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11 10:48:44

公民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目前存在公民主体性不强,知行脱节,政治参与性不高,社会公德意识弱,民主与法制观念淡漠等问题。[1]究其原因,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的基础条件,也有社会文化环境的深远影响,更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等客观现实情况限制。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最新发展[2],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的重要创新和探索。近年来,学术界对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及教育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但总体上对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例如,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教育组织模式、课程模式、学习反思模式、实践模式和评价模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尚缺乏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全面探索。因此,从世界公民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从中国社会文化、大学生公民群体的特殊性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具体实践,对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基本模式的构建研究很有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教育模式有多种含义,其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二是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特点的模式;三是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3]三种教育模式含义分别体现了三个层次上的教育模式,第一种是在历史发展层面上的模式;第二种是在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模式,即教育的国家模式;第三种是在具体教育实施层面上的模式,如赫尔巴特教育模式,杜威教育模式,最优化教育模式等。[4]总之,教育模式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地域、具体人群的教育问题,教育实施方案及其过程的式样。

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是: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迅速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时代,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但同时社会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依然深远,我国公民主体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相距国际先进水平甚远;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是:相对于世界发达水平,相对于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大学生公民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要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任务,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传承者、倡导者、引领者的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与21世纪人类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培养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公民素质的教育过程的具体式样。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的一般性分析

很明显,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公民素质教育,既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我国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不同于其他国家公民教育模式。具体到某个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因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彼此亦不相同。

首先,我国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发生在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特征日益明显的崭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的文明进步总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潮流。中国要适应和追赶世界先进文明的决心不可动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种时代要求,大学生公民群体必须具备对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认知、情感、个性品质和行为能力。

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应当理性地认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且传统封建文化残余依然深厚,人们思想中“等级、特权”等潜意识,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制约着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时常呈现公民主体知行脱节,公共领域潜规则泛滥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要有助于大学生公民群体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在认真反思与甄别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积极了解、认同、传承与发展。

再者,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各种成功模式,从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已呈现出“强调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参与,强调学习与调查、讨论与参与结合起来,强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不同教育途径的互动与合作”。[5]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拥有的各种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规模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大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比较中西方文化,增加社会体验、实践和参与机会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但不同院校间拥有的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规模也存在巨大差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也使得不同层级类型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各具特色。

三、德州学院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

德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结合学校自身“地方性、教学型”办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育目标以及本校大学生在公民基本素质存在的问题,学校制订并实施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方案,迈出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实践的第一步。德州学院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模式、实践模式、评价模式概括如下:

(一)以校为主导、系为主体的组织模式

学校以学生工作处(部)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主要领导部门,统一编制公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对全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教材编制、课程建设、培训师资、实践活动和综合测评等进行统一规划、制订制度,对全校各院系的公民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领导、协调、督促、评价。

基层院系是落实学校公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主要责任主体。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制订适合本单位各专业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方案。一是组织团总支书记、辅导员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按照学校进度和要求组织公民素质教育的教学,适时开展公民素质的校园实践和社会体验等,并负责在学期末组织各班开展公民素质综合测评,并进行汇总上报。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布鲁姆认为列入教学计划的正式课程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是间接、隐蔽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情境或活动。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看,隐性课程显然要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程、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是显性课程,而教师在各专业课程中体现的公民理念、职业精神,学校管理中彰显的民主、平等气氛,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深藏的人文底蕴,社会志愿服务与人际交往中的爱心体验等,无不构成公民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

1.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显性课程群

德州学院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这些传统思政课程为骨干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学生工部组织研发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教材与课程体系,系统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文明礼仪素质、网络文明等教育。传统思政课程与大学公民素质教育专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显性课程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2.各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构成隐性课程群

学校把教师言行、学生活动、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群予以重视和开发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融汇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优秀公民,在专业方面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楷模,在生活方面做“诚实正直、道德高尚”的道德表率;二是学校重视在各部门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和各种活动中贯穿优秀公民素质文化的隐性教育,鼓励广大学生积极体验、实践和参与校园管理与社会事务。

(三)自主学习和反思模式

学校提倡各院系根据自己的专业实际,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时势讲座、辩论座谈”等活动,切实加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学习,甄别精华与糟粕,注重放眼世界,解放思想;注意在文化理念上寻找和反思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鼓舞信心,培养理性。

以教育系为例,2010年以来团总支利用寒暑假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类专业中开展中西教育名著阅读与书评活动,在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学习中,增强对现代文明理念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思考与汲取,对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和具有时代先进理念的未来优秀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践模式

1.学生助理制与校园民主管理

2009年学校试行了学生助理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保卫、党团等学校各部门的管理事务,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以大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社会行动

学校利用党团、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围绕各专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为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教育、影响、促进、引导其他公民的潜在行为。

(五)评价模式

学校在原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公民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每学期末,以院系学生工作小组为领导,以班级学生集体为主要评价主体,分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公民素质进行公开测评。

1.思政与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政治、法律、道德认知水平

2.各专业课程学业成绩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与职业认知水平

3.身体与心理健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的身心健康素质水平

4.基础文明素质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的公共文明行为水平,涉及学生日常管理的纪律、卫生、着装等方方面面

5.社会参与素质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的班级、校园和社会参与水平

总之,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刚刚起步,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但我们只要善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终究会构建起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成功模式,从而保证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2]高峰.关于公民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01.

[4]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5]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

注:本文系德州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

地方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31114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爱民,男,山东齐河人,德州学院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一、成立各级领导小组,工作有条不紊

1、学校城里领导小组

学校首先成立了公民素质教育领会到小组:党总支书记、校长xxx建平为组长,负全责;副组长为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成员为学校各党支部书记、各处室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负责公民素质教育的指导、规划、督查、宣传、实施、考核等各项工作。

2、成立各职能部门

党总支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德体艺卫处、校工会、校团委、教务处、总务处、学校各部、班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责任到部门,实行部门一把手责任制。

形成了在党总支领导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机制和局面。

3、建立各种执行部门

学校的公民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负责下,具体的每一项工作,学校以教师为主题城立了教师素质提高的组织,以部、班为单位城立了各种提高公民素质的小组。

校党办带领学生党校、团委、学生会负责思想道德建设,校工会负责学校师生精神文明、文化艺术建设,德体艺卫处负责日常管理、安全事故、法规校纪、行为规范、体育活动建设,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学习风气、实验实习、兴趣活动、继续教育建设,总务后勤处负责财务财物的管理、分配、发放。招生就业处负责师生的职业培训、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办公事务、接待工作。

各部、各班分别就每项具体工作落实到班、到人。

公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成立的各个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我校的这项工作自始至终进行得有条不紊,按时按质完成了工作。

二、围绕素质教育,布置重点工作

学校围绕育人这一教育的本质,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公民素质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将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与各项创建素质教育示范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从而提升了学校工作的绩效和水平并提高了素质教育。

1、将教职工的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四讲一提高”、“三心一弘扬”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倡导“感恩自强促发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作风优良、治学严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将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结合起来。以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以教职员工为重点,加强法律法规、师德师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青年学生为重点加强廉政文化教育。改进干部作风,加强效能建设和责任追究,进一步推进“三务”公开。开展“作风大整顿、大下降”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3、将安全教育与开展“百日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工作认识和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力度;建立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和机制,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事事抓安全的工作局面,有效地确保了校园平安,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养成教育、法纪教育、感思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结合起来,立足于培养合格的中职生和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德育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5、将“清洁城乡行动”的开展与“文明单位”的创建结合起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卫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细化并纳入日常工作加以检查、督导,将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并纳入到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促进了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6、将学校藏区“9+3”的校风学风建设与学校常规的校风学风校结合。2011年9月,我校迎来了我校的首批来自阿坝州十三个县的藏区“9+3”学生,四川省委、省政府下达了对于他们的校风学风整顿。我校以此为契机,全员进行整顿,也加强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7、执行国家的职校生“2+1”模式,加强师生的素质教育。新模式要求加强学生的职业生生存能力、岗位动手能力、超前的适应能力。我校为此加强学生的实际就业的能力,加强实训,在2011年秋的广元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的奖励超过半壁江山。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普通话、书画技能已经是我校师生必备的生存技能。

三、推行素质活动,全面培育新人

1、认真开展了公民素质教育宣讲活动。我校通过教育例会、资料印发、专栏墙报、文化标牌的宣讲,让广大师生员工了解了我国公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背景,并结合我县、我校实际,让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到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学校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工作的认识。

2、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学校结合创建和谐社会、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新校区建设开展了以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人民政府,感恩社会、报效祖国,感恩父母,感思师长,感恩同学和朋友,感恩大自然等为内容的感思教育系列活动。对于灾后重建工作,在我校在师生中开展了感恩黑龙江的教育活动,让老师学习龙江支教老师的优良师德风范,立足本职岗位,努力为学校发展作贡献。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并将5月设立为感恩教育月,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其经常化、制度化。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领悟了人生的第一课,在感恩中成长,表现出了文明礼让、体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奋学习、勤于动手实践、爱护环境卫生等良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广泛的文体活动。学校增添了文体设施,开展了师生篮球运动会、学生乒乓比赛、羽毛球比赛、棋类比赛。课外活动时间,学校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添置了高档音响设备,成立了校学生合唱团、学生舞蹈队、教师合唱队,开展了第八届艺术节;开展了“清明祭祖,爱我中华”及以“感恩、爱国”为主题的端午节等节日文化活动或主题班会。对者一系列活动进行了征文、演讲赛,既丰富了师生校园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增强了师生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崇尚科学,遵守法纪等方面的意识与素质。

4、深入开展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由于中职生毕业后都将走向社会这一广阔天地去就业、立业、创业,语言文化素质又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校非常注重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一国家法定的语言文字的推广,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培训、达标活动。将普通话的使用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加以考核,将普通话作为合格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以规范,经常开展诗歌朗诵、演讲等比赛活动。从XX年年起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去年我校高二800余名学生参加测试,一半以上达到国家二级水平。目前,学校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正在进一步提高。

5、开展了“文明细胞”的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校园文明细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清洁城乡”行动,在教职工中开展“文明职工”、“双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在校内各处室部门开展了创建“文明处室”,学生中开展了“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文明细胞的创建和评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认真检查、评比,及时通报,并总结表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引领,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提升了文明层次。

6、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结合“清洁城乡”活动,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以改善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加强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管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活动,加强了对校园内及周边、校园内公共场所及教职工、学生寝室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由校工会、行政办、德体艺卫处定时不定时地进行联合督查,公布结果并实行奖惩,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卫生面貌,促进了师生员工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巩固了以往的教育效果。

7、继续巩固养成教育成果,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原来已开展的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加强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将学生个人卫生、寝室内务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的治理与保持情况纳入日常检查。不仅校园日常卫生的巩固,而且学生个人的理发、洗澡、洗衣服、被子及发型、指甲、服饰都作为日常检查和考核的内容,并将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检查情况与班级日常管理和班主任的考核挂钩。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了德育课教学,将德育的内容丰富到守法纪、懂规矩、净环境、知感恩、明礼仪、知荣辱、讲诚信、做真人等做人的方方面面。

8、开展了学生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活动。学校除开展好课堂专业教学外,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制定了集中技能实习方案,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和实践结合,同时还积极参加广元市2011年9月举办的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绝对优势得广元市26个参赛单位第一名。为学校技能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增添了光彩。

9、开展了“严肃学风,优化校风”整治活动。根据学生实际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校制定了详尽的整治方案,开展了严肃学风,优化校风活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10、开展了学生业余党校培训学习活动。学校党总支充分利用学生党校这个思想宣传阵地,向学生大力宣讲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并积极吸收优秀分子到党组织中。

11、创造藏区教育成功的典范。面对新生事物,我校积极应对省政府的藏区“9+3”教育。我校先后排除人员到藏区组织招生,参加学习、培训。学校认真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周密合理的安排:学校挤出最好的食宿设施,提供最优秀的老师,摸索最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最负责的挂联师生。这让藏区远离家乡的孩子在我校留得住学得好生活习惯,他们都认为,来xx职中不虚此行。从2011年秋入学以来,四川省85所模范职业中学的一万多名藏区学生,给很多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我校的情况却是汉藏和平相处,藏区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上进。2011年10月底,四川省市委书记李崇喜率省公安厅、省教育厅专程到我校设差我校的藏区学生教育工作,慕名而来的兄弟学校不胜枚举。

四、教苑奇葩,素质楷模

职业教育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惠及千家万户,利在子孙后代的教育。为此,在这次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高素质的师生。

1、为学生身心憔悴的xxx老师

xxx老师原是一个身体强壮但性情温和平易近人的青年教师。他家在离学校7公里的普安镇,只有文化不高爱人在家抚养教育刚读初中的孩子,70公里之外的老父母还在农村辛勤劳作。2011年9月,不顾他还有高二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四个班的数学课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学校安排他负责藏区基础班的学生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从此,他和藏区新生一起吃一起住,备课、改作业他都是在藏区学生的班上或者寝室,连洗衣的时间是学生睡后才跑到食堂边的公用水管,学生生病了他通宵在县医院陪护,学生没钱了一定是他自己掏腰包支付。新生心理有问题用心理辅导,行为不正确用事例去教育。可是,他还担任了老生两个班的课啊,他从来没有因为新生而落下一节内容!他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完成了本年读的继续教育,哪怕是半页钢笔字都没有拖欠。

国庆节连着中秋节,学校只给与藏区有联系的老师放假一天,即使是这短短的一天,他也是和藏区的孩子在一起过的,中秋节那天,还是他11岁的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到学校给他和藏区学生送了几盒月饼!为了藏区学生,x老师两个月瘦掉了十几斤。

2、精灵神算子赵小慧

高二财会班的赵小慧,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女孩,她没有出众的家世,她没有迷人的形象,在学校,但是她有极高的声誉。赵小慧是我校财会技能的佼佼者,点钞、珠算、做账、心算全校无出其右的了。

很多人面对职业高中在犹豫、在迷茫。赵小慧只有坚定的信念,她说:“我看了cctv的《状元360》就着迷。”她也说:“那才是新时代的劳动者!”

高一还耍了一学期的她,在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她毅然决定:从头再来!她把凡是能利用的时间用在了财务业务训练上,她把凡是能利用的钱用在了学习上,她把凡是能学习的人当作楷模,不到一年,她成了学校财务技能的标杆。

3、一个上进的群体

藏区来的孩子,他们在文化背景、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语言交流上和我校的本地学生截然不同。

面对新学校的新环境,我校的88名藏区新生,他们鉴定信心,从头学起,从新生活适应起。才来时,有好多人根本就不能和老生交流,有些人的汉语还要从“a”、“o”、“e”这些汉语基础开始,数学也得从数数,形成数字概念来学习,英语更是没有任何基础。但现在,他们基本上能用汉语交流,数学也能进行小学低年级的运算了。在很多专业,老师们说最用功的其实还是藏区的学生。他们和老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娱乐、活动、参加实训、举行活动。现在,他们已经成了学校活动的主力军之一。思想意识上进了,法纪观念加强了,交流沟通能力增加了,学业长进了,专业技能提高了,他们已经迅速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素质提升的榜样,是我校素质教育成功的创举。

五、当今我校素质教育的问题

1、继续从分发挥全面教育的功能

由于受整个社会公民素质教育不平衡的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学生家庭、学生自身的苦难还比较大。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生、学校的综合教育功能还没有取得全面的胜利。

2、中加强法纪意识、道德意识以及科学信仰意识教育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3、继续在教职员工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公民素质也还非常必要。

4、坚定信念,迎接新挑战的教育。

我们马上要接待第二批藏区新生,我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对突发事项的能力还要继续锻炼。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公民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时教育的塞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由具备相应素质的公民来实现。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邓小平曾提出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即“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高校的办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关系问题。在面向21世纪的过程中,大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一、大学生缺乏公民素质的主要表现

1.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法治意识

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也受到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原来建立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道德伦理,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平正义、规范诚信等道德与伦理建设滞后。特别是当失信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要大于由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时,更促使市场主体作出逆向选择,完全背离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公德意识,甚至做出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因此,与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这一外在内容相配合,构建人们内心的精神和谐秩序即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建设和谐社会更高层次的精神动力。

2、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法治意识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反复强调崇尚法律,服从法律对法治的作用。他写道:“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行法治”。然而在我国长久人治社会模式下,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先天不足。加上公民所获取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并不系统,在处理涉法问题时,也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他们年轻气盛,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极易采取极端手段。

3.缺乏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权利与义务本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但有一些大学生确立了权利观念为核心的意识之后,极力回避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主要体现为:强烈要求获得个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同时极力回避或逃脱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割裂开来,偏重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过多地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条件和加以保障。于是,很可能在实现自己的权利过程中侵犯着别人的权利。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说:“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动机和集体要求之间的关系”。

4.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亲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途径,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相应方面。其核心就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传统与文化教育,科技与社会教育,政治、法律、经济基础知识教育,文史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与人格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过去盲目照搬苏联的办学模式,片面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专业划分上过细过窄,文、理、工径渭分明,各自封闭,使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近几年高等教育在努力纠正这一偏失,但由于长期的恶性积累,收效不佳。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培养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韩国;礼仪教育;中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04-01

韩国作为东方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礼仪之邦""君子之国",韩国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温良谦恭的文明形象,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来,随着真人秀综艺节目《极速前进》在韩国取景拍摄,韩国人谦恭有礼的形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再次引发我们对国民素质教育的深思。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实现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江汉奇迹",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改善国民经济状况的同时,韩国也非常注重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韩国开展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变革社会现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1.素质教育应坚持与人的发展相协调,从小抓起持续巩固

韩国的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在幼教――小学――中学――大学的系统教育中,从1973年起,韩国就面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道德课程,而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正直生活课",内容涵盖家庭邻里、学校生活、民族生活、国家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解和道德规范 。中学设有道德课,内容为四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和民族生活;高中设有伦理课,内容为五个领域: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到大学开设国家伦理课和社科课,在中学德育课基础上系统讲授高一层次的理论知识,综合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加强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 。从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韩国礼仪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首先,将礼仪教育融入幼教――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展示了韩国人对国民礼仪的重视,也能有效抵御社会负面事件的攻击,使国家形象更加巩固。其次,韩国礼仪教育的理论内容从幼儿园到大学,坚持"立足身边、从小出发"的原则,依次设置了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国家礼仪等内容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个体、社会和国家各个对象不同的需要。

2.素质教育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应该坚持知行统一,行重于知

在学校教育方面,韩国礼仪教育重视对儿童行为习惯的锻炼,如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辟了礼仪室,里面都是韩式家具,教师和幼儿一起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学习茶道,教师教幼儿如何倒茶,如何双手捧着茶杯恭恭敬敬地向客人敬茶,由此教授待人接物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民族礼仪教育。同时,韩国学校也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教室、礼节室、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其内容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坐、立、走的姿势和着装,与不同人谈话时的语气、语体、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对老师、同学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道别礼。4)社会生活礼节。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呼。5)国家生活礼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 。在家庭教育方面,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已成为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为使大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韩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秩序教育、切身教育、清洁教育";为使市民懂文明、讲礼貌,韩国电视每天播放一分钟的电视广告,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观看;韩国人重视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每到寒暑假,孩子都会听"忠孝教育"讲座,接受"忠、孝、礼"等传统伦理教育,因此,韩国的孩子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一旦哪个不尽孝道者被曝光,将会被社会唾弃和排斥 。在实践锻炼的活动安排上,韩国的礼仪教育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双向互补、相互提升。首先,学校礼仪教育的实践锻炼是系统性的锻炼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自主性锻炼,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是由专人(一般是学校老师根据课程安排设置)负责带队在专门设置的地方,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锻炼,充分保证了实践锻炼的有效性。其次,家庭礼仪教育的实践锻炼强调的是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社会的监督相结合,巩固强化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弥补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3.素质教育是行为养成教育,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社会环境建设方面,韩国的教育措施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韩国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家,自古就崇尚儒教和礼节,加强孝道教育、学习谦让、注重传统节日等,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礼仪基础,同时韩国政府也非常注重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出资修葺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陶山书院,并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基地,后来又成立了儒家学会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韩国非常珍视传统的儒家伦理,并将这种内在的精神转化为本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门的开放,韩国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但韩国政府主动转变教育方针,积极利用西方的自由、民主唤醒传统的礼仪教育,使传统礼仪教育灵活而又不失特色。礼仪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素养,还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在环境建设方面,韩国礼仪教育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注重本国资源的开发与外来资源利用相结合,扎根民众、加强宣传,既保证本民族人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又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开展本民族的民众素质教育、提升民众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是以坚定的信念、信仰为基础的教育,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应该成为国民坚定的精神动力,政府应该加强国民关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持续性教育,提供教学平台,保障民众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有利有弊,自市场经济实行以来,自由民主思想就开始在国内传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现状发生的变化我们有目共睹,在开放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自由民主思想、活用自由民主思想;但同时自由和民主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警惕西方自由与民主的腐蚀是活用自由与民主的前提。文化是中国的,但文化也是世界的,关键就在于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国文化要具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中国人也是世界人,但关键就在于中国人走向世界时,中国人能成为中国掷地有声的广播,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参考文献:

[1]辜鸿铭(著),李晨曦(译).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金正昆.社交礼仪[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孔小琴.礼仪教育在韩国[J].健康娃娃,2005.(9)

[4]胡楠芳.简谈中国礼仪教育的发展-由韩国礼仪教育所引发的一些思考[J].剑南文学,2013.(10)

[5]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1)

[6]韦银凤,韦珍凤.韩国礼仪教育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7]蒋永明.韩国礼仪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

[8]孙继新.韩国礼仪教育对中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素质 价值

[作者简介]杨爱民(1970- ),男,山东齐河人,德州学院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德州 2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德州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地方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31114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77-03

一、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价值的问题背景

公民素质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科学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瓶颈因素。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种法律文本、政治教科书等充分彰显了“平等权、自由权、公平权、选举权、监督权、参与权”等公民文化,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深厚积淀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众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这些现代文明理念的真正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整体公民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公民主体性不强、参与性不高、责任意识淡漠、社会公德缺失,社会各领域潜规则泛滥等多方面。

我国公民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究竟从何入手?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公民教育植根于西方公民社会,中国从来没有西方公民社会的内部结构和文化环境,公民素质教育还缺乏可行性,公民教育需慎重、不宜操之过急。但更多的研究者持积极看法,有人主张从学前阶段的幼儿公民习惯养成抓起,有人主张则从中小学开设公民学科的教学开始等。

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及大学生公民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可以成为当前解决我国公民素质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必将是撬动我国公民素质革命历史车轮的关键力量,对我国的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各方面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价值

根据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公民素质教育必然是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贯穿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同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根据各级学校所具备的资源和条件,确定适合的公民素质教育阶段性目标和内容。

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幼儿园、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未成熟的发展状态,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生活阅历严重缺乏,此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应当以促进公民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中等教育阶段(高中、职业中专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初步成熟,抽象思维能力也趋向成熟,但是社会生活的阅历和经验依然不足。因此,这个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可以适当引入一般法律、政治、道德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加深对社会道德现象、法律现象、政治现象、职业现象的深入感知和情感熏陶,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和学生学业发展任务有所侧重,学校尚缺乏公民知识传授、反思、体验和实践体系。所以,公民素质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成员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过程来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还只是一个向着培养合格公民方向努力的准备过程、量变过程。

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越的阅读、学习、体验、实践等资源和条件,大学生社会生活、职业领域的阅历和经验迅速增长,他们初步具备了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其公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迅速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公民素质迅速成熟、完成质变的重要过程。

三、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社会启蒙价值

我国的公民素质问题是我国悠久的封建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文化落后以及当前社会市场经济转型等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解决公民素质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突破传统文化基础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公民素质教育是思想解放、文化创新的先期启蒙。

思想文化启蒙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全面总结中华民族思想文化道德精华与糟粕,认真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理念及其文化背景;二是站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高度,综合中西方文化的优势,凝练民族的、世界的新型公民素质及社会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公民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新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一个由学习、体验、判断、选择、实践等环节构成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在我国封建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大环境下,公民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印证,轻率推行公民素质教育恐欲速则不达。但这并不等于说无可作为,相反只要认识到公民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到不同层次公民群体的学习能力,选择一定特殊群体率先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再通过这一特殊群体在人群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就可以启动公民素质与家庭道德、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直至公民素质问题最终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大学生公民群体正是能够完成这种文化启蒙的重要社会群体。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现有发展水平,使大学生公民群体具备了对中西文化进行学习和比较的能力和条件;二是大学生公民群体是即将走向社会各职业领域、走入婚姻家庭的青年公民群体,即将对更广大的职业人群、对未来子女发挥着无以替代的影响。从公民素质的角度针对他们开展系统的公民道德、职业素质和婚姻家庭素质等教育和训练,对于酝酿、培植和尽快形成良好的社会公民职业道德与公民家庭伦理的教育环境意义非常重大。

四、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西方文化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精神理念与古希腊公民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

仁义忠厚、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人为善、尊重道义、重视礼节、重视家庭伦理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但同时缺乏“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爱”的现代文明精神元素。在几千年封建体制下,社会底层公众一直是“臣民”“草民”“贱民”。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群众思想头脑中广泛存在着迷信崇拜、追求特权、等级歧视、重利轻义、情大于法等市井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西方近现代经济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和哲学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理论。因此,不理解“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现代文明理念,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不能厘清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糟粕,也不能真正坚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是完成这个理解和厘清,没有丰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广阔的中西方文化视野,没有学贯中西的客观资源条件和主观自信和勇气万万不可。

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首先有足够的公民群体要对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封建遗毒进行反思、甄别,要对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以及文化土壤全面了解和学习,要对在西方历史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及中国化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了解,继而引导整个社会实现思想和文化转型,逐渐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总之,中华民族完成这样一次中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创新与转型伟大历史任务,非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莫属。

五、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市场经济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问题,市场缺乏诚信、假冒伪劣毒泛滥、地方保护主义、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难以克服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公民素质问题。

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引导市场主体全面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民文化,是尊重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规律的重要前提,是一条解决我国当前许多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仅是社会精英,还是重要基层群体;他们不仅仅是市场主体利益代表,还将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监控者,很快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社会基础。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入学率已经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10年达到26.5%,2020年即将达到40%,逐渐逼近普及化目标。因此,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将通过培养更多高素质市场参与者的方式,推进我国社会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市场主体的进一步规范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六、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社会稳定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增长转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在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内外矛盾容易激化的危险期。改革发展势必造成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各种利益的调整势必触及各个利益群体。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利益关系的改变极易促发社会群体间矛盾冲突和激化,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

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公民群体,才能以足够的公民责任意识、知识和能力,理性面对当前不可避免的种种矛盾,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才能珍惜中华民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既能继承传统、艰苦创业,又能取长补短、勇于创新,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潮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公民理性的品质,爱国的精神,知法、守法意识;培养他们的公民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塑造他们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积极参与社会能力的现代合格公民,使他们由“学校人”成长为“社会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忠于国家、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合格公民,还要培养成为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支持者、倡导者和引领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起社会安全阀、稳定剂的重要作用。

七、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政治教育价值

我国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觉悟、共产主义道德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往往前瞻性、先进性有余而基础性、现实性不足,缺乏实效性。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带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的最新结合。公民素质教育从强调对国家、民族认同及对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关系深刻思考出发,要求受教育者增强公民主体性,自觉参与政治,充分享受国家所赋予的权利,完全承担应尽的义务,进而形成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明确和现实,更易于广大公民群体理解和掌握。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素质,两者不冲突、不矛盾,公民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反映了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任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实践性,克服泛政治化、空洞化及绝对化倾向。

八、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人本价值

随着世界市场化、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民主化的社会巨大变革,大学生公民群体也出现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择业自主化等明显特征,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强烈震荡,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学生公民意识淡漠、政治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歪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大学校园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生活奢侈、未婚同居、不讲公德等不良风气。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大学生在思想和道德领域的迷茫和危机,也为很多大学生在学业和今后的婚姻、事业发展中埋下隐患,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损害。

21世纪,世界对大学的共识是“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更要培养合格公民”。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以培养全球视角下的合格公民为目的,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实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情感培养、公民实践能力锻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点,引导大学生公民群体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并重,为当前和未来社会培养真正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其意义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蒋笃运,张雪琴.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2011(6).

[2]蓝维,高峰,吕秋芳,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张鸿燕.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J].政工研究动态,2008(9).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普及 公民素质 科学素质 宣传 实效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86-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然而,人的现代化问题却逐渐凸显。作为人的现代化程度标志的公民素质问题,也越来越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公民的个人以及社会生活,都受到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只有全面、持续推动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普及工作,公民整体素质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出台

现代社会中,公民素质既包括人的知识水平,也包括人的技能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等等。探讨公民素质就是要探讨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以什么样的品性、道德观来约束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能力来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作用。科学素质已经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民在科学素养上差距还很大,发展也不平衡。综合国力竞争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是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之一。当前,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改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全面提升公民素质,2006年,中国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总理指出,中国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靠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靠人民生活富裕幸福,还要靠国民素质……[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国家、政府行为来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从而促进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二、当前中国科学技术普及的使命

鉴于目前中国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未来十年间,中国科普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科普态度,树立科学精神,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精神的宣传普及,提高科普的实效性。

(一)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科普态度,树立科学精神

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良好的公民素质,特别是良好的科学素质是现代科技研发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公民是科学技术创造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公民的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并没有使得伪科学甚至封建迷信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一少部分具有相当水平的知识分子甚至科学技术人员却成为伪科学、甚至的俘虏。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不久,网络上开始盛传核辐射导致海水污染,中国随之掀起了一股“抢盐”风潮。近年来,这种“天灾过后尽谣言”的现象并非个案。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自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仅仅靠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早在九十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就已经提出“科学”的口号。从那时起,“科学”就不仅仅是要开展自然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树立科学真理的权威。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科学精神,反对一切迷信,但不是怀疑一切,也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要树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态度,一种脚踏实地的人生观。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科学精神的树立不仅能够改善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促进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转变,进而升华其审美境界和意志品质。既然公众素质绝对不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动提高,那么科学素质的提升就需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灌输等途径来培养。

(二)加大科技创新精神的宣传普及,提高科普的实效性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而科技实力竞争的基础是教育。过去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各类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情况差别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人均受正规教育年限低、正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大、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成熟、提供的终身教育机会少等特点 [3]。国内外科普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中国科普的瓶颈难题,有效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精神的宣传与普及,依靠系统的有步骤的教育宣传来实现。一般而言,提到“科普”,很多人会联想到从粒子到宇宙的未知世界。不可否认,奇妙的微观世界和浩瀚的外空间的确是科普的一部分,然而,充满专业术语的科普知识是无法为广大普通公众所吸收的。科学普及只有将专业化知识转化为面向普通公众的通俗化知识,才能够真正回归社会,服务社会。考虑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既然“少量的基本的科学见闻就可能意味着健康和疾病、生和死的不同结果”。那么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要切实打压伪科学的生存空间,真正提高科普的实效性,就必须让科学走下圣坛,不然的话,鼓吹只吃绿豆、茄子就能治病的伪科学还是能够招摇撞骗、大行其道。

三、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

鉴于愚昧迷信、伪科学泛滥等诸多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故而当代中国的科普征途任重道远。着眼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长效,中国相关部门应注重于全力发展群众文化,并加强重点人群的普及宣传力度。

(一)全力发展群众文化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换句话说,加强文化建设对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情况,更触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播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但不论哪一种都是以人民群众为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变迁。在城市化进程呈加速进行时的社会中,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强调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于任何环境或形式,因而符合当前中国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需求。

当前,中国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信息。它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组织性,会根据媒介的特点结合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或爱好选择、组织相关信息。广大群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宣传渠道,从而增强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但受经济条件等的限制,目前大众媒体在科技知识、科学精神传播方面的节目、作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信息量不大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鉴于大众科学文化的普及,树立科学精神的目标要求,相关部门不仅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做好文化传播的监察力度,不给伪科学以可趁之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针对服务于公众的科普场馆和设施缺乏的现状,适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除了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外,还要丰富边远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有效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重点人群的普及宣传力度

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举国上下都意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但是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却差强人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尤其明显。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必须在重点人群中加大普及宣传力度。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引进少数杰出人才不难,但要普遍提高十几亿国民的素质则不是一件易事。有专家表示,“(科普)必须瞄准要害问题,调动现有的力量集中应对。”[4] 邓小平同志讲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然而,传统的科普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简单的认为,科普就是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广大民众单向操作,忽略了公众对于科普知识的主动参与乃至信息反馈。

考虑到中国公众的知识水平的不平衡的现实,结合当前科技普及的宏观目标,当前阶段,中国科普事业的核心还是要放在加强重点人群的普及宣传力度,不能简单的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只有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取特点鲜明、有针对性的普及与提高,才能够真正起到传播高新知识、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公民素质的终极目标。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关键的途径是正规教育,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科学精神的主体是广大在校学生。这个群体对待科学的态度决定着未来中国的走向,故而相关部门更应该注重“校园科普”的成效。此外,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制定相应的部门标准,加大普及宣传力度,从而促进行业内的科学精神的发展。这种强调区域布局,实施阶梯教育方案目前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相关部门还要继续拓宽科普渠道,对不同深度、层次的群众需求做具体分析,并根据其各自特点做进一步的调整,从而不断完善科学普及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春英.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公民素质[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EB/OL].新华网,view.news.省略/a/20070227/

000005.htm,2011-02-26.

[3]任定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解读[J].科普研究,2006,(1).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变化大,矛盾多,但同时也是接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素养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确立班级总体道德素质目标

班主任是指挥棒,要带领全班同学,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薰陶感染并且同化。

班级目标可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一两个月或一个学期为期限。确立长期目标后再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为短期目标。我们不要苛求学生一天就会养成良好的品德,而是要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巩固,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有良好的班风学风。比如针对学生不尊重他人这个缺点,可用两周或一个月时间反复强调,并随时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不时的指导,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人固定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不断促进学生的思想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能养成三到四个好习惯,那么班级的德育教育就是成功的。只要每位班主任和老师都如此细致要求学生,那么高中三年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必会有所成就。

二、加强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与完善

1.要加强学习,充实自己

学习是高中生的主要任务,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新知识,努力充实自己,发展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2.调整心态,注重道德修养

高中生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面前,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当学习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挫折袭来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要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责任公民”。

3.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责任意识

很多高中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认同的,但在实际生活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却不协调。因此高中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具体应做到:在家里做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的“好儿女”;在学校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社会做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爱护环境、遵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特殊学生教育要因材施教

对发展特别优秀或存在严重不足的学生要区别教育,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可采用班会课鼓励表扬同学中的德育先进分子,介绍他们的突出表现,也可以利用板报宣传,设立道德风尚栏目为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巩固好的品德行为,并使之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要讲究方法,要采用耐心教育感化,争取学生的信任,不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们,让他们懂得受人尊敬爱戴是很幸福的事,良好的品德会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理解。其实一个班集体,把班上几个品德上的“困难户”工作做好了,整个班班风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四、班主任要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桥梁

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方面,家庭是“第一个学校”,父母长辈是最直接的老师。班主任要和家长联合攻关,大家都来重视学生的品德建设,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见不得孩子受苦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自己固然不舍得管教,就连老师管教也觉得心疼。溺爱是害,学生之所以能长成无法无天的性格,与父母的骄纵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和家长一定要沟通好,为提高高中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供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

五、班级德育工作开展要全面化、系统化

班主任要与各学科的科任老师相互配合,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在课堂上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教学。所有的老师都要慎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特别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可以成德,教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善行,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

各科任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进行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实践。这样,学生的品德培养处在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环境中按计划进行,比空喊口号实用得多。各位老师都重视,就会引起学生的重视。

总之,高中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但也正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左右,从而导致他们不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产生。所以我们在加强知识素养教育的同时,要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及时教育,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学校、家庭和班级的力量齐抓共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民政治素质不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67

优秀的公民政治素质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新课改以来,对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当中,而教学中凸显出来的不足依然在提醒教师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实践效果,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就成了当前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概述

政治素质通常指的是公民对政治生活的认知以及对政治思想的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地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是提升公民政治觉悟、提高公民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以此增强公民政治责任感,渗透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二、现阶段高中生公民政治素质的不足

1.政治认识肤浅

一定数量的高中生对政治教育持漠视态度。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清晰和明确,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政治的认知也还停留在表面上,即使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但在理解上还是存在盲区。

2.政治实践不足

高中生和高中教师都面临着高考升学的极大压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更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基本局限在教室,没有开展实践项目,这使得高中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导致政治教学水平低下。

3.政治热情低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很低,对很多政治活动都表现出消极、冷漠甚至抵制的态度,而这也是导致高中生整体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政治冷漠会造成政治道德滑坡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高中生普遍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此外,当代高中生更重视个人利益,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也是因学生较低的政治热情造成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和纠正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中“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时,教师首先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我国近代史的演进,简单介绍从清末封建社会开始,然后到北洋政府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从历史的角度引入我国的政治状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我国人民民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2.实现互动教学

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由过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融入学生群体当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如教学人教版教材生活与哲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教师可以结合各地较为著名的传统文化(如湖北的赛龙舟、安徽的戏曲、京津地区的相声等)与学生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有: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化的方法;政府应出台怎样的政策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为保证讨论的效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6-10人。当学生在组内讨论时,教师应四处巡视,随时加入到某一组内和学生一同讨论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政治素质。

3.注重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即使是对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来说亦是如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求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深化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如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中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带上礼物和祝福,让学生和老人、小孩进行深入的交流,用爱心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感知力并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我国公民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公民意识整体水平不高,这与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趋势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的载体,也是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公民的载体。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学生的基本目标,也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

公民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多种方法,旨在培养公民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其重点在于培养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等社会关系中所需的公民素质。教育活动将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素质要求设立为教育目标,量化为课程标准,并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养成良好意识并培养优良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将“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定义为:国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高职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公明的教育活动。

二、高职学院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院校以“重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但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将逐渐成为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大众化教育不仅带来了社会素质整体提高,也逐渐认识到公民素质的重要价值。但现如今高校很难将“公民素质”纳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当中,公民素质教育大多还只是纸上谈兵。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专业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并且更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学校愿意对特色专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而对公民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高职院校忽视了公民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中重要性,存在把公民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开设的大部分课程是专业课和实践课,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课时十分不足。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不全面

据了解,目前我国鲜有高职院校开设独立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目前的高职院校大都将公民素质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当中,这就导致了将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混为一谈。大学是青年思想、性格、人品趋向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自律和他律的关键时期,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且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比较守旧,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途径单一

公民素质的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公民素质教育过程应该是系统和全方位的。目前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还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没有有效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失去了与社会交流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在认知形成中的知行合一过程,使得学习的知识和理论不能及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造成上课学习只是在课堂浪费时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文明行为的养成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公民素质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整体规划

针对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公民素质教育的情况,首先学校要整体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公民素质教育的认识成为重中之重。其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公民素质教育对于育人的重要性,对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体系及教育大纲,形成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意教学,让学生真正在课堂内外学习到知识、养成好习惯,成为社会的真正栋梁。

(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探其课程改革有效途径

1、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课堂讲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包含了部分的公民素质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进一步完善公民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将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借助这个前沿阵地,开展好公民素质教育。

2、有效实现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全依靠课堂讲授,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知识的吸收。公民素质教育不仅也要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应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的有效形式之一,可以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等实践性教学形式让学生广泛的并且有兴趣和激情的参与其中。此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并有效将学生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三)建设良好校园文化,营造公民素质教育氛围

学校还应重视在提升学生公民素质中媒体发挥的巨大作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等媒体是提升学生公民素质的重要阵地。通过媒体的褒扬先进,鞭挞落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满是正能量的生活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引导学生在处理事情时能够作出客观和理性判断,以此来加深对高职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

(四)改进学生管理方式,拓宽公民素质教育渠道

针对高职学生思维较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是自控能力较差、公民素质普遍欠缺和弱化等特点,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改进管理学生的方式。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在校园各类选举、评选等活动中,尽量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充分行使民利。强化院、系、班、团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由学生行使民利自己选出中意的学生干部,并号召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主动监督学生干部的工作开展和工作实效。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民主活动的形式,提升民主社会公民应有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怀杰.当代大学生年公民素质教育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97-99.

[3]钟秀珍.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J].科教文汇,2011(6):29-30.

[4]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理论前言,2008(21):44-45.

作者简介

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公民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张鹏超(1971- ),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消费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2YJC710029)、2012年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研究课题“我们的价值观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社科规[2012]4号)和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计划项目“90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2011223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

公民素质教育是对全体公民终身进行的,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的盛衰。有效实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校园这个小小的社会中争做一名文明公民,是将来立足社会的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内容具有特殊性。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反映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与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关系问题。如今高职学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公民。

从广义来看,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所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它是一种与“公民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从狭义来看,公民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对所有公民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公民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所关注的焦点是处理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等现实社会关系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公民素质,以及如何将这些公民素质要求确立为教育目标,具体化为课程标准,并通过教育活动内化为教育对象本身的意识价值观,外化为教育对象的行为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将“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定义为:国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高职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三个社会关系,教育内容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意识与价值观、公民技能三个基本方面。

二、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面对高职学生公民群体开展的,以提高这一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能力和公民行为水平的教育。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为主。

1.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品质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思想关系的行为习惯或习性,包括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法析解决问题,塑造积极健康、务实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平等、团结、友好、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具有真、善、美的判断标准。

2.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引导高职学生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家庭美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正确认识和遵守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律制度。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高职学生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3.政治法律素质教育。政治法律素质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法律地位的认识及态度。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培养公民尊重法律、尊重民主、尊重文明行为规范,积极而自觉地履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公民,对国家和法律持有忠诚的态度,有理性的行为能力,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在不受他人强迫和并非纯粹个人私利诱导的情况下作出决定,行使法定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使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行;树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维护宪法与法律尊严。

4.文化素质教育。公民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他们的日常行为。高职学生除了专业的学习之外能通过学校教育、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我国的政治、法律的信息,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人等。同时还需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交际能力、鉴赏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逐步融合发展的需要。

5.职业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一线人才,所以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一块特殊内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包括学生职业形象、职业操守、职业技能的塑造、培养与训练,强调学生作为一名“职业人”进行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精神。

6.身心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量、独特的人格力量。高职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要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品质。

三、有效实施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探索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相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使第一课堂成为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理论修养、兼修德才品质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中融入公民素质教育,以专业知识导向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政治法律、职业素养和身心健康教育,使得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思想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丰富情感的体验,全面提升公民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素质类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相关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学习导向和职业教育氛围,使学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充分利用学生党团社团等有效载体,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学生党团社团作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内平台,作为高职院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党团、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专业性的社团、协会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升。还有一类党团社团活动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党团社团活动,逐渐形成一种集体的责任感,能够体会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力量,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意识。同时党团社团的干部选聘工作,通过演讲、答辩、公开投票等方式能够从思想和能力上对学生公民能力的成长进行锤炼与培养。充分利用党团社团等第二课堂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行为训练,增强权利和责任意识,同时对学生的爱国荣校教育、立志成才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将会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3.充分发挥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第三课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的专业实习、“三下乡”、社会调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将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运用于具体社会活动中,不断提高思维判断能力,真正体验到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毕业后的社会参与打下良好基础。

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网络参与、服务基层、深入社区等具体实践了解社会,如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到边远山区支教,到村委会、居委会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团结、守信、助人和见义勇为的优秀品格,掌握社会参与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学到学校、课堂、书本之外的公民素质教育,增强社会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2]郝永发,杨爱民,黄金元.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M].北京:青年出版社,2009.

[3]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4]李怀杰.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5]杨爱民.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8).

上一篇:临床医学理论范文 下一篇:合同集中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