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时间:2023-02-27 18:22:29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1篇

一、根本原则

重在建设、以人为本,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体现这一原则。

二、建设目标

核心目标:重在建设,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造全社会、全民族赖以支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基本目标:以人为本,努力强化全社会的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工作任务

围绕《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依据《关于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按照奠定基础选树典型、总结经验、求创新的工作思路,做好三大工作任务:

1、建立六项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宣传引导机制、载体牵动机制、法制保障机制、共建联动机制,激励导向机制。

2、实施五大工程包话道德意识教育工程、文化素质强化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道德规范创建工程、社会服务承诺工程。

3、开展六类活动指分别在全镇、在家庭、在机关、在社会、在农村开发展不同范围、不同群体、不同种类的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创建活动。

通过三大工程任务的实施,便我镇初步奠定公民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形成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有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具体要求

1、镇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全镇公民德建设工作的具体领导,每季度的第一周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各专项工作小组和各目标责任单位,上季度的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同时安排部署下季度工作,工作安排要有延续性做到细化、量化、具体化、明确各专项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和工作过度。

2、各专项工作小组要协调好本专项组内容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情况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现场会议、研究解决各类问题。并定期向负责具体指导的区领导、区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

3、各部门、单位的党政一把手为本部门、本单位公民道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单位议事日程,列考核内容,制订规划、确定计划、制定制度、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查考到位,要落实好区委及相关部门要求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相关工作。

4、镇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综合办负责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专档规范化要求”各专项工作小组,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专档”综合办公室定期指导检查。

5、各专项工作小组、各部门、单位要注重发现和报道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典型人、文明事和好经验。

一、综合办

职责:负责建立和完善全镇公民道德建设组织领导机制负责全镇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各类会议、活动的协调;负责协调解决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涉及全镇性的问题;负责各项工作小组、各部门、单位工作任务的确定、职能履行的协调;负责建立公民道德建设激励导向机制,力保并筹建公民道德建设奖励基础。

二、宣传教育组

职责:负责建立和完善全镇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实施道德教育工程,根据各部门职能和管理,服务对象;负责分别制定针对行政事业人员,领导干部广大职工、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标准;制定相应的道德宣传教育方案,考核办法并负责实施。

三、法制秩序组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2篇

系列骄人的成绩。但由于公民道德素质问题不仅是思想认识问题,更是社会现实问题,如果脱离社会进步和政治经济发展谈公民道德建设,那么充其量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甚至会导致许多表面繁荣的虚假“泡沫”,再次回到历史的原点。再者,从绝对意义上说,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国情道德素质的要求和内涵不尽相同,因而难免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甚至脱节的现象。尤其对拥有大国人口国情的中国来说,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自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出台了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政策文件,标志着中国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国内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回溯

1.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这是国内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起步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到2001年。这是国内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发展期,学界主要围绕“四有”公民问题展开了研究探讨。第三阶段为繁荣期。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公民道德的深入研究,公开出版的书籍和文章呈爆炸之势。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各代领导集体视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素质要求上,从强调“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道德”素质到明确“公民道德”的核心、原则、规范;在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方法上,从注重榜样示范带动和加强教育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公民道德建设并用制度作保证,我党关于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理论不断完善并日臻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颁布后,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已经举办六届。六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公民道德与全面小康”(论坛结束时发表了《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宣言》)、;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与公民责任”、“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也极大推进了公民道德研究与建设。

学界就为什么要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怎样的公民道德以及如何建设公民道德等三个理论问题展开了研究探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2.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公民道德的理解研究

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语境及意义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首先,党风政风不正,腐败现象严重。其次,社会风气不正,解放后一度绝迹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最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也令人担忧。学界普遍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时展和建构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的需要。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语境。

《纲要》明确指出:“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学界还认为,公民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是公民道德的概念与内涵。公民道德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界定。学者们对公民道德的内涵达成的基本共识是:首先,公民道德具有公共性,不是对传统伦理精华进行时代拓展,从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更丰富的民族传统资源。也有学者对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 5.公民道德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学者们认为,公民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同步成长、相互促进。有学者探讨

了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关系,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结合我国正在形成中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现实来进行。同时,学界普遍认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也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要求所有公民具备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竞争性品质与合作性品质,而最关键的是公正品质。

6.如何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

学界一致认为,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要从最基本、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20字基本道德规范;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要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到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管理制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之中;要把青少年道德建设作为重点,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要探索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学校、新经济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但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路径、重点等问题,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如何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学界普遍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从哲学思辨、内涵内容、方式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有论者指出,要从家庭细节抓起,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从在校学生抓起,推进道德教育;从公民个人抓起,推进社会公德教育。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行。有学者认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求 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实践履行公民道德;同时,对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进行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遵纪守法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公民道德教育;还要加强对违法犯罪分子和受刑事处分的人进行法治教育。

学者对如何借鉴国外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探讨。一是概览式地介绍西方国家公民观、公民道德观及公民教育观的特点。如着重研究了西方公民道德的四个理论问题:公民道德的本质、公民道德的必要性、公民道德与国家的关系、公民不服从;从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公民的“四主德”、中世纪深受神学影响的臣民道德及十七、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道德;二是具体介绍某一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情况并进行重点评介,但这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对美国公民教育的“服务学习”法进行了重点评介。这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公民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许多研究只是对《纲要》进行“注解式”的研究,缺乏多学科“视界融合”,学理性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公民道德的内涵、层次性、功能、结构、形成机制等缺乏研究,特别是缺乏从公民道德信仰角度进行的研究;二是提升公民道德与提升现代文明程度的关联不够,两者的内在包含关系以及互动促进的关系缺乏研究;三是缺乏对中外公民道德理论和实践资源的深度总结和全面研究提升;四是城镇公民道德建设尚有一些研究,但乡村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十分稀缺;五是缺乏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六是由于缺乏“地毯式”公民道德素质“镜像”调查,原因分析流于空泛,提出的实践路径和机制对策也缺乏现实针对性。这些缺憾为下一步的研究预留了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2009(12):3.

[2]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17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4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7.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6.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3篇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7.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8.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9.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0.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1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1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1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1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1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四、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18.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19.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20.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1.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道德教育。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22.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各类市民学校、职工学校、民工学校、农民夜校、家政学校等,要通过编写和运用通俗易懂的简明教材,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23.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24.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26.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27.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28.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9.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30.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31.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32.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七、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3.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5.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具体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36.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八、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37.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有利条件,下决心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3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教育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广大群众进一步做好工作。

39.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道德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各派和工商联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公正道德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5篇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党的*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7.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8.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9.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0.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1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1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1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1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1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四、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18.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19.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20.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1.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道德教育。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22.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各类市民学校、职工学校、民工学校、农民夜校、家政学校等,要通过编写和运用通俗易懂的简明教材,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23.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24.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26.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27.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28.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9.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30.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31.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32.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七、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3.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5.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具体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36.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八、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37.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有利条件,下决心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3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教育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广大群众进一步做好工作。

39.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道德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各派和工商联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6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公民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必须先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上实现了不少新突破。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概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2001年同志深刻阐明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同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提出了“公民道德”的概念,而且阐述了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处理好的六大关系,并以“三德”建设为重点。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将个人品德纳入了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表现了我们党对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2)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从组织、内容、活动载体、评估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从组织上看,1997年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宣传部设有宣教、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宣传等机构,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内容上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并明确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了个人品德的要求。从制度上看,公民道德建设日益走向规范化。为更好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些系统、行业和地方出台了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国工商系统颁布实施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种类行业都相继出台了行业性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也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企业伦理文化。从建设载体来看,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都已经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各种活动载体,全国各地创新不断,打造了不少活动品牌,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亮点品牌。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估来看,全国各地普遍将公民道德建设纳入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评估和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有的地方还推出了专门的《公民道德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套工作体系,将公民道德建设化虚为实,变软任务为硬任务,大大提高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3)公民道德建设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入,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出来。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07年至2012年,评选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共计162人。为配合做好道德模范选树工作,经、中央文明办批准,中央文明办秘书组2008年组织中国文明网开展首次“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推荐活动,当年有400名“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各地也由下而上一层一级地推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各类道德模范的涌现,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公民道德建设的群众参与日益广泛。公民道德建设是最广泛的群众性事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民道德建设,一个十分突出的亮点,就是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成了一种大规模、常态化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成为各地公民道德建设最重要的平台。1994年12月5日,由等单位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10年来,全国各行各业的青年志愿者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虽然震裂了大地、震坍了房屋,但由于志愿者的到场,社会道德裂痕得到了修复,竖起了国民的人性丰碑,开启了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如今,志愿者服务道德实践不仅深入到各地区、各单位,而且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成为最具群众基础和最具影响力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5)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公民道德素质有了质的提高。一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日益呈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了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志愿者精神等伟大的时代精神。不仅如此,全国各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提炼出了适合地方实际的时代精神。二是全体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尤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公共生活规则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普遍提升,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公务员、窗口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婚恋中的爱情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子女孝亲意识日益增强,家庭邻里越来越和睦;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和道德修养,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的价值观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那样,30多年来,“在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权利等问题上,有了多么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改革开放意识、竞争进取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多么巨大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公共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又有了多么巨大的改进和提升!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同向,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向,与中国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同向。”[1]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公民道德悲观论的评价,这是缺乏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泛道德化评价的结果,一个社会真正的道德危险的状况,主要不在于对失德现象的冷漠,而是在于对道德进步的漠视。

2.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索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地位、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1)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思想引领。道德是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公民的道德选择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支配下做出的,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这些与时俱进的党的指导思想为不同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引导,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没有走老路,更没有走上邪路,没有儒家化而墨守成规,也没有受所谓“普世价值”左右而出现“西化”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始终能够做到道德建设的“源”与“流”的辩证融合,立足时代精神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古今中外道德理论智慧和道德建设经验,使我国公民道德的时代性与传统特色、世界性与民族性相辅相成。(2)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道德具有从众性,道德榜样总是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与示范引领力。我们的时代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从全国来看,道德模范个人和集体不断涌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道德热情,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已经成为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典型选树时,努力坚持客观实际、面向基层,充分突出时代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原则,准确把握典型选树的定位,使其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典型选树时,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发扬民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推荐身边的道德典型,体现了道德模范选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典型选树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拓宽了宣传渠道,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使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产生了全社会的积极影响。(3)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公民道德不同于其它特殊道德,它的主体具有全覆盖性,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和建设者。实践表明,凡是群众参与度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比较大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政府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等群众性实践活动,动员干部群众共创美好生活、共建精神家园,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依靠群众,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将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群众参与变得十分便利,让群众参与变为一种内在需求。(4)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鼓励支持创新创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由此形成了很多创新创造。如志愿服务活动是创新,道德模范的评选是创新,中国好人的评选是创新,各个地区和单位的道德文化品牌的创立是创新。凡是善于创新的地区和单位,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就显著,因为创新举措,能吸引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社会影响面大,十分有助于道德力量的彰显,有助于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鼓励支持创新创造,就要鼓励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着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性;鼓励公民道德建设形式的创新,着力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公民道德建设机制的创新,着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5)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着力优化社会环境。公民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整个文化建设,甚至与“五位一体”建设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全国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得好、文化建设得好、民生保障得好的地方,公民道德建设效果也很好。公民道德建设绝不能单打一,绝不能就道德抓道德,一定要注重系统推进,注重公民道德发展环境的营造。如,在经济生活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公平正义,缩小两极分化;在社会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民生优先,财富共享,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政治生活中,一定要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营造民主、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在文化生活中,一定要唱响主弦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引导,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这些深刻变化为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

1.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首先,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抓思想道德建设,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不仅将公民道德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而且将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规划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作出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等新的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不仅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其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五位一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一种引领作用;同时,“五位一体”建设又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政治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再次,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提升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期待。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5000美元时,社会发展将会进入一个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重,并且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品质的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生存方式已经由生存满足型向发展满足型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为文化消费的不断增加,也表现为对道德的强烈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最美人物”,如“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全社会都为之感动,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强烈需求。人民是道德需要及道德财富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需求与期待,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最后,“中国梦”的构筑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公民道德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和谐的道德保障,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提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中国梦”的构筑,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

2.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和常态化,这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道德文化,增添我国道德文化的世界性因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极好机遇,同时,由于两大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西强东弱”的态势总体上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革,西方道德意识形态的强势必然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产生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其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对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制约了一些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动摇了一部分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调查显示,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有61%的公务员选择“国外信息正确”,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信号。在回答哪种社会制度好时,有37%的人认为“只要过上好日子,哪种制度都可以”,居所有选项之首;有32.8%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也有19.7%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更优越”。[2](p11)其二,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世界主导下的全球化,因而也是其价值观对外输出或所谓“普世化”的过程,它在客观上会削弱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同时,西方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强大的挤压,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严重的侵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难度。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同时抵御西方有害思想文化的渗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道德基础,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莫过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我们已将市场提升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经济不仅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也成为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新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孵化器”和“推进器”,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也对道德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其一,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大大改变了甚至颠覆了传统的义利观,对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对集体主义这一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构成了较大的张力关系,市场原则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能否以及如何共生互促,这都是极大的伦理挑战。其二,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负面的自发性以及市场的泛化现象带来全新的道德问题。如市场的强大压力,诱发了经济领域大量的非法竞争,诚信缺失、商业欺诈、食品安全等问题;再如市场经济侵入到政治领域,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其三,市场经济的金钱目的性价值理念对道德的目的性地位构成挑战。一些人不愿意下大力气去抓短期内很难取得效果的道德建设,一些管理者没有兴趣去抓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道德建设。对个体而言,金钱功能的无限放大容易带来金钱异化,人的目的性存在和道德的目标性地位都会面临挑战。第三,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挑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增加,社会矛盾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调节困难的趋势。过去那种简单的行政命令式的社会管理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协调和谐更需要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与社会权利之间相互认同和彼此尊重,这就需要形成共治的价值理念和共有的精神纽带。具体表现为:其一,社会组织结构多样化、松散化、利益诉求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加剧,形成道德共识的难度空前增加。其二,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原本天然纯朴的道德联系逐渐让位于契约性与功利性关系,使无私奉献等革命道德精神的传承遭遇挑战,一些道德冷漠现象甚至突破道德底线、丧失良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和文明和谐风尚,面临着新的挑战。第四,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其一,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但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其二,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大有压倒精英文化之势。大众文化的滥觞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但大众文化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特别是其中的“三俗”文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的不是精神营养而是精神。其三,媒介环境日益呈现出“市场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发展趋势。媒介环境的这种变化,既为先进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播提供了新阵地,但也为各种不良信息传播蔓延提供了新渠道,放大道德问题的负面效应,同时还产生了媒体自身道德建设的新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文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认知存在误区

首先,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看到公民消费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加快,文化消费需求开始进入战略性升级阶段,道德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工作业绩评价中未能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硬性评价指标。一些人甚至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公民道德会自然随之进步。其次,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认识不足。一些人不能辩证把握道德状况,看不到公民道德总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这一主流,把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无限放大,将个别现象普遍化,现象问题本质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缺乏应有的信心,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如从“小悦悦事件”中,一些人由此得出中国人良心泯灭、道德沦丧的结论。不仅“18位路人见死不救”的结论是不客观的和放大了道德冷漠,同时,由少数人的道德冷漠推论出中国人出现了严重道德信仰危机,这显然是将个别现象普遍化的片面论断。再次,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创新相对滞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道德观念因为利益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的实际感召力在弱化,而新型公民道德理论及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形成,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道德生活的需要,不能有效解决现实道德问题。

2.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制假售假现象一度蔓延,成为全社会的公害,打击假冒伪劣,倡导诚信经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诉求。本世纪初我国大力开展了诚信教育和征信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以2008年毒奶粉事件为标志,我国社会又陷入严重的诚信危机,诚信危机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原因复杂化、手段科技化等特点。诚信缺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它使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依赖;使经济活动成本无限增大,效率降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损害人民健康,使中国的国际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十报告列举道德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诚信缺失现象,提出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任务。

3.精英人物道德自律薄弱

在我国的当代社会里,存在着三大主要社会精英阶层,一是以官员为代表的权力精英,二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三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资本精英。社会精英由于他们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处于社会舞台的最前列,其言行具有远超普通人的道德影响力,尤其是影视明星和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的道德表现对社会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社会精英中一些人道德引领乏力,甚至起负面作用,如一些官员言行不一,甚至双重人格,腐败腐化;少数知识分子不能为人师表、部分企业家不讲诚信,一些演艺名人为所欲为。一项调查显示,“你对哪类群体的伦理道德状况最不满意?”政府官员高居首位,达受调查者人数73.3%,演艺娱乐界紧随其后,为52.6%。[2](p18)社会精英是社会高度关注和效仿的对象,如果他们不能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就会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巨大的破坏力量。

4.社会环境的道德支撑乏力

第一,精神支撑缺失。从根本上说,道德的认同和践行必须靠精神的支撑。目前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对社会健康的精神信仰形成很大冲击。因此,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重塑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第二,经济支撑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彰显,这大大制约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因此,其历史地位堪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未来近20年改革战略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物质投入不足,如,道德教育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包括硬件设施和物质奖励等)有待改善;对生态环境的补偿投入不力。第三,文化教育支撑软弱。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现象,学习成绩是硬指标,道德认知和道德品德是软指标,忽视健康道德人格的培养。第四,法律支撑不够。道德是一种软约束。道德作用的发挥,除了精神的支撑外,还需要行政力量或法律手段的保障。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的实际上是一种行政+道德+法律的治国模式。当时,法律的作用虽然十分有限,但由于有强大的行政保障,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一般都会受到行政的干预或制裁,因此道德的力量显得十分强大。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由于道德的宽容和单位制的衰微,行政力量一般很少干预而且也无力干预很多道德问题,而法律调控又没有及时跟上,甚至有些法律条文与道德精神相矛盾,不能与道德形成合力。

5.网络道德问题凸现

在信息时代,网络不仅成为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虚拟世界的形成。由于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道德的外在约束弱化,由于网络立法和监管缺位,不仅使现实世界的道德问题转移到网络世界中来,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自身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良信息随意传播;网络版权极易受到侵犯;网络隐私受到挑战;网络道德暴力出现;网络色情泛滥;网络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等,网络世界成为道德的重灾区。网络失范已经对现实道德生活秩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6.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1)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够科学,如,教育序列不科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道德教育呈现出“倒金字塔”的不合理结构,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结构不科学,如,道德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脱离学生的日常经验,忽视实践体验;评价方式不科学,缺少可操作性的量化标准和道德赏罚的对应性,评价标准“高、大、空”,而且侧重于考查道德知识,难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指导和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宣传教育内容和方式不科学,主要是:宣传方式因循守旧,一般采用开大会、发资料、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主流媒体宣传也多是灌输式,表达方式缺乏吸引力。一些地方和部门醉心于频繁的活动创新或声势浩大的群众活动,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是潜心于品牌的精心打造和文化的长期积淀,难以培养群众良好的道德习惯。(2)以党委和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具体表现在: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部门的主导力、组织力不足,难以组织与协调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社会系统工程;行业与单位道德建设责任缺位,行业内部职业道德要求缺乏刚性制度保障,公民道德建设宏观规划多,社会动员多,而具体落实少;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社区只能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或者与少数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专门或主要从事公民道德宣传教育的社会组织或志愿者十分少见,有的社会组织自身的道德状况也存在一定问题。(3)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对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公民道德建设成效的测评,往往变成了道德模范的人数、道德建设基础设施是否齐全等一些量化指标。对评估考核结果的运用也十分有限,上级部门提拔领导干部时,考察的主要是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政绩,一般不会考察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它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程度。因此,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理论与实践多重维度,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巨大优越性,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思想引导。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有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便有了有效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政治思想基础。目前,公民道德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公民个人与政府之间关系紧张,进而制约了公民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政府的国家治理理念未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时代精神,政府行为存在着严重的“管理”甚至是“统治”的传统落后理念,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管理与被管理以及其背后的官贵民贱的不平等意识较强。似乎一个稳定的社会就应当是百姓听命于政府管理的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现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之目标,就是要真正做到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一律平等,在道德生活中都既是道德治理的主体,又都是道德治理的客体,以法制为手段和保障多主体协商化解矛盾,达到共治目标。(2)坚持把创造良好人际关系纳入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人文环境。公民道德建设是系统工程,它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把它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到社会建设中去,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建设,不仅要注重医疗卫生劳保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还要注重人际协调等“软件”建设,创造理解与宽容的人际关系。这是促进公民自觉践行道德的重要前提。当今社会上一些道德冷漠和道德冲突并非源于利益矛盾,而是因为缺乏沟通造成不理解,又因为彼此不理解而产生误解,进而产生怀疑、不信任和矛盾冲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乡村熟人社会的宗法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陌生人聚居的社会性生活方式。在过去的熟人社会里,互助链条很清晰,彼此的道德感很强,而陌生人聚居的社会彼此互助链条模糊,人与人之间不同程度地出现因陌生而产生的道德冷漠现象。因此,应当开辟公共交往空间与场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对话、理解。每一个个体应当自觉地扩大交往,积极加入到自己身边的各种社区自治组织,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团队中去,再造当代社会的熟人化环境,重建互助链条,形成亲善和谐的人际网络。(3)建立健全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机制(即赏善罚恶机制),着力培养公民个人的道德回应习惯,形成“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尚德社会风尚。如何激励人们积极向善,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单位评选和好人评选等活动形式进行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证明,这远远不够,同时还应当借助物质力量尤其是法制的力量来推动。现在的问题是,公民道德建设未能很好地与法律部门实行联动,借助法制力量推行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道德激励与道德约束机制,鲜明地体现善恶报应是文明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经验。道德激励包括社会的物质奖励、精神表彰和语言鼓励,道德约束主要是对不道德现象的物质处罚或精神谴责,赏善罚恶价值理念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就社会而言,要有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首先,要将底线道德赋予法律的强制力量,如,加快公务员道德法制化进程,加速诚信立法(应当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的步伐,加强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诚信评价、诚信自律、诚信奖惩等机制建设)和公德立法;其次,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如,借鉴西方国家道德委员会和道德法庭等成功经验。对于个体而言,应自觉地养成敏感的道德回应习惯,即对善良言行积极的道德信息回馈,对不道德现象勇于自觉制止。个体的道德回应给善行以动力支持,给恶行以强大压力,它是营造良好的微观道德环境的主要力量。因为,心理研究表明,人最愿意也最容易重复那些立即能够带来愉快体验的行为。近几年来,一些城市成功地探索了以建设城市道德荣誉体系或单位道德荣誉体系来推动公民向善的做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荣誉制度体系,包括制定好人的标准、评选好人的办法,确立评选时间等,使人们有机会做好人,对照标准努力后一定能够做成好人。这些成功做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大力推广志愿者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公民道德是大众之道德,公民道德建设是大众之事,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的志愿者活动是最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志愿者活动充分彰显了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人的道德境界。我国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活动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与好评,公民道德建设应把社会志愿活动作为抓手。然而,志愿者活动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这项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道德示范功能,一些地方的志愿活动存在着行政化和形式化的倾向,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过多地强调志愿活动的无偿性,使志愿活动难以持续下去。为此,首先,应当完善志愿者活动的理念,将功利与超功利、利他与利己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既要强调无私奉献精神,更要引入道德回报机制。其次,在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上,要努力做到道德互助,即今天的我对别人的志愿服务就是明天别人对我的服务回报,把志愿服务办成道德自助银行。再次,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和普遍化。在所有地区、所有单位都应当逐渐推广,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教育培养目标之中。通过志愿服务的制度、常态化建设,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理念升华为每一个人的内心信仰。(5)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扫除网络道德盲区,净化网络道德环境。网络是新生的生活领域,发展迅速,我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够,不仅存在着技术本领恐慌,也存在着道德恐慌。要改变目前简单而被动的消极防堵的做法,深入分析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网络立法以强化网络治理与管理能力。借鉴西方国家网络建设经验,坚持疏堵结合原则,加强网络立法的法理研究和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加强对网络版权、隐私权的保护,加强网络协会、联盟等组织建设,加强网络工程建设(如网络示范评价工程、网络志愿者服务工程等),积极开展清理政治类有害信息、网络谣言、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和色情信息等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切实增强网络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网民应当树立对信息真实性的责任意识、对他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对他人文化权益的尊重意识。(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修养,以制度推动对自然生态自觉保护理念的养成。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生态环境道德信仰的确立,一方面需要用刚性制度强力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突出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公民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新理念、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民 公民意识 公民道德 公德规范 公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涉及广泛的社会改革运动。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核心和首要的问题就是公民道德教育问题。在进行科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之前,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公民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公民道德现状,研究公民道德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和运行方式。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公民及公民道德、公民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公民道德规范伦理建设三个方面来论述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一、公民及公民道德

1、公民概念的历史与现实

“公民”意味着在政治共同体中平等地、共同地履行义务与享有权利的主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早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公民内部是平等的,城邦的治权属于全体公民,“公民”代表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一种特权地位。亚里士多德提出,公民应是参与、享有对正义的治理、政治权利必须建立在对组成国家的各要素的贡献之基础上的人,他主张公共善,但又指出公民追求公共善并不是利他主义行为,因为公共善不是靠公民撇开自身利益而实现的。兴起于古希腊中期、盛行于古罗马时代的斯多葛派提出了“世界国家的公民”或“宇宙公民”的概念,他的人类平等思想标志着人的观念的一个重大飞跃,为近代人权观念和近代公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关键要素。及至封建社会,世袭的领主分封制将权力以王权为中心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各领主以对君主的忠诚来换取最大利益。就整个国家来说,君主是最高的主宰,以下则是臣民;而在各个领地,领主则是主宰,依次划分,形成各个等级的臣民关系。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第一次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和“公民的权利”的主张。后来,1791年法国制定了宪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公民的权利。强调“公民的权利”以抵御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这与古代公民权利相比,是一个根本性进步。此后,公民及其权利便不断地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的是人民民主,广大人民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公民身份”。关于“公民”概念的内涵,我国宪法作了这样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成为划分公民资格的唯一标准,因此国家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是较“人民”和“国民”外延更广泛的概念,是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最小单位。公民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是地位平等的法律和道德主体,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

2、公民道德的概念及其定位

要进行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对公民道德的概念、性质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宪法规定使得我国的公民道德,就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所应该遵循、具备的道德。可从三个方面对公民道德加以界定:首先,公民道德可以从我国所属的领土或地域上来界定;其次,公民道德还可以从规范对象上加以界定,公民道德规范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因此可以说公民道德实际上就是全民道德,这是由宪法和法律所决定的;再次,公民道德还可从其属性上加以界定。公民身份是对于国家而言的,而且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因此公民道德可以划分为政治道德的范畴。公民道德与国家政治、法律的一致性,是公民道德作为政治道德的基本属性,公民道德的政治性是其主要的属性,公民道德的一般社会性则是其次要的属性。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说道德是一个阶梯,那么公民道德就是这个阶梯最初的等级。公民道德的没一个规范都是定性的规范,给公民指出了一般性道德要求;同时,每个公民道德规范也都有更深刻的内涵,有的甚至是没有止境的。公民可以首先实践公民道德的一般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进而可以实践公民道德的深层次要求,做一个模范的公民,公民道德就是要达到崇高道德的起始点和入手处。

二、公民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公民的基本伦理关系

公民的伦理关系涉及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三个方面: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国家是公民最有组织力的社会归属,因此公民与民族或国家的关系是一种必然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伦理关系。公民与国家的伦理关系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公民对所属民族或国家的忠诚;其次是公民对国家权威的服从,即公民对国家法律和国家所倡导的公共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国家是公民的集合,没有服从国家制度安排、遵守法律和基本公共道德的公民,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公民的安居乐业,因此服从各个国家不是抽象的对权力的服从,而是一种关涉到每个公民基本利益的理性选择;最后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

谈及公民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我们应该从公民个人与社会的整合这一整体视角,探讨其中所蕴涵的伦理意味和价值合理性,即基于人格平等的尊重、普遍的契约责任、完善有效的法律机制三个方面来解析公民同社会的伦理关系。这种公民与社会的伦理关系的实质是受到社会无差别对待的公民与其所共同归属的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公民受到社会无差别对待的前提是其人格平等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公民之所以能够获得这种平等还在于他认真履行了合法的契约,契约责任对社会整合而言又具有普遍性;为了保障契约责任的普遍性,必须进一步引入完善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公民在相互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整合为社会有机体。基于此,首先应是一种诚信关系,即公民对普遍契约的尊重;其次随着公民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深入,相互之间的误解难免发生,这就需要相互之间通过理解和宽容来维系和巩固;最后公民的社会性决定了公民之间必然会合力参与某项事业或发生竞争,这时就需要公民在互补性和差异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2、公民道德与情、理、法

公民道德中的情、理、法既有分工又有统一。

情、理、法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具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情是公民道德建设中公民内在的道德感受性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涉及道德情感、人生境界和幸福体验等感性层面,公民对崇高道德情感的自足构成了公民道德最基本的道德心理前提;理是公民道德建设中主导公民道德抉择的具有反思性的理性的道德认识,主要涉及对公民道德生活的全局性、长远性和超越性的反思,公民对道德生活的理性认识是公民道德最主要的具有稳定性的道德观念前提;法是公民道德建设中外在的规范性的制度保障,主要涉及对基本的公民权益、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强制性维护,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自觉遵守是公民道德建设最根本的社会实现条件。

情、理、法三个维度又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规定,统一于整体性的公民道德实践中。首先,在公民道德实践中,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其次,道德理性与法律制度也是相互规定、相互渗透的;最后,道德情感和法律制度分别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道德心理基础和外在社会制度条件,二者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目的都是保障、促进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总之,情、理、法在公民道德实践中是相互统一的三个维度,只有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法”紧密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才有可能在同时拥有内在的道德心理基础、理性的道德认识和现实性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3、公民道德中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公民道德的核心问题。公民的公共权利,是指作为共同体的平等成员所拥有的共同参与和共同主宰共同体的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的道德权利实际上是公共善所赋予的,或者说是公共善为公民所分有的结果。其内涵包括:一,公民有得到他人公正地善待的权利,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合乎道德的对待每个公民;二,每个公民追求高尚的生活是一种应该受到的鼓励的行为;三,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有依据公共善的原则参与价值判断和道德抉择的权利。公民的道德义务是在公共善的理想指引下、全体公民为追求公共善而必须行使的义务,公民的道德义务对公民来说具有普遍性和无条件性。从公共善的理想和创造公共善的需求出发,可以确定公民的基本道德义务就是诸如爱国爱民、利他助人、服务社会等一些有美德的道德义务。

公民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可以由公共善这一伦理纽带相互联结起来,公民对其道德义务的履行是公共善的真正源泉。公民道德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过程,而是需要社会各种制度的完善与保障,尤其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规定,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公民的道德情感,而且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民主制的推进,公民逐渐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体现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明晰了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扮演好自己的公民角色。

三、公民道德规范伦理建设

1、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公民道德的主要规范来自于政治和法律的要求,又高于政治和法律的要求。法律只是从制恶的方面给公民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而公民道德规范一方面肯定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应然性,另一方面则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从劝善的方面提出了更为积极的要求。

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就是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所概括的短短20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爱国和守法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公民道德中的主要伦理关系便是公民和国家的关系,“爱国”是公民道德的最高原则,“守法”作为“爱国”规范的延伸,和“爱国”一样规范的都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不容公民超越法律之上做出不合乎公民道德的行为。爱国守法体现着公民道德的特性,是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根据。爱国易于理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法律的善恶二重性得出的守法的两重内涵,即守法和改善恶法。公民要把完善不良法切实看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积极的履行这一权利和义务。不可否认,这是我们当前看待守法问题时所缺乏的视角、是我国公民普遍缺乏的意识,同时也确是公民道德建设很重要的方面。

爱国和守法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其他八个基本道德规范中。只要以爱国守法为基本的行为准则,自然就会在与其他公民相处时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为国家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为了国家的繁荣强盛做到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它自身有着科学、准确、严密的逻辑结构,有着坚实的伦理学学理依据,形成以爱国为灵魂,以守法为基础,以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为公共伦理准则,以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工作伦理准则,最后以奉献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和目标,体现了道德建设和道德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些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又具有新时代、新形势条件下的新的特点,《纲要》提出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道德建设的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表明我们党和国家更加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大力倡导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乃至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公民道德规范与“三德”建设

“三德”意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目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也是公民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的着力点。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强调要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领域中下大力气,通过抓三德建设,切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是因为: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三德”要求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二,无论基本道德规范,还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原则、五爱基本要求,都必须最终落实在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具体体现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上。只有当人们自觉践行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只有这些规范“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时,公民的道德素质才真正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结束语:

十的召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值此之际再提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督促的重要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为和谐社会的进步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构建有效指引并发挥多个道德主体的作用,共同推动公民道德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95

[2]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M].人民出版社,2004.9

[3]秦树.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4]陶国富.公民道德向度与和谐发展逻辑[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5]中发〔2001〕15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知.中共中央,2001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哲学;视域;公民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77-02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其道德修养的好坏、操守的高低,能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好坏,关乎百姓的福祉、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社稷的存亡。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可见,社会道德滑坡大多是从公民道德品行出问题开始的。在社会转型阶段,要求最大限度地平稳过渡,既需要从哲学层面上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需要从实践操作层面上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启迪和警示。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哲学维度

(一)历史与现实: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维度

道德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回顾人类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必须回归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历史观上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①“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②所以,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有不同的道德观。纵观世界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一例外都是思想领域的痉挛和阵痛之后的观念抉择为先导的,而这种决策的沉重使命又总是以“道德”为根基。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对道德触动是敏感的。所以,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状况及其现代性问题既要立足于世界历史的大语境,使道德的发展态势符合世界和时代的潮流,又要具有中国特色,批判和继承本民族传统道德,塑造好公民道德形象。公民道德建设只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道德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而实现“负向认同”向“零向认同”再到“正向认同”的转变。

(二)自我、本我、他我:公民道德建设的三重意蕴

道德是人类不断趋于自觉的过程,“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身心的交往,体现了“知物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④的道德自觉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理论观点,道德主体在交往互动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人间的“三间”联系中,明白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明白发展规律而获得自觉,从而对道德的“本我形象”、“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进行重新组织、重新构造,这是道德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差异,形成道德主体不同的形象认知,从而使道德具有了“道”的普遍义与“德”的主体义。即道德需要每一个体内在本性的自我觉醒,通过每一特殊的个体而通达整体的普遍。道德主体只有在认识道德的“本我形象”基础上,并由此完成“自我形象”向“他我形象”的道德认知转化。

(三)客体能动性: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

公民道德建设属于一种哲学认识论范畴。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公民道德建设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认识主体(公民)与认识客体(道德)相互作用的过程。“如要想引起认识主体所认识,首先要努力引起认识主体的注意”,⑤适应道德认识主体是具有人格化特征的道德认识客体能动性的表现,要求道德认识客体创造道德认识主体认识所需要的条件。当“道德目标”与“道德形象”有差别时,如同矛盾一般,不但要认清道德客观实在这个认识客体,而且需要认清道德认识主体,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看法,而且根据道德主体需要自动进行实际的改造和改变道德认识客体本身。

(四)互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维度

实践作为一种对象化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有机统一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来看,道德活动的体是人,是人的“实践精神”。所以,公民道德建设就是以实践精神活动为基础,经过道德实践主体头脑的加工、改造、制作而形成的。公民道德建设“如同人一样需要同外界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以期望能在这种互动实践中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①道德建设如果没有这种互动实践,道德客体则“无法进入主体的视野并通过主体的认识评价”。②所以,只有良性的互动实践,道德实践主体才能对道德客体形象进行感知,并通过道德实践主客体互动实践的频度、广度和深度,才能更加接近道德的客观实在,从而进一步影响公民道德建设进程。

总之,道德是人类文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历史,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它反映着公民对真、善、美良知本性的弘扬,强调“联系”反对“隔断”,关注“变化”反对“僵化”,主张“整体”、“和谐”,并把哲学概念外化为“交往”“互动”,从而形成了道德建设的历史哲学观念。

二、把握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问题

道德“是人性的内在构成部分,它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主体性精神结构和无限向上的价值取向,是人类道德或个人美德的理想所在”。③说到底,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是整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转变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断地回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是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是一项为天地立心的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一是要“破”,解构当代社会道德现象,对任何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当下中国道德问题的“终极性”价值目标、理念、制度、理论模型和发展方向保持反思与批判精神;二是要“立”,实事求是地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所进行考察、探究及分析,重建道德秩序,形成公民道德的“中国论述”;三是要“行”,强调知行合一,重在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重构公民道德规范标准,解决“家在哪里”的问题

道德的功能就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上建设一个完美的道德理想世界,而公民道德规范是维系道德精神家园安全的基本价值尺度。所以,重构公民道德规范要明确,既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约定,又要有民族的精神气质,既要与公民的精神世界相吻合,又要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其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通常,它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基本道德规范,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概括的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是社会公德规范;三是职业道德规范;四是家庭美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引领公民道德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具有广泛认同、普遍实践的内在特性,决定公民道德规范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共识。

(二)重塑公民道德量化评价体系,解决“路在哪里”的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一是根据公民道德评价模式,首先确定评价体系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适度量化评价;二是根据公民道德规范标准,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尽可能简洁、明了、量化、分类;三是根据操作简便原理,合理界定评估主体,尽可能赋予相应的权重,便于等级确定;四是根据逐级考评原则,合理设置评价程序,尽可能具体、客观、公正;五是根据量化考核结果,突出结果有用性,尽可能与“评优推先”相结合、与改进工作相结合、与绩效分配相结合、与干部选拔和管理相结合,重激励、重发展、重影响。此外,公民道德量化评价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的量化评价。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高每个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一种手段。

(三)道德治理手段多管齐下,重在解决“怎么走”的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过程就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循知、利、制的顺序而推进,通过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实现。一是“知”,属于自律范畴,是公民道德治理的先决条件。“环境和教育是促人向善或向恶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条件。”④即通过道德教育,使公民个体在内心形成一个道德主体。当道德主体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和自我修养能力时,才能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并广泛地认可公民道德体系,在相当的程度上将这种道德转化为精神的自觉和行为的自律,使道德治理具有可能性。二是“利”,是公民道德治理的必要条件。要正确理解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只有公民道德利益的权利和义务统一时,具有相应水平道德观念的社会成员才能够自觉地在社会生活当中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协调分配,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激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制”,属于他律范畴,是道德治理的充要条件。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借鉴发达国家公民道德行为入法的经验,通过刚性的法律、制度对公民道德规范的言行进行强制性的“奖励”和“惩罚”,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其不敢违、不能违、不愿违、不想违,做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躬身行德的实践者,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达到规范社会秩序、规范道德行为、构建道德家园的目的。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民道德 建设 教育 准则

【分类号】:G621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并针对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十后,我党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为出发点,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怎样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与中央思想相结合

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时间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公民普遍参与到道德建设的工作中来,为全面建设精神文明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公民道德宣传日”的设立,为全民开展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契机,社会各界以此为基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公民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在行动中注重提升个人素质,让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了最大的作用。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作为当代社会下新的道德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与时俱进的思想。

开展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宣传。当今社会条件下,宣传形式多种多样,怎样使得公民道德建设得到最广泛的关注,需要讨论。新闻、报纸、互联网等与公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宣传方式,必须以中央下达的思想一致,通过对社会上各种道德事件的报道,抨击反面的、违反道德伦理的事件,鼓励正面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件。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正确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使公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与系统教育相结合

把公民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方案,从娃娃抓起。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人才不仅是指科学文化上的钻研与进步,更是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培养。义务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在塑造性格的初始就在学校学习,这在教育上是个重要的环节。规范学生日常生活行为,通过制度、纪律等强制措施,课堂教育、一对一教育等人治措施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保持传统教育方法与拓展新型教育模式相结合,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目的。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教育是学生性格的定型期,这是思想教育的深层阶段,学生通过高级教育以及对社会的初步了解来自我定位,这也是人生的转折点,需要借助为人师表的道德模范,以及周围同龄人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借助各种力量来加强道德建设。比如利用互联网的辐射作用。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公平与正义》的公开课上,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公平、民主等问题,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理解,探究固有的是非观念。该课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同时在世界各地也引起了关注,引导人们进行思考。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使孩子的思维习惯和道德观念形成定式,遵循中华文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父母自身的良好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社会联系的方式方法,都是对家风的塑造的重要因素。所谓家风即是指家庭人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孩子从小在一种环境下生存,很大程度上说就会被家风所影响。良好的家庭风气使孩子终生受益。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名将,他先后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张扬文学革命的大旗,参加新旧文学的论战。 钱玄同精于古代汉语,著有《音韵学》、《国音沿革讲义》等书,但他反对抱住“国粹”不放和死读书。他本人刚正不阿,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这些都会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钱三强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走上敢说敢为、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考上清华大学并顺利毕业,毕业后考取了留学生名额,往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最后终于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原子能专家。这其中,父亲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四、修身与慎独相结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是铸造辉煌事业的人格支撑。中国传统道德讲究“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这成为了修身的标准。修身的内容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摒弃其中的糟粕,树立优秀的自身形象。2010年,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湖北人孙水林为了抢在春节前将农民工工资发放到位,连夜开车赶往黄陂,途中遇车祸,一家五口遇难。为了替哥哥履行承诺,弟弟孙东林再次出发,驱车15小时,返乡替兄发工钱。钱不够发,他从自己的账户上取,老母亲也拿出了养老钱,终于赶在除夕前,33.6万元工资足额发到了60余名农民工手中。人称这兄弟俩为“信义兄弟”,孙东林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了全中国。孙氏兄弟的事迹反映了修身与慎独的传统道德力量在当代对当代的影响力和价值观。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约束力。在培养了价值观之后,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自身道德修养和价值观正确与否,在生活与工作中中纠正自己的不足,将理论上的道德理想和准则转化为现实行动中的准则,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道德建设。

上一篇:压力容器检验范文 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