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启蒙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4:37

数学启蒙教学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应用题;启蒙教学

一、结合认数教学进行启蒙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在动中学。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认数内容中,安排了很多插图,其意图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而且能用来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意图,为以后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奠定基础。

例如在准备课上,结合看图数数,包括以下内容:1.正确使用单位名称(量词),如1面红旗、2张桌子、5棵小树、8只小鸟……;2.初步了解大小、多少、长短、高低、同样多的含义,如上面的铅笔比下面的长,下面的铅笔比上面的短,红花和蓝花同样多,一只杯子对一个盖子等;3.初步了解“原来”、“现在”、“又”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意,如有两个小朋友向老师行礼,后面又来了一个小朋友等;4.初步领悟老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可以在一起数,白兔和黑兔可以比多少,渗透同类量可以加、减的道理。

在认数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教学数的组成,渗透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如教学“3的组成”,左边有2个文具盒,右边有1个文具盒,合起来就是3个,3是由2和1组成的,3个文具盒,拿去2个,还剩下1个,3可以分成2和1。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步领会合与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以后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夯实基础。

二、结合计算教学进行启蒙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的意义,教材也配了很多插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可以渗透看图叙述条件和问题的训练。如教“6”的加法,在绒板上先贴上一些草和5只小兔,再贴上1只小兔,边贴边问:草地上原有几只小兔?后来又来了几只?等学生作出回答再接着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以后,逐步训练学生自己看图,完整地说出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有些插图,学生理解会有困难,如第一册里例题图:机场上停放着两架飞机,有一架正向空中飞去。儿童很难想象“机场上原有3架飞机”。对此我用多媒体教学将静止的插图变成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原有的架数,从而顺利地口述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还经常让学生参与演示或表演,使他们切身体会问题情景。如先叫出3个男同学,再叫4个女同学,然后要求学生说三句话,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老师先叫了3个男同学,再叫了4个女同学,一共叫了几个同学。

通过以上看图说图等形式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述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运用插图口编应用题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结合表格式应用题教学进行启蒙

表格式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雏形,它具体形象地揭示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在这一阶段里,重点要做好以下训练。

1.分清条件和问题,突出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由于学生已具备看图说三句话的能力,首次教学表格式应用题时,我先挂出图画,让学生看出说出知道什么,要求什么,随后将这三句话写在纸条上,贴在一起就成了表格式应用题。这样引入比较自然,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图表对比,还有助于领会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认识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条件与一个与条件有关联的问题组成的,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加强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掌握解题方法。教师应在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用提问、画图、演示教具等手段,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这题用综合法思路进行教学,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有几个人在收苹果?小英收了几个?小兰收了几个?题目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放了多少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为: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实物演示或学具操作来帮助学生分析解题。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2篇

中学数学 启蒙教学 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初一数学学习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初一数学一旦掉了队,那么在后面各年级很难追上。因此,开好中学数学教学这个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数学从小学到中学突出的变化,就是中学数学课容量大、节奏快、要求高。中学数学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认识过程缩短了,要求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认识过程缩短了,要求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了。它要求学生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还要理解运算的理论依据,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更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中学数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高的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它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

比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非负有理数(即自然数和正小数)的认识经历了6年多的时间,而到了中学经过五六个星期的课程,就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还要完成相应的五则运算。学生一学年就要完成对有理数、整式、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几何的启蒙知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等概念的认识。另外,初一一开始,还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了解推理论证的任务。如学生对3/5与2/3哪个大?a=a时,a是正数还是负数等问题的理解,仅用小学学习的数学方法考虑问题远远不够。

因此,到了中学要求学生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上认识事物,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就必须从培养学生能力上着手,只满足于机械地做对几个题是达不到目的的。

在从小学到中学这一过渡过程中,教师的主导起着关键作用,要充分认识这一过渡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施教而使学生的学习逐渐从“学会”向“会学”一步步发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了个好头,就等于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好了基础。除上述以外,要做好中学数学的启蒙教学,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学纲,研究教材

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认真学纲,体会大纲的要求,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来龙去脉,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登高望远纵观全局,做到主次分明,心中有数。例如,代数《有理数》这一章,从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引入负数,这是全章主要概念的出发点,也是规定有理数运算法则的依据。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灵活的运算能力是全章的重点,而字母表示数是数学中抽象思维的起点之一。对如“a”一定是负数吗?“a=a时a是什么数呢”等问题的考虑,要增加符号问题的处理。对于正、负号的认识和处理,就成了这一章的主要矛盾。因此,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抓住知识的重点,分散难点

初一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他们在此之前接触的知识大多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初中数学中如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字母可以是正数、负数和零,等等。教师及学生对这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应早做准备。在讲授运算律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到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时,再进一步讲清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表示哪些数,怎样表示。如“两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偶数”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问题,而学生往往是用具体的数值去验证。这样是不严密的,因为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偶数都进行验证。这就需要用字母代替数值,用一般表达式进行推证。因此,要学好初一数学就要抓好知识重点,分散难点,各个击破。

三、知己知彼,抓好衔接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这一过程。认识过程不能割裂,更不能随意跳跃。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自觉、主动地在学中问、问中学。而教师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与此还要同时抓好衔接,搭好桥梁是顺利地完成学生认识过程的好方法。所以最初的数学教学应侧重于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方法的过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因此在每接一届初一学生后,课程一开始我并不急于授新课,而总是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如运算能力、数学应用常见的方法等)然后才给他们开始初一数学内容,并在授新内容的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在学生自己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奠定牢固的基础。

四、改进教法,交给学生钥匙

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未能摆脱“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围着老师转,早晚围着作业转”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了教学上的“广种薄收”。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传授,正确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在“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看、去听和想,要留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在“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得到反复多次的“变式训练”。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指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听课记笔记,先复习后作业;经常小结、归纳并进行检测等,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看书。课本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探求新知识的重要渠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探求数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3篇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纵深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着生本化和根本性的变化。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还普遍存在许多亟待改变的不完善之处,着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课堂阵地上,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却缺乏真正体现有力、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比如,有些教师把积极主导简单地变成刻意引导,难以从根本上落实“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二是许多教师设计的课程教学活动形式上比较完美,但是忽略了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认真挖掘和有效把握,这是对小学生思想火花和创新性意识的变相浇灭与扼杀。三是激励性教学艺术在实际运用中显得差强人意,缺乏相应的综合性和连续性,从而使得赏识教育难以达成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比如,许多教师往往把“小金星”“小苹果”奖励给一年级小学生,结果整堂课下来,有些孩子脸上被贴成了“大花脸”,不免显得滑稽可笑;滥用那些“你真棒”“真了不起”等激励性语言,难免存在“满堂夸”之虞;重视课堂表扬,而忽视了课后激励等,以至于为数不少的孩子对教师褒扬产生了依赖性情感。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情趣教学为抓手,努力让小学生喜欢数学学习活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因而情趣化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滋润元素。以游戏教学为例,低年级小学生对“开火车”等玩耍表演活动情有独钟,有教师在教学“5以内数的分与合”内容时,把各数的分与合转化成一种手指游戏活动,让孩子们边表演边学习。并且在开课20分钟的时候,让全班学生站起来与教师一起开展如下游戏:“伸出左手捏捏左耳,拍拍左脸拍拍左肩,叉叉左腰抬抬左腿。伸出右手捏捏右耳,拍拍右脸拍拍右肩,叉叉右腰抬抬右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活泼有趣、轻松快乐,直到公开课结束后,有些学生还是在自觉地做着手指分合活动,嘴里面念念有词。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情趣化教学不仅可以现场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赢得寓教于乐的效应。

以开放教学为平台,努力让小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活动 有专家指出:“过去教科书是课程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则应是课程学习的教科书。”这与陶行知校长倡导的“大教育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以生活化情境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正逐步成为一种流行性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有效把握小学生求新、求趣和求异的特点,善于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和多媒体课件等各类途径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既可优化过程结构,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教学视野,又能在寓教于乐之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及其周长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眼光跳出课本,投向教室内、校园内和周围生活环境等,在更大范围内认识更多的长方形并进行测量、联想与想象;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复杂化的图形和物体中进一步加以认知。

以赏识教学为载体,努力让小学生亲近数学学习活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然而在现实中,却有很大层面属于“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即是所谓的“抱怨教育”:为了聪明好学,常说孩子笨和懒惰;为了遵守纪律,常说孩子好动顽皮;为了认真仔细,常说孩子马虎粗心……由于心智发育规律性,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把之作为一种口头禅的话,无疑是一种缺乏爱心、责任意识和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冰心语)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孩子们的“教父教母”,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努力开展以激励性为主的赏识教育教学活动。值得强调的是,这种赏识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期间,还必须延伸到课外校园生活。此外,教师还应通过登门家访、手机信息等各类途径,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的影响,把赏识教育传递到孩子的家庭生活,形成赏识教育的合力。

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语)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情趣和激励性元素,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需品,而且是他们和谐发展的营养品。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4篇

孩子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兴趣和自信心才是最关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数学有了浓厚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文秘站:)题。因此可以说,学生入学的启蒙之初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并注意培养兴趣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孩子关心、熟悉的现象改编成数学题,加深孩子对数学应用的认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对题目进行故事包装,即把一个很普通的题目,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把它包装起来,让孩子觉得有趣,有意思。如:对于9的分与合,出这样一道题:有9名战士分成两小队执行任务,如果你是队长,你准备怎样分?有多少种分法?这样比单纯说9可以分成1和8,9可以分成2和7等,要有趣得多,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

其次,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孩子做错了题目老师一定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孩子。有这样一道经典题目经常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出现:小明和小刚住同一栋楼,小明家住三楼,他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3分钟,小刚家住五楼,问小刚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几分钟?这道题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容易错,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5分钟”。对于这种错误老师不要立刻表达孩子错了,而要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首先,爬楼梯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典型应用题之一,有些奥数书上也叫“植树问题”,这种题的特点很简单,只要老师提示一句话就可以“住在一楼的人是不需要爬楼的”;其次,这道题的背后又含有“找规律”这个经典数学思想,即3楼3分钟能不能推出4楼4分钟、5楼5分钟,找规律最为重要的是确定初始值,也就是1楼1分钟能不能成立,想到这里就很清楚,显然1楼1分钟是不成立的。如果每一道题目老师都鼓励孩子多思考,从更深层次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就做到了事半功倍。

2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转自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多让孩子动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不好操作的转为好操作的,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老师可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游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例题:有两堆石子,如果从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则两堆的石子数相等,由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关于这两堆石子的什么判断?这道题显然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5篇

因此,我们在开启幼儿数学启蒙时,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体验―符号把握,从而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

一、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由于幼儿的认知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思维能力较弱,数学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头脑中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他们必须通过和操作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进行数学的学习。因此,操作方法应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

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物体之间的一一对应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小白兔吃萝卜的操作材料。由于教师对小白兔与萝卜预设了数量上的限制,幼儿在喂食摆放时,只能先喂一只小白兔吃一个萝卜,再将另一个萝卜放在另一只小白兔的下面,这其实就是一个一一对应的操作过程。随着幼儿在对操作过程的逐步感悟后形成要一一搭配的认识,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对应概念。

在数学启蒙学习中,类似这种操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精心的预设,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份操作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时间。幼儿动手操作前,教师应先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由于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的知识还是粗浅、零碎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和评价。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归纳、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一次给图形分类记数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各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学习按不同特征给图形分类,并用数字正确记录图形的数量。第一次,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比较几何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让幼儿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分类;第三次,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分类卡进行形状、颜色、大小的分类并计数。如此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探索需要,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比较、摆弄中获得对数学概念“形”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逻辑知识。

二、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中具有关键作用

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生动的语言对于数学启蒙也非常重要,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我们在对幼儿开展数学启蒙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

例如,在小班幼儿学习认识几何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在展示形象的图片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角;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又如大班幼儿在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形象地告诉幼儿长针叫“分针”,是哥哥,短针叫“时针”,是弟弟;哥哥跑一圈弟弟只能跑一格,幼儿很快就能理解分针和时针的关系。教师还要给幼儿表达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机会。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对某一问题的感受。

又如在感知形的概念时,可让幼儿边操作边说,小鱼由两个三角形组成,蝴蝶由四个圆形组成,小鸟由两个正方形、三个三角形和四个圆形组成;在学习序数时,让幼儿边给动物高矮排队边说出动物的排列顺序,长颈鹿排第一、大象排第二、小熊排第三……集体操作活动后,教师还应该尽量给幼儿个别表达的机会,以了解他们的认知差异。

例如幼儿在进行有规律排序操作后,教师让幼儿说说各自的排序方法。有的幼儿说:“我是按一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一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这样给树叶排队的。”有的幼儿却说:“我是按两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两片银杏树叶、一片枫叶这样给树叶排队的。”幼儿在进行二等分操作后,教师让他们介绍如何将正方形进行不同的二等分。有的说:“我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有的说:“我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这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监控,并提高他们对自己动作的自觉意识,从而有助于动作的内化过程,逐步构建逻辑思维的方式。

三、图像体验加深了幼儿对数学认知的理解

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与认识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这些接近于经验的“知识”变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图像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过程的桥梁。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对数学表象的认识,而采用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组成”时,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然后讲解分合的方法,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组成”的形象。这样的方法是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我们应该结合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的变化,让幼儿在和实物或图片互动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将数学概念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幼儿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体经验越丰富,头脑里的表象越多,他们对数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对于数学知识抽象意义的理解,是应该从具体事物和图像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活动条件,通过实物和图片帮助他们增长对数形的认识。

例如,在感知数字7时,可让幼儿摆弄7粒木珠,把它们排成一行;把一行拉长、缩短,或围成一个圈、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其他形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都是7个,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凡是数量是7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变换次序,怎样改变空间位置,数量都是7。这个“7”不是简单地让幼儿认识“7”的符号,而是由他们从木珠的各种排列图形的关系中自己发现的,是他们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而得到的。显然,只有在幼儿对更多具体事物和图像的体验基础上才能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形知识的理解。

四、符号的把握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头脑中往往只是保存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的知识,则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

例如,有一堆糖,其中5粒用蓝纸包,3粒用红纸包,1粒用黄纸包,请幼儿数出蓝纸包的糖有几粒。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颜色,从中寻找出哪些是蓝纸包的糖;再按具有蓝色和不具有蓝色的两类属性将糖分成两堆;再把蓝纸包的糖从左到右排成一排;最后把排列好的蓝纸包的糖与自然数列1、2、3、4、5的符号一一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得出有5个蓝纸包的糖的结果。又如,幼儿积累了大量有关组成加减法的具体经验,但是要形成这些数学概念,就需要教给他们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在学习8的加减法时,有一道5+3=8的加法题,幼儿需要知道5只白猫用数字5表示,3只黑猫用数字3来表示,一共有8只猫用数字8来表示。符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幼儿能以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

然而,幼儿接触抽象的符号又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学还要强调数学与幼儿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利用诸如按一星期的来园天数分配幼儿的值日生工作、幼儿的生日日期、日常的作息时间、商品的价格、幼儿的人数等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数字符号联系起来,通过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幼儿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数字,结合亲身体验、观察和实践学习数学。

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幼儿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数学启蒙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他们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这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阶段,教学方法

小学启蒙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激发小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因材施教,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于启蒙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的忽视,导致不注重方法和策略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而要提高启蒙阶段数学教学效率,就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积极的教学组织。

一、小学启蒙阶段教学特点

根据小学启蒙阶段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多种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如制作简单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这样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使教学流程尽量简单化,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太复杂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设置障碍,只有简单易懂的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动手能力和机械的运算比较起来,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动手操作环节,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四是利用反复训练加强学生的记忆力,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反复训练增强学生记忆的能力。

二、启蒙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一)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基础教育来说,好的习惯比好的成绩更重要。对于小学数学启蒙阶段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用一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最佳的培养时期,从听说读写进行规范,对预习、课堂练习、复习、课后作业等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的生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方法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规范和指导。比如教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铃声响,进教室;书摆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同学讲,仔细听;有问题,要补充”等。学生本来就喜欢这样的儿歌形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很快投入到角色之中,并在以后习惯规范中以此为原则,进行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小学生活的启蒙阶段,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更加重要。让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对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数学的学习,有着奠定坚实基础的作用。

1、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对于低年级启蒙阶段来说,孩子最喜欢的是将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事物进行理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请同学回家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盆花?有几扇窗户?有把椅子?在教室里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支铅笔?有几块橡皮?有几块黑板?

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仔细观察,然后获得数据,而且能够把这种数据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在树立了数学概念的同时,也增长了生活知识。

2、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生活联系教学来自于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才能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所以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生活实际,从而将生活化的原形搬入数学学习之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妈妈给明明钱买本子,买了一个本子花了1元钱,妈妈给了两元钱,明明能买几个本子呢?请同学们帮助明明算一算!学生会很自觉的进行思考,并帮助明明解决问题,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对数学学习进行探索与思考。

(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是学科特点较为鲜明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利用各种形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利用各种游戏进行数学教学,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方法。

1、利用折纸,培养实践能力。在数学启蒙阶段,常常会出现东西南北方向的识别题目,还会出现点、线、面,及其各种图形的认识,如果教师单纯给学生介绍这个数学概念,学生很难在头脑里形成概念意识,但教师如果利用折纸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的记住这些就比较容易。比如,在一张图上,教师分别画上大像、狮子、北极熊、大海、沙漠等不同的动物和处所,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动物和处所进行方位的识别,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在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儿歌,吸引学生兴趣。例如在小学启蒙阶段,对于数字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自己编一些儿歌,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起唱,学生边读,边对里边的数字进行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儿歌:“山头立着一只虎,林中跑来一只鹿,路上走来一只猪,草中藏着一只兔,洞里出来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学生读起来就既感觉带劲,又觉得饶有兴趣,学生就会爱读、想读。

3、创设游戏,营造快乐氛围。对于小学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还沉浸在幼儿园的快乐氛围中,没有走出来,那么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就是一种非常凑效的方法了。比如:让学生开展小小比赛,看看谁算的准,跑得快!或者教师编辑一个故事,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教学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在数学课堂上活跃起来。

三、结束语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7篇

在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而分化最严重的学科就是数学,初一数学成为分化的起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特点。初中阶段是中学打基础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学阶段的启蒙。初一数学是基础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启好这个蒙,对减少两极分化、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人才之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启蒙?

一、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把握课标要求

课标和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准绳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依据,认真学习课标,体会课标要求,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来龙去脉,才能站到高处,纵观全局,看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主次分明,知道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基本训练要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否则便是学生苦于做题,教师忙于补漏。初中一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整式的概念和运算,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和应用。概念是指导,运算是重点,应用是归宿,正确迅速的运算、准确的表达是基本训练的要求。

例如“有理数”一章,从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是本章一切概念的出发点,也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依据;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这一章的重点。有理数区别于小学认识的数的根本点就在于正负号,有理数计算中比小学计算增加的内容只是符号的处理,因此对正负数的处理就成了本章的主要矛盾。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把握住这一点,把劲用在这里,才能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铺好阶梯,循序渐进,促进认识的深化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这一过程。认识过程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随意跳跃,学生学习数学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不能用教师的认识去代替学生的认识,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认识过程。铺好阶梯是顺利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办法,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是登上新阶梯的基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刚接到初一时就会利用各种形式填平补齐小学的四则运算,然而再集中精力解决正负号的意义和应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火候:简单的多了,泛而无味,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过渡得快了,一部分同学认识跟不上,又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个火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经验的积累。

三、分散难点,前呼后应

数学中的概念都是具体概念的概括和发展,抽象思维也是具体思维的延伸。因此对具体的感性材料的研究要注意逐渐揭示同类材料的共同属性,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看到本质,这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主要方法,也往往是处理教材难点的方法。例如:字母表示数在课本中的篇幅并不大,但内容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代数式恒等变形部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讲明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必要性,包括表示哪些数、怎样表示。又如:“两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偶数”是一个不难理解的事实,学生常常是用具体的数去做验证,这样是不够的、不严密的,应该用一般式进行表达和推证。

(1)要掌握这种数的规律(它的必要条件是被2整除)。

(2)要给以表达规律的数学形式(令n表示整数,2n则是偶数)。

(3)要开始认识有关简单变形的证明:两个偶数2n、2k,其和是2n+2k=2(k+n),则证明了其和是偶数。借此不仅说明了字母表示数的目的性、简明性,还可以说明字母表示是表示数的一般规律,它具有任意性,一旦任意取定后又具有确定性。

为了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加强对列代数式的练习是个很好的巩固提高的措施。代数式是字母表示数的自然结果,字母表示数又是数学语言符号化、形成代数式内容的具体表达。如果对重点、难点教材采取交错伏笔的办法,即可分散难点,前后呼应,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自然形成。在讲有理数这一章时,可为字母表示数留下

伏笔;在讲字母表示数时,可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留下伏笔。

四、指导看书,因材施教,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和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是密切相关的。上课只记忆最后得到的结论,而不注意从问题的分析中得到思想方法的提高;课上只记录黑板上成行成文的内容,而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关节点;课后满足于完成书面作业,而没有深入课后复习……这都是不会学习的表现。教师要从一开始就注意指导学生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以至小结、归纳,特别是要指导学生看书。课本是学生不会说话的老师,看书是探求知识的重要渠道,教会学生看书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探求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让学生看书复习不能一般号召,不但要做到必要的检查,重要的是指导他看什么、怎么看。对概念要理解它的本质,会叙述,会举例,会应用;对运算法则要知道怎么归纳出来的,并能亲自推导一遍;对例题要亲手演算一遍,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搞清楚……总之一句话,对书上讲的不仅要想清楚是什么,还要探讨为什么。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数学;用题;教学;探究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应用题教学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低年级则属于应用题教学的启蒙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应用题的解题总是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是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怎样才能过好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关呢,笔者就从多年的教学体验和学习心得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见解。

一、小学应用题启蒙教学中,教师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恐惧心理,就要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小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们身边的事例,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拉近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呢?我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小学应用题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本人的调查发现,感觉应用题难学的学生当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应用题没有学习兴趣,可见,没有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本人看来,想要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小学时期的应用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所学的计算方法予以考察、验证,学生对于应用题没有学习兴趣,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计算,而是搞不清楚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应用题的实质所在,应用题的实质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予以运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吸引,简单的计算题,学生往往能够很简单地答出来,从实际生活角度入手,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应用题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许多小学生之所以会怕数学应用题,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缺乏应有的解题思路,使许多小学生看到应用题就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去想,该如何处去做,所以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然而,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因此,要训练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就得先从多读题、读懂题入手,使小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知道问题和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可采用以下方式:①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②对画图试提问题的练习;③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训练;④图进行简单的编题训练;⑤行发散思维针对性训练。

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多样而有效,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于不同类型特点的题,在解题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适当引导。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涉及的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如与加、减法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在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工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对于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而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等。

四、小学应用题启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题型的应用涉及

应用题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予以合理、准确的运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涉及,以便学生能够接触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知识,扩展知识面,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准确使用。总的来说,小学时期的应用题主要有:比较法解应用题,还原法解应用题,代换法解应用题,用面积法图解应用题,用列表法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水管问题,行程问题,比和比例应用题,成本与利润问题,图形的面积等,当然不同的类型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接触的,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学生去学习、体会。譬如“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其实是同一个母体的不同表达方法,而列方程解应用题就会让题目思路变得更为清晰、明了,而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记忆运算方法,关键是要了解不同题型之间不同的类型知识。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 思想观念;数学智能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研究意义及理论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为了幼儿园托班孩子在数学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对幼儿园托班孩子的数学启蒙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情况反思和解决方案。

(二)相关概念界定

生活化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启蒙教学:数学启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从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数学智能开发原则:教育性原则,从幼儿的认知思维特点出发;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性原则,游戏等活动的设计对宝宝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相关研究综述

《注重数学启蒙教育 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是有关数学启蒙的论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孩子感知数学。《教学与管理》中写到启发式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新《纲要》指出:数学的评价应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这些不同特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适宜说上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的理论

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2.幼儿园《纲要》科学领域

1)幼儿园《纲要》总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科学领域目标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科学领域内容与要求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4)科学领域指导要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3.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二、数学启蒙教学的途径

(一)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科学有效地教学形式发展幼儿创造力

1.交谈活动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劳动活动

简单的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3.操作活动

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物体,获得了数学感知和经验,并对抽象的数学产生了兴趣。

(三)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在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幼儿会学,在提高幼儿不断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现在的教师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要合理介入,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指导。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幼儿要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幼儿出错,不要急于求成,其实教育也是一种等待。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和探索达到了合理发展, 2--3岁的宝宝有了简单的数学能力,会数简单的数字。

(一)数一数楼梯上的台阶:对于托班孩子来说,长长的楼梯有时会让孩子感到疲惫而无味,但是实验表明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宝宝的数学智能有所提升,而且也会增加宝宝上楼梯的乐趣。

(二)宝宝买东西:宝宝往往固执地要去做而大人不愿让他们做的事情,尝试放手一下,也让宝宝过一下瘾;增加了宝宝的各种体验,让宝宝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

四、几点启示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用自身的教育热情和情绪去感染带动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产生对数学的情趣,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

五、参考文献

[1] 作者邹兆芳.专著名[幼儿数学活动新编].出版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1日,第10至180页.

[2] 作者钱继芳.专著名[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出版地: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第1至173页.

[3] 作者周欣著.专著名[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出版地: 华东师大,2004年6月1日,第1至334页.

[4] 作者王志明、张慧.专著名[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科学)].出版地: 南京师大,2004年2月1日,第1至290页.

[5] 作者黄红亚 袁允兰.题(篇)名[和小班幼儿玩数学].刊名: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上海学前教育,2001年7月1日,第三十二期.第11至14页.

[6] 作者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专著名[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托班上\下].出版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1日,第1至290页.

数学启蒙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应用题 启蒙教学

一、以看培养思维。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多看即多观察。“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细看,多数。只有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就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以读见其意。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例如:商店里有9枝铅笔,卖了5枝,还剩多少枝?先让学生把题目自由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获得题里的已知信息,“有9枝铅笔和卖了5枝”这两个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枝?”,通过读明确“铅笔总枝数-卖出去的枝数=剩下的枝数”。对于理解这类应用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多说。

为让学生弄懂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题意,教师应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当老师在“灌输”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多处于消极状态。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例如:把4朵花放在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再集中列举几种放的情况,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其次,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猜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与表现。

四、多想知其然。

其实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小华做了12朵花,小刚做的和他同样多。他们俩一共做多少朵?此题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他”和“同样多”的意义。“他”指的是小华,“同样多”就是一般多,这里指也是12朵花。学生只有理解了题意,就会“知其所以然”。

但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五、多动手操作。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总想看一看、摸一摸。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四棱柱、球体等实物,教师应借助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六、以练达到致用。

多练即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解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学以致用”一来可以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二来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学数学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照顾全体,辅差培优,这样既可稳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练习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多做智力题等。

七、把数学融入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最重要的还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呢?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些生活现实的应用题。母亲节到了,爸爸买了一箱又红又大的苹果共30个,给奶奶送去10个,还剩几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10个苹果是从箱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30个里去掉10个,则用30减去10得20个。

上一篇:品牌文化营销范文 下一篇:农村法律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