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教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3:09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1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自身素质,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的过程,又是教师以其自身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理想情操以及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等,进行着复杂而奇妙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因此,凡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必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拥护,学生即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相反师生关系紧张,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引导的行动,学生都很难接受。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和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心态就会处于放松、协调的状态。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师生双方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教师兴致勃勃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此时,学习主动,理解快,效率高。

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师生关系处理不好。学生对教师反感,心情不佳,因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不感兴趣,必然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差生,本身就有一种自卑感,对教师有畏惧感,如果老师再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使学生思想上产生了压力,学习就更没有信心,甚至“厌学”。

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只要在良好的气氛、良好的情绪和良好的情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感受更加灵敏,反应能力更强。因此,素质教育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引导、疏导、诱导、劝导等导向作用。在师生关系的形成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总的说来,学生喜欢与老师接近,愿与老师交朋友,希望与老师交谈,也有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们对老师的情感认识,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接近阶段――消除生疏感、惧怕感、感到与教师相处是一种欣慰;

2.亲近阶段――感到与老师关系和谐,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承认,便会自动地亲近老师;

3.共鸣阶段――常为教师的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教师感情上产生共鸣;

4.信赖阶段――能与教师倾心交谈,向老师敞开心灵的门窗,在困难和矛盾中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也能与教师共享欢乐,师生之间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协调一致。

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遵循学生对教师情感认知的规律,主动广泛的接触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热爱学生,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通情达理,办事公正,严于律己,言教身教并重的教师,学生们更加佩服。他们乐于与这样的教师交往,并在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人格影响。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作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孩子。”爱学生,理应是教师的天职。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够了解学生,进而正确的教育学生。只要教师理解、爱护学生,师生之间就能架起友好和信任的桥梁。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教育示范作用。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学生喜爱老师,就会听其言、效其行。此时,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做人准则,言谈举止等都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作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处处成为楷模。

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在校学习,为了求知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学生能否获得真实的知识与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化水准和教学技艺。以及良好的教学态度。由于教师的大部分活动是在课堂中进行,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练内功的关键。比如:新课导入、课堂提问、德育渗透、板书设计、语言幽默、分析归纳能力、知识渊博等,已成为当今学生评价教师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教师功底厚、水平高,容易受到学生尊重。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也是教师教学内功之一。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反,过于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态度冷漠。教师还要把好的心情带入课堂,美好的语言带给学生,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减轻心里紧张的情绪,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2

中学历史教育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和情操。因此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满足于静态地传授没有加工,仅经过粗略加工的知识,而应当努力从浩瀚无边的“死”的历史知识中弹奏出的一曲曲动人的魄启人心智的旋律,让这些知识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例如在运用唯物史观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时,既不能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忽视甚至否认其变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只看到经济基础对历史演变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以避免历史认识论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倾向,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具有“神”韵的历史知识,使其在学史、读史过程增益智慧。

历史教育的内容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迥然不同。它是从时间的纵向角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时间状态中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历史教育中的内容表现是一种人类过往的生存状态。因此,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一样,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揭示人类存在的时间意义。

当然,历史学中“过去”的意义不仅在过去,历史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历史知识的传授。因为过往的历史并不是像一具坏死的肌体,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它却以一种传统的力量汇入到人类的“现在时”、“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等一切时态之中。

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作为历史(学)的目的与归宿,同时也充当历史认识的逻辑起点。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同要求,认识主体确定了自身进行历史学实践的不同目的,而主体性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历史经验建构的多样性。

由此历史认识论必须遵循着从现在到过去的逆向时间顺序。这就是说,当现实存在物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过往时间太中的历史,不仅是因为人类当下生活的一切现实基础都与作为历史的“过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由于今天的人类与昨天或前天的人类,在本质上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与相通。

历史教育工作者作为对人类既往历史的解释者,他的工作不仅仅是要作一个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一位借助史识重构历史图景塑造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点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与其他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所担当的职责的不同之所在。然而,历史学虽不是人们所谓的“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有其独特的、崇高的、不可取代的价值。

积极、稳妥、逐步地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提倡各地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除语文、外语、数学等工具课以外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课制定出内容较现行中学教学大纲更加详细、要求更为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方便有条件的地区编写教科书。同时,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为他们比专业编辑更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进行教科书编辑的资格审查和教产书质量的审定把关,凡符合编辑教科书条件的人员,均应允许其按照科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编成后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脱离中学实际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会淘汰,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史学的永恒生命力在于它既能展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又可让人们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居今识古,彰往察来,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正如美国新史学创始人鲁滨逊所言的“历史这门学问,不但可以使工人得到一个社会进步和社会的未来的观念,并且可以对他提供某些事物的背景,使他可以在自己的环境里把这种知识利用起来,又可以丰富他的想象力,把他的思想扩大到工厂以外。”从这一角度讲,历史教育应把人类历史中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历史教育除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等等外,还可以使人们“变化气质”——如审慎、宽容、人道、同情、远见、开明等。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3

体育教学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并由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接收知识、体育技能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热情,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认识以及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依据目前的体育教学宗旨,作者认为体育教学要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就是和谐,是社会事业发展所遵循基本原则,因此,作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平等。教师和学生虽然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道德修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来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没有尊卑的区别,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2、教学相长。这里的教学相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即教师的教与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教师在教科过程中也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积累教学经验,巩固教学知识。这里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自我和谐。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学与学生脱不了关系,只有学生的学习才可以验证教师教与学的好坏,所以教学相长有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和谐关系。

3、尊师重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要尊重教师,认真向教师学习,而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德、育、体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学生的地位。学生处在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存在感,自尊心也很强,因此他们希望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教师重视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在体育课上秉着学生为主的宗旨,坚持平等原则,关爱学生,融入到学生群中,这有利于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教师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不再高高在上,从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到与学生互动学习,参与体育的教学活动,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自然而然那师生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

2、关爱学生。体育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它是一种互动教学,包括情感的互动。爱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关爱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加自信的展现自我,并且可以直言教师教学的不恰当之处,与教师真心交流,这有利于增加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更多的关爱那些体育差生,不能一味的提法他们,冷落他们,要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由于家庭因素,比如贫穷、不受父母喜欢等而造成的自卑、颓废,、学习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与更多的关爱,就像的爱一样爱着他们,使他们看到温暖,积极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教师与学生感情上的融合,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体现。

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激情、等。心理健康,才可以正确面对体育教学工作,才可以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激情饱满,才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理解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学校要注重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1、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据实际观察,许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缺失,他们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自问,而不乐意与他们主动交流。人在社会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际关系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向,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要解决这种现象,就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多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使他们摒弃自我独处的偏激,融入到群体中,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促进这一点,使他们保持与社会的联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2、有助于大学生性格的发展与完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果环境中人际关系融洽,那么他就会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如果长期处在与人封闭的环境中,他就会缺失与人交际的能力,比较消极、自闭。学生时期是性格定形的重要时期,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与完善,教师与同学的关爱可以使他们变得更易接受身边的事物,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3、互助合作,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默契,在体育活动中,大家共同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小组活动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体育课堂频繁被教师使用,师生共同参与,这避免了那些平时不善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孤立,互助合作,直接的改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提高体育学生技能的同时,有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4、引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教师与学生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并且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根据学生需要来改变教学计划,组织体育活动。比如,教师与学生一起打篮球,段长跑比赛,排球联系等,在运动、游戏中缩短了师生距离,让学生爱上开了体育运动,这样以来,学生走出了教师的囚笼,可以在运动场上挥洒激情,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

参考文献

[1]张燕杰.高校体育课的新型师生关系[J].体育学刊

[2]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

[3]杜少辉.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4]杨德富.再议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体育教学是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体育课弱势学生的乐园

理想的体育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活动。实际上课堂中的学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程度上讲,对体育弱势学生的引导和关心比对优生的教育更需要教师付出智慧和心血。体育课堂中的弱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学法指导。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低、体育技能差等因素而沦为体育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锻炼热情,对体育课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总是很难按照课标的要求达到教学目标。这部分学生的客观存在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学生教师既不能让其随性发展,也不能严苛要求,最好的教育方法便是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心理上关爱弱势群体,做好沟通工作,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消除畏难情w,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帮助他们发觉自身的闪光点,正确认识自己,逐步树立运动的信心。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融洽了,就觉得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很亲近,利用自己的闪光点慢慢会进步的。

二、和谐师生关系是体育课活跃的前提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彰显和创造性的发挥。和谐的课堂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给学生示范动作时要准确、轻松、漂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要适度,应把握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对技术掌握好的学生既要表扬,又要指出其不足,使其有一个努力的方向。首先,教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对运动素质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其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是消除一切隔阂、和拉近师生距离的一剂良方。教师应通过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因材施教。最后,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评价方式。评价时,不能一味的表扬,这样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受挫。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科学、公正、全面。

三、和谐师生关系是体育课高效的关键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既要宽容忍耐,又要引导提醒。宽容和忍耐是感化学生的良药,一个定格的眼神、一个失望的表情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沉默中看到不满、读懂期许,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种不满和期许都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并自觉调整。但是,宽容忍耐并不等于姑息纵容,如果学生将教师的沉默错误地理解为默许,甚至是鼓励,那么教师便要采取进一步引导提醒。以身作则、私下说服、声东击西都是化解师生冲突的艺术,教师要用好这些方法,保证达到批评教育的同时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四、和谐师生关系是体育课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在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差,学习很被动,学习效果差。然而在学生心理不太成熟的阶段,他们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是应付了事,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因此建立起一种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体育教学效果,起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乐意接受的心态,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就会和教师无话不谈,这样教师也会在学生交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来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这样学生会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接受教师、接受教师所传授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课堂中教和练是一种享受,教师与学生以热情的投入、和谐的交流、愉快的心境来完成“教练”任务。这样的课堂充满了人文的关怀,教师的热诚如冬日的暖阳,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练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5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要想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就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天气较热时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的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应想到学生衣着是否单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学生头疼脑热时,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们连忙捂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会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有利于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成绩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培养的学生赵学恩曾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像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为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才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他们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真心佩服;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体育教师要讲究教育方法

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我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

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室外体育课堂,就会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感到无比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放松一下学生的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较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对于这些学生,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体育教师要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是一举多得的;同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以免适得其反。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6

在授课时,不少教师往往把教和学割裂开来,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和学只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注入式教学法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里面灌注,其他的一概不管,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清注入式教学法的危害。

教和学的关系,并不是教和学的相加,而是教和学的统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要不断地获得知识,就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进行学习,不光要学会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基本能力。思维训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这种方法去独立思考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并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

第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对课程进行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教师的讲解要有启发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但是,教师绝不能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质疑、讨论等,如果教师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就会随着学习的进程积极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光能学会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要及时地总结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广这些经验,有利于学习质量的快速提高。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愿意学习,比起那些外地来的经验更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进行总结和推广,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开拓进取。

总之,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根据体育课本身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参与 素质教育 关系

一、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习速读、泛读、跳读和扫读,从而获得四种基本能力。

①在阅读中准确获得信息的能力

②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

③领会文章大意的能力

④领会文章深层意义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预测下文、推隐含、筛选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推敲词义、分析长句。阅读中如碰到生词,考生要通过上下文、词缀、复合词的一些构造、词形的转化来猜测词义,碰到长句时,学生要学会把长句层层剥开,找出主干,然后再看修饰成分,降低理解的难度,以便充分理解文章,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阅读中遇到生词是常见的事,要读懂整个故事,必须弄懂这些生词的意思。学生可以运用语境来理解生词的意思。语境就是语言所描述的相关情景,即上下文。语境就是句子里的所有单词或者段落中的所有句子。一个句子里所有的单词构成一个语境,在一个段落中,所有的句子构成了一个语境,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了解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篇承接语(connectors),表示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语(indicators)及代词的指称和照应等。阅读材料中往往有许多与目标信息无关的内容,如果一一阅读,将花费太多的时间,有时还无法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安排。扫读的第一步,应是找出所需的关键词,快速扫描全文,锁定信息来源。第二步,在信息的方位锁定后仔细阅读有关段落及信息,判断信息是否正确,解决问题。

当然,要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学生除了在课内进行阅读外,还必须把它延伸到课外,课外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变得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理解力也越强,进而形成课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是不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书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学生不为应试而读,不为分数而读,这时的阅读更具有真实意义的主体自我发起、自我体验和评估、提高阅读速度,这才是高层次的主体参与的阅读,并且它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性,从而生动活泼地体现出自我学习能力。

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注重某种能力或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接受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进行自我求治,如“Madame Curie and Radium”、“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Three Gold Medals for Wilma”及“My teacher”,这些文章我都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让他们从Madame Curie,Wilma Hartlely及Helen Keller的身上认识到“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Determination means victory,victories and defeats are ordinary things to a general.”受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学生认识到成功的道路铺满了困难和挫折,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强大的生存发展能力及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这种有侧重的阅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抗挫能力。

三、优化阅读习惯,创造参与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它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

阅读时可指导学生养成速读和跳读的习惯,经常进行限时阅读。因为限时阅读是培养学生快速敏捷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当然在进行限时阅读时,还应坚持课外抽查、课内快速检查,在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的准确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注意增加学生参与阅读的机会和时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效率。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教学,也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主体参与阅读,而且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主动阅读。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外补充一些有趣的课外材料,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①形象激趣,直观和形象的导入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SEFC BOOK 2 Lesson18 “Charlie Chaplin”一课时,老师可让学生看卓别林滑稽表演的录像。

②时事引趣。教学课文时联系时事新闻会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教SEFC BOOK 1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之前,老师可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总统大选,并提问:Who’s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now?Who were the candidates for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in the past?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美国的一些事情,同时可增强其进一步了解美国历届总统的信息的欲望。

③设疑提趣。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快、更准,阅读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记叙文、新闻报道或人物传记类文章时,教师可以由Wh-questions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但目的明确、速度快,而且理解准确。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2007.6.

[2]石鸥.教育学教程.1998.11.

[3]《高级职业英语》系列教材编写组编.高级职业英语教师参考书1.2009.9.

[4]《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编写组编.新编实用英语教师参考书2.2007.9.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1996.9.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篇8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为15~18岁左右,正处在生理、心理、品格变化发展的巨变阶段。他们面临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生活与就业压力,与现实、与社会、与就业的距离更近,他们要在3年中完成从初中生到劳动者的转变,这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其德育素质的养成态势呈现出不协调、不平衡、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身体的快速成长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品格演进发展迟缓;心理逐步成熟的同时会有较大波折出现。他们既可以展现活力与梦想,也可以张扬激情与自信,但也会囿于性格定型的不稳定、知识掌握的不全面,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导致明辨是非能力不足、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情绪多变,遇到挫折和困惑往往束手无策。上述特点同样存在于内地中职班学生身上。身体素质较好,热情、开朗、活泼、奔放,集体观念强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冲动、暴躁、片面、极端,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易受不良信息影响,遇到打击会萎靡不振等缺点。和内地学生一样,同样需要解决生理、心理、品格三方面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二、中职德育教育共性在内地中职班的具体体现

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的共性体现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德育教育为第一抓手,发挥师生双主体的能动性,一方面打造一支有先进思想、政策理论、教育技能的德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学生,以学生主动追求德育素质为先导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对内地中职班学生而言,德育教师首先思想要统一,其次要提升理论素养,教学方法、策略要符合内地中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地中职班德育教育的共性还体现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从形式上革新,从内容上拓展,多管齐下促进内地中职班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内地中职班学生的特性渊源

由于地区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藏族学生在语言、思维方式、性格、交往行为、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因此,内地中职班德育教育就需要首先把握中职班学生特性的渊源。

1.异质的民族文化特质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藏民族文化及文化心理。进入内地学习后,藏族学生脱离了本民族文化的环境,要面对和接受的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社群。这种全新的异质文化给藏族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扰、视域上的烦乱与心理上的不适。

2.经济社会的落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职业教育仍旧滞后,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二是地处高原,缺少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甚至极个别地区还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更谈不上快速发展;三是教育领域汉语教师奇缺,语言上的障碍导致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教育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外界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

3.家庭生活的内化

家庭生活在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内化作用。受藏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学生普遍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生活方式随意散漫,不注重规划。受制于蔽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他们对家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家庭生活与外界的差异越大,学生适应的难度也越大,也越容易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感。当学生来到内地后,文化、社会、风俗、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会使他们常常怀家念乡、思亲念友,在一些特定的节假日、纪念日,孤独感和陌生感更为强烈。此外,他们原本散漫的生活习惯也被学校的校规校纪所束缚,感觉很不适。

四、内地中职班学生特性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内地中职班学生的特性渊源使他们的德育状况与内地学生相比大相径庭,因此德育工作就要适应这种特性。首先,从班学生整体的道德感情方面来看,民族情感和文化冲突的范围、程度呈正相关,文化冲突的程度越强,本民族的情感与意识越浓厚;从群体活动和个人生活表现来看,班学生既具有直爽豪迈、重义轻利、耐苦耐劳的积极方面,也具有江湖义气、遇事冲动等消极方面。自尊心强,内心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当获得理解和尊重时,就会从心里真正接纳汉族学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德育工作必须要协调好民族文化特质引起的道德感情上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协调这种冲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学生接受内地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藏文化,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使藏民族文化与内地主流文化协调共生、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在学生道德体系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其次,来内地求学的班学生,有的人骄傲于自己进入内地学习,志得意满、安于现状;也有人感受到内地和的差距后,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自我封闭,不主动参与各类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纪律约束,产生自我放任心理,在学习中不服从管理,旷课违纪现象严重。然而,从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是期冀在新的环境中能继续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核心,紧紧抓住班级建设的关键,树立健康的生活规范,发挥班级文化的“软实力”,通过开办党校、团校培养政治骨干,引导藏族学生积极进步,提高他们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识。利用藏族学生好强、勇敢、有强烈自尊心的特点,课上营造良好有序的学习氛围,课下营造多姿多彩的文娱活动,吸引他们参与。第三,学生进入内地学校后易产生陌生孤独感,长期

上一篇: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下一篇:纺织行业废气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