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3 17:32:09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例如兴趣、快乐等能够积极促进认知行为的发生,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从教学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得到有效地激发。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潜能的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

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压抑得以消除、心理障碍和畏惧得以剔除,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一种宽容的环境被营造出来。因而,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至真至善,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创造的天地。如此这般,学生才敢于并愿意与老师接近,积极主动回答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二、激发和培育好奇心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在缺乏动机的情况下,有意义的学习也可发生,但是动机有助于学生的进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必须要开发和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使特定的学习情境创设出来。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劫夺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在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严禁说“课本上是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怎么这么多问题?!”等类似的话或表示出类似的态度。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25.2÷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习惯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引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起,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必须创设出问题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表示过。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以“质疑”为前提的。通常,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出现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往往会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疑惑主动探究的心理欲望,不可否认,这种心态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能?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激活思维,鼓励求新

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举起合着三角形的课本,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顶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地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就难于确定。这里教师问:为什么难于确定?学生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说它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当场表扬了他。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求异,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提供动手机会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自己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诱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一个腰的中点与另一个腰的一个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常玉.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161

[2] 王成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0,(03):45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宝贵契机。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对大学的导向性作用更强劲,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强烈。这些因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在客观上滋养了一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负面影响,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高等教育,大学的培养观念和方式面临着挑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

教育因素。我国高校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除了传统教育的以书本中心、以课堂中心、以教师中心的影响之外,新形势下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倾向明显,比高楼、比规模、比指标成为一些高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忽视了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推进。另外,随着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高校和不少学生,热衷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以另一种方式陷于应试教育。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解决新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自身因素。自主创新心理主要由创新欲望与创新情感两个部分构成。创新欲望是一种求索进取、探寻新知的内在渴求和需要,它的最大特点是求新求异,厌弃陈腐观念,充满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未知领域的巨大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情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体验,它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深层次探索,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其一,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体现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之中。

知识、能力水平是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知识因素不但指知识的量,还包括知识的质,没有较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对知识的获得欲望,要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但只有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实际能力在创新意识形成中,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形成。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种客观环境养成了复古、唯书、崇尚权威的思维,失却了质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主创新要有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封闭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复制性思维、人文性思维而不是经验性思维。

个性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情感、兴趣等方面。一般说来,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创造性,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富有创造性,而个性平淡的人,则缺乏创造性。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都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锻炼,没有主观因素的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将难以形成。

其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向高校提出了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成果,既作为教育的环境,也作为教育的内容,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承认,自主、竞争、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29-01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自主研发与推广之后,大学生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和困扰。企业孵化是所有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孵化服务就必须更加具化和深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往往需要跟多的关注和扶持。这是一条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学校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上,学校要秉承教学相长,理论紧密联系时间的原则,深入探索,积极跟踪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走向社会。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前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众所周知,我国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以求异思维见短。究其原因,除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外,主要是教育塑成的。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学校及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是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个新的但又实用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怎样培养学生能运用化学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处理相关问题及具备创新能力”作为构建的基础,结合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过程: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适当介绍和分析一些创新方法,突出抓住三个环节:即基础知识的学习环节、自学和动脑训练环节、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环节,达到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其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所以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前瞻性的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就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完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的参与欲望就愈高,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创设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情境。具体可采取的途径是:一是改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课堂上多给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教学中多一些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一般可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共同答卷法”等等。二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在当好“导演”的时候,也要当好“主演”、“辅演”,目的在于营造与学生互动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三是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时间以及展示才能的机会。四是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要将启发性、指向性、针对性、艺术性、难易适中结合起来。这样,提问对象的全面性有利于集中每个同学的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对一些化学性质,原理理解时,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举出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例子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和回答,从而激起每位学生的内在潜力。五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和科学质疑的态度。实施创新教育,既要鼓励学生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又要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创新、允许探索和错误,注意提醒他们不能“惟书、惟师、惟上”,敢于和善于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在接受各种知识的同时具备自觉的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教学中的这种培养,使学生形成了尊师而不畏师,喜欢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对思维能力的总体要求是:善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能举一反三;考虑问题全面,能发现新问题并有所创见;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加工,较顺利地解决新问题。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品质、多种思维方式及熟练运用多种信息加工的能力,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新闻教学 教学创新 创新方法

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年龄特征,突破现行的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规律,运用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过程由过去机械的循环往复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而新闻教学仍囿于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形成了单纯的模仿、操作和识记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往往只注意单一的知识传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那么,如何使新闻课程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沉闷,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既要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又要改革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取多样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

一、什么是创新教学及意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现行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新闻教学模式中,由于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式化指导贯穿始终。只强调了学生文字能力的训练,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部份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仍未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专家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的理念;在教学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探讨出分层的、体现个性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面对众多的“后进生”,感到无所适从,只是一味抱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可以使学生掌握一般新闻学科的基本知识,但学生的知识掌握是片面和模式化的,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面对一个未曾接触的实际问题时会感到手足无措,虽有“满腹经纶”而无从下手。

三、让创新走入新闻教学中

1.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训练轻方法、重分数轻发展,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实践的倾向,把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从重分数转向重发展上来,切实做到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文化传承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成为“行动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促进教师与学生共生成、同发展,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的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将创新意识真正带进课堂,带给学生,必须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2.在课堂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创新性课堂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活动体系,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重视和研究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认识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目的的创新、教学过程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创新和作业设计的创新,对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显得至关重要。

现行新闻专业课教学方法大多仍滞留在“满堂灌”,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讲授知识的“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连实验、实习课也基本如此,毫无新意,更谈不上创新。作为教师,已经不能再依靠自身的知识优势来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必须更新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并努力开发利用计算机远程教学网络等先进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并且经常与各地优秀教师相互听课,探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在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以启发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他们联想、想象、分析、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演示、探讨、对比、归纳等诱导学生运用已知探求新知,从而使他们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能动和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其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探索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多的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新闻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设问题情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业设置的创新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作业设置大多体现出机械性、重复性的特点,学生疲于应付、机械训练,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创新性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巢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与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及开展创造性教与学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设计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许多致力于新闻学科研究及教育的有识之士也早已发出这样的呼声,对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新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的新闻类大学生,需要我们继续创新下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上)》.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6

一、油田企业基层干部自主创新意识及培养途径

(一)创新意识及其内涵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本质、创新功能、创新价值的一种认同感和稳定的精神状态。从纵向看,主要包括创新心理需求和创新情感体验、创新思维;从横向看,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反思和批判意识。其中,“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问题意识,是敏锐发现、及时捕捉和探究问题的一种科学认识;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反思和批判意识,是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求新求异、敢于挑战、大胆推陈出新的积极探索意识。综合创新意识的纵横两方面内涵,创新意识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大庆油田企业基层干部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大庆油田企业基层干部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首先,油田企业基层干部要注重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1980年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等十个方面。我国学者林崇德,将创新性人才概括为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的个性等八个方面的特征。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普遍具有主体意识突出、创新欲望强烈、创新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实践的特点。他们都承认,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主体能动性。创新意识,主要的是不是靠外因,而是靠内因发生作用。这意味着大庆油田企业基层干部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影响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像新时期铁人那样,才能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进行创新。同时,也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意识的真正形成。这就要求油田企业基层干部必须在转变思维方式上下工夫。应努力改变过去客观环境养成的复古、唯书、崇尚权威的思维,努力培养置疑、反思和批判思维;努力改变封闭性思维,培养开放性思维;努力抛弃复制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努力改变经验性思维,培养人文性思维。要努力形成创新型管理干部的个性特征。

其次,大庆油田企业要加强基层干部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庆油田企业,有着优秀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这种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精神食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个别基层干部唯书、唯上,仍然沿袭复制性思维、经验性思维方式;没能彻底改变封闭性思维,目标定位比较保守,推进工作不够顺畅,头脑中比较缺失开放性思维。这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果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此,大庆油田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干部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凝练创新文化,为基层自主创新营造氛围,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二、油田企业基层干部创新意志及锻炼方式

(一)创新意志的特征

创新意志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主要有:

一是发展的指向性。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尊重市场的规则,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明确自身优势,才能找准市场定位。录井一公司在开发井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就是基于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把创新意志体现在发展目标上,才做到了求真务实、方向明确。这样,便使得创新意志的形成、作用的发挥、价值的实现,都与创新目标及其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是科学的坚持性。创新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往往充满艰辛与风险。面对艰难困苦,要求必须具有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否则就会动摇、放弃。录井一公司成功进入开发领域的成功案例说明,坚定的创新意志所蕴涵的坚持性,常常能使创新主体主动克服各种障碍,以坚韧的精神转危为机。

三是决策的果断性。创新活动既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需要果断决策,确定方案。大庆油田企业基层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石油勘探开发的诸多的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者及时审时度势,迅速调整创新活动,果断作出选择与决策。在创新中,会出现大量的偶然现象与不确定因素,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稍纵即逝,难以重复再现。如果错过机遇,就会错过创新最佳时机。在科学研究、创新思维方面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往往就是抓住机遇。如录井公司结合油田二次开发需要,针对油田薄差层、水淹层等疑难地质问题,创造性地将录井技术运用于开发领域,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些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及时抓住和分析偶然现象而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

(二)创新意志的作用

油田企业基层干部创新意志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在自主创新活动中,油田企业基层干部意志坚定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因,它能使广大干部学会自我控制,抵制诱惑与干扰,将精力集中在既定目标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力量和才华。二是战胜困难的支柱作用。英国作家狄更斯有一句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对于油田企业基层干部而言,立志创新,支持和指导创新实践活动,磨砺自己的意志,锻炼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也就是打造自己的精神支柱。

(三)大庆油田企业基层干部创新意志的锻炼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编辑;创新意识;本质;特点;途径

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参与整个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精神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编辑创新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编辑在参与编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研究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对于深化编辑学理论、加强编辑人员素养、提高期刊编辑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特点和培养途径。

一、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的核心含义就是在生产中“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获得新的发明,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运用。创新落实到期刊编辑活动中,一是对期刊既存文化氛围的突破和对新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二是对编辑活动中固有模式的突破与重组。这种创新,编辑主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期刊编辑过程的创意中体现出来,称之为创新意识,表现为编辑行为的独特性。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的一种内在属性。它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编辑主体发动和维持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助推剂,它能推动和促使编辑主体积极寻求有价值的、新奇的、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物;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新活动的心理因素,有了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促使创新成功;创造意志是期刊编辑主体创新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它是创新活动成功的保证。

编辑创新意识是编辑工作者正确运用和发挥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熟练的、创造性的编辑心理现象,是人们不断揭示和认识编辑规律、正确驾驭编辑工作的对象和自身的一种编辑创造能力。

编辑创新意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编辑心理活动,它是以编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为科学思维方法,以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项学科专业为知识基础,以作者、读者为社会对象的感知反映、思维、判断、谋划、决策的心理整合和能力的体现。期刊创新意识的实质是期刊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织选题、编发选题上要有主导性和原创性。主导性就是编辑发挥自身的主导意识和创造性,不在家坐等稿件,不是作者写什么编辑就发什么,而是在读者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去组织、编发给读者以心理动力的稿子。原创性要求与时俱进。它是在综观总结历史上的相关选题和审视现实问题过程中捕捉适合自家刊物选题的能力。要求编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反省性和自觉性。

现代编辑意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从封闭保守向现代开放意识的转换。编辑的现代开放意识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破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编辑观念和编辑模式;二是吸收和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稿源、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发行、广告、人员配备、条件配备等因素都可以成为这个系统的创新元素,应寻找最佳的创新结合点。第二是从自在向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的转换。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在编辑全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它不仅包括能力的策划意识,还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及自觉的市场意识。第三是从文化传播向文化建构意识的转换。在当前的社会转轨和文化转型中,编辑不仅要完成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更需要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重任。编辑活动中的策划,体现了现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择优劣汰,而是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引导作者的选题方向。因此,现代编辑必须树立起明确的先进文化建构意识。第四是由知识仓库型向知识创新型转换。意识创新并不是凭空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必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现有的以创新知识产品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更应不断吸收、处理外界各种信息,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第五是从保守型思维向创新型思维的转换。创新型思维意味着对现有事物的超越。一方面缩短与先进的差距,这是跨越时空的,这一跨越就意味着对时间无限量的节约,具有可投入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是与原有事物拉开档次,必须树立出版物的精品意识、名牌意识。编辑主体具有了这种创新型思维,就善于在事前作出创新决断,要能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内外环境,发现和抓住时机,对编辑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奇制胜。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已成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二、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

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信息的敏感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编辑必须主动把握社会信息,特别是文化信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

2.认知鉴赏的敏锐性。对于编辑的认知鉴赏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这样形容:编辑好像电子装置中发送端与接受端之间的滤波器。这个比喻形象揭示了编辑工作者沙里淘金、璞石琢玉的认知鉴赏本质。因此,编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鉴赏能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使自己不仅能用最基本的是非标准判断哪些稿件可以选用,哪些稿件必须淘汰,更要准确把握图书时展的脉搏,增强认识优秀作品的敏锐性。

3.思维进程的超前性。即在思维进程上,不断用未来的模式来调整和规范现在的思维方法,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事物的认知对象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编辑活动中,既尊重客观事物(原稿),又能创造出高于或优于原稿的价值,其成果别开生面、见解独到,体现着人类科技文化的无限上升性,满足读者求新求异的需求。

转贴于

4.批判怀疑的挑战性。在出版界,大多数书稿的作者都是专家和学者。作为期刊编辑,为了出好刊,出精品,就要敢于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对专家学者提出挑战,有时甚至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批判怀疑主要体现在对文稿的严格审查上,既要衡量稿件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也要衡量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其考辨的重心是稿件的新与旧的关系。稿件要有新的思想体系或新的论证方式,或提出了补充性的观点,或提供了新的论述思路,或拓展了对原有问题的论述,或析出了原有问题的弊端,用新材料予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性的识别,既要求编辑具有批评怀疑的精神,又要求编辑多了解出版物的信息,对学术研究动态能了然于心,同时还要了解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代表作的情况。

5.优化提升的创造性。期刊编辑的优化功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优化选题结构,优化提升文稿内容,优化作者队伍等,这里重点谈对文稿内容的优化提升。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原型作品具有原始文化价值,编辑必须对它进行优化、提升。因此,对于编辑人员来讲,优化是一种职责,是编辑活动本质属性的表现。编辑的优化提升能增加原型作品的价值。开发、优化原型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收集处理信息选题到生成原型作品,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原型作品,优化主要表现为优选。二是将原型作品转化为传播稿,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传播稿,优化主要表现为稿件的加工和完善。

三、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期刊编辑创新意识,是创造性编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份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编辑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优秀的期刊编辑应牢固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习成了人们的终身需要。期刊编辑更是如此。因为创新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必然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培养的过程。尤其是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知识面狭窄的编辑是不会有创新意识的,历史上一切成果卓著的创新者无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是要协调好智力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人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观察力是创新思维获取材料的手段,记忆力是创新思维提取知识储备的重要保证,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努力开发各种智力,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其三是要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原理和方法。创新有其独特的规律,培养创新意识也要有独特的原理和方法。

2.牢固树立现代信息意识。知识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将分析、接受、传播和创造信息等功能融为一体,已成为时代对期刊的要求。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掌握高科技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期刊编辑工作者如果不搜集、存储、占有大量的信息,就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更谈不上创新。那么如何提高期刊编辑获取信息的能力呢?首先要求编辑必须有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的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个人的“数据库”,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性。其次,要求编辑要有“新闻鼻”,即对各种信息的敏感性,不放过摄取信息的每一个渠道,在博览群书中获取,在学术会议上获取,从与作者的接触中获取,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从读者反馈中获取,从其他刊物中获取,从不经意的种种渠道中获取,使自己成为期刊的“耳目”和“触角”。再次是要求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现代社会电子收稿、网上组稿、在机编辑和网上出版变成了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信息处理节奏明显加快,手工加工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量与越来越快的节奏。信息只有通过现代化工具的传输才能得到共享。因此,对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要求,上了一个高的层次。

3.牢固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创新意识不同于因循守旧,它要求人们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敢于和善于寻求各种新机会,赢得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树立不懈追求的创新品格,一要勇于否定自我,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去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处女地”,从而创出自己的新优势。二要勇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敢于打破常规,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或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新的萌芽。而勇于尝试,多思路地回答和解决问题,正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4.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的意识。编辑的创新意识与敬业精神紧密相连,敬业精神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敬业者必须爱业。编辑有了强烈的敬业精神,就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将创新当作履行编辑崇高职责的途径,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在创新中追求,在追求中创新,实现编辑的存在价值,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融合在作者的文稿之中,同时坚持科学性原则,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不发人情稿、照顾稿,只求质量。观名利如浮云,重操守如泰山,不图眼前利益,以出精品为己任。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敬业意识是增强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创新教育 重要意义

强化教育与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回顾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每一个进程都是对前一个进程中的教育弊端的扬弃与批判。因而,在课堂教育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极具时效性与迫切性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情境展现原则。

在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过程,创设学习环境,展现知识背景,促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发生。

(2)情境相容原则。

在情境展现过程中,应该设计能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境,以“情”(情绪、情感等)的激发去促进“意”(意志力、毅力)的发展和优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和探索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学生敏于质疑,善于解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与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若干特殊形式(如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简缩思维、发散思维等),有较多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因此,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郾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脱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不去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郾运用联想和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失去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象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来的一种似真判断。伟大数学家牛顿就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联想和猜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越明确。因此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而且需要以创新情感为驱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数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识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及计算机安全培训范文 下一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