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4:29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素养;有效策略

一、认识体育素养

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大板块是公认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运动方面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运动兴趣,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体能锻炼都能够得以实现。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例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够坚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爱的运动,且长期坚持成为习惯。假如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进健康,只有养成了锻炼习惯且长期坚持了,对健康的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如,晚上睡前做剧烈运动,这是不利于保障优质睡眠的行为,属于不健康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康的相关知识,例如,运动后不能一次大量饮水等。

二、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策略

1.关注体育素养的整体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公式一样。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方为素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素养中的知识,不直接等于素养,仅仅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或具备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学生接受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具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只能显现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养表现。例如,只注重运动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具有运动的能力与习惯,而不能称某学生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道理,学生仅具有健康知识与行为也不等于是具备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2.重视体育素养的可观测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以后,其核心素养应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

例如,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对体育的兴趣、热爱等情感,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久性等也能观察到。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品格,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也能一览无余。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怕吃苦,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可以区分的。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也是可以观测的。例如,在攀爬、翻越运动中,有些学生完成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学生不仅不协调,而且,总是被前面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这是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具体表现。再有,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如篮球比赛,有些学生技术动作很娴熟,战术意识也较强,可有些学生却远远不及。说明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区分的。是否具备了运动的习惯更能观测,有些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放学以后都会到学校的篮球场和几个学生一起打篮球约1个小时。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显现出具有运动的习惯。

此外,就“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维度而言,W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健康行为也同样具有可观测性,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也就是说,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还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优秀。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素养的特点,培养小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胡广宝.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J].学周刊,2011(26).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2

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向社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并被看成一个统帅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发起,联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和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共同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长问卷调研工作。受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承担了此项调研的问卷设计和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二、调研目的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想了解中小学校(园)长对中国教育学会的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缺乏性、培养落实问题等的认识和实践情况。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并为中小学幼儿园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调研问卷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调研对象的性别、学段、任职年限、所在省市等。

第二部分是关于对九大核心素养的认识,包括重要性、缺乏性以及落实的难易度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小学幼儿园落实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现状和打算。

三、调研方法与过程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网络问卷调研的形式。被调查者可以在台式电脑或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上完成调研问卷。

(二)抽样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四个省市抽取330名校长参与调研。

(三)调研过程

5月中旬~6月中旬完成调查问卷设计,做好网络调查平台的准备工作。

6月下旬~7月底在四个省市开展网络问卷调研工作。

8月汇总调研数据,统计调研数据。

9月撰写调研报告初稿,讨论、修改并完成调查报告。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校长对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

1.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是校长认为最重要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限定校长最多选三项对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结果显示:

总体来说,校长认为最重要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77.0%)、身心健康(59.1%)、学会学习(39.%)和实践创新(36.4%)。后面依次为:人文底蕴(30.9%)、科学精神(24.5%)、国家认同(21.5%)、审美情趣(6.1%)和国际理解(3.9%)。

【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见,校长的认识与国家的要求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国际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比例都非常低,表明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中,校长还没有将国际理解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男女校长在前三项最重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排序方面基本相同,均为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和学会学习。女校长认为身心健康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的重要性要显著高于男校长的比例,男校长在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高于女校长。

在九大素养重要性排序中,小学和初中校长基本一致。各学段校长均将社会责任和身心健康列为最具重要性的上睢T谘Щ嵫习素养的重要性选择比例中,初中校长高于小学校长,小学校长高于高中校长。高中校长认为人文底蕴比学会学习更重要。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方面,高中校长最重视,在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和学习素养方面,初中校长最重视。小学校长在实践创新、国家认同方面比初中和高中都重视。

2.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校长认为最缺乏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九大核心素养中,限定校长最多选三项学生最缺乏的核心素养,结果显示:

总体来说,校长认为最缺乏的前四项核心素养分别为社会责任(64.5%)、实践创新(59.4%)、科学精神(33.6%)和人文底蕴(33.3%)。后面依次为国际理解(26.4%)、学会学习(23.6%)、审美情趣(22.7%)、国家认同(20.3%)和身心健康(14.5%)。

【分析】

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被校长列为学生最缺乏的前两项核心素养,这个看法与国家的看法基本一致。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明确提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而身心健康则被校长列为学生最不缺乏的一项核心素养。这说明校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同时被男女校长列为前两项最缺乏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但是,女校长认为实践创新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男校长认为社会责任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方面,女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科学精神,男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人文底蕴。在国际理解和审美情趣方面,认为最缺乏的男校长比例高于女校长。

总体看来,在七项核心素养方面,高中校长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都是最高的,显示出高中校长对学生发展成效最不满意。初中校长认为最缺乏的比例有6项高于小学,显示出高中校长和初中校长对于学生发展的担忧程度高于小W校长。小学校长在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两项素养方面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高于高中和初中。

3.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相对重要同时相对缺乏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以最重要和最缺乏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选项均值作为坐标轴,对九大核心素养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处于第一象限,属于既相对重要,又相对缺乏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处于第二象限,属于相对不重要且处于相对缺乏的水平。国际理解、审美情趣和国家认同处于第三象限,属于重要性相对低同时也相对不缺乏。学会学习和身心健康处于第四象限,属于相对重要但相对不缺乏。

【分析】

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相对重要同时又相对缺乏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在相关文件中对此有明确说明,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努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改变这种现状。

另外,校长们认为学会学习和身心健康是重要的,但是相对不缺乏,这个判断值得引起注意。学生们真的学会学习了吗?学生的身心健康真的已经得到保障了吗?也许现实并没有这么乐观。我们不能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好了,学生就学会学习了。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世界,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身心健康方面,学校要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要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从各地的一些学生生活现状调研中发现,学生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闲暇时间等还是不足,在身心健康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另外,校长对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相对不重要,这个判断可能会影响到校长的教育实践。这需要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因为,如果校长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不重要,即便相对缺乏,校长也可能不会再在这方面采取更多的行动。

(二)校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情况的认识

1.大多数校长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总体来说,大多数校长(75.5%)对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观点持乐观态度。只有5.7%的校长认为不太能起到作用。

【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首先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非常及时的,有必要的。有了这样的积极认识,校长在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中,会更加积极主动,教育改革的阻力会相对较小。其次,既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接下来的重点任务就是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了。

2.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国家认同和审美情趣是校长认为已经落实较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校长认为,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学校已经落实较好的前四项分别是:身心健康(50.6%)、学会学习(50.6%)、国家认同(47.9%)和审美情趣(37.6%)。而学校落实情况最不好的三项是国际理解(9.4%)、实践创新(11.8%)和社会责任(15.2%)。

【分析】

以上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前面的结论,即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是学生相对缺乏的核心素养。另外,国际理解被校长认为是落实最不好的一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可以理解为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这与教育现实还是比较一致的。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毕竟还处于非常初始的阶段。在上海、浙江和江苏等沿海省市地区,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得也并不理想。这一方面由于国际理解被校长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可能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但是,前面的结果表明,国际理解是学生相对不重要但也相对不缺乏的一项核心素养。落实最不好但是却相对不缺乏,这似乎有些矛盾。对于这个结果,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国际信息,互联网让世界变得小了,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各国的信息,所以,虽然学校里没有很多关于国际理解的课程,但是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已经提升了国际理解能力。

在九大素养已经落实较好的排序方面,男女校长之间的看法基本一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女校长在所有九大核心素养落实方面均比男校长乐观,显示出女校长对学生发展成效的认识更加积极。

小学和初中校长在九大素养落实排序方面较为一致。在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方面,高中校长认为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身心健康方面,高中校长认同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低于前两者。初中校长在学会学习、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小学和初中。

3.实践创新、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国际理解是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校长们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别为实践创新(75.5%)、社会责任(50.3%)、科学精神(39.4%)和国际理解(37.0%)。排在最后三位分别为:审美情趣(12.4%)、身心健康(13.0%)和学会学习(19.7%)。

【分析】

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前两项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也是既相对重要又相对缺乏的两项。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落差。作为国家最重视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实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想出培养对策。

男女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素养排序方面大多相同。

在实践创新和国际理解方面,小学和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高中校长。在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身心健康素养的落实挑战性方面,高中校长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学会学习方面,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

4.考试和评价制度是校长认为培养学生l展核心素养面临的最大障碍。

校长认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临的三个最大障碍分别是现行考试制度不匹配(71.2%)、学生评价机制的限制(53.0%)和教师缺少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43.3%)。校长们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可能的问题,如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如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观、社会的导向性和需求;国家课程仍占主导地位,现有国家课程需整合,国家课程和教材首先应根据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开发调整修订;行政干扰太多,学校应付各种检查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太小,想做又做不了的因素较多等。

【分析】

考试与评价成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两个最大的障碍,但是考试与评价的改革却是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影响最大的。由此看来,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教育的引领作用,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其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得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落实,因此,如果教师缺少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也会成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大障碍。

5.校长近期最想在课程开发、教师培训以及课堂教学方面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应工作。

校长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期打算开展的最多的工作是:在课程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80.3%)、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理解并具备相应的技能(73.3%)和课堂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4.2%)。

【分析】

校长们还是抓住了课程和课堂的主渠道以及教师培训来开展工作,应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为此,加强教师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五、主要调查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调研共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的330名中小学校长参与调研,结果显示:

大多数校长(75.5%)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在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校长们认为既重要又缺乏、落实起来也最具挑战性的两项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和学会学习是校长们认为既重要又相对不缺乏、已经落实较好的两项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属于相对不重要且处于相对缺乏的水平。国际理解、审美情趣和国家认同属于相对不重要同时也相对不缺乏的核心素养。

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校长认为,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师的相应课程设计能力是最大的障碍。校长近期打算开展的工作包括在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加强教师培训使之理解并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男女校长对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体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排序中,女校长认为身心健康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的重要性要显著高于男校长的比例,男校长在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高于女校长。在最缺乏的核心素养排序中,女校长认为实践创新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男校长认为社会责任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方面,女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科学精神,男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人文底蕴。在已经落实较好的核心素养排序中,男女校长之间的看法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女校长在所有九大核心素养落实方面均比男校长乐观,显示出女校长对学生发展成效的认识更加积极。在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核心素养排序中,男女校长的看法大多相同。

高中、初中和小学校长对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也体现出一定的学段差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排序中,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方面,高中校长最重视;在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和学习素养方面,初中校长最重视。小学校长在实践创新、国家认同方面比初中和高中重视。在最缺乏的核心素养排序中,有七项核心素养高中校长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初中校长认为最缺乏的比例有6项高于小学,显示出高中校长和初中校长对于学生发展的担忧程度高于小学校长。小学校长在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两项素养方面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高于高中和初中。在已经落实较好的核心素养排序中,小学和初中校长在九大素养落实排序方面较为一致。在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方面,高中校长认为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身心健康方面,高中校长认同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低于前两者。初中校长在学会学习、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小学和初中。在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核心素养排序中,在实践创新和国际理解方面,小学和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高中校长。在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身心健康素养的落实挑战性方面,高中校长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学会学习方面,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

(二)相关政策建议

加大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校长和教师关注和学习相关内容,从教育理念上实现真正的改变,认识到在教育实践中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尤其是深入推进现有考试评价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改变,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试评价制度,落实全面教育质量观,引导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为学生健康快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开展多层次各学科教师的专题培训,丰富教师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寻找典型案例,推广有效经验,尽快提高教师在各学科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

加大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力度,尤其是对学生发展既重要又相对缺乏的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需要校长和教师开发出更丰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成体系的课程培养体系,探索更加多元适切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相对缺乏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类课程,需要优化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果。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职体育 新体系

[作者简介]黄海波(1977- ),男,湖南望城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刘铭良(1955- ),男,湖南醴陵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125YB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来,虽然体育工作者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在其指导思想、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种种不足与弊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专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比如,即使高职体育教育中抛开旧项目授新项目,但还是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等现象。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给现在的高职体育带来了冲击。高职体育作为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的培养。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目标,探索最合适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体育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围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使得健康教育与高职体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本研究正是立意于此,对高职体育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以促进高职体育更好地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①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活动;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健康教育的中心点是促进健康知识与个人行为的结合,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

2.高职体育。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毕业生要求能够做到“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优势有别于研究生、本科生,从而决定了高职体育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高职体育教育目标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先决条件、提高职业体能胜任力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基础、努力倡导“终身体育”为高技能人才的今后发展提供驱动力,能够为大学生调适就业压力,改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三、构建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自从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了学校健康教育概念以来,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被全世界各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一“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了有效诠释,继而形成了全球“健康教育”的共识局面。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即1989年9月原国家教委选择了天津和湛江两市作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随后,199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2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问世。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首次有了工作的行政法规和教材大纲。这一改革的举措,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和施教的指导性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学校体育步入了从强调知识学习到强调行为培养的历史性转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型”②,继而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③这些权威的文件与宏观的指导,及时地为我国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由“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四、构建的策略

1.构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其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决定了理念的创新程度。但是,目前“工具性”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氛围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主要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只顾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无谈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师傅授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运动员式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占主导地位④。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中,高职体育教学最深层次的就是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的研究,其本质与核心是研究“健康育人”,即做到既育体又育人的人文新理念。由此,它是高职体育改革创新、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思想平台”。以往高职体育教学注重的是一个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学,就如师傅传徒弟式的教学,教师却不太重视一个“人”应如何培养,或“人”应通过怎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是对人性的探索。然而,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明先生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所以,构建高职体育新理念必须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使得通过高职体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21世纪的高职体育应要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扩充体育教育内涵,使得高职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理、心理、社会与道德四维教育转变。不仅要强调增进身体健康的教育功能,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卫生科学知识,实行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健康观,使其步入社会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享受美满幸福生活。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时以“健康第一、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关注健康,注重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为宗旨,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课程体系开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开设公共体育课,通过对各类职业岗位群职业特点的分析,分别按照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整合成对应的选项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健身计划和爱好自行选取选项课程。具体来说,我院现有的机电类、电气类、轨道类、人文类、经管类、信息类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体态特征基本可分为伏案型、站立型、交往型、运动型四种类型。对其所有的专业均按需求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公共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除了公共体育课外,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育素养的要求不同,详细分析了上述四类体态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特点,总结出其对应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之上,科学规划了各类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体育选修项目的开设。如以伏案型职业岗位群为例,他们的职业体态特点多为长时间采取坐姿,面对电脑或机器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软硬件设计与维护等,由此我们分析得出该类职业岗位群特别需要具备肩、颈、腰背、手腕、手指、下肢等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肌肉耐力等相应职业体能的训练;而且这类岗位群还非常需要乐观向上的心态、团队协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职业素养。为较好地发展伏案型岗位群的职业体能和素养,我们开设有瑜伽、排球、篮球、足球、体育保健、体育舞蹈等与其岗位体育素养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3.构建“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评价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需要收集反映事物或事件本质特征的数据或信息,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利用评价结果,恰如其分地发挥评价功能。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完成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应拓宽,改变以往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主要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应具有企业评价氛围,由教师、同学、学生自己三方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其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内容,体现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高职体育评价应从技术动作、行为表现、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的行为表现情况;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表现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意志表现力。从而突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再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功能,功能应体现发展性、目的性。学校的体育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发展,让学生在过程性、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如在每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测试和评价,得出基数,然后在期中、期末再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与测试,以发展的程度水平进行评价。另外,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还要以学生是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而不是单纯地看运动指标,比如,伏案型的专业和站立型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其评价内容、标准显然应该有所差别。

[注释]

①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90.

②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2):5l-52.

③周志俊,周坤.安徽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73.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4

>>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问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向中国学生学习 中国学生的通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中国学生何时才能告别“中国式结伴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人文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 中国学生美国交流记(五) 中国学生你是准备出国吗? 中国学生留美一百五十年 史蒂夫:“淘金”中国学生老板 中国学生“留新”之路机遇多 澳大利亚增设中国学生奖学金 中国学生入境签证 澳教育参赞:没想限制中国学生 荷兰RSM重奖中国学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7-06-10]. http:///health/

2016-10/25/c_1119786029.htm.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7-06-10]. http:///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健康促进的定义[EB/OL]. [2017-05-20]. http:///new/47a213aa2011/2011920Kongxu17554.shtml.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5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体育课不仅要传授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为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主动培养“核心素养”。我们学校足球、篮球、乒乓、羽毛球等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健身项目,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音体美整合先行”,积极让“体卫艺”融为一体。把音乐艺术的元素穿插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当中去,这样一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己塑造自己,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6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开篇就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重点落在“育人”这个目标上,旨在以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来看,突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健康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要点,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学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健全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综合起来有以下特点: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单独系统列出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但在各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而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四门学科课程中则有集中的体现,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详见表1。

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明确为四个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把它分为四个维度分别列出四个水平的具体目标。

(三)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的论述及课程形式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既是一个显性的发展趋势,又是一充满矛盾和争论的过程,还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经历”[1]。根据目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已是一个大家都在探讨和实践的课题。近年来,各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建树颇丰。

课程的形式主要有四类:科普性质的讲座、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设有相应的课程,而心理素质的专门课程则被忽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应重视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已成为新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之一。

学校开发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深化课程改革之篇中要义,是落实“人格健全发展”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对于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具备“健康生活”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是贯穿一生的一条主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宗旨也正是如此,通过课程的实施,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今后的基础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要求,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自和灵活性。

在行政管理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管理层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督导评估理念和技术严重缺乏,没有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课程的绩效进行指导和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难把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善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很容易出现日常忽视心理健康,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固定课时,以及一旦学生中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临时抓一抓的现象[3]。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首先体现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方面。教育部14号文件指出: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学校的领导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认识、重视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课时保障的重要条件。如济宁市教育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小学、初中学段每学期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活动时间不得低于六课时,高中学段每学期不得低于八课时。

2.要在学校内部落实处室专门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的做法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归口到学校政教处或德育处。我也倾向于上述的做法。如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的“润泽德育课程体系”,以“3+x”德育课程为根,以通识德育课程为茎,以学科德育课程为叶,构筑学校德育课程之树,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机纳入“润泽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学校还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特别突出对班主任的相关培训,使所有班主任都持有C级或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

(二)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组织应该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性课程系,其中的各种课程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4]。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

1.基础性心理健康课程

从国家课程标准来看,我认为基础性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这四门学科。要牢牢把握四门学科标准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目标,要求科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我的观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原因主要是学校不重视,“体育与健康”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其他学科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现在对于其他学科,都是在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为不然。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作用,应该是题中之义,而不是“渗透”一下。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不仅可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方面功能,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有效率高、内容和形式切合实际、新颖、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等特点,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

2.拓展性心理健康课程

拓展性课程包括知识拓展和实践活动两大类。知识拓展类心理课程主要形式有:(1)知识系列讲座。可以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2)创编心理小报。(3)家长学校和社区学校。

实践活动类课程主要形式有:(1)活动课。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积极参与、细心体验、深刻领悟和技能操作训练,既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原理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作为团体辅导的辅助形式,还可以独立进行。活动课的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的训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自我表现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餐会等。(2)心理咨询。(3)学生信箱或热线电话。(4)团队活动和班会课等。

(三)正确运用课程评价方法,引导课程的健康发展

1.心理测量评价法

心理测量评价法是指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量表,在课程开展之前和之后分别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之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显著的变化,进而凭借前后数据变化,就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作出评定。这类方法依托专业的心理测验量表,通过测量学生的外显行为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定量化程度,其结果较之以往使用的观察法、访谈法,更加准确、客观、详细。

2.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能充分反映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的作品或材料,例如日记、作业、试卷、绘画作品等收集起来后作为档案袋内容,运用一定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据此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风格、价值观念、心理发展历程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3.情境式评价法

情境式评价法是指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真实活动场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而对其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方法之下,学生的表现是自然的、真实的,其结果也更加客观可信。运用情境式评价方法需要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境相似,这种情境能够鼓励或唤起需要学生表现出的行为。

在评价过程中,要力争多角度、多层面地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各种信息,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进一步推酉纸锥沃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审视:管理与评价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7):4-7.

[2]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 教材. 教法,2005,25(1):3-8.

[3]唐华生,叶怀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5):111-113.

[4]董书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5(20):158-159.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学校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33-02

澧县一中的前身是南宋宝庆二年(1226)为纪念范仲淹而兴建的溪东书院,其办学渊源接近800年,近代以来的办学历史也已经超过100年。长期的办学实践,澧县一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这片深厚的校园文化沃土之上,多年来不仅取得了实效,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概括起来就是:文化引领、一核多极、科学评价、理论提升。“文化引领”就是坚持将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开展一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一核多极”就是坚持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并不断地整合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搭建起多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探索出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科学评价”就是建立以人为本、师生共同成长、终身幸福观等教育评价体系。“理论提升”就是坚持实践与科研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

一、坚持将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作为开展一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是:“前者流风,日新其格”。澧县一中是一所千年学府,文化底蕴深厚,前哲先贤辈出,屈灵均怀沙沉江,楚申鸣杀身全孝,车武子囊萤照书,李文山伏牛挂角,范文正先忧后乐,陶文毅经世济国,蒋翊武首义武昌……学校从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提炼了三大校园精神: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

1.对学生,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第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与其个性相适应的最大发展”,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每一位学生。

第二,坚持把学生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学校深信“只有健全的人格才是学生未来的‘金饭碗’”。人格健全的学生,不管考上了什么大学,他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把握成长、成才的机遇。因为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只有健全的人格才是每一个人的“金饭碗”。因此,学校要坚持“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的成才标准,把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人生的最重要修炼内容。

2.对教职工,学校坚持“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和“人格优先”的培养理念。

学校坚持“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极力为全体教职工积

极打造好精神家园,学校对教师的爱成为了校园爱心的传导

之源。学校坚持“人格优先”的原则培养教职员工,对每一位教职员工提出了“心态光明,行为积极,推己及人。”的基本要求。使得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深入领悟“用人格提升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培养爱心”的育人境界。如:澧县一中组织编写的师德论坛论文集《大写的爱》和《以人育人》就很好地表达了全校教职工对育人理念的诠释。竟是因为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归属,教职员工也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也正是在这种大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三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为自愿加入的心理志愿工作者,他们原来都在学校担任其他的工作,后来全部自主考上了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三位心理咨询师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无私的为师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帮助,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形成了由心理咨询师主导,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在学校便迎刃而解了。

二、学校坚持用“一核多极“的原则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并不断地整合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搭建起多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探索出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学校的方针是:“既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尊重心理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重研究心育与德育的关系,心育与学校整体教育的关系。要讲究协同配合,不要孤军奋战。只有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融入到学校整体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中去,心理健康教育才不会走向孤立,才能够寻求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将规范化、科学化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将传授知识与创设成长环境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1.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块核心阵地。

学校由于各届领导的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学校在办学方针中就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不仅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更处于‘长心灵’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优势。

学校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宣传橱窗、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讲

座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帮助其中的成员优化人际关系、挖掘心理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和增强社会适应的能力等等。第三个层次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信箱、网络咨询、电话咨询和面询等形式与求助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

2.构建学科教学的教育辅导模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全面渗透性。

教育辅导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3.传授知识与创设成长环境相结合;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很多素质都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成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学生起着无声的心育作用。从有形和无形的角度来分,成长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又包含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学校十分重视文化、环境对心理品质的优化作用。学校校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简明、通透,古朴、大方”的校园环境设计风格对培养学生大气的人格创造了环境暗示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积极的同伴合作等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

4.继承学校优秀的传统教育活动,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一、用校园文化去熏陶学生。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回溯起来,有八百多年历史,车胤、范仲淹、陶澍均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学校从三位伟人中抽象出了“博学多能、经世致用、纯洁操守、张扬个性”的校园精神。学校橱窗内醒目的校园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等,这些标语时刻在传达着一种精神的力量,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其二、用校园活动去升华学生。学校学生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定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学习、考试、为人处事的积极心理品质。

其三、用校园制度去引领学生。学校学生管理制度齐全、完善,学校重在让学生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其四、用校园榜样去激励学生。学校将在全校树立一批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样板,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校报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让其他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三、学校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意识形态上的保障

目前,各类高中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压力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往往让位给了其他文化科目,从而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建立起学校自身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把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制定“新三好标准”

即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学校认为身心好是一个人的生物基础;品行好是一个人的社会基础;学习好是一个人的发展基础。而生物基础是关系到生存的根本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对品行好和学习好起物质保障的重要作用,为终身幸福奠定基石。

2、确立办学理念

学校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与其个性相适应的最大发展”的办学理念,每学期除评选“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外,还评选“希望之星”、“优秀特长生”、“单项积极分子”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通过创设机会,培养学生自信。

3、明确实践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努力培养: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学生素质发展手册》,内容包括人生目标、人生格言、目标构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等等。通过手册内容的分阶段填写,使学生把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与外部教育结合起来。

四、坚持实践与科研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

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1、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2、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3、密切了师生关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多年的实践,学校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为了把教育的成果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普通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的实践与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学校认为,作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医患关系,而是要始终坚持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石。二是要把把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和传统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两个基本原则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学校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健康第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遵循自己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这也是首次对国民体质改革提出的重要观念。在其《体育之研究》中明确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体强壮而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之后多次强调他所认知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思想,为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在这基础上,健康的含义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解析,健康已不仅仅意味着身体无疾病,现代意义的健康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生理、心理以及道德层面的健康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多层次健康观的确立,对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及转变以往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加快深入体育教学改革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2.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存在负面影响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然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以往只看成绩不看其他的模式影响,体育教学仍然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学生体育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忽视对学生心理及道德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体育课程地位相对较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已经进入校园,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当其他学科都已经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教学时,体育教学却仍然沿用着讲解与示范等古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3过分重视竞技体育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过分重视竞技体育而轻视健身体育的现象,这种现象无疑对学生的身体是弊大于利。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体育教师过分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教师有时为了选拔体育尖子,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地重视体育运动动作的准确和完美,使得准确掌握动作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这既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也使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2.4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麻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得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所分配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毫无创造与创新所言,结果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将在课堂所学的大多数体育知识忘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投入更加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地位,让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使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也才能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2.5 体育教学的考核方法竞技化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采用竞技测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这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许多学生会因此而出现焦虑的心理,从而影响体育水平的正常发挥。另外,评定一个学校体育工作抓得是否到位也往往看该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达标率越高,则说明该学校的体育工作抓得好,反之,则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考核方法竞技化的原因。学校考核方法的竞技化严重偏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

3职业院校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率等压力的影响,往往一味追求最后效果,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及道德健康的培养,这就为全面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明白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及道德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使得更多的学生爱上体育这门课程。

3.2改革陈旧的体育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没有良好的物质设施条件,许多新型的体育教学方式都不能落实,因此,职业院校应该购置必要的器材等硬件设施,并提高使用效率。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采取的先进教学方式主要包括: 教学法与声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

3.3教学过程中重视健身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目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竞技体育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健身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指导,注重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这样容易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有助于他们养成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接受体育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体育功能的变化而产生的。

3.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职业院校中,有一部分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教学能力较差。伴随着教育界体制的改革以及教学任务日复一日的更新换代,职业体院对体育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更高的要求,那些照本宣科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及时进行体育教育各方面的革新换代,主要表现在提高教师的素质上。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反省自身,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尽快实现自己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这场改革中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增强自身体魄的同时,心理与道德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5 构建与“健康第一”思想相适应的体育考核方法

职业院校的体育考核应该将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以及发展个人潜能等作为核心内容,应本着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应降低对技术难度的考核,使学生在考试中更为重视锻炼的过程而不是追求考核的结果。依据“健康第一”思想的内涵,广大职业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合理考核方法的探索,为了使“教”“考”分离,它们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包含相对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的进步程度来评定其成绩,这样就使得对学生的体育评价更为科学、准确。当然,在职业院校中构建与“健康第一”思想相适应的体育考核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体育考核方法仍是以后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4结论

“健康第一”的思想确立了体育教学由片面增强学生体质向全面增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将“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并认真完整的执行下去,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俊伟.高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之我见[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上一篇:对影视行业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