向和结构,对个人的理财、投资消费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深刻影响。利率市场化以后,同一银行不同地区分支机构的利率不同,同一地区不同银行的利率不同,市场化的利率将引导个人和企业进入一个全新自由的投资理财天地,人们可以尽情对利率“追高杀跌”,从而追逐自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使得存款资金在不同银行之间因利率不同而流动。

2.银行内部调拨资金。在各商业银行普遍强调一级法人经营体制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可以通过内部利率机制和内部命令的方式将所属各分支机构的存款资金调拨到可以赚取更高收益的地区用于放贷,从而为商业银行谋取更多的利润。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金的逐利性与商业银行经营的矛盾

(一)资金的逐利流动增强,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

虽然利率市场化会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自主性,但利率波动频繁,影响客户对存贷款的需求,对银行的流动性头寸产生巨大的影响,加速流动性危机的产生。此外,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银行在货币市场的借款成本,并直接作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程本身,给流动性管理带来难度。

(二)存贷不匹配的矛盾增强

主要可能有四种表现:一是一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比其他银行存贷款利率低,从而客户将存款转出该银行,并产生更多的贷款需求,使该银行存款不足,存贷比可能超过法律规定。二是一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比其他银行存款利率高,从而客户将存款转向该银行,贷款需求减少,使该银行存款富余,造成存款资金浪费,并要支付超额存款的利息成本。三是一个地区(比如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存贷款利率低于其他地区,则本地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存贷比可能会转移到高利率地区,贷款需求上升,从而使本地区的存贷款上升,可能超过法律规定,或无力支持本地后续的信贷项目。四是一个地区(比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存贷款利率高于其他地区,则可能有其他地区的存款转移到该高利率地区,吸收超额的存款;如果该地区能够消化这些高利率存款,则可能自求平衡,如果信贷需求不足,则可能造成资金浪费,效益下降。当然,也不排除各商业银行能够及时而灵活地调整存贷款利率,寻求自身的资金平衡。

(三)价格成为合作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并直接决定资金供求双方的合作基础

在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由于资金价格是法定的,虽然构成了合作双方的合作内容,但不影响合作基础,连结合作基础的基本内容是合作各方的资信状况和日常行为交往的习惯以及合作主体中各类自然人的关系紧密程度。利率市场化后,客户到银行的存款,既可以与本地银行合作,又可以与外地银行合作,而且这种选择将由过去的一般服务的优劣、办事程序的繁简为主要尺度转化为以利率高低为基本尺度,资金价格的选择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别和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由于融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和效益,企业将会把资金价格指标同企业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一起并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会根据资金价格走势进行研究,在融资主体、方式选择上会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之间有较大的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科技手段的加强、服务功能的延伸以及集团性客户的增多,传统的属地存、贷、结算的工作习惯将会被打破,资金将会不断转化资金形态,即期需求的程度和方式在成本和收益的选择上将会变动得比较频繁。

四、应对资金逐利性与商业银行经营矛盾的措施

(一)管理部门应为利率市场化创新良好的环境

1.中央银行应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Chibor(China Inter Bank Offered Rate)利率体系和全国的资金市场。目前,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如伦敦同业市场的Libor(London Inter Bank Offered Rate)、欧元同业市场的Euribor(Euro Inter Bank Offered Rate)等。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培育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了报价制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 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的建立。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共八个品种。[4]中国人民银行可在Shibor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统一的Chibor利率,并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基础,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在网上资金交易中心。通过全国性的基准利率,可以为存款人提供存款价格信息,减少因不当价格信息而产生的存款搬家冲动,缓解资金的不恰当流动;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剂资金余缺,减少地区间资金不平衡的矛盾。

2.用税收制度引导地区间资金平衡。建议调整银行税收制度安排,要鼓励和引导银行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合作。(1)用税收杠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间接融资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在银行监督部门规定的存贷比范围内,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给予减让营业税的优惠,对上存资金、同业往来资金利息收入进行征税,减少部分商业银行从贫穷地区抽取资金,从而达到资金在不同地区间的动态平衡。(2)用银行税收政策调节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的贷款收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而产生的收益给予所得税的减让优惠,使其有能力以相对高的价格或与发达地区相同的价格吸收存款,并适当弥补其贷款收益差额、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鼓励商业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投放贷款,避免这些地区资金供求失衡和资金价格波动。(3)根据商业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数额给予一定的奖励,分为二种,一是从地方财政分成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直接向商业银行奖励,以提高其风险收入,适当弥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的管理成本和其吸收存款的成本;二是中央财政可拿出一部分税收收入用于向商业银行奖励,如补充资本金和核销呆账贷款专项资金,提高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能力。

3.监管部门要对银行进行风险评级并向社会公告。利率市场化后,国家不再承担银行清偿存款的无限责任,监管部门要根据风险评级办法对各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级,并向社会公告。商业银行应顺应存款人的需要,及时向存款人披露银行的资金运用情况和安全保障情况,使存款人放心地存款,并能对高风险存款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4.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其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从而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银行业借短贷长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内在脆弱性,极容易将某一银行的问题“传染”给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并以风险评级的结果作为收取保险费的重要依据。

(二)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自我管理模式

1.建立利率风险计量系统。该系统应该能够正确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近期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评估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的所有重大利率风险,分析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利率风险在内的所有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同时能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研判利率走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降低“反向缺口”规模,控制利率风险。同时银行要学习和掌握转移或缓释利率风险,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表外业务产品,如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转移或缓释。

2.加强存款合同的契约性管理。目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时,按支取日挂牌活期利率计息,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要加强存款合同的契约性管理,增强存贷款期限的匹配性。要采取措施减少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量,进一步降低提前支取的可得利息,提醒客户加强自身存款期限管理,减少提前支取行为。同时要为急需用款的定期存款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存单质押贷款服务等措施,以方便存款人。

3.采用客户个性差别差异化定价策略。价格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双方的共赢,银行要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来确定价格,常见的收益包括:(1)客户以各种形式留存存款(定期存款、保证金、介绍其他企业存款、结算存款等);(2)客户以贷款与银行承兑汇票组合融资;(3)客户附加结算量、工资等。为此可设客户贡献折扣系数,贡献越大折扣越大。[5]

4.适时调整存贷款利率。市场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存贷款利率制定后,要善于适时根据市场形势进行灵活的调整。(1)根据利率走势调整存款价格。要善于运用浮动利率,当预期某一期限存款利率可能上涨时,可适当提高当时的存款价格,并以固定的价格吸收存款,以减少市场上升时带来的存款成本压力;当预期某一期限存款利率可能下降时,应及时调低当时的存款价格,并以浮动利率吸收存款,减轻利率下降时的存款成本压力。(2)根据经营需要调整存款价格。当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现好的贷款项目或其他资金运用项目而需要存款时,可将可能的收入与银行的其他成本开支和适当利润相减后,可以得出自己可以承受的存款成本价格,而且这个价格如果比市场同业的价格高一点,更具有竞争力,则应推出比市场更高一点的存款价格,以把握赢利机会。(3)根据资金头寸调整价格。当银行资金头寸富余,暂时没有可以赢利的资金运用项目时,为了减少存款成本压力,可以适时降低存款价格,以减轻存款闲置而带来的成本开支;当银行资金偏紧时,可以较高的价格吸收存款,以缓解支付压力。■

参考文献:

[1]郑 鑫.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2]孙铭.大行资金集中外流东北振兴棋行吉林银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8-23.

[3]黄庭钧.上海:银行资产利润率已达国际先进银行水平[N].新华网,2008-02-12.

[4]和平.Shibor亮相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启动[N].北京商报2007-01-04.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2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盈利

一、引言

2011年6月20日,人民银行宣布将存款准备率继续提升0.5个百分点,调整以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历史最高点21.5%,中小机构为18%。据统计,截止2011年5月份,我国M2总量为76.34万亿元,由此可估计此次准备金率的提高大概又冻结银行金融机构3800多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贷款增速高位回落后总体走稳,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末低1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按照2010年末的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3.92计算,此次上调0.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效应将可以达到1.49亿元。这于金融市场特别是以贷款为主要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基本盈利状况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在国际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综合实力、风险管理和抵补能力、国际地位全面提升。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资本利润率为16.2%,资产利润率0.9%,利润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纯的追求利润的短期化倾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表一可以看出,利息收入在所有收入来源中保持着60%以上的比例,以2008年为拐点,利息收入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上升的趋势,可见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净利息收入,这与发达国家的40%左右的占比,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比例;而手续费收入作为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从2007占收入来源的9.4%上升为2010年的12%;投资收益作为银行业收入来源第二大块,处于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债券与股权的收益下降。虽然从这个比例来看,很难说银行业目前的盈利模式已经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但是可以看出,在制度变革、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等带来的长期风险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性,在向多元化盈利模式方向发展。

三、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1.超额存款准备金转变为存款准备金,削减了准备金率的影响

在1998年以前,超额准备金率在我国称之为备付金率,并要求保持在5%~7%之间,1998年以后取消了这一要求后,金融机构可自主决定超额准备金率,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我国目前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利率为0.72%,比存款准备金利率低0.9%。在央行取消了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的硬性规定以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来应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而且当超额存款准备金转变为存款准备金的时候,存款利率还会提升0.9个百分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2006年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凸现,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上升为4.8%和2008年银行体系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为了确保了流动性供应充分,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大幅上升为5.11%之外,其它年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都是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而下降,这就意味着这些金融机构的部分超额存款准备金转换为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在了央行,并且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息收入。

2.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拓展了空间

2010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16.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5%。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在对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构成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银行业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注入活力,在净利息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承担起推动营业收入增长的重任,也带动了银行债券发行承销、专项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并且进一步拓展了银企合作的空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手续费收入从07年的419.9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8.92亿元,增加了约1.57倍。截至2011年7月底,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1.1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0.5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托管量的97.1%。由此可以预见,2011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收入仍然会保持较为可观的增长,这对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起到支撑作用。

3.存贷利差增大,提升利息收入“质”的增加

存贷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基石,是收入构成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升时,存贷利差收入仍然是保证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成本来看,还是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存款利率近年来一直处于一个低位的水平,这为银行消化存款准备率提升侵蚀银行利润提供了应对空间――上浮贷款利率的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在图二中可以明显看出,贷存利差除了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稍稍低于存款利息之外,在其他时间内,都是高于存款利息,这说明商业银行资金同期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同期使用成本。这两个方面首先在政策上保证了银行在利差收入上就能够有非常可观的盈利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高的原因。

从存贷款结构方面分析,2010年由于受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影响,存款总体呈活期化态势,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其中,2010年新增住户存款中活期占比为56%,非金融企业全年活期存款占比为55%。2010年末,新增住户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为69.46%,非金融企业全年中长期贷款占比为56.38%。从图二中可以看出,活期存款与一年期贷款的息差非常高,而中长期贷款的利息更加高,所以存款的活期化和贷款的中长期化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盈利空间。在市场中流动性过剩和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的情况下,2010年末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9%,比年初上升0.94个百分点。

从市场预期来看,未来利率上升大势所趋,存款的短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的态势也将会持续,存贷利差的扩大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虽然在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的情况下,贷款“量”的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从利息收入“质”的提高来弥补。另外,我国存款准备金存放央行是有利息补偿的,利率是1.62%,高出活期存款1.22%,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18%,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商业银行的付息成本。

4.商业银行融资手段多样化,总体流动性充足

2011年1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3453.5亿元,同比增加65%。可见在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压缩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异常活跃,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补充流动性已经成为银行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另外,在2010年有12家上市银行在A股市场完成融资。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登陆A股市场,7家银行完成配股融资,3家银行增发融资。资产证券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对于银行,资产证券化首先解决了其流动性问题;其次,由于证券化的资产是一种真实销售,资产出售后即可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虽然出售资产会放弃部分收益,但另一方面可用资金的增加会使其利润得以提高。

四、总结

1.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小于中小商业银行

从总体上来说,大型商业银行受到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影响小于中小商业银行。首先,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更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传统的清算和结算业务的发展与银行所拥有渠道和客户资源密切相关,大型银行会保持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二是由于财务顾问、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等新型业务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品牌、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而在这些方面大型银行明显占有优势;三是对于以机构合作为基础的类业务,大型银行在于客户谈判和定价中相对中小银行更具有优势。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较其他中小银行更快。2009年,工行、中行、交行境外机构利润总额分别为79.6亿元、40.66亿元和18.87亿元,这由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而减少的利息收入是一种较好的补充。

2.能够推动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于成熟的背景下,企业融资的手段不再仅限于从银行贷款,有例如上市、发行企业或公司债券等成本更低的融资手段,社会融资来源中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92%下降为2010年的55.6%。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也从2002年的6%上升为2010年的18.5%。不断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面临的“脱媒”风险,使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依靠单一利息收入的运营方式在现代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多变的时期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商业银行的共识。

3.预期方面的效果更加强

总的来说,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更多的是对预期方面的管理。根据当下我国的经济形势,央行这一系列的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想传达两方面的信息:目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过大,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投资存在过热情况,要抑制。一般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通过这样一个信号来管理市场的预期,市场在接收到这样一种信号以后,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压缩投资,减少从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这样一来,就达到了央行收缩流动性的目的,有一种叠加的政策效果。但是单纯的从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来说,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方面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

[2]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1999(2).

[3]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彭兴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评述[J].银行家,2006(08):18-19.

[5]杨琳.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效应[J].新金融,2010(07).

作者简介:

李敦祥(1962―),男,广西陆川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广西经济。

时智远(1985―),男,河南郑州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变动;边际分析;成本收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109-03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次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从1993年到1996年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过热的负面影响,抑制通货膨胀;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人民银行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2003年到2006年,中国在“稳健”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之间寻找平衡点;自2006年以来年由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平稳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增长过快趋势,人民银行又逐步实施从“稳健”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

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7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10次上调贷款利率,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7次,每次货币政策的调整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变动主要是由央行利用利率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引起的。理论研究认为利率政策对商业银行有直接与间接两方面的影响。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间接影响实际上是把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一个中间环节,主要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魏克赛尔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创始人,他把货币分析与实物经济活动结合,创立了货币调节传导机制理论,认为利率是物价水平的调节者,主张保持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货币渠道传导理论和信用渠道传导理论。

货币渠道理论以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为前提,假定具有信息对称的环境,金融资产可以完全替代金融市场以价格出清,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以及货币学派均属于此范畴;信用渠道理论强调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指出信用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信用可得性理论是信用渠道理论的最初形态,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在经由利率传导的过程中,贷款者对利率的变动也很敏感,其行为会独立地影响经济活动。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及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认识的深化,出现了银行贷款行为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种具体的理论。

利率变化对银行直接影响是假设把商业银行看作经济活动中的一个行业,货币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商品,利率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存贷款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利率的变动会导致银行资产回报率及银行收益的变动,银行要积极进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有净息差、缺口与存续期分析技术等。

本文结合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一种预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分析方法。

三、加权平均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一种增量分析方法,分析的是自变量的增量对因变量的增量所产生的影响,边际分析法主要研究在一定产量水平下,每增加一个产品对总利润的影响,即边际利润=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则边际利润>0,意味着增加单位产量可使总利润增加,此时企业的产量不是最优;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则边际利润<0,意味着减少单位产量可使总利润增加,此时企业的产量也不是最优,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边际利润=0,意味着总利润达到极大,产量最优。边际分析方法具有这样几个特征:(1)不考虑存量资源的情况,侧重分析新增一单位要素对整体收益的影响;(2)边际分析方法是一种动态分析的方法,主要考察要素变化带来的收益的变化;(3)从决策的角度来看,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强调决策前最后一个单位的增量资源往往对决策的影响最大。

利率变化一方面通过商业银行的名义存、贷款利率变化直接影响银行的成本收益。另外利率变化银行的存贷款客户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无论消费者的消费或储蓄行为、还是厂商的投资行为都与利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利率变化会影响存贷款客户的行为,消费者或厂商行为改变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一般的,商业银行开发不同期限结构的产品(存、贷款种类)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期限结构产品的利率水平不同,期限越长的产品风险越大,贷款人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因此期限长的产品成本或收益水平越高。理论上,银行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应该采取借短贷长的经营策略,但控制流动性风险的需要要求银行要保持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

小约瑟夫认为盈利性资产好比是银行的产出(包括服务和产出),为了能够有效地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定价,银行需要清楚相应的成本,这意味着银行要计算资金边际成本,以便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他提出了按照银行资金来源分类计算资金的成本并计算加权平均边际成本。

鉴于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预测成本与收益变动的需要,借鉴小约瑟夫的加权平均边际成本思想,提出加权平均边际成本(WAMC)与加权平均边际收益(WAMI)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当利率变动后,我们假设银行存、贷款结构不发生变化,以现有银行不同期限的存、贷款比例为权重乘以变化后的相应期限的利率,得到银行加权存贷款利率,这种加权利率实际是商业银行新增资产负债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我们称之为“加权平均边际收益”(WAMC)与“加权平均边际成本”(WAMI),公式(1)为WAMC计算方法:

其中im为利率变化后第m种存款的利率,Wm为目前第m种存款的比例,N为银行所有存款种类。

同理公式(2)为WAMI的计算方法:

其中ik为利率变化后第k种贷款的利率,Wk为目前第k种贷款的比例,L为银行所有贷款种类。

根据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收入减去边际成本,银行新增资金的边际利润为:

MR=WAMI-WAMC(3)

根据公式(3)就可以预测出利率变动后商业银行的边际利率。

利用边际分析方法预测利率变化对银行收益影响方法的优点在于:(1)当利率变化时,银行可以不考虑存量资产负债的绝对数量,只需考虑存量资产与负债的结构;(2)这种预测方法是一种动态方法,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利率变化的对银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影响,也就是更准确地预测利率调整后单位新增资产的收益与单位新增负债的成本,进而预测利率调整后银行边际利润;(3)这种方法符合边际分析强调决策前最后一个单位的增量资源对决策的影响最大原则。

四、应用实例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进行了6次调整,每次利率调整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频繁的利率调整影响了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的定价,因此需要及时预测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们以某商业银行数据为例(表1为某商业银行2007年某月的存贷款产品分类比例数据,其他月份略),预测利率调整对该行的WAMI与WAMC,进而估算对该行边际利润(MR)的影响。

表1某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

利用公式(1)―(3)计算出该银行2007年6次利率调整后的WAMC、WAMI以及MR,结果见表2。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存贷款结构数据预测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新增资产与负债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在本例中我们发现,随着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上调存贷款的基准利率,银行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都在不断上升,WAMC由2.1%上升到了2.8%,上升幅度为34.7%;WAMI则由6.5%上升到了7.5%,上升幅度为14.9%;在央行不断上调利率,并且金融机构1年期存贷款利差下降,金融机构1年期存贷款利差由3.6%下降到3.33%的情况下,该行的边际利润MR却由4.43%上升到了4.68%,上升幅度为5.6%。用存贷利款差预测银行收益的变化明显与现实不符,因此本分析方法比利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预测更准确。

表2某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边际方法分析结果

人民银行在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时基本采用了对称加息的方式,即维持存贷款利差基本不变。按照传统分析,在存贷款利差不变基础上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边际利润基本没有影响,但考虑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如本例中该银行边际利润MR上升而同期金融机构的存贷利差(见表4第5列)却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负债(存款)呈现活期化特征,即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例超过了40%,因此有学者分析认为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是我国商业银行保持快速增长的动力,上述现象说明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对银行WAMC与WAMI影响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在预测利率变动的影响时不但要考虑利差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产品结构的变动。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利率变化后,影响银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因素不仅有存贷款利率,而且包括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其次,利用加权平均边际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商业银行的新增资产、负债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再次,商业银行在预测利率变动的影响时不但要考虑利差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产品结构的变动;最后,采用本边际分析方法预测利率变化的影响后,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做出经营管理决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虽然比原有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可以提高商业银行预测利率变化影响的精度,但由于商业银行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还具有一定的不足,方法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仅提出利用现有银行产品结构数据作为预测边际影响的权重系数,没有利用预测的银行产品结构数据作为权重进行预测。我们也曾提及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边际影响,不但有单纯利率变化影响,而且有银行产品结构变化影响,如何利用银行产品结构变化数据去更准确预测利率变化的边际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茅力可.利率调整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2007,(9).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4

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经营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业务结构和增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更要充分发挥自身机制灵活、服务中小微的传统优势,继续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同时还应坚定不移的走跨区域经营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城商行;影响;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已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流动性管理等带来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城商行而言,由于在竞争实力、抗风险能力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造成冲击也就更大。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城商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方法,对城商行未来稳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给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已不能通过行政方式对市场的存贷款利率进行干预,只能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的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施加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实质就是放开利率管制,使之反映资金资源的稀缺性,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益。1996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同时,人民银行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已完全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存款利率于2015年10月24日取消了利率浮动上限限制,标志着我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改革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一般而言,完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同于已完成的货币、债券市场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前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后者,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加快打破当前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挤压银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商业银行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几率进一步增加,势必对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城商行在银行业中的地位

对城商行在银行业中地位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将有助于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其造成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和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不断实施,城商行在资产规模、市场占比、整体实力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突破,整体竞争力已仅次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优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

(一)城商行的成长性远高于银行同业从2004年3月份至2015年9月份,仅10年时间,全国城商行资产总额从14606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57亿元,增长了13.86倍,远高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水平的6.53倍、国有商业银行的4.89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56倍和其他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7.51倍;负债总额从14094亿元快速增长至188686亿元,增长了13.39倍,远高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的6.31倍、国有商业银行的4.72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33倍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7.16倍;同期,城商行总资产和总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分别由2004年3月份的5.06%、5.08%提升到2015年9月份的10.74%和10.77%,市场占比分别提升了5.68%和5.69%,而同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比分别下降了13.89%和13.75%、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升了4.39%和4.56%、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上升了4.82%和3.5%。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城商行整体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市场占比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极,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城商行整体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当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在总资产中始终占据较高的比例,决定了信贷风险仍然是影响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城商行在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4年以来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整体持续呈现下降态势,至2015年9月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44%,同期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4%、1.49%、2.35%和1.19%,低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0.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商行资产质量相对良好,考虑到城商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为中小企业,表明城商行在信贷资产风险防控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

(三)城商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偿能力至2015年9月份,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2.16%,略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3.99%、农村商业银行13.18%和外资银行的18.2%,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1.63%,低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0.99个百分点;城商行拨备覆盖率215.88%,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84.7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87.69%、农村商业银行的199.73%和外资银行的200.72%,高出商业银行整体水平25.09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尽管城商行资本充足率相对偏低,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加之城商行远高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的拨备覆盖率,使得城商行具备着相对较强的风险抵偿能力。不可否认,通过短短近十年的发展,城商行整体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市场占比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极,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城商行在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劣势,如城商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度远高于银行业整体平均水平,银行家杂志社《2014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2014年全部城商行利息收入占比均值高达80.2%,比2013年的81.1%略有所下降,远高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占比的62.2%;除此之外,城商行还面临着单体规模普遍偏小(2014年底单体平均资产规模1360亿元)、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内部资源配置手段有限以及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偏弱等因素,尤其在当前城商行的背景下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城商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可能面临更大的冲击。

三、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的影响

(一)对城商行的积极响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城商行自主经营权的充分发挥,提升在存款市场的竞争力。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城商行主要信贷客户群体是中小微企业,这种特殊的客户结构决定了城商行贷款利差要远高于前者,进而使之具备了在资金市场上能够承受更高资金价格的能力。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商行对利率的定价拥有了更大的自,能够结合自身经营目标和综合实力,并在保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差别化的利率定价策略,如在存款市场上提供更高的报价,使城商行自身所具备的承受更高资金价格的能力得以发挥。这种明显的价格优势,将有助于城商行提升在当地存款市场的竞争力,快速做大做强自身规模。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城商行回归服务中小的主业,进一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对于城商行而言,得益于多年在当地市场的深耕细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普遍在本地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与国有大行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中甚至处于领先位置,不同程度的也介入了一大批大项目、大企业,导致贷款集中度风险高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特别是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以来,优质的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明显增强,此类客户的贷款利率也呈现持续走低的局面。对于城商行而言,由于其吸收存款的成本要远高于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使得城商行服务大客户的产品定价上处于劣势地位,迫使城商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优质的大中型企业,将金融服务的触角更多的向中小微企业延伸,从而将有助于降低城商行贷款集中度风险,对城商行的信贷资产结构优化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城商行加强产品创新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城商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能够稳定的获取政策所带来存贷款利差,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在利率市场化后,受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收窄等因素的影响,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必将进一步削弱,这就客观上要求城商行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调整发展模式,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中间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利率风险加大,客观上也要求城商行加强利率风险的管控,进一步提升自身风险防控能力。4.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为城商行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主体更加富有竞争力,信息披露充分透明,特别是违规揽存等恶性竞争的现象将进一步减少,各级政府将难以通过行政手段过多介入资金配置过程,金融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在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商行能够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展开更加公平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城商行在内的银行业稳健发展。

(二)对城商行的负面影响从国际利率市场化实践情况来看,利率完全的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可能会引起金融市场剧烈的波动,如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几乎全军覆没,导致通胀失控、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获成功,但利率市场化造成银行倒闭的现象仍在频繁发生。对于我国城商行而言,由于利率市场化对其带来的冲击要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要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的应对,才能保证城商行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1.利率风险将不断加剧。利率风险通常是指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利率风险管理也基本上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附属职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利率将更多的受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的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利率变动频率和变动幅度,利率结构也将更加复杂,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将不得不充分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利率风险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城商行而言,由于业务发展长期依赖于存款、贷款、票据贴现等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机制,内部资源配置的空间有限,导致城商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难度加大,存款利率的频繁波动将很可能造成资产业务出现亏损,使之面临更加严峻的利率风险。2.流动性风险将不断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同时“余额宝”、“P2P融资平台”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在存款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频繁变动的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将不得不被动收紧其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将不断加剧。对于城商行而言,由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大都未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管理,流动性管理相对滞后,加之城商行前述所说面临的单体规模偏小、内部资源配置手段有限等诸多劣势,一旦市场流动性出现较大冲击,或发生突发性事件,对其流动性造成的影响往往更大。3.传统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构成巨大的盈利与风险压力,存贷利差将急剧收窄,甚至引发倒闭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严重依赖利差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直至取消,商业银行为争取优质存贷款客户,势必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净利差的波动相应加大,利差收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不断减少;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将不得不加大资产负债管理,经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导致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对于城商行而言,由于中间业务占比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对利差的依赖度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其带来的冲击相对更大。4.传统业务优势将进一步削弱。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道路显得愈发狭窄,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简单、被动地贯彻外在的监管要求,已经逐步转换成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银行业客户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和新的业务增长点。近年来,无论大型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了自己专门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团队,城商行赖以生存的客户群体不断的被蚕食,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传统服务中小企业的优势进一步被削弱。5.信用风险防控形势更加严峻。一般而言,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长期被压制的存款利率将出现大幅反弹,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为了完成利润的增长目标,商业银行将更加倾向于把贷款投向愿意支付更高利率的借款人;同时,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提升,也进一步提高了借款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为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并追求合理的收益,可能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并造成正常利率水平的资金需求者和低风险项目被挤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势必会导致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下降。对于城商行而言更是如此,在存款利率扩大浮动区间的政策出台后,城商行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将存款利率全部一浮到顶的政策,资金成本迅速增加,为保持合理的利润,城商行不得不通过提升贷款利率水平提升盈利能力,但是由于城商行的客户群体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而言,风险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商行采取的对策

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引致的存贷利差迅速缩小,长期依靠传统业务的城商行将面临较大冲击,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结合前述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影响的分析,认为城商行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利率管理体系建设,加速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加速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尚刚刚起步的城商行更应如此。一是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建设;二是建立科学的存款定价模型,尽可能将资金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科学的存款定价对城商行负债业务稳健发展更为重要;三是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确保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相匹配,降低利率波动对其盈利水平的影响;四是加大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积极运用一些成熟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五是建立利率风险快速响应机制,对于金融市场或同业的利率变动能够快速做出响应,降低利率风险对银行正常经营的冲击。

(二)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将客户拓展延伸至城商行传统的优势领域———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城商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为此,城商行应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错位竞争的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服务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中小企业市场长期的深耕细作,使城商行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贷款利率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劣势的现状下,城商行应充分发挥经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审批效率高等优势,解决好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为中小企业抢抓商机,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核心客户群体的构建,稳固自身传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城商行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打造自身特色,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实现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特色化、差异化竞争的目标;同时,紧紧抓住政府支持小微企业的系列政策,将客户群体从中小企业群体向小微企业群体延伸,减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自身客户群的冲击,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加强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不断降低利差收入占比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差收入的迅速减少将倒逼城商行拓宽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增加非利息收入,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一方面,城商行应当加强服务的创新,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差异化的服务,充分挖掘客户的各种业务资源,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城商行应当高度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根据自身的客户定位,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完善产品体系,进而改善自身的盈利模式。

(四)加速推进跨区域经营战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单一城市制经营”的制约,城商行发展曾长期面临当地市场规模有限、市场占有率高位运行、贷款行业集中度高企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区域性特征明显。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商行机构网点、涉及的区域有限,不仅内部资源难以实现有效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正如前述所说,2006年以来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实施,迅速壮大了城商行的实力,缓释了“单一城市经营制”的系统性风险,增强了金融服务社会的能力,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体现。因此,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城商行应当加速跨区域经营的步伐,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通过跨区域经营的快速发展解决遇到的利率市场化问题。

(五)加强同业机构联合,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对于城商行而言,无论在产品还是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正面竞争。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可通过加强城商行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通有无,实现双赢,不失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好方法。此外,城商行还可以通过积极引入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实力较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换取其在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也可有效提升自身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能力。由于城商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从推动城商行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建议政府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给予城商行更多先行先试的机会,使城商行更早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同时,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先行弱化或取消城商行的信贷规模管理等行政限制,为城商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提供更加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此外,在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通过发挥城商行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城商行应对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坤,欧明刚.2014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J].银行家,2014(9):28-53.

[2]刘仁龙.利率市场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2(2):7-11.

[3]巴曙松.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27-37.

[4]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44):41-46.

[5]姚明德.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会计,2014(1):19-26.

[6]巴曙松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7]李菁楠,任森春.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90-93.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5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后,金融机构头寸仍比较宽松。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超过2万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商业银行会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增加贷款能力。但问题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分工越来越模糊,对资金需求就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当一家商业银行资金偏紧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随之偏紧。所以,全社会的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今后几个月商业银行将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贷款增幅将会出现明显回落。同时,部分银行出售债券,还将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结构。从长期看,新增贷款减少,贷款投向更加审慎,新增不良贷款也将有所减少。然而依靠快速发放贷款,作大分母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做法将失灵。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信贷总量扩张的受限,利润水平将面临挑战;资产运做将面临挑战;减低不良贷款比例也将面临挑战。

面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诸多影响,商业银行应以积极的姿态予以面对。笔者认为,当前应深化改革提高管理经营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健全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盈利能力。

首先,商业银行应以加强中间业务收入来弥补利润下降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数额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2600亿元左右,按照货币乘数的效应,实际减少信贷总量可能会达到6000至8000亿元。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接近80%的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贷款一年期利率5.31%。如果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假设增加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经过测算:将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2600亿元,因此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31%*2600=86.06亿元。与此同时,假设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2.0%,银行上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2.86亿元。因此,仅此一项就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利润88.92亿元。

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就应加大非利差收入,大力提高中间业务创利能力,提高中间业务利润,以其增加经营利润水平减低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影响。“”版权所有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不断增强资金实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比原来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商业银行更要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当前面对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从保障流动性的角度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力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应作为主要的持有品种,可以通过出售或回购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当出现紧急情况问题时,商业银行应考虑从中央银行取得再贷款。因此,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更应当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了资金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也是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商业银行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进一步约束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而盲目贷款扩张带来的风险。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银行效率;实证分析;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01-04

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2013年7月,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也更加可能带来金融风险。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存款利率市场化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实现。一旦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银行的竞争态势将会发生变化,并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迄今,具体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并不见,大多只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而众学者多集中于研究利率市场化进入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并且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然而,该观点都是建立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也即利率全面放开。由于我国对于利率的限制并没有完全放开,而只有经过实证分析,才能检验该观点是否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基于我国的实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程度,探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并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采取应对之策。

本文在构建合理的利率市场化指数之后,首次选取了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商业银行近10年的面板数据,就利率市场化程度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构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第三部分选取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银行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第四部分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总结。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构建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可能收集到的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中,研究焦点和角度多集中于改革动机、改革模式、既往历程、配套措施、国际经验以及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等方面,而量化解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文献并不多。然而,相对准确的量化估计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做出较为清晰和直观的判断,也是国家制定下一步政策的基本起点,对未来改革起到导向作用(顾海兵、翟敏,2013)。再者,量化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本文中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构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指数是本文的关键点之一。

在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方面,陶雄华(2013)选取3个指标测度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其分别是实际利率水平、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以及决定利率的方式;在量化这些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赋值,继而采用简均法进行合成以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这种计算方法虽然比较粗略,难以避免主观赋值的缺陷,但是,经陶雄华的实践验证,结果具有效性。因此,此测度方法的可信度颇高。本文决定借鉴陶雄华的度量方法,即利用实际利率水平、决定利率的方式以及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3个指标构建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

1.实际利率水平

根据金融抑制理论,货币当局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会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呆滞不前的现象。而要消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必须解除利率管制,避免实际利率为负,因此,实际利率水平的正负成为测度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指标(陶雄华、陈明珏,2013)。根据费雪效应,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胀率之差。本文以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名义利率,消费者物价指数为通胀率计算实际利率。陶雄华将-5%、0、2.5%作为划分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场化、完全市场化4个等级的临界值。实际利率水平≤-5%、(-5%,0、]、(0,2.5%]、>2.5%,分别赋值0、1、2、3。

2.利率决定的方式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无确定利率的自(刘毅、申洪,2002),因此,货币当局管制或者限制的利率类别的数量的变化可以成为此项指标的测度依据。将我国的利率体系划分为5类14种;并将中国官方决定或控制5类、4类、3―2类、2―1类利率,亦即基本放开0类、1―2类、3―4类、5类利率管制,分别认定为利率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场化、完全市场化,依次赋值0、1、2、3(实际赋值依据官方允许的利率浮动情况而有微调)。

3.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

在不具备完全利率决定自的情况下,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实际测度方法是,将中国的利率体系划分为5类14种,结合官方允许的利率浮动情况,逐一考察官方决定或控制的利率种类变化,分别予以测度。其中,浮动范围分为完全禁止(即允许范围为0)、小范围(至少6种利率)、大范围(至少9种利率)、全部放开4种情形,并据以作为分等标准;浮动幅度则以

4.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合成

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合成采用简均法。此合成方法适用性较好,便于运算。陶雄华使用的具体的合成方法是,简均3项指标的赋值,所得即为各年度的利率市场化指数,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3]。简均加总上述3个指标的年度赋值,所得即为2004―2012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说明

1.建立回归模型

首先,考虑到各家银行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变截距模型。其次,考虑考虑到我们选取的样本银行基本包括了国内银行的基本特征,而且仅有样本银行的自身效应作为条件进行推论,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后,由于本模型所处理的数据是面板数据,存在截面数据,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异方差。为了减少因截面数据所引起的异方差的影响,在权重Weighting中将选择Cross-section Weights (GLS)便可以消除截面数据的异方差的影响。为考查各项因素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存贷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IDit=αit+β1IM+β2GGDP+β3IR+εit

其中,ID可取上文的五个被解释变量,i=1,2,3……,12;t=2004,2005,2006,……2012,其具体含义参见下表;解释变量IM为上文所构建的利率市场化指数。εit为随机干扰项。

2.银行效率变量的设定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结合我国上市银行自身的特点,本文从银行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资产配置等方面的5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以及存贷比率作为表征银行效率的变量。

首先,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中,净资产收益率是诸多学者公认的最具综合性的评价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银行每单位资本产出利润的水平(芦锋,2012)。由于盈利能力是影响银行持续经营和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假设盈利能力与银行效率正相关(郑录军、曹廷求,2005)。其次,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它是反映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是一个逆指标,如果该指标数值越小,表明该行贷款资产质量越高,则该行的效率值也就越高。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是由各类贷款组成,如果要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值,首先要保证银行资产质量,同时,也必须提高银行的贷款质量(芦锋,2012)。其次,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单个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的最重要指标,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李振宁,2006)。同时,该指标也是衡量一家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一家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地位会有很大影响。因而,我们认为,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效率成正相关关系。第三,资产负债比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资产负债比率越低,表明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越强。本文选取该指标旨在考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程度及其偿债能力的变化。最后,存贷款比率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指的是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占各项存款总额的比重,该比率越高,表明负债对应的贷款资产越多,银行的流动性就越低。同时,存贷比率是反映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指标(赵旭、蒋振声,2001),因而本文采用这一指标反映银行的资产配置效率,这一指标值越高,银行的效率也应该随着越高(郑录军、曹廷求,2005)。

3.控制变量的设定

在宏观经济变量方面,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因此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和通货膨胀率(IR)这两个比率作为控制变量,表征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

4.数据样本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2家商业银行2004―2012年的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进行分析。这12家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具体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各行年报及国泰安数据库。作为解释变量的利率市场化指数取自第二部分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构建(参见表2)。宏观经济层面的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IR)等变量来源于我国统计局的历年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上述的面板数据,得出总体回归结果如表3:

从以上结果可得:变量利率市场化指数(IM)只在净资产收益率(ID1)、资本充足率(ID3)下是显著的,IM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反相关,与资本充足率是正相关,换言之,利率市场化指数的上升,降低了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其余变量结果并不显著。其分析如下。

1.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商业银行的利益收入减少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定价权逐步让渡给商业银行和客户在内的市场主体,而商业银行赖以盈利的利差收入也不断在减少。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行政体制管制下的利率是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会不断进行资产规模扩张。而随着利率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逐步放开,基于利率的商业银行收益面临着原来越大的挑战,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对于存款的争夺会驱使银行进行存款利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贷款优质客户的追求又驱使银行对于贷款利率进行降低(姜玉国,2012)。因此,导致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有所缩小,从而降低银行的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指的是税后利润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在利润减少即分子减少的情况下,资产收益率会下降。回归结果中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利率市场化指数成负相关,而且,从各银行的数据分析可得,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因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冲击,造成效率相对的下降。

2.利率市场化指数与资本充足率成负相关

回归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指数每上升一个单位,资本充足率会上升2.23%,也即利率市场化指数与资本充足率成负相关。一般理论认为:随着商业银行盈利的增加,商业银行选择较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概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即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充足率成正相关关系。然而,顾晓敏(2010)在进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这并不一致。其结论显示,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与资本充足率则表现了较弱的负相关性。这看似矛盾的结果其实意味着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的的盈利能力并不存在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关系(顾晓敏、于夏,2012)。另一方面,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银行会选择降低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即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这也符合顾晓敏(2010)的研究结果。由于资本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来覆盖风险,因而,当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而风险水平上升时,银行为了自身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会通常会选择动用银行资本来冲销不良贷款数量,从而会降低资本充足率平。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其实是商业银行自身可以调节和选择的可控性变量,即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利益而选择的变量(钱先航、吴凤霞,2007)。由此可知,在不良贷款率存在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会有所上升,这符合本文的回归结果:利率市场化程度与资本充足率正相关。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盈利水平等方面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这也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短期冲击造成的。

3.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从回归结果看,不良贷款率似乎跟利率市场化指数成负相关,即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是,根据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恶化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上文已提及,随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存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将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一些银行会为了利润而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甚至从事更加高风险的投资。然而,高的贷款利率伴随道德风险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比如,一些低风险借款者可能不会再向高贷款利率的商业银行借款,相反,一些高风险的贷款者则会成为这些银行的主要借款者,往往这些借款者拖欠款项、甚至无力还贷的风险更大,这样必将增加银行的借贷风险(王志华、李婵,2013)。另一方面,较高的贷款利率将导致部分借款者将资金用于收益更高的高风险投资项目中,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

其实,该系数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就连也只有0.36,或许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拟合。然而事实上,外国商业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从背景及性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是纯碎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王志华、李婵,2013)。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底,全国36个地区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由于这部分贷款以政府信誉作担保,所以,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进行性质划分时,不会将其划分为不良贷款;但是,这些贷款大多用于周期长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却不会在商业银行中作为不良贷款出现在资产负债表,因此,这部分贷款尽管存在,却不会对不良贷款率有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加快,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得到明显好转。数据显示,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态势,这正好解释不显著的回归结果所表现出来的负相关关系。然而,其不良资产仍然高于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加之我国对不良资产比率的披露十分有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我国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但是资产质量仍让人担忧。从数据上很难分析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显著影响,然而我们相信,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变得清晰可辨。

4.利率市场化指数似乎与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与存贷比率成正相关

也就是说,随着利率市场化指数的上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也会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指数每上升1,银行的存贷比率上升1.5的百分点。这两个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相同的问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待加强。资产负债比率越低,表明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越强而存贷比率越高,代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低。然而从结果看,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表明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有所下降,存贷比率的上升表明银行的流动性的减弱,这都不利于其效率的提高。

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负债的有效途径,同时,对资产的期限选择权非常有限,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面对利率或升或降的变动趋势,商业银行很难对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做出主动、迅速的调整(李苇莎,2002)。诚然,这也难以解释利率市场化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与存贷比率正相关。不过,这个系数并不显著,或许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拟合,更谈不上解释力度的大小了。但是我们相信,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降低流动性,整体上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利率市场化作为市场调节资金的一个手段,短期可能对银行造成冲击,但这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机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加之我国金融改革仍处于一种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相结合的阶段,因而,2004―2012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2013年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措施提示我们,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将更显著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翟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3).

[2] 顾晓敏,于夏.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0,(48).

[3] 芦锋.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与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 李苇莎.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应对之策[J].上海金融,2002,(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7] 王志华,李婵.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8] 郑录军,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7

关键词:市场利率化;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转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59-02

1 引言

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的自由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在中央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市场融资双方可以根据银行业的竞争情况、供求双方可以根据对资金需求的不同要求自己决定利率的上下浮动。我国自1993年以来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不断加深。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一次强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在未来的五年将有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定位战略不明晰,业务经营重点与大型商业银行有所雷同,在市场定位战略上虽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偏于跟随。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划入中小商业银行之列,但本文认为随着某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服务的地域和业务范围会发生拓展,市场定位趋同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本质已不再,所以不应划入中小商业银行。

本文以资产负债规模、服务的地域范围以及业务经营范围为标准,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创建地及其周边城市和农村;主要目标是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零售业务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商业银行。

3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普遍上升和频繁的波动将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的风险。

(1)利润空间受到威胁,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和经营压力。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是存贷款,银行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息差收入。这使得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加强金融产品的质量、经营网点的扩张等方面,相对来讲,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发展。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逐渐拥有了自主定价权,由于缺乏除利差收益之外的主要利润来源,在短期内各银行为保持利润,必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贷款利率方面,为争夺更多的信贷项目,利率会纷纷下调;同时,为保证资金来源,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存款。这样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不断收窄,经营压力加大。

(2)引发逆向选择。

萨奇曾在一项研究中验证了利率市场化会使得不同国家的利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可以推断,利率市场化下,我国的利率也会逐渐上升。

利率水平的普遍上升使得低风险的贷款申请人逐渐退出申贷行列,而高风险的贷款人会更加主动地申请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会偏向于高收益项目,而往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综合多种情形,利率市场化下逆向选择增多,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3)储蓄分流。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剩余收入的很大比重被存入银行成为各类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浮动大,使得人们的收益产生不确定性。伴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人们的目光不仅局限于存款业务,而是转向具有更稳定、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从而储蓄被分流。由于存在储蓄分流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增加。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负债业务一般是当地的部分小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据有关数据,在117家改制产生的城市商业银行中,负债资产只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负债资产的6.6%。随着储蓄的分流,中小商业银行原本就不多的负债资产雪上加霜。

(4)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与资产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对银行来说增加了不确定性。同时,因为利率的变动,将会产生资产负债差额风险、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风险、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潜在选择权风险、短期内无法适应波动的利率而造成的资本净现值减少的危险,面对众多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完善利率风险控制机制,强化各部门的风险意识,降低不利影响。

4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

(1)存贷配比优势。

注释:(1)2011年1月的活期定期存款数据仅用了单位存款数据;

(2)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2009年至2011年1月,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值不断上升,说明当前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趋向于短期化。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货币需求不断上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比值中,中小商业银行上升相对较快且比重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可见,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存贷期限配比结构方面更优化,流动性风险也相对更小。也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在短期信贷上更有优势,更能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贷款要求。

(2)拥有对利率的定价权,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一定的幅度内对存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对于风险不同的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只要银行能够从中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便可以拓展业务范围,这大大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自我融资,从企业的成长阶段来看,初创期的启动资金有90%以上来自资金持有者、合伙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后继投资中至少62%的资金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的前期利润。中小企业从大型商业银行得到的融资是少之又少的。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且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发展不规范,其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或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可以得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巨大信贷需求。

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中小商业银行若能够科学充分的利用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就对中小企业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为自身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创造了机会。

(3)推动非利差型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那些不受或少受利率影响,不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主要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中间业务将大行其道。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近60%-70%的收入来自传统的利差收入。而在国外,银行的利息收入最多占其收入来源的50%-60%,其他收入则主要来自于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产品服务单一,自身的盈利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大多数银行的重要转型目标之一。中小商业银行更应该应时代潮流,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5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的应对

(1)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回归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本性。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在利率市场化中,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在存贷配比、对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优势。除此之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具有人缘、地缘、信息、社会关系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等大型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这些特点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成功地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对信息和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是中下商业银行不二的选择。

(2)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加速中间业务的开发与拓展。

由于我国中间业务市场的空白,因此生存形势更加严峻的中小商业银行应抢抓机遇,加大投入,选好突破口,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项目,以特色服务在竞争中扩大自己的份额,推动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在这里中小商业银行应做到一下几点:

①转变经营理念,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②参考国内及国外优秀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本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

③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金融营销,加强市场宣传,扩大市场份额。

④增加科技投入,综合运用金融技术、计算机技术,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

⑤积极培养理论水平高、业务技术精、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骏麟.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

[2]王微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期,2009,(17)

[3]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0,(2).

[4]姬宁.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

地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篇8

在此背景下,政府和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包括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幅度等。这些措施释放出一个共同的信号,那就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会全面提速。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利率是资金要素的价格,对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放松利率管制,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关系,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金融抑制、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路线,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除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以外,其他利率已全部实现市场化定价,外币存贷款利率也早已完全市场化。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重点将是如何打破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这也是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环节。事实上,由于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出现,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已经在变相突破中。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当前我国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是民众对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打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有很高的期待;二是利率市场化对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有积极作用;三是当前我国处于通胀较高的时期,持续负利率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对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改善实际利率水平的需求也较为迫切;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作为基础;五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改上市,初步具备了按照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能力,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转型。

银行面临的挑战

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完成以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挑战。

第一个变化是,存款的稳定性可能会降低。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会出现差别,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不断流动,出现储蓄分流风险。

过去30年中,美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变为短期批发融资,正是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综合影响的体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启利率市场化进程时,银行业负债中存款占比接近92%,同业拆借占比不足4%;1986年美国废除Q条例、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时,存款在银行业负债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不足83%,同业拆借占比则上升至13%;到发生次贷危机的2007年,美国银行业负债中存款占比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约占72%左右,同时同业拆借占比也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接近19%。

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也会使银行需要更多地借助批发融资,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变化使金融体系流动性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也是次贷危机中大批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乃至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个变化是,名义利率通常会出现先升后降的情况。研究机构曾经对20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名义利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名义利率在完成市场化后的短期内上升的有15个国家,下降的有5个国家。但中长期来看,名义利率基本上是稳定回落的。

台湾利率市场化前后名义利率的波动情况,是对上述规律的一个完美印证。台湾在1989年取消了对存贷款利率的所有管制,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1989年前的5年中(1984年-1988年),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存款利率在5%左右,平均贷款利率在8%左右;1990年-1991年,平均存款利率大幅攀升至7%左右,平均贷款利率上至10%左右。从1992年到现在的20年中,尽管有各种因素影响着台湾本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回落的――2011年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存款利率不足1%,平均贷款利率也仅略高于2%,存贷款利率的整体波动区间已经大大低于20年前。

第三个变化是,存贷款利差普遍会收窄。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由于不再有管制,利率对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反映得更加充分,存贷款利差不可避免地会收窄。仍然以台湾为例,1989年前的五年中,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1990年-1991年间,由于金融机构普遍提高了名义利率,利差暂时得以保持,大约在3.14%左右;1992年-2002年间,利差虽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波动区间明显下降,平均水平在2.9%左右;2003年以后,台湾本地银行利差出现了直线收窄的趋势,到2011年,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

第四个变化是,部分金融机构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或完成后,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管理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例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储贷协会危机就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当时美国储贷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期限较短的储户存款,资金用途主要是发放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由于向储户支付的利率超过了住房抵押贷款收益率,储贷协会出现大面积亏损。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有1300多家小银行和1400多家储贷协会破产,约占同期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贷协会总数的14%。台湾的信用合作机构也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经营危机。1989年台湾修改《银行法》后,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大幅放宽,但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仍然仅能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并仅能在原有地域经营。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差逐渐收窄,又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经营状况恶化, 1994年-1998年间爆发的83起挤兑事件中有74起是农村信用机构,约占当时台湾农村信用机构总数的21%。

战略转型的方向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能力提升和结构调整等方面。

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是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后的一段时期内,价格竞争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内容。这将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成本约束机制,健全利率定价机制。商业银行需要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完善利率定价的各个环节,遵循贷款利率必须覆盖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和资本回报要求等要素的定价准则,全面梳理并健全资产风险定价、风险成本定价、管理成本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各方面的定价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

需要提升的第二个能力是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利率风险管理是市场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大多仅使用缺口、久期等简单工具进行对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会更为剧烈,商业银行必须使用更加先进的手段和工具应对和管理利率风险。目前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建立内外部关联的利率体系、促进利率风险在系统内的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除此以外,商业银行还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或运用衍生工具,更加主动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

需要提升的第三个能力是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当价格竞争趋于稳定时,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能力对银行间竞争格局的影响就会变得格外重要。商业银行要不断调整、组合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来改善资产、负债业务的结构,促进业务经营多元化,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培育差异化的服务能力,通过在特定产品和特定领域的领先优势,更加有力地维系客户关系,降低客户对利率价格的敏感程度。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加快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趋势会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冲击,促使银行经营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客户结构上看,银行将会更加重视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贷款资源将会向这些领域倾斜;从业务结构上看,银行将更加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通过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弥补息差收窄带来的赢利缺口。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多达到30%-50%,有些甚至超过70%,我国商业银行这一比重一般还不到20%。商业银行在新的环境下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转型的成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的市场机遇

虽然要谨慎对待,但也不必将利率市场化看得过于悲观。利率市场化带给商业银行的并非只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化会更有效率,资源配置也会更加优化,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也会为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做出贡献。

其次,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被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基准利率水平、业务性质、客户资质等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使定价水平更加真实地反映业务实质,提高成本收益管理的精准度。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市场环境、财务目标等,有意识地选择目标业务品种、客户群,实现对客户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的主动管理与优化。

再次,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构成挑战,迫使各家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体现出差异。那些财务约束能力强、风险管理和定价水平高的银行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财务约束能力弱的银行很难取得竞争优势。长期来看,只要市场秩序良好,经营好的银行在市场化利率环境下可以取得比管制利率下更高的净息差。

中美银行业净息差之间的差距,很好地说明了利率管制并不是银行业净息差高的充分条件。2003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整体波动区间一直大大低于美国银行业。2003年-2005年间,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在2.1%左右波动,同期美国银行业净息差大约为3.5%左右。2006年-2008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回落,但仍为3.3%左右,2008年3季度创下的近30年最低净息差水平,仍然高达3.15%;同期,我国银行业受惠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和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净息差持续攀升,到2008年1季度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也仅有3.23%。当前美国银行业净息差为3.5%左右,仍然高于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2.7%)。

美国银行业较高的净息差,正是其在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中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结果:一是高风险资产在美国银行业贷款中占比较高。2011年末房地产相关贷款在美国银行业贷款中约占到52%左右,其次是工商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合计接近40%;二是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大企业更多地借助资本市场工具进行融资,美国银行业的客户结构以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主,定价水平相对较高。

上一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城市管理交流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