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3 17:32:09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1

例如,在教授“有效获取信息”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进行这样的活动建议:在知道了信息获取的多种渠道后,学生紧密围绕自己确定的主题,制订获取信息的方案,并将方案以附件的形式保存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我的资料”中。这一过程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指导学生从信息的需求、可能的信息来源、预期的获取渠道等方面入手制订方案,提醒学生要列举出反映主题内容的若干方面,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内容的设计,以增强资料搜集的针对性,避免盲目获得信息。

在充分规划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多渠道获取信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完成资料收集情况表的填写,记录学习心得,对于非数字化的信息,尝试将它数字化,参照评价量的规定作自我评价,最后将填好的表格、整理好的资料、学习心得及自我评价结果以“定稿”的形式存入电子学习档案。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相关技术支持和必要的设备,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作示范讲解。

对于从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笔者建议,以利用网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以解决若干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学生要利用因特网提供的多种服务功能继续搜集信息,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补充到资料搜集情况表中,同时思考网上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通过让学生搜集信息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意识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是多元化和多途径的。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网上获取信息的初步方法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尝试通过各种网站等更进一步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在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法,例如,网上交流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网上获取的信息的同时要注意记录信息的来源,掌握防病毒和防攻击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教会学生分清网上信息的好与坏、优与差,让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地。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2

丁杰武1  丁妮2

(1.砚山县三小 2.文山州图书馆 云南砚山 663000)

摘要:美术教学作为艺术类教学的一种,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从艺术的欣赏角度提升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观点。本文将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字:小学 美术教师 专业知识 获取 途径

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知识

    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单一的美术课转化为美术与多门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决定了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灵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还要具备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学生观、发展观和课程观,同时要培养小学生充分了解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学会创新艺术形式,充分发挥发散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美术教师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很多种方法,如:借助图书馆资料、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等,通过获取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美术课堂丰富活跃起来,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获取途径

    图书馆是目前知识储量非常丰富的地方,也是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必要选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图书馆,同时还可以查阅网络图书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既可以通过传统图书馆实现,也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来实现。

(一)从传统图书馆获取专业知识

    传统图书馆从成立到今天,在社会和校园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地位。传统图书馆具有加工性、积累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从保留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讲,传统图书馆可以起到了收集和保留的作用;从对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传统图书馆实现了开展社会、让百姓与图书馆之间零距离接触;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讲,传统图书馆具备了传递信息资源和科学情报的重要功能;从娱乐智力开发的角度看,传统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是经过大量的收集和储存的,它的存在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思维。[1]根据我国传统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按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照教育级别分类,图书馆可分为中小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按照范围大小,图书馆可分为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等。因此,传统图书馆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师从传统图书馆获取专业知识,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借阅的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到传统图书馆办理借阅卡等,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到图书馆借阅。在借阅时,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学会利用图书馆的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号的利用,在借阅时,可按照著者、书名和主题来进行查阅,这些查阅的方式都可以帮助小学美术教师快速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料和图书,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展开阅读。其次,在休息期间小学美术教师可到传统图书馆的读书室开始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和资料。在图书馆内阅读,可以借助图书馆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图书馆内的特殊阅览设备,例如:缩微和视听等,这样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直接阅读图书馆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二是通过图书馆的阅览室,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以空间存在的形式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学术研究和教法探讨的一个场所,同时阅览室会也分为开架阅览、半开架阅览、闭架阅览以及普通阅览等,当然有的图书馆还设有分科的阅览室,便于小学美术教师们按照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除此之外,传统图书馆也会为小学美术教师们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这些都可以帮助小学美术教师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二)从数字图书馆获取专业知识

    数字图书馆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储存的方法,在计算机这个大平台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相比较具有很多的优点,首先数字图书馆没有地域的限制,这就为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到数字图书馆,并浏览到各个年代、各个地方、各种类别的图书[2]。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查阅自己想要获得的专业知识。由于新课标对小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这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首先专业知识方面,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在图书检索引擎、中国数图浏览器等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查阅专业知识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在本校传统书馆内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将本校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放在互联网上,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资源共享和下载的平台,这样小学美术教师就会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个是通过与其他数字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免费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学习的大门,让小学美术教师在获得本校范围内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够获取其他学校美术教学资源。其次,综合知识方面,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数字图书馆中查阅心理学等多门课程,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在数字图书馆中的视频教学,也可为小学美术教师们在教学道路上提供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数字图书馆为读者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开课教学资源视频,在帮助小学美术教师拓展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启发式教学的作用,通过观看和参考名校名师的教学过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展教学方法,让自己的学生们学到更加丰富、更加宽泛的美术知识。

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今后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素养、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综合上述方法,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从校园内图书馆有限的知识内去收集和获取,更需要借助互联网和地方图书馆的手段,才能真正获取小学美术教师想要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夏萍.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比较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

[2]陈茗君.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及创新[J].兰台世界.2011.

 

作者信息:

1.丁杰武,性别男,出生于1980年12月,籍贯云南砚山,学历本科。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所在单位,砚山县三小。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3

1 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建设过程

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建设过程的首要步骤如何获取网络教学资源,针对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1 “数字化”转换现有的教学资源。例如针对现有的文字资源和参考材料以及各种类型的图片等,可以使用数字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将其转换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加工以及传输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备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或网络教学资源库中使用。

1.2 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的一些资源库中的资源绝大多数从开发商手中所购买得来,没有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再开发处理,因此这部分资源不贴近院校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需要,致使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并且部分资源的建设不完全符合资源建设的规范,因此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鼓励教师自主制作。通过对教师的宣传和动员,鼓励教师把日常教学中积累、整理的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归纳总结的学生平时作业的错误以及整理的日常测试的试卷等日积月累的资料共享出来,这些资源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是精华的积累,这些资源的共享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类教学资源是最切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且对于其他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有着不可估算的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在积累教学资源和获取教学资源时要主动地、积极地争取到这部分内容。

1.4 学生的毕业、实习产品或作品也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就目前来讲教师自主制作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产品或作品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来看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但是却是真正的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日常学习的需要,其在实用性和适用性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都无法具备的。但是这类资源的数量所占比例很少,主要受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时间的限制。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个人考虑或其他因个人因素,不希望自己制作的优秀教学资源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可以给予那些愿意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的教师和学生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1.5 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制作。院校的专业技术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学校特点和教师教学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进行自主开发制作网络教学资源,这也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这种途径获得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实用性化和适用性方面往往会更好。

1.6 从专业开发处购买。这种方式是日前网络教学教学资源获得的最有效的途径。院校完全可以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购置符合教学和学习的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网络教学资源的数量。

1.7 从开放的互联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现在大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从互联网上搜索、收集有用的教学资源用来充实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所需要的内容或资料。二是可以选择提供下载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类网站进行固定栏目的下载,这些教育资源类网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全方位的沟通和共享,如分享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和测验试卷等。目前此类网站很多而且完全免费、资源类别丰富、操作相对也比较方便但是更新速度、更新内容却大多滞后。三是利用社会性程序、软件,如twitter、维基等。可以通过这些社会性软件平台获得或者分享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从而大幅度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效率。

2 在网络教学资源组织和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2.1 要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集中检索功能和分布式存储。网络教学资源一应俱全,内容繁多,而且分布无序,要把这些巨大丰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应该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集中检索功能和分布式存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用检索功能迅速地把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搜寻出来。

2.2 要充分思考教师和学生需求的原则。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最终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教师和学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和素材,都必须充分思考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及时方便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否则,再好的教学资源如果不被广泛的利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3 要及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评价体系。要及建立健全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评价体系,才能使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管理者能得到更好的更及时的反馈信息,进而完善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库。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4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 教师

图书馆 信息资源利用 影响因素

[分类号]G250

1 问题的缘起

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其他信息机构和团体也介入到信息服务领域中,图书馆“替代”项目越来越多,削弱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服务优势,动摇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信息中心”地位。教师对图书馆的关注度、了解度、使用频率都在下降。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近三年工作报表统计数据显示,教工借阅中外文图书月均千余册,也就是说月均3名教师借1册图书。为此,笔者检索了2001―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从教育学院随机抽出了14名教师检索出用第一著者发表的文章计112篇,共引用参考文献881条,来自中外文图书的引文435条,仍然占总引文的49.38%。图书馆中文图书保障率为83.33%;英文图书保障率为43.38%。而笔者在图书馆借阅模块对这些教师进行了查询,这14名教师只有1名教师有借书记录,也就是说教师在传统信息源方面基本不再依赖图书馆。笔者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曾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使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下面只对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常用的电子资源部分进行说明和分析。

本次调查对全校各学院的不同职称和年龄段的教师发放问卷257份,回收252份,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3%。问卷发放注意到了各个院系的均衡,涉及22学院、系、所。问卷的第二部分为教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分别从教师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两部分进行了问卷的设计。图1、表1是对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方式以及教师利用电子资源的情况调查。

从图1可以看出,利用传统的图书、期刊获取信息和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自己上网检索所占比例相差无几,这表明教师获取信息的多元化趋势,也预示着图书馆将向复合型发展。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纸本文献和电子资源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时期。

表1反映了教师在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倾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ElsevrScience电子期刊库。

3 从问卷测验的数据看教师使用信息资源规律

3.1

文科、理科学科背景的教师与使用电子资源的类型相关

分析问卷结果,理科院系教师65份问卷(回答此题的51人)经常使用的电子资源依次是:①ElsevierScience电子期刊库36人,占理科回答人数的70.6%;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32人,占理科回答人数的62.7%;~Kluwer online Journal(现并入Spfiger)15人,占理科回答人数的29.4%;④Web Df Science 11人,占理科回答人数的2L6%;⑤维普全文电子期刊9人,占理科回答人数的17.6%。

文科院系教师97份问卷(回答该题的84人),经常使用的电子资源依次是: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73人,占文科回答人数的86。9%;②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32人,占文科回答人数的62.7%;③维普全文电子期刊18人,占文科回答人数的21.4%;④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库15人,占文科回答人数的17.9%;⑤全国报刊索引13人,占文科回答人数的15.5%。

从文、理科院系经常使用电子资源的情况看,文理科同选的电子资源库为: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②Else~Science电子期刊库;③维普全文电子期刊,这三个数据库都是综合性的。从2006年、2007年图书馆数据库流量统计,排前5位的数据库为: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②中国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数据库;③维普全文电子期刊;@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库;⑤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与问卷统计的三个数据库是吻合的。

3.2教师的职称与获得信息的途径相关

教授获得信息的途径排列顺序依次为:期刊占85.2%,图书占74.1%,上网检索占55.6%,学术交流有占40.7%。副教授获得学术信息的途径依次为:期刊占70.3%,上网检索占67.7%,图书占63.5%,使用图书馆购进数据库占36.5%。讲师获得学术信息的途径依次为期刊占62.5%,上网检索占57.5%,图书占50.0%,使用图书馆购进数据库占40.0%。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期刊是各职称教师获得信息的首选途径;使用图书馆购进数据库获得信息一项,职称越低,使用比率越高。依次为讲师40.0%,副教授36.5%,教授25.9%。使用会议录、工具书、学术交流获得学术信息三项却随着职称的增高,呈现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

这次的调查结果与2002年王琼《网络条件下高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所列教授、博导与一般教师的数据相对照非常吻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与同行交流”、“参加各种会议”、“查询中外会议录”三项的比率都高于一般教师。而在“查询intemet”、“查询光盘数据库”、“查询联机数据库”三项一般教师的比率又高于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推出了许多服务项目吸引大学教师使用图书馆资源。结果是图书馆界呼声很高,教师读者需求群反响不大。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年10月推出的对教师一对一的用户培训活动,原计划在一年中培训百名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可以上门培训,结果只培训了60余人,虽然个别院士、院长、学科带头人都是图书馆主动联系上门的,但这些教师并没有许多热情,有的教师让自己的博士生代其培训。究其教师反应冷淡的原因,排除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源多元化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科研经费的的和教师角色需求的原因。

4 信息环境外影响教师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因素分析

4.1

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是影响教师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因素

1962年,教育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经费的报告》,1963年2月被中央科学小组原则上批准,此后财政部在国家科学研究项目支出中,转拨给教育部直属高校。1963年为2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到1966年增加到4400万元,“”时教育部被撤消,经费中断。1978年恢复拨款,为3000万元,其后几年拨款名目有所变化,拨款幅度增增减减,到1985年没有多大变化开始。在科技体制改

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校又通过承担各级政府的科技任务,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获得了较大额度经费。到1989年,全国高校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科技总经费已达11.46亿元。其后,高等学校科技经费不仅在总量上有较大增长,在结构和分布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预算外经费(指学校通过竞争承担国家和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任务和学校自筹取得的科技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比逐年提高。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1988年的科研经费支出为409.30元。1992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项目、基金共计1045.79万元。1995―1996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项目、基金共计2773.96万元。“截止2000年9月5日文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千万元,已达1006万元。文科教师科研人员年人均拥有科研经费超过1.8万元”。“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项,总经费达到2315万元,不仅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而且比2001年的943万元翻了一番多,获准总经费额和项目数均远远超过历年”。“200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近4000万元,理科科技经费过亿元”。2007年度共有2.5亿的科研经费到位。2008年“科研总经费达3.2亿元,比2007年度增长38%,创历史新高。从以上数据看出,北京师范大学科研经费增长非常快,一方面说明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增强,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增大。科研经费很大一部分是做为信息资料费用投入的。2007年,笔者走访了教育学院和心理学院的课题组,发现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书刊文献信息的小资料库,这些文献资料大多图书馆都缺藏或未进入流通状态。因之,学校科研经费的增加,使教师有了自己的资料库,依赖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的程度降低。

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师到图书馆的频次就开始减少。1995年,笔者对校内所有的教授进行了借书搜索,结果,只有两个人有借书记录,很多教授都没办理机读图书借阅证,说明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图书馆了。以2006年借阅部统计为例:教师借中外文图书册数占外借总数的2.7%,教师使用阅览室的人次占阅览人数的O.7%。也就是说,每个月教工平均3人借1本书。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图书馆的频次减少与我校科研经费的增加成正比。

4.2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影响教师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因素

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尤其是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很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交流和阅读学生作业获得大量的专业信息,这些信息学生已经进行了初步筛选,这就使教师省略了到图书馆查阅许多专业基础信息的环节。

一些学科带头人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积累,并成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这些教师的信息需求主要是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关注国外一些学术品位很高的期刊和网站。他们一般是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撰稿人,这些刊物与网站会免费开放给他,这些信息源基本能满足他获取本专业信息。这部分教师是一些学术刊物的信息需求者,同时也是信息者。如数学院院士陈木法教授的学术成就被德国施普林格(Spzlnger―Verlag)科技出版集团的学术期刊和图书收录,他可免费享受Springer LINK系统提供学术期刊及电子图书的在线服务。许多学科带头人都有自己专业网站的特有检索途径,比起检索图书馆的专业数据库要快捷的多。因之,他们也很少使用图书馆的虚拟资源。

4.3骨干教师在科研团队的角色,是影响其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因素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的重视,经费投入的加大,教师承担来自纵向、横向的课题和基金项目增多,形成的科研团队中的教师是跨专业、跨院系的。网络环境、科研团队的分工合作,使很多教师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直接需求者变为间接需求,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使一些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教师不可能承担前期成果的查询工作,因之做为他本人说,对图书馆资源与信息服务关注度不高,似乎对学校图书馆并无信息需求,图书馆培训教师服务得不到老师们尤其是教授们的大力配合以及他们利用图书馆效率低的原因,一个是他们教学科研繁忙,再一个是作为课题负责人的主要任务是争取课题,主要是扮演一个在每个阶段开始提供研究方向和中期成果、结题把关的角色。角色的需求,使骨干教师很少直接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这是近年来教师与图书馆疏离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影响教师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因素,笔者将提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构想。

5.1树立资源到人的服务理念

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已经超越了受时空限制的物理图书馆,服务理念“应当是设法资源到人,而不是让人们到图书馆去找。服务的核心概念是集成与无缝存取,也就是说当今图书馆服务的目的即读者对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一站式”利用。一站式服务(First Sto PService)将集成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使用户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多种分散的服务。一站式服务可以大大节省用户的时间,提高查询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所以要加大这方面的技术服务,使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形成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存取范式,不管这些资源在哪,以什么方式传递,也不管用户在什么地方。就是树立起3A(Anytime,Anywhere,Anyway)的服务新理念。

5.2

图书馆为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构想

5.2.1

建立教师需求调研和跟踪制度,做好信息需求分析建立图书馆重要读者数据库或各学科的研究人员、学者等档案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应保存教师的邮箱地址。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专业方向、承担课题的大小、对计算机熟悉使用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他们的信息需求;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用户的年龄、经验、职业等共同构成的)不同,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同,对系统的使用能力也会不同。所以开展个性化服务就要调研本校教师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和承担全国或省(部)级课题项目人员的信息需求,按传统图书馆的方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进行分析以便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依据。

5.2.2建立图书馆员与课题联系人制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学科交叉及融合更易产生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科研工作者从“各自为阵”转变为“团队作战”。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很大,每个人的合作团队中都有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不管由谁直接做文献信息的需求者和获取者,就等同于这个科研团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因此,图书馆应建立图书馆员与科研课题联系人制度,了解课题团队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荐资源和进行使用资源培训。

5.2.3为相似学科和科研团队的教师提供个性化集成定制服务 开展方式是用“My Librmy”的图书馆个

性化服务提供,支持相同、相似研究领域内用户的信息定制共享。即图书馆授权允许一组用户共享一个“MyLibrary”,实现共同兴趣下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例如,针对某一研究课题组或教研组,建立一个用于信息资源支撑的“My Library”,课题组或教研组主要人员将与访问课题或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信息组织在“MyLibrary”中,他们可以方便的集合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以形成他们自己的一系列目录和子目录内容,其他参与成员拥有只读权限,大家随时通过这一个性化的“My Library”访问相关的信息资源。而来自于图书馆的最新信息,也会自动地添加到他们的目录里面,从而保证用户能自动看到最新信息。

5.2.4

组建支持个性化服务的知识团队组织

为开展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必须组建支持个性化服务的知识团队。包括图书馆员、校内各院(系)的教师等。这个团队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是一个横向联合起来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科研型服务团队。首先,要建立这个知识团队的知识库,提供相关人士的信息查询,包括相关人士的简介、研究方向、学术水平与成果,尽量实现基于Web的交互式对话,以便能够就某个教学和学术问题开展讨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其次,在这个知识团队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知识主管――学科馆员,帮助用户使用“My Library”;再者,注重馆员素质的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具有信息导航员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

参考文献:

[1]祁思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教师信息需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43

[2]王琼.阿络条件下高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与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70―74

[3]刘英杰.中国载育大事典(1949―199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414―1415

[4]初景利.国内外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发展.

[5]张冲.学术交流变革中的图书馆学术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38

[6]方益华,陈怡,王家平,等.加快改革步伐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中国高等教育,2007(12)}28―29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5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师;调查;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56-03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U Shaoping1 ZHAO Pinting2

1.The Cardiology Department,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n Shan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2.The Radiotherapy Department,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n Shan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and analyse the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reference was provid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m quality. Methods Appli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ult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62.1% of the teachers actively access to medical information from network. The main purpose of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 were updating of knowledge accounted for 69.9%, tracking the latest advances accounted for 63.1%, and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teaching or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unted for 59.9%. The main way were to query the database to obtain information accounted for 59.9%, to query the Internet accounted for 59.9%, and to read books or journals accounted for 39.7%. The teacher "completely can" constructing advanced retrieval type only accounted for 14.9%, " can′t" retrieval type accounted for 29.8%.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the lack of the retrieval of knowledge occupy 46.5%, not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s of database resources accounted for 33.3%,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computer networks accounted for 26.6%, low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accounting for 23%. The teachers′ information demand were high. There were siginificant de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e ability to find in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levels of them need to promot.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inificant de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should train the teacher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update it dynamicaly. Thus, we can keep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and ensure the advance of 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University.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er; Investig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以及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更多学科的交叉,医学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医学生除了在校的基本学习之外,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信息素养是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医学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因此,考察医科大学医学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否满足新的教学要求非常重要。笔者应用问卷调查对本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与分析,把握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对改进教师队伍、保证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某研究型医科大学在职教师进行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4%。男124名,女158名。20~29岁29名,30~39岁72名,40~49岁89名,50~59岁63名,60岁以上29名。博士205名,硕士56名,本科21。教授74名,副教授123名,讲师52名,助教33名。

1.2 方法

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背景资料、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伦理5部分,共40个问题。信息需求调查包括对网络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两个问题。信息行为调查包括信息活动目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检索情况、信息获取能力、对生物医学数据库的认知和使用(常用中、外文数据库)、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在平时选择利用信息源时教师有哪些行为。信息道德伦理调查包括 “引用文献标明出处”、网络保密、网络安全等问题。

2 结果

2.1 信息需求

2.1.1 对网络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被调查的教师中79.1%认为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更为重要,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职称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2.1.2 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主动获取网络医学信息的教师比例为62.1%,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反映了被调查者医学信息的需求程度。

2.2 信息行为

2.2.1 信息活动目的 获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学习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占69.9%,跟踪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占63.1%,完成教学任务、科研课题占59.9%,收发E-mail、对外联络占43.3%,同行交流占39.7%,休闲娱乐占33.0%,网上购物占9.9%,网上金融占6.4%。

2.2.2 信息获取途径 问卷调查教师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医学信息,回答获取信息主要途径时,查询数据库占59.9%,查询Internet占59.9%,阅读图书、期刊占39.7%,与同行交流占29.8%,广播、电视占19.9%,其他占16.0%。在回答最喜欢从哪一种类型获取信息时,期刊占59.9%,网络信息占39.7%,科技报告占19.9%,图书和期刊均占16.7%,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均占13.5%。在如果您不喜欢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主要原因上,上网查资料太费时间和没有所需要的文献均占30.1%,传统图书已能满足占65.6%,不会上网和没有上网设备均占9.9%。由此可见,还有一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提高自身素质。

2.2.3 信息检索情况 在信息检索情况调查中,回答未学过信息素养或相关课程者占56.4%,通过何种途径学习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回答通过文献检索课程+自己摸索占63.1%,单纯通过自己摸索36.9%。在查找信息时的首选策略,回答搜索引擎占83.3%,回答图书馆提供的数据库占56.4%,回答直接进入熟悉网站占36.5%,从别人介绍的网站链接占16.7%,没有1人回答不知道如何查找。在采用何种查找方式时,回答搜索引擎占59.9%,采用网站分类目录的占43.3%,采用网站地图的占13.1%,通过其他方法的占6.4%。由此可见,信息检索的方法还需优化,效率还需提高。

2.2.4 信息获取能力 获取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一般信息能力调查表明:能通过网络有效获取学习生活中所需信息的人数比例较多,50岁以下的教师最高,占66.7%。教师医学信息获取能力调查发现,检索能力(包括查找信息源的查找行为、是否使用信息内部的超文本链接、检索方式、是否使用布尔算符、截词符、短语等)“非常强”的教师为33.7%,检索能力“一般”的教师为48.2%,检索能力“差”的教师为18.1%。由此可见,教师查找信息的能力还需提高。

2.2.5 对生物医学数据库的认知和使用 79.8%的教师对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医学期刊会议报纸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等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熟悉,40.8%的教师经常使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外文数据库了解的占81.9%,其中41.1%的教师对Medline数据库有认知,仅25.2%的人经常使用。教师从数据库查找信息,仅采用关键词或刊名等一种途径模糊检索的为50.4%,使用高级检索方法的只占17.7%。高级检索方法的科学构建能够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教师“完全能够”构建高级检索式的人数只占14.9%,“不会”构建检索式的人数占29.8%。

2.2.6 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问卷设置了缺乏检索能力、外文水平、不知道如何选择检索工具和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不了解数据库内容等选项。结果显示,回答缺乏检索知识占46.5%,不了解数据库资源内容占33.3%,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占26.6%,外文水平占23.0%,受兴趣爱好影响占19.9%。由此可见,缺乏检索能力和不了解数据库内容是影响教师有效获取信息的主要因素。

2.3 信息利用

在平时选择利用信息源时您有哪些行为的调查中,56.4%的受访者回答偏好固定的信息源,一般不再寻求更多信息源。36.5%回答非常重视专业人士推荐的信息源。69.9%和63.1%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比较重要,29.8%和26.6%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比较重要。59.9%的受访者有了信息需求动机查找相关信息。50.0%的受访者出于兴趣喜好浏览数据库或网站获得信息备用。83.3%的受访者只选择固定网站、搜索引擎、数据库获得信息。由此可见,大学信息中心应该定期向教师推荐更权威、更专业的信息源,使教师更好选择、利用信息。

2.4 信息道德伦理

对教师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知识调查发现,84.6%的教师具备基本法律和伦理知识。100.0%的教师认同“引用文献标明出处”。89.7%的教师对网络保密、网络安全具有一定程度认知。

3 讨论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在浩如烟海又发展迅速的医学领域,在校学习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小的比例,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信息素养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1]。随着教学从传统方法走向PBL方法,特别是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医学生,那么对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也随之迫切。因此本文对某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评估教师信息素养是否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为教师制定提高型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对网络环境下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信息行为模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主动获取网络医学信息的教师比例为62.1%,信息行为涵盖工作、生活。说明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网络已成为教师的日常工具之一。

大部分教师对中、外文数据库有基本了解,但经常使用的比例还比较低。并且对数据库的熟悉程度和使用技巧也比较低。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显示,缺乏检索知识占46.5%,不了解数据库资源内容占33.3%,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占26.6%,外文水平占23.0%,受兴趣爱好影响占19.9%。由此可见,缺乏检索能力和不了解数据库内容是影响教师有效获取信息的主要因素。研究型医科大学应针对教师信息获取的主要问题和教师信息获取与利用的主要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开设文献检索课,开展专题讲座,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论坛交流、网上答疑等方式培训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文献检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因此,通过二者整合改进现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2]。除文献检索课之外,医学信息素养教育还应开展信息知识、能力与道德教育[3],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注重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辅助[4]。研究型医科大学还应针对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不足,进一步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考核与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分层次培训,大力、有效、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以满足研究型医科大学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在平时选择利用信息源时您有哪些行为的调查中,56.4%的受访者回答偏好固定的信息源,一般不再寻求更多信息源。36.5%的回答非常重视专业人士推荐的信息源。69.9%和63.1%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比较重要,29.8%和26.6%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比较重要。59.9%的受访者有了信息需求动机查找相关信息。50.0%的受访者出于兴趣喜好浏览数据库或网站获得信息备用。83.3%的受访者只选择固定网站、搜索引擎、数据库获得信息。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专业人员推荐更权威、更专业的信息源,使教师更有效地选择、利用信息。

该校教师具备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基本知识,对网络保密、网络安全等问题的认知程度较好。信息道德方面,还需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综上所述,总体上该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中等,整体发展不平衡。鉴于对本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结果,应进一步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考核与评价,制定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次培训,使教师信息素养达到高水平,从而保持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适应教育的时代要求。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随着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而动态变化。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培训教师具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方法和途径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达到和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5]。除了普适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在研究型医科大学还必须对教师开设学科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即针对某一领域主题,图书馆建立科研数据管理培训实验室,为用户的科研数据培训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6]。

[参考文献]

[1] 杨美玲. 高师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评价标准[J]. 教育技术导刊,2007(12):19-20.

[2] 邹薇.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 情报探索,2008(7):12-14.

[3] 余恩琳. 医学生信息素质内涵构建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09,30(1):72-74.

[4] 王振坛.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104-106.

[5] 刘晓铭.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简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6):64-65.

[6] 李晓辉. 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探讨[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5):46-51.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6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夯实法制教育的实践基础,所以在创新探索过程中也应有所传承。目前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包括如下内容。

(一)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能成就的事业,必须在实践中方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法制教育,仅仅依靠一两个高职院校的单薄力量,难以整体上提升法制教育的水平。所以,笔者提出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法制教育展开校际间的合作,即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乃至资金支持方面,携手共创,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法制教育质量的实质飞跃,还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二)师生联合,营造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有途径中已经提及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完善等内容。但又如何链接优质师资,顺利将完善后的教学方式得以真正落实,获得当代高职生群体的内心认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需求,实现畅通无阻的师生交流,并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两者实施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法制教育创新探索成功与否。

(三)授人以渔,发挥网络威力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生大都精通网络,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不容小觑。因循守旧、固步不前的法制教育,极易触犯到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恶性循环。充分利用当今高职生群体强烈的猎奇心理及爱好网络的特质,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网络化建设左手,并引导学生从信息庞大的网络中搜寻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授人以渔。换而言之,充分利用网络威力,能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变得切实可行。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创新途径实施措施

承前所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三大创新探索若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贯彻施行,必能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积极作用,在秩序、人权、正义及效益方面大获其效。因此,切实贯彻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三大创新途径作为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重视。首先,要想实现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必须加强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统一认识。众所周知,如今“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因“能力是素质的外显,素质是能力的保证”,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所以,只有各大高职院校对此有着深刻而一致的认识,才能积极展开校际合作、坦诚布公地接受资源共享。其次,师生联合离不开校方的搭桥引导,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校方的大力支持。就师生联合而言,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场地条件的配合,校方“搭桥”角色的支持不容忽略。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校方持续推行法制教育的效果见证,如每年的法制宣传月,定期的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及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校方努力引导的体现。再次,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应以“授人以渔”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令高职生虚心接受,这也是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索的最终归宿。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高职生为例,在讲解食品监督管理内容时,可适当穿插有关《食品安全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基础》的限定课时中,演示案例全过程,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的方法,即“授人以渔”。在这过程中,利用高职生热衷网络的特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网络威力,从权利义务角度优化课程评价基准。唯此,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推行契合发展机遇并取得初步成果。如何更有力地促进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就成为本文进行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索的思考起点。本文跳出原有圈子局限,提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师生联合”“营造法治氛围”及“授人以渔,发挥网络威力”三点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正是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视野而作出的大胆尝试,以期借此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进而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最终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7

    论文摘要:国情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当前,大学生国情教育亟待加强。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的重要途径。 

在21世纪告别首个十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之后再次重磅推出大型记录片《国情备忘录》—— 一部国情教育记录片的扛鼎之作。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笔者在被《国情备忘录》的精彩内容打动的同时,一方面深深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国情教育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再次感知大众传媒作为传播国情资讯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国情教育方面可大有作为。 

一、国情、国情资讯、大众传媒与国情教育的涵义 

国情,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各方面的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人口、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国情的内容很丰富,实际上它包含了有关我们中国的一切情况,经济的、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等,一草一木都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国情。”[1] 大体而言,国情可分为: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静态国情和动态国情;整体国情和局部国情等等。例如,《国情备忘录》记录片呈现给观众的国情资讯,即含括了上述各项分类法的内容。 

国情资讯,简言之就是国情方面的有关资讯。从资讯学理论来看,资讯和信息、新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严格而言,一方面资讯是信息的一种,它是由于被受众及时获得和利用而能够给受众带来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资讯的时效范围远宽于新闻,包括了新闻、史实、政策、评论、观点等多方范畴,涉及多种学科领域,从这角度而言新闻属于资讯的一种。 

大众传媒(mass media)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广义上它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如报纸、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传统上大众传媒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news media) [2]。 

国情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传授国情基本知识和分析认识国情的基本方法,使之树立正确国情观的教育实践过程。国情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国情教育,包括自然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等方面内容;历史国情教育,包括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含民族性、心理特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源流、文明发展的历史及成果等方面内容;现实国情教育,包括国家和社会性质和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状况、民族状况、人口状况、思想信仰等方面内容;比较国情教育,包括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比较,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的比较以及综合国力的比较等方面内容 [3]。 

二、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国情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明白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是中国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5]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写给国家教委李铁映、何东昌同志的信中指出:“要从小学生(甚至幼儿园),中学生直至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并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2004年8月,在胡锦涛同志等政治局常委的共同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可见,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是站在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根本利益高度,为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着想,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来讲这些话的,具有深远的政治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国情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公民正确认识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依据。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预备力量,树立正确的国情观有利于自身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也是日后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完整和有效的国情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国情观,意义重大。 

然而,当前大学生国情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第一,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普遍简单,加上兴趣点普遍娱乐化,因而对国情的实际认识普遍浅少;第二,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习惯下,大学生接触国情资讯的机会往往被其他学习任务挤占,有限的国情知识主要依靠灌输教育的途径获得;第三,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但欠成熟,容易被虚假国情信息乘虚而入,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国情观和道路上尚需引导。可见,要使大学生国情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的各种有效途径。 

三、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的重要途径 

国情教育途径是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联系起来传递国情资讯的渠道。大学生国情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除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之外,大众传媒应该是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大众传媒传播的新闻等资讯中,许多与国情和国情教育有关。这些国情资讯往往广泛蕴含在各种资讯形式中,也有的传媒专门开设国情知识或国情教育栏目进行专题介绍。 

国情教育的大众传媒途径具有受众广泛、传播快捷、形象生动、方式多样等优点。但也存在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传播信息比较庞杂,国情资讯可能被淹没其中而不为受众所注意;第二,信息来源混乱,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得到传播;第三,形式较单一,缺乏感染力,在信息爆炸时代难于有效契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特点,引起他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有必要根据大学生受众在接受国情教育中体现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大众传媒途径在大学生国情教育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短信平台等新兴大众传媒途径广泛传播国情资讯。近年,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目持续增加,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大学生群体是用户中的最活跃群体之一,因此,在新兴大众传媒途径上搭载国情资讯和国情教育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其次,大众传媒应加大对有关信息源的控制和关注,如关于国情的权威性会和国情白皮书,一方面保证大学生受众接收到的国情资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大学生受众更有机会获取国情资讯。再次,大众传媒可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实行优势互补,借助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从而强化大学生国情教育。最后,大众传媒要努力打造内容丰富并且极具感染力的国情教育精品(如《国情备忘录》),并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传播平台广泛进行宣传,努力推动优秀进校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优秀素材。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育知咨政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4. 

[2]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1. 

[3]王建平.论国情教育的紧迫性[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3).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篇8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是人必须具有的能够结合相关信息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接班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素质,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高效辨别自己需要信息的同时,又遵守相关的道德约束,及时、有效的整理、归结信息,为我所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对于信息素质的培养都高度重视。在美国,信息素质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正如读、写、算等技能一样;英国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以便更广泛地对公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委员会则强调信息素质是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必要元素之一。此外,还有韩国的信息素质认证制度等,都是对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培养的积极响应。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质认识不足

 

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务部门信息意识淡薄,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探索精神不足,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敏感性和洞察力较低。有的学生虽然拥有电脑,但是通常是被用来看视频、玩游戏的,发挥的信息效用极少,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帮助也很小。此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理解也存在误区,简单地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会操作计算机和会借阅书刊资料。

 

(二)信息知识不够系统、合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知识不成系统、不够丰富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课程安排的影响。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本人既需要接受信息教育,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承担者。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

 

(三)信息获取技能和自觉性较差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教育环境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少,除了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获取之外,当遇到问题时,第一想法是问百度、查谷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却常常无从下手,收集到的信息杂乱而又通常不具权威性。还有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不够了解,使用不够熟练,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也有限,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增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

 

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应当首先强化信息意识。具体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信息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对信息所具有的敏锐的感觉力,对新的或有重大价值信息的感触。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要关注信息本身,还应该有对信息的敏感,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接触信息、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和批判信息,在无形之中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大学课程的典型特点是学科交叉融合,各种信息之间彼此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所以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途径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校可以从课堂出发,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获取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并让他们理论结合实际,将习得的信息获取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学以致用。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他们主动的去寻找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许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明确的道德标准作为指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他们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各类信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勇于同有违信息道德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不肆意妄为,不危害他人,不参与不良信息的传播。

 

上一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