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3:08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

[关键词]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式 练习式 悬念式 讨论式 即兴演讲式

我们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它应该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收尾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堂课的小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新知识的巩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体验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经验,就课堂小结方面谈五种常用的方法。

一、归纳总结式

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归纳总结式可以由教师总结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就我的实践看,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佳,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当堂检测学生 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让学生进行总结,要列出本科学习知识要点,并要谈谈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在知识、思想、能力三方面的收获,进而达到获得知识、启迪思想的育人目的。

二、练习式

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生口头表达的练习。即教师提出一两个本课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并归纳所学,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理论的内涵及运用,既可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第二种抢答式练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喜欢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这须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悬念式

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回答,设下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如在讲法律课《刑法》的内容时,我在一节课结尾出示一个案例:李某在14岁之前曾盗窃过他人财物7000多元,在他14岁生日当天,又与他人合伙抢了一妇女的手机和钱包,之后不久,又伙同他人使用威胁手段抢了一个小同学50元钱,请同学们思考李某对这几个行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呢?最后用了这样一句结束语: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这样学生一定很想知道答案,期盼下一节课,这就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讨论式

即在讲完课后,让学生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当堂所学,而且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但讨论题不能过大,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为宜。

五、即兴演讲式

即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表达的方式来复述所学知识,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体会、收获或感想,而语言表达是学生最薄弱的方面,通过即兴演讲,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进而更好地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如在讲《哲学与人生》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时,在课堂小结时我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准备即兴演讲,其中一名学生的演讲非常成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生发展的顺境与逆境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知道了客观环境对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具体到一个人来说,要想把成才的希望变成现实,不管身处顺境逆境,归根到底,还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我们虽然是中考的失败者,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一无是处,只要我们自信自强,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我们一样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要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落到行动中,真正做到顺境时乘胜追击,逆境时加倍努力”。随后的几名同学也不甘示弱,争抢着演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思路开阔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达到高潮,整节课非常圆满。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绝不能生搬硬套、死板单调。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如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过渡自然,这需要教师精心安排与设计,从而使整个教学做到水到渠成;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要注意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要注意提炼升华,形成知识的理性升华,达到完成思想教育主旨、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结尾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结尾,走形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2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3

教育,本来应该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课堂原本的样子应该是学生热爱学习,学有所得,学得愉快。而如今教育恰恰相反,中高考的压力让孩子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苦学”的状态,学成为负担,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所以教育本身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注重“人”的培养,而不是分数的培养,或者说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得只剩下分数。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一步一步地教导学生学习只能导致学生的呆读死书。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提出了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起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上面,他主张结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法,主张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其灵活性和自发性都较大。一般来说,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一般步骤包括:(1)提出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更多地充当推动者、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标准答案、现成知识的提供者。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尊重学生,做好放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进而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效益才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只有“变教唯学”的课堂,教学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新课改,决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是一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大转变。在接下来的课程改革大浪潮中,我认为我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科学素养和悟性。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注重知识归纳和方法归类,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1.知识的归纳复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知识点归纳梳理,并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说明,适当举些判断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复习课前面部分应安排知识的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重复再现的过程。

2.解题方法的归类是一个“由薄变厚,由厚变薄”的过程。即要学会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类,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并不困难,由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复习课的编排过程中可按问题的类型归类,并指出此类问题的通法。

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在讲评试卷时,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4

误区之一:泛化探究式教学,一味排斥接受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所积极推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当前越来越多政治课上充满了探究的浓烈气息,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政治课所呈现的崭新气象。但在当前存在着泛化探究的现象。有的教师在整堂政治课上可谓时时探究,事事探究。如此泛化探究,未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和内容,事事必探究,处处要交流,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进度。须知我们政治课教学的课时是很有限的,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用时注定无法完成学期教学任务。更为严重的是,如此庸俗浅层的探究必然熄灭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热情,打消学生真正探究的兴趣,因为探究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所探究问题的挑战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挑战性的,对所有问题都探究也就没有必要。所以,政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状况以及所教学知识问题本身的特点,认真筛选、排找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过去我们把思想政治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归咎为这一教学方法的过度运用,这不是没有道理。但现在如果我们一味地排斥接受式教学是否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呢?事实上,对接受式教学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正如过分地泛化探究式教学不可取一样,一味地排斥接受式教学也同样不可取。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发现,不少知识点的教学,学生根本没有任何生活基础,根本找不到任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我认为对这种类型知识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运用接受式教学的方法。如哲学上“矛盾”概念的教学,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从生活中的人与人的“矛盾”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出发,让学生对哲学“矛盾”概念进行自我探究,想以此探究出哲学“矛盾”的内涵,结果是学生被弄得云里雾里。对哲学“矛盾”概念的教学,我的体会是,先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讲完以后再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哲学“矛盾”和生活“矛盾”以及逻辑“矛盾”的区别,这样的教学效果且教学效率要比让学生去自我探究好得多,因为学生不可能有任何哲学上“矛盾”概念的生活基础,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总之,新课程教学中如果过度运用接受式教学方式显然不合时宜,这有走传统教学老路的嫌疑。但如果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不能因为实行了探究式教学而对接受式教学加以全盘否定。

误区之二:只重视教学过程,忽视正确教学结论的呈现。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事实上,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也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所获得的结论性知识。所以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教学的过程性,“过程性”教学方式在当前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很是风靡。但在课堂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有过分重视过程而忽视教学结论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结论的获得理所当然的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对教学结论的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为得出结论服务的,反过来,结论也应该通过一定的过程而得出来,这样的结论才有说服力。不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其意义就大打折扣,结论也就可能被认为是强词夺理。

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时,只顾着让学生“求异”、“发散”,只要是学生得出的结论,就无原则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课堂上一团和气,学生个个显得自负得意。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面对同一客观对象,尽管可以“见仁见智”,但不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经过一系列过程以后所产生的教学结论必须是准确的统一的,最后教学结论的呈现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决不可以无原则、无是非。很多时候,学生经过自我探究得出的一些结论恰恰是对知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是我们必须排除的。所以,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学的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结论的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体现过程与结论的有机统一。

误区之三:过分强调知识归纳,对知识的演绎明显不足。

所谓归纳,指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而演绎指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新课程下政治教材编写的一般顺序是“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从“情景导入―情景分析”事实上就是一个从具体情景材料得出相关知识结论的过程,这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从“情景分析―情景回归”事实上就是一个运用知识结论再去体味和感悟相关情景材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政治新课程教学流程也该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顺序展开,新课程教学理应是一个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过程。

但在当前的政治课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归纳的过程十分重视,而演绎过程则显得明显不足。在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政治教师课堂上在引领学生归纳得出相关知识结论以后,对该知识点的教学就基本停止了,如果再有什么教学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死读死背该知识点。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景材料展示并对相关情景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后,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结论,这个归纳的过程当然是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获得知识显然不是唯一的主要的目的,用归纳出的一般知识再去感悟和体会具体材料或者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是主要目的。这一方面对于巩固和理解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最高原则。所以,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归纳式教学的同时,演绎式的教学更是不可或缺。政治新课程教学应该既有对知识的归纳过程,更有对知识的演绎过程,教学中我们应该且必须做到归纳教学和演绎教学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相得益彰。

误区之四:担心被扣应试教育的帽子,忌讳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试题训练。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大力倡导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应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应试教育,在当下应试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贬义词。可能是由于在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颇,在教育教学中,总有人动辄就给与应试相关的一些教学行为扣上应试教育的大帽子。一些政治老师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教学是应试教育,课上总是故意回避任何试题训练和答题指导,即使这样做了在做的时候总有些羞羞答答,尤其是在比赛课上就像躲避瘟神那样,避之而唯恐不及。我认为,如果对课堂上进行的必要的试题训练和答题指导持完全否定态度,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正确做法。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而在当前,人的应试能力显然依旧是适应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所以素质教育不应该回避对学生进行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指的是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可见,只要应试没有异化为单纯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的应试就不能等同于应试教育。

由此观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实施了素质教育而一味忌讳课堂上必要的试题训练和答题指导,完全不必为了逃避某些“莫须有”的应试教育的“罪责”而在课堂上对必要的试题训练和答题指导刻意回避。我们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把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对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

误区之五:曲解了问题教学法,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所教学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教学的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日渐凸显,它是革除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弊端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但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时候,不少教师是走了样的,典型的就是以满堂问代替过去的满堂灌。在传统教学中,政治课教学可以说是满堂灌的重灾区,新课程教学中,政治课教学的满堂问现象同样也较为严重。

在一次以《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题的复习课教学比武中,一位执教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谁”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有何本质区别”一共问了学生40多个问题。可能是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还不够熟悉,整堂课只听学生稀里哗啦的翻书声,一个问题结束了下个问题又来了,学生们身心交困,疲于应付。新课程下的政治复习课与其他课型的课一样,的确都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如果是满堂问,其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满堂问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等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相去甚远,因为从本质上看,满堂问式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师机械地把教材知识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扒着教材找答案,学生的思维被死死地锁定与禁锢着,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在当前的政治新课程教学中,除了以上五种教学误区情形外,还存在着诸如“机械理解三维目标,贴标签式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扭曲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功能被弱化”等种种教学误区。政治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排除这些教学上的误区,才能使政治新课程教学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才不至于使其走样和变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5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如今,学习不再是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课外,自主学习就显得重要了。高中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心理要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高中生的年龄多在16、17岁左右, 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除了生理出现明显的变化外,心智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高中生的独立性开始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自我评价渐趋成熟,这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元素周期律、环境保护、碳族元素、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等内容的自主学习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在向学生环保意识这方面有其优势,我们要加以利用。随着环保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高中化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环境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整个生存环境,但又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氯气、二氧化硫、白色垃圾、放射性金属、煤和石油等,笔者通常在这些章节中插入一定的环保教育。但是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并不尽如人意。很好地拉动了学习气氛和情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科,化学思维能力与总结分析能力很重要。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同时这也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是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是演绎。如门捷列夫在1869 年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就是运用了归纳法,经过科学的抽象,而形成理论。门捷列夫又以它作演绎推导,修订了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和预言了新元素。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有宏观与微观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物质微粒结构的外部表现,而微观结构是宏观性质的本质所在。如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则与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晶体结构有关。个别与一般在元素知识归纳中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元素性质中,通过归纳推理出一类元素最本质的共有属性,进而再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去掌握此类元素中其它元素知识。对立与统一在化学知识的归纳小结中要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中充满了对立统一规律。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的功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现代教育理念完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杜绝对各种新理念的牵强使用。只有了解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容及新教材的特点,才能合理的用好新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6

摘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维,如何改变和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从小学校园开始。数学,作为开发思维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并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培养方法 数学思维 能力

数学思维就是把一些具体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来表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技能,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接下来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 培养兴趣,激发思维

学习作为一个主动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所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创设情境导入,设置诱人的悬念,使每节课都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差的独立性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他们并不善于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通常是比较直接的看到什么则想到什么。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则需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存储量,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切忌提问过于简单。传统的提问方式:“对吗?”“懂吗?”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问题分析、归纳总结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

二、 注重方法,启发思维 

大思想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样,只有恰当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维,而培养数学思维的前提必须是重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则是一句空话[1]。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是运算和推理论证的基础,能够准确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非填鸭式的教授、记忆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方位地思考,养成追根溯源的好习惯的能力。拿数学解题速度为例,有些学生只注重速度,做题质量不能得到提高;而有些学生准确度是高了,速度却慢了下来。如何培养学生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本质,只有理解了,参透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运算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强教学的多维度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当学生学会灵活学习课内外知识以后,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分析相同的题型并提出不同看法,为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探索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活动要的并不只是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得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过程”及过程的规律性。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是思维的基础。数学上的归纳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初级到高级、有层次、逐步深入的发展历程。随着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及时向学生布置更高一级的归纳总结任务,从而逐层次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而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我们应当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观察实物、图形等实体,结合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数学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来学习数学知识,创设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对数学原理的归纳总结过程[2]。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数学规律,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一个数学原理,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要求我们把数学当成一门科学来探索其自然规律。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系统学科。往往旧知识和以往学习方法是新知识、新方法的基础,同时新知识又是对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和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分解知识,分散难点,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同时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

总之,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肖柏荣、熊萍,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7

【关键词】合作式;网络;素质;合作归纳;合作展示;合作检测

前不久,我校在各年级开展了教学大练兵活动,要求老教师上公开示范课,年轻教师上基本技能评比课。这是我校在进入最新一轮新课改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助﹑训练及效果等加以综合评定,这无疑使学生﹑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新老教师的传承工作落到了实处,也让教师倍感责任重大,对我们乃是一种触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承担了一节习题示范课,内容为:《不等式》试卷讲评课。由于早对这类型的课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于是,我在自己任教各班开展了“合作式”教学改革实践,极大的加强和改进了数学课特别是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我得到了师生的好评,欣慰之余,引发了我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1]一个人的素质是指其天生的某种生理解剖特点.它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没有素质,能力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意的是,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它指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不能现成地决定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仅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否能成为现实,还要看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并且,现实还告诉我们,一些素质差或有缺陷的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也可获得相应的能力,如海沦·凯勒的例子,以不可争辩的事实让我们懂得:

先天生理素质虽然是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与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相比,则居于次要地位,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因此,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创新、拓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才深得同仁们赞誉、推崇和追求。它重视教育的长期效应,要求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无论是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评估以及各种课外活动,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身心获得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

“合作式”教学方法也正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施行的,其特点显而易见。

所谓“合作式”是指在教师精心准备和指导下,让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归纳、合作展示、合作检测”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借助多媒体进行“小组合作题型和方法归纳”、“小组合作归纳和解题展示”和“小组合作反馈检测”三个部分,以及教师全程“辅导、指导和编导”。其基本特征是“两个体现”,即体现学生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教师课堂主要的“导演”地位。这样,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促进其能力不断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让教师由“教书匠”逐步向“教育艺术家”转变。

具体操作:

第一步,培养、引导和督促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现代网络条件,开展小组合作思考和归纳的习惯和方法。合作学习,是目前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要求。这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这种能力应该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的,因为那是学生学习能力生长的沃土,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分辨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单个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们“头脑风暴”的作用。为了加强这种学习,首先就是让学生们开展“合作式预习”进课堂。平时,教师都对课前预习三令五申,而学生则是得过且过,满不在乎,为扭转此局面,可让学生对数学课要讲解的习题做“课前预习单”,大概内容有:学生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在学习小组的安

排下,借助大家的智慧和强大的网络力量,对试卷或教师要讲解的试题进行分类,给出几种题型的归纳;然后,根据自己本小组的归纳,借助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归纳出每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及代表题目。为便于督导,可让学生在课前交与教师审阅、修改并提出意见,为此,培养学生课前开展小组合作思考和归纳的习惯和方法,一旦熟能生巧,就可转入课堂来做快速“小组合作归纳”,这是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步,引导学生针对本组的情况,研究符合本组的“小组合作展示方案”。这要求学生要能够合理的分析本组成员的优势和劣势,选取最好的方法,充分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本组的疑问和困惑,以及对其它小组研究成果的评价。这对于从学生时代培养孩子们的策划能力、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里要学生做到:根据前一步骤中的归纳和分析,合理的给予展示,如:语言描述、投影展示、ppt演示等;并且利用网络指出或找出,与本组研究和归纳的题型、方法相类似的变式题,同时讲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小组展示解题或提出本组解题中的困惑和疑问,可以请求其它小组合作进行协作解题;其它小组在协作解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爱因斯坦曾说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则能体现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故次环节是“合作式”的核心,它既是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思考和归纳的检验和升华,又是检测学习小组是否真正开展学习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题目,自己提出问题,既问老师,又问同学和自己,从而完善和推进学生们思考的学习过程,承担起又问又答的双重任务。由此,我们会发现学生都是爱展示、爱提问的,思维教活跃的,只是以前没有形成规范和习惯,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土壤。

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同样先让学生把所有小组展示在课前交由教师经过提炼,选取一些最能体现学生思考精华、智慧结晶的展示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提问,用于课堂针锋讨论,而对一些重复性的展示则可建议整改,和对没有必要提出或无意义的提问只可课后个别解答,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有的放矢。

第三步,师生同努力,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检测”的习惯和方法。长期以来,学生的被动学习已经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生不能自主决定,“我学了什么,我考什么”的问题,特别是高中生,争对每天被动的完成教师要求的课堂习题到考试习题,感觉没有动力,缺乏积极性。因此,本环节中,要求各小组将事先找来的或编写的“变式题”汇总在电脑中,当进入到本环节时,各小组限时,通过电脑随机的解决来自学生们自己确定的题目,有一种一决高下的感觉。顿时,整个课堂就会变成人人在思考、人人在比拼的良好状态,整个课堂就活了起来,不再让课堂变成少数人的天下,而成为大家学习的天堂。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检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寻求、讨论问题答案和进行重、难点知识反馈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①积极解答和讨论自己,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学生间,师生间大交流,激发学生思维,挑起思想交锋,展现思维碰撞,让课堂活起来。②认真完成每节课的“学案”总结。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进行面对面总结。因此,让学生在上课时,手中拥有一份指导“学案”,帮助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从而,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听课后的反馈情况,有利于“对症下药”,促进教学。

“合作式”重心在“三合”,关键在于“导”。这里的导是指:

①导重、难点。就是对于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应导出正确帮助理解和记忆的各种资料,以启发学生学习小组领会,并辅以简短精讲。

②导知识背景,就是为解答师生所提出的问题,对一些知识点理解时,可为学生提供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创设情境条件。

③导方法,就是为学生预习中归纳、分类、方法总结和疑问、听课中理解、解题中分析提供或引导具体方法。

此套教学方法之所

能让学生喜欢,有其符合学生素质特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根源在于:

(一)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敏感性的特点。他们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有积极要求独立的意向、希望受人尊重,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增强,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其可塑性很大;此阶段是理想、动机、兴趣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的社会和政治舆论、集体信念和感受对其个性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合作式”教学强调了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到自我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题型和方法归纳”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往往可以顺应中学生自尊、自强意识增强的特点,他们会珍惜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期望能“别出心裁”、“一鸣惊人”。同时,在学生“小组合作归纳和解题展示”阶段,许多学生都将自己独特的思考、满意的研究和关心的问题提出,既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开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影响极大。

(二)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认识过程。中学生思维有两个特点:

1、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并逐步导向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高中生的抽向逻辑,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急剧转化,形成了能用理论进行恰当地逻辑判断、推理的论证性思维。他们已能掌握更抽象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并经常利用一般的知识通过推理去理解事物的本质或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还比较贫乏,往往看问题容易片面和表面化,爱作出“全是”或“全否”的结论。

要解决此方面问题,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知识源泉和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思维和方法途经,以达到系统而锻炼、培养其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2、思维品质矛盾交错地发展

高中生因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要求,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接纳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问题和题目的描绘和解答。不完全轻信别人而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另外,还能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合作式”中的“合作归纳、合作展示、合作检测”就是顺应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接纳性,为他们能形成良好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一个场所。事实表明,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把握比较准确,对习题的分类可以非常细致,所选用的解题方法有时会更贴切、更实用,解题和分类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也较丰富,可以起到甚至超过教师讲解的作用。通过多边交流和思维碰撞,学生反映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大增,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由于“师导”和学生积极参与,其发散思和聚合思维能通过“合作展示”中的回答和“合作检测”中的归纳有效锻炼提高。

(三)符合高中学生的需要

[1]需要是人对客观要求和要求的反映,主要包括:归属的需要友谊和交往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独立的需要和被人理解的需要。

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已不满足于单纯参加集体活动,而更加希望自己的能力能为同龄的伙伴所接受,感受到自己为别人所需要,在集体中具有一定威信和权威。他们常常最苦恼的事是失去集体对自己的信任或在集体中失去威信。又最希望能够拥有自我设计的时空,对自己抱有信心,感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虚度一生;同时,他们要求具有和成人平等的地位和人格,迫切需要别人理解,并给以恰当的指导,这些需要往往得到满足,那他们将从矛盾和冲突,烦恼与不安中解脱出来。拥有良好而持久的学习和兴趣和耐力。

在“合作式”中,正是为满足这些需要,才激发学生广泛而深刻的大讨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展现了高中生的勃勃生机,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特别是学生们自主参与其中的习题讲评课,每一次对问题的征服,将让他们有无限的荣耀和成熟感,既展现了自我,又满足了其求知欲。同时,因师生角色及作用的大变化,让学生的需要进一步满足。“合作式”中,学生会感到自己既是教师又是学生。学生以自我为师,书本为师,网络为师,同学为师,教师为师,主体作用增强了,对自己更加自尊、自重、自强。

实践证明:“合作式”

中,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素质特点实现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老师则可以在对学生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中,储备大量的教学技能,自然课堂纪律问题减少,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不但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最后,特别要引起注意的就是:这类课容易出现整堂课为解答课、提问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积极性被普遍调动后,提问兴趣高涨,一时求知欲需迫切满足,而教师对学生提问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所导致。这就要求事先做好大量而精心准备,特别是要引导好学生们充分应用好网络的力量,积极推荐一些好的教学资源网站,让学生能在今天的时代中,科学合理的利用有效的资源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为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做到扬长避短。

总之,希望随着我们共同的努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式”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大的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8

关键词:两学一归纳;自主学习;关注个性;自我归纳;关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24-02

“两学一归纳”的模式由自学、互学、归纳三个中心环节构成。即由学生的个人自学到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进行互学,再由学生或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提升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下面谈谈本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认识与大家共享。

一、“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问题本位学习”),最早起源于医学教育,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模式。PBL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二、“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其他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有“问题”,不同是其他教学模式的问题是大多是教师提出的,而“两学一归纳”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学生自学过程中自己提出的,大多数问题也是同学自己解决的。

学生如何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怎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用一定的形式来围绕学生的问题来探究,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我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三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第1课时新授课时,一上课就跟同学们说:“各位同学,我们本节课将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1)公式;?摇(2)函数;(3)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我们下面的学习以同学们自学为主,首先完成第一部分的学习,请同学们看第62页的内容,想一下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同学们看书几分钟后,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学习步骤:“(1)完成第62页探究性学习内容;(2)看第62页教材内容,完成指定操作,找出本学习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和看不明白的地方;(3)完成实践学习。”接着我就要求同学们按照该同学的学习步骤进行自学,并且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在进行了近十分钟的自学、实践后,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自学任务。我问:“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我邀请一位同学到前面一边操作,一边讲他学到的知识;当他讲完后,我又说:“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大家帮忙的?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向他提出;如果他不会的,其他同学可以举手,帮他回答。”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这位同学能解决的,他就把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关注个性的教学模式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我们不求班级每个学生用同一方法学习,更不求所有学生得到同一水平的进步。让学生自学,就是让每个学生学出各个层面的问题和思考,让学生自教,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在一定范围内能表现自己的思考,且能得到高一层次学生的帮助,让学生自我归纳建构,就是让所有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有自已的收获。

四、“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是关注自我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

“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在归纳环节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归纳,完善自学、自教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且让学生在自我归纳中迸发创造潜能,突现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归纳环节上,要善于诱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绪引向教材之外,延伸到课堂之外。

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三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第1课时进入小结环节时说:“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到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知识点与操作技巧的整理。”同学们讨论完成后,我通过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的形式完成了知识点的总结,后来我又问“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对我们将来的工作生活有什么用呢?”又引发了一阵Excel表格在生活中应用的讨论。

五、“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是关注评价的教学模式

“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双向的,评价可以是在教师参加学生小组活动时,从自己亲身体验的角度出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细节或具有突破性、创造性的行为或提议;评价可以是在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时,说到精彩处同学们给予的热烈掌声;评价也可以是某个同学展示了其他同学未掌握的操作技巧之后,给予的赞美。

我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三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第1课时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作为评价学生和检验教学成果的依据。尤其在学习该课时的第二部分时,有同学通过自学,总结出了使用“函数”的使用方法时,我真的很激动,当时我是不惜赞美的言辞,给予高度的评价,当时那位同学洋溢在成功的喜悦当中,在以后自学互学过程中,他更积极了。

该课时的第64页的探究学习被我用作检验本节最后学习成果的当堂练习,并通过“联想传奇”教学软件,将学生们完成得最优异的成果进行了展示,表扬了完成得最好的小组。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热情很高啊!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课程。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应是答案的提供者,而应该是思路的指引者、智慧的点燃者、辩论的裁判者。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或行为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亲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上进的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自教、归纳和教师的指导,以教材为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探究[Z].GCCCE国际学术会议,2002-06.

上一篇:电工基础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