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6:04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核心素养;方略

在数学课程标准改革中,考虑到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及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教育界普遍给予数学核心素养更多的重视及关注.因此,如何向学生阐述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对数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及逐步强化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值得中学数学教师着力探究分析.

一、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认知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现为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及方法,可以将其表述为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及数学研究时所具备的一种逻辑性和方法性相融合的综合能力.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上看,在新课标中主要涉及数学抽象感知、数学符号理解、数学空间意识、数学几何认知、数学数字运算分析、数学推理、数学模型构建解析、数学应用及创新等主要的几种数学能力.

中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中涉及的各种数学能力,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性,并共同体现出综合性、长期性、阶段性、实践性等显著的特征.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主要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研究,做出相关的逻辑分析,然后再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中学数学核心素养有赖于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积累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反向作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较为现实的问题.而从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上分析,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数量关系的认知深度、几何空间的理解上都是循序渐进的,体现出层次上的由低到高,这就彰显出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或递进性特点.

二、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探析

(一)借助整体性的数学教学内容,贯穿数学核心素养各基本能力

中学数学涉及的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几何与图形等几个主要板块,在彼此的教学内容上具备一定的互相关联性,在数学逻辑关系上也带有相似性和通用性,这就启示中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梳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借助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数学内容,提高中学生在数量关系、空间分析、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例如,中学数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模块之一是函数及其应用,在这一模块中,涉及函数基本概念、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等,在函数模块的教学中,借助于几何知识中的曲线方程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基本应用方法.相应地,通过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也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与代数中提及的不等式方程、数集等知识点.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代数、几何等各类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明确其互相之间的关联性,由线到面再到体,架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体系.

(二)强调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注重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及应用,这就对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阶段性及渐进性,借助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在对学生综合数学能力,如数学思维、数学运算、数学分析等进行重点培养及演练的基础上,最终使学生达到数学能力、数学方法与数学逻辑思维相匹配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及其各内角之间的构成这一问题上,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如仍沿用小学阶段的度量及拼剪的方法,就忽视了该方法的测量误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几何知识及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运用平行线知识、平角知识、三角形定理等知识点,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模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的数学能力的锻炼中,最终达到掌握数学观察、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阐述中学数学基本思想,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在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上,根据其内容,可以总结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数形结合、数学函数、数学统计、分类转化等几类重要的数学思想及解题思路.与这些数学基本思想对应的是诸如图像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等数学方法.对这些思想及方法,教师应重点加以阐述,并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加以印证及应用.而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则有助于巩固中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生活化色彩较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现实问题时,可以采用数学思维及逻辑,通过数形结合及几何思维,使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真正地学以致用.

结 语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育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从只关注成绩逐步转向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数学学科而言,现在所指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六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统一整体。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所起作用的个人能力,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个人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有独创精神、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利用数学并参与其中以满足个人生活中各种需要的能力。笔者认为,数学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方法的积累与掌握、运用与内化,在实际情境中经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等。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应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关注。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相关的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国内学者提炼总结了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即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

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数学思考和数学态度等的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是表现,数学思考是手段,数学态度则是最终目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运用计算、推理、想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思考用什么样的思路解答问题,这就是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托于数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阶段。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理解水平及思维的复杂程度会随着年纪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水平与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持久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伴随着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每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数学以外的问题,这就是数学核心素养持久性的基本体现。数学学习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活动,而是一项持久活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令学生终身受益。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是所有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却又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深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出来。

第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是在计算、测量、推理分析、建模与统计等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培养。简单来说,数学观即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的概括认识,数学抽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抽象思考和数学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命题及体系,形成合理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主要涉及归纳类比、演绎推理、联系和交流,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提出、模型建构和解释验证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形成有根据的数学观;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而且对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可参考之处。研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标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在核心素养统领下以教育或课标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学实践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的确定对教学过程也有积极意义。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学设计更加注重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则更加注重立足于维度、梯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2.王蕾.PISA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J].数学通报,2009.7:15.

3.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4.顾继玲.新教材中数学观之分析及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2:100-102.

5.潘小明.关于数学素养及其培养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9.5:24-25.

6.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2:52-53.

7.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45-46.

8.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生活经验;建模;实践操作;课堂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74-01

所谓“数感”是指对数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时下,关于“核心素养”这个新兴的名词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也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它是指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数学知识技能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也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之一。

一、提取生活素材,在感知中培养数感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大都已经具备了对数的感知体会与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展示“0~9”的各数字卡片,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见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被唤醒,有学生说:“这是1,我在卡片上见过,1像小棒细又长。”有学生说:“这是2,我家就在2号楼。”有学生说:“我在1元、2元店见过这些数字。”还有学生说:“我在人民币上见过5,有5角的,有5元的。”就这样,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数的认识,学习效果显著。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处处充满与数有关的数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感知数、体验数,这样一来,学生的数感就能得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

二、经历建模过程,在计算中培养数感

所谓模型思想,就是指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刻画和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借助模型思想可以极大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因此,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到模型创造的具体过程。

如,教学“路程问题”时,有一道习题:一条公路长200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求这辆汽车行驶完这条公路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建构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根据题意得出t=s÷v=2000÷80。此时,教师没有止步,而是让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改变原题的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练习。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数学建模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经历和体验各种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为媒介、以学生的灵活运用为平台,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三、重视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在教学中,一些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获得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把动手操作引入课堂,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如,教学“认识千克”时,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的教学方法,使之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数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1.称一称。学生亲自动手称1袋盐、1袋洗衣粉与1袋苹果的重量,并且说一说它分别是多少克。

2.算一算。算一算,市场上的盐几袋是1千克?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3.掂一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油、橘子、饼干、西红柿等,掂一掂,并说说它们大概是多少克。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1千克等于多少克的简单认识与教学上,而是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地进行称一称、算一算或者掂一掂等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深化了对千克的认识,数感自然得到有效地培养与发展。

总之,对学生来说,数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建立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而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无法由教师三言两语教给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领悟、慢慢培养。因此,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数感培养为途径,从而使学生的数感与核心素养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 核心竞争力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地方高校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地方高校基于本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为满足地方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要求,将学科体系不断优化,最终构建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体系结构,并实行富有活力的新型教学机制,推动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支持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持续性提高的能力。搞好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对于有的放矢的培养地方高校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地方性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把多个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本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评价地方性高校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1)人才培养力。人才培养力是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形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名师与师资数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数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等。

(2)科学研究力。科学研究力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这一指标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成果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奖数目,每年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数目,三大检索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数,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应的学科、区域和行业品牌学科与专业、区域内唯一学科等。

(3)社会服务力。这一指标的要素有: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签约)率、教授挂钩服务企业数占学校教授人数的比率、科研与地方经济吻合度、参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咨询与决策及设计方案、产学研范围及比例等。

(4)资源整合力。资源整合是地方高校凝炼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这一指标要素有:事业经费,社会筹集资金及社会力量办学,年科研项目数与科研经费到帐数,良好的学术环境,各类国际、国内、地区性竞赛获奖数,社会知名度,毕业生评价,办学效益等。

(5)管理创新力。管理创新力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能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及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等能力建设上。这一指标要素有: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定位、思路准确、改革意识、凝聚力、创新力;(45 岁以下)教师比例,教学、科研能力,博、硕导师人数;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招生均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生均在校投入等。

(6)文化影响力。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培育与构建制度文化、学术文化、校园文化,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可以有效整合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充分激发高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它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活力,具有深刻的内涵,是地方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及创新力的源泉。

(二)评价模型设计

通过测评可知,该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总体上看较强(80.4分),但发展并不平衡。6个指标的综合测评值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资源整合力、管理创新力、人才培养力、科学研究力、社会服务力、文化影响力。可见,该地方高校在资源整合、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力较强,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竞争力一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竞争力较弱。

二、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一)科学定位

地方性高校想要获取专业核心竞争力优势,首先要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专业办学目标、专业类型、专业水平,避免在专业办学过程中模糊了教学方向以及不当定位导致的办学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的偏失。科学的定位是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定位有助于地方高校专业办学准确把握机会,提高专业办学效率,增加专业办学效益。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成为地方高校获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高校在专业办学过程中,既要努力培养出大批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应用性人才,又要加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专业师资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办学品格、价值观念和校园精神的文化力量,是地方高校软实力的标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促进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在独特的文化氛围内稳步提升,获得其他高校所难以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

(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上,以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在一般优势和关键优势的关系上,保持一般优势,突出关键优势;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关系上,以质为本,适当扩张。

三、结论

地方性高校一般属于教学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面向地方生产建设的一线,所以其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养必须体现这些特点,突出满足地方需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与国家高等学校相比,地方性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养也应突出其地方特色,不能照搬一般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地方性高校要通过转型、结合、引领、服务,充分体现出办学行为的自主性、办学方向的开放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服务地方的主动性、科研成果转化的直接性、提升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品质的自觉性,实现校地互动,合作共赢,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撑,最终实现学校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叶怀凡.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2).

[2]施鲁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5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将教材当成是一种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面缩小了,限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利用有效的资源,融入到教材当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当中应该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联系。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五年制;中高衔接;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通过多年试点,五年制高职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职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明显,也满足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多重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大家关注中高衔接的模式、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在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等诸多现象.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的核心任务,也是保证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培养质量的关键.

数学课是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之一,它肩负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理性思维、培养数学素质、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肩负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服务、学以致用的职教特点.借助北京市高职数学师资基地,通过调研教学双方的现状,我们进行了 “以人为本、服务专业、以能力为核心”中高衔接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构建,目的是使五年制的高职数学教学针对性更强,学生有兴趣,学得会,用得上,充分发挥高职数学课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一、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方面: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完成了初中阶段课程学习的学生,在正规高等职业院校接受五年教育后,颁发“大专”毕业证书的教育模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原初中学习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及在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缺口很大,大部分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致使进入高职后对数学课的学习普遍没信心,畏学厌学.

2.教材方面: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一直采用“4+2” 模式,即前四个学期用中专教材,完成初等数学内容;第五第六两学期用三年制高职教材,完成高等数学内容.两阶段一直采用两套教材,一套为中专统编教材,一套为高职三年制高等数学教材.两套教材按不同的大纲和课标编写,缺乏针对五年制学生特点、层次递进的统一设计.

3.教学方面:五年制高职数学在中专、高职两阶段的课程标准定位、授课计划编排、教学模式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中高职的教学缺乏统一的相互衔接的整体设计.

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深思,只有对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年制高职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以期缓解目前的困境.

二、构建“以人为本、服务专业、以能力为核心”中高衔接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针对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遵循“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新职教理念,围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中高衔接的一体化设计.

(一)以“夯实基础,服务专业,拓展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更是课程开发建设的依据.围绕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企业,相关专业和学生进行了三方面的调研,了解相关企业的岗位、岗位群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各专业对数学知识和应用的需求,以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供需两方面的情况,研究制定出一套结合专业,兼顾职业性特点和育人功能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在其中,我们就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起点,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考核评价方法,课程资源等八项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描述.

在课程定位中,结合学情及对前导、后续课程的调研,明确提出对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技术”“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凸显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目标在培养文化素质,服务专业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下,以“夯实基础,服务专业,拓展能力”为指导思想,确定了能力、知识、素质三方面的目标.其中能力目标包含了数学思维、计算、数学语言表达和获取利用有效数据、分析解决问题及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降低了推理、计算技巧的训练要求,将使用计算器、数学软件等工具完成数据的快速计算、处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列入其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逐步体验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专业、岗位供需调研结果,我们选择初等数学、高等数学及其应用内容分成必修的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两部分.按模块将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标准、教学建议及对学生的学习建议、考核评价方式等对内容的选择、衔接,从教学双方面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需求对课时进行了统一的分配,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和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提出以案例驱动、小组学习法为主,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数学软件进行直观教学.在考核评价方式中,规定每学期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5-5考核评价体系,将基础素质、平时课业、上机实验和章节测验成绩及期末考试或建模大课业的成绩按不同权重综合评价.课程标准的制定,明确了目标定位,统筹了教学内容、学时、教法、学法、考核评价方式,由浅入深、由静态到动态、逐层递进,保障了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有章可循.

(二)结合培养目标,创新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的理论依据,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我们以“夯实基础,服务专业,拓展能力”为指导思想,分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进行一体化的编排.基础模块包含各专业都开设的必修内容,分代数、几何、一元微积分三部分,而应用模块是依照专业需求选学的部分,分微分方程,级数,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模型,概率统计基础,图论,逻辑代数基础等内容.

教材分《代数》、《几何》、《应用数学》三册.每章内容基本采用问题或案例引入,从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提炼数学模型,引入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养成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更教会学生用数学.其次,每章均涵盖数学软件的内容,从简便的计算器,Excel表,几何画板,到相关数学软件的使用介绍,利用软件将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转化为数学运算求解和应用的技术.另外,每章节最后都编写了知识回顾、AB两级的检测题,再辅以背景知识,数学家、数学史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拓展梳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的设计既保证了代数、几何和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又突出了职业性特点,强化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以期实现培养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三)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

[德]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面对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困境,争取变被动的教师要求为主动的学生探究,变单向的讲解为双向的互动,变简单学习为积极应用.只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才可以找到出路,看到曙光.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1.发现式,将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渗透并融入教学.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就是经典的数学模型,在解决案例问题中,指导学生选择变量,小组合作找寻规律,确定数学模型,再给出概念.使十分枯燥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无缝链接,解决了数学知识有什么用以及怎么用的难题.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从计算器的函数运算,几何画板的图形处理演示,线性规划模型运用,Excel表的自动计算,到引入Mathematica,Matlab绘制图形,完成求解计算等.让学生通过操作,快速看到了结果,掌握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

3.情景教学法.以故事引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和数学发现的过程,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优化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不断激励学生.还有许多,像引入竞赛的形式、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及其指导评价等等.在不同模块,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方法,激励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提升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有效的提高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质量,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 “以能力为核心”,完善五年制高职数学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方式的设计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共六个学期,周期较长,合理恰当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及时的调控教学活动,掌握反馈的信息,同时更好的激励教育学生.按照“以能力为核心”的新职教理念,兼顾能力、知识、素质三目标的要求,我们设计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5-5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过程性)评价占50%,相比过去而言,加大了对过程的考核.因为相对结果而言,过程更能反映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成长的历程.所以,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的转变、方法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交流的意识、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及平时课业、上机实验和章节测验成绩均可计入形成性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占50%,包含期末考试或建模大课业的成绩.这样,根据模块内容,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保证了采集评价信息的全面,可以动态的监控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对五年一贯制中高衔接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使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有了吸引力,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贴近专业,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开发、提高.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处在核心地位.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保障.但改善并非完善,充分发挥高职数学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提升培养的质量,需要更多同仁的艰苦实践,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陈伟.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

[5]姜晓艳.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7

1.中职数学的职业核心技能

中职数学的职业核心技能是指职业核心技能中的数学要素,它在职业核心技能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1.1数学具备核心技能属性

核心技能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当职业发生变化时,从业人员所具备的这一技能依然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使从业者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能够重新获得新的职业和技能,由此有人就形象地称它为“可携带的技能”。

数学作为一个工具性学科,科技中的软技术,它的技能与方法,具有这种“可携带”性。但作为职业人不可能去掌握全部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有甄别的去确定哪些数学技能对职业人最重要,这也是中职数学教育要确定的。

1.2国内外界定的核心技能包含大量数学要素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件与资料,我们把世界主要地区对职业核心的定义作了一个归纳,用表简述于下:

从上表所列各地对核心技能的界定可以看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运算或计算技能”“使用数学概念与技巧技能”分别被英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美国的“技术技能”,澳大利亚的“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技能”“规划与组织活动技能”,日本的“独立思考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信息处理技能”,德国的“应用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的技能”等都相应的蕴含着数学的不同领域的技能.可见数学在核心技能中的分量。

对于中国大陆,根据吴真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核心技能表现的8个主要因素(依上表排列顺序)贡献率分别为29.036、8.128、5.927、4.953、4.080、3.838、3.323、3.194.[1]研究资料表明:“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之下维度的两因子 “能够制作或读懂一般图表”“能够通过数字、事例(事实)总结规律”蕴含着对应的数学“统计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中的“使用逻辑推理,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等蕴含着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与技能;“数字运算技能”中的“能够准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能够进行分数及小数运算”“能够统计百分比”“计算简单概率”很明了本身就是数学要素。可见这三种贡献率最高的核心技能要素都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我们认为“统计技能”“逻辑推理”“数字运算技能”“规划与统筹技能”“使用数学概念与技巧技能”等数学要素在职业核心技能中所居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它就是中职数学的职业核心技能。

2.中职数学的职业核心技能教育现状与分析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应重视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那么现行中职数学课程是怎样体现突出核心要素培养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2.1中职数学新大纲与“核心技能”

中职数学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中第1条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为职业岗位和生活服务,学习必要条件下的数学知识,表明中职数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第2条指出培养三大技能(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与四大能力,是中职数学教育使命所在,也是职业核心技能中的数学要素,是教学中可具体操作的部分要求;第3条目标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指出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态度与价值观,与核心技能有一定相关性。

我们比对我国职业核心技能后可以看出,数学新大纲中的三大技能(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与职业核心技能中的数学技能内涵(统计技能、逻辑推理、数字运算技能、规划与统筹技能、用数学概念与技巧技能)不相同之处,只是归纳的出发点不同,从大纲的具体要求看是一致的。大纲对中职数学的地位界定和对培养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取向要求都明显具有“职业核心技能”特征,新大纲已经指向了职业的核心技能。

2.2中职数学教材与“核心技能”

中职数学教材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意在突出职业特征的同时兼顾数学基础知识素养的培育。

但是,不管是“高教版”还是“语文版”的教材,似乎都摆脱不了过去中职数学作为普高教材简缩的影子,虽然依大纲要求我们重点的推出了数学职业模块,也为保证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设置了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可在教学中,我们觉得有一些缺憾,比如职业模块中第四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的举例,基本上就是建筑工程一类的例子,感觉就是为建筑专业服务的,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些知识技能的通用性例子,对核心技能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延伸事例不够,专业性强,通用性不足。这可能是因大纲对职业模块学时的要求造成的。建议将职业模块按目前中职校的新专业目录分成18类,把各专业具有通用性的数学核心技能内容作为学习重点,增加一些职业模块类,做到即照顾到专业特点又兼顾到核心技能训练。

2.3实践中一些有益探索

自2005年以来,本校每年都不定期的举行“数学技能大赛”,内容包括运算技能(包括数与代数学式的计算、解方程与不等式)、数字组合技能、数的解读与感悟等,其内容已覆盖了“数字运算”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数学课程,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无意中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近些年的(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53页)核心技能研究成果与新大纲的推行,证明了我们学校所进行的数学活动是有益的。

3.结束语

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52?04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高职教育要面向职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梳理人才培养规格,并以课程为基本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高职数字出版专业肩负着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遵从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行探析非常必要。

一、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

数字出版产业特性对人才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需求。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概括起来应包含产品设计与创新、内容加工与创造、内容解构与重塑、内容呈现与交易等环节,需要策划创意、编辑加工、技术创新、营运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是高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可以提供新思路、开拓新领域、完成数字出版产业形态设计的高端人才;第二是中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懂行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出版策划设计与执行者,能策划选题并设计出符合读者数字化阅读需要的数字产品的编辑加工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人员;第三是低层次数字出版人才,即能够根据策划者的意图和要求、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行技术制作、、数据加工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数字出版人才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即数字出版人才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应保持合适比例,才能确保数字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看,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主要为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人才,即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创造加工型和技术革新型人才为主即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新闻出版素养和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符合数字出版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二、高职数字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

1. 学习能力

数字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它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出版又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产业,普遍具有兼容性、文化性、精神性、经济性、技术性等产业属性,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兼通艺术与经济、文化和技术,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 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数字出版工作,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它与创造力是分不开。内在的创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创造性行动是数字出版人才的灵魂素质,它决定了从业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功率,同时也决定着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我要成功”的理想还要具备“我能成功”的能力。这句话,对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3. 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1]。技术是实现数字出版的基本手段,也是数字出版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生产经营战略和良好的经济素养,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公司组织指挥能力,有扎实的廉政工作作风;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创新、灵活应变、社交、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逆境中追求成功的积极心态。

4. 抗挫折能力

出版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当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数字出版领域充满了机遇、挑战和竞争,成功与失败形影相随。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数字出版人才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力、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与其他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具有“个人创造力、技能与健康心理、自我复制机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数字专业出版人才的课程体系建构

1. 以“项目+模块”为架构建立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需要,我们基于数字出版职场岗位关键能力提出系统化的“项目+模块”的高职数字出版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模块”数字出版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两大项目:“出版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出版素养,主要有《编辑概论》《文稿校对》《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2];“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涵盖数字出版基础课程、数字出版核心课程,并融通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课程有《数字出版基础》《出版数据加工》《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网络营销》《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自助出版》《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2];“实践模块”为提升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依托工作室,承接天闻数媒的电子书包数据加工业务、湖南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公司的图书数字化营销业务,通过真实的商业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镶嵌在“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中,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单项操作能力。

2. 以职场岗位关键能力为主线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通过对重构的课程体系实践摸索,并与深度合作的企业、行业广泛沟通,明确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设《数字出版基础》《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图书编辑》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网络营销》《网络编辑》《电子书制作与传播》《图书编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网络编辑》等5门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参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与标准、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制定并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并以这些核心课程为先导,逐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3. 以“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基本演练平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出版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平台,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为主要环节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 出版基础技能:主要针对出版处理流程,着重解决校对、编辑、策划、营销等单项操作技能的局部行为向连贯行为的转移,一般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② 出版岗位技能:着重解决学生在一个或几个岗位上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连贯到熟练的问题,一般以综合实训形式进行。③ 出版综合技能:解决学生对出版职业能力的运用从熟练到自如、从适应到创新的转移,一般以综合项目课程、顶岗实习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各课程中自成逻辑的实训项目;二是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

(1)各课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训项目。以《网络书店经营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有5个综合实训项目(见表2),这些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实训项目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实训,学生参与网络书店搭建,亲身体验网络书店搭建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参加实训项目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尊重团队成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采纳团队成员建议,支持团队决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他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养成遵守团队合作纪律、关心团队业绩和个人成长的良好习惯;树立服务意识,具有与团队、客户和用户沟通协调能力;热衷自主学习、发现探究问题;培养网络表达和网络交际能力,建立自信和健康的竞争心态;具备系统性思维、创新思维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构建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引进公司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为主要环节,使单项实训、综合性实训和创新设计性实训有机融合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形成的有机结合,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以培养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如出版数据加工员、排版员、出版物营销员、策划等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按出版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出版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出版岗位技能训练阶段、出版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帮助人才渐次形成出版基础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见表3)。

参考文献:

[1] 唐乘花.浅论数字时代书店经营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0中):106-107.

上一篇: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 下一篇:共同保险与再保险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