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员技工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0:17

船员技工培训

船员技工培训篇1

关键词:船企 产业工人 培养模式

随着船舶行业在全球的布局重心由欧美日韩中国,中国国内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工人的需求量渐长,并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供不应求的趋势。

一、船舶行业技能工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概述

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近5-10年来,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根据统计:仅江苏省内大小船厂目前已有100多家。然而,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船企对技能工人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经济危机过后,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2.需求分析

(1)总需求量大增。技能工人需求量随着船舶行业的发展而大增。以南通为例举证。南通是著名的“钣焊之乡”,船舶劳务输出闻名国内外,有船舶劳务输出单位10余家,在中国十多家大船厂工作的南通籍熟练劳务工人有近十万人,大连船厂vlcc超级油轮一半以上的焊接工作量由南通劳务大军承包。高素质的劳务大军,为南通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但是,近年来,随着船舶工业的蓬勃发展,船舶制造行业招工难的矛盾日益显现。具有地位优势的江海城市南通涌现出熔盛重工、明德、韩通、惠生、道达等十几家上规模的民营船厂,加上老字号的中远川崎、中远船务,(南通目前的造船完工量在2010年占全国造船完工量的1/7),加上舱口盖、分段制作、钢结构、甲板机械设备等相关配套工厂,共有200余家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船企的用工量大幅增加。近两年,南通已经成为了船企工人的输入地。不仅如此,尽管工人整体的薪资待遇有明显增幅,用工荒的情形近两年十分突出。

(2)技术要求渐长。国际船运行业对中国造船成本优势的青睐给中国造船行业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国外造船行业的贸易保护盛行,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新规则、新标准等技术壁垒将给中国造船业带来最大困难与挑战。今年4月份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论坛上,业内人士介绍,今后几年可能进入实施的新标准有:协调共同结构规范(hcsr)、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国际拆船公约(《2009 年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压载水公约、nox/sox 排放新标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原油船货油舱涂层性能标准等。举例说明,作为船体结构的主要工种-电焊工,近年来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除了要求船厂焊工必须要持指定船级社焊工证才能上岗操作以外,对整个船厂一类、二类、三类焊工的等级比例提出要求,对某些船型、某些位置等提出要求必须三类焊工操作。

3.供给分析

随着船舶企业的发展,其主体工种技能工人(焊工、装配工、管工等)也出现了地区集聚化、年轻化、稳定率较差的特点。

(1)地区集聚化特点。根据南通地区几家大型船厂的在职员工数据统计分析,船舶企业工人的地区特色比较明显,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根据统计,船舶企业工人主要地区分布比例: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占船舶工人总量的1/3;河南、安徽、黑龙江、湖北等中部地区占比超过一半。而对于某些工种,其地区集聚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2)年轻化特点。根据南通地区几家船厂在职工人的年龄统计,25岁以下的占比65%以上。如下图所示:

(3)稳定率较差特点

原因一:由于船舶企业特殊的本工与外包工相结合的用工模式,加之船舶生产制造连续性较低的特点,加剧了技能工人的流动,导致了船舶企业员工稳定率较差。

原因二:船舶制造企业较之一般的行业,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根据离职人员所在部门、生产工序的统计可知:船体制造部门(组立、合拢)离职的人数占比近70%;生产准备、船舶舾装、涂装部门中离职的人数约1/3。

原因三: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职业忠诚度很低。根据对离职人员的分析,得知(1)离职的年龄特征:离职员工出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同一统计口径内30岁以内离职员工占比过60%。且二次跳槽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2)离职的原因分析:笔者通过对在6个月内离职的新进员工(学徒工)的调查得出:因不适应工作环境、怕吃苦而离职的占比76%之多。

二、内部培养工程

解决技能工人短缺问题,应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现代产业工人,全力推进“内部培养工程”。

1.对现代产业工人的解释

农民工须经过专业化、职业化两道坎儿,以“大机器生产”为特色,成为工业化的主力(现代产业工人)。具体表现在:

(1)专业化的技能。一般说来,农民工进入的是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如建筑业。而船舶行业的技术要求渐长,使得农民工转化为船舶产业工人,需掌握专业化的技能,需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均产值、以提供专业化技能服务。

(2)职业化的技术通道。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通道的打开,在现代企业中形成尊重技术、膜拜科学技能的氛围,产业工人同时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2.培训目的与方向。

(1)职业化。重视工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帮助工人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农民工、职校学生的培养,要坚持实践加理论的专业培训,适时开展学历教育,这有利于引导产业工人学知识、比技术,也有利于产业工人的自我职业发展。

(3)公司化。除了培养工人的技能、职业观念外,把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也要宣贯到工人层面,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以保障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三、采取“n+1”的培养模式

1.培训对象的“n+1”模式:立足本地+布局各地

船舶技术工人的培养,应完全挖掘当地劳动力资源,培养一批认可企业文化、忠诚度高、十分稳定的工人队伍,这有利于稳定生产、和谐劳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本地资源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应扩大企业影响力,充分开发附近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并适当发展省外资源,有针对性地对接有工种特色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以满足自身生产发展之需。

2.培训渠道的“n+1”模式:立足厂内培训+多方校企合作

(1)立足厂内自主培训。船舶技术工人供求矛盾的形势,使南通地区的熔盛、明德、向海等一批新民营造船厂近几年来不约而同地通过内部学徒工的培养以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有的通过内部推荐形式招收社会学徒工,有的则成立专门的独立法人性质的学校,引进专业人才、大规模招生,实施规范化管理。

(2)开展多方校企合作,探索提前对接、无缝对接新模式。船舶行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指本科性质的科研院校,还应包括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的大中专、技校、职校等在内的职业技术院校。在合作模式上,除了校企实习期间的合作外,应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应在职业院校早期导入企业文化与技术需求,力争提前对接、无缝对接。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一方面,参与合作的船舶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有条件的,可以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企业文化、生产流程、技术革新等课程。有条件的,应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同时,也要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3.培训形式的“n+1”模式:岗前集训+师带徒

(1)岗前集训。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船舶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应在船舶焊接、装配、船舶钳工、船舶电工等四个专业领域开展集训。一方面,依托内部培训师资、工位、原材料等资源;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培养培训能力,开展短期培训。具体操作上,应先建立内部培训的示范基地,摸索出技能短训的规律,培养一批能实践、会理论、有经验的教员;根据实际需求,在其他合作院校的培训基地复制此短训模式。

(2)师带徒。经过短训的员工,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培养为成熟的船舶技能工人,还需要时间的磨炼。因此,需安排在岗培训。在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部根据资格条件每位新进员工安排1名带教师傅,签订《传帮带协议》,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计划,开展定期考核评估。

4.培训内容的“n+1”模式: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培养

技能培训解决了生产岗位的短缺问题,而不能解决员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针对船舶行业员工年轻化的特点,应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有理想、能吃苦、懂技能、爱企业的现代船舶产业工人。具体包括:

(1)不断加强对新员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制度规范新员工的行为。不断鼓励新员工积极进取,同时对出现违纪现象的新员工及时严肃的处理。对于出现思想波动的新员工,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2)加大新员工的考核和淘汰力度,实行优胜劣汰,对素质较差的新员工及时进行清理,提高整体队伍的学习氛围。

(3)通过现场跟踪、调查、座谈会、文体活动等方式加强交流,加强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熏陶教育,使新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的融入到公司的生产节奏中去。

5.培养方向的“n+1”模式:产业工人为主,基层管理与技术人才为辅

(1)为产业工人构建一条职业发展路线: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打破学历、年龄、工龄、资历、用工方式等传统的框架、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公司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产业工人培养。产业工人被聘为技师以后,公司召开隆重的技师称号授予大会,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享受技师津贴。

(2)对优秀员工实施激励,给予内部竞聘机会,优先晋升班组长或工程技术人员,优先转招为长期合同工。同时,实施一年一考评,实行动态管理,更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四、结语

加强引导,推进“内部培养工程”,保障“内部培养工程”顺利实施。首先要发挥公司内专家咨询组织的作用,开展相关领域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指导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内部教员的培养,保证各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质量。人力资源要与各生产部门密切合作,从培训对象到培训渠道,从培训形式内容到培养方向,都要切实加强对“工程”实施的领导与协调。

同时,加大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船舶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提取教育和培训经费,并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加强对相关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与文化导入,开发并培育出一批船舶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研究室.当代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报告[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彦庆,韩光,张英香.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及策略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3年,04期:61/67

[3]吴海滨.中国的“船谷”——南通造船业的发展与建议[h]. gmxy.njue.edu.cn/contents/158/1477.html

[4] 南通市船舶工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5] 莫利拉,姚邦松,曹晖.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营造大学生就业环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2)

船员技工培训篇2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以轮机长工作室建设为载体,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引领专业发展。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实用型教材、建设精品(优质)课程、指导技能大赛、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轮机长工作室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了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成立轮机长工作室,引领专业建设

学院轮机长工作室引进中远集团总轮机长王振东、青岛远洋公司高级工程师傅象伦、原天津远洋运输公司高级轮机长伊继华和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轮机模拟器研究专家张国树等专家。青岛市划拨10万元资金用于轮机长工作室建设研究。通过轮机长工作室的平台,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调研及岗位能力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推动轮机长工作室建设,学院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三年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完成专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建成国内先进、设备齐全的动力设备拆装实训中心、动力设备操作实训中心、船舶电气实训基地、轮机模拟器实训中心等四大专业教学基地及金工工艺实训车间,能满足160人同时实训的需要。新建成的全任务模拟器实训中心含轮机模拟器实训室、单机版轮机模拟器实训室,能全方位、全过程模拟现代商船机舱工作情景,仿真模拟机舱所有机舱设备的配置、运行状态、操作管理及故障排除等任务,为学生培养创设了优良的教育环境。

二、 形成“三段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组建由轮机长工作室成员、学院骨干教师、航运企业骨干、职教专家等组成的轮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到航运企业、院校、主管机构调研,制订了职业认知阶段――走进海员世界、职业认同阶段――熟悉海员业务、职业熟练阶段――适任船员岗位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轮机长工作室成员参与全过程建设。

1.职业认知阶段――走进海员世界

制定《走进海员世界》认识实习课程标准,组织新生进行校内和港口船舶认知实习。认知实习前,由专业教师针对认知实习项目对学生进行宣贯;实习时,学生认真听取船上船员和专业教师的讲解;实习结束,学生写出认知实习报告。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职业认同阶段奠定了基础。

2.职业认同阶段――熟悉海员业务

一是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学生完成了动力设备拆装与操作、金工工艺用等实训项目。实训结束,学生撰写校内实训报告,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实训中,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是运用学校自有海校方舟实习船只,安排学生出海实习,熟悉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等实习项目。实习期间,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和工作室成员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的安全,完成实习任务,撰写实习报告。

三是学生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考试,考取符合国际标准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

3.职业熟练阶段――适任船员岗位

制定船上见习课程标准,落实学生船上见习。主要流程为:制定实习方案――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宣贯――发放实习报告书――结束实习――上交实习报告书――批阅合格――领取毕业证书――换取适任证书。在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书中,公司管理人员和轮机长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

三、构建三证融通的项目化课程

根据“专家指导、企业参与、教师主体”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轮机长工作室成员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按照STCW公约,共同分析船舶轮机员和值班机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构建了专业培训证书、船员适任证书、毕业证书三证融通的项目化课程。

四、开发实用型校本教材

组建由轮机长工作室成员、轮机工程专业骨干教师、职教名师及主管机关组成的校本教材编委会,指导教材编写。教材编写小组多次深入企业、院校调研,召开研讨会,研究国际海事公约和国家海事局关于船员培训、发证等的规则,编制符合目前学生需要的19本实用型校本教材,其中《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主推进动力装置》《轮机专业英语》等9本教材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农业部渔业船员编写了《渔船动力装置》《船舶电气及自动化》等五本渔船轮机员教材,将于近期出版。

五、建设精品课程

轮机长工作室成立三年来,与专业建成青岛市精品课程《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青岛市优质课程《船舶辅机》《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轮机管理》,积极筹建青岛市网络精品课程《船舶柴油机的起动》。建立了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性学习、测试和交流。

六、指导技能大赛

专业承担了青岛市第十二届、十三届 “船舶轮机员”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任务,轮机长工作室成员分析技能比赛关键点,利用课余时间精心辅导,并将目前流行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专业与大师工作室共同努力,在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青年教师取得了青岛市船舶轮机员工种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更是包揽前三名。在2014年“好事中”国际帆船比赛航线赛中获得第九名、长距赛第十一名,2015年获得两个单项第一名的成绩。轮机长工作室成员和专业教师被聘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船舶主机与轴系安装的裁判员。

七、参加国家标准制定

近三年来,学院专业科研水平在轮机长工作室的带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持了部级《机舱设备操作工》职业标准制定,参与了交通教指委航海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的轮机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参与山东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等工作。

八、开展服务社会

学院充分发挥轮机长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与指导作用,加快了轮机新技术的推广与交流,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中青年教师技能提升以及专业成长,打造了一支专业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蓝色经济发展,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在企业培训等形式,积极组织涉海涉蓝企业员工参加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开展培训2000余人次,年度专业培训收入超三百万元,服务半岛蓝色经济,为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

船员技工培训篇3

关键词:内河航运 内河船员 培养模式

一、内河航运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大江大河横贯东西,内河支流联通南北,构成了庞大的内河水网。其中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580多条,1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河流总长43万km,大小湖泊900多个,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发展内河航运的优势。近年来,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内河水运取得快速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国形成了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布局,成为流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底,全国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提出要“下决心把内河搞上去”,并在内河水运发展的一些重要原则、思路上达成一致共识。2010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专题讨论内河水运发展,于2011年1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其实质就是提高对内河水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出我国内河水运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从我国全局的战略高度将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将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内河航运可以利用已有河道,不占地或少占地,并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等优势。而且内河航运适应性广,在大宗货物、重大件货物运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内河水上运输的直接实施者,高素质内河船员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级船员的培养,对于现代化内河航运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到内河水运的安全运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内河船员培养现状

1.专业院校减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上世纪70年代末,内河航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提高而快速发展,一些高等专业院校和航运企业都开设内河船员职业教育和培训,内河船员队伍迅速壮大。但近年来内河航运业相对低迷,收入和待遇增长缓慢,内河船员开始转做海船或者上岸工作,多数航海类专业院校转型成为培养海船船员的职业教育机构,内河船员职业教育开始走入困境,培养能力迅速萎缩。从目前全国内河船员培养教育来看,重心放在内河船员驾驶岗位、轮机岗位、基本安全、载运包装危险货物的适任证件培训上。全国有关的中、高职和专科类教育培训院校约有37家,其中有一部分已转向培养海船船员。

2.人才培养能力、模式与行业需求不适应

内河船舶运输向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从运输船舶的种类上看,有客船、高速船、滚装船、集装箱船、油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等各类船舶,其对内河船员的要求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同样是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但内河培训内容体系没有把提高船员能力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作为根本,而是采用了应试教育培训体制。内河船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基础差、生源少,多采用短期培训和考证服务,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难以开展,较难达到船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与当前的内河船员组成结构不相适应。

3.缺乏专门的内河船舶人才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船员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面临的船舶、航道、气象、交通等条件复杂多变。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也可谓是突飞猛进,大量的新技术、高科技含量的设施与设备应用到船舶上,港口与航道也稳步升级。为船员培养提供的技术设备、成本、技能远高于汽车驾驶等陆上项目。实践教学环节需要配置专业的资料、设备,但是由于项目设备和型号繁多,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升级需要资金投入较大。船员职业教育院校和机构无法获得足够、持续的资金更新升级教学设备,与实际生产模式脱节,而且教育和培训的收费标准低于其他培训的平均水平,入不敷出,使实际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偏向于“重理论,轻实操”的弊端。

4.师资队伍需要加强和提高

内河船员人才教育现有的教师基本具备较为扎实的船舶技术、管理知识,但是缺乏船舶运营实践经验。限于当前船舶配员数量、进出口边防手续、船上生活空间、学校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没有较好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跟船实际操作。而内河船舶专业的特征决定了其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理论课本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船舶实际航行运作、货物配载装卸、法规运用、航道水文掌握、船员习惯做法、船舶操纵、复杂情况分析应对、应急演习训练、仪器设备维护使用、水手工艺熟练等实际工作经验。专业老师若不能及时跟进、掌握行业的需求,则无法及时和准确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内河船员培养模式构建目的

STCW78/10公约修正案强调船员应着重于会做,而不是能说会写,因此,素质教育是航运教育的重中之重。船员是一种职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船舶是一种集海洋、天文、地理、机械、电子、控制、通信于一体的运载工具,要求船员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船员的综合素质是衡量船员优秀与否的主要指标,而航运教育想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船员,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连通企业和学生,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岗位。根据航运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培养规律,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模式融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构建从认识岗位到适任岗位、从适任岗位到职业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强化实践,构建由课程实验、实操训练、专项实践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占一半以上,同时保证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

三是建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航运企业的合作,拓宽校外生产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基地的开放性、辐射功能和资源优势。

四是以学校为主体,海事部门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形成校内成绩与企业实习成绩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是形成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和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学历和技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六是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

四、培养模式构建要求与建议

一是校企合作方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向海事部门、航运学会、水运企业进行人才培养问卷调查,专业带头人定时沟通、走访企业,举行企业供需见面会,了解最新的航运业对船员的规格要求。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制定专业标准,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和调整机制。并依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形成、修订培养方案,使方案更贴近生产实际,符合船舶岗位需要。

二是在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上融入内河船员岗位适任标准,实现“三个一致”,即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标准与内河船员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内河船员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专项训练项目及标准与内河船员的要求相一致。

三是根据职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由课程实验、实操训练、专项培训、综合实习、模拟仿真训练、顶岗实习组成,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进阶式”课程体系。改变逐门课学习直线化的“顺序式”被动学习,转向阶梯式、螺旋式的主动学习。

四是完善已有的实验基地,实现集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为一体的实训功能。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同时健全实习企业的跟踪调查制度,企业参与学生实习评价制度等。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由课程实验、评估训练、专项培训、仿真模拟、顶岗实习组成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是走与企业相结合提升教师技术水平之路,保证专任教师的生产实践,学习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理念,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加强专业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专业建设和开发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六是聘请具有船长、轮机长职务资格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训教学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实习指导强化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七是深化对校企合作的实践研究和探索,加强沟通和联系,双方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互相配合、相互支持,达到在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教学资源、社会效益等方面实现共赢的目的,建立与船舶企业对接的技能培养机制。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海事部门)、行业组织(协会)、各航运企业组成的政校企合作理事会,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提供大量信息及有益建议,加强与合作企业的实质性合作。

八是校企双方按照专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班,把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按照“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调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澎.中国内河航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水运工程.2010(2).

[2]黄义军,孙敏,阮莉莉.内河船员培养问题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

船员技工培训篇4

我校以涉船专业为例,创新性归纳出校企合作两种有效模式:

1.对接共享模式 将资源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实施对接,平衡各方利益,满足合作方衍生的不同需求,实现共享多赢。如通过“扬泰造船”、CCS扶贫培训、辅助验船师培养,将行业标准、人才培养、企业岗位有效结合,实现行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

2.根植共生模式 通过顶层设计,依托良好的合作环境,建设可使合作方资源增值的深层次合作载体,是对接共享模式的特色形式。如苏南地区内河船员培训中心与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专业同时建设,通过实训设备、实训项目建设,将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技能训练与岗位训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之一。本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学校仅成为“企业低成本获取适用人才的储备库”,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缺少热情――不愿意合作;2.实习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而企业以生产任务的轻重缓急为中心,合作不稳定,缺少内涵――不知该如何合作。

针对以上问题,自2005年开始,依托我校船舶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基础深厚的优势,借助江苏省地方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行业组织在相关领域的统筹、引领和指导职能,以“交通行业教育区域发展比较”“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三个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围绕“如何激发行校企合作热情”“通过什么方式来丰富合作内涵”并增加合作的长效稳定,关注行业动态,研究企业需求,主要开展了如下实践:

1.“扬泰造船”班 因造船工作环境艰苦,大多数民营中小船厂长期缺乏技术人员,给造船质量带来了很大隐患。扬州、泰州地区中小型造船企业密集,我校与江苏省地方海事局合作,与当地造船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通过媒体宣传、民政局推荐、企业面试后,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的形式开办了两期“扬泰造船”班,如今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有人还办起了自己的造船企业。这一做法及时缓解了当地造船企业人才短缺状况,有效诠释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在全省造船行业得到广泛赞誉,被评为江苏交通优质服务特色品牌。(见图1)

2.辅助验船师培养 出于对造船质量与运行安全的重视,2012年,江苏省地方船舶检验局联合全省各市海事局,在我校试行公开招聘辅助验船师,经准入的学生最后一年课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验船知识、工作规范等专门化教学,专业教师与验船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增加了行校合作互动,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开辟了校企合作新途径。

3.CCS扶贫培训 船舶电焊工是造船企业中技术要求高且工作条件较差的岗位,是造船企业最需要的技能人才。2007―2008年,本着使农村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送出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由交通部主办,中国船级社(CCS)出资200万元,由我校承办了三期焊工扶贫培训班,向江苏、浙江造船企业输送了200名电焊技工。通过造血扶贫,既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社会负担,又为造船企业提供了焊接技能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借助行业管理职能,学校致力于培养“用得好、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又开展扶贫帮困,履行了社会责任,以此构成了行校企合作的动力。

行业标准是指导企业生产的技术准绳,也是行业组织的优势资源之一。我们采取如下做法,将标准结合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之中,以丰富合作内涵(见图2)。

1.课程对接 2005年,我校成立了中国船级社首个在教育院校内设立的焊工考试委员会(NJ15),把行业标准编入了《焊接实训》教材,通过行业部门的考核学生可以获得CCS焊工证书,技能操作水平迅速提高;2007年,我们联合南通明德重工对“船体建造工艺”课程实施改革,把“船体放样号料工”标准融入课程中,开发了项目化精品课程”船体放样”;参照行业标准,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了“《船舶电工》初、中、高级省级题库”。通过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要求嵌入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2.项目对接 因船舶工程类专业实训通用设备稀缺,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发挥学术与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会同行业企业委员根据造船工艺流程,研制了多种教学实训设备,基于行业标准设计了行业证书与技能证书对接的实训项目,可开展涉舶专业实训项目17个,其中对接相关行业及中级技能证书10张,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行校企合作的长效和稳定创造了条件。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此外,与江森自控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开展的以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考核为主的“工学交替”及“扬泰造船”、辅助验船师培养等项目,都是以育人与用人标准对接为基础的合作方式。

3.专业对接 江苏省水系发达,但培养内河船员的院校却很少,致使内河船员严重老化,如无锡鼋头渚景区连续17年没招到一名新船员。2010年,经无锡市地方海事局牵线,我校与无锡市蠡湖游船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内河船舶驾机合一学生的订单,首批30名毕业生已经上岗。与此同时,江苏省地方海事局将苏南内河船员培训中心设置于我校,全额投资了船舶驾驶模拟器、船舶轮机模拟器等实训设备,扶植了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专业的建设,将产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为行校企深层次合作培植了共生体。该项目被评为2012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4.文化对接 通过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涵。2009年建成的船文化教育项目,使学生了解历史,增加知识,体会文化,填补了国内同类院校的空白,吸引了大批企业和职教同行前来学习交流,对船舶专业职教改革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5.服务对接 利用行业指导下的政策许可,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自2005年起,我们先后承担了美国卡特比勒和阿文美驰公司、日本久保田公司和OTC公司、无锡船厂等单位的焊工培训和考核;承担了无锡市电焊工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工作,举办了多期内河船员培训。近三年承担各类社会培训212期共9072人次。主动为行业前瞻性发展提供服务:2005年率先将数字化造船模式引进课堂,为造船模式改造及时输送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我国的海洋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开设了海洋工程相关课程,建设了航海类专业,开发了船舶管系实训项目,船舶虚拟仿真教学也正在研究中。

利用合作方政策许可、资金设备等资源优势,培植合作共生体,增加合作内涵,实施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对接。

本成果提出了在行业指导下,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合作深度的“对接共享”“根植共生”两种有效模式,探索了一条行校、企校合作“满足需求,整合资源,学做合一”的教改路径,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有较强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船员技工培训篇5

关键词: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疏浚工程施工作业有三大特点,分别是知识技术密集性、行业壁垒显著性、市场起伏性,其中,知识技术密集性特指疏浚工程在具体施工中需要正确运用专业知识与多种高端技术设备,而且,要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工程项目作业。行业壁垒显著性是指疏浚工程施工作业对船舶结构的要求远远高于普通船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施工建设周期长,对施工企业的资质要求极高,企业组织要开展疏浚工程施工建设则需要突破各项壁垒。市场起伏性是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疏浚工程施工价格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不可忽视的是,在疏浚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对此,则必须做好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

1疏浚工程项目安全隐患

当代疏浚工程施工作业量大,需要各种高端技术设备,地处环境特殊,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隐患。疏浚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施工设备容易出现故障。在疏浚工程施工作业中,船舶和其他施工设备通常是长时间不间断处于工作状态,这样难免会出现故障。其次,疏浚工程项目分布广泛,施工线路长,设备交叉作业多,来往的船舶与机械设备如果避让不及,就会发生碰撞安全风险。第二,水下作业存在沉船风险。如果在疏浚工程项目水下作业施工中未全面勘测水下环境,或者勘测信息不准确,就很容易导致在后期施工中出现沉船风险。此外,如果船舶所装载的淤泥超载,也会诱发沉船问题。第三,大风、涌浪和潮汐对疏浚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威胁不容小觑,疏浚工程施工遇到暴风雨天气必然会诱发安全隐患。在水上作业,船舶设备特别会受到大风、大涌浪、急流等影响。第四,人为操作因素。在整个疏浚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中,人为操作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施工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不强,安全意识偏低,没有按照标准要求正确采用安全防护装备,未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企业所制定的安全制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就难免诱发安全事故。此外,如果船舶管理人员和疏浚工程项目经理不重视疏浚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管理工作,未对整个施工活动进行全方位安全监督管理,施工企业未曾对全体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注重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意识,就很容易诱发安全隐患问题。

2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策

2.1健全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机制

项目部应注重健全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机制,在正式开展施工作业之前,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水上作业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相关许可证书应按顺序申报办理,并依法办理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等相关手续。其次,对于疏浚船舶,应严格执行《交通部海上航行安全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港口管理条例》中的安全管理条文,按标准要求显示安全信号、安全灯号、安全型号和安全旗号。再次,对于施工船舶必须持有海事和船检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书,施工技术人员也必须持有和本职岗位相匹配的证书,其安全操作技能也必须能达到标准要求。此外,施工船舶如青少年泥船、绞车泥船、沙船、锚和运输船舶应遵守施工区域内的航行管理规定,禁止船舶在核航行和工作条件以外作业。此外,每艘船必须与统一的高频电话保持联系,专家必须24h值班,以促进船与船和项目部之间的有效沟通。除此之外,要做好船舶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在开展船舶机械起重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严格要求戴安全帽,在开展甲板上的作业时,必须穿戴救生衣。在夏季施工时,必须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冬季应采取科学的防冻防滑措施,为船上要准备充足的生活用品和应急材料,确保工作人员与相关设备的安全。同时,项目部和施工船舶应及时组织施工承包商和项目部代表,进行专项安全准备演习,通过演习活动发现问题,完成准备工作,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水平,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2.2加强施工设备故障维修管理及不安全因素改造

优化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施工设备故障维修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设备维修模式。目前,在疏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最常用的设备维修组织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周期性计划维修模式。该模式又称作计划维修模式,宗旨是制定严格的定期维修计划和常规预先维修计划,通过执行该计划控制停工时间以及施工设备故障对正常服务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周期性计划维修模式可划分为四级修程、分别是日常维护计划、月检计划、半年检计划和年检计划,并结合修程针对系统设备实施局部和全局检查、维护维修、部件模块的维修和替换。第二,实时设备维修模式。该模式是工程机械故障后进行维护的模式。目的是缩短维护响应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确保故障设备在最短时间内重新运行。第三,故障分析改进模式。该模型基于发生的故障和趋势分析方法来发现潜在故障的风险,改进常规检查程序和方法,基于维修工作和时间表来替换某一时期的部件,将替换部件发送回建筑公司的内部现场,定期检查,并提高维修效率。第四,后勤综合支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职能是为施工设备维修工作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确保船舶与其他施工机械备品以及备件的库存量。

2.3加强气象预报管理

施工企业应重视加强气象预报管理,及时监测气象变化,如果发现将有暴风雨天气、海啸、突风、台风等,应立刻停止施工。与此同时,要充分落实抵御恶劣天气的措施。提倡早预警早防范,同时也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2.4细化航道疏浚施工

在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中,通常有其他船舶须同时使用航道,在此阶段,自航耙吸挖泥船值班驾驶员和操作人员应注意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随时查看过往船舶的航行动态,在必要时刻进行避让。对于非自航挖泥船舶,必须设置警示灯和锚位标记,以此确保过往船舶安全。其次,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耙头操作人员、绞刀操作人员、反铲操作人员等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开展本职作业,尽量避免因为操作失误所诱发的安全事故。再次,对于交通船和测量船,必须使用专用船只,为船上配备足够的专业救生设备与消防安全设备,采用智能化高频对讲机与岸上保持随时互动和联系。所有驾驶员必须持有相关部门颁发的有效驾驶证书,并熟悉施工水域的水深、水流、水下障碍物以及路线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疏浚工程均处于沿海地区,很容易受到大雾、台风、风暴潮、雷电、暴雨、高温和冰冻等外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严重威胁本工程的安全进展。因此,项目部门应提前制定防御对策,搭建完善的应急救援通道,确保在险情发生之前能迅速做到预判准确,发生时快速采取应急处理,发生之后予以认真总结。

2.5加强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项目部门应联合本组织不断完善疏浚工程项目安全培训机制,全面加强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细化员工安全教育内容,编制科学可行的《新员工培训指南》,引导员工聆听安全培训讲座,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认真学习疏浚工程、船舶交通管理与海洋工程等专业知识。而且,须着重健全培训管理系统,根据本企业和员工群体的实际需求,选用最科学的培训项目,不断完善疏浚工程安全培训方法,使用多途径培训渠道以提升培训质量。与此同时,应结合施工企业整体运营角度,从疏浚工作各项环节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实际需求来定位培训课程内容,确保培训课程的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完整性。此外,应结合疏浚工程项目施工特色,全面做好战略性培训开发管理工作。要结合疏浚作业的特殊性做好技术人员的资格鉴定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安全疏浚技能、救援能力、救生能力。从基础视角和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讲,增强培训效果,培训讲师应协助本企业努力实现培训开发管理一体化,以提高企业绩效,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为目标,提升培训管理战略,恪守战略导向原则、全面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培训激励原则和学以致用原则,量化培训开发管理工作流程,依次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培训项目设计工作、培训组织实施工作和培训评估反馈工作。且要细化员工在职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员工脱岗培训与轮岗培训模块,使不同岗位、不同履历的员工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全面促进企业人才增值。另外,施工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的同时应做好正面激励工作,树立优秀讲师、先进领导、优秀员工等崇高的榜样,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对全体受训员工做好必要的物质嘉奖与精神嘉奖工作,带动他们的受训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个人科学文化修养,熟练掌握疏浚工程项目安全操作技能。

3结语

船员技工培训篇6

关键词: 渔业;船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U6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83-02

0 引言

渔业船员的培训一直以来都受到行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考培分离就是重要举措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于我国渔业从业人员基数较大,培训程度不一,而各个地区的情况也更有所不同造成了渔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也由于各企业所选择的培训机构有好有坏,培训效果不尽相同,诸多因素造成我国渔业从业者水平相对较低,整体从业水平和标准的不达标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不难看出,在船舶航行当中如果船业真正具备相关专业素质有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在一些船员中存在一种培训无用的观念,认为相关的培训很难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甚至出现一些企业不重视员工培训让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的员工进入实际操作岗位的情况,这对船舶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潜在威胁。行业培训是使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具备从事本行业所应当具有的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每个行业都有相关的培训要求,而渔业船员的培训就更为特殊,除需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要安全技能培训,这对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培训机构在完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注意实际操作和突况应对的培训,以下本文将就如何提升渔业船员整体综合素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船员培训有所帮助。

1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努力提升道德素养

1.1 安全是一切商业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的商业活动代价也是惨痛的。而通过一系列的海上船舶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很多的事故产生的原因是船员未遵守职业道德在航行过程中赌气斗狠造成的,遵守交通安全法规是保证航行安全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也是很多船员在实际的航行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凭经验靠直觉,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认为影响不大,甚至不去进行日常的安全隐患检查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而船舶航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人是所有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把安全提升到最高的等级是避免航行事故最为有效的方法,做事再认真一些,再负责一些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培训机构要努力从提升道德素养方面进行相关培训,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

1.2 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制度法规。从业门槛低造成渔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甚至是文盲,对于海上交通安全法规的掌握水平有待提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是很多执法部门人员最为头疼的人群,罚款扣证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业者的陋习,这就需要从法律的高度上进行宣传教育,要让相关从业人员知法懂发依法办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问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逐渐建立一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法规,做到人人有法可依,船员能够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1.3 从管理层面入手。管理是一个行业能否取得稳定成果的关键,从行政角度来说,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严把执法关,要做到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从业资格证件的发放,杜绝出现从业人员无证上岗,建立完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对于不符合相关从业资格审查的坚决不予以证件发放。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者船员存在职业技能不合格的要严格予以纠正,还有就是从制度上完善培训奖惩制度,从管理层面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进一步的提升从业者的水平和素养。

2 加大培训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在我国很多城市中的渔业人员培训机构的水平差距是很大的,要想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要做到。

2.1 以培养合格优秀人才为核心,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场所,投入优秀的师资力量,将培训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培训机构要摆正位置将培养合格人员摆在首位,经济效益次之,而这就要求相关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策上予以相关的支持。

2.2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培训机构来说,要想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就需要较好的教学条件,有硬件上的和软件上的,软件上的主要指优秀的培训人才,人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选拔高水平的培训人才进行培训能够快速提升受训者的素质,高水平的培训能够让船员真正的信服培训能够带给他们切实的利益。另外一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实现提升培训水平的重要方面,比如在进行安全培训的时候需要能够模拟扑救火灾要有合格的灭火器材,尤其是在模拟船舶航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轮机故障,机电故障等等都需要实际的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这就要求培训机构有一定的实力。在进行实际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实际操作演练,一切从实战出发,模拟突况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训设备的维护及其保养,发现设备有问题时要及时修好,另外就是要保证设备不落后于当前水平,保证受训人员能够把培训内容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

3 视培训效果为生命,尽最大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师资二是硬件设施三是培训手段。

师资力量是决定培训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引进和吸引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培训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培训效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相应的提升相关人员的资质要求,从源头提升培训人员的素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人才配合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有了人才和设备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由于从业人员众多而需要培训的人员也很多,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是关系到培训效果的重中之重,培训计划要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提高学员的培训积极性。

最后,作为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证件的发放,对于不合格人员坚决不发证,对于到了考核期的人员要严格进行考核,从制度上确立资格认证的严肃性。船员的培训是船舶航行安全的必然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是提升船员素质的重要手段,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晓菲,田乃清.船员培训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阎战勇,陈轶华.发展海洋渔船船员培训考试工作的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船员技工培训篇7

关键词:内河航运船员 培训 心得

一、内河航运船员培训的重要意义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内河航运中占80%的水上交通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与内河航运船员的整体素质和培训工作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内河航道条件的不断改善,航运企业运营条件的不断提高,对内河航运业提出了更新的发展要求,因此如何做好船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船员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河航运船员培训的体会

1.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航运船员是一个高风险且涉及多门学科的复杂工种,不仅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常识、航海学等基础常识,还涉及船舶机械维修、维护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掌握船员考试大纲、船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船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保证水上交通安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广东省内河船员的90%仅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因此船员培训的工作任务繁重、困难很多,但又十分重要。

目前内河航运船员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内容宽泛,重点不突出。虽然我们按照培训大纲要求设置课程科目及内容,全面介绍了所需要的培训内容,但学员总是觉得内容多,抓不住重点。因此在教学时还需要细化培训内容、归纳知识要点,使学员容易记忆、容易掌握。

(2)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学起来枯燥。由于学员必须要参加理论考试,而航运学员文化层次较低,对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多用航运船舶实际事例说明,配上PPT、动画等素材,使学员学习容易,而且生动有趣。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员提问并参与互动,提高学员主动思考及应变能力。

2.培训的工作重点

(1)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就教不出高素质的学员,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都应具备船上工作经历,要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愿意从事船员教学工作。同时,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增强船员的感性认识,提高船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对培训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进培训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教师要根据学员的水平,掌握情况不断调整培训方案,改进培训方法。教师要多用实际案例、动画图像及现场操作等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提问,并多与学员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总结,模拟演练实际操作,达到学员掌握、理解知识的目的。

(3)建立船员培训监督质量体系,落实科学管理。船员的教育和培训的质量管理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需要我们着力于发挥管理效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流程严格执行,及时纠正各种管理缺陷,确保教学秩序,确保培训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地提高。

3.培训的未来发展

内河航运船员培训的未来发展应该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突破,不断强化补充,需要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长远目标,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为快速发展的航运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培训监督管理方法,开拓创新,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航运事业要求,使船员教育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把科学管理落到实处。

4.培训的心得

(1)努力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操经验的专职教师。目前学校还有部分老师缺乏船上实际操作经验,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法,让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将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傅请进来,通过取长补短,提高培训教员的整体素质。培训教师必须学习相关法规、培训大纲,熟悉和掌握培训内容,确保培训质量。

(2)促进培训机构间的经验交流,广泛听取船员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创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例会制度等方式建立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及时沟通和协商提高办事效率,保证培训质量。目前,航运市场繁荣发展,船员数量比较紧张,长时间的脱产培训学习比较困难,船员难以安心培训,担心会影响船舶单位的工作。

(3)针对船员素质低,培训时间短等因素,培训老师应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新颖性和针对性,根据航运的季节性、船舶的种类、不同的航区、船员不同专业等区别对待。特别是船员的集中培训学习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采用问答式教学互动释疑,增加实例讲解内容,分解难点,强化重点,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纲的知识要求。同时在教学与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船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船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质量,提高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肖根连.提高船员培训质量的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2).

船员技工培训篇8

上海至精国际船舶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永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船舶管理而言,比较注重的是安全、经营、管理等方面,但是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海员去贯彻,目前航运市场对于海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普通海员逐渐流失

目前从事马绍尔船旗国安检及相关检验工作的时阳自2006年开始担任轮机长,曾经在国内外多艘船舶上当过海员。他认为,如果没有海员对人类和世界的贡献,世界将有一半的人将忍受寒冷和饥饿;世界贸易约90%的货物由海上运输完成,65亿人的生活离不开150多万海员的贡献;世界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国际航运业的运行安全、环保、经济更离不开海员的专业服务和杰出贡献。

时阳说道,“可是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海员上船‘两面针’、‘黑中介’,各航运组织对海员管理唯利是图,服务和培训意识缺失,海员被歧视,社会待遇不公。最为关键的是,海员的职业前景、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被各种门槛挡在传统社会之外。时至今日,海员已经成为重要的‘弱势群体’。目前航运市场低迷,船东生存艰难,时有拖欠工资现象,导致海员心态受影响,流失速度加快,安全事故频发,最终将重创航运企业。”

汪永健对于海员特别是普通海员的流失同样忧心忡忡。他表示:“那些在甲板、机舱里工作的普通海员,如水手、机工等,每月工资拿到手也就四五千元,这个行业很难有吸引力。我们很有危机感,可能5年后,普通海员就招不到人了。就目前而言,这种情况要比高级海员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汪永健建议,可以对招聘外籍海员放开限制,“显然,这个问题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例如劳动保障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等。”他还从船舶管理企业的角度表示,外籍船舶管理企业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却很难开展业务,其中海员的工资就很难发放,因为中国的外汇受到监管,这些问题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整体大环境的改善。

上海中船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学刚向记者表示,要保障海员行业的吸引力,建议缩短海员在船上的工作周期。“比如散货船等普通船舶,干部海员(三副、三管轮以上级别)工作周期控制在5加减1月或者6加减1月,普通海员控制在8加减1月。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如海上平台的海员工作周期可以控制在3加减1月或者4加减1月。”

高级海员竞争力弱

时阳表示,世界海员主要来自中国、菲律宾、印度、缅甸、印尼、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乌克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中国国际海员号称有50万,但绝大部分是靠着中国国企和私企船东的‘近水楼台’,真正能融入国际市场,能与国际各国海员同场竞技的只是少部分,能派到欧美高端市场的海员比例不到5%,而菲律宾海员占比高达50%以上。”

建设国际一流的航运强国,需要国际一流的航海人才。国际一流航运企业优秀的船长/轮机长,优秀的机务/海务,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国际高端航运组织的重要人才储备。时阳建议,要打通这些人才在国内高端航运组织(代表国家形象的引水、代表国家质量和标准的验船师、行使国家的专业海事检查官、控制教学质量的海事院校教授、代表国家装备工艺技术的研究机构/生产厂家的研究员等组织)的职业发展通道,把他们作为航运强国的重要人才储备,这是航运强国的捷径和英明选择。同时呼吁顶层设计,《海员法》的立法是航运强国的迫切需要。

时阳建议推动成立“中国海员阳光发展基金”,帮助广大中西部待业青年,煤炭、钢铁产业大量失业工人加入海员队伍,互助共赢,共同开创航运强国的未来。他表示,对于中西部学子,高中、技校或工科毕业身体好的待业青年,或可成立风投基金,引入风险担保机制,按国外模式,先培训普通海员,工作3年或5年后,再择优培养成轮机员和驾驶员;对于失业工人,有安全意识、有技能的技工可以择优吸收到海员队伍中,前期的培训和实习需要国家、企业给予再就业培训等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再就业。

李学刚从业32年,见证了中国海员的成长,他认为与32年前相比,尽管目前海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海员行业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消失。

李学刚认为加大海员行业的吸引力要基于一个重要前提:航运市场好。“如果航运企业不赚钱,就无法改善海员工作条件。今年散货船干部海员的平均工资比去年降低5%,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不利于海员队伍健康发展。”他提出要加大对海员职业的宣传力度。

制度保障海员权益

6月25日是第六个“世界海员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将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远航,为了世界”。交通运输部6月24日公布的《2015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注册船员137.224万人,比2010年增长25.6%,船员规模总体满足航运发展需求。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提高。近年来,中国船员培训质量和考试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包括持续完善船员培训管理质量体系,组织起草船员培训大纲,转化运用IMO 示范课程,建设船员实操评估示范中心,完善船员考试大纲和题库,加强考官和评估员队伍建设,完善发证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打破传统行政区域管理,实现海员异地办证,便利了广大海员。

目前,世界贸易90%的货物由海上运输完成,全球65亿人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全球150万名海员的辛勤工作。但是,随着国际航运市场低迷,海员就业机会减少、职业吸引力下降。中国海事局巡视员郑和平介绍,海员一般工作8个月~10个月才安排一次2个月~4个月的休假,加上海上航行生活艰苦、枯燥,很多海员干几年攒到钱后纷纷转行,行业流动性很大。

为了让船员职业更具吸引力、方便船员工作,交通运输部6月24日公布第三批船员服务清单,包括出版“船员宝典”系列丛书、实行海船船员证书无纸化申办、提供内河船舶船员手机短信提醒服务以及缩短海船船员考试成绩公布时间等。“在之前两年第一批、第二批便利船员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服务范围扩大到内河船舶船员。”郑和平说。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充分履约国际合作,从根本上改善船员发展内外环境,保障船员权益,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为主体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涵盖船员注册、培训、考试、发证、值班、服务、权益等各方面。此外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值班规则》,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违法记分办法》。

上一篇:新生儿护理规范范文 下一篇: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