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1 11:26:34

体育学科教学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学科;德育研究;目标;作用;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10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该对培养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等进行正面引导。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特点以及重要性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因此,提高体育学科的德育科学性、实效性、自然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体育学科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做到教师即“教书”又“育人”。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

一 体育学科德育目标

1.运动参与中的德育目标。加强学科常规教育,提高学生在完成身体练习中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为学生终生体育发展,对社会责任有所认识。

2.运动技能中的德育目标。在运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运动技、战术方面充分发挥自己创意、设计和纠正自己的战术和技术。

3.身体健康必须全面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过程中,通过长期、系统的锻炼,培养他们的恒心、信心,不怕困难的决心。

4.在心理健康方面,学生通过系列的体育活动,合理设置目标,不断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认识到运动中所学的锻炼方法对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

5.在社会适应方面,学生在通过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与其它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合作的精神,在竞赛中表现良好的体育道德。

二 体育学科德育的作用

1.体育学科德育对教师素质及教学方法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技艺去启迪学生。

2.体育学科德育对学生管理与纪律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特点是在室外进行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行为及表现做出有预见的、及时的相应调整和加强学生纪律性,保证课的任务完成。

3.体育学科德育对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身体练习,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发扬勇敢顽强精神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身体发展、心理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体育学科德育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在使用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使用和爱护,要以文明的行为、正确方法来使用和管理这些资源。同时保持整洁的教学环境也是一种美的教育。

三 体育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素质进行,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要做到。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烙印,同时给学生的表现行为与有一定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语言、行为,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发展有着一定影响,甚至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结合本学科专业德育特点,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事,如何做人,也就是体育教师即是教书者,又是育人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积极的、有创意的,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2.教师在组织教学及学生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及学生组织纪律性。良好的教学组织管理,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使他懂得在学习体育技能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自然就要服从要求,加强纪律性,同时学生们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不同程度的接受管理,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多少军事指挥家,自幼在学校的教学组织培养下,奠定了管理、组织、指挥能力方面的基础。

3.体育学科的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来自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影响。在后天身体发展过程中,锻炼是一个长时间、系统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个人素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尤其是心肺功能(长跑),但现在的学生最害怕的一项身体练习就是长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思想教育,了解心肺功能对机体的作用。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同时要发挥不怕吃苦精神,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来完成此项任务。当然,在学校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思想教育手段。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集体的体育竞赛练习也尤为重要,集体是众多个人所组成,在完成某一项目的练习、比赛过程中,每个人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在集体项目中要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不能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要体现集体的作用与智慧。在运用技战术时,要交流,要合作。有少数学生在同学交往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教师要有意识的练习,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共同提高。对某些心理障碍学生,如抑制、焦虑、恐惧的少数学生,使他能多参于些集体活动,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4.体育学科任务、目标的完成,运动场地、器材、设备是重要的基础。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设备、器材的使用中,教育学生爱护设备、器材。在教学中运动设备、器材的摆放位置,要实效、要美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学环境中运动场地的绿化、卫生对每位学生都有一种责任感,使他们爱惜花草树木,讲究运动卫生。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学;趋向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来提高运动成绩。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小和村办联中)。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加强监督职能:(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1.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

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依据优化的实质和要求,结合在农村多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与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

(2)探索农村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即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89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而且和其他学科同样承担着学生的德育重任。体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上的天然优势。因此,体育教师在认识上应进一步提升,在教育手段方式上须与时俱进,将德育巧妙融于体育教学中,达到“育体”与“育心”的有机融合。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优势分析

1.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突显了德育形式的生动性

在其他学科中的德育主要以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抽象和理性,而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无论是体育课堂规则,还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无论是场地和器械的管理,还是各种球类比赛、接力比赛,都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挑战精神等。体育学科鲜明的德育优势,使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具体可感、入脑入心,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彰显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品德教育的实施。如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与团结协作精神、田径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的品质、一些艺术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其审美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平时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在体育项目和集体运动中舒展身心,改变性格,收获快乐,培养其健康人格。

3.体育学习的连续性契合了德育的长期性

体育课是每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要学习的课程,而德育也会伴随一个人的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一生。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实施道德教育的良好平台,学校体育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这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实施。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外因都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才会内心认同、积极参与,也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因此,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自觉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有机结合原则

体育教材内容多,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游戏、接力跑、拔河等项目,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等;结合学生表现,因势利导,结合榜样力量渗透教育等。

3.系统性原则

广义而言,教师要有系统的、长远的德育计划,将德育渗透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狭义而言,教师应该从课堂导入到终课小结,都有德育渗透意识,将体育教学与体育德育融为一体,健体育德,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发展。

4.差异性原则

不同班级、不同年段、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存在诸多的客观差异。在体育中渗透德育,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最适宜自身特点的最优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操作策略

1.结合课堂常规有机渗透德育

严格的课堂常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的课堂纪律,二是严格的考勤制度,三是严格的考核制度。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遵守课堂常规的过程,既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也是有效开展德育的过程。体育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才能顺利实施,这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如在体育课上学生必须穿运动鞋、着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活动中互相保护、互相帮助。从集合到站队,再到队列队形的变换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遵守秩序的习惯,在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场地、整理器材和修理器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

2.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强化落实德育

初中的体育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德育因素,教学中充分遵循教材特点,将德育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能培养初中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人格。如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勇气、坚强、果断等优良的品格;武术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敢于吃苦、自信果断的品质;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教学此类项目时,不仅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再如,在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教学中,虽然一些学生的素质和技术完全能完成动作要领,但有些学生就是不敢过箱。在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从动作僵硬、缺乏技巧、不得要领到最终达到动作纯熟协调,就会真切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事都要历经磨炼和准备。在困难面前不泄气,不气馁,才能获得成功,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和勇气的德育目标就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 利用群体性活动适时实施德育

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群体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这些群体性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染,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受同伴欢迎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激起自己对学校的热爱,对集体生活的珍惜,对他人的责任感。学校往往会在每周对各班级早操和课间操进行检查和评比,并将集体活动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一项依据。教师可在班级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如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参与奖、精神文明奖”等奖项,真正将体育与德育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尊重以及集体主义观念。运动会等大型群体活动更是如此,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凝聚力极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被充分激发后,合作能力往往会得到超常发挥,德育效果常常能超出预期。

4.借助体育比赛巧妙开展德育

丰富的、多样化的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敞开胸怀,真诚沟通。学生在比赛中不仅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而且能明白,比赛中胜者只有一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拥有不被失败击垮的信念和精神,拥有反思和总结教训的能力,就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对于胜者,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的是如何做到胜不骄,将心比心,关心对手,在比赛中升华友谊,实现精神的提升。在小组赛中,每个人不能只想彰显自己的实力,而忽视集体力量的发挥,要明白团队的概念和内涵,学会与同伴协调配合。

总之,体育教学与德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实现在“教书”中“育体”又“育人”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田雨普.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2]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体育教师;途径;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往往包括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第二种以及是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就当前我国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往往都被局限在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宏观层面研究,并且对体育教师资格制度、体育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了着重的探讨,然而,体育教师个体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研究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同样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中在一定时期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进行探讨。

一、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以及产生背景

自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伴随着我国将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十分正式的学科初始,人们已经对教师不仅仅应该对他们自身所教授的科目知识进行掌握,同样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艺术进行了解这一重要的原则产生了共鸣。因此,教育学知识已经成为了教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之一,但是,这一种专业化的改革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大量教育学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掌握以后,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学科与教师的科学家、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这几者之间仍然没有实质性区别。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的一名教授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对于教师教育以及教学教育的相关研究都忽略了某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重要的程度都已经超出了教师必须要掌握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包括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进行发展和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对其教学产生影响,教师知识基础所涵盖的范畴包括什么,教师知识来源于哪里,新任教师和专家教师、学科专家知识和教师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都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这位教授明确指出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内容知识都不能够对具体教学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这一类型的知识进行清晰整合,因此,他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

(一)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的增设

目前为止,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教育十分普通化,拟任教不同学段未来教师以及不同科目教师所接受的教师专业教育基本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所接受的大量知识都是普通普遍的,也就导致了教师不能够对于具体教学问题进行很好的准备。

在当前形势下的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进行增设,这也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在课程中,往往有一些方法能够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明显的突出,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增加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门课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系列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增设这些课程往往能够将其安排到教学计划之中去,还可以将学生早操等等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能够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在不同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穿去,这也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地位和内容进行改革,将操作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

(二)对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

体育教师这一个个体专业化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专业化教师教育的队伍,本着将自身体育教师教育内部专业化加快这一重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参与到教师教育四种师资力量进行协调,这四种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和教师专业教育息息相关教育

科学教师,有基础教育经验和兴趣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论教师以及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如果想要将专门组织的机构建立起来,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这四种学术人员力量进行资助、整合和引导,并且使这四种师资力量和基础教育密切关系,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迈向实质上的专门化。

(三)实现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进行体育师范生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技能、知识掌握程度过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对他们学习评价重点内容,然而,作为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仅要对技能和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对技能和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了解和应用。所以,笔者主张在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技能和知识传授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时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胡青,刘小强. 分离还是融合: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兼谈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1) .

[2] 毛有文. 体操单杠骑撑前回环教法新探——“前位保帮法”与“后位保帮法”之对比实验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3] 柴娇, 郑风家, 李林鹏, 陆阳.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4] 黄一飞. 关于我国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a]. 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 2006 .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5篇

体育学科教学惰性知识认知1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学生从小学至中学,大部分又经历了3到4年高等教育,每周至少两节体育课。但真正掌握运动技能、体育锻炼方法,会运用运动技能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很少。正如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在《教育目的》一书中所说,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做准备,而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但为什么仍掌握不到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运用不到运动技能、合理的技战术呢?这正是笔者在此文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2惰性知识概述

2.1惰性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发现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作用,构成了体育技能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体育的本质决定了体育教学中惰性知识的形成具有特殊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锻炼前不热身以及不知如何有效热身;在篮球运动中不知球往哪里传、不知如何跑位,更谈不上技战术的运用,等等现象。

2.2惰性知识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CNKI系列数据库和维普系列数据库发现,关于惰性知识在其他学科的研究居多,如孟苏芸老师在《中学化学惰性知识的产生与防治策略》一文中,针对化学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兴趣下降现象思考,分析惰性知识产生过程,依此进而探讨防治惰性知识产生的策略。笔者认为,此文虽在惰性知识产生过程中做了分析,但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描述,未能充分揭示出惰性知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此前,已有学者对惰性知识的特征与克服做过研究,具有代表的是刘会超等人《惰性知识的特性与克服》。此文介绍了惰性知识的概念,分析了其存在的普遍性、孤立性、等值性及可转化性等特性,指出了教学中教、学及环境等因素对惰性知识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克服惰性知识的建议。刘会超等人从影响教学过程的三个主导要素分析惰性知识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具有其合理性。

综上所述,此前对于惰性知识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遍文化学科,对体育学科教学中惰性知识的研究微之甚微,加之体育学科教学同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体育惰性知识的产生也必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归纳、分析、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知识认知角度分析体育惰性知识形成机理,力穷找到当前学生掌握不到体育锻炼方法、身体锻炼中运用不到运动技能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3体育惰性知识形成机理分析

3.1体育知识认知

同其他学科知识一样,体育知识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体育课里是身体运动以及与之直接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但体育知识与体育认知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的知识,体育知识的核心和主体、即对于人体运动方式及其规律的认识,不仅仅是而且首先不是以理论形态存在,而是与人体的直接参与即操作活动相联系。换言之,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和体验,才能认识、掌握并体现体育知识,语言或书面的阐释都不能代替身体的这种操作性体现。

体育知识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认知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体育认知定义为主要通过身体对人体运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特殊认知过程。在这里,“身体”既是认知活动的主要手段,也是认知的对象。当然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认知的主体和客体(对象)是统一的,这是体育认知与其他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的根本区别。即运动性认知是体育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而运动性认知则是认知主体借助身体与外界发生直接的运动性关系时的认知形式。

3.2学生体育认知结构及特征分析

体育认知结构是学生将获得的运动知识按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而形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简单的讲,体育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获得的体育知识结构,它是体育知识的逻辑机构与学生心理机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容包括体育知识和这些体育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

体育认知结构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的作用,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认知方式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而其体育认知结构会相应表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导致体育认知结构有着不同的水平,既有直观水平上的认知结构、也有抽象化、形式化的认知机构,即体育认知结构具有层次性;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体育认识结构后,一旦出现新的体育信息,便立刻会自觉地用相应的体育认知结构对面临的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处理,表现出体育认知结构的能动性;学生的体育认知结构是在体育认知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认知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得到提高,其体育认知结构将不断被分化和重组,并达到精确而完善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进入平衡状态、打破平衡状态、再形成平衡状态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连续发展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即体育认识机构具有动态性。

3.3惰性知识形成――学生新的体育认知结构构建紊乱

体育知识较其他学科尤其自身的特殊性,运动性认知是体育知识认知的主要形式。而在日常的体育学科教学中,因教师的表象传授、学生的片面理解、情景的虚无设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对新的体育知识构建中,尽管他们在概念或形象方面对该动作做到已“知”,但这种“知”的把握与理解和能示范该动作的教师所把握与理解的概念、形象性认知是不同的。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身体(运动)性认知,或者说身体还不能表达出所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果(即动作),即自身知识体系相互关联的网状结点出出现了脱节,没有构建成新的知识网状结构。这些脱节的知识点或知识面就形成了体育惰性知识。

4结束语

虽然体育惰性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但深入了解体育惰性知识的形成机理,从而揭示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深层次原因,消除我们对体育惰性知识的恐惧与困惑。为学生体育知识体系形成、体育学科教学优化以及终身体育自我实施,提供理论的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3\]曲宗湖.学习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孟苏芸.中学化学惰性知识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新课程,2013.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6篇

1.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

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崇拜体育明星,但是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

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

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

⑴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⑵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⑶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⑴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⑵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⑶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⑷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具体措施是:⑴学校挤一点 ,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⑵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

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全面发展。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本理念;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体质以及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主动锻炼,发展自己的体育能力。

一、了解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体质,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能力

1.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特征、心理特点。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完善自身人格,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体育项目自主开展体育锻炼。如,在中学体育教师在接手一个班集体的时候,就要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展现自我,培养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精神。

2.以学定教,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体育能力的基础之上。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需要学生具备的体育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已经具备的体育能力基础上选择教育教学策略。在学期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性课堂训练,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不同,让学生能够在真正进入体育运动之前尽可能舒展自己的身体。而在学期授课当中教师也要在授课之前把握学生具备的体育能力。如,教师在进行学生广播体操教学时,首先需要学生进行课堂常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集合后慢跑200米,并复习之前已经学过的广播体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体育能力的基础之上,才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困难,才有可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授内容中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二、加强体育与健康的合作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参加体育活动

1.加强合作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开展体育运动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不容忽视。教师一方面要抓好学生体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加强体育锻炼,是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是必须由学生主体参与的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体育能力,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必须开展合作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同伴互动的活动中参与进来。首先在体育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体育活动小组,选拔体育能力强、心理素质佳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如,在50米的体能测试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体能,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热身活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解体能的定义以后开展分组体能测试。组长将本组学生带至起点并发令,并让一名学生记录成绩。这样的分组进行的体能测试不仅效率高,而且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上都有所收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运动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在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中恰当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活学活用教材,在必要的时候要补充校本教材,精选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终身体育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差异与需求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班内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都能快乐地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积极参与,主动锻炼。

三、巧用多媒体,强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体育知识的视频、音频或者图片

尽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材中学生的肢体活动较多,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必要进行室内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有些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单凭教师的口授学生是无法明白或者深刻感悟的,而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就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思考,加深了解。如,在体操项目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国际体操比赛的画面,不但能够让学生欣赏到体操的美感,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体操训练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课件传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但是一些体育项目单凭教师的身体示范学生无法看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分解运动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知识,以便在实际训练中更好地发展体育技能。

总之,在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中来,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岳丽娜,王芳华.“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江科技,2009(08).

[2]童利海.素质教育呼唤挫折教育[J].魅力中国,2010(17).

上一篇:美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农学遗传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