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27:21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1

[摘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原则,针对河南省基层图书馆基本服务比较薄弱的现实,在不与现行国家和地方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冲突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构建河南省基层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的新模式,以期为河南省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模式

[分类号]G258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开始被作为国家战略提上了日程。党和政府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基层图书馆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提出公共图书馆网点布局规划原则,为在我国构建以县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为服务站点的图书馆布局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法规依据。近十几年国内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掀起了以总分馆为主的服务体系建设热潮,开始实实在在地践行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而近十几年来,我国学者就公共图书馆问题也进行了颇为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水平偏低、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布局远没有完善,不少社区、乡镇图书馆建设仍是空白,即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层图书馆,大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很多基层图书馆馆舍老化、设施落后、经费严重短缺,专业人才奇缺,服务效益低下,没有形成作为区域体系中心馆的领导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更无法实现。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是推进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的必然选择。笔者从河南省基层图15馆现实出发,借鉴国内外图书馆建没经验,探寻基层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的新模式,以期为实现河南省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提供一些参考。

河南省基层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构建模式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基础差异悬殊,这就要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模式。表1数据为在河南省内实施有差别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提供了基本依据。第一组各县(市)人均GDP超过了河南省人均GDP(2009年为20597元)的水平:第二组各县(市)人均GDP低于河南省人均GDP水平。

表1河南省各县(市)人均GDP差异分组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结构合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让所有人都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是实现公共文化普遍均等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2.1 地级中等城市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

在此模式中,河南省内所有的地级中等城市政府作为单级独立的建设主体,负责为所辖区域提供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把地级中等城市政府设置为独立的建设主体,突出地体现了地方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的基本原则。河南省的地级中等城市(地区)包括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也包括省会郑州市和省直辖市济源市。国内苏州、东莞等地的实践,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了地级中等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的可行性。

在中等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市政府成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在其统一领导下,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服务人口为指标,在全市区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人、财、物由市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采访、统一编目、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服务标准、通借通还,以此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等城市建设总分馆模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借鉴深圳经验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馆,如郑州图书馆建设的自助图书馆已经出现在郑州街头;也可以协议模式与成员之间构建合作与资源共享。另外,财力条件好的城市区政府可以作为辅助建设主体,分担市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建设总分馆。由于基层图书馆在行政上和财政上均由所在地的政府负责,要推行总分馆制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推动和政策保障。在政策上,由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发文,明确在本地区要推行总分馆制建设,为建立总分馆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经费上,由总馆统筹安排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通讯基本费用,保证基层图书馆采用同一系统、利用总馆资源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条件;在机制上,将图书馆建设纳入文化建设考评范围,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制定本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建设达标标准,将参与本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等要求纳入对基层政府文化工作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评分。政府的工作指导和政策导向能有力地保证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制的建设。

2.2县级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县级政府处于较低层次,其财政能力相对也较薄弱,让其单独负责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负担太重,所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要有联合建设主体。结合河南省省情,联合建设主体有以下两种:

2.2.1 县政府+乡镇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 这一模式中,各县经济较发达,人均GDP超过了河南省人均GDP水平,在表1中处在第一组的38个县(市),县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乡镇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这些县经济相对较发达,县(市)政府具备承担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责任的实际能力,但要发展覆盖乡镇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就有点吃力,所以乡镇政府也参与进来,作为辅助力量。浙江嘉兴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嘉兴市在总分馆建设中,采取“多级投入、集中管理”的办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是对现行总分馆建设体制的突破。“多级投入”顺应了现行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各级政府都有责任为公共服务投入;“集中管理”又适应了总分馆制的内在要求,为“统一”和“共享”提供了人、财、物保障,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获得各方面的认同,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总分馆建设能较快进入实施阶段。

在联合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以县(市)政府建设为主体,联合乡镇政府,由县(市)政府成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以县(市)馆为总馆,以提供使全县(市)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县(市)辖区及乡镇逐步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以此最终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模式中,

乡镇政府只可作为辅助力量,要么为分馆建设提供馆舍及相关设备、人员及日常运营经费,其他由县(市)图书馆统一协调和管理;财政能力较强的乡镇可以按比例分担一定的经费,与总馆协作建设分馆。也可借鉴厦门托管型分馆的运作模式,把原有的乡镇文化站纳人总分馆体系中:在县图书馆作为总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中,总馆的地位尤其重要。要使总分馆体系运行得顺畅高效,其分馆的布局、资源、技术、服务等都需要由总馆进行规划、协调,这就对总馆在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馆越多,对总馆的要求越高,因而总馆承受的压力也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必须优先建设和发展总馆,然后再逐步发展分馆。事实上,也只有县中心馆的实力增强了,其分馆的建设和发展才有可能得到顺利的推进。

2.2.2 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总分馆模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模式中的县政府主要指表1所列的第二组中的70个县(市)政府。在这一模式中,县(市)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同时以省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其主要责任是为所属县(市)政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提供有区别的、适度的项目经费支持。河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实力较弱,而且从表1中可以看到,70个县(市)的人均GDP均低于全省人均GDP,由省政府承担70个县(市)图书馆的支持性建设主体任务,在财政支持上会比较困难,因此应该尽量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其对地方公共图书馆事务的经费支持,主要以项目经费补贴的方式进行。补贴比例视具体县情而定,但总的原则应该是:越是贫困的县(市)越应该得到更多的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补贴。在国外,这种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比例追加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做法比较普遍,如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1996年)向各州拨付图书馆项目建设经费,接受拨款的各州须以至少34%的比例追加本州的图书馆经费,州所属的地方政府在接受州政府拨款时也按一定比例追加本级政府的图书馆经费。

在这种联合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在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支持下,由县(市)政府成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以县(市)馆为总馆,以提供使全县(市)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县(市)辖区逐步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以此最终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对贫困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也可以借鉴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的经验,以省馆为龙头,以贫困地区县图书馆为依托构建总分馆模式,省政府把经费直接拨给省图书馆,由省图书馆指定一个部门运作和管理流动图书馆(主要是贫困地区)事务。符合条件的县图书馆可申请加入,县图书馆可以使用总馆配送的纸质文献和省馆的电子资源,纸质图书最终仍流回总馆,这样可以集中管理流动图书馆,防止购书经费的分散使用和挪用,利于整合全省资源,形成龙头带动、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和信息虚拟物流的动态流动,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实质性的共享。

3构建总分馆模式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定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各种政策,同时保障图书馆的运行经费。政府推动是总分馆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一些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总分馆办馆模式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在行政缺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能走多远令人担忧。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政府重视不能寄托在领导者个人认识水平的基础上,而是需要走向规范化直至法制化。从国家的行政体制来看,这不仅是个别图书馆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则是由法律来规定政府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从法律层面明确总分馆建设主体、建设标准、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为总分馆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离开政府的主导,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2 省图书馆应该发挥行业领导作用

省图书馆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各地总分馆建设,但应该允许有条件时省馆探索与县级图书馆建立总分馆体系,从而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及服务质璇,在这方面广东流动图书馆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同时应该重视省图书馆的领导作用,以省馆为依托成立河南省图书馆协会,协调和管理各地基层图书馆事业;成立河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图书馆事业,为各地基层图书馆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指导。

3.3各地市、县图书馆各级领导责任重大

图书馆领导作为基层图书馆的领头羊,首先要有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先进理念、对公共图书馆使命的理解和对普遍均等图书馆服务的追求;其次要有实干精神。为了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即使在没有坦途可走的时候,也要知难而进。这对基层图书馆领导的能力、智慧和胆识是个极大的挑战。另外,对基层政府的说服、与各方力量的合作、对服务水平的保障都要做到位。

3.4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策略

发展基层图书馆均等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发展的思想,不要把最终目标当成阶段目标,分馆的设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遍地开花,所以要根据总体规划,分期分批,一步步铺开。发展策略要分两步走:当前阶段,基层图书馆建设要夯实县级图书馆服务,这也是阶段性目标;下一阶段,将服务进一步延伸覆盖到街镇,以人口为主要指标,优先发展中小型图书馆,创办一大批老百姓身边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的普及化。在经济相对发达、条件较好的地区,两个阶段可以用两个5年左右时间完成。当然,可以适当调整发展速度,但优先次序不宜改变。在总体目标设定上,村居图书馆服务只可作为补充。

3.5要借势发展农村图书馆

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上,要看到可利用的现成资源: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工程在政府财政推动下进展很快,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已建成9000个农家书屋。2011年、2012年将要分别建成农家书屋24787个、14735个。文化信息共

[作者简介]刘宝玲,女,1966年生,副研究馆员,30余篇。享工程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已经实行4个整合,截至2010年底,通过IPTV模式,基层服务点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和行政村。利用这些工程已经取得的成果,把项目式建设演化成持续,在它们的“壳”中填充公共图书馆的精神、资源和服务,是把公共图书馆快速覆盖到农村的有效途径。整合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的资源,实行四位一体,共建共享,建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用一份成本提供原来多种并分散的信息服务,在农村提供全覆盖的、普遍均等并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公共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岳云龙,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取向及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8(4):55―57.

[2]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2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43-0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关注。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倡导全民阅读[1]。

在国家层面的推进下,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抓住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2015年5月1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和实施。《条例》首次开宗明义地规定了“普遍、平等、免费、开放和便利的服务原则”,这些服务原则均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原则与核心价值,并创造性地把每条服务原则落实到相应的具体条款中,体现了对公民图书馆权利的保障[2]。随着《条例》的实施,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启动,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将迎来更快速的发展。本文试从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入手,结合广州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1 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1 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3]国际图联2002年8月颁布的《格达斯哥宣言》对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的阐述为:“不受限制地获取、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应该为所有用户提供平等服务,不允许有种族、国籍、性别、性取向、年龄、是否残疾、宗教和政治信仰的歧视。”[4]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要求“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5]。以上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表述,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1.2.1 要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覆盖。现阶段,由于各地区经济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区域分布不平衡,大中型图书馆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则非常少,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到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数量的不足、区域资源总量的缺乏与配置的不平衡,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开展。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1.2.2 要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平等开放。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往往忽略了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思想意识及文化程度等原因难以像其他大多数公众一样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也不能忽视少数民族、外籍人士等群体的文化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推行免费服务,为所有群体提供服务,不允许有年龄、性别、地区及宗教信仰等歧视。

1.2.3 要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内容的平等获取。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提供的主要是借阅等基础服务。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缺乏高水平、专业化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展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所需的资源与服务。

2 广州图书馆推进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2012年12月,广州图书馆新馆试开放。在政府的支持下,广州图书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坚持理性、开放、平等、包容的理念,努力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新馆开放3年来,服务效益十分显著:截至2015年底,接待访问量、外借文献量、注册用户量分别达到1 669万人次、2 062万册次、102万人。据统计,2015年广州图书馆日均接待用户19 597万人次、外借文献24 014万册次、注册用户990人,入馆人数居全国第一[6]。结合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广州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广州从实际出发,在《条例》中首次提出中心馆与总分馆制相结合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全面建设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图书馆为区域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图书馆作为中心馆,在服务体系中承担着指导、引领和中枢的责任。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建设图书馆分馆、启动新智能型流动图书馆、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形成了布局合理、动静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据统计,2015年,广州地区有公共图书馆13个,其中市级馆2个、区级馆11个。市、区两级馆建设的街(镇)、社区、校园、单位等分馆170个[7]。截至2012年,广州市区级以上13个公共图书馆已经全部实现通借通还,建成公共图书馆城域网。截至2015年年底,通借通还服务网络还延伸到各馆自建或共建的94个基层分馆、2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50个流动图书馆服务点[8]。结合广州“图书馆之城”的建设,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将遍布广州市的每一个角落,让读者无论在市区还是乡镇,都能享受便捷的图书馆服务,使广州地区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2.2 坚持免费开放,营造平等、便利、开放的阅读氛围

2011年,文化部“三免政策”的出台,开启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广州图书馆全面推行免押金注册。无论本地居民、常住人口还是非常住人口,均可免费注册成为读者。其中非常住人口凭有效证件注册临时读者证,有效期2个月,持临时证读者在有效期内与持正式证读者获得同等服务。此外,广州图书馆新馆在馆舍建设中也充分体现了开放、平等、无障碍的原则。新馆在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划分、设施配备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的需求,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开放、美观、便利的读书环境。如提供无障碍通道、盲道、电梯上设置方便轮椅读者的按钮装置、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书设备等等,切实保障了每位读者均等共享的文化权益。

2.3 关爱弱势群体,保障服务对象的平等开放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广州图书馆新馆建成以来,为了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服务,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一是设立了对象服务区。针对未成年人设立亲子绘本阅读馆、玩具图书馆、分级阅读馆;针对视障人士设立服务专区,内设藏书区、电子阅览区,并配置了视障读者专用的语音导航系统,可供视障读者使用的安装有语音转换软件的电脑以及多种辅助阅读的设备;针对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老龄人等群体,设立了信息技能培训区。二是开展了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广州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里写明,将有针对性地为每个特殊群体至少提供一项公共服务。例如,为视障读者、盲校学生开展免费送书上门服务,每月举办一次无障碍电影欣赏会,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长期开展爱心电脑俱乐部系列培训,启动“爱?捐书”公益行动,通过狮子会合作机构向贫困地区小学捐赠图书等等。

2.4 扩展服务内容,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商贸历史,是一个开放的国际都市。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以来,除了加强文献流通等传统服务工作外,还大力拓展服务内容,发展多元文化服务,加强交流服务,作为公共交流平台满足社会各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如设立了广州人文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等展示了广州本土文化,设立多元文化馆开展不同国家文化交流活动,设立休闲文化馆、多媒体鉴赏区等,满足公众都市文化需求等等。广州图书馆开展的展览、讲座、真人书、阅读分享会等活动,形成了“环球之旅”“友创意”“爱绘本,爱阅读”等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图书馆,享受到各自所需的服务。此外,在阅读推广方面,广州图书馆按照《条例》规定,将每年4月定为阅读月,2016年4月1日起,推出了“你选书,我买单”“乘坐5台阅读专线遨游知识王国”“面向特殊群体开展上门办证和送书上门”等一系列活动60余场,大大丰富了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据统计,2014年,广州图书馆组织活动1 077场,参与公众41万人,91家大众媒体累计报道751次,另有588家媒体转载3 074次,自媒体报道837条,很好地推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9]。

2.5 创新服务形式,满足公众数字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公共图书馆面临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广州图书馆尝试将科技创新与图书馆服务相融合,积极建设数字资源,创新服务形式。使社会公众获取服务更加便捷、获取成本更加低廉,有力地促进了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

广州图书馆依托国家三项重大工程,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市支中心,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搭建开通与省馆相连的虚拟网。截至2011年,广州市已形成完备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实现2个市级、12个区县、165个街镇、2 642个村社区点的100%全覆盖[10]。2016年4月1日,广州数字图书馆全新上线。这是一个面向全球用户、区域内共建共享、以需求为驱动的服务主导型网络平台。通过建立中心网站,集成全市中心馆、专业性分馆和区域总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以上搭建的服务网络向用户提供统一检索、统一认证、资源调配、订阅推送等一站式数字图书馆服务。此外,广州图书馆还不断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读者只要添加“广州图书馆”的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获取广州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和活动指南,也可以进行查书、办证、续借等活动。另外还打造了移动终端系统,读者只要下载广图APP,就可在移动端免费下载140万册电子书,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移动阅读服务。

3 广州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启示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立法是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法实施,才能从法律层面上保障所有人平等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益,才能避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才能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分布的地区差异性和内部建设的不平衡性,才能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广州市新出台的《条例》,是我国第6部地方性图书馆法规。主要对政府、公共图书馆、用户、社会力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大大推进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了法律基础。

3.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政府的基本职能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建设的责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应从组织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财政投入、宣传导向、技术及人才保障等方面忠实履行应尽职责。广州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广州市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广州图书馆新馆总投资为131 450万元,一年的运营费用在1.2亿元左右。购书经费和馆藏总量也增幅惊人。按照《条例》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3册的目标,就必须要新建或改造基层图书馆、加大自助图书馆的投入,这还需要政府资金的持续投入[11]。

3.3 构建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建立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均等化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强基础图书馆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全覆盖、运行有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首先,各地应该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经验,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适合本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其次,综合考虑图书馆服务能力、当地交通状况、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等现实因素统筹规划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再次,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可以由中心馆建立示范性分馆,或充分利用现有基层文化站、农民书屋等现有资源,按照标准进行统一改造。并设立流动书车、自助图书馆等作为有益补充,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最后,要建立严格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整体建设、基层图书馆的布局、服务效益等进行评估。并定期给出评估和改进建议,以促进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3.4 鼓励社会参与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在当今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尤其是基层图书馆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政府除了要立法保障资金投入外,还应该鼓励社会参与,通过捐赠、设立基金会等方式筹集资金作为有效补充。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方式,如邵逸夫先生在全国许多高校资助建设的“逸夫图书馆”。多渠道资金筹措对于基层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3.5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图书馆意识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 资源共享 协作图书馆

1 总分馆的标准及类型

1.1 总分馆的标准

根据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实践,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是指在采购、编目、网络、服务、管理五个方面完全统一的图书馆联合体。统一采购包括纸本及数字资源,统一编目是指集中编目或分散编目、数据共享,统一服务是指馆藏资源通借通阅、联合咨询、读者活动资源共享,统一平台是指总馆与分馆使用统一的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统一管理是指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笔者认为,可借鉴国际上酒店级别评价方法作为总分馆级别的评价方法(但又不完全照搬),即用“星”的数量作为级别高低的标识,具备几个标准就是几星级。如具备2个标准,那么该总分馆即为二星级,依次类推。一般来说,能够称得上总分馆,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标准。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制约,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标准参差不齐。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总分馆绝大多数达不到五星级标准,一般都是三星级或四星级。以星级标准作为评价与考核总分馆建设的指标,既可激励地方各级政府和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同时,也可以对总分馆建设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

1.2 总分馆的类型

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特殊性,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类型异常复杂。邱冠华根据总分馆建设的缘起因素,将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总分馆划分为五种类型,即自下而上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自下而上半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自上而下半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自上而下全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完全(纯粹)的总分馆。王小云根据组织结构形态将其划分成集中式、协作式与混合式三种类型。韦艳芳将其分成四种类型,即基于人财物集中管理的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基于机构之间的业务领导关系自然形成的总分馆、基于相同的专业系统以及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自然形成的总分馆、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自发形成的总分馆。

笔直认为除了上述划分方法及类型以外,依据其他标准,还可以划分出很多类型。

1.2.1 依据总馆对分馆管理权限的大小,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的总分馆 所谓紧密型是指四星级或五星级的总分馆。之所以将四星级也定为紧密型,是因为在目前体制下,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能够突破体制障碍实行统一管理的总分馆制寥寥无几。而对于那些实现了采购、编目、服务、平台四项统一的总分馆系统来说,实行总分馆制度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所谓松散型是指二星级或三星级总分馆。一般来说,二星级总分馆主要是实现了统一平台、统一服务两个标准,三星级总分馆主要实现了统一平台、统一编目(编目数据共享)、统一服务三个标准。在诸多总分馆模式中,此种类型最多。

1.2.2 依据建设主体,可分为民间行为、准民间行为、政府行为的总分馆 民间行为的总分馆是指总分馆的建设完全是民间自发行为,政府没有参与建设,没有参与指导,没有专项经费,完全是图书馆人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自发行为。准民间行为是指总分馆建设以民间行为为主,政府起支持、辅助作用。政府行为是指总分馆建设由政府领导、投资建设。

1.2.3 依据工作内容,可分为完全资源共享与不完全资源共享的总分馆 总分馆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及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若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业务工作才能实现。而具体的业务工作一般包括统采、统编、通借、通阅、联合咨询、联合培训、联合开展读者活动等内容,即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服务资源的全面共享。

基于上述认识,不完全资源共享型是指总分馆系统仅仅开展信息资源的通借、通阅这两种基本的信息资源共享形式,不开展其他形式的资源共享活动。完全资源共享型是指既统采、统编、通借、通阅,又联合咨询、联合培训、联合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实现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服务资源的全面共享。

2 总分馆的管理单元、管理层级

2.1 管理单元

管理单元是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而产生的概念。于良芝等认为所谓管理单元,是指由同一个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图书馆群,例如英国共有4万多个公共图书馆,但只有208个管理单元。总分馆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总馆和分馆共享同一个建设主体并隶属于同一个管理单元。按此定义,管理单元的建设主体不分层次,只要是一个图书馆群,就是一个管理单元,不管是几级网络,也不管总馆是省馆还是市馆、区馆。如果这样,管理单元只是一个量的概念,它只成了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单位,而失去了更深层的含义。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行管理体制下,如果以建设主体为统计单位,那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单元则为2 778个,因为截止到2006年,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有2 778所。

当前,迫切的问题是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每个管理单元的图书馆数量扩展到几个或几十个。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实行建设主体上移,即由上级政府建设、下级政府主管或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共同建设、下级政府主管。从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来看,实现建设主体完全上移困难较大;但实现建设主体部分上移,即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共同建设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 管理层级

由于管理单元只是一个量的概念,不能解决总分馆的建设主体、总馆的承担者等根本问题,因此,管理层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管理层级是指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中总馆承担者的层次,即是省馆,还是市馆,或是区/县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分为省(直辖市)、市、县(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五个层级,哪个层级担任总馆最为合理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 管理层级确定的原则 ①便于共享原则:实行总分馆体制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而实现图书馆效益最大化的根本措施是资源共享,因此,管理层级的定位首先应本着便于资源共享的原则,即总馆的承担者在图书馆管理、服务能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方面与分馆相比要占绝对优势;②便于管理原则: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体制是总馆要对分馆实行统一的管理、平台、采购、编目和服务,其中统一管理是第一要务。因此,总馆层级的确定一定要考虑便于管理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由于我国各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各地总分馆的管理层级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2.2.2 管理层级的现状 自2000年上海市图书馆率先开展总分馆建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在诸多案例中,管理层级情况不一、异彩纷呈。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层级的现状如表1所示:

从表1来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管理层级主要表现为3个特征:①担任管理层级的主要是市级图书馆,占表1全部总分馆的52.63%,区级图书馆占21.05%,直辖市图书馆占15.79%,省级图书馆占10.53%。从占总馆大多数的市级图书馆来看,省会市馆有4个,经济特区市2个,地级市4个;②大多数作为管理层级的图书馆均处于京、津、沪及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总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总分馆建设的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必要条件,因为在作为总馆的图书馆里,黑龙江省有两个图书馆,吉林省有1个图书馆。上述两省在全国均属欠发达地区,在屈指可数的省馆作为总馆的案例中,黑龙江省馆的年文献购置费还不到经济发达地区省馆的四分之一,哈尔滨市图书馆和长春市图书馆的年文献购置费也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市级图书馆;③一些区级图书馆既是市图书馆的分馆,同时也是所在地区的镇、社区馆的总馆,如佛山市禅城区图书馆,深圳市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图书馆。这种区馆既是分馆又是总馆的模式既可以大大减少省会市或直辖市图书馆作为总馆的压力,同时,也能使区馆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管理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共享。

2.2.3 管理层级的构建 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层级确定的原则及总分馆管理层级的现状,笔者认为总分馆管理层级应以市馆为主(含直辖市馆),省馆、区(县)馆为辅。

首先,从图书馆服务对象来看,按照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省馆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本省的常驻与流动人口,以研究型为主、学习型为辅;市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市的常驻入口和流动人口,以学习、娱乐型为主、研究型为辅;区馆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本区的常驻与流动人口,以休闲娱乐型为主,学习型为辅。根据省、市、区馆的服务对象及读者构成,市馆最适合担任总馆,原因是只有市馆才能很好地满足大多数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其次,从图书馆的职能来看,担任总馆的图书馆应该主要具备信息资源传播、信息资源开发及文化娱乐职能。目前,除了省级图书馆以外,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均较明确。从理论上来讲,省馆的主要职能应是信息资源保存、信息资源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资源传播。如果以省馆为总馆,就意味着全省的市馆、区/县馆、乡/镇、社区/村馆均是它的分馆,这与省馆的职能不符,同时也与担任总馆的图书馆的职能不符。区馆的主要职能是信息资源传播与文化娱乐服务,一般不具有信息资源开发的职能,也与担任总馆的图书馆的职能不符。市馆是一市的信息资源中心、书目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中心、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心,是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最后保障,它的主要职能是信息资源传播、信息资源开发、文化娱乐服务。与担任总馆的图书馆的职能相符。

再次,从地缘角度来看,总分馆的地理空间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因为总分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则是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平台。太大既不方便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也会大大提供工作成本;太小又不能与同一城市中其他未加入总分馆体系的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如果省馆作为总馆,那么全省各地的各级公共图书馆都是分馆,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如果区馆做为总馆,其分馆则为镇或社区图书馆,又难以共享城市内其他区馆的资源。

最后,从图书馆的经费、藏书、人员、设备来看,市馆介于省馆与区馆之间,完全有能力承担总馆的重任。

但并不是说省馆、区馆都不能作为总馆。尽管省馆不适合做一省总分馆体系的总馆,但应该允许有条件的省馆探索与县级图书馆建立总分馆体系,从而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及服务质量。同时,也应该允许藏书、人员、设备条件较好的区馆与区内的镇、街道、社区联合建设总分馆。但以区馆为总馆的总分馆体系应纳入以市馆为总馆的总分馆体系,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和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

3 长春协作图书馆模式评析

3.1 长春协作图书馆的建设背景

长春市协作图书馆成立之前,长春地区各县、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9个县(区)图书馆平均面积l 103.7平方米,平均购书经费16 000元,平均藏书74 802册,电子文献9.2件,平均计算机拥有量2.4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平均11.1%,连接因特网平均22.2%。这样的基础设施连最基本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都难以很好地开展,谈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为带动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共同发展,激活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活力,从而构建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2005年,长春图书馆作为地区中心图书馆,提出了长春地区图书馆整体发展的思路,并以创建“长春市协作图书馆”为载体,探索地区总分馆制的发展模式。

3.2 长春协作图书馆模式分析

3.2.1 体制模式 由于行政上实行分级管理,财政上实行分灶吃饭,因此,公共图书馆就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体制致使公共图书馆之间难以实现业务标准化、规范化,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因此,学界和业界纷纷建议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上移,即由上级政府投资并管理下级政府所属的公共图书馆,从而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但这种建设主体上移的方案既涉嫌违反地方政府组织法,也增加了上一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恐难全面推行起来(不排除成功的案例)。因此,探索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而进行总分馆建设则成为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的方向。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建设就是探索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实行总分馆制的典范。在长春协作图书馆建设之前,共有10个公共图书馆。为了打破这10所图书馆各自为政、服务水平低下、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长春市图书馆作为地区中心图书馆,提出了以“协作图书馆”为载体,探索总分馆制的构想,逐步得到了全地区所有区(县)图书馆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3.2.2 管理模式 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实行统一的服务理念、统一的业务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运行规则、统一的工作机制、统一的评估体系。按照前述的总分馆标准及类型,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属于紧密型的四星级总分馆。尽管没有做到人员统一管理,但做到了部分经费和设备的统一管理。如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协议规定:分馆每年必须将文献购置费的60%上交市馆,从而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原则上中文图书购书经费全部由市馆采编中心根据各馆提供的书目统一采购。各区县图书馆在加入协作图书馆系统后,市馆即向该分馆赠送计算机、读卡器、家具等设备。

3.2.3 网络模式 长春协作图书馆实行以总馆(长春市馆)为指导,以县(市)、区图书馆为骨干,以基层网点为重点的三级网络发展模式。总分馆借助街道、社区、乡镇、农村的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农民夜校等载体,发展分馆和基层网点。截止到2008年12月,三级网络共建立59个分馆,有效地满足了公民的文化信息需求。

3.2.4 技术模式 在协作图书馆成立之前,9个分馆中只有一个分馆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协作图书馆成立后,为了能够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实现通借通还及共享数字信息资源,各分馆在本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纷纷换成Interlib自动化管理系统。Interlib自动化管理系统作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的载体形式,打破了图书馆各自分离的局面,将区域内图书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目前,9家分馆中已有6家分馆使用了Interlib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得协作馆之间的通借通还成为现实。

3.2.5 资源模式 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采取的是集中采购+供给制模式。集中采购如前所述,供给制是指总馆每年拿出20万元购书费用于分馆的购书与流通。协议中规定总馆为分馆提供多少经费,分馆就要相应增加多少经费。供给制可以激励分馆的本级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从而推动分馆的信息资源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2.6 服务模式 长春市协作图书馆采取的是大共享服务模式,不仅局限在通借、通阅、数字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开展人力资源及读者活动资源共享,如联合培训,联合咨询,联合讲座、展览,联合征文等业务及读者活动。由于长春协作图书馆大大激发了区/县图书馆的活力,盘活了市图书馆的资源,因此,受到了区/县图书馆的欢迎和区、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协作图书馆在短短4年之内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4月,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高层论坛”上,长春市协作图书馆被作为总分馆的成功案例加以宣传、推广。2008年12月23日,在由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三部委在长春联合召开的“资源共享服务基层”经验交流会的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到长春市图书馆实地参观了协作图书馆四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2009年2月,长春市总分馆作为文化创新项目,被长春市委宣传部评为“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创新奖。

3.3 对长春市协作图书馆的几点建议

3.3.1 通过立法确保总分馆建设可持续发展 总分馆建设若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拥有健康的法制环境,即必须通过图书馆法、条例及管理办法来确保总分馆建设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制度化。因此,长春市图书馆应积极联合一切社会力量,倡议颁布长春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或管理办法,并在图书馆法或条例、管理办法里设置“各级政府应支持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为总分馆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保障”等条款,以确保总分馆建设可持续发展。否则,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当出现“不可抗拒因素”(如经济危机、政府中心工作转移、政府换届、主管领导更替等因素)时,总分馆建设必然受到影响,甚至夭折。

3.3.2 积极争取由民间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总分馆建设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否则,难以持续发展。在没有法律、法规保障的情况下,图书馆应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政府的长期支持。长春市协作图书馆是一个行业性的民间组织,它是长春地区图书馆人努力践行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理念的自觉行为。尽管在建设过程中也曾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但这次支持都是阶段性的,没有制度化、法制化。在现有体制下,可通过人大、政协议案的形式向政府提议,争取由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从而最大程度确保总分馆持续发展下去。

3.3.3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确保分馆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应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和规范分馆建设工作。应建立分馆等级制度,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分馆等级。同时,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那些获得优异等级的分馆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

致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李国新教授及长春市图书馆刘慧娟馆长为本文提供了宝贵资料,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3—62

[2]王小云.分馆制的组织形态、模式选择与实施对策.图书馆杂志,2004(6):30—32.

[3]韦艳芳.总馆分馆制——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图书馆建设,2006(2):31—33,36.

[4]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5]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网书馆年鉴·2007.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6]李国新“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读后.图书馆建设,2008(9):1—3.

[7]刘慧娟.总分馆制从理念走向现实的探索——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高层论坛会议资料2008(4).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4

摘要:绩效评估作为持续改进和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绩效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落实部门责任、改进服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文章探讨了公共管理理论影响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四个维度,并初步建立起一个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111-03

1 背景

快速增长的信息流是当今全球化社会的主要挑战。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并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面临着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在过去的十年里,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中,对各种客体的评估行为层出不穷。许多公共部门组织推行绩效评估,努力为服务对象创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作为公共部门组织的一种,图书馆有着服务社会大众文化和信息需求的重要社会价值,如何进行有价值的绩效评估挑战着图书馆行业。

2 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意义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一向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公共管理学理论把评估作为以实证为基础的决策制定的工具。图书馆作为公共管理的客体,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公共管理理论,转变图书馆职能,不断更新服务水平,推出更为先进的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系统实行绩效评估,对于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评估的意义总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①推行绩效评估是对图书馆服务业绩的认可。②推行绩效评估是对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考评。③推行绩效评估对于公民素质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图书馆绩效评估的主体

有关图书馆评估主体类别的代表性观点是根据图书馆评估的参与者的类型,将图书馆评估主体分为政府机构、图书馆行业协(学)会、各类图书馆、用户和第三方机构五类[1]。虽然如此,用户常常只是被动参与图书馆的评估。而不可忽略的现实是,对于整体评估体系而言,用户是最有发言权的。评估主体单一化必将使评估结果有失偏颇,如此得出的评估结论缺乏实际意义。因此,若想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则首先要完善评估主体。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主体结构至少应该包括综合评估组织、直管领导、行政相对人、评估对象自身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评估组织等。”[2]将公共组织的服务对象纳入评估主体的范畴,既可以促进公共组织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又能起到改善公共组织绩效的作用[3]。用户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这个群体对图书馆有着特定的评估角度,因此他们作为评估主体的要素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图书馆服务产生的效果,只有用户才会有真正切身的体验。因此,用户是图书馆绩效评估非常重要的要素,其他评估主体无法真正替代用户的地位和作用。

4 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原则

4.1 导向性

在设计图书馆服务体系评价指标时,应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应引导图书馆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2 理论指导性

有了公共管理的原则为基础,公共管理的方法为依靠,图书馆评估研究就成了一种有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实证为基础的评估体系将成为有实效性的决策制定工具。指标的设置应能体现公共管理中的先进理论,其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原则。

4.3 侧重性

在管理上,20%的环节或因素决定了80%的成效,应该把管理的侧重点放在20%的重要环节或因素上[4]。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根据图书馆服务的职能定位,对所有指标进行筛选,应抓大放小,选择重点。

4.4 科学性

在设计评估指标时,应考虑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应确保指标的合理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赋值性。还应注意的是,选择指标要考虑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即所选择的指标之间应互相协调或者互为补充。

5 图书馆绩效评估维度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推行图书馆绩效评估十分重要,而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概念和内涵的把握对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十分重要。为使评估有意义,评估结果必须有实用性,且应该对图书馆工作有预期的影响。笔者从公共管理视野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图书馆绩效评估。

5.1 图书馆基础服务

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导向原则。公共服务部门应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的目标,提供回应,一切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当根据公共管理原则评估图书馆时,一般认为现代图书馆必须满足用户需要。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服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图书馆提供的所有服务从设计、推广、提供到反馈都是围绕用户进行,用户与评估指标紧密相关。因此,对服务本身的评估还需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这一理念出发,图书馆基础服务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5.1.1 图书馆与用户联合提供服务产品。以公众为中心,甚至为了让公众得以表达其公民权,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这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已成为保证服务与需求相统一的根本。同时,在建设图书馆的进程中,公共部门虽然承担着主要责任,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却不能只依靠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的参与、全体公民的参与都可以成为图书馆不断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图书馆除了对用户提供服务以外,必须采取措施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中来。图书馆的规则必须灵活,用户可以通过修改图书馆规则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中,并在图书馆服务的提供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用户有权对图书馆服务提出要求,图书馆也有必要倾听并正确选择和接受用户的建议和要求,这也逐渐成为图书馆能否赢得用户信赖和支持的重要因素。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5

[论文摘要]从概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含义出发,提出图书馆核心价值包括外在的社会核心价值和内在的职业核心价值,并分析图书馆恪守外在的社会核心价值包含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和谐性和公益性等五个因素的理念和原则,指出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的内在动力在于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图书馆知识自由,和建立“以信息依赖性”为基础的信息用户独立性的图书馆制度。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图书馆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信息世界是多样和不稳定的,并充满偶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负面价值的认识。特别是图书馆出现“信息技术论”与“信息市场论,’等价值认识论,使传统图书馆崇尚知识与理性、维护知识获取的自由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等价值观念产生了动摇。“信息技术论”是伴随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其直接后果是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质疑。而“信息市场论”是随着西方社会进入信息时期,信息作为一种商品走人市场,使信息产业、信息职业迅速发展。在他们看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就是市场价值”,导致信息市场价值被无限扩大,进而被界定为商品,由此使社会信息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变得模糊,出现了社会信息意识与图书馆职业价值相左现象。这种价值观念造成图书馆职业信念与职业行为的分化,造成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认识的模糊,影响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为此,美国图书馆协会(ZUA)于1999年成立了一个关于对图书馆核心价值问题探讨的特别工作组,专门进行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并在2000年提出了使用、协作、多样性、教育、智力自由、保存、隐私权、专业技能、公共利益、服务等to个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词川。美国的MichaelGorman在2001〕年《我们的永恒价值:21世纪的图书馆员职业》(OurEnduringValues:Librarianshipinthe21stCentury)一文中也总结了8个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1)知识保存与传递职能;(2)对个人、集体、社会的服务;(3)维护知识自由;(4)理性地处理图书馆业务;(5)支持知识和学习;(6)保障知识和信息的公平获取;(7)尊重利用者的隐私权;(8)支持民主社会。可见,图书馆理论界和实践界试图通过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认识,澄清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模糊性,进而弥补市场经济给图书馆带来精神缺失和价值分化,回归业已形成的图书馆所格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促进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

2.1核心价值的含义

核心价值是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一般认为行业组织价值即为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行业组织持久发展的原则和信念,是不受外界评判的永久性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曾朝晖认为,组织的核心价值决定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是管理者为统一组织成员意志而确定的价值标准,更是组织管理者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管理思想。瑞典学者MateUrde对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核心价值是一个行业的品牌特征,它渗透在组织的任何层次和发展空间,影响领导阶层、战略、组织、产品发展、流通和服务等,是组织的愿景、目标、使命,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稳定性是行业或职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以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独特性是行业或职业特有的价值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性是行业或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职业的价值内涵也会随着行业或职业内部不断深化和丰富,实现行业或职业的价值创造。

2.2图书馆核心价值

既然核心价值的根本理念是社会行业组织持久发展的原则和信念,那么作为传统社会事业组织机构的图书馆,有其不受外界影响的组织发展原则和价值观念,并以其特有的行业稳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来统一图书馆组织成员意志,实现图书馆组织发展目标。

而现代图书馆职业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和知识理性启蒙运动,其行业价值的稳定性是在尊重个人尊严、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真理,追求大众知识和文化,追求共同幸福与拥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图书馆职业价值观为基础,经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主义的洗礼,赋予并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图书馆职业制度,这种图书馆职业制度是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知识获取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等独特价值特征。是“图书馆职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或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而这种图书馆职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是指导图书馆信息组织、开发、传播和利用原则,这是任何其它机构所不可代替的。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组织原则与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特有的图书馆制度,通过构建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职业制度,规范并指导图书馆信息利用者和信息组织者的行为准则;二是在图书馆制度中,充分肯定图书馆利用者的现实价值,尊重其白身的发展性;二是主张平等、白由和合理地满足图书馆利用者的知识需求;三是尊重社会公众利用与获取图书馆知识的权利;四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排斥商业文化和市场信念,致力于扩大核心服务的免费范围,注重服务,视读者的便利高于管理的方便。也就是说,图书馆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促进图书馆信息的活化与转化,为全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图书馆核心价值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性和职业性,正如范并思提出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实质上是对外进行图书馆形哑理念的宣言和对内进行图书馆形哑道德的规范”,另一方面是体现制定图书馆形哑制度应从以“人”为中心价值观向以“信息”为中心价值观转变。所以广义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就是对图书馆价值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实质上是对图书馆社会价值、职业价值和图书馆职业制度的定位。

3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

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是人类社会赋予图书馆组织的一种职业精神和形哑责任,是指导图书馆形哑行为规范的基础,图书馆只有格守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形哑目标。

从图书馆发展历史上看,早期古罗马的公共图书馆就已向城市自由民众开放,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等人倡导的德意志城镇图书馆是为一般市民服务思想,都体现了图书馆所惜守的社会责任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别是173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发动印刷工人创办了会员制图书馆,这种由产业工人自发地组织起来的读书社团,标志着现代性图书馆的萌芽。其最大特点是以个人人股形式,对所需要的书籍进行共同购买、共同拥有、共同利用的原则,保证广大会员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从而使民办的会员制图书馆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共、公开和共享的社会价值,也成为当时会员制图书馆的核心思想。

1850年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法案(PublicLibraryAct)的通过,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制度的确立,使图书馆作为公共、公开和共享的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该法案最大特点是,①向所有居民开放是开办图书馆首要原则;②提出开办图书馆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原则,确立了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服务机构;③设立和经营图书馆必须有法律依据。从此,图书馆服务的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理念和原则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支持,并赋予了图书馆职业新的价值内涵。而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说明图书馆是由政府、社会和团体共同出资,由图书馆专业人员根据全社会所有人的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信息资源体系,其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无偿性,从而维护社会公众基本的信息利益。

由以上可以看出,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具有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和谐性和公益性等五个因素的服务理念和原则,并在内涵上赋予图书馆所格守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新的内容。

3.1公共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是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的基础性原则。为构建和谐信息社会,并根据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发展性要求,建立和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共性的关键在于要正确处理浅层次的公民需求与深层次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所谓公共利益是指:“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即图书馆服务不仅是为公众服务,而是为公共利益、公共价值服务。这使图书馆组织成为社会公众的服务“桥梁”,而且要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桥梁”,促使社会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忠诚和信赖。

3.2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无条件地向社会公众实行无差别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必要的信息环境,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达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内在知识价值。

3.3共享性原则

共享性原则强调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组织原则和信息技术手段,使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形成大的信息网络,便于社会公众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受社会公众其身份地位的影响,充分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社会公众共同享用图书馆的知识。

3.4和谐性原则

图书馆和谐性原则强调图书馆信息资源分布、获取、利用和图书馆提供服务应树立和谐信息社会的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突现信息资源利用的平等观,关心和爱护利用图书馆信息的弱势群体,消除由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利用的和谐性。

3.5公益性原则

图书馆公益性原则是有别于其它行业的、具有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功能。图书馆信息公益性体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无偿性,体现图书馆存在的实际社会价值。

4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

于良芝提出:“一个社会如果在信息政策和公共讨论中不再听到图书馆职业精神所代表的、维护公众利益的声音,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只有彰显图书馆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才能使图书馆社会价值得到发展和继承。蒋永福认为:“所谓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是指在众多的图书馆职业价值中,最能代表职业特征并对整个职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那些或那种价值。而最能代表图书馆职业特征是追求图书馆信息效益最大化、实现图书馆知识自由和制定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职业制度。

4.1追求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

追求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图书馆职业与生俱来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特征,是图书馆职业得以稳定发展的动力基础。杜威将这一图书馆职业价值原则和理念表述为“将最好的图书,用最小的成本,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爱德华兹将其表述为无限制地(无需推荐信或人门证)向所有人开放;卡特将其表述为“读者的方便优先于编目员的方便”。几乎所有的图书馆职业先驱都强调,为了保证对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图书馆员应该给予读者其所需的任何帮助。20世纪以后,知识的最大利用原则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并发展为“每本书有其读者”的职业法则。到本世纪初,由于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得到落实,图书馆信息的社会效益得到发展,这使图书馆的信息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4.2实现图书馆知识自由

自由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知识自由是人类的自由理想与诉求在社会知识活动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使命在于培养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支持各类教育、提供和激发创造机会、加强文化保存与传播、保证获取各种知识、提供知识服务和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蒋永福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知识自由是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他认为:以知识自由为图书馆职业的逻辑起点核心价值最具综合性与统摄性,并演绎出其它图书馆各核心价值体系。这说明知识自由是图书馆事业能够得到社会和法律支持的基础,是图书馆职业制度存在的前提。图书馆知识自由的职业制度体现在《图书馆权利法案》上,核心是“图书馆在履行信息提供和教育责任时,应敢于挑战审查制度”、“图书馆应与所有倡导自由表达和自由获取思想的个人和团体合作”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一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等方面;体现在IFL.A通过的《图书馆与知识自由声明》上,明确图书馆和信息同行要坚持发展和保护以知识自由为核心责任,以维护基本的民主价值和普遍的公民权利;体现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上: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富有成效的参与和民主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和对知识、思想、文化及信息的自由和不受限制的获取。此外,还体现在日本的《图书馆自由宣言》上,同样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图书馆维护公众知识自由的价值取向。因此,图书馆职业坚持和实现以知识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将引导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3制定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职业制度

事实上,图书馆追求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图书馆信息知识的自由平等,都离不开图书馆制度的保障。而图书馆制度的确立,具体表现为图书馆信息用户对图书馆信息利用的依赖性,实质是社会公众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种依赖。这种依赖实质上是对当时图书馆制度的一种依赖关系,社会公众往往在图书馆制度前失去了白我意识,白我判断和白我价值,体现其个体人格上的无独立性和无白主活动性。因此,图书馆制度的确立和制定,要根据公众对图书馆信息的依赖关系为特征,并从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习惯和其社会环境对其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影响角度进行确.

图书馆作为国家和政府一种执行社会公共权力的社会机构,应当更大范围地适合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空间,而不是人为地制定一些限制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权利制度。图书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特有的物表现出来的。社会公众在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过程中,如果其对信息和知识利用与获取得到满足,那么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这种特有的信息物利益’意识获得满足。在倡导自由、公平社会里,社会公众信自、利益的获得和满足必须依靠和通过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各种制度关系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图书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人本位价值观,从过去制定图书馆制度以“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为中心的制度关系,走向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中心的制度关系转变,体现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自由性、公正性、平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6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立法;原则

1基本概念的界定

从一般法理讲,立法原则是立法者应当遵循的准则或指导方针,立法原则集中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图书馆事业的立法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原则在该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应当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精神,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的指导准则。笔者认为,图书馆事业立法的原则就是贯穿于全部图书馆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图书馆法适用活动的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准则。换言之,即对具体图书馆法律规范的制定、解释、适用等起着普遍性指导作用的根本准则。其主要特征有三:第一,它是贯穿于全部图书馆法规范的原则;第二,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图书馆立法和执法的意义;第三,它必须体现我国整个图书馆法的基本精神。

2立法原则的内容

任何立法原则的确立都不应该是主观设想的,而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确立。现阶段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图书馆立法应当遵循统一立法原则、公益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与教育法密切结合原则及保护知识产权原则等五项原则。

2.1统一立法原则

从法理上讲,“立法”既包括立法机关所制定的图书馆方面的法律,也包括与图书馆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就我国现实的立法权的配置而言,既有中央一级的立法,也有地方一级的立法。而中央级的立法既有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又有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及行政规章。所以,在宏观上体现为立法权具有分散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图书馆法时,必须考虑合理地配置立法权。否则,必然会出现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现象,从而导致图书馆事业立法的混乱。

纵观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图书馆立法,大致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权制图书馆立法体系模式;二是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各国模式;三是日本图书馆立法模式。就我国当今有关图书馆立法结构模式的讨论情况看,主要有两种主张:一是建立一个图书馆总法;二是各类图书馆分别建法。笔者认为,无论国外已有的图书馆立法模式,还是人们尚在讨论中的我国图书馆立法模式,其首要问题在于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合理配置国家机关之间的立法权。我国立法权配置的分散所导致的“法出多门”,以及与此相应的以部门利益为重的行业性法规颁布以后争议四起、执行不力的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有鉴于此,在图书馆事业立法中应当坚持统一立法原则。即图书馆方面的法律均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其他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只能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条例,无权制定全国性的图书馆方面的法律。

在国外,美国和日本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图书馆系统的立法,较早地制定了图书馆法。比如美国于1956年由联邦政府第一次通过了《全国图书馆法—图书馆服务法》,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联邦图书馆法,包括《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屡经修订,内容愈加完善。日本于1899年公布了《图书馆令》,1950年制定了《图书馆法》,1953年制定了《学校图书馆法》,并且仍不断进行修订。可见,这些国家的图书馆法,在法律渊源上大多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以国家法律形式颁布,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法执行的最大效力。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中,确立统一立法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1)保障图书馆法制的相对统一性;(2)保障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发展;(3)便于图书馆系统内部的管理和运作。

2.2公益性原则

众所周知,图书馆所保存的文献是社会公共财富,理应为全社会共享。公益性原则就是为了实现为社会服务这一基本目标。

从法理上讲,国家所有的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读者有利用图书馆藏书的权利,这种权利在法律上就是用益权。即读者通过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而对藏书行使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其义务则通过全体公民的纳税来体现。国家通过向公民征税而获得财政收入,再下拨经费给图书馆,图书馆以此为物质基础,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服务,公民履行向国家纳税义务的同时,也获得了享有图书馆藏书的用益权。

2.3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使文献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查询和利用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和文献情报机构的概念。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版物载体的多样化、电子化以及使用过程的网络化,使今天的图书馆工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大背景使得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当今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图书馆现行的体制,由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求。这突出地表现在:图书馆事业长期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图书馆之间长期处于松散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国家对图书馆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和统筹规划,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化也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打破传统格局,促进图书馆馆际间的协调与协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化。为实现此目标,就必须通过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来统一规范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彻底打破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实现图书馆之间的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否则,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化只能是纸上谈兵。

2.4与教育法密切结合原则

在处理图书馆法与其他立法的关系上,应当充分考虑图书馆事业与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图书馆立法与教育立法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构成国家教育、科技、文化立法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有些国家的立法可供我们借鉴。例如,《日本图书馆法》明确规定,立法应根据社会教育法的精神,以确定图书馆的设置及经营上必要的事项,以求其健全的发展,并以致力于国民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宗旨。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的《苏联图书馆事业条例》指出,“在发达的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图书馆作为最大化的思想教育机关、文化教育机关和科学情报机关,其作用日益提高。”图书馆的使命是保证最充分和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藏书,以求得苏联社会进一步的经济进步,社会政治进步和精神进步,用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与原则的精神教育公民。”因此,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应当与国家的教育立法密切结合起来。

2.5保护知识产权原则

依照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的规定,图书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合法使用”。但事实上,许多图书馆的复制并不是“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复制,且实行有偿服务。在国外,英、美、日等国家的法律规定图书馆制作影印品需支付版权费。可见,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图书馆复制的规定,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因此,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有必要对此问题重新进行规范,做到既能够合理使用文献资源,又能够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3必须正视的几个相关问题

关于图书馆立法以及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建设问题,已有不少人撰文发表高见。但是,就如何确立图书馆立法原则的问题,学界仍然鲜有议论。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滞后甚至无法可依,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普遍重视并给予改进,图书馆事业的立法以及图书馆的法制化建设将永远是纸上谈兵,更无从讨论图书馆立法的原则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图书馆事业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加强立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存在着许多限制图书馆立法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举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图书馆立法的思想认识薄弱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图书馆立法工作普遍认识不足。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但是,从全社会整体上讲,对图书馆立法的认识不足是不可否认的。例如,不少人认为图书馆作为一项具体的事业,没有必要从国家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这就造成对图书馆事业立法缺乏应有的社会推动力,官方亦缺失图书馆事业立法的动因和必要的准备,对图书馆立法的原则如何确立也无从谈起。

3.2图书馆系统内部局部利益的限制

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各类图书馆条块分割,分别归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领域,各系统各自为政,难于协调,形成图书馆立法进程中的一大阻力。从表面看,这种现象有利于部门内部的规划,有时甚至是高效率的。但从全局审视,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走向良性轨道的不利因素,它直接同统一立法原则相排斥,势必导致法出多门、执行不力等现象。

3.3立法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大多研究者是图书馆界的人员,他们缺乏对法律、政治、经济、科技的深入研究,难以对图书馆立法做出较为科学的论断。同时,研究者大多忽视对图书馆法与其他相关法的研究。对文献信息的保存与利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著作权等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对如何规划图书馆事业立法的整体格局,以及与此相关的图书馆事业的立法原则更是缺乏深度思考。

3.4图书馆立法缺乏组织保证

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国家缺乏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综合协调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起全国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不能做到资源共享。所有这些都在宏观层面上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统一图书馆法的制定。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对图书馆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把图书馆事业纳入国家信息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图书馆立法成为保护和发展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制度保障。因此,我国也应当建立起国家统一的机构,统筹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协调各系统图书馆的工作,为图书馆事业立法提供组织保证。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正视以上所说的这些现实问题,并且对之予以合理地解决。惟其如此,才能合理地确立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原则。

4结语

图书馆事业的立法必须首先确立其立法原则,否则,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建设将无从谈起。统一立法原则能够保证立法权集中于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从根本上解决立法权分散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这一原则是保证我国图书馆事业法制化建设的基本准则。公益性原则是图书馆事业基本功能的彰显,能够保证图书馆向社会提供集中的信息资源服务。同时,这一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显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是当今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无疑,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应当将资源共享确立为其中一项原则。图书馆事业与国家的教育事业密不可分,图书馆立法应当与教育立法紧密联系起来,与教育法密切结合原则为的就是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要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基本前提,为此,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必须贯彻保护知识产权原则。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7

    论文摘要:维护和保障读者权利是图书馆的使命。论述了读者权利的法律化、内涵以及保障读者权利的原则。

    1读者权利

    读者权利就是读者为了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愉悦身心、促进个性发展所应享有的自由、方便地阅读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的权利。

    1.1读者权利保护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确立“读者权利”观念的是美国。早在1948年6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就发表了《图书馆权利宣言》,代表美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拥有“自由权利”作了确认。它是第一份自19世纪初西方现代图书馆运动肇始的争取图书馆“自由权利”的宣言。它的主要内容为:(1)图书馆提供所有人关心、需要的图书及其资料;(2)图书馆提供反映各种思想观点的资料和情报,图书馆不以思想观点的不同而剔除这些资料;(3)图书馆拒绝干涉和检查;(4)图书馆和一切抵抗压制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个人、团体合作;(5)图书馆不能因为利用者的出身、年龄、经历、思想观念的不同而拒绝和限制其利用图书馆的权利;(6)图书馆在公平的基础上向利用者提供设施、设备。该宣言奠定了西方现代“图书馆自由”精神的基本内涵,标志着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文明思想的诞生。

    在亚洲,最早关注读者权利的国家是日本。1954年5月,日本图书馆协会在美国的影响下发表了第一份《图书馆自由宣言》。该宣言在1979年作了重大修改,基本内容为:(1)图书馆具有收集资料的自由;(2)图书馆具有提供资料的自由;(3)图书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4)图书馆反对一切检查。这就形成了当今日本图书馆界确认并实践的“图书馆自由权利”的核心内容。无论修改前后,从根本上说,“图书馆自由”或“图书馆权利”追求的都是保障利用者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追求图书馆的特权。比较美国的“图书馆权利”和日本的“图书馆自由”,不难看出:就图书馆来说,强调的是收集和提供资料的自由;对利用者来说,强调的是从图书馆获得资料的自由。所以,“图书馆自由”或“图书馆权利”的终极目标在于保障国民的“认知自由”,“图书馆自由”说到底是利用者而不是图书馆的“自由权利”。在中国,正式的图书馆法规还没有诞生,读者应有的权利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予以确立,理应遵循国际图书馆宣言来发展图书馆事业。

    1.2读者权利的法律化

    读者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读者为了获取信息所不可欠缺的。对于读者的基本权利,图书馆均应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由于读者权利是被国际法律文件、国家宪法等其他法规法律化的权利,同时它又是被法律确认了的权利。但法律条文中并不规定读者权利这一称谓,而是把这一权利具体地分解到公民的受教育权、文化权、读书权、信息消费权等基本权利之中加以确认。如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六项基本权利中的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批评建议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宪法》第46条、第47条分别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从事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有益于人们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机构。国家保障公民有从中获取文献及相关信息的权利。”《教育法》中的第9条、第42条、第50条也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1972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规定:“公共图书馆之门是免费向全体人民敞开的。公共图书馆为人们的休息和娱乐提供书刊,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技术、科学和社会的信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从我国《宪法》、《教育法》以及《公共图书馆宣言》和国际惯例看,享受图书馆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已被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所确认。

    2读者权利的内涵

    2.1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需求自由的欲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对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自由的尊重与保障是图书馆核心的价值观。读者获取信息自由已在图书馆形成共识,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发表声明支持读者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49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称,自由地利用图书馆信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2002年国际图联发表的《格达斯哥宣言》和《IFLA》因特网声明,对读者信息获取自由又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阐述。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就是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其自身条件如何,图书馆要放宽对他们的种种限制,让他们自由选择和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当他们认为需要或适当的时候,有权利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这就是读者信息获取自由的基本点。

    但读者信息获取自由又是相对的,任何人不能超越一定的度。如果对自由不加以限制,那么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我国《宪法》第51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所以个人信息获取权的实现必须以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社会良好习俗、尊重他人信息隐私权为前提。为了更好地保护读者获取信息的自由,随着经济、技术等各种条件的优化,对读者自由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2.2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读者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这意味着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活动中起点和资格的平等,即读者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阮冈纳赞指出:“图书馆的大门向一切人敞开”。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指出:“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地……图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人平等地提供资料。”读者平等原则体现在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上都是平等的,但并不是说所有读者在实现其权利的一切方面毫无差别。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供给和读者的特定需求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衡,理念中图书馆对所有读者的平等实际上是形式化的平等。读者权利的平等原则要求法律上的同等对待。但是为了实现实质性的平等而采取形式上的平等的做法,也并不违背作为读者权利的平等原则。因为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反映了实质性平等观念的一个侧面。例如,读者在阅读需求上总是存在各种差别,因此,无视读者在事实上的差别而一切地依法同等对待的话,有时反而会造成不合理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承认读者权利的差别性,以区别服务不同层次的读者。

    平等反对特权,反对歧视。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他人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那些禁止或厌恶弱势人群进入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想法和做法,应该得到纠正。

    2.3免费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公益性”是因为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图书资源(包括馆藏资源、馆舍、技术设施及其他物品)是一种公共物品,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运行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图书馆的职能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因此,图书馆必须提供免费的公共信息服务。一切以赢利为目的的收费都是不正当的,也是对读者权利的侵害。

    3读者权利的保障

    3.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马克思在着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的发展。”从我国图书馆事业现状来看,读者这一基本权利的普遍实现还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图书馆事业长期的投入。

    社会上的公共文化事业部门如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蕴藏并管理着极其丰富的公共知识资源,这些公共知识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公共知识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文献)价值、学术信息价值、思想道德价值以及科技文化休闲价值。公共知识资源具有较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价值实现必须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共享程度越高其价值实现就越充分。因此,对公共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是公民实现其信息权利的重要内容。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为公民提供充分的公共知识资源共享的条件和机会,是民主政府尊重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表现,同时,为公民提供公共知识资源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缺乏一种长效性的激励机制,致使公共文化事业容易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状态。我国公共文化事业长期被人们视为“弱势行业”、“弱势职业”,就证明了这一点。必须强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是实现和保证公民读者权利的基础,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最高的制度保障措施就是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法治化管理。在我国需制定图书馆等文化法律与法规,确保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

    3.2图书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8

摘 要:中国图书馆法制建设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本文通过对韩国图书馆法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图书馆法的事业的发展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图书馆;图书馆法;立法

一、韩国图书馆法概述

1.韩国图书馆法发展历史

韩国第一部图书馆法是1963年颁布的,这部图书馆法实施了24年,它是韩国图书馆政策的基础。这部图书馆法为韩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以后的图书馆法的修改和制定奠定了基础,是韩国图书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法律。

1987年的《图书馆法》是对第一部图书法的修改,对第一部图书馆法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修订。这部图书馆法由正文和附则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第四章大学图书馆;第五章学校图书馆;第六章专业图书馆及特殊图书馆;第七章图书馆信息协作网;第八章罚则。修改后的图书馆法对韩国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1年的《图书馆振兴法》是在废止了1987年的《图书馆法》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的法。该法由正文和附则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第四章大学图书馆;第五章学校图书馆;第六章专业图书馆及特殊图书馆;第七章图书馆网;第八章补充规则;第九章罚则。

1994年制定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该法由正文和附则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第四章大学图书馆;第五章学校图书馆;第六章专业图书馆与特殊图书馆;第七章文库;第八章图书馆网络;第九章读书振兴;第十章补充规则。

2.韩国现行图书馆法

2006年修订的《图书馆法》是韩国现行的图书馆法,它全面的修改了1994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第一条目的“该法规定保障国民信息获取权及知情权的图书馆社会责任及其作用、运行必要的内容,强化图书馆培育和图书馆服务、向社会提供全面的有效信息,消除获取信息及利用等方面的差距,促进终身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及社会文化作出贡献。”这条规定阐明了图书馆法的目的,也说明了图书馆法存在的意义。图书馆法实现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作用。

二、韩国图书馆法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1 制定一个完备、系统的图书馆法

我国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是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开展的,每个图书馆都有其独立的建设主体,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没有什么组织关系,更没有相互协调的主管部门负责。我国的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年河南省颁布了《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年《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颁布,2007年《广州市图书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这些地方性图书馆法规或者规章各具特色,但是多偏重于公共图书馆,考虑其他类型图书馆较少。各个地方的法律规章,只是规范各个地方的图书馆的发展,用于规范各自系统的图书馆行为,维护本系统内部的正常秩序。这些地方法规缺乏参与图书情报事业整体建设的规定,也缺乏开展多方面的协作、推动全国图书馆间合作与发展的规定。因此我国还是缺少一个宗旨性的,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图书馆法律。值得庆幸的事情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已经初步形成并广泛征求意见。

2.图书馆法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图书馆立法工作应当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促进全民终身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馆舍面积达741万平方米,总藏量52053万册(件),从业人员5.2万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平均每3529平方公里的面积、每50万人口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每1200人拥有1平方米的阅览面积;人均拥有馆藏图书0.39册、年购书经费0.601元;有756个公共图书馆全年无一分钱的购书费。二是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随意拆迁拆借、侵占挪用图书馆舍的现象。三是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专家学者指出,为了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定图书馆法十分必要而迫切。笔者认为图书馆法是国家制定图书馆政策,实施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工具,利用其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制定与图书馆发展一致的内容,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3.加强对国内外图书馆法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韩国现行的2006年《图书馆法》及其后续的法令是以《图书馆法实施令》、《图书馆法实施规则》以及金世勋等著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修正案研究》为基础的,而且还对国内外图书馆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草案,最后形成了修正案。我国在图书馆法制定过程中也可以参照韩国图书馆法制定的经验。通过比较国内外各个图书馆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同和相似点、长处和短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加以总结并运用于我国图书馆法制定和修订中。

笔者认为,要制定一部好的图书馆法,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我国的图书馆现状进行综合调查;(2)调查现行的、与图书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等;(3)加强对国内图书馆法研究的分析与评价;(4)调查研究国外图书馆法的内容和制定过程。

我国在1982年由文化部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90年文化部就开始启动《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起草工作,并征求了图书馆界和有关部委的意见。形成草案后还在部内进行了审议,后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而中断。1996年以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湖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和《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和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立法工作的经验,为制定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两个国家标准正式颁布执行。因此,制定图书馆法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总之,我们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立法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制定出中国图书馆法。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吉子 . 韩国图书馆法立法历程及其启示 [J]. 国

家图书馆学刊,2008 (4) : 82-86.

[2]《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图书馆法与图书馆建设[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李炳穆,太贤淑,段明莲.韩国图书馆法[J].韩国图书馆文化, 2008(06):21.

[4]李炳穆,太贤淑,段明莲.韩国图书馆法[J].韩国图书馆文化, 2008(06):7.

[5]胡广翔.韩国图书馆事业中的法制建设[J].国外社会科学.1996(09):73.

[6]余贵忠 . 对中国图书馆立法的思考 [J].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9 (1) : 36.

上一篇:比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 下一篇:海外市场调研研究范文