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劣势范文

时间:2024-01-24 17:39:29

人文科学的劣势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1

【关键词】 区域劣势;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一、区域劣势概念的提出和应用

区域劣势是相对于区域优势而提出来的概念,区域优势是经济地理学中的概念,它指的是区域为企业提供优势的生产要素,促进企业形成自身优势资源,加速知识积累。[1]目前区域优势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外溢到其他学科领域。与此相对,区域劣势的概念却很少被提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区域优势理论中的研究对象中本身就包含有劣势理论,其次学者们还没有意识到或重视区域劣势所包含的可开发性和后发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区域优势不一定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而区域劣势在一定的机制或局势中有可能成为优势。

1、高等教育中的区域劣势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区域劣势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内,先天禀赋和现有能力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使得人才培养跟社会期待和需求相脱节或者有较大差距,处于供需动态平衡中的劣势。这个概念的主体可以是高校整体,也可以是高校的某个院系亦或是专业,统称为高等教育主体。先天禀赋,则指的是主体自身的历史地位、所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主体与行业的联系密度、学生来源、师资队伍、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既有资源和禀赋。

2、高等教育领域内区域劣势的可开发性和后发优势

区域劣势是个相对的概念,是对既有事实的认知和评价,趋向于滞后性和表面化,具有可开发性。一方面,随着人才市场的日趋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倒逼学校进行改革,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那些发展进程滞后、与企业和市场联系不紧密、区域需求不高的高等教育主体就处于区域劣势,成为发展的瓶颈。但另一方面,市场的迅速发展,新旧知识和技术的快速代换,使得处于区域劣势的高等教育主体有了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机遇,从而在新的领域通过产学研等方式,使区域劣势变为优势。而那些有着区域优势的高等教育主体,则有可能因为惯性或缺乏对新事物的洞察而日丧失先天优势。

处于区域劣势的高等教育主体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再教育领域也存在“落后者的优势”,即后发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主体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的驱动下,它们有着化压力为动力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潜力一旦得到发掘和释放,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其次,后发主体在管理上有后发优势的可能性。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学习、借鉴、创新,这些都是后发主体的优势所在。[2]再次,后发主体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优化和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上,后发学校通过考察调研、学习研究等手段,结合自身情况和区域特点,审时度势,制定独特的发展战略,走不同于先发主体的道路,走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道路。

二、内陆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安康学院为例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为了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实训实习、岗位锻炼等实践环节是必需的教学环节。但目前内陆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用结合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薄弱,属于典型的区域劣势主体。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和调查,发现内陆地区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有诸多困境亟待突破,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学院则是典型代表。这些高校的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域劣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完善,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而制定的,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针对性地实践和提高学生基本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目前,内陆高校日语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践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体现应用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表1是安康学院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表,我们可以看出三个主要问题,①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课程中没有得到体现。②商务应用能力只有一门商务日与技能训练,显得比较单薄。③日语会话课开设稍显多,而毕业教育、公益劳动等则显得多余。第二,实践课程占整体课程的比例较小,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安康学院2012版日语专业总课时为2576学时,共208个学分,其中集中性实践环节占51学分,占总学分的24.53%。除了通识教育(50学分)之外,日语专业课程158学分,比集中性实践环节多了两倍。

表1 安康学院2012版日语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开设时间 学分 考核方式

专业见习1/2 4/5 1w/2w 1/2 考查

专业实习1/2 7/8 7w/8 7/8 考查

军事训练 1 2w 2 考查

公益劳动 2 1w 1 考查

社会实践 5 2w 2 考查

学年论文 6 2w 2 考查

必读书目1/2 2/3 1w/1w 1/1 考查

专业技能训练1/2 3/4 1w/1 1/1 考查

日语会话1/2/3/4 1/2/3/4 1w/1w/1w/1w/1w 1/1/1/1 考查

日本语综合能力训练 5 1w 1 考查

商务日语技能训练 6 1w 1 考查

毕业教育 8 2w 2 考查

毕业论文1 7 4w/10w 4/10 考查

总计 51w 51

2、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载体,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锻炼综合素质的必备平台。其中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尤为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入才培养体系改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新建本科院校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学校区域劣势的典型表现。内陆地区欠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日资企业、对日业务企业等机构很少进驻内地,内陆高校难以跟日资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难以实现充分的就业。另外,我国还没有把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界定清楚,没有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如果没有学校和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校外和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将一直困扰着内陆高校日语专业。

3、产学结合度低,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跟理工类专业不同,语言类专业跟企业多限于的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减少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地域劣势,内陆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在这方面没有先天优势,只能跟域外对日业务或日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导致了人才培养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校人才培养处于封闭状态,难以实现有特色的转型,与企业的对接度低,造成了人才输出的困境。以安康学院为例,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本地区没有日资企业,该校的日语专业只能把学生派往西安、上海等地的日资企业或对日业务企业去实习和锻炼。西安和上海等地的日语人才多,企业不愿意学校开设企业所需的各类课程,这样便造成了校企合作成本过高,学校在课程和师资上都难以实现有特色的转型。这也是我国内陆地区高校日语专业专业特色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4、双师型人才缺乏,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近年来,内陆高校日语专业大多是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建立起来的,办学时间短。在这些高校日语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书,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些教师在进入高校前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缺少日语专业实践经验及相关行业专业教学背景,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难以保障实践。[4]安康学院日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同年第一届招生。除外聘教师以外,现有8名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中只有1名是从日本工作过10年后回国的,其他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以后就进高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5、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需要跃进式的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学科建设所必须的指导性文件,很容易造成了建设质量的粗浅化和形式化。这些院校在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资历浅,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紧等原因,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实施和管理、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不完善,从而造成了实践教学的形式化,收效甚微。以安康学院为例,日语专业由刚入行的青年教师编写,很多都是借鉴和参考别的院校来写的,再加上时间要求紧,所以实践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等都比较粗枝大叶,欠缺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教学实施和管理方面也比较松散,在贯彻落实上不够彻底,仍然留有形式化的痕迹。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面,目前该校正处于人才培养的转型期,学校很多制度和规范还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还是沿用老一套办法,没有细化和完善。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教学工作量太少,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专业见习为例,一个自然班一天只有一个工作量,指导教师忙碌一天仅相当于上一节课的工作量,这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容易产生消极对待,应付了事的心态。其次,缺乏奖惩措施,对教师难以造成有效的激励。再次,学生对实践教学评价的设计太过死板,学生的意见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最后,教学反馈和总结力度不够,难以对下一次实践教学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基于区域劣势的内陆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机遇

尽管内陆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实践有着诸多的区域劣势,但这些院校只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域劣势的可开发性和后发优势,在实践教学上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

1、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政策性支持,锐意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海内外实习基地。在行政指导的教育体制下,内陆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要想获取先机,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到学校高层对本专业的重视,在制度框架内争取到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以长沙学院日语专业为例,该校日语专业在学校的帮助下,2007年积极申报并被遴选为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的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该校日语专业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海外教学实践基地方面锐意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迅速提高,成为同类院校中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这一做法是值得广大同类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学习的。

2、把握企业发展的动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在随着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合作的日益扩大,高校日语专业不能光把注意力放在教学上,需要时刻关注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通过企业调查来获取日资企业和我国对日业务企业的最新需求和难点,同企业一道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中日两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的迅速发展,西安软件园应运而生,集聚了上百家对日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对日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的人才缺口较大。安康学院通过企业调查和访谈,发现了这一缺口,先后同陕西中盈蓝海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鼎力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派企业人员赴学校为日语专业学生开设软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课程,帮助该校日语专业转型发展,培养对日外包人才。像这样,把握企业发展的先机和动向,抓住机遇促进日语专业转型,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经之路。

3、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弥补实践教学上的短板,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面已经说过,后发薄弱学校在“赶超”意识的驱动下,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优化和完善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在正视自身的区域劣势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的其他高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校内外、课内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走自己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本是民办高校,但该校日语专业在了解自身短板和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目标,将工程教育理念和日语课程相结合,摸索出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该校充分利用东软集团的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手段,通过项目实施的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出了熟知日本企业文化,能够利用日语进行有效沟通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天祥.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D].长沙:中南大学,2006,p5.

[2]卢长智,孔超琼.薄弱学校建设的后发优势分析----基于上海市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6,2:41-43,p43.

[3]王轶群.基于区域优势的应用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98-99,p99.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2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模仿;创新

2000年杨小凯教授从改革的角度提请国人注意中国的后发劣势问题,林毅夫教授依据比较优势原理与之进行了全面的商榷,郭熙保等人则试图调和二者的争论,认为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其中后发优势是主要的,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来赶超发达国家。本文就结合我国的国情做具体的研究。

一、后发优势的内涵与表现

通常,由于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先发国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共生的,来自于其落后本身的优势,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该理论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因为后发国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发国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研究和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发国家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后发国家就可以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追赶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可见,后发优势并不意味着凡是后来者都必然居上,只是指一种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后发国只有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1、制度后发优势。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它主要指后发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国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是基于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的制度差距和后发国的制度短缺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优势。这种潜在的后发优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制度模仿。制度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学习过程。由于先发国为后发国提供了制度安排的路径、经验和智慧存量,从而节省了后发国制度安排(试错)成本,同时也减少后发国制度需求诱导时间和探索的时间,所以制度模仿对后发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百年跨越”的例子,日本通过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一下子从二流国家变为世界列强。

2、技术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后发国和先发国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潜在优势。后发国一般通过“干中学”模仿先发国的科技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东亚奇迹”就是技术后发优势的明显例证。后发国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先进科技,引进先发国的机器和设备,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产生内在增长机制,实现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新经济阶段,经济得到迅猛增长和发展。技术后发优势也是学界讨论较多的后发优势。一般认为,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发国花费大量的时间、物资和人力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的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后发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后发国一般不需要投入巨大资源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存在的先进科技,通过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国际技术转让,只需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将这些先进科技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这样节约了后发国的大量资源,缩短了与先发国的科技差距,从而可以使后发国比先发国发展得更快些。另外,后发国在技术模仿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在一定条件下跨越科技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某些科技前沿领域与先发国展开竞争。例如,日本的现代化就是绕过了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因而只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历程。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一般来说,先发国的资本比较丰富,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但劳动力数量通常没有后发国丰富;后发国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比较短缺。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后发国可以形成资本后发优势。后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只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水平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劳动力后发优势。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使先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加上知识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后发国的人力资本提升速度。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发国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经济结构后发优势。先发国一般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各部门的生产效率都很高且差异较小,而后发国多为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也就形成了重要的后发优势。后发国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把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仅就经济结构转换而言就可以产生先发国不具备的较高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将会促进后发国的经济结构实现较快的转变,促进后发国资源配置效率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有人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仅仅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对经济的贡献增长率就高达20%。可见后发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后发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二、后发劣势内涵与表现

已故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了著名的“后发劣势”理论,即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很多隐患,甚至使长期发展变得不可能。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实际看,这个观点是不无道理的。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820―1992年间世界七个主要不同地区在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排序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改变,最繁荣的地区仍然保持他们的优势地位,最贫困的地区仍然贫困。这个时期西方衍生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均GDP增长了17倍,西欧居次,增长了13倍,南欧10倍,拉美7倍,东欧和亚洲及大洋洲6倍,非洲3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近二百年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见后发国也确实存在着后发劣势。

1、制度后发劣势。杨小凯等人认为制度模仿特别是改革对后发国的发展有根本的重要性,是经济转轨的核心。尽管后发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的落后或短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今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系统内,一国的国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从国外引进加以弥补,但制度上的严重缺陷不仅影响外部生产要素的流入而且直接影响流入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先发国和后发国的制度的差异主要在制度效率上的差距。后发国的分配制度往往不合理,政府活动有较大的随意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寻租普遍存在,财产权利和契约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司法体系不健全,经济结构不合理并引起经济的过大波动等。由于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阻碍低效率制度变革和新制度的推行,后发国的低效率制度往往因为供需两方面的原因会长期存在。即使通过外力强制制度变迁,但由于外来制度与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出现新制度水土不服、制度低效率或无效率。另外,制度变迁中还存在着自我增强与路径依赖机制,后发国的某些低效率或无效率制度一旦走上正轨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强化,甚至长期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初始改革倾向为后续改革划定了范围,特定制度建立之后,其各种转制和退出成本高昂出现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变迁陷入既定轨迹而难以改变。

2、技术后发劣势。后发国采取“干中学”与技术模仿实现经济速效增长是嫁接在他人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从短期看后发国似乎节省了研究和开发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同样也丧失了参与这种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譬如说,如果Intel和Microsoft仍在替IBM委托加工产品的话他们就不能实现超额利润,所以他们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或软件版本来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后发国只凭技术模仿是不可能赶超先发国的,因为存在着技术的后发优势陷阱。事实上,在先发国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限制新技术转让谋求垄断利润的前提下,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最后的技术差距难以逾越,所以只有不断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便成为后发国的必然选择。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劣势。由于后发国与先发国在制度和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先发国较之后发国的资本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都要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和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由于集聚效应,先发国和后发国之间出现了资本和人才的“倒流”现象,先发国资本和人才资源日益集中丰富,后发国在资本和人才方面却出现了“双缺口”,这将会进一步恶化后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而,如何克服资本和劳动的后发劣势是摆在每个后发国面前的紧迫任务。

4、经济结构后发劣势。后发国往往存在着经济结构性弱点、经济波动且产业结构通常不易顺利转换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工农业发展失衡,生产结构单一,生产和分配呈现严重的瓶颈状态,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经常出现波动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收入分配严重不均造成的两极分化,导致国内需求结构畸形,造成对国外市场的双重依赖,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而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严重落后,经济容易出现泡沫等。此外,后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惯性使其城市化和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三、理论对比的现实启示

通过前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后发国并存着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最重要是在充分认识本国存在的后发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克服后发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否则,后发国潜在的后发优势就一定变为现实的后发劣势,阻碍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现在与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就必须把握时机,在客观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分析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以及潜在的后发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克服与弱化后发劣势,扬长避短,适时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1、充分发挥制度后发优势,克服制度后发劣势。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都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因素。在国际竞争中,好的制度安排不仅能够吸引资金和人才,引进技术,而且能够节约各种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社会效益。甚至,诺思和托马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当前,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制度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制度的高效率。要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发挥制度后发优势,借鉴、模仿先进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吸取和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存量,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制度后发劣势,重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创造适宜制度,而绝不能对西方的市场制度盲目移植,照搬硬套。否则会造成新旧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矛盾和冲突,损害制度效率,阻碍经济发展。

2、充分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克服技术后发劣势。1956年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教授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证明了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更新。1957年他利用统计研究证明了美国经济增长有大约80%源于技术创新,仅20%左右源于资本积累。因此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目前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挥好我国的科技后发优势,借鉴、引进和模仿先进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尖端技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同时还要抓住时机,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争取和实现在高科技领域对先发国的赶超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后发国的科技后发劣势从而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追赶、创新与超越,坚持信息化引导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正确选择。

3、充分发挥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经济发展史表明,资本积累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要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本短缺的困难我国还需要大力引进外资。好的制度安排对引进外资和发挥资本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创新制度安排、引进技术、技术创新和引进外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资本的规模和效率,充分发挥资本的后发优势克服资本的后发劣势。事实表明,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引进的外资数量占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总量的40%,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另外,发挥劳动力的后发优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数量最多的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劳动力后发优势就将会发挥巨大效益。需要指出的是,发挥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和提高劳动产出率,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资本产出率都要和我国的经济产业的结构优化重组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因为资本和人才的“双缺口”产生的后发劣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4、充分发挥经济结构后发优势,克服经济结构后发劣势。当前,合理调整和转换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和水平与先发国的较大差距是我国潜在的后发优势。要发挥经济结构的后发优势就必然要求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溶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只有溶入到世界经济体系,通过和先进国家展开竞争,才能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才能更快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时期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J].学术月刊,2004(4).

2、韩东屏.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3、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4、杨小凯.经济改革与转型――西方研究中国经济的两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A],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马良华.经济增长差距:比较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6、吴敬琏.路径依赖于中国经济改革[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8、杰佛里・萨克斯.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报理论部:观点交锋:效率和就业孰先孰后――我国就业问题讨论[N].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报(北京),2004-3-13.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技术改造;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B025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i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a general rule about n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KEY WORD: Dialectics of Natur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随着经济的发展、阳江电网从最初的一条10kV线路到目前含多个电压等级共57座变电站的规模。随着电网规模、入网运行的电力设备的剧增,阳江供电局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技改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此时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在阳江局技改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 。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历史的发展向我们证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作为科学普遍规律总结的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技改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技术改造项目简介

技术改造是指为提高设备性能、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增加生产能力、满足节能环保、节能降耗要求,达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而采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对现有设备和设施,以及相应配套的辅生产、生活福利设施进行的改造。技术改造的投资形成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本性支出。电力系统中的技术改造以提高输电、变电、调度、通信和配套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水平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设备运维能力、节能降耗、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国家产业政策、网公司和省公司有关规定为依据;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二)技术改造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基于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把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采购供应管理和风险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和五大管理阶段有效的进行整合,以达到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完成项目内部各项工作以期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电力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工程项目类型。一般来讲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立项、招标、实施、闲置物资再利用、竣工验收、结(决)算、资料电子化移交、后评估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三) 自然辩证法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具的精髓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领域很广,其中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研究较深的一个部分。系统观是自然辩证法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观点,自然世界中一个池塘生态可以看成是系统:物质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看成是系统;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系统方法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具的精髓。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方法有其研究的一般步骤。首先提出问题制定目标,对系统进行分析,选择实施的系统方案进行决策,实施具体计划。由于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本真就是一个系统作业,系统方法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系统方法在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问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 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习趋国际化。”[5](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四)进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有开放的、动态的,也是整体的、具有层次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项目管理的问题,项目管理学中有诸如SW0T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系统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即自身优(Strength):自身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外部威胁(Threat)。

内部分析

外部分析 优势S

1、

2、列出优势 劣势W

1、

2、列出劣势

机会O

1、

2、列出机会 SO战略

1、列出优势

2、利用机会 WO战略

1、克服劣势

2、利用机会

威胁T

1、列出威胁

2、 ST战略

1、列出优势

2、回避威胁 WT战略

1、减少劣势

2、回避威胁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想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现实中,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是相对的,都需要有参照物作为评估标准,这个参照物的水平,就构成了坐标系的圆心,一般情况下,SWOT分析都是以本项目所处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圆心的,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优势和劣势的判断,这也正是系统开放性在SWOT分析工具中的体现。任何一个技术改造项目都具有周期性,它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今天在项目管理内因分析得到的优势或者在明天就不再具有任何优势,甚至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发展而转化为劣势,外部因素的变动哪就更不用说,那是政治、经济、法律和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变动,是项目无法左右的,SWOT分析工具只能跟随系统动态的步伐不断的调整自身因素,争取优势的扩大与发展。SWOT分析工具的系统整体性也是非常明确的,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项目的优势和机会,优势和威胁,劣势和机会以及劣势和威胁四方面的战略。若只分析优势和机会便会得到一个很乐观积极的项目战略;又倘若只分析劣势和威胁的话,我们得到的战略必定是一个谨慎消极的项目战略,任何只分析一个面的片面战略都会使项目偏移正态发展造成失败的恶果。任何一个项目的战略决策都是结合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综合整体战略。

把SWOT要素两两比较,并且应用特征值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增强SWOT分析在战略决策应用中的能力。经过这些比较,决策者会掌握一些新的关于决策环境的定量信息,从而提高SWOT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 结语

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由于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加专业化、准确化、系统化,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依据。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以及正确的思考问题。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整个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我们所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也是自然辩证方法的具体展现。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4] 陈作尚.广东电网公司技术改造管理办法. 2010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啊.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7]邓可蓉.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J].经济研究导刊,2009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4

【关键词】当代中国人口 优势 劣势 优化措施

当代中国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能否顺利实现,因为人口是人才资源基地,人才资源又是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所以分析当代中国人口的优劣势,采取科学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改变其劣势,提高当代中国人口素质,意义重大。

当代中国人口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当代中国人口的主要优势。数量上的优势是人口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世界第一;质量上的优势是中国人历来能吃苦耐劳,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情怀。

当代人口的主要劣势。首先是数量上的劣势:13亿多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导致中国人均资源在世界上位居后列,严重短缺。其次是质量上的劣势:其一,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较少。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10%,①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应比例至少是该比例的8倍,这严重影响了自主创业和就业;其二,自主创新意识差、素质低,主要表现在民用高科技方面。如民用信息技术、交通(民航等)、通讯、清洁能源、西药、医疗设备等;其三,道德方面。许多人不善合作、不讲公德,例如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大声喧哗、吸烟。大城市堵车严重,一些有车族(私车、公车)不讲公德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四,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按照国际标准,新生儿男女性别比正常值应为107~102∶100,但因许多中国人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5.65∶100、镇为120.85∶100、乡村为119.87∶100②;其五,独生子女中许多人从小被娇生惯养,既怕吃苦又较自私;其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困难。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进入老龄社会,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亿,占全国人口的13.26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8.91%。③因此可以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七,婚姻家庭方面家庭暴力较多,发生率约为30%,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女性,主要是妻子。④

提高当代中国人口素质的科学措施

充分发挥当代中国人口已有的主要优势。政府多建公有制单位是发挥当代中国人口已有主要优势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国人口数量多、吃苦耐劳和具有爱国情怀的优势,最适合建立以人为本、服务全民、以劳动为致富基础、促使人们多为集体着想和贡献的公有制单位,多建立公有制单位有着重要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基础。当然,要将公有制单位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友好平等团结合作的优越性转变为现实,还必须有民主作重要保障,即公有制单位内必须民选干部或至少让员工测评干部,以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成为公有制单位的领导干部,这样才会使公有制单位的优越性由可能变为现实。否则,其优越性只是一种可能性。

针对当代中国人口的主要劣势,采取科学措施加以改变。首先,针对中国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较少的劣势,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让家庭经济困难者都能上得起大学。现在中国政府已实行小学生、初中生免学费九年义务教育,这对改变中国人文化水平低的现状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盲率大大下降,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下降2.64个百分点。⑤这充分说明免费教育对提高中国人口文化水平作用重大,所以中国的大学教育如果收费低或建一些免费大学,肯定会促使上大学的人迅速增加,从而使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更多,自主创业者更多,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国家也就更稳定和谐。

其次,针对人口自主创新意识(主要是民用科技方面)、合作意识、公德水平较差的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对合作意识差、公德水平低并、他人或国家造成危害的人进行严惩,令他们深感做坏事很不合算。为了从源头上改变以上劣势,还必须采取源头措施。二是源头措施:从小对人们进行自主创新、合作、讲公德等方面的正确教育,培养人们从小形成践行这些内容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正是习惯成自然,山好移,性难改,所以古今中外凡是善于合作(至少表现为不危害他人、集体的正当利益)与竞争(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人们都是从小接受自主创新合作讲公德的良好教育。例如孙中山、、、邓小平等都是因为从小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良好习惯而成为杰出的德才兼备者,为国家、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

现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非常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教育都是从小就培养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促使人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习惯,为以后乐于自主创新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幼儿园、小学却没有从小培养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致使中国大多数人从小形成了不爱创新的习惯,长大后再让他们创新,就会深感非常困难和痛苦。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源头措施,即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者进行有关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公德意识等合作与竞争相统一意识内容的免费培训;尽快把幼儿园教育纳入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并把幼儿园主要建成公有制单位。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是私人建立,主要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们具有合作与竞争相统一的良好习惯。

针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严惩开展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个人及单位,对非法要求鉴定者和以此非法谋财者依法严惩,令他们深感极不合算。二是源头措施:为没有退休金的居民建立五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一金(公积金)。解决重男轻女的源头措施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力量,即政府为大家建立五险一金,来代替许多人养老依靠男孩的做法。

针对人口老龄化、养老困难的现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修改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把一对夫妇只生一孩改为生两孩,这样既可增加年轻人的数量,又可提高他们的素质,从而既可减缓老龄化、减轻养老困难,又可提高人口素质。因为中国独生子女增多,年轻人就越来越少,老年人就越来越多,养老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如果一对夫妇可生两孩,就会既可大大缓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又可减少独生子女教育中很容易出现的严重问题―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从小形成任性自私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从小由同龄人做伴,从小学会平分物品,相互礼让、关心、帮助与合作,从小形成待人处事的良好习惯和素质,为以后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成功提供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向着一对夫妇生两孩迈出非常可喜的重要一步。二是源头措施:对能自理的老人,政府要多建适合老人工作、学习、生活、保健的城镇乡村互助合作社(免费),在合作社中,老人们相互帮助,幸福快乐,身心健康,自立自强,从而有效减轻亲人、国家的养老负担;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组建学生、工作者、退休者志愿队,按时轮流到老人家中或养老院服务,并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升学、工作者考核、退休者涨钱的一项主要内容。

针对婚姻家庭暴力较多的现状,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变。一是直接措施:对实施家庭暴力者进行物质、精神、法律上的严惩,令其深感自己的暴力做法极不合算,如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科技,建立全国道德记录公开制度,令害人者无论到哪里,人们都能查到其害人劣迹,不愿与其交往、合作。二是源头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矛盾规律中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为指导选出道德素质高的恋爱结婚对象,是有效解决家庭暴力的最主要措施。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检测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不是看其对有用或用处大的人有多好,而是看其对用处小或无用的人是否善良。如果一个人只对有用的人或用处大的人好,这样的人不是人品好而是实用主义,只有其对用处小的人或无用的人也善良,才能说明其人品真好。与人品真好的人恋爱结婚,才会避免家庭暴力等各种家庭悲剧的发生,好人品是恋爱结婚没有家庭暴力并很幸福的最重要基础。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哲社系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⑤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261页、第268~274页,第266~267页,第261页。

④孟刚:“中国家庭暴力现状及法律问题分析”,《法治博览》(中旬刊),2013年5月中,第240页。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5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新闻传播专业 教学理念 实践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WWw.133229.COm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难于获得重点项目的支持。一则,新闻传播专业确还不具备与学校优势学科相抗衡的总体实力。二则,即使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也担心报上去竞争不过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因而不如推荐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更稳妥。这样,大额的经费往往都集中于优势学科,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奖励教学、科研、支持学科建设。而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大额项目经费的支持,仅靠精神鼓励,缺少教学、科研的物质激励机制与手段。一方面,管理者面对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虽然总体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优势学科相比,则相对落后。

5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于优势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并不低,但就业的总体质量却不及财经类的专业。用人单位在个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由于“师出正门”,因而许多人能够找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协议就业率低于前者。

二、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1 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变劣势为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强势在于经济学、管理学,若能利用这一优势,在新闻学专业设立经济新闻方向,这样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出特色人才。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首先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类的报刊、杂志大量涌现,即使是综合类的报刊也有较大版面的经济栏目。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以前经济节目、栏目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学经济的。虽然经济学的功底较好,但他们到媒体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熟悉编辑、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流程及操作技能。而经济新阐专业的毕业生就省却了这个“见习期”,上手快,能够直接进入角色。在媒体,这两种人还可以取长补短,产生互补效应。从目前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省级大媒体,多数毕业生只能在市级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这些单位机构小,人手少,需要毕业生来了就能上岗,独当一面,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再从就业市场来看,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制约自己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专业类大学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新闻方向、有些体育大学设立了体育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都设立了经济新闻方向或经济新闻专业,已初步尝到了“甜头”。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重要内容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这种尝试在专业类院校中还是少数,多数还在徘徊观望状态。

如何保障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新闻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经济新闻评论、经济新闻采访、经济新闻写作,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张皮”。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2 聘请业界人士做与课程有关的专题学术讲座。新闻传播专业,除了请这类专家做“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以外,还要请与各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业内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这是由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的。如新闻评论课程,河北经贸大学就聘请了河北省著名新闻评论专家、河北省唯一韬奋奖的获得者、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储瑞耕先生做了关于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由于是课程讲座,有的放矢,学生听了“解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都要请名记者、名编辑做与课程联系紧密的专题学术讲座,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专业课的时段(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时段)还可以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去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同步,消除“滞后效应”。

3 强化师资的专业技能。上文谈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分为三类,除从媒体调入高校的以外,其他两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许多教师在讲到“操作性”的问题时“心里没底”,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出台了:50岁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教师,凡没有专业对口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都要到对口实际部门脱产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分值。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也要有具体要求,实践完毕要提交实践报告,并出具用人单位对本人工作的鉴定。学院也要对教师的实践进行不定期检查,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经过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感性认识增多了,讲课更有底更自如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了一手资料。

4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二批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本科一批重点大学注重理论基础,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其目标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笔者曾了解过河北日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据报社的某领导称,过去我们是要学中文的,后来发现学新闻的上手快,就改为要学新闻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学新闻的后劲不足,现在又改为要学中文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上手快,尽快独当一面。作为毕业生来说,也是先就业,再择业。鉴于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动手能力强,不能只是坐而论道。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必须配备与社会媒体同步的甚至是足够设备的实验室,供师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制定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在校外,尽量带学生到省内外主流、权威媒体实习,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新闻媒体。这对他们今后求职就业也是非常有益的。作为学校,应该加大实验室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财经类院校,应用性学科较多,新闻传播专业,要想与财经类专业平起平坐,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产生“典型效应”,取得校方支持的资本。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6

关键词: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279-02

SWOT分析法(机会优势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战略与战术措施和营销方式,面对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其措施与方式就必然显现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把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环境提供的各种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努力使企业优势与环境相匹配,以期寻找尽可能满意的战略方案是进行SWOT分析法的原因之所在。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SWOT分析法也适用于医院营销。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是一所集肿瘤、结核疾病的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身的特色专科医院。通过采用SWOT分析,可以对医院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避开存在的威胁,找出重大和跳跃式的发展机会,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优势分析

医院优势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或者是在一定的医疗市场竞争范围内,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医院的优势,宏观上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与地理位置、规模及硬件设施等;微观上有管理能力、人才梯队、医疗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等。

(一)宏观优势

1、经济发展良好,推动医疗卫生建设。近年来,牡丹江市加强专科建设作为进行卫生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和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设医疗专科工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对卫生生产力要素中人、财、物的优化组合和结构调整,使全市卫生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专科齐全、结构合理、技术适宜、队伍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交通便利,方便就诊。因牡丹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部投资11.24亿元,先后拓宽改造了东四条路等17条主次干道,翻建大修了53条主次干道,新建了黑龙江省第一座多跨连续无梁板结构的东光立交桥后市区内环路全部形成。不但便于牡丹江本市居民的就诊需求,也便于牡丹江市所管辖的所辖的6个县区居民就诊。

(二)微观优势

充足的人才储备。医院拥有一批市级资深临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其中高级职称78人,中级职称119人。人员专业技术性强,且具备良好医德。

1、医院基础设施全,医疗设备先进。该医院占地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9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门诊及内科大楼、外科大楼、放疗楼及阳光大厅,医院开放床位300张,医院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大型诊疗设备40余台件。

2、历史悠久,形成品牌效应。始建于1962年的牡丹江市结核医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在广大的牡丹江市区周边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特色突出、专业性强的品牌效应。

二、劣势分析

医院劣势是指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对手相比较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而言,具体表现在:医院管理体制、品牌建设、服务等方面。经调查可以发现,牡丹江肿瘤结核医院的劣势有:

(一)肿瘤医院管理人员以专家或专业人士担任,医院经营思路不明确,尤其是在新时期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上缺乏经验,也没有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营销态势。

(二)肿瘤医院在品牌建设上尚处于传统的口碑传播阶段,缺乏系统地提炼肿瘤医院品牌的内涵以及差异化竞争的诉求点。

(三)不能真正领会服务营销的内涵,提供的服务程式化、机械化,缺乏真正从患者角度出发的人性化服务,服务质量还需提高。

三、机会分析

医疗市场机会是指环境中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有吸引力的、积极的、有促进作用的因素。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的机会主要是:

(一)强大的国有医院正在快速适应市场,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逐年加大。

(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命质量的重视,医疗消费支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消费者就医行为转变,由传统的被动就医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主的主动就医。

四、威胁分析

市场威胁是环境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不利的、消极的、有抵制作用的因素。根据中国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状况,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面临的威胁有:

(一)外资医院进入,国有医院垄断绝对地位正在打破。外资医院的进入打破了国有医院的绝对垄断地位。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现代医疗服务市场正在逐渐形成。

(二)大型综合医院(一般为三级甲等)的肿瘤结核科发展迅速。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形式十分复杂,目前主要的提供方参与者包括县及县级以上医院(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主体、中医医院、工业和其他部门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各类卫生所或门诊。其中能够提供肿瘤疾病治疗的机构有部分大型综合医院(一般为三级甲等)的肿瘤科、肿瘤专科医院和部分中医医院。

(三)国家政策导致的不平行依然严重。从我国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来看,正在经历从传统的以国有医院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市场,逐步向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现代医疗服务市场过渡。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目前已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发展阶段,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经营目前已处于一个发展速度渐缓,发展前景堪忧的时期,在清楚地认识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当前和未来发展战略,对于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下面用SWOT矩阵分析医院发展的备选战略。见表1―1。

表1―1医院战略选择――SWOT分析

通过表1―1SWOT矩阵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展和发展广阔的医疗服务市场空间,以及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我们确定肿瘤结核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将牡丹江肿瘤结核医院打造成省级、部级全新、肿瘤结核专科、名牌医院。

以上战略可分两个阶段推进并依此制定相应策略:

第一阶段,制定并实施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的市场营销策略,确保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下稳步提高竞争力和经营利润。

第二阶段,针对我国新的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确立,国有医院、民营医院、外资医院分割医疗市场局面的逐步形成趋势,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现实,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肿瘤结核医院的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作者单位:金焕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7

[关键词]后发劣势;后发优势;制度变迁;发展;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18-01

“后发优势”主要是围绕着后发国相对于先发国一些比较重要的优势展开的。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取得的特殊利益,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所获得,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总的来说分为5大优势:①资本的后发优势;②技术的后发优势;③人力的后发优势;④制度的后发优势;⑤结构的后发优势。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后发优势,包括创新和引进。然而,制度的后发优势这一点却引起了质疑,于是诞生了以杨小凯为代表的关于“后发劣势”的理论。“后发劣势”相对于后发优势来说,关注的重点则是在制度上。杨小凯教授最早在一次讲座中提出了后发劣势的观点,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他认为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他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从其不同的视角对后发国家的发展态势所作的探讨,各自包含着片面性的理解,并没有非常完整地体现后发国真正的发展状况。就好比硬币的两面,分别影响着后发国的经济发展。

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这30年经历了沧桑巨变。但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渐渐将关注的目光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移到了制度变迁与人文关怀上。所谓“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将其等同于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质疑,“发展”应该是国家全方位的进步,除了经济领域,在制度、在教育、在文化、在整体的国民素质上都应该有所突破。就拿中国的企业来说,中国的企业都比较擅长学习国外的技术和模仿国外的商业模式,而对于国外一些大型公司的制度层面的学习却做的非常不够,这就导致了中国凭借着对资源的垄断诞生出了一家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但真正能够称之为创新型的大型公司却几乎没有。不得不说,中国经济正在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使得国家在发展中省去了很多力气,但技术方面的缺乏创新又使得国家在技术层面依然处于被动;另一方面,在制度模仿上虽然我国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优势,可以模仿和移植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从而节省自己试验探索的费用和时间,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其实我国是很难去模仿其他国家的制度的,只能自己在探索中完善制度、健全制度,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更好地利用“后发优势”来发展经济,而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后发劣势”的被动局面。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安排,经济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就难以发挥。中国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必须注重改进原有的制度及管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制度体系的改进会促进经济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所以,中国必须接受现实,转变思维模式,走渐进式的发展之路,并利用后发优势,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改革与转轨――回应[J].经济学季刊,2003(7).

[2]林毅夫.后发国家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J].经济透视,2002(10).

[3]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7).

[4]何斌.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人文科学的劣势篇8

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1][2]。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笔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行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许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来者具备了在许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历程;第四个优势是后来者通过先行者所取得成就的认识,看到现代化前景从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并树立信心;最后一个优势是后来者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先行者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3][4]。同时必须指出列维在论述这些后发优势时表明了这些优势存在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充分强调了现代化后来者所存在的“后发劣势”问题。

格申克龙在研究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指出,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发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成果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二是后发国家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均具有落后的意识,从而为国家发起的现代化提供保证[5]。格申克龙同时指出,这些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所必须的条件与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要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

除上述两位学者之外,学术界还有很多人对后发优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英国的彼得·鲍尔认为,“第三世界如今可以利用外部市场,利用外国资本市场,利用大量过去不曾有的技术和技能。”[6]俄国的托洛斯基把后发优势称为“历史落伍者的特权”,他认为,“虽然落后国家被迫跟随着发达国家,但目前并不按照相同的秩序去做事,历史落伍者的特权……(是)迫使自己采纳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已经完成的发展式样,从而越过整个居间的等级系列”达到理想的目标[7]。美国学者赫尔曼·康恩把有利于后发国家的因素归纳为10个方面。即资本、市场和技术的获得;劳动力的输出;引进面向出口的工业;旅游事业;技术转让;具备有用的榜样、体制、个人;输入“污染”和“卑下”的劳动;进口货的替代;很正常的外部稳定的存在;外国的援助等[8](P206)。

著名学者汤因比在晚年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反思中也蕴涵着这种思想,而且相当的乐观,他说:“今天发达国家的人民总是蔑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采取怜悯、轻侮的态度,但不久两者的地位就会颠倒过来。对这些所谓落后的多数来说,将来要进入整个人类都应进入的安定的‘世界国家’时,大概比起那些先进的少数来困难要少。这暗示着各国的命运都要戏剧性的逆转。历来的发达国家大概都不得不长期的陷入逆境中。相反,历来的后进国家倒可能较少痛苦地,较快地进入未来的‘世界安定国家’。”[9]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后发优势问题,也没有使用后发优势的提法,但从他们的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他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与建设,并走向共产主义,相对于他们所批判的资本主义而言就是一种后发优势。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在吸收继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高度均衡发展的社会。不发达国家不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也就难以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列宁不仅反复多次地强调要借鉴资本主义的宝贵经验,继承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这些经验和遗产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管理经验与各类人才。同时列宁还清醒地看到落后的俄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时所面临的劣势。他认为,在俄国发动社会革命比欧洲容易,但建设却比西欧发达国家困难得多。因为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致使大工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与此相联系的有广大群众的民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封建主义残余和影响较严重等。如果对这种特殊的困难认识不足就易于脱离自己的国情,急于求成,超越历史阶段,违背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经典作家们的论述充分显示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敏锐感觉。

后发优势理论由西方学者提出以后,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奋起直追,希望尽快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在如此氛围之下,国内学术界对后发优势问题也作了广泛研究。

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用强制方式打破传统社会自身无力克服的封闭性与停滞性,传播现代化因素,促使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二是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避免走弯路,采取赶超战略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快速的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三是借用先进国的新技术与资本及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后发国家联合对付先进国的损人利己政策,以求得深入的发展[8](P205-P206)。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对后发优势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结论[10][11][12][13]。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对后发优势已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参照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际,我认为后发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借鉴论。在发展中国家开始其现代化进程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先行者有丰富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供后来者借鉴,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使后来者能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就。2.科技文化利用说,现代化的后来者可以利用先行者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中形成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加以引进与学习,使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上的跨越性发展。同时,后来者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形成文化融合杂交的优势,促进现代化的发展。3.后发国家联合说。随着世界整体发展与互相依存趋势的显著化,后发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改善,它们可以通过联合以抵制发达国家损人利己政策。4.产业转移说。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机会,在发达国家的帮助下,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后来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5.外资利用说。由于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资金,后发国家可以依靠引进外资以解决本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6.榜样激励说。由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十分显著,这对后来者克服重重阻力激发追赶的念头与信心,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与整合,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非常有利于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上述归纳的后发优势的六个方面之外,笔者毫不怀疑细心的研究者还可以找出更多的体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因素。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发展中国家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不管具备了多少后发优势,却无法掩盖这些后来者所客观存在的比后发优势多得多的后发劣势。而且这些后发劣势往往表现得比后发优势更为明显,对现代化的后来者影响更大,更深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后发劣势往往是与后发优势紧密联系,共同发生作用。后发劣势经常制约着后发优势,使后者难以发挥功效。这是后发国家十分容易忽视的地方。鉴于此,很有必要将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存在的后发劣势进行一番梳理,使这些后来者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与问题。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劣势非常多,但每个国家又各有不同。本文不可能一一列出,只能就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作出粗线条的宏观梳理。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后发地位是一个具有本质性的最大劣势,正是由后发这一根本性的劣势,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其他劣势。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竞争的游戏,谁占得先机,谁就取得莫大的优势,更何况这一激烈的竞争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在世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早先加入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已跑出很远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一历史性与现实性高度统一的状态决定了后发国家在开始走向现代化时便已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次,后发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底子薄,规模小,技术落后,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发展极其缓慢,很难满足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需要。第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在外力作用下才得以启动,可它们难以实现持续高效且大规模地发展工业,原因主要在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很难对现代化进程形成强大的推力。第四,绝大多数后发国家都存在着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严重问题。现代化作为一项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的任务。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已被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充分证明是一条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而在这些后发国家,人口文盲比例很高,即使花很大代价培养的为数不多的人才也很难留在国内。第五,许多后发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进化程度落后状态,是又一明显的后发劣势。现代工业社会是以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为特征,这一分离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然而由于后发现代化的行为主体是国家,社会在进化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在国家的支配下发展。社会成员思想观念落后,社会缺乏创新机制,难以形成对这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以强有力的支持。最后一点是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之时,便已受到人口包袱、环境压力和传统重负的束缚。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阻力重重。

当然,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后发劣势远远不止上述六大方面。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总的态势的不断演变,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到达的不同阶段。由“后发”这一本质性的劣势将会导引出更为多样化的劣势。如果说前文论述的六大劣势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性与基础性劣势。那么,这些劣势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时空压缩的条件下,将会形成裂变与分解,产生许多新的劣势,亦既出现对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造成严重制约的因素,使后来者的现代化历程愈加艰难。

在对后发优势做了初步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对这些优势做具体分析。这是建立在时空压缩的条件下,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参数,并结合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重要因素的一种分析,特别是结合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史实,对后发优势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发展中国家审视的是所谓经验的借鉴。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可供现代化的后来者借鉴。然而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启动、初步发展、高速发展而进入到目前的高水平现代化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有其特殊的经验与教训。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于现代化的启动和初步发展阶段,只有极少数国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现代化初步发展阶段的国家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然是不合适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其现代化水平来看,已处于走出现代化,向后现代社会过渡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正在走进现代化,或在现代化的曲折道路艰难前行阶段。两者所处阶段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价值观亦大相径庭。如此相异的状态之中“借鉴经验”几乎不大可能。也许有人会说,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在其启动阶段和初级阶段时的经验,可是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的先行者与后来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以及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等方面几乎完全不同。这是由历史发展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英国、法国等现代化的先行者,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现代化道路,他们的现代化启动早,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发展没有太大的外来压力,以一种胚胎发育的循序渐进方式向前发展。任何转型过程中的矛盾都可在较长的时间与较大的空间里逐渐解决。至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现代化的早期后来者,他们所处的时空特性与先行者没有太多区别。这些发达国家所具有的时空优势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中叶后无法拥有的。当发展中国家启动现代化时,国际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留给他们的时间相当紧迫,空间十分狭小,时空的压缩使许多国家把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压缩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内完成,把发达国家转型时面临的各种历时性矛盾转变为共时性矛盾,使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难题剧增,解决的难度更大。即便有一些后发优势,或一些经验可资借鉴,但在上述状态之中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状态,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日本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其经济从195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仅用了上十年的时间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其间,日本以60亿美元的支出获得了全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几乎全部先进技术,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节约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究资金,实现了后发优势带来的最优结果。这一极为特殊的事例,成为后发优势的科学文化利用说的最强有力证据。

我们认为,日本的事例确实体现了后发优势给现代化的后来者带来的好处,可是不要忘记,日本是亚非拉美各国成功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唯一例外”。日本的成功是诸多因素加上对机遇的把握的一个典型事例。历史发展的时空特性决定了这一经验并不能使科技文化利用说具有普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制度性建设逐渐完善,导致发展中国家学习并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难度不断增大。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的跨国公司来看,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拥有者。它垄断了世界上约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然而,虽然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许多技术,使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受益颇大,但他们的技术转移一般较保守,转移的技术大部分是传统技术或适宜技术,而最先进的技术被严格控制。技术溢出的效果不明显,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4](298-P306)。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所付出的代价将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其领先地位,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的拉大,采用技术的黑箱化或模拟黑箱化等各种手段,在合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下,使后发国家的科技进步更加困难。同时,从发展中国家内部来看,由于教育的落后,使人力资源对现代化的作用十分有限,人才的匮乏与大量外流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举步维艰。以非洲为例,目前大约有3万名拥有博士学位的非洲人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工作。西非诸国每年约有50%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到欧洲[14](P206)。此类现状使本来就缺乏人才的后发国家雪上加霜。

由于发展中国家是以弱势群体的面貌出现在当今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因此他们的团结与联合对于其发展与安全是格外重要的。从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到遍及亚非拉美的区域一体化,无不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这一联合为他们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如殖民主义时代的历史遗产,各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缺乏,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发展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的理解与主张不同,导致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化作用及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因素更使发展中国家的联合障碍重重。我们不能忘记20世纪初的阿根廷,曾是当时拉丁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阿根廷作为拉美国家的代言人,带领着一批拉美国家与美国对抗,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敢对美国说不,可最终得到了什么?美国刻意通过提高巴西的实力来压制阿根廷,对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处处刁难,激化了阿根廷国内矛盾和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终于使阿根廷这个最有可能成为拉美第一个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的希望化为泡影。与之极为相似的例子在20世纪末再度发生,正当东亚诸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得到世界舆论众口一词称赞不已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密切关联的金融危机席卷东亚,使东亚几十年的现代化成就遭到重大的损失。东亚“倒退了2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事实充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待后发国家的战略方针,即垫高与削低战略(垫高是指对最落后的,极不稳定的,其发展趋势不利于发达国家利益的那些国家实行援助。削低是指对有望成为发达国家的那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削弱之)已逐渐使用得更加熟练。特别是冷战格局的结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世界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已有下降的趋势。曾经有所作为的不结盟运动已呈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态势。相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表现得团结一致,每年一度的西方七国峰会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关注的焦点,后发国家联合所具有的这一后发优势在全球化时代已显得力不从心。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机会,把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直接转移到后发国家,相应的进行产业的升级,这是后发优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表现。例如东亚各国和地区就曾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升级的过程,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然而我们还看到,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既没有带来明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反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那些夕阳工业和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工业调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在生态环境上损失惨重。这使原本就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雪上加霜,印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4](P131-P139)。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中还有一类是在国家指导下,由国际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帮助实施,巴西便是如此。1950~1960年代,巴西一贯执行的进口替代政策已山穷水尽,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库比契克总统执政时期,巴西利用外资对汽车、造船、重型机械、电力设备、家用电器等工业实施大规模投资,以期在不改变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从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升入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15]。可事与愿违,在进口替代战略没有作调整的情况下对工业产业进行调整与升级,使巴西背上沉重的包袱,外债迅速上升,加上技术创新滞后,使产业的技术升级没有进一步保障,现代化进程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通过资本国际循环的途径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后发优势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点确实发挥过很大作用。但也必须看到,作为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无力提供大量资金以全面推动现代化向前发展,必须利用外资。但发达国家在提供资金时,为了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往往会对受援国附加政治和经济条件,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成为其附庸,受制于发达国家,导致了殖民主义的再版。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时,往往出现借贷款额过大,结构不合理,导致外债缠身,甚至出现借新债还旧债,使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拉丁美洲的债务问题便极具代表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外资的有效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引进资金往往不能用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处,造成外资的巨大浪费,而且许多国家腐败现象严重,许多外资落入当权者的腰包,如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的存款有几十亿美元,其中便包括侵吞美国的经济援助,日本战争赔款及世界银行开发计划贷款等[16]。类似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这无疑使外资在现代化建设上的作用大打折扣。

我们确信,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就给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也给落后者强烈的刺激,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榜样效应作用下,对社会进行全面动员,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然而在对榜样的激励进行细化的研究之后,笔者对此说不敢苟同。在许多国家,现代化才刚刚启动,或者正处于艰难的初期阶段,便有许多富人以发达国家的高消费为榜样,贪图物质的享受。消费固然有利于生产,但把钱大量花在需要外汇进口的商品或完全不符合实际条件的服务上,既是一种腐败的表现,也对外汇奇缺的国家的发展不利[17]。除了高消费、超前消费的不良榜样效应外,有些国家盲目照搬别国的现代化模式,不顾国情与时空特性的变化,将别国的发展战略全面引进,结果造成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混乱。如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虑,医疗卫生技术与设备被大量引进,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出生成活率提高,居民的寿命延长,甚至很快进入老年化社会,而此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却已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使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更加艰难。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榜样激励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长时期的追赶与努力都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民众便容易滋生对政府的不满与对立,再加上政策的失误,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过大等,极易产生现代化进程的断裂。

后发优势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现代化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令广大现代化的后来者(严格的说应是“后后来者”)颇感兴趣,具有极大诱惑力的理论之一。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理论建立的实证性基础是德国、日本等为数极少的所谓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二战以后,在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推动下,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现代化道路。在相对说来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穷追猛赶了几十年,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除了东亚四小龙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取得一定的成就外,数目更为巨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展相当有限,甚至遇到极大的挫折。据联合国统计,1971年世界上有25个国家被列为不发达国家,2002年已增到49个。196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1:1,而1997年则扩大为74:1。世界上的穷国里有13亿人的收入不到l美元/天。有8.4亿人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之苦。10亿人不能享受医疗服务、基础教育和自来水。20亿人没有电用。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还要承受2.5万亿美元的庞大外债负担,南北差距还在扩大[14](P53-P54)。正如韩国的金泳镐教授指出,后发国家成功地完成了“追赶”的,在非西欧世界里仅日本一国,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20世纪才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当中,还没有一个完成了这个“追赶”[17](P287)。这显然是对后发国家优势理论的质疑与挑战。在拥有那么多的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里,仍然还存在如此之事实,难道不令所有的后发优势信奉者为之汗颜。

因此,虽然我们相信确实存在后发优势,但任何人都不应将其绝对化。前文对后发优势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即任何一种后发优势都受到后发劣势的影响,并受历史发展的时空压缩导致的各种新的因素的制约。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后发优势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令我们清晰可见,它往往与后发劣势相生相伴,形影不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亦即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后发优势也各有不同,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现代化研究领域里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后发优势不仅和后发劣势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紧密联系,难以分割,它还与现代化的行为主体的认识误区相关,稍不注意便会掉进陷阱。例如,同样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可以产生很高的生产率,然而将其引入发展中国家后却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方技术是在其制度文化的框架内产生的,是系统运动的结果。技术能起作用,关键在于系统起作用。这个制度文化的系统包括管理制度、文化传统、企业理念与劳动者的素质等。可发展中国家往往只引进技术,更没有对技术进行改造。因此技术离开了原来系统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系统里,作用自然会减小,甚至会出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排异”反应。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时经常会遇到如此尴尬的事情而百思不得其解。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后发优势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潜在的趋势,需要把它转变为现实中的真正的优势。这一转变过程需要后发国家做巨大的努力,甚至要付出许多代价。与此同时,后发国家还必须正确把握国情与球情,脱离国情与球情去大谈后发优势是不切实际的,对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不利的。

发展哲学告诉我们,越复杂的社会,其中的偶然性或机遇就越多[18]。现代社会便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要使后发优势从潜在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的状态,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遇。21世纪还会出现20世纪赐予日本的机遇,但这样的机遇并不多,它只留给那些有充分准备,有敏锐眼光和时代洞察力的发展中国家。

收稿日期:2002-10-08

【参考文献】

[1]李青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2-24.

[2]金明善,车.赶超经济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5-46.

[3]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814-815

[4]M·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8-12.

[5]格申克龙.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落后[A].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828-848.

[6]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8.

[7]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80.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6.

[9]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55-47.

[10]丰子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出路[J].江淮论坛,1998,(2).

[11]赵佳琛.后发展:优势与难题[J].哲学研究,2000,(3).

[12]王雅林.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J].社会学研究,1994,(1).

[13]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0,(3).

[14]谈世中,等.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尹保云.现代化通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146-148.

[16]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81.

[17]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61.

上一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范文 下一篇:数字媒体技术的优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