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20 17:16:53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1

适应发展 建好综合档案室

2001年3月,德加社区成立。作为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社区承担了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成为社区服务重要载体。由此,产生了涵盖社区党政工作、卫生工作、计划生育、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综合治理和物业管理等方面内容的丰富的档案材料,这些档案生动地反映了新型社区高标准发展的真实面貌。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德加社区的干部们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离不开档案工作,要根据社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发挥社区档案对社区工作的指导作用,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去年,省档案局与省民政厅把德加社区列为省社区档案工作试点单位之一。试点之初,在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下,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德加社区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抓制度。在制定档案管理各项制度时,德加社区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制度的操作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建立了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件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和档案利用制度等,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等内容的规定,贯穿了灵活性、实用性原则,以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抓收集。根据归档范围,开展档案材料的收集,力求保证社区档案的齐全、完整。我们除日常的收集外,对社区的每次活动,都派专人跟踪记录和拍照。新闻媒体前来采访的重要活动,都索取和留存音像资料。报刊杂志刊登的有关社区文章,也注意剪辑保存归档。另外,针对德加社区非常重视社区文体的特点,还收集了大量反映网络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和科普文化活动的文字材料、音像资料以及书画作品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档案内容,体现了德加社区的特色。目前,已收集整理文书档案835卷、居民档案41卷、特种载体档案216卷。三抓硬件。社区建立综合档案室后,根据档案保管的要求,拨出了一间专用库房,落实了专人管理。同时,还添置了电脑、复印机、扫描仪、打印机和空调等设备,以保证档案的安全管理,也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任托网络 创立“网上档案室”

德加社区作为城市建设中崛起的新型社区,居民电脑拥有率在8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德加社区建立了社区网站,社区活动中心建立了拥有20台电脑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同时德加社区将网站建设和档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建档工作与档案信息化结合起来,在社区网站创立了"网上档案室"。

目前,社区综合档案室1000余件档案已全部扫描上网,凡可公开的部分,社区居民可随时上网浏览和查阅。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机密性,网络还设立了"安全认证功能",根据特殊部门的工作需要,可授权使用。

随着社区网站内容的不断丰富,"网上档案室"除了综合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内容外,还设立了一些栏目,把网站有关内容充实进去。如《德加风采》主要有德加社区辖区构成、地域环境、住户人口、社区工作者情况、社区动态、社区荣誉榜、物管公司概况、社区工作基本经验总结等情况介绍;《社区教育》既有有关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又有社区举办的科普讲座、环保知识讲座、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真实记录;《居务公开》不仅有社区居民自治的各项制度、规章、公约、自律守则,还有社区委员会、小区业委会各种会议的通报、纪要、决议、居代会和业代会的工作报告,业委会与房产开发商协商对话备忘录等资料;《社区论坛》收集了居民的近两万个帖子,既有现实教育作用,又有留存的历史价值;《社区新闻》即时记录了社区发生的要闻。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社区归档范围逐步转移到"网上档案室",重要的下载归入综合档案室,作为档案保存起来。

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档案利用者,居民与物管处有了争议,就到社区"网上档案室"查阅有关材料,寻找法律依据;对于不文明的行为,居民可以对照"网上档案室"的《德加社区居民文明公约》、《德加业主自律守则》等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网上档案室"是社区24小时全天候向居民开放的"档案室",开通三个月来,点击"社区档案"窗口已多达2000余人次。

服务社区 充分发挥社区档案的作用

建立社区档案的目的是为社区建设、管理和居民服务。德加社区建档时间虽然不长,但开发利用社区档案信息的效益十分明显。

社区档案在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推行业主民主管理、向居民提供信息服务以及社区工作查考和最近的防治"非典"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基础性效益日益显现。如发挥社区档案法律凭证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德加社区地处杭州城西,地质情况特殊,地面沉降严重。房产开发商在建房时,对地面沉降可能给房屋造成的影响采取了必要措施,但对小区其他部位没有做防地面沉降处理。房产交付后,出现社区内路面沉降,自行车棚地面沉降,水苑鱼池也因沉降水底地面开裂、漏水严重等问题,不仅影响了部分设施的使用,而且大量漏水的水费由业主承担,也侵害了业主的利益。当业委会根据业主要求向房产开发商提出解决时,开发商却以"超过保修期"为由,提出其修复费用从小区公共维修基金中支出。面对这三四十万的巨额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业委会从社区档案中查出了一年前的《业委会工作例会纪要》,《纪要》中记载了当日会议研究业主提出的地面沉降问题的情况,并作出了向房产开发商交涉的决定,还查出了为解决地面沉降问题,业委会给房产开发商的《公函》,说明所谓"超过保修期"是不符合事实的。在事实面前,开发商表示同意承担全部维修费用。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2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背景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这个概念在21世纪初正式以中央文件凸显,预示着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点已从以往的“崇高”道德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移”,开始和世界接轨,培养具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好公民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江苏省教研室引进了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合作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对培养合格小公民、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尽自己的责任,把这项活动继续搞下去,努力让“公民实践教育活动”成为思想品德课的第二课堂。

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参与,主要利用综合实践课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研究。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1.调查地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问题仅仅是第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离不开实践。问题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也要回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问题不是设计好的,而是让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问题。要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做主。在实施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晰“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出的“公共问题”必须是地方社区中存在的。然后由全班学生参与,提出自己要解决的地方社区中的“公共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如,“农村秸秆的焚烧”、“乡镇文化环境管理问题如何解决”、“社区中绿化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关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等问题。

2.选择要研究的公共问题。

在提出这些“公共问题”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讨论,对一些不可行的问题进行筛选,排除空泛的、操作性不强的课题。最终有五六个课题难以取舍,再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最想解决的公共问题”,得出两个先行解决的课题,这个项目重视的是过程。让学生提公共政策问题,写在黑板上,不作评价,然后逐一筛选,再进行投票确定两个主要问题。如:通过学生、教师交流、讨论、筛选、投票,七(1)班确定“秸秆的焚烧”这一课题。

3.收集所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资料。

(1)要把学生确立的问题研究好,仅靠嘴上说是不行的,要用事实说话,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呢?如:①图书馆;②报社;③教授与学者;④律师或法官;⑤社区组织、民间团体;⑥地方政府、立法或法律机构;⑦管理机构;⑧电子信息网络(每个信息渠道要给学生相关的信息提示)。

(2)进行人员分工。我把学生分为报告组和非报告组两大类,报告组又被分为四小组,剩下的学生都在非报告组。非报告组的学生分为:宣传组、资料采集组、采访组、展板设计组总设计组。各小组有相应的任务,如:宣传组:负责主持班会、专题黑板报、拟定环保倡议书、千人环保签名活动。资料采集组:负责收集秸秆焚烧的图片、危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采访组:负责采访与本次活动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市民。展板设计组:负责将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加以处理并设计成展板供听证会时使用。总设计组: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各小组之间的行动、组织全班学生设计行动方案、设计听证会过程。

4.根据参与学生的研究和分析,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进行解决问题方案的编制。比如:“秸秆的焚烧”现象,学生应该调查农村居民有环境保护意识;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多少有效的措施禁烧秸秆,保护环境;如果有人焚烧,有无执法部门进行相应法律制裁等问题。再编制好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下一步行动。

5.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

完善听证展示活动,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这个活动里我们将向社区或相关部门汇报我们研究的成果,向他们提出用于替换原有政策或法律的建议。如果用诚意和具有建设性可操作的建议能被政府接纳并实施的话,那么活动就能体现它的价值,这个环节不容忽视。

班级方案完成后,我们就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听证会,例如“秸秆的焚烧”实践活动研究组的听证会讲台上的陈述人是我校七(1)班的学生代表。听证会上,学生用自制的图文展板及幻灯片现场展示大量资料及相关政策法规,并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针对学生的意见,环保局的官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表示,一定争取让孩子们的合理方案早日落实。

6.总结学习经验。

在每次调查中,碰到了哪些难题,原因是什么?下次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秸秆的焚烧问题,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政府宣传的不得力,及有关部门虽然很热情地接待了学生的调查,但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在整个活动中,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老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三、“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3

一、 准确把握公民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理解的“公民教育”是以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为目标,以“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1.公民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较之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其内容上已覆盖心理素质与道德、法律基本常识、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但从整体上看,“公民”的分量还不够,品德课还没有以“公民”为轴心。公民教育包含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但思想政治不能涵盖公民意识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和施行的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可,重在服从;公民教育则更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培养,有必要向“公民教育”转化。

2.公民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

我们经常提到的“四有新人”或公民,强调的是公民的道德人格和文化素质。《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一些从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更是强调公民意识的道德内容。但是,公民道德尽管也涉及公民意识,但两者不能等同。前者仅仅是道德范畴,后者还有政治与法律范畴的含义。前者重义务,重守成,后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民要有道德,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公民应该张扬自己的理性,应该有独立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应该守护自己的权利,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果我们的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或主要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那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公民品格的。

3.公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

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不是对应的关系。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未必是个好公民。相反,那些没有多少知识,却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就是一个很有公民意识的人。我们现在的品德课中有关公民意识的内容本来就不够,再加上受到升学的影响,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主要是传授知识,学生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道德的体验和实践的检验。所以,不仅要充实公民意识的内容,而且应该努力把公民的知识内化为公民的意识,外化为行为。

二、 公民教育的基本模式

关于公民教育,许多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可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品德课程,深度挖掘现行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元素,进行公民教育实践,目前还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结合课题实验,笔者认为在品德课程中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公民教育的探索。

1.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完成的。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就在于榜样具有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和警醒功能。一个榜样就是一面镜子,面对榜样,每个人都可以对照、检查自己,做到自我鞭策,修身养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爱模仿,好学习,榜样更加有着无穷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榜样的作用,在班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相信班级中将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基本结构是:寻找榜样情感共鸣自觉内化行为效仿。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时,教师设计了“榜样导行”这一环节,呈现了两个类别的榜样,一类是班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另一类是整理书包又快又好的同学。先寻找身边的榜样,向榜样赠送小书签(书签上写着名人名言)。接着让其他同学谈感受,然后再请小榜样介绍经验,其他同学自觉内化,在此基础上举行整理书包比赛,让其他同学效仿,激励他们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中,我们发现品德课程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如《坐立走有精神》、《我的好习惯》、《做事不拖拉》、《在餐桌上》、《我不耍赖皮》等。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强调的是正面教育,榜样激励也是正面教育的一种,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他们遵照榜样来行动。另外,榜样的作用和别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榜样不是一种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方法,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对照,让他们通过自我目标的学习和追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更容易学习、内化。

2.角色扮演法

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生活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某种角色,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善待他人、善待环境的品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角色扮演法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再现生活,感悟角色,内化情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基本结构为: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情感提升内化行为。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蒙上眼睛找文具、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用一条腿绕教室走一圈等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从而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五年级下册《我来做市长》一课,教师组织“市长竞选”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市长竞选的过程,候选人通过施政演说,把自己对城市建设的设想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

3.游戏感悟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设计或借用生活中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构。游戏感悟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获得一种体验。基本结构为:参与游戏团队合作经验分享获得感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和学生玩游戏“石头剪刀布”,教师每次出手总比学生慢一些,学生自然输得较多,最后游戏进行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撅起的小嘴,教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学生迟疑了一下,说道:老师耍赖。游戏中,学生感悟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增强了规则意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时,设计了一个跳棋小游戏,通过掷骰子玩跳棋,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小提示。诸如:节约用水,前进三步;砍伐树木,后退两步;步行上学,低碳环保,进两步等。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案例分析法

品德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品德课程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把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案例分析法是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呈现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结构为:呈现案例分析判断解惑明理内化导行。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把酒驾列入刑法的范围开始谈起,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在分析后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伤害,《刑法修正案(八)》把酒驾列入了刑法之列,正是要从法律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得到增强。《不和烟酒交朋友》、《害人的》、《我的课余生活》、《网络连接你我他》、《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等的教学也都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在讨论中帮助学生解惑明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5.课题探究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为此,教师要引导孩子以教材为范本,最大限度地拓展教材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所谓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拟订或选择研究课题,模拟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发展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结构如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提升素质。

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组织学生开展“仪扬河的昨天与今天”的小课题探究,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形式,知道了仪扬河的源头、长度以及流经区域,了解了仪扬河历史上对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找到了仪扬河今天水质不好的原因所在,萌发了保护仪扬河的情感。他们发倡议书、给市领导写信、把照片拍给新闻媒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仪扬河的整治正在逐步推进。教学《南湖游船》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学生进行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小课题研究活动,他们寻访身边的共产党员,了解党员的生活,感受党员的力量,并和党员交朋友,用党员的精神品质指引自己的成长。探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分工与合作相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

6.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道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陶冶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情境,通过音乐渲染情境,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等。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触感升华情感。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4

论文摘要:优良的个体道德养成是警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部分警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道德敏感性缺失.使得警察暴力、警察犯罪、不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折射出整个队伍的缺憾。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从源头育警.铸造忠诚警魂的前提。

忠诚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永远传承的旗帜,对于人民警察来说,更是永恒的警魂。当前,我国公安战线170多万警察,他们以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他们用“时时有流血,日日有牺牲”的奉献精神铸造着警魂。实践已充分证明,公安队伍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危急时刻冲得上的队伍,他们不愧为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

作为肩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合格警员和警员培训基地重任的警察院校,应重视忠诚教育、强化警魂意识的培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建设的成败与公安机关政治和社会责任的落实。通过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跟踪调查,本课题组认为,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铸造忠诚警魂的根本前提。

一、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在知、情、信、意、行等五个方面,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知,即警察道德认知。也就是人民警察与他人、与人民、与国家等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掌握。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成中,道德认知是人民警察和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因素,也是形成警察道德品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人民警察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形成。说到底,警察道德认知就是人民警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守“四个忠于”、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信条,能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绳。

其次,情,即警察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就是人民警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好恶、爱憎等心理的体验和情绪态度,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中,道德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与道德认知相结合,形成强大的行为驱动力。所以,道德情感是形成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强大动力。它能促使行为者加速或延缓、中断或持续某种道德行为,增强或减弱行为者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意志,可以使人民警察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民警察应具备较完备的道德人格,有自己的善恶、是非道德观念和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警察道德情感要求不仅要有思想政治道德认知,还要践行这种理论,当党和国家利益受到危害时、当人民尤其是基层民众需要救助时,能够挺身而出;当欲望冲击到价值的天平时不能随意倾斜,应是警察道德情感的思想境界。秉公执法、热情服务,是警察道德情感的践行。

再次,信,即警察道德信念。人民警察的道德信念主要是人民警察对人生观、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坚定不移和恒久性的笃信。有了这种信仰,就会产生对警察职业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警察道德信念是人民警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对道德的一般认识和意志的一般表现,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统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民警察不折不扣地完成道德准则的要求并忠诚的履行道德义务,铸就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因此,在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框架中,道德信念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人民警察才会自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践行新形势下人民警察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第四,意,即警察道德意志。就是人民警察在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障碍、危险,以及抉择的顽强毅力和牺牲精神。警察道德意志的主要功能是依据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果断地确定行为的方向和方法,并藉此克服和排除来自内、外部的障碍与干扰,使行为者长时间的专注于所确定的行为目标,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因此,警察道德意志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能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能在出现困难、障碍及危险的情况下,使行为主体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抉择,并控制其行为的取向。警察道德意志对人民警察来说尤为重要,公安工作是一项充满困难和危险的职业,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会影响其职责的正常履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应该说,在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没有道德意志的作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就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也不可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五,行,即警察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就是人民警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实践行为。警察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主要表现为:道德言语、道德习惯和道德行动。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成中,知、情、信、意等虽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因素,但它们统属于道德意识的范畴,只能起到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抉择的作用。人民警察如果只停留在这些阶段,而不实际的去履行道德义务,也就只能说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愿望和动机,而不能认为已经具有了道德品质。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养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质的飞跃上,归根到底要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再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习惯,从而形成实际的警察道德品质——忠诚、坚毅、勇敢、奉献、无私、无畏。

二、警察院校道德敏感性培育的重要性

道德敏感性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德心、德行和德情的集中表现,是源于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情感、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对道德价值追求和付诸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和感悟力的低下,标志着人性天平的倾斜和失衡,人性发生了严重的畸形和蜕化,必将导致道德信仰大厦的崩塌。一个人缺乏应有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实质上是失去了人应有的人性和本质;一个国家对道德的冷漠及鄙视,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社会对道德没有认知甚或麻木不仁,也很难使社会自身健康发展;一个警察群体如果迷失了道德规范,则会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可见,道德敏感性的存亡,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意义概莫能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不再崇尚和信奉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他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如果一个民族的良好品格不可挽回的损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拯救了。斯迈尔斯的这个论断,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相当的警醒和启迪意义。

长期以来,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接触社会阴暗面多,经常面对金钱、物欲、美色的考验。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的丑恶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的见闻感受还要多得多,许多国家的警界专家和警务官员,都深刻意识到警察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并且达成共识。警察是人类文明的携带者,对自身来说只有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出色地完成使命,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因素。培养和造就警察必须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敏锐道德感悟力,强烈社会责任心,是世界警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我国,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已成为共识。新形势下强化公安队伍的素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既是整个社会千呼万唤的大事情。也是健设警察队伍的重要课题。不容回避的是在这支队伍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和其宗旨相悖。冷、硬、横、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着,民警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低下所造成的不作为、警察暴力、警察犯罪等情况时有发生,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道德敏感性缺失的现状令人堪忧。例如,我省霸州市某派出所几名民警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竟然偷偷把尸体一埋了之;我市行唐县某派出所所长王某等诬良为娼,认定美发厅服务员吴某有行为,对其滥用警械、刑讯逼供、非法羁押达82小时之久,吴某到医院检查证实清白后向市检察院提出控告,他们竟挟嫌报复,以当事人涉嫌诬告陷害罪予以逮捕;湖南湘潭的值班民警在接警后无动于衷,致使需要救助的人命殒于伤冻;.湖北阳新县一伙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后坐着警车拉着警报扬长而去,阳新县警方却解释驾车者系聘用人员,是受歹徒所“逼”而为之云云。上述尽管是个案,但影响极坏,让国人不齿,使整个队伍汗颜,必须从源头上杜绝之。因此,从警察院校的学员开始抓起,高度重视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是警察院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的重中之重。

目前,警察院校毕业生仍是人民警察队伍的重要来源,如果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就会大大增强整个队伍抵御不正之风及抗拒腐败的能力,从而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秉公执法的公安队伍。资料表明,在我省现有的6万多公安民警中各级警察院校毕业生占很大比例,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是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这个群体中一些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追踪词查发现,他们中的职业疲劳几乎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犯罪个案更是引起社会震动。如2005年冀东监狱某宿舍发生命案,南堡开发区分局负责侦破此案,同为警校毕业的开发区分局局长周某、刑警队长卢某主观断案,刑讯逼供身为司法警察的李久明,侦察终结为故意杀人案,直到真凶落网,案情大白,才避免了冤案的发生。2007年,我警院毕业生李某初出校门,便网罗社会闲散人员绑架一少年,向其家长勒索巨款,李某利用在校所学反侦查手段,制造疑障,给破案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最终落网,等等。审视这些案例,不难发现,警察院校对学员道德敏感性培育,是其警察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前提。因为警察院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手上便握有治安行政权力和刑事司法权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公民的权利和执法机关的形象等重大问题,所以这种培育是警魂的源头。要让学生铭记,道德敏感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荣明耻之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自我完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是乐观、豁达的人,正所谓“德”为人性之本、价值之基。还要让学生懂得,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要求学会道德上的感动、感谢与感激。能够感动的心灵必定不会麻木不仁,善于感激的情感自然会关注他人,知道感谢的人也常常能对他人的帮助深深领悟。正是感动、感激和感谢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构建起一种道德化了的社会关系,以及一种警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敏感。这种关系的深化使社会向清平和谐方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人们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感悟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务必要让学生感受道德敏感性更是一种责任感,是自尊心、进取心、恒心、孝心、善良之心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要深刻领悟道德践行需要敏锐的感悟力,需要责任感,更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惟有道德上的勇气才能培育造就一种忘我、无私、无畏的英雄情愫。这种培育要使学生在为警之初建立起根深蒂固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的忠诚之心,树立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的人生美德信念。使学生在警察职业生涯中,身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去践行勇敢美德的伦理价值,去探求和坚持真理,产生一种坚持正义和诚实无欺的勇气,一种抵制诱惑和抗拒邪恶的勇气。警察院校道德敏感性培育的育警真谛就在于此。

三、以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铸造忠诚警魂

总书记2003年l1月22日在接见参加全国第20次公安会议部分代表时指出:公安队伍要“把忠诚作为警魂”。忠诚警魂的本质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诚警魂是人民警察意识的精髓,这既是人民警察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作用内化为民警自身觉悟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人民警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人民的期待、社会的急需。

公安队伍是人民民主的工具,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新时期,更肩负着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安队伍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使命决定了警察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合格的新时期预备警察。特殊的教育使命,要求警察院校必须围绕忠诚警魂的内涵,大力提升和打造政治建警的教育平台,加大思想政治课、警察伦理课的力度,尤其突出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培育学生的人民警察意识,铸造学生的“忠诚警魂”,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政治方向的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诚无畏。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作为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做出道路选择、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绳,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第三,铁的纪律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公安队伍的组织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坚决遵守公安机关铁的纪律,自觉用党的组织原则和公安队伍的纪律原则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言行,令行禁止、不偏不移。第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各种政治现象,特别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正确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善于识别和排除各种错误言论、错误思潮的干扰,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第五,道德情感的教育。主要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知晓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谦谦君子之心,心系草根百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遇事多做换位思考,处理案件慎之又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第六,职业良知的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的自觉意识。构建稳定的职业良知的理智。培养学生个体内心形成一种稳定的职业经验和知觉定势,一旦出现特殊境况,会自觉按照定势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采取行动,即便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遇到危难也能挺身而出,在处于两难选择时也能理智战胜感情,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甚至大义灭亲,隐微处不愧青天应是警察职业良知的写照。

警察院校担负着铸造忠于党、终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使命,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的在教学中贯穿以铸造忠诚警魂为目的的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明确宗旨,紧密配合,常抓不懈,探索新路子,制定新模式,迈出新步伐。

(一)注重课堂建设,发挥思政课和警察伦理课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生接受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因此,要注重课堂建设,尤其注重思政课和警察伦理课在教学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利用已经施教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目标。使学生明确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公安工作比其他职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风险,需要更多的奉献精神,需要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从警一生、忠诚一世在课堂建设中,还应把警察院校的其他相关学科有机的融人到以忠诚警魂为目的的教育中。如: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美学教育,使学生从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无以伦比的美学风格,从而陶冶道德情操,发杨民族精神;通过法律课,使学生增强遵纪守法、公正执法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通过侦察、治安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工作性质、规律和特点,提升科技素质、强化职业道德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注重学风建设,强化养成教育

警察院校以铸造忠诚警魂为目的的道德养成教育和敏感性培育,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在学风建设和养成教育上。学风建设是警察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自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和忠诚警魂信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在学风建设中,引导学生把远大的理想与当前的具体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公安工作结合起来,贴近学生实际,用真诚和信赖对待学生、使学生明了,学习需要吃苦精神,学习需要坚定的毅力,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治学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勤奋向上的学风和一种爱岗敬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要强化养成教育,因为警察院校的学生是按照警务化管理进行的,培养的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合格的预备警察,因此,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进行严格而有效的引导,甚至训诫。开展以准警察为目标的纠偏除弊活动,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养成为学生的习惯,以构建学生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注意学风建设和强化养成教育是警察院校课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铸造忠诚警魂、实现育人目标的长效保证措施,必须持之以恒。

(三)注重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在校学到的仅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或者是问接的实践知识,须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因此,实践基地的大课堂建设必须和学校的小课堂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选准基层公安机关的刑警队、派出所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把学生放到公安斗争一线去经风雨、受锤炼。选派队、所一线优秀民警作为指导教官进行。传、帮、带,学生可以作为辅警跟随执勤、办案,熟悉公安机关的各项业务技能,尝试公安机关的执法程序,验证在校所学知识的实效,及时总结经验,同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学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蹲坑”、“布防”、‘‘搜捕”、“审讯”等环节充实自己的实践空缺,磨砺自己的胆识。尤其从中体验忠诚警魂的内在真谛。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到老民警身上的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扎实的公安工作技能。同时,老民警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取他们新颖的理论知识和求知若渴的向上精神,消除职业疲劳产生的暮气,缺失互补、获得双赢。超级秘书网

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还应包括,在警察院校毕业的英模学子们建功立业的基层单位建立德育实习基地,聘请英模功臣担任德育指导教官,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心灵上感同身受,扩大学习公安英模的行业空间,提升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的效果。首先,这些英模功臣从教育谱系上和学生同宗同源,不同届别的学生们身上融人有同一种行业文化特质,以这种文化血亲关系为基础,他们之间极易在公安职业平台上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校友兄弟之间特殊关系和互动机制的教育形式,其教育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其次,英模学子们所从事的职业与学生们的职业期待对口对路,增强了英模业绩对学生们的示范性和吸引力,使得职业一致性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紧密相联,使得受教育者进发了一种强劲的追赶和仿效教育者的内源性动力。再次,英模学子所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精神潜质与我们国家弘扬的主旋律和学校的教育宗旨同步同宗,学生在他们身边可以感受无时不在的精神浸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灵魂会受到荡涤,英雄情愫会与H俱增.道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践基地的建没中,学校的相关领导和实践基地的公安基层领导要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反馈信息,发现问题,筛选有价值的案例,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提升为理论性的东西,指导教学和实践,为铸造忠诚警魂教育提供案例素材和理论支持。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5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版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内容包含:个人形象礼仪,职业道德修养;弘扬法治权威,程序正义维权;犯法罪预防,民事经济活动等章节,职业礼仪、劳动维权、婚姻家庭、环境保护等内容更紧贴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也是中职学生走上社会的必备知识。这门课程,对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究竟如何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不同于道德教育,不同于法律渗透,也不同于知识传输。我们可以依据教材、大纲,根据学时安排,结合时事,结合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这门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这门课程讲好讲活,达到预期目的,很值得从教者探索和尝试。

多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大多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接受道德法律教育的悟性也偏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不如其他专业课程形象生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强,如何结合教材,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我们尝试在教学中以典型案例为引导,以身边事件来说法,以学生需求为重点,以有效防范为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教材内容重点之一是让学生懂得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界线,弄清什么行为违纪、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受道德谴责、什么行为受法律保护。为理清这一概念,我们以发生在北京一武校学生斗殴事件为案例,说明道德与法律的界限。2015年北京某武校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因插队而发生纠纷,经值班老师劝阻和平解决。事后当事人互不服气相约决斗,斗殴中掐脖子致一方当事人窒息死亡。就此案例,组织大家分析:①就餐插队是道德问题,行为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轻者受批评教育,重者受纪律处分。这些都是道德范畴。②相约斗殴致人死亡,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刑法制裁。③如果斗殴致人轻伤不够刑事处罚,那有可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行政处罚。后两者都超出了道德范畴,是法律问题。经过以上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清楚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敢于取舍,善于取舍。在教学案例列举中,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中职专业相关的案例,上课时尽量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求,让学生更易接受。如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侧重挑选《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校园伤害事故等相关案例;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选择旅游法规的案例;机械电子、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多讲一些安全责任方面的法规案例。这样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注重教学效果,实施案例教学 例如,关于“民事法律关系面面观”一课中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讲解,我们着重于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讲解。例如,赵青同学(16岁)在学校统一组织参加的全国性计算机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得价值4000元的电脑一台。按学校与参赛学生事前签订的书面协议约定:学生所获奖品归学校所有,学校按奖品总价值5%的钱作为奖金,奖励获奖者。请同学们分析,学校与参赛学生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对此身边的事例,学生兴趣很浓,看法不一,有同学认为赵青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奖品应归学校所有,而且有书面约定。有同学认为,赵青是未成年人,无能力与学校签定财产协议,应认为无效。通过此案例讨论,同学们很快领会了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含义。明白自己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每一次的案例教学过程都要明确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突出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教师针对社会热点,进行目的性教学 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如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艳照门”事件,我们就在“公民的人身权利”课程里的作为一个案例素材,和学生讨论,谁是事件的受害者,为什么“传播那些东西是犯法的”。老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自我保护,学会如何保护自身隐私及尊重他人隐私等。并告诫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不要盲目追星。事实上,很多所谓敏感的热点话题,都可以以案例形式引入课堂,让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从而更有效。

结束语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要结合时代特点,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树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是教学首要任务。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6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争创“四德”工程建设市级示范区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目的,以争创“四德”工程建设市级示范区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美德__”建设,为加快建设活力__、魅力山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创建标准

(一)体制机制完善

1.领导体制健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核。成立“四德”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纵向上,区、镇、企、村层层“一把手”挂帅;横向上,工青妇、公检法、教体、民政、工商、银行、税务、商务等相关部门携手联动,形成党委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2.推进机制有力。“四德”工程建设规划科学、方案具体,做到动员部署、签约公示、检查考核、评先树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细化道德标准,单位和个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制定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建设公民道德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理论宣讲队伍。加大公民道德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把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二)建设实现全覆盖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组织理论工作者走进农村、社区、企业和学校,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和深入浅出的道德宣讲,解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认真贯彻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四德”建设融于国民教育,科学设计德育课程,合理配备德育导师,完善学生守则和师德规范,广泛开展校外“四德”实践活动。

3.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开设道德建设专题专栏,制播公益广告,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开展道德宣传;运用道德讲堂、政务公开栏、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阵地,加强社会宣传,营造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强势。

4.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熏陶作用,编印道德教材,创作以“四德”为主题内容的影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各类文艺作品,唱道德歌曲、讲道德故事、演道德节目,道德建设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

5.挖掘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积极整理出版优秀文化典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传统风俗。

6.发挥法规纪律的约束作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及时制定完善公共场所、社团组织等各类纪律规约,发挥其引导和约束功能,促进人们道德养成。

(三)活动载体丰富

1.利用民生政策宣讲站等阵地,深入开展十精神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讨宣讲、形势政策教育 和道德宣讲活动,积极解答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广泛开展“四德践行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组织开展多种主题、形式多样的践行“四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着力形成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浓厚社会氛围;以“诚信”为主题,着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以“敬业”为主题,着力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社会氛围;以“友善”为主题,着力形成以善为本、以善为美、以善为乐的浓厚社会氛围;以“爱国”为主题,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以“责任”为主题,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广泛开展向道德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建立健全先进典型选树机制、奖励机制、关爱帮扶机制。大力选树道德典型和道德模范,积极选树重大典型,广泛宣传凡人善举,形成良好局面。

4.利用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已有公共场所,建设道德主题公园、广场。在农村、社区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各镇、街道、开发区,区直各部门,各中小学,各企业按照《关于在全区继续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建好善行义举四德榜,大力宣传弘扬凡人善举。

5.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和方案,发挥好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教育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

6.加强旅游景点、城市广场等道德阵地建设,建设道德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历史文化、文明建设、道德养成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7.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区实施文明大行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8.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加强网吧管理、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关注留守儿童,广泛开展各项道德建设推进活动,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格局。

9.教体部门和学校要结合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0.充分发挥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提高依法诚信纳税比例,减少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保障企业投资发展环境。

11.深入开展“法治__”创建活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为民解难题、办实事,有效降低群众率、社会治安发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2.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建设成效明显

1.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推进有力,干部职工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队伍建设水平有力提升,各项工作协调科学发展成效明显。

2.创建规划、活动设计、工作推进讲求实效,力求创新,针对性强,有较强的学习交流推广价值。

3.形成特点鲜明的道德建设品牌,品牌创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时代特点鲜明、群众满意度高、社会影响力大,获得各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4.各类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道德建设风气浓厚。

三、创建要求

为扎实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四德”工程建设市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各镇、街道、开发区,区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2.各镇、街道、开发区,区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企业认真对照《“四德”工程建设市级示范区创建测评指标》,按照责任分工,对辖区内“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进行自查评估,并按时完成整改建设。

3.各镇、街道、开发区,区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企业要按照要求及时完整上报申报工作所需材料(一式两份,材料中相关数据需注明数据来源),分册装订并附封面,注明材料所属项目。所有材料于2013年7月底前,报送区“四德”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10月份区里将成立督查组对全区争创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年底市里将对我区创建工作进行复查、测评考核。各有关单位要全面配合做好迎评工作,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组织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部门要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四德”工程建设市级示范区活动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把“四德”工程建设市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本单位本部门文化建设和先进单位创建指标测评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2.加强指导协调。各有关单位、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四德”工程建设组织协调、指导督查等责任,广泛开展“四德”工程建设调查研究、检查考核,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四德”工程建设新鲜经验,探索公民道德建设规律,创新方式方法 。各镇、街道、开发区以及区直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创建工作强大合力。

3.着力营造氛围。全区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创建活动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7

关键词:诚信视域;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诚信缺失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构建良好的诚信环境、完善诚信体系是推进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障。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以来,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有了新的认知,而《纲要》强调的“以诚信为重点”也成为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指南。在当前社会主义转型重要时期,基于诚信视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民诚信角度出发,阐述了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中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诚信”角度提出了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

一、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对市场规范的有效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状态,基于有限社会利益前提下利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即当公民个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以牺牲道德的形式来满足自身实际需要。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欺骗已经成为一种不合理牟利的主要方式,“诚信”被践踏也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这使得商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公民个体之间信任度降低,不安全感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极其突显。诚信的缺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从功利主义取向出发,还是从道德理论角度出发,都应始终明确其出发点与结论的统一性,即“做人要诚实和守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并非是抽象、不可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发展与公民身心发展规律有着一致性,它既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环境及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其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诚信已经成为人们推崇的第一美德。诚信道德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人民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原动力,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在当代中国诚信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中加强诚信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现状

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与公民道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人交往中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在对公民交往对象信任程度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公民人际交往中最信任是对象通常是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对与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人信任度较低。这种诚信情况与当代社会诚信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发展的开放,受欺骗伤害机率不断上升,使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较低。另外,在调查恋爱过程中欺骗行为来看,近年来关于欺骗性婚姻的报导越来越多。此外,在男女交往中,也有诸多非诚信行为出现,如对自己的经济实力任意夸大,对自身个人能力恣意放大等等,这种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2.经济领域方面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社会道德及公民诚信角度对经济领域方面的诚信问题来分析,诚信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地铁、公交逃票情况较为常见。以上海地区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中通过不定期对少量旅客列车进行抽查,仅仅是从上海虹桥站就查获无票旅客接近1.5万。针对这种逃票现象大多数公民表现出比较冷漠的状态,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关于经济领域范畴内的诚信缺失问题还可以通过信用卡恶意透支、电话卡欠费等行为进行例证。这种公民的非诚信行为不仅仅会银行、通讯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针对公民类似失信行为应构建有效惩罚机制,以规范公民自身行为。3.就业求职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现阶段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更获取更好职位,部分求职者想通过伪造学历的形式为自己加分,目前这种学历伪造诚信案件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对真文凭所有者权益的一种侵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除了学历造假,一些公民在求职中为脱颖而出而进行证书伪造或工作经验伪造等等。这种虚构、伪造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常见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引导显得至关重要。4.网络媒体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我国公民上网人数仍呈逐年增多趋势。在对公民关于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调查中了解到,只有3%左右的认为网络信息具有较高可信度,61%的公民都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一般。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经济诈骗案件越来越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某些个体基于某种目的进行网络疯狂传播,造成网络谣言产生,使公众对网络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公民诚信建设,对规范网络媒体、促进网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造成上述公民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1.相关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当市场体制将人作为市场主体时,个体渴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具有趋利性,当我国的诚信制度还未有效的构建,当以失信作为牺牲能够换取更大的利益时,诚信意识将会受到利益的冲击和影响,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人与人个体之间的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会,而更多的人际交往属于陌生人社会,这就造成公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意识需要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契约意识。再加上我国诚信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晚,其制度内容中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也相对较小,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完善,这进一步加重了道德文化危机,使得现阶段公民失信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重要阶段,加快构建诚信制度等体系尤为必要。2.道德信仰的缺失就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来看,受“仁义礼教”思想影响深远,尽管儒家思想中某些思想对人的思维有一定禁锢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对促进我国道德观念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入,积极提倡无神论,在以往人们心中信仰的神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事件及某些道德缺位事件引起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使一些人道德信仰和认知错位,为自身利益触碰道德底线。由于缺乏对诚信的正确认知,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频触道德底线。3.功利主义影响基于人的生物特性来分析,利益的追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利益是公民在进行选择时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可非议,这种利益追求属于适度自利,即能够有效的权衡自身利益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做出明智行为,合法追求自身利益。还有一种逐利行为是任意自利,主要是说公民个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始终以“利益”作为核心,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忽视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个人利益得到尊重,同时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个人利益得到保护。一部分人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使公民道德弃之不顾。在长期这种社会背景下造成社会道德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形成冲突矛盾,影响了社会健康发展。

三、当代诚信视阈下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应将诚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开展,从系统化角度出发,促进诚信道德建设,提升公民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注重诚信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规范向自觉自律的转变

在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将诚信道德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促进公民对道德意识培养和提升,逐渐实现基本道德规范转变为公民道德信念,实现自觉自律规范自身,选择诚信道德行为。1.领头人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诚信道德教育是积极推进诚信道德建设的第一步。为实现全体社会诚信风气的构建,各级领导干要做好领头人,做出积极表率。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所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群众关注,因此其更应当积极践行诚信道德教育,做好人民群众的领头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信在领导干部中间的直接体现为官德,即诚信在特殊行业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具备为政之德,立业之德以及爱民之德,常怀自省之心,切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2.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建设及诚信道德教育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诚信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依靠社会公民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来维系的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诚信道德规范。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市场主体的诚信,首先要实现公民的诚信道德意识培养,以树立良好自身形象。要将诚信意识深入传播到社会公民中,明确“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理念。为真正推进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育途径的选择。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优势,促进诚信宣传和教育,构建诚信典范,以实现社会大环境中诚信普及教育。3.注重诚信道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其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针对过去的道德教育来看,不能一味的强调奉献牺牲,忽视利益原则,要将诚信、道德和公民个体的利益权衡与实现结合起来。诚信道德从根本上来是一种公共服务或公共利益,切实践行诚信道德的人能够获得一定利益。通过对诚信与利益关系认知,使个体能够从遵守道德底线角度出发,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并逐渐将诚信原则转变为自身的理念。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说教效果较差,公民接受度较低。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公民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道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情况,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诚信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度实现公民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教育基础和法律支持的同时,还要制定并执行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政策,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充分体现相关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全社会树立诚信风尚,既要通过宣传教化,更要依赖法律制度的保障。1.强化与完善法制建设针对当代公民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强制性约束层面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针对那些在社会人际交往、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各方面出现的诚信缺失、触犯法律底线的个体或单位或企业要进行严厉打击,通过法律制裁来规范不诚信现象。而对那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先锋模范人物要积极地予以表扬和嘉奖,让良好的诚信品质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让群众在“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强化诚信理念。2.公民个人信用档案的构建针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律师、企业领导者等等)建立对应的个人信用记录,这份个人信用记录具备法律效力。无论是个人或组织,一旦其出现失信行为,就有效地对其进行记录,这样能够作为对其进行信用考察的有效凭证。若企业领导者或经营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记录,那就针对该个体要设计具体制度约束,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部再次取得银行贷款、工商注册等等;若其出现严重失信的记录,可以考虑予以通报、披露或曝光等等。通过诚信记录对公民个体信用形成档案管理,这对公民既有约束性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失信带来的风险。当实现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体系时,一些为获得自身利益而失信的个体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并警醒其他人应保证自己信用良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于国际竞争,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环境,完善诚信制度,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高扬诚信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英.我们需要培养“道德圣人”还是“合格公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3,05:12-13+39.

[2]江亚南.公民道德培养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海南省为例[J].学理论,2013,19:140-142.

[3]杨峻岭.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铜仁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2-133.

[4]李婷,赛音德力格尔.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培育新时期“四有好网民”[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S2:302-304.

[5]张子荣,刘东捷,葛茂林,姚秀萍.文化养成视角中的大学生道德素质与公民人格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206-210.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篇8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尚道德是凝聚和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建设平实为民文化,对于学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化平实为民文化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挖掘和发扬云门特有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弘扬雷锋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全校师生的道德觉悟、道德修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下简称“四德”)建设,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使德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确的道德标准引领风尚,文明习惯普遍养成,正义行为得到彰显,典型示范作用有效发挥。大力营造公平正直、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尊老孝亲的现代文明生活氛围;基本形成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企业、是非分明、明礼诚信、团结和睦、情趣健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和荣辱观。

三、活动主题及对象

(一)活动主题:爱国爱家、守法诚信,明礼奉献、修德助人

(二)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四、活动内容

(一)宣传内化阶段(4月下旬至5月下旬)

在全校广泛宣传雷锋精神和《市民道德行为规范》,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着力构建温馨、和谐、文明的社会人际关系,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

1.突出宣传主题。紧扣“平实为民”这个主题,倡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以“八荣八耻”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参与“学雷锋、做重庆好人”系列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学生中开展“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简称‘五心四好’)”宣传教育。

2.整合宣传力量。建立德润大课堂、媒体多方联动、校园电视台等“为民文化”宣传渠道,进行德润大宣讲,传承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与弘扬合川精神相结合,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融的宣传合力。

(二)德行引领阶段(6月上旬至9月下旬)

学校行政、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竞赛和学雷锋实践活动。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师生在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相互激励、共同提升,积极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明礼仪、谋和谐的社会风尚。

1.社会实践。开展以“善行无疆——做助人为乐模范,公平正义——做见义勇为模范;大爱无言——做敬老孝亲模范,重情轻理——做和谐美满模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以五城联创为抓手,大力倡导爱镇爱家、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交通等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2.行业实践。开展以“无私奉献——岗敬业模范,一诺千金——做诚实守信模范;以身作则——做为人师表模范,文明上进——做‘五心四好’少年”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实践活动。以师德师风、校纪校风建设为抓手,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队日、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师生争做一个好

寻找身边的感动,从热心、诚心、孝心、爱心、恒心、信心等多方面发掘道德模范典型人物。开展“社会公德星、职业道德星、家庭美德星、个人品德星”评选,开展“德育标兵”和“五心四好”少年、“五心四好”教育优秀班级评选。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传扬家庭美德,修炼个人品德的“四德”建设活动中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四)巩固提升阶段(12月下旬)

将德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引导师生提高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个人品德规范、巩固和提高“德润突破”战役成果。

五、“德润突破”战役领导小组

组 长:叶勇建 书记校长

副组长:姜先毅

组员:杜宜红   谢霏    唐建伦&

《平实为民文化建设活动方案》出自: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 下一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