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7 16:56:24

数学阅读教学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却忽视数学阅读。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一、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进入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改革都在围绕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有17处提到了“阅读”,有28处提到了“读”。这充分说明数学阅读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教师讲的内容就满足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大力提倡开展形式多样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这不仅是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也是数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思想的需要。

二、数学阅读的价值

⑴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学阅读。⑵教师讲解和学生做练习题是数学学习的主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是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阅读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地感知和加工教材中的信息,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阅读已不仅仅是“教师的安排”,而是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三、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主要原因:⑴数学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符号和图形语言是数学特有的语言形式,它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通常一个数学符号就代表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学生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明确,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三种语言交叉运用,而且三种语言的使用率都很高,这就需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转换语言形式.如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这给阅读带来较大的难度;⑵数学阅读材料呈现的严谨性及精简性。数学材料呈现方式主要是归纳和演绎,需要阅读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理解、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⑶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地高于生活。在数学材料中反映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展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分量不多,大都是经过多次抽象后的纯理论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经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新的结论。即使是应用问题,也是用各种理论知识来解决。没有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是很难读懂的。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养,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四、优化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⑴提供阅读的机会。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他们常常在黑板上讲解概念、定理、公式、证明。演算例题,学生只需看黑板,记笔记就行,课本被当作习题集,只是做作业时才用得上,复习时也只需看笔记里的内容,学生学数学几乎可以不用看课本。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少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也就失去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 的机会。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包办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通过加强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本领。⑵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实践证明,解答阅读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一、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进入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改革都在围绕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有17处提到了“阅读”,有28处提到了“读”。这充分说明数学阅读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教师讲的内容就满足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大力提倡开展形式多样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这不仅是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也是数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思想的需要。

二、数学阅读的价值

⑴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学阅读。⑵教师讲解和学生做练习题是数学学习的主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是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阅读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地感知和加工教材中的信息,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阅读已不仅仅是“教师的安排”,而是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三、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主要原因:⑴数学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符号和图形语言是数学特有的语言形式,它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通常一个数学符号就代表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学生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明确,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三种语言交叉运用,而且三种语言的使用率都很高,这就需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转换语言形式.如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这给阅读带来较大的难度;⑵数学阅读材料呈现的严谨性及精简性。数学材料呈现方式主要是归纳和演绎,需要阅读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理解、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⑶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地高于生活。在数学材料中反映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展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分量不多,大都是经过多次抽象后的纯理论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经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新的结论。即使是应用问题,也是用各种理论知识来解决。没有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是很难读懂的。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养,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四、优化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⑴提供阅读的机会。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他们常常在黑板上讲解概念、定理、公式、证明。演算例题,学生只需看黑板,记笔记就行,课本被当作习题集,只是做作业时才用得上,复习时也只需看笔记里的内容,学生学数学几乎可以不用看课本。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少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也就失去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包办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通过加强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本领。⑵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实践证明,解答阅读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一、阅读中的“说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中当学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生与生、生与师可进行合作交流,相互沟通,通过说说议议,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思维更加活跃,沿逆向或多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这一内容中的一个简单应用题内容时。(有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内容,要求把内容读通读顺。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更深一层次地在小组内去读去议。如:题目中哪部分是已知条件,哪部分是问题?学生通过在小组内的读读、议议、说说。很轻松地找出了内容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学生理解了已知条件和问题这一内容后。我又紧接一问:那这道题该怎样列算式计算呢?有的学生立即举起了小手,但有的学生却露出了焦急的表情,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沉思,好像似懂非懂的样子。对此,我又让学生展开了阅读。以对读、默读等方式再读内容。通过这一次多种方式的阅读。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列出算式。不多一会儿,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昔稿本,我快速地看了看,都正确了。在这种读中思,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逐次递升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寻得了知识,思维也活跃了,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阅读中的“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待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联系。”

1.实践中的阅读。涉及到教材中有关动手实践的内容,指导学生边看教材,边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在活动手动脑中亲自画、剪、拼、折、量等来获取新知。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边读教材,边按照书上的内容进行折叠。在这折一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特点。在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我又让学生带着动手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再次阅读文中的内容。通过再一次的阅读,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已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牢固了。

2.动手练习中的阅读。在学生对公式法则阅读后,便对公式、法则等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尝试练习书后的练习。学生练习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在练习中遇到的疑难或感悟再一次阅读例题。阅读后,指导学生再练,以加深对公式、法则等的理解。如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在学生阅读完公式(a+b)×c=a×c+b×c时,我让学生我立即叫学生完成书后的“试一试”的作业,在学生练习完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呈现运算、汇报答案,而是让学生对例题进行再一次的阅读,这一次的阅读是对前一次的升华,其中承载了学生的思考、感悟、收获。通过这一次的阅读升华后我再让学生练习,在这阅读——练习——阅读——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恍然大悟,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三、阅读中的“思考”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去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介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分母是18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要完成这道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8最简分数,真分数,求和。在对这四方面的理解时我组织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阅读(轻声读、默读、联想读等)。这既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又将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联系新旧知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还掌握了新知,又辨别了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养成读后反思的习惯。阅读完一节教材后,反思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没有理解,等等。这样的读,就会读出数学的神韵和真味,读出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1.1 数学是一门语言。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 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1.2 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1.3 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2.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

2.1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2.2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先让学生练习,选择:a2a3=( ),a5还是a6? (a2)3=( ),a5还是a6?,此时,教师不失时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阅读。

(2)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①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②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③进行归纳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④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①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②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③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④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学习能力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重视到数学阅读教学的开展和训练,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对小学数学中阅读教学的认知不到位,不能准确完成对数学阅读教学的运用。那么,什么是“数学阅读”呢?

“数学阅读”如果套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如下定义,“数学阅读”即通过对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字的理解、记忆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归纳的思维活动,这个思维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数学特殊逻辑语言思维,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而具体到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人能力相对较差,还需要教师引导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阶段开展“数学阅读”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完成学生对数学这一抽象思维的理解记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达成对阅读教学的认知

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即让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数学题目的基本认知,例如,教师可以从“你知道吗”开展阅读教学,通过加强学生对于“你知道吗”内容的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能借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如,在三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你知道吗”进行导入教学,在学习“时间”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你知道吗”进行教学,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对于时间的表示方式不同,从一开始学会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到学会用“沙漏”,然后再到钟表,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我们的科技在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文明。通过加强学生关于“你知道吗”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

2.反复阅读完成教学

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存在一定的逻辑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看懂或吃透教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反复阅读意识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体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对某一章节的学习,教师可布置让学生就该章节的学习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这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然而总结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只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完成数学逻辑思维的转换,并加深对当天所学内容和整个章节的联系,逐步培养自己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整理、概括和归纳,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借助各种阅读比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数学阅读比赛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及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数学老师可以开展数学知识演讲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课内的或者课外的数学文章,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课内的“你知道吗”,然后通过阅读掌握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再通过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将所阅读到的内容讲述出来。在进行比赛时,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如全班可以分成十组,每组五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如有的同学负责选择阅读材料,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演讲等等。除了可以开展数学知识演讲比赛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老师可以自己制作竞赛试题,试题内容就来源于阅读过的“你知道吗”里面的数学知识,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内容制作试题,进而考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故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数学阅读比赛来提高数学的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而言,阅读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阅读教学来锻炼学生整体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力,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进一步深入探究数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教学,不可盲目跟风,本末

倒置。

参考文献:

[1]王甲梅.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词语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

[2]黄绍良.阅读教学,我是这样还原的[J].新课程:上,2015(11).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一、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并且在适合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㈠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学校现在推行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做导学案,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预习新课。

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在实践中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课前的预习

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只是读读课本文字,走马观花,根本没把预习放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所读的只是课本页面上的皮毛知识,没有找出展开联想、提出问题的切入。不理解课本,提不出问题,这算是预习么?可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呢?

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对课本上的定理本身及定理证明要问个为什么;对已学过的知识作适量的回顾;对新定义反复读,做到准确记忆,并用线条标出;认清新出现的符号并尝试使用;对新定理要尝试证明并记忆。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发现数学阅读的魅力,不但能找出许多知识点,而且还能提出许多值得琢磨、值得深思的问题。

2、课后的复习

学生在复习时要查漏补缺,巩固所学,不断回味、反思、创新。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致使他们在复习(阅读)课本时看不到闪光的知识点,不能结合知识点展开联想、思考,做到知其一而反其三以及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不能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欲,学生复习课本没有任何效果。

二、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教学

㈠计算的阅读教学

计算的阅读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计算能力。如有理数四则混合计算教学,首先粗读,让学生读出题意,读题时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要求:①看运算顺序,要让学生明确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②想运算法则,每一步的运算法则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③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其次细读,回答问题并计算,让学生说出具体到这道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根据是什么,并写出解题过程。

㈡应用题的阅读教学

读题是解题的基础,表面上看,它是一个了解题目内容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语言进行整理、理解、思维的过程,即认识题目内容,对数量关系进行整理、审查的过程。

㈢概念的阅读教学

概念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的,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只注重结论,且要求把它背下来,却不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不求甚解。这样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不可灵活运用,所以教学概念时要指导学生阅读。

㈣平面几何的阅读教学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几何图形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几何图形是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这样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个课前和课堂连续的过程,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联系是学好数学的根本途径。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要重视图形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学生通过体会画图的过程,逐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随着课改的深化,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开展起来,数学阅读教学也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模式,备受关注。数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语言。数学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符号、图形、文字转换的频繁性,表述的高度抽象性,形式上极强的逻辑性。因此对数学阅读能力提出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相当高的要求。通过数学阅读,能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语言,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乐读是数学阅读中的最高境界,它更侧重于情感上的体验。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潜力也随之被调动、激发,进而感受到数学阅读也是一种享受,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阅读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如果任课教师能适时运用幽默的故事情节或实物演示或多媒体手段等创设必要的数学情境,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情绪,那一定是一节成功的课。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

阅读不是盲目地去读,而是学生会读,能读懂知识内容,这样作为教者就要使学生会读,提升他们的阅读时效性――即阅读的时机、阅读的方式、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效果的综合。具体如下:

1.课前阅读――预习性阅读。学生通过预习看书,可以了解课上将要学习的知识,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哪些易懂,哪些难懂,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从而提高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边看边思考,边在课本上做记号,看完了还可以尝试做一做课后的练习,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2.课后阅读――复习性阅读。学生通过复读,可以有助于自己对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有利于提高做作业的速度,避免或减少作业中的错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对背诵部分作理解性的记忆,比对课本,理解知识间的关系,重温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以检查自己听课的效果。

3.局部阅读――针对性阅读。通过听课、作业、考试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中的缺漏、疑问,再次阅读相关部分,直至弄懂为止。对有些解答过程中渗透了某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或解题技巧的例题,不妨也通过重点阅读,以期真正领悟和学会应用。

4.整体阅读――系统性阅读。通常在一节或一章学完之后,要全面系统地阅读,将零星、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记忆理解,达到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学生马上就阅读起这张表来,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他的一些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想进一步地去研究它,问题马上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当老师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四年级再借多少本就和六年级一样多?…‘三、四、五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阅读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数学阅读是一门学问。只要我们钻研进去,就可以享受数学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数学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它的成功与否,持久与否,关键在于这种教学中的双方――学生和教师,在于双方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使命感、角色感的真正体现。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35-01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成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数学阅读习惯出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中渐渐形成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而作出的几点见解,在此和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学生的各种器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的高度重视,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由于数学知识的趣味因素较少,学生们都不怎么喜欢数学阅读,特别是一些概念和公式,学生都没认真的读几遍就拿去做题,这是不正确的。“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应创设一些新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或是富有探索意识的悬念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阅读材料的能力,产生了阅读材料的兴趣,唤起了求知欲望,从而自主的投入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料给学生阅读,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数学的阅读,不是说你多读几遍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及时的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的盲目阅读,不加分析思考,那么,学生的阅读也不会起多大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达,由于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反复的推敲思考,以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反复琢磨推敲。2提纲挈领法:把一组学习材料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好结构一目了然,及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等环节入手,着重阅读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取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式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有效的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学生去参考一些解题步骤时,如果学生片面的去阅读,则起不到效果,如果学生过分的深究,也会起适得其反的效果。阅读的方式有许多许多,教学中,教师要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使学生都能有效的阅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是学生较快地提升阅读能力,形成阅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阅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做题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往往没把题目读清楚就开始做题,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出现的错误颇多,解题步骤不完整。一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的做题,没读清楚试卷的要求以及题目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及数据,就开始做题,学生每次考下来都没有太大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数学,树立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渗透,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读完题目在思考,对于一些不清楚、不明白的题目要多读几遍,在做题的时候应指导学生多注意题目中的数据,在学生做完时,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检查。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开端,学会了阅读可以跟多的继承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人生的事业打下知识基础。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多给学生一些容易混淆的阅读资料给学生细心阅读,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四.给学生充足的实间,提高阅读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息时间都有充分的安排,特别是课堂上,一些教师更是将课堂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教师作何安排,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的阅读上花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后,能反思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理解教材内容所阐述的教学观点、思想方法等。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更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总结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求能最大限度提高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9篇

1.数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1.1 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1.2 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教学学习。

1.3 数学阅读教学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教学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1.4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教学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1.5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教学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教学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教学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2.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2.1 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谓数学交流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2 加强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教学环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其实,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前苏联“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使用教材,即在教师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测验的问题自学一定的材料,阅读习题或定理的简短文字;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也特别鼓励学生读数学书。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学,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

2.3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2.4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3.数学阅读教学进入课堂

鉴于数学阅读上述重要教育意义及其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笔者呼吁数学教育界应将数学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绝不能盲目照搬语文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尽快加强数学阅读的心理机制、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及数学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同时将数学阅读请进课堂,为此:

3.1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3.2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努力借助于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当教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教科书时,教师最好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

3.3 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注意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去阅读数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以好的阅读材料,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课外读物》中有很多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另外,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数学阅读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阅读教学 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读练结合习惯的养成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课内培养。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⑴在一些新知识学习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自我需要”;⑵为探求本质而读。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的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困惑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如学习平角的概念后,有的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就是平角。为此,学生间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直接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平角的定义。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个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或者通过缩句,平角是一个角,而直线是一条线,角能是线吗?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概念的生成;⑶为知识升华而读。这是指在学习新知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的阅读。指导此类阅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课外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还要格外重视在课外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对数学和数学家有新的体验;其次,让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加、减、乘、除的来历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最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让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与数学交朋友,并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精神。

上一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 下一篇:医疗保障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