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7:59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1

管闲事,有人要剁他手脚

1967年3月17日,陈法庆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程家村,出生仅八个月时,亲生父亲和比他大六岁的姐姐,都因没钱看病相继离世,使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母亲实在养不活他,便将他抱养给了别人家。养母没奶拿旧衣服四处去换奶喂他,以致于长大后的陈法庆这么看自己:性格不安份,大概和小时候命贱吃“百家奶”有关系吧。陈法庆5岁时养父又不幸病逝,8岁时随养母嫁到现住地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奉口村,余杭山清水秀,陈法庆家门口不远就是东苕溪河,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下去摸螺蛳游泳,渴了捧起一把水就喝,河水甜甜的。那时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他会为这条河打官司。

家境贫寒,陈法庆14岁上初二时便辍学,但他一直喜欢看报,一有空就到生产队长家看报纸,后来有了收入自己订报,最高时一年订了1800元的报纸。当从《浙江科技报》上获知肉鸡饲养市场潜力大的信息时,便辞了小工租房养鸡,养得最多时达八千只,凭着过硬的养殖技术家境逐渐好转。陈法庆还从报纸上了解到,全世界污染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中国竟占了8个。从此他开始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并通过自费调查发现,不少内资、外资企业污染相当严重,经过一段时间深思熟虑后,一个念头从他心底油然升起:我虽是个农民,得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1992年,陈法庆与人合伙买了三条水泥船运石料。在业务交往中陈法庆发现有人开假发票逃税,赚了钱还坑国家,陈法庆决定举报他们。第一次举报时他相当害怕,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写,用他自己的话说“像做贼一样”。次数一多,陈法庆大胆了,名字、地址、手机、电话,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惧。原来有一件事改变了他。1998年,他向当地政府举报一个石矿偷税,结果遭到报复被殴打,右眼伤势严重一个月内动了两次手术。被人打伤眼睛后,他上访了半年多要求惩办凶手,当地许多媒体也对他的不幸遭遇纷纷予以报道。后在当地司法部门公正判决下,打人者坐了半年牢。按道理这个“教训”应让他变得谨慎起来,可这一打却打出了陈法庆的胆量,“我举报别人,心虚的是别人,我不应该像做贼一样。”后来,每次实名举报人家之前,都会大大方方地先登门正告人家“我要举报你”。如果对方闻过即改,他则不予追究,否则跟你没完。锋头正健的陈法庆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甚至扬言要剁掉他的手脚。陈法庆头一扬:“我不怕!”

请民愿,他状告省政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仁和镇2.5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出大小11家石矿,矿点密集度和年开采量居浙江省第一。但石矿开采生产方式很原始,生产车间露天或半敞开,噪声震耳欲聋,粉尘遮天蔽日,碰上吹北风,粉尘还会南下吹到杭州城区,方圆几个村近2万人就在粉尘飞舞、噪声不断的恶劣环境中生活了二十余年。当地人是这样形容粉尘污染的:如果你骑着自行车走500米,头上脸上落的全是白粉;白天晚上不能开窗门,如果窗门一开人讲话时,上下牙齿一碰就能明显感受到有砂石钻进嘴;这里的桑叶蚕宝宝吃下去吐不出丝来,这里的茶叶泡后杯底有沙土;在石矿里,隔着3米外能见度极低几乎看不见人,镇上有100多工人得了硒肺病。粉尘已危及人的生存!从1999年开始,陈法庆多次给镇、区政府和环保部门十余次打电话投诉但效果甚微。忍无可忍的陈法庆于2002年6月“以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将余杭区环保局告上法庭。

陈法庆当初想告企业,但这个镇上有11家企业,如果全告,手续太繁琐,不如单告环保局利索,因为《环保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陈法庆怕家人反对,打官司的事一直瞒着家人。他想请个律师,但均遭婉拒,无奈的他花钱买书自学环保法律法规。为搜集证据,又花8000元钱买部DV摄像机,在石矿企业周围连续拍了5天,在他拍下的镜头画面中,漫天飞扬的石矿粉尘污染触目惊心!法院经审理认定,粉尘噪声污染严重存在是事实,但环保局已履行法定职责多次下达整改通知书,造成污染现状依旧是因石矿未按环保局要求去整改,结果陈法庆这桩轰动一时的公益官司输了。输了官司的陈法庆有些沮丧失落。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官司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的高度关注,他在有关报道上批示:请法规司阅,这是一件好事,望认真研究,将此事变成促进严格执法、环保局与群众共同执法的动力。再后来,余杭区环保局和仁和镇政府联合成立粉尘、噪声综合整治工作组,下猛药治理粉尘噪声污染,一举减少了80%的粉尘和噪声,使矿群附近近2万人呼吸上清洁空气。陈法庆长长地舒了口气。

此举使陈法庆成为名噪一时的环保名人。他自此一发不可收,拉开了终身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的人生大幕。粉尘污染刚去不远,陈法庆又发现流经村边的东苕溪,因船舶运输建筑石料而造成溪水严重污染。东苕溪系5级航道,最高限载吨位300吨,东苕溪每天至少有五百次船舶来回航行,且船的吨位大多在五至七百吨之间。浑浊的河面漂层五彩的油污、粪便和形形的塑料垃圾杂物,有时候水体颜色甚至变红。东苕溪是杭州市区和余杭区主要生活水源地,建有两个水厂取水口,承担着130万居民生活饮用水。陈法庆对此忧心忡忡,他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于2003年8月12日向有关部门递交《一级水源如此保护》的情况反映书并请求整治。但时过好久迟迟没有下文。陈法庆决定再次提讼。这次,陈法庆状告的是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环保局。他不在意输赢,还盼望和上次告区环保局一样,达到引起各方重视改善污染目的。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诉讼请求法院四天后就予驳回。陈法庆多次表示,他打官司,不是为了要和谁对着干,只不过是想请有关职能部门能肩负起法定管理环境职责。他通过对环保等相关法律钻研发现,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相互有矛盾。而在发达国家,法院对公民个人提起的环保类公益诉讼是立案审理的,于是他就动了向国家立法机关提出环保立法建议的念头。很快,陈法庆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份《环境污染法律无奈――关于请求对公益诉讼等立法立案审理的建议》的报告材料,寄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环保总局,建议国家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对公益诉讼进行立案审理,他还建议修改环保法规,加大对污染者法律、经济惩罚力度,因为现在污染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太低了。去年3月北京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受陈法庆启发,提交了份《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引起政府机构、民众的广泛关注。经过陈法庆的一番奔走呼号,当地环保部门终于下功夫整治东苕溪污染问题,而且成效显著,最终还大幅提高了两岸居民保护水资源意识。

寻合力,53万家资做广告

在与环境污染的较量搏弈中,陈法庆渐渐意识到,环保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急需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怎样才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2004年5月6日,他在家里看电视时,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广告激起了灵感,他决定尝试做环保公益广告。次日,他打电话到杭州电视台,对方一听大加赞赏,他忙带上2万元风急火燎般跑去,电视台表示可免费播公益广告。但他坚持认为如果免费有人会认为他在出风头,对社会震撼力不大,一定要掏钱!耗资一万元的保护环境公益广告片广告播出后,在杭州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市民支持他的义举,家中电话彻夜响个不停。为扩大广告受众范围与影响,陈法庆决意把广告做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去。

2004年5月23日,他一人带上5万元坐火车来到北京,哪晓得中央台的大门很难进。好不容易在门口遇到一个人,正对别人说他是央视法制栏目的记者。陈法庆连忙拦住他,当时已经中午了,他就请那个“记者”吃了一顿饭。那人说能把“水哥”――水均益介绍给他。吃了饭那人就走了,说等会打电话给他,结果一直没回音。陈法庆知道遇上了骗子。下午四点多钟,他终于找到了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对方开价最少二十万,还让他自己把广告带做好,陈法庆说做广告带我是外行,本意只想保护环境,广告带请央视帮忙做。央视的一个编导对他这种创意进行肯定后,最终善意地拒绝了他。回到旅馆,陈法庆失望至极彻夜难眠。他狠下决心,既然到了北京,做不成广告誓不回杭州!

旋即他又找到读者层次高、影响面广的《人民日报》广告部主任办公室。敲开门只见里面有几个人正在开会。他一番自我介绍表明目的后,那几个人呆呆地盯着他,好半天未缓过神来。陈法庆以为对方没听懂他的话,又重复一遍还把身份证掏出来给他们看。农民做环保公益广告?那几人面面相觑后几乎异口同声叫道:好事,大好事呀!单子接了,广告部负责设计的美编问他有什么具体要求,陈法庆说只有一个,广告画面旨在体现环保意识,旨在敦促政府部门重视环保。原来开价七万元的广告最后打了六折成交。人家说,《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多年来,公民个人去做环保公益广告的,你陈法庆是第一个。很快,2004年5月28日,“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公益广告就在《人民日报》第11版刊出,震惊海内外。《人民日报》的记者建议他,回家后马上把“农民陈法庆”五个字注册,保准有商业价值,弄慢了完全有可能被抢注。陈法庆回来后,花了16000元把自己注册了。陈法庆连续出击,先后出资13万元,分别于2005年1月11日、2005年6月5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和“积极为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区提供援助,伸援助之手,献关爱之心”的公益广告,并向海啸灾区捐献5000元。此时,陈法庆成了热点新闻人物,全国包括海外众多媒体向他发出采访请求。

2005年10月1日,陈法庆再次出资4万元在《人民日报》买下1/4版面,刊登主题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善待环境、倡导节约――农民陈法庆”的公益广告。与此同时,陈法庆委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从当年6月起,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设置内容同样为“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农民陈法庆”环保公益灯箱广告。

由于做广告,到目前为止陈法庆已花了53万。陈法庆哪来那么多钱?他向世人交底:我不是什么大老板,一直做点小生意,做广告的钱都是20多年打拼积攒的血汗钱。他坦言自己全部资产加起来有60万,在杭州连一套房子都买不了,现在只剩20万了。目前他还住在17年前盖的农村老房子里,屋顶逢雨便漏,也只是草草维修一下。为了筹钱继续做公益广告,最近陈法庆正打算把奥迪车出手,陈法庆也承认,“亲朋对我不大支持,因为这种费神费力费钱又得罪人、得罪企业、得罪政府的事情,在外人看来是只有脑子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做。”陈法庆为环保宣传大笔大笔地花钱一律“先斩后奏”。随着家庭经济的拮据,妻子胡法琴反对声日益高涨,他安慰妻子“好人会有好报,不用太担心。”其实陈法庆家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爱人几年前查出患Ⅰ型糖尿病后,身上一直带着药物,每天都要注射药物方能维持生命,一年药费需3万;家里还有上了年纪的养母、读初中的女儿。陈法庆说自己最对不住的是妻子,认识她至今总共陪她看过两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和《啊,野麦岭》。

2005年6月5日,陈法庆又拿出5万多元,开通“农民陈法庆环保网”。网站不仅宣传环保知识法规,还实行有奖接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投诉,陈法庆调查后在网上公布并转给有关部门查处。陈法庆独特的环保之路与不懈追求,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2005年4月,陈法庆喜获国内首个民间环保奖――“阿拉善SEE生态奖特别奖”;由于他那“残疾农民环保者”的特殊身份,2006年1月16日,生平第一次出国的陈法庆应邀成为中国区火炬手的荣誉一员,代表中国参加第20届2006意大利都灵冬奥会火炬传递。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绿色”体育盛会,陈法庆高擎火炬,在警车开道下,稳健地奔跑在威尼斯城宽阔马路上。短短400米,面对道路两旁观光喝彩的各国人民,他深切感受到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自豪与骄傲!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2

我们终于拿到了国家的有机认证,多亏了这次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让村里彻底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吕长增,是富阳长奇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长,从 2019年公司创立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直为公司种植的铁皮石斛申请国家有机认证奔波,但由于种植基地附近的粉尘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治,使他多次与有机认证失之交臂。

在去年召开的富阳渌渚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上,吕长增作为企业代表,向镇政府反映了公司附近的粉尘污染问题。会议后,长奇生物科技所在的阆坞村随即联合交通、运管、环保等部门,对造成粉尘污染的渣土车进行了严格管控,村里专门拨款数十万元购买了洒水车,彻底解决了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周边的粉尘污染。今年年初,吕长增如愿以偿,铁皮石斛成功通过国家有机认证评审。

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是富阳环保局2019年推出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举措,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向同级人大(人大工委)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题报告,向社会通报环境质量和生态改善情况。

区县市及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向人大及公众作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已实施多年,但拓展到乡镇(街道)一级,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富阳区环保局局长李百山告诉笔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对基层环保监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像渌渚镇一样,截至目前,几乎富阳所有的乡镇、街道都会向社会各界通报当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参会的社会各界代表人数达891人,征集到意见建议290余条,内容主要集中在村庄溪流河渠环境质量、扬尘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方面。

政府主动报告 接受群众监督

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这是环保部门应尽的法定义务。政府向老百姓报告环境质量,可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提高政府环保工作效率。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同样对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报告会次数每年不少于一次,乡镇、街道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次数。

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乡镇街道不仅要对老百姓关心的环保问题进行通报,更重要的是,还要制定详细的解决举措,明确具体解决时间节点。

李百山说,每一次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都会对上次会议进行回顾,通报上一年度未完成的基层环保工作事项,总结未完成原因,这也体现了新环保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精神。

目前,东洲街道的环保工作还存在渣土车随地倾倒泥浆、整治巩固效果难、部分企业主环保责任不到位等问题。我承诺新的一年里:加强对渣土车的管控,加大对企业偷排现象的处罚力度,继续强化对违规养殖场的管理。在几天前召开的富阳东洲街道生态环境质量专题报告会上,街道办主任俞一波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当着在场100多名村干部代表、企业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和村级代表的面,俞一波总结了东洲街道的环保短板,并对问题具体解决措施、具体解决时间点作出承诺。

以前总觉得基层环保工作只是环保局一个部门的事,我们只是一个配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才让我们明白环保事关每个基层部门。俞一波告诉笔者,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将督促政府更深入地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必须要化压力为动力。

由于东洲街道临近杭州主城区,致使部分建设单位受到利益驱使随地倒放泥浆,致使马路行驶不畅。报告会开完后,俞一波牵头成立了8人的联防队,加强对东洲街道马路的巡查力度,计划对华木线沿线环境进行整治,对双桥路进行提升改造,加速推进都市农业精品线建设进度。

群众提出意见 直击环保要害

会前发放征求意见表,会中代表互动提问,会后广泛收集民意,这是富阳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三个必备环节。

在渌渚镇召开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前,镇里专门发放100份《渌渚镇2019年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见、建议征求表》,向全镇两代表一委员、村干部、普通党员、村民代表、企业代表收集意见建议。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代表对年度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表示满意;66%对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感到满意;95%以上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到位;95%以上认为企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后有明显改善。

有些是政府本来就打算做的,也有些是有所疏忽的。民意代表政府工作方向,听取群众的声音,有助于抓重点、抓热点,让政府工作事半功倍。渌渚镇镇长洪金元说,通过征求意见表能帮助政府更清晰地认识一年来的工作,可以收集到来自群众的真实意见建议。

比如建议加大对运输车辆装载的管理和监督、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统一规划、加大对矿山企业的污水和粉尘治理等。

305省道两路两侧整治取得了一些成效,政府今后将如何开展长效管理;三改一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来,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政府今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设想和打算;政府倡导大生态大环境,镇党委政府对渌渚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整体构想和具体工程在渌渚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的互动提问环节,3名与会代表就自己关心生态环境改善举措积极提问,渌渚镇相关负责人根据提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

会后,我们还会把报告会中老百姓的意见进行总结集纳,一些建设性意见将成为我们的决策依据。对于老百姓反映的粉尘污染问题,报告会后,洪金元牵头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计划实施小锅炉淘汰改造、水泥企业除尘提标改造、矿山粉尘治理等一系列举措。

通过会前、会中、会后的报告会民主互动,一方面提升了群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认知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基层政府对环保的责任意识。

强化属地责任 形成环保合力以前大家对环保的参与度不够,这种形式的报告会更是从来都没参加过,对生态建设肯定有积极作用。

第一次参加渌渚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的村民代表吴春苟说,政府向老百姓报告环境质量,不仅可以让大家了解政府做了哪些工作,也能让大家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像村民代表吴春苟一样,鸿富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宝良也从未想过会站在台上就环保问题作出承诺。

作为企业代表,张宝良在报告会上面对全镇各级代表庄重承诺:在今后的开采生产过程中会更加严格要求,做好矿山粉尘治理,做好污水处理及其他环境卫生工作,对渌渚镇负责,对富阳人民负责,对杭州负责!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达成社会共识。推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能促使环保、交通、农办等部门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

富阳环保局局长李百山说,除了让政府形成合力外,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还能树立企业、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企业家们,能让他们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这才是这项创新制度的重要意义之一。

为了实现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实效最大化,富阳环保局已将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生态环保考核体系,作为常规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以与乡镇(街道)签订生态文明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将环保责任链延伸到村企(社区)一级,把生态环保任务落到最基层。

同时,富阳环保局还细分生态环保任务,改变以前环保工作局限在一人或一部门的情况,在不增加编制和机构的情况下,交通环保落实到交通工作中,城建环保落实到城建工作中,工业企业环保落实在工业工作中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现场解决问题,争取环保小问题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乡镇、不出街道。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3

(一)主题活动为契机,提升民众参与热情

一是开展5.22“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在行动”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生物多样性宣传资料和免费领取环保袋、餐巾纸等方式,向现场群众介绍“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普知识,呼吁全社会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

二是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为迎接“六·五”世界环境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广大群众更直观的了解“污水如何变清水”,于6月3日-6月7日组织开展了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环保设施“云开放”转发集赞活动,本次活动共有2500多人参与。

三是开展“线上答题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作用。在6月5日至6月7日期间,在“环保”微信公众号开展“答题抽奖”线上活动,参与者只要全部答对随机抽取的环保知识题共5道者,即可参与抽奖,奖金共计1万元。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大家不仅踊跃答题还积极参与转发,本活动共吸引10000多人参与线上答题。

四是联合发改局开展“生态日”、“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6月29日上午,在县发改局的组织下,与国网供电公司、华润燃气等多家单位,在县沿海工业城嘉汇广场共同开展节能低碳宣传教育活动,对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现场发放《环保知识手册之绿色生活指南》、《企业环保管理工作手册》等宣传册,集中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二)以目标责任为中心,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一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学习培训工作。根据市局要求,组织近70家企业参加了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法律视频讲座,对2020年9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学习,着重对新旧法条的修改进行讲解,进一步增强企业环保法律意识,将普法工作落实到企业。

二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根据市局要求,积极组织单位工作人员观看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律视频讲座,积极参加县司法局组织开展的民法典学习培训,并在微信公众号、单位楼下LED大屏进行宣传,对民法典新增的绿色原则重点宣传。

三是落实开展“四万工程”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在全县各乡村文化礼堂共开展40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环保活动,活动覆盖全县10个乡镇(街道),42个行政村,现场发放《绿色生活指南》、新《环保法》等生态环境宣传手册和生态满意度宣传折页1万余册,吸引乡镇群众观看环保公益宣传短片、生态满意度宣传视频和环保设施公众云开放宣传视频人次约2000人,使农村群众支持生态环境工作、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是加大生态满意度宣传力度,在本地电视台、单位大型LED广告墙、公交车载电视以及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广告进行投放环境公益宣传片,并在单位摆放宣传海报,向广大民众介绍家乡当前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绿色产业等,制作生态满意度宣传短信并群发20万条。

五是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2020年度联合教育局开展辖区内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本年度共申报市级绿色学校两所,省级绿色学校一所。

(三)以新闻媒体为平台,扩大环保宣传范围

一是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平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与县传媒中心签订“媒体宣传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新闻综合频道、104.6电台广播、新报、掌上微信公众号等众多媒体平台播放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及生态环保类公益广告;设置专职网络评论员1名,及时完成市局安排的网评工作;提升微博、微信内容质量,与去年2054粉丝人数相比,今年粉丝人数增加至6479人。

二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以案说法”栏目。让企业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环境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提高企业环保法制意识,加强企业环境管理,严防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也为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和普及环保相关政策法规。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4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公众参与 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保障决策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各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无不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并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公众参与环境决策予以保障,以此来制约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功利而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

从我国公众参与权利,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和审批制度的角度看,应尽快出台如下措施:

一、加快公众参与法制建设进程

应当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者规章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性质、法律地位以及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和范围,并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时机和参与形式具体化,使得公众参与真正有法可依。

其次,应当通过行政法规而不是文件的方式明确规定,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公众有权获取任何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信息资料,政府部门也有义务提供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和情报,并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及其审批程序在当地有影响的报刊或者政府刊物、网站上刊载。

再次,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技术规范中对公众调查的各种方式等做出规定,防止不合理、不科学、流于形式的所谓调查方式被运用于严肃的公众调查之中。

二、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除专业人员、业主和政府部门以外的所有与项目有关和对项目感兴趣的社会成员、组织都属于公众参与考虑的公众范围。

《环评法》明确规定与拟议规划和项目有关的单位、专家和公众是征求意见的对象。但如何判定是否与一个规划和项目有关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具体项目的有关范围可能局限在项目周围,但一个与某人类遗产相关的规划和项目,其有关范围可能扩展到全球。究竟哪些公众与项目有关和对项目感兴趣,一般可以采取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单位识别、第三方识别和公布有关消息由公众自我识别三种方法。豍那些参与主体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划和项目,可以采用第一种识别方法;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单位难以识别或难以保持客观或容易发生争议的规划和项目,可以在管理部门的主持下,由第三方识别或提出咨询意见;影响和意义重大的规划和项目,其公众参与主体识别应该采取公布有关消息,由公众自我识别的方法。而且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能力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应逐步扩大第三种方法的范围,这才符合公众自主参与的本意。

三、丰富公众参与的方式

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时应享有如下三项基本权利:被告知相关信息的权利;被咨询相关意见的权利;以及其意见被慎重考虑的权利。为实现这些权利,就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建议立法明确规定更多的参与方式,如咨询委员会、非正式小型聚会、一般公开说明会、社区组织说明会、公民审查委员会、听证会、发行手册简讯、邮寄名单、小组研究、民意调查、设立公共通讯站、记者会邀请意见、回答民众疑问、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豎由于不同项目所引起的环境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应该随着评价程序的进行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对于涉及面较广的项目,相应也就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可通过新闻媒介(报纸、电台、电视台、公共网络等)或张贴公告,公布拟建项目的厂址、内容,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的情况;新闻媒介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邀请公众参加;通过公众听证会,听取公众的意见,并进行解答;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公众的意见,包括听证会的记录。豏对于影响范围小的项目,需要参与的公众范围就相应的小得多。所以,参与方式也就相应简单得多,可能普通的公开说明会就能满足这种需要。

另外,对公众参与的理解不能仅局限在项目决策阶段。注意收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公众意见,并认真落实处理,同样十分重要。如果说计划过程中更多地要依靠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知识经验,运营时则更多地要依靠业主和了解项目情况的公众的监督。建立和使公众了解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的参与渠道,是需要管理部门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增加对违反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在《环评法》中增加对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的规定,如:“对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报告书,审批机关不予审批,环评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处以罚款,建设单位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不予采纳而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的环保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处以罚款等”。从而体现法律的威慑力,保证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贯彻实施。

注释:

田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叶俊荣.环境影响评估的公众参与:法规范的要求和现实的考虑.环境政策与法律.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22页.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5

1.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必须征求公众对拟议行动的意见,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一项依据,从而避免拟议行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环境权益。但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的前10多年中,相关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只字未提。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得益于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1991年我国实施了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评价培训项目,该项目首次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随后公众参与开始得到重视。2002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第5条、第11条、第21条分别对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仍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直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诞生。该办法于2006年3月18曰起施行,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范围、参与程序、方式、期限以及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措施等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至此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渐走向正规,有了更加明确的公众参与程序,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1.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2.1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

公众能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参与意识。当前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很弱。有些人不参与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甚至对环保措施和项目不管是否有危害都持抵制态度。有时候环境报告公示的内容过于专业,很多公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受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或者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造成参与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效力有限

公众参与的时间滞后,一旦决策部门在审批时认为公众所提意见或者发现问题对于避免项目的重大环境影响有意义而导致项目或者行动搁浅,项目投资者所付出的成本太大。审批项目的决策者极可能为了经济的发展和顾及投资者的利益而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使得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流于形式4。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要求在确定范围阶段就及早进行公众参与。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将制作环评大纲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个独立程序,并明确规定在此阶段就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这样环评单位在编制报告书时,就可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去,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发现问题太晚而影响决策。

1.2.3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NGO)力量薄弱

环境保护NGO作为公众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以贴近公众、熟悉公众、能反映公众的利益和愿望、并有专业技能参与为特征,因而对政府制定的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NGO都可以充当公众的代言人,对专项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意见,以阻止可能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长远环境利益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实施。但我国环保性的NGO多属于政府支持的民办组织,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的利益,也不利于NGO自治性的发挥。

1.2.5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和程序不完善

目前我国流域中的很多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参与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植和资助,参与的内在动力未被充分调动起来7。我国的公众参与多为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形式,参与主体多为受影响的个人,没有专门的代表公众利益的团体和组织,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没有能力与之抗衡。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只有涉及到公众自身根本利益的时候,公众才会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如果不涉及公众自身的根本利益,公众很难将自己独立的立场充分表达出来,使得公众参与很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2.澳大利亚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

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创造了鼓励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流域水污染控制等环保项目中,社区参与和社区承诺是公认最有效的方式。社区参与程序可以看作是在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设计、实施和影响监测中运用的一个技术包,它起始于使目标群体知情,继之以对需要承诺的社区进行赋权,直到社区能坚持实现所希望的结果。这个技术包由五个行动阶段组成:告知阶段、咨询阶段、参与阶段、合作阶段、赋权阶段。

告知阶段:社区知情的方式包括已经准备好的描述事实的传单、出版物以及相关的报告,还包括互联网、公共展览、媒体传播和官方公告等。

咨询阶段:当对公众进行咨询的时候,希望得到他们的反馈,可以采用焦点小组、实地调研、公众会议、建立必要数据库等方式,以便做出基于实据的决策和政策设计。

参与阶段:通过研讨会、投票表决,建立针对社区的倾听渠道,最终社区各群体可以采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目标项目的支持。

合作阶段:组建多个市民顾问小组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脆弱群体要组织单独的小组会议进行磋商和认同,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最终决策是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达成的,因此当地相关的所有权拥有者将会支持这个项目。

赋权阶段:社区可以成立公民评判委员会来代表社区进行决策,采取投票方式让人们支持他们各自的偏好。社区得到的赋权包括:更新关键数据库,更新现象描述、更新进展以及影响的指标数据。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管理和政策实施行为。

在澳大利亚法律明确规定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公众意见必须在规定期限、由规定级别的官员作出反馈的机制,从法律上保证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社区代表委员会在公众参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委员代表的产生过程必须公平和透明。社区代表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方式、权利、义务等必须明确。

3.社区磋商小组

3.1 社区磋商小组的建设体系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澳大利亚,政府没有集权地位,其权力范围被私有化的市场所制约,土地和水方面也是以私人所有权为主。尽管有上述的不同点,然而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是全民的事业,在这一点上中澳之间没有区别,同样对于利益、目标、战略和个体行为方面的关注,在两国也是共同的。澳大利亚社区参与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参与的主体性意识,使得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被动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自愿的行为。社区成员作为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他们自主拥有资源时的激励力量是任何别的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将社区排除在外,将导致失败。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状,设计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即社区磋商小组。

3.1.1 社区磋商小组人员的产生与组成

社区磋商小组成员可以是社区派出的代表,也可以是社区小组选举产生的代表,一般3-5人组成。社区小组选举代表的办法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有利益相关的居民或每户参加1名代表进行民主推选或无记名投票选举。

社区磋商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护国家法律法规,热心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服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和群众威信;熟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

3.1.2 社区磋商小组的职能

向所在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密切联系社区成员,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社区成员的共同意愿,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对区域内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应对措施(如:居民手册、规章制度等);代表社区成员的意愿参与社区环境方面的议事,行使表决权。

3.1.3 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1)摸底调查。初步调查污染企业或规划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对本社区影响程度与范围,并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宣传与征求意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向社区成员宣传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社区的影响,听取社区成员对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3)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并总结,形成书面意见和建议,并公示。

(4)代表社区参与多方利益协调机构开展谈判。

(5)向社区通告多方利益协调机构谈判过程及谈判结果。

3.2 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研究小组在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开展了CCG运行模式的试点研究,以雅浦村衣业面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为切入点,开展了以衣民为主体的雅浦村CCG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活动,并得到地方环保局、妇联组织和社区的大力支持。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或波及地区,乃至全社会)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10。目前在我国社会评价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有强制性要求,可以通过对评价人员进行社会评价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实现对项目社会影响的评价。雅浦村试点项目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引入了社会评价的内容。

3.2.1 雅浦村CCG的组成和培训

项目组在常州召开了CCG成员征求意见小型会议,从雪堰镇环保站及现有的雅浦村委、村小组组长和妇女队长中推荐构成CCG。项目组设计了CCG培训前工作调查表,设计相关问题,对培训人员的环境意识、环境能力建设和对培训的要求进行调查。根据对CCG人员环境意识和能力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雅浦CCG成员的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工作应与CCG成员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学员学习的知识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与CCG成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众参与方式的培训,培训方式通俗易懂。

3.2.2 雅浦村CCG模式公众参与的程序与方法

3.2.2.1 项目信息告知

通过培训使CCG成员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有所了解,并将雅浦村CCG人员分成4个项目活动小组,包括生活垃圾组、生活污水组、水产养殖组和衣业面源组。项目组及CCG成员就拟开展的4个试点项目工作计划、目标、程序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制订了详细计划,并考察了雅浦村柑橘种植、水产养殖、生活垃圾处置与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现场。

3.2.2.2 问题诊断

4个项目组与雅浦村CCG成员一起开展行为与环境污染认知、污染控制方法与措施方面的调查,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雅浦村在这四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3 编制行为手册

在现场考察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雅浦CCG4个活动小组分别编制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4 内部通告,并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活动小组内部讨论的基础上,向CCG成员分发手册,并征求他们对行为手册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5 宣传

在征求雅浦村CCG成员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雅浦村CCG对公众参与行为手册进行了修改,向雅浦村村民分发项目研究成果,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公开展示。

3.3 雅浦村CCG试点项目的成果

3.3.1 雅浦村公众参与程序

雅浦村的公众参与程序是建立在当地衣民或居民的基础上,依托建立CCG来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这些模式为太湖流域其他想建立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地区提供了很好的模板。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下:①信息告知;②CCG或者社区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③CCG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公示和反馈。

3.3.2 建立雅浦村环境污染控制和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在对雅浦村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的CCG公众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模式试点的同时,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手册从污染现状、污染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规范了居民的环境行为。

3.4 试点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1)由于中国的广大衣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人才的储备。而CCG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技术支持的地区,建议CCG适当引入专业人员或社会团体人员进入,为相关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在CCG运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费开展相关工作,但中国还未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议由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4.结论和建议

经实践证明,试点项目成果能够较为真实、广泛地反应出雅浦村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衣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自身的环境行为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规范居民的环境行为,争取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雅浦村CCG的环境意识和执行能力以及雅浦村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从实践上证明了,CCG公众参与工作程序与方法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

由于中国的广大地区,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及居民的文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CCG在实际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主要环境问题等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在不同环境问题上引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设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磋商小组体系。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6

[内容摘要]:任何权利要求最终皆须依赖法律的确认。公民环境权在立法中的缺失也正是造成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恶化势头不止的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在保护公民环境权益方面有所突破,确立了鼓励公众参与的原则,但因受立法宜粗不宜细的思想影响,也未制定具体的程序作为保障,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因上述原因导致该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不力的缺憾,并试图在微观层次上构建可操作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利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 众所周知,我国环境法自崭露头角始直至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可谓经历了一个披荆斩棘的过程。可喜的是,新兴事物的生命力总是能彰显出其蓬勃旺盛的一面,近二十年来环境法的长足发展就是明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相应的环境立法在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等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法律成效。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自身的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在公民环境权益理论和实践方面尤显薄弱。综观我们现有的环境立法及实践,可以看出,在环境权理论和实践方面我们对保护国家环境权益的关注较多,而对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尽管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是实现其生命、人身安全的条件之一,但将公民环境权视为公民基本的、独立的人权的呼声仍局限于部分学者中间;国外公民环境权理论中的公民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等内容尚未走出学者的著作,对环境立法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这种忽视反映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就表现为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执法力度较弱,继而导致环境状况继续恶化,现状堪忧;反映在环境司法过程中表现为环境诉讼总量较少,且其中多为环境行政诉讼,环境民事诉讼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受害者难以获得充分的法律救济;而反映在环境立法中则表现为过于注重行政管理手段,鲜有赋予公民自我保护和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等内容。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法》)来谈谈由于缺乏对公民环境权益的关注而存在的立法上的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法》完善了原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促进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该法不仅要求对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开发、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避免因政策不当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综观该法,其中虽有鼓励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良好意愿,却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定,更难以见到直接确认和保护公民个人环境权益的内容;相形之下,其间却充斥着大量行政审批权限划分、审批程序以及行政处罚权的设定等内容,故其实质上仍是一部行政管理法,以下我主要谈谈该法存在的三点不足: 第一,该法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单向评价。 所谓单项评价即只针对评价对象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而不要求评价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本身的影响。虽然对于一般的生产性项目而言,这种单向的制度设计是可以的,而且也确实方便了行政管理,但对于与公民切身环境权益攸关的住宅等项目如果只做单向评价,却可能对居住者环境权益保护不力,甚至导致后患无穷。现实生活中不乏适例,譬如: 甲购置一套紧邻某条交通干线的房产,入住后饱受 公路噪音之苦,加装两层窗玻璃仍无济于事,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工作和生活由此大受影响。 相信与甲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北京市新开通的四环、五环以及多条快速路两旁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建设中的房地产项目比比皆是,很多楼座距离公路甚至不足10米,而且几乎都没有添置降噪隔音设施,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的购房者会像甲一样难耐噪声的侵扰,更有居民小区紧邻工厂而建导致居民饱受噪音、气味之苦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虽然任何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仅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即只考察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但并未反过来考察项目的周边环境对项目本身的影响,即不对项目本身的选址是否恰当予以评价,不对位于不同环境中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提出特殊的防护要求。在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中,规划部门负责出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也许是由于职能不同或者缺乏专业知识的缘故,规划部门通常并不会对项目选址的环境因素予以特别关注,而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又无权对项目选址发表意见,因此在选址问题上,居住者应享有宁静、舒适环境的权利往往就被漠视了。在我国行政力量过于强大、行政管制无所不包的社会环境中,审批机关不予关注的问题,建设单位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关注和解决,无数购房者理应被保护的权益就在无形中被各方忽视了。 第二,公众参与缺乏制度保障。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且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或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编制机关或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规划草案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且附具对上述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但对论证会、听证会究竟该如何举行、谁应参加等程序性问题并没有具体进行规定,从而导致了这些制度无法落在实处,下面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该问题的现实性: 乙过去的住房虽紧临一条林荫小路,但该路车流量小,未对附近居民生活和休息造成显著影响。但后来该林荫小路被市政改造,两边的树被砍去,马路拓宽,车流量骤增,乙从此告别了安静舒适的生活,天再热也不敢开窗,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由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实行建设项目分类管理,而且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城市道路一项属于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范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于公路等建设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有关环境噪声等问题也曾专门下发过通知。据悉,在上述案例中该道路拓宽项目建设部门当时按规定委托了有资质的机构编制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也按要求召集了几位专家进行了论证,但遗憾的是,着手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机构和参与论证的专家都一味地迁就或附和建设单位的意见,没人对道路两旁的居民可能受到的影响提出中肯的建议,而审批机关仅就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报告是否包括要求的内容、参与论证的专家是否在专家库名单中等进行形式的审查,并未审查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对报告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专家是否尽职等因素进行审查。 因此,在上述案例中乙寻求救济的努力就陷入了困境:首先,乙难以向道路建设方主张赔偿,因为道路的拓宽有合法完 备的手续,且经过了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审批环节,建设方可以此证明道路的拓宽与乙所受损害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免责;其次,乙也无法向小区的原建设方主张权利,因为在小区建设时噪声问题尚未存 在或并不突出,建设方依据当时的噪声水平进行设计、建设是合情合理的;再次,乙也不能向窗外马路上行驶的成千上万的汽车使用人主张侵权赔偿,因为侵权人不确定且人数众多,根本无法确定被告是谁;最后,乙也不能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机关提起行政诉讼,因为审批部门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并无违法情形。相比之下,前一个案例中受害人甲还算幸运,其尚能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寻求救济,因为在我国已制定的《住宅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隔声规范》两个国家标准中具体规定了住宅的允许噪声等级和隔音标准。据此,甲可以所购房屋噪声级超过允许的噪声级为由,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而本案中的乙却根本无法找到责任人,只能自叹倒霉。有损害却没有救济,不可否认,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法律存在制度缺陷。 第三,行政管理色彩浓厚,透明度不高,公民无法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由于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资质管理等手段决定评价机构的生死存亡,且《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评价机构责任也仅限于行政责任;此外,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关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以及进行评价的依据、数据和方法都是保密的;具体在何时、何地召开听证会或论证会,与会者发表了何种言论等情况外界均不得而知;评价报告也只有行政审批机关才有权看到。虽然该法明确了评价机构对评价结论负责,但由于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切实保障,无法对评价机构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所以在现实中,评价机构实际上仅对行政机构负责,而缺乏行业自律,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由此大打折扣。 究其根源,《环境影响评价法》存在的上述不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立法者环境理念存有偏差的反映。受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公众习惯于政府的高度集权,从而导致公权泛滥。谈及环境保护,当政者甚至公众脑海里也还只有国家环境权的概念,很少意识到公民环境权,因此,但凡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由政府以行政手段解决。实际上,事关公众利益单靠行政手段难以奏效,只有发挥公众-非政府组织、公民及其它社会团体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有效的社会的监督机制方为治本之良策。事实证明,民主、公开、透明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结合目前国际上环境治理变革的趋势,我们应当调整环境管理的模式,摒弃“全能政府”的理念,要扩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使政府在环境管理中不再事必躬亲,而主要起掌舵和导航的作用。循此思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完善: 第一,规定公民环境利用权,确认公民能够享有清洁、安宁、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对于与公民环境利用权直接相关的住宅等特殊建设项目,应审查该项目建成后能否符合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为此应进行双向环境影响评价,增加周边环境对该项目本身影响的评价,尤其应关注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噪音、废气、振动、辐射等污染,是否对该项目的日照、空气、生活用水等产生不良影响,应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相关数据和检测结果,并据此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完善公众环境知情权制度,切实保障环境影响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充分的信息公开能使公众时刻关注自身的环境权益,也能使建设方、评价机构、审批机关处于公众的注视和监督之下,这不仅可增强双方的责任感,亦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公正。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建立规划和建设项目信息披露制度。应规定在规划或建设项目提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实施、竣工等不同阶段必须向公众披露诸如项目的选址、规模、计划进度、各项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以便公众跟踪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判断该项目是否对自身权益有影响,并为以后阶段的参与做好准备。 2.规定建设项目(特别是居民住宅等)的建设者应委托独立测量机构检测项目边界环境数据,如噪声值、电磁辐射强度值等,并予以公示。 3.听证会或专家论证会与会者发表的意见 应该记录并由其签名确认,会后应该全部公示。 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须全文公示。 5.审批机关参与审批的每位成员均应详细陈述对评价报告的审查意见,制作详细的评审纪录,且应对公众公开。 6.详细规定前述的披露、公示、公开的定义、方式和手段。 第三,完善公众参与权制度,制定可操作的参与程序,使公众参与有章可循。 《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公众参与的内容只规定了在一定情形下,规划和建设单位应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征求意见。这一规定应进一步细化: 1.应明确列举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形,除此之外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向公众征求意见。 2.规定征求意见的形式限于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两种,并明确可能直接对公众环境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采取听证会形式。 3.召开听证会的,主持者应公告具体听证程序和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者报名程序等,听证会笔录经与会者签名后也应公开。召开专家论证会的,应保证至少有一定比例的专家须由受影响者选定,论证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与会专家名单、简历应预先公布,论证会召开时也应允许一定数量的公众入场旁听,专家在论证会上的发言也应公开。 4.依法应向公众征求意见而未征求意见的,或虽征求公众意见但形式或程序不合法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效。 第四,确立公众环境请求权制度,建立环境权益受损补偿机制。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一种事先预防机制,当公民环境权益被侵害的事实已然显现时,就应构筑一种事后补救机制,赋予受害人尽可能宽泛的请求权,使受害人能够顺利地向施害人主张赔偿。比如依法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定其行政责任的同时,应规定环境权益受损的公众有权向项目开发者或受益人主张赔偿。结合环境侵权的特点,赔偿的范围不应仅限于对人身健康造成的损害,还应及于对受害者造成的精神损害。 总之,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会日益提高,对环境问题会日益关注,获得环境信息,参与决策的愿望也将会更加强烈,这对我们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环境立法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入世”也要求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增强透明度,强化公众参与。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吸收一些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对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明远著:《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 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 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 王灿发著:《环境影响评价法起草中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之探讨》,www.cenews.com.cn 2001年3月9日。 6. 燕娥、陆静《从〈奥胡斯公约〉的生效实施中能借鉴到什么-浅谈我国公众获得环境信息和参与决策的立法与实践》www.cenews.com.cn 2002年1月26日;2002年2月9日。 &nbs p;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环境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环境会计是推动组织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与国外先进实践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在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拟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入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披露体系。

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就笔者检索到的来看,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规范性研究多,同时也有少数实证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立彦教授对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管理、环境会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立彦等,《》,1997;《会计研究》,1998。),耿建新教授通过对30家上市公司1992-1999年的招股说明书的研究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耿建新等,《会计研究》,2002。), 李建发教授通过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企业环境问题的财务、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信息需求、企业环境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李建发等,《会计研究》,2002。),李永臣教授研究了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环境信息问题(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2005。),肖淑芳教授则分别通过对企业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企业的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认识、环境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环境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调查研究(肖淑芳等,《绿色》,2004。),和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的1000余家上市公司2002、2003年度会计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统计调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全面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披露比例偏低。统计显示, 各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明显偏低。2002年和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只有34. 39%和36. 99% , 几个强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都仅在50%至80%之间,重污染企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也仅为55. 75%和61.60%(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

二是披露不全面。在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 大部分只是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做一简要说明, 而未能在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对环境信息进行反映;披露的项目也不完整, 只集中在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上。

(二)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大多数是以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的方式对外披露, 缺乏固定、规范的形式, 使所披露的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三)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存在差距

根据调查研究,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认为企业应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需求也非常强烈(民生环境指数调查,2005。),但是,从环境会计的供给来看,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在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大部分没有按照《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四)信息披露受国家法规强制要求多,自愿披露少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主要受国家法规强制,在环境会计处理中,也主要是环保投资、绿化、排污费等,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几乎没有,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和谐环境意识急需加强。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对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会计报告进行了研究,并在重污染行业中选取造纸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一)披露比例

造纸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百分比统计

年份 2002(1) 2003(1) 2005 其中:披露环境政策

企业数 22 22 27(2) 27

披露企业数 16 17 21 11(3)

披露百分比(%) 72.17 77.27 77.78 40.74

(说明:(1)2002、2003年数据来自: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3:p48;(2)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分类统计,造纸业上市公司共29家,其中吉林纸业已经被苏宁环球改组,退出造纸行业,华光陶瓷主营业务中造纸所占比例较小,未列入统计。(3)披露事项中有环境政策、环境战略的公司,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在造纸这样的重污染行业中,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仍然不是很高。特别是结合披露质量来看,只有40.74%的企业在环境会计事项外披露了环境政策、环境战略等。

(二)披露内容

2005年年度报告中,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如表2所示,各企业披露项目数如表3所示。

表2:2005年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统计

披露内容 环保投资 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减免 排污费 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 环境政策及战略 林纸一体化 环保负债 其他

披露企业数 17 7 7 3 11 6 5 4

表3:2005年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项目数统计

项目数 1项 2项 3项 4项 5项 6项 合计

披露企业数 5 5 4 5 0 2 21

由表2、3可以看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披露事项主要是环境会计事项。这些事项由环境法规引起,并且导致会计要素的实际变动,一般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进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于难以计量的环境信息披露很少。(2)披露内容不全面,披露项目较少。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会计账户和环境报告格式,环境会计事项混合在其他经济事项中一并反映,除非企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单独说明,否则,报告使用者将看不到这些信息。例如,排污费可以说是造纸业的所有企业都会缴纳的费用,但是只有7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该事项信息。(3)披露方式不统一。有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有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同样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排污费,有的出现在对管理费用的项目披露中,有的出现在“经营活动支付的其他现金流量”项目披露中。

可喜的是,除了环境会计事项外,还有11家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出了环境政策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战略,显示出部分公司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三)环境事项及涉及会计科目

发现,环境会计事项主要有环保投资、排污费、环境补偿费、环保融资、环保补贴等,就笔者所能从年度报告中读出的信息而言,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补贴收入、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可转换债券等。

由于没有相关会计规范,环境会计事项的核算显得比较混乱。突出表现在同一种事项所用的会计科目不统一,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造纸业的林纸一体化工程,在年报中就出现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无形资产等不同项目中。

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及改善建议

(一)环境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民生指数”表明,2005年度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68.05分,特点是公众环保关注很高,参与不强,反思不足,公众环保知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公众对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指数、垃圾处理等环保负面问题,认知程度较高,关注程度也较高;而对可持续、保护区等正面的环保问题,认知程度和关注程度则较低。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认为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公众信息来源主要依赖报纸和电视,从其他媒介获取的信息较少。

(二)环境

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我国在有关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非常少。目前仅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主要限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标时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2003年9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总则中提及应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等有了较具体的规定。

(三)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意识不够。绩效评价尚未与环境绩效挂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主动考虑环境问题的直接动力,往往只是被动地对国家现有的法规进行应付,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环境信息问题,造成了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不令人满意。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在我国目前的状态下,要将环境会计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到实践中,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来保证环境会计的实施环境。

社会环境而言,要加强环境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促使企业增强自愿披露的动机。

法律环境而言,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更多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产品环境标准、工艺环境标准等。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会计制度规范现在已有的环境会计事项处理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格式等。

企业内部环境而言,要加强环境意识,在企业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入环境绩效评价内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管理。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思考

(一)现实思考的影响因素

一是要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会计制度要能够涵盖所有环境法规的要求对企业经济事项的影响,同时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要立足于我国企业的现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记录、报告和披露的成本,尽可能满足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不能够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有成果。

(二)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及账户设置

根据肖淑芳等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中,货币形式占主要部分,主要集中在资源税、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绿化费、环保投资等内容,而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涉及到的环境会计事项主要包括: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按现行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增添的环保支出、排污费、专门环保机构的经费、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违反有关环境法规而被罚款、因工作环境而对职工的特别补偿福利费项目、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收入、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排污许可证交易收入、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环境治理贷款利率低于正常利率的部分、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捐赠收入、由于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交纳的排污费、环保技术专利收入等。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加上目前尚不能地定义环境权益问题,因此,单独设立完全独立于现行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的环境会计要素和完整的环境会计报表体系目前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现实的考虑应当是将环境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结果融入现行的会计体系中。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首先统一现有的环境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改变现有的总账账户,在一级科目下设置环境会计的二级科目,例如,在固定资产总账账户下设置“环保固定资产”二级账户,在管理费用中设置“排污费”、“专门环保机构经费”等明细项目;第二步,时机成熟后,定义环境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设置一级科目核算相关内容,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中的事项提取出来,归入单独设置的环境会计账户中。例如,设置“环保固定资产”、“环保原材料”等一级账户。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及格式

从形式上来看,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西方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而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报告方式,将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现实。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状况,应当将环境会计信息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体系相融合,在现行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单独一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同时,考虑到环境会计的特殊性,遵循重要性原则,这一项可以以独立形式披露。

从披露格式及内容上看,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一是将融合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环境会计报表项目单独提取出来,以货币金额表示;

二是不能进入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的重要环境事项,可以用非货币形式的量化指标予以披露。如,废气排放总量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用水重复利用率等。

三是纯粹的环境信息,无量化指标,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包括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方针等等。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设计

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的要求,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格式及内容如下:

1、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

2、财务信息

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出

3、非财务数量信息

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量、再循环使用等信息

4、环境管理信息

环境治理、奖励、环保守法信息等

5、环境资源消耗

能源总消耗量和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新水取用总量和单位产品新水消耗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

[1]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2]李建发 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年第4期。

[3]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关于企业家环境观念及环境管理的调查分析》,《经济科学》1997年第4期。

[5]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6]肖淑芳 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7]肖淑芳 米海燕:《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的调查分析》,《绿色中国》2004年第11期。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篇8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1引言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指政府部门或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公众了解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做法与过程,促进公众对项目的认可,提高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1]。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在整个环保事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相关的法规、制度较为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公众环保事业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也在环评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虽然我国于2006年也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范了环评中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式,但公众参与环节的信息还不够公开、参与的程序性制度不够完善、参与权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江苏省结合本省实际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保公众参与的意见》,从公众参与环评调查、听证制度、公告公示等6个方面做了更加详尽具体的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议,就更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2]。

2公众参与环评的意义

2.1公众环境利益的有效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在项目规划、建设及运营期间广泛吸纳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权利的需求,可以让项目的决策者获取更多的公众环境利益诉求信息,使得相关的环境管理决策做到理性和民主,减少对公众环境利益的损害。此外,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在决策者和公众之间搭起交流沟通平台,有利益社会的管理创新。

2.2有利于提高环评质量效果

由于公众长期生活在项目周围,与项目的环境影响关联密切,因此,他们对项目环境影响的关注度更高,广泛而全面地吸纳公众的参与可以为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也可以扩大对环境影响的外部监督面,有了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对于污染防治措施的提出更具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于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有积极效果。

2.3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决策效率

在环境影响评价进程中,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对于建设单位和决策者来说,可以发挥集思广益的效果。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公众对待环评项目环境影响的关注要点,在项目前期的设计工作中,尽量加以改进和满足;在项目环评审批进程中,予以提出和重视,从而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前期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对于项目环境影响较大、公众反应强烈的项目,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公众参与的结果,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3]。

3公众参与环评的流程

合理地设置环评流程能够更清晰地分析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构成。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一般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公众参与的阶段,如图1[4]。

图1一般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和公众参与阶段

4公众参与环评存在的问题

4.1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较单一

在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仍侧重于两种基本参与方式:问卷调查和听证会[5]。与发达国家相比,公众使用报纸、新闻媒介、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参与的占比较低,每当环评公示期间,能够做到主动以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提出意见的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既有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也有公众意见反馈渠道不通畅阻碍他们主动参与的信心。此外,问卷调查的内容设置也不够全面,许多问题设置过于专业而缺少了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有些环评机构仅仅是以公示了之,没能很好的组织公众参与到环评中。

4.2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不够广泛

根据现有相关的规定,对那些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才要求公众参与,这就无形中规避了那些可能会产生轻度环境影响问题,应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没有硬性要求公众的参与,这样一来,公众参与的环评范围就不够广泛和全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原有的环评范围与时展显然未能实现步调一致。

4.3公众参与的代表性不强

目前,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更重视的是专家的意见,虽然专家也属于特定意义上的公众,而且也能够提出更为专业性的意见或建议,但普通民众的意见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往往受到影响最大,应该给予他们利益更多的表达渠道。听取普通民众的意见,尤其是大型项目环境影响广泛而且深远,既要注重公众参与的专业性,更要关注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以获取贴近实际的反馈意见。

4.4公众参与的实效性不强

公众参与环评一般都是在规划草案或者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审批前才开始征集,这时报告书基本定稿,即便有公众意见真正采纳并实施更改的并不多。而且,由于公众参与时间的滞后和不充分,公众参与其中并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比较困难,更难以真正发挥出公众参与到环评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

5公众参与环评的制度完善

5.1扩大公众参与主体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公众参与对专项规划草案或建设项目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范围为“有关的单位和公众”,而且是与项目实施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单位和公民。若仅规定“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参与环评,其主体的范围显然太过狭窄,不符合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环境会影响的范围关乎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所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扩大参评主体的范围,把那些受项目间接影响的人、对项目感兴趣的人等也纳入其范围之内,使政府决策更科学民主,更有利于环保目标的实现[6]。

5.2丰富公众参与方式

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目前公众参与环评的方式主要有咨询专家意见、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但这些参与方式中公众多是单个的主体方式参与,不能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获取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应该鼓励更多非政府性质社会组织、环保团体通过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项目的环评中来,切实提出解决项目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5.3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来自于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参与环保活动总体水平较低,其中低度参与比例为65.9%,高度参与比例仅为8.3%。解决环保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为此,首先是要扩大环评信息公开的范围,既要公开企业环境防治行为、污染事故的处置等等,也要对外公开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其次是扩大信息公开渠道,充分运用现代报刊、电视、网络等对环境专业知识进行普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5.4完善公众参与程序

程序是正义的基础,只有程序性的制度得到相当程度的完善,公众参与到环评中的各项权益才能真正得以维护。但是,目前对于公众参与环评的程序性制度建设而言还是相当薄弱,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程序性的制度规定,让公众参与环评有法可依,有可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做保障。这些程序可以包括公众参与的不同阶段的主体、时机、对象,以及公众参与的信息反馈处理、程序和责任等等。

6结语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起步较晚,无论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努力提升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进一步健全我国现有的环境立法体系,广泛发动公众力量的参与,对于公众环境权益的保障、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文,马友华,胡宏祥.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80~84.

[2] 白雁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11(30):147~148.

[3] 赵廷宁,武健伟,王贤,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2):67~71.

[4] 韩广,杨兴,陈维春.中国环境影响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 翟宁.提高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上一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范文 下一篇: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