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0:38

创新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构想

创造性人格反映的是那些富有创造性个体的精神面貌,强调个体创造行为的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对一个人来说,其创造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认知过程的各种能力品质,也与个体的动机、兴趣、信仰、价值观、性格和气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创造力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被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又因其是在人的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的教育,亦显得更为重要。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影响中,人格因素被看得举足轻重,因为人格对幼儿的影响是自然的、全面的和深刻的。幼儿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人格优势,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能,而且可以为其终身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将有利于21世纪我国社会创造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了解国内外创造性人格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想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方面将为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必将有助于幼儿创新教育实践,为人的全程创新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国外创造性人格的研究

翻阅文献资料,国外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迄今为止。多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

1.创造性人格的测定

1950年以后,心理学家已不是只凭借智力测验来测定创造力了,大量的人格问卷问世。例如:1952年,格夫(H.Gough)研究出的《形容词检查表》,经后来的多米诺的补充完善,成为很好的创造力人格测验工具,信度和效度均很理想,被广泛应用;1965年,托兰斯(E.Torrance)编制了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通过测试,可获得被试创造性人格特征以及创造性水平,因其简便、易行、有效而应用甚广;1976年和1980年,瑞姆(S.Rimm)和戴维斯(G.Davis)也研究出来了一种测试创造性人格的方法《发现才能团体问卷》,该测验的使用和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到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区、不同社会地位及不同能力的儿童,且效度、信度很理想;另外、像《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梅伊斯——布里格斯的类型指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加里福尼亚心理调查表》等等,也都反映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征。

2.创造性人格结构

创造性人格的组成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显示个体差异的特征也明显地表现有相似的或共同的趋向,由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的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戴维斯(G.Davi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①智力属中上等;②观察力;③流畅性;④变通性;⑤独创性;⑥精致性;⑦怀疑;⑧持久性;⑨智力的游戏性;⑩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1]

3.不同实践领域创造性人格特征

不同实践领域的创造者,他们的人格特征组合也会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对这个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像美国的卡特尔(K.Caattell)、艾杜生(T.Eiduson)、产柏斯(A.Chambers)、麦金农(Machinon)、巴伦(Barron)、克里奇尔德(R.Crutchfiled)等,利用人格测验、面谈、观察记录、自传写作等方法,初步揭示了经济学家、数学家、工程学家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关于教师创造性人格方面的研究,除美国的比夏普(W.Bishop)、塞林(D.Sellin)、史密斯(R.Smith)、哈尔曼(R.Hallman)等人的研究外,日本学者恩田彰的研究也比较著名。比较起来,塞林、恩田彰对教师特征的概括相对较全面,比夏普采用教师特征量表,对109名被超常少年确认为是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进行研究,基本印证了塞林、恩田彰的结论。从上述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可以将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热爱创造活动,有创造力;②有强烈的求知欲;②乐观、幽默、热情、自信;④兴趣广泛、好奇心强;⑤尊重学生;⑥言谈自由、开放;⑦富有学识;⑧上进心强,职业态度端正;⑨有正确的教育观点;⑩善于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这些特征涉及到教师的个性倾向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育观点、教育能力等许多方面,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

4.不同年龄阶段创造性人格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有玛克(Mark)、格内费士、贝里对幼儿的研究,[2]托兰斯对中、小学生的研究,盖策尔斯(W.getzels)和杰克逊(W.Jackson)关于青年的研究等等,在概括儿童、青年创造性人格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受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一万面教师可以促使儿童将创造力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又在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在SMSC的合作下设计的实验,强烈地说明了这一点。

5.不同性别创造性人格特征

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性别这个变量也被注意到,虽研究不多,但却具有代表性。如:美国心理学家雷弗娜·赫尔逊(R.Helson)曾研究了“女数学家的创造个性”问题,提出富有创造性的女数学家的特征。另外,美国的心理学家路易斯·巴赫托勒(M.Bachtold)研究了女科学家的个性特征,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女科学家的个性特征。

6.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托兰斯、莱姆布赖特等人提出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人的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影响,强调重视在学校培养人的创造性人格,美国、日本在此方面的教育实践成果丰富而卓著。他们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格,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教师之所以重要在于他们有其特殊的个性特征,他们所做的实验,验证了创造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方面优于一般教师。另外,关于有助于创造活动的心理品质(创造动机、思维灵活性、思维敏捷性、独创性、自信心)的培养也都有很好的研究。在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中,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幼儿解决问题的特点在于他们是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来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尽管这是自发的、幼稚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也是没有什么社会价值的,但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不要压制。要以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火花为基础,引导和培养儿童特殊的创造性才能,强调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进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创造力培养是幼儿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开拓创造空间,如何创设有助于创造的气氛以及教师如何发挥创造性人格优势去影响幼儿等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刚刚起步。

二、我国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概况

尽管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指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儒家经典《大学》也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这只是创新的思想而己,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文化传统的束缚,对创新的认识还相当浮浅,也没有创新教育的实际行为。在我国,真正的创新教育行为是从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开始的,他边实践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1943年,陶行知发表了《创造宣言》,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他提出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教,要把自己摆在儿童的队伍里,要真情实意地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加入到儿童生活中去,从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可以说是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一种认识。1960年以后,台湾学者贾馥茗开始对教师创造性人格进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将易于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1980年以后,我国大陆心理学界开始研究创造性人格问题,虽起步晚,但成果却相当丰硕,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①注重翻译、介绍创造性人格研究的最新成果及研究动向;②对理论问题的探讨全面而趋于深入。内容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培养问题,力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人格理论。如:高玉样、周昌忠、杨仲明等。高玉样根据国外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提出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热爱创造活动;有创造动机,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善于创造性气氛;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念;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内容相对较全面,对我国教师创造性人格塑造提供了理沦依据。③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的工作:一是研究方法多样,如问卷、调查、访谈、作品分析法、文献法等等;二是涉及领域广泛,有对科学院院士人格进行研究的、有对一般科技人员人格研究的、有专门对女性研究的、有专门对儿童研究的等等。王极盛、董奇、夏应春、李繁、刘海燕、张爱莲等人的工作较有特色。

三、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构想

综合国内外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到:国外研究涉及的领域及人群是广泛的,而且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但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尽管成果较多,但研究的方法却不够多样,表现为:思辩住的研究多,实证性的研究少,且未曾见到专门研究幼儿教师群体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成果。国内方面,尽管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展速度快、成果多,但教师这一特殊人群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依然是相当薄弱的部分,表现为综述国外成果,进行的思辩研究不多见,实证性的研究尚未见到。从教师创造性人格研究的意义来看,目前之形势下,必须将教师创造性人格研究提高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只有研究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持征,提供培养、塑造教师创造性人格策略,才能有助于创新教育实践。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群体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担负着奠基重任,认真研究这一特殊人群,不仅可以丰富教师人格研究的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幼儿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从而为幼儿终身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内外关于教师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资料,考虑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富有探索精神,责任心强

这是人格的意志特征。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应体现出幼儿教师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权威、敢作敢为的精神,并有恒心、有毅力积极地尽职尽责,把创新工作做好。

2.和蔼可亲,有耐心

这是人格的态度特征。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应体现幼儿教师特有的工作态度,只有和蔼可亲、耐心细致,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安全基地”,使创新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3.观察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才识

这是人格的认知特征。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应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高水平的能力积累,才能有高水平的创新活动。

4.自信、独立、当机立断

这也是人格的意志特征。幼儿教师创造性人格不可缺少这些特征,它在具体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保证其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就。

5.适应性强

这既是人格的能力特征,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教师具备这一特征,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调动其创造能力,主动适应环境,降低焦虑水平,使自己与环境协调一致。

6.理想崇高、目标远大

这既是人格的认知特征,也是其重要的动力特征。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就会使幼儿教师在困难面前勇敢、坚强,就会自觉地抑制私利和牺牲自我。它不仅有别于个人进步而且能保证创造活动的社会意义。

7.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

这是人格的动力特征。兴趣与人愉快地情感体验相联系,对人的活动起始动和定向作用。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求知欲则使兴趣更加深刻。这一特征能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创造性活动,进一步推动创造性活动的进程。

8.移情能力强

这既是人格的能力特征,也是其重要的态度特征。具有这个特征,教师就能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敏感地觉察幼儿的反应,使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更易于被幼儿所理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儿童的尊重与热爱。

9.有正确的幼儿创新教育观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2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文章从创新型人才概念与特征的理论综述出发,应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联邦快递公司总裁弗雷德·史密斯及其中国区总裁陈嘉良这两位企业领军人物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对两位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特征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创新和实践能力、乐观积极的态度、关心帮助别人、灵活敏捷的思维、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及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六个方面的素质特征。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得出的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主要素质特征,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扎根理论 素质特征

引言

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关键。了解和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本文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探究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为目标,在对国内外创新型人才概念和特征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联邦快递的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和其中国区总裁陈嘉良为例,通过对两位杰出的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和基本素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寻找和发现创新型人才所共有的关键性素质特征,从而为构建创新型人才特征理论进行积极的探索,为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具体方法指导。

文献综述

(一)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 年6 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对人才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进行创新性劳动,在某个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

与纲要内容具有一致性,国内关于创新型人才定义的研究,涉及创新素质、创新成果及创造力三个方面。曾红从创新素质角度提出,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又同时具有完善自我实现目标并且目标被社会与他人接纳的人;胡晓红则侧重强调创新成果,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强烈的机遇意识、问题意识、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新事物、新问题做出新解释、新回答,提出新方法、新方案的人。冷余生则强调创造力,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界定。一般认为,国外关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开始。之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创新杂志》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取得新成果的人。

(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关于创新型人才特征的研究范畴,国内外研究相对一致,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涉及人的性格、行为、思维等多个方面。比较而言,国外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特征的研究结论更为具体和清晰,更具可测量性,国内研究结论相对抽象和概括。

国外对于创新型人才特征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吉尔福特提出了关于创新型人才的9个特征,包括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求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幽默感和意志品质出众。Csiksxentmihalyi描述则更为具体,他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充沛的经历,但通常又都是安静的休息者;聪明天真贪玩又遵守纪律;充满想象或幻想又具有根深蒂固的现实感;外向与内向并存,谦逊却又自信;某种程度上回避刻板的性格角色;反叛中又有传统;大多数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却又拒绝工作;开放性和敏感性并存。

国内关于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的研究描述相对于国外研究更为抽象,更为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王凤科、周祖成将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意识、知识、能力和个性。王树祥认为应具有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和激情,富于探索精神,理论基础深厚和具有渊博的知识,开拓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具有奇异的想象力。杨名声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的意识、思维、能力和人格;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及综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指出创新型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强调生成的理论应该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并且从关于现象的数据中直接建立理论。

扎根理论的主要操作程序是:在确定好研究主题后,首先是进行文献讨论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然后是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通过编码获取相应的概念以及主要范畴,将其串成一个故事线;最后得出结论。其中最主要的研究环节是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三个编码过程。

得出结论之后还需要对理论的扎根性进行检验,用搜集到的资料再次验证这个理论。理论扎根的过程是“保持资料与理论间来来回回的互动性,不断将来自现实世界的资料,转化成较高的抽象层次的范畴、维度与概念,并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直到理论达到饱和为止。此外,还要再对故事线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出其中密度最大的概念,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新理论。

本文以联邦快递的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和其中国区总裁陈嘉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联邦快递是一家著名的创新型企业,是快递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头羊,用这样一个成功的创新型企业的创始人以及高级经理的具体资料分析研究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史密斯和陈嘉良是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他们创新的成功使得基于他们创新实践获得的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和信赖度。因此,笔者收集了大量史密斯和陈嘉良的相关资料,将其中与创新活动与个性特征相关联的部分整理出来,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编码分析,在编码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研究过程

(一) 开放性译码

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笔者从弗雷德·史密斯和陈嘉良的资料中分别发掘出23个核心概念,并将之归纳为11个主要范畴(C1-C11)。这11个主要范畴分别是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知识储备、资源利用能力、热爱工作、智慧和洞察力、梦想和远见、乐观积极的态度、创新能力、经营策略、沟通与合作、工作绩效。具体概念及范畴如表1所示。

(二)主轴译码

综合两位创新者的资料以及所得出的范畴,运用典范模型,即“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或互动的策略——结果”,将资料中各范畴联系起来。

因果条件:拥有梦想和独特的远见,并热爱自己的工作。

现象: 职位不断提升,个人绩效显著。

脉络: 运用灵活的战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关心、尊重每一个人。

中介条件:知识背景、坚强的意志、资源利用能力、智慧和洞察力、乐观积极的态度。

行动或策略: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沟通与合作。

结果:个人得到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选择性译码

根据上述的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的分析,同时对资料的再次分析,发现可以利用个人发展过程这一核心范畴来重新组织资料中的其他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弗雷德·史密斯在大学期间就产生了将快递“隔夜送达”的梦想:陈嘉良毕业后没有从事前景好的银行工作,而是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快递行业。为了实现梦想,他们运用灵活的战略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凭借自己各方面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的积极态度,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经营公司时,他们都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合作,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使得联邦快递公司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四)新理论的形成

通过分析提炼可以得到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主要素质特征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创新和实践能力、乐观积极的态度、关心帮助别人、灵活敏捷的思维、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及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六个方面。同时,可以发现,创新型人才得以成功的关键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勇于提出问题,而且善于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设想和创意付诸于行动;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创新实践,从创新实践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另外,还应善于与别人沟通和合作,做到“知己知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热心打动别人,能与朋友或同事和平相处,团结协助,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最后,在面对待挫折和困难时,具有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

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得出的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主要素质特征,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勤奋学习,提高知识储备。研究证明创新的成功源于大量相关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有时甚至是跨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知识储备。

敢于想象,不断实践。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几乎所有新鲜事物的诞生都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创新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另外,成功人士不是天生就具备超人的智慧或能力的,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寻求成功,所以,创新人才必须坚持创新实践。

善于沟通,团结合作。合作默契的团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力量,使每个人都能从团队中受益,并使团队创造出1+1大于2的整体力量。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团体合作精神和杰出的沟通技能,能够自觉地利用团队合力获取创新成功。

热爱工作,提高效率。任何事业,要想成功,都离不开高昂的热情和高效率的工作,对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创新活动而言则更是如此。创新型人才应该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率的工作作风。

态度积极,意志坚强。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创新成功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创新型人才应该自觉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钢铁般的意志和排除万难的勇气战胜困难、超越自己,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依据研究发现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本文建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拓宽创新人才的知识视野;又要注重培养崇高的理想、乐观向上的态度、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率的工作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等。只有从知识、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各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培养和塑造创新型人才,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又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ROYDD. Personality model of fine artists[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6,9(4)

2.Jeffrey H.Dyer, Hal B.Gregersen, Clayton M.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NA[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12)

3.Guilford J.P.Cognitive styles:what are the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80(40)

4.Stuart Russel, Peter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Second Edition)[M]. Prentice Hall,2003

5.Jim Henr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reativity in Creative People[D]. TheUniversity of Alberta,2003

6.Strauss, A. and J. Corbin.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in Norman ,K .D .and S .L . Yvonna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Sage Publications, 1994.23

7.Barney Glaser. Basic of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 1992.15

8.檀明山.赢在创新—创新改变企业[M].团结出版社,2006

9.杨茂森.创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国人才,2006(13)

10.赵群.日本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物流科技,2008(2)

11.赵永波.创新型人才的心智特征研究[J].青春岁月,2012(8)

12.[美]佛兰克著.武立东等译.联邦快递的生意经—伟大的企业是这样诞生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3.璐瑜,陈嘉良.自信源于自我认知[J].英才,2011(8)

14.刘扬.陈嘉良像乔布斯一样“百变”[J].数字商业时代,2010(15)

15.孔文轩.沟通世界:促进中国快递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美国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陈嘉良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08(5)

16.王宏祥,曾红.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4)

17.廖声丰,胡晓红.浅谈建国以来人的全面理论的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

18.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19.王凤科,周祖成.创新人才素质测评[J].经济与管理,2002(1)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3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成长模式 研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因此,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有人将创新比喻成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中国企业无可避免地要与狼共舞的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用于创新,才能生存下去。正如福特汽车公司的前总裁亨利•福特的话:“不创新,就灭亡。”因此,分析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创新型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1. 创新型企业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企业,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造的习惯。这些创新型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来创新,即把一大群人组织起来使“ 变革” 成为“ 规范” 。美国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对创新成功的企业的调查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家具有创新倾向;(2)与顾客有密切联系;(3)具有自和企业家精神;(4)重视人在开发企业生产率潜力中的作用;(5)创新的传递依靠价值驱动;(6)紧密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业务;(7)组织形式简单, 职工有创新倾向;(8)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织特征。

国内学者管建成、王军霞提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为创新型企业, 可以从两条思路出发:①考察组织的核心能力是否创新能力②考察组织对创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创新的投入和创新的产出等指标是否处于较高水平。他们还进一步从组织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角度建立了测度组织创新程度的定量指标。

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启动之初,即开展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研究。研究指出我国的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在研发经费、专利发明、新产品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与组织管理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

综上所述, 拥有一个明确的创新战略, 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有自己关于创新的动态过程的目标、方向和衡量标准都是创新型组织的重要特征。上述观念对创新型组织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系统、全面创新的思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但创新型企业理论在创新管理研究中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重要局限于管理学和创新管理理论本身的范畴, 大多仍是思想性、理念性的研究。

2. 创新型企业所具有的特点

对于创新型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指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目前, 我国对创新型企业没有制定统一明确的判定标准, 综合国内有关方面研究, 我们认为创新型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主导产品拥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积极主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2)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在同类企业中, 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 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领先的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

(3)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新, 通过竞争发展, 形成了企业独特的品牌, 并在市场中享有相当知名度。创新或生产的产品应隶属于国家、省、市科技部门颁发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内, 也就是说其产品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度。

(4)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近三年连续盈利, 整体财务状况良好, 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5)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 努力营造企业的创新文化, 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

根据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研究,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包括制度创新型、技术创新型、管理创新型、混合创新创新型等四种成长模式。如图2.1。

1. 制度创新型成长模式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塑造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新的微观基础,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创新意味着对原有企业制度的否定,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创新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本质上是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制度创新方式的基本路径是:资本原始积累―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企业其他创新一现代企业制度一企业成长。其特点是启动产权改革,以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带动企业内部其他方面的变革,从而进入企业成长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企业的改革也不断的加大,这时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型企业。我们以联想企业为例,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正式注册,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从理论上讲,预算外收入也是国家的钱,但支配权并不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在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手中。从财产权、经营和福利保障的角度看,计算所和新技术发展公司之间的界限都是模糊不清的。1987年和北京市海淀区供销合作社订了联营协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计算机技术公司。这个联营在财产权问题上却有重大的含义。首先是法人财产权的机一部延伸,增加了新企业的独立性。其次是登记企业的性质变为全民和集体,在当时的财务管理规则下,增加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灵活性。1998年,该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控股)公司,成为香港联想的最大股东。联想集团(控股)公司和北京联想(有限)公司之间,加上了一个香港联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不仅仅是在整体双层财产权结构上又增加了一个层次,而是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规划,来规避政府机构之间财产关系变动对联想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这种制度创新通过国有企业的再投资,形成“法人”财产权,是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出现双层结构,仍然保持企业财产和体制的统一性。“法人”投资者在政府机构和营运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隔离层。联想企业就是通过“整体双层结构”这种制度创新为其在后来的高速发展赢得了时间。

2. 技术创新型成长模式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所谓新的生产方式, 具体是指企业中的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或称突变。这种突变与在循环流转的轨道中年复一年地同质流动或小步骤的调整不同。它既包括原材料、能源, 设备、产品等硬件创新, 也包括工艺程序设计、操作方法改进等软件创新。技术创新成长方式,是指企业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先导,建立自主技术能力、改变企业技术特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制度和管理变革的企业成长方式。这种成长方式的基本路径是:资本原始积累―技术创新一制度和管理创新一现代企业制度一成长空间的拓展。其特点是首先集中投资于新技术开发,以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节省成本,再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然后以此为基础推动企业品牌建设,改进企业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制度变迁,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这种方式通常依靠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通过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外部引进、合作等手段,进行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再造等活动。其中,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生产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市场化获得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格力电器就是推行技术创新型成长模式的成功典范。格力电器企业通过形成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战略;以新满足市场,创造新需求等策略使得该企业在6年时间里,由一个年产2万台窗式空调的小厂迅速崛起,1997年生产各式空调118万套,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3. 管理创新型成长模式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下,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各项职能在质和量做出新的变化或组合,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新的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一般可以从环境、资源、市场、流程等几个方面着手。

管理创新成长方式强调打破企业的传统管理,引进职业经理人,改革内部管理体系,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并在进行内部管理体系变革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产权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支持。这种成长方式的基本路径是:资本原始积累―管理创新―制度和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成长。其特点是集中于管理投资,以引进职业经理人充实企业的管理队伍为前提,冲击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推动产权结构调整、内部管理体系变革,为企业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们以上海通用公司为例: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唯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4. 混合创新型成长模式

混合创新型成长道路的选择并不是那么明显地以技术特征、或者产权特征、或者管理特征的变更为出发点,而是以这三方面特征中的两者或三者的某种程度的混合为起点,如首先变革技术特征和产权特征、或产权特征和管理特征、或技术特征和管理特征、或三方面特征同时改变。这在我国的家族式企业中比较常见。家族式企业要真正将家族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全面变革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而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经济特征的技术、产权和管理三方面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在企业成长变革过程中是联动的关系,改革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企业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具有组合联动的效应。混合型成长方式的特点在于,企业同时投资于技术、制度和管理的某两个或三个的组合,从而有效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迅速步入成长的快车道。我国的希望集团、万向集团、太太药业等的成长道路,可以说都是混合型成长方式的典型例证。

三、结论及研究意义

创新型企业正处于新经济时代,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国的企业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不仅要坚持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尽量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而且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获得只能依靠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法宝。企业的创新模式随着技术本身的快速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并且变得更有效率、更灵活和更迅速。同时,创新模式的复杂性也随着涉及因素的增多而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成功的创新模式要求管理和组织上的柔性。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全新的经济特征不断在企业竞争环境中显现, 企业模式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而对创新型企业模式的探讨是企业模式发展的指向标, 具有前瞻性。在创新经济的环境下, 研究创新型企业模式的特征和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持续的助推作用, 相信在企业模式的不断发展的历程中, 创新型企业模式将是最为市场青睐的企业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9-50

[2] 侯光明,邹锐,李存金.民营企业创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3(5):44-47

[3]刘耀,金恩焘.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吴照云, 黎军民.我国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可选择的模式[J].经济管理,2005(17):41-44

[5]孙福全,陈宝明,张华胜.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6]侯先荣.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8-30

[7]陈留平,汪永飞.试论创新型企业[J].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4):17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胜任特征;创业就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5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1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创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3处谈及“创业”,表示要继续简政放权,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新创业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都谈到了这样一些现象:每年报考研究生中,女大学生报名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考研成了她们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最终也使她们“赢在了考试,却输在了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女大学毕业生达一半以上,加强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尤其是落实好就业促进工程,实施好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选取10名成功创业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女大学生创业者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性的探索研究。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路径。

Chandler等人首先运用了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他们将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对市场的熟悉程度的提高而增强,被看作创业的核心能力。我国学者冯华等人认为创业胜任力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集中表现为创业过程中能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国内外分别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行为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创业胜任力开展研究,试图通过描述心理行为及个性特征来解释创业现象。回顾以往研究,大多数是在创业活动主体或创业者本身的基础上界定创业胜任力,本研究则将两者结合共同阐释界定创业胜任力。本文采用自编量表对理论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最后提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2 行为事件访谈法概述

本文选取10名成功创业的女大学生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等质性分析。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是由McClel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及主题统觉测验提出,通过开放式的行为回溯探察技术以揭示胜任特征。本研究采用BEI作为建模的主要方法。在行为事件访谈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比较成功的具体工作事例3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比较失败的具体工作事例3件。通过BEI访谈结果分析,推断出群体性特征,然后提炼出女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胜任力要素,进而初步假设胜任力维度,为问卷的编制提供方向。

为了从成功创业就业的、有创业想法的及其他女大学生中收集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胜任特征的不同描述,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法对以上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丰富了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者胜任特征的构成要素。开放式问卷向辽宁省大连市的五所高校共发放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75份,回收率为 75%。按项目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明确对胜任特征项目进行筛选,结合频率分析共收集到210个描述性词汇,总结出20个胜任特征描述词。

3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结果分析

对开放式问卷结果进行频次和评定分数分析,发现前17位的特征要素为:自信心、责任心、抗挫折能力、创业动机、财富意识、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敢为性、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叛逆精神、行业经验、主动精神、自我反省、商业洞察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灵活性。

对行为事件访谈结果进行整理,从总频次和平均频次角度分析,创业成功的女大学生和有创业意向的女大学生有11个胜任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分别为敢为性、自立自强、诚信意识、财富意识、创业动机、创新精神、自我反省、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商业洞察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对问卷所得数据和访谈所得文本进行整理归纳,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在咨询专家意见基础上,对词条进行统计,提取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最终确定了13个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胜任特征,即敢为性、诚信意识、自我反省、叛逆精神、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自立自强、财富意识、创业动机、商业洞察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4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胜任特征模型的预测与修订

依据前期BEI访谈得到的行为特征和文献资料,对每个胜任特征提炼4~6个行为特征,并初步编制《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情况调查表》预测问卷。邀请专家学者对问卷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修正,最终确定问卷的91道题目。

4.1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是依据测验结果分析测验的题目(项目),从而评价、筛选题目。项目的区分度是检验测验是否有效的“指标器”。根据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列试卷,从最高分向下取全部试卷的27%为高分组,从最低分向上取全部试卷的27%为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各项目上分数差异做t检验,差异不显著则说明项目区分度低,可考虑排除。分析结果显示:除第1、5、13、21、30、41、45、60、78、88与89题之外,其他80个题项的决断值(CR)达到显著水平(P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是用于寻找多元观测变量本质结构并进行处理降维的方法,能够将关系复杂的变量综合为几个核心因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预试问卷剩余的80个条目降维,检验测验编制的结构效度,构建理论模型。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以及KMO取样适当性度量在0.776,与1接近,说明适合作因子分析。经过因子旋转(Rotation)后,80个项目得到了9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48.029%。但上述分析结果未达到预定假设,出现了多重负荷的项目,如项目归属于多个因子、预先构想的部分重要条目未构成独立因子等。再次校正以上结果,删除45道不合理项目,保留35道,再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2.911%,修正后的量表结构效度较理想。从预测结果看,初步证实了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胜任特征的结构是多维的,并获得了含有6个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后将各因素命名为:创业意识(11题)、创业精神(9题)、自我反省与学习能力(4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4题)、商业洞察力(3题)、心理承受力(3题)。

4.3 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各胜任要素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各胜任要素因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显著性水平的检验选用双尾检验(2-tailed),相关分析结果都在0.258~1.000,多数因子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创业者需具备的胜任要素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符合实际。

5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5.1 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就业观念阻碍了求职者创业的脚步。目前,随着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困境。女大学生自身要解放思想,不该纠结在自己就业的弱势上,要从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适合自己创业就业职业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创新是创业的核心特征,在校女大学生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实际活动中逐渐去锻炼能力品质,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抗挫折能力。高校要加强性别差异教育和舆论引导,形成社会关注和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环境氛围。

5.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创业教育客体开展的一项融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创业素质,增强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意识。大学生能力不足、资金缺乏、创业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创业对就业作用的发挥。高校就业指导在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职能不仅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是要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实用人才,制订女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完善高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上,应考虑调整或设置有利于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上,高校应制订配套的培养方案,同职业规划教育一样贯穿于大学四年,从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实际的操作和最终的教育结果评价,每个环节都要按照必修课的标准制定,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创业就业的胜任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论和实际结合很紧密的一门科学,更加注重在实践中的锻炼。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数萌芽于大学阶段,教育者要充分根据女大学生教育主体的特点和创业胜任力的养成,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手段。高校应选聘一批专业型、实战型、研究型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提供智力保障。

5.3 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女大学生成功创业就业平台

在我国,女性创业开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90年代以后女性创业趋势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国女企业家人数约占全国企业家总数的20%,女性创业比例相比十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21%以上,接近男性水平。高校要充分发挥成功创业的女企业家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女大学毕业生要正视自己的优势领域。政府要转变职能,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其创业初期难的问题,如提供小额贷款补贴、税费减免、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等。与此同时,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两性平等的监督导向作用,营造两性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女性公平就业的合法权益。

通讯作者:王建东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敬宝.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综述(2008-2010)[J].改革与战略,2011(11).

[2]Chandler G N,Hanks S H.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4).

[3]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4]陆岩,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5]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5

[关键词]科技人员;人格;创造力;综述

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行为全部品质的集合,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甚至不同民族的人才,其人格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科技人员的人格特征,是指科技人员在工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及其习惯性的统一,是在个人生理素质基础上,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创造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将对从事科学研究领域的人员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以下综述。

1 科技人员人格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科技人员人格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但是也有运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aliforniap 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或其他人格问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优秀科技人员比普通科技人员更好奇、更独立、兴趣更广泛 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表明,某领域中仅掌握领域知识及技能的个体与那些高成就的个体之间,存在许多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例如后者更好奇、更灵活、更独立、更开放、兴趣更广泛、更具冒险精神、不墨守成规等。李云波等对军队医学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发现,优秀科技人员在支配性、独立性、自我控制、社会化、同众性、适应感、独立成就和自我实现水平方面明显高于普通科技人员。

但在进取心、社交能力、社交风度、自我接受、通情、责任心、好印象、智力效率、心理感受性和灵活性等人格特质方面则与普通科技人员无明显的差异。

1.2 高科技成就者比普通科技人员具有高有恒性、高敢为性、高怀疑性和低世故性、低忧虑性的人格特征 张爱莲等研究发现细心周到、心平气和、沉着自信、理智坚强、独立自尊等人格特征是科技人员必备的素质,而有恒负责、做事尽职、敢作敢为、少有顾忌、怀疑刚愎且坦白直率等是高科技成就者共同的人格特征,也是其成为学科带头人的重要内在因素。

1.3 高科技成就者比普通科技人员在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3因素上得分高 并西学通过对高等院校优秀科技人员与普通科技人员人格特征的比较发现在情绪上,前者趋于稳定成熟,能沉着应对现实,并尽职尽责;在追求上前者与后者相比,兴奋度较高,常常不拘于满足现实;在处事上前者力求妥善合理,后者易以自身的动机、当时的兴趣等主观因素为出发点;在接受权威解释上前者强于后者。李宝峰的研究表明优秀科技人员遇事比较冷静情绪相对稳定;做事持之以恒,意志坚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律严谨。这些人格特征对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非常有利。

1.4 在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3个因素上男女科技工作者存在差异 张爱莲的研究结果是高创造性男性在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3个因素上低于女性,在持强性、实验性和独立性3个因素上高于高创造性女性。这表明,优秀男性科技人员对问题比较敏感,易感情用事。而女性科技人员在问题面前理智感较强,更为注重实际;而在幻想性这一因素上,优秀女性科技人员的得分高于优秀男生科技人员,则说明,优秀女性科技人员更富于想像力。李孟峰的研究结果则有所不同,认为男性在敏感性这一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性。

这些研究都表明优秀科技人员智商较高,富有才识;想像力丰富,喜欢幻想,富有创造精神;在问题面前当机立断,自立能力很强。同时,敏感性因素得分较低,表明优秀科技人员比一般科技人员能更理智地处理问题,不感情用事,不易冲动。张积家认为要做一个科学家,除在认知、能力、知识和经验方面必须优秀外,在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事业心和人际关系诸方面也必须具备优良的人格特征。

绝大多数都是用16PF来测量人格,但是16PF的局限性是卡特尔保留了太多的因素,其他人对卡特尔的相关矩阵进行重新分析,并没有证实他所提出的因素数目和性质。20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卡特尔的人格模型由于太多错误不可能是正确的,尽管其16PF的二级因素可能与卡特尔的人格纬度系统相对应”。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Model,FFM)的5个维度量表具有相对独立的因素结构。每个子维度层面量表都在所属的因素上有最高的因素负荷。可以充分作为预测源的个性。尽管许多研究者对大五人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还存在一些质疑,但是目前已被全世界的心理学家广泛认可。虽然在五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正价和负价两个人格纬度即七因素模型,但是现在五因素模型是研究人格最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也是最流行的人格结构模型。近几年五因素模型已在我国应用,但是关于研究科技人员的报道很少。

2 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研究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创造力是应用得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也是含义最模糊不清的术语之一。

Weliner曾把创造力研究的现状比喻成盲人摸象。Mayer在回顾1950年后50年间的众多研究后总结出,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的特征是新颖性(newness or originality)和有用性(usefulness or value)。

国内外研究者大多运用传统心理测量的方法对做出创造性成就的人进行研究。Barron&Harrington总结对高创造者的研究得出:高创造的个体聪明、认知灵活;具有独创性;独立,对无论是来自自身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经验都保持开放心态,对世界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强,乐于学习,能够容忍由于对经验开放、无法即时理解带来的混沌与焦虑;富于直觉,具有强烈的理论和审美兴趣;具有强烈的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对自己创造性的努力充满信心。Simonton总结科学领域创造者的共同特征:一般智力、对新经验开放、自我强韧性(egostrength)、独立、内向、性情倾向于不稳定。

我国学者王极盛用自评法调查了28位学部委员和127位一般科学工作者,主要结果为智力因素: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综合能力、思维灵活性和观察力。非智力因索:事业心、勤奋、兴趣、责任心、求知欲、进取心、意志、自信心、意志顽强性和情绪。张

景焕对34位院士进行访谈发现创造人才心理特征排在前三位的是一般智力强、勤奋努力、内在兴趣和研究技能策略。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可以会聚为5个因素: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和强基础智力。

近几年开始了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创造力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创造进取心的价值判断上,其次表现在文化对人心理结构的塑造上。另外外来文化对创造力具有催生作用。

3 科技人员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研究

自高尔顿1974-年对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的研究起,关于创造人才性格特点的研究资料就已经开始积累。这一知识体系组成了关于创造人才人格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献,汇集了一些创造人格与认知特征的描述。在创造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将创造力当作一种个性特质,或者当作一种一般能力,往往强调创造力的某一层面。目前研究者认识到,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很难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概念框架获得解释,而试图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多因素的整合体。如:Amabile提出一种创造力的三成分模型。认为创造力是领域相关的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创造力相关的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和任务动机(Task―Motiva―tion)等三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领域相关的技能是创造力的知识基础。创造力相关的技能是认知风格方面的特征,任务动机是人格因素。Feldhusen认为创造力应具备如下3种主要成分:知识基础、元认知技能和人格因素。Steinberg通过对人们的创造力进行内隐认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高创造力者具有“思维灵活、辨别力强、好奇、敢于怀疑社会规范、不墨守陈规、自信、自律,有审美力”等人格特征。后来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的三层面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ere-ativity),即创造力的智能层面、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认为创造力是多层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创造力理解为一种智力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造思维能力。如果一定要将创造力理解为一种产生新颖独特而适用产品的能力的话,这种能力也必须是包括认知和人格在内的一种宽泛的能力,或者将创造力理解为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Feist运用大五人格量表与加利福尼亚心理问卷对创造性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其特点是认知。开放,灵活;人格;支配的、傲慢的、敌意的、自信的、内向的、动机强的和有抱负。

Rudowic、蔡华俭用公众观调查法探讨民众对创造型人格的看法.结果发现;公众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涉及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Jennifer等采用问卷法研究人格中的开放性(O因素)、责任感(C因素)和创造的关系。测量开放性和责任感采用的是NEO―FFI的分量表,以上级评定来测量创造。结果表明,在环境可以让个性充分展露时,开放性能促进创造的发生,而责任感会阻碍创造的发生。如何让开放性不高而责任感强的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Costa&McCrae也提出,在处理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开放性的人能有效地运用多种应对策略。由于在面临新奇情境时,开放性较高的人往往有耐性并且善于探索,所以他们也较少对变化感到紧张,并能更有效地应付组织中的变化。总结得出,开放性和创造成最大正相关,而责任感和创造存在显著负相关。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6

关键词: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室内设计;探究思考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室内生活环境的设计,装饰材料的选取与搭配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对其艺术特征的掌握更是一种直接体现设计者创新能力与设计能力的方法。如何根据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设计出具有艺术气息的室内作品,是每一个设计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熟练地了解其艺术内涵,才能对室内设计进行创新设计,才能更加有效地表达装饰材料的艺术气息。

1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

1.1装饰材料的色彩特征。人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装饰材料的颜色选取。不同的颜色往往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不可否认,材料自身的色彩直接体现了颜色的独特性。一般而言,深色系的颜色会给人一种深沉、压抑的感觉,而浅色系的颜色会使人感到轻松愉悦。除此之外,不同的色彩也会影响人们的空间既视感。比如,白色的材料会给人一种空间变大的感觉,而黑色的材料则会使人在视觉上产生空间缩小聚焦的错觉。由此可见,装饰材料的色彩具有明显的特征。1.2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人们对材料最初的感觉由材料肌理的视觉特征主观影响。关于材料的肌理,专业上将其划分为自然性肌理和人工性肌理。自然性肌理一般指材料天然形成的花纹、木材的纹理、石纹等;人工性肌理从字面解释,就是通过后天的改变体现的特性,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肌理感的存在需要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通过对比突出体现,如新旧的对比、粗细的对比等。由此不难看出,选取装饰材料时,其肌理特征同样具有明显的艺术特性。1.3装饰材料的质感特征。不同的装饰材料有着不同的质感特性,不同地区的同种材料质感也不会完全相同。装饰材料的质地是指材料自身的分子结构和组织,属于材料的自然属性。人们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对其质感也非常看重。人们对装饰材料的质感,由自身的触觉直观体现。装饰材料的质感具有内在的张力和视觉与触觉间的传达力。其粗糙与光滑、坚硬与软弱等都是人们对于质感的直接划分,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唤醒人们的心灵感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2室内设计中结合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进行的创新应用

如何结合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将其充分体现在室内设计的应用中,是每一位设计者孜孜不倦思考的重点。只有合理创新,才能表达审美的不同形态,发觉美的特性,表达空间氛围与情感,满足当代人个性化的审美需求。2.1废旧物品的循环创新应用。面对废旧的物品,可以当垃圾扔掉,也可以当作废品卖掉,但在崇尚物质再循环的节能型社会,将废旧物品用于室内设计中,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艺术气息。在时间的沉淀中,众多的废旧物品中掺杂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其是蕴含在时间的长河中集聚的文化底蕴。那些废旧的物品,往往具有不可磨灭的色彩分布,合理的对其加以利用,必将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比如,在室内设计中,利用废旧的彩色毛线可以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毯,堆积的书籍可以制作具有文艺气息的茶几,陈旧的衣架可以用作餐具支架等。设计者利用废旧材料的现有形状,结合其独特的色彩、肌理、质感等艺术特征,进行简单的改造,给予这些物品新的生命,并将其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让这些物品重新被人们认同和重视。2.2装饰材料色彩搭配的创新应用。在传统的认知中,进行室内设计时,对装饰材料的选取普遍比较低调,具有大众型的特点,但随着人们对美的深入理解,逐渐开始追求具有特色的装饰设计。因此,逐渐将设计的个性通过色彩展示出来,是设计者的必然选择。装饰材料的色彩本就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如何利用颜色搭配,创新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建立新型的色彩设计,值得人们去思考、去改变。比如,在进行室内餐厅的设计时,就可以通过改变传统餐厅的色彩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用餐心情。主色调用红色或者橙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食欲;在一些自助类餐厅,适当增加一些蓝色可以将降低人们的食欲;快餐店以高明度、高饱和度的暖色为主色调,利用视觉上的膨胀感,可以从心理上拓宽空间,减少客人数量过多时的拥挤感。由此可见,不管是设计居住环境,还是商业场所,通过在装饰材料的色彩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能在视觉上展现个性化的美感,还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心情。2.3装饰材料形状的创新应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也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不竭源泉。通过观察自然形态的元素物质,经过第二次设计、加工、创作等途径,完成自然形态的真实再现,是室内设计在装饰材料运用创新中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古至今,人们都不能否认,一切美的描绘,最初都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有很多让人们惊艳的创作。如果仔细观察一些著名的建筑就能发现,许多建筑就是大自然中独特事物的永久呈现。例如,北京的鸟巢就是建筑师根据鸟类的巢穴,进行实物再现后设计的独特建筑;美国的密尔沃基美术馆则是根据大鸟巨大的展翅设计出的兼具洁白色外观和别致造型的建筑;基于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的独特的蜂窝构造,墨西哥建造了著名的“蜂巢”大厦等。无一例外,那些呈现大自然美景的建筑都成为了这个世界上被人们称赞的象征着美感的代表建筑,在室内的设计中,结合大自然天然的创作进行设计,必将是室内设计创新应用的直观体现。

3结语

室内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寻求美感的过程,随着人们对于个性化美的逐步重视,室内设计也将逐渐受到世界的不断探究与创新。设计离不开装饰材料的选取。在众多的装饰材料中,要想选择最合适的那种,就要求设计者了解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并利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传统的设计中不断思考,增加一些创新点。只有不断创新设计,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和使用权限需求,进而才能营造出合适、和谐、舒适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光辉.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艺术科技,2015(01):181-182.

[2]徐彬.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艺术教育,2015(10):278.

[3]胡剑忠.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6):293-296.

[4]赵朝弘.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08):210-232.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技能型创新人才 胜任力模型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什么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我国学者丛苗(2009)、张晨、马树超(2009)、张春玲(2010)、丛培欣、井维娜(2013)、王哲(2013)等从不同角度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概念进行了阐述,大多是从在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比较中对其内涵作解释的,认为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在生产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从一线技能操作者变成技能应用创新者,这个创新者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所谓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优良品德和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品德和创新人格,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2.胜任力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胜任力概念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一文中率先提出的,通常认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即

CM={CIi} i=1,2,…,n

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表示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因素的数目。

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是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才培养的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冰山模型(图-1)、洋葱模型和胜任力素质词典等。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表述不同,但内容大体一致,即表面胜任力、外显的胜任力和基准性胜任力都是易于观察、比较容易开发与培养,如知识、技能;核心胜任力、内隐的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不易看见、难以识别,较难开发与培养,但有效地影响表面的、外显的、基准性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一直是胜任力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目前研究胜任力建模主要思路有三种:一是战略导向法,二是行为事件访谈法,三是标杆研究法。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法外,常用的方法还有:职能分析法、情境法、多维度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综合集成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方法等。不同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组织文化、所在行业类型、具体职位和目前所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条件选择相应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或同时应用几种方法,或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等。

3.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识别

为了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胜任特征,我们首先对6名(副)教授,9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5名在企业一线业绩较为突出的员工进行了关键事件访谈,提取了胜任特征,并通过借鉴HyaGroup公司的“基本胜任力词典”,设计了开放式问卷对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胜任特征项目。经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群体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0.9%,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最终形成频数大于10的28个胜任特征项目,见下表。

表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4.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初构

借鉴人才学、心理学、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经过分析、归纳、整理及反复推敲,初步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分成创新绩效、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七个维度。借鉴冰山模型,初构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

在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中,创新绩效处于最顶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是外显胜任力,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是内隐的胜任力,是较难培养的,却是决定技能型创新人才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1)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指技能型创新人才通过学习与实践,以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绩效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最直观的体现,是由创新技能、创新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组成的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

(2)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包括基本创新技能与流程创新技能,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中,通过有目的地不断操作和智力运用的实践,对所在岗位及专业操作、工序、流程等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当的工作技巧,使之具备在同等条件,创新、创造或完成更多社会价值的技能。创新技能离不开工作实践,与工作经验与工作技巧密不可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工作经验越丰富,工作技巧越精湛,视野就越开阔,产生创新设想和独到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3)创新知识

知识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理论依据。创新知识是指技能型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基础维度,包括专业知识、知识面、前沿知识等。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特点,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技能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所在岗位(专业)及工作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所从事的岗位(专业)及工作流程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能够合理拓展和应用基本工具类知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之外的基础知识。

(4)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取得创新成果的精神支持,是创新的动力胜任特征。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逐步塑造的。强烈的创新精神是时代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提出的要求,是创新顺利进行、成果不断涌现的强大动力。创新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进取精神和勇于挑战、毅力等胜任力要素。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选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和制约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因素。从构成上看,其包括想象能力、洞察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学习发展能力、行动力等。

(6)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通常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调整个性心理过程,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与个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创新人格维度包括抗压性、自信、好奇心、乐观、吃苦精神等。这些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的重要调节要素。创新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7)创新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结果。品德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品德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根本。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哪种类型的工作,技能型创新人才都要诚实正直,对工作和学习充满热情,以负责的态度完成工作。创新品德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品行情操,包括诚实正直、怀有理想、热爱生活、敬业精神等。

5.结语

本文初步构建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以期对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有所帮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仅是一个过渡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测量和研究,如进行李克特量表(Likert)测试、题项鉴别力检验、题项区分度检验等,以及对测评题目进行选择和修正等,提高信度和效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真正建立起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

参考文献:

[1]何健文.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5.

[2]周霞景,保峰,李红,李海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测量与启[J].高教探索,2010(6):36.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2011/

创新能力的特征篇8

[关键词] 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 心理素质

人们在观看竞技比赛时深有感触:高水平的大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其实“商场如战场”,公司、企业也需要人们具有优异的心理素质,否则不能成功和胜任。因此,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就我国而言,还发生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具有新的特征:

第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财富。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知识产业是未来社会的支柱性产业。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P.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所说“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第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以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灵魂,以高新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形态。它不同于过去以经验积累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出新的成果。

第三,学习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随着“知识爆炸”、科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教育成为现实。

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和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瞬时全球传播成为现实,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奠定了基础,面向世界,在竞争中加强联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第五,新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首先,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和智力的占有,要求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其次,知识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要求人们加强合作,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高科技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增殖为目标。它们能够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社会新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新要求

心理素质不仅指人心理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广义的讲,它包括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的质量、水平。是指人适应和应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要求已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包括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的特点和水平。而性格又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诸方面的特征,以及对待现实和自己态度的特征。经济社会新发展突出了相应心理素质的要求:

第一,创新的意识和品质。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还是“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都使创新精神和品质成为时代对人才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要求。

具备创新意识和品质要求人: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具有主动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富于创造、辨证全面看问题的思维特征,具有能动广阔、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性格中对自我和现实态度特征方面,具有自信、独立意识,积极进取的特征。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具有对行为目标的明确态度,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真细致的特征。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具有探索热情执著专一、甚至忘我,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心境保持积极愉快、富有幽默感的特征。

第二,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经济全球化、通讯技术和网络化、世界面临如环境生态等发展的共同问题、不同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要求当代人树立开放意识和包容心态,在世界范围内了解新动态、新信息、新成果,由此去借鉴、吸收、比较,从而获得成功。

第三,竞争性的意识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和竞争的经济,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更趋激烈。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领先”、“ 专利”、“特色”、“填补空白”已是现代人才具有的意识。

第四,合理的知识信息吸纳、处理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呼唤知识储备、更新和有效应用的能力。这将决定人才的成功与成就的大小。

第五,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活动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强的发展特点,已使过去那种脱离社会、远离同行而孤立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人难有作为。无论是科技攻关、公司经营还是企业生产都需要参加者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和人际协调的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创新活动中解决好独立意识和互相配合的关系,解决好合理竞争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不但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

第六,坚忍不拔的承受挫折能力。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同时存在着经历失败的风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给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带来考验。机遇和挑战、利益和竞争,前所未有的得与失,深重影响牵动着当代人才的心理。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实现目标挑战性加强,能否具有不怕失败、失利而勇于承受严重挫折的心理能力,成为新条件下个方面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七,自觉的经济效益观念。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面向市场,发明、创造、应用技术的目标和手段都应考虑经济效益和价值,而不仅是科技探索、理论兴趣、真理追求和专业使命的完成和实现。

第八,思维表达能力。利用知识进行思考是科技人才的典型工作。但知识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础与条件。如果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却无以表达,就如没有伯乐的千里马一样,终无用武之地。思维与表达合一,才能把人们的思想才华充分显示发挥出来。

上一篇:一般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美术史论基本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