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6:42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课程教学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教学的方式来呈现。这就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呢?首先作为教学的传播者,引导者,我们要知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它不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在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之后,其核心素养都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所以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需要提高。

一、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情感和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部分学生自发的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热情就很高昂,但是大部分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有所体现。兴趣的激发要讲究方法。首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特征来制定,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娱乐性,贴近中学生实际,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锻炼的手段上,应该丰富多样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特征,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厌恶;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候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果断、自信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

二、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如生活中的散步、慢跑、跳跃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可以作为终身锻炼或参加比赛的足球、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学生整体的运动能力如何,对教师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日常运动能力差距是很明显的,从身体的各项身体素质来看,一目了然。所以在课程选择以及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尽可能的选择分层教学和小组互助学习。并且走进课堂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会考虑到发展运动能力的具体措施,例如,在跳远课上,采用不同长度、远度以及长远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感以及挑战感。这些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式,是经过有意设计并且科学的、有计划的实施的过程。形式多样,反复练习,其运动能力就能慢慢提高;同时长期练习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运动习。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它是通过一段时间,加上兴趣的刺激,并在业余时间进行加强锻炼所形成的。并且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习惯也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学生在篮球上有很强的专项运动能力,他就极有可能将其发展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爱好。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他只注重一时的运动能力的强弱,而没有坚持锻炼下去,也是无法形成运动习惯,达到终身锻炼的最终目标的。可见运动能力与习惯是体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指标要素,也是终极指标。

三、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培养

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身的相关知识,比如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又如实心球投掷时候不能侧身进行投掷,要做到全身协调发力,一定要做好收腹动作拉回重心防止犯规等。健康行为指的较多的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比如早睡早起,保障优质睡眠,饭后不进行剧烈运动,保障身体器官不受无畏伤害等。通常学生掌握了哪些健康知识,掌握了解的程度如何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情况都会与他的健康行为相对应。就比如体育课上,教师经常单方面强调安全,但是是否落实具体应该怎么做意义就不一样。准备活动做的是否充分是进行安全运动的前提保障,但是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安排和设计理由学生是否了解才是他们最终是否认真对待准备活动的一大关键因素。再比如球类课,很多学生习惯的累了就把球当凳子坐,如果不小心球滑掉了,是不是就会有安全隐患了呢?软是排球很轻、很有弹性,学生很喜欢把它们当炮弹一样瞎垫,就会有打到自己或者别人的安全隐患,很有可能导致受伤之类的影响。但是如果老师提前进行引导,进行提醒和教育,学生就会以意识引导行为,进行距离的拉开和合作练习等更安全的方式。所以,体育课上一定要加强安全、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健康行为。

综上所述,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他们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三个维度应该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的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并且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渗透,于有形和无形中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壮、健康的体魄来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下,积极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进一步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他们更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国学校体育.理论争鸣(2016年07期)

[2]蔡清田.“核心素B”: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洛克;核心素养;道德品质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它的踪迹。在《汉书・李寻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心灵隔离”性质的训练、控制,萎缩成职业准备的附庸,甚至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抛到一边。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素养目标,促使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回归正常的育人轨道。

二、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制定了绅士教育计划的教育家,这里的绅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素养的培养。洛克认为道德品德应该及早的形成,良好的习惯素养可以使儿童终生受益。如下将列举洛克的思想中出的关于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1)身体健康

洛克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医生,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因此从医生的角度看来,一切的绅士培养,一切的素质教育都是基于一个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后者的素质教育和绅士培养将很难进行。所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才能发挥最好的自己。他是教育家中第一个提出精密的体育理论的人。洛克根据自己当过保健医生、教师的体会,提出了一套经过仔细研究的、适应当时科学水平的体育制度。他认为应该采用游戏、运动、冷水浴、用冷水洗脚、游泳、过户外生活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使受教育者将来能适应疲劳及各种变故的特殊情况。小孩子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2)规范德行

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中小学时期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一个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从善的心灵,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中两者要同时进行,不能忽略了任何一个,知识获得的多,如果心不善,也不会做利于社会的事情,只会危害社会,知识将会成为那些心术不正人手中的利器。同时教养和德行对一个人的社交很有影响,有教养的人会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结交很多的朋友,所以在培养孩子德性和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教养的培养,这是一个人气质的所在。

(3)创新思维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块白板上以后会刻上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要想再突破固定的范式,创新思想,有批判精神将会变得很困难。我们需要在中小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而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中,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与帮助,不能束缚孩子,认为自己见识的比孩子多,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去批判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想法,若其说的对就应赞扬,使其获得动力,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成人在社会久了被社会化以后,看问题的角度反而没有孩子单纯,越是单纯越是可能发现不一样的意义。好奇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

三、结论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我们应注重身体健康,规范德行,创新思维,与人合作的培养。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要将这些素养融入于学科之中,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我国的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健美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模式 构建

从1985年开始,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四次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对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全国性的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都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核心,结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形式,以及学生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教学过程[2]。健美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了使健美运动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新要求,结合本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构建“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1.高校健美教学现状

健身健美运动是一项通过徒手和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身体锻炼,以发达身体各肌肉、增长体力、改善体形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3]。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普通高校健美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与科学。过分强调肌肉力量练习,除增强体质、学习掌握健美技术、技能外,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等方面也未能得到重视。(2)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主要以填鸭式、注入式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死板,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不佳;(3)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不重视所学知识运用和转化,拓展能力差,教学内容陈旧乏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差,不利于课后锻炼习惯的养成;(4)教学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单纯的技术评价或肌肉力量评价很难完全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忽视个体差异,部分学生积极性受挫;(5)课堂教学与课后锻炼脱节。课后锻炼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学生锻炼没有连续性。

2.“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促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2.1健美教学目标的构建

为了适应“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健美教学目标应该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除原有的发展力量、增强体质和掌握健美技术、技能外,还应将增进学生全面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和养成锻炼习惯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就是让锻炼者达到健康标准,养成锻炼习惯。当前健美课的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表层,很难激起学生的热情,只有让学生做到内乐外感,在欢愉的氛围系统锻炼,效果才更显著。因此,健美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几种肌肉锻炼动作和达到健身的目的,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商”素养,即健康知识与健康能力等[4]。明确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阶段体育观念向“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的转变,完善以“动”为主体地位的课程目标体系,突出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三元合一”的课程目标[5]。因此我们认为,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促进学生“健商”的提高,以及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是健美课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2.2健美教学内容的构建

当前,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要求下,构建健美课应该做到与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学内容应体现“娱乐、健身、育人”的体育思想。新要求下的健美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改变以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传统内容体系,建立与学生运动学习兴趣关系密切,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新的健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为了改变以往课堂上锻炼效果很好,课后锻炼几乎空白的状况,应把学生课后锻炼作为教学的延续,构建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促使新目标的实现。

兴趣是指人在参加某项活动时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表现。这为课后学生积极投入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提供情绪的保障,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因此,在实践课中应加入能力培养内容,重视健美方法教学。健美方法教学,主要包括健美的动作学法及练法、制定训练计划和健康养护法等。健美方法教学要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的形式把健美及相关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动作学法及练法、制定训练计划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

健美理论教学包括运动健身的原理、体质评价、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运动处方等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建立起以满足学生未来需要为主体的大学体育理论教材新体系,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乐趣,从而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意识[6]。

由于健美锻炼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增加安全健康教育内容,在安全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可以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健美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知识的更新很快,只有掌握自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吸收相关健美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增进身心健康是很有价值的,这也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要求。

2.3改进健美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拥有“三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时间。学生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和健身意识,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明确,“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逐步完善,体现出了完整性、简明性、优越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的特点[7]。引进主导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第一阶段学生掌握了练习的动作和方法以后,以后的阶段教师仅仅将制定训练计划的原则进行讲授,而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教师只是提出指导性的建议。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授,课外锻炼偏向实践指导,使新的内容在实践中巩固与提升,解决课上与课下脱节问题。开设健美俱乐部,俱乐部的活动有完整的计划、内容及考核方法,学生担任组织者和管理者,教练员可以是由教师或专业技术较高的学生担任,要求学生每次训练课后填写训练卡片,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2.4健美考核评价方法的构建

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康素质的发展[8]。因此,构建新的健美考核评价采用灵活高效、突出学习过程性及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在健美教学内容考核时,学生可以在考试内容范围内自由选择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器材等,训练计划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素质考核体现身体综合素质,技术评定注重学习过程进步幅度,把参加课外健美俱乐部锻炼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针对体质较差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形成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身心阳光”。

3.结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顺应素质教育的指导要求,体现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符合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解决健美课与健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问题,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强调对学生健美计划制定能力的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同时也能为“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昊,傅钢强.“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地位及意义的再阐释[J].山东体育科技,2009,(2):71-73.

[2]赵承磊.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97-99.

[3]葛辉.试论我国高校开展健身健美运动的必要性[J].科学之友,2008,(3):125-126.

[4]赵丽萍,韦颂,杨伟.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82-84.

[5]刘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9,(4):69-72.

[6]钟海明.阳光体育运动形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9,(2):212-213.

[7]孙俊伟.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8,(4):63-65.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3]任涛,李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3).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6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的目标从“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发展。而现有教材内容都是从体育院校教材中简化而来的。这种固定的传统模式,不利于教学,更不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现有的考核方法,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合理的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情况。所以应该从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评价方法上加以改革。

体育考核作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在的体育课考核都采用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这部分学生,从而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素质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和提高。

一、体育教材改革已成关键

1.改革的原因。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工作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强身为目的,运动为手段,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观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材是我们执教的中心,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材,而不只是在理论与逻辑上讲得通的教材。

目前,我们使用的体育教材,许多教学理论、方法、原理都是从体育院校的体育理论演变简化而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一种方法和理论指导,缺乏技术的主要特征与关键的技术分析,远离实际,年级跨度大,教材容量太大,学生在上课时每个项目都要学一点。不仅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枯燥呆板,这种情形下体育考核体制最终成了被动的检测手段,与国家规划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有些偏差了。

况且,考核内容服从考核方法,考核方法服务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决定考核内容,三者之间是环环紧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教材改革,对于指导考核内容、改变考核方案起直接作用。教材改革应向健康素质、兴趣、特长发展,应灵活地把传统体育、民间体育、区域体育等贯穿于体育教材中去,为终身体育服务。有了正确的教学大纲,体育考核的发展才能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与完善。

2.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传授体育教材,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是会健体,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基本教材比例减少,合并和删除部分基本教材,增加自选教材和选用教材的比重。各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教材。选用教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终身体育。

二、体育考核中身体素质的评价应以健康素质为主

1.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和平衡等,它是每个人为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发展各种身体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分成两个不同概念,一是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叫运动素质,另一个是把身体素质中对增进健康素质和预防某些疾病的素质叫做健康素质。本文认为体育考核应当以健康素质为考核标准,仅用运动素质评价人的健康素质是不科学的。

2.运动素质与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健康素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后天的自我塑造。在我们未来的测试标准中,应当减少与人体健康没有特别关系的速度、爆发力等素质项目,增加与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的测试项目。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提高健康水平,防止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同时也可以调整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意识。

三、体育考核项目的选择

体育考核除了以健康素质为标准外,还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现代体育运动已走进了生活,从过去的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我们的体育不只是一堂单调的教学,而是发展和推广全民运动、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的教学,这就使我们在认识观念上发生转变,寻求新的教学体系。

目前体育考核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局限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准。在项目数量的设置上应尽量多几项,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不能用绝对的评价标准一概而论。给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既能发挥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也能提高学生的锻炼与考核的科学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从健康第一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考核内容上可以有更多选择性,从考核的次数上可以少些,一学年进行一次,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考核应从整体出发,根据现实、具体、近期、可控、可测和个体化等原则,按照学生动作学习情况制定测量或评定的方法,尊重在群体中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任何水平起点的人群。

成绩上升幅度越高,难度越大,所得分值也高的运动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只要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一有所提高,就能得到相应分值。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统一标准和相对提高的综合评分办法,才能客观地描述每一个个体。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7

【关 键 词】体育教学 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 终生教育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化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中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涉及到体育教学、体育运动训练及相关群体竞赛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学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传授、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而有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使学生正确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手段,运用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育教育的效果。因此,通过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实践过程中,深层次地研究体育教学组织方法、教育手段,对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大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已进入逐步完善阶段。而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目前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对本地区或学校现状去进行的,而没有针对我国高校目前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深层次、切合实际、适应发展的研究。

有些学校以俱乐部的形式过早替代了体育教育,忽视了教育过程;有些学校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替代,使得体育教育名存实亡。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改革的目的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去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倒退、走极端;对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要紧扣当前体育课程的改革去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要结合、领会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去深入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与管理,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分析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是为了增强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及其改革的基本目标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众所周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体育教学与改革中根据体育课程最为基本和客观的规律为出发点,将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运动有机结合。这一切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体育教学或者体育教学改革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只有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深入领会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与核心价值,并自觉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应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将这些基本价值与核心价值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方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些基本价值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结合,二是选择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三是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有机结合等等,但是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坚持生命教育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了。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分析

1、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开始是1964年日本著名学者谷口雅春在其代表作《生命的实相》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实施生命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唯物教育产生的教育缺失的问题。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与印度瑜伽大师雪莉・阿南达合作研究,并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他们在美国的阿南达学校将生命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获得健康知识与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显而易见,生命教育既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育所不可缺失应该担负的职责之一;而体育教育是实现和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二者具有紧密联系,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入体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乃是二者的本质要求。

2、以人为本。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价值地位,首先需要理清以人为本的基本科学内涵。“人”在西方早期的思想体系中主要是主张用人性取代神性,用人权取代神权,其核心精神在于把人的价值地位放到第一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国,人本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强调的是人比物重要。“本”就是“本原”与“根本”的意思。总而言之,以人为本要阐明的核心价值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最为重要,人最为根本。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其核心价值也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体育的教学与改革中要让学生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并自觉的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这些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来看,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与改革的基本目标便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里,生命教育理念事实上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之一,但是因为生命教育的极其重要性,所以本文将生命教育单列出来进行分析。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工作。体育教学改革不能在混乱和无序中取得成功,必须要加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成功的体育管理工作,源于实践。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课程管理是依据教学的特点,规律和任务,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过程和环节实施科学管理,强调管理上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稳定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保证。有效的体育课程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它,而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对体育课程改革与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有效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在健康轨道上有序发展。

(二)坚持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使用某种价值时就会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①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1957年同志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德、智、体等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要教育全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明确指出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为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条件,而要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坚持生命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推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完善。

(三)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使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持续不断的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也还存在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如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上较为陈旧,课程大纲与教学大纲变化较少,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也存在重视体育技能教育而轻视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此外在学校体育教学的思想改革上也存在价值理念的偏差,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考核和绩效评估不健全等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融合了系统论、控制论和教育论的SPDCA教育模式可以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予以采纳和推广。具体来讲,SPDCA包含五个阶段,即serach: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过程;plan:决策与计划的制定过程;do:决策和计划的执行过程;check: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决策和计划执行结果的检察;action:最后效果的总结与处理。这五个过程依顺序不断循环,既保证了系统的有效连接性又克服了循环断裂的现象,而且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在计划阶段与接收教育者共同制定方案,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性,这样在目标明确、方案合理、过程科学的情况下,产生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190.

参考文献:

[1]丁智鹏.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4).

[2]马宗孝.浅析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3]肖平、余良华、顿中明.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

[4]方志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5]李振斌,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及对策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

[6]李世生,魏兰玉,卫明: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与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篇8

现在的体育课考核都采用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这部分学生,从而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素质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和提高。

一、体育教材改革已成关键

1.改革的原因。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工作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强身为目的,运动为手段,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观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材是我们执教的中心,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材,而不只是在理论与逻辑上讲得通的教材。

目前,我们使用的体育教材,许多教学理论、方法、原理都是从体育院校的体育理论演变简化而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一种方法和理论指导,缺乏技术的主要特征与关键的技术分析,远离实际,年级跨度大,教材容量太大,学生在上课时每个项目都要学一点。不仅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枯燥呆板,这种情形下体育考核体制最终成了被动的检测手段,与国家规划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有些偏差了。?

况且,考核内容服从考核方法,考核方法服务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决定考核内容,三者之间是环环紧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教材改革,对于指导考核内容、改变考核方案起直接作用。教材改革应向健康素质、兴趣、特长发展,应灵活地把传统体育、民间体育、区域体育等贯穿于体育教材中去,为终身体育服务。有了正确的教学大纲,体育考核的发展才能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与完善。?

2.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传授体育教材,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是会健体,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基本教材比例减少,合并和删除部分基本教材,增加自选教材和选用教材的比重。各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教材。选用教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终身体育。

二、体育考核中身体素质的评价应以健康素质为主

1.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和平衡等,它是每个人为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发展各种身体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分成两个不同概念,一是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叫运动素质,另一个是把身体素质中对增进健康素质和预防某些疾病的素质叫做健康素质。本文认为体育考核应当以健康素质为考核标准,仅用运动素质评价人的健康素质是不科学的。

2.运动素质与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健康素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后天的自我塑造。在我们未来的测试标准中,应当减少与人体健康没有特别关系的速度、爆发力等素质项目,增加与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的测试项目。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提高健康水平,防止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同时也可以调整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意识。

三、体育考核项目的选择?

体育考核除了以健康素质为标准外,还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现代体育运动已走进了生活,从过去的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我们的体育不只是一堂单调的教学,而是发展和推广全民运动、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的教学,这就使我们在认识观念上发生转变,寻求新的教学体系。?

目前体育考核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局限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准。在项目数量的设置上应尽量多几项,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不能用绝对的评价标准一概而论。给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既能发挥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也能提高学生的锻炼与考核的科学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从健康第一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考核内容上可以有更多选择性,从考核的次数上可以少些,一学年进行一次,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考核应从整体出发,根据现实、具体、近期、可控、可测和个体化等原则,按照学生动作学习情况制定测量或评定的方法,尊重在群体中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任何水平起点的人群。?

上一篇:电影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下一篇:景区规划设计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