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导论范文

时间:2023-11-21 11:26:36

体育课程导论

体育课程导论范文第1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从瑜伽课程的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合普通高校实情的瑜伽课程体系。

关键词 瑜伽 课程体系 构建

一、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纲要》的精神,构建瑜伽体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理念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追求个性、时尚和自我,另一方面内心脆弱并且比较容易产生焦抑、抑郁等不良情绪。瑜伽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健心功效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健身效果主要体现在瑜伽的上,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平衡、柔韧、力量、灵敏及耐力等基本素质;其健心效果主要体现在瑜伽的调息、冥想和休息术上。

二、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瑜伽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确定

根据《纲要》规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瑜伽课程体系学科发展的自身特点,结合瑜伽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归纳为: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瑜伽锻炼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目标:掌握瑜伽的基本动作方法、教学方法和身体素质练习方法;身体健康目标:通过瑜伽练习,塑造理想体形并缓解、祛除脊柱等部位的不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目标:通过休息术和冥想等练习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制度;社会适应目标:通过分组练习和团队考核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便于适应社会。

(二)瑜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确定

瑜伽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分为:瑜伽理论教学、瑜伽技术教学、学生体质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其中瑜伽理论教学主要包括:瑜伽的起源与发展、瑜伽的特点与分类、瑜伽的功能与价值、瑜伽科学练习的原则、方法和手段、瑜伽的饮食营养与医学保健。瑜伽技术教学主要包括:瑜伽法、瑜伽冥想法、瑜伽调息法、瑜伽休息术。学生体质教育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平衡的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发展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部分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压力调控能力和让学生掌握瑜伽舞台表演编排技术和技巧。

(三)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要严格按照瑜伽体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具体安排如下:

1.开始部分:主要是热身,根据瑜伽项目的特点应多安排一些伸展性的热身练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2.基本部分:包括瑜伽调息、、冥想和休息术四个方面。首先是调息,让学生尽快进入到瑜伽课程的氛围之中,并且为瑜伽的练习做准备;其次是瑜伽的学习,每节课都要兼顾到平衡、力量、柔韧、综合、双人瑜伽和技巧性瑜伽这五个方面,教学过程一定强调学生注意安全;最后是瑜伽冥想和瑜伽休息术,让学生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3.结束部分:基本素质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和健身跑等。

(四)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瑜伽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结合体育课程的需要、学生学习需要及瑜伽自身特点需要,主要方法有直观学习法:即采取示范法、带领法、视频图像法等;语言法:即讲解、提醒和评价等;自我学习法:即学生自学、自评和编排等。

(五)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确定

瑜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通过课程评价体系达到检验、激励和反馈功能。具体分为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三个部分。

考核内容:1.学生基本素质20%;2.瑜伽理论成绩10%;3.平时成绩10%;4.瑜伽技术考核60%,包括:(1)团队瑜伽表演考核(规定+自选动作);(2)单人瑜伽规定动作考核。

考核方法:重点是对瑜伽技术的考核方法安排,其中团队表演考核要求学生把本学期学习的规定动作全部编排进去,允许自选动作;单人瑜伽规定动作考核主要按照学生名单顺序考核规定动作,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内容。

评分标准:1.团队表演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配合性、舞台效果、瑜伽动作完成的质量,编排的合理和技巧性以及队形变化的多样性来综合判断。2.单人抽签三个瑜伽动作的考核重点从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来判断。

三、结论与建议

构建了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其中瑜伽设置方面有了创新:首次根据瑜伽特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体育课程需要把瑜伽分类为:平衡、柔韧、力量、综合、技巧和双人瑜伽,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各选择了五个比较经典的适合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推行的瑜伽。其中技巧分类中五个瑜伽难度较大,可介绍给学生作为自选动作。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对它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瑜伽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还需要相关人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需要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文件.2002.

[2] 柏忠言,张蕙兰.瑜伽 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3] 符雪姣.普通高校大学体育瑜伽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2010.3

[4] 杨文轩,陈奇.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体育课程导论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1

摘 要 通过对山东省十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掌握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旨在进一步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山东省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在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当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预期结果,也是实施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模式的基础,因此,课程目标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笔者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调查中,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问题是决定体育课程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通过学生对“体育五大发展领域的重要性”和“参与体育课的动因”进行调查,发现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程五大领域目标的认知度中,身体健康排在了首要位置,然后依次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各个培养目标在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重要性程度,也是确定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参照指标,为体育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对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动因的调查中,学生把增进健康和完成考核放在了首选的位置,考试只不过是对教学目标实施情况的一个阶段性检验,而学生比较注重对于终结性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体育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友谊的提升,形体的改善,完美人格的塑造,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因此,对于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来说,需要依据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下,把增进健康、掌握知识技能和娱乐身心放在体育课程体系目标设置的首要位置,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在全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也从本校的具体实际出发,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对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项目设置最多的是篮球,其次为武术、田径、健美操、足球、羽毛球和排球,对于塑造学生形体方面的项目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的设置严重不足,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型运动项目轮滑和自行车的开设尚未展开。因此,山东省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大对新兴运动项目专业教师的引进工作,或者是加大对本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变化不明显。在调查学生对开设项目是否感兴趣时,有64%的学生表示一般,不感兴趣的占到28%,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仅为7%和11%,这也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制约着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

体育课程教学倡导和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和被动式灌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的调查,其中讲解与示范、完整与分解、游戏与比赛等教学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而对于多媒体和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情况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相对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和陶冶情操的方法的运用较少,其中包括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些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民主氛围,值得进一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进行推广。

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活动有着时间上的流程和空间形态,时间上的流程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顺序上,空间形态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在对山东省高职院校课堂组织形式的调查中,主要存在4种形式:男女分班制、以班为单位制、打破传统的班级、系别,并重新分班建制,另一个则是选项班,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遵循“三自主”的教学原则,来实施选项教学。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男女生之间的身体条件、体育需求的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不一,这样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授课制度就表现出自身的缺陷,这样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不断开展男女分班、选项班和重新建制的组织形式,进而推进山东省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山东省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完整与分解、游戏与比赛的形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这几种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学生掌握学习技术、运动技能的形成为中心来展开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的占6%,满意的为15%,一般的45%,不满意的26%,非常不满意的占8%。由此可见,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实施的教学方法主要持一般态度,非常满意和满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2] 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体育课程导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公共体育 体育教学

前言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掀起新一轮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实验,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力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束缚,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新课程众多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感到困惑和不适应的原因。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改造旧的教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高效、实效?现作以下的探讨。

1.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1)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教学的目标重“结果”,轻“过程”。传统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以绝对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为“达标” 而“达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行为表现,致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种被动式的教学,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传授式的学习方法,相对忽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来确定技能学习的要求的,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如何,都必须以学习与掌握具有严格确定性的运动技术为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也是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按照统一步调组织教学,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而丧失学习信心,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特长发挥的机会而丧失兴趣。

2. 新《课程标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应改变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关系密切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及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如:增设体育实用课程,开设休闲体育、网球、定向运动等等;结合自己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多项体育俱乐部,提供学生的体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建设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导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我们以往只研究和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把体育学习只理解为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关于“主导论和主体论”之间的争论至今还在持续。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强调主导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如果强调主体论,课堂的教学秩序将被打乱。而课堂秩序混乱恰恰是教师的大忌,这涉及到教师的权威和组织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能力控制好课堂秩序,他将无法在学校立足。权衡利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非常正常了。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为发展性主体,其主次关系是不同的,教师的引导性主体最终还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主体。如果课堂秩序乱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就不应该本末倒置,尤其是体育教学。学校是培养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自学、自练、自检、自我调控,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4)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学生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5)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技能学习的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随着对技能本身教育功能认识的转变,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只是检查技能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从关注技能学习的结果,即技能的掌握情况,转移到更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与把握。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应建立这样的效率意识:一是符合学生特点、能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最快掌握技能本身)的教学是最高效的教学。

(6)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运动项目的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首先,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合作意识,克服“应试教育”那种狭隘的教学活动,在民主中竞争与在竞争中合作要贯穿课堂始终,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妥善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技术的关系,克服过于注重运动技术的倾向。学习运动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学习的发展,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嵘.试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体育课程导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高校;意义

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但是单一的体育学科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容量方面;在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在培养体育能力方面;在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联系关系等方面确有不足。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1.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新兴的运动项目而言的。它也不是已失传了的古代体育活动。它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本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1]

2.民族传统功能

(1)健身功能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受一定的生理负担,从而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形神兼顾,精气神结合锻炼的特点,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调整过程,因此它具有特殊的健身功能。[2]

(2)教育功能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人类早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舞蹈和体育的形式实施的。原始社会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体育是原始教育的主体。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教育的手段,在中国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活动中,如白马人祭山神的刀舞、景颇刀阵以及众多民族的摔跤、射箭等,无不是通过体育来传授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是教育的主体,或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本身有着实际的教育功能。 [3]

(3) 民族凝聚功能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人的社会性要求人必须依存于某个群体,社会的群体和群体之间为了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也总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彼此发生联系。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强烈的影响和引导着人们共同意识和文化的需要,使得人们自觉的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增强了社会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凝聚力,追求和增强共同的群体精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一个具体的手段:如赛马、斗牛、摔跤、赛龙舟等体育项目的开展,就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求得自身的发展,总是需要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媒介,发挥了民族间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4)弘扬文化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对外也弘扬了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上,早在汉代,中国的刀术就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蹴鞠、击鞠步打球、投壶相继也传入日本。另外,中国与阿富汗等周边国家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多次体育文化交流。古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蓬勃发展,更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为世界体育做出了贡献。

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高校开设的现实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笔很重要的财富,他们往往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而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能够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可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程、养生课程,中国传统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正气、胆气、豪气与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旋律。中国的武术养生尤其是八卦掌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堪称国粹,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展它。同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太极拳是很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运动之一。整套拳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渗透着中国古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的开展与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另外,新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第十一条第四款明确指出:“课程内容应本着民族与世界性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纲要》中课程结构的第七条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纲要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为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此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体育课部)

参考文献:

[1]黄文武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

[2]李鸿江.中国体育导论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2(7)

[3]曾于久.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6)

体育课程导论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期待值和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实现该课程的优化无疑是大势所趋。本篇文章尝试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具体从全面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坚持激发学生的责任心等几个方面,分享笔者有关大学体育课程优化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大学体育 自主性 责任心 创造力

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经在其教育专著中写到:“愚贫弱私是制约中国国民素质提升的四大方面。”其中的“弱”指的就是中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情况,因此,晏阳初在分析此现状的基础上,不只一次强调加强体育教育,尤其是完善高等教育中体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时至今日,大学体育课程仍旧是社会体育教育的关键一环,也是影响广大有志青年强化身体素质的主要方面。当下,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待值和要求不断提升,作为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优化课程,才可以真正满足学生的期待与要求、才可以为新时期全民健身愿景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全面满足学生的自主性是实现课程优化的前提

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也为我们优化大学体育课程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堂上,学生自主性的实现程度比较低。更多的情况下,都是教师为学生选定运动的目标、运动的内容以及运动的具体程序。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助于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实现,但着实是对学生体育学习自主性的忽视甚至是磨灭。当下,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上兴趣缺失、积极性甚微,都与其自主性未能得到实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全面满足学生的自主性是我们实现课程优化的前提。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想全面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就需要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全面参与课程的具体学期计划设计之中。新的学期,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渴望,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的设计,从根本上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要和兴趣;2.在教学中以引导启发为主,避免过度干涉学生的锻炼活动。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就一个方面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一定的指导与启发。启发工作完成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练习或者是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以真正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要求。

二、坚持激发学生的责任心是实现课程优化的难点

强调个体责任心的激发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理念。作为人本主义的创始人,马斯洛认为,缺失了责任心,个体是难以从实际的活动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当下,当我们尝试研究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路径时,更多的教师是强调自身教学责任感的提升,并未涉及学生责任心的开发问题。其实,学生的责任心一样不容忽视。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如果有较强的责任心,那么他们不仅是真正珍惜体育课的每一分钟,用心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还会给教师提供许多优化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从而与教师一道努力优化课程。但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责任意识着实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更需要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在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努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重视体育课程,建立起体育锻炼的责任心。

三、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实现课程优化的关键

哲人有云:“每一个人,都是一座蕴藏无限能量的宝库,而宝库的开发,与其本身的创造力密不可分。”创造力同样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最关注的内涵之一。在优化课程的尝试中,体育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势必事倍功半。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善于把握不同学生的锻炼优势,进而因材施教,开发创造力。由于不同学生的锻炼优势存在差异,因此其创造力的开发过程也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清楚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强项或者优势所在,才可以真正实现创造力开发的因材施教。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常规体育运动项目上更加有优势,那么我们就要顺势发展学生相关项目的创造力,有的学生建立了传统武术活动的锻炼习惯,那么他们在武术方面的创造力是更为突出的。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的氛围中,人们的创造力更容易彰显优势。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发挥出各自的创造优势,彰显各自的创造才华。

四、切实创造和谐的校园人本主义文化是实现课程优化的必要补充

在影响个体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外部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毫无疑问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支撑与支持。切实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我们优化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充实校园文化的一条路径。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人本主义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人本主义方向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贵”,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强化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终身运动的正确理念为目标。

五、结语

优化大学体育课程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应转化为广大大学体育教师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多样化的优化途径中,尝试在心理学理论中寻求突破无疑是可行之路,其中人本主义视角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以人为本”“以人为贵”是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八字真言,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责任心、创造力等因素的开发,进而实现课程的实质性优化。

参考文献:

[1] (美)布勒(Buhller C.),(美)埃伦(Allen M.)著,陈宝铠译.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华夏出版社.1990.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教育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