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0:17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课堂氛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加强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学习能力。(4)有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1)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总结、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案例讨论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也要及时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1)确定案例类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挫折的承受与应对、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1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精选和制作3-4则案例。(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个主要心理问题,这个主要心理问题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解决的方法有心理学原理依据且多种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选择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涵心理学知识的经典事件,也可选择校内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典型例子。(3)设计与组织教学。第一,选择讨论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采用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心理知识,获得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结合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冲动。(4)组建讨论小组。一个班级一般组建5-6个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10人以内,一般以5-7人为宜。在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成员间要合理搭配,避免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还要确保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小组领导者可记录并总结好小组成员的观点,为小组在班级中讨论发言做充分准备。(5)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度适中,还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参考文献、为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问题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个人准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和参考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材料。

(二)课堂实施步骤。(1)呈现教学案例。按照选择的教学传媒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重温教学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也可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难以程度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领导者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等多种方式,讨论对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其中的心理学知识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每个人和每个小组都会对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这样就会形成许多问题,这就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3)讨论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在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适的方案。确定方案后需要讨论什么时候实施计划,如何付诸行动等。(4)总结、评价与反馈。第一,教师要分析、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明确重点。第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赏识表扬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师要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调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案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一要应尽量选取5年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个事件既要反映大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心理问题,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第三,案例的难度适中。

(三)案例应用后的反馈。教师课后要及时反思,一要反思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案例是否合适,是否有代表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二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信息。三要反思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

(四)班级规模。由于使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组织工作量大、学生参与度要求高,故授课班级的人数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四十人以内。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2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黄金来根据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认为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相关心理学分枝为拓展和以系列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邢静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显现出“三大模块”的特点,即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应用心理学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可以看出,当前大多学者认为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专题讲座、心理训练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维度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研究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主导,整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标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生涯辅导、挫折教育、网络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理论知识过多,缺乏趣味性、可读性,大多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因此,在选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邱开金、周晓玲通过对浙江、江苏、云南、河南、广东、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函调查,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制为纽带,不同年级教授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个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吴娴兰、高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侧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时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要素,二是条件性要素,三是过程性要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授活动中是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并发挥着自觉能动性。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量匮乏,二是教学参与态度不积极,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黎凤环基于教师胜任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选择有利于提高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应金萍等人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资格准入。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作为一种有形环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设施等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的精神条件是一种无形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等。王慧秋认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应该生活化,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同时,她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陈丽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不应是教师的理论“说教”课,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同时,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只能另辟蹊径。教师通常运用自我述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开放平台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心理社团、团体咨询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上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涉及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此应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一)研究内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程实施进行探索或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也多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关系、社会转型发展的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也要进一步深化。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反思,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重视以下问题。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要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课程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同时也要从宏观上对课程进行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整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水平。其次,从研究视角来看,除了用健康心理学等科学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知识,系统开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以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仔细分析不同专业背景高职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不同问题,探讨不同专业背景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再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可以尝试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也可以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加强比较研究,通过对比西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总结经验与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最后,从研究者的角度看,目前有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多数是以教师和学校的角度进行的,为了加大课程研究的力度与深度,可以尝试从课程的另一个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探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诉求,从较细微的层面提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切实可行的策略,这样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提高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度。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3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丰富教材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发生,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课本知识,从生活中选取学习的关键素材。例如,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展开“中华文化英雄”竞赛活动,设计“汉字听写”“知识必答”“快速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前准备生活化,理解知识

课前引导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素材,了解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学生从市场上收集关于本地重点产业的市场信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制作成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价格、竞争、供求三个方面讨论,深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多媒体展示,激活生活体验

借助多媒体展示策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了解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可以有视频、时政新闻、歌曲、小品等,作为理论知识分析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产生生活化体验。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播放歌曲《房价之上》,并展示《空中花园》的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策略,使得学生巩固了知识,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把握社会生活趋势,将政治中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与活动中,应用理论解决生活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超市,分析价格变动对同一商品、同类商品、不同商品产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毕业季的烦恼》,参与分析不同就业观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策略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 的就业观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知识,落实服务生活

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生思维方法科学化,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达到服务生活的目的。例如,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情景剧中小李的五个烦恼,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民主听证会,设定主题“校园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模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专家展开辩证交流。之后,学生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阐述配备手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弊大于利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此结合高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民主决策,实现服务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策略

课后延伸与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部分,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表示,“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与创造,学会适应、竞争与关心。”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外探索课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与反思,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知识,教师设定主题为“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的课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正确消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感受文化影响》知识时,展开“校园文化营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探讨出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方法。通过生活化的延伸策略,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总结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4

个人专业发展年段目标:

1、第1-3年度目标:认真学习、知识储备,争取成为学校“书香型”教师。

(1)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大纲》精神,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通读中学英语教材,明确知识体系和阶段性要求。深入研读文本,针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教授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了解整套教材体系,熟悉新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住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展活动,会做相关的调整。

(2)科学备课: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及时的备课、上课。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深度的思考梳理,写好教学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育路线上走情感路线,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3)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4)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2、第4-5年度目标:厚积薄发,提升自我

(1)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3)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4)争取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勤学型教师。

总之,在这5年中,我要努力做到三坚持:坚持多看、多写、多动。

①多看:多看一些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多看一些教学刊物,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专业类的书籍,还有其他的相关教育书籍。

②多写:多动笔,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发现及时撰写下来,努力使自己的论文或案例等能发表获奖;每学年写读书笔记5万字以上。

③多动:这“动”包括自己多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外,“动”还包括多与学生互动,保持良好心态。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认真研究教材,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概念、特点、结构、法则等一些基本知识点,并根据从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2)掌握这一学科的学生学习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然的特点,然而我们的学科学习对象是学生如何能顺利的学习这一学科,学生如何能学会这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生怎样能学懂这些知识,完全需要教师的间接转嫁,通过教师将这一学科知识理解、消化、重组后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 教育和心理理论是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研究带有一般规律的教学问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自身对学生的认识和教学的认识,改变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4)参与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学习,包括各种论坛,理论培训,讲座,沙龙等。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自我学习,阅读学校推荐及自己选择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着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前沿理论有一个应有的认识。

(2)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3)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4)青年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管理,跟随指导班主任学习并实践各项班主任教育及管理工作,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经常向身边优秀教师请教、交流,请领导听课,使领导能够更及时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3)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让比赛成为自己不断提升的舞台。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寻找差距,查找自身的问题,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对比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撰写经验总结及论文,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提升,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5

【摘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主体;教师素质;教学效率;实践;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想就自己的几点认识浅谈点滴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2. 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品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 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3.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思品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 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传统型教学模式 比较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具体表现为以研究为本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这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变现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传授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求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始至终贯穿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实现科学教育教学。 

 

(二)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追打限度的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科、文化以及各方面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探究进而达到能类似研究的能力。 

1.参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由于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改变以往教师唱“独角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让学生有“主角”意识。自觉地参加到教学以及小组的讨论中去,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待学科的科研态度。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提出,我们的教育应“把人放到人的环境中培养成现实的人”,而研究型教学是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同时,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和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的参与性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并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从而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让学生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主动地思考探究,勇于问,敢于想,善于做。师生关系平等可以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思维方式、角度,这样,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信息输入、输出与信息评价、反馈的流量与速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3.创造性与潜在性的统一。研究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它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注重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以及对学生机械的灌输,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实施过

程中体现出知识的再发现、再整合:学生注重的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或是从书本中寻找现成的结果,而是经过思考、探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具有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建构主义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感知活动的内化使所学知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和能力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情景性。 

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在制定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淡化统一标准适用全体学生的观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二、传统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 

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学内容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组织为分科教材:教学按“明了”、“联系”、“系统”、“方法”的步骤进行,在相应阶段采用提示、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凯洛夫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获得新的形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它对知识传授目标的强调,对课程的结构严格划分,对“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法律性质”的论述。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称之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知识教学的目标指导着教学的各环节,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一步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而服务。老师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并且夸美纽斯为教学提出三项任务: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德行。但三者仍以教学知识为主。斯宾塞认为,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他推崇的独立探索的发现法,也以知识教学为中心。赫尔巴特以官能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阶段教学方法。五段教学方法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

2.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学生,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这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并能乐意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由于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传统教学在方法上是灌输和强制的,是一种非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不去考虑自己的想法、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常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 

3.应试指标为考核的惟一尺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采用应试指标。导致学生只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缺乏创造和创新意识。实则是“背多分”看谁背得多、记忆好。谁就容易获得高分。一些人对有些知识不仅能顺背如流,而且能倒背如流,但都是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无暇顾及创造和创新,因而也

就没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这种把知识的接受多少以及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现在的从小学生起就兴起了“报班热”:他们认为分数决定一切,相应的出现“择校热”;不可否认,应试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三个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以形式阶段教学法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等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教学论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以及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统觉论是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之一,他认为学生的思想是由相似的观念互相联系而形成的观念群构成的,每一个观念群,都是按照一种复杂关系的模式。把种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并且作为一个统一的力量,对思想的形成起着小不等的作用。学习是把新观念装到已有的观念群,并在心灵中建立更为丰富和有能动性关系的过程。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有提出了“相关”、“集中”两项原则。以及夸美纽斯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凯洛夫提出的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比较 

上述从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我们应该针对体育的独特性,去区分二者的差异,希望能找到一个对体育教学更有帮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实践以及动手操作,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及参与度的提高,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传统型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体育是一个动手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更多的喜欢实地的操作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传授那些“金科玉律”,所以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型教学“略胜一筹”。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育的独特性让学习体育的学生都有好动、创造性强特点。而研究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那些体育动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动作以及好的锻炼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回顾、思考、创新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新的动作和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操作所习得的动作。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最大限度的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无形中就锻炼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教师总是在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就低,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际的比较发现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更加符合创新性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在一种创设的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中,体会科学发现以及发明、创造的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全方位发展,特别是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以后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育系统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两种模式的平衡和调和,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传统型教学模式 比较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具体表现为以研究为本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WwW.lw881.com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这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变现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传授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求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始至终贯穿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实现科学教育教学。

(二)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追打限度的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科、文化以及各方面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探究进而达到能类似研究的能力。

1.参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由于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改变以往教师唱“独角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让学生有“主角”意识。自觉地参加到教学以及小组的讨论中去,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待学科的科研态度。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提出,我们的教育应“把人放到人的环境中培养成现实的人”,而研究型教学是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同时,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和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的参与性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并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从而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让学生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主动地思考探究,勇于问,敢于想,善于做。师生关系平等可以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思维方式、角度,这样,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信息输入、输出与信息评价、反馈的流量与速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3.创造性与潜在性的统一。研究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它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注重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以及对学生机械的灌输,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实施过

程中体现出知识的再发现、再整合:学生注重的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或是从书本中寻找现成的结果,而是经过思考、探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具有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建构主义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感知活动的内化使所学知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和能力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情景性。

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在制定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淡化统一标准适用全体学生的观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二、传统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

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学内容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组织为分科教材:教学按“明了”、“联系”、“系统”、“方法”的步骤进行,在相应阶段采用提示、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凯洛夫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获得新的形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它对知识传授目标的强调,对课程的结构严格划分,对“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法律性质”的论述。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称之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知识教学的目标指导着教学的各环节,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一步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而服务。老师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并且夸美纽斯为教学提出三项任务: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德行。但三者仍以教学知识为主。斯宾塞认为,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他推崇的独立探索的发现法,也以知识教学为中心。赫尔巴特以官能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阶段教学方法。五段教学方法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

2.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学生,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这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并能乐意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由于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传统教学在方法上是灌输和强制的,是一种非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不去考虑自己的想法、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常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

3.应试指标为考核的惟一尺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采用应试指标。导致学生只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缺乏创造和创新意识。实则是“背多分”看谁背得多、记忆好。谁就容易获得高分。一些人对有些知识不仅能顺背如流,而且能倒背如流,但都是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无暇顾及创造和创新,因而也

就没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这种把知识的接受多少以及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现在的从小学生起就兴起了“报班热”:他们认为分数决定一切,相应的出现“择校热”;不可否认,应试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三个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以形式阶段教学法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等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教学论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以及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统觉论是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之一,他认为学生的思想是由相似的观念互相联系而形成的观念群构成的,每一个观念群,都是按照一种复杂关系的模式。把种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并且作为一个统一的力量,对思想的形成起着小不等的作用。学习是把新观念装到已有的观念群,并在心灵中建立更为丰富和有能动性关系的过程。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有提出了“相关”、“集中”两项原则。以及夸美纽斯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凯洛夫提出的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比较

上述从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我们应该针对体育的独特性,去区分二者的差异,希望能找到一个对体育教学更有帮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实践以及动手操作,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及参与度的提高,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传统型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体育是一个动手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更多的喜欢实地的操作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传授那些“金科玉律”,所以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型教学“略胜一筹”。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育的独特性让学习体育的学生都有好动、创造性强特点。而研究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那些体育动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动作以及好的锻炼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回顾、思考、创新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新的动作和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操作所习得的动作。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最大限度的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无形中就锻炼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教师总是在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就低,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际的比较发现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更加符合创新性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在一种创设的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中,体会科学发现以及发明、创造的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全方位发展,特别是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以后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育系统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两种模式的平衡和调和,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pbl教学法 思想政治 理论课

现代教育应当是以德为先,主张把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的人放在第一位。政治思想素质是人的导向系统和动力系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质是合格大学生的标志,政治理论课作为政治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因此成为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要求。pbl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法律、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里的教学,成功架起了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达到了迅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的问题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采取“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论证问题、教师总结的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一些原理、规律的认识,把握其内在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际,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怎样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客观的案例中抽象出真理的颗粒,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在。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将原理和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的pbl教学模式,并具体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pbl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承担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在秉呈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尝试运用了pbl的教学法,具体运用如下:

1.问题设计是关键。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核心在于“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等都会影响pbl教学的效果。为此,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征集问题:一是要求学生预习,给出大纲,要预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时代背景、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及现实中一些现象的收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想法。二是在新课前给出案例,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从中挖掘其隐含的思想,运用所学专业的新知识和新动向开拓思维,创新思路。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中讲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时,可以要求学生去收集他们的一些经典论述、同时代政论者的评述、西方人的观点等,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品格和人格魅力,理解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上伟大的革命变革。另外,通过西方人的一些评述,更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坚定了理想信念。

2.课堂讨论是手段。pbl要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为此,可在征集的基础之上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阐述讨论结果,表达思想;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和交流,使知识更加系统,从中选择最优答案,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收获的快乐。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qq,msn,email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可以扩大同学知识面,把横向的知识串成面,把纵向的知识串成线,横向与纵向互相交错,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讲确立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生态度的内涵和类型、人生的境遇和机遇、怎样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可以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在课前留下作业,要求每位同学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应该怎样面对复杂的人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参加在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分组发言、个人发言,使同学们了解态度决定人生境遇,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反映的却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完善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养成追求卓著的精神。

3.教师的提炼和概括是归宿。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研究,要驾驭课堂的发展进程,尽可能营造出活跃的讨论气氛,合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储备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理论。最后,教师要给予认真细致的总结,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就本次授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阐明正确的观点和重点掌握的要点。

三、pbl教学中所存在的应用问题

通过座谈、个别谈心、毕业生跟踪信息的方式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pbl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教学,确实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激情、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pbl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为此,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维、协调能力等都要有高层次的水平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泛的知识面,还应掌握调动和引导讨论气氛的技巧,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热情,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pbl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是一个关键环节,必须保证学习条件,在教学条件差的情况下实施会有一定的困难和难度。同时,由于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在pbl教学中会出现多个结论,在诸多的论断中,教师要认真进行归纳总结,需把握一个度,既不能挫伤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鼓励其开放式思维,同时要正确引导,用辩证唯物的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船员技工培训范文 下一篇: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