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

时间:2022-10-29 10:08:11

摘 要: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在影片叙事结构、主题、镜头运用、灯光照明等方面,几乎都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观念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区别。威尔斯在影片中所体现的实验和探索精神,以及对于电影美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他在美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中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关键词: 《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 凯恩 美国现代电影 好莱坞 文化

引言

狭义上的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偏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广义上的文化指所有人类的活动。电影文化同样如此,狭义上,它是指电影方面的器物、制度和观念等精神方面,同样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广义上的电影文化则是指所有人类的电影活动。下面我们就以《公民凯恩》为例,探讨其对美国现代电影文化的影响。

说《公民凯恩》是美国现代电影文化的实验室,是因为它打破了旧制度的很多条条框框,创造出一种新的电影文化,为美国现代电影开创了先河。

一、打破旧的好莱坞

1.打破制片厂制度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成名代表作,出品公司雷电华影片公司财政状况不佳,指望有一个救星能把它解救出来。他们看上了威尔斯。雷电华影片公司把威尔斯请到好莱坞,跟他签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合同:一个拍片规划一旦被电影厂批准,威尔斯就可以全权处理,从头到尾制片厂都不加以干涉。威尔斯享受到了其他导演做梦都不敢想的创作自由,这个自由的结晶就是《公民凯恩》。这是威尔斯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享有创作自由的电影。这就打破了好莱坞体制下制片人专权的僵化制作模式,导演开始有决定权,对新好莱坞电影的思想理念、艺术手法和制作模式产生一定影响。

2.打破明星制

《公民凯恩》中演员的表演不再类型化,不再强调明星效应。雷电华影片公司的明星威尔斯一个都不用,他自己扮演主角凯恩,其他主要演员都由墨丘利剧团的伙伴们担任,全都是电影新人,拍完此片之后这些演员都成了电影明星。编剧和摄影用的是老手,威尔斯对此的选择也极有眼力,摄影选的是刚刚拍完《愤怒的葡萄》的格雷戈·托兰,编剧由赫尔曼·曼基威茨担任,由他写成初稿,威尔斯加以润色、定稿。

3.打破旧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性系统

旧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性系统是注重按照冲突结构起来的,旨在突出表现富有戏剧性的一个东西,强调故事有戏剧性,有情节,封闭完整曲折的悲欢离合,类型化和平面化的人物形象,以流畅的连续性情节为主要叙事模式。而说起《公民凯恩》的整体结构,因其叙事结构的革命性,在电影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电影。

用六段逻辑性很强的闪回来展现人物复杂的人生、人性历程。每段都可以相对独立的完成对人物的解构,但每段之间又都是递进的,而非简单的平行叠加;“玫瑰花蕾”在其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线索。这就构筑了《公民凯恩》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了常规的好莱坞传统的经典叙事模式!

4.打破旧好莱坞的语言运用技巧

在片中得以系统运用的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音响蒙太奇等技巧,都是对传统好莱坞基本模式的重大突破!另外,纵深镜头,音响蒙太奇,非凡的构图,新颖的叙事结构和框架,高速剪接,通过音响转换场景,这些都是在《公民凯恩》中首创的。威尔斯在片中运用了前后景的所有人和物皆能显示在焦点之内的景深镜头,把小凯恩窗外雪地玩耍的后景和屋内父母与塞切尔商谈的前景同时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巴赞、鲍德威尔和汤姆逊影评家等人最推崇的景深镜头是苏珊自杀的那个场景,前景放着一瓶安眠药和一只玻璃杯,中景是卧床苏珊的面部特写,后景是房门上下透入的光线。此时苏珊的喘息声与凯恩的敲门声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强化了景深镜头的距离感。

5.打破旧好莱坞的主题与风格

影片一反好莱坞歌舞升平的传统主题和造梦空间,面向现实,主题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风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想通过影片的灯光处理来探讨影片的风格。

《公民凯恩》之前,从来没有一部影片的灯光运用会像它这么极端风格化。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它的大反差灯光效果。在一场戏中,我们往往会感受到画面不同地方的灯光强度反差极大,例如塞切尔图书馆内的灯光效果,当汤姆逊来到阅读大厅内部时,一束光源从屋顶打在画面中央,三个人看起来就像是三个人的影子,室内其余部分则是漆黑一片,这种低调灯光效果造成了令人不安的神秘效果。这样的效果也是为了主题服务的,它显然是为了展现凯恩性格的神秘性和不可推测性,具有表现主义色彩。

以后的许多影片竞相模仿《公民凯恩》,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类型,所谓“黑”,但是这些“黑”大都落入为了制造某种神秘效果而“黑色”的囹圄,并没有将光效的使用提高到为主题服务的层次。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公民凯恩》的革命性意义。它与类型电影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类型电影的传统性与它的先锋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如何,类型电影走的都是传统的叙事方式,商业诉求放在第一位。而从《公民凯恩》这里,电影的叙事变得意味浓重,这样一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便更加稳固了,电影的欣赏和其他艺术品一样,需要欣赏者去主动探求它所要表达的内涵。

二、左翼的意识形态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评论家十分钦佩这部影片,在欧洲,威尔斯非常受欢迎。虽然《公民凯恩》并非公开主张马克思主义,但它的意识形态的基础却明显是左翼的:

(1)该片可以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工具,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评;

(2)它攻击本世纪最初4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系统的现状;

(3)它打破权力的神话,并且展示媒介在形成公众舆论中的巨大影响;

(4)它表明财富与权势是狼狈为奸的,它们实际上剥夺了在社会底层的那些个人的权利;

(5)它对受压迫者,尤其是妇女表示同情;

(6)它展示环境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如果凯恩没有继承一笔财富,他可能就不会被他的权势搞得道德堕落;

(7)宗教和超自然势力在影片中没有起到显著作用;

(8)从潜在价值来说,对人物的处理是平等的——对那粗俗的、出身卑微的苏珊的处理和对那出身富贵的、文雅的李兰的处理都是同样的尊重;

(9)该片的结构是辩证的,从凯恩的矛盾性格来确立命题与反命题,最后达到综合:真实的凯恩就是他既善良又邪恶,既进步又反动,既敏感又麻木。正如法国评论家毛里斯·拜西指出的:“在威尔斯的世界里,归根结底,真实既不是善也不是美,但它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真实。”

《公民凯恩》在意识形态基础上对欧洲电影进行借鉴与扬弃,学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电影理念,新旧故事结构开始融合:在有情节的故事结构外,适度的跳出跳入。这一切都使得美国电影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主义。

三、人物形象中新颖深刻的现代意蕴

凯恩——典型的美国形象,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国性格,实际上隐喻了整个美国。联想到今天现实生活中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的所作所为所受,我越来越认为,拍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公民凯恩》简直称得上是美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形象的伟大预言。奥逊·威尔斯简直是先知先觉地深刻地反思了美国文化。

凯恩有一段颇能概括其理想主义思想的台词:“我的乐趣就是看到这个社会里那些辛勤劳动、正直的人们没有被一帮抢钱抢疯了的海盗稀里糊涂抢个精光,因为没有人照顾底层人民的利益。如果我不去照顾那没有特权的阶层,也许会有别人出现,也许那些人没有金钱和财产,那样情况会更糟!”凯恩的“革命豪情”充分体现在这句豪言壮语中,他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及对劳苦大众的关怀都是真诚的,但也是以居高临下姿态出现的。他对塞切尔的话说得很清楚:如果像他这样的有产者不站出来号召改革,等到无产者发动革命,那就不是和风细雨而是人头落地的事了。因此,有人骂他是“共产党”,也有人认为他是“改革家”。

凯恩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个词“玫瑰花蕾”,那是他儿时雪橇的名字,在肉身向死亡走去时,精神却向童年急速回归。“玫瑰花蕾”代表他永远失去的美好事物。但是,它最后被熊熊大火吞没,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摧毁了凯恩年轻时候的理想与希望?凯恩母亲所拥有的土地发现了银矿,给凯恩带来了财富,财富使凯恩能够成为报纸大王,报纸又给凯恩带来了权力。凯恩认为用金钱和权力可以买到人们的感情。在他竞选州长的时候,他的口号是“爱”。他想象收购古董、一样收购人心,然而他失败了。他退而求其次,只收购一个人的心:他娶歌女苏珊为妻,为她盖了豪华的城堡,尽心尽力要把她捧成歌剧明星。城堡成了苏珊的监狱,苏珊成了凯恩收藏的无数物品中的一件,她终于反叛,离开了凯恩。凯恩再一次失败了。当他在孤寂中死去、艰难地吐出“玫瑰花蕾”一语时,百思不解的恐怕是这一个问题:爱与金钱、权力是否互相排斥?一个没有爱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触及了以金钱、权力为目标的美国梦中最阴暗的一面。

倒序结构的影片开头,古堡式建筑巍峨耸立,壮观而压抑,大门的栏杆上吊着两只丑陋的猴子,传递出无聊而孤寂的气息,他们隐喻的,正是李兰的预言“你将来之可能去一个荒漠小岛,在一群猴子面前耀武扬威”。

赢得世界却“光荣孤立”凯恩的报纸,在取得辉煌成功后,越来越丧失公共性,成为他看家护院的家丁,服务于他的私人利益:竞选州长时,利用报纸与对手竞争;要捧红自己并没有艺术天赋的妻子苏珊,利用报纸宣传,剧评家李兰不愿加入这庸俗的合唱,凯恩竟无情地解雇了他。

社会中许多浮士德式的人物为得到整个世界的欲望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成功带来权力,权力迅速腐化,曾经显赫的存在萎靡,人的野心与时间的魔术师一道,富有效率的摧残着美好的事物,最终将我们抹去,抹得干干净净。

结语

影片所反映的整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是电影史上议论最多的一部影片。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再也没有一部电影像《公民凯恩》这样如此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和权力强大的异化力量,以震撼人心的大手笔谱写了一曲人性的悲歌,《公民凯恩》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艺术追求在商业要求的基础上开始带动美国好莱坞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文化的寓言或隐喻.公民凯恩[M].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74.

[2]张修志.无处悔罪的神.公民凯恩[M].电影撞新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4.

上一篇:中国30年代电影技术 下一篇:中学阶段如何发挥语文早读课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