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玩数学,享受数学

时间:2022-10-22 10:10:17

做数学,玩数学,享受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人在童年时代能连续不断地接受大量新材料,所以正是在这个年龄,他开始有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前苏联人类学家涅斯图尔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细心呵护学生渴求知识的微弱火花,为他们找到合适的空间。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着火点就是在实践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自豪感。让知识在实践中再现,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课前――走进社会,感受数学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又特别好奇、好问。课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一点新东西,找到生活原型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学生拓宽求知渠道,扩大知识领域,走向思维源泉的重要途径。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对老师来说,两三课时就可以完了;复杂的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似乎远离他们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这些单元的时候,提前布置,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这些数学知识的存在。

二、课中――走进课堂,亲历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教育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课堂是最好的脑力劳动环境,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材料,做到能让学生“玩”的就引导学生“玩”,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使学生在“玩”和“做”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产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工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带来各种形状的实物或图形。在课堂上先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正方体、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不同。然后开展用立体图形滚一滚、拼一拼、堆一堆、数一数等游戏性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认识到每个图形的特征。在课终总结时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归纳各种图形的特征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后――走进生活,享用数学

学校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使用知识。如果学生只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在实际中运用它们,学习就逐渐脱离孩子精神生活的范畴,就不能吸引他和使他感兴趣了。知识只有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才能完成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掌握的技能、技巧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享受数学的效用,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例如:学完“米、分米、厘米的初步认识”,我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了解自己的身高在班上排第几?(2)要知道一团电线(或毛线)有多长怎么办?(3)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在课后的活动中,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解决方案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就“了解自己的身高在班上排第几?”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方案:(1)每人用尺子量一量身高,记录下来并排一排。(2)全班同学排成一队,比一比。(3)根据在教室里的座位估一估(数一数在我前面的有几人)。有的学生每个问题都找到了多种解决方案,学生的方案明显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虽有优劣,但关键是他们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方案。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无穷乐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作为教师要时时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抱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学校的,成功的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伴。只有真正理解了数学,才会出现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教与学。让我们一起点燃学生求知的微弱火花,用生活实践作为火花越烧越旺,永不熄灭的能源,使每一位学生享受教育、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献给孩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贲友林.数学教育,当与生活实践结伴.江苏教育,20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上一篇: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下一篇:记叙文阅读分析方法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