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田径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16

体育田径培训

体育田径培训篇1

【关键词】后奥运 田径运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再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金5银,三破世界纪录,1996年第26届奥运会获得1金3银2铜,2004年雅典奥运会1金l银,2008北京奥运会0金0银2铜的现实,中国田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曲折之路向着胜利的巅峰攀登。但近几年,随着刘翔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使相对停滞和衰退的局面得以再展生机。为此,本文从多视角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分析与讨论

1.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采取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延长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激发现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激情,充分挖掘其潜力,继续提高竞技能力,为培养优秀接班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其次,加速培养新手,使之成为中国田径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为了使中国田径顺利通过断层,取得新的突破,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性、计划性、梯次性。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田径后备人材,提高我国选手在比赛中夺金牌的保险系数。第三,要加大田径的普及工作,田径是一项成人运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打好雄厚的基础,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要成绩,杜绝昙花一现,功亏一篑现象。加大田径运动的普及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少儿田径训练班,并建立网络体系,经常派有经验的专家下去讲学和指导训练;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青少年训练工作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第四,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拨款已是杯水车薪,因此利用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是寻求社会赞助,增加比赛机会,提高竞技水平,拉动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偿服务,培养田径人才实行有偿输送,拉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关系,激活体育人才市场化的竞争力。

2.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为提高的台阶式培养方式。

田径运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中、小学生占我国人口1/4,如果有1/3的中小学生喜爱田径运动,普及面就是在亿万人口中进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人才梯队培养网络,成立国家、省、地、县田径各级协会。以链环形式环环相扣,田径项目的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均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田径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级竞赛互为联系和促进,扩大田径基础,发现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

3.多方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

中小学是基础阶段,应试教育体制形成的“重文轻武”思想严重地制约了体育运动的开展。因此,实行教育部门给政策、体育部门给组织、学校给人才的三家互助合作形式,走“体教结合”之路,有助于田径运动的积极开展。将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县(市)教育、体育评估内容,提高教育、体育部门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健全、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首先,开发市场潜力、改善输送渠道、建立田径有偿培训机制。市场经济制度将使各行各业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越来越浓,开发市场潜力将成为竞争人才的战场。田径项目的健身性使之在体育市场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利用其商业价值,开发市场潜力,加强竞争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其次,改善运动员输送渠道,打破以往在竞技体校选拔运动员的狭窄格局。将田径选拔拓宽至中学、大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同时提高了田径运动员的文化层次,有利于退役后在社会上立足。

4.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

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布局,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田径运动项目。以免造成浪费。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平均每个省都有几千万人口,从“奥运争光”目标看,应该集中精力抓好传统项目优势好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田径训练,对于运动队水平高和后备力量强的田径基地,国家应在后备力量培养和场馆建设等方面重点投资,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

5.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运与奥运协调发展,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中国田径运动要坚持走举国体制的道路,亟待解决的就是成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国家队,协调好省、市和国家的利益,解决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矛盾,让为国争光真正上升为头等大事。在建设队伍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启动高水平科研课题,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打造出一支能担负起为国争光任务的有实力的队伍。

全运会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历时40余年共举办了10届。现在的问题是,它作为竞技体育的盛会,怎样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和市场接轨,与奥运战略相协调。不能只顾了全运会而不顾奥运会。为了全运会拼尽了一切,到了奥运会再拼就拼不动了。要解决好这一难题,首先,国家要调整好利益的天平,进一步加重奥运会的砝码;其次,要在训练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再次,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从思想上自觉服从国家的利益,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6.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

延续了多年的国家队“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其弊端是:训练小组分散在各省、市,各自为政,没有了国家队的权威;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国家队就是要集中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并集中财力、物力,把国家队的尖子运动员训练好,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田径是一项以个体行为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周期性很明显,又没有球类那样的联赛。所以,把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集中到一起,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利于运动科技项目的攻关,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要不断改善训练、科研、食宿、医疗、学习的硬件设施,为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优质服务。

7.走科学训练之路

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我国合适的地方建立集科研、训练和教练员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组建包括运动生理、生化、心理、生物力学、训练学、营养学和生物工程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课题攻关组,深入训练现场,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世界田径前沿科技的跟踪研究,掌握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处理,为教练员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减少盲目性;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将科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一定要将田径奥运备战建立在一个高科技的平台上,尽快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科学训练新路子。

8.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证明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他们进行科学训练的能力,也决定了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为使我国田径运动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田径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不能让人满意。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大多来源于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普遍存在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水平低,特别是科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创新能力差、学习掌握新知识慢、科学训练能力低的通病。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在培训的形式上可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国家应在继续办好和完善现有培训班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练员自学教材,供广大教练员自学使用,同时,应逐步建立教练员上岗制度,定期对教练员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教练员,应暂停其担任的教练工作。此外,要在招纳人才方面出大手笔,不搞论资排辈,敢于启用年纪轻、学历高、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型的教练人才,把他们尽快充实到国家、省、市一级的运动队中去,使全国田径界形成科学训练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在岗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程,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心得,进一步提高执教水平。

四、结 论

中国田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夙愿;但是,自从广岛亚运会以后,中国田径运动开始出现不尽人意的滑坡状况。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能够培养一批与世界田径强国争金夺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策略:必须采取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延长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提高的递进培训方式;实行教育、体育、学校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奥运战略意识;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加强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等。目前,田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体育运动总体水平继续提高的一大薄弱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而引起和导致的。那么,如何保持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之得到持续提高,使之与欧美田径运动员一样,保持较长时间的运动生涯?这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并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田径发展和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出路和模式,是田径界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田径打好翻身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杨 洋.从第28届雅典奥运会试析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77

2 叶仲淼.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剖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4(3):87~90

3 王跃新.限制田径运动比赛成绩的因素[J].体育科研,2003(5):39

4 谭政典等.从五届奥运会成绩看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成功与不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86~88~92

体育田径培训篇2

摘 要:田径后备人才是保障我国田径发展的根基,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田径水平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田径后备人才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赵永刚,男(1984-),学历:本科,吉林省通榆县业余体校。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206-01

1.前言

后备人才是否充足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家体育局局长袁伟民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道:“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1]田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俗话说“得田径者得天下”,但是田径项目在我国一直都是重大比赛的软肋,所以我国田径要想取得很好的成绩,就要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做后盾。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2]

2.田径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突出

2.1社会保障制约田径后备人才培养

社会保障一直是困扰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严重影响了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运动队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制度有待于完善。现役运动员因运动或者比赛而引发的伤残等问题,退役后都得不到经济补偿。退役后的运动员安置问题,基本生活保障都令人担忧,致使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育。

2.2学、训矛盾冲突,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发展

“我国体育后备队伍规模不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与教育在体制上脱节,学习与运动在目标上冲突。”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遵循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完成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少年运动员竞赛制度不健全,教练员为了最快的出成绩,致使运动员早期专项化、成人化,过早进行大强度、超负荷的训练,而忽略了人体生长发育身体素质敏感期的基础训练,这样不仅造成田径运动员伤病率过高,而且造成了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时间出现偏差。运动水平提高了,学习成绩就自然降低了,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低下。这样不仅给运动员升学造成了压力,即便是不升学,到了更高一级的专业队,甚至是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对后期训练的接受能力也造成影响。这种学训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长。

2.3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化程度较低

教练员在选材方面以经验选材为主,未重视科学选材的重要性;训练目标以比赛名次。成绩与教练员的利益和荣誉相关使得教练员更加追求优胜和名次,而忽视青少年运动员全面系统的培养,出现拔苗助长。教练员一般不用生理和生化指标检测,使训练缺少量化依据导致训练过程的盲目性缺乏相应的措施;科研能力薄弱,只有省运动学校具备训练单位的科研机构。[3]

2.4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提升,人们的观念开始改变,运动员特别是运动员家长对退役以后就业发展非常看重。就业问题关系到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问题,过去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包办,向各行业推荐能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运动员退役后还得不到应有的生活保障。由于运动员在役期间,加上运动员专业训练的同时忽视了文化课学习,所以现在很多退役的优秀运动员都找不到就业的出路,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调查显示64.3%家庭不愿意子女进体校,怕耽误学习,更耐人寻味的是体育家庭也不因为职业关系,反而更不愿意子女从事训练的家庭竟占70%以上。所以这种模式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3.提高我国田径运动水平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走“体教结合”道路,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冲突

“体教结合”是一种新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体育人才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处理好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明确体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义务共尽、资源共享、成果共有、优势互补”。我们要突破原有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束缚,积极

开创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要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机制来推动和促进“体教结合”,才是从根本上保障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3.2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

省体育局和有条件的训练单位必须建立田径运动选材系统,以促进提高田径运动选材的成功率.尽快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运动员及家长、运动员所属单位及教练员有必要签订社会保障协议,在运动员培养训练的全过程中,双方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妥善处理好运动员训练、学习、退役后的安置、就业、伤残保证等问题,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解决后顾之忧,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3.3建立科学完善后备选材机制,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材率

科学的选材是提高运动员成材率的基础,科研力量是提高科学选材的杠杆。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则是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此,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田径水平的重要环节。各有关机构和领导部门,建立田径技术研究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各级教练员进行短期培训和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选材评价标准,重视心理选材把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作为选材标准。提高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材率,以切实推动和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运动员选材、社会保障、学、训矛盾冲突和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制约我国田径水平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模式,并且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练员科研能力,做好选材工作,保障选材成功率。这对推动我国田径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宋丽华, 魏军.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113.

[2]盖国富, 戚鹏宇, 李海波.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109.

[3]宋丽华.吉林省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2008,16.

参考文献:

[1]宋丽华,魏军.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3.

[2]盖国富,戚鹏宇等.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109.

[3]宋丽华.吉林省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2008,16.

体育田径培训篇3

(一) 有关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完善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管理失衡的问题,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和完善。首先是田径训练的课时常常被任意删减或挤占,田径训练的安排和内容随意性大,并且很多训练的安排工作是根据本校体育教学思路和任课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来拟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其次,对国家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了解不够透彻,领悟不够到位,只是从形式上附和,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的出现,比如:擅自降低田径训练的要求、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训练课程等现象。

(二) 田径训练的场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中学的田径训练场地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的田径训练场,以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训练场地缺乏,无法满足学生活动和锻炼的需要,从而影响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田径训练教室,极少数的学校甚至缺乏专业的体育任课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由班主任或其它老师来代为开展,这样的情况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而且也不利于体育师资的培养。

(三) 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田径训练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对田径训练有所排斥。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对田径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很多家长仍然抱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决定的,而体育训练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大,不愿意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家长的这种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和田径训练的错误认识。

其次,受诸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关注度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出现,人们对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致很多学生认为田径运动中传统的跑、跳、走、投等内容已经过于陈旧,无法满足中学生求新、求异、赶时髦等的需要,从而对田径训练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第三,田径训练受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特点的约束,多数训练均属于体力消耗大、重复性和周期性强的内容,从而对中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多数体育任课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且过分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不足,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中学田径训练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正确认知田径训练的价值,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而田径运动又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所以,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田径训练工作的开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二)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升田径训练水平必须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现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本校体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田径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提升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体育任课教师应重视学生田径训练积极性的培养。田径训练的内容因田径项目特点的制约,相对较为单一和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充分的调动,所以,体育任课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田径训练积极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多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安排,从而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育田径培训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田径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97-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学科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把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新世纪需求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田径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二期课改中,田径也是《体育与健身》的重要内容[1]。田径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素质、增进学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小学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田径教学内容都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某个田径项目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以完整技术教学为主,通过掌握该项目完整技术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和项目教学课时数有限,学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项目完整技术。这些使得田径内容枯燥乏味和狭隘,不能适应当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求,不能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的需要,忽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

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教学,使田径教学变得单调、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讲授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方法,忽视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而忽视小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是大部分小学生对田径课兴趣不浓,喜欢上田径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所以,要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改革田径教学的手段和教学评价形式,丰富田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田径运动在小学体育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在增强小学生全面发展中作用。

2、加强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 强化教师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应立足于体育教师自身需求和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体育教师系统地提供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选修科目和多样化、切合实际、具有反思性的培训模式。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缓解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压力,体育教师应该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自身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2.2 继续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自觉的学习并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3]。在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改变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趣,所以教师不但要会做示范动作,而且要能够理解每一个田径动作的锻炼价值与含义,创新练习方法,合理组织和安排练习。因此,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及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培训工作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2.3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适当改革田径教学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日趋加深,有些田径项目技术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显然与新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所要求的“易操作性”有着明显的冲突,复杂的技术,小学生难以掌握。所以,适当降低这些田径运动项目技术难度,使其符合一般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再现其原始状态,势在必行[4]。因此在体育教师要充分清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要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姿势端正,同时注意锻炼部位全面(左右、上下对称)运动负荷要适当,以保证小学生的机体平衡、匀称、正常的发展。单调或较长时间的紧张练习对他们的骨骼是有害的,容易出现骨骼变形或关节受伤的情况;在发展大肌肉的时候可以采用一定形式的跑、跳、掷练习促进小肌肉和伸肌的发展,并注意左右侧肢体的均衡发展,以避免身体发生畸形,锻炼肌肉时负荷不宜过大,以防止过度疲劳;不应该让小学生进行过分剧烈和过分紧张的跑、跳、掷活动,以免造成心脏过度疲劳;让学生参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跑、跳、掷活动,并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少让他们参加需要憋气的静力性练习,以免因心脏长时间负担过重而得不到回复。

2.4突出以动为主,增强健身时效

根据田径动作技能形成和身体锻炼的基本规律,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田径教学,要给与学生创造更多的身体练习情景、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锻炼中积极地实践,自主锻炼,合作交流;倡导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头脑的结合、身心的协调、适度有方和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注意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指导小学生正确评价的锻炼行为,并在过程中检测锻炼的效果,使评价成为改进和反思教与学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田径教学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健身时效。

3、结论

总之,通过田径教学,使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促进他们在平时生活中自觉参与田径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并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完善,尤其是培养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香,富学新.试论田径运动概论的“三重性”[J].体育学刊,2006

[2]刘凯.体育概念释义[J].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2卷(2)

[3]于楼成.田径运动定义的发展演变[J].田径,2005年第3期

体育田径培训篇5

关键词:高校;田径;俱乐部;措施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97-04

田径运动被誉为是体育运动之母,是高校参加运动会争金夺银的龙头项目,以内容丰富、动作简单、易于开展、健身价值高等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田径项目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所占比例较大,被认为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体育受世界大学体育思想和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时更向往娱乐性和群体性,面对田径运动的刻板和枯燥而放弃选择,使得很多高校的田径俱乐部开展一直处于低谷。文章对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和建议。

1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现状

1.1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现状

1.1.1田径俱乐部的组织形式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进行调查得知,各高校田径俱乐部的存在形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田径俱乐部形式、以校(院)田径队形式、田径业余训练形式和学生的社团组织形式。黑龙江省的78所高校均在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前成立本校的田径训练队,其中有25所高校有自己的田径业余训练队,有17所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也开展有关田径运动方面的活动,只有1所学校是以田径俱乐部的名称存在的(见图1)。

图1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组织形式统计

1.1.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几年来,我省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加之我省许多大型运动会由高校承办,也促进了高校体育设施的改善。目前,我省78所高校中有48所高校拥有标准400m田径场地,其中有29所高校有1块标准400m塑胶跑遣有11所高校拥有400m煤渣跑遣个别高校因为有多个校区,所以有超过2块以上的田径场地(见表1)。通过调查访问,室内田径场地在黑龙江省高校的数量还很有限,其中只有1所院校(哈体院)有室内标准200m田径馆;有2所高校有地下弯道跑廊;有10所高校有室内直道跑廊(见图2)。这些场馆设施为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以及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图2黑龙江省高校室内田径馆统计

1.1.3参加田径俱乐部的人员情况通过调查得知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的教导人员一般是学校的田径教师,只有个别高校会聘请体校或体工队的田径教练员进行指导。另外还有带学员或运动员到田径俱乐部来租用场地进行训练的会员等。田径俱乐部的学员一般是学校的在校生,也有小学、初中、高中想提高个人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还有想通过田径运动来提高自己健康标准的社会人士。

2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各项体育运动俱乐部(协会),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保龄球、台球、、防身术、跆拳道、轮滑、户外运动等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由于田径运动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跑步、跳跃和投掷,给人以即累又枯燥的感觉,没有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在高校实行课程自选后,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趣味相对较浓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田径运动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很多高校甚至取消了田径项目的教学工作。

2.1田径俱乐部的发展目标不明确

田径俱乐部应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有的学员需要提高个体的竞技水平,有的学员想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有的学员想提高自己的田径教学能力等。但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比较关注,对于学员个人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关注,没有发挥田径运动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和健康意识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学员主体创造性的发展。通过对有关教师的访谈得知田径俱乐部没有根据入会学员的不同需求设立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由于现有田径俱乐部教学内容的局限和在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负荷相对较大,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田径竞技运动的训练课,给学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其对田径运动产生畏惧,从而不愿参加田径俱乐部。

2.2对田径运动的价值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要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走、跑、跳、投等田径项目就成为最易实践、最受欢迎和便于普及的运动。但事实上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兴趣及参与意识却没有提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只关注田径运动的竞技价值,认为田径运动更注重于训练和成绩的提高等,而忽略了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作为竞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想到田径就很自然的想到了竞技比赛,想到了练习的枯燥与劳累,自然就对田径运动失去了兴趣,从而忽视了竞技体育与田径俱乐部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的本质区别。

2.3田径俱乐部的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经过调查发现,我省多数高校田径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仍然延续田径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员的个体差异,并进行因材施教,而是群体性的统一授课形式,没有充分体现学员参与俱乐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和开发缺乏建设性,从而不能引起学员参加田径俱乐部的兴趣。

2.4田径运动的趣味性相对较差

田径运动是一项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给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竞技比赛,缺乏健身性和趣味性。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许多人在参加某项运动的时候,并不关心该项目的竞技水平,而对运动给人带来的健康和娱乐作用更为关注。因此,那些高雅、轻松、有趣、卫生的项目逐渐获得大众的喜爱。另外,从事田径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经过田径专业的训练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竞技运动手段,每次练习的训练量和负荷相对较大,没有因为俱乐部成员的个体差异而区别对待,而且练习内容缺乏变化、重复且单一,学员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渐渐的就会失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2.5田径俱乐部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教练员的科学化教学水平,对学员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省高校田径俱乐部的教练员基本是本校田径教师兼职,学历结构基本以本专科为主,硕士生数量较少,学历结构层次较低,梯队建设不够健全。虽然他们从事较长时间的体育教学工作,掌握一定的教学和训练经验,但普遍存在针对不同学员在因材施教方面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不同学员参与田径俱乐部的多种需求,而且欠缺理论学习和外出进修等再提高机会。此外,教练员除了在田径俱乐部教学之外,还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及行政事务,负荷重、头绪多也分散了教练员的精力,影响了训练效果瞄。

3促进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发展的措施

3.1切合实际的确定田径俱乐部的发展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培养学生运动健身能力和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的教学思想。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应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注重形成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目的。高校田径俱乐部应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教学计划,不能一概而论,要充分体现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要尽可能的体现多样、多元、多选择,在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健身、锻炼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效果,从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使学员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能调动不同学员对田径运动的学习热情,从而使田径俱乐部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3.2加强学员对田径运动价值的认识

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培养人遵守纪律,增进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短距离跑能使有氧系统酶的活性增加,能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长距离跑和竞走能增进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跳跃能使人的感觉机能得到提高和加强;投掷项目能使人体肌肉发达,力量增强,改善人体灵活性盯’。所以田径俱乐部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田径运动的价值贯穿始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只有充分了解田径运动的价值才能真正的融入田径运动中。还应该及时的向学员告知有关田径运动的前沿资讯和发展动态,使其对田径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兴趣并积极参加练习。

3.3田径俱乐部合理分工,突出教学特色

田径俱乐部工作人员应分工明确、定岗定责。设立竞技训练组,根据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配合学校抓好田径的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工作。设立业余训练组,针对中、小学生对田径项目的热爱,组织他们进行业余训练,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以及竞技水平,打好基础,为有效挖掘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提供可靠保证。设立中高考培训组,针对中考和高考学员每年参加专业术科身体素质考试,组织考前的培训工作。设立田径裁判员培训组,通过田径有关裁判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员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通过参加企事业等各类赛事的田径裁判工作,培养学生组织竞赛与裁判工作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各部门可以专人专管,并配有专业方向较强的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训练,突出田径教学的特色,满足学员参加田径俱乐部的不同需求。

3.4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趣味性教学

田径运动竞技性较强是留给多数人的印象,一般认为其趣味性和健身性相对较差。田径俱乐部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增加具有一定乐趣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便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教练员要尽可能的考虑到俱乐部学员的个人实际情况并因材施教,尽量避免竞技运动的训练量和强度,在田径各项的练习中尽可能的增加一些变化,避免单一动作的一再重复,可以适当的增加游戏活动,在增加田径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又使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如在跑类的教学时可以做折返跑、绕圈跑、追逐跑等;在跨栏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跳过栏架或钻过栏架的游戏性教学;在跳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助跑后踏上跳箱起跳,在空中更高位置触碰空中标志物,延长空中的动作时间来练习跳远的技术动作;在掷标枪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标枪掷准比赛,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保留了一定的竞技性。在田径俱乐部教学时抓住学生的心理例如好胜心等,采取多种手段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感到不枯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5加强田径俱乐部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的田径俱乐部应采用专职聘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将教练员从学校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行政的工作岗位上逐渐的解脱出来,成立田径俱乐部的专职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保证俱乐部内的教师能够更专心的从事相关工作。还应加强田径俱乐部内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管理,加强其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并及时收集、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更新教学思维观念,改革教学与训练方法,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从而把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理念与田径俱乐部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还应利用一切机会送田径俱乐部的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进修等,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结语

田径俱乐部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训练、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形式还没有充分的开发与发展。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展目标不明确;田径运动的趣味性较差;对田径运动的价值认识不足;田径俱乐部的教学内容缺乏特色等。黑龙江省高校田径俱乐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建议切合实际的确定田径俱乐部的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趣味性教学;增强学员对田径运动价值的认识;田径俱乐部应合理分工,突出教学特色等。

参考文献

[1]王大贵,郭春风,刘冬,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2):101-104.

[2]文超,田径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7-18,

[3]毕红星,对我国部分大学田径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2):52-54,

[4]王虎,黑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及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83,

[5]房英杰,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95-97,

[6]韩天舒,关于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存空间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72-74,

[7]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11,

[8]刘聪,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技能特点的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1):105-108,

体育田径培训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田径课余训练作为传统体育训练的重要项目,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田径课余训练的娱乐性差和枯燥性强等原因,其发展势头相对较为缓慢,因此,针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解决对策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

1.管理工作方面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方面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化的管理体制将课余训练与管理工作相分离,没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显示,部分中学尚未成立专门化和统一化的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管理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在抓田径课余训练的同时兼管其他职位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及其相关教育工作者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田径课余训练的目标工作定位不准。

2.带训教师方面

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带训教师学历较高,一般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受教育层次较高,田径课余训练的专业性较强,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定方面,存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带训教师的职后训练程度不一,绝大多数教师从事的是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专项的体育训练任务实践经验不足,入职后参加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较少,对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课余训练基础设施方面

首先,在训练过程中,部分中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分配,影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部分中学的经费不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依靠学校拨款完成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最后,在医务监督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完善的医务监督系统,专业化的医疗人员队伍建设进程滞后,相关的保健器材设备不完整,有的学校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严重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对课余训练质量的重要性,将管理工作与课余训练的日常训练工作相分离,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低下。部分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田径课余训练的成绩,没有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片面追求成绩,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中学的奖惩制度不合理,难以充分调动带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训练质量不高。

2.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带训教师没有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理念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和细致的认识,这对带训教师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带训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科研的能力不足,中学学校相应的科研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带训教师训练的积极性。

3.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田径课余训练时间的减少,并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课余训练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对自身的作息时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困扰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问题。

4.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中学由于训练经费不足,导致其难以正常开展田径课余训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方面难以有效和稳定地落实,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没有标准化的田径课余训练场地,在遇到雨天、雪天、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课余训练难以正常开场,特别是硬化场地极易对在训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三、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使其朝着科学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者要对田径课余训练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调动多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田径课余训练项目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评估。建立明确化的管理制度,将管理与课余训练紧密结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做到上行下效,保证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带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训练质量。

2.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要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带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田径专业项目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培养的思想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同时,中学要加强体育科研,加强对带训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完善相关的培训与教育制度,提高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

中学要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训练培养模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将教育与训练紧密结合,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保证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未来之路的多极化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训练的良性循环。

4.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

中学要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要加强与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多方联动,不断加强对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学要与相关的教育结合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统一整体,建立畅通性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财力投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解决中学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其标准化建设,提高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教师、管理制度、时间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田径课余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青.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05).

[2]熊晓红.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S1).

体育田径培训篇7

关键词:田径运动;原因;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田径运动飞速发展,在女子中长跑,跳跃、投掷,尤其是以刘翔为代表的短跨项目均取得过骄人的战绩,着实在世界田坛刮起了一阵“中国旋风”,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亚洲田径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马家军”领衔的中国田径队在斯图加特世锦赛上夺取7枚金牌,更有刘翔在瑞士洛桑大奖赛上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这些都成为世界田坛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经典时刻。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1 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

1.1 身体先天条件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运动员长期以来受饮食习惯、遗传、运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和欧美运动员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黑人运动员大多是膝裸关节纤细,臀部上翘,肌肉成条形,这些特征使黑人运动员在田径项目上明显比我国运动员在速度、爆发力和弹跳力等方面表现的更加出色。而这些自身先天条件并不能通过后天训练取得,他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这些先天身体因素影响着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

1.2 运动员心里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我国在对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技能训练,忽视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造成很多运动员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自我意识膨胀,不能很好调整心理。有些运动员自我约束力差,甚至沾染吸烟、酗酒、熬夜等恶习,造成运动效果下降。另外还会受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后理当生儿育女”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后产生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过早的结束运动员的生涯。

1.3 我国田径运动总体竞技训练水平不高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注重运动员的能力训练,忽视技术层次研究。很多运动员在训练了很长时间后,专业技术还是很粗糙。教练员对于专业技术的指导也是凭借训练经验,并没有科学的实践研究。并且有些教练为了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成绩突出的运动员,不惜采取非正规手段,从而使得许多运动员的成绩昙花一现,甚至疾病缠身而不得不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

1.4 对项目特征及制胜规律的研究力度不够

中国田径运动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的项目上也曾有过辉煌。但随着我们这些明星运动员退役后,这些项目在竞争中也黯然失色。究其原因,我们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比赛特征研究不够深入,也没有把培养明星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为培养下一批优秀人员做准备。研究表明各体育强国对各项田径竞赛的制胜规律研究是十分深入的,而这正是我国的短处。所以,对田径各项目特质及制胜规律的研究应成为我国田径运动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迅速崛起,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5 我国田径训练体制存在问题

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最高最重的体育赛事,各省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工作的核心在全运会上。全运会的四年周期与奥运会的四年周期相错一年,即奥运会在我国全运会的前一年举行,这时我国运动员还处在全运会训练周期的攀升阶段,其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就导致我国田径比赛的一个怪现象,全运会好多单项的比赛成绩都高于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如何把全运会与奥运会衔接紧密,让我们的运动员能在奥运会上表现出全运会一样的高水平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来长远考虑全运会的会期设置和比赛安排。

2 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水平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远达不到世界水平。虽然不能忽视先天遗传因素,但我国田径人才培养要积极打破这种缺陷。在训练时注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提高和基础技术的训练,不要急于使一些运动员过早的表现出个人最佳成绩,而由于身体素质水平较低,基本技术不完善、不扎实,导致运动成绩徘徊不前,因而不得不提前退役。

2.2 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我国体育局在培养运动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加一些心理方面的辅导,开设一些能够提升运动员素养的文化课程,使运动员在荣誉面前能够正确把握自己,在失败面前能够正确对待不足,做一个人格思想健全的优秀运动员。

2.3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

进行招生的时候,由于文化课和教育部规定的关系,很多体校学生没有办法进入高校学习,而高中一些体育优秀的学生也由于文化课关系不能进入高校。如此进入高校的运动员体育素质并不是很理想,生源不好,导致高校中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建议我国运动员在招生上打破文化课的制约,深入下去,切实招到田径素质过硬的后备人才。

2.4 加强田径优势项目的研究

中国田径男子跳高、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男子110米栏等项目上都有过夺金经历,但在这些项目上明星运动员退役后,比赛成绩即大幅度下滑。也就是说,我国田径运动在世界上缺乏优势项目。我国体育局和相关体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我国运动员的体质优势,研究田径各运动项目,总结探索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加强在优势项目上的科学探讨和专研。纵观世界田径强国,都是通过在优势项目的垄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

3 结论

田径运动是衡量一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表明,我国田径运动的整体水平较世界田径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我国其他项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对田径运动的研究与实践应成为我国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瑞玉,韦春晖.高校田径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8,(4).

[2]史辙,宋爱华.对湖北省部分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01).

体育田径培训篇8

关键词 田径运动 教学困境 教学对策

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体系当中,中长跑、短跑、跳远、投掷等田径运动项目一直都是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爆发力、核心力量素质,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径项目趣味性不足、教学形式单一、训练难度等方面的弊端显得愈加明显,所以学生学习田径、训练田径的积极性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很多学校的田径教学陷入困境。对此,需要对传统的田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发展,积极推进田径教学改革,更好的贴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开展新时期田径教学的新局面。

一、新时期学校田径教学面临的主要困惑

(一)学生认识不到田径运动的学习价值

跑、跳、投、掷等运动技能都是人的基本运动素质,所以学习田径是提高学生本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中长跑等田径项目,还是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和竞争素质的有效手段,能够对学生性格品质的健全和心理素质的完善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对体育教育和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平时更是缺乏对田径学习价值的有效宣传,所以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田径运动的价值,学习和参与田径运动的意愿也比较低。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

在田径教学课堂上,很多体育教师习惯于采取“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一味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训练,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所以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也过于单一,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同时,有的体育教师一味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田径技术动作的训练,忽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田径兴趣的培养,也很难满足学生的一些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严重制约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考核标准高而统一

综合田径教学的实践来看,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是看学生的运动指标,如时间、速度、距离、高度等,而且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统一的,这就使得田径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便是在某个学期内进行严格训练和刻苦学习,仍旧无法达到教师要求的运动标准,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产生抵触情绪和畏难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时期突破田径教学困境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让学生全面认识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田径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中来,学校必须首先在学生群体中加强对田径运动的宣传与教育。目前,田径仍然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基础体育课,在培养竞争意识、激发人的自信心和争胜情感、磨练意志、战胜自我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一些不喜欢田径或对田径运动抱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真正全面认识到田径运动在身体、心理、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改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错误认识,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会有效降低田径课程的教学阻力。

(二)创新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田径课程的趣味性

新时期的田径教学,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田径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田径运动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田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对于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结合田径文化的渗透和田径竞赛的促进作用,强化田径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性、竞技性和文化性教学,设置差异化的田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让田径教学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保证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如在一些短跑类的田径竞赛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分组开展田径竞技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的系统养成。

(三)建立科学的田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新时期的田径考核内容,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田径课学习态度和体育运动精神等内容,实现田径考核标准的多角度、全方位,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田径运动情感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科学的田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除了要评价学生的跑、跳、投、掷等运动技能外,还应当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自我锻炼能力、锻炼习惯养成、基本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田径考核成绩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除了体育教师实施常规评价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平时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田径学习情感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田径教学要想有效突破教学困境,减少教学困惑,就必须加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的创新,增强田径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并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的学习与训练中来,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苟定邦,赵琳.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困境思辨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上一篇: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