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1:40

人文主义的观点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1

关键词: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西方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是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是道德的,提出了“认识你自己”使人本主义的探索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在罗马专制时代以及中世纪,人把人自身的本质加以客观化并以这种虚幻的方式探索自我。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为人本主义的表现形式使人对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人类的主体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凸显出来。而到法国启蒙运动开始,人道主义逐渐取代人文主义作为人本主义的表现方式。

西方人本主义发展过程的这些理论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归宿,从人本身出发关注人的各种问题,并延伸探索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人本主义的发展使人的自我意识由朦胧发展为客观、由觉醒发展到纯粹理性。而人本主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1)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从人本的最早宣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人道主义这几种理论思想和表现形式都是人本主义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结果,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但是,这几种理论都是都是在对人本主义的探索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延续性。

(2)尊重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尊重人,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主张人人平等和人的自由,关注人的现实幸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中国的建立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三、西方人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本主义,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关注人,尊重人的权利,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的各种问题,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但是两种思想理论在发展过程、侧重点上又有较大不同。

(1)西方人本主义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代言人”,符合不同时代的特征,提出符合时代的理论和特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西方人本主义发展历史较短,是改革开放后不断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2)西方人本主义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理解人,更侧重于“类”意义上的人,强调人的共同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不仅从“类”意义上来理解,还从群体的意义上和个体意义上来理解人,更强调人的社会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的比较中,我们要从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中得到借鉴,例如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另外我们也要主抓自身的重点和优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重理论的实践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接地气”,更要“落地”。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自身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社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在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教条,而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完备和成熟的状态要经过一个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的较长的磨合期。正如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随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内容和表述上适当调整和完善,但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不能改变。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不同的人群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面向大众、走进大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因而面对不同的人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宣传方式要有所不同,这体现在内容的贴近性和方式的新颖性。对于不同的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重点要有所不同,要与其所从事工作、接触的事物贴近。采取的方式要以新颖、独特和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为重点,只有当群众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价值观的思想才有可能被接受和认同。

(3)国家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设计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思路、具体路径和措施。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要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发展成果更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全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4)坚持长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从小抓起,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合作,使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都能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系统要构建衔接大中小的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使学生有阶段、有层次的接受社会主义的教育,让社会主义价值观能进入学生头脑、深入其心,最终转换为其日常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瑞士安・邦纳,希腊文明[A]当代哲学思潮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2]崔连仲,《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3.

[3]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探索,2013(2)

[4]冯秀军,王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与研究,2014(8).

[5]谭燕妮,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培育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101.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综述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14 — 02

一、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

(一)从哲学角度看,目前学界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分别是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无疑包含极大的超越性。

(二)从政治学角度看,学界主要存在以下这些不同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戴木才与田海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郭祖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王艳丽与周国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恩富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五组词。

2.有些学者主张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辛向阳把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要通过劳动优先、共同富裕,最终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陈静与周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孙安武把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建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柯题组认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可以比较全面地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心鉴把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有机融合起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杨永志认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不能充分反映人类文明成果,民主公正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概括,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没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没能准确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凝练为友爱、平等、互助、共富这样的四词八字。

3.有学者把公正、和谐、共享等词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崔春来等认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韩震认为?民主、公正、和谐应该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辛鸣认为和谐、公正、仁爱、共享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但是他认为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像民主、法治、权利等内容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张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共享共建。共享共建既是和谐社会的最大特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4.有学者主张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林元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从正在进行的研究和讨论来看,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用哪几个词组来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人本、民主、和谐、公正是提到最多的。我们认为一方面,这些表述多着眼于价值规范的层面,力求凝炼经典,陈述精华,有将其归纳成四字、八字的,也有十六字、二十四字的。但这种“公选”式的提炼,言之者越是字斟句酌,真诚而自信,就越是表现出人们在核心价值的理解上存在着标准多元、层次不一、取舍失度,从而更加陷入莫衷一是、难以决断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从提炼的侧重点来看,目前提炼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围绕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提炼;二是注重涵盖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价值诉求;三是侧重体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四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显然,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各有所长,但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有些甚至脱离了四个基本内容的共同平台。

二、 关于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观点、最精炼的概括、最通俗的表述。如何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接纳与实践,是许多学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理论界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关于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陈延斌、邹放鸣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旗帜。王思敬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要体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三、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四、要体现现实和长久的辩证关系。五、要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关于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路

柯缇祖提出了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基本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应该从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群众耳熟能详的思想理念及提法中提炼;应该代表整个进步人类的价值追求,既有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相对立、相斗争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价值观可对话、可交流的一面,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狭隘的;既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和准确的含义,又可以在表述上详略灵活,而不一定是语词固定、一成不变的。叶小文认为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正视六对矛盾,搞好六个结合: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要求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要求把科学清晰与适当模糊统一起来;要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宜局部生病、全身用药;要有压力驱使人付出,也要有动力诱导人获取;要求社会存在具有凝聚和形成共识的基础。

当然还存在与以上三种不同的独特思路:程恩富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思路有四:一是其内涵要与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相衔接;二是要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三是简洁性与完整性相结合,体现唯物辩证法;四是凝练词的排列要有一定逻辑性。

以上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术界的积极思考,许多认识和观点都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用哪几个词组来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准则或者方法论原则,还涉及较少,也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不利于科学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开展。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和概括,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研究在不断深化。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成果数量与质量,研究方法与视角,研究广度与深度,还是在研究所依托的学科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深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要把握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是最高层次,它主导和贯穿整个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次之,它属于社会主导的理想和信念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再次之,是社会倡导的精神风貌层;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然是涉及所有人所有领域的行为准则了。因此,在提炼的过程中把要握好层次性。第二则是增加实证研究,增强可操作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多方面、多层次和多途径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以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属于规范主义的方法,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现实状态研究,有助于细化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为我们把握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另一种途径和模式,为理论突破搭建更为稳固的现实基础。〔参 考 文 献〕

〔1〕韩震. 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N〕.光明日报,2011—02—14.

〔2〕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8,(04).

〔3〕公方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J〕.政工学刊,2006,(10).

〔4〕辛向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基本问题〔J〕.人民论坛 ,2010,(08).

〔5〕方爱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2) .

〔6〕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J 〕.理论探索,2010,(01).

〔7〕熊艳,杨越,郭平. 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提炼———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原则〔J〕.前沿,2011,(12).

〔8〕罗文东.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09,(12).

〔9〕黄蓉生,习蓉晖. 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J〕. 理论前沿, 2010,(08).

〔10〕公方彬. 以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J〕.时事报告,2010,(02).

〔11〕叶小文.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人民政协报,2011—11—10.

〔12〕程恩富. 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五个方面〔N〕.光明日报,2011—03—28.

〔13〕杨明. 国家与公民:凝练核心价值观的两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1—04—25.

〔14〕韩庆祥. 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凝练〔N〕.光明日报,2011—08—04.

〔15〕柯缇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N〕. 红旗文稿,2012,(02).

〔16〕包心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2—01—14.

〔17〕王思敬.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2—01—14.

〔18〕杨永志. 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N〕.光明日报,2012—02—04.

〔19〕戴木才,黄土安. 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02—18.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3

关键词:梁实秋;古典主义;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81-02

梁实秋从小家境富裕,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精通古文,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的一套,后来又出国留学,使得梁实秋为文给人的感觉既有儒家君子的温柔敦厚,又不失英美自由主义的绅士风度、公平精神,笔锋显得不够凌厉。虽然这并不是他最后走上古典主义的必要经历,但后来走上古典主义道路似乎有着某种征兆,在后来提出的观点多多少少与这段经历有关。从小的学习也为古典主义打下深厚的功底。梁实秋曾经是热衷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而二十三岁赴美留学,师从白璧德之后,博学慎思的白璧德把他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梁实秋彻底成为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并成为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奠基人。

一、梁实秋观点转变历程

梁实秋提倡新人文主义,认为一位作家如果不能冷静全面的观察人生,即会失于偏激成为浪漫主义。当然梁实秋认为革命文学同样以偏概全,最终引发与鲁迅的论战,即有名的鲁梁论战。论战发生时梁实秋二十五,鲁迅四十七,梁实秋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姿,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有一些左翼作家也参与论战,如冯乃超等。论战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一年初才告一段落。梁实秋写《卢梭论女子教育》,鲁迅针对此文发表了《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论战由此开始。论战的争端在于:文学应该正视普遍的人性,抑或强调阶级性。梁实秋主张人性超越阶级而且历久不变,文学表现正是这种普遍而恒久的人性。鲁迅则认为人性因阶级而不同,更随时代而变化,不能一味要求文学去处理抽象的人性。而这一问题不能单纯地说对错,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梁实秋能够挺身而出,明确地指出文学的本质,表现出了智者的眼光。

二、梁实秋对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古典主义的基本观点及西方古典主义大家的观点

古典主义,一般而言,它有两种基本定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法国兴起后流行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同时也指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因其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上坚持以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或伪古典主义。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一种文学精神、美学倾向、审美理想或创作品格,它在古今中外文学历史上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其特点是以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章法、寻求形式的谐调和叙述的含蓄为特征;它主张摹仿古代作家,弃绝对罕见事物的表现,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守各种写作体裁所特有的规则。古典主义被等同于美、理性、健康和传统。

“文学是生活的评论”是阿诺德从社会功能、历史使命的角度对文艺的定义做的界定。从亚里士多德到阿诺德再到白璧德及梁实秋,其学术的特质就是偏重于文艺的社会功用,强化文艺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古典主义文学里面表现出来的人性是常态的、是普遍的。其表现的态度是冷静的、有纪律的。总之,是要用理性、纪律、普遍人性价值等古典主义原则来对抗五四以来个性解放、尊情、崇尚自然等现代价值取向。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从那以后,特别是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后来,这一观点被重述和讨论着。白璧德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而梁实秋作为白璧德的弟子,梁实秋是不会忽视这一观点的内容和主旨的。在“与自然同化一文中”,梁实秋回顾卢梭与提可在各自作品中所提到的与自然同化,觉得这样太玄妙,例子太极端。并表示现代人与自然同化,不外乎两种意义:(1)与自然同化,所以逃避现实社会。(2)与自然同化,所以到忘我境界。诺瓦里斯认为凡是在这个世界不快乐不如意的人该走向自然,住在那较优世界的宫里。在自然里他可以找到一个慈爱的心,一个朋友,故乡,上帝。这是明明白白地讲,与自然同化乃所以逃避现实生活。逃避根本的是个很丑的意思,不承认输败、不自甘暴的人绝不逃避。而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爱:吟风弄月,侣鱼虾而友麋鹿,不是与自然同化,本质上也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王尔德却又是另一个极端,认为自然使人觉得渺小,梁实秋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夸大狂,而极端主张与自然同化的,与王尔德相比又是另一个极端,是一种情感的放纵,主观的幻想。

梁实秋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继承了他的老师白壁德的人性观。白璧德所谓的人性有两个层次意思,第一个层次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人性,人普遍有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性质。第二个层次是二元人性论,这是白壁德人性论的核心。即人身上有理性和欲望二元,用理性控制欲望,以善抑恶,白壁德认为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增加理性的成分,削弱欲望,但是理性不是所有人都有,只存在一部分人身上,这一部分人就是古典主义者。

2.古典主义的社会及内在理性

梁实秋强调文艺的社会功用,强化文艺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可以利用文学从事社会教育,但是文学不是革命或政治的工具。梁实秋曾明确提出:文学的效用不在激发读者的热忱,而在引起读者的情绪之后,予以和平宁静的沉思。这种精神愉悦要符合伦理标准和古典立场,不是随心所欲的迷醉。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排除涤净相通。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起到了这一作用,即悲剧的功效在于能引起观众的悲悯情感,这种情感本是人人都有的,但经过悲剧的刺激作用下,使观众的情绪得以排泄,然后情感得到安息。梁实秋认为这样使人可以达到一种内在的健康。

新古典主义认为一切文学都有规律,戏剧有三一律,规定理想的悲剧有五幕,如果是四幕或六幕就不适当。文学作品中对老年人的描写必须是缺乏热情的、易怒的对年轻人有残酷的批评,如果把老年人描写成善良、热心的就不符合规律。浪漫主义对新古典主义的这一批评是对的,但是浪漫主义者所的不仅是新古典的规律,连标准,理性,体制的精神,一齐打破。浪漫运动的这一举动就是过度的。他认为文学可以不要外在的规律,但是有一种内在的标准,就是古典主义称的文学的纪律。新古典主义定下的规律是外在的,古典主义的纪律是内在的,就是作品中要有节制,理性驾驭情感。梁实秋认为文学之所以重纪律,为的是要求文学的健康。人性是复杂的,情感地表达有真有假,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不是完全对立的,浪漫成分在任何作品中都可能存在,但只要有纪律作为统领才能有好的健康的作品,就像人的身体,身体内部有秩序与规则才能是健康的。所以他的观点是,古典主义者要注重理性,不是把理性作为文学的唯一的材料,而是说把理性作为最高节制的机关。

三、对梁实秋古典主义观点的评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的发轫期,梁实秋现代性的古典文学批评思理立场却一度遭受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建构的尴尬误读、冷落、打击与忽视。这一点从鲁梁的论战就能初见端倪。实际上,梁实秋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建构之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观都或隐或显地遭受到当时学界的鄙薄、针砭、苛评,甚至一概抹杀的诟病,因舆论引导的偏差而旁生出诸多的误解、误读,使其独到心得思想被一度边缘化,甚至被遮蔽、淹没、尘封,以致其诸多敏锐而锋芒的思想亮点鲜被学者概观论及。他曾开宗明义地论析:“西洋文学,除了极端浪漫派及晚近的颓废派以外,差不多都一致地承认文学是贴近于人生的。欲救中国文学之弊,最好是采用西洋健全的理论,而其最健全的中心思想,可以‘人本主义’一名词来包括。……我不用‘古典主义’这名词,因为人本主义包括的范围较广,即浪漫运动中之较健全的理论与作品也可包括在人本主义之内。中国的儒家思想极接近西洋的人本主义,孔子的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颇多暗合之处,我们现在若采取人本主义的文学观,既可补中国晚近文学之弊,且不悖于数千年来儒家传统思想的背景。”他不仅曾纠正了当时新思潮激进浪漫派之极端和过度的危险错误,同时也有力地概括并肯定了现代新思潮与新文学批评中的某些正统的东西。

梁实秋的观点也有某方面的缺点,比如虽然一直强调普遍的人性,但是对于人性,梁实秋自己也不能给出具体的定义。梁实秋出国留学时期,美国的经济政治等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发展,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是比较顺应当时美国环境的,而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的是激进,表现在文学上是对革命文学的推崇。梁实秋在当时推崇古典主义对于大众而言自是不易接受。

参考文献:

[1]潘水萍.“古典的”与“浪漫的”――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之现代性张力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2012(7).

[2]周薇.《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之文学批评观[J].淮安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邹超才.“异类的古典”――梁实秋文艺思想评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4]陈晓丹.从几个关键词解读梁实秋古典主义文艺观[J].作家杂志,2008(10).

[5]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广州:暨南大学,2011.

[6]白春超.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及其反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5).

[7]俞兆平.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J].厦门大学学报,2006(4).

[8]徐静波.梁实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4

【试题回放】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分)

此题为什么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为背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梳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及与高考命题的关系,透视其中的命题脉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要闻录

【事件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点评: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词,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事件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点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何其重要。

【事件三】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作用进一步被提升。明确了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四】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点评:完成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五】2013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就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点评:至此,历经七年时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落实到实践层面,

【事件六】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事件七】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点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是紧紧围绕治国理政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战略性等特点。两次集体学习联系在一起就突出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真可谓重中之重。

一个《意见》,两次集体学习都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信息很明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工作。

二、高考命题情况梳理

如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时间相对应,与其有关的高考命题的变化,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事件一至事件四所对应的2007年―2013年高考,全国卷并没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材料背景命题。

第二阶段:事件五至事件七所对应的2014年―2015年高考,每年都进行了命题:

1.2014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一道选择题――23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摇 ?摇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一道主观题:39题(内容在该文的【试题回放】部分)

三、高考命题与时政事件关系的探究

自2006年10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明确、定位到践行,长达近八年(2006年10月―2014年2月)的时间,与之相对应的八年(2007年―2014年)高考,我们把事件发展轨迹和高考命题轨迹相对照,不仅仅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2007年―2013年,该时政是比较热的,高考为什么会没有命题?

2.2014年的高考时段内(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该时政似乎已经到了“赤手可热”的程度,为什么仅仅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呢?

3.2015年的高考时段内(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该主题并没有发生大的引人注目的事件,但是高考为什么出人意料地命制了主观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将两个轨迹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究,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6年―2012年,事件一至事件四的发生过程,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逐步深化、进行理论创建的过程,在此期间,很多内容不是很明朗,这就不难理解2007年―2013年高考全国卷为何没有命题。

第二,然而,事件五、六、七这些时政大事的发生,扭转了这种状况。《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创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两次集体学习,又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必然会“出手”。2014年全国卷Ⅰ命制了第23题便是明证。

第三,高考,面对如此重大的时政热点,仅仅出一道选择题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吗?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第39题便是有力的回答。此题完全符合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会议精神。由此体现出了这一时政应有的“热度”。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认为,这就决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然是高考命题长期的热点,所以,2015年在这一时政看似较“冷”的情况下,高考命题却很“热”。此题的命制起到了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四、高考备考的启示

高考第二、三轮复习的过程中,“关注热点,加强应用”的要求贯穿其全过程。通过以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轨迹”关系的探究,对于这一过程的备考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根据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高考必然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生活,反映时代主题。作为引领备考的教师应时刻牢记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备考工作中,切实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以社会价值为导向,选择和解析重大热点问题作为训练的载体。热点问题是否重大,就要梳理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弄清来龙去脉,通过关注重要话题、热点事件、主要会议和舆论导向认清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前文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事件梳理出来后,它的重要性便一目了然。

第三,在选择热点问题时不仅要关注高考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今年3月),更要关注那些正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时事,辨别哪些是暂时性热点,哪些是持续性热点,哪些是正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热点,将它们归类梳理。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时事,思维就能够与社会生活对接,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热点的复习工作,建立复习自信。

第四,在梳理社会热点发展轨迹的同时,要梳理与此相对应的高考命题情况,从两个“轨迹”的联系中寻找命题规律,这必然有助于增强在时政复习备考中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5

动;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20―01

青少年是祖国的前途和未来,要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已时不我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本文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谈一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目前学校德育的创新点、提升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基础道德的教育。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整体规划、全员育人、家校社会有机配合为根本策略,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以加强组织领导为根本保障,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科学化。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非常复杂,充满着矛盾,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处于不成熟状态,在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方面虽很强,却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为基本前提,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教育人的使命。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语文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培养学生体会东方审美文化的独特内涵,热爱我们民族优美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感受成长与责任。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育人是德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要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动手实践和活动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作用,统筹制定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年度计划,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求知上进的品质、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突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或书写上墙,让学生熟练背诵,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板报、走廊、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载体,宣传爱国、法治、文明、诚信等基本价值导向,营造体现主流意识和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学校通过校园局域网建设网络德育模块,加强绿色网络建设,宣传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依法使用网络意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组织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团结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6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倾向,导致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和荣辱观日益模糊,是非观念含混不清。在这样的道德文化背景下,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作为一名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份子,我们应该首先行动起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院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就如何在我院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活动的问题,我谈几点意见:版权所有

一、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贯彻

一是号召和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讨论。要求我们的教职工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做学习的表率和模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感动社会。三是学院各部门要加紧研究制订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计划。做到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

二、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入”工作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能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有关专业课、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三、抓好环境育人,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家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内涵,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动力,不断优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突出高品位,注重管理和积累,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版权所有

四、抓好师德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前提,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严谨治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学问教育学生。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大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五、加强工作研究,注重教育实效,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0/D6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36-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核的凝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普遍遵循与坚持的价值准则和目标指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解读,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建构开辟了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进行价值认识和价值评判时所持有的根本的、普遍的观点和看法,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最深层的、最稳定的、取得普遍共识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它所反映的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系统中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价值取向。所谓文化,狭义上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外显形态为各种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内隐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不同历史时空、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会有所差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于文化之中,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内隐的一种形态,是文化中稳定系统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自我确证,其本质由民族文化规定,其性质由文化的性质决定,其形态与内容受文化制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过程中,文化是源泉,无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是“三个倡导”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过程中,文化是载体。文化通过蕴含和投射价值感受与价值体验、价值抽象与价值反思,进行文化感染、文化传递、文化激励和文化教育,帮助大众汲取文化力量,把握价值标准与价值意义,完成从文化传递—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共识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并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正是通过核心价值观得以体现。

由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化视域下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文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解读开辟了新视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困境

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紧密。考察我国的社会现实,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加剧了文化情境的复杂性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提出了难题,总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困境有:

1.传统文化的消解,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和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文化支撑。失去这个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割裂历史、割断文化的传承,抑或中断文化的发展,核心价值观就等于丧失了生命活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新问题与新矛盾的不断产生,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被解构,其优越性与主导地位受到严峻考验,使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优势难以展现。主要原因为:一是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严重脱节,阻碍传统文化的传递与认同。传统文化的内容难以贴近当代实际、原则难以迎合大众需求,加之其宣传教育方式枯燥、途径与手段过于陈旧,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现实与科技更新,大大消磨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传统文化的权威性与人们的自主性发生矛盾,制约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日渐多样,人们不再迷信权威,单一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三是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滞后性与当代社会的开放性与发展性存在断裂,限制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由于自身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没有及时整合现代社会多元的文化,也没有合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游离于文化核心。

2.西方文化的挑战,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观照西方社会思潮,一些敌对势力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为武器,以“自由”、“民主”、“人权”为幌子,掩盖资本主义的霸权行径,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以妄图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对我国实施“西化”与“分化”的战略意图。由于这些思潮的伪善性,使一部分人在进行文化选择、价值判断时无法准确甄别其实质而受其蛊惑,对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同时这些思潮又迎合了大众在经济急速发展的现实境遇中短暂性、片面性的利益需求,因此受到一些群众追捧,并出现价值观践履的错位与偏差,如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之西方国家经济上的优势,并借助发展中国家期盼改善现实生活方式的心理,通过多样的现代化宣传和渗透途径,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输出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并把资本主义价值观冠名以具有“普遍真理”的意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表现的文化内容、弘扬的文化价值说服力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举步维艰。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激荡,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对垒和交锋,这一方面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敲响警钟,使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得到彰显;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大众心理的急剧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3.大众文化的偏离,减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相对于主流精神文化的严肃性与正统性,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与娱乐性。作为大众所接触的主要文化情境,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众文化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整合,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然而由于商业的竞争与发展,大众文化在商业追逐利益的本质下以满足大众的娱乐、消遣为宗旨,日趋平面化,逐渐肢解文化应有之义,甚至在某些倡导价值和原则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同时,大众所接触的文化环境和接收文化的渠道日益复杂,大众文化中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元素与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品格不一致。此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网络文化的兴起也使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加剧。网络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副产品会直接侵蚀大众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害信息与负面文化的传播使大众文化日渐媚俗化、功利化和西方化,走向偏离了正确科学的轨道,直接撼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地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构

在文化视域下,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对传统文化的超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源泉。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诸多的优秀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下,更应突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位置,赋予其生命力与活力。根本方法是要根据时代特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内容、形式和原则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更能体现当代人的需要;加强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积极汲取现代文明的精华,摒除落后的部分,根除其封闭性与落后性,使其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坚持原则和本质同时立于不败之地;科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网络资源,创新传统文化传递、宣传和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途径与载体,全方位地创造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图景。值得一提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绝不是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以正确科学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2.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体现民族个性,反映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能在多元文化与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丧失这种民族属性,而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秉承本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优良传统,坚持尊重民族与历史的原则,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号召力的标签。而创新,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民族文化的创新,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要坚信民族文化具有优秀的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内核,对于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有充分的认知,坚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袭;也要保持民族追求的内容和形式,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样才有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以正确的姿态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其次要进行文化自省,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反思文化的弊端和不足,剥离出民族文化中的糟粕,不搞文化霸权,对外来文化既不全盘接受也不机械排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部分,实现文化之间的良性的、平等的互动。并及时准确地将创新的民族文化融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共荣共建。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历久弥新,既保持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也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内涵。

3.对大众文化的整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对大众文化的整合,关键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价值的内化,它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众所认知、体验、接受和认同。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原则要科学化,即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普遍愿望和要求,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协调一致才有契合点,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践行才有内在动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要大众化,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才有现实基础。具体包括宣传和教育的理念要人性化,应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指向,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为价值旨归;宣传和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如文件、传单的印发,板报、横幅、海报的制作,展览展播、新闻播报、文艺创作与汇演,竞赛活动开展,电视制作、群众的口耳相传等等,要多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宣传和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化,即要贴近群众生活,不要过于抽象,群众会觉得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于操作,也不要过于空洞,搞形式喊口号,脱离生活实际,难于接受;宣传和教育的方法与载体要现代化,不能简单运用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利用现代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创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过程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结果和目的是价值的外化,作为价值内化的必然结果,指的是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除了要关注人民利益、转变话语方式、发挥媒体优势,实现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外,更要高度重视在尊重和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在大众文化中注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对大众文化实现引领后的升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不复归,不迷信,不停滞,不盲从,不僵化,才能扩展文化的辐射平台,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铮,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35.

[2] 刘爱军,董芳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文化价值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48-51.

人文主义的观点篇8

关键词:价值观;内蒙古高校;培育途径

内蒙古高校是强化内蒙古地域少数民族国民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民族高校培育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民族人才的重担。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内蒙古高等院校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查,此抽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并分析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性,寻找在民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并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总结为24个字。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体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的层面来讲,体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正;从公民个人的的层面来讲,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异同

1.两者的概况各有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色表现在比较明确地突出了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各个要素,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特色表现在于:一是更加注重凝练表达,使之精炼化、简约化、通俗化;二是每个层面的内容都更具体明确规范,便于遵循和践行。

2.两者在本质上一致

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和最高抽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3.两者基本方向相同

两者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蒙古高校贯彻的现状

当前,由于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对内蒙古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认同而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基本道德品行、政治思想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同时也发现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足,缺失的情况表现得相当突出。

从问卷调查情况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是否了解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12个词”,持很了解观点的占调查人数的18%,持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共占60%,持不了解的占22%;对于“民族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哪些方面最重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媒体报纸电视或展板进行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老师的言行示范作用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在其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对“是否已经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已经树立观点的占调查人数的15%,持完善中观点的占61%,持还没有观点的占17%,持说不清观点的占6%。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内蒙古高校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待强化。当然,了解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部分西方国家不断向我国传播西方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内蒙古高校属于民族高校,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困难。再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心理上的摇摆性、易变性、不稳定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而应该在于当代大学生个人。

三、强化内蒙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内蒙古高校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高校之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非常迫切的教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蒙古高校的贯彻,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特点,结合内蒙古高校自身的民族特色,利用各种载体、采用多种形式。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文明校园

校园文化生活作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此外,校园文化生活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文明校园的建设。因此,高校应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明校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育引导

首先,要不断建立健全民族地区高校现代媒体的各种软硬件设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深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最后,高校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教师承担着高校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担,其道德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在选拔任用教师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另一方面,高校应不断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培养一支明大德、崇道德的师资队伍,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师资力量。

(四)注重加强道德实践,扎扎实实干事

首先,要选取开展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其次,要牢牢把握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最后,要做好道德实践活动的总结环节,分析实践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上一篇:足球训练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