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文资源,彰显人文关怀

时间:2022-05-06 11:16:02

挖掘人文资源,彰显人文关怀

摘 要: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世纪人文教育的必然,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包含着大量人文资源,而新课程也提出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提出挖掘中国近代史中的人文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人文意识,彰显人文关怀。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关怀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对人如何生存和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传承文化、继承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普遍被忽视的现象,注重其培养便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中人文教育的中心内容。

历史素材中蕴涵大量的人文素材,特别是中国近代史这一段。新的人教版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展现的多样化、习题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等特点代表着历史教材的改革方向。可见,新编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对人的束缚,认识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地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就以人教版的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挖掘初中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责任与忧患意识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而且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与寻路史。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直至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段交织着血雨腥风,凝聚着爱恨情仇的艰难历程。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是他们的目标和信念。探寻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和信念是因为他们深重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把邓世昌这个人物作为导言,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述,学生能感受他与军舰共存亡的悲壮心情,国家遭受欺凌的屈辱与愤懑。通过这个细节,学生强化了对人物的印象,同时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患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可以锻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品格和勇气,追寻作为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2.民族与民主意识

中国近代是一个社会动荡、观念嬗变的时代,鸦片战争“开民智”也就是宣扬民族与民主意识的开始,士大夫们在强烈的民族意识下开始“开眼看世界”,先进的地主阶级为了更好地巩固其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掀起洋务运动。维新人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宣扬西方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辛亥革命更是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这两位先生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的指南。五四后,历史的车轮将中国人民带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一致御辱,建立起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追求民主与和平,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如《血肉筑长城》这一课,展示长城的图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不用过多描述,学生就自然进入了那个团结一致、奋力御辱的年代,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民族感油然而生。这一切也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反抗精神和强大内动力的民族。

3.审美意识

美,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一种追求和信仰。一部人类史也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的发展史。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其本身自然蕴涵了丰富的美育资源。虎门硝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慷慨成仁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孤身抗敌的杨靖宇。他们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显现了英雄们崇高的美、伟大的美。詹天佑不顾冷嘲热讽,克服种种困难,修建出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侯德榜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创出“侯氏制碱法”,茅以升发挥聪明才智,建成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这一切无不体现了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美。五四后,一大批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涌现,使得近代历史画卷更加美不胜收。因此,了解以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愿望,吸收人类曾经拥有过的体验和收获,在历史体验中发现美、认识美,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也是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4.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血的教训面前,中国人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和借鉴,中国也逐步卷入了世界市场。从近代中国的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到被迫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其间所经受的磨难与屈辱,让今天的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树立世界意识的重要性。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这课,介绍了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后,给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带来的变化,这是一种进步的变化,以博大的胸襟容纳外来文化。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必须走向世界。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感的培养,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5.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从历史事物入手,从细微处带动学生的创新,如《辛亥革命》这课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红军军服的由来。从传统长衫向中山装的转变,从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向红军军服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服饰的创新,更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历史版块的设计和安排同样也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创新。教材在每单元后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如活动课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这一活动打破了直接陈述历史事实并做出权威评判的传统做法,让学生通过写信这一方式搜集多方面资料,发现历史事实,深刻领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活动课充分彰显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创新性和时代性,让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近代史中还蕴涵许多人文资源。其优秀的人文精神落实在人生态度上所提倡的精神品位和人格修养,所遵从的气节操守和遵义担当,所申明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原则,所阐明的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陶冶思想情操,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因此,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历史人物在课本中鲜活起来,学生的学史兴趣就能得以培养,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其人格也得到较好的发展。相信历史教育的明天也会闪烁更加灿烂的人文光辉。

参考文献:

[1]齐建,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1.

[6]刘克明主编.历史教学的理性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对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如何进行优化设计 下一篇:走进网络环境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